《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至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温州乐园图

  **票:90元人;

  儿童票:半价(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况

  **票儿童票

  上午280张一天共80张

  下午150张

  1、师:请你观察这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同级运算:共售出多少张票?**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加减)

  儿童票共卖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

  (一)生汇报

  (一步计算的可以直接解决。)**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同级运算

  1、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问题一:**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问题二: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

  (1)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2)生汇报

  师: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题目。

  课件出示:

  A**票上午卖出280张,下午卖出150张,儿童票一天卖出80张,**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B**票90元,儿童票半价,卖出80张儿童票共得多少元?

  (3)独立思考解决。分步列的同学能不能试着列成综合算式。

  (4)做好了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5)生汇报算式

  师:你是怎么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先算这一步?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

  A180+120-80180-80+120120-80+180

  =300-80

  B90÷2×8090×80÷2

  师:观察这些算式,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两级运算

  师:如果把加减乘除混在一起又怎么计算呢?请你们来解决一下第三个问题。

  问题三、买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要多少元?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展示生汇报:90÷2+9090+90÷2

  =45+90=90+45

  =135=135

  师:这里有两位同学做的,他们这样算对不对?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吗?

  师:他们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为什么都先算除法?

  师:这两题的运算循序和前面这几题有什么不一样?

  预社生:有除法和加法在一起,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师:那跟减法在一起呢?乘法跟加减法在一起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1、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100×3+10200-10×516-20÷2

  (1)师: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师:你能不能联系生活,来解释一下。选择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在一起,我们按照怎样的循序来计算?

  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板书课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两步乘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训练目的,一方面是巩固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今后进一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会用表内乘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体操表演的情景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的一个问题:3个方阵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学校开展运动会竞赛图片

  1.课件出示学生练广播操的三个方阵的主题图,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探究其它的解决策略

  学生观看图片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会有:每行有10人,有8行。每列有8人,有10列。有3个方阵。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两个方阵有多少人?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学生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最容易思考的解决方法: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策略。预设:学生可能探究出以下几种策略:①把三个方阵作为一个整体横向看,先求三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再求8行有多少人?② 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调动学生学*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热爱体育运动的思想教育。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课件,让学生清楚看到方阵中的每行、每列。主题图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发现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很强。所以,在学生汇报方法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动态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相同。

  三、巩固练*

  四、总结全课

  3.优化解题方法。

  4.小结: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鸡蛋问题,指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让学生解决练*二十三第1、4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比较这几种方法找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学生总结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探索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同一应用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就会找到不同的“思路”,并能从“多解”中通过“比较”,找到“巧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先想后说,能完整、准确、有条理地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的训练,有利于规范学生有序严谨的思考过程,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练*题非常贴*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板书设计

  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1个方阵有多少? 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行?8×10=80(人) 10×3=30(人) 3×8=24(行)3个方阵有多少人? 3个方阵8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80 ×3=240(人) 30×8=240(人) 24×10=240(人)8×10×3=240(人) 10×3×8=240(人) 3×8×10=240(人)

  (里面的问题都是用纸条贴出来的)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整堂课,我始终贯穿着阳光小学举行体育运动会这一主线,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

  2.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再小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再配合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的每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在说算式的意义、说思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清晰地理清解题思路及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3.本节课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学**惯的培养,例如:独立思考问题的*惯——在交流之前,我都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序思考的*惯——在交流时,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倾听的*惯——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听,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4.由于我本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很强,课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不时过于罗嗦。学生能说的问题,我总生怕他们不会,而“扶”得太多,没做到“扶放结合”,有时还没做到关注全体;课堂上我给学生的激励语言还是比较少,该表扬时又忘了,没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5.本节课我基本上是上得比较扎实,学生也有些所获,如果再让我重新上这节课,在学生解答出第一种方法后,我会让寻求到第二或第三种方法的学生自己上台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路,让他们有个互相学*的机会,也更能加深理解解题方法,同时还要提高自己课堂的驾奴能力。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第l0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理解每一步过程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计算。

  72÷4÷3 96÷2÷6 135÷3÷5 168÷7

  2、解答问题。

  (1)学校图书馆买来《海底世界》系列丛书24本,放在3张阅览桌上,*均每张放几本?

  (2)商店里有90千克苹果,*均分装在6个水果箱里,每个水果箱装多少千克?

  (3)学校有60个同学参加运动会团体操表演。表演时*均分成二个方块,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解决问题。

  (1)观察图像,收集信息数据。

  ①一共有60人表演团体操,②*均分成2个方块,③每个方块里又分成5个小圈。(或一共有10个小圈),④也可能出现,每个小圈有6人。

  (2)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依据以往的知识,结合”旧知铺垫”的准备题,可能提出:①每个方块有多少人?②每个小圈有多少人?③也可能提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对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60÷2=30……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30÷5=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通过引导,得出60÷2÷5=6(人)

  ②5×2=10……每个方块有5个小圈,2个方块有10个小圈。

  60÷lO=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4)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获得成功体验。

  三、巩固运用

  1、课本第100页的“做一做”。

  这是一个图文结合的情境题,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收集信息数据。

  (2)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

  960÷6÷8=20 960÷(6×8)=20

  先解决“一共可以装多少盒”,或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再解决可以装几箱。

  2、练*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①认真审题,收集信息数据。②独立解决问题,并能说出每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③列综合算式计算。完成后,展示解决方法。

  四、课堂练*

  课本练*二十三的第14、15、16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至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温州乐园图】

  **票:90元人;

  儿童票:半价(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况

  **票儿童票

  上午280张一天共80张

  下午150张

  1、师:请你观察这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同级运算:共售出多少张票?**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加减)

  儿童票共卖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

  (一)生汇报

  (一步计算的可以直接解决。)**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同级运算

  1、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问题一:**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问题二: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

  (1)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2)生汇报

  师: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题目。

  课件出示:

  A**票上午卖出280张,下午卖出150张,儿童票一天卖出80张,**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B**票90元,儿童票半价,卖出80张儿童票共得多少元?

  (3)独立思考解决。分步列的同学能不能试着列成综合算式。

  (4)做好了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5)生汇报算式

  师:你是怎么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先算这一步?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

  A180+120-80180-80+120120-80+180

  =300-80

  B90÷2×8090×80÷2

  师:观察这些算式,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两级运算

  师:如果把加减乘除混在一起又怎么计算呢?请你们来解决一下第三个问题。

  问题三、买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要多少元?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展示生汇报:90÷2+9090+90÷2

  =45+90=90+45

  =135=135

  师:这里有两位同学做的,他们这样算对不对?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吗?

  师:他们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为什么都先算除法?

  师:这两题的运算循序和前面这几题有什么不一样?

  预社生:有除法和加法在一起,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师:那跟减法在一起呢?乘法跟加减法在一起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1、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100×3+10200-10×516-20÷2

  (1)师: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师:你能不能联系生活,来解释一下。选择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在一起,我们按照怎样的循序来计算?

  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板书课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62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学*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它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尝试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找对中间问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尝试用递等的格式进行解答。并在具体情境意义的支撑下,初步理解乘除法混合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为学生进一步学*解决问题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表内乘除的知识,对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用分布列式,极个别学生已在*时接触综合列式。在此基础上继续学*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列综合列式。

  根据上述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经历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找对中间问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寻找有效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并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充分体验数学学*的愉悦,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重点及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找到关键的中间问题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小朋友,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提出问题

  1、(课件)逐幅出示主题图,配着音乐、师描述场景,整体呈现主题后问: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生找到数学问题: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师板书)

  (二)解决问题

  1、师引导学生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

  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关的信息?

  生找到数学信息: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每辆坐3人

  2、但是小朋友的总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3、为什么解决碰碰车的问题而去找划船的小朋友了呢?

  4、列式计算

  5、学生内化分析过程,用自己的话说说怎么解决问题的。

  请2个学生反馈说一说。

  6、师小结解题方法,并初步提炼从问题——信息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信息——问题综合分析法的思想。

  请1个学生说一说。

  (三)列综合算式

  1、能把这两个算式合成一道算式吗?(生独立尝试)

  2、反馈综合算式,教学递等式,理解计算顺序。

  师边板书边说: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4×6?

  象这样乘除在一起的算式,一般从左往右算。

  3、发现得到:分步列式和综合列式的异同

  发现格式不同,意义相同:都是先算一共有多少人?所以属于同一种方法。

  三、分层练*,巩固深化

  1、出示蛋糕图

  (1)师:几个小朋友春游玩累了,几个好伙伴打算休息吃些蛋糕,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不能用今天刚学的本领来解决。

  (2)生独立解答,同桌互说想法。

  (3)投影反馈学生的作业

  生1:3×8=24(块)生2:3×8÷6

  24÷6=4(块)=24÷6=4(块)

  (4)请学生自己解释算式的`含义,肯定两个学生的解答,鼓励其他学生向生2学*,马上运用今天所学的新知。

  2、分可乐

  (1)学生独立做,师巡视。

  (2)请4位学生来板演

  ①3×3=9(人)②18÷(3×3)③18÷3=6(瓶)④18÷3÷3

  18÷9=2(瓶)=18÷9; 6÷3=2(瓶)=6÷3=2(瓶)

  (3)生生互动,你问我答,理解解题思路

  如:××,请问: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4)找相同意思的算式,真正明白分步和综合的具体含义。

  3、鸡妈妈找算式

  (1)课件播放母鸡和小鸡的叫声,请学生猜一猜谁来了,鸡妈妈捉了24条虫子,每个孩子分鸡条?帮母鸡妈妈找到正确地算式。

  ①24÷(2×4) ②24÷4

  (2)学生伸手指表示,说说为什么选?

  (3)如果选②,问题该怎么改?(“每个”改成“每窝”)

  (4)师小结:每窝相对应的是窝数,每个相对应的是个数,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信息和问题要一一对应。

  四、激发兴趣,闯关营救

  师讲故事:美羊羊被红太狼抓走关在一个秘密的山洞里,狡猾的灰太狼设了三道机关,只有破了这3道机关才能救出美羊羊。

  第一关:来到山洞前,只见很多盆鲜花拦住了去路,必须摆好这些花才能进去,每行摆4盆,可以摆几行?(学生反应缺少信息,不能做。)

  再出示信息:有3堆红花,每堆8盆

  第二关:出示信息

  ①喜羊羊每餐要吃1千克的青草

  ②懒羊羊每餐吃得是喜羊羊的3倍

  ③暖羊羊吃得是懒羊羊的2倍

  你能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第三关:见到了美羊羊,可怜的她被一条有机关的绳子五花大绑,这根12米长的绳子被对折了一次后,再对折了一次是多长?

  a.12÷2=6(米) b.12÷2÷2=3(米)c.12÷(2×2)=3(米)

  五、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高兴的同时,我们静静的回忆一下,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解题方法:小朋友,今天我们运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的)在我们面对这样题目时,可以有两种方法去想:第一种:看看题目中的两条相关信息能知道什么,再用求得的新信息和第三条信息解决问题,这就是从信息到问题。第二种: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对应的信息,是不是都已经直接告诉我们了,如果没有,就把它先算出来,这就是从问题到信息。

  六、看书练*,个别指导

  学生看书后,做课堂练*,师批改。以动态的方式整体呈现主题图,让学生看懂两幅图的含义,清楚之间的联系。优美的轻音乐,让枯燥的、理性的“解决问题”有了一丝地生动,自然激发学生解决图中问题的欲望。

  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尝试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突破中间问题,明白图中红色箭头的意思。

  ——同桌交流

  初步建构分析法模式,启发学生还可以从信息——问题来思考,渗透综合分析法感受不同的思考方法。

  递等式格式第一次出现,需要详细讲解书写格式,在具体情景依托之下,顺理成章地明白了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并打通了分步和综合的意义。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基本练*,巩固新授,放手独立思考完成,投影反馈两个不同的列式方法,通过比较发现,都是先算“一共有几块蛋糕?”再次建构两步计算的解题模型。

  ——独立完成后,黑板板演

  本题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体现解题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反馈,通过生问生答互动的形式,大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油然提升。

  课至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让二年级的小朋友略有些倦意了,有趣味性的游戏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小朋友保持学*的热情,选题中突出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特征区别,并渗透信息和问题一一对应的思想。

  有学*的兴趣才有学*的动力,“美羊羊”故事是小朋友的最爱营救任务急不可待,在紧张而又刺激的氛围激发着学生的聪明才智。练*巩固,深化变得水到渠成。虽是虚拟的情景,但学生的情感却是真挚的,体验到运用知识的快乐。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每条坐4人先算:

  有6条船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再算:

  每辆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4×6=24(人)4×6÷3

  24÷3=8(辆)=24÷3=8(辆)

  课后反思:

  带着自己的理解把一纸的设计付诸于实际教学,当中有欣喜有质疑,有收获有遗憾,我都一一珍藏,正是这些使我的教学走向更加成熟。退去上课的余热,静静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选材不必“舍*求远”

  听过很多公开课,为了教学新颖,创设了很多不同于教材的情景。我认为教材是课堂的载体,不应轻易地脱离教材,花很多精力去另起炉灶。如果教材提供的材料不适合该地区的实际教学,那该另当别论了。于是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前后尝试了两种呈现方式。其一:先出示第一幅小朋友在玩划船图,引导学生找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再描述这些划船的小朋友去玩碰碰车,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把两幅图分解成2部分,把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了,教学实施的非常流畅。但流畅的背后我在思考:这样是否违背了教材整体呈现的意图呢?虽然在图中有一个红色箭头,表示“玩碰碰车就是划船的小朋友”,但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分步呈现,是否削弱了学生获得,处理信息的能力呢?于是我又尝试另一种方案,其二:动态逐幅出示,老师用简洁语言描绘情景,直接发现问题,从问题开始入手,层层寻找需要的信息,建立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个人感觉第二种方案更加贴*教材的意图,使得课堂显得更加大气,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分析数量关系不必“羞羞答答”

  “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分析数量关系,本课中,找对中间问题是关键。开始我一直困惑:执教的“度”该如何把握?是应该继承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严密的分析数量关系,还是跟着课改的潮流淡化数量关系,模糊的让学生体验且点到为止呢?经过名师和专家的指导,结合实际教学,眼前的教学之路渐渐地清晰明了了。认为数量关系一定要分析,但不能传统的灌输,死记硬背解决问题的公式,也不是“羞羞答答”欲说还休,虽然课堂热闹非凡,但学生在后续学*中解题思路混乱,理不出头绪。我觉得应该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具体的情景中自然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中我没有刻意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而是问道:要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然想到需要“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和“每辆坐3人”这两条信息,并发现小朋友的人数不知道,必须先求出来,继而再去找划船的信息,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如何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的分析都是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过程,分析法的思想顺利渗透和体验。分析数量关系变得不在刻板,统一,也不在“羞羞答答”,而是不露痕迹地巧妙存在。在此我只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从信息到问题,感受综合法。在一定量的感悟后再进行提炼解决方法,建构两步计算的结构特征,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水到渠成。

  三、教学尺度应该合理把握

  在例题中出现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其中递等式的书写格式第一次出现。曾经我也犹豫过,既然教材里出现了,是否该落实教学,让每个学生掌握呢?翻阅整套教材,发现四下有一单元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重点教学递等式和运算顺序,于是我思量斟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用递等式来书写,但并不作为教学重点,要求人人掌握,运算顺序也是建立在具体情景中理解的,真正体现学生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为以后的学*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愿望是美好的,实际教学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都如视珍宝,使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走的更宽,更坚定!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至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温州乐园图

  **票:90元人;

  儿童票:半价(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况

  **票儿童票

  上午280张一天共80张

  下午150张

  1、师:请你观察这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同级运算:共售出多少张票?**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加减)

  儿童票共卖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

  (一)生汇报

  (一步计算的可以直接解决。)**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同级运算

  1、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问题一:**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问题二: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

  (1)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2)生汇报

  师: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题目。

  课件出示:

  A**票上午卖出280张,下午卖出150张,儿童票一天卖出80张,**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B**票90元,儿童票半价,卖出80张儿童票共得多少元?

  (3)独立思考解决。分步列的同学能不能试着列成综合算式。

  (4)做好了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5)生汇报算式

  师:你是怎么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先算这一步?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

  A180+120-80180-80+120120-80+180

  =300-80

  B90÷2×8090×80÷2

  师:观察这些算式,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两级运算

  师:如果把加减乘除混在一起又怎么计算呢?请你们来解决一下第三个问题。

  问题三、买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要多少元?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展示生汇报:90÷2+9090+90÷2

  =45+90=90+45

  =135=135

  师:这里有两位同学做的,他们这样算对不对?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吗?

  师:他们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为什么都先算除法?

  师:这两题的运算循序和前面这几题有什么不一样?

  预社生:有除法和加法在一起,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师:那跟减法在一起呢?乘法跟加减法在一起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1、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100×3+10200-10×516-20÷2

  (1)师: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师:你能不能联系生活,来解释一下。选择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在一起,我们按照怎样的循序来计算?

  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板书课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两步乘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训练目的,一方面是巩固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今后进一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会用表内乘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体操表演的情景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的一个问题:3个方阵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学校开展运动会竞赛图片

  1.课件出示学生练广播操的三个方阵的主题图,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探究其它的解决策略

  学生观看图片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会有:每行有10人,有8行。每列有8人,有10列。有3个方阵。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两个方阵有多少人?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学生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最容易思考的解决方法: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策略。预设:学生可能探究出以下几种策略:①把三个方阵作为一个整体横向看,先求三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再求8行有多少人?② 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调动学生学*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热爱体育运动的思想教育。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课件,让学生清楚看到方阵中的每行、每列。主题图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发现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很强。所以,在学生汇报方法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动态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相同。

  三、巩固练*

  四、总结全课

  3.优化解题方法。

  4.小结: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鸡蛋问题,指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让学生解决练*二十三第1、4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比较这几种方法找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学生总结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探索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同一应用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就会找到不同的“思路”,并能从“多解”中通过“比较”,找到“巧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先想后说,能完整、准确、有条理地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的训练,有利于规范学生有序严谨的思考过程,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练*题非常贴*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板书设计

  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1个方阵有多少? 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行?8×10=80(人) 10×3=30(人) 3×8=24(行)3个方阵有多少人? 3个方阵8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80 ×3=240(人) 30×8=240(人) 24×10=240(人)8×10×3=240(人) 10×3×8=240(人) 3×8×10=240(人)

  (里面的问题都是用纸条贴出来的)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整堂课,我始终贯穿着阳光小学举行体育运动会这一主线,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

  2.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再小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再配合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的每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在说算式的意义、说思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清晰地理清解题思路及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3.本节课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学**惯的培养,例如:独立思考问题的*惯——在交流之前,我都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序思考的*惯——在交流时,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倾听的*惯——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听,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4.由于我本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很强,课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不时过于罗嗦。学生能说的问题,我总生怕他们不会,而“扶”得太多,没做到“扶放结合”,有时还没做到关注全体;课堂上我给学生的激励语言还是比较少,该表扬时又忘了,没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5.本节课我基本上是上得比较扎实,学生也有些所获,如果再让我重新上这节课,在学生解答出第一种方法后,我会让寻求到第二或第三种方法的学生自己上台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路,让他们有个互相学*的机会,也更能加深理解解题方法,同时还要提高自己课堂的驾奴能力。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第l0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理解每一步过程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计算。

  72÷4÷3 96÷2÷6 135÷3÷5 168÷7

  2、解答问题。

  (1)学校图书馆买来《海底世界》系列丛书24本,放在3张阅览桌上,*均每张放几本?

  (2)商店里有90千克苹果,*均分装在6个水果箱里,每个水果箱装多少千克?

  (3)学校有60个同学参加运动会团体操表演。表演时*均分成二个方块,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解决问题。

  (1)观察图像,收集信息数据。

  ①一共有60人表演团体操,②*均分成2个方块,③每个方块里又分成5个小圈。(或一共有10个小圈),④也可能出现,每个小圈有6人。

  (2)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依据以往的知识,结合”旧知铺垫”的准备题,可能提出:①每个方块有多少人?②每个小圈有多少人?③也可能提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对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60÷2=30……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30÷5=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通过引导,得出60÷2÷5=6(人)

  ②5×2=10……每个方块有5个小圈,2个方块有10个小圈。

  60÷lO=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4)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获得成功体验。

  三、巩固运用

  1、课本第100页的“做一做”。

  这是一个图文结合的情境题,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收集信息数据。

  (2)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

  960÷6÷8=20 960÷(6×8)=20

  先解决“一共可以装多少盒”,或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再解决可以装几箱。

  2、练*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①认真审题,收集信息数据。②独立解决问题,并能说出每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③列综合算式计算。完成后,展示解决方法。

  四、课堂练*

  课本练*二十三的第14、15、16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至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温州乐园图】

  **票:90元人;

  儿童票:半价(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况

  **票儿童票

  上午280张一天共80张

  下午150张

  1、师:请你观察这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同级运算:共售出多少张票?**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加减)

  儿童票共卖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

  (一)生汇报

  (一步计算的可以直接解决。)**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同级运算

  1、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问题一:**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问题二: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

  (1)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2)生汇报

  师: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题目。

  课件出示:

  A**票上午卖出280张,下午卖出150张,儿童票一天卖出80张,**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B**票90元,儿童票半价,卖出80张儿童票共得多少元?

  (3)独立思考解决。分步列的同学能不能试着列成综合算式。

  (4)做好了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5)生汇报算式

  师:你是怎么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先算这一步?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

  A180+120-80180-80+120120-80+180

  =300-80

  B90÷2×8090×80÷2

  师:观察这些算式,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两级运算

  师:如果把加减乘除混在一起又怎么计算呢?请你们来解决一下第三个问题。

  问题三、买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要多少元?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展示生汇报:90÷2+9090+90÷2

  =45+90=90+45

  =135=135

  师:这里有两位同学做的,他们这样算对不对?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吗?

  师:他们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为什么都先算除法?

  师:这两题的运算循序和前面这几题有什么不一样?

  预社生:有除法和加法在一起,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师:那跟减法在一起呢?乘法跟加减法在一起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1、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100×3+10200-10×516-20÷2

  (1)师: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师:你能不能联系生活,来解释一下。选择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在一起,我们按照怎样的循序来计算?

  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板书课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62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学*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它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尝试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找对中间问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尝试用递等的格式进行解答。并在具体情境意义的支撑下,初步理解乘除法混合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为学生进一步学*解决问题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表内乘除的知识,对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用分布列式,极个别学生已在*时接触综合列式。在此基础上继续学*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列综合列式。

  根据上述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经历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找对中间问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寻找有效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并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充分体验数学学*的愉悦,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重点及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找到关键的中间问题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小朋友,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提出问题

  1、(课件)逐幅出示主题图,配着音乐、师描述场景,整体呈现主题后问: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生找到数学问题: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师板书)

  (二)解决问题

  1、师引导学生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

  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关的信息?

  生找到数学信息: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每辆坐3人

  2、但是小朋友的总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3、为什么解决碰碰车的问题而去找划船的小朋友了呢?

  4、列式计算

  5、学生内化分析过程,用自己的话说说怎么解决问题的。

  请2个学生反馈说一说。

  6、师小结解题方法,并初步提炼从问题——信息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信息——问题综合分析法的思想。

  请1个学生说一说。

  (三)列综合算式

  1、能把这两个算式合成一道算式吗?(生独立尝试)

  2、反馈综合算式,教学递等式,理解计算顺序。

  师边板书边说: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4×6?

  象这样乘除在一起的算式,一般从左往右算。

  3、发现得到:分步列式和综合列式的异同

  发现格式不同,意义相同:都是先算一共有多少人?所以属于同一种方法。

  三、分层练*,巩固深化

  1、出示蛋糕图

  (1)师:几个小朋友春游玩累了,几个好伙伴打算休息吃些蛋糕,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不能用今天刚学的本领来解决。

  (2)生独立解答,同桌互说想法。

  (3)投影反馈学生的作业

  生1:3×8=24(块)生2:3×8÷6

  24÷6=4(块)=24÷6=4(块)

  (4)请学生自己解释算式的`含义,肯定两个学生的解答,鼓励其他学生向生2学*,马上运用今天所学的新知。

  2、分可乐

  (1)学生独立做,师巡视。

  (2)请4位学生来板演

  ①3×3=9(人)②18÷(3×3)③18÷3=6(瓶)④18÷3÷3

  18÷9=2(瓶)=18÷9; 6÷3=2(瓶)=6÷3=2(瓶)

  (3)生生互动,你问我答,理解解题思路

  如:××,请问: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4)找相同意思的算式,真正明白分步和综合的具体含义。

  3、鸡妈妈找算式

  (1)课件播放母鸡和小鸡的叫声,请学生猜一猜谁来了,鸡妈妈捉了24条虫子,每个孩子分鸡条?帮母鸡妈妈找到正确地算式。

  ①24÷(2×4) ②24÷4

  (2)学生伸手指表示,说说为什么选?

  (3)如果选②,问题该怎么改?(“每个”改成“每窝”)

  (4)师小结:每窝相对应的是窝数,每个相对应的是个数,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信息和问题要一一对应。

  四、激发兴趣,闯关营救

  师讲故事:美羊羊被红太狼抓走关在一个秘密的山洞里,狡猾的灰太狼设了三道机关,只有破了这3道机关才能救出美羊羊。

  第一关:来到山洞前,只见很多盆鲜花拦住了去路,必须摆好这些花才能进去,每行摆4盆,可以摆几行?(学生反应缺少信息,不能做。)

  再出示信息:有3堆红花,每堆8盆

  第二关:出示信息

  ①喜羊羊每餐要吃1千克的青草

  ②懒羊羊每餐吃得是喜羊羊的3倍

  ③暖羊羊吃得是懒羊羊的2倍

  你能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第三关:见到了美羊羊,可怜的她被一条有机关的绳子五花大绑,这根12米长的绳子被对折了一次后,再对折了一次是多长?

  a.12÷2=6(米) b.12÷2÷2=3(米)c.12÷(2×2)=3(米)

  五、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高兴的同时,我们静静的回忆一下,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解题方法:小朋友,今天我们运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的)在我们面对这样题目时,可以有两种方法去想:第一种:看看题目中的两条相关信息能知道什么,再用求得的新信息和第三条信息解决问题,这就是从信息到问题。第二种: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对应的信息,是不是都已经直接告诉我们了,如果没有,就把它先算出来,这就是从问题到信息。

  六、看书练*,个别指导

  学生看书后,做课堂练*,师批改。以动态的方式整体呈现主题图,让学生看懂两幅图的含义,清楚之间的联系。优美的轻音乐,让枯燥的、理性的“解决问题”有了一丝地生动,自然激发学生解决图中问题的欲望。

  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尝试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突破中间问题,明白图中红色箭头的意思。

  ——同桌交流

  初步建构分析法模式,启发学生还可以从信息——问题来思考,渗透综合分析法感受不同的思考方法。

  递等式格式第一次出现,需要详细讲解书写格式,在具体情景依托之下,顺理成章地明白了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并打通了分步和综合的意义。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基本练*,巩固新授,放手独立思考完成,投影反馈两个不同的列式方法,通过比较发现,都是先算“一共有几块蛋糕?”再次建构两步计算的解题模型。

  ——独立完成后,黑板板演

  本题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体现解题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反馈,通过生问生答互动的形式,大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油然提升。

  课至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让二年级的小朋友略有些倦意了,有趣味性的游戏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小朋友保持学*的热情,选题中突出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特征区别,并渗透信息和问题一一对应的思想。

  有学*的兴趣才有学*的动力,“美羊羊”故事是小朋友的最爱营救任务急不可待,在紧张而又刺激的氛围激发着学生的聪明才智。练*巩固,深化变得水到渠成。虽是虚拟的情景,但学生的情感却是真挚的,体验到运用知识的快乐。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每条坐4人先算:

  有6条船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再算:

  每辆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4×6=24(人)4×6÷3

  24÷3=8(辆)=24÷3=8(辆)

  课后反思:

  带着自己的理解把一纸的设计付诸于实际教学,当中有欣喜有质疑,有收获有遗憾,我都一一珍藏,正是这些使我的教学走向更加成熟。退去上课的余热,静静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选材不必“舍*求远”

  听过很多公开课,为了教学新颖,创设了很多不同于教材的情景。我认为教材是课堂的载体,不应轻易地脱离教材,花很多精力去另起炉灶。如果教材提供的材料不适合该地区的实际教学,那该另当别论了。于是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前后尝试了两种呈现方式。其一:先出示第一幅小朋友在玩划船图,引导学生找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再描述这些划船的小朋友去玩碰碰车,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把两幅图分解成2部分,把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了,教学实施的非常流畅。但流畅的背后我在思考:这样是否违背了教材整体呈现的意图呢?虽然在图中有一个红色箭头,表示“玩碰碰车就是划船的小朋友”,但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分步呈现,是否削弱了学生获得,处理信息的能力呢?于是我又尝试另一种方案,其二:动态逐幅出示,老师用简洁语言描绘情景,直接发现问题,从问题开始入手,层层寻找需要的信息,建立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个人感觉第二种方案更加贴*教材的意图,使得课堂显得更加大气,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分析数量关系不必“羞羞答答”

  “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分析数量关系,本课中,找对中间问题是关键。开始我一直困惑:执教的“度”该如何把握?是应该继承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严密的分析数量关系,还是跟着课改的潮流淡化数量关系,模糊的让学生体验且点到为止呢?经过名师和专家的指导,结合实际教学,眼前的教学之路渐渐地清晰明了了。认为数量关系一定要分析,但不能传统的灌输,死记硬背解决问题的公式,也不是“羞羞答答”欲说还休,虽然课堂热闹非凡,但学生在后续学*中解题思路混乱,理不出头绪。我觉得应该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具体的情景中自然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中我没有刻意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而是问道:要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然想到需要“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和“每辆坐3人”这两条信息,并发现小朋友的人数不知道,必须先求出来,继而再去找划船的信息,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如何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的分析都是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过程,分析法的思想顺利渗透和体验。分析数量关系变得不在刻板,统一,也不在“羞羞答答”,而是不露痕迹地巧妙存在。在此我只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从信息到问题,感受综合法。在一定量的感悟后再进行提炼解决方法,建构两步计算的结构特征,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水到渠成。

  三、教学尺度应该合理把握

  在例题中出现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其中递等式的书写格式第一次出现。曾经我也犹豫过,既然教材里出现了,是否该落实教学,让每个学生掌握呢?翻阅整套教材,发现四下有一单元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重点教学递等式和运算顺序,于是我思量斟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用递等式来书写,但并不作为教学重点,要求人人掌握,运算顺序也是建立在具体情景中理解的,真正体现学生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为以后的学*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愿望是美好的,实际教学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都如视珍宝,使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走的更宽,更坚定!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小棒、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师生做拍手游戏。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拉*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摆一摆: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是多少?

  (2)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是多少?

  3、小结:我们刚才一起复*了有关“倍”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有的知识出发为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二:合作探究新知

  1、要求学生用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再在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说一说第二行摆2个正方形用的根数里有几个一个正方形的根数。

  2、(1)摆飞机,数一数用几个小棒摆出一架飞机?

  (2)指导学生摆飞机。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针对学生回报摆的结果),谁能根据你摆的飞机,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引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也就是他们摆的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4)如果再摆一架飞机,这时飞机根数是老师摆的几倍?

  (5)回报结果,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像刚才摆飞机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15里面有3个5,也就是15是5的3倍。说明“倍”是一种关系,不是单位总称,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写。

  3、看一看,比一比(出示课件)

  (1)萝卜3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3)。

  (2)萝卜2个,茄子6个,茄子的个数是萝卜的个数的几倍(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生活中的食物联系到倍数关系,因为数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

  (3)摆圆片(动手操作)

  a、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8个○。

  b、第一行摆3个○,第二行摆9个○。

  4、考考你

  8里面有()个48是4的()倍

  12里面有()个312是3的()倍

  24里面有()个624是6的()倍

  42里面有()个742是7的()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仔细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怎样解决“唱歌人数是跳舞人数的几倍。

  (3)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路解决)

  2、引导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时间还给学生。

  3、归纳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只是说法不同,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深化

  1、练*十二(第1题)要求学生认真看图(1)图中有些什么动物?(2)分别是多少只?(3)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4)为什么这样列式?(5)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2、独立完成第2题

  3、观看课件拓展

  (1)观察各种书籍的本数。

  (2)完成题中的问题。

  (3)还能提出问题吗?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采取摆一摆、比一比、考考你等学*形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探究中学*掌握了本课时的知识,达到预计的目的。不足之处,是教师的巡视不够,导致学困生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探索先进的教学经验、制作学生喜欢的课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课堂小结(小结学*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一、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教科书59、60页。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麽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拓思维,体会比例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实际问题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五、教学要素:

  1、已有的知识经验:

  (1)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2)解简易方程。

  2、原型:

  用归一、归总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3、探究的问题:

  (1)如何用归一、归总法来解决例5、例6。

  (2)例5中哪一个量一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3)例6中哪一个量是不变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关于比例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哪些呢?

  1、怎样的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怎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2、怎样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式?反比例关系式?

  3、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麽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引入:通过以上几节课学*,我们发现比例的知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我们继续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与解决:

  1、出示教材例5,生读题。

  (1)用归一法解决例5:

  以前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先求什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

  学生搞清上面问题然后用归一法来解决。

  (2)用比例解决例5。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A、问题中有哪两个量?

  B、它们是成什麽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C、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明确: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 生尝试写出解答过程,一生板演。师注意规范解题格式。

  (3)小结:

  如何用正比例解答这类问题?生说一说,师予以完善:

  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比值一定,也就是相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比例解答。

  2、出示例6,生读题。

  (1)用归总法解决例6。

  以前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先求什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

  学生搞清上面问题然后用归总法来解决。

  (2)用比例解决例6。

  仿照例5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6。生尝试解答,一生板演。 师结合生解答过程提问,使生弄清为什麽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小结:

  生谈一谈解决例6这类问题的方法,师予以完善:

  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积一定,也就是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三)小结与提高:

  1、总结解题思路:

  根据例5、例6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如何用比例知识解决这类问题:

  (1)生相互讨论,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交流,形成共识:

  师生共同完善并板书:

  判断比例关系——找出对应数值——列等式解答

  2、对学生学*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59-- 60例5 、例6以及p60做一做及练*九相应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1

  (3)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

  (4)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设计说明】:由旧知识引入,让学生巩固正、反比例的知识点,熟悉正、反比例的关系式,为新授支起“点路灯”。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

  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设计说明】:这例题是学生以往学过的归一问题。这样做,让学生经历旧知的梳理过程,更能使学生明确旧、新解题思路的异同,从而达到整合学*的效果。

  (2)引入新课: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g

  (3)学生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1、题目中有哪两个量?

  2、这两个量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3、题目中的定量是哪个量。

  (4)集体交流、反馈

  2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5)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列出比例:

  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

  12.8 :8 =:10

  8=12.8×10

  = 128÷8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或跟算式方法比较结果来进行检验。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课件出示之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由表象的学*引入的新授课的殿堂之中来,让学生十分清楚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全步骤;再让学生经历小组讨论环节,让优生从能做升华到会讲,达到知识的整合。

  2、即时练*,巩固提高。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

  (二)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出题意。

  2、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

  (1)自主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解决过程。(算式和比例)

  板书:解:设要捆包。

  30= 20×18

  3

  =360÷30

  = 12

  答:要捆12包。

  3、例题改编。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呢?

  4、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说明】:让学生自主学*,把空间让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由学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之后的快感。达到学生真正的“主”起来,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的指导。

  (三)概括总结。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1、设要求的问题为X;

  2、判断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作答。

  【设计说明】:组内交流之后,选派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有序组织语言的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可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体系。

  三、巩固提高。

  1、教材60页的做一做:1、2题。

  2、教材练*九的第3、4、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铺垫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新知

  1、教学例1,学*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实用10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一、复*旧知

  1.口算:

  3×4= 3.1×3= 2.8×4= 0.2×12=

  40÷5= 7.2÷8= 5.6÷0.8= 1.2÷0.4=

  二、探究新知

  (一)学*例1

  1. 情境图: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 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2.(1)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2)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3)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似值?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 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似值: 即2.5÷0.4≈6(个)

  3.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 所以需要7个瓶子。)

  4.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 *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5.练*:出示书本练*九第8题。

  (二)学*例10(2)

  1.出示例10(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 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 (个)

  3.让学生尝试分析: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4.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似值的方法 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5.练*:书本练*九第7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三)小结:如果求*均数或者计算题的*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练*:(1)有2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需要几个袋子?

  (2) 有2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可以装满几个袋子?

  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②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③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区分“去尾法”和“进一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作业:教材第40页练*九第2、5题。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进一法根据实际情况去尾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与以往所学*相比,列式、计算没有新的知识点,只是在对计算结果的处理时有了“出新”之处,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课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展开,注重让学生经历思维挑战的过程,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孕伏转化策略:

  教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说过)

  教师: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启迪,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呢?学生自由交流感受,教师适时小结:曹冲能将复杂的事情与简单的事情相转化,从而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真是有志不在年高,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一、直观演示,发现转化策略

  课件出示:

  师:请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哪个图形面积大呢?拿出彩色题纸,可以用笔画一画、算一算,想办法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有答案了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谁来说说。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生2: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你是如何比较出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我们把这块切开放到这块,都变成了长5个格、宽4个格的长方形。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如何*移、旋转的?

  师:听明白了吗?想的巧妙,讲的也非常清楚。谁再来说一说?

  师:原来的图形不规则,不容易比较大小。同学们都是利用了图形凹凸的特点想到了这个好办法,非常善于观察、思考。下面我们再来清晰的演示一下这个变化过程。请看,(课件演示)*移,旋转,瞧,哪个图形面积大?(相等)真是一目了然,原来的两个不规则图形通过*移、旋转都变成了规则的的图形。 (板书:不规则图形 规则图形)你们知道吗,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就叫转化(板书课题)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周长变了,面积没变。

  师:还有什么变了?(形状变了。)

  师: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的确,这样转化,形状变了,面积却没变。(板书:形变积不变)

  二、唤醒记忆,回顾转化策略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师:同学们,其实,在以前的学*中,我们就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跟小组的伙伴交流交流。

  师: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想说了,谁来说?

  生:在学*图形的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没错,这就是转化。

  师:还有谁想说?

  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梯形转化成*行四边形

  师:准确的说,这是把梯形转化成*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也是转化。还有吗?

  生:把*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

  生:圆也是把圆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再拼成一个*似的长方形。

  生:圆柱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这也是用转化解决的新问题。

  课件出示:

  *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 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师:大家来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了这么多新问题。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或者感觉有困难的,同位互相说一说。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看似简单的计算中也蕴含着转化,回忆一下,在学*数与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呢?

  生:小数乘法是转化为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

  出示:2.5×0.4 1.25÷0.5

  + ÷

  师:请看,这儿有一组题,可以动笔算一算,体会体会转化的作用,看看从中你又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是巡视关注:是否会表达。)

  生:2.5×0.4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整数乘法。

  生:1.25÷0.5是把小数除法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师:说的真好,谁能像他这样,举个例子也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计算 + ,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说得真完整。

  师:很高兴你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重复的我们就不说了,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师:在计算这几个题的时候,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转化前和转化后有什么关系?

  生:得数相同。

  师:你可真了不起,一下就抓住了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结果不变。(板书:得数相等)

  三、实践应用,体验转化策略

  1.巧用转化写分数。

  2.巧用转化求周长。

  鼓励学生独立做在作业纸上,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师: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有答案了就举手。

  师:左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16厘米)

  师:右边图形的周长可有难度了。

  生:也是16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10】份

  一、主题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学生学*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本文就三年级《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理念,作了实践尝试,现把教学过程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教。

  二、教学实践: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第23~24页《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分析: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间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总数”和“求剩余”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快到了,小朋友可以高高兴兴地渡过7天长假了,爸爸妈妈都准备让小朋友做个生活的小主人,小朋友,你想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爸爸妈妈觉得,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小红的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一些事,想听吗

  二、复*铺垫:

  师: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对小红有点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红:妈妈给你35元钱,你去买18元猪肉回来,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准备买什么需付多少钱能找回多少钱

  妈妈又问:妈妈给你35元钱,你自己的储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妈妈给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钱。

  师给予肯定!并教育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小小组讨论:小朋友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三、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新课教学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妈妈放心的说:“那就让你当一回小主人吧”。

  小红准备了3个计划,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个计划:买菜。

  小红带着妈妈给的`35元钱和自己的28元钱去买菜,买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钱

  师你会算吗

  小组讨论,反馈。(师板书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带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样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买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妈妈给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妈妈给的钱买菜再加自己的钱: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说得都很对,有些想法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比老师更能干呀!

  2.巩固练*:

  出示计划二:请同学到家作客。

  ①、小红自已家共有4个人,买好菜后,小红打电话给8位好朋友到家作客,并准备请他们吃午饭,结果有2位小朋友有事不能来,请你帮小红算一算,她家吃午饭的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哪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结果。

  ②、吃完饭后,大家决定和小红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大人有3人,小朋友7人,扫地的有4人,其余擦玻璃,擦玻璃的有多少人

  如果是你,怎样安排打扫卫生(渗透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3.发展练*:

  出示计划三:和同学一起学数学。

  师:

  扫完地后,小红与同学一起复*数学知识,这时妈妈拿来了一些水果给他们吃,并说道:“这里有4个*果、10根香蕉和2个梨,我就来考考你们:用4、10、2这三个数来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会吗”这下可难倒了几位小朋友了。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学了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你能帮帮这几位说不出的小朋友吗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小红出色的作了回当家的小主人,解决的生活中许多的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个学*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 然后小组讨论在主题图中能发现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然后让把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先独立回答,有困难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解决,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深处独立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起引领作用。 本节课中尤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合作比较合适,而且效果也很好,学生评价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与此同时也进行自己独立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惯不是很好:不会看图,弄不清题意,对于图文的题目不会综合分析,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比如:画面上有两个筐,框里放8个西瓜,问题是:6个筐里放多少个西瓜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8×6=48,没有看见图中画的是两个筐,你必须想一个筐里放的是4个,才能算6个筐里放多少,应该8÷2=4(个),4×6=24(个)。

  (2)、有的学生只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整理和复*第三题,让学生看图提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要运24筐水果,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4筐。可以提出“几次可以运完”或“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三轮车”第一种做法,24÷4=6(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二种做法,24÷4=6(辆)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过程。

  1、充分利用小组开展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做到能完整表述应用

  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4、教师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一、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 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例如,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生:好!(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游 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拼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师:游戏 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3:学校里有40 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以游戏结束,使学生再次达到学*高潮。

  二、以 “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在 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从进入画面开始,学生就像身临其景,很容易就进入学*状态,使他们立刻产生了解 决问题的主动性。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 (兴致雀跃)(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 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看着电脑一步步的演示,学生很快就编出一道应用题,生:商店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有利于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编成应用题来解答;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比起只是文字的呈现显然来得更生动、活泼、有趣多了;也是因为通 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被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 然后小组讨论在主题图中能发现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