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1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那些地方?你们知道“人间天堂”指的是哪里吗?“人间天堂”是说什么意思呢?

  2、你们想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宋代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

  2、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4、再读、解题: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强调注意课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师:讲解生字

  3、师: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4、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5、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解疑。讲解单个字的解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

  ④结合单个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这两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气候下的景色?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齐读,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和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美。

  5、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都喜欢。(晴方好、雨亦奇)

  过渡:对,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6、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总结学*前两句的方法。(先解释单个字,再根据单个字的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六、拓展学*,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首。

  2、课后作业:朗诵全诗,鼓励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那些地方?你们知道“人间天堂”指的是哪里吗?“人间天堂”是说什么意思呢?

  2、你们想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宋代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

  2、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4、再读、解题: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强调注意课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师:讲解生字

  3、师: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4、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5、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解疑。讲解单个字的解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

  ④结合单个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这两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气候下的景色?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齐读,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和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美。

  5、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都喜欢。(晴方好、雨亦奇)

  过渡:对,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6、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总结学*前两句的方法。(先解释单个字,再根据单个字的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六、拓展学*,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首。

  2、课后作业:朗诵全诗,鼓励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4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方法,促进学*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 认识“亦、妆”两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 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 巩固学*方法,丰富学*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切入,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没去过的同学也关系,今天我们随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西湖看看吧!(播放西湖的幻灯片)

  二、 组织合作,自主探究,小组汇报,相互补充,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1. 理解诗题意思,介绍作者;

  2. 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3. 出示诗句中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4. 将词语带入诗句,自由读诗;

  5. 小组分工合作,出示学*方法:读——提出疑问——借助注释解疑——再读;

  6. 小组汇报诗意,指名补充;

  7. 师说诗意,生说对应的诗句;

  三、 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1. 师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诗句的重音和停顿;

  2. 师介绍西湖与美女西施的相通之处,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 配乐有感情朗读;

  4. 师范读,生想象情境;

  四、 拓展学*,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1.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2.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读给大家听,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写景的古诗,在授课时,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西湖的图片,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氛围,创设了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实现自然过渡。对于课题的解释深入浅出,本首诗有一些字音较难,所以我设计了比赛的方式赛读词语,体现了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小组合作学*中,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实践当中,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活动的进程或走向。对于诗意的理解在学生互相帮助、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适时点拨。在师范读生想象画面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还处于培养阶段,小组合作学*的汇报这一环节应更加扎实,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从本首诗还可以进行拓展,布置研究性作业,由课内指向课外。如果教师把古诗板书在黑板上就更好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6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1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那些地方?你们知道“人间天堂”指的是哪里吗?“人间天堂”是说什么意思呢?

  2、你们想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宋代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

  2、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4、再读、解题: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强调注意课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师:讲解生字

  3、师: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4、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5、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解疑。讲解单个字的解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

  ④结合单个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这两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气候下的景色?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齐读,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和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美。

  5、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都喜欢。(晴方好、雨亦奇)

  过渡:对,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6、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总结学*前两句的方法。(先解释单个字,再根据单个字的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六、拓展学*,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首。

  2、课后作业:朗诵全诗,鼓励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巧妙的构思描绘出西湖的风采神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领导入

  1、同学们,大家以前一定有过旅游的经历。那么,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看见过哪些令你难忘的自然景观?

  2、杭州的西湖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它的景色异常秀美,吸引着国内外许多人来此参观旅游。其时,不仅是现在,有一位古人也早已经听闻西湖的美名,留下了一首著名的描写西湖的诗篇,诗的名字就叫——(生齐读本诗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苏轼)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出节奏。)

  2、读懂诗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

  三 、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诗人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

  1、配乐朗诵,学生听后讨论。

  2、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带着你的想象再一次朗诵这首诗。

  五、拓展学*,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六、作业:(任选一题)

  1、做一张苏轼的诗词手抄报。或有关西湖的诗词手抄报。

  2、写一篇学*本课的感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3

  一、引入: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领略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这节课让我们在苏轼的妙笔下欣赏风景如画的西湖。

  师:大家知道西湖吗?(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西湖风光)

  教师配音: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因湖在城西,而得名“西湖”。西湖景色宜人。以 “断桥残雪”、“*湖秋月”、 “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等“西湖十景”著称于世。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过渡语:从古至尽,许多名人志士都曾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过它。北宋苏轼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七言佳句“饮湖上初晴后鱼”。(师范读诗句)

  二、读诗:

  过渡语:请同学们自渎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学生自渎。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生:读诗。(2人)

  师:谁来说说读的怎么样?

  生:评价。(1~2人)

  师:评价。

  2、纠正字音。

  过渡语:你们读的很正确,诗中有几个生字,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潋滟、空蒙、亦、妆),指名读、齐读。注:“妆”读并组词

  生: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古诗。

  生:齐读古诗。

  三、学古诗。

  1、小组学*。

  过渡语:

  师:读了这首诗,你想知道什么?

  生:答想知道……

  师:我把大家的想法归纳了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1)、解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悟诗情;

  (5)、感情读;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以上步骤分小组学*古诗。

  生:小组学*古诗。

  2、小组汇报。

  (1)、解诗题;

  师:哪个小组汇报解诗题;

  生:汇报(在西湖饮酒,起初天气晴朗,后来下起了雨所看到的景色。)

  师:指导读诗题。

  (2)、知诗人。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苏轼?

  生:介绍。(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3)、明诗意,(4)、悟诗情,(5)、感情读。

  师:结合书下注释说一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生:汇报前两句诗意。(小组成员及其它小组成员补充2~3人)

  诗意: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若有若无,十分奇妙。

  师:这两句分别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晴天、雨天。

  师:这两句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A、 出示晴天组图。

  师:看了西湖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受(很美)

  师:那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美景的呢?(出示“湖光潋滟晴方好”诗句)

  指名读:2~3人。师指导读:语速慢,轻柔舒缓。

  B、 大家读的真好。那西湖雨天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出示雨天组图)。

  (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

  指名读:2~3人;小组读;齐读。

  过渡语:是呀!晴天的西湖,水上微波荡漾、风光旖旎;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师:谁来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诗意:我想把西湖比做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适合。

  师:为什么要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生:……

  师: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湖和西施同在越国,同有一个“西”字,他们都具有天然美色,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总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湖无论晴姿雨态,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所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从此人们又把西湖称作“西子湖”。

  师: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怎样的感情呢?

  生: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师:(指名、小组、齐读)读后两句。

  3、配乐读诗,整体感悟。

  过渡语:诗人用手中的妙笔把西湖的晴姿雨态,描绘的淋漓尽致,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带着对西湖美景的无限向往,有感情地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1)、指名读诗(配乐);

  (2)、男、女生分别读(配乐);

  (3)、谁想读就站起来读;(配乐)

  (4)、全班齐读;(配乐)

  4、背诵古诗。

  师:我们能不能试着背诵这首古诗呢?

  生:试背

  学生汇报。(能背下来的就站起来背一下)

  5、拓展。

  拓展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诗句中想象西湖的美景。

  (音乐响起)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课后,请你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准备参加班级的诗文配画展。

  (课件出示)

  拓展2:诗人苏轼当日在西湖共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让我们来读一读另一首。

  四、诗小结。

  晴天的西湖明艳妩媚,雨中的西湖清秀淡雅。它就象一位美丽的女子,时时展示美的风姿,让人产生喜爱之情。请大家齐颂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4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5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6

  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1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那些地方?你们知道“人间天堂”指的是哪里吗?“人间天堂”是说什么意思呢?

  2、你们想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宋代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

  2、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4、再读、解题: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强调注意课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师:讲解生字

  3、师: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4、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5、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解疑。讲解单个字的解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

  ④结合单个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这两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气候下的景色?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齐读,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和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美。

  5、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都喜欢。(晴方好、雨亦奇)

  过渡:对,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6、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总结学*前两句的方法。(先解释单个字,再根据单个字的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六、拓展学*,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首。

  2、课后作业:朗诵全诗,鼓励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2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那些地方?你们知道“人间天堂”指的是哪里吗?“人间天堂”是说什么意思呢?

  2、你们想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宋代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

  2、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

  4、再读、解题: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强调注意课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师:讲解生字

  3、师: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4、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5、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解疑。讲解单个字的解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

  ④结合单个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这两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气候下的景色?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人所看到的景色{美}

  4、齐读,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和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美。

  5、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都喜欢。(晴方好、雨亦奇)

  过渡:对,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6、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总结学*前两句的方法。(先解释单个字,再根据单个字的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

  五、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六、拓展学*,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西湖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首。

  2、课后作业:朗诵全诗,鼓励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4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方法,促进学*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 认识“亦、妆”两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 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 巩固学*方法,丰富学*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切入,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没去过的同学也关系,今天我们随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西湖看看吧!(播放西湖的幻灯片)

  二、 组织合作,自主探究,小组汇报,相互补充,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1. 理解诗题意思,介绍作者;

  2. 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3. 出示诗句中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4. 将词语带入诗句,自由读诗;

  5. 小组分工合作,出示学*方法:读——提出疑问——借助注释解疑——再读;

  6. 小组汇报诗意,指名补充;

  7. 师说诗意,生说对应的诗句;

  三、 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1. 师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诗句的重音和停顿;

  2. 师介绍西湖与美女西施的相通之处,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 配乐有感情朗读;

  4. 师范读,生想象情境;

  四、 拓展学*,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1.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2.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读给大家听,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写景的古诗,在授课时,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西湖的图片,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氛围,创设了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实现自然过渡。对于课题的解释深入浅出,本首诗有一些字音较难,所以我设计了比赛的方式赛读词语,体现了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小组合作学*中,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实践当中,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活动的进程或走向。对于诗意的理解在学生互相帮助、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适时点拨。在师范读生想象画面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还处于培养阶段,小组合作学*的汇报这一环节应更加扎实,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从本首诗还可以进行拓展,布置研究性作业,由课内指向课外。如果教师把古诗板书在黑板上就更好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3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先和孩子们一起了解诗人苏轼,介绍了苏氏父子在文学中的成就,也说了苏家小妹的才华出众,孩子听得很出神。接着问写哪里的风光?孩子大声回答:“西湖”“谁知道西湖?”孩子说了一些关于西湖的,有个孩子说:西湖也叫西子湖。“谁知道为什么又叫西子湖吗?西子指什么?”一生说:“西子也叫西施。”一生补充说:“西子是我们*古代的美女。”

  说完了西子,我们再次回到西湖,为什么西湖叫做西子湖?可以想象西湖有着和西子同样的————美丽。请同学读读诗,找出关于把西湖比作西子的诗句。孩子开始读书了,很快有人说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孩子读诗,说说他们的理解,把欲的意思解出来了,其余的很多迎刃而解,在大家的补充说明中,我再次小结。接着过渡到,“为什么西湖能够和西子那么美呢?它美在哪里?”再从诗中找。孩子们再读,很快找出是前两行诗,孩子们结合注释来理解,理解晴朗时的西湖和下雨时的西湖同样的美丽,同样都是奇妙的,从而理解了下面的比喻。再让孩子朗读古诗,让孩子分男女生来读,小组来读,再试着背诵。这堂课总的感觉还是非常顺利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

  2、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苏轼

  1、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诗人苏轼。

  2、了解诗人苏轼。(知道诗人苏轼苏轼吗?请知道的小朋友介绍)(1071年至1074年,这三年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

  3、课题意思理解。(那天他又一次来西湖游玩,诗人苏轼就是诗人苏轼,每次的游玩都会带给他不同的感受,这回他写下了——,板示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想从诗中了解什么?)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请默读诗,借助注释,读懂诗的意思。(提出自学要求)

  2、交流诗意。(学了之后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我们来交流一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方、山色空蒙、亦)

  晴天时诗人苏轼只写水,你还能想象到水以外的其他景色吗?(请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

  杭州原来是越国之地,属于江南水乡,南方的天总会下雨,下怎样的雨?微雨,轻雨,蒙蒙雨,牛毛细雨;也许是大雨,骤雨;大雨也好,小雨也罢都没有浇灭诗人苏轼的游兴,在他眼里,雨中的西湖如此美妙,你听他说:“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与西子的相似之处)

  诗之美,在于诗人苏轼独具匠心的描写,在于奇妙的想象,只有李白才能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只有苏轼才能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初西湖与西子的名字的相似只是偶然巧合,但今天,西湖也叫西子湖,从这足见诗之伟大。

  三、理解诗人苏轼,感悟诗情之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诗人苏轼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介绍诗人苏轼与西湖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的感情的理解。)

  2、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情来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拓展学*,感受诗的魅力

  1、让我们在苏轼的诗的魅力中感受西湖之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上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2、总结

  苏轼与西湖是密不可分的,当年的苏轼哼着小曲,品着小酒,在杭州的山水间流连忘返,西湖诗情画意只有苏轼的才思豪情才能写出她的美妙,而苏轼的才情只有遇到西湖的诗情画意才能尽展出来。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3篇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

  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方法,促进学*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氛围,调动学*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根据学生的学*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通过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唤起学生的认知,提高语文素养。

  内容与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两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潋滟晴方好, 毕竟西湖六月中,

  山色空蒙雨亦奇。 风光不与四时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

  淡妆浓抹总相宜。 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一首由景入手,然后抒发感受,第二首则相反,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然后写景。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夏季的景色,均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因此,定课题为《西湖组诗》。

  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诵读为基本方法,做到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共六部分

  一、导入新课。由学生背诵《忆江南》《望天门山》等写景的诗词导入新课,自然引也对西湖组诗的学*。由旧知过渡到新知,温故知新,亲切自然。

  二、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生自读——读通诗句——根据注释自学、初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在品读过程中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抓住“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两词,借助画面,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出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犹如一块巨大的宝石,熠熠生辉。以及雨中西湖的朦胧、神秘。让学生边想象边诵读,从景中悟情。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2、由欣赏景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一是都在杭州;二是名字均以“西”字打头;三是两者都娥娜多姿、温柔娇美、天生丽质。*而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感受诗人把西湖比成*古代最美的女子,他对西湖是多么热爱。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然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并非是对西湖一时一景的描写,而是抓住了西湖神韵,进行的精炼概括,成了赞美西湖的巅峰之作。而学生此时的理解仍然只停留在诗中对晴天、雨天的描写上。只有学生感受西湖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景色,才能深刻理解这两句诗。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对西湖组诗的学*,逐步加深理解,感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

  三、学*第二首。(出示诗)

  西湖自古美名传,无数文人都赞美过它,由此转入对杨万里的《晓出净慈诗送林子方》的学*。

  1、学生读通诗句。

  2、然后说说如果根据诗意画一幅画,你会用怎样的色彩,画成什么样。引导学生抓住“接天、无穷碧”想象荷叶之广袤,视野之宽阔;抓住“映日、别样红”感受花之鲜艳,这是对学生进行说和想象的训练点。比如:荷叶的描写,由一片绿叶到一湖绿叶,直到水天相接处,蓝天、碧叶、红花相映成画。让学生在丰富想象中感受美,并用读表现出来。六月西湖,碧叶红花妆扮,浓妆艳抹,品湖之浓艳,这正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第二首,既是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加深理解,又以此句抒情。

  四、拓展补充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的局限。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根据学生学*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我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钱塘湖春行》。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及春天西湖的美,再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加深理解。

  2、为全面感受西湖美,体会“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再欣赏雪中西湖、秋之湖、月下西湖的美景。(板书:秋、雪、冬)此时,学生完全感受到西湖“晴阴雨雪皆成景,春夏秋冬入画屏。(板书:皆成景、入画屏)

  五、赛诗会

  举行跨时空的赛诗会,教师语言铺设情境,学生以不同诗人身份吟诵四首古诗,既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深化对诗的感悟,又把同一题材的诗串在一起,便于记忆。

  六、最后,以超市的形式出示作业,给学生选择余地,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下。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范本10份

  设计理念:

  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诗歌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苏轼的妙喻,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西湖又称“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

  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要在诗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要读出西湖的美,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从而感受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可以抓住西湖晴雨两幅图中的语境。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从诗人信手拈来的比喻“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回文西湖晴雨图,读出西湖的自然出众,走入诗文中作者由触动心灵的感官之美内化为理性赞美的诗境。由此,诗歌“语境”和“诗境”紧密融通,生成诗歌课堂和美之境。

  根据三年级学生学*诗歌的要求,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诗歌的能力,重视读诗的方法,通过“美读”和“趣读”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有方法”“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学会读诗、品味诗歌语言,逐渐感悟出诗的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积累和进行课外阅读延伸。

  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 同学们,听说大家特别喜欢玩,尤其喜欢游山玩水,是吗?我们湖州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老师最喜欢湖州的莲花庄,尤其喜欢荷塘里挨挨挤挤的荷叶。谁能像老师一样向大家介绍你的最爱?

  2. 就是这迷人的江南风景,让中国古代许多文人一边走走看看停停,一边与朋友一起饮酒作诗。仿佛这江南水乡就是他们的故乡。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

  1.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3.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题,导入诗文

  1. 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②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③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初读诗题

  1. 大诗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歌,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2. 检查反馈。

  ①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读课题、作者。(潋滟liàn yàn 亦yì 宜yí)

  ②请生读古诗(学生评价)

  ③齐读。

  3. 古诗方法渗透

  ①了解了诗题和作者,读准了古诗还不能算读好了,还得读懂古诗,同学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古诗的时候有什么读懂古诗的好办法?(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②有这么多好办法大家一定要用起来。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三、细读诗句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1. 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2. 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 水光潋滟

  (1)借助注释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

  (2)你从诗句中那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潋滟)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①引入诗歌《晓初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净慈寺:在杭州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林子方:诗人杨万里的朋友。无穷:望不到边。别样:特别的。

  a. 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样在六月,诗人杨万里在西湖看到晴天下的西湖景色又是怎样的。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

  b. 谁来说说读过古诗,你读懂了西湖在晴天丽日下又有怎样特别的景致?(荷叶在阳光下更加绿,荷花在太阳的照耀下更红了。)

  c. 小结: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2. 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赞同的小朋友举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水光潋滟的精致,山青水秀的景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1. 山色空蒙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在晴天里西湖的山是什么样的景象?(苍翠欲滴)现在呢?(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2. 亦奇

  (1)闭眼想象一下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当中读一读。

  (2)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奇妙吗?(也奇妙)

  (3)从哪个字当中你读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情境对话:

  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他自己办公的地方就是在西湖边,西湖在夏日里时晴时雨的景象也常常看见。此时,苏轼和朋友看到不同天气下的西湖,苏轼和他的朋友边喝酒边聊天,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选择刚才我们学过的词语用一用,比较一下晴天西湖和雨天西湖的不同,同桌互相演一演。(晴天: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雨天: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

  预设:朋友:苏兄啊!这晴天的西湖湖面波光粼粼,真是美丽啊!

  苏轼:是啊,这雨天的西湖山水朦胧,也是别有一番奇妙之处啊!

  朗读:

  让我们像老朋友聊天似的说说这变化万千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让我们沉醉在这变幻的美景中,闭上眼赞美一下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

  (2)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

  (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通过材料,西施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2.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看图说一说)

  (3)总相宜

  A.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的怎么赞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总相宜)

  B.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4)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5)引读: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朗读拓展

  1. 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的时候,你们猜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 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写西湖,这里流下了他许多的诗、墨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望湖楼醉书》。

  (1)出示诗歌,生自由读

  (2)这是什么样的天气,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风大雨急的西湖骤雨图)

  小结: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者这位最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现在我们要和它说再见了,让我们把这幅画映在脑海中,悄悄地带走吧!(生伴乐齐诵)

  教学理念:

  以重点词句“总相宜”为突破口,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质疑,先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再围绕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总相宜”的赞叹为基点展开讨论学*,最后回归提升对“总相宜”的感悟,进而理解全诗。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诗篇。短短四句诗,包含了西湖的种种美景。在诗人笔下,西湖胜景千姿百态,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可爱,具有永久的魅力。

  学生分析:

  打从一年级开始,班里的学生就很喜欢朗读背诵简短的古诗文,在朗读中或多或少也能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可是在吟读上,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意境,因此感悟比较肤浅,所谓的感情朗读只是浮于表面。

  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会写“亦、妆”两字。

  2、理解古诗,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进入意境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准备:西湖景色的课件图、写有句式小挂板、音乐磁带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引入

  师:我们壶镇区的生活用水一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边的大水库起了很大的作用,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水库是什么样子?

  生:大、美

  2、谈话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游览另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我们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拿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来学*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大作(出示课题)

  3、组织读课题(个别读、集体读)

  二、读通古诗,理解诗句

  1、组织读古诗

  自由读——个别读(随机纠正)

  读诗中指导书写“亦、妆”。(亦:师示范写,组织书空写,再再在田字格边写一个。妆:组词,说说后半个为什么是个“女”字并指导书写)

  个别评价语:

  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有谁还愿意读读。

  读得很流利!

  读得很有节奏!谁再来读读!

  2、引导朗读感悟

  听得出,大家刚才都在读上下了一番工夫,很好!对于诗中,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引出对“总相宜”的理解)

  预设内容:

  生:“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助她理解?

  生:总是那么美好,恰到好处。

  师:诗人看见了什么美景,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再读读他的诗吧!

  生:诗人看见了晴天的美丽景色。

  师:还看见了什么?

  生:山的景色?

  师:什么天气山的景色?

  生:雨天

  师:你哪里看出晴天和雨天是美丽的?请读出来给大家听听好吗?

  评议:很美 我还想听,请你再来一次

  还感觉不到美 再来一次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水波闪动)水波怎么会闪动?(由于阳光的照耀)从哪个词看出来?(水光潋滟)请你来读读这个词

  谁来说说*时在哪里看到过“水光潋滟”的样子?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读出来。(请几名学生个别读)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标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走。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神往。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发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特出息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誊写古诗。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课前准备:1、西湖风景图片。2、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1、师俗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号称"人间感觉"的杭州有一处著名的景点"杭州西湖",那里风光迷人,景色神奇。古来人们一直有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炼的语言对它的景色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首推西湖十景,大家想观赏一下吗?

  播放投影片

  2、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江南山水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其中的一首,被认为是描写西湖的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赞美了西湖的美丽景色。

  (用直观的图片展示西湖的迷人风光,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初读古诗 质疑问难

  1、看多媒体演示,听范读。

  2、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3、指名试读。

  4、读了古诗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你还想了解什么?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三、自主探究 汇报交流

  1、借助多媒体课件,自主探究,同桌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学*)

  2、集体交流。

  (1)通过自学,你弄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喜欢哪句诗的描写?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忽晴、忽雨的奇丽多变的景象,以及体会把西湖比作佳人的贴切生动)

  四、再读感悟 情感升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听范读,欣赏演示的景色。

  3、边读边想象,体验诗人的感情。

  4、试着背诵古诗。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情感得到升华)

  五、拓展练*

  1、如果让你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西湖,你想怎样做?

  2、出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学生自读。

  (多种方式赞美西湖,体现学科整合)

  六、教师总结

  苏轼在这首中把西湖在不同天气里所呈现出来的美丽景色,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外又贴切生动,天生丽质是她们共同的特点,比喻巧妙自然,西湖也由此而得到了"西子湖"的美称。

  教材依据:

  《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对比:以两诗文字的对比为主,辅之音乐、书法、绘画等手段,利用通感将“美”体验深刻。本教材分两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二课时,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感悟为主。

  设计思想: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着力于重叠,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文字和音乐的重叠,意境和书法的重叠。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这意象和意景的重叠为主要。苏轼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其次着力点在对比,本诗在教学中力图和《望天门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风格上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望》为唐诗,直抒胸臆,《饮》为宋诗,含蓄清丽。一直一含,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感受,在山水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在音乐节奏的对比中感受,在书法线条的对比中感受。汇聚所有的感受最终成了对诗文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教学重点:

  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

  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百遍,意自现。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课件说明:

  本课件着力于以乐抒情,以画达意。《望天门山》辅以民乐合奏《奔腾》风格雄浑粗犷以引导高亢之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辅以柔婉清丽的古筝《*湖秋月》以浸润柔美之音吟诵。“潋滟”一词比较生僻,若直接用课件传递实景,过实必有过死之弊端。课件只呈现波光粼粼,介乎虚实之间,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课前准备:

  将两诗以墨迹形式呈现于课堂上。《望天门山》书以魏碑风格,线条遒劲刚硬;《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书以禇体,风格清丽,线条柔美。精装裱,悬于黑板前。

  教学流程:

  一、承接中引发期待

  1、师:《望天门山》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挺拔险峻,水的湍急汹涌,更让我们感受到25岁的李白那血气方刚的满腔豪情。谁愿意为大家再现一番。

  指名读。

  全班读。

  2、师引:我们姑且告别这雄壮的天门,随着宋朝诗人苏轼去领略杭州西湖的景致。

  二、初读中略有所感

  1、自由读。特别注意“潋滟”“空蒙”两词的发音。

  2、指名反馈读。指导断题。

  3、齐读

  师:感觉这山、水和天门山一带一样吗?

  【设计意图】

  〔“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这一问题贯穿课堂始终。随着学*的深入孩子们逐渐展开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卷。此处一问不要求做具体回答。〕

  4、再读

  这又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呢?我们继续感受诗句。自个儿含在嘴里轻轻地多念几次,想象着那山,那水。《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西门豹》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第二课时)《可贵的沉默》第一课时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翠鸟》片断赏析矛和盾的结合《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31、给予树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

  〔“含在嘴里轻声地念”,此举旨在让学生潜心会诗,潜心首先需要静场。〕

  三、细品中清晰画面

  1、看具象画

  打开书,看着插图,再将诗句读几次,读不懂的地方看看注释。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设计意图】

  〔诗句传递的画面是万千的,插图只是其中一幅。在插图和注释的辅助下读诗,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由具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诗句意景,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

  2、听音乐(*湖秋月)

  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些。

  听。

  这儿的山。

  这儿的水。

  感觉。

  生读,师范读,生读。(音乐中的诵读使朦胧的感觉清晰起来)

  【设计意图】

  〔音乐是流动的画,《*湖秋月》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中的再现,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了带着情感的画面。〕

  四、重叠中感受意境

  1、“西施”引路(音乐继续)(预设)

  师:音乐声中,仿佛美女西施向我们款款走来。了解西施吗?

  生:注释4告诉我们,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生:我读过东施效颦的故事,知道西施任何时候都很美丽。故事中她在犯痛心病的时候也是很美很美的。

  生: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位。据说她在河边洗纱时,小鱼见了她的美貌,羞得沉到了河底。

  师:如果西施带上心爱的首饰,穿上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一番,看上去很美;如果西施施着薄薄的粉黛,抹着淡淡的胭脂,穿着素雅的衣裳,看上去也很美。西施之美淡妆。浓抹总相宜(生接)

  师引读:看着眼前西湖的山山水水,人们情不自禁地说。

  生轻柔舒缓地念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西施”是诗中的意象,苏轼借西施以喻西湖。此处重墨渲染意象之美,旨在下环节借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独特的美丽,更感受文字之传神。〕

  2、入诗细读。

  带着你自己的感觉再读诗句,“浓抹”时的西湖展现出怎样的风姿,“淡妆”时的西湖又呈现出怎样的容颜呢?哪些诗句给你带来这样的想象呢?

  重叠一“潋滟”和“浓抹”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波光粼粼的画面。想象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如镜,在艳阳照射之下,波光粼粼,联想到美女西施带上了珠宝首饰,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浓浓地装扮,艳丽得让人炫目!)

  (2)你会怎样抒发自己的赞叹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重叠二“空蒙”和“淡妆”

  (1)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湖面上起雾了,一切显得朦朦胧胧。远山*水、亭台小塮变得空蒙,恍然间,若西施蒙上了面纱,显得神秘淡雅,。这何尝不是一种动人心扉的美丽呢!

  (2)你又会怎样赞叹眼前的景色呢?(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觉)

  【设计意图】

  〔此处也可做另一种重叠――将“潋滟”与“淡妆”“空蒙”与“浓抹”,并不影响诗意解读。重叠本身就是诗意的再现,不求结果人人同一,但求过程人人涉足。〕

  “总相宜”:

  (1) “晴雨相宜”重叠于“浓淡相宜”

  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时而浓抹,忽而淡妆,真让人分辨不出这是西湖还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痴如醉,欲把。

  情境中诵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 “晴雨相宜”继而想象“总(时时处处)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课件出示西湖十景)《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西门豹》教学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说课稿(第二课时)《可贵的沉默》第一课时教案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翠鸟》片断赏析矛和盾的结合《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31、给予树查看更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引生反复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强调重叠,借诗句中的比喻,铺呈西湖和西施之神似,使想象到的不仅仅是画面,理解的不仅仅是文字。重叠中西湖独有的艳丽淡雅,温柔清丽犹如西施之美呼之欲出。〕

  3、出诗回味。

  关注题目中的“饮湖上”三字,联想到。

  一条美丽的画舫上,苏轼与几位好友闲聚。他们或小酌佳酿,或细品龙井。看着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情不自禁地赞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音乐中齐背全诗。

  五、对比中丰富深化

  1、现在你能说出对这山水的感觉了吗? 板书“柔”

  如果说西湖如温柔美丽的女子,那么天门山则是。刚强的将军。 板书“刚”

  同是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了这两幅书法。

  2、书法作品中感受造型笔触之刚柔

  引导学生感受《望天门山》的线条要硬一些,正如长江一带的山水充满了力量感。而《饮湖上初晴后雨》显得柔和,如西湖水一般。

  书法也以他自己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柔之美。音乐更是如此。

  3、音乐中感受“刚”“柔”

  (音乐1:民乐合奏———奔腾)

  师引男生诵读:你感觉到什么?(生:豪情 力量 阳刚)想到的是哪首诗。男孩子起立,站得如那天门一般,我们一起读!

  (音乐2:古筝曲—*湖秋月)

  师缓缓的:听。我们的心也便柔软了起来。一种柔情,在我们心中荡漾。

  女孩子起立,轻轻地向大家诉说这泓多情的西湖水。

  小结:诗书琴画各种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多种形式来体验美感,能让我们获得的更丰厚。

  【设计意图】

  〔不止于得景之具象美,更求得景之气神。从文字到音乐到书法线条,诗书琴画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交相融,不断锤炼着孩子们的艺术通感,在无所不在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诗的神韵。〕

  4、诗配画: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首诗端正抄写,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优选【10】篇

  【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三、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教学流程

  一、揭题,解题。

  1、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人们自然就想到——西湖。你们去过西湖吗?在你的印象中西湖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来说吗?(或看完课件回答)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板:饮湖上初晴后雨

  3、师:谁写的?板:苏轼

  师:课前同学们特意去搜集过资料,你都知道些什么?(生交流)

  师小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与父亲苏荀,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杭州当过官。这首诗就是他在杭州当官时写的。

  4、师:(齐读诗题)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知道的?生自由说

  师点拨:起初晴天,后来下雨了。……读题

  讲苏轼在湖上饮酒…………读题

  5、师这首诗的 题眼该是哪个字(晴 雨)

  二、读诗句,读正确。

  1、师: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赶紧打开书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生自由读

  2、师:反馈:在朗读时,哪个词特别难读……指名读

  指名读诗句

  三、晓诗意,悟诗情。

  1、师:哪句是写晴天的西湖,哪句写雨天的西湖?你是怎样知道的?

  2、学*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师引导:

  (1)“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板:释

  (2)解释这句诗,哪个字应该调换一下顺序?(晴)生重新解释诗句板:调

  (3)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板:补……生解释诗意

  (4)解释时还要板:猜 换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吗?生说师引导

  师:(1)诗人喜欢晴天的`西湖吗?你从哪个字看出?(好)

  (2)引读 师:晴天的西湖好在美在哪?……生“水光潋滟”

  (3)师(指着图):这就是水光潋滟的 湖面,你能用别的词来描述吗?(生自由说)

  (4)师是啊,晴天的阳光照到湖面上,银光闪闪,是那么美丽,其实晴天的西湖还有许多美景呢!……生闭眼师描述一段优美的文字……(听完后)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师:是啊,这就是晴天的西湖,所以诗人说……引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6)师:一个“好”字写出了西湖晴天的美,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真是一字千金啊!

  师:雨天的西湖,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奇)

  这雨只让西湖的山云雾迷濛吗?请想像一下这雨还让哪些景物更加生动了?

  (生想像说话:因为有雨,西湖的()更加( )。

  师:难怪诗人说……引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3、学*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在目睹了西湖的晴雨之后,诗人认为一个“好、奇”,远远不能写出西湖美,不能表达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此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引读句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两句诗是至今为止赞美西湖中最妙的两句。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生解释)

  师:你觉得这两句妙在哪里?……读

  四、配乐诵读

  1、师:学到这,你们是否为西湖的美景所打动,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带着诗人的这种喜爱之情读读这首诗吗?配乐朗读。

  2、师:同学们,我觉得美的诗,光读还不够。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生试背……指名背

  五课外拓展

  师:西湖的美,美在它的淡妆浓抹,美在它的千姿百态,这不还有两首写西湖的诗。生自读、反馈。

  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优选【十】篇

  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古诗是我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学会古诗对我们有很大的用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也学过不少古诗了,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整首古诗)齐读古诗,整体感知。

  师问:你们知道古诗是描写什么地方的吗?(西湖)

  3、学生介绍杭州西湖。

  4、观看西湖的美景,老师补充介绍西湖。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唐代以来就远*闻名,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而“苏堤春晓”、“曲苑风荷”、“雷峰夕照”等等本身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多彩的画!

  下面,我们就乘坐小船和苏轼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诗句。

  1、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透过诗题,你读懂了什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3、教师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4、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三、品读诗句。

  1、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在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很美?(潋滟)潋滟是甚么意思?

  (2)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3)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这样的画面很美!我们试着把这种美的感觉读进去看,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

  (4)学生试读。

  2、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

  ①正直;

  ②正当,恰好;

  ③一种形状。

  请大家选择一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3、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

  (1)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表达你的感受?(朦朦胧胧)

  (2)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3)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一阵蒙蒙细雨,洒落在湖面上滴落在山林之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可以用一个字表达?(奇)是啊,这是一种奇妙,也是一种奇特,更是一种神奇,你能把这种感觉读进诗中吗?

  (4)学生练读,互评。

  (5)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秀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草更加娇嫩;

  (6)师引读:

  当苏轼看见柳枝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桥在细雨的沐浴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草在细雨的浇灌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朗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下雨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山色空蒙雨亦奇

  4、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难怪苏轼会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通过材料,西施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5、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看图说一说)

  (3)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呢?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她天生的美)诗中那些字最能表现她无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总相宜)

  (4)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5)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6)引读: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这个比喻得到后世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欣喜得意,我们要这样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去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四、朗读拓展。

  1、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的时候,你们猜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写西湖,这里流下了他许多的诗、墨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望湖楼醉书》。

  (1)出示诗歌,生自由读

  (2)这是什么样的天气,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风大雨急的西湖骤雨图)

  3、小结: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者这位最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现在我们要和它说再见了,让我们把这幅画映在脑海中,悄悄地带走吧!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潋滟、空蒙”等词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2、导入《饮湖上初晴后雨》。

  3、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你们了解苏轼吗?

  2、介绍苏轼。苏轼多才多艺,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号东坡居士,他的诗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在艺术上别具一格。

  3、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4、学生说题目意思。

  三、读古诗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诗中哪些字你觉得比较难。

  4、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卡片,指导学生读好“潋滟、空蒙、淡妆浓抹”,理解“亦”的意思。

  5、把这些词语放进诗中,读好它,你会发现你能读出另一种味道。

  6、学生自由读。

  7、指名读。

  8、齐读。

  四、明诗意

  1、学*第一句

  ①读第一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②理解“潋滟”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③指名读再齐读。

  2、学*第二句

  ①、播放下雨音乐。

  ②、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空蒙”。

  ④、理解诗句意思。

  ⑤、指导朗读。

  3、学*后两句

  ①、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读后两句。

  ②、了解西子。

  ③、诗人为什么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④、学生汇报。

  五、熟诵读,厚积累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读。

  3、背诵。

  4、拓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5、小结。

  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的字词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任务,本课中,生字的教学不局限于课本要求的“亦、妆”两字,而是根据了学生的需要,对“潋滟、淡妆浓抹”等的字词也让学生反复读,这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于整首诗的朗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句必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流传至今而又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通过读,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情,每句诗连听带读至少在10遍以上,所以到后来的背诵有不少学生就能脱口而出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仍然是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

  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以前学*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谳诗句,悟诗意。

  2、分级合作学*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材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以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练*题

  1、你还知道那些关于西湖的诗篇?

  引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填写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较更好。

  由于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以前学*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谳诗句,悟诗意。

  2、分级合作学*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材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以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练*题

  1、你还知道那些关于西湖的诗篇?

  引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填写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较更好。

  由于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以前学*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方法,促进学*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方法,丰富学*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五、拓展学*,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编辑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

  2、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通过学*这首古诗你懂得了什么?

  2、师小结。

  二、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以前学*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四、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饮湖上初晴后雨》优秀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五份

  教材分析: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方法,促进学*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 认识“亦、妆”两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 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 巩固学*方法,丰富学*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切入,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没去过的同学也关系,今天我们随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西湖看看吧!(播放西湖的幻灯片)

  二、 组织合作,自主探究,小组汇报,相互补充,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1. 理解诗题意思,介绍作者;

  2. 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3. 出示诗句中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4. 将词语带入诗句,自由读诗;

  5. 小组分工合作,出示学*方法:读——提出疑问——借助注释解疑——再读;

  6. 小组汇报诗意,指名补充;

  7. 师说诗意,生说对应的诗句;

  三、 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1. 师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诗句的重音和停顿;

  2. 师介绍西湖与美女西施的相通之处,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 配乐有感情朗读;

  4. 师范读,生想象情境;

  四、 拓展学*,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1.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2.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读给大家听,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写景的古诗,在授课时,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西湖的图片,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氛围,创设了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实现自然过渡。对于课题的解释深入浅出,本首诗有一些字音较难,所以我设计了比赛的方式赛读词语,体现了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小组合作学*中,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实践当中,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活动的进程或走向。对于诗意的理解在学生互相帮助、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适时点拨。在师范读生想象画面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还处于培养阶段,小组合作学*的汇报这一环节应更加扎实,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从本首诗还可以进行拓展,布置研究性作业,由课内指向课外。如果教师把古诗板书在黑板上就更好了!

  【学*目标】

  1、学*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三、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一、引入: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从李白的诗句中领略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这节课让我们在苏轼的妙笔下欣赏风景如画的西湖。

  师:大家知道西湖吗?(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西湖风光)

  教师配音: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因湖在城西,而得名“西湖”。西湖景色宜人。以 “断桥残雪”、“*湖秋月”、 “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等“西湖十景”著称于世。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过渡语:从古至尽,许多名人志士都曾用最美好的语言赞美过它。北宋苏轼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七言佳句“饮湖上初晴后鱼”。(师范读诗句)

  二、读诗:

  过渡语:请同学们自渎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学生自渎。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生:读诗。(2人)

  师:谁来说说读的怎么样?

  生:评价。(1~2人)

  师:评价。

  2、纠正字音

  过渡语:你们读的很正确,诗中有几个生字,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

  师: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潋滟、空蒙、亦、妆),指名读、齐读。注:“妆”读并组词

  生: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古诗。

  生:齐读古诗。

  三、学古诗。

  1、小组学*。

  过渡语:

  师:读了这首诗,你想知道什么?

  生:答想知道……

  师:我把大家的想法归纳了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1)解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悟诗情;

  (5)感情读;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以上步骤分小组学*古诗。

  生:小组学*古诗。

  2、小组汇报。

  (1)解诗题;

  师:哪个小组汇报解诗题;

  生:汇报(在西湖饮酒,起初天气晴朗,后来下起了雨所看到的景色。)

  师:指导读诗题。

  (2)知诗人。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苏轼?

  生:介绍。(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3)明诗意

  (4)悟诗情

  (5)感情读。

  师:结合书下注释说一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生:汇报前两句诗意。(小组成员及其它小组成员补充2~3人)

  诗意: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云雾迷茫,若有若无,十分奇妙。

  师:这两句分别写了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

  生:晴天、雨天。

  师:这两句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A、 出示晴天组图。

  师:看了西湖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受(很美)

  师:那诗人是怎样描绘这幅美景的呢?(出示“湖光潋滟晴方好”诗句)

  指名读:2~3人。师指导读:语速慢,轻柔舒缓。

  B、 大家读的真好。那西湖雨天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出示雨天组图)。

  (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

  指名读:2~3人;小组读;齐读。

  过渡语:是呀!晴天的西湖,水上微波荡漾、风光旖旎;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师:谁来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诗意:我想把西湖比做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适合。

  师:为什么要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生:……

  师: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西湖和西施同在越国,同有一个“西”字,他们都具有天然美色,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总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湖无论晴姿雨态,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所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从此人们又把西湖称作“西子湖”。

  师: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怎样的感情呢?

  生: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师:(指名、小组、齐读)读后两句。

  3、配乐读诗,整体感悟。

  过渡语:诗人用手中的妙笔把西湖的晴姿雨态,描绘的淋漓尽致,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带着对西湖美景的无限向往,有感情地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1)指名读诗(配乐);

  (2)男、女生分别读(配乐);

  (3)谁想读就站起来读;(配乐)

  (4)全班齐读;(配乐)

  4、背诵古诗。

  师:我们能不能试着背诵这首古诗呢?

  生:试背

  学生汇报。(能背下来的就站起来背一下)

  5、拓展。

  拓展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诗句中想象西湖的美景。

  (音乐响起)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课后,请你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准备参加班级的诗文配画展。

  (课件出示)

  拓展2:诗人苏轼当日在西湖共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让我们来读一读另一首。

  四、诗小结。

  晴天的西湖明艳妩媚,雨中的西湖清秀淡雅。它就象一位美丽的女子,时时展示美的风姿,让人产生喜爱之情。请大家齐颂古诗。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 :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

  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美景,揭诗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出示课件,播放“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

  3、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画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齐读课题;②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③指名试读;④按节奏齐读。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读懂了什么呢?

  2、小结,简介诗人及背景(出示PPT简介苏轼):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现在的**,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三、学字词,明节奏。

  1、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生自由读)

  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出示PPT带生字读音诗文)

  ①潋滟(liàn yàn):指读、跟读→提示都是前鼻音→说说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谁把它所在的诗句读一读→指读→齐读。

  ②亦(yì):指读、跟读→怎么记住它→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③淡妆(zhuāng)浓抹:指读、齐读→提醒读音→怎么记住:换偏旁;联想:女孩爱化妆→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

  3、把整首诗连起来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②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谁来试试;③(点击PPT划上诗文节奏)画上节奏,小老师教读;④按节奏齐读。

  四、品诗句,赏诗景。

  1、诗人苏轼如何用区区28个字为我们展现西湖美景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呢?

  2、渗透读诗方法:指名说(预设: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出示PPT学诗好方法)

  3、同学们学*古诗的方法真不少,请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自己读读诗句,想想:

  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诗人又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然后与同桌的交流。

  4、看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

  5、赏“西湖之晴”。

  ⑴齐读诗句。

  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提示说的顺序 “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样了? ⑶你是怎么读懂的?(预设:看图,看注释)

  (板书:潋滟 )“潋滟”两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波光闪动) ⑷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金光闪闪)

  ⑸真美啊,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出示PPT晴天西湖)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 ⑹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PPT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禁赞叹道: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赏“西湖之雨”。

  ⑴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

  ⑵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⑶你是如何读懂诗句的意思?

  ⑷看文中插图:指导由*及远观察。*处的亭台楼阁,依依垂柳还依稀可见,而远处的呢?看上去怎样?(预设: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⑸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刚才的这番情象?(山色空蒙)(板书:空蒙)

  ⑹(出示PPT雨天西湖)这时,你在湖上又能看到什么情景呢?

  (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_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_。 ⑺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

  (点击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赞叹道: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7、个性赏读“晴雨西湖”(出示PPT晴雨诗句)

  ⑴ 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⑵生自由练读

  ⑶反馈练读情况,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预设:生1:因为这两种景色我觉得都很美,我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生2:因为我觉得晴天雨天是两种不同的天气,西湖才有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我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生3:我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因为晴天的水光潋滟,让人觉得特别美好,雨天的山色空蒙让人觉得特别奇妙。)

  ⑷小结:同学们,你们的不同朗读都很美,老师都喜欢。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师激情引读:

  两种“景色”都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天气”都很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感觉”都很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赏“西子西湖”

  ⑴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优美的湖光山色之中,这么美的西湖你要用什么来比喻呢?

  (预设:美丽的西湖像一幅美丽的画;人间仙境)

  ⑵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西子)

  你从哪里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板书:西子)

  ⑶(出示PPT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⑷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怎么赞美她呢?(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淡妆浓抹)

  ⑸联系生活实际:妈妈阿姨*时化淡妆及六一节同学上台表演化浓妆的模样,理解“淡妆浓抹”。

  ⑹(点击PPT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都好) 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⑺淡汝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

  师: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总相宜)

  ⑻小结:所以诗人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了西子,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人景合一、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板书:在“西湖”之中加上“子”字),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喊一下她的名字。

  五、诵诗句,悟诗情。

  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高兴)

  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美美地读一读。(男苏轼、女苏轼)(

  3、(出示PPT配乐诗文)配上美妙的音乐,带上美好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4、这么美的诗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西湖美景深深印在脑海中。

  (谁来试试,指名背→齐背)

  六、荐诗篇,重积累。

  1、这就是美丽的西子湖,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美妙诗篇。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写西湖的诗,你搜集到哪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2、老师也搜集到两首写西湖的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3、(出示PPT拓展诗文)引入古诗《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生读诗

  5、师简述诗景

  6、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师生齐读诗句。

  7、作业:

  ①背诵本课古诗

  ②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西湖的诗歌读一读背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预*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读书效果。

  3 、师范读古诗。

  4 、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9)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赏析优选【5】篇

  译文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注释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⑵朝曦:早晨的阳光。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空 一作: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译文二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①湖:即杭州西湖。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

  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

  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创作背景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