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1

  在会考复*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才一学期的时间,但是 “减数分裂”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难点,在原本基础知识就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当碰到综合性题目时,特别是与有丝分裂相比较时,他们就不知所以然,不知该从哪里下手,但是会考对这一内容的考查是一个重点。对于直接接高二班级的我来说,无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刚开始复*时,我没有摸清学生的基础,就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把减数分裂整个过程跟学生复*一遍,再跟有丝分裂进行比较,结果我发现效果很差,后面就我就找了一些课件和flash动画进行演示,学生看似理解了,可当真正进行检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效果也是不好。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利用挂图的形式,终于收到较好的效果。以这些日子的复*,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在对减数分裂的实质进行解释时,很多学生认为是因为染色体复制一次,分裂两次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在这里通过复制前后染色体和DNA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在复制时是DNA的复制而不是染色体的复制。

  2、“概念的分析”:讲解过程一定要先把几个重要性概念弄清楚,染色体、染色单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讲解,我们可用人人都有的一双手做形象的比喻:左右手的两个大拇指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依此类推;而每只手的五个手指互为非同源染色体,这样的比喻很直观且很方便,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就可以用将贴*的五指伸开的双手往两侧分开进行演示,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开就是同源染色体分开,而一支手的五个手指就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整个过程,而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进行演示。

  (2)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讲解,一个着丝点就是一条染色体,当着丝点分开时姐妹染色单体就分开,这个“姐妹情愫”就不存在,而各自独立成为一条染色体。

  (3)“四分体”的讲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理解什么是四分体,为什么要称之为四分体,这样就可以明白只有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才是四分体,而同源染色体没有进行联会就不是四分体。

  3、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的讲解我是利用挂图、把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绘出来,一个时期用一张纸。因为会考题目很多时候都是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所以我就将这两个过程图都绘制出来,分析完每个时期后,然后拿出其中的一个时期的图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图形辨认,尽可能多让一些学生参与,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加深理解,以不至于碰到题目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4、最后一点就是课后加强练*,这一点特别重要,当把很多图放到一起时学生一下子就如坠云雾,晕头转向,如果这时候整理一些专题让学生进行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老师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效果会更好。在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画一些图,这样在学*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掌握的效果远比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而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只要学生形成了这个映像,所有的知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都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通过测试,我惊喜地发现,这一部分的知识,学生掌握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2

  减数分裂一直是被大家认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之一 , 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又和以往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感觉比较困难。

  分析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学生的有丝分裂没有学好,对于染色体、染色单体和纺锤体等概念模糊不清;二是减数分裂过程本身又出现了很多概念,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也比较抽象。三是教材中出现的都是静态图像,学生很难形成连续动态的过程。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先带领学生复*有丝分裂相关内容,明确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相关概念;重点讲解减数分裂中涉及的概念,尤其是对同源染色体的来源问题给学生作了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动态过程。在实际操作中以措施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以后复*和练*中,又发现学生出现了两个疑问,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分配的运用,学生感觉非常困难,二是学生不能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也存在同源染色体。分析原因是教材中的同源染色体没有用不同着色来表示来源的不同,无法看到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的几种情况;对有丝分裂各过程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理解,学生主要是受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一定两两配对这一定势思维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我利用教材中“模拟哺乳动物**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让学生模拟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分离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几种情况。有丝分裂各过程存在同源染色体的问题,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是强调每个个体都是由**卵发育来的,**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于父方的**,另一半来自母方的卵细胞,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一个个体内既有来自父方的染色体又有来自母方的染色体;由于生物体的其它体细胞都是由**卵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所以其它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卵是一样的,也都含有同源染色体。在进行理论解释以后,还展示了有丝分裂的挂图,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印象。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3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的问题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引发了学生积极的讨论,让他们从一个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开始学*;

  (2)应用多媒体,把减数分裂各时期连续的动画和详细的模式图展现出来,更直观和形象;

  (3)通过学生自行描绘减Ⅱ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描述、识图和判断能力;

  (4)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

  (5)学生画出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模式图,加深记忆和理解。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好:没有完成课堂小结环节;学生画出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模式图”没来得及点评就下课了。

  (2)没有课前布置学生用橡皮泥或其它材料构建染色体变化模型。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4

  “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在高考说明上是C级要求。这节内容历年是学生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老师非常头疼的一节课。上这节公开课主要是为了跟同组老师共同探讨这节课最好的教学模式。

  以前上课,我总是“一言堂”先介绍减数分裂的概念,再介绍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然后才分析**的形成过程,第二次分裂能讲完,但感觉学生接受不好。这次我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分段阅读、设置问题、设置*题检查训练。虽然使得减数分裂的过程的讲解不完整,但调动了所有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这节课的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学分析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然后直接讲解**的形成过程。采用了多媒体动画比较生动。在讲解**的形成过程中,巩固这几个概念。如果再能画些版图来巩固概念、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各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领导和同组的老师也向我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5

  本节《减数分裂》内容较为繁琐,其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多样,不同时期的细胞名称不同,而且涉及较多的专业名词,譬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等。学生虽然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有丝分裂》的过程,但对《减数分裂》仍缺乏感性直观的认识,所以本节内容对学生的挑战十分大,同时学生也容易在如此复杂的一个过程中,理不清前因后果,失去学*的耐心,所以上《减数分裂》这内容对教师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

  针对以上提出的情况,我把减数分裂过程内容的学*划分为3个层面,化复杂为简单:

  1、以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以问题串的方式逐步帮助学生解决该问题。例如:1个精原细胞分裂成4个精细胞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染色体在何时,怎样才能数目减半?染色体要发生怎样的变化才会排列在赤道板两侧?这样的探究方式不断引起学生猜想,吸引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原因。

  2、学生大致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后,自行阅读课本内容,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认识,尝试划分减数分裂的间期,第一次分裂时期,第二次分裂时期。

  3、学生尝试说出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的名称。通过这样的分三步走,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了减数分裂的过程。在本节内容的导入以及小结方面,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回归课本。导入方面,让学生对问题探讨中的图片进行观察,比较体细胞以及配子染色体的区别,顺利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小结方面,则回归课本减数分裂的概念,并让学生对该概念划分出:范围,时期,特点,结果;同时利用课后练*题掌握学生的反馈情况。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1)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3篇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模块《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作用”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如细胞学、染色体和有丝分裂的基础之上,并与第一章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密切相关,因此,其在模块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通过对减数分裂的学*,学生对细胞分裂的方式、实质和意义产生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加深对前面所学的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积极探索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的环境,并且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进行主动思维、参与并且活动、同时经历一个从具体的动手实践和不断创新到知识的归纳和升华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2、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细胞、染色体、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在学*本节时还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如空间想象及思维能力、兴趣、动机、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五、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讲解法、实验法。

  六、课前准备

  课件、图片、实验用品。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学生看教材P16题图,比较果蝇体细胞与配子细胞染色体组成及数目的不同。引导学生根据此图提出能联想到的问题。

  设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

  导入新课学生:减数分裂。

  1、什么叫减数分裂?

  学生阅读教材P16回答。(强调指出:细胞分裂了几次?染色体复制了几次?分裂前后细胞染色体数目如何变化?)

  课件显示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按照下列图解的思路,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结合问题教师总结**的形成过程。

  2、精原细胞是一个什么样的细胞?其自身的增殖通过什么样的分裂方式进行?

  3、什么叫同源染色体?

  4、什么叫联会?

  5、什么叫四分体?(指出交叉互换现象)

  6、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何时?

  7、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8、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9、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DNA数量变化如何?(用曲线图表示)

  10、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主要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出现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11、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与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关系如何?

  12、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最多形成多少种**?(不考虑交叉互换)(也可到第3课时讲)

  13、基因型Mm的动物,在**形成过程中,基因MM、Mm、mm的分开分别发生在何时?

  教师一定要把上述问题讲透。

  (三)小结

  减数分裂的含义,**的形成过程。

  (四)作业布置

  教材P22练*4

  九、板书设计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二、**的形成过程

  十、教学反思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教材或生活中提炼出问题;然后让全体学生亲自动手来探究,并且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体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新课程理念。

  “减数分裂和**作用”这节内容在知识要求和教材编排上无多大变化。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一般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形成过程,结合细胞图像归纳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和行为变化,觉得思路清晰、过程流畅,效果看似不错。但学生听得清楚,做题困难,记忆时间短,容易生疏,复*课必须按新课重来,费时费力,效果较差。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简化提炼,利用多种形式,化复杂为简单,更加具体有序,提升了学生对减数分裂本质的理解,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性强,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2

  知识精华:

  掌握减数分裂概念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相关概念;掌握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的主要区别;以及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区别。

  写出下表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同源染体对数(2N=4)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组精母细胞

  精细胞

  染色体(条)

  染色单体(条)

  DNA(个)

  同源染色体(对)

  题例领悟:

  例1、下图是雌蛙一个卵原细胞在生殖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图,为研究方便,在细胞分裂成两个以后,只对其中一个进行测定,请分析回答:

  (1)b时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c时的细胞叫_______细胞。

  (2)c→d→e进行的是______,e时的细胞叫________。

  (3)由e→f→g进行的是________,g时的细胞叫_______。

  (4)h→i表示发生了________作用,i时的细胞叫________。

  (5)i以后进行___________分裂,进入_________阶段。

  解析:减数分裂与**作用的结合,对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实质和意义起重要作用。本题的解决主要是依赖扎实的基础知识。

  答案(1)染色体复制初级卵母细胞

  (2)减数是第一次分裂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3)减数第二次分裂卵细胞或极体

  (4)****卵

  (5)有丝胚的发育

  例2、右下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细胞中可能是次级精母或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是极体

  ②该细胞中1与2,3与4为同源染色体

  ③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1与2为一组,3与4为一组

  ④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那么2也是Y染色体,3和4为常染色体

  A、只有1种说法正确B、只有2种说法正确

  C、只有3种说法正确D、四种说法均正确

  解析:加强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抓住细胞分裂的特点:该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为均等分裂,故只有④说法正确,答案选A

  自我评价

  1、观察四分体时期效果最好的材料()

  A、生发层B、幼嫩的柱头C、幼嫩的花药D、成熟的花药

  2、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的某一精原细胞,它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其种类有()A、1种B、2种C、3种D、4种

  3、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和③

  B、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③所示的细胞中不可能有基因重组

  D、上述细胞中有8个染色体单体的是①②③

  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卵中全部遗传物质的一半来自**②果蝇的精原细胞含有4对染色体,减数分裂形成的.**中含有2对染色体③男性两侧输精管被结扎后,睾丸仍能产生**,第二性征不会改变④在**细胞形成**的过程中,细胞核全部在**的头部,细胞质全部在**的尾部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5、根据科学家研究证实,由**细胞变为**的过程中,细胞核变为**的头部;部分细胞质变成**的颈部和尾部;大部分细胞质及多数细胞器被丢弃;但全部线粒体保留下来,并集中在颈部。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是:

  (1)细胞核内含有______________,以便传给下一代。

  (2)丢弃大部分细胞质和细胞器,可使**体积______,运动_______。

  (3)**快速运动主要靠___________的摆动,其运动动力主要产生于____________。

  (4)保留全部线粒体的意义在于:线粒体是___________场所,通过线粒体的生理活动,形成**运动所需的____________。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3

  1教材分析

  1.1教学地位

  “减数分裂和**作用”一节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尤其与有丝分裂间的比较和图形辨析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之一。另外,减数分裂是三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的关键。

  1.2重点、难点分析

  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减数分裂的过程,尤其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这节课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概念多而集中,理解难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第二减数分裂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又复杂又抽象,以往的有丝分裂相关特征容易干扰新知识的构建。第三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即分离、自由组合及交叉互换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2教学方法

  2.1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中,教师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将教学内容设置成环环相扣的问题,并且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氛围,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从新课的导入到减数分裂概念的自主学*,一直到**形成中三个环节:探究减数分裂过程→“做”和“讨论”相结合学*各期变化→变式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路线的设计者,学生才是学*的主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主动获得知识的快乐和骄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惯。

  2.2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这节课以传授生物学概念原理为主,因此设计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开放的,而是针对减数分裂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的部分探究活动。首先是在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后,让学生探究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以加深对减数分裂本质的理解;通过展示图片动画结合,突破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更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对减数分裂的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学***的形成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及捕获有效信息、分析并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专业术语来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4学法指导

  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减数分裂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的*惯;点拨导议,启发学生观察减数分裂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学会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去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基本学*方法。

  5教学过程

  减数分裂和**作用(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观察P16问题探讨左边图,思考:

  (1)什么是体细胞,什么是配子,两者有何区别?

  (2)体细胞是**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配子是否也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产生的?为什么?

  【互动探究一】减数分裂定义

  阅读减数分裂的定义,思考下列问题:

  (1)生物体进行减数分裂的目的是什么?

  (2)生物界中哪些生物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在什么时候进行减数分裂?

  (3)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有何特点?

  一.减数分裂

  ①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范围:的生物

  ③时间:在产生时进行;

  ④特点:染色体复制次,细胞连续分裂次;

  ⑤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原始生殖细胞中的

  2.原始生殖细胞:是一种特殊的体细胞,增殖方式:分裂,还可进行分裂产生生殖细胞;

  【互动探究二】**的形成过程

  阅读P16-P17**的形成过程,展示该过程的动画,思考:

  (1)**在生物体哪个形成,是由哪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

  (2)已知人的**卵中有46条染色体,请问精原细胞中还有多少条染色体?

  (3)观察减数分裂过程,思考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哪些不同的细胞?

  (4)什么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

  二、**的形成过程

  1、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

  3.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②来源:一条来自,一条来自

  ③行为: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

  4.联会:同源染色体的现象,结果产生

  5.四分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

  1、下图中有个四分体,条染色体,条染色单体,个DNA分子。讨论后总结:

  1个四分体内有对同源染色体,条染色单体,条染色单体,个DNA分子

  2、画出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变化

  课后反思:

  减数分裂这一节同有丝分裂一样,是高中生物课程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课程内容很抽象,所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有些难理解,所以就运用了多媒体。用形象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给学生展示减数分裂和**作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情境中理解这一过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还存在着几个问题: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讲解,我们可用人人都有的一双手做形象的比喻:左右手的两个大拇指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依此类推;而每只手的五个手指互为非同源染色体,这样的比喻很直观且很方便,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2.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就可以用将贴*的五指伸开的双手往两侧分开进行演示,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开就是同源染色体分开,而一支手的五个手指就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整个过程,而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进行演示。

  3.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讲解,一个着丝点就是一条染色体,当着丝点分开时姐妹染色单体就分开,这个“姐妹情愫”就不存在,而各自独立成为一条染色体。

  4.“四分体”的讲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理解什么是四分体,为什么要称之为四分体,这样就可以明白只有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才是四分体,而同源染色体没有进行联会就不是四分体。

  5.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的讲解我是利用挂图、把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绘出来,一个时期用一张纸。因为会考题目很多时候都是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所以我就将这两个过程图都绘制出来,分析完每个时期后,然后拿出其中的一个时期的图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图形辨认,尽可能多让一些学生参与,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加深理解,以不至于碰到题目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6.最后一点就是课后加强练*,这一点特别重要,当把很多图放到一起时学生一下子就如坠云雾,晕头转向,如果这时候整理一些专题让学生进行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老师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效果会更好。在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画一些图,这样在学*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掌握的效果远比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而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只要学生形成了这个映像,所有的知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都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2)

——减数分裂说课稿3篇

减数分裂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一节是高中生物新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第二小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以**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过程,它以有丝分裂为基础,又是第六章遗传变异中“遗传三大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的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二、设计意图

  本课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的比较,初步寻找减数分裂的学*策略(用已有的有丝分裂知识间接说明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再引导学生对照教材示意图、应用剪贴图,使学生初步领略学*策略寻找的途径,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发展。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变通,将学*“有丝分裂过程”方法迁移到减数分裂的学*中,使学生占有、运用、享受了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再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即构建减数分裂有关的知识结构,寻找记忆的关键内容,把握思维链条的关键,提高记忆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的效率。

  三、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大纲,考纲的教学要求,“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内容应达到D(应用)水*。由于减数分裂过程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参差不齐,但有一定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针对学生心理状况和接受知识能力情况的了解,确定教学目的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以**形成过程为例)减数分裂概念、过程、特点。

  2)、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为学*第六章《遗传和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4)帮助学生形成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思维活动、推理和总结,让学生参与到学*过程中,体会到分享“交流”更重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确立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以**形成过程为例阐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有性生殖的关键,而且涉及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数量变化知识,还是以后学*遗传变异的“三大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这一内容的学*。因此确立本节重点是减数分裂概念、过程。而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变化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在学*时,思维方向容易偏离,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不容易理解,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在学*过程中中,关键是帮助学生弄清染色体减半的原因以及为第六章学*遗传和变异的“三大遗传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所以教学关键是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引起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以及染色体组合方式变化的关系。

  重点:减数分裂概念、过程

  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特点

  关键: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引起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以及染色体组合方式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教师讲述和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课件的动态演示和学生动手贴剪贴图,营造一定的学*环境。

  七、学法指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使学生发现学*减数分裂的方法,完成对学生进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学法指导。通过分析、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变化图表等关键知识点,完成自我监控策略的学法指导。通过设计各种疑问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励学生善于思考、归纳和总结,掌握学思结合的学*方法;通过复*、比较,掌握温故知新的学*方法等。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课

  1、复*提问:用有丝分裂过程的动画课件,复*其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复制、着丝点分裂、*均分配等)。

  2、导入新课: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我们知道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那么,减数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究竟特殊在那里呢?下面我们来学*“减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成熟”。

  (二)学*新课

  1、演示减数分裂的动画课件,请学生仔细观察,对比与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变通,按照学*有丝分裂的方法来认识减数分裂的过程,实现学*方法的迁移。

  2、精讲减数分裂的过程,并对同源染色体等概念及时解释。

  3、再演示减数分裂的动画课件,强调减数分裂的过程是连续变化的,并请学生依照课件说明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的变化数目。

  4、鼓励同学们用磁性模型到黑板上粘贴剪贴图,这样既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同时对学生进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学法指导。

  5、再对学生们的出色表现及时肯定和鼓励以后,同学们的学*热情空前高涨。这时提出: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和组合方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加以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解决关键点。此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减数分裂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减数分裂和**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4、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减数分裂概念和**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作用的意义。第二课时学*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1、课前预*:导读

  导读,旨在培养学生的“读、思、问”的学**惯。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的认知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阅读。通过预*,学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重要概念有所了解,为上课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课堂引入:导思,启发学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精心设计导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新问题,诱导思维进入新课。鲜明创意能扣人心弦,开启思维之门,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高昂的热情进入学*角色,此时,学生心理处于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便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三)课堂教学:导法、导议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导法和导议。导法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总结、思维创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由各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如有错误或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踊跃进行修改、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议论,使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去伪存真、获得科学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达到水**融的境界。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学会了接受新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学*能力。

  (四)形成性测试:导练

  通过“导练”,及时掌握学生学*情况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

减数分裂说课稿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第一课时**形成过程。《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结,在初中有关生殖知识的基础上,简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绍生殖的种类。从有性生殖概念和种类引出了重点讲授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环节,减数分裂的知识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它以第一章细胞分裂为基础,又与第五章遗传变异的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减数分裂过程较为复杂。先通过概念的叙述,使学生有一个印象,然后详细讲述**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减数分裂过程中的重点,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减数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后减数分裂产生的两性生殖细胞经**作用,形成合子,从而保持了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知识点)要求,根据教学层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识记并理解以**形成过程为例减数分裂概念、过程、特点。

  2、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后面学*遗传变异奠定细胞学基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德育目标:使学生确立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以**形成过程阐述减数分裂的过程,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有性生殖的关键内容,而且前面涉及有丝分裂,后面是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要十分重视这一内容学*。因此确立本节重点是减数分裂概念、过程。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复杂、抽象,学生在学*时,形象思维模糊,思维方向容易偏离,学生感到枯味,难以理解,因此确立本节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及染色体动态。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增加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师生总结**和卵细胞的特点,展示团藻的有性生过程(教学课件),**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开始介绍〈〈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板书)。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导入新课)

  这样导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新课讲授

  1.本节课共交代4个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数分裂。这4个概念对于理解减数分裂整个过程尤为重要,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易造成失误。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打破课本原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明确概念(板书)。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三个概念,老师先讲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标,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动手操作演示。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老师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体不可顾名思义认为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训练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确立正确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学***形成过程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义,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确了概念,那么,**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2.过程

  (1)边讲边贴剪贴图,贴图与所讲的内容要相对应(贴图)。在讲解过程中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利用剪贴图,将染色体动态变化形成具体、形象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讲"与"演",学生的"听"与"看",按老师的叙述、谈话,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2)层层设疑,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再逐一解决。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减数分裂的关键。提问:

  1联会时染色体复制没有?

  2复制为何看不出来?

  3什么叫四分体?

  4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5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丝分裂中期有何区别?

  6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丝分裂后期有何不同?

  7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思维范围,教会学生在广度上学会思维。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激疑、质疑,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3)通过"动乐爱"教学法,动手,动眼,动脑。

  1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2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3分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另一种情况。

  4完成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师只贴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

  "动乐爱"教学法既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提出,陶先生说"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激发快乐情绪,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学*兴趣,从中体会学*生物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通过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和过程四个方面操作,人人动手,动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过程中能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如通过动手操作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学生本身产生疑问,为什么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并能加以正确解释。

  总之,选择"动"点,构思"动"作,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便产生了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层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

  (4)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学*情境中,思维性大大调动起来。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过程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顾过程,从四个方面范围、时期、特点、结果,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学软件把**形成过程完整看一遍。让学生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化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总之,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三、小结:

  减数第一次分裂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四个字概括:分裂、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

  四、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

  五、*题设计

  为使知识得到反馈巩固,设置由易到难三种梯度题。填充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略)其中简答题部分,此题选出的目的是

  1、强调联会、四分体,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2、有丝分裂中没有的现象。

  3、书中同源染色体概念由此提出。

  (六)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3)

——减数分裂的教学反思范本10份

  减数分裂的教学反思 1

  在会考复*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才一学期的时间,但是“减数分裂”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难点,在原本基础知识就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当碰到综合性题目时,特别是与有丝分裂相比较时,他们就不知所以然,不知该从哪里下手,但是会考对这一内容的考查是一个重点。对于直接接高二班级的我来说,无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刚开始复*时,我没有摸清学生的基础,就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把减数分裂整个过程跟学生复*一遍,再跟有丝分裂进行比较,结果我发现效果很差,后面就我就找了一些课件和flash动画进行演示,学生看似理解了,可当真正进行检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效果也是不好。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利用挂图的形式,终于收到较好的效果。以这些日子的复*,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在对减数分裂的实质进行解释时,很多学生认为是因为染色体复制一次,分裂两次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在这里通过复制前后染色体和DNA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在复制时是DNA的复制而不是染色体的复制。

  2.“概念的分析”:讲解过程一定要先把几个重要性概念弄清楚,染色体、染色单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讲解,我们可用人人都有的一双手做形象的比喻:左右手的两个大拇指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依此类推;而每只手的五个手指互为非同源染色体,这样的比喻很直观且很方便,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就可以用将贴*的五指伸开的双手往两侧分开进行演示,左右手的大拇指分开就是同源染色体分开,而一支手的五个手指就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整个过程,而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进行演示。

  (2)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讲解,一个着丝点就是一条染色体,当着丝点分开时姐妹染色单体就分开,这个“姐妹情愫”就不存在,而各自独立成为一条染色体。

  (3)“四分体”的讲解,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理解什么是四分体,为什么要称之为四分体,这样就可以明白只有联会的同源染色体才是四分体,而同源染色体没有进行联会就不是四分体。

  3、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的讲解我是利用挂图、把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绘出来,一个时期用一张纸。因为会考题目很多时候都是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进行比较,所以我就将这两个过程图都绘制出来,分析完每个时期后,然后拿出其中的一个时期的.图让学生对不同时期的图形辨认,尽可能多让一些学生参与,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加深理解,以不至于碰到题目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4、最后一点就是课后加强练*,这一点特别重要,当把很多图放到一起时学生一下子就如坠云雾,晕头转向,如果这时候整理一些专题让学生进行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老师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效果会更好。在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画一些图,这样在学*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掌握的效果远比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而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只要学生形成了这个映像,所有的知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都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通过测试,我惊喜地发现,这一部分的知识,学生掌握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减数分裂的教学反思 2

  减数分裂一直是被大家认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之一,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又和以往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感觉比较困难。

  分析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学生的有丝分裂没有学好,对于染色体、染色单体和纺锤体等概念模糊不清;二是减数分裂过程本身又出现了很多概念,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也比较抽象。三是教材中出现的都是静态图像,学生很难形成连续动态的过程。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先带领学生复*有丝分裂相关内容,明确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相关概念;重点讲解减数分裂中涉及的概念,尤其是对同源染色体的来源问题给学生作了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动态过程。在实际操作中以措施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以后复*和练*中,又发现学生出现了两个疑问,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分配的运用,学生感觉非常困难,二是学生不能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也存在同源染色体。分析原因是教材中的同源染色体没有用不同着色来表示来源的不同,无法看到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的几种情况;对有丝分裂各过程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理解,学生主要是受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一定两两配对这一定势思维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我利用教材中“模拟哺乳动物**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让学生模拟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分离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几种情况。有丝分裂各过程存在同源染色体的问题,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是强调每个个体都是由**卵发育来的,**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于父方的**,另一半来自母方的卵细胞,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一个个体内既有来自父方的染色体又有来自母方的染色体;由于生物体的其它体细胞都是由**卵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所以其它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卵是一样的,也都含有同源染色体。在进行理论解释以后,还展示了有丝分裂的挂图,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印象。

  减数分裂的教学反思 3

  今天上了两个班,采用了相同的教学处理。对于减数分裂过程的特点学*,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接受。但今天的课我忽略了一个重点:染色体数为什么减半?在课后学生都来问,我应该在课堂中提出这个问题,让他们思考回答。

  今天的.课采用了模型辅助教学,直观性很强,学生通过观看模型很容易就掌握同源染色体联合、四分体等概念。

  今天有几点处理也值得发扬,第一,播放有丝分裂过程的FLASH,学生回忆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特点,然后出示模型,学生判断是哪个时期,顺便复*染色体的数数方法、染色单体数。

  第二,通过观察人类染色体图片,人类的46条染色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有时又说是23对?利用这个疑问引出同源染色体的学*。

  第三、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发现通过预先播放减数分裂的FLASH,学生观察就能总结减数分裂的特点,复制一次,分裂2次,结果染色体数减半。我认为这时再补充进行减数分裂的对象就可以。我今天的处理是看FLASH,总结出了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看书,找出减数分裂的对像、特点、过程,显得重复。学生反映也停了下来,不只是反而不理解还是觉得重复无趣。

  第四、布置课后作业,划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图。检查部分学生。画的很认真,积极性也很高。

  减数分裂的教学反思 4

  曾经听过许多老师上这一节内容的公开课,有的老师讲得很精彩,分析也很有水准,很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也做得很好,课堂气氛也较浓烈,使我受益匪浅。但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往往不尽如人意,或顾此失彼,或讲解知识有失偏颇。我自己也曾经开过这一节的市级公开课,课后的评价是“效果好,很成功”。

  先不说教学效果是“好”还是“不好”,从老师这一方面来说,共同的一个特点是:课堂上口若悬河,讲得满头大汗;从学生这一方面来说,共同的一个特征是:中等以下的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如坠云雾,晕头转向。

  真的需要老师这么费劲地讲解这一部分的知识吗?真的需要讲得那么多、那么到位吗?如果老师少讲一些,学生就不能学会这一部分的知识吗?采取什么样的做法,既可以让学生学的效果好,掌握得扎实,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我的感觉是,首先要把老师的知识讲解大幅度地减下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其次,不要一开始就大讲特讲一些概念和名词。再次,要精心设计好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内容。

  基于以上这些想法,这学期,我在上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做了如下的改变。

  一、设计一张表格,让学生绘图,用铅笔(画错了能及时改动)绘出有丝分裂的主要时期的细胞图像,绘出**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几个主要时期的细胞图像。

  简要地说明绘图要求,就开始让学生绘图,在投影屏幕上循还播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动画。学生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到课本上查找,或观看播放的细胞分裂的动画。在学生绘图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查看,指出学生绘错的地方,以引导思维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寻找正确的知识。

  绘完之后,老师选几张学生绘的图,投影出来,师生一起共同分析,哪个地方画得好,哪里画错了。然后,投影课前老师自己预先画的图,师生一起分析探讨,看哪个地方学生画得比老师的好,哪个地方老师画得好,哪个地方老师画得还不如学生画的好。师生在一起共同比较,共同进步。

  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用完了。课后布置作业:

  1.自学本节内容,弄清减数分裂的过程,弄清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2.发一张老师精心挑选的*题课后完成,下一节课带来,师生一起分析、讲评。

  这样的一堂课,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是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学*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掌握的效果远比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而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只要学生形成了这个映像,所有的知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都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通过对这一节课教学的反思,我得到了这样的认识:

  1.要教会学生怎样学,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学*的主动权,老师不能包办代替。

  2.既然老师的讲解是“自己昭昭,使人昏昏”,那么就果断地闭嘴吧,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他才不会上课昏昏想打瞌睡,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自己昭昭”。

  3.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老师要设计好让学生进行怎样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不能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

  4.有一些生物学的名词和概念可以放在学生的学*活动过程中去学*和掌握,老师不必一开始上新课,就仔细讲解一大堆 本节要学*的名词和概念。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在这一单元的测试中,我惊喜地发现,这一部分的知识,学生掌握的效果相当不错。

  减数分裂的教学反思 5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的问题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引发了学生积极的讨论,让他们从一个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开始学*;

  (2)应用多媒体,把减数分裂各时期连续的.动画和详细的模式图展现出来,更直观和形象;

  (3)通过学生自行描绘减Ⅱ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描述、识图和判断能力;

  (4)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

  (5)学生画出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模式图,加深记忆和理解。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好:没有完成课堂小结环节;学生画出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模式图”没来得及点评就下课了。

  (2)没有课前布置学生用橡皮泥或其它材料构建染色体变化模型。

  减数分裂的教学反思 6

  今天上了两个班,采用了相同的教学处理。对于减数分裂过程的特点学*,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接受。但今天的课我忽略了一个重点:染色体数为什么减半?在课后学生都来问,我应该在课堂中提出这个问题,让他们思考回答。

  今天的'课采用了模型辅助教学,直观性很强,学生通过观看模型很容易就掌握同源染色体联合、四分体等概念。

  今天有几点处理也值得发扬,第一,播放有丝分裂过程的FLASH,学生回忆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特点,然后出示模型,学生判断是哪个时期,顺便复*染色体的数数方法、染色单体数。

  第二,通过观察人类染色体图片,人类的46条染色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有时又说是23对?利用这个疑问引出同源染色体的学*。

  第三、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发现通过预先播放减数分裂的FLASH,学生观察就能总结减数分裂的特点,复制一次,分裂2次,结果染色体数减半。我认为这时再补充进行减数分裂的对象就可以。我今天的处理是看FLASH,总结出了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看书,找出减数分裂的对像、特点、过程,显得重复。学生反映也停了下来,不只是反而不理解还是觉得重复无趣。

  第四、布置课后作业,划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图。检查部分学生。画的很认真,积极性也很高。

  减数分裂的教学反思 7

  减数分裂一直是被大家认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之一,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又和以往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感觉比较困难。

  分析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学生的有丝分裂没有学好,对于染色体、染色单体和纺锤体等概念模糊不清;二是减数分裂过程本身又出现了很多概念,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也比较抽象。三是教材中出现的都是静态图像,学生很难形成连续动态的过程。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先带领学生复*有丝分裂相关内容,明确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相关概念;重点讲解减数分裂中涉及的概念,尤其是对同源染色体的来源问题给学生作了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动态过程。在实际操作中以措施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以后复*和练*中,又发现学生出现了两个疑问,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分配的运用,学生感觉非常困难,二是学生不能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也存在同源染色体。分析原因是教材中的同源染色体没有用不同着色来表示来源的不同,无法看到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的几种情况;对有丝分裂各过程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理解,学生主要是受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一定两两配对这一定势思维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我利用教材中“模拟哺乳动物**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让学生模拟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分离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几种情况。有丝分裂各过程存在同源染色体的问题,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是强调每个个体都是由**卵发育来的.,**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于父方的**,另一半来自母方的卵细胞,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一个个体内既有来自父方的染色体又有来自母方的染色体;由于生物体的其它体细胞都是由**卵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所以其它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卵是一样的,也都含有同源染色体。在进行理论解释以后,还展示了有丝分裂的挂图,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印象。

  减数分裂的教学反思 8

  减数分裂一直是被大家认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之一,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又和以往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感觉比较困难。

  分析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学生的有丝分裂没有学好,对于染色体、染色单体和纺锤体等概念模糊不清;二是减数分裂过程本身又出现了很多概念,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也比较抽象。三是教材中出现的都是静态图像,学生很难形成连续动态的过程。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先带领学生复*有丝分裂相关内容,明确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相关概念;重点讲解减数分裂中涉及的概念,尤其是对同源染色体的来源问题给学生作了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动态过程。在实际操作中以措施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以后复*和练*中,又发现学生出现了两个疑问,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分配的运用,学生感觉非常困难,二是学生不能理解有丝分裂各时期也存在同源染色体。分析原因是教材中的同源染色体没有用不同着色来表示来源的不同,无法看到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的几种情况;对有丝分裂各过程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理解,学生主要是受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一定两两配对这一定势思维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我利用教材中“模拟哺乳动物**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让学生模拟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分离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几种情况。有丝分裂各过程存在同源染色体的问题,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是强调每个个体都是由**卵发育来的,**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于父方的**,另一半来自母方的卵细胞,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一个个体内既有来自父方的染色体又有来自母方的染色体;由于生物体的其它体细胞都是由**卵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所以其它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卵是一样的',也都含有同源染色体。在进行理论解释以后,还展示了有丝分裂的挂图,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印象。

  减数分裂的教学反思 9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创设的问题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并引发了学生积极的讨论,让他们从一个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开始学*;

  (2)应用多媒体,把减数分裂各时期连续的动画和详细的'模式图展现出来,更直观和形象;

  (3)通过学生自行描绘减Ⅱ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描述、识图和判断能力;

  (4)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

  (5)学生画出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模式图,加深记忆和理解。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好:没有完成课堂小结环节;学生画出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模式图”没来得及点评就下课了。

  (2)没有课前布置学生用橡皮泥或其它材料构建染色体变化模型。

  减数分裂的教学反思 10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并通过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图示,培养学生识图和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在学*过程中要抓住特点,懂得原理,记住过程,不但学得有趣,掌握也牢固。对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要认真剖析、深入对比。如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的区别,运用图形、曲线进行dna、染色体变化分析,加深记忆和理解,效果会更好。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运用讲授法和对比法的教学方法。如果把握运的`不好,也很容易造成教师一言堂局面。这样就会使学生失去主动学*知识的过程,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学*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生动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这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把握的教学宗旨。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4)

——土壤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本课是三单元的起始课,在对本课还未上时自己有着深深的疑惑。因为孩子们*时对岩石和土壤可能并没有去仔细的了解过,所以可能在探索部分的第一个问题效果就不是很好。

  星期一早上的第三节课在6班上时,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岩石和土壤的'了解太少了,感觉课堂氛围处于一种讲授的状态,老师不断输出新的知识,孩子们被动接受,整堂课孩子们参与感相对较低。

  下课以后我对自己上课的内容进行了及时的调整。下午第一节课到1班的时候,我并没有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打开书本,而是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岩石和土壤的了解。然后再通过科学书和科学图册加深孩子们对岩石和土壤的了解。顺势再让孩子们讲一讲岩石和土壤的用途。在这里有许多孩子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顺势把孩子们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孩子们发现原来岩石和土壤有这么多的作用。

  孩子们对岩石和土壤的研究价值还不是很理解。我通过视频(对美国魔鬼塔的形成介绍、地壳的运动变化)让孩子们更加清晰、直观的明白了:

  ①岩石的化学成分可以告诉我们它们的形成年代

  ②在喜马拉雅山发现菊石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曾是海洋。

  孩子们意识到原来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那么壮观。我们应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大自然!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在学*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如果没有条件,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准备了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不同种类的土样、镊子、纸巾、漏杯、烧杯等。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个环节:

  活动一:研究土壤的成分

  1、分组实验的注意事项,不应该在实验的过程说。应该在实验前讲清楚,注意事项:a、土块要轻放。b、搅拌要彻底。c、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d、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

  2、观察水中土壤的分层现象,一定要强调水中的土壤分层。前面在搅拌土壤应该把搅拌棒拿出来。让学生观察水中静止的土壤分层。同时这里如果在课前准备好土壤的分层,在这时展示学生看老师准备好的土壤分层,效果会更好!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类土壤的特性

  通过看、闻、摸、听四种观察方法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教材上只建议学生看看,摸摸,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自然的引申出闻闻、听听两种观察方法。并能主动讨论怎样听,为什么这种土壤声音更大,气味大的原因是什么等深层问题,深化了学生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之后又通过实验——比较沙土与黏土的渗水性,使学生对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性质有了进一步的探究,并辅助学生从实际意义上认识了什么样的实验可以称做“对比实验”,了解了对比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定量。实验效果良好。

  另外,在作业完成方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来说,学生会写相关的作业。而科学,他们只认为语文、数学、英语要进行毕业考试而科学不考。所以作业也可以不写,所以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面要动脑筋。多开展一些和科学有关的活动,如制作变色花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爱上科学课从而喜欢写科学作业。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壤,那么我们人类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交流,搜索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自己的掌握的资料,进行了解人类的对于土壤破坏的行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并且使学生在潜意识体验土壤现在的窘境。

  下面一个环节是教师分享自己的搜集一些关于土壤被破坏的资料。通过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观看有关的土壤破坏的视屏和图片,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土壤危机及理解土壤的现在的问题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增强学生的保护土壤的意识。总而言之在这个环节,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的意识。

  第三个环节是关于水土流失的研究。我首先播放水土流失的视频的。这样学生对于水土流失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我问学生现实的情况真是这样吗,我需要探究一下。探究水是否真的将土冲走。学生根据老师根据的老师给予的材料进行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的之前,我问了一句,这是应该设计成什么样的实验。学生有的回答是对比实验。这样学生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比较的容易。学生由于有了先前的经验,因此学生较为轻松的完成实验设计。

  然后就是进行实验的操作。由于条件有限,我实验改成演示,这样学生亲眼看到水流对于土壤冲刷的作用。从而的体验了水土流失的危害。

  下个环节应该是关于土壤保护的环节,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进行。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从新进行设计本科环节。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教学准备:

  1、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2、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3、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4、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卡。

  1、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2、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

  3、制定方案:小组内进行。

  4、实施探究;

  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5、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二)活动二: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1、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三)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1)小组讨论土壤对植物的意义

  (2)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土壤对植物的意义

  (四)拓展活动: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愿意合作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知道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五个部分: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积实验、燃烧土壤、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内容相当多,所以进行简单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题了。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但是在喜悦的同时记录也相当重要,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如文字和图画。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用手去触摸、去感觉,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这个时候引入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学生自己对土壤进行分类,他们会发现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学生会发现有气泡出现,“这个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对于土壤的沉积实验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土壤在沉积的过程中,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

  (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课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土壤与生命的关系”通过土壤的横截面图,让学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间的关系,渗透热爱土壤的思想。

  我在课还有一些疑问: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我发现使用放大镜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观察工具越多学生注意力会分散。

  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土壤的分成实验学生很难发现沙子,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5)

——iu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9月28日上午第三节课,本人在一(4)班上了一节汉语拼音《ao ou iu》的教学常规课。

  汉语拼音教学相对而言是较为枯燥乏味的,再加上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一年级,很多行为*惯还不够规范,所以很容易使他们在学*拼音时有厌烦的心态,提不起精神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设计这一课时,以“情趣性、游戏性”为特点,倾心教学情境的设计。比如:“魔术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学*的兴趣。上完这一节课,本人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一、复*导入新颖

  在教学ao、ou、iu这一课时,一开始复*时的找朋友,我请了几个学生上讲台把6个单韵母拼成学过的三个复韵母“ai ei ui”,既复*了旧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自信。

  二、教学形式多样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会ao、ou、iu这三个字母的读音,并及时进行正音。在进入时先创设一个语言环境,课件出示图形,在学生描述图上画了什么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一句完整的话,并且在整堂课的回答问题过程中也时刻注意这一点。在教学复韵母的四声时,首先复*《帽子歌》,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其次采用“扶放教学法”,带着学生学完ao的标调后,让学生上台在黑板上尝试ou和iu的标调。这一环节的教学,既体现了老师导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

  在学*“ao、ou、iu”与声母相拼的音节认读中,我设计了给韵母找声母朋友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情绪很高涨,思维很开放,这一开放性探究性的学*,充分凸现了学生主体性,张显了他们的个性,**了他们的创造性,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向高潮。

  三、重视组织教学

  本人在课堂中还非常注重组织教学,学生学的较为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中在处理个别细节问题中费时较多,所以本课教学任务完成得不算太好,留下了一个“小尾巴”,在今后教学中,本人要在时间的安排上多下些功夫,希望自己在教学上不断进步。

20xx-04-29

  20xx-08-29

  本以为一节课肯定能把aoouiu教完,可是真正实施下来,结果差强人意。

  问题主要出在复韵母iu和ui的区分上。特别是将这两个韵母和声母相拼时,学生就更容易混淆了,拼读起来很成问题。在拼读书上配有插图的音节时,我发现许多学生是边看插图边猜读的。我赶紧改变教学策略,先让学生看图读音节,再将图遮起来直接让学生拼读音节。没想到之前不少滥竽充数的学生这下紧张起来了,开始用心拼读音节了。

  其实,想要区分复韵母iu和ui最好的办法是从发音入手,只要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发音,就不会将它们混淆了。我一遍遍地讲解着,第一个单韵母读得重,再滑向第二个单韵母,第二个单韵母读德轻一点。但孩子们可能不太理解,还是有部分孩子貌似云里雾里。于是,我临时调整教学方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用学过的单韵母“i”、“u”自由组合,你会组合成哪些复韵母,请读出来,并说说他们的区别。这个“找朋友”的游戏孩子们挺感兴趣,参与积极性很高,我还教给学生一首儿歌“i在前u在后iuiuiu”,“u在前i在后uiui”。识记“iu”和“ui”,所以再来区分“ui”和“iu”就容易得多了。

  根据学生实际,我把ao ou iu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能用字母连读法,学会读ao ou iu;2、记住ao ou iu的组成;3、能准确读出ao ou iu的四声;4、能正确拼读带有ao ou iu的音节;5、学*正确地书写音节。教学重点设定为:学*ao ou iu的发音,学*拼读声母和他们所组成的音节。为了能实现这一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这样四个环节。一、复*声母中的*翘舌音z,zh,s,sh,c,ch的读音;齐读复韵母ai ei ui,总结它们的发音方法。二、学*复韵母ao ou iu及拼读相关音节,这是本节课的学*重点。每学*一个新韵母,都利用课本插图引出韵母及读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把复韵母ai ei ui的发音方法运用到ao ou iu的发音上。让学生自主识记ao ou iu的组成。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读新韵母的同时,更进一步的掌握了复韵母的发音方法,更方便以后学*新的韵母。在学*声母与ao ou iu拼读的时候,让学生区分开声母与韵母,看准声调再拼读,把原来学*的拼读方法运用于今天的学*中。特别是在拼读三品音节时,提醒学生记住拼读的要领“声轻介短韵母响”。三、试一试,你能行。把音节分为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学生在拼读的过程中,展示了自己的学*成果,体会收获的喜悦。四、写一写。1、写复韵母ao ou iu ;2、写音节括o lóu jiù miǎo xiǎo。通过书写巩固学生对复韵母ao ou iu组成的识记,并掌握复韵母ao ou iu及相关音节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给我和孩子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一部分学*内在课件的出示中显得方便直观。缩短了教学所用的时间,让学生用多一些的时间消化学*的新知识。教学在孩子们愉快的参与中结束,我很高兴。

  在上小学之前,我班学生中大部分都上过幼小衔接班,已经学*拼音的读法。拼音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如何教好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喜欢上拼音。我觉得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学*拼音的兴趣。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情境激趣,语境引导

  图画赋予他们童话色彩,成了吸引孩子们的第一个要素。这课的情境图比起上一课更有故事性,学生也一定更加感兴趣。憨厚的乌龟伯伯,可爱的乌鸦,活泼的小鱼儿,都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上课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图画中的内容串联起来,简短地说一说,相机出现i u ü就可以了。

  二、识记字母,运用顺口溜。

  顺口溜朗朗上口,适合低年级学生记忆。对于字母的发音方法,运用顺口溜引导学生发音。i u ü的读音不像o e那样有明显的口型。所以学生不能够借助口型的变化来体会。只能多练,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开火车、打电话等。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读的机会,教师要仔细观察,及时纠正。用三个单韵母发音时比较让孩子容易接受的特点来记住:牙齿对齐iii,嘴巴突出uuu,嘴巴吹笛üüü。但也有些学生在朗读时,还是分不清“u”和“ü”,于是我让学生观察ü和图上的小金鱼,告诉学生“u”上两点是小金鱼的泡泡,看到泡泡就要想到小鱼,用了这样形象的比喻,讲解点拨后,混淆的学生明显减少了。

  三、巧用儿歌,突破难点

  在教学i的四声和整体认读音节yu时,我通过儿歌的方式,让学生知道给i标调时,要省略上面一点的规则,y和ü组成音节的时候,ü要省略上面两点的规则,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自在、兴趣盎然,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由此看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要多通过讲故事、说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

  四、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对u和ü的书写掌握不好,书写的不美观。

  2、对单韵母i和整体认读音节yu的标调有难点,今后要多提醒,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枯燥的内容,赋予极有生命的童话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了浓厚的学*兴趣,对于“yi”的四声在语言环境里的读法也是轻而易举的。

  在第一步的激趣基础上,我把学生分成4人学*小组,共同动脑,自编“w、wu”的童话故事,学生马上就能自如地编出相应的故事,还把读音编成儿歌:大w小u在一起,不分离,还读wu。但是在编“yu”的童话故事上,学生遇到了阻碍,这时,教师灵机牵引故事的上半部分:“小ü的爸爸、妈妈都出差了,没人带他出去玩,怎么办呢?小ü在家急得大哭起来……”故事的下半部,可让学生自由讨论续延下去。果然,就有学生初露头角了:“y妈妈见了,连忙去叫小ü,小ü见了,咧开嘴笑了,把眼泪擦干,牵着y妈妈的手走了。所以,小ü和y妈妈在一起,两点也不见了,可以编作顺口溜:大y小ü在一起,去两点还读ü。”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共同的参与,集体的智慧,当然有意外的效果。


《减数分裂》教学反思(精选五篇)(扩展6)

——理想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回顾我们的阅读教学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主要是从感悟人物精神、人生哲理的角度进行的。如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这三个事例领悟刘老师乐观幽默、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而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虽然也有所涉及,但总是蜻蜓点水,关注不够。课后*题“体会带点词的表达效果”、“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等关注的都是语言形式。如课文开头“春天又到了。”这一句,一个“又”字就耐人寻味。经过点拨,学生明白:1.说明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春天“又”到了。2.说明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绵绵不绝,“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风筝翱翔蓝天,作者就“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想起刘老师。这样的教学场景是在早读课上。有了对“又”字的关注,学生朗读这句话就有滋有味了。其实六年级的学生对刘老师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对这篇课文而言,领悟刘老师的精神属于“情意目标”,而关注“语言形式”显然体现的是对“学科立场”的坚守。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清单如下:

  1、读通课文;

  2、自学字词;

  3、了解写了刘老师的几件事;

  4、解决文后第4题(部分)。

  在揭题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但很显然,要理解这个课题不是容易的事。我让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其中特意强调苏叔阳患癌症后顽强地挺过来的经历。我说,学*课文理解课题,有的时候,如果能够联系作者的背景,就能比较顺利地弄明白。你知道,苏叔阳为什么能够战胜病魔吗?这个就与“理想的风筝”有关哎!反应很快的唐凯亮马上就明白了,举手发表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不太明白的,我说,等学完课文再来谈一谈课文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根据课堂检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我发现像刘静这样的同学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给予表扬。因为我在班里强调:不读通课文就不算做好了预*。

  这篇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不多,在交流时,学生把含有生字的“风筝”、“蜈蚣”提出来。我说,这些需要提出来交流吗?这些都是我们已经明白的。这一课中需要提出来讨论的词语是“功德无量”。这个词语很值得一学。因为学这个词,可以把多种方法全用上来。先查词典理解,接着对照这个词义,让学生运用“拆词法”来拆拆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含有“功德无量”这个词的句子多读几遍,联系语境来说说它的意思。

  在完成第三个任务时,我和学生一起分辨作者苏叔阳是怎样确定和安排文章的重点内容的。

  第四个环节是解决文后第4题。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没能展开读展开谈。但是相对于编者意图来说,我认为,学生完成这一题并不困难,他们很快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向上、勇敢自信。我说,下一节课我们接着来读自己深有感触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下一节课的任务大致确定如下:

  1.继续解决文后第4题:读句段,谈感受,学写法。

  2.结合学*文后第2题中(1)、(3)小题。

  3.体会第10、11自然段中蕴含的怀念、感激、爱戴等情感。

  1)讨论省略号的作用。

  2)结合第10自然段理解题目的意思。

  在《理想》一课第二课时教学时,我抓了以下两个环节:

  1、仿写第一诗节;

  2、朗读全诗时,读出关键词的重音。学生饶有兴趣,意味盎然。

  先看第1个环节。一开课,笔者就让学生朗读诗歌标题、诗人及第一诗节。(第一诗节内容为: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之后,要他们体悟本诗节诗行的特点:每一行诗句都是比喻,整个诗节又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接着布置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仿写。为了大多数人仿写能较为成功,笔者将事先仿写的一个诗节板书在黑板上,竟然节外生枝引起学生修改诗句的冲动,笔者就将教学环节宕开一笔与学生一同研究修改起诗句来笔者的板书如下:自信是石油,烧亮煤气灶/自信是煤气灶,煮熟锅中饭/自信是锅中饭,填补人的养分/自信是养分,供人们摘到果子。写到烧亮煤气灶时,学生哗然,有人干脆窃窃私语起来:烧亮煤气灶,煤气灶烧亮我说:烧亮煤气灶是有煤气灶烧亮的感觉,我们等一下再来修改吧!在写到自信是锅中饭时,又有学生试补道:填饱人的肚子。我马上接口说:我原先也填的填饱人的肚子,可接下去要么是自信是肚子,能消化食物、要么是自信是肚子,能生出儿子,前者食物与锅中饭绕了回头路,不好;而后者肚子生儿子太过庸俗了点,也不很好。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将自信是锅中饭后改成了填补人的养分;虽然养分是名词术语不如肚子具体形象,但是写作诗歌不能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词害义,养分替代肚子就是力求避免为了追求形象化而因词害义这种情况。说着这些,我又让前排的同学看了我手中教案的修改处,以示决非信口开河。回过头去让大家又讨论了烧亮煤气灶的修改问题,有同学认为烧亮煤气灶给人有煤气灶本身烧着了的误导,故不如改为点燃煤气灶。受此启发,又有同学对石油发起了质疑,认为烧煤气灶的是石油汽而非未经提炼的石油。经大家合计,确定改自信是石油,点燃煤气灶为自信是石油汽,点燃煤气灶。也即如下诗节大家较认同:自信是石油汽,点然煤气灶/自信是煤气灶,煮熟锅中饭/自信是锅中饭,填补人的养分/自信是养分,供人们摘到果子。再一声令下,学生全体仿写起来。师生一片怡然自乐景象。

  再来看第2个环节。我先让学生集体朗读全诗,结束后我评价了他们朗读的语气*淡及指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朗读时不含激情或者说是没读出诗句的重音,换言之,给诗句划出重音朗读时加以区别就定能感人多了。接着,我以第一诗节内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为例作了示范,按着重号读出重音且稍微拖腔拉调,果然较有趣味。接下去,十余个诗节分给各组加着重号,小组交流定型后进行集体朗诵,朗诵声就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韵味悠长多了下课铃响了,学生也坚持把后四节诗全部朗诵完。学生的着重号不可能完全加对,但看着他们念自己加重音号的诗歌那么开心,我也很欣慰。一句话──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我喜欢!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学*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一、学*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

  讨论法情景法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一、学*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讲课情景时空对话

  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学生质疑。

  二、学*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