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与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加与减》教学反思1

  本单元是在学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不仅仅是学*计算的方法和技能,还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的含义,发展数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教材设计了“套圈游戏”“乘船”“乘车”“今天我当家”四个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通过这些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今天我想就“估算”进行反思:

  第一、在“创设情境”时,我向提出估算的任务,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也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中会出现不同的估算方法。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自然地引入下面的教学。如“套圈游戏”中,创设情境:淘气与笑笑都非常喜欢套圈,最*他俩进行了一次套圈比赛,并把成绩记录下来了,请同学们看看统计表,淘气能赢吗?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气 24 29 44

  笑笑 23 30 41

  (学生思考)师: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学生小组交流)能把你的估计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全班交流)生1:我发现淘气除了第二次比笑笑成绩低,其他两次都比笑笑高,所以我认为淘气能赢。生2:淘气两次得20多分,1次得40多分,而笑笑1次20多分,1次30多分,1次40多分,所以笑笑赢。生3:第一次淘气比笑笑多1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气多1分,他们就一样多了,而第三次淘气又比笑笑多。所以我也认为淘气赢了。……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估计,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到底是谁赢了呢?我们来算一算吧。……

《加与减》教学反思2

  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 结合具体情景,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生活中的应用。(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3)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

  本校二年级有5个班,共247人,根据对学生学前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绝大部分学生能较熟练准确地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本单元的学*。1、个别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学生对于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已形成一定地思维*惯,能够较熟练地根据问题情境或自设问题情景提出相关教学问题并给予解决。因在一年级时对二十以内加减法计算掌握得不够好。如13-8=4,9+2=12,5+7=13之类的错误,可能会因此影响到百以内加减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2、部分学生对竖式的书写格式与要求并不清晰3、学生估算意识差,90%以上学生对估算没有概念。4、多数学生对于“验算”感到很陌生,不知从何入手。

  二. 教学及反馈

  结合学生学前情况分析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利用零星时间加强20以内加减法和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训练,如利用早读或课前一分钟开展口算训练,在家里口算计时训练,在全年级开展口算大王竞赛,诸如此类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觉进行口算训练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扫清了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可能造成的问题。

  2、充分利用“啄木鸟小医生”、“小法官”、“谁是高明小医生”等形式及时将学生在作业练*中存在或可能出错的问题展示出来,开展纠错训练。由于错误源于学生,他们通常表现极大的参与兴趣,并在相互的点评中澄清了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3、结合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游戏,寓学于乐。(1)“小小速算家”,让同桌两人轮流说出“两个数的和或差是500”的算式,说对一个得一个笑脸,看谁的笑脸多,获得15个以上的同学可以获得老师奖励的一朵小红花。这种“你好我也好”即有竞争又鼓励共同获得成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很大。(2)我们来做“数学小实验”。让学生将1、2、3、4、5、6、7、9共8个数字组成两个四位数,使它们的和等于10000。鼓励学生找到多种组合,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算法配上图画加以装饰,然后由老师选择其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张贴,这种结合其他学科的熟练活动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并起到交流算法的目的。(3)挑战“神奇的495”。即用三个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然后用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得到的差再用其中的数字组成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然后用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如此反复。看最后的.结果能否得到495。这个活动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各种不同的数字组合,并在刺激有趣的体验中有效训练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4)“交朋友”,任意给出四个三位数,让学生利用这些数尽可能地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类似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纯粹计算的单调,同时也给那些优秀的学生留有余地。

  4、学数学、用数学,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编写数学应用题、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等,提倡学生自觉观察,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如帮助家长购物中的计算问题,在春游前编写消费方案等,并将优秀作品在班上的“数学小乐园”中给与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思考与困惑

  1、教师应尽可能将教材中的练*题都做一遍,并主动去思考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或解题情况,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师对教材预期不足而出现的措手不及的尴尬,并给与学生及时的点拨。如教材63页的数学游戏“神奇的495”,由于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如果教师事先没有进行尝试和思考,当学生在练*中用到含有0的三个数字时,教师可能就不知道如何指导,因为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是否一定要组成三位数。而事实上计算方法应是用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数减去最小的数。教师没有准备便无法明确告诉学生真正的游戏规则。

  2、在日常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由于在本单元之前教材并没有出现过相关的估算要求,所以在本单元学*中当出现估算要求时多数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在学*本单元之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渗透,增强学生的意识,那么在本单元学*中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加与减》教学反思3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十以内的加减法,在第一单元学生认识了零到十各数之后,这一单元主要是教会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本质与内涵,这些知识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

  首先学*的是加法,要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数的相加不是增加的意思,而是指群集、并合或把一对数重新命名为一个数。不管表示为3+2还是5,数的概念是一样的。加法是一种把部分归成整体或对用部分来表示的整体重新命名的运算。

  教会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加法运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对应的方法,一种是基于定义的方法。而对应的方法更适合一年级的.小学生接受,对应的方法是先让学生比较哪边的数量多,然后再思考,再添上几个,两边就一样多,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理解符号“=”的本质含义,是符号两边的量相等,同时让学生感悟“+”,加是在原有数量基础上的增加,表示的是两个数量的和。

  在具体的加法计算中,学生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掰手指数、继续往下数,从较大的数字开始继续往下数,减法的计算策略主要有掰手指数出剩余的手指、从较大的数字开始往后数,利用加法想减法等。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很长时间不能摆脱对手指的依赖,对于这些孩子。教师要多联系生活情境,比如:今天是19号,明天是几号?也可以用游戏、歌曲以及故事等来描述问题,这样可以弱化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分界,同时也能增加数字学*的多样化情境和学生学*的乐趣。

  此外,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两倍的数字”计算能最早的掌握,比如2加2,3加3,4加4……,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认知特点,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把5+6等同于比10多1,8加7等同于比14多1。另外,需要重点掌握的是10的分成,以后学*两位数的加减法要频繁用到这一点。

  关于“等号”的理解,教师不要轻易把它说成“得出……”,早期的笔算需要用各种不同的计算格式来表明如何用多种方式应用和解释这些符号。可以用“三重数组”探讨不同的记录计算结果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符号创作的过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利用“数轴跳格子”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视觉形象。

《加与减》教学反思4

  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与减的关系,通过看图说故事,实施数学交流。所以练*中我从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出发设计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作的三层次。

  第一层次借助图片描述故事写出有关系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对于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这个层次的练*中设计了学生熟悉的苹果图、动物图和鸡图来引导学生看图说故事,让学生从逐步抽象概括出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原来的部分”加上“又飞来的部分”就是“一共得整体”; 从“一共的整体中”减去“飞走的这部分”就是“剩下的这部分”。使学生初步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二层次脱离图片的帮助由形象过渡到抽象。在这个练*中学生只能依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来完成,这样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极大的飞跃,我在此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随机出现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4+3=□、□-3=□。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三层次充分运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例如:●+▲=、□-□=□,在这个练*中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加减法关系来完成。再让学生根据3个图形写出两个加法两个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但是由于整节课一直强调整体与部分,上到后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

《加与减》教学反思5

  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与减的关系,通过看图说故事,实施数学交流。所以练*中我从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出发设计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作的三层次。

  第一层次借助图片描述故事写出有关系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对于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这个层次的练*中设计了学生熟悉的苹果图、动物图和鸡图来引导学生看图说故事,让学生从逐步抽象概括出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原来的部分”加上“又飞来的部分”就是“一共得整体”; 从“一共的'整体中”减去“飞走的这部分”就是“剩下的这部分”。使学生初步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二层次脱离图片的帮助由形象过渡到抽象。在这个练*中学生只能依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来完成,这样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极大的飞跃,我在此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随机出现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4+3=□、□-3=□。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三层次充分运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例如:●+▲=、□-□=□,在这个练*中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加减法关系来完成。再让学生根据3个图形写出两个加法两个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但是由于整节课一直强调整体与部分,上到后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


《加与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加与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小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小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加与减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加与减教学反思1

  《加或减》是依据小学生学*的心理特征,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为素材设计的一种数的计算的学*活动。借助富有合理数学意义,包含情感价值和数学价值的“逻辑图式”这一学*载体,使学生在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中参与“加与减”的整合,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

  学*背景材料是学生入门的基础,只有学生对学*背景材料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地参与学*。把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倍感亲切,参与欲望强,促进了学校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数学背景的联系。要学生讲出游戏中的数学,学生感受到游戏中也有数学,学数学有用。而将设置成游戏状态的“逻辑图式”展现于学生面前,使枯燥的计算内容巧妙而自然地还原于生活,拉*了数学与学生间的距离,增强与数学的亲和力。

  以“讲一讲,问一问、喜欢哪个组的方法?”为启迪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讨论争辨中分析众多观点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小学加与减教学反思2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童话故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它能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比如,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看到小刺猬扎走了许多果子,他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融入到了情境中,讲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学生注意力下降、身体疲劳时,我设计富有童趣的练*题,又一次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中来,并把加减运算的学*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在练*1中“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在解决“乘车”问题时,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

  3.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懂礼貌的品德教育。

小学加与减教学反思3

  第三单元《加与减》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小兔请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其教学目标是: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能正确的进行整十数的加与减;3、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活用知识于生活实际中。

  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的认知特点,创设了“小兔请客”这一童话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此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数糖这一具体操作活动,形成表象。再用小棒代替糖,摆一摆,加深理解,从而轻松地抽象出算式。在练*中,我设计了多种游戏,如“看谁最先找到家”、“猜算式”等,让学生愉快、有趣地巩固新知,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在做游戏“猜算式”时,由于我讲解游戏规则的语言不太规范、不太准确,从而误导了学生,使这个游戏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加与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加与减教学反思通用5篇

  加与减教学反思 1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属于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的教学设计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讨论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将本课教学目的落到实处,我在教本节课时尤其重视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计算,培养学*兴趣和计算意识。

  “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由传统数学教学上的缺陷造成的。计算的知识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我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次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组织好练*,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练*时注意到了这样几点:

  a、讲究练*的形式;

  b、多进行口头练*;

  c、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松愉快,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加与减教学反思 2

  《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丑小鸭》这样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新课部分也延续了这一情景,由丑小鸭变成的这些天鹅展开教学,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方式。

  通过声请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为学生自觉探索创造条件。演示4只天鹅,飞来3只,又飞走2只这样的场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觉叙述、理解图意,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同桌交流,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把加减混合与连加、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方法相同的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三、练*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在练*中设计了“青蛙找家”及“解密大行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25分钟后再次点燃了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尽量做到了上课开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兴趣怏然。

  加与减教学反思 3

  本节课学*内容为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三个板块,教师以刚举行的旅游导入,并以一次特殊的旅游贯穿全文,设计新颖,思路清晰。三个板块的内容均通俗易懂,尤其是日积月累中有关动物的成语和趣味语文中的小故事趣味横生,学生学*饶有兴趣。通过自由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语。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词典、上网等方式了解词语意思,课堂上小组交流、反馈,加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也较快理解词语意思。课堂上,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一些训练,学生积极踊跃参加。趣味语文的教学,教师重点抓住有趣的对联,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待客之道。教学之后,老师深深体会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

  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成长。

  加与减教学反思 4

  《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做好复*铺垫。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都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此,我认为在教学新知时,先做好复*铺垫还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复*时,我结合前面初步认识了乘法的知识上,让学生看图乘法列式。学*了1--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用哪个口诀来计算得数的。而这两部分内容正是接下来的学*中要用到的'知识。

  2、解决问题,理解运算顺序。

  教**算顺序,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学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而是让学生求生物组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要求先把同样多鱼缸里的金鱼先求出来,即34,再加上不同条数鱼缸里的1条金鱼是13条,得出乘加的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加。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3、课件演示,解决难点。

  看例题图列出乘减算式并计算,学生理解上是有较大难度的。教材没有特别要求这里要列乘减,而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难点正在这里,可以拓展开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于是通过课件演示情景来简化这一难点,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这之前,第四个鱼缸里也有4条金鱼,这时一共有几条,学生很容易得出有4个4条,即44,接着说:后来从第四个鱼缸里送走了3条金鱼,(课件演示第四个鱼缸里少了3条)现在有多少条。这时学生很快就知道从44里去掉3条,得出44-3这个乘减算式了。

  不足之处:

  1、难点知识还应多强调、多巩固。如学会了看图列乘减算式后,应多练*一题加以巩固。

  2、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缺少童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加与减教学反思 5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课一开始先复*乘法口诀和改写算式,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充分运用主体图,在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先让学生提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解决“还剩下几个玉米?”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从而找到最优的方法。

  本节课练*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先借助桃子图让学生从形象上去认识乘加乘减的方法计算,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选择方法。在这个主动学*、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评价策略这样课堂才会更有效。


《加与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上周学*《乘加乘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课的开始,我出示书上82页情境图,出示情境图后,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书上例例题中的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而是让孩子们看图,看着大猴的条件,说说知道什么,能求出什么;然后再完整地看情境图,让他们又说说,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了。

  宇说,大猴采了多少个?

  冉说,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桐说,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小猴比大猴少采多少个?

  璐说,大猴采的个数是小猴的多少倍?

  宇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能正确列式解答,第二个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多数学生说应该先求出大猴采的个数。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学生先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时候,我把他们的方法归为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并注重了表达,一节课下来,估计有小部分孩子,能清晰大胆表达;一半的孩子,有自信表达自己的思路,另一半孩子模糊的懂,但不是很会表达,需要同学帮着一起说,小部分孩子可能会做,但是思路不清晰。

  一节课下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解答,我想,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理解并做出来。但又想想,如果不让学生表达,到了高年级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具体分析,只注重解题结果肯定不行。

  课本83页“想想做做”第2题“有4行树苗,每行14棵,已经浇了38棵,还有多少棵没有浇?”,生读完题后,我没有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发现,好多学生在学完例题乘加的基础上,想都没想直接列了一道乘加算式。

  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乘加做起来比较顺手,因为乘加算式在图中能直接看到两个部份,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可乘减算式中减法那部份则是一种虚拟存在的,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凭空让他们列出算式容易出错,因此对有困难的学生,我教给他们: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这样,学生对于乘减就比之前容易些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这个问题,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如: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 ;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给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同时,使学生感受在乐中学.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如: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留给学生空间,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联的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提出并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下面就以这节课为例,谈一下自己在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环节的策略的运用。

  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方法。

  课一开始,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上次水灾过后小动物们忙着重建家园。出示两道有关小动物重建家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为学*两步计算做好铺垫。同时又设计了两个根据问题想条件的问题,帮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解决小熊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块砖?我是这样引导的——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理清了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一共要搬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是分几步解决的?为什么分两步,不能直接一步求出来吗?我们第一步求了什么,怎么想到的?这样的设计引导可以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找出间接问题解决最后问题的方法。

  有了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后,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比较顺利。其实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找到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在这里耽误了不少时间。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棵每棵都是3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2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3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最后,我设计了富有开放性的、创造性的题目,发散留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遗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境界,是让我感到望尘莫及的,也是我今后该努力的方向。还有在课堂上对差生的关注不够,差生没有充分参与,好学生又特别爱表现。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孩子,课堂才会更有效。

  乘加、乘减应用题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课重在根据问题,想出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计算。但在做练*有的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时,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的,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从这看出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还需要加强训练,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这节是关于乘加乘减应用题的巩固练*课,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并掌握并巩固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安排应用题,让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混合运算”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由购买商品的事例入手,说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以及运算过程,本课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否在交流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我们教师必须所关注的问题。在教学本课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出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规律,在活动中注重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时候,关注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如“24元可以买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钱?”等学此类的问题学生感到困难,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刚接触,虽然上册的教材偶尔也会出现,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


《加与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与减的关系,通过看图说故事,实施数学交流。所以练*中我从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出发设计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作的三层次。

  第一层次借助图片描述故事写出有关系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对于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这个层次的练*中设计了学生熟悉的苹果图、动物图和鸡图来引导学生看图说故事,让学生从逐步抽象概括出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原来的部分”加上“又飞来的部分”就是“一共得整体”;从“一共的整体中”减去“飞走的这部分”就是“剩下的这部分”。使学生初步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二层次脱离图片的帮助由形象过渡到抽象。在这个练*中学生只能依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来完成,这样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极大的飞跃,我在此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随机出现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4+3=□、□-3=□。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三层次充分运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例如:●+▲=★、□-□=□,在这个练*中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加减法关系来完成。再让学生根据3个图形写出两个加法两个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但是由于整节课一直强调整体与部分,上到后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

  新课程提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十分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数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课始以购物情景图作为教学切入口,将学生的注意引到对价格的探究上,从而使学生理解大约、大概等语,产生情绪高昂的学*需求,积极投入到学*活动中去。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提高教学效率。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应把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计算的“物”。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中真正体现生命价值,满足孩子的发展与成功的'需要。课堂上学生的课堂行为得到尊重、肯定与鼓励,进一步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之,通过这节估算课的教学,给自己、给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重视估算教学,以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培养数学涵养加法估算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加与减》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小兔请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其教学目标是: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能正确的进行整十数的加与减;3、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活用知识于生活实际中。

  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的认知特点,创设了“小兔请客”这一童话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此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数糖这一具体操作活动,形成表象。再用小棒代替糖,摆一摆,加深理解,从而轻松地抽象出算式。在练*中,我设计了多种游戏,如“看谁最先找到家”、“猜算式”等,让学生愉快、有趣地巩固新知,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在做游戏“猜算式”时,由于我讲解游戏规则的语言不太规范、不太准确,从而误导了学生,使这个游戏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加与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加与减》教学反思菁选

《加与减》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与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素材和思考空间。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小金鱼走进课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鱼缸里小金鱼的情境图,并伴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状态。而且,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动的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条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思考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可以用哪些方式解答,可借助学具,同时采用赠予小礼物的方式,为学*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这个问题后,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4、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放假三天,今天又走进了课堂,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还沉浸在节假日的兴奋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今天的课一定不会那么顺心。于是又把教案拿出来看了看,改了改,准备好教具。晨会下课铃声未响便走出了办公室,早早的来到了班上……

  为了让孩子们及早进入上课状态,我带孩子们把1-4的乘法口诀复*了一下,采用对口令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进入状态还算快,我顺利地进行了新课的教学。

  这节课,按以往的教学经验得知,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求学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参中叙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学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减),不必强加给他们。”可大册上出现了看一幅图用乘加乘减列出两种算式。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学生掌握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乘减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包含了逆向思维。记得前几年我对此课还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数形结合的文章,就是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乘减的算理的.。今天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的讲解:1.关注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即让学生多说图意。2.对算式含义的理解,借助算式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及乘加与连加之间的联系。3.渗透并逐步强化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解决问题,最后的答案必须一致,因为解决的问题是统一的。(如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加、乘减等)4.讲清列乘减算式的思考步骤,借助“形”为学生的思维搭好脚手架。具体步骤: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

  思考: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最*发展区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

  反思:可整节课上下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也许是安排的太满了,强调的太多了,书上练*没有全部练完,也许把乘减的算理理**在第二课时,训练的会更扎实些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 +2 =11 ,但是乘减算式4×3 ——1 =11 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 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 ——1 =11 。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 ,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 ,谁乘3 ?是1+4 的和乘3 还是4 乘3 ?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 乘3 ,那么12 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乘车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上,不少孩子在计算45+30时就提出“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尽管当时我以一句“你能不能利用我们已经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这道题?”把这种方法给否决掉,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孩子一定很纳闷,爸妈之前一直教他们这样计算的,而且这种方法的确很好用,但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数的组成“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的知识来计算呢?其实在新授课甚至一节练*课后,不少孩子还是不会从数的组成上去说计算方法,这从《练*与测试》上计算过程的结构图的填空上可见一斑,但是一般的计算题却很少有错误,这说明他们还是在按照“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方法进行口算。也难怪,这种计算方法家长不知道已经和孩子讲过多少遍了。

  还好,孩子最终能够从数的组成上去进行计算了,这个过程而非结果很重要,因为这是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等到今天再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们,“从我们刚开始学*这个单元,不少小朋友就非常喜欢‘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今天呀,我们就来学*这种方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孩子们很开心,43+31的算式刚出来,不少孩子就开始在下面说计算过程了。看着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脆把发言权暂且交给他们,“对于竖式计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谁愿意上来完成这一题的竖式计算?”在一个孩子板演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他的计算过程完全正确,我趁机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他的计算过程有五个不足点。”在孩子们一阵“啊——”的感叹声中,我开始“吹毛求疵”:数位对齐做的不好,加号的位置不恰当,横前没有用尺子画的'直直的计算过程中没有注意从个位算起,横式后面忘记写得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孩子再没有之前那么兴奋了,原来竖式计算还有那么多需要再学*的知识。

  后来的练*中,我展示了几个孩子的作业,并请其他孩子对他们的竖式计算做出评价。一个个小家伙绝对时严以待人,丝毫的不完美之处一一指出。

  其实,数学课堂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已经“学会”了这部分知识,老师还没来得及讲授一个个就急于表现了。这个时候与其拼命地盖住不让他们说,还不如先然他们说个够,等他们表现完了,老师根据他们学会的具体程度再来因材施教也不迟。

  一、如何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组织得好不好关系到这一节课学生学*的效果。很明显,组织得好,效果则好,反之则差也。如何驾驭课堂呢?如何在课堂教学是游刃有余呢?我想到的第一点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比如上课时应专心听讲,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发言时声音要响亮等等。第二点是老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强。上课时,老师就应该多多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欲望,还有就是要合理设计一些游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激情饱满,但是学生激情不够,积极性不够高,说明引导做的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持久注意力的培养,努力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短短的 40 分钟一节课中思维能充分的动起来,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计算课如何引导学生说明算理

  在教学这一课时时,也就是当讲到 10+20=30 时,你是怎样算的?当学生讲不明理时,该如何引导呢?听了好几位“前辈”的指导,让我有所悟。也就是当学生讲不出来时,千万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一是可以利用情境图来说明理。二是可以借助小棒来帮助学生说理,明理。不要老是想着按自己的教学设计来教学,应重视课堂的生成资源,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教学。

  在巩固练*中,同样发现很多孩子虽然可以正确的算出结果,可是,当我问到“你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但是不敢表达或是表达不清楚。这就说明了这节课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了,学生说的少了,应该让学生多说。

  三、细节问题

  1. 在教学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表述不清时,出现了教师抢话的现象,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不应过分着急。

  2. 本节课教学的速度还是有些慢,密度小,在练*中应该完全放开学生,让学生自由练,自己游戏,作为低年级的教师,声音应该在柔和些,语速在慢些,评价性的语言应该在丰富些。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我会多加总结,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这些问题,积累经验,努力加以改正,争取做好每个细节,使我的数学教学更具趣味性,实用性。

  乘加、乘减应用题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课重在根据问题,想出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计算。但在做练*有的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时,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的,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从这看出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还需要加强训练,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

  这节是关于乘加乘减应用题的巩固练*课,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并掌握并巩固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乘加、乘减混合算式运算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安排应用题,让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学“混合运算”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由购买商品的事例入手,说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以及运算过程,本课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是否在交流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我们教师必须所关注的问题。在教学本课时,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出混合运算的方法和规律,在活动中注重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时候,关注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如“24元可以买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钱?”等学此类的问题学生感到困难,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刚接触,虽然上册的教材偶尔也会出现,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理解。

  这周讲了二年级上册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学生可以结合口算的方法快速的算出,但对于进位加法学生不明白算理,初学的同学有的不明白各位满十了怎么办,如果教师只讲方法那学生根本就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所以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结合了摆小棒的'形式进行讲解,先用小棒把两个数摆出来,然后加在一起怎么摆?成捆的和谁放在一起?单根的呢?单根的满十了怎么办?孩子们理解了每一个步骤,再用竖式计算时就迎刃而解了,孩子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向前进一,什么时候向前进一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时也是借助小棒突破难点,单根减单根的减不开怎么办?逼着孩子去想把成捆的打开的办法,在竖式计算式孩子能够结合摆小棒列竖式,并能说出每一步的算理,这样孩子们能够举一反三真正理解了竖式计算,所以动手操作真的很重要,比学生凭空想象更有说服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所“得”,也有所“失”,还有所“想”。

  一、所“得”即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使用教材中体现新理念。

  《课标》中指出:“新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在生活情境中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学*乘加和乘减的知识时,我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创设生活情境,情境中蕴涵着数学学*目标,激发学*情趣,产生学*数学知识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时创设情境,使学生从静态学*走向动态学*。在教学本节课过程中,都是创造一种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生活中探究数学问题。

  3、在自主合作中探索知识。

  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目标引导下的自主学*尤其重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在出示“玉米图三”时,便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各自解决的问题,使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1;3+3+3+1=11;3×4-2=10……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4、在趣味练*中深化知识。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趣味性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数学课堂上趣味的新鲜的事物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购物”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在完成的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寓练于乐。

  二、所“失”即本课教学中没有处理好的环节。

  没有最好的课,只有更好的课。在《乘加、乘减》的教学过程,我对于最后一环节的练*处理的感触颇深,同时也深感遗憾。这个环节的练*设计是非常好的,首先,它带有极大的趣味性,同时又是为教学服务,目的是通过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而由于经验不足,事先没有把规则讲清,就急于让学生进行购物,以致出现课堂中较为“乱”的情况,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从中却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乐趣,事实上学生也能在购物活动中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三、所“想,即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把握。

  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学的太多了,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再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了 1-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做好复*铺垫。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都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此,我认为在教学新知时,先做好复*铺垫还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复*时,我结合前面初步认识了乘法的知识上,让学生看图乘法列式。学*了1--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用哪个口诀来计算得数的。而这两部分内容正是接下来的学*中要用到的知识。

  2、解决问题,理解运算顺序。

  教**算顺序,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学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而是让学生求生物组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要求先把同样多鱼缸里的金鱼先求出来,即34,再加上不同条数鱼缸里的1条金鱼是13条,得出乘加的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加。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3、课件演示,解决难点。

  看例题图列出乘减算式并计算,学生理解上是有较大难度的。教材没有特别要求这里要列乘减,而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难点正在这里,可以拓展开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于是通过课件演示情景来简化这一难点,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这之前,第四个鱼缸里也有4条金鱼,这时一共有几条,学生很容易得出有4个4条,即 44,接着说:后来从第四个鱼缸里送走了3条金鱼,(课件演示第四个鱼缸里少了3条)现在有多少条。这时学生很快就知道从44里去掉3条,得出 44-3这个乘减算式了。

  不足之处:

  1、难点知识还应多强调、多巩固。如学会了看图列乘减算式后,应多练*一题加以巩固。

  2、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缺少童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加与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汇总10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在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教学上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一、在这一课的教学里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用游戏的方式贯穿这个教学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仔细观察图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的内容,并根据画面的内容编应用题,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

  2、板书设计简洁明朗整,有条理,有对比。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营造了和谐的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上不足之处:

  1、“做一做”主题图,学生没有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会提出一般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问题,两步计算的问题只是个别学生会提。应该多给予学生引导和思考的时间。

  2、一部分学生看图不够认真细心,对于跷跷板乐园图文的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到,不能清楚的说画面的内容。导致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诸多错误,以后要多练*这些隐含条件的题目。

  3、部分学生不会写综合算式,还是*惯用两个算式解决问题。

  4、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经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5、整理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应该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能用语言完整地表述题意。让学生通过有条理讲题,帮助理解题意。

  6、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

  7、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尽量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今天做了一节乘加乘减的公开课,现结合课堂教学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如下: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 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 注重学生的理解 , 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 , 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力。

  新课程提出要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 ” ,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 “ 乘加、乘减 ” 一课安排在乘法学*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 “ 正确计算 ” 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圈、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素材和思考空间。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小熊走进课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小熊掰玉米棒的情境图,并伴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状态。而且,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动的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条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题图,设计玉米棒的秘密问题,以及创设了“丰收联欢会”、“参观森林果园”、“小小设计家”等活动,同时采用赠予小礼物的方式,为枯燥的练*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不足之处:课堂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其实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这种理念是知道的,但在*时教学中怕麻烦总是不愿意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我想今后教学中应该加以改进。毕竟孩子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2、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

  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不足之处:

  a、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b、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不明白,说不出。

  c、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

  d、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没有出完。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明白。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相关联的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提出并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下面就以这节课为例,谈一下自己在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环节的策略的运用。

  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探索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方法。

  课一开始,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上次水灾过后小动物们忙着重建家园。出示两道有关小动物重建家园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为学*两步计算做好铺垫。同时又设计了两个根据问题想条件的问题,帮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解决小熊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块砖?我是这样引导的――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答?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理清了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一共要搬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是分几步解决的?为什么分两步,不能直接一步求出来吗?我们第一步求了什么,怎么想到的?这样的设计引导可以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找出间接问题解决最后问题的方法。

  有了对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后,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比较顺利。其实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让学生找到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反思: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在这里耽误了不少时间。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 的意义和学*了 2-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 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当若干分 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 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了 2—5 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兴的走了,小鸟提出“还剩几 个玉米棒”的问题,几只小青蛙帮小鸟解决问题。以用引算。 通过展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学生能看出每株有 3 个玉米棒,共有 4 株,并列出算式 3×4=12 个,接着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数 量的变化过程,问还剩多少个玉米?学生第一反应是 12-1=11 个,那么 12 是怎 么来的呢?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有学生可以说出 3×4,列综合算式:3×4-1, 接着找几名学生说说这种方法:原来每株有 3 个,有 4 株,所以是 3×4,小熊 掰走一个,所以 3×4-1。

  2、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 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 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 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继而问学生,3×4-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 先 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3、在练*时,先让学生说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通过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 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 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在独立 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 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 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 不明白,说不出。

  3. 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 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没有出完。

  我的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 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 言让学生明白。

  

  上周学*《乘加乘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课的开始,我出示书上82页情境图,出示情境图后,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书上例例题中的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而是让孩子们看图,看着大猴的条件,说说知道什么,能求出什么;然后再完整地看情境图,让他们又说说,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了。

  宇说,大猴采了多少个?

  冉说,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桐说,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小猴比大猴少采多少个?

  璐说,大猴采的个数是小猴的多少倍?

  宇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能正确列式解答,第二个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多数学生说应该先求出大猴采的个数。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学生先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时候,我把他们的方法归为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并注重了表达,一节课下来,估计有小部分孩子,能清晰大胆表达;一半的孩子,有自信表达自己的思路,另一半孩子模糊的懂,但不是很会表达,需要同学帮着一起说,小部分孩子可能会做,但是思路不清晰。

  一节课下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解答,我想,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理解并做出来。但又想想,如果不让学生表达,到了高年级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具体分析,只注重解题结果肯定不行。

  课本83页“想想做做”第2题“有4行树苗,每行14棵,已经浇了38棵,还有多少棵没有浇?”,生读完题后,我没有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发现,好多学生在学完例题乘加的基础上,想都没想直接列了一道乘加算式。

  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乘加做起来比较顺手,因为乘加算式在图中能直接看到两个部份,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可乘减算式中减法那部份则是一种虚拟存在的,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凭空让他们列出算式容易出错,因此对有困难的学生,我教给他们: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这样,学生对于乘减就比之前容易些了。

  作为一名刚刚入职的新教师,9月18日上午,我进行了加入教师行列以来非常重要的一次讲课:小学二年级乘加乘减,于老师、曲校长和我们实验二小的各位前辈在我教课结束后,对我提出了非常中肯、实用、有价值的建议,使我在数学教学设计上有了新的认识。这一天,我的收获颇丰!

  以下是几位前辈的评课及其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将其整理如下:

  1.课堂的放与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研究这一点不错。但是,在总结学生成果,呈现学生作品时存在问题。我在授课时随意找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这使得呈现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是随意的,缺乏目的性,没有层次。而且也会使得原本一些不想本节课呈现的内容也出现了。这使得本节课信息量大而不精。所以,在如何放,如何收,是本节课我要重点改正的地方。

  2.缺乏数学的抽象化思维。本节课大部分内容我都是以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如玉米被一个一个掰走,小汽车开走两辆等,让学生直观具体的体会到乘减是一个优势,但是却过于强调生活化,没有把乘减的数学抽象化思维展现出来,不能从生活中的数学抽象出数学算理,假设思维。

  3.连加、加减混合运算与乘加乘减运算的梯度、联系没有诠释好!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从连加、加减混合运算如何上升为乘加乘减运算,前后缺乏对比、总结与升华,使得学生过于追求求解方法的多元化。

  4.乘加被弱化了。由于乘减的出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从乘减的角度设计本节课,这使得原来很顺应学生思维的乘加被忽略了,这也体现出了作为新教师的我缺乏经验,顾前不顾后,在解决了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出现了其他的问题。这一需要我在未来的实践中继续磨练。

  5.问题的提出方式。出示情境图后,所提出的问题应是玉米地里还剩多少个玉米?还是现在玉米地里一共有多少玉米?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求一共,很多学生很容易会想到用加法,而如果求还剩,那么学生较倾向减法。

  6.课堂中的很多细节需要我注意。如:对情景图的阐释,要说明每个玉米杆上有3个玉米,有三个玉米杆,让学生体会到3个玉米为一组。在列式解答时,需要加上单位,给学生留下答题要带单位的好*惯。

  以上是各位前辈对我提出的几点建议,每一点都直中要害,每一点都凝聚了各位前辈丰厚的教学阅历,对我受益匪浅。

  下面是我对我的课以及各位前辈提出的建议的几点反思。

  一、让课堂更加收放自如。

  针对我在授课时随意找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使得呈现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目的性,没有层次的问题。于老师向我呈现了一个非常适合的解决方法。学生在列式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来呈现。选取什么样的作品呈现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取符合自己教学目标的作品,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学的层次性。如:在讲授乘加乘减的课堂上,先选取采用连加或加减混合运算的作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出发,让学生理解算理;再呈现乘加乘减分步运算的作业,这是为乘加乘减综合算式的出现打下基础;最后在呈现乘加乘减综合算式。依据这3个步骤,可以让学生体验乘加乘减综合算式出现的历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这三种算式进行对比,体现出教学的.梯度性。

  这样,课堂上有放手让学生探索、讨论的过程,也有教师总结、升华的过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知识的同时接受来自教师的潜意识引导,最终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生活化与抽象化的数学。

  数学从生活而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生活的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思维,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但是,在使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只强调数学的具体性,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如在本节课中,要使得学生学会假设的思维。假设最后一排有4个圈,而现实中只有3个圈,所以要把补上的那个圈减掉。这是乘减的由来,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毋庸置疑,用生活化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但我们在这种情景式的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学生的算理、抽象思维的发展。把生活情境抽象出数学思想,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我们基础教育应该完成的任务。

  本节课,学生很容易从动态的掰走一个玉米、开走两辆小汽车列出算式,但面对静态的、只呈现出几组圆形的图片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问题。这些学生很难从动态的直观思维中总结出静态的抽象思维。这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做好能够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说出算理:假设最后一排有4个圈,而现实中只有3个圈,所以要把补上的那个圈减掉。这样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三、阶梯式的课堂教学。

  教学要具有层次性。首先,问题的提出要具有层次。一个大问题抛出去可能学生不能一下子就解决,这就需要一些小问题来辅助。其次,学生的成果展示需要层次性,一级一级的展示,如爬楼梯般一层层递进。要先打好地基,抓住基础知识,能够让学生从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过渡到乘加乘减的分步运算,锻炼他们分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再将其综合,列出综合算式。每一层都要夯实基础!第三,在夯实乘减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乘加的出现,让学生明白乘加出现的缘由,使其体会到乘加相比连加的联系。最后,在运算顺序的讲解上,二年级只要让学生体会到先算乘即可,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中,学生会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到四则运算的顺序!

  以上是我在《乘加乘减》讲课完毕后的感悟,作为一个教学新手,在诸多教学方法上、实践上的经验十分匮乏。在这里,希望自己能够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能够成长为一位出色的数学教师!也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进步一点点!

  1、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的亲切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2、 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整节课的评价相对较少,课中有一些学生精彩的发言,如:当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说整个思路很清晰、完整,语言严密。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加以评价,而让这些资源白白流失。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挫伤。因此,在学生汇报交流想法时应认真倾

  听,过后可适当增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同时也能更有效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加与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实用十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 的意义和学*了 2-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 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当若干分 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 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了 2―5 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小熊掰了一个玉米棒高兴的'走了,小鸟提出“还剩几 个玉米棒”的问题,几只小青蛙帮小鸟解决问题。以用引算。 通过展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学生能看出每株有 3 个玉米棒,共有 4 株,并列出算式 3×4=12 个,接着用小熊掰玉米,展示玉米数 量的变化过程,问还剩多少个玉米?学生第一反应是 12-1=11 个,那么 12 是怎 么来的呢?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有学生可以说出 3×4,列综合算式:3×4-1, 接着找几名学生说说这种方法:原来每株有 3 个,有 4 株,所以是 3×4,小熊 掰走一个,所以 3×4-1。

  2、让学生观察今天的算式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学生能说出:以前 是乘法,今天是乘加乘减,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 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意了这 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继而问学生,3×4-1 这个算式先算什么?3×3+2 先 算什么?在乘加乘减算式中先算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再算加减。

  3、在练*时,先让学生说说算式里先算什么,巩固计算顺序;主要通过桃子图、沙滩上的人数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的观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 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 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在独立 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最后引导 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

  2. 在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时,引导不够准确,导致学生 不明白,说不出。

  3. 在本节课提出了算法多样化,而没有优化算法。 由于时间掌握不够准确,导致后面练*没有出完。

  我的改进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 题。备课时要把重点内容分析透。组织好引导语言,用简练的语 言让学生明白。

  

  《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了 1-5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做好复*铺垫。

  学数学就是用数学,每一个新的知识点的学*,都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此,我认为在教学新知时,先做好复*铺垫还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复*时,我结合前面初步认识了乘法的知识上,让学生看图乘法列式。学*了1--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说一说用哪个口诀来计算得数的。而这两部分内容正是接下来的学*中要用到的知识。

  2、解决问题,理解运算顺序。

  教**算顺序,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学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而是让学生求生物组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要求先把同样多鱼缸里的金鱼先求出来,即34,再加上不同条数鱼缸里的1条金鱼是13条,得出乘加的运算顺序,先算乘再算加。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3、课件演示,解决难点。

  看例题图列出乘减算式并计算,学生理解上是有较大难度的。教材没有特别要求这里要列乘减,而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难点正在这里,可以拓展开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于是通过课件演示情景来简化这一难点,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在这之前,第四个鱼缸里也有4条金鱼,这时一共有几条,学生很容易得出有4个4条,即 44,接着说:后来从第四个鱼缸里送走了3条金鱼,(课件演示第四个鱼缸里少了3条)现在有多少条。这时学生很快就知道从44里去掉3条,得出 44-3这个乘减算式了。

  不足之处:

  1、难点知识还应多强调、多巩固。如学会了看图列乘减算式后,应多练*一题加以巩固。

  2、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言有点单调,缺少童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从而优化数学课堂,优化自己的思想。

  上周学*《乘加乘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课的开始,我出示书上82页情境图,出示情境图后,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书上例例题中的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而是让孩子们看图,看着大猴的条件,说说知道什么,能求出什么;然后再完整地看情境图,让他们又说说,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了。

  宇说,大猴采了多少个?

  冉说,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桐说,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小猴比大猴少采多少个?

  璐说,大猴采的个数是小猴的多少倍?

  宇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能正确列式解答,第二个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多数学生说应该先求出大猴采的个数。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学生先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时候,我把他们的方法归为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并注重了表达,一节课下来,估计有小部分孩子,能清晰大胆表达;一半的孩子,有自信表达自己的思路,另一半孩子模糊的懂,但不是很会表达,需要同学帮着一起说,小部分孩子可能会做,但是思路不清晰。

  一节课下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解答,我想,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理解并做出来。但又想想,如果不让学生表达,到了高年级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具体分析,只注重解题结果肯定不行。

  课本83页“想想做做”第2题“有4行树苗,每行14棵,已经浇了38棵,还有多少棵没有浇?”,生读完题后,我没有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发现,好多学生在学完例题乘加的基础上,想都没想直接列了一道乘加算式。

  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乘加做起来比较顺手,因为乘加算式在图中能直接看到两个部份,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可乘减算式中减法那部份则是一种虚拟存在的,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凭空让他们列出算式容易出错,因此对有困难的学生,我教给他们: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这样,学生对于乘减就比之前容易些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是在基本掌握了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生活现象能用数学方法正确列出简便算式,并能根据算式的意义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最好的方法是图文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运算顺序。开课出示主题图后,学生根据主题图中的情况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 +2 =11 ,但是乘减算式4×3 ——1 =11 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三棵都有三个玉米,第四棵为什么只有两个玉米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三个玉米,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 个玉米,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 ——1 =11 。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师出示算式1+4×3 ,这个算式应该怎么算呢?学生都受到前面的影响(依次计算)。师问:乘3 ,谁乘3 ?是1+4 的和乘3 还是4 乘3 ?学生这时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一问题。究竟是谁来乘3 。()于是大家得到了共识:是4 乘3 ,那么12 加什么呢?由此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题应该怎样算?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原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事情是要讲究优先的':比如:残疾人坐车优先、军人看病优先等待。乘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人一样,在计算的时候都应该优先。从而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顺序。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为只要贴*学生的生活,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才能将知识深刻掌握 。乘车教学反思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上周学*《乘加乘减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课的开始,我出示书上82页情境图,出示情境图后,我并没有直接出示书上例例题中的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而是让孩子们看图,看着大猴的条件,说说知道什么,能求出什么;然后再完整地看情境图,让他们又说说,现在能提出什么问题了。

  宇说,大猴采了多少个?

  冉说,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桐说,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小猴比大猴少采多少个?

  璐说,大猴采的个数是小猴的多少倍?

  宇的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能正确列式解答,第二个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多数学生说应该先求出大猴采的个数。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大猴采多少个的?

  学生先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时候,我把他们的方法归为从问题想起,和从条件想起,并注重了表达,一节课下来,估计有小部分孩子,能清晰大胆表达;一半的孩子,有自信表达自己的思路,另一半孩子模糊的懂,但不是很会表达,需要同学帮着一起说,小部分孩子可能会做,但是思路不清晰。

  一节课下来,通过学生对题目的解答,我想,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理解并做出来。但又想想,如果不让学生表达,到了高年级解决问题时又不能具体分析,只注重解题结果肯定不行。

  课本83页“想想做做”第2题“有4行树苗,每行14棵,已经浇了38棵,还有多少棵没有浇?”,生读完题后,我没有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交流时发现,好多学生在学完例题乘加的基础上,想都没想直接列了一道乘加算式。

  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乘加做起来比较顺手,因为乘加算式在图中能直接看到两个部份,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可乘减算式中减法那部份则是一种虚拟存在的,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凭空让他们列出算式容易出错,因此对有困难的学生,我教给他们: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这样,学生对于乘减就比之前容易些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乘加乘减这节课,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素材和思考空间。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小金鱼走进课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鱼缸里小金鱼的情境图,并伴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状态。而且,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动的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条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思考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可以用哪些方式解答,可借助学具,同时采用赠予小礼物的方式,为学*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这个问题后,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4、用生活经验作为数学问题的参考

  通过练*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案例描述:

  1、操作小棒,初步感知:比几个几多几,比几个几少几。

  (1)先摆3个5,算式:3×5。

  (2)先摆3个5,再摆2根,算式:3×5+2。

  (3)先摆4个5,在拿走3根,算式:4×5―3。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科学小组的同学正在做实验,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生:3人一组的有3组,2人一组的有1组。

  生:求“共有多少人?”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比3个3多2 3X3+2

  (2)比4个3少1 4X3―1

  4、基础练*。

  5、开放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感觉学生学*有点困难。它要求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通过创设情景,是顺向思维,学生掌握得还可以,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对中差生来说,理解有点困难。我吸取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多创设情景、多摆小棒、多说摆的过程。出示主题图:如:在科学活动课上,老师把小朋友按3人一组,分成了3组,还有2人。学生很快想到3个3,再加上多的2人。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可以列3+3+3+2,3×3+2=11,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3组每组都是3人,第4组为什么只有2个人呢?生:我想原来每组都有3个人,小红可能有事先走了。所以原来有4×3个人,再减去小红走了的1人: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4个3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两个算式中都有乘法。师: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相互进行讨论。生: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整节课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乘加、乘减》是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学生要会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能根据图意列出乘加算式,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难点是能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中发现规律,并能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

  下面我谈几点对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利用金鱼一共有多少条来导入,先出示3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条?”。这里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接着出示一个鱼缸,可是这个鱼缸只有1条金鱼,现在提出疑问现在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学生就很容易由前面的经验引出乘加算式。有了情境图的理解,学生较容易的就知道乘加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减则是个难点,学生比较难想到,这时候需要引导,假设:最后一个鱼缸也有4条金鱼,就是4个4,可是其实鱼缸里并没有4条金鱼,所以要把多补的3条去掉。利用这样的情境来理解乘减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这对学生思维来说是一个难点,我在这节课中处理的不够妥当。有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其他题目中。

  在巩固练*中设计果园的一角有美味的水果,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主要的设计意图就是学生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1、学生动手计算偏少,大部分由学生口答。

  2、在新授课讲解从情境图中引出乘减算式这一步骤时,时间把握不好,学生思考时间太少,这一难点没有突破。对于例题中学生想到的可以补上3条金鱼,其实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上3条金鱼,列出乘法算式,4×4,接着再去掉补上的3条金鱼,这样学生可能更好理解乘减的这种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中,最后一盘只有2个桔子,也可以引导学生补上3个桔子,列出乘法算式5×5,再去掉补上去的3个桔子,最后列出乘减算式5×5—3=22。我想这样是不是能更好的达到本节课“图式结合,以明算理”的效果。

  3、在练*环节中的摘苹果游戏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练*的设计有待思考。例如:在练*中课设置贴红星:每次贴3颗,1次,2次、3次,最后再贴一颗,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

  4、乘减部分是本课难点,在这部分处理的太仓促。要是能进行乘加算式与乘减算式进行对比,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5、在果园情境图中,在处理时要是分块汇报更好,西瓜组,燕子组,梨子组,长颈鹿组。那么这里可设置超链接,譬如:学生提出西瓜有多少个?就可点击西瓜出示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再点击出示算式。

  6、教师说的偏多,应该将课堂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说说依据情境图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7、教师课堂语言有待提高,教师亲和力不够,课堂组织管理、教师板书设计有待加强。

  课内比教学,教学大比舞活动,在我校有计划进行着。我在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这节课中,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1、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今天做了一节乘加乘减的公开课,现结合课堂教学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如下: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 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 注重学生的理解 , 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 , 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力。

  新课程提出要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 ” ,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 “ 乘加、乘减 ” 一课安排在乘法学*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 “ 正确计算 ” 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圈、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素材和思考空间。


《加与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总结范本5份

  课内比教学,教学大比舞活动,在我校有计划进行着。我在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这节课中,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1、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小数乘法、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就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沟通两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知道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中同样运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先把例题改成整数连乘的应用题,唤起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忆,在此基础上百例题中的整数改成小数,让学生感觉到这两个题的情境和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列式方法和运算顺序也应一样,从而得出“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学生掌较好。由于前面知识的掌握有点欠缺,对题率并不高。又一次证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是四册教材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对于比较聪明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根据学生的基础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惯。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因此,这节课我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全班学生的名字按照行列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7行6列,并告诉学生我们班有16名女生,问有多少名男生,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出,并迅速计算出结果,把计算过程告诉大家。之后又呈现了,学生中的一些相关数学信息:一只玫瑰花3 元,每顿营养餐7元钱,打电话每分钟6角,一根跳绳4元,一吨水4元,每天上6节课,每个星期有7天。将这节课的更加贴*学生的生活,学得有兴趣。

  二、大胆尝试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曾经参加过马明艳老师讲的数形结合讲座,当时没有很好的消化应用。在我的这节课中,大胆的尝试了一把,学生给了我很好的答卷,学生能够理清楚数学信息中的关系,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图画出来,利用简单的符号比如圆圈、三角、小圆点、集合图等,加上自己简单的文字注释把题意表述出来,而且还能把自己的理解讲清楚。

  三、训练学生审题意识。

  审清题目要求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关键,我为学生出示的题都是文字叙述,在学生画图后再解答,但是往往生活中的题是有色彩的,由声音的,需要观察的。因此,在课的将要结束时,我让学生认真看了教材,一是了解今天学*了什么,二是让学生认识有图有字的题。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没有在黑板上给孩子们一个画图的样板,好让一些学困生有一个基本的数形结合的了解,完全有必要找个学生到前边来画图板眼,老师也好及时的指导。

  2、 数形结合的图比较单一,没有出现线段图,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遗憾,我完全可以找一些聪明的同学尝试一下画线段图,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另外可以和中高年级接轨。

  3、 对于教学设计,教师备的还不够,有些环节提前于了课件内容,另外课件中还把“顿”错打成了“吨”,有些尴尬。

  我想,教学一节成功的课,还要在于老师深挖教材,将教材内容贴*于学生的生活,从这节课我也深深尝到了数形结合的巧妙之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重以下几点:

  1、把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为解决问题的重点。

  2、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注意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4、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乘加、乘减》教学设计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完《乘加、乘减》一课,对本堂课教学进行了小结,发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玉米主题图――图二”理解,从而解决今天所学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主题图设计了“图一”、“图三”的教学内容,这样跳出了课本的框框,不拘泥于课本,实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这个问题,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如: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有:“4×3-2=10;3×3+1=10 ;3+3+3+1=10;3×4-2=10;

  3+3+3+3-2=10:3×2+4=10…….等算式。这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例如:本节课的“给杯子盖盖子”、“夺红旗”、“摘苹果”、“给小狗戴帽子等”的活动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同时,使学生感受在乐中学。当然有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如: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留给学生空间,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我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使数学教学活在动中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在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教学上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一、在这一课的教学里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用游戏的方式贯穿这个教学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仔细观察图画,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的内容,并根据画面的内容编应用题,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

  2、板书设计简洁明朗整,有条理,有对比。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营造了和谐的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上不足之处:

  1、“做一做”主题图,学生没有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会提出一般简单的一步计算的问题,两步计算的问题只是个别学生会提。应该多给予学生引导和思考的时间。

  2、一部分学生看图不够认真细心,对于跷跷板乐园图文的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到,不能清楚的说画面的内容。导致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诸多错误,以后要多练*这些隐含条件的题目。

  3、部分学生不会写综合算式,还是*惯用两个算式解决问题。

  4、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经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5、整理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应该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能用语言完整地表述题意。让学生通过有条理讲题,帮助理解题意。

  6、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

  7、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尽量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