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咕咚》教学反思1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咕咚了”这节我切合了语言活动的特点,让幼儿多说,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了让幼儿对于语言学的更加生动有趣,于是我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动作丰富这节的内容,让幼儿学的更快乐,所以,在目标中,我设计了“学说故事对话,并运用表情和动作大胆表演”这一个重要性的目标活动。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于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以表情图片的方式导入,为了引出故事主人公的表情,为了表达故事中,小动物们听到“咕咚”声,而引起的害怕情绪,也为了切合目标,所以,在分段讲述中,我都会在学完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表情动作的表演,使内容更加丰富。在遇到长毛狮之后,我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它的表情,从而让幼儿感受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通过表情加深语言内容的有趣性。

  我感觉本次活动中,引导孩子猜测遇到长毛狮子时候,“长毛狮子也会与狐狸一样跟着跑起吗?”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从讨论—以至于辩论起了,场面很激烈。双方各执一词,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一些通过对方理由的基础上尝试反驳。

《咕咚》教学反思2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原来“咕咚”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模仿大自然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把3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2、3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角色表演,升华情感

  童话故事的教*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价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他们要学*狮子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3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使幼儿明白: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从画面上看,每张画面上的小动物都是黑白色的线描画,线条非常流畅,改变了孩子以往的'阅读*惯:孩子们以前看到的都是彩色的画面,而现在看到却是黑白的画面,一下子就能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幼儿非常想看下去。

  教学开始部分我采用情景导入法:让幼儿亲自用耳朵听“咕咚”的声音,然后教师扮演小老鼠,做出吓一跳的表情,同时提出发散性问题:“小老鼠为什么会吓一跳?”让幼儿尽情的去想去说。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法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他们纷纷大胆猜测,为学*《咕咚》注入了动力,为进一步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我找出重点页面:

  1、小老鼠跑遇到第一只小动物:小兔。抛出问题:A、小老鼠遇到了谁?B、小老鼠会怎样对小兔说?C、小兔害怕吗?D、从哪里看出小兔很害怕?E、小兔会怎样做?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充分想,幼儿充分的说,一步一步,循循渐进,帮助幼儿理解了画面内容。从而为学*遇到小羊、狐狸等小动物埋下了伏笔。因为后面遇到的小动物,旁白和对话几乎是重复的语言。

  2、出示大熊:大熊的出现是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孩子们也很好奇。于是我让幼儿猜:“大熊害怕吗?”孩子们议论纷纷,发生了争执。这时,我让幼儿观察大熊的表情,通过我的引导,孩子们幼儿共同的答案,继续探究大熊会怎样做?两张重点页面的出示,是本节课出彩的地方,使幼儿学*本次绘本,不仅有了兴趣,而且还有知识能力的提高。

  表演绘本,我给孩子们准备了胸饰:老鼠、兔子、狐狸、山羊、猪、斑马、大熊各一,其余的孩子都来扮演青蛙。绘本的表演,使幼儿绘本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在说“快逃!”时,把“逃”字都说成了“跑”,是不是孩子对“跑”字的理解更直接、更具体呢?“逃”字太抽象了。

《咕咚》教学反思4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原来“咕咚”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模仿大自然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把3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2、3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角色表演,升华情感

  童话故事的教*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价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他们要学*狮子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5

  1、为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短片,同学们看了动画中惊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问:“你都看到了什么?“看了动画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看来,他们真的非常想学*这篇课文呢,兴趣被调动起来。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学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有趣、高效的课堂。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原来“咕咚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播放事先录制的各种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课文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课文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课文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咕咚》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咕咚》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咕咚》教学反思9篇

《咕咚》教学反思1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环节:

  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自然界风、雨、雷的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这样的导入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字词教学:

  针对本课生字较少,我对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读好文中较难的四个句子,但是我对四个句子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句要求读出“拔腿就跑”的感觉来,第二句让学生读准“呀、啊、哇”三个较难读的语气词。第三句则是读准儿话音“大伙儿”。最后一句要求根据标点读好停顿。四个不同的句子,四个不同的读书要求,扎实地完成字词教学,为课文的读**好铺垫。

  精读文本环节:

  1. 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交流: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怎么说的?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兔子、小猴儿,大伙儿说的话要读出惊慌紧张的样子。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 角色演评,渗透德育。童话故事的教*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在学生朗读动物们的喊叫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对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马上进行现场采访,问小动物们:为什么逃跑?咕咚是什么?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动物的盲目、可笑。

  3. 抓住重点字,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感悟、表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动物的可笑。抓住“拦、问”两个字体会野牛的镇定自若。同时通过重点字的对比引申到对动物们表现的进行对比。

  练*说话、升华内容环节:

  本文的内容是较为简单的,但是他所蕴含的道理是很深的,在学生笑过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事情。通过说来训练语言的水*同时挖掘课文的深层道理。

  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较为到位,把动物们的慌张、尖叫很好的感悟出来了,但是对于文中的深层含义:“遇事学会动脑不要盲目跟从”这一道理没有很好的理解。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中学生不知所云。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用心。

《咕咚》教学反思2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

  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咕咚》教学反思3

  最初在选择课文的时候,实则也是纠结了一番,因为课文所剩无几,考虑到自己的驾驭能力,也是选了又选,最终选定这个故事性及趣味性比较强的.《咕咚来了》。备课时,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觉得由板画入手,既新颖又代替了板书,故事情节一目了然,孩子们也很容易进入文本当中去。作为一堂低年级语文课,本课兼容识字、写字、课文分析、朗读、表演等多方面,仅仅 40分钟面面俱到有点牵强,有很多值得回味、思考、改正的方面,还请各位老师指点一二。

  一、识字与写字。

  在进入课文之前以复*会认字导入,小老师领读。这里遗漏了拿生字可以说一个句子来回忆课文内容,应该具体复*到该字的音、形、意。比如说“着”、“看”可作为形*字出现,以组词区别;“喊叫”说个句子,其实都能达到最终目的。

  写字方面记忆法、组词这方面考虑周全。但是该有的近反义词点的不够透,还有一个重要的耳刀旁在指导时发生口误,都误以为了三笔,实则我是提的是两笔,写时不该顿笔,很遗憾,不过课后我又重新指导了一遍。

  二、 内容简析。

  在图文对照方面做的很好,孩子们能够像看绘本一样深入理解文本及小兔子的表情、语气、语言乃至心理。因而孩子们可以一段一段的连贯的看图讲述下来,方便记忆课文细节部分。图文对照能够更直接的理解故事情节,就是在练*小兔、小猴、狐狸、老虎的语言时,学生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说出他们的话,说明孩子们对于图画的理解还很容易。

  还有一点做的很不够,那就是评价语言的匮乏,这也是我一直在学*和研究的。在学生很积极的朗读、回答问题前就应该准备好一定的评价语。这一点说明的储备量远远不够。

  在观察小动物们逃走时,用上了“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很实际,但是由于考虑时间只让一个孩子进行了汇报,很遗憾。这种情况还存在于“乱哄哄”,这个词在什么情况下用呢,没有具体的说明,只是描述了一下场面。对话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指导。在文本最后应该从“最喜欢谁?”引出故事的道理,其实不说孩子们也知道,说了就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轻而易举的引出课文宗旨。

  三、 拓展方面。

  在全体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同时可设计讲讲这个故事环节,最后再进行表演,效果可能会比这样强一些,孩子们没有组织,缺少纪律性的自由表演,为这个环节减了不少分。

  最后,我要感谢办公室以及给予我指导的各位师傅们,其实你们的指导及建议对我是最重要的。二教龄的公开课已结束,但是学*没有停止,我会继续认真研讨。

《咕咚》教学反思4

  有人说,低年级的语文课难度低,好把握。但当我得知待评名师讲课题目是《咕咚》的第二课时,却不免有些担忧。虽然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老课文,而且其中的对白较多,要讲出新意并不容易。因此,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力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明白事理。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良好。

  一、新颖独特的注意力训练

  上课伊始,孩子们的心有的被草草收兵的游戏牵制,有的被呼哧呼哧的喘气羁绊,可谓是“魂不附体”,很难一下子安定下来。假如教师忽略这一点,急于按部就班实施教学,结果往往是“欲速不达”。其实能抓住孩子内心的导入方式很多:比如谈话、猜谜、画画等等。除利用上述方法外,我采用“科学坐姿”、“定点凝视”等提升注意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绪很快集中到课堂上,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二、以兴趣为先导,图文结合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鲜活的画面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湖边的木瓜树,并配以“咕咚”声,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维很快活跃。在回顾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的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图片

  丰富了板书内容,并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他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一吐为快。

  三、夯实基础,以识字、写字为基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新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学中“多认少写”;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惯,提高书写质量。我采用以下策略:

  (一)闪式词语。用新奇的词语出现方式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运用开火车读,合作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读词,加以巩固。

  (二)识字。提出问题,引导多种方法识字。随文出现的生字“跟”,分析字形识记。将“足”字与“足字旁”进行观察对比;——你想怎样记住它?(换偏旁、熟字加偏旁??)——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 的字?(跑、跳、蹲、蹦、路、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和课前积累的好*惯。

  (三)写字。重点指导“跟”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在教师板书范写时边观察边书空,注意每一笔的书写规则;学生动笔书写时强调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认真、正确,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保证了书写效果。

  四、以朗读为主线,抓重点词语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有感情朗读,学*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中思,在读中知,在读中悟。比如: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比读、领读、读后评价等。

  (二)抓住重点词语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还处在懵懂期,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引导。比如:“撒腿就跑” ——我们通常遇到什么样的事才会“撒腿就跑”呢?(体会紧张、害怕的心理指导朗读;)

  “乱哄哄”——*时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乱哄哄?结合图片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感受慌乱的心理状态。

  理解“愣”一词,让学生边做动作边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角色读演,生生配合。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而且对白较多,通过分角色朗读,能够再现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每个小动物的心情。我找出五名同学分别朗读小兔、狐狸、狮子、小猴和旁白内容。而其他同学则边听边根据自己的理解配合做动作。这样生生配合,读的同学声情并茂,表演的同学入情入理,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想象力。

  五、以合作交流为新的学*方式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要善于通过合作学*解决问题。

  (一)小组合作探究:读一读5-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描写狮子

  的语句。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交流,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二)小组讨论: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的做法?不喜欢谁的做法?分别说说理由。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语言表达得到锻炼,增强了明辨是非能力。

  六、注重思维的拓展,想象力的培养

  (一)小动物弄*相之后都笑了,他们会边笑边说些什么?

  (二)如果你在湖边听到咕咚声,你会怎么办?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两个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与生活实际相连,让他们懂得,遇事要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七、用改编的儿歌结尾

  朗朗上口的儿歌,便于学生记忆,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同时再次获得思想启迪。让学生牢记:遇事情,不慌张,看仔细,想明白,事情真相要弄清!

  八、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

  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九、反思不足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也会有不足。录像课之后,我伏案沉思:尽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仍需改进:

  (一)学生在课上的书写时间还应适当增加。进一步加强写字指导和练*,力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惯,人人写一手漂亮字。

  (二)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注意力及兴趣培养还有待提高。需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只有掌握了学*方法,学生在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进一步培养兴趣,发展思维,提升注意力,达到课堂有质、有效、高效。

《咕咚》教学反思5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环节: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第一课时时,我先模仿自然界风、雨、雷的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这样的导入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第二课时我采用直接导入。

  字词教学:对于字词教学,我让学生们用这些字词放在句子中进行练*,进而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由于第二课时,学生注重的是解意。

  1、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交流: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狮子等怎样做?怎么说的?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兔子、小猴儿,大伙儿说的话要读出惊慌紧张的样子。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角色演评,课后题目要求表演这篇童话,童话故事的教*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在学生朗读动物们的喊叫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对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马上进行现场采访,问小动物们:为什么逃跑?咕咚是什么?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动物的盲目、可笑。

  3、抓住重点字,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感悟、表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动物的可笑。

  练*说话、升华内容环节:

  本文的内容是较为简单的,但是他所蕴含的道理是很深的,在学生笑过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事情。通过说来训练语言的水*同时挖掘课文的深层道理。

  本课的不足:

  1、把读课文没有把握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读课文的能力。

  2、需要加强孩子对课文道理的把握,课堂中这一点做的不够好。

  3、孩子齐读朗读能力亟待培养。

  4、对于课文的把握需要进一步体味,对于一些小动作,可以采取让学生学*。

  总之,对于文中的深层含义:“遇事学会动脑不要盲目跟从”这一道理没有很好的理解。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中学生不知所云。可能与自己的引导和预设有所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用心。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6

  教师风采展示上我与大一班小朋友合作展示了一节语言活动“咕咚来了在本次语言活动中首先我的设计意图是充分调动孩子们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育孩子们遇到事情不要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后再行动。

  首先我利用“咕咚声音调动孩子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接下来利用小兔子拟人化以及ppt进行故事的讲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我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表情将故事绘声绘色的展现给孩子们,孩子们听的也聚精会神,故事讲完后通过几个小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回顾故事的同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了细节上的了解,孩子们在故事复述及扮演中表现的很棒,我通过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同时孩子们也逐渐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慢慢的与我熟悉起来,虽然积极参与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个孩子都会认真的听其他人回答,本节课在角色扮演及创编环节中进入了尾声。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反思到,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及空间,同时在今后设计课程环节时也要仔细反复推敲自己的课程,按照园领导的培训及《纲要》中的要求将每个环节运用特色教学手段进行精彩的设计,不要过于心急,这样一节好的语言课才能很好的呈现,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知识!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本教学设计着力让学生参与读、想、做、演等活动,引领学生深入课文,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在人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1、用吸引人的声音将学生领入课堂。六七岁还是一个以玩为主的年龄,怎样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在变换多样的声音中我带领孩子们进入深入学*、得到了他们的全力配合。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只是个例子,更多的知识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本设计重在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掌握了篇章结构后结合自己的认识对教材进行创新重组。

《咕咚》教学反思7

  最*家长开放日上了一节《咕咚》,总算完完整整的上下来了,自我感觉还可以,但听了师傅的指导发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从头开始,第一个问题是给“咚”注音时“d“没写好,写成了英语里的”d“,这个是我*常没注意到的,但作为一年级的老师,这个是我的疏忽,老师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要给学生做师范,拼音是低段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在*常的写时都要认真、规范。然后是文本读得还不够,让学生找出不同小动物的反应,教案上是写先读每一段再找答案,但在实际教学中高估了学生,以为学生能找出答案,但从学生的举手发言情况看,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大部分学生文本读得还不够,所以答案不能很快的找出,以后在教学中,还要再注重对文本的读,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再来分析文本,这样会更有效。

《咕咚》教学反思8

  最初在选择课文的时候,实则也是纠结了一番,因为课文所剩无几,考虑到自己的驾驭能力,也是选了又选,最终选定这个故事性及趣味性比较强的《咕咚来了》。备课时,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觉得由板画入手,既新颖又代替了板书,故事情节一目了然,孩子们也很容易进入文本当中去。作为一堂低年级语文课,本课兼容识字、写字、课文分析、朗读、表演等多方面,仅仅 40分钟面面俱到有点牵强,有很多值得回味、思考、改正的方面,还请各位老师指点一二。

  一、识字与写字。

  在进入课文之前以复*会认字导入,小老师领读。这里遗漏了拿生字可以说一个句子来回忆课文内容,应该具体复*到该字的音、形、意。比如说“着”、“看”可作为形*字出现,以组词区别;“喊叫”说个句子,其实都能达到最终目的。

  写字方面记忆法、组词这方面考虑周全。但是该有的近反义词点的不够透,还有一个重要的耳刀旁在指导时发生口误,都误以为了三笔,实则我是提的是两笔,写时不该顿笔,很遗憾,不过课后我又重新指导了一遍。

  二、 内容简析。

  在图文对照方面做的很好,孩子们能够像看绘本一样深入理解文本及小兔子的表情、语气、语言乃至心理。因而孩子们可以一段一段的连贯的看图讲述下来,方便记忆课文细节部分。图文对照能够更直接的理解故事情节,就是在练*小兔、小猴、狐狸、老虎的语言时,学生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说出他们的话,说明孩子们对于图画的理解还很容易。

  还有一点做的很不够,那就是评价语言的匮乏,这也是我一直在学*和研究的。在学生很积极的朗读、回答问题前就应该准备好一定的评价语。这一点说明的储备量远远不够。

  在观察小动物们逃走时,用上了“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很实际,但是由于考虑时间只让一个孩子进行了汇报,很遗憾。这种情况还存在于“乱哄哄”,这个词在什么情况下用呢,没有具体的说明,只是描述了一下场面。对话也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指导。在文本最后应该从“最喜欢谁?”引出故事的道理,其实不说孩子们也知道,说了就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轻而易举的引出课文宗旨。

  三、 拓展方面。

  在全体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同时可设计讲讲这个故事环节,最后再进行表演,效果可能会比这样强一些,孩子们没有组织,缺少纪律性的自由表演,为这个环节减了不少分。

  最后,我要感谢办公室以及给予我指导的各位师傅们,其实你们的指导及建议对我是最重要的。二教龄的公开课已结束,但是学*没有停止,我会继续认真研讨。

《咕咚》教学反思9

  有人说,低年级的语文课难度低,好把握。但当我得知待评名师讲课题目是《咕咚》的第二课时,却不免有些担忧。虽然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目前接触的篇幅最长的一篇老课文,而且其中的对白较多,要讲出新意并不容易。因此,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颇费了一番功夫,力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提高能力,明白事理。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良好。

  一、新颖独特的注意力训练

  上课伊始,孩子们的心有的被草草收兵的游戏牵制,有的被呼哧呼哧的喘气羁绊,可谓是“魂不附体”,很难一下子安定下来。假如教师忽略这一点,急于按部就班实施教学,结果往往是“欲速不达”。其实能抓住孩子内心的导入方式很多:比如谈话、猜谜、画画等等。除利用上述方法外,我采用“科学坐姿”、“定点凝视”等提升注意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绪很快集中到课堂上,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二、以兴趣为先导,图文结合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鲜活的画面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湖边的木瓜树,并配以“咕咚”声,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思维很快活跃。在回顾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的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图片

  丰富了板书内容,并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他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一吐为快。

  三、夯实基础,以识字、写字为基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新课标对写字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学中“多认少写”;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惯,提高书写质量。我采用以下策略:

  (一)闪式词语。用新奇的词语出现方式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运用开火车读,合作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读词,加以巩固。

  (二)识字。提出问题,引导多种方法识字。随文出现的生字“跟”,分析字形识记。将“足”字与“足字旁”进行观察对比;——你想怎样记住它?(换偏旁、熟字加偏旁??)——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 的字?(跑、跳、蹲、蹦、路、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和课前积累的好*惯。

  (三)写字。重点指导“跟”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在教师板书范写时边观察边书空,注意每一笔的书写规则;学生动笔书写时强调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认真、正确,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和评价,保证了书写效果。

  四、以朗读为主线,抓重点词语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有感情朗读,学*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采用多种形式读。在读中思,在读中知,在读中悟。比如: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比读、领读、读后评价等。

  (二)抓住重点词语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还处在懵懂期,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发引导。比如:“撒腿就跑” ——我们通常遇到什么样的事才会“撒腿就跑”呢?(体会紧张、害怕的心理指导朗读;)

  “乱哄哄”——*时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乱哄哄?结合图片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感受慌乱的心理状态。

  理解“愣”一词,让学生边做动作边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角色读演,生生配合。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而且对白较多,通过分角色朗读,能够再现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每个小动物的心情。我找出五名同学分别朗读小兔、狐狸、狮子、小猴和旁白内容。而其他同学则边听边根据自己的理解配合做动作。这样生生配合,读的同学声情并茂,表演的同学入情入理,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想象力。

  五、以合作交流为新的学*方式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要善于通过合作学*解决问题。

  (一)小组合作探究:读一读5-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描写狮子

  的语句。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交流,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二)小组讨论:在这个有趣的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的做法?不喜欢谁的做法?分别说说理由。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语言表达得到锻炼,增强了明辨是非能力。

  六、注重思维的拓展,想象力的培养

  (一)小动物弄*相之后都笑了,他们会边笑边说些什么?

  (二)如果你在湖边听到咕咚声,你会怎么办?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两个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与生活实际相连,让他们懂得,遇事要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七、用改编的儿歌结尾

  朗朗上口的儿歌,便于学生记忆,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同时再次获得思想启迪。让学生牢记:遇事情,不慌张,看仔细,想明白,事情真相要弄清!

  八、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

  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九、反思不足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也会有不足。录像课之后,我伏案沉思:尽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仍需改进:

  (一)学生在课上的书写时间还应适当增加。进一步加强写字指导和练*,力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惯,人人写一手漂亮字。

  (二)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注意力及兴趣培养还有待提高。需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只有掌握了学*方法,学生在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进一步培养兴趣,发展思维,提升注意力,达到课堂有质、有效、高效。


《咕咚》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咕咚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咕咚教学反思1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环节: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第一课时时,我先模仿自然界风、雨、雷的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这样的导入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第二课时我采用直接导入。

  字词教学:对于字词教学,我让学生们用这些字词放在句子中进行练*,进而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由于第二课时,学生注重的是解意。

  1、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

  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交流: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狮子等怎样做?怎么说的?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兔子、小猴儿,大伙儿说的话要读出惊慌紧张的样子。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2、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角色演评,课后题目要求表演这篇童话,童话故事的教*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在学生朗读动物们的喊叫之后,我安排了一个角色表演,目的是让学生对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结束之后老师马上进行现场采访,问小动物们:为什么逃跑?咕咚是什么?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动物的盲目、可笑。

  3、抓住重点字,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感悟、表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动物的可笑。

  练*说话、升华内容环节:

  本文的内容是较为简单的,但是他所蕴含的道理是很深的,在学生笑过之后我安排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事情。通过说来训练语言的水*同时挖掘课文的深层道理。

  本课的不足:

  1、把读课文没有把握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读课文的能力。

  2、需要加强孩子对课文道理的把握,课堂中这一点做的不够好。

  3、孩子齐读朗读能力亟待培养。

  4、对于课文的把握需要进一步体味,对于一些小动作,可以采取让学生学*,

  总之,对于文中的深层含义:“遇事学会动脑不要盲目跟从”这一道理没有很好的理解。以至于在最后的说话练*中学生不知所云。可能与自己的引导和预设有所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用心。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教学反思2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扔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咕咚教学反思3

  最*家长开放日上了一节《咕咚》,总算完完整整的上下来了,自我感觉还可以,但听了师傅的指导发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从头开始,第一个问题是给“咚”注音时“d“没写好,写成了英语里的”d“,这个是我*常没注意到的,但作为一年级的老师,这个是我的疏忽,老师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要给学生做师范,拼音是低段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在*常的写时都要认真、规范。

  然后是文本读得还不够,让学生找出不同小动物的反应,教案上是写先读每一段再找答案,但在实际教学中高估了学生,以为学生能找出答案,但从学生的举手发言情况看,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大部分学生文本读得还不够,所以答案不能很快的找出,以后在教学中,还要再注重对文本的读,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再来分析文本,这样会更有效。


《咕咚》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咕咚》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教学要求: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地跟着别人,就容易做错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多思考,不要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识字、写字练*。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具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动物贴画、头饰、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大森林里每一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森林里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听……

  1、播放声音(动物声,咕咚声),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字要写得横*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拟声词)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小朋友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这个有趣的故事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大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对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学*生字

  a、预*了课文,词语你会读了吗?(小老师带读)

  b、看谁反应快,指名小组读。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c、(双层火车读)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

  3、刚才小朋友们读了课文,知道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乱哄哄地(撒腿就跑)。这是为什么呢?

  4、再快速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事?

  三、创设情境,合作学*

  (一)学*第2自然段

  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板书:白兔)

  (示图1)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自己读一读。

  3、什么叫“撒腿就跑”?(板书: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在小白兔心里,咕咚是怎样的东西?这样的经历你也有过吗?

  4、说一说:

  我吓得撒腿就跑。

  我急得撒腿就跑。

  我紧张得撒腿就跑。

  5、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板书:喊)谁来喊一喊?

  6、指导朗读:他吓得撒腿就跑……咕咚来了!” (读出兔子当时十分恐惧的语气,拔腿就跑要读得快,小兔害怕得连想也来不及想。)

  7、谁能比他读得更好?指名读。

  8、男生读,女生读

  9、想看看兔子是怎样撒腿就跑的吗?请同学们给它配音:咕咚来了!想想在什么时候配?(在尖叫之后)

  (二)学*3—7自然段

  1、听到兔子的喊声,其他小动物是怎么做的?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狮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2、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这两幅图的内容,自已大声读一读。

  3、汇报(找到了吗?)读3—7自然段

  狐狸跟着兔子跑,猴子、小鹿和松鼠跟着狐狸跑,大伙儿都害怕极了,惊慌极了。(在黑板上连箭头)

  4、狮子却不害怕,他是怎么做的?(追、问)

  5、说一说:

  动物们慌慌张张,是因为 。

  狮子不慌不忙,是因为 。

  6、小结:“咕咚”到底是什么?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四、指导写字。

  1、今天我们要写两个字。

  2、字卡,兔(独体字)组词,说句。怎么记?观察,关键笔画是什么?跟老师书空。

  3、跟(左右结构)今天我们学*一个新偏旁“足”字旁,“足”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系?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的字?

  4、描红,写两个。

  知识目标

  (1)复*字词,巩固拟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


《咕咚》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咕咚》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紧接着进入课文学*,在学生对课文有初步感知以后,引导学生质疑,再以“疑”为线索,以读为本,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富有个性化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道理。因一年级的课文不管生字熟字都带拼音,因此生字词的教学可把“音”放在第一课时,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自然熟记,部分“义"也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而“形”及书写指导可放在第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激发期待

  1、教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教师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从而引入课文学*。

  (阅读期待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也是教学得意有效开展的基础,开课是设置悬念,就是营造一种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里共有几只动物?“咕咚”到底是什么?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惯)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指导学生就所找出的动物进行质疑,学生如果不明白,教师可举例。如: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

  (以学生的自主提问组织教学程序,体现了顺学而导的理念)

  四、以读为本顺学而导

  (一)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的?

  1、让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说说小白兔的动作、神态。然后让学生体会小白兔的内心。

  2、动作演示“撒腿就跑”,再用该词练*说话。

  3、指导朗读。这一句的朗读指导关键让学生读出小白兔当时极度恐慌的心理。但是不同的学生,对此有不同的体会,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二)狐狸、猴子、小鹿、松花素昕到兔子慌张的喊声,他们有什么反映?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慌张”、“乱哄哄”。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大致明白“慌张”的意思即可。

  (2)出示队列训练及市场购物两幅画面,让学生通过比较,对“乱哄哄”一词,有感性的认识,再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楚即可。

  (运用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让学生自主理解,符合课表要求。)

  2、指导朗读

  (三)狮子被吵醒之后,他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

  1、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狮子说的话,用横线画出其他动物说的话。

  2、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1)他追上去,好奇地问“你们跑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好奇”这个词,通过换词的方式理解“好奇”就是“奇怪”的意思,然后朗读体会,读出疑问的语气即可。

  (2)“咕咚?"狮子愣了一下,又问:“咕咚是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愣”字,通过表情表演,明白“愣”的意思,在读“咕咚”这个词时,“咚”字的读音要上扬,读出怀疑的语气。

  (3)“我们还是回去看看吧!”

  首先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的狮子皱着眉头,环抱双手,一幅要探个水落石出,查个究竟的样子,通过看图、说图,想象狮子的内心,从而读出坚决的语气。读的时候,做到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相吻合。

  (4)小猴说:“不好了,咕咚来了,你也赶快跑吧!”、“我不知道。”、“咕咚是什么?”

  小猴的性格活泼,读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可以稍快些。

  (5)“我也不知道,是兔子说的。”狐狸回答。

  狐狸从一开始就是人云亦云,在读这句话时,指导学生读出狐狸懵懵懂懂的样子。

  (6)“我……我也没看清楚。”兔子摸着自己的耳朵,结结巴巴地说。

  兔子在说这句话时,是结结巴巴地说的,指导学生读时,“我”字的声音要延长,“我也没看清楚”这句时,要紧紧抓住“结结巴巴”这个词朗读体会,具体如何体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必拘泥一格。此外,兔子说这句话时,是挺不好意思的,可指导学生朗读时配以相应的表情。

  (在以上指导朗读的环节中,具体引入师生互评及生生互评机制,以评促读。)

  (四)角色表演

  五、比较表现明白道理

  1、小组讨论,狮子的表现跟其他动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2、你觉得狮子有什么值得你学*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识字教学

  1、巩固读音

  (1)开火车读生字。做到人人过关。

  (2)游戏——找朋友

  2、辨清字形

  (1)小组合作,自主交流识记字形办法。

  (2)检查反馈

  (3)比较字形,引导区分。

  二、朗读全文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五、排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动脑筋想、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1、朗读指导具体到位

  2、重点词语品味功夫较足

  3、识字教学过于简单

  1、知识目标

  (1)复*字词,巩固拟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多想、多看和多问,才能了解事实真相”的道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的头饰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小组合作法、开放式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词句。

  师:小朋友,美丽的大森林里,藏着许多有趣的事。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玩。你们高兴吗?

  (播放录音:要想去森林,先要闯三关!)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词语小火车。(出示词语:咕咚、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鹿、熟了、逃命、大象、拦住、领着、掉进湖里)这列火车开起来!

  生:开火车朗读词语。

  师:真不错,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 第二关:选词造句。(词语同上)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第三关:拟声词找家。(咕呱咕呱、沙沙沙、嗡嗡嗡、哗啦哗啦、叽叽喳喳,短文内容:大森林里的声音真好听!雨娃娃( )地飘落下来,小溪( )地流淌着。勤劳的蜜蜂( )地提着蜜罐采蜜,小鸟在树上( )地唱着歌,一只青蛙从水里跳了出来,( )地呼唤同伴。)请一生一边填空一边有感情地朗读。

  ( 播放声音:恭喜你们闯关成功,森林王国欢迎你!)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咱们赶快去森林看看吧,你们看,湖边的木瓜树上结满了金黄金黄的木瓜,真馋人哪!(播放:咕咚声)咦,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咕咚一声。 师:咕咚声是从哪发出的?

  生:咕咚声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师:你们知道吗?就是这“咕咚”声,可把动物们吓坏了!现在,我们继续学*第20课“咕咚”,了解事情的真相。(板题:咕咚)请大家齐读课题!

  三、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请小朋友听读故事,一边听一边想,故事中依次出现了哪些动物?(视频播放课文朗读。)

  生:故事中出现了兔子、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野牛七种动物。

  师:课文中还配了四幅精美的连环画,请小朋友们快速打开课本106页,自由地、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找出与图画相关的段落。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真认真!谁来汇报?

  生:第一幅图是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第二幅图是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第三幅图是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第四幅图是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四、赏析课文,表达感悟。 (一)研读课文,感受故事。

  师:请大家欣赏第一幅图,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

  师: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声音会很(大)。这么大的声音,正巧就被胆小的兔子(师贴板画兔子)听见了。兔子有什么反应?生: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板书:跑)

  师:拔腿就跑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兔子跑得非常快!

  生2:说明兔子吓坏了,根本没来得及思考拔腿就跑。 师:兔子有没有看到咕咚? 生:没有

  师:谁来再读这一句。指名一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吓、拔”重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只吓坏了的兔子,正惊慌失措地向前冲呢!

  师:兔子被谁看见了?

  生:小猴子。(师贴板画猴子)

  师:小猴子不明白了:“小兔子,你为什么跑啊?”兔子怎么回答? 生:兔子一边跑一边喊“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师:在兔子心里,“咕咚”可能是什么? 生1:咕咚可能是妖怪。 生2:咕咚可能是怪兽。 生3:咕咚可能是幽灵。

  师:总之非常可怕。兔子一边跑一边喊,此时此刻,兔子心情怎样? 生1:兔子的心里十分着急。 生2:兔子十分害怕。

  师:谁来再读这一句。指名一生读。读得好!

  师: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子是怎么做的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指名读)

  师:小猴子一听,就跟着(板书:跟)跑起来,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小猴子根本没有去想咕咚是什么,就跟着兔子跑起来。师: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它在叫什么?

  生: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师:那小猴子现在心情怎样?

  师:老师也有发现,小朋友们,你们再来读读黑色部分的句子。(PPT出示)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动物们都是一边跑一边叫。 师:动物们一边跑一边叫,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动物们都没有时间动脑思考“咕咚”是什么。 师:你能用“一边……一边……”说个句子吗?(生答) (三)演读课文,明白事理。

  师:小朋友们,咕咚这么可怕,总得想办法这群可怜又可笑的动物啊!看,(PPT出示课文第三幅图)谁来了?

  生:野牛。

  师:野牛是怎么做的呢?请一位小朋友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其它小朋友动笔圈一圈,野牛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师:野牛是怎么做的?

  生:野牛拦住大象问,拦住大伙儿问,最后问兔子。 师:野牛问了什么? 生: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师:从野牛的动作与问话中,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野牛? 生1:这是一头沉着冷静的野牛。

  生2:这是一头爱思考的野牛。(师板书:爱思考) ……

  师:老师也想和小朋友们合作,我来扮演沉着冷静的野牛,采访一下这些吓破了胆的动物们。(师一边走一边问大象、狐狸、山羊、小鹿、小猴子,生根据角色进行回答)。我还是来问问小兔子吧!

  生:(扮演小兔子)是我听见了,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四)寻找真相,揭示主题。

  师:嗨,都是听说的。 “咕咚”究竟是什么呢?(PPT出示课文第四幅图)我们跟着小兔子去湖边看看吧!请大家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找出咕咚的真相。

  生:齐读。 师:咕咚是什么?

  生: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师: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它们在笑什么?

  生:它们知道了咕咚是熟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五、感悟事理,学以致用。

  师:原来它们闹了一个大笑话。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为什么?

  生1: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生2:我喜欢野牛,因为野牛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是动脑筋思考,弄清事实的真相。

  ……

  师:在生活中,假如你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生1:我们也应该像野牛一样,遇事先问个为什么。 生2:我们应该弄清事实真相后再决定怎么做。 ……

  六、表演故事,画龙点睛。

  学*了这么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班的小演员还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个童话剧,请我们的小演员上场吧!看,森林小剧场已经开演了!(播放背景音乐,生表演童话剧)

  师:从小朋友们的掌声中,我听出来了你们的表演真精彩。老师也有创作,我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编成了一首诗歌。请小朋友们跟着节奏拍手读一读吧!(PPT播放背景音乐,生拍手读儿歌,再次理清文章的脉络。)

  七、再谈感悟,升华主题。

  师: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会分角色朗读课文了。

  生2:我体会到了“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的道理。

  生3:学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生活中遇事要多动脑筋,不要盲从。 生4:我看了同伴们的表演,我感觉这个故事真有趣。我要讲给我的爸爸妈妈听。

  ……

  八、知识链接,延伸课堂。

  小朋友,森林中还蕴藏着好多有趣的故事,“森林故事吧”为大家推荐了三个故事,(PPT呈现课后朗读篇目)请大家课后认真读一读,在下周的“小小故事会”上,你能成为“班级故事大王”。老师期待你们精彩的展现!下课!

  教学要求: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遇事不动脑筋、盲目地跟着别人,就容易做错事。教育学生遇事要多思考,不要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识字、写字练*。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具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动物贴画、头饰、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大森林里每一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森林里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听……

  1、播放声音(动物声,咕咚声),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字要写得横*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形声字,拟声词)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语?小朋友们积累的词语真多。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这个有趣的故事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大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对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学*生字

  a、预*了课文,词语你会读了吗?(小老师带读)

  b、看谁反应快,指名小组读。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c、(双层火车读)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

  3、刚才小朋友们读了课文,知道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乱哄哄地(撒腿就跑)。这是为什么呢?

  4、再快速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小动物,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事?

  三、创设情境,合作学*

  (一)学*第2自然段

  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板书:白兔)

  (示图1)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自己读一读。

  3、什么叫“撒腿就跑”?(板书: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在小白兔心里,咕咚是怎样的东西?这样的经历你也有过吗?

  4、说一说:

  我吓得撒腿就跑。

  我急得撒腿就跑。

  我紧张得撒腿就跑。

  5、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板书:喊)谁来喊一喊?

  6、指导朗读:他吓得撒腿就跑……咕咚来了!” (读出兔子当时十分恐惧的语气,拔腿就跑要读得快,小兔害怕得连想也来不及想。)

  7、谁能比他读得更好?指名读。

  8、男生读,女生读

  9、想看看兔子是怎样撒腿就跑的吗?请同学们给它配音:咕咚来了!想想在什么时候配?(在尖叫之后)

  (二)学*3—7自然段

  1、听到兔子的喊声,其他小动物是怎么做的?(示图2、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狮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2、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这两幅图的内容,自已大声读一读。

  3、汇报(找到了吗?)读3—7自然段

  狐狸跟着兔子跑,猴子、小鹿和松鼠跟着狐狸跑,大伙儿都害怕极了,惊慌极了。(在黑板上连箭头)

  4、狮子却不害怕,他是怎么做的?(追、问)

  5、说一说:

  动物们慌慌张张,是因为 。

  狮子不慌不忙,是因为 。

  6、小结:“咕咚”到底是什么?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四、指导写字。

  1、今天我们要写两个字。

  2、字卡,兔(独体字)组词,说句。怎么记?观察,关键笔画是什么?跟老师书空。

  3、跟(左右结构)今天我们学*一个新偏旁“足”字旁,“足”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系?你还知道哪些“足”字旁的字?

  4、描红,写两个。

  板书: 24 咕咚

  兔子

  狐狸 跑、喊 (听) 狮子 追、问(看)

  猴子、小鹿、松鼠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难点:

  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1、教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教师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从而引入课文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里共有几只动物?“咕咚”到底是什么?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指导学生就所找出的动物进行质疑,学生如果不明白,教师可举例。如: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

  四、以读为本,顺学而导

  (一)听到“咕咚”的声音,小白兔是怎样做的?

  1、让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说说小白兔的动作、神态。然后让学生体会小白兔的内心。

  2、动作演示“撒腿就跑”,再用该词练*说话。

  3、指导朗读。这一句的朗读指导关键,让学生读出小白兔当时极度恐慌的心理。但是不同的学生,对此有不同的体会,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二)狐狸、猴子、小鹿、听到兔子慌张的喊声,他们有什么反映?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慌张”、“乱哄哄”。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大致明白“慌张”的意思即可。

  (2)让学生通过比较,对“乱哄哄”一词,有感性的认识,再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楚即可。

  2、指导朗读

  (三)狮子被吵醒之后,他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

  1、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狮子说的话,用横线画出其他动物说的话。

  2、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1)他追上去,好奇地问“你们跑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好奇”这个词,通过换词的方式理解“好奇”就是“奇怪”的意思,然后朗读体会,读出疑问的语气即可。

  (2)“咕咚?"狮子愣了一下,又问:“咕咚是什么呀?”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时,要抓住“愣”字,通过表情表演,明白“愣”的意思,在读“咕咚”这个词时,“咚”字的读音要上扬,读出怀疑的语气。

  (3)“我们还是回去看看吧!”

  首先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的狮子皱着眉头,环抱双手,一幅要探个水落石出,查个究竟的样子,通过看图、说图,想象狮子的内心,从而读出坚决的语气。读的时候,做到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相吻合。

  (4)小猴说:“不好了,咕咚来了,你也赶快跑吧!”、“我不知道。”、“咕咚是什么?”

  小猴的性格活泼,读这句话的时候,语速可以稍快些。

  (5)“我……我也没看清楚。”兔子摸着自己的耳朵,结结巴巴地说。

  兔子在说这句话时,是结结巴巴地说的,指导学生读时,“我”字的声音要延长,“我也没看清楚”这句时,要紧紧抓住“结结巴巴”这个词朗读体会,可指导学生朗读时配以相应的表情。

  (四)角色表演

  五、比较表现,明白道理

  小组讨论,狮子的表现跟其他动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生字和认读字,会写 “热”“闹”两个字,认识掌握“四点底”这个偏旁。

  ★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及课文的内容,知道听别人说话要动脑筋想一想,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能够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认读字的字音及“热闹”的书写指导。

  ★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读出语气。

  教学难点

  ★写好“热”字。

  ★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知道听别人说话要动脑筋想一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解题:

  这节课,咱们一起学*第6课,齐读课题。

  提问:咕咚是什么呀?还谁知道呀?”

  过渡:既然咕咚是一种声音,那它怎么能来呢?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反馈(重点是生字新词)。

  投影片: 逃命 正巧 熟了 热闹

  大伙儿 吓坏了 跟着跑 说一说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读。

  教师顺势点拨 “跟着跑”的字形及意思:跟着别人跑要用到脚,所以这两个字都是足字旁。

  3、学*“热闹”

  (1)出示句子:这下子可热闹了,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喊:“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2)读词。认识新偏旁 “四点底。”(引导学生观察四个点的方向不同、长短不一,)跟老师一起书空写写四点底。

  (3)了解偏旁表示的意思。“四点底有两种意思:一种表示火,还表示小鸟的尾巴。想一想,热字里面的四点底表示什么呢?”

  (4)记字形。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说一说。

  (5)写字。

  ①观察“热”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提示字形特点。

  ②教师范写“热”字。

  ③师生共同完成“闹”字的范写。

  ④学生练*。写字前提醒:身直、头正、肩*、臂开。

  ⑤反馈,再练。

  (6)再次出示句子。

  过渡:动物全跟着跑起来,能不热闹嘛。究竟因为什么,让这里变得如此热闹呢?”

  三、学*了解内容,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道理。

  (一)学*第1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1自然段。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读清楚,让大家都能听明白。

  过渡:我们听清楚了,是一个木瓜‘咕咚’一声掉进了水里。”(贴图)

  (二)学*第2自然

  1、自由读。这个声音首先被谁听到了?(板书:兔子)你从哪知道的?咱们都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导朗读:兔子听见咕咚的声音,(板书:听见)它是怎么做的?再读这段:找一找,画一画。

  3、指名读。(板书:跑)

  课件出示图和句子:兔子听见吓坏了,拔腿就跑,边跑边叫:“快逃哇!咕咚来了! 指导朗读:

  (1)指名读,了解情况。

  (2)结合学生朗读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重点提示“拔腿”“边跑边叫”以及兔子的表情。

  (3)练*读。

  4、过渡:兔子的叫声被猴子听见了,它是怎么做的?(板书:猴子)自己读一读。(板书:跟着)思考:为什么说猴子也跟着跑?再读读写猴子的句子。

  5、森林里的很多动物都听见了,它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读句子。

  (2)教师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3)媒体演示,情景再现。

  (4)学生交流,回归文本。

  (5)学生有感情朗读,展示学*成果。

  (三)学*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大象说的话。过渡:大伙儿正乱做一团时,大象走来了,拦住了大伙儿,它说了什么?自己读读下面这个自然段。

  2、理解大象说话的意图。(板书:看见)

  3、朗读练*,注意语气。

  (四)学*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小动物们谁都没有看见“咕咚”,只是听见的,听了大象的话,小动物们决定去看个究竟。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感知内容。

  提问:(1)动物们来到了哪?它们是怎么来的?

  (2)它们看到了什么?

  (3)它们有什么反应?

  2.教师点拨,指导背诵。

  3.通过小练*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复*巩固学过的字词。

  4.试着背诵。

  5.说说:它们在笑什么?

  (五)通读全文,感悟道理 。

  1.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2.交流讨论:你们能明白些什么?”

  四、教师小结。

  在我们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要弄清事情的真相,可不能像小动物那样听到什么就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回去以后背背第四自然段。

  2.把这个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热”、“闹”两个字,认识“四点底”。

  2.能力培养: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情感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悟不能偏听偏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悟不能偏听偏信。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检测

  1.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注意词连读。

  2.读词语。

  (课件出示)热闹 水花 正巧 逃命 木瓜 熟了

  吓坏 大伙儿 哈哈笑 跟着跑 说

  二、 学*生字

  1.记忆字形。

  (课件出示)热闹

  认识新偏旁——四点底。(师范写四点底)

  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们?

  指名说,提升方法。

  2.组词。

  3.书写。

  指导:热,上面部分要紧凑。横折弯钩弯得不要太大。

  4.用“热闹”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这下子可热闹了,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喊:“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请你边读边想像,读读这句话,要读出热闹的场面。(板书:热闹)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热闹的情景?你能用上“热闹”说一句话吗?

  引导把话说具体。

  三、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朗读、理解第一、二自然段(事件起因)。

  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这里变得如此热闹呢?

  自己在课文中找一找。

  指名读给大家听。


《咕咚》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咕咚》教案 (菁华5篇)

  一、 教学目的:

  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随文认识“猪、应、该、粗、神、鹅、翅、膀、漂、加、立、刻、结”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立、次、加、角、些、画”7个字,学*两个新偏旁;

  3、学生在阅读中应学会尊重事实,遇事多动脑子想想,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的随从别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

  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课文中角色的语气,在朗读中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小猪最终把小花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

  四、教学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课件、画、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教师激趣:一向懒惰的小猪爱上了画画,今天,它画了幅画,许多小动物们都来看,我们也去课文里瞧瞧它画了啥?

  二、出示课题:小猪画画(齐读课题)

  学生认识课题中的'“猪”字,并读准翘舌音。

  三、听故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

  师:小朋友想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吗?

  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把课文中的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五、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由结果探究原因

  师:谁能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指导学生把话说简要地完整(小猪听了小松鼠、小山羊、小白鹅的话,把一只可爱的小松鼠画成了一只大怪物。)板书:可爱

  教师出示“结果”(一张大怪物的画)随机认识词语“结果”、“一张”板书:大怪物

  师问:小猪为什么会画这么一只怪物呢?

  生:(因为小猪听了小松鼠、小山羊、小的鹅的建议)

  2、学*2、3自然段

  小松鼠给小猪提了什么建议?

  生读小松鼠的话。

  教师出示课件:小松鼠

  师:你觉得小松鼠的尾巴长得怎么样?

  生:小松鼠的尾巴确实又大又好看。

  小松鼠这时是在炫耀自己的长处,你们想想哪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学生思索后再读

  “你看,我的尾巴又大又好看,应该把猪的尾巴画大一些?

  学生集体练*读

  出示词语卡认识:应该 大些

  师:小猪认真想过小松鼠的话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学生

  通过课文语句理解“马上”一词:“马上”说明小猪心里想了吗?

  生:小猪想都不想,拿起笔就画。

  学生用“马上”一词练*说话

  看图认识词语:又大又粗

  3、小组合作学*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提出学*要求:讨论一下课文怎样读,小山羊的话对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检查学*效果:

  推荐朗读小能手读小山羊的话。

  师:你为什么把多神气读得重呀?

  生:小山羊的角的确很神气,它在夸耀自己的长处,挺骄傲的。所以语气在自己的长处上要重一些。

  随机认识词语“神气”“一对角”

  师:小山羊的话对不对?为什么?

  生回答

  师:小猪想过小山羊的话吗?你从哪个词知道?

  学生找了出“连忙”一词。

  师:这个词和前面所学的哪个词意思相*?

  学生练*用“连忙”说句话。

  4、学生自学5、6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小白鹅的话。

  出示课件,教师引导理解小白鹅的心理:小白鹅最欣赏的就是它的翅膀,可眼见小猪的画上没有自己最美的部分,又急又得意。

  学生再读,师生评议

  你看,我的翅膀多漂亮,给猫加上一对翅膀该多美呀!

  认识词语:一对翅膀 漂亮 加上

  师:小猪还是没作过多的细想,就怎样做?

  学生了解近义词:连忙、马上、立刻

  5、学生通过连忙、马上、立刻帮助小猪分析画成大怪物的原因。

  6、请学生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猪听。

  7、给动画片配音分角色朗读。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力。

  2、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根据图来复述故事;

  2、让幼儿懂得遇事要问清楚弄明白了再行动。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头饰(小兔、狐狸、猴子、老虎、熊、狮子),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

  活动过程

  1.放录音带。幼儿听一听磁带中有什么声音?学一学这种声音,并说一说这种声音是什么发出的。

  小朋友们听过“咕咚”的声音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听了故事《咕咚》就知道了。

  2.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让幼儿初步感受故事内容。

  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故事图片。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全面理解故事情节,学会角色对话。

  ① 小兔住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

  ② 遇到了谁?狐狸说什么?小兔怎么回答?狐狸怎么样?

  ③ 路上它们又遇到了谁?小猴说什么?狐狸怎么回答的?猴子怎么想的?又怎么做的?

  ④ 后来又遇到了谁?它们怎么说的?大家怎么做的?

  ⑤ 最后,它们碰到了谁?说了些什么?“咕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4.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学会故事中的语句。(如:拔腿就跑、慌慌张张、一边跑一边喘气、上气不接下气、东瞧瞧西望望。)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课由于是从以故事形式而设计的,课堂气氛活跃,准备也比较充分,幼儿都能够根据图意来复述故事,能够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句,美中不足就是缺少了让幼儿戴头饰、分角色表演故事,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我想这节活动课会更加完善。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学*“?” 、“?”两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分角色表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咕咚”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咕咚》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咕咚》教学课后反思总结(5)份

  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本教学设计着力让学生参与读、想、做、演等活动,引领学生深入课文,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在人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之由读文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1、用吸引人的声音将学生领入课堂。六七岁还是一个以玩为主的年龄,怎样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变换多样的声音中我带领孩子们进入深入学*、得到了他们的全力配合。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只是个例子,更多的知识需要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索。本设计重在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掌握了篇章结构后结合自己的认识对教材进行创新重组。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确定了以下几点: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并且教师的示范性还不够到位。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整合全班进行分角色朗读。而且作为低年级学生,教师的朗读示范性作用也不可忽略,但在课堂上引导有余、示范不足。没有什么比教师亲身示范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

  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朗读。这让学生失去了一个随文思考的机会。而在朗读之后再提出疑问,既花时间又会影响课堂效果。

  在课堂上,我缺乏“静待花开”的耐心。这点体现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是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的第二十篇课文,在以识字、朗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让孩子理解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深刻道理。整篇课文以丰富多彩的连环画串联起来,故事性趣味性强,浅显易懂,所以我设计了随文识字、角色扮演、野牛采访等环节,希望通过这些教学环节让孩子们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体会小动物们不同的感情。而在这一次的上课和评课后,我有了以下两点思考。

  一、紧扣关键词

  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童话故事,以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与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重点关注了小动物说话前的动作和语气词,比如“拔腿就跑”、“吓了一跳”等短语,孩子们也基本理解了动物害怕的心理。但在评课时,孔老师点出了这样两句话让我看:“兔子一边跑一边叫”和“小猴子一边跑一边大叫”,其中有这样一个词语的变化老师如果能点出来,孩子们就会自然地关注“叫”和“大叫”,从而感受到小猴子因为听兔子说咕咚可怕而感到更加害怕的心情。在这里或许我不需要一个劲儿的引导学生去观察小猴子的表情,而是可以换一个关注点,带领孩子们去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情感。

  二、落到朗读上

  童话故事中的对话很多,那么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不足之处,用过多的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感情的分析代替了让学生多朗读,确实有些喧宾夺主了,情感的体会最终还是要落到朗读上的。比如在教学小猴子听兔子说咕咚来了,快跑啊的时候,我是引导孩子们关注“可怕极了”这样的词语,试图通过这样的词语来感受这两只动物的恐惧心理。而事实上,在孔老师的建议下,我想我可以换一种方式,把“兔子说‘不好啦!咕咚来了!’与小猴子听见了,也大声叫起来‘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这两句话中兔子与猴子说的感叹句标红,分别请两位同学进行朗读,从朗读中自然的发现这两种动物说话内容的不同之处,从而感受心理的差异。

  显然,我只看到了它们俩都“大叫起来”,孔老师却让我看的是“兔子的一声“不好啦”和小猴子的两声“不好啦”,而这里的“不好啦”本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兔子的害怕,“一声与两声”的对比也同时可以感受到小猴子害怕情绪的递进,这样做不仅省时省力,学生在朗读中也比听分析更感兴趣。

  最*家长开放日上了一节《咕咚》,总算完完整整的上下来了,自我感觉还可以,但听了师傅的指导发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从头开始,第一个问题是给“咚”注音时“d“没写好,写成了英语里的”d“,这个是我*常没注意到的,但作为一年级的老师,这个是我的疏忽,老师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要给学生做师范,拼音是低段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在*常的写时都要认真、规范。然后是文本读得还不够,让学生找出不同小动物的反应,教案上是写先读每一段再找答案,但在实际教学中高估了学生,以为学生能找出答案,但从学生的举手发言情况看,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大部分学生文本读得还不够,所以答案不能很快的找出,以后在教学中,还要再注重对文本的读,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再来分析文本,这样会更有效。

  《咕咚》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时,我力求能够让学生通过品读、表演领悟文章深刻的道理。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课上,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把一块石头从高空扔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这样,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幅图,把3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2、3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表演,渗透德育

  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学生的表达、表演还待于提高,今后多训练培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