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数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突出体现在:

  1、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各种感官认知物体。

  认识物体一课的学*,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因此不能把这节课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根据“标准答案”去识别,而应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逐渐认识物体,体会各种物体之间的区别。本节课从开始的“分类”活动,到“命名”活动 ,再到“神奇的袋子”游戏,都是建立在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样的活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的快乐。

  2、鼓励学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各种物体的形状。

  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过去的教学往往追求精确程度等,因而教师说得多,学生模仿得多。而本节课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描述对物体的认识,这是学生积累发展空间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学*是有效的学*。

  3、注重通过小组合作学*,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一点一滴地培养,本节课设计的活动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组中完成,这对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达成共同遵守的规则是很有益的。 本节课教学导入采取如何记住学生最喜欢的小猫、小狗的样子来进行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记忆方法,吸引学生学*新知识。接着以小猫和小狗的问题为线索认识物体。教学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做到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情促动、以动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与实践、讨论与交流相结合。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学*空间,让学生积极的动手摸一摸,开口数一数,用眼睛观察物体的样子,猜一猜物体的形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区别中记忆。同时教学的最后安排小建筑师的游戏,目的在于让学生有空间的感觉,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建立自细心,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2

  "*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要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才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积极性。

  2.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激励学生探究。

  例如在导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认识物体一课中认识了四种图形,它们都住在图形王国里(课件演示:出现宏伟的图形宫以及满天飞舞的各种各样的图形),现在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面图形家族,(课件演示——出示图形)谁认识它们?请介绍一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5、引导操作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手是脑的老师,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新课部分,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当观众,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今天要认识的图形都住在立体图形上,你能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住到纸上吗?”

  孩子们经过思考、讨论后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盒子周围画一圈。”有的孩子说:“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有的孩子说:“可以把纸包在盒子的周围,用手使劲折,就有一个图形的痕迹了。”还有的孩子说:“还可以把盒子放在纸张下面,用铅笔描……”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或画一画?孩子们情趣高涨,纷纷回答“要”。于是教师提出自己动手画一画,通过动手,学生很容易就了解

  了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特性

  总之,"*面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几个*面图形,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学生初步接触图形,有着太多的好奇,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快的,但是小部分同学对图形的边数,比较难以理解和变通,怎样边就多一条了,怎样就少一条了。其实由长方形变成指定要求的多边形,也有小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中的经验与情感。

  我觉得孩子学*图形,可以适当的放到生活中去操练,一来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加强认识;二来也是减少纯数学的枯燥无味,给学*增加一些乐趣。所以认识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观察新房子铺的地砖,有表面是长方形的地砖,有表面是正方形的地砖,通过地砖碎了一个角或碎了二个角来学*五边形和六边形。二年级的学生纯粹凭想象学*几何图形,会觉得学*有点吃力。但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的帮助,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了,也可证明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让学生了解边数和多边形之间的关系时,能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弄清几条边就是几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五条边是五边形,六条边是六边形)。再反过来问一下:五边形有几条边?六边形呢?这样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有序,使思维更有效,更科学。接下来的练*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就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四边形,怎样去判断它是否是四边形。让学生去说明,它是与不是的理由,以加深对多边形知识的理解。

  反思本课的教学实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以后将要改进的地方有:在放手让学生们画图形时,收放不能自如,还有学*图形拼组时,学生自己拼自己的,搞得到处都是纸,到处都是掉的七巧板,今后还要改进课堂,不能“放”的太过了。

  但这单元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让学生动手折,知道了边数就行了,认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上没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没有在折的过程中去思考,边数为什么没有增加,为什么会增加,没有让学生的学*有深度,没能刺激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去主动探索。

  2、我是让学生读题后直接拿出正方形纸来让学生去剪,所以学生剪去一个三角形后,大部分学生都剩下一个五边形,我问:有没有不同的剪法了,只有少数学生有其他的方法。这样教学效果不好,我想应该先让学生猜测一下结果,再让学生去动手,效果会更好。

  3、在我问学生为什么是四边形时,学生回答说因为有4个角时,我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对学生说清楚多边形角与边的关系。

  4、学生人数多,课堂纪律难以保障。学生年龄小,好动。

  5、学生准备学具不充分,上课时有些同学缺学具。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3

  高老师来听课,我讲的《认识图形》,总的来说,我的这节课缺点比较多,具体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参上要求学生能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就可以了,能认识,能分类,并能说出分类的依据。我讲的深浅不一,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我还让学生认识了它们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而这些内容是高年级才学的,一年级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讲圆柱时又讲的少了,没说出什么来。﹙我觉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是必要的,虽然课本不要求,但是做题的时候用得着啊,书本上的东西很浅显,同步训练上的题就把知识延伸了,长方体和长方形怎么区别?还不是用立体和*面来分吗,立体和*面怎么分呢?总得用几个面几条边几个顶点来说明吧!

  2:语言太随便。上课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确实,这句话不对,太随便了!

  3:课件中的物体不规范。在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时,我找了一些图片,有一张是长方体的饭盒,但是转折的棱是圆弧过渡的,不是严格的棱。虽然总体感觉是长方体,但是不该用它。

  4:课堂不严谨。我在讲正方体时,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正方体,“你用工具了吗?”没有,我学了十多年的美术,画几何体从来都是目测,用直尺是作弊行为,但数学相反,必须要用直尺画直线,用圆规画圆。我应该注意这一点。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科学和艺术要区分清楚。不要用艺术的眼光来对待科学。

  5:学生动手少,学具准备不充分。一直是老师在讲,没让学生自己摸一摸、摆一摆。(其实让学生带学具了,领导来听课,要严肃嘛,出于课堂纪律考虑,怕他们玩起来不听课,没让学生拿出来……)

  总之,要多琢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多看好的课例,先模仿在创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4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将他们的已有的感 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 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兴趣是推动学*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 奇、好动心理,课上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玩一玩,分一分,在这样的过程 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氛围。又如: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 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 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创设游戏环境、让学生快乐学*

  为 了更好的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游戏。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能把物体、 几何图形、图形名称联系起来感知。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在对图形的观察、触摸、感知后,直接用手进行触摸物体,使学生能通过触摸准确想象出物体的 形状,并同几何图形联系到一起,说出物体的图形的名称。找一找的游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内容,学生通过触摸,找出物体。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 通过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图形,感知拼摆后所形成的图形,并有效感知其数量,如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并从不同侧面观察拼摆图形的形状。

  在游戏中,让学生快乐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升华,提高对图形的认识,有效的分清物和图的联系,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纵观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参与热情高、学*兴趣浓,从他们欢乐的笑脸上,从他们友好的话语中,从他们不愿离开的脚步里,从他们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 教师的快乐,为师者还有何求呢!拥有这些足以!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5

  教学重点:

  1.区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 上。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3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通过学生“摸一摸”立体图形并找到上面有哪些*面图形让学生初步体会面在体上,同时认识*面图形。

  第二个活动:“分分家”利用教具让学生两人一组对大量的*面图形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个活动是“搬搬家”,请学生利用各种学具把*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搬下来,进一步深化对“面在体上”的认识。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充分的利用学具、PPT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自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我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活动二“分一分”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分类后我让学生进行板演分类过程,然后说出为什么这样分。第一个学生按照图形分为五类并说明了理由。然后又有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包括:按大小分、按角的数量分。这一活动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不同*面图形的特点进行区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了对学生分类方法进行整理。应该将学生不同的分类方法以板书的的形式整理出来进行总结,强化按角数量分和按图形分的理由,弱化按其他标准分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这些*面图形之间的不同。在学生发言时也要注意教师要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

  1.注重板书的重要性,起到帮助学生梳理、总结知识的作用,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象化。

  2.在*时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加强学生语言训练和学生小组合作的训练。

  3.巡视时提高对学生的观察,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没有从零开始,而是先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已经认识的图形。这样就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接着我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学*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我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和“体”与“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学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弄清了“体”与“面”关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尝试找出怎样利用物体来描出*面图形的策略,既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最后我通过练*,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2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将他们的已有的感 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 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兴趣是推动学*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 奇、好动心理,课上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玩一玩,分一分,在这样的过程 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氛围。又如: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 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 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创设游戏环境、让学生快乐学*

  为 了更好的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游戏。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能把物体、 几何图形、图形名称联系起来感知。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在对图形的'观察、触摸、感知后,直接用手进行触摸物体,使学生能通过触摸准确想象出物体的 形状,并同几何图形联系到一起,说出物体的图形的名称。找一找的游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内容,学生通过触摸,找出物体。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 通过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图形,感知拼摆后所形成的图形,并有效感知其数量,如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并从不同侧面观察拼摆图形的形状。

  在游戏中,让学生快乐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升华,提高对图形的认识,有效的分清物和图的联系,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纵 观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参与热情高、学*兴趣浓,从他们欢乐的笑脸上,从他们友好的话语中,从他们不愿离开的脚步里,从他们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 教师的快乐,为师者还有何求呢!拥有这些足以!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3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学过的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面图形,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圆的。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数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4

  *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这5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只有在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我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这5种图形的认识,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5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形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5)份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

  学*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 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2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将他们的已有的感 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 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兴趣是推动学*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 奇、好动心理,课上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玩一玩,分一分,在这样的过程 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氛围。又如: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 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 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创设游戏环境、让学生快乐学*

  为 了更好的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游戏。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能把物体、 几何图形、图形名称联系起来感知。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在对图形的观察、触摸、感知后,直接用手进行触摸物体,使学生能通过触摸准确想象出物体的 形状,并同几何图形联系到一起,说出物体的图形的名称。找一找的游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内容,学生通过触摸,找出物体。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 通过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图形,感知拼摆后所形成的图形,并有效感知其数量,如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并从不同侧面观察拼摆图形的形状。

  在游戏中,让学生快乐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升华,提高对图形的认识,有效的分清物和图的联系,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纵观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参与热情高、学*兴趣浓,从他们欢乐的笑脸上,从他们友好的话语中,从他们不愿离开的脚步里,从他们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 教师的快乐,为师者还有何求呢!拥有这些足以!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3

  《认识图形》一课是北京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设计和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学中要求自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画,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有很多学生在之前就已经掌握,所以我就不仅局限于学生单纯的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的收获很多。

  1、情境导入,拉*学生的生活

  上课伊始,我通过询问学生在上学期学*过的《脚印》一课,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了形象思维之中,在学生回忆中,我把课文中的几个小动物请到了课堂上,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动画是学生最喜欢看的,设计成动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学生观看结束时,开始追问:小动物的脚印都像什么?它们是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的?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如果你也想给自己的小脚丫留下脚印,有什么好办法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过的课文到学生熟悉的生活,这样既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又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还为下面的学*铺垫了基础。

  2、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

  概念性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找到一个有利于学生学*概念知识的“帮手”,这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在现实情景中“做”数学,为学生学*提供了实践机会,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当我提出问题:“怎样把物体的面印在纸上呢?”学生马上思考并且动手操作实践起来,他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印一印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3、分类粘贴,展示学生的智慧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面图形之后,我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进行方法上的交流,然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学生表现的特别积极,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的图形贴上去,看到学生对学*知识的积极劲,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的欣慰。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4、回归生活,强化学生的认知

  在学*了新知以后,我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还强化了学生对几种基本图形的认识。之后,带领学生欣赏多彩的相片,从美丽的动画中寻找图形,在观赏的过程中,再一次强化对图形的认识,还使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精彩的动画效果刺激了学生的美感,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我虽然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展示作品时,也没有明确的让孩子们评价,合作也没有达到一定的实效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的能力。本课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性,让学生在最少的语言信息中获得最多的数学信息。在不断的修炼中,练就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同时通过这节课,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4

  教学重点:

  1.区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 上。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3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通过学生“摸一摸”立体图形并找到上面有哪些*面图形让学生初步体会面在体上,同时认识*面图形。

  第二个活动:“分分家”利用教具让学生两人一组对大量的*面图形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个活动是“搬搬家”,请学生利用各种学具把*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搬下来,进一步深化对“面在体上”的认识。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充分的利用学具、PPT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自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我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活动二“分一分”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分类后我让学生进行板演分类过程,然后说出为什么这样分。第一个学生按照图形分为五类并说明了理由。然后又有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包括:按大小分、按角的数量分。这一活动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不同*面图形的特点进行区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了对学生分类方法进行整理。应该将学生不同的分类方法以板书的的形式整理出来进行总结,强化按角数量分和按图形分的理由,弱化按其他标准分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这些*面图形之间的不同。在学生发言时也要注意教师要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

  1.注重板书的重要性,起到帮助学生梳理、总结知识的作用,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象化。

  2.在*时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加强学生语言训练和学生小组合作的训练。

  3.巡视时提高对学生的观察,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5

  学生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课的开始我先从孩子们认识的老朋友引入,同时从老朋友中得到新朋友:长方形、正...

  学生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课的开始我先从孩子们认识的老朋友引入,同时从老朋友中得到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想办法从老朋友身上找到新朋友并画出来,从而进一步体会到面从体来,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新朋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通过有趣的练*,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的课后教学反思3篇

  《认识图形》一课是北京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设计和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学中要求自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画,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有很多学生在之前就已经掌握,所以我就不仅局限于学生单纯的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的收获很多。

  1、 情境导入,拉*学生的生活

  上课伊始,我通过询问学生在上学期学*过的《脚印》一课,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了形象思维之中,在学生回忆中,我把课文中的几个小动物请到了课堂上,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动画是学生最喜欢看的,设计成动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学生观看结束时,开始追问:小动物的脚印都像什么?它们是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的?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如果你也想给自己的小脚丫留下脚印,有什么好办法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过的课文到学生熟悉的生活,这样既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又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还为下面的学*铺垫了基础。

  2、 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

  概念性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找到一个有利于学生学*概念知识的“帮手”,这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在现实情景中“做”数学,为学生学*提供了实践机会,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当我提出问题:“怎样把物体的面印在纸上呢?”学生马上思考并且动手操作实践起来,他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印一印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3、 分类粘贴,展示学生的智慧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面图形之后,我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进行方法上的交流,然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学生表现的特别积极,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的图形贴上去,看到学生对学*知识的积极劲,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的欣慰。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4、 回归生活,强化学生的认知

  在学*了新知以后,我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还强化了学生对几种基本图形的认识。之后,带领学生欣赏多彩的相片,从美丽的动画中寻找图形,在观赏的过程中,再一次强化对图形的认识,还使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精彩的动画效果刺激了学生的美感,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我虽然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展示作品时,也没有明确的让孩子们评价,合作也没有达到一定的实效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的能力。本课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性,让学生在最少的语言信息中获得最多的数学信息。在不断的修炼中,练就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同时通过这节课,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这节《认识图形》活动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活动中,我把复*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看,初步感受,这样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了,使幼儿轻轻松松地进入了新的活动课,同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幼儿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活动效果。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幼儿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好动幼儿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他们好动,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三、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活动教学,要给幼儿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幼儿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幼儿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幼儿自己评价,让幼儿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幼儿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这节活动课我觉得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幼儿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高老师来听课,我讲的《认识图形》,总的来说,我的这节课缺点比较多,具体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参上要求学生能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就可以了,能认识,能分类,并能说出分类的依据。我讲的深浅不一,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我还让学生认识了它们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而这些内容是高年级才学的,一年级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讲圆柱时又讲的少了,没说出什么来。﹙我觉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是必要的,虽然课本不要求,但是做题的时候用得着啊,书本上的东西很浅显,同步训练上的题就把知识延伸了,长方体和长方形怎么区别?还不是用立体和*面来分吗,立体和*面怎么分呢?总得用几个面几条边几个顶点来说明吧!﹚

  2:语言太随便。上课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确实,这句话不对,太随便了!

  3:课件中的物体不规范。在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时,我找了一些图片,有一张是长方体的饭盒,但是转折的棱是圆弧过渡的,不是严格的棱。虽然总体感觉是长方体,但是不该用它。

  4:课堂不严谨。我在讲正方体时,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正方体,“你用工具了吗?”没有,我学了十多年的美术,画几何体从来都是目测,用直尺是作弊行为,但数学相反,必须要用直尺画直线,用圆规画圆。我应该注意这一点。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科学和艺术要区分清楚。不要用艺术的眼光来对待科学。

  5:学生动手少,学具准备不充分。一直是老师在讲,没让学生自己摸一摸、摆一摆。(其实让学生带学具了,领导来听课,要严肃嘛,出于课堂纪律考虑,怕他们玩起来不听课,没让学生拿出来……)

  总之,要多琢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多看好的课例,先模仿在创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在欣赏画中正确找出各种图形。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阐述:

  以一副漂亮的拼图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立体图形上画出*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在摸一摸、认一认等活动中感知各个*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挂图、各种*面图行实物

  学生准备:

  铅笔、尺子、绘画纸、(方格纸)

  预*提纲:

  教学过程:

  一、预*展示、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初步感受图形美。通过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二、精讲点拨、解决问题:

  1、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辨认图形。

  2、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发表建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学生在小组中统计一下途中各有几个图形,小组完成统计结果,汇报交流。

  二、类化练*、限时作业:

  画一画、描一描

  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描出学过的图形。

  说一说:在你的周围,见到过哪些图形?

  三、课堂: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描一描,画一画的基础上体会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面图形的过程,并能够正确指出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什么图形。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从情景图中观察,找出认识的立体图形。再要求学生拿出学具盒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一个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三棱柱,要求学生在纸上描出来,并给他们命名,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并指出是物体的面,而不是这个物体是,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让学生完整的描述,例如、数学书本的封面是正方形,时钟的表面是圆,黑板的面大致是长方形等等。接着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下新认识的几位朋友,并追问可以围出圆吗?为什么?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说出这几个图形和圆的区别。接着,让学生试着在方格纸上画一画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在画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指导,进一步明确这几个图形的特征。为之后进一步学*这些图形奠定基础。

  在本节课中,通过操作,探究,画一画,描一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强学生的学*兴趣。课堂的教学中,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作业的练*没有分层,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

  一直任教小学高年级数学,今年根据学校安排任教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很简单,但是怎么教给一年级的小学生,说真的很难,处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阶段,教学中抓住孩子的特点很重要。

  这次公开课,我讲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实是在孩子已经对所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一些*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本节课让学生抓住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很关键。一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是:第一、导入新课的设计,通过一个箱子,设置悬念,“猜猜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好东西”立即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去;第二、课堂环节形式多样,抓住重点反复强调,通过让学生看积木、分积木、摸一摸研究积木自己总结四个物体的特征、并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抽物体归类再次辨认,接着闭目回忆,然后有针对性的练*,以及最后通过猜谜语,观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强,课堂效果整体比较好。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很感谢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课的李校长和老师们,在自己对一年级教学很困惑的时刻,给自己点亮了一盏明灯,感激每位老师的知无不言,让自己受益良多。现将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总结如下:首先,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简述的时候,专业术语应尽量避免,应换成学生所能理解的,例如课堂中在询问学生长方体的“特征”的时候,应换成长方体长什么样?通俗易懂,孩子们才会更好的接受。第二,在讲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时候应把握好度,学生对于物体面数的认识还很抽象,不能作为重点,了解就可以。第三,课堂鼓励性语言太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点评,以简单“很棒”“很好”的评语,过于肤浅。第四,在课堂环节的处理上大意,有趣的活动,但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学生在抽到物体的时候,扎堆站到一块儿,不能很好的进行物体的分类。最后,李校长给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建议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多用一些生活化的图片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

  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是与智慧并存的,不管是低年级课还是高年级的课,每一节课都是值得深入钻研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用心,相信在教学这条道路上会走的越来越好的,为自己加油吧!

  情感目标:通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

  能力目标: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

  在摸、找、描、说、拼等活动中,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知道“面由体得”,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投影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水彩笔【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在一个布袋里摸几何体,并叙述所摸到的几何体的特征,请学生猜一猜老师摸到的是什么。

  2.在自己所带的形体实物中找出和老师一样的物体。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

  来重新组建。通过摸一摸、猜一猜,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

  二、 感受“面”从“体”得。

  1、认图形。

  师:今天图形王国来了几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和他们交朋友呢?生:想。

  师: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叫什么名字?生: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住在什么地方?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这几位图形朋友,你们认识吗?谁知道它们的名字?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师用课件出示四种图形的名字)

  2、找图形。

  师: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不信,我们就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立体模型,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

  学生先独立观察,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集中反馈。重点体会:面在体上。

  师:刚才你们已经把自己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过了,现在有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

  引导学生说完整、说清楚。突出学生的个性思维

  师:通过大家认真观察,同学们发现在长方体上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三棱柱上可以找到三角形,在圆柱上可以发现圆。

  师边说边播放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

  (通过“看”体会面在体上,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面在体上,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3、 摸一摸。

  师:新朋友见面要握握手,现在让我们动手摸一摸各个物体的面,看看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想说的就站起来说。

  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都是*面图形。)

  4、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形,一种是体。

  生:长方体能站起来,长方形站不起来。

  生: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形只有1个面。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三、学会用“体”描“形”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又找到了它们的家。你们想不想给这些新朋友拍一张照片呀?(生:想)可是怎样才能把它们拍下来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子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去做。

  学生动手操作。

  师: 谁愿意与老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 各小组汇报:

  生:我是把圆柱体放在纸上,用笔沿着边画出了一个圆.

  生:我是把学具上的这个边涂上颜色,再印在纸上,纸上就有一个正方形了.

  生:我是把积木放在纸上,把纸向上折,就折出一个印来,你们看是一个三角形……

  (学生边说边演示,老师表扬并奖励,每一个同学说完把画好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时间的空间,通过在纸上得到*面图形这一操作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四、体现知识应用于生活

  1、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在我们身边也是随处可见的,现在就让我们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些图形呢?

  学生自由活动,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先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同学听,再说给大家听。

  师:在你家里能找到这些图形吗?能说给大家听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中反馈。

  2、师:实际上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同去马路上去看看吧。

  播放多媒体课件:教材第36页说一说交通标志的动画片。学生先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再全班进行交流。

  (拓展学生的思维。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探索与实践

  CAI配着音乐出现各种图形组合成的美丽的图画。

  师:你能说说它是由那些*面图形组合成的吗?(指个别学生汇报)

  师:下面请小朋友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并且说说你们都用了那些*面图形。(学生随着音乐分组合作拼图,然后指小组展示并汇报)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拼出了这么漂亮的图画,你们个个都成了小小的发明家和设计师了。

  (整个过程学生表现主动,拼的结果丰富多彩,而且能把拼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说说。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师:谁来说一说有关新朋友的情况?

  生:长方形有四条边、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

  生:正方形长得方方正正的、从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

  生:圆形象太阳、象车轮子……

  师:下课后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

  (简单的课后练*,为学生提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课后反思:

  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念了立体和*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探索。

  本节课的设计中,教者能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教师创设以“交朋友”为主线,(叫什么名字、给新朋友拍照、介绍新朋友等)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

  3、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本节课是学*了*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其他*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图形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由于*面图形比较抽象,本节课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中引入*面图形,体会*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这节课设计的思路是:

  1. 先让孩子们在观察、操作中体会“面在体上”,并且通过“描”“印”等方法,得到对应的*面图形;

  2.再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不同*面图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

  3.在认识这些图形后,通过观察思考,体会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进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重在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孩子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自主发现、获取新知,在操作后设计了连麦分享环节。但是直播过程中,因为网络等原因,连麦失败多次,不仅没有完成分享的环节还浪费了很多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年按特点和情感因素,甚至可能还会因为连麦问题,让学生丧失听课耐心,分散注意力。所以,尽管在预设中考虑到时间因素,每个环节安排的都十分紧凑,仍因为网络原因出现了超时现象,课堂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在以后的直播过程中,我会更加注意和把握这些细节。

  关于线上授课,我还有一些思考和疑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对于不太会使用互动面板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在进行这类对操作和自主发现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到底该不该通过连麦互动,来搭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尽量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

  设想:如果连麦成功,则我们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想法互通,实时把握学生学情,掌握学生从观察到操作到思考到总结的过程;如果连麦失败,不仅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让许多学生丧失听课耐心,分散注意力,事倍功半;但如果预设中舍弃一部分这样的连麦环节(因为30min的课堂时间,往往连麦2个人差不多,再多1个就很困难)则很难达成相应的目标。这是我的一个疑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呢?

  特殊时期采用了特殊的授课形式,当然就要求老师要有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效果。本周学*内容是有图形的认识(二)的知识,虽然直播课堂的老师们课讲的非常棒,但是针对学*的内容如果只是多让学生看一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前和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些学生要完成的学*任务,以便学生更好的来理解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体到面”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观察一些常见几何体上的面,以及利用几何体上的面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通过围、画、折拼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面图形的抽象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由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充分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新课程理念。*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认识了*面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之后,通过动手拼一拼,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利用学生认识的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断;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重器官的合理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拼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这几周的学*,学生和家长们慢慢适应了这种学*方式。每天早上老师们都在微信群里提醒学生按时上课,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学*直播课程。

  听完后,老师把自己备课的情况和网络直播的内容做对比,需要补充的地方,及时通过钉钉直播和同学们交流,及时弥补了不足。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课件出示:*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的面表示成一个**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面图形,为以后学*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别这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体会“面由体来”。

  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上一节课。为了给大家上一节丰富有趣的课,我做了许多准备,同时也让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我来看一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把你们准备好的图形和白纸放在桌子上。看来大家很认真的对待这节课。那,有信心把这节课的知识学好吗,能做到认真倾听老师的话吗,能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吗,能做到积极举手发言吗。好,那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a、师:大家看老师准备的这些图形(展示立体图形模型),你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吗?找什么?板书立体图形。

  学生观察,发现、回答讲台上的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依次板书。

  师:再来看看,这种陌生图形又叫做什么呢?

  (这是一个新的图形,这种图形我们叫它——三棱柱)

  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图形是由什么组成的?

  来看老师变个魔术,师展示长方体拆开6个面。看清楚了吗,我现在变得是什么图形,(长方体)再看一遍。这个长方体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6个面组成。

  师:我们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

  师:那请拿起桌面上的长方体,用你们的小手去找一找这6个面。

  学生摸模型。

  说一说,这个面摸起来有什么感觉。滑滑的**的。

  2、做一做

  提问怎么将*面图形展示在纸上

  师:你们都已经把长方体的面找出来了,现在有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不拆开这个长方体,那我们怎么把这样**的面搬到纸上呢?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说一说能怎么做。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印、方法),对于印可以教师演示。

  当学生提出描,让生上台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提问有没有其他方法,学生说不出,则老师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自主将*面图形画在纸上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

  生:想。师:那好,动手之前有几个要求。

  1、数一数你从一个立体图形上得到了几个面

  2、想一想你画的面是通过哪些图形得到的。

  能做到要求吗,现在,开始动手。有需要帮助可以让同桌帮忙。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

  3、汇报交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结一下从各个立体图形上得到的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将物体的一个面表示在了纸上。我知道聪明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了,谁能准确,大声的告诉我。

  注:回答时注意纠正学生错误,例如圆形,在数学上,准确的它叫圆。

  提问:各个立体图形上有几个*面图形?

  师:是不是在长方体的身上只找得到一个面?

  生:不是,有6个面依次提问各立体图形上有几个*面图形。

  师:我们一起来摸一摸*面图形,看看是什么感觉。

  请生上台依次摸各*面图形。

  4、小结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它们都是立体图形上的一个面,(板书面)而且都是**的,板书*,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面图形。板书。

  看仔细了,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啊?生:**的。

  谁能说说他们都有哪些特点吗?

  三、巩固练*

  1、连一连老师有问题要让同学们帮忙解决。

  如有学生连错,将正方形长方形混淆。师:有没有同学想对他说些什么。纠正错误。谁来帮她改改。

  2、涂一涂老师能用这些些简单的图形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信不信。

  师在黑板上绘画,请学生上来涂色。

  3、说一说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我们今天学的这几个*面图形。哪位细心的小朋友能在我们周围找到今天学的*面图形。

  四、课堂小结

  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这些*面图形。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我们善于发现智慧的眼睛去寻找今天所学的几个*面图形。做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

  教学目标

  1苯岷仙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2痹谌鲜锻夹蔚墓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备惺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出示。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根据我们前一节课的学*方法,我们还是从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开始。

  出示例2。

  教师: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分别是硬币、红领巾、钟面、锦旗。

  教师: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吗?如果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硬币和钟面的形状是圆,红领巾和锦旗的形状是三角形,教师则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圆或三角形的?”促使学生说己判断的依据;如果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形状,教师则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教师: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教师抓住学生按形状分这种分法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让学生说出硬币、钟面都是圆圆的,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红领巾、锦旗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

  教师:像这样圆圆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这种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在图形的下面板书圆、三角形。

  教师:看看这些学具,你能在这些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吗?

  引导学生在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

  教师:把这些学具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和圆都有**的面。

  教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三角形有直直的边,而圆的边是弯弯的。

  教师:这是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最大的不同,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直直的边,而圆却是弯弯的边。下面我们应该从物体与图形的联系中来认识圆和三角形了。想一想,圆和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有联系?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我们学过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意识到圆和一年级上期学*的圆柱的联系,圆柱的上面和下面就是圆;没有学过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

  教师:拿出你们的圆柱看一看,它的上面和圆吗?你能够圆柱来画圆吗?

  指导学生圆柱“印”在纸上画圆,学生画曲线可能有困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画完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示,全班集体。

  出示下图。

  教师:你能判断左边的物体能画出右边哪个图形吗?

  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朋友们会圆柱画圆了,你会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吗?想一想,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不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围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围四条边,而围三角形只围三条边。

  教师:围一围试试,看你们围出来的三角形是一样的吗?

  学生围三角形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出不同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展示出来。

  教师:看看你们围的三角形,它们的大小、样子都完全一样吗?

  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图形的大小和样子是有区别的。

  教师:但是它们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都有三个角。

  教师:对了,虽然这些图形的样子有些不同,但它们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呀,所以它们都叫三角形。

  教师:我们已经讨论了物体与图形的联系,按上节课我们的学*方法,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出下一步是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三角形和圆吗?我们看这两个小朋友找到了哪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圆?

  出示第50页最下面的“议一议”。

  教师:除了有的交通标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圆桌的面是圆形外,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说几个例子来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你们在说的时候都到一个“面”字,能说一说这个“面”字是什么意思吗?不要这个“面”字对不对呢?

  让学生理解圆桌的面是指上面的一个图形,而整个圆桌不是一个*面图形,而是一个物体了。

  教师:这样一来,小朋友对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一些了。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完成第52页第3题、第4题、第6题,其中第4题和第6题只要求学生完成三角形和圆的作业内容,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导学生完成第51页第4题“拼一拼”的活动,拼好后学生相互参观,相互。

  (3)指导学生思考第53页思考题中的第2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看的。要求学生这样看,单独的三角形有3个,两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2个,三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1个,一共是“3+2+1=6个”三角形。

  四、课堂

  教师: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第53页第7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在欣赏画中正确找出各种图形。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阐述:

  以一副漂亮的拼图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立体图形上画出*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在摸一摸、认一认等活动中感知各个*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挂图、各种*面图行实物

  学生准备:

  铅笔、尺子、绘画纸、(方格纸)

  预*提纲:

  教学过程:

  一、预*展示、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初步感受图形美。通过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二、精讲点拨、解决问题:

  1、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辨认图形。

  2、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发表建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学生在小组中统计一下途中各有几个图形,小组完成统计结果,汇报交流。

  二、类化练*、限时作业:

  画一画、描一描

  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描出学过的图形。

  说一说:在你的周围,见到过哪些图形?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牧童和牛

  ——认识图形

  第16课时自主练*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行四边形及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正确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1题:连一连

  指导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连线。

  第2题:认识图形

  1、指导学生再次回想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和圆有什么特征。

  2、指名让学生分别说出教材上的**是什么图形?硬币是什么图形?

  第3题:说说怎样接着摆。

  1、找出教材上图形摆放的规律。

  2、学生动手摆下去。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教案实用十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图片;

  2、自己动手做几个你认识的图形;

  3、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

  2、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更深刻的认识各种图形并进行区别。

  3、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多媒体出示特意骑牛图。

  教师:好看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看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你能将图中相同的图形找出来吗?分分看。

  二、合作探究,认识*面图形。

  教师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将图中的图形标记下进行分类。然后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组间交流,及时抽象出几何名称,如:树干的开头是长方形、太阳的开头是圆形……

  举例:看看身边的物体,什么开头是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或圆?

  教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将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三、当堂达标

  给下面图形涂上颜色

  课堂: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认识了那些图形宝宝,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作业布置:

  必做题:39页自主练*题1、2、3、4题

  选做题:用本课认识的图形宝宝画一幅画,并统计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板书设计:

  牧童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

  教学目标

  1苯岷仙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2痹谌鲜锻夹蔚墓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备惺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出示。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根据我们前一节课的学*方法,我们还是从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开始。

  出示例2。

  教师: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分别是硬币、红领巾、钟面、锦旗。

  教师: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吗?如果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硬币和钟面的形状是圆,红领巾和锦旗的形状是三角形,教师则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圆或三角形的?”促使学生说己判断的依据;如果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形状,教师则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教师: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教师抓住学生按形状分这种分法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让学生说出硬币、钟面都是圆圆的,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红领巾、锦旗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

  教师:像这样圆圆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这种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在图形的下面板书圆、三角形。

  教师:看看这些学具,你能在这些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吗?

  引导学生在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

  教师:把这些学具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和圆都有**的面。

  教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三角形有直直的边,而圆的边是弯弯的。

  教师:这是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最大的不同,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直直的边,而圆却是弯弯的边。下面我们应该从物体与图形的联系中来认识圆和三角形了。想一想,圆和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有联系?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我们学过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意识到圆和一年级上期学*的圆柱的联系,圆柱的上面和下面就是圆;没有学过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

  教师:拿出你们的圆柱看一看,它的上面和圆吗?你能够圆柱来画圆吗?

  指导学生圆柱“印”在纸上画圆,学生画曲线可能有困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画完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示,全班集体。

  出示下图。

  教师:你能判断左边的物体能画出右边哪个图形吗?

  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朋友们会圆柱画圆了,你会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吗?想一想,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不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围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围四条边,而围三角形只围三条边。

  教师:围一围试试,看你们围出来的三角形是一样的吗?

  学生围三角形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出不同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展示出来。

  教师:看看你们围的三角形,它们的大小、样子都完全一样吗?

  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图形的大小和样子是有区别的。

  教师:但是它们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都有三个角。

  教师:对了,虽然这些图形的样子有些不同,但它们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呀,所以它们都叫三角形。

  教师:我们已经讨论了物体与图形的联系,按上节课我们的学*方法,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出下一步是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三角形和圆吗?我们看这两个小朋友找到了哪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圆?

  出示第50页最下面的“议一议”。

  教师:除了有的交通标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圆桌的面是圆形外,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说几个例子来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你们在说的时候都到一个“面”字,能说一说这个“面”字是什么意思吗?不要这个“面”字对不对呢?

  让学生理解圆桌的面是指上面的一个图形,而整个圆桌不是一个*面图形,而是一个物体了。

  教师:这样一来,小朋友对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一些了。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完成第52页第3题、第4题、第6题,其中第4题和第6题只要求学生完成三角形和圆的作业内容,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导学生完成第51页第4题“拼一拼”的活动,拼好后学生相互参观,相互。

  (3)指导学生思考第53页思考题中的第2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看的。要求学生这样看,单独的三角形有3个,两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2个,三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1个,一共是“3+2+1=6个”三角形。

  四、课堂

  教师: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第53页第7题。

  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面图形

  备课时间:2月 25日

  周节:1周 1 节

  授课时间:3月1 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出示:*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的面表示成一个**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在欣赏画中正确找出各种图形。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对教学重难点突破的阐述:

  以一副漂亮的拼图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等立体图形上画出*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在摸一摸、认一认等活动中感知各个*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挂图、各种*面图行实物

  学生准备:

  铅笔、尺子、绘画纸、(方格纸)

  预*提纲:

  教学过程:

  一、预*展示、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初步感受图形美。通过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二、精讲点拨、解决问题:

  1、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辨认图形。

  2、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发表建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学生在小组中统计一下途中各有几个图形,小组完成统计结果,汇报交流。

  二、类化练*、限时作业:

  画一画、描一描

  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描出学过的图形。

  说一说:在你的周围,见到过哪些图形?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

  牧童和牛

  ——认识图形

  第16课时自主练*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行四边形及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正确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第1题:连一连

  指导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上的连线。

  第2题:认识图形

  1、指导学生再次回想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和圆有什么特征。

  2、指名让学生分别说出教材上的**是什么图形?硬币是什么图形?

  第3题:说说怎样接着摆。

  1、找出教材上图形摆放的规律。

  2、学生动手摆下去。

  3、进行涂色,完成拓展练*。

  我学会了吗

  1、观察本题,弄清题意。

  2、完成统计表,学生独立做。

  3、给小葵花和小房子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体会“面在体上”:

  在长方体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正方体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圆柱身上你能找到什么?

  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教师在黑板上师范。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长方形和*行四边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限时作业:

  课堂: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关于图形的知识?

  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面图形

  备课时间:2月 25日

  周节:1周 1 节

  授课时间:3月1 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认识图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辨认实物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完整的表达出来,以及能够辨认出不同的形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因此,我在教学中,认真遵守“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个宗旨。在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对于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实际生活出发,我准备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包装盒、玩具之类的物体,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使他们能大致概括出每种物体的名称,教师再加以总结。再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学具盒中找出这几种图形,进一步通过摸一摸,感知每种图形的特点,建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表象。最后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本节课不足之处:这节课涉及到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操作,所以会有一些好动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光顾着玩学具盒中的东西,而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影响课堂进度,对于班级的纪律也要加以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对于长方体的教学力度还不够,因为长方体的形状种类很多,让学生完全掌握还有一定的困难,对于长方形的举例较少,以至于在后面的练*中,对于很扁的、很长的一些长方体,学生不认识了。

  今天我带领学生学*了《图形的认识》,这个是一个探究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准备了学具。在进行学*期间学生的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面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课堂纪律也不好,现在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结论如下:

  1、课前准备不到位。课堂上很多学生没有拿到学具,造成最佳学*时间拖延。以后学*用具提前准备充分,每人一份。

  2、探究环节设计不合理。有的环节应该严谨,层层递进最终获得想要得到的结果。以后科学严谨设计学*环节。

  3、趣味性不强。本节课没看有充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没有让每个学生真正的去参入其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应该让学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并且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4、课堂纪律较差。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学生的纪律性不强,没有一个良好的学**惯。(加强学生良好学**惯的养成)

  5、教师准备不充分。自己没有做到备学生,个别问题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去提出。同时我在提问问题时我没有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

  6、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周四我开了《认识图形》公开课,通过各位老师的听课,评课,我对我的教学有所反思。

  本课我以复*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如圆柱的下面那个面应该叫“底面”

  (2)在将下一个要点时,要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

  (3)在有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提醒学生做一个倾听者。

  (4)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回答。

  (5)评价学生的能力还要加强。

  一直任教小学高年级数学,今年根据学校安排任教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很简单,但是怎么教给一年级的小学生,说真的很难,处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阶段,教学中抓住孩子的特点很重要。

  这次公开课,我讲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实是在孩子已经对所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一些*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本节课让学生抓住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很关键。一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是:

  第一、导入新课的设计,通过一个箱子,设置悬念,“猜猜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好东西”立即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去;

  第二、课堂环节形式多样,抓住重点反复强调,通过让学生看积木、分积木、摸一摸研究积木自己总结四个物体的特征、并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抽物体归类再次辨认,接着闭目回忆,然后有针对性的练*,以及最后通过猜谜语,观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强,课堂效果整体比较好。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很感谢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课的李校长和老师们,在自己对一年级教学很困惑的时刻,给自己点亮了一盏明灯,感激每位老师的知无不言,让自己受益良多。现将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总结如下:首先,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简述的时候,专业术语应尽量避免,应换成学生所能理解的,例如课堂中在询问学生长方体的“特征”的时候,应换成长方体长什么样?通俗易懂,孩子们才会更好的接受。第二,在讲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时候应把握好度,学生对于物体面数的认识还很抽象,不能作为重点,了解就可以。第三,课堂鼓励性语言太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点评,以简单“很棒”“很好”的评语,过于肤浅。第四,在课堂环节的处理上大意,有趣的活动,但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学生在抽到物体的时候,扎堆站到一块儿,不能很好的进行物体的分类。最后,李校长给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建议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多用一些生活化的图片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

  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是与智慧并存的,不管是低年级课还是高年级的课,每一节课都是值得深入钻研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用心,相信在教学这条道路上会走的越来越好的,为自己加油吧!

  今天进行了认识图形(二)例一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我提前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茶叶罐、皮球、香皂盒、魔方等物品。

  教学空间一:想一想。以四人为一小组,观察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想一想如果把它放在纸上,能画出什么样的图形。这个教学空间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动笔之前先动脑,以思导行!

  反思:学生以前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面图形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所以通过"观察与猜想",学生基本都能对要画的*面图形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只是对球是否能画出圆形有不同的意见。

  教学空间二:画一画。以四人为一小组,利用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在白纸上画一画*面图形。

  反思:动手的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通过画一画,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由于圆锥形的物品生活中不太常见,我给每组补充了一个圆锥的教具。通过实践,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能画出圆形,而球是画不出来圆形的。此外,利用长方形教具,我一抻拉,变成了*行四边形。

  教学空间三:分一分。以四人为一小组,给小组内画出的几个*面图形分分类。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各种图形的特点。

  反思:为了让学生正确的给图形分类,这里我拓展了认识图形的知识,和学生一起来发现不同图形的不同特点。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9)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设计(精选5篇)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行四边形):直观感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在陶老师做一年级上册教材介绍时,也提到了这部分内容的变化。之所以这样变化,原因有三个。

  一是在实验中老师们觉得合并编排,一上认识的图形太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同时由于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心理特点,立体图形和*面图形容易混淆;二是一下原来的这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在教学时内容不好把握,深不深浅不浅的。

  所以我们在修订时对于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由于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而生活中容易找到与几何体(也就是立体图形)相似的实物(因为物体的存在,大量表现为几何体的形式),但却难以找到与*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儿童认识几何形体要经历一个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即容易掌握和发现形体或物体的明显的外部特征,而常常忽略形体或物体的主要部分、局部和细微部分,难以掌握形体的定义。这与儿童的观察力是密切相关的。如,儿童说皮球、车轮是圆形的;积木、盒子是正方形的。日常生活中,说一个物体是“圆的”“方的”没有严格区分清*面与立体)。可见,对于儿童来说,学**面图形要比学*立体图形困难,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册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面图形的认识。

  (二)教材呈现:安排了3个例题。

  1.例题1:教学5种*面图形

  增加了*行四边形的认识,将原来一下例1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内容移到三上“四边形”单元中。

  增加*行四边形的认识,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因为原来*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是放在三上的,教学时也比较尴尬,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行”的知识,也不能提到*行四边形*行的特征,只能是初步认识一下;二是在这里认识*行四边形后,就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数学背景知识(七巧板)的内容,同时可以大大丰富图形拼组的内容。

  移走原来的例1,就可以非常准确的把教学内容定义在“初步认识”这一程度上,方便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只要学生能够在一系列图形中辨认出给定名称的图形(即图形名称与图形之间能够建立联系)就可以了,能简单的、用朴素的语言说清楚判断的理由就可以了,不需要严格的、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辨别图形。

  编排层次同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大致相同。(除*行四边形外,基本与一上教材相同)

  从学生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入,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描画出*面图形(初步认识);*行四边形如何引入?(建议可以用美术课上用的那些石膏模型)

  再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5类(既要关注分类结果,更要关注分类的过程和分类的理由,因为学生对分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对这些*面图形的本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抽象出5种*面图形,分别进行认识(给出5种图形的名称)。

  随后“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上面学过的*面图形,通过再一次辨认图形,巩固几种*面图形的表象,同时建立起课堂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做一做”第2题安排了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借助立体图形画自己喜欢的图形的过程中继续感受*面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这种活动素材,在实际教学时,老师可以加以利用也可以加以改造,比如有的老师仿照原来一上立体图形认识部分的做一做第2题,设计了“猜一猜,是什么*面图形”的活动,既避免了简单的辨认图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渗透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头脑中*面图形的表象。

  具体可参见《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2008年第11期,“认识图形”课案及评析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几点:

  (1)与立体图形的认识相同,老师们应该注意通过画、说、涂、拼、剪等活动充分感知*面图形的特征。

  (2)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比较低,还不能进行严密的逻辑证明。所以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拔高要求。

  (3)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渗透的立体图形和*面图形关系的素材(主题图,练*第6、7、8题),让学生去体验、去区分。

  2.例题2:*面图形的拼组(除多了*行四边形、删掉小棒摆外,其余与一下例2同)

  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面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面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以后的学*(如*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探索,组合图形的认识等)、积累一些感性的经验。

  注意:这里只让学生直观地、用朴素的语言说出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面图形就可以了,不要求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严格的证明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

  3.例题3:解决问题的内容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关于*面图形的知识和活动经验,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使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通过对七巧板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七巧板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七巧板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玩具,而且制作也非常简单(只要用一张较厚的纸,照七巧板的图样剪成7块就可以了)。从历史上来说,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之一,而且具有丰富的价值(清朝王其沅著有《七巧八分书》共8册,收集了大量的七巧板拼成的图样;很早就传入欧洲,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本桑下客著的《七巧新谱》。欧美人把七巧板叫做“唐图”tangram,在一些著作中常常提到。*代数学家把七巧板作为组合分析中的数学问题来研究,美国计算机专家道许还设计了一个“解决七巧板问题的探索程序”。*代的两位几何学家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一副七巧板只能拼出13种凸多边形。国外教材、ipad上等等,都有利用七巧板为素材的*题或者游戏。)

  因此,教材在例题之后在“你知道吗”版块里介绍了七巧板,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

  4.练*。

  总体上练*的变化

  这次修订,我们对练*的编排下了很大的功夫。

  针对实验中老师们提出的练*量少的反馈,我们对练*进行了调整,按课时来说,基本上每课时最少3题,最多5题。

  同时,为了方便老师的教学,我们按课时来编排练*题,层次很清楚,老师们翻翻教材就能看出来。

  此外,我们丰富了练*的形式,尽量使练*不重复,同时做好铺垫及相关知识的渗透,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本单元练*的第6、7、8题。

  本单元练*的编排情况

  就这个单元的练*来说,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练*,有涂色的、有统计同类图形个数的、有分解和组合*面图形的、有拼摆有趣的图案的,有沟通立体图形和*面图形关系的,等等。这些*题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空间知觉、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限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

  【教学目标】

  1苯岷仙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

  2痹谌鲜锻夹蔚墓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备惺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出示。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根据我们前一节课的学*方法,我们还是从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开始。

  出示例2。

  教师: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分别是硬币、红领巾、钟面、锦旗。

  教师: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吗?如果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硬币和钟面的形状是圆,红领巾和锦旗的形状是三角形,教师则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圆或三角形的?”促使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如果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形状,教师则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教师: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教师抓住学生按形状分这种分法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让学生说出硬币、钟面都是圆圆的,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红领巾、锦旗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

  教师:像这样圆圆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这种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在图形的下面板书圆、三角形。

  教师:看看这些学具,你能在这些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吗?

  引导学生在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

  教师:把这些学具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和圆都有**的面。

  教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三角形有直直的边,而圆的边是弯弯的。

  教师:这是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最大的不同,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直直的边,而圆却是弯弯的边。下面我们应该从物体与图形的联系中来认识圆和三角形了。想一想,圆和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有联系?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我们学过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意识到圆和一年级上期学*的圆柱的联系,圆柱的上面和下面就是圆;没有学过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

  教师:拿出你们的圆柱看一看,它的上面和下面是圆吗?你能够圆柱来画圆吗?

  指导学生圆柱“印”在纸上画圆,学生画曲线可能有困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画完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示,全班集体评价。

  出示下图。

  教师:你能判断左边的物体能画出右边哪个图形吗?

  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朋友们会圆柱画圆了,你会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吗?想一想,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不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围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围四条边,而围三角形只围三条边。

  教师:围一围试试,看你们围出来的三角形是一样的吗?

  学生围三角形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出不同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展示出来。

  教师:看看你们围的三角形,它们的大小、样子都完全一样吗?

  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图形的大小和样子是有区别的。

  教师:但是它们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都有三个角。

  教师:对了,虽然这些图形的样子有些不同,但它们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呀,所以它们都叫三角形。

  教师:我们已经讨论了物体与图形的联系,按上节课我们的学*方法,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出下一步是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三角形和圆吗?我们看这两个小朋友找到了哪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圆?

  出示第50页最下面的“议一议”。

  教师:除了有的交通标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圆桌的面是圆形外,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说几个例子来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地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