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安排:

  (1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八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教学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活动经验。

  3、培养观察、表达、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八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名称。

  教学准备:

  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学具、橡皮泥一盒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各一个,PPT课件

  板书(场地)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及预期达成目标一、课前活动

  比眼力

  (出示两幅图)

  师:认真观察,找一找两幅图有几处不同?

  二、动手动脑,感受新知。

  1、师: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们,(出示立体图形图片)。你要是认识它们就和它们打声招呼,说出它的名字。(生说说立体图形的名字,师贴在黑板上)

  2、把这四种图形分成两类,你怎么分?

  学生分一分说一说。

  3、课堂活动二:

  感受立体图形。

  (1)看一看

  师:(拿出长方体实物)请大家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先数一数它有几个面。(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数)

  学生自己数正方形的面

  (2)比一比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

  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全班交流,评价。)

  2、展示学生的比较方法。

  3、课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4、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比较圆柱体和圆

  (3)课堂活动三:摸一摸

  师:闭眼睛,摸一摸,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感觉?再说说他们的名字

  三、课间活动

  四、课堂活动四:

  认识和欣赏生活的图形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实物,让孩子们与所学四种立体图形连线。

  2、数一数

  3、认一认,数一数

  五、总结,评价这节课,你和哪些图形成了好朋友?评价你的表现(你能到到几个水滴娃娃?)

  六、课堂活动延伸

  用你认识的立体图形设计一幅画。

  在比眼力、比记忆力的游戏活动中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

  几何图形很抽象,而抽象知识需反复感知才能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我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学*活动中,初步感知四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

  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只有20分钟左右,课间活动可以让他们缓解疲劳,重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效率。

  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形式简单的课后练*,却给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很有帮助。

  自我评价让孩子们学会思考自己,感受学*中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教训。简单的评价形式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教学反思:

  这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教学时采用大量的课堂活动,有比眼力、比一比、摸一摸,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环境。

  活动是思维的载体,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开展的每一次活动都为学生获取知识搭桥铺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独立思考、与同学进行交流,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掌握了一些数学思维方法,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结合生活实际举例活动和认识交通标志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和自信心。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但是因为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特点,本节课也有不到之处,说立体图形的特点时,孩子们想到的不够全面、说得不够准确,我也及时给予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培养他们探索性学*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我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投影出示“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图,抽象出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l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固。

  五、课堂小结。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试用)第一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形状和名称。

  2、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上述图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3、通过小组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区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

  学具: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练*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请来了四位小客人。(多媒体出示,毛巾、手帕、三角板、光盘伴着轻快的音乐手拉手走出来。)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形状吗?学生回答后,多媒体从上述实物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然后导入新课。

  (意图:新颖有趣的新课导入,旨在唤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课堂,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操作探究,主动参与发现。

  (一)找图形。

  小朋友,你知道老师在你的信封里都装了些什么?找出来一一告诉你的同桌。

  (二)给图形分类。

  小朋友,你能给这些图形(如图1)分一分类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同桌同学讨论后再分。)

  (意图: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这实际上是以图形为载体,对儿童进行一次逻辑训练,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领域。)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分类情况如图2。发现按第三类分法的学生人数最多,接着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

  (三)自主探究。

  1、为什么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在一起?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通过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同桌同学一起验证和发现它们的特点,然后反馈交流。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长方形对折还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变成四个小正方形,斜对折变成两个三角形等。)

  小朋友,你能把刚才研究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吗?请试一试。

  2、小朋友,接下去你想研究什么图形。(如三角形。)

  (1)拿出三角形,观察它有什么特点(运用前面的方法同桌同学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反馈交流。

  (2)请小朋友用小棒把三角形的形状摆出来。

  (3)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你们有意见吗?(多媒体出示:)谁能帮助老师把它摆好。

  3、接下去你还想研究什么图形。(如圆形。)

  (1)拿出圆形,观察思考它有什么特点,同桌同学一起合作探究,然后反馈交流。

  (圆形没有角、任意对折都变成两个一样大的半圆、任意一条对折线都一样长等。)

  (2)如果学生把圆形和球混淆的话,则拿出圆和乒乓球进行比较。

  4、举例。

  让小朋友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意图: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力求创设宽松的环境,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学*。这样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就更透彻了。举例则是为了让学生找出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它再现于课堂,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出示图3,请学生手举相应的图形来表示。)

  2、数图形(出示图4)。

  3、拼图形。

  (1)(出示图5)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不但可以拼出美丽的鱼,还可以拼出其他美丽的图案。你想试一试吗?

  (2)拿出各种图形的学具若干个,进行自由拼图。然后反馈交流,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图案,它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各有几个。

  (3)结合拼图进行课堂小结。

  (意图:巩固练*,立足基础,力求变化,适当发展。按辨图形、数图形、拼图形三个层次安排,使学生在创造性练*中内化新知,培养空间观念、想像能力及创新意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专家评析

  叶建娥老师编写的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视基础,注重创造。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全面、合理、恰当。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把数学教学的目标分为四个领域。叶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所阐述的教学目标,基本上体现了《标准》的精神,既有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又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与态度的要求;既重视了结论性的目标,又注重了过程性的目标。

  2、注重创设情境。

  叶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充分运用多媒体,用拟人化的手法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几何图形,能使学生感受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标准》中十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学生学*数学的情境。叶老师的这个设计体现了《标准》的理念。

  3、重视动手操作。

  本设计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操作探究,主动参与发现”,这个环节包括下述两步:(1)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分类。这有利于学生正确识别图形。(2)让学生通过数、折、量等具体操作活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这两种图形的特征。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重视学生在学*数学过程当中的动手操作正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数学教学观念。

  4、关注学生差异。

  叶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当学生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就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在课的最后一部分“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中,不仅练*的形式多样,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和空间观念的培养,而且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这样的教学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学生的差异,较好的体现了《标准》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大众数学的思想。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导:

  复*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目标: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

  2、学生根据P28例2的要求独立自主学*、深思。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讨论、交流。

  出示P28“议一议”。

  教师:除了有的交通标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圆桌的面是圆形外,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说几个例子来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你们在说的时候都到一个“面”字,能说一说这个“面”字是什么意思吗?不要这个“面”字对不对呢?

  让学生理解圆桌的面是指上面的一个图形,而整个圆桌不是一个*面图形,而是一个物体了。

  教师:这样一来,小朋友对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一些了。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大家一起学*,学会了辨认三角形和圆,知道了圆柱体的上下面都是圆。

  六、检:

  师出示带有三角形和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物体,指着一个面,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七、练

  1、P29课堂活动第2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5

  一、设计思想

  "认识图形"一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形状概念。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为此,我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依据学生的认知水*,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计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同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合理设计活动程序,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巩固。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这是一堂复*课,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回忆旧知―――练*巩固―――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哪些图形在哪里看到过……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生活中的图形。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堂物体和图形整合的复*课,学生基本能说出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区分立体图形和*面图形。进一步的练*,使学生从生活中能很快找到相应的图形。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面图形,能够很快地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分、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建立空间观念。

  五、重点难点

  认识立体图形和*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六、教学策略

  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七、课前准备

  教师的教学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卡片(装入礼物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快把眼睛闭上吧。(伴着音乐,老师发礼物)

  师:小朋友们摸摸看,礼物是什么形状的呀?

  (学生兴高采烈地摸着各自的礼物,并说出四个物体形状)师板书:"立体图形"

  师:摸得真准。老师想考考大家,摸着这些物体,你能想到哪几个图形。

  (生回忆旧知,说出四个图形)师板书"*面图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这些礼物都归大家了,不过,老师有个要求,把袋里的礼物分一分。可以怎么分?(师看情况,可做引导,指点板书)

  生:物体和图形。

  师:那赶紧动手吧!

  (伴着音乐,生动手分礼物)

  (二)练*巩固

  师:大家个个都是小能手。礼物分好了,把它们放进抽屉吧!现在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些朋友,看!他们来了(课件出示各种图形一一出现)

  师:它是?……

  生:正方体……

  (师点击,生说名称)

  师:真棒,接着我们给他们安排房子吧!(课件出示8所房子)

  (生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反馈)

  师:老师找来了一些有趣的组合图片,看看他们由什么组成?(课件出示图案—卡车和蜻蜓)

  师:小朋友们看仔细,数清楚,完成作业纸反面的作业。

  (生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反馈)

  师:大家做得既对又快。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刚才的礼物袋,用里面的物体,我们也来搭一件最喜欢的东西,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允许学生下位欣赏)

  (师拿几组好的作品,加以表扬)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这8个图形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呢!

  九、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贴实物)

  *面图形(贴实物)

  十、作业设计

  1、我会把他们送回家!

  2、我会数

  有()个有()个

  有()个有()个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十二、教师使用体会

  问题讨论

  让学生画一画几个立体图形,或许对空间的概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只是难度比较大。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1)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3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几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讨论交流法等。

  课前准备:

  1、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学具及实物。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师:今天教室有许多神奇的口袋,你想知道袋子里有什么吗?

  (找学生上台摸口袋里的物体,形容后,大家猜。)

  ——揭示课题: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活动探究

  1、学生活动:练*分类

  ——4人一组,每组一个口袋,装着各种物体。

  ——学生分类后反馈分类方法:

  方法一:按颜色分 方法二:按材质分 方法三:按大小分……

  ——教师予以肯定,并着重肯定第四种方法:按图形分。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1)通过学生的图形分法,整体感知。

  (2)识记几何形体名称。

  3、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

  活动:

  摸一摸、滚一滚、说一说

  (1)摸:

  长方体有六个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同;正方体六个*面都相同(就像“六胞胎”);圆柱两边是**的圆面,中间像柱子,上下一般粗;球没有*面,只有一个曲面。

  (2)滚:

  学生通过滚的实验得出结论: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圆柱、球会滚。

  4、猜谜语

  ——巩固四个几何图形的特点。如: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谜底:球)

  三、 巩固训练

  多媒体出示实物图片

  ——小组合作,给物体分类,集体反馈。

  四、 回顾总结,综合评价

  1、本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好“朋友”?他们有什么特点呢?

  2、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五、 布置作业

  师:请大家下去以后,用我们认识的基本图形搭建一组自己喜欢的,有特色的图形。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2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在周围环境中找出正方形、长方形的物体。

  3、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活动准备:

  1、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颜色各异)

  2、正方形卡纸两张(一张四条边画有四种不同的颜色,另一张对边画同一颜色);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彩色小卡纸幼儿每人一套(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边一样长)。

  3、“小客人”两个:一个嘴巴是正方形、一个嘴巴是长方形的宝宝

  4、用卡纸做成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饼干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引入:猜一猜。

  A、老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个可爱的宝宝,这个宝宝它有四条边、有四个角,而且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四个角也是一样大的。小朋友想一想它是谁?(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图形,加深幼儿对它们的认识

  老师:请小朋友把你们的小眼睛闭上,宝宝请出来了!(出示正方形)原来是正方形呀,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

  正方形娃娃:“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宝宝,我有四条边,四条边都是一样长,我还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老师: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还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我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2、通过量一量,感知图形的特征

  出示和正方形一样大的正方形,让幼儿通过用和它边一样长的纸条进行量一量,从而感知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一样长,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引导幼儿说出正方形的特征)

  3、出示长方形宝宝,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

  老师:正方形宝宝请来了它的一位好朋友,大家看看它是谁?(长方形)大家看看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讲述)长方形也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通过量一量,知道长方形有四条边,但只有对边一样长,(引导幼儿讲述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小结: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有四条边,只有对边一样长

  4、幼儿操作,加深认识

  老师:老师给每一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小长方形,现在请你自己动手去量一量,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它们那些地方不一样?

  5、 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引导幼儿先说,老师后说)

  相同点:都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一样大,都有四条边。

  不同点: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四条边不一样长。

  6、巩固

  给小客人送食物。(正方形嘴巴的小客人吃正方形饼干,长方形客人吃长方形饼干)

  活动延伸: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那些物品像正方形和长方形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3

  活动名称认识图形

  教案目标:

  1、初步认识和区别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案准备:

  纸制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的“魔术箱”一个 、小白兔的录音、组合的房子活动内容:

  1、讲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师:小朋友,昨天小白兔打电话给老师,小白兔告诉老师她的房子破了,请老师给她盖一间漂亮的新房子,你们看老师盖的新房子漂亮吗?小白兔对老师说谢谢。

  2、出示图片,提问:

  师:真漂亮的房子啊!你们看,老师把房子的大门盖成什么形状的啊?

  师:真聪明!那这间房子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啊?

  师:又猜对了,那我还想问问你们这间房子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啊?

  师:小朋友真聪明,全部都答对了,而且我们的图形宝宝也好厉害啊,三角形可以做房子的屋顶,正方形宝宝可以作房子的身体,圆形可以作大门。小朋友们,我们以后也用图形宝宝来造房子吧!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找图形宝宝做游戏好吗?

  教案反思:

  在认识图形中,三角形、圆形,孩子能知道,正方形对孩子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都叫它方方宝宝。游戏中,由于准备了一份供孩子操作的材料,所以在孩子操作时显得比较拥挤。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2)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3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是让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初步学会辩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辩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现“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若干、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美丽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种城保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来认认: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的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

  教师出示图片字:*面图形学生尝试认识的*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教师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兖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是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漠,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在摸一摸找到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

  老师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示范在黑板上画一画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就住在立体图形上面。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面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个要求具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也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振、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可能措、画等方法)

  (充分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板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与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通过学生闭眼想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接

  (变式图样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的进一步了解。)

  2、找一找:在教室里有这样的图形没有?

  先由教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有这样的图形。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试用)第一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形状和名称。

  2、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上述图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3、通过小组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区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

  学具: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练*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请来了四位小客人。(多媒体出示,毛巾、手帕、三角板、光盘伴着轻快的音乐手拉手走出来。)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形状吗?学生回答后,多媒体从上述实物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然后导入新课。

  (意图:新颖有趣的新课导入,旨在唤起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课堂,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操作探究,主动参与发现。

  (一)找图形。

  小朋友,你知道老师在你的信封里都装了些什么?找出来一一告诉你的同桌。

  (二)给图形分类。

  小朋友,你能给这些图形(如图1)分一分类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同桌同学讨论后再分。)

  (意图: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这实际上是以图形为载体,对儿童进行一次逻辑训练,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领域。)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分类情况如图2。发现按第三类分法的学生人数最多,接着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

  (三)自主探究。

  1、为什么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在一起?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通过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同桌同学一起验证和发现它们的特点,然后反馈交流。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长方形对折还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变成四个小正方形,斜对折变成两个三角形等。)

  小朋友,你能把刚才研究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吗?请试一试。

  2、小朋友,接下去你想研究什么图形。(如三角形。)

  (1)拿出三角形,观察它有什么特点(运用前面的方法同桌同学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反馈交流。

  (2)请小朋友用小棒把三角形的形状摆出来。

  (3)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你们有意见吗?(多媒体出示:)谁能帮助老师把它摆好。

  3、接下去你还想研究什么图形。(如圆形。)

  (1)拿出圆形,观察思考它有什么特点,同桌同学一起合作探究,然后反馈交流。

  (圆形没有角、任意对折都变成两个一样大的半圆、任意一条对折线都一样长等。)

  (2)如果学生把圆形和球混淆的话,则拿出圆和乒乓球进行比较。

  4、举例。

  让小朋友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意图: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力求创设宽松的环境,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学*。这样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就更透彻了。举例则是为了让学生找出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它再现于课堂,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出示图3,请学生手举相应的图形来表示。)

  2、数图形(出示图4)。

  3、拼图形。

  (1)(出示图5)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不但可以拼出美丽的鱼,还可以拼出其他美丽的图案。你想试一试吗?

  (2)拿出各种图形的学具若干个,进行自由拼图。然后反馈交流,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图案,它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各有几个。

  (3)结合拼图进行课堂小结。

  (意图:巩固练*,立足基础,力求变化,适当发展。按辨图形、数图形、拼图形三个层次安排,使学生在创造性练*中内化新知,培养空间观念、想像能力及创新意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专家评析

  叶建娥老师编写的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视基础,注重创造。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全面、合理、恰当。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把数学教学的目标分为四个领域。叶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所阐述的教学目标,基本上体现了《标准》的精神,既有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又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与态度的要求;既重视了结论性的目标,又注重了过程性的目标。

  2、注重创设情境。

  叶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充分运用多媒体,用拟人化的手法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几何图形,能使学生感受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标准》中十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学生学*数学的情境。叶老师的这个设计体现了《标准》的理念。

  3、重视动手操作。

  本设计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操作探究,主动参与发现”,这个环节包括下述两步:(1)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分类。这有利于学生正确识别图形。(2)让学生通过数、折、量等具体操作活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这两种图形的特征。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重视学生在学*数学过程当中的动手操作正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数学教学观念。

  4、关注学生差异。

  叶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当学生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就让学生自己选择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在课的最后一部分“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中,不仅练*的形式多样,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和空间观念的培养,而且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这样的教学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学生的差异,较好的体现了《标准》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大众数学的思想。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P27例1,P29课堂活动第1题,P29练*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

  1、出示P21的单元主题图。

  教师:这是在第二单元学*时我们看到的一幅图,那时小朋友们在图中找到了很多有关方向和位置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看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一些图形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行道的地砖是正方形的,人行横道是长方形的,吊牌也是长方形的,岗亭的顶上是圆形的,还有玻璃窗也是长方形的。

  教师: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得非常普遍。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图形了,这节课我们就在你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的基础上,继续来认识图形。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目标: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学生根据P27例1的要求独立自主学*、深思。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大家一起学*,学会了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六、检: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七、练

  1、P29课堂活动第1题。

  2、P29练*六第1题。

  板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3)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70-71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第一课,学生在前面已经学*将物品按属性分类,包括按用途、材料、颜色等进行分类,本节课在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主要是研究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简单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立体图形,学生已能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但是要经历从实物中在抽象为一般模型,最后准确给出图形名称,并切实体会各种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拼组的过程,学生可能会存在接受困难的问题。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准确进行分类;

  (2)知道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物品,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

  (2)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玩一玩、搭一搭等学*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归纳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步建立对立体图形的表象。

  2、教学难点

  如何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并认识基本几何体。

  六、教学方法

  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等方法。教材中呈现了学生较熟悉的实物:盒子、球、茶罐……通过学*,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会根据实物或模型形状进行分类。

  七、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实物模型

  学具准备:

  学具盒里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件展示一机器人带来一个八宝箱)

  机器人:同学们好,我是机器人“悠悠”,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八宝箱,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着什么?

  学生:想。

  课件演示八宝箱慢慢打开,从里面蹦出一个一个物品,有篮球、水杯、牙膏盒、茶叶罐、魔方……(学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每出来一个物品就说出相应的名字)

  (通过机器人带来八宝箱并慢慢打开,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说一说

  通过机器人带来的一组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先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物品,然后通过淘气和笑笑的对话,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突出按照“不同形状进行分类”的要求。

  淘气:图中有……

  笑笑:我把方方正正的物品放在一起。

  2、认识长方体

  我们已经把机器人带来的物品按不同的形状分类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认识这些物品。

  (1)出示长方体图片,提出问题:它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活动

  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一件形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看是否一样大。

  (3)学生反馈: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体)

  (4)教师小结长方体特征(课件展示)长方体:长长宽宽的,有6个**的面,面的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3、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图片,提出问题:它是长方体吗?(学生:不是)师:那它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给它起什么名字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查并用心倾听,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

  (3)学生反馈: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无法滚动。(教师板书:正方体)

  (4)教师小结正方体特征(课件展示)正方体:方方正正的,有6个**的面,6个面一样大,无法自由滚动。

  (5)你怎么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你的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体,哪些物品是正方体?(通过这两个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键是: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一样大的。)

  4、认识圆柱和球

  (1)出示圆柱、球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特点?

  (2)学生讨论并反馈:圆柱有两个面,是圆形的,有时能滚动;球没有面,能随便滚动。(前面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此时学生的讨论更加的激烈了)(教师板书:圆柱球)

  (3)教师小结圆柱和球的特征。

  圆柱: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竖着不会滚动,横着放下来能够滚动。

  球:圆圆的,不管怎么放都会滚来滚去,没有**的面。

  5、知识回放

  (1)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我们一起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

  (2)课件展示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让学生拿起手中的学具,一边摸,一边读对应图形的特征。

  (三)玩一玩

  1、猜一猜,说一说

  教师的袋子里装着一些立体图形,通过让一个学生摸一摸,描述对摸到物体的具体感受,让另一个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几何体。

  2、滚一滚,玩一玩

  让学生拿起各种几何体,尝试滚一滚,让学生体会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特点。

  (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并通过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这几个几何体之间的不同特点。)

  (四)知识应用

  1、找朋友

  课件展示一些物品和几何体,让学生把对应的物品与几何体连线。(通过此题,建立学生对物品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的认识,巩固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

  2、我会填

  课件展示一些几何体,让学生数数各种几何体各有几个。(通过此题,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

  3、我是小小艺术家

  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上的学具,搭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交流时先说一说搭成的是什么,再说一说是由几个什么立体图形搭成的。(通过此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各种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4、生活中的朋友

  让学生找找生活的物品,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进行交流。(通过此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课堂总结

  在本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它们的特征。)

  课件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

  长方体:长长宽宽的,有6个**的面,面的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正方体:方方正正的,有6个**的面,6个面一样大,无法自由滚动。

  圆柱: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竖着不会滚动,横着放下来能够滚动。

  球:圆圆的,不管怎么放都会滚来滚去,没有**的面。

  (六)作业布置

  1、找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与家长或小伙伴说说。

  2、利用学具搭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条件的可以拍成照片,与同学分享。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内容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几何体。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几何体的特征,积累观察几何体的学*活动经验,我特意设计了让学生通过对一些常用物体的分类,直观认识图形的特点,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本特征。

  设计“知识运用”环节,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深入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在活动形式上,我设计了“摸一摸、猜一猜、玩一玩、搭一搭”等操作活动,同时鼓励学生使用生活语言描述他们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逐步帮助学生发现这四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强调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交流,这些都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活动经验,也是以后逐步抽象出立体图形特征的认知基础。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提供一定的学*情景和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力目标:在经历认识图形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自信心。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实物和直观操作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初步分辨他们。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体会到“体”的三维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三棱柱的模型、易拉罐、乒乓球魔方、药盒等日常生活用品。猜物箱,内放规则立体图形。课件。

  学具:各种形体的日常生活物品。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认识体。

  (一)感知“体”

  教师出示袋子(内装铅笔、苹果、书、魔方等)。

  师:里面装的什么?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

  师:谁来摸一摸?要求:摸到一个物体,先描述一下它的形状,再说出你摸的是什么。

  师:我发现他们都要先摸一摸物体的形状,再判断它是什么,可见物体的形状很值得研究,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些物体的形状。

  出示课题:认识物体。

  (二)建立模型

  1、分一分

  师:(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物品堆放在桌上)同学们的桌上有许多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还要请它们帮助我们学*呢!首先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分分类。(小组合作)

  2、反馈分类结果

  学生把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汇报分类结果。

  3、命名

  师:我们已经把它们分类,再给每类形状起个名字好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请小组派一名同学选择一种形状,说出它的名称,教师板书名称。

  4、抽象直观图

  教师说名称,再出示相应的立体图形的正视图,贴在名称下面。

  二、操作体验、加深感知“体”

  1、师:我们知道了每种形状的名称,现在来感受一下每种形状的不同。组长组织组员各选一个物体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玩一玩,说一说你的感受。(如:长、正方体有**的面、尖尖的角,球可以任意滚动等等。)

  2、游戏

  硬板传送物品,让学生体会各种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特征。(如:球易滚动,圆柱的底接触硬板易传送等。)

  3、反馈体会

  师:谁愿意讲一讲你的感受?(学生自由选择形状来讲)

  三、实践操作、分辨立体图形

  1、完成书p36页第二题,说出每个图形共有几个。

  2、小组合作,蒙眼摸物。

  一学生发指令,另一生蒙眼摸物,其中可以掺放方一些三棱柱、梯形台等未学过的立体图形。

  3、猜物体

  一学生从猜物箱里摸物体说特征,其它学生说名称。

  四、返回生活、解释与应用

  1、找出学具盒中所学的立体图形。

  2、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 .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每种图形的特点,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4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找到每种图形的特点并用语言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小朋友们都搭过积木吗?喜欢搭积木吗?老师这儿有几个小朋友用特殊的积木拼搭的作品,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用一句完整、好听的话来说一说。(学生汇报)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师:他们搭的好不好啊?你们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物体也来拼一拼、搭一搭?但是,在拼搭前老师有几个要求:

  1.请小组4个人把积木放在一起拼搭,先商量好拼搭什么,再动手拼搭,拼搭完成后为你们小组的作品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2.在拼搭的过程中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听清楚要求了吗?请小组4个人开始动手吧!(学生交流、拼搭)小朋友们拼的都非常好的棒,老师选了两件最漂亮的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现在请作品的小设计师来介绍一下吧!(学生介绍,你作品的名字叫什么?你们是怎么拼搭的?有什么发现?)

  三、形成表象,建立观念。

  师:小朋友们真是爱动脑、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在我们的作品中用到的物体的形状相同吗?刚才我们的发现就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系。

  现在请同位两个人把你们的物体放在一起,按形状把他们分分类吧!开始动手。(学生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已经分完了,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你们分成了几类?你们是怎样分的?找小组上前展示)

  师: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都可以成为小数学家了,按形状我们可以把这些物体分成4类。让我们认识一下每一类形状的名字吧!师:(手拿模型)像这样的形状我们叫它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像这4种不同的形状,画出来就是4种不同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4种立体图形吧!(板书:认识图形)

  四、游戏活动,体验特征。

  师:在小朋友们的发言中老师发现大家都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孩子。你们想不想成为小数学家呢?要想成为小数学家得先认识每种图形长的什么样子才可以。要想知道每种图形的特点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我们仔细看、动脑想、认真说,咱们比一比谁发现的特点最多、谁说的.最好。

  1.认识长方体: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长方体的物体,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拿对了吗?请你轻轻的把它放到桌子上。下面请你动手摸一摸、看一看长方体长什么样子的呀!然后同位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位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来说一说长方体长的什么样子的呀?(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长方体的特点)用手摸一摸面是**的、滑滑的,角摸上去有点扎手,样子是长长方方的。

  师:现在请把手中长方体的物体放到一边,请动脑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长方体)

  2.认识正方体:

  师:小朋友们说的非常的好,离小数学家更进一步了,我们再来看看正方体吧!现在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的物体,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拿对了吗?请你轻轻的把它放到桌子上。下面请你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正方体长什么样子的呀!然后同位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位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来说一说正方体长的什么样子的呀?说给大家听听你的发现。(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正方体的特点)用手摸一摸面是**的、滑滑的,角摸上去有点扎手,样子是正正方方的。

  师:迅速把你手中的物体放到一边,看谁的坐姿最美丽。请动脑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的呢?(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正方体)

  3.认识特殊长方体:

  师:老师这有一个积木请你仔细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汇报交流)

  (分别让两种说法的孩子,说一说为什么?)

  师拿特殊的长方体与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找不同。

  小结:你说它是什么形状的啊?

  4.认识圆柱和球: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再过最后一关就要成为小数学家了,现在请你拿出圆柱再拿出球,看看你都拿对了吗?请你轻轻地、慢慢地把它们放到桌子上,请同位两个人一起摸一摸、看一看圆柱长的什么样子?球长的什么样子?看谁发现的又多,说的又好。

  师:谁能来说一说圆柱长的什么样子的呀?说给大家听听你的发现。(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圆柱的特点)用手摸一摸面是滑滑的,立起来像个柱子,躺倒会滚动。

  师:谁能来说一说球长的什么样子的呀?(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师带生一起感受球的特点)球是圆圆的,可以来回滚动。

  师:既然圆柱和球那么好玩,可以滚动,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球?(学生汇报:XX的形状是球)

  五、全课总结,拓展升华。

  师: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把4种图形的样子都记住了,恭喜你们现在已经是小数学家了,通过这节课的学*,小朋友们认识了哪几个立体图形啊?你都记住他们的样子了吗?

  这节课啊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吧!(课件展示机器人)谁呀?这个机器人是用我们刚刚学的立体图形拼成的,现在请你数一数他们分别用了几个?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同位讨论)

  师:谁能来说一说你发现了几个?

  (小朋友们你们的眼睛真是太亮了。)

  总结:小朋友们你们这节课高不高兴啊?认为自己的表现好吗?你们表现的真是太棒了!下课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4

  一、活动目标:

  幼儿园数学大纲提出,幼儿园数学必须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教与学的关系,使幼儿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以发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据这一要求,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和中班幼儿年龄特征,在制定本节课教学目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能用用语言、图画或手势语描述自己的图形经验,大胆与同伴交流。

  2.能进行创意动作表达。

  二、活动重点:

  初步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区分各种图形。

  三、活动难点:

  如何引导幼儿比较和区分长方形、梯形、菱形。

  四、活动准备:

  学具: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长方形、菱形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等。

  五、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突出观察、比较、启发谈话,大胆发现,使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且与教法相结合,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创新,求知的良好品质,这样做,使幼儿明白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同时要学会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识;

  (三)巩固强化,完善新知识;

  1、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活动开始,以幼儿熟知的各种几何拼搭的物体引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长方形、菱形等,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认识各种图形。

  2、采用(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重要环节介绍:幼儿自选认识的图形,交流和讨论:这是什么图形?它是什么样的?我看见过什么东西像这个图形?老师观察了解幼儿已经认识到哪些图形,能够说出哪些图形特征和相似物。如果在认识长方形和梯形、菱形时,幼儿容易混淆,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变魔术“把长方形纸变成梯形和菱形的”。使幼儿进一步掌握三种图形的区别,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有培养了幼儿勤动手动脚,勤探索的良好品质。

  3、采用游戏法——巩固强化游戏:照我说的做

  教师发信号,幼儿根据信号自创动作到相应的图形里。如:请像小猫一样走进圆形里,像水一样流进长方形里,像支一样飘进梯形里。

  我班的小朋友,只有把教学与游戏结合一起自然会让小朋友们感兴趣而不觉枯燥无味了...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26——2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面图形,知道可以按边数给*面图形分类。

  2、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折、剪、分、拼等操作活动,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边的概念,明白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命名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谈话:暑假中,工人叔叔要给我们学校的地面进行整修,就买来了这两种形状的地砖,(电脑出示)地砖的面是什么形状呢?

  生回答,是:长方形和正方形。(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上标出名称)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

  小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就像兄弟两个,他们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猜猜看?指名几人猜一猜(四边形)。

  你们为什么称它是四边形呢?指名学生说。

  教师赞同学生的意见,并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反贴出,同时板书“四边形”。

  a、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可以叫四边形

  那好,我们就先一起来数一数长方形的四条边。

  (1)操作: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它的封面就是一个长方形,用左手竖直举在面前。

  师示范摸一条边,这就是长方形的一条边。

  请小朋友自己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

  反馈:你是怎么数的?指名2个学生上台数。(可能会有不同的数法,要肯定有顺序数的一种,同时强调要记住第一条在哪里)。

  跟着电脑一起有顺序的数。

  (2)那正方形呢?你也能来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吗?请一人上台指。

  电脑演示。

  小结:通过数,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四条边,它们都是四边形。

  2、练一练

  (1)问: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图形里,还有哪个也是四边形?

  指名学生回答(*行四边形,出示)。

  (2)还会有其他形状的四边形吗?(有)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呢?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校对。

  小结:第1、第2、第4个图形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都是四边形。凡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都是四边形。(把这3个图形贴到长、正方形一起,写上“……”)

  3、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认一认

  问:工人叔叔搬运时不小心把瓷砖打破了几块,我选了2块,把它们的形状描下来了,看看,它们有几条边?是几边形呢?(出示书上的五边形)

  你能来指出它们的五条边吗?指名上台指,第1个由1人指,第2个由1人带领全班一起数。

  小结:这两个图形各有五条边,叫做五边形。

  (2)说一说

  问:四条边围成的叫四边形,五条边围成的叫五边形,那六条边围成的呢?(学生猜:六边形)

  看,蜜蜂的蜂巢就是由许多六边形组成的。

  我们书上也有两个六边形(出示六边形)。

  打开书,把p、26的这两个图形,挑选其中一个把它的六条边数给同桌听。

  指名问:你刚才数的图形有几条边?是几边形?

  小结:这两个图形各有六条边,是六边形。板书:六边形

  (3)搭一搭

  五边形和六边形还有其他样子的吗?(有)(……)

  那你想用小棒来搭五边形和六边形吗?先再脑子里想一想,你准备怎么搭?

  操作: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人搭五边形,一人搭六边形,看谁用的小棒最少?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4)

——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教案设计3篇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生: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3)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揭示概念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教师板书:

  球 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 :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师: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师: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数一数(电脑出示)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再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辨认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并能说出图形的名称。

  2、学*使用基本图形拼出各种不同的`事物。

  活动准备:

  PPT、三种图形的大小卡片若干、图形拼摆图4幅。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今天郑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和图形宝宝做游戏,猜猜会有谁呢?(幼儿根据已有认知大胆猜测)喔,小朋友认识这么多图形,下面我们就和图形宝宝做游戏。

  二、逐一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PPT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形特征。

  先请出第一个图形宝宝(教师出示圆形PPT图片)。

  1、圆形宝宝长得什么样?(圆圆的),它有一条边。

  请你用身体表现圆形的样子。(幼儿动作表现)

  请小朋友想想你吃过、玩过、见到的什么东西是这种形状的?(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2、三角形宝宝长得什么样?(通过观察引导感知三角形有角、有边)我们数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师生点数)有几个角?噢,有三条边,三个角。

  请你用身体动作表现三角形的样子(如:双手指尖相对举过头顶,代表三角形等)。

  请小朋友想想你吃过、玩过、见到的什么东西是这种形状的?(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3、正方形宝宝有几条边?几个角?谁来数一数(幼儿点数,回答)

  师:正方形有四条边,并且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

  请用身体动作表现正方形的样子。

  请小朋友想想你吃过、玩过、见到的什么东西是这种形状的?(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你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表现的好宝宝。

  三、通过游戏“和图形宝宝捉迷藏”,加深幼儿对三种图形的认知,体验学*的乐趣。

  师:小朋友喜欢捉迷藏吗?(喜欢)图形宝宝最爱捉迷藏了,它们藏到哪里去了呢?(出示准备的物品)噢,原来它们藏在下面这些物品里,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好吗?

  1、 播放PPT,欣赏几种图形拼摆组合。

  2、引导幼儿说出都是哪些图形拼出来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5)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突出体现在:

  1、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各种感官认知物体。

  认识物体一课的学*,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过程性目标。因此不能把这节课仅仅作为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根据“标准答案”去识别,而应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逐渐认识物体,体会各种物体之间的区别。本节课从开始的“分类”活动,到“命名”活动 ,再到“神奇的袋子”游戏,都是建立在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样的活动能够较好地体现地“三维目标”,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的快乐。

  2、鼓励学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各种物体的形状。

  数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过去的教学往往追求精确程度等,因而教师说得多,学生模仿得多。而本节课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描述对物体的认识,这是学生积累发展空间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学*是有效的学*。

  3、注重通过小组合作学*,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必须一点一滴地培养,本节课设计的活动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组中完成,这对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达成共同遵守的规则是很有益的。 本节课教学导入采取如何记住学生最喜欢的小猫、小狗的样子来进行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记忆方法,吸引学生学*新知识。接着以小猫和小狗的问题为线索认识物体。教学过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做到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情促动、以动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与实践、讨论与交流相结合。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学*空间,让学生积极的动手摸一摸,开口数一数,用眼睛观察物体的样子,猜一猜物体的形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区别中记忆。同时教学的最后安排小建筑师的游戏,目的在于让学生有空间的感觉,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建立自细心,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要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才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积极性。

  2.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激励学生探究。

  例如在导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认识物体一课中认识了四种图形,它们都住在图形王国里(课件演示:出现宏伟的图形宫以及满天飞舞的各种各样的图形),现在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面图形家族,(课件演示——出示图形)谁认识它们?请介绍一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5、引导操作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手是脑的老师,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新课部分,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当观众,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今天要认识的图形都住在立体图形上,你能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住到纸上吗?”

  孩子们经过思考、讨论后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盒子周围画一圈。”有的孩子说:“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有的孩子说:“可以把纸包在盒子的周围,用手使劲折,就有一个图形的痕迹了。”还有的孩子说:“还可以把盒子放在纸张下面,用铅笔描……”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或画一画?孩子们情趣高涨,纷纷回答“要”。于是教师提出自己动手画一画,通过动手,学生很容易就了解

  了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特性

  总之,"*面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几个*面图形,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学生初步接触图形,有着太多的好奇,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快的,但是小部分同学对图形的边数,比较难以理解和变通,怎样边就多一条了,怎样就少一条了。其实由长方形变成指定要求的多边形,也有小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中的经验与情感。

  我觉得孩子学*图形,可以适当的放到生活中去操练,一来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加强认识;二来也是减少纯数学的枯燥无味,给学*增加一些乐趣。所以认识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观察新房子铺的地砖,有表面是长方形的地砖,有表面是正方形的地砖,通过地砖碎了一个角或碎了二个角来学*五边形和六边形。二年级的学生纯粹凭想象学*几何图形,会觉得学*有点吃力。但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的帮助,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了,也可证明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让学生了解边数和多边形之间的关系时,能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弄清几条边就是几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五条边是五边形,六条边是六边形)。再反过来问一下:五边形有几条边?六边形呢?这样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有序,使思维更有效,更科学。接下来的练*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就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四边形,怎样去判断它是否是四边形。让学生去说明,它是与不是的理由,以加深对多边形知识的理解。

  反思本课的教学实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以后将要改进的地方有:在放手让学生们画图形时,收放不能自如,还有学*图形拼组时,学生自己拼自己的,搞得到处都是纸,到处都是掉的七巧板,今后还要改进课堂,不能“放”的太过了。

  但这单元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让学生动手折,知道了边数就行了,认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上没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没有在折的过程中去思考,边数为什么没有增加,为什么会增加,没有让学生的学*有深度,没能刺激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去主动探索。

  2、我是让学生读题后直接拿出正方形纸来让学生去剪,所以学生剪去一个三角形后,大部分学生都剩下一个五边形,我问:有没有不同的剪法了,只有少数学生有其他的方法。这样教学效果不好,我想应该先让学生猜测一下结果,再让学生去动手,效果会更好。

  3、在我问学生为什么是四边形时,学生回答说因为有4个角时,我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对学生说清楚多边形角与边的关系。

  4、学生人数多,课堂纪律难以保障。学生年龄小,好动。

  5、学生准备学具不充分,上课时有些同学缺学具。

  高老师来听课,我讲的《认识图形》,总的来说,我的这节课缺点比较多,具体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参上要求学生能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就可以了,能认识,能分类,并能说出分类的依据。我讲的深浅不一,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我还让学生认识了它们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而这些内容是高年级才学的,一年级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讲圆柱时又讲的少了,没说出什么来。﹙我觉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是必要的,虽然课本不要求,但是做题的时候用得着啊,书本上的东西很浅显,同步训练上的题就把知识延伸了,长方体和长方形怎么区别?还不是用立体和*面来分吗,立体和*面怎么分呢?总得用几个面几条边几个顶点来说明吧!

  2:语言太随便。上课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确实,这句话不对,太随便了!

  3:课件中的物体不规范。在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时,我找了一些图片,有一张是长方体的饭盒,但是转折的棱是圆弧过渡的,不是严格的棱。虽然总体感觉是长方体,但是不该用它。

  4:课堂不严谨。我在讲正方体时,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正方体,“你用工具了吗?”没有,我学了十多年的美术,画几何体从来都是目测,用直尺是作弊行为,但数学相反,必须要用直尺画直线,用圆规画圆。我应该注意这一点。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科学和艺术要区分清楚。不要用艺术的眼光来对待科学。

  5:学生动手少,学具准备不充分。一直是老师在讲,没让学生自己摸一摸、摆一摆。(其实让学生带学具了,领导来听课,要严肃嘛,出于课堂纪律考虑,怕他们玩起来不听课,没让学生拿出来……)

  总之,要多琢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多看好的课例,先模仿在创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将他们的已有的感 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 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兴趣是推动学*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 奇、好动心理,课上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玩一玩,分一分,在这样的过程 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氛围。又如: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 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 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创设游戏环境、让学生快乐学*

  为 了更好的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游戏。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能把物体、 几何图形、图形名称联系起来感知。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在对图形的观察、触摸、感知后,直接用手进行触摸物体,使学生能通过触摸准确想象出物体的 形状,并同几何图形联系到一起,说出物体的图形的名称。找一找的游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内容,学生通过触摸,找出物体。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 通过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图形,感知拼摆后所形成的图形,并有效感知其数量,如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并从不同侧面观察拼摆图形的形状。

  在游戏中,让学生快乐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升华,提高对图形的认识,有效的分清物和图的联系,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纵观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参与热情高、学*兴趣浓,从他们欢乐的笑脸上,从他们友好的话语中,从他们不愿离开的脚步里,从他们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 教师的快乐,为师者还有何求呢!拥有这些足以!

  教学重点:

  1.区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 上。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3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通过学生“摸一摸”立体图形并找到上面有哪些*面图形让学生初步体会面在体上,同时认识*面图形。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汇总五篇(扩展6)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篇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面图形的认识和学*做好铺垫。一开始,我借鉴教参和优秀教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上公开课,以及他们的智力水*、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态度,所以我删除了部分过于活泼、自主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态度。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

  另外,在教学中,我深刻意识到,我的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在评价手段方面,我侧重于师评生,生生互评虽然也有,但机会给的很少。这个本身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把握跟渗透,以至于出现教师过分引导的局面。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较高的评价能力,只要有心寻找应该还是能发现这样的内容和环节的,这样的评价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是我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但同时,也将是我接下来新的目标,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根据学生在学前班认识*面图形的基础,课的开始,我重点利用教学挂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有认识的图形吗?引出要学*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

  接着我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好的生活中的物品,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

  初步了解了立体图形后,我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好的生活中的物品,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先让孩子们一一识别,再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

  长方体认识之后,难点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区别,为了能让学生准确找出长方体与正方体,我拿出不同的长方体与正方体,让学生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再说一说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对于那种特殊的长方体,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不少学生误认为是正方体,实际上是长方体。

  一节课下来,书本知识与生活中经验结合起来,多数学生能准确认出各种立体图形并找准,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果我能在课堂中再多设计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激发学*的兴趣,这样课堂效果应该会理想些。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内容。在这阶段教学中,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能用剪刀剪出简单的对称轴。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阅读了教师用书,认真撰写教案,并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课后,总觉得这节课教学效果不理想,感觉学生学得很累。认真分析一番,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不合理。课前,我认为这个内容不是本册的重点,决定用1课时授完。课后,才发现这样安排,时间太仓促,学生对新内容的消化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囫囵吞枣,这也学一点,那学一点,动手操作、练*、思考的时间大大缩水,最终未能掌握好新内容。

  2.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由于在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导致学生的思考、练*的时间不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没能深入地思考、理解,给学生的学*造成困难,重难点不够突出。

  3.教学缺乏引导策略。特别是画对称图形,让学生画,画完后教师演示,这样匆匆而过,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找对应点在画轴对称图形的作用。这里我没有引导学生深刻掌握,导致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仍很肤浅,不能很好的正确地画出对称轴。我认为教学策略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学生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只能是在原地踏步。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这一节课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教学主线不鲜明,效率低。知道了自己教学上还存在的不足,我将继续对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实践,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上能上出越来越精彩的数学课。

  “认识图形”这节课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基于学生在学*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提供了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

  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认识图形》一课是北京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设计和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学中要求自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画,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有很多学生在之前就已经掌握,所以我就不仅局限于学生单纯的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的收获很多。

  1、情境导入,拉*学生的生活

  上课伊始,我通过询问学生在上学期学*过的《脚印》一课,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了形象思维之中,在学生回忆中,我把课文中的几个小动物请到了课堂上,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动画是学生最喜欢看的,设计成动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学生观看结束时,开始追问:小动物的脚印都像什么?它们是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的?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如果你也想给自己的小脚丫留下脚印,有什么好办法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过的课文到学生熟悉的生活,这样既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又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还为下面的学*铺垫了基础。

  2、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

  概念性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找到一个有利于学生学*概念知识的“帮手”,这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在现实情景中“做”数学,为学生学*提供了实践机会,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当我提出问题:“怎样把物体的面印在纸上呢?”学生马上思考并且动手操作实践起来,他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印一印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3、分类粘贴,展示学生的智慧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面图形之后,我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进行方法上的交流,然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学生表现的特别积极,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的图形贴上去,看到学生对学*知识的积极劲,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的欣慰。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4、回归生活,强化学生的认知

  在学*了新知以后,我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还强化了学生对几种基本图形的认识。之后,带领学生欣赏多彩的相片,从美丽的动画中寻找图形,在观赏的过程中,再一次强化对图形的认识,还使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精彩的动画效果刺激了学生的美感,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虽然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展示作品时,也没有明确的让孩子们评价,合作也没有达到一定的实效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的能力。本课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性,让学生在最少的语言信息中获得最多的数学信息。在不断的修炼中,练就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同时通过这节课,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