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实用五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的突出特征,主要是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对各类图形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课上又通过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图形的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值得学*推广的方面是:在上课时周老师用学生喜欢的小叮当引入以谈话的形式不知不觉中进入所学内容,设计的情境自然,有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导入部分是顺理成章。 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2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

  学*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 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上好这节课对激发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课时中,重点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那么就需要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摸一摸、滚一滚、搭一搭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各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外观特点。所以我在教学设计1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让几个学生一起边玩边学,这样学生的学*兴趣就非常浓厚了。同时,像这种在多种感官一起体会到的图形的特点感受也不容易忘记,便于记忆和回顾。

  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而从形象到表象的建立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把形象这一步让学生感受得彻底和深刻了,那么形成表象和进行抽象就会容易很多了。再者,我把从形象到表象的过程用课件展示出来,也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再联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立体图形,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些立体图形有更亲切的感受。

  值得思考反思的问题:

  1、为了体现学生主体,所以要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地参与与实物的操作过程中,但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一拿到物体后,就不停地在摆弄,有部分学生就根本不会正确地按要求进行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有时难以控制。

  2、学生参与操作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比较总结需要时间,但时间不够,还有课堂纪律等问题出现,所以只能在一些教学环节中草草了事,如何安排学生有效地灵活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一个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4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文具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特点,整堂课学*氛围浓。但是在讲到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体与正方形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给让学生观察,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而进行分辨。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5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文具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特点,整堂课学*氛围浓。但是在讲到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体与正方形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给让学生观察,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而进行分辨。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1)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汇总10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本节课的突出特征,主要是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对各类图形的特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课上又通过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图形的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值得学*推广的方面是:在上课时周老师用学生喜欢的`小叮当引入以谈话的形式不知不觉中进入所学内容,设计的情境自然,有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导入部分是顺理成章。 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2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一、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学过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

  二、出示长方体模型。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

  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三、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面图形。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

  四、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

  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圆的。

  五、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

  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数学。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3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

  学*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 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4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已经见过这些立体图形,因此本节课就是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情景中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首先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表象,认识特点,形成概念,再从表象的概念支持下寻找实物,运用实践,让孩子在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摆一摆这样的实践中学数学,让孩子们既感到兴趣盎然,在生活中学数学,又让孩子们经历了数学的思维过程,这是比较好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其次,良好的课堂常规、倾听*惯是良好的教学效率的保障,孩子都能在课堂中静下心来学*,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学生发言时其他孩子能认真倾听,这一点很有进步。这堂课下来觉得自己思路清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效果较好。

  但是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因此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模糊了孩子们的认知进程。原因主要是备课还不够充分,所以以后课前一定要充分备课,先看教材、教参和作业本,再弄好教案和课件等教具,然后再将教案定稿,再看课件默想教学预设,这样上课定会思路更清晰,语言更简洁,应变更灵活,当然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5

   核心提示:学生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课的开始我先从孩子们认识的老朋友引入,同时从老朋友中得到新朋友:长方形、正...

  学生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课的开始我先从孩子们认识的老朋友引入,同时从老朋友中得到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想办法从老朋友身上找到新朋友并画出来,从而进一步体会到面从体来,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新朋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通过有趣的练*,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6

  1、《认识图形》本节课例题教学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会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判断出图形,但是后面的练*相比较而言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课前准备了不少学具,如长方形纸、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等等。

  2、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若干图形纸片中找出自己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从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但是本节课在想想做做第2题和想想做做第5题的处理上不够恰当,浪费不少时间,练*最后一题没有来得及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学生用最少的小棒分别摆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由于教师对首尾相连的概念渗透不到位,因此学生在围的过程中犯了不少错误,主要表现为这样两方面:第一,相邻的两根小棒之间没有靠紧,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第二,有学生在四边形的里面摆一根小棒,认为是五边形。思考今后在这样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第一,充分利用学生犯的错误,引导学生在错误的图形上进行修正,从而强调首尾相连,让学生对首尾相连这一概念有一个主观的认识;第二,可以在练*之前教师先示范、强调,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练*。从学生的主体地位来看,个人认为第一中处理方法可能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学*主体地位,也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是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应不断提示引导。

  4、想想做做第5题在这一节课应属于一个难点,从学生完成状况来看也不是很好。这一题要求学生分别把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都分成三角形,并要是最少的三角形个数,这一题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都是和最少,通过练*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学生错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的教授给学生分的方法。这一题的安排由浅入深,先让学生分四边形,再分五边形,最后分六边形,图形的边数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今后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这一练*: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四边形,学生很容易发现最少的三角形各数是三个,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分五边形,分五边形就可以有一点难度,教师可以先交给学生分的方法,及从一点向另外不相连的几个点连线,等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再单独分六边形。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7

  在《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一是通过动手操作复*学过的图形,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回忆学过的知识,“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二是画图形,让学生在钉子板和方格纸中给图形“找家”,让学生学会利用直尺、三角板等画图工具来完成。三是动中摆图形,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对几个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四是折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对图形的认识,发挥其想象。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学*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的能力。

  由于课前准备的不足和学生不是经常训练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而且课堂随意性较大,不能够完全按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进行课堂教学;语言不够准确精练,课堂组织教学及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够强,没有很好的`感染学生、引导有序活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方法缺乏指导;评价学生的方法不够灵活。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加强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性学*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8

  今天进行了认识图形(二)例一的教学,在这节课上,我提前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茶叶罐、皮球、香皂盒、魔方等物品。

  教学空间一:想一想。以四人为一小组,观察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想一想如果把它放在纸上,能画出什么样的图形。这个教学空间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动笔之前先动脑,以思导行!

  反思:学生以前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面图形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所以通过"观察与猜想",学生基本都能对要画的*面图形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只是对球是否能画出圆形有不同的意见。

  教学空间二:画一画。以四人为一小组,利用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在白纸上画一画*面图形。

  反思:动手的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通过画一画,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由于圆锥形的物品生活中不太常见,我给每组补充了一个圆锥的教具。通过实践,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能画出圆形,而球是画不出来圆形的。此外,利用长方形教具,我一抻拉,变成了*行四边形。

  教学空间三:分一分。以四人为一小组,给小组内画出的几个*面图形分分类。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各种图形的特点。

  反思:为了让学生正确的给图形分类,这里我拓展了认识图形的知识,和学生一起来发现不同图形的不同特点。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9

  教学重点:

  1.区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 上。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3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通过学生“摸一摸”立体图形并找到上面有哪些*面图形让学生初步体会面在体上,同时认识*面图形。

  第二个活动:“分分家”利用教具让学生两人一组对大量的*面图形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个活动是“搬搬家”,请学生利用各种学具把*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搬下来,进一步深化对“面在体上”的认识。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充分的利用学具、PPT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自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我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活动二“分一分”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分类后我让学生进行板演分类过程,然后说出为什么这样分。第一个学生按照图形分为五类并说明了理由。然后又有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包括:按大小分、按角的数量分。这一活动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不同*面图形的`特点进行区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了对学生分类方法进行整理。应该将学生不同的分类方法以板书的的形式整理出来进行总结,强化按角数量分和按图形分的理由,弱化按其他标准分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这些*面图形之间的不同。在学生发言时也要注意教师要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

  1.注重板书的重要性,起到帮助学生梳理、总结知识的作用,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象化。

  2.在*时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加强学生语言训练和学生小组合作的训练。

  3.巡视时提高对学生的观察,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是学生学*“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借助直观的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北师大版的教材在认识图形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上采用的是“先体后形”的策略,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有先整体后具体的特点,因此我们团队在进行备课时也是力求从学生的视野来设计这节课。比如在流程的安排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对物体的外部观察和感知对一些物体进行分类,然后再具体观察每一类物体的形状并找寻特点;由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学*内容是有非常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我们也是力图从生活入手,借助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整节课基本顺利实施了我们团队对这节课的想法,并大胆的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虽然有诸多问题,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讲已属不易,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归纳能力也做出一些尝试和努力,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在教学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但是,在整节课的调控组织方面,我们还都需要继续学*和努力;在学生交流合作中,也有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其中,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使学生适应并喜欢这种学*方式;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们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但是如果对长方体的内容进行过多的探讨就会涉及许多*面图形的问题,因此这一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2)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5)份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

  学*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 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2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将他们的已有的感 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 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兴趣是推动学*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 奇、好动心理,课上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玩一玩,分一分,在这样的过程 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氛围。又如: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 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 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创设游戏环境、让学生快乐学*

  为 了更好的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游戏。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能把物体、 几何图形、图形名称联系起来感知。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在对图形的观察、触摸、感知后,直接用手进行触摸物体,使学生能通过触摸准确想象出物体的 形状,并同几何图形联系到一起,说出物体的图形的名称。找一找的游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内容,学生通过触摸,找出物体。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 通过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图形,感知拼摆后所形成的图形,并有效感知其数量,如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并从不同侧面观察拼摆图形的形状。

  在游戏中,让学生快乐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升华,提高对图形的认识,有效的分清物和图的联系,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纵观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参与热情高、学*兴趣浓,从他们欢乐的笑脸上,从他们友好的话语中,从他们不愿离开的脚步里,从他们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 教师的快乐,为师者还有何求呢!拥有这些足以!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3

  《认识图形》一课是北京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设计和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学中要求自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画,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有很多学生在之前就已经掌握,所以我就不仅局限于学生单纯的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的收获很多。

  1、情境导入,拉*学生的生活

  上课伊始,我通过询问学生在上学期学*过的《脚印》一课,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了形象思维之中,在学生回忆中,我把课文中的几个小动物请到了课堂上,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动画是学生最喜欢看的,设计成动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学生观看结束时,开始追问:小动物的脚印都像什么?它们是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的?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如果你也想给自己的小脚丫留下脚印,有什么好办法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过的课文到学生熟悉的生活,这样既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又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还为下面的学*铺垫了基础。

  2、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

  概念性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找到一个有利于学生学*概念知识的“帮手”,这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在现实情景中“做”数学,为学生学*提供了实践机会,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当我提出问题:“怎样把物体的面印在纸上呢?”学生马上思考并且动手操作实践起来,他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印一印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3、分类粘贴,展示学生的智慧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面图形之后,我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进行方法上的交流,然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学生表现的特别积极,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的图形贴上去,看到学生对学*知识的积极劲,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的欣慰。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4、回归生活,强化学生的认知

  在学*了新知以后,我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还强化了学生对几种基本图形的认识。之后,带领学生欣赏多彩的相片,从美丽的动画中寻找图形,在观赏的过程中,再一次强化对图形的认识,还使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精彩的动画效果刺激了学生的美感,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我虽然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展示作品时,也没有明确的让孩子们评价,合作也没有达到一定的实效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的能力。本课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性,让学生在最少的语言信息中获得最多的数学信息。在不断的修炼中,练就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同时通过这节课,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4

  教学重点:

  1.区分三角形、*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 上。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3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通过学生“摸一摸”立体图形并找到上面有哪些*面图形让学生初步体会面在体上,同时认识*面图形。

  第二个活动:“分分家”利用教具让学生两人一组对大量的*面图形进行分类,分类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个活动是“搬搬家”,请学生利用各种学具把*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搬下来,进一步深化对“面在体上”的认识。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充分的利用学具、PPT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自主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我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活动二“分一分”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分类后我让学生进行板演分类过程,然后说出为什么这样分。第一个学生按照图形分为五类并说明了理由。然后又有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包括:按大小分、按角的数量分。这一活动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不同*面图形的特点进行区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了对学生分类方法进行整理。应该将学生不同的分类方法以板书的的形式整理出来进行总结,强化按角数量分和按图形分的理由,弱化按其他标准分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梳理这些*面图形之间的不同。在学生发言时也要注意教师要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

  1.注重板书的重要性,起到帮助学生梳理、总结知识的作用,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象化。

  2.在*时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继续加强学生语言训练和学生小组合作的训练。

  3.巡视时提高对学生的观察,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5

  学生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课的开始我先从孩子们认识的老朋友引入,同时从老朋友中得到新朋友:长方形、正...

  学生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课的开始我先从孩子们认识的老朋友引入,同时从老朋友中得到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想办法从老朋友身上找到新朋友并画出来,从而进一步体会到面从体来,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新朋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通过有趣的练*,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3)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五)份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2

   核心提示:学生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课的开始我先从孩子们认识的老朋友引入,同时从老朋友中得到新朋友:长方形、正...

  学生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课的开始我先从孩子们认识的老朋友引入,同时从老朋友中得到新朋友: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想办法从老朋友身上找到新朋友并画出来,从而进一步体会到面从体来,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新朋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通过有趣的练*,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3

  《认识*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进行摸一摸、画一画*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面图形。在学*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4

  这节《认识图形》活动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活动中,我把复*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看,初步感受,这样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了,使幼儿轻轻松松地进入了新的活动课,同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幼儿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活动效果。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幼儿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好动幼儿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他们好动,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三、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活动教学,要给幼儿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幼儿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幼儿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幼儿自己评价,让幼儿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幼儿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这节活动课我觉得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幼儿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5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将他们的已有的感 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在 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兴趣是推动学*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 奇、好动心理,课上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玩一玩,分一分,在这样的过程 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氛围。又如: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 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 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二、创设游戏环境、让学生快乐学*

  为 了更好的联系生活,应用所学知识,教师设计了多种有趣的游戏。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根据对正方体、长方体等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能把物体、 几何图形、图形名称联系起来感知。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在对图形的'观察、触摸、感知后,直接用手进行触摸物体,使学生能通过触摸准确想象出物体的 形状,并同几何图形联系到一起,说出物体的图形的名称。找一找的游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内容,学生通过触摸,找出物体。摆一摆的游戏,让学生 通过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图形,感知拼摆后所形成的图形,并有效感知其数量,如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并从不同侧面观察拼摆图形的形状。

  在游戏中,让学生快乐运用所学知识,并进一步进行升华,提高对图形的认识,有效的分清物和图的联系,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纵 观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参与热情高、学*兴趣浓,从他们欢乐的笑脸上,从他们友好的话语中,从他们不愿离开的脚步里,从他们天真的眼神中,我又一次感受到做 教师的快乐,为师者还有何求呢!拥有这些足以!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4)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的课后教学反思3篇

  《认识图形》一课是北京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在设计和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学中要求自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画,由于这部分的内容有很多学生在之前就已经掌握,所以我就不仅局限于学生单纯的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从立体到*面”的探究过程,在过程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的收获很多。

  1、 情境导入,拉*学生的生活

  上课伊始,我通过询问学生在上学期学*过的《脚印》一课,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了形象思维之中,在学生回忆中,我把课文中的几个小动物请到了课堂上,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动画是学生最喜欢看的,设计成动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在学生观看结束时,开始追问:小动物的脚印都像什么?它们是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的?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如果你也想给自己的小脚丫留下脚印,有什么好办法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学*过的课文到学生熟悉的生活,这样既有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又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还为下面的学*铺垫了基础。

  2、 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

  概念性的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我们在教学中务必要找到一个有利于学生学*概念知识的“帮手”,这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在现实情景中“做”数学,为学生学*提供了实践机会,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当我提出问题:“怎样把物体的面印在纸上呢?”学生马上思考并且动手操作实践起来,他们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印一印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3、 分类粘贴,展示学生的智慧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面图形之后,我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进行方法上的交流,然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学生表现的特别积极,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的图形贴上去,看到学生对学*知识的积极劲,作为老师我感到十分的欣慰。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4、 回归生活,强化学生的认知

  在学*了新知以后,我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还强化了学生对几种基本图形的认识。之后,带领学生欣赏多彩的相片,从美丽的动画中寻找图形,在观赏的过程中,再一次强化对图形的认识,还使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精彩的动画效果刺激了学生的美感,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我虽然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展示作品时,也没有明确的让孩子们评价,合作也没有达到一定的实效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的能力。本课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性,让学生在最少的语言信息中获得最多的数学信息。在不断的修炼中,练就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同时通过这节课,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这节《认识图形》活动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活动中,我把复*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看,初步感受,这样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了,使幼儿轻轻松松地进入了新的活动课,同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幼儿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活动效果。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幼儿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好动幼儿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他们好动,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三、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活动教学,要给幼儿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幼儿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幼儿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幼儿自己评价,让幼儿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幼儿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这节活动课我觉得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幼儿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高老师来听课,我讲的《认识图形》,总的来说,我的这节课缺点比较多,具体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参上要求学生能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就可以了,能认识,能分类,并能说出分类的依据。我讲的深浅不一,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我还让学生认识了它们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而这些内容是高年级才学的,一年级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讲圆柱时又讲的少了,没说出什么来。﹙我觉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是必要的,虽然课本不要求,但是做题的时候用得着啊,书本上的东西很浅显,同步训练上的题就把知识延伸了,长方体和长方形怎么区别?还不是用立体和*面来分吗,立体和*面怎么分呢?总得用几个面几条边几个顶点来说明吧!﹚

  2:语言太随便。上课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确实,这句话不对,太随便了!

  3:课件中的物体不规范。在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时,我找了一些图片,有一张是长方体的饭盒,但是转折的棱是圆弧过渡的,不是严格的棱。虽然总体感觉是长方体,但是不该用它。

  4:课堂不严谨。我在讲正方体时,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正方体,“你用工具了吗?”没有,我学了十多年的美术,画几何体从来都是目测,用直尺是作弊行为,但数学相反,必须要用直尺画直线,用圆规画圆。我应该注意这一点。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科学和艺术要区分清楚。不要用艺术的眼光来对待科学。

  5:学生动手少,学具准备不充分。一直是老师在讲,没让学生自己摸一摸、摆一摆。(其实让学生带学具了,领导来听课,要严肃嘛,出于课堂纪律考虑,怕他们玩起来不听课,没让学生拿出来……)

  总之,要多琢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多看好的课例,先模仿在创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5)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课后教学反思3篇

  这节《认识图形》活动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活动中,我把复*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看,初步感受,这样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了,使幼儿轻轻松松地进入了新的活动课,同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幼儿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活动效果。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幼儿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好动幼儿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他们好动,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三、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活动教学,要给幼儿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幼儿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幼儿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幼儿自己评价,让幼儿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幼儿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这节活动课我觉得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幼儿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一是通过动手操作复*学过的图形,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回忆学过的.知识,“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二是动中摆图形,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对几个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对边数命名图形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学*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的能力。

  这部分对于学生来讲并没有很大的难度,许多学生在学前已基本认识了这些图形,但对于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还很模糊。在做题时,要求他们把四边形涂上颜色,他们把正方体也涂上了颜色。因此,在认识图形的练*课上我很注意这点,要求学生看清题分清图形。由于学生的年龄问题,有的时候学生在边数多的图形面前不是很自信,也怕他们在数边的时候多数或少数导致错误,我在布置练*前教授了在学生做题方法中提炼的一个好方法:

  比如一个这个图形,我们事先不知道它是几边形,用个这好方法可以有准确又快,你想学吗?学生积极性很高。方法介绍:为了不多数每条边也为了不漏掉每条边,每数一条边的时候在它的边上画个小竖条,这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不会犯重数或少数的错误了,也不会把图形认错了!

  这种方法学生很快用到了练*中,错误率大大减少。新方法掌握的都很快很好。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生活经验对各种物体认识的基础上玩。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物体。学生在整理物体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闭上眼睛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这节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首先张老师有些紧张,表现不太自然,出现了一些语言上的口误,数学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希望以后多多注意;其次,低年级学生做游戏活动易放不易收,教师的要求必须细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活动的*惯。

  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6)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报告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报告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不断的听课来改善自己的讲课技巧,通过听课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可以将这些收获写成一篇听课报告,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数学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2、在教室中的实物上找图形时,如果能从教室里拓展到室外,那么一定会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练*的设计中,没有很好地对学优生进行更进一步在发散思维的提高培养。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们组的三位老师仔细地进行了一下反思,我们发现在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按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方面我们做得还不错,但是如何真正地体现活动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组下一个教研的重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实用五份(扩展7)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成功之处:

  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 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融化了教学难点。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学*较差的那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学困生大部分也是学**惯较差的孩子,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评价,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这节课我觉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会认会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上这趟课之前,虽然我是做了一些准备,但是上完后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上课之前我收集了很多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具体实物,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请学生上台来把这些物体分类,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这个环节中,有学生在分类过程中把一个长方体分到了圆柱体里,并且很多同学赞同他的分法。当时我就直接否定了,事后,我反思认为这个地方不应该直接否定,因为对分类来说,只要自己觉得整齐都是没有对错的,只有更好。所以这个地方我应该这样说“好,我们把分类结果先放在这里,等上完这节课,我们再分分看,还是不是这样分。”这样,就起到了一个前后呼应的效果,第一个环节与后面巩固练*的环节紧紧相扣,会使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是巩固新知与小组合。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个“摸一摸,猜一猜”,请一个学生上台,然后蒙上眼睛,我给他一个形状让他摸,他说出名称。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参与度也非常高。每个同学都很想玩,然后我再让他们小组合作玩这个游戏,每个小组都积极动手参与。这个环节让我意识到,不是学生不爱学*,而是我们老师没有让学生爱上学*,所以我要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爱上学*。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文具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特点,整堂课学*氛围浓。但是在讲到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体与正方形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给让学生观察,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而进行分辨。

  《认识*面图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他们还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制作了一个较为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深刻感受到*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来的,让他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数学是息息相关的,培养他们多观察身边事物的*惯。

  在本节课开始,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设计了一个各种立体图形娃娃去看望小狗探探这一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中复*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因为立体图形娃娃们比较调皮,把小狗探探的家弄得满地都是脚印,希望同学们帮它弄干净——就是找出各种脚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立体图形相应*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是印图形,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有哪些办法可以得到立体图形身上的*面图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最后是定下一种方法——画图形,把画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这一环节使整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本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区分好正方形与长方形,圆与球;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我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为了告诉学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叫学生沿着中线上下,左右对折,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对折完长方形后我叫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按刚才的方法对折正方形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到底怎样区分它们两个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有一个学生发现沿着对角线折时,正方形四条边都能重合,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在教学圆与球的区别时,我告诉学生球可以到处滚,但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滚,只是这样跟学生讲解过于抽象,于是我找了一个可以切开的球,先让球到处的滚,接着把它分开两半,把球的一个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它们深刻感受到圆是球的一个面。最后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自由发言,想想在哪里曾经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本节课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面图形特点,培养学*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让学生把画好的*面图形贴到黑板上,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板书设计上不大好,应该先帮学生分好类,老师先在黑板上贴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然后一组一组轮流上去贴,但是我却交代不清,而且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深入去理解一年级的学生。本堂课能强调*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得来的,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是一定要强调面,例如:黑板的面是长方形。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有一个错误就是喜欢把圆说成圆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种说法的影响。总的来说,本节课内容较为充实,设计较为新颖,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

  学*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让学生拿出四种物体放在桌面上滚一滚,从而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长方体和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向学生设疑:圆柱和球都能滚动,那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吗?可让学生拿实物在桌面滚 一滚,看发现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意见得出结论。

  (5)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