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地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教材并搜集世界最*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以发展*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入世说明*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合作。*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2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药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也一直是我*20年来地理教学生涯的一块心病,有时也在想,教材编写者能不能不把这么繁难的知识点安排在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起点,学生又怎样学*地理课程呢?希望有办法的同行们给指点津迷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3

  经过一个学年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我发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一个学年即将过去,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台以及自己制作简单的教具,在教学中体现地理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引起学生学*的欲望,激发学生学*兴趣。但是怎样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我面前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及思考:

  一、发挥地理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对于学生,尤其是乡镇学校的学生,我校学生主要以农村学生为主。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纪律为先,才是教学工作的开展,没有良好的纪律,就不会有好的课堂学*氛围。让他们认识充分到自己的缺点和良好纪律的重要性,积极改正不良的*惯,才能为以后的学*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积极主动学*,才能学得好。因此,学*兴趣是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从地理这门学科来看,地理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可以提高

  学生的学*兴趣及积极性。所以,教师在上课时有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学*的欲望,激发学生学*兴趣,或者我们可以在上课时给学生讲一个地理趣味故事,那么学生必定会更加努力认真的听你讲课。只要学生的学*兴趣上来了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兴趣带动学生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二、加强学生学*指导,教会学生学*

  新课标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变换,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学*,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的主人。地理学科在初中科目中算是较难学*的科目,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就要教会学生学*地理的方法,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观察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我们生活中的地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让学生认为你是一个“事事通”的老师。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观察法,启发学生思考地理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2、对比记忆法:在我们地理学*中,有很多的知识可以对比记忆。例如学生反映的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这一节很难学,因为教材中的内容很简单,而考纲要求我们掌握实际中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及其所对应的景观,那么这就难倒学生了。对于一个七年级的学生,以前没有或者很少接触气候,这是我们就要教学生运用对比记忆的方法,把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对比记忆,把亚热带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对比,找出相关的规律,那么这一节的内容也就没有想象中难学了。

  因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的主体作用和地位。

  三、运用身边的“生活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学*兴趣,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气象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的发生、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等相关的知识都与我们生活联

  系非常的大,因此我们在学*这些知识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那么学生久很容易接受“昼夜长短变化、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等知识点的教学。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

  四、自身不足之处

  在一个学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喜忧参半,有得有失,喜的是我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及运用自身的知识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完了,忧的是我的身上也暴漏出很多的缺点:

  (1)没有做到真正公*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有待提高。对于学*能力差的同学引导不够,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所有学生。

  (2)师生交流的*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对于问题的设计也应该进一步斟酌,提高提问技巧。

  总之,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3.通过本节课学*使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及主要领域。

  2.联合国的宗旨和组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代表联合国安理会、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官员,发达国家、发展*家的代表。由学生推选一们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2.学生预*教材并搜集世界最*时期有关经贸磨擦方面和地区冲突方面的信息资料以及*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资料。(教师可具体指定内容,以免学生盲目搜集)按扮演角色各级别整理好资料,并理好发言稿,推选代表发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教师(直接引入新课):这节课请同学们自己组织召开两个国际会议,讨论国际间的合作问题(同时板书:国际合作),主要是讨论解决巴以冲突问题的*的入世问题。教师作为安南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秘书参加这两次会议。会议前,我将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情况向同学们作一下简介,以备大家对讨论*入世问题的理解:世贸组织是……下面先请同学们推选的`“安南秘书长”先生主持会议。

  学生“安南”按会议程序主持会议(教师坐在该生旁边指点会议如何进行)。

  (一)“安南”宣布大会开幕,并发表讲话:我宣布此次大会现在开幕,女士们、先生们,世界需要和*,需要共同发展。现在世界……,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和普遍关注,我现将巴以冲突问题提交大会审议,请大家讨论研究解决。

  (二)巴以双方及安理会会员国代表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应提示各方代表:要从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讨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得出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发达国家和发展*家的代表应表明以军撤不撤军,如何撤军?巴方要求以方应怎样做,提请大会裁决。)

  学生:巴方代表发言,主题是阐述请联合国干预以方并对其实施制裁的理由(列举以方的行为,如对巴方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毁坏等损失情况。)

  学生:以方代表发言,阐述打击巴方的原因。

  学生:其他国家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措施。(如学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教师应加以引导以体现合作的精神,估计多数代表发言的观点可能是:以方应立即撤军,以土地换和*……)

  (三)“安南”从代表们的发言中选择合理的解决措施,就此提请大会审议通过并宣布照此安理会决议执行。

  教师:小结,同时建议举行第二个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大会。同学们组织的联合国安理会开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准备召开这节课的第二个会议,讨论审议*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会前大家先看教材图5。9,让学生从中获得国际社会需要合作的一些启示,然后提示学生。1)*的代表:围绕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其他国家有什么好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际社会的承诺这几方面思考讨论,如*以发展*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一种承诺。2)其他国家的代表:围绕*加入世贸组织前同世界很多国家先后经历长达二十来年的艰苦谈判历程:*入世后对世界各国有什么好外这两方面去讨论思考自己的观点,以便大会对*入世问题进行表决。讲座两分钟后教师建议第二个活动开始。

  学生:“总干事”主持会议

  (一)“总干事”宣布会议开始,并请中方代表首先发言。

  学生:中方代表根据老师的提示作陈述性发言。(中方其他代表可补充发言)

  (二)“总干事”发言阐述其本人对中方过去工作的看法(看法应是积极的、有利和),并提议世贸组织成员国举手表决。

  学生:世贸组织各成员国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基于两个因素获得这个结论:大家是*人,学生的童心会偏向自己的国家:教师前面的引导)(师生共同鼓掌欢庆)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完成后面的板书提纲。这节课的两个会议大家组织得很好,很成功。那么大家在这两个会议获得了些什么体会呢?同学们思考一下再发言。灵活处理学生答案,学生可能的回答——国际合作非常重要(板书)。*入世说明*需要同国际社会合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同*合作。*需要合作,世界各国都需要合作。课后请大家完成教材P94A、B图,并思考现在国际合作中存在着什么现象。再问:这两个会议体现了在哪些方面需要国际合作?学生思考回答——在政治、经济方面(板书)。那么,同学们根据*常的体会,国际间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合作,请举例。学生思考回答——*人穿西装、吃西餐是服装、饮食文化合作交流的结果,航海家麦哲伦使用的指南针是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的结果(板书)。大家再想一想:本节课的*议都体现了联合国这一重大国际组织的作用,对吗?学生异口同声——不对,只有安理会会议表明了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的组织。(板书:联合国的作用)。除了联合国这个组织,大家还知道哪些国际组织(板书:其他国际组织)?知道——非统组织、欧盟……

  结束语:这节课,我非常感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设计

  国际合作

  1、很重要:

  2、主要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3、联合国的作用:

  4、其他国际组织:

  教学反思:

  由于内容简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很好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2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药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也一直是我*20年来地理教学生涯的一块心病,有时也在想,教材编写者能不能不把这么繁难的知识点安排在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起点,学生又怎样学*地理课程呢?希望有办法的同行们给指点津迷吧!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3

  经过一个学年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我发现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一个学年即将过去,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台以及自己制作简单的教具,在教学中体现地理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引起学生学*的欲望,激发学生学*兴趣。但是怎样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我面前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及思考:

  一、发挥地理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对于学生,尤其是乡镇学校的学生,我校学生主要以农村学生为主。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纪律为先,才是教学工作的开展,没有良好的纪律,就不会有好的课堂学*氛围。让他们认识充分到自己的缺点和良好纪律的重要性,积极改正不良的*惯,才能为以后的学*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积极主动学*,才能学得好。因此,学*兴趣是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从地理这门学科来看,地理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可以提高

  学生的学*兴趣及积极性。所以,教师在上课时有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学*的欲望,激发学生学*兴趣,或者我们可以在上课时给学生讲一个地理趣味故事,那么学生必定会更加努力认真的听你讲课。只要学生的学*兴趣上来了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兴趣带动学生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二、加强学生学*指导,教会学生学*

  新课标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变换,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学*,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的主人。地理学科在初中科目中算是较难学*的科目,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就要教会学生学*地理的方法,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观察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我们身边的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我们生活中的地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让学生认为你是一个“事事通”的老师。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观察法,启发学生思考地理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

  2、对比记忆法:在我们地理学*中,有很多的知识可以对比记忆。例如学生反映的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这一节很难学,因为教材中的内容很简单,而考纲要求我们掌握实际中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及其所对应的景观,那么这就难倒学生了。对于一个七年级的学生,以前没有或者很少接触气候,这是我们就要教学生运用对比记忆的方法,把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对比记忆,把亚热带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对比,找出相关的规律,那么这一节的内容也就没有想象中难学了。

  因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的主体作用和地位。

  三、运用身边的“生活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学*兴趣,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气象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的发生、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等相关的知识都与我们生活联

  系非常的大,因此我们在学*这些知识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那么学生久很容易接受“昼夜长短变化、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等知识点的教学。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

  四、自身不足之处

  在一个学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喜忧参半,有得有失,喜的是我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及运用自身的知识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完了,忧的是我的身上也暴漏出很多的缺点:

  (1)没有做到真正公*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有待提高。对于学*能力差的同学引导不够,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所有学生。

  (2)师生交流的*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对于问题的设计也应该进一步斟酌,提高提问技巧。

  总之,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才能不断地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学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点内容很多,同时又是难点。而且这节课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这部分知识接受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地理的学*,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难点较难突破,针对教材特点,依据新课改精神实质,将本节课确定为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综合法研讨课,设计意图之一就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重在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勤于动脑、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素养。

  设计意图之二就是针对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讲,难度的确大了点,在准备教具时就选择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边实物(手电筒和地球仪),对刚具有基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初一学生,极需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提供时间、空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意图之三就是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很多,难点又需要突破,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多给予直观模型或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以采取综合法进行试。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鲜而好奇的学科。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是古代史的内容,时间距离学生很长,而七年级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更是离学生生活遥远的事情,一是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不了解什么是农耕,而是“原始”二字对于他们很陌生。现代农耕不太清楚的情况下,谈什么农耕生活的起源呢?因而,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引起学生对该课学*的兴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要花时间考虑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取了南北民居不同的房屋图片,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南方的民居哪个是北方的民居,他们的房子建成这样是否与原始祖先的房屋有关呢?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对本课的学*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接下来的自主学*环节,我围绕“中华农耕生活的起源”,采用角色扮演法。利用“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的小游戏,将学生划分小组,自主学*、小组合作分别扮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自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热烈的学*气氛一下子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组的特色,很多学生还加上了道具和动作。学生在自学、表演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代表的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的结果,从而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生展示的插画和组内合作,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了解什么是“农耕生活”,它是如何起源的。

  整堂课的学*氛围很好,学生的反应都很活跃,积极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很多生成性问题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表现出来,如“半坡人”制作的彩陶是否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针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我顺势将地理知识融合进历史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来解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最后进行小结:彩陶的制作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同样的,也与制作陶器的工艺和技术相关,如烧制陶器所要把握的温度以及相关的上色等工艺。抓住这个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地区的地理条件、生物资源的不同,进而小结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记忆、理解两者所培育粮食作物,驯养牲畜的不同点。更能理解河姆渡人建木头房子是为了防潮,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子是为了冬季保温、夏季凉爽。

  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在安排小组合作表演的环节上,规矩不是很明确,导致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表演位置的安排,台词的分配问题等等,都还有待加强。另外,如何在增加历史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意识,依然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本堂历史课,我旨在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告诉学生:历史不仅仅只是背诵的科目。因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重难点也在学生的小组质疑、答疑中得到了突破,让学生明白农耕文化以及清楚农业文明的起源。

  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秦王扫*》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这种现象,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秦王扫*》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有一节课,我给同学们介绍*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讲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突然有学生插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很恼火他打断了我的话题,于是没好气地问:“你怎么知道的?”他高兴说:“我在小学时的班级墙壁上贴着呢,还有孔子的画像。”我一时语塞,多好的教学资源,我怎么就没注意呢。

  反思:

  我应该感谢“插嘴”的同学,是他让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知识,是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学生插嘴是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它带给我们的或许是担心,或许是困惑,但更多的应该是欣喜与思考。新课程倡导*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插嘴”是合情合理、无可厚非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改革中一朵绚丽的浪花。当学生的“插嘴”具有挑战性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让学生的“插嘴”变成一种学*资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为其喝彩!

  反思后则奋进。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新鲜而好奇的学科。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是古代史的内容,时间距离学生很长,而七年级的《原始的农耕生活》更是离学生生活遥远的事情,一是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不了解什么是农耕,而是“原始”二字对于他们很陌生。现代农耕不太清楚的情况下,谈什么农耕生活的起源呢?因而,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引起学生对该课学*的兴趣,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应该要花时间考虑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取了南北民居不同的房屋图片,让学生猜猜哪个是南方的民居哪个是北方的民居,他们的房子建成这样是否与原始祖先的房屋有关呢?从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对本课的学*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接下来的自主学*环节,我围绕“中华农耕生活的起源”,采用角色扮演法。利用“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的小游戏,将学生划分小组,自主学*、小组合作分别扮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通过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自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热烈的学*气氛一下子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为了更好的表现自己组的特色,很多学生还加上了道具和动作。学生在自学、表演的过程当中,认识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所代表的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我国原始农耕文化是南北方共同发展的结果,从而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生展示的插画和组内合作,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了解什么是“农耕生活”,它是如何起源的。

  整堂课的学*氛围很好,学生的反应都很活跃,积极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很多生成性问题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表现出来,如“半坡人”制作的彩陶是否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针对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我顺势将地理知识融合进历史教学中。先让学生讨论来解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最后进行小结:彩陶的制作与半坡人所在地的土壤有关,同样的,也与制作陶器的工艺和技术相关,如烧制陶器所要把握的温度以及相关的上色等工艺。抓住这个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下游与黄河中游地区的地理条件、生物资源的不同,进而小结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这样,学生就能准确地记忆、理解两者所培育粮食作物,驯养牲畜的不同点。更能理解河姆渡人建木头房子是为了防潮,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子是为了冬季保温、夏季凉爽。

  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在安排小组合作表演的环节上,规矩不是很明确,导致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表演位置的安排,台词的分配问题等等,都还有待加强。另外,如何在增加历史趣味性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探究意识,依然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本堂历史课,我旨在增强历史的趣味性,告诉学生:历史不仅仅只是背诵的科目。因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重难点也在学生的小组质疑、答疑中得到了突破,让学生明白农耕文化以及清楚农业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诗歌,描写了秋天农家秋景图、江面深秋图、原野深秋图三幅画面,表达作者对秋天喜爱赞美之情。

  诗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诗歌的朗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重音、停顿、感情都要把握到位,我先范读课文,然后拿出一小节让学生和我共同感悟,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最后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爱上朗读、学会朗读。

  诗歌的语言精炼生动,品味语句、赏析词语可以让我们真正的去懂得诗的美。例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饱食”来形容镰刀,镰刀饱食什么了?“稻香”很容易让人想到沉甸甸的稻穗。这些都让人想到秋天的丰收之景。为了有比较的赏析,把“饱食过稻香的”去掉,再让学生体会,加上和去掉的不同,更易看出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然后学生自己品味词语的美,这样,学生探索的激情产生了,聪明的智慧得已在课堂中闪烁。

  总的来看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今后借鉴:

  1、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利用图画、音乐及教师本身富有情感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既能愉悦学生的目光又能愉悦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呈现出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乐于学*之境,有效地满足了他们的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同时使科学和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

  2、真正做到课堂师生角色的转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处于一种*等的,合作的关系,彼此还架设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相互对话的*台。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是能够反映其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的,教师都加以肯定与表扬。

  3、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整堂课都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或合作学*,或独立思考,或朗读课文,或描述画面,或分析语言,或改写诗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成为课堂风景图中的最亮点,与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浑然融为一体。

  4、给学生提供了诗歌学*的方法。通过本堂课的学*,学生可以明白品味语言是学*诗歌的基本方法,朗颂是品味语言的极好手段,朗颂时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并且要投入情感,使自己成为诗歌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内容,还可以让诗与画与歌和谐交融。

  在上这一节课之前,我曾设想着用最简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我想既然是古文,又是一则寓言,我就采用了“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透寓意”三大板块来完成。怎样让学生能轻松读懂字音、且又能“动”起来?我是这样做的:先让一名学生起来朗读课文,然后让其余的学生指出需要纠正的字词,老师再补充学生点不到的重点字词,齐读字词,再齐读下课文。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板块。但在实施起来,能主动起来纠正字词的只有两名学生,我只能帮着提出其他的字词,感觉学生对于这样的纠正没有激情。接着我让他们划分句子的节奏,先教学生划分第一句,然后按方法再划下去。这一小块费了好多时间,导致下面的的“读透寓意“这一板块我只是浅点即止,没有引导着学生深入体会。课后我也觉得这一小环节确实做得太多余,指导老师们都认为只要学生读书没有破句错句就不必要去划分节奏,我纯粹是为了划节奏而去划节奏。我觉得划节奏这一小环节要是处理得合理,下面的教学我会做得好的。

  “读懂寓意”第二板块,我采用了“合作交流”提出质疑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三条求助热线“1、注释或工具书2、同学3、小组长用纸条的方式记录下来送交老师”来完成。我以为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同学和老师解决本文的文义应没问题,但讨论的时候,学生没有热情,漫不经心的,且交到我手里明确需要解决的重点句子也没多少,于是解决重点句子后,我满怀信心,让他们概据课文内容来弄个讲故事比赛,适当加入一些表情及心理特征等。但讲故事这一环节弄不上去,当时我才明白原来他们对课文内容还不够明白,一名女生上台讲后,男生没人肯上来,当时时间也差不多了,这一环节就这样被我忽忽带过去了。一下子转到了“读透寓意”这一环节。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只是让一二名学生说说“祸福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能转化吗,是不是一定能相互转化?”,并没有深入去探讨。

  整节课下来,自己感觉很不爽,觉得哪个环节都衔接得非常别扭,生硬,自己的语调没有亲和力,难让学生走进状态。总觉得学生有些放不开,或许是跟我引导的问题有关,或许也跟我个人魅力有关,或许…,总之,很困惑。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在上节课学*的基础上,让我对七年级新生的认知水*和语文基础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这节课上我决定采取不同于上一节课的教法。首先,我让学生将选文中难懂的段落、词汇划下来,然后小组内探讨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全班解决。这一环节后,几乎整篇选文都被划了下来。由于选文内容重复的比较多,所以最终需要解决的词语并不多。于是,我将这些全班同学都没有解决的词语在黑板上给注解了出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记下来并记住,然后开始通译全文。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室内活跃了起来,都积极认真地开始看书、翻译、学*。等学生都静下来的时候,我开始检查学生的学*情况,先小组内相互检查,再各小组间展开竞争检查,再由课代表主持分必答题和抢答题的竞赛得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效果也不错。这一堂课,我感觉到比较满意。

  我的反思:1、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比较低,我们教师要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高度进行施教,教学效果就会好学多;

  2、七年级新生刚从小学转入初中,学*方法和学**惯都有待于改变,我们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初中的生活;

  3、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得当。不同的学生、班级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心中要装着每一名学生。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面对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小生命,我们倍感肩上的使命神圣。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的去分析学生、发现学生时,我们总能找到适合教好他们的方法;当我们俯下身子,站在学生的高度思考他们的需要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纯真与可爱。让我们静静地思考,让思绪轻轻地在每一个可爱的孩子身上逗留,美美的享受与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分钟

  这是导学技能操练课,为了上好这课时,课前我们分工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由选材到构思到设计上课方案到实践,请教咨询了很多前辈的意见和建议,在反复的实践中完善我们的方案,最后在正式验收课时,我们2个的临场发挥都要比之前的实践要来的好,尤其是我的表现很镇定,即使在上课时出现了突发事故,也镇定自如的应对,而学生的表现也比较积极,可以说是比较圆满的.我们2个都能在既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的学*探究,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政节课里师生关系是比较和谐的'.另外,由于备课过程中没设想到“相”,当有学生质疑它的意思时,我确实是吃了一惊,还好由于基础比较扎实,我在愣了一下之后能马上为学生解答,这让我确信,双基真的很重要,以后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双基教学.

  这次技能操练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在大学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认识到你付出了多少就必定收获多少的道理,我想每个人都要有这样一个阶段,让自己重新定位评价再认识自己.从教育局教研员的评课看来,虽然我跟宋老师的导学技能操练课还有很多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可是看的出来,他是相当认真的听我们上课,可见在本校各位前辈的帮助指点还有我们自己的努力之下,我们收获了很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东西.

  当然,教学是永无止境的课题,作为教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是我们要有一桶水,经过这次磨练,我相信自己正在慢慢成长,我也知道前面的道路还有很长,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可是我相信自己在学校各位前辈的关爱帮助下成长的好,而且我也通过这次历练做好了思想心理准备,迎接新的磨练.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篇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上周马牧池中学学*以后,接着本周学校举行了听评课活动,这一次分抓教学的王校长和教导主任赵主任下大决心要改变学校目前的现状,把老师们带到课改的前沿中去,王校长说:“用半年的时间,尽一切努力,让杨坡中学的老师个个都成为教学的好手。争取让兄弟学校的老师来我校学*。”王校长还说:“经过半年的努力,如果不换思想,就换人。”这使老师们都感到了紧迫感和使命感。都暗暗下决心,使自己在教学上摸索出自己的一条路子,形成杨坡中学的独特教学思路。

  周二下午第一节我试讲了一节,本想带着学来的“马牧池教学法”让老师们点评点评,可是由于对地理学科理解的不够透彻,教法尚且接*,可是由于地理刚开始学生难以接受,大多数同学自主学*的能力不够,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准确。有时启而不发,学生也很难在小组内交流完成。但是我并没有感到灰心,万事开头难吗。我想在今后的努力中,我会让自己形成自己的一套,让学生养成学*的*惯,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的意识和合作学*的*惯。让学生在不断学*中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和思路。尽最大努力让自己让学生让学校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本学期由我承担七年级的地理授课任务,由于是初次承担地理教学任务,任务颇重,并且面临着诸多挑战。地理对我校七年级学生而言,学*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较之于语数民,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地理为何物,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地理,先要让学生了解地理,让他们懂得何为地理,才能明白该如何去学*。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始终是似懂非懂。

  为此,作为一名民校地理授课教师,要采取新教法,拿出新方式,做出与实际相符合的标准要求,才能提升学生地理学*成绩。前半学期我采取的办法是,尽量按照考试标准来,上课多讲地理原理,讲深讲透,伴随着一些地理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地理,喜欢地理。在课堂上,努力营造浓厚学*氛围,多次强调,带着问题思考,如上课不懂的地方,学生有疑问,下课来问我,带着想法师生*等对话,热烈交流。

  地理是一门伴随着他们未来五年或者更久的学科,故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多次提醒学生课堂外多看地图,了解地图。为此,在闲暇时,我坚持进入各班,发现了解问题,并提出纠正方法。对于学生作业问题,及时批阅,每周两次,及时讲解,让学生跟上节奏。

  经过过去半学期的努力,在期中考试后,分析七年级4个班的成绩,内部相比有好有坏,但是总体并不理想,*均分太低,这可能与我教学不当有关,但我明白不能放弃,重要的是在后半学期如何改进教法,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水*。因此,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多思考,多请教,争取早日改变我所带四个班成绩落后面貌。

  在前半学期的教学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个人方面

  刚从事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经验不足,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没有使学生形成地理学*的兴趣感。

  在备课上,备学生上,没有真正去了解学生水*、兴趣、能力,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差,以后要多加关注。在教学上,学*管理方式简单,课堂纪律差,没有掌握良好的方法,课堂效率低。在作业上:作业批改不够认真、详细,没有做到按时讲解,教学进度与作业进度有差距,导致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课后,虽然制定了培优补差计划,但是跟班力度不够,辅导时间短。

  本次期中考试,我对于学生水*认识有不足,试卷思考题多,难度大,太灵活。

  二、学生方面:

  学生的国语水*差,基本功不够扎实,导致听课较为吃力,对课文的内容掌握不够好。学生字词积累量少,导致地理专业一些词汇无法理解,加之我讲课速度较快,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

  大部分学生面对地理*题,读图思考能力不强,不能正确审题,回答问题效果差强人意,而且部分同学简答题空白,多数同学回答问题不够理想。

  针对以上情况,我积极进行反思: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把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相结合,讲练结合,强化地理运用能力,力争全面提高学生应考能力。

  故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做好课堂教学工作

  (一)强化基础,扩充知识

  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根据学情备课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前,让学生必须预*本节课内容,初步理解,理解课本课文基本内容,教师再点拨指导,这样学*效果会更好。

  教师在上课期间,要抽出时间讲练*,把刚讲过的知识点同*题紧密联系,并且作业要及时检查,做到作业日日清,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

  (二)读图思考,提高分析能力

  地理最重要的,就是审图。除了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多看图多思考,看各类地图,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还应有目的引导学生阅读重要地图,引导学生感受地图的魅力,把握地图的“语言”,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水*。

  二、做好学生教学规范

  (一)素质教学,强化提高

  强化学生的识记能力,不能上课记下课忘。让学生多观察,多运用,从生活中找灵感,教学贴*生活,从家乡天气到气候、从常见食物到地域特色,从出门方式到交通工具等,教师都应认真引导学生,把教学落到实处。教师要把批改和评讲相结合,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弥补不足。订正错误后,最好让学生再次温*回顾,对该生是鼓励,对其他学生是榜样。

  (二)培养学生学*风格

  1、形成特色地理教学风格

  加强自身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精神饱满,教学方式要因地适宜,让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使学生受到感染,积极主动的学*地理,时间一长,学生的地理成绩就会提高。

  2、努力培养学生自觉学*地理

  地理学*要形成规范,作业练*在后半学期中要定时,让学生形成自觉做题的*惯,培养学生的养成*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地理学*成绩。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要求,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有效的方法,巩固基础知识,并且加大与其他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进门的第一课,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兴趣,本书第一节就为同学们介绍地球与地球仪的知识点。通过本堂课的讲授,我发现一下几点:

  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能太多

  2、上好地理课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3、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课堂练*时间。

  4、在教学中发挥巡视的作用。在学生自学以及练*的过程中,教师在不断的巡视,发现学生学*中的各种问题,并予以纠正。

  5、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强调重难点,让学生看书时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够重点突出,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节 地球仪

  本通过对本节课的讲授,主要的我的成功之处在于合理安排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简洁、流畅且重点突出;引导启发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制造了不少课堂亮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教具和小组学*的组织方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变难为易,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虽然效果很好,但细节上还需要把握,课堂秩序也需要维持好!由于师生准备尚不够充分,探究型课堂模式的特点体现得不够明显,探究的内容还没有脱离教材本身,探究的目的还没有指向现实生活。应结合学生的思维实际,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们深入挖掘新的知识点等。

  第三节 地图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其成功之处在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和合作学*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完成合作学*的内容,即为学生自主学*创造条件,同时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也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衔接,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注意与学生感情上的交流,从教师的教态、语言、表情等方面做到亲切,拉*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本节课还没有带动全部学生的学*积极性,后排的几个学生没有融入到活动中学*。

  2、比例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刚接触,感性认识很好,但在换算中很多同学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比例尺的换算能力的训练。

  3、部分小组的合作意识要进一步加强,今后要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让小组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总之,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培养学生在阅读地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表达他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使学生体验到学*地理的喜悦。

  第四节 地形图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学*难度较大。所以这节课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降低学生学*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学生们都能够认真观察课件演示中的每一个步骤,积极发现、探讨问题,较快的掌握了“地形图的判读”方面的地理知识。特别是由于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原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有效地突破。

  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是教学中的一次改革,它能给地理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式。

  第五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这一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

  1、通过阅读地图和课文,了解我国的地理概况,体会我国地域广阔的特点。

  2、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方法,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臵。

  3、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过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意识。

  本节的重点是:熟悉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以及相对的位臵。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和讨论,这个知识点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了解并记住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全部记住34个)。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基本达到了目的。关键是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学*方法的掌握和探究精神的形成。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上述的要求大部分都能够达到,有少部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六节 众多的人口

  本节难度不大,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世界人口的有关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将本节内容分为四大块:

  1、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

  2、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3、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的特点;

  4、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

  5、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是否应该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

  本节内容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1、以学生自主学*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图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定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灵活教学,这样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七节 多民族的国家

  本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但越是简单越是感觉压力大,任务重,需要我探索研究的地方太多了。我通过深入学*和研究新课标对理解和把握这节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本堂课的讲授,其主要优点是:

  1、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辅助教学,补充相关民族知识,学生接受也较快,同时,也利用画面引导学生充分读图分析得出结论,用口决的形式记忆人口多的民族,巧妙解决了记忆难点。

  2、本节课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初步做到了从“学会地理”向“会学地理”的转变。

  不足之处:

  1、没有将提前让学生搜集的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惯都展示给学生,非常遗憾。

  2、课堂语言不够丰富,尤其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应多加推敲与锤炼。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要再丰富多彩一些。

  3、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有些小组长没有起到带头作用,这就要求老师随时指导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如何在小组合作探讨中解决疑惑。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学*,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将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技术顺畅地结合起来。

  第八节 中国的地势 根据七年级地理基础和实际情况,学*《中国的地势》这一知识点时,我主要给学生重点知识是:

  ①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

  ②各级阶梯的评价海拔、地形。

  ③阶梯的分界线。

  ④我国地势的优越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上教学,重点知识学生已基本掌握,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开展小组合作学*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时,学生讨论不够充分。时间比较仓足。导致各组学生代表发言时,问题回答不够成熟、、语言啰嗦不简练。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不尽合理,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从图中获取信息。在处理地形图上也该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和发现,更多地从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地势特征以及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水能等方面的影响。这样学生会掌握得更好些。

  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充分提高学生学*地理的热情。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培养地理运用能力。

  第九节 中国的地势

  通过本堂课的讲授,其主要优点是:

  1、充分利用地图进行课堂教学。

  2、引导思考,在思考中获取知识。

  3、传授方法,以方法授以渔。

  存在的不足:

  1、可尝试着放的更大一些,给学生更多自己的空间进行学*,老师尽可能的少说,将更多的时间放手给学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学*小组合作的作用,将很多地理环节都可以让给小组来解决,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3、还可以利用对我国地势和地形学*的大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

  第十节气温与降水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十一节天气

  从内容涉及中就可以看出这需要考察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和生活天气常识。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大家来描述今天的天气,说说自己所知的天气现象,这也同时反映出学生在*日里、在语文作文中对天气的形容和描述。结果显示:大部分孩子能说出有关天气的许多华丽辞藻,却说不出多少的天气现象来。显然,看惯了动画片的他们也几乎从未关注过天气预报,更别提收听气象广播了。孩子们每天出门也都是听从大人的安排来穿衣,几乎不会去了解明天的天气情况而对自己的衣着进行安排和调整。幸好,他们还是能察觉到冬天冷,穿衣多;夏天热,穿衣少的这一点生活常识的,通过这也不难让孩子了解到天气的变化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

  而有关本课的知识点,学生在区分“多云”和“阴”的天气符号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就让学生回想多云天气和阴天的状况,再把“晴”拉入队伍,帮助学生从云量多少、有无太阳这两方面对三个天气符号有了正确的认识,明确晴天少云、有太阳,所以太阳的图标表示“晴”;多云天有云,也有太阳,所以一个云朵、一个太阳的图标表示“多云”;而阴天有云,没太阳,所以两个云朵的图标就表示“阴”。这一下,孩子对三种表示云量的天气符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其他天气符号的识记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作业情况反馈来看,孩子们都学得不错,也令人欣慰。

  第十二节气候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合作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并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老师不得不讲。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在温度带对人们生活和生产这部分的教学中如果再增加些学生的生活事例和亲身感受应该会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活跃。因为*时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机会不多,在使用多媒体方面还需要加强。针对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中会把成功的地方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加强改正,让今后的课堂上的更加完美无憾。

  第十三节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本节是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和读图,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大致情况,记住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臵,并根据图表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首先通过欣赏我国主要河流的优美风景图片导入新课,使学生不同的河流有感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做好铺垫。展示我们当地的小康河、胶河图片,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理解河流水文特征形成的原因。

  在学*“内流区与外流区”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从读图练*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各自注入的海洋,让学生得出内流河、内流区、外流河、外流区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填图、记图,以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使学生认识到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本节的重难点是内外流区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涉及水量、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多个方面,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受气温、降水、植被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表格归纳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共同点和差异,这样使这部分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方法。

  在“我国的湖泊”教学中,通过画内流湖与外流湖的剖面图,提问咸水湖和淡水湖输出湖水的主要形式分别中什么?对于湖水的含盐度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得出咸水湖的湖水主要通过蒸发输出,湖中盐类物质聚集,含盐度较高。淡水湖的湖水主要通过外流河流出,湖中盐类物质随湖水排出,含盐度较低。从而进一步认识咸水湖、淡水湖的集中分布区。

  本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在语言的组织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学生已经说过的内容还有重复现象,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基本功训练,争取更大的进步;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简练,所以时间比较紧张,最后的环节没有处理完,觉得非常遗憾,也暴露出自己在课堂调控能力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利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主要河流时,让学生自己画图、填图,效果会更好;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放开多让学生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的体会是: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耳、动脑、动笔,调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有效学*,使课堂更有生命力。

  第十四节黄河

  《黄河》这部分教材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的综合治理,黄河丰富的水能资源等,内容很多,一节课要讲完、讲好必须进行精心周密的设计。为此,我参阅了许多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汲取了大家的经验,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本节课开头运用黄河图片和《黄河颂》导入,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的参与者,分析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学们踊跃发言。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学*,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水利图与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增强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找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地上河”成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河段特征配上图片录象更直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运用“一碗水,半碗泥”,“跳进黄河洗不请”等俗语,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提出黄河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更全面、更主动一些。

  存在的问题: 学生分析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和成为地上河的原因时,只能找到认为的原因,自然原因说不出来,教师应加以说明。从最后的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发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应用能力较差。不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地理现象和实际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另外导入黄河图片为录像配上黄河颂更能体现黄河的气势磅礴;在学*黄河源流概况时应该给予学生更多一点时间,做点课堂练*更利于学生巩固;再就是有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

  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认真研究使更多同学积极参与的问题,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第十五节长江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学*一条河流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因为是针对七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通过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地理位臵与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过于繁多,没有很好的把握好学生的基本学情,没有合理的运用好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通过本堂课,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到更多地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六节海陆分布

  通过本堂课的讲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一)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然后,教师的及时点评;再者,教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师生互动掌握基本知识点。

  (二)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学生的学情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理得恰到好处。

  (三)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顺畅,各环节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心得

  1、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宜过大、过泛,要符合当地学生实际,要切施可行,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2、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做到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要能根据教材体系和学生实际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教材处理。

  3、对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挂图展示、解读,甚至用口述加板书这种简单的教学手段,这种简单的方式是不利于现代学生地理学*兴趣的培养和地理知识技能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应着重以学生的读图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学生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联的理解,利于学生对地理奥秘的探究和发现,能给予学生很强的成就感,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兴趣。

  三、教学不足

  1、由于是一堂公开课教学,教师担心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出现知识点和教学环节的纰漏,甚至怕时间安排不合理,所以课堂上有时还过于照案操程,缺乏一定的灵活度。

  2、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比较明显,创新的环节不多。

  3、教师对学生学*水*和能力还持怀疑态度,因此,每个知识点都由教师点评,不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

  4、本课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比较耗时复杂,对于*时的日常教学参考价值不是很大。

  四、教改意见

  1、本人还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和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养成良好的撰写教学反思的*惯,逐步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假如重新设计这堂课,除了保持以上提到的优点外,要在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下功夫。

  3、假如重新设计这堂课,除了保持以上提到的优点外,要在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下功夫。

  第十七节世界气候类型

  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本堂课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利用效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比如世界气温分布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直方图及多种景观图片等等,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识的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分布;通过分析气候直方图,学会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突出重点。

  4、课堂提问科学合理;

  5、学生读图时深入指导;

  6、注重激励性评价,学生积极性高;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备学生不够细致。

  2、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

  3、总结性的内容仍需给学生机会。

  4、反馈练*涵盖的知识面不全。

  以后再上这节课时,我会摒弃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已,我要不断的在理论学*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老师。

  第十八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学*课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地理教学的关键。由于本课内容的枯燥性和理论性太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目的;教师则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表达自己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内和组间交流中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

  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的信心,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情景的创设要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困难。

  (四)、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第一课时主要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中东的位置及其重要性;二是中东的石油资源,具体包括: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和输出路线。针对上述知识点,我设计并讲解了这节课,现将这节课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新知识都是从地图中获得的,使地图在本节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运用,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本节课的知识点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学*来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热烈,今后要加强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与交流,要多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培养他们学*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2.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了重点知识不突出,这与我调控课堂的能力有一定关系。今后,我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科学的分配45分钟,使得知识主次分明,以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今后在教学中,我会把成功的地方继续发扬,不足之处改正过来,让今后的课堂更加完美无憾。

  [优点]

  1.通过对比我国和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差异导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易于增加感性认识并逐步理解欧洲为何畜牧业发达。

  2.采用讨论、指读等形式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多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3.结合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4.板书设计尽量做到精简且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缺点]

  1.ppt设置上,字体可再放大点或根据颜色的搭配以突出显示。

  2.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对比中应提问再细化,并注重引导从沿海向内陆海洋性在减弱,大陆性在增强。

  3.谈这堂课的收获环节,可结合板书突出重点,再次提升课题。

  [改进]

  1.多学*计算机,结合地理学科特色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如ppt、excel,提高自己的电脑水*。

  2.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提问的方式方法,以及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等等都需要不断地研究。

  3.地理教学中板书、版画、版图很重要,坚持每周练*。

  4.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坚持听“师说”、“壹周立波秀”,不仅练口才也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不断培养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非常感谢进修学校的李继红校长和吴江教研组的姬惠光老师给我的点评,我会不断努力的!

  我校走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革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中实现自我价值”,促使教学过程转变为一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尽情展现自我风采的形式。在体验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运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实施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新审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做好课堂设计

  现今的初中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倘使课堂上教师不提供给他们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往往会造成其心不在焉甚或是惟恐天下不乱的混乱局面。这样势必造成学生丧失激情,对学*提不起丝毫兴趣。怎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现自我的*台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做好课堂设计。因此,课前准备我除了熟悉地理教材,把握地理教材重点、难点知识外,还根据*时课堂中学生群体的各种表现,仔细琢磨学生群体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等实际情况,再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能以“热闹”的课堂活动方式“有序”地进行学*。例如八年级上期“关于中国主要地形”这一章节的课程设计,我在这一课时的导学案中板出中国地形区的空白地图,并在不同地形区相应的位置中标上序号,让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中国地形,并以填空方式来认知中国的地形。这样,不但让所有学生在自主的交流中运用中国地形图来认知中国主要的地形区,而且解决了多数学生因认知能力水*不高,不能独立完成地理学*任务的大难题,进而整体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走出了最关健的一步。

  二、实施课堂教学, 展现学生风采

  我校“三四·一”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完成学*任务的过程,而且是学生自觉做到全面参与学*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真正成为学*活动的实践者和学*的主人。因此,我充分利用我校的小组合作学*模式,在各班级设立不同层次的学*小组;且从每个学*小组中选一个成绩优良且责任心强的学生,担当小老师角色,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学*。如:学*八年级下册中国地理“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这些地理知识点时,我让每个合作学*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完成以下任务:

  1、做好课前准备。围绕问题搜集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和中国水文图及相关材料。这一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的合作学*有了独立思考的基础,进而学生才能围绕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和范围对难题或意见不统一的地方进行讨论。

  2、小组成员交换意见和分配任务。小组学生就要解决的地理问题相互讨论探究,促使问题的见解达成一致,并且由小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能力高低分配难易不同的任务。如:说说我国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种植这种粮食作物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每个小组的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此问题的依据和答案后,小组长就会把第一问的回答分配给认知能力中等偏下的学生,第二问的回答分配给认知能力中等的学生,第三问的回答分配给认知能力中上的学生。这样,各小组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成果的过程中,就会将学*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整个过程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等交流。

  3、展现学生风采。各小组的学生结合课本和收集到的信息材料来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如对上面题目的回答,第一问: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是大米;第二问:学生会结合课本提供的材料和读中国主要地形区分布图回答水稻主要分布地区;第三问:学生会结合课本提供的材料和读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和中国水文图回答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有利条件。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轻松获取相关知识,并产生一种成就感,进而促使学生自主自觉学*。而这时作为教师,我的角色是维持课堂纪律,1 让学生在“热闹”的课堂活动中“有序”地进行学*;再次,就学生的不足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指正。由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不但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学*的态度越来越积极,信心越来越强,而且使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合理地评价学生,肯定学生进步

  俗话说:孩子是在表扬中进步的。当今的学生,他们在自己的人际交往和现代媒体传播中,多数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观点,做任何事情都是从于自己有利于出发的。因此,小组间我采用合作学*、点评打分争先创优的方式方法进行,能够及时合理地评价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否定学生的不足。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赶、帮、超”学*氛围,使我们的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因此,在教育中表扬与批评并举,方能使学生得到更健康的成长。

  总之,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本节内容容量大,在备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资料和数据,这使得对俄罗斯的很多方面都有了很详细的了解。本节课上完后,有以下几个收获。

  一、知识点之间的过度比较容易处理,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如从位置的学*到地形、气候、资源之间的联系以及到俄罗斯的经济以及经济向亚洲迁移,这样学生在听课时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过渡,很容易接受。

  二、在引入新的知识点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及前面所学到的俄罗斯知识去学*,从而有了一定的思考量。

  如在介绍完它的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部分,接着让学生思考“那么俄罗斯的工业是不是也多分布在亚洲部分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俄罗斯的工业分布”。

  三、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这一点尤其是在资源与工业分布上,当学生得出“资源多分布在亚洲,而工业多分布在欧洲”时,这样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很快就想到“分布不一致”,于是“怎么办”这个问题就自然的出现在学生大脑中了。

  四、不能小看学生的思维。

  在备课时,思考“俄罗斯为什么重工业发达,而轻工业却很落后呢”这个问题时,上课时学生讨论后的结论却很丰富,如“气候寒冷,很多农作物很难生长,缺少原料”“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重工业”等等答案,所以上课前的备课一定要多思考,多查阅资料。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

  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

  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地理的兴趣。

  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

  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

  读图思考:

  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

  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

  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

  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

  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

  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

  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种地图,在大脑中首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顺序思路,机智的调动学生,使整堂课在活跃、有序的氛围中进行,基本实现了预期的设计意图。

  1、利用地图充分展示并引导学业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的读图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2、关注学生的学*,构建互动的教学*台。本节课经过教师的引导和交流,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充分展示了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从而激发了学*兴趣,活跃了课堂学*氛围。

  3、注重了学*区域地理方法的指导。本节知识是学生学*区域地理的开端,因此,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学*区域地理方法的指导,在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特征时,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加以分析,并强调这是学*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同学们今后遇到陌生的区域,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学*和分析。

  4、在学*方法的延伸和拓展上没有及时的反馈、运用和巩固,如在学*亚洲自然环境中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河流后,“,可以把教材第9页的北美洲洲图,让学生依据区域地理的方法来分析北美洲洲的地理位置,从而使学*区域地理的方法得到深化和巩固。

  1、讲究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学*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还是凉的”,晚上情况相反;冬季感受与夏季相反这些老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学*“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内容时,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一、成功之处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学生较为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整堂课结构比较清楚,分成三大结构:位置——地形——气候,使学生在学*的时候有条理,思路清晰,最后再通过板书总结,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大量运用各种地图,通过先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找出相关信息,然后老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及时纠正学生,并在此过程中适时提示相应读图方法,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4、在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时,运用两幅图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体会印度雨季和旱季;运用视频和摘抄新闻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直观感受印度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的引出印度水旱灾害频发主要是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很清晰的区别印度雨、旱季的形成原因和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二、不足之处

  1、在运用“印度的地形”图分析印度的地形特点时,没有通过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运用颜色分析地形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多媒体上展示三大地形区时,用圈勾出的形式不够准确。

  2、在介绍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时,就只让学生读课本了解,过于单调,没能很好的与我国进行联系和对比。

  三、反思

  1、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学*的能力并快乐的学*?什么时候需要教师先引导再教?

  2、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到底该如何做活动来提起学生兴趣。

  3、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并且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且看得见、摸得着,更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和主动的学*。

  今天上的是初一级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整堂课课堂纪律很好,基本没有捣蛋的同学,这节课的最大问题是老师本人。这节课的难度中上,在缺乏教学工具的情况下,更难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各板块的运动。所以给教师下了难题。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沧海桑田”的传说引入本节课,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是否存在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通过图2。10、2。11、2。12,探讨海陆变迁的现象,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接着引出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的故事,及通过图2。16、2。17共同探讨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理论。

  (对于本知识点的引出,缺乏自然,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缺乏很好的引导)

  通过提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出板块运动。板块运动理论分为三个方面:1、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的运动;3、板块内部稳定,边缘活动活跃。

  总体上,本节课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改进的要点:增加幽默感,提高课堂气氛;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提高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思维课堂的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生活中的地理”和“学*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这节课除了上课课件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但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真正有效的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

  在本课中,原本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挥,开动脑筋的地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例如: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老师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原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都由自己讲解了,所以显得老师讲解的过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过少现象。另外被要求提问的同学大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关注不够,影响到学生学*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本节课中师生互动明显不充分。

  二、教学语言不够规范

  教学语言应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讲解。在一些细微地方注意不够,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所以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细微之处,把好语言规范这道关卡。

  通过反思让我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将努力的方向: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通用20篇

  教材分析

  《美国》是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和第二节《巴西》共同构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对西半球两类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概况有所了解。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都围绕美国经济发展展开。本节第一课时分析了美国的人种构成以及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课时则主要认识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和带来的问题。

  世界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基地—这部分内容,突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工业在美国工业及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资源消耗大国—在学生了解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同时辩证地让学生看到美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对我们邻*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的学*后,已经能够掌握学*区域地理的简单方法,并且对于世界地图、区域地图和统计图表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所以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认识美国的工业分布以及美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情况。

  七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强,指导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材料和活动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美国工业的地位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其经济增长的作用。

  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时事的关心,开展模拟世界气候峰会的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和组织学生就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

  2. 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 认识美国消耗了全球的资源,过度排放污染物;

  4.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地图和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认识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2. 通过分析材料认识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 通过分析统计图表认识美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和废物排放大国;

  4. 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理解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了解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

  2. 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基础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2. 了解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3.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星期三,我在长安实验中学初一15班中上了一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公开课。这是我在长安实验中学的第一节也是最后一节课,心中的紧张感早已伴随我两个星期。对学生的未知,让我紧张;不同的小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新奇;还有身在录播室,那潜伏的摄像头,让我顿感压力山大。所幸,一上讲台,我就摇身一变为教师,在学生们的奇思妙想中,愉快度过课堂的40分钟。

  初一的学生们真的有很强的好奇心。在看到课本没有的内容“霰”时,小眼睛都闪着光芒,专注着研究图中在生活里不曾见过的白色颗粒。在谈到“生活中你与降水的‘爱恨情仇’”时,许多学生都深有体会,踊跃发言。甲说“我对降水是爱,因为生活中吃的粮食需要雨水的滋润”;乙说“我对降水是恨,因为有一次出门,天突然下冰雹,砸到我了”;丙说“我喜欢降水,因为如果昨天雨下得够大的话,我就不用上课,可以在宿舍睡觉”……答案五花八门,出乎意料。这些都是学生们真真切切的生活经验,他们在回忆中已深深体会到“降水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从他们的言语中,我也能关注到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有许多想法,很聪明。比如课堂拓展“下雪了,怎么测量降水量”“制作简易雨量器,测量当地降水量”时,学生们都结合书本与生活实践,提出很实用的方法,如“测量降雪量需测融雪后的雪水”,“用生活中的塑料瓶制作简易雨量器”等。这一些都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接受。人对于自己找到的答案,会有自然的成就感,学生也是这样。尝过这种成就感,学生们自觉喜欢上发现的过程。老师也可以卸下“独挑课堂大梁”的重任,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可以从中坐收渔翁之利。

  愉快的一节课很快就过去,我满足地回味学生们的积极表现,也静静地回忆自己的表现。台下学生,台上教师,这就是说的我吧。只是这个教师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尝试者,与学生一样,有许多奇奇怪怪的想法,充满好奇心;又与学生不同,有许多顾虑,许多不成熟。比如,课堂语言组织能力终归不太严谨,关于课堂“留白”把握得较欠缺。课堂中,我一般会按照先前教学设计进行,一旦学生思维超出这一设计,我就有点失措。此时,我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用许多废话,把学生兜回原来设计轨道上;或者一个问题,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我会设计许多小问题,引导学生,有时绕远就有点跑题了。这一节课上,我感觉语言还不到“一语中的”;关注到的学生也不够广,课堂中自主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少,只是参与的范围不够广;课前准备进行小组之间的计分竞赛,最终并没实现;时间把握不好,导致拖堂……

  就如肖老师所言:没有完美的课堂。每一节课堂都是一场尝试,有满有缺。满让我感激,缺使我进步。

  本章教材内容作为全书乃至全套教材的绪论,有相当重要的启蒙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学*地理的热情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欲。它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都是以现实的事例作为分析思考的对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能够通过古今中外的事例学*到地理的概念,形成地理的头脑,对今后的地理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思索理解。

  在本章的教学设计方面,我针对学生对于地理的混沌认识状态,决定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精神,以教师的引导为方向,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活动讨论,提出质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在教师引导下自行得出结论。

  在具体实施方面,我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讨论活动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要分析总结完教材事例之后,让学生回到自己生活的环境,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来进行讨论,进而展开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的学*方式和对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产生体验和感受。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

  欠缺的一些方面:课件制作时我本想穿插一些视频资料给学生看,没有找到合适的视频。我认为国际长跑比赛中东非选手领先可以用视频播放一个比赛片段更好。以后我会补充上去。

  通过课堂教学,发现本教学设计能联系生活实际,贴*生活,既体现了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又体现了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地理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学*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很多同学理解的比较模糊,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的表格内容应该更详细,例如增加天气与气候在时间长度,特点,要素上的区别,这样学生也许更容易理解和区分。本节教学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天气,也为了后面更好的学*气候,因此将气候的概念,特点做了提前讲解。

  反思一:教学要走出教材,走*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情境的创设要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在前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 有什么规律 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风气。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

  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已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

  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情景的创设要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优点]

  1.通过对比我国和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差异导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易于增加感性认识并逐步理解欧洲为何畜牧业发达。

  2.采用讨论、指读等形式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多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3.结合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学*兴趣。

  4.板书设计尽量做到精简且因果关系清晰明了。

  [缺点]

  1.ppt设置上,字体可再放大点或根据颜色的搭配以突出显示。

  2.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对比中应提问再细化,并注重引导从沿海向内陆海洋性在减弱,大陆性在增强。

  3.谈这堂课的收获环节,可结合板书突出重点,再次提升课题。

  [改进]

  1.多学*计算机,结合地理学科特色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如ppt、excel,提高自己的电脑水*。

  2.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提问的`方式方法,以及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等等都需要不断地研究。

  3.地理教学中板书、版画、版图很重要,坚持每周练*。

  4.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坚持听“师说”、“壹周立波秀”,不仅练口才也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不断培养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非常感谢进修学校的李继红校长和吴江教研组的姬惠光老师给我的点评,我会不断努力的!

  期中考试成绩已经揭晓,面对自己的成绩总觉得有些伤感,面对大半数的学生上课提不起积极性,致使大多数同学不及格,真是感到此生妄为人师。做老师真是感到有些失败。上课总是尽心尽责,竭尽全力的教学,可是面对大多数不尽人意的学生,无论你怎样要求,怎样强调,她们总是无动于衷,不管不问,同步同步完不成,课本课本不熟悉。真是那这些同学没有办法。让他记他不记,让他背他不背,让他读他读不上溜,真是替他们着急。

  上节课,我检查了一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一检查半数同学一点也没做,于是我来了气,让他们出去做,大约十来分钟全部做完,可见只要每节课都及时检查,同学们的作业就能及时完成,*时我的检查没有跟上,导致大多数同学有些懈怠。今后我一定要每节课及时检查,及时提问,尽量让大多数同学及时完成作业,另外,原来上课我依同步为主,忽略了课本,总以为同步上的内容基本包裹了课本知识,可是课下大多数同学也不去再去看课本,现在我调整了一下,先去梳理课本,再去完成同步,最后在统对答案这样大多数同学做起题来就容易的多了,课本知识也记忆深刻了。上起课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总之,我要不断努力把成绩提高上去。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进门的第一课,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兴趣,本书第一节就为同学们介绍地球与地球仪的知识点。通过本堂课的讲授,我发现一下几点:

  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能太多

  2、上好地理课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3、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课堂练*时间。

  4、在教学中发挥巡视的作用。在学生自学以及练*的过程中,教师在不断的巡视,发现学生学*中的各种问题,并予以纠正。

  5、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强调重难点,让学生看书时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够重点突出,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节 地球仪

  本通过对本节课的讲授,主要的我的成功之处在于合理安排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简洁、流畅且重点突出;引导启发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制造了不少课堂亮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这个直观教具和小组学*的组织方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变难为易,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虽然效果很好,但细节上还需要把握,课堂秩序也需要维持好!由于师生准备尚不够充分,探究型课堂模式的特点体现得不够明显,探究的内容还没有脱离教材本身,探究的目的还没有指向现实生活。应结合学生的思维实际,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们深入挖掘新的知识点等。

  第三节 地图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其成功之处在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和合作学*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完成合作学*的内容,即为学生自主学*创造条件,同时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也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衔接,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注意与学生感情上的交流,从教师的教态、语言、表情等方面做到亲切,拉*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进行学*,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本节课还没有带动全部学生的学*积极性,后排的几个学生没有融入到活动中学*。

  2、比例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刚接触,感性认识很好,但在换算中很多同学有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比例尺的换算能力的训练。

  3、部分小组的合作意识要进一步加强,今后要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让小组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总之,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所以应使学*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培养学生在阅读地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表达他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使学生体验到学*地理的喜悦。

  第四节 地形图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学*难度较大。所以这节课没有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感性思维仍起主导作用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演示一些相关生动、直观的课件,降低学生学*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效果较好。学生们都能够认真观察课件演示中的每一个步骤,积极发现、探讨问题,较快的掌握了“地形图的判读”方面的地理知识。特别是由于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使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原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等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有效地突破。

  总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是教学中的一次改革,它能给地理教学带来生机、带来活力,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形式。

  第五节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这一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

  1、通过阅读地图和课文,了解我国的地理概况,体会我国地域广阔的特点。

  2、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方法,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臵。

  3、在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过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国家**意识。

  本节的重点是:熟悉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以及相对的位臵。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和讨论,这个知识点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了解并记住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全部记住34个)。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基本达到了目的。关键是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学*方法的掌握和探究精神的形成。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上述的要求大部分都能够达到,有少部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六节 众多的人口

  本节难度不大,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世界人口的有关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将本节内容分为四大块:

  1、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

  2、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3、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的特点;

  4、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

  5、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是否应该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

  本节内容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1、以学生自主学*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图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定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灵活教学,这样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七节 多民族的国家

  本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但越是简单越是感觉压力大,任务重,需要我探索研究的地方太多了。我通过深入学*和研究新课标对理解和把握这节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本堂课的讲授,其主要优点是:

  1、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辅助教学,补充相关民族知识,学生接受也较快,同时,也利用画面引导学生充分读图分析得出结论,用口决的形式记忆人口多的民族,巧妙解决了记忆难点。

  2、本节课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初步做到了从“学会地理”向“会学地理”的转变。

  不足之处:

  1、没有将提前让学生搜集的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惯都展示给学生,非常遗憾。

  2、课堂语言不够丰富,尤其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应多加推敲与锤炼。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要再丰富多彩一些。

  3、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有些小组长没有起到带头作用,这就要求老师随时指导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如何在小组合作探讨中解决疑惑。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学*,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将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技术顺畅地结合起来。

  第八节 中国的地势 根据七年级地理基础和实际情况,学*《中国的地势》这一知识点时,我主要给学生重点知识是:

  ①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

  ②各级阶梯的评价海拔、地形。

  ③阶梯的分界线。

  ④我国地势的优越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上教学,重点知识学生已基本掌握,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开展小组合作学*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时,学生讨论不够充分。时间比较仓足。导致各组学生代表发言时,问题回答不够成熟、、语言啰嗦不简练。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不尽合理,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从图中获取信息。在处理地形图上也该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和发现,更多地从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地势特征以及这种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水能等方面的影响。这样学生会掌握得更好些。

  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充分提高学生学*地理的热情。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培养地理运用能力。

  第九节 中国的地势

  通过本堂课的讲授,其主要优点是:

  1、充分利用地图进行课堂教学。

  2、引导思考,在思考中获取知识。

  3、传授方法,以方法授以渔。

  存在的不足:

  1、可尝试着放的更大一些,给学生更多自己的空间进行学*,老师尽可能的少说,将更多的时间放手给学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学*小组合作的作用,将很多地理环节都可以让给小组来解决,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3、还可以利用对我国地势和地形学*的大好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

  第十节气温与降水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十一节天气

  从内容涉及中就可以看出这需要考察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和生活天气常识。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大家来描述今天的天气,说说自己所知的天气现象,这也同时反映出学生在*日里、在语文作文中对天气的形容和描述。结果显示:大部分孩子能说出有关天气的许多华丽辞藻,却说不出多少的天气现象来。显然,看惯了动画片的他们也几乎从未关注过天气预报,更别提收听气象广播了。孩子们每天出门也都是听从大人的安排来穿衣,几乎不会去了解明天的天气情况而对自己的衣着进行安排和调整。幸好,他们还是能察觉到冬天冷,穿衣多;夏天热,穿衣少的这一点生活常识的,通过这也不难让孩子了解到天气的变化影响着地球上的生物。

  而有关本课的知识点,学生在区分“多云”和“阴”的天气符号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就让学生回想多云天气和阴天的状况,再把“晴”拉入队伍,帮助学生从云量多少、有无太阳这两方面对三个天气符号有了正确的认识,明确晴天少云、有太阳,所以太阳的图标表示“晴”;多云天有云,也有太阳,所以一个云朵、一个太阳的图标表示“多云”;而阴天有云,没太阳,所以两个云朵的图标就表示“阴”。这一下,孩子对三种表示云量的天气符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其他天气符号的识记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作业情况反馈来看,孩子们都学得不错,也令人欣慰。

  第十二节气候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合作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并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老师不得不讲。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在温度带对人们生活和生产这部分的教学中如果再增加些学生的生活事例和亲身感受应该会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活跃。因为*时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机会不多,在使用多媒体方面还需要加强。针对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中会把成功的地方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加强改正,让今后的课堂上的更加完美无憾。

  第十三节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本节是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和读图,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大致情况,记住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臵,并根据图表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首先通过欣赏我国主要河流的优美风景图片导入新课,使学生不同的河流有感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做好铺垫。展示我们当地的小康河、胶河图片,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理解河流水文特征形成的原因。

  在学*“内流区与外流区”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从读图练*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各自注入的海洋,让学生得出内流河、内流区、外流河、外流区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填图、记图,以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使学生认识到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本节的重难点是内外流区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涉及水量、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多个方面,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受气温、降水、植被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表格归纳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共同点和差异,这样使这部分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方法。

  在“我国的湖泊”教学中,通过画内流湖与外流湖的剖面图,提问咸水湖和淡水湖输出湖水的主要形式分别中什么?对于湖水的含盐度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得出咸水湖的湖水主要通过蒸发输出,湖中盐类物质聚集,含盐度较高。淡水湖的湖水主要通过外流河流出,湖中盐类物质随湖水排出,含盐度较低。从而进一步认识咸水湖、淡水湖的集中分布区。

  本节课存在着很多不足:在语言的组织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学生已经说过的内容还有重复现象,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基本功训练,争取更大的进步;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简练,所以时间比较紧张,最后的环节没有处理完,觉得非常遗憾,也暴露出自己在课堂调控能力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利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主要河流时,让学生自己画图、填图,效果会更好;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放开多让学生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的体会是: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耳、动脑、动笔,调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有效学*,使课堂更有生命力。

  第十四节黄河

  《黄河》这部分教材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的综合治理,黄河丰富的水能资源等,内容很多,一节课要讲完、讲好必须进行精心周密的设计。为此,我参阅了许多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汲取了大家的经验,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本节课开头运用黄河图片和《黄河颂》导入,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的参与者,分析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学们踊跃发言。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学*,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水利图与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增强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找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地上河”成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河段特征配上图片录象更直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运用“一碗水,半碗泥”,“跳进黄河洗不请”等俗语,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提出黄河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更全面、更主动一些。

  存在的问题: 学生分析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和成为地上河的原因时,只能找到认为的原因,自然原因说不出来,教师应加以说明。从最后的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发现,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应用能力较差。不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地理现象和实际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另外导入黄河图片为录像配上黄河颂更能体现黄河的气势磅礴;在学*黄河源流概况时应该给予学生更多一点时间,做点课堂练*更利于学生巩固;再就是有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

  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认真研究使更多同学积极参与的问题,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第十五节长江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学*一条河流的思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因为是针对七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通过媒体的辅助,重点突出地理位臵与示意图的结合,让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有理有据的分析问题。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的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过于繁多,没有很好的把握好学生的基本学情,没有合理的运用好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通过本堂课,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到更多地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六节海陆分布

  通过本堂课的讲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一)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然后,教师的及时点评;再者,教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师生互动掌握基本知识点。

  (二)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学生的学情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理得恰到好处。

  (三)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自然顺畅,各环节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心得

  1、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宜过大、过泛,要符合当地学生实际,要切施可行,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2、教师在备课时务必做到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要能根据教材体系和学生实际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教材处理。

  3、对于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挂图展示、解读,甚至用口述加板书这种简单的教学手段,这种简单的方式是不利于现代学生地理学*兴趣的培养和地理知识技能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应着重以学生的读图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操作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学生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联的理解,利于学生对地理奥秘的探究和发现,能给予学生很强的成就感,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活跃了课堂气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兴趣。

  三、教学不足

  1、由于是一堂公开课教学,教师担心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或出现知识点和教学环节的纰漏,甚至怕时间安排不合理,所以课堂上有时还过于照案操程,缺乏一定的灵活度。

  2、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比较明显,创新的环节不多。

  3、教师对学生学*水*和能力还持怀疑态度,因此,每个知识点都由教师点评,不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概括能力的培养。

  4、本课的课前准备和教学设计比较耗时复杂,对于*时的日常教学参考价值不是很大。

  四、教改意见

  1、本人还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和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养成良好的撰写教学反思的*惯,逐步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假如重新设计这堂课,除了保持以上提到的优点外,要在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下功夫。

  3、假如重新设计这堂课,除了保持以上提到的优点外,要在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方面下功夫。

  第十七节世界气候类型

  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本堂课成功点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利用效率高: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比如世界气温分布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直方图及多种景观图片等等,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各种气候类型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的,利用图片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图片上植被的特点,学生能感受到该气候的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加深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知识的学*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了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兴趣。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读图,了解世界气候类型名称、分布;通过分析气候直方图,学会描述气候特点的方法,突出重点。

  4、课堂提问科学合理;

  5、学生读图时深入指导;

  6、注重激励性评价,学生积极性高;

  不足之处表现在:

  1、备学生不够细致。

  2、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

  3、总结性的内容仍需给学生机会。

  4、反馈练*涵盖的知识面不全。

  以后再上这节课时,我会摒弃自己的不足,发扬优点,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已,我要不断的在理论学*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自己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老师。

  第十八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学*课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地理教学的关键。由于本课内容的枯燥性和理论性太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目的;教师则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表达自己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内和组间交流中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

  本节内容简单容易掌握,课前先让学生通过导学案预*。课上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学*,把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中力争用多种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师生双边活动得以开展。

  本章节是世界地理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大洋是世界地理基础,认识大洲和大洋位置,首先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本节课安排一课时,主要是学*大洲大洋的名称、轮廓和分布。在*时生活中学生对此多有接触,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因此,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需要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

  1.教法:利用视频、图片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和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和材料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

  经过教研组评课,大家认为亮点的'地方有:

  1.利用填图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积极性、主动性。

  2.问题设置合理,富有启发性,符合地理学科特点,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各种教学手段应用好,思路清晰。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

  1.导学案应用不足,对自学过程体现不充分。

  2.内容设置多,导致课堂满,留给学生记忆时间不足。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改正不足,发扬长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通过前面的学*,学生初步形成学*分析区域地理的思路,根据所掌握的分析方法去分析东南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其中重点是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组成,了解本区气候湿热的特点,会分析气候和地形等对农作物及物产种类和分布的影响,和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与积极性,课堂上通过活动设计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还运用大量的图表和资料,以针对性的问题推动,引导学生探究、总结,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但是本节课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整体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缺乏主线的贯穿,钻研教材的时候,应该更加细致分析,更透彻在宏观把握上再下功夫。

  2、应该结合重难点及时小结,使知识点更系统化。

  3、在世界政区图中找不到东南亚的具体范围,导致在分析气候时无法判断气候的分布区域。

  4、教学时间分配不当,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导致课堂结构前紧后松,部分教学任务完成粗糙。

  5、注意要组织和关注学生,及时了解学情。教会学生学*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读图和分析问题,不能大包大揽,而要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升他们的学*素质和能力。

  6、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发问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式学*。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学*他们成功的经验,改进自己的不足,保留和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的教学水*不断得到提高。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在历史上日本曾经做过对不起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事,因此这节课除了要完成教学目标以外,还要渗透德育和情感教育。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的国花——樱花、国家象征——富士山、传统服装——和服。使学生对日本初步感知。

  2、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分析明确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火山的国家,此处介绍日本先进的防震能力。也要向学生说明在汶川地震中日本也给予帮助,展开搜救。要让学生知道历史已经过去,中日两国人民应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在野外,家庭,商场,剧场等场景对学生进行防震训练。让学生选择如果地震来了该怎么做,如果选错了就会有石块掉下来,画面生动有趣,学生兴趣盎然。

  3、依托教材中对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这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的。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我们都知道1931年日本**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又发动太*洋战争;1945年战败投降。我们对***主义深恶痛绝,但宽容和博大是我们中华民族千载不变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也不能永远活在历史中,要想使我国经济发展赶上发达国家步伐,就要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向其学*先进经验,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5、日本既是经济强国,又是资源小国。它掠夺世界海洋资源、把污染企业建在发展中国家,进口我国的一次性筷子等也值得我们深思。要让学生知道保护本国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全球环境,从而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学*和生活态度。

  在一个月的地理教学中,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在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反思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的信心,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风气。

  (二)、对运用主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尹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对设计教学目标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情景的'创设要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困难。

  (四)、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同时,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对一些基础知识不明确。对策:引导学生以书本知识为基础,认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地图的分析上,学会读图名、图例,了解题目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让他们更直接、更具体的接受知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上个星期的期中考试,学生成绩一般。但是从卷面内容上看,一部份学生没有掌握地理的学*方法,特别是应用湘教版的地理教材后,学生不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也不知道该记些什么。具体体现为:优秀率为0,及格率为30%,*均分为45分。具体分析原因为:学生不具有地理思维;知识点多而抓不住重点;课前不预*,课后不复*;而我自己相信了领导的话――要有好修养。我现在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米兰中学的老师要考分就要发很。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今后应该这样去做:

  (一)、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等,协商式的,而不是君临天下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风气。

  (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更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创新教学

  我认为,在教学已经进入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因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讨教与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多方位的刺激,使学生在真实的学*情景中接受新的知识,使一些抽象难懂的观念变成具体的客观的,化抽象为具体,能有效地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我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如第一册中矿产资源这一节,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除了找―些*时熟悉的铁、煤、石油等常见矿物实例外,还左网上下载一些罕见矿物(男冰洲石、水晶、石英等)五彩缤纷的图片,这样大大吸引了学兰的注意力,然后采用;司式的方法,请同学们讲述铁、煤、石油的作用,看谁讲得多靶合理,在讲述铁、煤、石油的分布时,我首先采用多媒体手段,在空白填图上打出一个个产地,然后分组比赛,看谁能记得多,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大大地超出了我的想象,最后给予评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个个踊跃回答,使学生在轻松的欣赏中获得知识,从而拓展学生创造的空间,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