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8-19 06:31:32 教学反思,时间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1

  12月11日上午,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总校区与分校区全体数学老师的参与下,我完成了本学期的师徒结对,徒弟开课活动。

  今天我开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一天的时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让学生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时刻进行换算。

  2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时间是学生在生活当中比较熟悉,但又很难说得清楚的东西。因此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件出示一个显示9:00的时钟,让学生自己读出时钟上的时刻并说明自己*时这个时候都在做什么事情。由于有的学生对于时间的表述不是很规范没有突出是早上或者晚上,进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带着这种冲突,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以前所学过的12时计时法,为学生进行解惑达到问题解决目的。由于时间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东西,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动态的展示了一天的时间变化并利用自制教具将钟面上的数字“化曲为直”,将这些数字用时间轴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对于一天当中时针所走过的两圈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为后面的24时计时法的教学做了铺垫。让学生认识到由重复两次的1—12的数字过渡到用1—24来表示时间的可行性。通过这种线段图直观的比较,学生通过观察一般都能认识到时间词与数字之间加减12的问题,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两种计时方法之间转换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2

  12月11日上午,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总校区与分校区全体数学老师的参与下,我完成了本学期的师徒结对,徒弟开课活动。

  今天我开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一天的时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让学生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时刻进行换算。

  2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时间是学生在生活当中比较熟悉,但又很难说得清楚的东西。因此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件出示一个显示9:00的时钟,让学生自己读出时钟上的时刻并说明自己*时这个时候都在做什么事情。由于有的学生对于时间的表述不是很规范没有突出是早上或者晚上,进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带着这种冲突,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以前所学过的12时计时法,为学生进行解惑达到问题解决目的。由于时间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东西,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动态的展示了一天的时间变化并利用自制教具将钟面上的数字“化曲为直”,将这些数字用时间轴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对于一天当中时针所走过的两圈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为后面的24时计时法的教学做了铺垫。让学生认识到由重复两次的1—12的数字过渡到用1—24来表示时间的可行性。通过这种线段图直观的比较,学生通过观察一般都能认识到时间词与数字之间加减12的问题,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两种计时方法之间转换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3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了时、分、秒有关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后学*的一种记时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惯。

  一、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法的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二、观察、比较体会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的特征

  在这一阶段我创设除夕晚上新年钟声的敲响,让学生明白晚上12时就是0时,它是一天的起点,然后结合学生一天的生活与学*活动,让学生利用学具拨出每天的时刻,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的全过程,知道了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24时就是0时,通过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对24时有了深刻的体验。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的区别,为了学生便于观察,我用两种颜色,彩条图形象直观地演示了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把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记时法,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出了24时记时法的一般规律、理解和发现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三、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的互换

  为了让学生感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利用我校的作息时间表和学生喜欢的节目单,让学生进行转化,抓住典型的错误进行反馈,让学生有了更深的印象,并且自己概括出转化的方法。再通过几道对比练*,上午9时,晚上9时等,帮助学生学会转化。

  四、理解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1、在开头,引导学生交流:你见过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体会24是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说得很好,没有进行表扬。

  2、利用我样的作息时间表和学生喜欢的节目单,进行时间互换

  3、当学生对两种记时法有了深入接触后,最后安排学生自制作息时间表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3篇(扩展1)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 1

  一天的时间,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要经历的,但偏偏教学起来特别费劲,学生特别容易出差错。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这几点进行教学::

  1、导入直奔主题

  时间,是每个人再熟悉不过的,但又是一种难说得清,说得明的东西。但一提起时间,学生肯定会感到特别得亲切,好像知道得很多,会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所以,我就说:同学们在一天又一天中渐渐长大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天的时间,从而揭题。在让学生说说关于一天,你知道什么?虽然,没有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没有奇特的画面,但学生兴趣还是被激发了,我觉得还是挺满意的。

  2、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经历一天,降低认知难度 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对钟面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经历一天,说说对应的时刻在做哪些事情,来强化一天所有的时刻。再利用数轴板书出0――24时,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是记时法;利用数轴帮助学生进行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转换。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不足之处:

  1、自己太过于重视这次上课,让自己上课时显的.比较拘谨,发挥失常,对于书本上的目标,有点照搬照抄。其实这堂课按书上的目标,对于学生是比较难完成任务的。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2种记时法转化上,备课不足没有清晰让学生去认识课题。

  2、 太追求模式话,带着学生在我的思维中走,出现了很多状况,考虑如何上这节课太多,但是忽略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没有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这节课的开始,课程的导入考虑的太少,成为失败的主要原因,一开始就没有做到让学生对这节课程有很高的积极性,导致中途出现各种问题。

  总结:这次的课程的失败,为我下次的课程总结了很多经验,相信自己一定会很大的改善。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只有不断摸索,不断学*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 2

  一天的时间,是我每时每刻都要经历的,但偏偏教学起来特别费劲,特别容易出差错。在一节课的教学这样我主要抓住这几点进行教学: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天的时间》是一个接*实际生活的教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钟面,学*了时分秒的基础上学*24时计时法,对于一些有关24时计时法的规律,以及他与12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但时间观念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经历一天,降低认知难度。对于学生来说,时间的只是概念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对钟面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经历第一天,说说对应的时刻在做那些事情,来强化一天所有的时刻。在利用数轴板书出0到24时,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数轴帮助学生进行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换,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也将低了对两种计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由于教学内容多,预测不足,导致这节课出现了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一、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最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应该是两种计时法的转换,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弄清楚转换的方法。二、我没有利用好课堂的生成资源,在重点内容的讲解部分,学生发言非常精彩,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发言记录往下讲,没有必要再次小结,这样就不会显得重复和��嗦。

  三、本节在课堂课教学中,进度有点快,导致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无法完全掌握。在今后将进一步改进,配合学生的接受水*。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 3

  《一天的时间》就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和教学的。

  1、重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质疑引入:出示12时的钟面,让学生猜一猜12时老师在做什么?为什么都是12时,老师做的事却不同?从而明确一天有两个12时,一个是中午12时,一个是晚上12时,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时针要在钟面上走2圈,也就是24时。

  2、重难点突破把握关键:教学新课时,让学生观察课件演示一天的变化,并说出几个时刻,这个时刻你在做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天的变化。 让学生明白晚上12时就是0时,它是一天的起点,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的全过程,知道了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24时就是0时,再通过教具演示,建立普通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再让学生运用学具钟面,在钟面上标出24时计时法,使学生对24时有了深刻的体验。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24时记时法和普通时记时法的区别。引导学生把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把24记时法转化成普通记时法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出了24时记时法的一般规律、理解和发现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3、重生活与数学相结合:设计练*,让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巩固了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转换。

  在教学中,我还重视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和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表述时间时会产生不规范现象。如:把7时说成7点,8时半说成8点半。我立刻给学生以引导,“在数学上,我们要说成“7时或者8时半。”学生的规范的数学用语得到了强化。

  不足之处:

  在教学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没有结合当天来说一说:20号晚上的12时,也就是24时,是20号的结束,也是21号的开始,21号的0时。如果强指出学生会更加明确。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 4

  《一天的时间》是北师大教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24时记时法,具体内容包括:认识12时记时法、认识24时记时法、比较这两种记时法的不同和联系、能够对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能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这的时间。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基于教学用书提供的帮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对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学*过与时间有关的知识,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时间,虽然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已经有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由于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中存在着困难。

  一、谚语引入,关联课题

  新课伊始,我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谚语,明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与时间有关,不仅引入了本节课的课题,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二、巧用课本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引入课题后,我出示了两个钟面,钟面上显示的都是一时,提出问题:这两个钟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刻?学生对这个问题形成了统一的答案,都是一时,紧接着我继续出示淘气在这两个时间里的活动图片,进一步让学生确定钟面上显示的什么时刻,这时学生已经意识到刚才的回答不严谨,有问题,然后去寻找严谨正确的说法,有的`学生回答第一幅图是晚上1时,第二幅图是中午1时,从而自然引入对12时记时法的认识。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新知的欲望。三、借助教育技术,理解抽象概念

  时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有相关方面的经验,但是他们所知道的相关知识不规范、不系统、不全面,而且学生也不没有真正有意识的体验过、经历过,即使他们知道一些,也是从别人口中得来的,也只能说是知道,并没有达到理解的程度,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钟表是学生认识时间的直观辅助工具,在教学时我不仅借用实物钟表,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动态的钟表,让学生感受一天的时间,分针每转动一圈,时针转动一大格,同时在钟面上显示对应的时间,直观形象,在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进行比较时,我同时出示两个钟面,一个用12时记时法,一个用24时记时法,形成鲜明对比,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 5

  一天的时间,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要经历的,但偏偏教学起来特别费劲,学生特别容易出差错。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这几点进行教学::

  1、导入直奔主题

  时间,是每个人再熟悉不过的,但又是一种难说得清,说得明的东西。但一提起时间,学生肯定会感到特别得亲切,好像知道得很多,会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所以,我就说:同学们在一天又一天中渐渐长大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天的时间,从而揭题。在让学生说说关于一天,你知道什么?虽然,没有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没有奇特的画面,但学生兴趣还是被激发了,我觉得还是挺满意的。

  2、加强直观教学

  让学生经历一天,降低认知难度,用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比如:电视上的节目单19:00新闻联播,19:38焦点访谈等等。但出现在课本中还是第一次。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对钟面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经历一天,说说对应的时刻在做哪些事情,来强化一天所有的时刻。充分利用数轴直观板书出0――24时,0――12时针转第一圈,12――24时针转第二圈,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是记时法;利用数轴帮助学生进行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转换。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不足之处:

  1、这节课按教学目标,学生是比较难完成任务的。重点应该放在2种记时法转化上,备课不足没有清晰让学生去认识课题。

  2、没有充分发展学生思维,让他们展示的太少忽略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只有不断摸索,不断学*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3篇(扩展2)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 1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了时、分、秒有关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后学*的一种记时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惯。

  一、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法的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二、观察、比较体会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的特征

  在这一阶段我创设除夕晚上新年钟声的敲响,让学生明白晚上12时就是0时,它是一天的起点,然后结合学生一天的生活与学*活动,让学生利用学具拨出每天的时刻,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的全过程,知道了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24时就是0时,通过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对24时有了深刻的体验。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的区别,为了学生便于观察,我用两种颜色,彩条图形象直观地演示了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把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记时法,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出了24时记时法的一般规律、理解和发现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三、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的互换

  为了让学生感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利用我校的作息时间表和学生喜欢的节目单,让学生进行转化,抓住典型的`错误进行反馈,让学生有了更深的印象,并且自己概括出转化的方法。再通过几道对比练*,上午9时,晚上9时等,帮助学生学会转化。

  四、理解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1、在开头,引导学生交流:你见过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体会24是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说得很好,没有进行表扬。

  2、利用我样的作息时间表和学生喜欢的节目单,进行时间互换

  3、当学生对两种记时法有了深入接触后,最后安排学生自制作息时间表以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惯。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 2

  一天的时间,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要经历的,但偏偏教学起来特别费劲,学生特别容易出差错。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这几点进行教学::

  1、导入直奔主题

  时间,是每个人再熟悉不过的,但又是一种难说得清,说得明的东西。但一提起时间,学生肯定会感到特别得亲切,好像知道得很多,会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所以,我就说:同学们在一天又一天中渐渐长大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天的时间,从而揭题。在让学生说说关于一天,你知道什么?虽然,没有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没有奇特的画面,但学生兴趣还是被激发了,我觉得还是挺满意的。

  2、加强直观教学

  让学生经历一天,降低认知难度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对钟面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经历一天,说说对应的时刻在做哪些事情,来强化一天所有的时刻。再利用数轴板书出0——24时,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是记时法;利用数轴帮助学生进行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转换。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不足之处:

  1、自己太过于重视这次上课,让自己上课时显的比较拘谨,发挥失常,对于书本上的目标,有点照搬照抄。其实这堂课按书上的目标,对于学生是比较难完成任务的。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2种记时法转化上,备课不足没有清晰让学生去认识课题。

  2、太追求模式话,带着学生在我的思维中走,出现了很多状况,考虑如何上这节课太多,但是忽略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没有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这节课的开始,课程的导入考虑的太少,成为失败的主要原因,一开始就没有做到让学生对这节课程有很高的积极性,导致中途出现各种问题。

  总结:这次的课程的失败,为我下次的课程总结了很多经验,相信自己一定会很大的改善。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 3

  《一天的时间》是北师大教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24时记时法,具体内容包括:认识12时记时法、认识24时记时法、比较这两种记时法的不同和联系、能够对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能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这的时间。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基于教学用书提供的帮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对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换。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学*过与时间有关的知识,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时间,虽然学生在学*本节课之前已经有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但由于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中存在着困难。

  一、谚语引入,关联课题

  新课伊始,我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谚语,明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与时间有关,不仅引入了本节课的课题,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二、巧用课本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引入课题后,我出示了两个钟面,钟面上显示的都是一时,提出问题:这两个钟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刻?学生对这个问题形成了统一的答案,都是一时,紧接着我继续出示淘气在这两个时间里的活动图片,进一步让学生确定钟面上显示的什么时刻,这时学生已经意识到刚才的回答不严谨,有问题,然后去寻找严谨正确的说法,有的学生回答第一幅图是晚上1时,第二幅图是中午1时,从而自然引入对12时记时法的认识。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自己发现问题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新知的欲望。三、借助教育技术,理解抽象概念

  时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有相关方面的经验,但是他们所知道的相关知识不规范、不系统、不全面,而且学生也不没有真正有意识的体验过、经历过,即使他们知道一些,也是从别人口中得来的,也只能说是知道,并没有达到理解的程度,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钟表是学生认识时间的直观辅助工具,在教学时我不仅借用实物钟表,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动态的钟表,让学生感受一天的时间,分针每转动一圈,时针转动一大格,同时在钟面上显示对应的时间,直观形象,在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进行比较时,我同时出示两个钟面,一个用12时记时法,一个用24时记时法,形成鲜明对比,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 4

  《一天的时间》就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和教学的。

  1、重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质疑引入:出示12时的钟面,让学生猜一猜12时老师在做什么?为什么都是12时,老师做的事却不同?从而明确一天有两个12时,一个是中午12时,一个是晚上12时,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时针要在钟面上走2圈,也就是24时。

  2、重难点突破把握关键:教学新课时,让学生观察课件演示一天的变化,并说出几个时刻,这个时刻你在做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天的变化。 让学生明白晚上12时就是0时,它是一天的起点,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的全过程,知道了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24时就是0时,再通过教具演示,建立普通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再让学生运用学具钟面,在钟面上标出24时计时法,使学生对24时有了深刻的体验。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24时记时法和普通时记时法的区别。引导学生把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把24记时法转化成普通记时法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出了24时记时法的一般规律、理解和发现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3、重生活与数学相结合:设计练*,让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巩固了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转换。

  在教学中,我还重视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和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表述时间时会产生不规范现象。如:把7时说成7点,8时半说成8点半。我立刻给学生以引导,“在数学上,我们要说成“7时或者8时半。”学生的规范的数学用语得到了强化。

  不足之处:

  在教学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没有结合当天来说一说:20号晚上的12时,也就是24时,是20号的结束,也是21号的开始,21号的0时。如果强指出学生会更加明确。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 5

  一天的时间,是我每时每刻都要经历的,但偏偏教学起来特别费劲,特别容易出差错。在一节课的教学这样我主要抓住这几点进行教学: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天的时间》是一个接*实际生活的教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钟面,学*了时分秒的基础上学*24时计时法,对于一些有关24时计时法的规律,以及他与12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但时间观念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经历一天,降低认知难度。对于学生来说,时间的只是概念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对钟面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经历第一天,说说对应的时刻在做那些事情,来强化一天所有的时刻。在利用数轴板书出0到24时,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数轴帮助学生进行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转换,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也将低了对两种计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由于教学内容多,预测不足,导致这节课出现了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一、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最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应该是两种计时法的转换,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弄清楚转换的方法。二、我没有利用好课堂的生成资源,在重点内容的讲解部分,学生发言非常精彩,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发言记录往下讲,没有必要再次小结,这样就不会显得重复和啰嗦。

  三、本节在课堂课教学中,进度有点快,导致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无法完全掌握。在今后将进一步改进,配合学生的接受水*。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3篇(扩展3)

——“我”的一天3篇

  我是一棵自由自在的小树苗,我与兄弟姐妹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大森林里,直到有一天……

  那是一个阳光十分明媚灿烂的早晨,我们正在听小鸟唱歌,鸟儿那天籁般的歌声让我们都默默地沉浸其中。突然,只听“轰隆隆”一声,几个巨大的怪物飞速地向这边跑来,把我们连着土壤一起挖起来,放在另一个怪物的背上。我们害怕极了,瑟瑟发抖,有几个胆小的妹妹甚至抖下了几片叶子。我想:这些大怪物想怎么样?把我们烧掉?还是把我们吃掉?

  我和几个兄弟姐妹在同一个大怪物的背上,等我们“树”满为患后,大怪物飞快地跑起来。一路上我们看见了很多花草,我们悲伤地向它们告别,它们也挥着柔嫩的小叶子,向我们告别。从郊区慢慢到了城区,那一幢幢雄伟的高楼大厦并没有安慰我们绝望的心情。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们来到了一片陌生的空地,一个个两足行走的人类挖开一层层厚厚的泥土,把我们放进了那片肥沃的土壤里,并且喂给我们非常多甘甜的泉水,送给我们丰富的肥料。没想到我们还能回到土壤里!!!我们欣喜若狂,因为他们那辛劳的汗水,已经告诉我们原因:原来这些人类不是想害我们,而是善意地赠送给我们一趟难忘的旅行,给我们换个地方,并且用我们来寄托他们美好的愿望,因为随着我们种下去的,还有一个个心愿瓶呢!

  从人类的谈话中,我们得知,今天是3月12日,是他们的植树节,每个人都要植一棵树。要是每一天都是植树节,要是所有的人类都不来破坏砍伐我们,而是多传播我们的孩子,那么空气将会变得更加清新,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

  生活中会有不少令人铭记的事情,这些事可能使你有所改变,有所帮助,也可能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又到一个星期的开端,周一了。这*凡的一天却使我铭记,下午的第一节是蔡老师的课。今天如往常一样,蔡老师依旧讲一些课堂上的事,与课堂上的纪律的情况。就在字纪律委员报道我的名字第四次的时候,蔡老师气了,简直可以用火冒三丈来行容,他那双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如一只猛虎要将我吞食似的。在纪律委员报告完后,蔡老师立刻向我发问:“以上是否属实”

  “不属实,我上个星期明明上课很认真,为什么会被记。”

  “报告”可恶的记录员又插上嘴来“他上周美术课上经常讲话,科学也是。”

  “我没有,是有人向我借笔。”

  “那你为什么被记,被记肯定有被记的理由”说着他指了指我后面的曾钰问到“你有没有看到”

  “说话都没有的,就偶尔玩玩魔方吧?”

  “我没有!”我几乎叫了出来“我上周都没带”。

  想不到蔡老居然一下冲了过来抓住了我指责道:“我现在是在问别人,我说你有玩了么?有没有?”

  我沉默了。

  蔡老又一次问道:“曾钰你到底有没有看到?”

  “额?好像没有!”

  “那好,既然你没有那也不应该这样对老师说话,要是你长大了这么对人,对长辈说话那么你讲受了讨厌!”

  不应该这样对老师说话,要是你长大了这么对人,对长辈说话那么你讲受了讨厌,这一句话我铭记在心,因为他让我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一天我铭记。

  世界上有多少的名言警句,有多少有着教育深刻的话语。可是使我铭记在心里的那句话却很普通。

  我记得那一天,天气十分凉爽。爸爸叫我们去爬山,可我们到了那里之后,谁知太阳公公却突然跑了出来,像故意为难我们我们似的。爸爸却没有打消这个念头的'意思,本来想坐缆车上去,却被爸爸一口回绝了。虽然知道爸爸是为了让我锻炼一下身体,可是心里还是有几分抱怨。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也在那里帮着爸爸对我说:“其实爬山时周围风景很美的,欣赏一下回去还能写篇作文呢?既锻炼了身体,又锻炼了文笔,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爸妈相信你一定能行。”看着妈妈都这样说了,我都不好意思了。所以古人说:“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次我可是领会到了。刚开始时,边走边玩不是很累。可是快到半山腰时,自己就受不了了。心里想着:“在古人说的上山容易,下山难。什么吗?简直是胡扯。”我正要转身往下走时,爸爸拽住了我说:“其实磨练也是一种财富,只有通过痛苦的磨练,你才有可能从一粒普通的沙石变成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赶紧的吧,让我们奔向成功的彼岸。”

  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爬上山顶,到山顶时,我们一眼望过去,山景真美啊!

  那次,我虽然很累。那一天,特别是那句鼓舞的话,使我铭记于心。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小明的一天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上<小明的一天>这一课,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有满足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需要,一切教学活动为了满足学生学*的需要。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

  学*数学为了什么?数学离学生有多远?这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要回答的问题。本节课里,给了一个较好的回答:学*数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节课具有生活气息,学生充满了学*的乐趣。课一开始,教师就出示一个实物的时钟,让学生说说时钟有什么作用?学生争着发言,由此教师亮出这节课的学*任务:学*怎样看时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再看课的应用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电视节目的播出或结束时间是在整时或半时的,并拨出时间。教师的这一安排,避免了学生机械练*,被动练*的局面。这一环节有一箭双雕之功,既是新知识的应用,又与生活紧密相联,学生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学生学得轻松自在。

  总之,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学*动机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特点。

  二、关注学生的学*需要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学*的过程。本节课另一个特点是,关注学生学*的需要,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来构建立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

  对钟面的认识,学生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知道哪些钟面知识,教师不能武断估计,闭门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你对钟面知道些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观察、议论、汇报,充分展示学生的原有基础。

  学生已经*惯了用“长针、”“短针”来描述某一时刻,在认读整时之初,教师及时加上一个简单的钟面介绍,明确时针、分针的名称,为学生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描述某一时刻打下基础。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整时”时刻的认读比较容易,而“半时”时刻的认读可能会出现问题,应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学生之所以对半时的.认读模糊不清,关键在于对钟表的旋转顺序不清。为解决这一难点,在认半时之初,让学生观察转动的钟表,明确了钟表的转动方向,又为下面讨论半时刻的认读提供了理论依据,化解了本课的难点。总之,在认识“整时”、“半时”的活动中,我非常重视挖掘学生群体这个大的学*资源的优势,放手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围绕某一难点展开讨论,认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读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教师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教师把第三幅情景图中的“8时”改为“8时半”为的是,最后通过引导观察这两幅情景图,让学生学会用上午、下午、中午和晚上等词对一天的时间进行更准确的描述,对一天的时间有一个更进一步的、全面的了解。

  总之,课堂教学顺应了学生的学*需要,根据知识的起点,灵活地、有效地安排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满足学生的学*需要。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数学课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这堂课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如:课的结尾教师出示了没有时针、分针的钟面,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时间,画出时针、分针的位置和让学生在课外设计一份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内知识,更要关注课外拓展、延伸,关注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整堂课体现了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的主题。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的立体安排,到难点的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成功。

  上完了《认识钟表》这堂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以 “谜语”导入,明确本节课的学*内容。结合谜语的“一匹马儿三条腿”,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及其特点。

  2、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能正确认读时间的只有4人,其余的均不知道从哪入手看,因此在“小明的一天”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每出示一个钟面,都让学生说 “从钟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意图:说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再读出时间,然后将6个钟面上的时间进行分类,引入“整时”和“半时”。

  从教学效果看:

  1、可喜之处:所有同学都知道了要认读时间,就要先正确说出时针和方针的位置,而且也能做到这一点。

  2、改进之处:在对6个钟面进行分类后,应该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明白“整时”和“半时”时针和方针所在的位置,尤其是“半时”,更要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体会到“时针超过了几,就是几时半”。

  3、对于课堂小结部分处理得过于粗糙,只让学生说了说,没有做出总结,小结部分可以让学生详细说一说这节课的内容,加深印象。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小明的一天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建构较为科学的体系。

  教学伊始,先通过猜谜,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钟表的作用,激发学生求知的动机。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主动掌握时间的基本知识。设计时,我注意到这点,放手让学生观察、操作、体验、交流,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我加以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学*、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学*情趣和学*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

  通过形式多样的巩固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加深了学好数学的信念,最后让学生回顾学到什么,怎样学的?有什么问题?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学法,提高学*能力,并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课末,布置有发展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加以发展,让所学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对刚进学校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这些经验作为学生学*的起点,使课堂的学*活动成为对他们原有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因此教材呈现了小明的一天活动时间表,目的让学生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发现半时和整时的区别,并通过对比,发现其特点,概括出认读方法。

  实际上,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层次的家庭,学前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个体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群充满不同的情感期待和知识需求的学生,真实的课堂教学是既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真实生活,学生作为一群活生生的人渴望我们给予个别化关怀和知识指导(决不能让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跟着大家无奈地重复)。因此,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真实需要。数学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为基础,精确切入,突出教学重点,方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有满足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需要,一切教学活动为了满足学生学*的需要。回想起这快乐的、无拘无束的40分钟,我心中充满了许多感慨。感慨孩子们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感慨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我真不敢相信,六七岁的孩子竟然知道得这么多,合作得这么好。数学已经成为了他们接触生活、了解生活的一个工具。

  成功的一节课必须要立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对新理念的理解之上。胸中有邱壑,教学才有方。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努力挖掘教材的两个优势:

  1.情境创设得好,是儿童熟悉和感兴趣的;

  2.素材提供得好,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以及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给学生多次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去自主地学*探究。在学生交流时,我把自己也看成是小组中的一员,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以便及时地来引导。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快乐的小脸,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活”起来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堂。

  综上所述,整堂课体现了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的主题。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的立体安排,到难点的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成功。

  上<小明的一天>这一课,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有满足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需要,一切教学活动为了满足学生学*的需要。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

  学*数学为了什么?数学离学生有多远?这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要回答的问题。本节课里,给了一个较好的回答:学*数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节课具有生活气息,学生充满了学*的乐趣。课一开始,教师就出示一个实物的时钟,让学生说说时钟有什么作用?学生争着发言,由此教师亮出这节课的学*任务:学*怎样看时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再看课的应用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电视节目的播出或结束时间是在整时或半时的,并拨出时间。教师的这一安排,避免了学生机械练*,被动练*的局面。这一环节有一箭双雕之功,既是新知识的应用,又与生活紧密相联,学生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学生学得轻松自在。

  总之,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学*动机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特点。

  二、关注学生的学*需要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学*的过程。本节课另一个特点是,关注学生学*的需要,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来构建立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

  对钟面的认识,学生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知道哪些钟面知识,教师不能武断估计,闭门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你对钟面知道些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观察、议论、汇报,充分展示学生的原有基础。

  学生已经*惯了用“长针、”“短针”来描述某一时刻,在认读整时之初,教师及时加上一个简单的钟面介绍,明确时针、分针的名称,为学生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描述某一时刻打下基础。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整时”时刻的认读比较容易,而“半时”时刻的认读可能会出现问题,应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学生之所以对半时的认读模糊不清,关键在于对钟表的旋转顺序不清。为解决这一难点,在认半时之初,让学生观察转动的钟表,明确了钟表的转动方向,又为下面讨论半时刻的认读提供了理论依据,化解了本课的难点。总之,在认识“整时”、“半时”的活动中,我非常重视挖掘学生群体这个大的学*资源的优势,放手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围绕某一难点展开讨论,认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读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教师作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教师把第三幅情景图中的“8时”改为“8时半”为的是,最后通过引导观察这两幅情景图,让学生学会用上午、下午、中午和晚上等词对一天的时间进行更准确的描述,对一天的时间有一个更进一步的、全面的了解。

  总之,课堂教学顺应了学生的学*需要,根据知识的起点,灵活地、有效地安排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满足学生的学*需要。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数学课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这堂课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如:课的结尾教师出示了没有时针、分针的钟面,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时间,画出时针、分针的位置和让学生在课外设计一份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内知识,更要关注课外拓展、延伸,关注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整堂课体现了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的主题。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的立体安排,到难点的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成功。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3篇(扩展5)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实用十份

  《难忘的一天》篇幅比较长,记叙了一件我为***爷爷表演电子计算机,受到了鼓舞的事情。如果按部就班地往下上,感觉*淡突不出重点。

  宋代的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应具有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提问和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提问的能力。设问它能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注意;反馈课堂教学信息,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一切不懂弄懂,不知弄知,同时设计好关键问题和主要问题。

  课后抽查学生的语文书,及时纠正错误,个别指导,也告诉孩子如果划错了在同学汇报后要及时改正。

  本课不足:重点句段的朗读多以齐读为主,个别读缺乏,使得虽然词句理解都比较到位了,但是学生朗读的增量不明显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先看了一下教材,感觉不知道该怎么来讲。我拿起文本反复朗读,读着读着就有了点眉目。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为***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

  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写***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词句,体会***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二年级是小学的基础阶段,阅读教学要以字、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训练为重点。

  走进课堂,我首先让孩子们分三步感知课文:

  一听,听明白,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二读,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三读,带着自己的感情读。“难忘的一天”难忘在哪里呢?这不就是贯穿整篇课文的线索吗?

  这不正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吗?这不正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吗?初读课文之后,我先让学生把文中对***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全部找出来,然后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其找出关键的词语。要知道,“理解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正确地理解词句就能正确地读出情感,而在读出句子的感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如:学生学*第三自然段时对“慈祥”、“和蔼可亲”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我采用了范读“他带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来。”

  从我稍慢的语速及脸上微微的笑容等体态语,学生就可以悟出“慈祥”的意思。理解“和蔼可亲”时,也是如此,“***高兴地点点头,紧紧地把住我的手。看着***和蔼可亲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静了下来。”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对一位长者的“和蔼可亲”的样子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

  于是,在孩子们扫清了阅读障碍后,我问他们:“小作者为什么称这一天是难忘的一天呢?难忘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够表现这一天难忘的句子或段落大声地读出来。不一会儿,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有的说:“因为这一天,我见到了别人难得一见的.***所以难忘。”;有的说:“***是那么地慈祥、那么地和蔼,所以令我特别难忘。”;有的说:“我的计算机表演很成功,所以觉得难忘。”;还有的说:“***说的话让我特别难忘。”

  有了这些理解,课文朗读自然是绘声绘色了,***和蔼可亲的形象也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让孩子们理解“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确实花费了一定的功夫。因为孩子们的家里都有电脑,对电脑的操作也都略懂一二,所以对当时的背景很难理解,我适时对当时的背景作了补充说明。

  原本不知该如何讲解的一篇课文很顺利地就讲完了,看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李家栋老师说过: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文化底蕴,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是影响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我想,教师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文本,并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制定出课时目标,这样就不会再有不知该如何教的现象发生了。

  本以为已经很了解本班的学生们,今天上完《难忘的一天》后,我发现我错了。引入时我提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每个人都有难忘的日子,你最难忘的一天是哪一天,为什么难忘?"想象中肯定是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发言,可是教室一片沉寂。为了打破僵局,我只好在一旁递点子:"你的生日呀、节假日、高兴的、难过的`日子等都可以说说。"终于有几只犹豫的小手举了起来。听过几个孩子的发言,其他孩子仿佛若有所获。想想,大人们要说难忘的日子可多了,在脑海里随便都能搜出好几个,可是七、八岁的孩子,有多少人生经历呢?而且农村的孩子又有多少机会接触令人惊奇的、新鲜的事物呢?能像课文里见到***的人又有多少呢?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直注重识字、写字。每天上课,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认、认、认;写、写、写"很少分析文意,理解词语。本课有许多描写人物心情和表情的词语,我怀着试一试的心理让他们边读边勾出表示心情和表情的词。一会儿,纷纷举起手来,听了发言我才发现,他们对这种词语相当熟悉,因为经常能在周围人以及自己身上出现类似的现象。我顺势又进一步:"它们常用在哪些人身上?"一生说:"‘慈祥’用在老人身上。"一生补充:"‘和蔼可亲’一般也用在老人身上,‘微笑’所有人都可以用。"本以为高深难测的问题想不到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结尾小作者说:"我忘不了这一天,也忘不了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学生们不明白"肩上的责任"是什么。有的说要努力学*;有的说学*知识、学*本领的目的是将来找到好工作……他们的答案很现实,很贴*生活。虽然与小作者树立远大志向,将来报效祖国的想法有一定差距,但也并不矛盾。接下来,我会利用国庆节,以及第三单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课文教学引领他们"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志向。相信到时再来谈谈"肩上担负的责任"他们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关于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我为***做计算机表演的事,通过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小作者对***的崇敬之情和***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课文篇幅较长,其中有很多句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略显深奥。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我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齐读课题:难忘的一天。之后我问,除了难忘的一天之外,还可以有什么样的一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说“快乐的一天”“开心的一天”,有的说“难过的一天”“伤心的一天”等,再来读课题,突出难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把学生的问题归类为:什么事难忘?这一天为什么难忘?学生初读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归纳,什么事让作者难忘?(这一天,我为***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

  接着,围绕这两个问题,我又抓住文中“我”的心情变化来教学。文中我的心情由紧张到*静再到兴奋变化。我抓住带有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课文中***的表情、动作等的描写来体会我当时的那种复杂的心情。在教学第二段时,在理解“我的心为什么会怦怦地跳个不停?”前,我给学生出示了***的一些资料,并问道:“此时,我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说:“***会很严肃吗?”“***会对我说些什么话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为***做表演会做好吗?”……等等许多问题。我顺势问到:“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呢?”学生:“紧张、心怦怦地跳……”理解了“我”的心情为什么那么紧张,为学生的朗读积淀情感。所以这一段的'教学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在教学第三段时,我抓住“和蔼”这个词,让学生联想到*时爷爷奶奶对自己的情景。学生马上想到,爷爷奶奶对自己很亲切,***很和蔼,肯定和爷爷奶奶一样也很亲切,对小朋友很好,所以“我”的心情一下子*静了下来。

  抓住心情变化来教学,***和蔼可亲和样子及“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远见卓识深入学生的心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文章最后一段是描写天气的句子:“天仿佛格外蓝,阳光丰富更加灿烂。”为什么作者这样写?衬托人物心情。什么时候可以用这种写法?学生回答:“考好的时候,可以用小鸟仿佛在唱歌衬托心情。”是啊,在高兴时,伤心时,都可以用上天气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你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用一用这种写法。

  上课很长时间感觉到自己似乎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很难融入到课堂当中,对于我*一个多月的教学,我上的最好、令我最满意的一颗是《难忘的一天》。在备课时,我感觉这篇文章较长,生字较多,课文的对话也较少,对于学生来说,准是一篇比较难啃的课文,也很难调动他们的学*热情,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过程中我感到很困难。

  上课时问题的出现如我的料想,这篇文章太长,生字、生词梳通课文就用去了一个半课时,但庆幸的是学生终于读通了课文,生字也都熟悉了。在整篇课文的品读之前,我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可能是学生读课文的次数较多,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当我问他们作者没表演前心情是怎样的?他们回答:“紧张、激动”“表演过程当中呢?”“*静”“表演完之后呢?”“兴奋”学生的回答可谓是相当准确,在此过程当中,提问第一个问题时我把手放在胸前,右手按住胸,示意*静,第二个问题时右手在左手的上方不停地动,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再从高处放下,同时伴随着表情的变化,学生对我的身势语可谓是彻底领会了。

  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将没个问题的设置放到他们在课本中能找到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每当有学生的答案呼之欲出又打坷儿时,我都江堰市用着急的语言和身势语去激发他,也激发其它学生的发言欲望。在这堂课上,每位学生都非常积极,就连*时都不怎么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行动了起来。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空前地高,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其实也很投入,不论是我的语调变化、身势语还是表情变化都是一种自然地流露。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要投入,这种感情的投入应当是不带有任何的虚假、任何地表演成分,那是一种从心底里最自然的展现。要想上好课,让学生紧随你,那么我们自己确实必须是真实的。

  在《难忘的一天》中,我们又见到了敬爱的***,他还是那么亲切,还是那样话语简介而且目光深邃。他用发自内心的笑容和两次紧紧的握手,表达了对下一代的关心,对祖国未来的展望。“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的分量和他超前的眼光,我们今天深深地体会到了。

  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准备中,我的设计理念是:创设宽松愉悦、民主*等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让朗读成为学生学*和探究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在和谐互动的情境中,自主学*,主动交流,进而认识生字,理解文本,体悟情感,产生共鸣。因而,我在教学开始让学生回忆***在天坛公园植树的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连接,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爷爷有一种亲切之感,能够产生亲*文本的欲望。在认识生字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些朋友吗?”多次重复要认识的生字,以便于学生记忆。在自读课文之前,我为学生提出了目标:不加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在检查读文的时候,我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以及展示读的方式,让学生汇报读书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读书,触摸文本的机会,使文本能够开口讲话,让学生都能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切实培养学生地认读能力。由于前面时间花费较多,以至于指导书写有些仓促,我应该腾出一定的时间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发现字形的特点和书写的规律,提高识字和写字的效率。

  《难忘的一天》描写了我为***做计算机表演的事,通过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小作者对***的崇敬之情和***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课文篇幅较长,其中有很多句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略显深奥。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我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齐读课题:难忘的一天。之后我问,除了难忘的一天之外,还可以有什么样的一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说“快乐的一天”“开心的一天”,有的说“难过的一天”“伤心的一天”等,再来读课题,突出难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把学生的问题归类为:什么事难忘?这一天为什么难忘?学生初读完课文之后,让学生归纳,什么事让作者难忘?(这一天,我为***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

  接着,围绕这两个问题,我又抓住文中“我”的心情变化来教学。文中我的心情由紧张到*静再到兴奋变化。我抓住带有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课文中***的表情、动作等的描写来体会我当时的那种复杂的'心情。在教学第二段时,在理解“我的心为什么会怦怦地跳 个不停?”前,我给学生出示了***的一些资料,并问道:“此时,我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说:“***会很严肃吗?”“***会对我说些什么话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为***做表演会做好吗?”……等等许多问题。我顺势问到:“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呢?”学生:“紧张、心怦怦地跳……”理解了“我”的心情为什么那么紧张,为学生的朗读积淀情感。所以这一段的教学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在教学第三段时,我抓住“和蔼”这个词,让学生联想到*时爷爷奶奶对自己的情景。学生马上想到,爷爷奶奶对自己很亲切,***很和蔼,肯定和爷爷奶奶一样也很亲切,对小朋友很好,所以“我”的心情一下子*静了下来。

  抓住心情变化来教学,***和蔼可亲和样子及“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远见卓识深入学生的心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文章最后一段是描写天气的句子:“天仿佛格外蓝,阳光丰富更加灿烂。”为什么作者这样写?衬托人物心情。什么时候可以用这种写法?学生回答:“考好的时候,可以用小鸟仿佛在唱歌衬托心情。”是啊,在高兴时,伤心时,都可以用上天气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你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用一用这种写法。

  《难忘的一天》主要写了“我”为***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得到***赞许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我”心情的句子,刚开始还有些担心学生找不出来,但大多数学生很快就把这几个句子找到了。在接下来的引导学生体会这几个句子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词来体会“我”当时那种复杂的心情。从既紧张又激动,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紧张?又为什么激动?到心情*静下来,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为什么一下子会*静下来?最后的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兴奋?通过体会“我”心情的变化,***的慈祥、和蔼可亲的样子渐渐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从“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远见卓识也深深的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虽然自己感觉文中的重点难点都讲到了,可总觉得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到了。

  《难忘的一天》这篇课文记叙了“我”为***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小作者对***的崇敬之情和***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

  这篇文章篇幅略显偏长,文中很多句子和词语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也显深奥;为***做计算机表演,小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难以体会到文中小作者的心理变化;要想达到教学的目的,我感到无从着手。上课的前几天,我就开始思考,怎样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怎样的教学设计是最优化的?怎样教学能激发学生朗读、积累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情感?正在我感到十分困惑的时候,在人教网里突然看到了特级教师窦桂梅关于这课的一个课堂实录,静下心来认真的'学*,反复研读,读完后,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窦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文中三句描写“我”心情的句子这个重点,让学生找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和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的心情。在教学中,窦老师还适时的进行了资料的补充,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流程非常顺畅。于是,我决定在课堂上借用窦老师的教学设计,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下修改,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就这样定下来了。

  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学生回家预*的时候,我就给他们安排了一个搜集关于***爷爷的光辉事迹资料的作业。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难忘的事,很自然的引出了课题《难忘的一天》。接着,让搜集资料的学生进行资料展示,使学生对***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我”心情的句子,刚开始还有些担心怕学生找不出来,可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大多数学生很快就把这几个句子找到了。我的心里暗自欢喜,看来这个教学思路是正确的。在接下来的引导学生体会这几个句子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词来体会“我”当时那种复杂的心情。从既紧张又激动,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紧张?又为什么激动?到心情*静下来,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为什么一下子会*静下来?最后的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兴奋?教学也是非常的顺畅。通过体会“我”心情的变化,***的慈祥、和蔼可亲的样子渐渐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从“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远见卓识也深深的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利用这样三句描写“我”心情的句子来学*这篇课文,使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出,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很轻松。想想自己在*时的课堂教学中,一旦碰到稍长点的文章,就得花费三到四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一点一点的学,表面上是感觉文中的重点难点都讲到了,可实际上学生从中真正领悟到了多少却不得而知。窦老师的教学设计为我提供了借鉴,我深深的感到任何一篇课文,即使是再长的课文,只要找准突破口,找准立足点,就能最大的程度的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先看了一下教材,感觉不知道该怎么来讲。我拿起文本反复朗读,读着读着就有了点眉目。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为***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

  这节课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写***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词句,体会***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与期望。二年级是小学的基础阶段,阅读教学要以字、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训练为重点。

  走进课堂,我首先让孩子们分三步感知课文:

  一听,听明白,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二读,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三读,带着自己的感情读。“难忘的一天”难忘在哪里呢?这不就是贯穿整篇课文的线索吗?

  这不正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吗?这不正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吗?初读课文之后,我先让学生把文中对***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全部找出来,然后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其找出关键的词语。要知道,“理解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正确地理解词句就能正确地读出情感,而在读出句子的感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如:学生学*第三自然段时对“慈祥”、“和蔼可亲”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我采用了范读“他带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来。”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失去的一天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佩佳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进行对比。让学生张开嘴巴来说说自己的一天,比如双休日或放假时的一天,通过在什么时间,佩佳在干什么,你在干什么的练*说话,让孩子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从教学时的情况看,我觉得“佩佳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的对比这一教学环节十分重要。由于在这一环节,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想象、体会、表达,为后面 揭示文章的中心“失去的一天就是失去了什么”打下基础,也使得课后的练笔能够顺利进行。同时经过这样的'对比,也让学生明白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最后,让学生把他们收集来的时间名言说出来,好多学生收集到十来条时间名言。相信这些名言会对他们多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失去的一天》是西师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要求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明白佩佳在失去的一天中失去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在。

  在孩子心中,时间只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在他们的意识里,失去了今天还有无数个明天在等待。为了让大家真切得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和流失,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用清脆的闹钟滴答声为背景,要求孩子们在一分钟之内“看书、写字......”体会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从而引出课题。教学中,首先让孩子们明确本堂课的学*目标,再根据自学指导自主学文。如: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时什么?妈妈回来了,为什么“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佩佳失去的这一天失去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尝试交流自读的收获,体会自读所得收获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同时根据自学提示读中质疑,有疑则思,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惯。对于语言积累还很薄弱的孩子们来讲,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帮助感悟课文内容,达到理解体会,在学*中采用“指名读、分组赛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快乐学*语文。最后,图片的展示、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类似的情况,并用收集的名言警句劝自己劝朋友,从而深化孩子的情感,让孩子通过课文的学*,从而感悟时间是多么的珍贵。教学本质是学*,学*也是实践。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已经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为使这种意识转化为一种能力,要求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份“快乐星期天”的计划表,从而付诸于行动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叶出现了一些相关问题,本堂课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显得些许的啰嗦,在引导孩子体会佩佳前后心情上做的不够。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认真对待每个问题并不断改进,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不断进步的。

  《失去的一天》是西师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要求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明白佩佳在失去的一天中失去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在。

  在孩子心中,时间只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在他们的意识里,失去了今天还有无数个明天在等待。为了让大家真切得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和流失,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用清脆的闹钟滴答声为背景,要求孩子们在一分钟之内“看书、写字......”体会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从而引出课题。

  教学中,首先让孩子们明确本堂课的学*目标,再根据自学指导自主学文。如: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时什么?妈妈回来了,为什么“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佩佳失去的这一天失去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尝试交流自读的收获,体会自读所得收获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同时根据自学提示读中质疑,有疑则思,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惯。

  对于语言积累还很薄弱的孩子们来讲,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帮助感悟课文内容,达到理解体会,在学*中采用“指名读、分组赛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 ……此处隐藏1109个字……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借助关键词语,学*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失去的一天”的意义。

  我们结合卓越课堂的理念,采用121自主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花时间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而教师则处在释疑点拨的位置上,只对学生不懂的,不会的进行指导,实现学生学*的增长点。对于本课,课文内容学生都了解了,但是是一种零碎的,不全面的感知。在“目标导学自主学*”这一环节,教师以一个表格呈现出本课的学*内容,然后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梳理出文章要点。

  在自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学*中的问题,就是概括能力还显得不足。在“合作探究释疑点拨”这个环节,教师就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佩佳应该做的事,教给学生抓住做的事和做的数量来概括事情的方法。然后就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等形式,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在概括出佩佳和人们在这一天做的事后,自然就让学生体会到了“失去的一天”的意义。在最后的“训练检测反馈矫正”环节,首先检查的就是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概括,落实本堂课借助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的这个重点目标,然后,让学生动笔进行片段练*,进一步懂得“要珍惜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这堂课,我始终把自己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上,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我的教学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表达关注还不够,忽视了学生语言的规范。有时引导显得有点啰嗦,显得不够准确。对于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还要加强培养。

  《失去的一天》是西师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要求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明白佩佳在失去的一天中失去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在。

  在孩子心中,时间只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在他们的意识里,失去了今天还有无数个明天在等待。为了让大家真切得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和流失,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用清脆的闹钟滴答声为背景,要求孩子们在一分钟之内“看书、写字......”体会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从而引出课题。

  教学中,首先让孩子们明确本堂课的学*目标,再根据自学指导自主学文。如: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时什么?妈妈回来了,为什么“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佩佳失去的这一天失去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尝试交流自读的`收获,体会自读所得收获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同时根据自学提示读中质疑,有疑则思,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惯。

  对于语言积累还很薄弱的孩子们来讲,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帮助感悟课文内容,达到理解体会,在学*中采用“指名读、分组赛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 ……此处隐藏1109个字……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借助关键词语,学*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失去的一天”的意义。

  我们结合卓越课堂的理念,采用121自主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花时间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而教师则处在释疑点拨的位置上,只对学生不懂的,不会的进行指导,实现学生学*的增长点。对于本课,课文内容学生都了解了,但是是一种零碎的,不全面的感知。在“目标导学自主学*”这一环节,教师以一个表格呈现出本课的学*内容,然后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梳理出文章要点。

  在自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学*中的问题,就是概括能力还显得不足。在“合作探究释疑点拨”这个环节,教师就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佩佳应该做的事,教给学生抓住做的事和做的数量来概括事情的方法。然后就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等形式,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在概括出佩佳和人们在这一天做的事后,自然就让学生体会到了“失去的一天”的意义。在最后的“训练检测反馈矫正”环节,首先检查的就是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概括,落实本堂课借助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的这个重点目标,然后,让学生动笔进行片段练*,进一步懂得“要珍惜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这堂课,我始终把自己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上,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我的教学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表达关注还不够,忽视了学生语言的规范。有时引导显得有点啰嗦,显得不够准确。对于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还要加强培养。

  《失去的一天》是西师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要求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明白佩佳在失去的一天中失去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在。

  在孩子心中,时间只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在他们的意识里,失去了今天还有无数个明天在等待。为了让大家真切得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和流失,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用清脆的闹钟滴答声为背景,要求孩子们在一分钟之内“看书、写字......”体会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从而引出课题。教学中,首先让孩子们明确本堂课的学*目标,再根据自学指导自主学文。如: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时什么?妈妈回来了,为什么“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佩佳失去的这一天失去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尝试交流自读的收获,体会自读所得收获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同时根据自学提示读中质疑,有疑则思,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惯。对于语言积累还很薄弱的孩子们来讲,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帮助感悟课文内容,达到理解体会,在学*中采用“指名读、分组赛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快乐学*语文。最后,图片的展示、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类似的情况,并用收集的名言警句劝自己劝朋友,从而深化孩子的情感,让孩子通过课文的学*,从而感悟时间是多么的珍贵。教学本质是学*,学*也是实践。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已经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为使这种意识转化为一种能力,要求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份“快乐星期天”的计划表,从而付诸于行动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叶出现了一些相关问题,本堂课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显得些许的啰嗦,在引导孩子体会佩佳前后心情上做的不够。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认真对待每个问题并不断改进,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不断进步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佩佳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进行对比。让学生张开嘴巴来说说自己的一天,比如双休日或放假时的一天,通过在什么时间,佩佳在干什么,你在干什么的练*说话,让孩子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

  从教学时的情况看,我觉得“佩佳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的对比这一教学环节十分重要。由于在这一环节,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想象、体会、表达,为后面 揭示文章的.中心“失去的一天就是失去了什么”打下基础,也使得课后的练笔能够顺利进行。同时经过这样的对比,也让学生明白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最后,让学生把他们收集来的时间名言说出来,好多学生收集到十来条时间名言。相信这些名言会对他们多少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抓住“失去”一词展开,谁失去了一天,她这一天是怎么度过的,结果怎样?……课上,我除了注重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外,还注重学生的表达,教学中我设计多处说话练*,训练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的能力。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学生的表达较好。训练题是佩佳就这么游手好闲了一天,他……,……,……,……,没有完成妈妈交给他的任务。第一次提到同学交流时,他们只把黑板上佩佳一天所做的事罗列地说出来,把句子补充完整。针对这种情况,我立刻提示学生在把句子写具体时还可以加上佩佳当时的想法,加上一些自己的联想。接着再提学生回答时,学生也就把思维拓展开了,回答得也比较顺畅流利,听完两个同学发言后,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我看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于是立刻改变教学计划,让他们拿出小本子,把想说的写出来。这一次,竟然没有在班上听到“啊?”,因为*时他们最害怕动笔写了。可见,情到深处便有了表达的欲望,有了欲望再让他们写,他们也就不怕了。教无定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课堂中要善于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批改他们的小练笔之后,我发现连*时成绩最差的那一个也能把这个句子较为具体通顺地写出来了。

  反思教学,我再次觉得教师的指导和教师的教学机智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要努力给自己充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几个同事在讨论如何教学《失去的一天》这篇课文时,我回想起《失去的一天》的教学,一种对学生浓浓的喜爱之情涌上心头……

  这篇课文讲的是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我采用表演的形式进行着, 现在课堂正进行到展示对比环节,瞧,第一组的同学表演情景再现:霞霞同学扮演的“妈妈”伸着懒腰、打着哈欠的彦儿同学扮演的“佩佳”说:“你已经放假了,今天的任务是:在农舍旁边栽一棵树,读完《远方的青山》这本书。”说完,妈妈上班去了。望着妈妈的背影,“佩佳”伸着懒腰、打着哈欠说:“现在没有人打扰我了,继续睡觉了。”“唉,妈妈布置我的任务怎么办呢?嗯,睡起来再去做,时间多的是,还来得及。”

  就这样,佩佳又蹦蹦跳跳地来到果园,找果子吃,并且还和一群可爱的蝴蝶(学生扮演)做起游戏来了。“失去的一天”同学们能创造性地再现出来,令人深思。接着,各小组交流自己周末在家一天的时间安排,和佩佳进行对比,感受是什么?最后全班交流。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的小脸红通通的,深深地知道了时间的宝贵,他们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就这样,“失去的一天”的含义,学生们在表演、体验、对比中了解了。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懂得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深刻含义。

  看着这群可爱的精灵们,俺的眼中满是爱怜。

  卓越课堂倡导构建师生学*共同体,建立和完善课堂学*小组,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个体自学、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和教师点评中有效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积极创设民主、*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安排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探究、质疑、交流、练*。我校在卓越课堂的建设中,也提出了“121自主学*课堂教学模式”,其理念符合卓越课堂的精神,把教师的教学定位在释疑点拨上,把学生的学*定位在自主学*上。

  作为语文课,我们首先要考虑在教学中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目标的定位。当代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因此,中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应看成其智力与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借助关键词语,学*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失去的一天”的意义。

  我们结合卓越课堂的理念,采用121自主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花时间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而教师则处在释疑点拨的位置上,只对学生不懂的,不会的进行指导,实现学生学*的增长点。对于本课,课文内容学生都了解了,但是是一种零碎的,不全面的感知。在“目标导学自主学*”这一环节,教师以一个表格呈现出本课的学*内容,然后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梳理出文章要点。在自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学*中的问题,就是概括能力还显得不足。在“合作探究 释疑点拨”这个环节,教师就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佩佳应该做的事,教给学生抓住做的事和做的数量来概括事情的方法。然后就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等形式,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在概括出佩佳和人们在这一天做的事后,自然就让学生体会到了“失去的一天”的意义。在最后的“ 训练检测 反馈矫正”环节,首先检查的就是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概括,落实本堂课借助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的这个重点目标,然后,让学生动笔进行片段练*,进一步懂得“要珍惜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这堂课,我始终把自己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上,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我的教学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表达关注还不够,忽视了学生语言的规范。有时引导显得有点罗嗦,显得不够准确。对于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还要加强培养。

  《失去的一天》是西师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要求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明白佩佳在失去的一天中失去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在。

  在孩子心中,时间只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在他们的意识里,失去了今天还有无数个明天在等待。为了让大家真切得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和流失,明白时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用清脆的闹钟滴答声为背景,要求孩子们在一分钟之内“看书、写字......”体会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从而引出课题。

  教学中,首先让孩子们明确本堂课的学*目标,再根据自学指导自主学文。如:妈妈给佩佳布置的任务时什么?妈妈回来了,为什么“他羞愧得不敢看妈妈的眼睛。”;佩佳失去的这一天失去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尝试交流自读的收获,体会自读所得收获的成功感,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兴趣,同时根据自学提示读中质疑,有疑则思,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惯。

  对于语言积累还很薄弱的孩子们来讲,声情并茂的朗读更能帮助感悟课文内容,达到理解体会,在学*中采用“指名读、分组赛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 ……此处隐藏1109个字……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借助关键词语,学*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失去的一天”的意义。

  我们结合卓越课堂的理念,采用121自主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花时间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而教师则处在释疑点拨的位置上,只对学生不懂的,不会的进行指导,实现学生学*的增长点。对于本课,课文内容学生都了解了,但是是一种零碎的,不全面的感知。在“目标导学自主学*”这一环节,教师以一个表格呈现出本课的学*内容,然后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梳理出文章要点。

  在自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学*中的问题,就是概括能力还显得不足。在“合作探究释疑点拨”这个环节,教师就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佩佳应该做的事,教给学生抓住做的事和做的数量来概括事情的方法。然后就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等形式,大胆放手,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在概括出佩佳和人们在这一天做的事后,自然就让学生体会到了“失去的一天”的`意义。在最后的“训练检测反馈矫正”环节,首先检查的就是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概括,落实本堂课借助关键词来概括主要内容的这个重点目标,然后,让学生动笔进行片段练*,进一步懂得“要珍惜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这堂课,我始终把自己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上,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我的教学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表达关注还不够,忽视了学生语言的规范。有时引导显得有点啰嗦,显得不够准确。对于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还要加强培养。


《一天的时间》教学反思3篇(扩展7)

——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优选【五】篇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三个谜语引出课题

  二、探索:回顾中午的食物、统计一天的食物、小组食物汇总、食物分类

  三、研讨:一天中食物的特点、为什么不同种类的食物吃的量不同

  四、拓展:合理搭配,均衡饮食

  本节课的混淆点和新发现

  1.“食物”、“食品”分不清

  和锦实张老师遇到的问题一样,学生说食物时总是喜欢说菜品,尽管反复强调,但是仍然会直接写包子、火锅,在利用张老师提到的方法,包子(面粉、白菜、猪肉),这样以后,学生对食物的梳理有了好转。

  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也不太大,能认识到每天吃的食物很丰富即可。而且,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发现了,多种食物构成的食品很难分类,在这里就能自己认识到食物指的是单一的一个食物。

  2.乐于参加小组活动

  我发现学生在书写自己一天的食物时兴致不太浓厚,但是在汇总小组食物时,参与度非常高,相当热情。我觉得以后需要记录的地方可以安排更多小组汇总的环节,这样效果好像更好。

  《一天的食物》是小学科学四下《食物》单元的起始课,主要由“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活动构成。

  作为一个单元的起始课,该如何掌握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本节课包括“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这两个活动,这两个活动之间有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对前者进行整理。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节课需要同学了解一天的食物,并对我们的食物进行分类。在确定教材中我把分类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促使同学发展的切入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只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内涵,更要考虑本节课在单元中的作用,为后续学*打下什么基础作用,理解整个单元教材这样布置的意图。

  分类是同学在关注食物中自然而然采用的方法,而本堂课也确实是同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分类,因此分类的要求不必要太高,让同学在活动中自身发现分类的问题所在,让同学感受到分类规范的确定意义很大,充沛利用生活经验对我们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以便我们更好的关注我们的食物,为后续的学*打下基础。

  在本堂课的学*中,同学遇到困难有二:一是如何比较完整的记录一天的食物;二是如何对记录的内容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提出分类的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稍做引导即可解决,我是要求同学根据三餐来记录,按每一个食物的名称来记录等。由于食物的数量很多,如何交流和描述,如何进行整理,并且整理的内容可为下个阶段的学*利用,教师需要根据同学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教学战略。我在执教过程中,借助小卡片要求每个组的同学把食物名称记录在小卡片上,并利用小卡片进行摆放、粘贴、汇报,这样的方式改变了本堂课原本谈话、交流的主要形式,让同学能动起来,并且随着同学思维的发展,小卡片灵活机动的优势让同学感到有趣和有效。这样,小卡片在这节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激活了同学的思维,而且大大节省了活动准备的时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同学分类中遇到的困难。课前估计同学分类的规范和名称更多来源于生活中对食物的分类,同学分类中存在以下几下问题:分类规范不统一;分类后的子项不是并列关系;分类后的子项有重叠现象。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三个层面的活动,逐层指导加深:

  第一次分类:让同学自身去尝试分;通过引导同学对自身的第一次分类的交流中感受到自身的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次分类:统一规范的分类;师生一起确定分类规范体系。让同学明确规范的层次性。

  第三次分类:让同学依照统一的规范利用食物卡片粘贴汇报。展示汇报。

  在本堂课中,小卡片是一项较好的教学战略,它促使同学积极投入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有助于达成“引导同学关注自身一天所吃的食物。”这一目标。它制作简便,价格廉价,操作方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并把几个重点探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

  改进措施:

  1、记录一天的食物时,把原来的记录纸是分散的,汇报时不能很好的反映一天的食物,用双面胶粘起来,这样汇报时就可以较方便也完整了。

  2、在让同学讨论对食物进行分类前,可以先让同学观看一段超市里是怎样安排食物的,顾客是怎样通过超市里的提示进行购物的。

  3、在第一组起来汇报后,原来设计是让其他组根据他们自身的食物进行再次分类,这样由于食物的五花八门,再加上同学是第一次接触分类,对食物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很难对照提出的分类规范进行分类,设想把第一组的食物作为再次分类的原资料,这样通过移动小卡片更便于讨论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也能节省很多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三个谜语引出课题

  二、探索:回顾中午的食物、统计一天的食物、小组食物汇总、食物分类

  三、研讨:一天中食物的特点、为什么不同种类的食物吃的量不同

  四、拓展:合理搭配,均衡饮食

  本节课的混淆点和新发现

  1.“食物”、“食品”分不清

  和锦实张老师遇到的问题一样,学生说食物时总是喜欢说菜品,尽管反复强调,但是仍然会直接写包子、火锅,在利用张老师提到的方法,包子(面粉、白菜、猪肉),这样以后,学生对食物的梳理有了好转。

  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也不太大,能认识到每天吃的食物很丰富即可。而且,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发现了,多种食物构成的食品很难分类,在这里就能自己认识到食物指的是单一的一个食物。

  2.乐于参加小组活动

  我发现学生在书写自己一天的食物时兴致不太浓厚,但是在汇总小组食物时,参与度非常高,相当热情。我觉得以后需要记录的地方可以安排更多小组汇总的环节,这样效果好像更好。

  《一天的食物》是小学科学四下《食物》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由“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部分构成。

  本节课包括“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这两个活动,这两个活动之间有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对前者进行整理。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节课需要学生了解一天的食物,并对我们的食物进行分类。在确定教材中我把分类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促使学生发展的切入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内涵,更要考虑本节课在单元中的作用,为后续学*打下什么基础作用,理解整个单元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

  分类是学生在关注食物中自然而然采用的方法,而本堂课也确实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分类,因此分类的要求不必要太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分类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标准的确定意义很大,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对我们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以便我们更好的关注我们的食物,为后续的学*打下基础。

  鉴于此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指导:

  一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分;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第一次分类的交流中感受到自己的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师生共同确定分类标准体系。让学生明确标准的层次性。

  三是: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利用食物卡片粘贴汇报。展示汇报。

  在本堂课中,小卡片是一项较好的教学策略,它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有助于达成“引导学生关注自己一天所吃的食物。”这一目标。它制作简便,价格便宜,操作方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并把几个重点探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记录一天的食物时,把原来的记录纸是分散的,汇报时不能很好的反映一天的食物。

  2、在让学生讨论对食物进行分类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超市里是怎样布置食物的,顾客是怎样通

  《一天的食物》是科教版四年级食物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非常强调记录、整理,强调记录的真实性。学会确定标准进行分类,这个目标的确定也是为了使学生的活动更理性,培养科学的实证意识,在课的展开中,我安排学生先记录自己一天的食物,根据记录整理小组内同学一天的食物,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方法,按照已确定的标准去分类,这三个活动内容占据了整堂课的时间,充足的活动时间为学生充分记录、整理分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不可能把各种食物都搬到课堂上来,除了记录、讨论、分类和汇报外没有什么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分组竞赛和经验介绍等,让学生专注于记录、讨论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记录、整理、分类是一种探究学*的方法,也是一种科学技能,学生会不会记录,怎么记录起来更方便,怎样整理才更清晰,按什么方法分类,这几方面可以鉴定学生科学技能的高低。

  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记录主张求真务实高效。记录前,小组讨论分析,怎么记,采用什么方法来记,记录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小组讨论怎样解决?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一些困难,他们自己也都进行了讨论,解决难题,但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与明确的表态。如:学生提出鸡蛋汤和牛奶是荤的还是素的?牛奶是生的还是熟的?对于这些问题学生还不太清楚荤素和生熟的区分,而我也没有提醒学生,导致学生在按荤素方法分类时,不知将鸡蛋和牛奶放在哪里。有的学生在记录自己一天的食物还有遗漏现象,整理时食物出现重叠的现象,还有的小组分类标准不明确等。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记录、分类的方法,一组一组的帮助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地帮助他们处理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