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多列》教学反思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8-30 20:32:49 教学反思

《其多列》教学反思1

  歌曲《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的一首儿歌,2∕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轻快、活泼,旋律多为级进,节奏变化不大。三段歌词,通过对哈尼族儿童“上山捡竹叶”“坎竹筒”“背上彩色书包上学去”等劳动和学*及生活的描述,抒发了哈尼族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唱出了对生活的热爱。

  《其多列》这首歌曲是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旋律轻快、活泼,适合低年级孩子演唱,然而轻快的节奏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歌词有些拗口,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先聆听、感受歌曲情绪,再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歌词的方式熟悉歌曲歌词,掌握歌曲节奏;通过拍手、拍腿、拍桌子等有变化的拍打节奏的方式感受歌曲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走和跑”的变化;歌曲的学唱主要采用聆听、模唱、以及接唱的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唱“其多列”,我唱其他部分,并要求“认真听,心里唱”,多数孩子在几遍接唱后能完整跟琴演唱歌曲。能在低年级孩子课中加入游戏、活动,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中玩、玩中学”孩子们喜欢的.课堂是低年级课堂最好的状态。

《其多列》教学反思2

  一年级开始,前面几节课的学唱都比较顺利,直到其多列这课,按照正常的教学设计和步骤,可是和学*其他的歌曲相比,孩子们似乎总是慢了半拍一样,我有点急了,觉得可能是节奏问题,于是反复练*节奏,带着孩子们通过跑和走的方式去感受四拍子和八拍子的节奏,大半课下来,我连跑带跳,已经气喘吁吁了,孩子似乎也掌握了,但是一到唱歌词时,又跟不上了。

  我有点急了,但是看着孩子们也很无辜的眼神,我按捺住了。让孩子们跟着录音伴奏再试一遍,孩子们在唱歌时,我走下讲台,走到孩子们身边,发现有大部分孩子再唱歌时,用手指点着书上的歌词,伴奏很快,孩子没来及反应就已经到下一乐段了,我忽然明白了,孩子困难的不是唱,而是认不识字。这首歌曲由三段歌词,每段歌词里,都有很多超出一年级孩子识字范围的生字,例如:带上长刀砍竹筒,随风吹动随风扬……孩子没来及辨识出一些歌词,乐段就已经结束了。一直带了中高年级的我,思维还没有调整到低年级段来,差点还此错怪孩子们乐感差。想想有些惭愧,带着愧疚,和孩子们一起玩了记歌词游戏,然后再唱歌,一切顺利。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这样,没找到真正失败的原因,所以徒劳无功。知道问题所在,非常关键,否则任何努力都是白费。教学如此,生活也如此

《其多列》教学反思3

  《其多列》教学反思周三下午我上了一节二年级的音乐课《其多列》课上感觉学生们的常规都还不错,一节课下来还是满顺利的,表面上没什么问题,但实质上还有不少的问题存在,有师傅指出的问题还有自己发现的问题大致上我总结了几点:

  1、提问问题太随便。

  其实在写教案的时候我对我的导入就很不满意,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能够吸引到小朋友的目光,总觉得我的提问不是很清楚,学生的回答总是给我一种答非所问的感觉。我的提问没有精心设计,不能够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导入与提问还需要多去钻研。

  2、学生出错时要找出出错原因。

  一节音乐课时时刻刻的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这节音乐课上我带着学生读了第一段的歌词,第二段让学生读,其他地方读的都很好只有一句‘随风飘动随风摇’读的声音不是很大,我以为是他胆子小不敢读,后来我就说他读错了,后来姚老师在点评的时候说了一句:“学生读的没错,只是字不太认得,所以声音小。”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以这写字学生都认得呢,课程标准还是需要我再细度,读懂。

  3、强弱颠倒,学生跟不上伴奏。

  在这首歌的学*中,我过多的关注学生的节奏的读歌词上,所以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做的非常好,在唱歌谱时学生也很快的学会了,跟着钢琴加入歌词演唱歌曲学生做的.也很好,到了跟伴奏演唱歌曲时,我发现学生们总是跟不上伴奏,后来评课时姚老师告诉我,这首的歌曲的强弱关系是“强、弱”,而我在教时是“弱、强”,当后一拍是强时节奏就会拖,伴奏也就跟不上了。

  通过上这节课让我知道了除了以上三点问题外,我还有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双响筒音的高低是靠听出来的,但在这节课上我是让他们观察的,碰铃我只告诉了学生们怎么拿,没教学生怎么用,还有唱歌时我们要告诉学生声音要柔和轻声并且有气息的支撑等等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学*多研究。


《其多列》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其多列》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其多列》教学设计3篇

《其多列》教学设计1

  课题

  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

  教学内容

  唱歌《其多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唱歌曲《其多列》,背唱歌曲。

  2、能力目标:体会《其多列》这首歌曲的情绪。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歌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背唱歌曲,把握歌曲节奏特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歌曲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歌曲:

  师:我们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开满祖国的大地。大家来说一说,你都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背景音乐《爱我中华》

  师:你们听,哈尼族小朋友正邀请我们大家去做客呢。

  1、播放歌曲《其多列》的范唱录音。(歌曲好听吗?大家想唱吗?那今天咱们来学*歌曲《其多列》板书课题。)

  2、师弹琴,生踏着音乐节拍,拍拍手、拍拍肩、拍拍腿,熟悉旋律。

  3、复听歌曲《其多列》flash

  (1)师: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曲,有几段?分别唱了什么呢?老师这儿有三张图片,请同学们听完歌曲后把图片进行排序。

  (2)师:这首歌曲中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认识的词语吗?生:老师,“其多列”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其多列”是哈尼语,它的意思是“快来”,是哈尼族的小朋友在招呼自己的小伙伴。请你们来唱一唱这一句,招呼你的小伙伴

  4、课件展示歌片

  请同学们看着歌片,再听一遍,可以轻声跟着一起唱。

  课件播放歌曲《其多列》的范唱录音。学生跟录音小声哼唱。

  5、师弹奏后面的乐句。生:练*演唱。(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过渡:请大家完整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师弹奏音乐与学生共同演唱。

  生跟伴奏音乐练*。

  指名唱、比赛唱。

  7、过渡:有了学*第一、二段的基础,老师相信大家可以自己学会第三段,请你们自己练*练*。

  生:以小组的形式练*演唱第三段。

  师:到其中的几个组去活动,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

  8、过渡: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第三段。

  师;弹奏音乐并与学生一起演唱。生:演唱第三段。

  9、过渡;同学们唱得不错,歌曲第三段的节奏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大家要注意“花纹”的“花”字,它是一个字两个音,请大家单独练*这一句。师:弹奏第二个乐句的伴奏音乐。生:练*演唱“衣服上的花纹”这一句。

  10、过渡:请同学们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

  师:弹奏伴奏音乐。生:完整演唱。

  播放《其多列》的flash,再次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师:从歌声中你能感受到歌曲中小朋友的心情吗?生:欢快,活泼

  11、分三小组每组唱一段比赛。

  (三)为歌曲统配节奏并伴奏。

  1、师:为了让这首歌曲的情绪更欢快,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手串铃:××××××

  双响筒:××××

  三角铁:×-×-

  2、课件播放范唱录音。生:跟录音边唱边按伴奏谱练*伴奏。

  3、过渡:下面我们完整地把这首歌表演一遍,请伴奏的同学准备好!课件播放伴奏音乐,教师指挥。生:有表情地背唱歌曲《其多列》,一部分同学为歌曲伴奏。

  (四)、总结我们学*了哈尼族民歌《其多列》,又在民族音乐艺术的大花园中采集了一朵美丽的花,希望大家课下收集一下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儿童音乐作品唱一唱,感受少数民族音乐无穷的魅力。

  课后反思:

《其多列》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唱歌曲《其多列》,背唱歌曲。

  2、能力目标:体会《其多列》这首歌曲的情绪。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歌曲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学*背唱歌曲,把握歌曲节奏特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打击乐器电子琴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5 3 3|5 3 3|6 6 1 3|2 1 2|

  小朋友你们好见到你们真快乐

  3 5 3 2|2 6 2|1 6 6|1 6 6||

  唱起歌儿啦啦啦跳起舞哒哒哒

  (二)、学唱歌曲:

  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开满祖国的大地。大家来说一说,你都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背景音乐《爱我中华》

  师:你们听,哈尼族小朋友正邀请我们大家去做客呢。

  1、播放歌曲《其多列》的范唱录音。(歌曲好听吗?大家想唱吗?那今天咱们来学*歌曲《其多列》板书课题。)

  2、师弹琴,生踏着音乐节拍,拍拍手、拍拍肩、拍拍腿,熟悉旋律。

  3、复听歌曲《其多列》flash

  (1)师: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曲,有几段?分别唱了什么呢?老师这儿有三张图片,请同学们听完歌曲后把图片进行排序。

  (2)师:这首歌曲中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认识的词语吗?

  生:老师,“其多列”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其多列”是哈尼语,它的意思是“快来”,是哈尼族的小朋友在招呼自己的小伙伴。请你们来唱一唱这一句,招呼你的小伙伴

  4、课件展示歌片

  ①、请同学们看着歌片,再听一遍,可以轻声跟着一起唱。

  ② 、课件播放歌曲《其多列》的范唱录音。学生跟录音小声哼唱。

  5、师弹奏后面的乐句。生:练*演唱。(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过渡:请大家完整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①师弹奏音乐与学生共同演唱。

  ②生跟伴奏音乐练*。

  ③指名唱、比赛唱。

  7、过渡:有了学*第一、二段的基础,老师相信大家可以自己学会第三段,请你们自己练*练*。

  生:以小组的形式练*演唱第三段。

  师:到其中的'几个组去活动,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

  8、过渡: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第三段。

  师;弹奏音乐并与学生一起演唱。

  生:演唱第三段。

  9、过渡;同学们唱得不错,歌曲第三段的节奏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大家要注意“花纹”的“花”字,它是一个字两个音,请大家单独练*这一句。师:弹奏第二个乐句的伴奏音乐。生:练*演唱“衣服上的花纹”这一句。

  10、过渡:请同学们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

  师:弹奏伴奏音乐。

  生:完整演唱。

  播放《其多列》的flash,再次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师:从歌声中你能感受到歌曲中小朋友的心情吗?

  生:欢快,活泼

  11、分三小组每组唱一段比赛。

  (三)为歌曲统配节奏并伴奏。

  1、师:为了让这首歌曲的情绪更欢快,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手串铃:×××∣×××∣

  双响筒:××∣××∣

  三角铁:×-∣×-∣

  2、课件播放范唱录音。

  生:跟录音边唱边按伴奏谱练*伴奏。

  3、过渡:下面我们完整地把这首歌表演一遍,请伴奏的同学准备好!课件播放伴奏音乐,教师指挥。

  生:有表情地背唱歌曲《其多列》,一部分同学为歌曲伴奏。

  四、创编活动

  哈尼族的小朋友爱劳动、爱生活我们也要和他们比一比,我们*时都爱做什么?

  学生:洗衣服、扫地、擦桌子、

  教师:好,让我们一起把自己创作的歌词唱出来。

  五、游戏活动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花瓶代表“抒情”,一个花瓶代表“欢快” 。这四朵“花”应该插到哪个花瓶里?请你唱一唱,体会一下再做决定。

  2、师课件播放这首歌曲第一段伴奏音乐。

  生:小声哼唱、评论。

  生回答:《其多列》和《苗家儿童*收》应插到“欢快”的瓶子里。 《云》和《柳树姑娘》应插到“抒情”的瓶子里。

  六、总结

  我们学*了哈尼族民歌《其多列》,又在民族音乐艺术的大花园中采集了一朵美丽的花,希望大家课下收集一下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儿童音乐作品唱一唱,感受少数民族音乐无穷的魅力。

《其多列》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唱歌曲《其多列》,背唱歌曲。

  2、能力目标:体会《其多列》这首歌曲的情绪。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歌曲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学*背唱歌曲,把握歌曲节奏特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打击乐器电子琴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5 3 3|5 3 3|6 6 1 3|2 1 2|

  小朋友你们好见到你们真快乐

  3 5 3 2|2 6 2|1 6 6|1 6 6||

  唱起歌儿啦啦啦跳起舞哒哒哒

  (二)、学唱歌曲:

  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开满祖国的大地。大家来说一说,你都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背景音乐《爱我中华》

  师:你们听,哈尼族小朋友正邀请我们大家去做客呢。

  1、播放歌曲《其多列》的范唱录音。(歌曲好听吗?大家想唱吗?那今天咱们来学*歌曲《其多列》板书课题。)

  2、师弹琴,生踏着音乐节拍,拍拍手、拍拍肩、拍拍腿,熟悉旋律。

  3、复听歌曲《其多列》flash

  (1)师: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曲,有几段?分别唱了什么呢?老师这儿有三张图片,请同学们听完歌曲后把图片进行排序。

  (2)师:这首歌曲中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认识的词语吗?

  生:老师,“其多列”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师:“其多列”是哈尼语,它的意思是“快来”,是哈尼族的小朋友在招呼自己的小伙伴。请你们来唱一唱这一句,招呼你的小伙伴

  4、课件展示歌片

  ①、请同学们看着歌片,再听一遍,可以轻声跟着一起唱。

  ② 、课件播放歌曲《其多列》的范唱录音。学生跟录音小声哼唱。

  5、师弹奏后面的乐句。生:练*演唱。(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过渡:请大家完整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①师弹奏音乐与学生共同演唱。

  ②生跟伴奏音乐练*。

  ③指名唱、比赛唱。

  7、过渡:有了学*第一、二段的基础,老师相信大家可以自己学会第三段,请你们自己练*练*。

  生:以小组的形式练*演唱第三段。

  师:到其中的几个组去活动,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

  8、过渡: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第三段。

  师;弹奏音乐并与学生一起演唱。

  生:演唱第三段。

  9、过渡;同学们唱得不错,歌曲第三段的节奏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大家要注意“花纹”的“花”字,它是一个字两个音,请大家单独练*这一句。师:弹奏第二个乐句的伴奏音乐。生:练*演唱“衣服上的花纹”这一句。

  10、过渡:请同学们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曲。

  师:弹奏伴奏音乐。

  生:完整演唱。

  播放《其多列》的flash,再次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师:从歌声中你能感受到歌曲中小朋友的心情吗?

  生:欢快,活泼

  11、分三小组每组唱一段比赛。

  (三)为歌曲统配节奏并伴奏。

  1、师:为了让这首歌曲的情绪更欢快,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手串铃:×××∣×××∣

  双响筒:××∣××∣

  三角铁:×-∣×-∣

  2、课件播放范唱录音。

  生:跟录音边唱边按伴奏谱练*伴奏。

  3、过渡:下面我们完整地把这首歌表演一遍,请伴奏的同学准备好!课件播放伴奏音乐,教师指挥。

  生:有表情地背唱歌曲《其多列》,一部分同学为歌曲伴奏。

  四、创编活动

  哈尼族的小朋友爱劳动、爱生活我们也要和他们比一比,我们*时都爱做什么?

  学生:洗衣服、扫地、擦桌子、

  教师:好,让我们一起把自己创作的歌词唱出来。

  五、游戏活动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花瓶代表“抒情”,一个花瓶代表“欢快” 。这四朵“花”应该插到哪个花瓶里?请你唱一唱,体会一下再做决定。

  2、师课件播放这首歌曲第一段伴奏音乐。

  生:小声哼唱、评论。

  生回答:《其多列》和《苗家儿童*收》应插到“欢快”的瓶子里。 《云》和《柳树姑娘》应插到“抒情”的瓶子里。

  六、总结

  我们学*了哈尼族民歌《其多列》,又在民族音乐艺术的大花园中采集了一朵美丽的花,希望大家课下收集一下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儿童音乐作品唱一唱,感受少数民族音乐无穷的魅力。


《其多列》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其多列》教学反思通用5篇

  《其多列》教学反思 1

对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走进音乐的最好方式就是

《其多列》这首歌曲是比较欢快活泼的,旋律简单易懂,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偏难了一点,为了能让孩子们掌握好这首歌曲,我通过介绍好朋友“1、2、3、5、6”这五个好朋友来让学生掌握本首歌曲中出现的音,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让学生认识这几个音的,可没想到孩子们学的`很快而且很积极,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跟着琴将歌谱唱下来了,出乎我的意料。而这首歌曲的节奏孩子们倒是掌握得很好,通过上节课的节奏练*,孩子们都掌握了四分音符以及八分音符的节奏了。 而我觉得比较难的一个地方就是歌词,首先是孩子们识字不多,无法念整齐;其次歌词太多,学生记不住;再次学生兴趣不够高,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就放慢了我的“步伐”,一段一段的教学生歌词,可孩子们在前面的节奏练*以及唱歌谱环节中已经用掉太多的激情了,所以学*歌词的兴趣并不是很高,一节课下来也就唱了第一段歌词。回到办公室后我就开始想,怎么样才能让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以及兴趣从头保持到尾呢?在反复的思考中,我突然想起在以前上课过程中我设计的“闯关游戏”,因为利用游戏的方式可以提起孩子们学*的兴趣,也不会使识谱环节以《其多列》教学反思及按节奏念歌词环节显得枯燥乏味,我可以利用这个方式来让孩子们提起学*的兴趣。希望我的方式在下节课的实践中可以成

功!!!

  《其多列》教学反思 2

  周三下午我上了一节二年级的音乐课《其多列》课上感觉学生们的常规都还不错,一节课下来还是满顺利的,表面上没什么问题,但实质上还有不少的问题存在,有师傅指出的问题还有自己发现的问题大致上我总结了几点:

  1、提问问题太随便。

  其实在写教案的.时候我对我的导入就很不满意,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能够吸引到小朋友的目光,总觉得我的提问不是很清楚,学生的回答总是给我一种答非所问的感觉。我的提问没有精心设计,不能够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导入与提问还需要多去钻研。

  2、学生出错时要找出出错原因。

  一节音乐课时时刻刻的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这节音乐课上我带着学生读了第一段的歌词,第二段让学生读,其他地方读的都很好只有一句‘随风飘动随风摇’读的声音不是很大,我以为是他胆子小不敢读,后来我就说他读错了,后来姚老师在点评的时候说了一句:“学生读的没错,只是字不太认得,所以声音小。”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以这写字学生都认得呢,课程标准还是需要我再细度,读懂。

  3、强弱颠倒,学生跟不上伴奏。

  在这首歌的学*中,我过多的关注学生的节奏的读歌词上,所以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做的非常好,在唱歌谱时学生也很快的学会了,跟着钢琴加入歌词演唱歌曲学生做的也很好,到了跟伴奏演唱歌曲时,我发现学生们总是跟不上伴奏,后来评课时姚老师告诉我,这首的歌曲的强弱关系是“强、弱”,而我在教时是“弱、强”,当后一拍是强时节奏就会拖,伴奏也就跟不上了。

  通过上这节课让我知道了除了以上三点问题外,我还有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双响筒音的高低是靠听出来的,但在这节课上我是让他们观察的,碰铃我只告诉了学生们怎么拿,没教学生怎么用,还有唱歌时我们要告诉学生声音要柔和轻声并且有气息的支撑等等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学*多研究。

  《其多列》教学反思 3

  歌曲《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的一首儿歌,2�M4拍,五声羽调式。歌曲轻快、活泼,旋律多为级进,节奏变化不大。三段歌词,通过对哈尼族儿童“上山捡竹叶”“坎竹筒”“背上彩色书包上学去”等劳动和学*及生活的描述,抒发了哈尼族小朋友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唱出了对生活的热爱。

  《其多列》这首歌曲是一首少数民族的歌曲,旋律轻快、活泼,适合低年级孩子演唱,然而轻快的节奏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歌词有些拗口,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先聆听、感受歌曲情绪,再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歌词的方式熟悉歌曲歌词,掌握歌曲节奏;通过拍手、拍腿、拍桌子等有变化的拍打节奏的方式感受歌曲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区别、“走和跑”的变化;歌曲的学唱主要采用聆听、模唱、以及接唱的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唱“其多列”,我唱其他部分,并要求“认真听,心里唱”,多数孩子在几遍接唱后能完整跟琴演唱歌曲。能在低年级孩子课中加入游戏、活动,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中玩、玩中学”孩子们喜欢的课堂是低年级课堂最好的状态。

  《其多列》教学反思 4

  《其多列》是云南哈尼族的一首儿歌,曲调欢快活泼。在学这首歌曲之前,我让学生掌握了课本上设计的“跑跑走”节奏型。然后弹奏《其多列》的旋律,同时学生跟着旋律念好“跑跑走”。由于这首曲子速度较快,我放慢了速度让学生整体把握歌曲。新课标要求“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在让学生练*“跑跑走”时自编了几个动作鼓励学生来模仿,以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学生兴趣高涨,对“跑跑走”掌握的非常好。我提示学生将跑跑走的节奏感觉移到《其多列》中,并让他们一遍遍跟唱,学生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

  但是这首歌曲的歌词比较复杂,学生无法完整的唱好第二、三段歌词。仔细思考,是因为我对歌词的讲解和示范不够,导致学生在不理解歌词的情况下就开始学唱歌曲,学生歌唱时盲目性比较大。我将继续研究这部分的解决方法,以在接下来的音乐教学中吸取经验,让自己不断成长。

  《其多列》教学反思 5

  一年级开始,前面几节课的学唱都比较顺利,直到其多列这课,按照正常的教学设计和步骤,可是和学*其他的歌曲相比,孩子们似乎总是慢了半拍一样,我有点急了,觉得可能是节奏问题,于是反复练*节奏,带着孩子们通过跑和走的方式去感受四拍子和八拍子的节奏,大半课下来,我连跑带跳,已经气喘吁吁了,孩子似乎也掌握了,但是一到唱歌词时,又跟不上了。

  我有点急了,但是看着孩子们也很无辜的眼神,我按捺住了。让孩子们跟着录音伴奏再试一遍,孩子们在唱歌时,我走下讲台,走到孩子们身边,发现有大部分孩子再唱歌时,用手指点着书上的歌词,伴奏很快,孩子没来及反应就已经到下一乐段了,我忽然明白了,孩子困难的不是唱,而是认不识字。这首歌曲由三段歌词,每段歌词里,都有很多超出一年级孩子识字范围的生字,例如:带上长刀砍竹筒,随风吹动随风扬……孩子没来及辨识出一些歌词,乐段就已经结束了。一直带了中高年级的我,思维还没有调整到低年级段来,差点还此错怪孩子们乐感差。想想有些惭愧,带着愧疚,和孩子们一起玩了记歌词游戏,然后再唱歌,一切顺利。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这样,没找到真正失败的原因,所以徒劳无功。知道问题所在,非常关键,否则任何努力都是白费。教学如此,生活也如此


《其多列》教学反思3篇(扩展3)

——《谁的红果多》教学反思3篇

  《谁的红果多》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数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重点要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教材通过小熊和小猴比较红果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后我做了反思。本堂课的几点不足:

  1、在课堂中当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时,我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整理,让学生更加清楚比较的方法。讲解完例题要及时的小结。

  2、板书的设计需要加强,小结的语言要板书在黑板上,让低年级的小朋友一目了然。

  3、课堂互动比较少,可以在讲授新知后多出几道例题让全班做,再指名几位学生上来板演。

  4、尽量让孩子说,老师说太多,不如孩子自己讨论。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不要怕浪费时间,要让孩子多说,多练,多板演。

  《谁的红果多》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数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重点要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教材通过小熊和小猴比较红果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课后我做了反思。本堂课的几点不足:

  1、在课堂中当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时,我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整理,让学生更加清楚比较的方法。讲解完例题要及时的小结。

  2、板书的设计需要加强,小结的语言要板书在黑板上,让低年级的小朋友一目了然。

  3、课堂互动比较少,可以在讲授新知后多出几道例题让全班做,再指名几位学生上来板演。

  4、尽量让孩子说,老师说太多,不如孩子自己讨论。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不要怕浪费时间,要让孩子多说,多练,多板演。

  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认识100以内的数,数数、读数、写数都是在为《谁的红果多》这一课打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发展数感。所以在本节课的学*过程中,我抓住以上目标,希望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以及能正确的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通过学*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展观察、比较、思维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为以后学*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一年级上册我们已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大小,但对100以内数只是初步认识,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仍较为困难。因此,我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具体、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再逐步过渡到借助计数器的比较,最终能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学生很会总结,得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例如:通过小猴和小熊拿的两串红果直观的'比较得出谁大谁小;还有通过比十位上的数得出数的大小;通过数数的顺序比较出数的大小。又通过100和99比较得出数位多的数的就大,数位少的数就小。

  我把新授课变成活动课,大大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乐趣,但一年级的孩子自控能力还很弱,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让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整节课看似气氛活跃,却也存在着一部分学生浑水摸鱼,对学*内容仍模模糊糊。课堂的把握我还需要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多总结经验,使自己不断提高。


《其多列》教学反思3篇(扩展4)

——《谁的红果多》教学设计3篇

  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以及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进一步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激趣导入

  1、(1)10个十是( )

  (2)8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

  (3)48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4)计数器上从右往左数,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5)21的个位上是( ),表示( )个一;十位上是( ),表示( )个十。

  2、猜数游戏,激发兴趣

  教师先提出游戏规则:不能说出数字,只能说大或小。

  (挑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个20以内的数字,另一个同学背对黑板,面向学生猜数字。)

  请你们帮他提示一下,是大了还是小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

  小猴和小熊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经常帮它们解决问题,看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板书:小熊21 小猴18)

  师:从这两个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谁的红果多”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怎样来比较谁拿的红果多呢?

  怎样来比较21和18的大小?你有什么好办法?

  3.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学生交流,可能找到的方法有:

  方法1:用数的顺序比较。(根据100以内数的顺序,从前往后数。先数18,再往后数三个数是21,所以21比*,21﹥18)

  方法2:实物模型比较。用方块代替红果摆一摆,比一比,发现21个方块比18个方块多出3个,所以21﹥18。

  方法3:借助中间数比较。(21比20大,18还不到20,所以21比*,即21﹥18)

  方法4:借助计数器比较。(先把21和18 这两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再在计数器上比较:21的十位上有两个珠子,表示2个十,18的十位上有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大,所以21比*,即21﹥18)

  方法5:用数的组成比较。(21的十位上是2,表示2个十,18的十位上是1,表示1个十,2个十比1个十大,所以21比*,即21﹥18)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评价、总结。

  3、探索32和34大小的方法。

  师: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探索出了这两个数的比较方法,智慧老人还不服气,不相信你们能这么快探索出来,所以又出了两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说出比较方法。

  教师小结:十位相同时我们比个位。三位数大于两位数等。

  三、反馈练*。

  1考考你。(课件)

  在( )里填上“>”、“<”或“=”。

  48( )45 62( )75

  59( )59 57( )56

  80( )90 98( )89

  (抽两三道让学生说出比较方法)

  2、把下面的数放在正确的位置。

  58 98 60 36 79

  > > > >

  3、完成课本28页看一看,填一填。

  4、完成29页1题和2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第四课“谁的红果多”。对学生来说,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比较困难。因此,本课先通过小猴和小熊拿着红果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练*中进行抽象数的比较。在进行红果数量比较时,教材体现了“借助实物比较——模型比较——计数器比较——抽象数的比较”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行数的比较,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学生已经会比较20以内数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其大小,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会数、读、写100以内的数,但只是初步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还比较困难。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具体、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学生从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在逐步过渡到借助计数器的比较,最终能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2、过程和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数学的兴趣;进一步积累比较数的大小的经验,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难点:正确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复*数的组成是本节课必须有的一个环节,也为本节课学*数的大小比较做好了铺垫,学生在说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时,必然会说数的组成,所以在课前我复*了数的组成和计数器上的数位。游戏的教学也是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年龄小,喜欢和老师做游戏,所以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前实施教学,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熊和小猴去森林里找宝贝,看看他们都找了些什么呀。出事情景图。仔细观察图片,你能编一个数学故事吗?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他们到底谁拿的多呢?小朋友愿意来帮助小猴和小熊吗?让学生编故事,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师板书课题——谁的红果多)

  (三)探究新知、体验领悟:

  “谁的红果多”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交流讨论,让学生分别用数数、摆小棒、摆小方格的方法演示自己的想法,老师再指导学生在用计数器演示来比较18和21谁大谁小,接着在比一比中直接比较32比34、100>99的大小。让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各种比法后,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则这个两位数就大。三位数和两位数比,三位数大。这个过程体现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利用我们的数位顺序进行比较,课件出示教材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发现并体会数轴怎么比较。最后是练*作业的设计、板书的设计都体现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是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物来比较,比如小棒、小方块儿等,再引深到用计数器,最后总结归纳出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观察、探索的活动中,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特征。

  五、说学*评价:

  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热情的评价,以此来发挥评价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猜数游戏,激发兴趣

  老师很想知道大家的年龄,谁愿意告诉老师?

  学生纷纷举手,我要猜出你们的年龄。请一名学生上台,把自己的年龄写在黑板上,老师背对黑板,面向学生猜年龄。

  请你们帮老师提示一下,我猜的是大了还是小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

  小猴和小熊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想邀请你们去做客,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从动物乐园了看到了什么?

  小猴和小熊拿了很多果子,你们能数出它们的数目吗?

  学生仔细数,并汇报数的结果。

  小熊有21个红果,小猴有18个红果。

  2.怎样来比较谁拿的红果多呢?


《其多列》教学反思3篇(扩展5)

——《静夜思》教学反思 多篇3篇

  教材采用“读诗、唱歌、配画”的呈现方式,将音乐与文学、美术等学科内容融为一体,以倡导学科综合这一基本理念。

  《静夜思》的歌词是一首深受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唐诗,语言流畅,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又意蕴深远。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给学生提供了把握、体会、想象与表现的极大空间。它的旋律古朴、典雅,那低沉的、似吟似唱的旋律风格与诗歌结合得天衣无缝。但它采用的昆曲的音调,演唱时要求的戏曲的行腔韵味等,又不是我们现代的孩子能轻易把握好的。

  整堂课通过划船律动──熄灯欣赏──演唱歌曲──绘画表现《静夜思》,都一直在引导学生寻找思念的感觉。音乐在渲染着气氛,我的语言柔和,表情虽然亲切但不带微笑,学生们很安静,他们在想象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离开很远时,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这种生活中的体验丰富了她们演唱时的情感,也进一步地拓展了课的内涵。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学生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静夜思》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

  一、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学生图中的内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假如小朋友们就是诗中的劳动人民,看着自己种的粮食被人夺走,而自己却要挨饿,你的心情会是怎样?”“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学生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学生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学*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能背诵自如,也都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思,更能明白诗中所隐含的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对于李白学生也不陌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学过写李白的课文:铁棒磨成针》。所以一上课当我刚揭示课题时,学生就在下面说开了,有的甚至就背诵起了《静夜思》,看到这种情况,我停止了原先的教学安排,而是话题一转,问学生:"你能站起来背背你所知道的古诗吗"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纷纷举手,都想站起来一背方休,但请了几个同学后,我发现他们背的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古诗,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又微笑着问学生:"你能背诵一些老师没有介绍过,你也没有从课文中学过的古诗吗"这下举起的小手减少了一些,但仍有很多学生抢着要背,一时间,教室里简直成了吟诗诵诗的地方,很多同学站起来背了一些其他同学没读过,背过的诗,看到听的学生的情形,我又提高了要求,"小朋友真能干,记住的古诗真多,那谁有本事把你背诵的古诗的意思讲解给大家听呢"这下无疑在教室里扔下了一个重磅炸弹,一时间教室了静了很多,但不一会,就有学生蠢蠢欲动了,先后有学生站起来了背诵,讲解了《春晓》,《锄禾》,《静夜思》等,但仍局限与书本中学过的诗句,其中沈思言同学站起来了背诵了一首同学们都没有听过的诗经上的诗篇,但解释不出来,只能照着所有的课外书念,因为有些字不认识,再加上不理解,所以解释的让人一头雾水,连我都听着累,何况学生呢!针对这样的情况,联系到*时不主动去看课外书的情况,我问学生:"这个时候,你最想的是什么"学生纷纷表示"以后回家都看点书本以外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量,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那么下次就可以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了。"我想此时的教育可能比*时空洞的说教,空洞的要他们看半小时课外书的魅力更足,效果更佳。

  接下来,我就针对学生的情况让学生自由地读〈静夜思〉,看着学生摇头晃脑的诵读着诗句,听着学生琅琅地朗读,我想诗句的意思学生都懂,要不要再按照事先备好的课讲解呢最后我决定屏弃教案上的东西,让学生在找朋友说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自己找朋友,准备表演《静夜思》,事先我作了说明怎么表演,一组三人,一人背诵古诗,一人在旁边讲解,还有一人表演诗人李白的情况。如在一生摇头晃脑的诵读中,负责解释诗句意思的同学在边上开始合着节拍一句一句的解释,而此时李白也在台上表演开了,一会举头望明月,一会低头思故乡等等。学生准备时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人都积极参与,出谋划策,真正实现了新课程的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


《其多列》教学反思3篇(扩展6)

——二年级上册《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3篇

  《太空生活趣事多》这一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学生对此充满了浓厚的学*兴趣。通过了解我知道学生已经初步学会运用一些方法识字、写字。我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方法识字,并且指导学生写好每一个生字。课文中有趣的事情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一课的开始,我由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

  其次,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了字词障碍,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由于本课要求学生认读的生字较多,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复现生字,才能保证识字效果得以巩固,完成识字任务。

  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上不足的地方。首先,我觉得自己处理不好的地方是在读课文的时候,学生读的不够。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读中理解词语,感受每件趣事的乐趣所在。其次,在对于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我的评价语言不过贴切,不够及时。使得不能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第三,在课堂上的随机处理课堂上的发现问题不够机智,处理的太过简单。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

  因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学*多积累。多看和课堂教学有关的书籍和案例,让自己能够多积累经验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课堂学*更加和谐和充实,教学方法更加丰富。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介绍了一些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语言浅显易懂,非常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重点是增进学生对太空常识的了解,培养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巧设导语,引起兴趣。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悬念,引起学生对课文学*的兴趣,为学*下文打好铺垫。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他们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2、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运用多种阅读形式,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重视学生在读中的独特体验,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3、教学中,以各种各样读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如在汇报读时,每谈到一件趣事,会组织班上同学以喜欢的同学起立读、集体读、男女生合作比赛读、挑战读等不同方式来朗读课文。

  二、成功之处

  1、边教边帮助学生归纳、概括规律和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每个字的读音、结构、笔顺规则,并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学生自学,将所归纳的规律和方法加以巩固和运用,在难点处加以点拨。

  2、营造了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学生自己找出课文有趣的事情是:睡觉、走路、喝水、洗澡。整个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读”,采取自读、选读、有感情读、齐读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主动交流。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我发现虽然是以航天精神为契机,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起通过学*顺利闯关的信心,但是学生对航天事业并不了解,他们只是觉得很有趣,可以上天看一看。在时间上也没有把握好,使课堂教学前松后紧,在朗读时,我原本是想让学生读出有趣、新奇的感觉,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很好地进行指导朗读,而是匆匆而过。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把识字、练*寓于竞赛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进行课外拓展。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教科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片精度科普课文,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学生们特别喜欢新奇有趣的太空常识。 教学前我虽然也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实际教学却并是尽如人意,就本节课,我谈一下自己的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阅读课的教学,一定要重视“读”。教学目标中制订了“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中,读得太少,读法单一,更说不上“有感情地朗读”。低年级的语文课上,请个别学生起来读,学生拖腔拿调,一字一字地指读,还评价“读得真好”。

  学*一篇课文,要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可我担心学生不理解,所以就越俎代庖,在那里口干舌燥地讲,一句句、一层层地引导、发问、追问。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本身就没有读熟,到头来耗时多,学生还不理解内容,课堂效率不高,有时是提出问题,学生不能回答,其结果是自问自答。由于学生课文读得不够,思考不深,最后是老师来回答。课文的内容靠老师讲是讲不深、讲不透的。必须让学生去读,去理解,去感悟。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齐读、默读、分角色读等等,在读的时候,要指导好朗读。我让学生读出新鲜有趣的语调。可为什么要读出新鲜有趣的语调?如何读?我没有指导,所以学生也就不知道,读不出来。而齐读最大的弊端就是读不出感情,无法了解个别朗读的情况。

  “读书万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阅读课一定要让学生多读,把内容读熟。同时,每次让学生读课文,要有一定的目的,要达到什么要求,所以在学生读前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使用课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把问题出示出来,这样学生便于记住,如果仅凭教师口头提出,学生记不住问题的内容。所以每一个阶段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学生就积极主动地去学*。

  2、教法陈旧。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理念。《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2—5自然段写法也是一样的,一段一段地读、提问、分析,教法死板。教学中没有合作、讨论的内容。合作、讨论有目的、有足够的时间。

  3、基本功有待提高。

  语言琐碎。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堂课上,语言应准确、清楚、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有变化。整节课我一直在讲,一个问题重重复复地问,一而再,再而三地补充讲解。语文课,只要抓住有价值的关键问题设问,然后让学生讨论、解答,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态有待改进。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但这节课激情不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轻松愉快的学*热情。

  4、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加强。课堂上有好大一部分小学生老是低头玩东西,或东张西望,讨论后老师让停可停不下来。这些都得老师从日常培养起,课堂上这些常规不抓,效果怎么会好。

  5、课堂结构的安排不是很恰当。一节课的几个环节,各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应该计划好。导入过于啰嗦,本课既要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任务,又要完成课文内容的理解,目标太多,任务太重,学生讨论不深入,学得不扎实。在40分钟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文章本来可以计划两课时完成,但一节课就完成这些内容显得仓促。

  6、灵活机动不够

  课前做了很多准备,思考了很多预设,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因而课堂上总是有许多意外,打破我们的教学计划。时间已经到了,如何结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按事先的计划把教学内容上完吗?这样的达标课,拖堂总不是好事。这是教师就应该机动灵活地把课结束,比如说:剩下的问题我们下节课接着讨论,或者说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内容等等。出现了拖堂,时间计划分配不周,前松后紧,教学内容太多,40分钟难于完成。

  总之,识字与阅读教学的整合课为如何教好低年级识字与阅读课良好的结合,使孩子们和老师从繁重的教学生字中解脱出来,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发挥孩子们爱说、会说的天性,是我今后不断探索的方向,我将为之不断努力,不断成长,使得教有所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多列》教学反思3篇(扩展7)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这些趣事本身就是学生感兴趣的。

  本节课以读为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了解了课文内容。围绕教学重点相机抛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读到在太空中睡觉这段时,我就设问:“既然说‘站着睡觉 和躺着睡觉一样舒服’,那宇航员能不能就这么站着睡?课文为什么又说‘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呢?”学生马上说:“如果宇航员不睡在睡袋里,就这么站着睡,他会在飞船里飘来飘去。”“宇航员飘啊飘,脑袋会撞在飞船上,砸个大包。” ……在读读、议议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这一太空生活知识要点 ,并懂得了“必须”一词的.用法。

  本节课学生对太空比较感兴趣,因此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进行说和写的训练。学完课文后,我们就进行拓展。假如你是一名宇航员,你能给大家说说你的太空之旅的吗?(飞上太空前做了哪些准备、碰到什么新奇的事、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等,可以结合搜索的资料来想象说话。)

  学生根据要求开始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就像开了河的水哗哗的流淌,课题立刻活跃起来。学生通过充分的交流后,大家开始动笔把自己的交流成果写下了,学生的想象真的很神奇。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放过任何一次说写训练的机会,相信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自己的写话水*就会提高。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并巧妙地交待了造成“奇特”的原因。全文共分六个自然段,从“睡觉、走路、喝水、洗澡”四个方面向人们介绍了鲜为人知的太空趣事,条理清楚。在《太空生活趣事多》的教学过程中,我对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综合学*做了一些尝试。太空,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宇航员,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太空中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课文题目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

  小学生好奇心强,太空中的.生活“趣事”对他们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他们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时应结合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的事件,适时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及爱祖国的教育。

  在朗读时,我让学生读出有趣、新奇的感觉,但是由于学生只看、只听,没有切实的感受过,所以读得效果老师不是很满意,下一步,我还要加强对同学们的指导。

  《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学生们特别喜欢新奇有趣的太空常识。教学前我虽然也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实际教学却并是尽如人意,就本节课,我谈一下自己的得与失。

  成功之处:

  一、精读“悟趣”,课堂气氛活跃。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变知识传授为学生全体参与,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方式。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的思维拓展,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让学生自主参与,我只是发挥了启发、点拨、解惑的指导作用。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时,我就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训练。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例如:采取自读、个人读、有感情读、教师范读、男女生比赛读、同桌互读小组展示读等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同形式的赛读,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在反复的兴趣朗读中感受到太空生活的有趣。从而培养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生的学*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二、电教媒体“提趣”。

  我在充分地利用教材的同时,并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始,播放“神舟七号”升空时,画面清淅,声音扣人心弦,极具立体感;显示宇航员看杂志和玩钢笔的画面,让人陶醉于神奇、奥妙的宇宙太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最后的画面拓展,丰富学生对太空生活的了解,课件使用合理。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太空生活的有趣,又能加深对太空物体失重的理解,可谓图文并茂,恰到好处。

  三、进一步让学生价学知识得到深化,突出重点、难点,大胆想象

  如:为什么太空生活会发生这么有趣的事呢?这样,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从而了解“失重”这一现象,激发探索了解新科技的兴趣。又如;观看课件中教材外所描述的太空生活,引导学生联想太空中生活会怎样呢?做到因势利导留下拓展。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得到了有效的调整,有放手去读,又有引导去读,一张一弛,快慢恰当。也正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模式为教师调控活动、学生认知活动和学生心智发展的同步设计的三维教学结构,重点以建构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学生参与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关注学生心智发展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和学法指导,体现课改理念

  1、让学生提前预*,收集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形式常识,激发探索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2、锻炼了学生的学*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弘扬了民族自豪感。

  3、提倡学生总结好的读书方法,课堂适时交流,培养了学生有情感阅读课文的*惯。

  4、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5、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然,这节课也有它的不足:

  一、对文本中知识点的训练不到位

  例如:“如果……就”关联词语的训练,以及“你看,在太空中生活,是不是很有趣?这句话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说法。以达到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以及运用。

  二、视频播放时间较长,没有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学*欲望。

  三、个别学生表达还欠流利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对学生的课堂检测应该及时反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给自己充电,认真钻研教材,以新课标为基础,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时效性,提升自己课堂调控机智,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进步。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介绍了一些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语言浅显易懂,非常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重点是增进学生对太空常识的了解,培养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巧设导语,引起兴趣。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悬念,引起学生对课文学*的兴趣,为学*下文打好铺垫。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他们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2、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运用多种阅读形式,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重视学生在读中的独特体验,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3、教学中,以各种各样读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如在汇报读时,每谈到一件趣事,会组织班上同学以喜欢的同学起立读、集体读、男女生合作比赛读、挑战读等不同方式来朗读课文。

  二、成功之处

  1、边教边帮助学生归纳、概括规律和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每个字的读音、结构、笔顺规则,并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学生自学,将所归纳的规律和方法加以巩固和运用,在难点处加以点拨。

  2、营造了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学生自己找出课文有趣的.事情是:睡觉、走路、喝水、洗澡。整个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读”,采取自读、选读、有感情读、齐读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主动交流。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我发现虽然是以航天精神为契机,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起通过学*顺利闯关的信心,但是学生对航天事业并不了解,他们只是觉得很有趣,可以上天看一看。在时间上也没有把握好,使课堂教学前松后紧,在朗读时,我原本是想让学生读出有趣、新奇的感觉,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很好地进行指导朗读,而是匆匆而过。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把识字、练*寓于竞赛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进行课外拓展。

  太空,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宇航员,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太空中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课文题目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并巧妙地交待了造成“奇特”的原因。全文共分六个自然段,从“睡觉、走路、喝水、洗澡”四个方面向人们介绍了鲜为人知的太空趣事,条理清楚。

  小学生好奇心强,太空中的生活“趣事”对他们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而又有许多解不开之谜。学生带着好奇心问起了宇航员叔叔在太空怎么生活呢?如吃、喝、睡、走、拉屎。生活的用品、食品等又怎么带上去的……给学生带来了疑问。而课文仅仅只介绍了几件事,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揭开。这在教学中怎样有科学依据回答这些难题是教学中的难题。

  在教学中面对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正确回答呢?我带着问题思索、找资料探索太空生活的事是具有尖端的科学道理。不能无根据无科学依据给学生讲解。但有些问题无法找,该怎么处理?就激发学生去刻苦学*,深钻文化课知识,等你们长大了掌握了更深的科学知识去揭开你们所提出的谜吧!这种激发学*积极性,引导学生去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解之谜。学生每个对太空生活的许多谜而在苦思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在在太空怎么吃”这时学生顿时眉飞色舞,睁大眼睛看着我。我就给学生讲起“在太空中吃饭讲究多”。太空的餐桌是特别的,它具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等餐具,桌上装有水冷却器和加热器。吃饭时,宇航员必须先把脚固定在板上,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面对摆放在餐桌上的饭菜,千万不能着急,一定要注意端碗、夹饭、张嘴、咀嚼一连串动作的协调。端碗要轻柔。动作太猛,饭会从碗里飘出来。夹饭夹菜要果断,要夹准要夹住,使用叉子效果最好。饭菜夹住后,张嘴要快,闭嘴也要快,因为即使是放到嘴里的食物,不闭嘴,它也会“飞走”。咀嚼时节奏要放慢,利于消化,还可以减少体内废气的产生和排泄,避免宇航生活的环境污染。在太空中吃饭最忌讳的就是边吃边说,这样会使嘴里嚼碎的食物碎沫飞出嘴外,飘在餐厅或生活舱里,宇航员稍不注意吸进鼻腔就容易呛到肺里发生危险。

  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他们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时应结合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的事件,适时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及爱祖国的教育。

  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上不足的地方。首先,我觉得自己处理不好的地方是在读课文的时候,学生读的不够。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读中理解词语,感受每件趣事的乐趣所在。其次,在对于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我的评价语言不过贴切,不够及时。使得不能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第三,在课堂上的随机处理课堂上的发现问题不够机智,处理的太过简单。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

  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学*多积累。多看和课堂教学有关的书籍和案例,让自己能够多积累经验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课堂学*更加和谐和充实,教学方法更加丰富。


《其多列》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太空生活趣事多》的教学反思范文5份

  《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学生们特别喜欢新奇有趣的太空常识。教学前我虽然也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实际教学却并是尽如人意,就本节课,我谈一下自己的得与失。

  成功之处:

  一、精读“悟趣”,课堂气氛活跃。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变知识传授为学生全体参与,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方式。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的思维拓展,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让学生自主参与,我只是发挥了启发、点拨、解惑的指导作用。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时,我就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训练。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例如:采取自读、个人读、有感情读、教师范读、男女生比赛读、同桌互读小组展示读等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同形式的赛读,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在反复的兴趣朗读中感受到太空生活的有趣。从而培养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生的学*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二、电教媒体“提趣”。

  我在充分地利用教材的同时,并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始,播放“神舟七号”升空时,画面清淅,声音扣人心弦,极具立体感;显示宇航员看杂志和玩钢笔的画面,让人陶醉于神奇、奥妙的宇宙太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最后的画面拓展,丰富学生对太空生活的了解,课件使用合理。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太空生活的有趣,又能加深对太空物体失重的理解,可谓图文并茂,恰到好处。

  三、进一步让学生价学知识得到深化,突出重点、难点,大胆想象

  如:为什么太空生活会发生这么有趣的事呢?这样,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从而了解“失重”这一现象,激发探索了解新科技的兴趣。又如;观看课件中教材外所描述的太空生活,引导学生联想太空中生活会怎样呢?做到因势利导留下拓展。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得到了有效的调整,有放手去读,又有引导去读,一张一弛,快慢恰当。也正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模式为教师调控活动、学生认知活动和学生心智发展的同步设计的三维教学结构,重点以建构学生主体地位为目的学生参与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关注学生心智发展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和学法指导,体现课改理念

  1、让学生提前预*,收集有关太空生活的资料,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形式常识,激发探索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2、锻炼了学生的学*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弘扬了民族自豪感。

  3、提倡学生总结好的读书方法,课堂适时交流,培养了学生有情感阅读课文的*惯。

  4、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5、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然,这节课也有它的不足:

  一、对文本中知识点的训练不到位

  例如:“如果……就”关联词语的训练,以及“你看,在太空中生活,是不是很有趣?这句话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说法。以达到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以及运用。

  二、视频播放时间较长,没有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学*欲望。

  三、个别学生表达还欠流利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对学生的课堂检测应该及时反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给自己充电,认真钻研教材,以新课标为基础,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时效性,提升自己课堂调控机智,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进步。

  太空,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宇航员,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课文题目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

  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并巧妙地交待了造成“奇特”的原因。全文共分六个自然段,从“睡觉、走路、喝水、洗澡”四个方面向人们介绍了鲜为人知的太空趣事,条理清楚。

  小学生好奇心强,太空中的生活“趣事”对他们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孩子们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在收集的过程中感受到太空的神秘,在此基础上组织他们把课文读好,感悟太空生活有趣在哪里,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同时结合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的事件,适时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及爱祖国的教育。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太空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对太空产生了兴趣,决心努力学*,将来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太空生活趣事多》这一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学生对此充满了浓厚的学*兴趣。通过了解我知道学生已经初步学会运用一些方法识字、写字。我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方法识字,并且指导学生写好每一个生字。课文中有趣的事情对学生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把课文读好,使他们在了解一些航天知识的同时接受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一课的开始,我由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

  其次,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了字词障碍,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由于本课要求学生认读的生字较多,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复现生字,才能保证识字效果得以巩固,完成识字任务。

  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上不足的地方。首先,我觉得自己处理不好的地方是在读课文的时候,学生读的不够。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让学生读中理解词语,感受每件趣事的乐趣所在。其次,在对于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我的评价语言不过贴切,不够及时。使得不能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第三,在课堂上的随机处理课堂上的发现问题不够机智,处理的太过简单。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

  因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学*多积累。多看和课堂教学有关的书籍和案例,让自己能够多积累经验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课堂学*更加和谐和充实,教学方法更加丰富。

  综合性学*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综合,主要是把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将吸收与表达熔为一炉;注重前后、内外的联系,综合运用各种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太空生活趣事多》的教学过程中,我对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综合学*做了一些尝试。具体表现在:

  一、内外的综合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动手收集有关太空知识的资料,从空间看,这是课内外的结合;从内容看,这是语文与语文之外学科的综合。通过课堂学*,我启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性。这种内外的综合,拓展了语文学*的空间,充分利用了语文学*的资源,借此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又为课中理解太空生活为什么那么有趣的原因和进行表达训练打好基础,丰富了语文学*的手段,获得了综合效益。

  二、内部的综合

  在课堂导入时,我不仅借助媒体设置悬念,引发兴趣,而且巧妙地把积累词语交融其中,一箭双雕。教学中,我突出贯穿课文的“飘”,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实现朗读与品味的综合。当学生理解了太空生活那么有趣的原因后,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子,把课文介绍的几件趣事说出来,理解促进了表达,表达加深了理解,二者相得益彰。

  语文素养不是各种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堆叠起来的“杂烩”,而是各种要素融合而成的“合金”。综合性学*正是锻造“合金”的符合语文教育特点的有效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综合,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太空生活趣事多》是教科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片精度科普课文,本课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一些新奇有趣的太空生活知识,学生们特别喜欢新奇有趣的太空常识。 教学前我虽然也做了精心准备,但是实际教学却并是尽如人意,就本节课,我谈一下自己的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阅读课的教学,一定要重视“读”。教学目标中制订了“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中,读得太少,读法单一,更说不上“有感情地朗读”。低年级的语文课上,请个别学生起来读,学生拖腔拿调,一字一字地指读,还评价“读得真好”。

  学*一篇课文,要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可我担心学生不理解,所以就越俎代庖,在那里口干舌燥地讲,一句句、一层层地引导、发问、追问。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本身就没有读熟,到头来耗时多,学生还不理解内容,课堂效率不高,有时是提出问题,学生不能回答,其结果是自问自答。由于学生课文读得不够,思考不深,最后是老师来回答。课文的内容靠老师讲是讲不深、讲不透的。必须让学生去读,去理解,去感悟。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齐读、默读、分角色读等等,在读的时候,要指导好朗读。我让学生读出新鲜有趣的语调。可为什么要读出新鲜有趣的语调?如何读?我没有指导,所以学生也就不知道,读不出来。而齐读最大的弊端就是读不出感情,无法了解个别朗读的情况。

  “读书万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阅读课一定要让学生多读,把内容读熟。同时,每次让学生读课文,要有一定的目的,要达到什么要求,所以在学生读前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使用课件,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把问题出示出来,这样学生便于记住,如果仅凭教师口头提出,学生记不住问题的内容。所以每一个阶段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学生就积极主动地去学*。

  2、教法陈旧。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理念。《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2—5自然段写法也是一样的,一段一段地读、提问、分析,教法死板。教学中没有合作、讨论的内容。合作、讨论有目的、有足够的时间。

  3、基本功有待提高。

  语言琐碎。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堂课上,语言应准确、清楚、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有变化。整节课我一直在讲,一个问题重重复复地问,一而再,再而三地补充讲解。语文课,只要抓住有价值的关键问题设问,然后让学生讨论、解答,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态有待改进。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但这节课激情不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轻松愉快的学*热情。

  4、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加强。课堂上有好大一部分小学生老是低头玩东西,或东张西望,讨论后老师让停可停不下来。这些都得老师从日常培养起,课堂上这些常规不抓,效果怎么会好。

  5、课堂结构的安排不是很恰当。一节课的几个环节,各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应该计划好。导入过于啰嗦,本课既要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任务,又要完成课文内容的理解,目标太多,任务太重,学生讨论不深入,学得不扎实。在40分钟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文章本来可以计划两课时完成,但一节课就完成这些内容显得仓促。

  6、灵活机动不够

  课前做了很多准备,思考了很多预设,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因而课堂上总是有许多意外,打破我们的教学计划。时间已经到了,如何结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按事先的计划把教学内容上完吗?这样的达标课,拖堂总不是好事。这是教师就应该机动灵活地把课结束,比如说:剩下的问题我们下节课接着讨论,或者说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内容等等。出现了拖堂,时间计划分配不周,前松后紧,教学内容太多,40分钟难于完成。

  总之,识字与阅读教学的整合课为如何教好低年级识字与阅读课良好的结合,使孩子们和老师从繁重的教学生字中解脱出来,使孩子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发挥孩子们爱说、会说的天性,是我今后不断探索的方向,我将为之不断努力,不断成长,使得教有所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多列》教学反思3篇(扩展9)

——《蜜蜂》教学反思 多篇范本5份

  在板书中“莫斯科小山”等可用不同色彩的简图加上文字,标明各个地点的位置。如:莫斯科可用深红色城墙图形表示,花丛可用水红色桃花图形表示,园子可用黄色的蜂房图形表示(蜜蜂飞进园子里,实际上是蜂房在园子里)。用带箭头的线条和文字标出蜜蜂飞回园子和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并用“利用”一词精练地概括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板书不仅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事物及其联系,通过移动画面或比较各图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教学本课的“附*”和“当代”两个词语,教师可以通过“莫斯科”和“小山”或“花丛”和“园子”各图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知道“附*”就是两者离得很*的意思。让学生认识到“当地”所指的范围比“附*”要大些。

  《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列宁住处和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利用”一词,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列宁找养蜂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

  本篇课文与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有关,很多学生都怀着有趣的心情去读的,而本节课我的计划就是学生将本课难写的生字都认下来,生字学会写,课文能读准就行。

  于是课堂上我用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直接让学生读课文找生字,自已想办法认。在没有了有趣的课堂活动下,学生一样学得津津有味,由此我想我们上课有时并不能只为了花架子,要直奔学生的实际运用上,在检查学生阅读情况时,我发现学生对蜜蜂的故事很感兴趣,所以我想课下我得多找些有关的资料,以备下节课时给孩子们补充。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往往能及早的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的提高累计经验。

  《蜜蜂》教学反思案例

  《蜜蜂》一课,讲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可以飞回原处。法布尔决定做一个试验,来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通过试验,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教学时,我想先用学生学过的《蜜蜂引路》来引出“蜜蜂”,然后揭示课题;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来自读、思考、讨论、交流四个问题:1、作者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法布尔是怎么做这个试验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个环节,行不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3、最后法布尔得出的结论和“听说”的一样吗?4、除此以外,法布尔还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体会他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这次我对《蜜蜂》这一课钻研的还比较透彻,把握住了课文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比较适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课件也设计的比较适用、实在。只是我那种在课堂上对教案的实施,在时间上把握得不够好,随意性比较强,今后还有多加注意。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蜜蜂》这篇课文叙述线路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给20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理解到为了要跟其他蜜蜂区别开来才这么做,体会到他很聪明细心。“小女儿守在窝旁”,有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他让女儿这么做可以计算时间,经过她的讲述,大部分同学能理解这种做法,并称赞法布尔想得很周到。在“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他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我问学生再见到两只蜜蜂法布尔心情是怎么样的?小女儿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学生通过研读词句,从“高声”“没等跨进家门”“冲”等处体会到女儿心情的激动,再朗读课文,情感便自然而然出来了。

  这让我了解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培养朗读能力,效果会很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