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五年级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3-23 19:33:22 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五年级1

  【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学*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学*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易*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五年级2

  一、设计思路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是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以小女孩和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3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学*的热爱之情。重难点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设计成(1、导入并简介作者2、初读课文,梳理内容3、细读课文,深入探究4、品味题目,深化理解5、写作手法,学*探访技巧6、作业设计)六个方面。让学生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经验畅谈读书、多读闲书、学会甄别有益的书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对读书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由第一课林海音的《窃读记引入到此文:你们想知道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吗?让我们开始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此中进行课题板书,并要求学生跟写课题,齐读课题,以较好的状态进入到课堂的学*。还可以要求学生交流预*中对作者的了解,并结合生活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二)、明确要求,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方面:阅读、偏科、学*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1)在苗苗对季爷爷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其实,我们已经从他们两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走过爱读书的童年和少年,我想说,“是阅读,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可适当引导他们在适时看些适宜的课外书,而不是引导他们抛掉正课不顾,即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4、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体会人物形象)

  苗苗:热爱读书,谦虚好问。季爷爷:学识渊博,*易*人,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品味题目,深化理解

  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五)、学*探访技巧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a、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b、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交流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3、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六)、作业设计

  1、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2、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填写阅读记录卡。

  3、搜集整理好读书名言。

  三、课后反思

  在授此课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诟病:

  1、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本应完全交给学生,而在课堂,我把此阅读课文当成精讲课文细细剖析,结果是牵引过度,学生引而未发,没真正达到自主学*的目的。

  2、在较好引入课文的前提下,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没能更深层次的拓展延伸,整个课堂大部分是食如嚼蜡。

  3、朗读对话单一枯燥,没给学生自如的学*机会。

  4、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情景再设:

  在引导学生重点学*“阅读”部分时,在课堂设计一个因看闲书而走神的情景,让学生来判别其好坏,那样一来,很多语言都成多余的了。对人物的评价交给学生,也许,并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了。

  其实,一堂课,并不需要教师去折腾,只要是能真正合理地交给学生就够了。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五年级3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

  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对读书学*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易*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中的态度、方法与*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交流采访要注意什么,怎样写访谈录。

  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访谈录

  闲书不“闲”

  不要偏科

  学好外语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五年级3篇扩展阅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五年级3篇(扩展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实用五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易*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中的态度、方法与*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交流采访要注意什么,怎样写访谈录。

  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访谈录

  闲书不“闲”

  不要偏科

  学好外语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词典,认识本课生字,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前准备】

  媒体资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课文,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了林海音的《窃读记》,体会了小姑娘的窃读感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采访著名作家 季羡林先生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下面我们先听听本课的朗读,教师播放媒体资源。

  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把生字新词及不明白的语句画出来,

  教师抽查学生,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了解。

  二 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

  (阅读、偏科、学*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崇敬溢于言表。

  季老:*易*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 全班交流,重点研读

  1、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闲书到底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欢乐,帮助写作。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闲书也能发挥它的优势,帮助大家写好文章。

  今天老师要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那么请先爱上阅读吧!

  四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 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喜欢读的课外书,为大家推荐一些书目。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自学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

  2、思考:苗苗与季老先生讨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指名认读。

  3、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4、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5、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四、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六、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cǎi fǎng shuǐ hǔ zhuàn piān kē wén lǐ guàn tōng gǔ lì lü lín hǎo hàn céng jī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

  绿林好汉(lǜ lù) 《水浒传》(chuán zhuàn) 倒下(dǎo dào)

  盛白面(chéng shàng) 散文集(sǎn sàn) 宝藏(cáng zàng)

  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您喜欢看 三国演义 还能将 水浒传 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2)。这时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3)。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 不错

  4、阅读冲浪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1)。这句话中“闲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正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羡林先生认为,课外阅读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课外阅读还有什么好处?

  5、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访谈录)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5

  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

  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易*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五年级3篇(扩展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1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

  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对读书学*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易*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中的态度、方法与*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交流采访要注意什么,怎样写访谈录。

  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访谈录

  闲书不“闲”

  不要偏科

  学好外语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学*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易*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3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5

  一、设计思路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是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以小女孩和学者季羡林对话的形式,提出读书的有益见解。教学目标是

  1、指导学生认识 3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学*的热爱之情。重难点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设计成:

  1、导入并简介作者

  2、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3、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4、品味题目,深化理解

  5、写作手法,学*探访技巧

  6、作业设计

  六个方面。让学生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经验畅谈读书、多读闲书、学会甄别有益的书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对读书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由第一课林海音的《窃读记引入到此文:你们想知道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吗?让我们开始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此中进行课题板书,并要求学生跟写课题,齐读课题,以较好的状态进入到课堂的学*。还可以要求学生交流预*中对作者的了解,并结合生活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二)、明确要求,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方面:阅读、偏科、学*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1)在苗苗对季爷爷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其实,我们已经从他们两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走过爱读书的童年和少年,我想说,“是阅读,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可适当引导他们在适时看些适宜的课外书,而不是引导他们抛掉正课不顾,即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4、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体会人物形象)

  苗苗:热爱读书,谦虚好问。季爷爷:学识渊博,*易*人,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品味题目,深化理解

  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五)、学*探访技巧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a、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b、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交流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3、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六)、作业设计

  1、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2、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填写阅读记录卡。

  3、搜集整理好读书名言。

  三、课后反思

  在授此课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诟病:

  1、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本应完全交给学生,而在课堂,我把此阅读课文当成精讲课文细细剖析,结果是牵引过度,学生引而未发,没真正达到自主学*的目的。

  2、在较好引入课文的前提下,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没能更深层次的拓展延伸,整个课堂大部分是食如嚼蜡。

  3、朗读对话单一枯燥,没给学生自如的学*机会。

  4、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情景再设:

  在引导学生重点学*“阅读”部分时,在课堂设计一个因看闲书而走神的情景,让学生来判别其好坏,那样一来,很多语言都成多余的了。对人物的评价交给学生,也许,并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了。

  其实,一堂课,并不需要教师去折腾,只要是能真正合理地交给学生就够了。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五年级3篇(扩展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6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开课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也不会陷入一潭死水的尴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多少人阅读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成功之路。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如同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走遍天下书为侣》之后,感受很深的就是这点。《走遍天下书为侣》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用比较的手法向我们阐明了他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文章以细腻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并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针对目前学生不喜欢读书的症状,本文是一篇有教育性的课文。我在教学本课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质疑铺垫,读中理解:

  学生熟读课文后质疑,作者为什么以“书”为侣?“书”给作者带来什么好处?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汇报,老师相应的进行指导。学生在质疑中抓住重点并理解了课文。

  2、联系实际畅谈感受:

  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作者认为“书”是自己的“朋友”“家”,学生体会后畅谈感受,,激发读书的欲望,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想一想自己是怎样读书的,效果如何。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书提到的读书方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了好的读书方法,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这点效果很好。

  3、落实小练笔,深化主题:

  根据课堂中的畅谈,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读书方法写出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鼓励学生可有自己尝试的读书方法,也可采用作者的读书方法,总之,要在读书中寻求到乐趣。

  教学之中的不足之处:

  1、教学中感到自己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是朗读指导不到位。文章中准确、 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2、还有就是要加强对学生预*的指导和检查,让学生的预*起到作用,落在实处,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回答得很激动,可能自豪吧)。“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等,一步一步来解决。

  在简单解决一些问题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因为我们的孩子处在农村,手头的课外书极少,有的也只是少数的那么几个学生有那么少数的几本,且课间也很少看到有人带课外书来学校看的,偶尔如果有那么一两个人在看,就已经很不错了。)有的说喜欢,但苦于没书;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理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接着,我提了个要求:全班每人准备一本课外书,自己看了之后做些读书摘记或者写写读书心得,然后转借给其他同学,同时,你也能借到其他同学的书,这样轮流看的话,咱们不就有书看了吗?很多孩子都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带书来的还是很少。

  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不过,全文内容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学*完课文以后,我安排了学生对爱好读书的同学或新来的实*老师进行采访活动,并且写了访谈录。学生对访谈录的格式掌握得很好,但是,采访的问题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有的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双方交流的话题不是很深入,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也不够自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五年级3篇(扩展4)

——小苗与大树教学设计菁选

小苗与大树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苗与大树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整个教学流程以书虫闯关的形式展开,每一关的内容如下:

  一、书虫第一关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六、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在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什么?”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不足之处:可能是自己这样的设计有问题,方式过于直白、简单,以问题来贯穿,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在实施教学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透文章,也导致课堂沉闷的原因,我高估了刚上五年级的孩子的能力,以为在很短的时间,他们就能从大段的的文字中提炼出最主要的内容。这是自己对于学生的学情不了解造成的

  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教学过程

  学*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

  19、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学*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易*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27、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28、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易*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为口语交际、*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惯。

  二、说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三、说教法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模拟采访。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济公传(zhuàn)》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所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写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中,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易*人、循循善诱、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课外的综合性学*活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等。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30、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具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检查预*,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问:

  课文中的小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为了解课文内容,进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3、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很快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4、过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爷爷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⑵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⑶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位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激趣:

  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内容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

  2、揣摩人物的特点。

  3、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

  4、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5、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6、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全班对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

  ⑴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⑵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⑶辩论:

  看闲书是否影响学*?

  【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多看书

  偏科三贯通

  学*外语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一、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三、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四、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小组合作学*: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六、教师小结: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七、巩固练*: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八、板书设计:

  【教材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所以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略读课中教师更应放手一些,要借助阅读提示,围绕课文重难点,提出一两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由读中积极思考,然后讨论交流,理解课文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获得自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作家。

  2、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指名读导语,明确学*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互相评议。

  3、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易*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一、学*目标

  ①认识本课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二、课前准备

  ①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②布置学生列出清单: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书名。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①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②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③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④指名读导语,明确学*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易*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①小组合作学*: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人物

  苗苗的见解感受

  我的见解感受

  季羡林的见解感受

  ②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五)、课外拓展: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易*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中的态度、方法与*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交流采访要注意什么,怎样写访谈录。

  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访谈录

  闲书不“闲”

  不要偏科

  学好外语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词典,认识本课生字,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前准备】

  媒体资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课文,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了林海音的《窃读记》,体会了小姑娘的窃读感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采访著名作家 季羡林先生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下面我们先听听本课的朗读,教师播放媒体资源。

  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把生字新词及不明白的语句画出来,教师抽查学生,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了解。

  二 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

  (阅读、偏科、学*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崇敬溢于言表。

  季老:*易*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 全班交流,重点研读

  1、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讨论看闲书。那么闲书到底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欢乐,帮助写作。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闲书也能发挥它的优势,帮助大家写好文章。

  今天老师要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那么请先爱上阅读吧!

  四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 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喜欢读的课外书,为大家推荐一些书目。

  【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学*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易*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清单:

  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书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指名读导语,明确学*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站起来逐节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读课文,并填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读书。

  ⑵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 学*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1、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2、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

  《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共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自学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

  2、思考:苗苗与季老先生讨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指名认读。

  3、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4、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5、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四、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六、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cǎi fǎng shuǐ hǔ zhuàn piān kē wén lǐ guàn tōng gǔ lì lü lín hǎo hàn céng jī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

  绿林好汉(lǜ lù) 《水浒传》(chuán zhuàn) 倒下(dǎo dào)

  盛白面(chéng shàng) 散文集(sǎn sàn) 宝藏(cáng zàng)

  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您喜欢看 三国演义 还能将 水浒传 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2)。这时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3)。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 不错

  4、阅读冲浪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1)。这句话中“闲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正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羡林先生认为,课外阅读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课外阅读还有什么好处?

  5、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访谈录)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3、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问:

  课文中的小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为了解课文内容,进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3、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很快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4、过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爷爷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 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 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 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⑵ 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 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 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⑶ 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 “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 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位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激趣: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五年级3篇(扩展5)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在课前我充分让学生做好课前预*,在课中,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让他们读与悟,发挥合作探究的小组学*,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本节课中我深感课堂的氛围与提问的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开始我问“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得太大呢?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

  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上才会碰撞出各种耀眼的火花。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回答得很激动,可能自豪吧)。“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等,一步一步来解决。

  在简单解决一些问题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因为我们的孩子处在农村,手头的课外书极少,有的也只是少数的那么几个学生有那么少数的几本,且课间也很少看到有人带课外书来学校看的,偶尔如果有那么一两个人在看,就已经很不错了。)有的说喜欢,但苦于没书;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理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接着,我提了个要求:全班每人准备一本课外书,自己看了之后做些读书摘记或者写写读书心得,然后转借给其他同学,同时,你也能借到其他同学的书,这样轮流看的话,咱们不就有书看了吗?很多孩子都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带书来的还是很少。

  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呢?

  在教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对此有了很多思考: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塑造学生的心灵,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就表达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突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清,若但读物得宜,便会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一旦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渐入佳境。教学中要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合学生实际,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写作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无知,更坚强,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相处得更和谐。写作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甚至空想,胡编滥造。本人认为,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

  再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

  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与人类爱美的天性分不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我们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的无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开课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季羡林和苗苗的对话中一共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课堂也不会陷入一潭死水的尴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这就是我对《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惯例还是以教材的蓝框导读语为指导,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1、梳理出季羡林和苗苗谈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2、对不同问题,两人的见解是什么;

  3、同学间探讨读后感受。

  不足之处:

  1、根据教学重点,我由题目开始,提问:“这难道是一篇童话吗?”引起学生对题目中小苗和大树对应人物的思考。

  但是,孩子对于苗苗是小苗可以理解到,但是为什么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就只停留在岁数的差距上,忽略了象征含义:“小苗”暗指苗苗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求学路上需要汲取营养;“大树”暗指季羡林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好似根深叶茂的大树。

  2、在寻找、勾画不同话题的见解时,没有直观的表格或者带箭头的板书,容易造成少部分学生虽然找得到每一次季羡林提出的见解,但是不能区分是针对哪一个问题提出的.。(在同步练*时填空)

  做得好的地方:因为班级拼音普遍不好,特别是*翘舌和前后鼻音,所以我把学生向上网录音中错误率高的字整理出来,课前单板书纠正读音,并举例强调字音。

  之后还可以将口音特别重的学生(谢欣钰),单发送标准录音,让他们先听再跟读,再自己朗读,最后录音。

  1、语文学科的一主要特点是“实践性”:

  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性的活动。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是在真空间进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在此意义上,我发现网络中的交流中缺乏现实的语境。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说中学会说,写中学写”。网络下的课堂很难满足这一点。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弱化了学生“说”的能力。所以,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从策略上讲,它是传统课堂的一种有效补充。

  2、课堂的定位:

  这是学生、教师、学*内容、媒体四个课堂元素之间的动态过程。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发现问题的过程。是无法预设的课堂。在这一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得不断地修正自我。每一节课都是一节新课,每一个过程都是一种遗憾。

  3、教师是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者、引导者、合作者:

  而在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中的一员,是学生的学*伙伴。但同时,中学生身上依附性、自主性并存,他们身心尚未成熟,面对信息海洋会无所适从,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激励。这样问题就产生了,如何在“引导者”、“合作者”之间找到转换自如的切入点?比如,在自由交流讨论的那一段,我想完全抛开教师的权威意识,*等地关注着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但是学生的网上讨论中有一部分脱离了文本,只是浮于文章内容之上地发表一些空洞的观点,发了帖子,学生不在意,我该怎么办?只好用“广播”强迫他注意。这其实是很霸道的,所以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润物无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论题也是一个问题。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回答得很激动,可能自豪吧)。“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等,一步一步来解决。

  在简单解决一些问题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因为我们的孩子处在农村,手头的课外书极少,有的也只是少数的那么几个学生有那么少数的几本,且课间也很少看到有人带课外书来学校看的,偶尔如果有那么一两个人在看,就已经很不错了。)有的说喜欢,但苦于没书;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理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接着,我提了个要求:全班每人准备一本课外书,自己看了之后做些读书摘记或者写写读书心得,然后转借给其他同学,同时,你也能借到其他同学的书,这样轮流看的话,咱们不就有书看了吗?很多孩子都表示同意,但第二天带书来的还是很少。

  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五年级3篇(扩展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精选十篇)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易*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中的态度、方法与*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交流采访要注意什么,怎样写访谈录。

  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访谈录

  闲书不“闲”

  不要偏科

  学好外语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4、认识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性,养成广泛阅读的*惯。

  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板书课题)

  2、提出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字词和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说说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4)朗读课文并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成果。

  二、展示学*成果

  (学生自主学*、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抽查情况)

  1、小组内学*展示。

  (1)、这节课,我学会了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绿林好汉、滚瓜烂熟、三侠五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等词语,理解了绿林好汉、滚瓜烂熟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我知道了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等。

  2、抽查学*情况。

  抽查生字词的读和说的情况。(主要是针对中差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外语和积累古诗文)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三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进行古诗文积累)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1: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生2: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不要偏科,要全面发展……)

  生3: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生4: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易*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4、品味题目寓意。

  (与二人名字相关。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5、课文朗读展示,学生进行评价并说出理由。

  生:“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易*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生:“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

  三、激发知识冲突(可与学*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闲书”指什么?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四、学*收获展示

  1、通过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有哪些收获?

  2、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五、作业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易*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中的态度、方法与*惯即可。)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交流采访要注意什么,怎样写访谈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学*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季先生的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学*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学,交流资料。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同伴互助,检查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教师重点讲解)

  1、小组合作学*: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见教案后)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此部分的目标与过程并不统一,加强品读)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交流看“闲书”的经历,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自学完成表格:

  苗苗的观点季先生的观点“我”的看法(感受)

  【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学,交流资料。

  1、齐读课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同伴互助,检查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教师重点讲解)

  1、小组合作学*: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见教案后)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⑵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⑶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⑷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此部分的目标与过程并不统一,加强品读)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交流看“闲书”的经历,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自学完成表格:

  苗苗的观点季先生的观点“我”的看法(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活动。

  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教学环节

  一、铺垫孕伏

  二、探求新知

  三、实践应用

  四、教师活动预设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易*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