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落地》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4-11 22:30:05 教学设计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新偏旁“田”,读写并理解“自言自语、思考、吸引、现象、世界、著名、科学家”等新词语的意思。

  2、学会用“为什么”提问。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了解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地球有吸引力的事。学*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专心研究的科学精神。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13个生字和相关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学第一自然段,学会用“为什么”提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过东西落地的情境吗?(交流)是呀,都是往下落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朋友看到苹果落地后就从中有了重大发现,这是怎么回事呢?(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带生字的词;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

  (1)看卡片认读生字、正音。

  (2)完成课后*题2,第一读,连一连。(注意*翘舌)

  (3)新词教学

  a、学生自提问题。

  B、交流讨论:“而”这个词的运用(读文理解,仿照说句)

  三、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回答:主要讲谁?发生了什么事?

  四、学*课文第一段

  1、自读课文第一段。

  (1)读懂句子,理解“动脑筋、遇到”得词义。

  A、总的告诉我们什么?

  B、说说动脑筋的具体表现。换词法理解“遇到”的词义。

  (3)用“总要、为什么”说话。

  2、堂练*: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

  (1)分析例句。

  (2)完成课堂作业3。

  3、再读课文,说说你有几个为什么?

  六、巩固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苹果落地”这件事的经过,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启蒙教育。

  2、理解”吸引、现象”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苹果落地》,齐读。

  2、看拼音写词语。

  3、(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其他学生自己批改。

  4、讲明本教时的教学目标.

  二、深入学*第2-5自然段。

  1、看苹果落地的课件展示,自读课文思考:牛顿怎么想,怎么做?

  2、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和自言自语说的话。

  (1)连起来读一读。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落实重点词遇“奇怪、自言自语、抛落、思考”

  3、你能回答牛顿的问题吗?

  (1)小小组讨论交流。

  (2)一问一答说说内容。理解“掉、吸引力”的意思。

  4、牛顿是怎么做的?交流后理解“认真思考、专心研究”的意思。

  5、说说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运用“为什么”句式)

  6、有感情的朗读2-5段。

  三、总结

  1、了解苹果落地的整个过程,你有何想法?

  2、交流后齐读课后练*5的句子。

  3、完成句子的抄写。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巩固生字新词。

  2、懂得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并指导言行。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填空。

  (1)苹果落地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

  二、揭示原因。

  1、个别读最后一段,小小组讨论:学懂了什么?

  2、交流(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苹果落地与成为科学家之间的关系)。

  3、齐读最后一段。

  三、用词说句。

  1、出示词语:动脑筋、遇到、总要、奇怪、认真思考、专心研究。

  2、小小组交流介绍牛顿。

  3、同学评说。

  四、课外作业选择

  1、抄写课文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说说牛顿小时候的故事。

  4、运用“为什么”提出生活中奇怪的问题,自找答案交流。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新偏旁田,读写并理解自言自语、思考、吸引、现象、世界、著名、科学家等新词语的意思。

  2、学会用为什么提问。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了解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地球有吸引力的事。学*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专心研究的科学精神。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13个生字和相关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学第一自然段,学会用为什么提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过东西落地的情境吗?(交流)是呀,都是往下落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朋友看到苹果落地后就从中有了重大发现,这是怎么回事呢?(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带生字的词;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

  (1)看卡片认读生字、正音。

  (2)完成课后*题2,第一读,连一连。(注意*翘舌)

  (3)新词教学

  a、学生自提问题。

  B、交流讨论:而这个词的运用(读文理解,仿照说句)

  三、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回答:主要讲谁?发生了什么事?

  四、学*课文第一段

  1、自读课文第一段。

  (1)读懂句子,理解动脑筋、遇到得词义。

  A、总的告诉我们什么?

  B、说说动脑筋的具体表现。换词法理解遇到的词义。

  (3)用总要、为什么说话。

  2、堂练*: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

  (1)分析例句。

  (2)完成课堂作业3。

  3、再读课文,说说你有几个为什么?

  六、巩固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苹果落地这件事的经过,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启蒙教育。

  2、理解吸引、现象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苹果落地》,齐读。

  2、看拼音写词语。

  3、(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其他学生自己批改。

  4、讲明本教时的教学目标.

  二、深入学*第2-5自然段。

  1、看苹果落地的课件展示,自读课文思考:牛顿怎么想,怎么做?

  2、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和自言自语说的话。

  (1)连起来读一读。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落实重点词遇奇怪、自言自语、抛落、思考

  3、你能回答牛顿的问题吗?

  (1)小小组讨论交流。

  (2)一问一答说说内容。理解掉、吸引力的意思。

  4、牛顿是怎么做的?交流后理解认真思考、专心研究的意思。

  5、说说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运用为什么句式)

  6、有感情的朗读2-5段。

  三、总结

  1、了解苹果落地的整个过程,你有何想法?

  2、交流后齐读课后练*5的句子。

  3、完成句子的抄写。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巩固生字新词。

  2、懂得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并指导言行。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填空。

  (1)苹果落地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

  二、揭示原因。

  1、个别读最后一段,小小组讨论:学懂了什么?

  2、交流(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苹果落地与成为科学家之间的关系)。

  3、齐读最后一段。

  三、用词说句。

  1、出示词语:动脑筋、遇到、总要、奇怪、认真思考、专心研究。

  2、小小组交流介绍牛顿。

  3、同学评说。

  四、课外作业选择

  1、抄写课文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说说牛顿小时候的故事。

  4、运用为什么提出生活中奇怪的问题,自找答案交流。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12个,会写8个。

  2.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遇事要多观察、多考虑、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材分析

  本课课文的故事很古老,但很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从生活中最细小的地方开始的。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对大科学家的故事都很感兴趣,教学中可以利用并继续培养这种兴趣,鼓励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公开课教案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1.课前交流 。

  师:同学们,你了解的'科学家有哪些?能说一说它们的主要事迹吗?

  生1:我通过看书,知道了张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发明了能预测地震的“地动仪”,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生2:我在爸爸的协助下上网查询了爱迪生的有关资料。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他一生共有1000多项发明,我们熟悉的电灯、电影都是他发明的。

  2.激情揭题

  师:(出示牛顿在苹果树下深思的幻灯片)发挥你的想象,你认为牛顿在树下想什么?

  生1:我认为,牛顿是在想怎样把树上够不着的苹果全都摘下来。

  生2:我认为,牛顿是在想苹果摘下来以后,怎么运回家?

  生3:牛顿在想苹果熟了为什么往地下掉,而不向天上飞?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牛顿,一起学*《苹果落地》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师:请同学们自身试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干把课文读通顺?

  生1: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认字表、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

  生2:还可以看上下文猜一猜。

  生3:读课文时,要看准了再读,不能随便添字,漏字,读不好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后,开始讨论汇报:自身读明白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地球有吸引力是他最早知道的。

  生2:牛顿遇到好奇的问题善于观察和考虑,我以后要向牛顿学*。

  2.自主识字 ,合作交流

  (1)现在,老师已经给每个学*小组准备了一套生字卡片。请你们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干使小组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把这些生字读准。

  (2)小组合作学*生字。 教师巡回,了解各小组活动的情况。

  (3)检查生字:老师可指名读生字卡片,也可检查学*小组认读生字的整体情况,教师和时评价。

  (4)做游戏巩固生字。

  具体操作:黑板上画有一棵苹果树,树上贴着许多苹果,苹果的反面藏着生字,学生抢着读生字并组词。

  (在识字过程中,“左”和“右”两个字个别学生区别不开。“秘”和“密”在口头组词时有难度,教师应适当点拨,拓宽学生思路,除“秘密”外,“秘”还可以组“秘书”、“秘方”、“秘诀“等。“密”可以组“密码”、“密切”、“严密”等。)

  (三)读好课文,深化感悟

  1.认识了生字,我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 请自由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生1:苹果幼稚后落到地上,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牛顿为什么感到奇怪?

  生2:在牛顿以前,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苹果落地的原因?

  生3:老师,我不明白“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生4:“抛开”这个词的意思我不明白。

  3.学生自由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想方法解决。

  4.汇报交流。

  生1:苹果落地,在我们看来是很正常的现象。牛顿小时候善于观察和考虑,当他看到苹果落地时,脑子里发生了疑问。因为能够发现问题,牛顿经过观察和研究,才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

  生2:通过看书我还知道,英国科学家瓦特小时候,发现水开以后,壶盖不停的上下跳动,他对这一问题发生了疑问,长大以后经过研究和试验,终于发明了蒸汽机。

  生3:在牛顿以前,当然也有苹果落地的现象,只不过人们把它当成正常的现象,没有从中发现问题,更谈不上研究了。

  生4:通过讨论,我们认为“自言自语”是指牛顿跟自身说话。

  5.看了牛顿的表示,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对好奇的问题或现象,多观察,多考虑,多问几个为什么)

  (四)引导质疑,拓展延伸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1:地球有吸引力,是不是地球内部有一块巨大的磁铁?

  生2:假如地球没有吸引力,我们会飞走吗?

  生3:地球有吸引力,为什么不会把太阳、月亮和星星吸过来?

  2.学生能回答的,让学生回答,不能回答的,让他们选择自身喜欢的问题走出课堂,想方法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最胜利的地方是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永远坚持这种神圣的好奇心,谁能说我们班不能出几个牛顿呢?

  案例点评

  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特色:

  一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学贵有疑,大疑有大进,小疑有小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自由选择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然后交流汇报学*效果。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结束,教师又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已经由课本走向了课外。课结束了,但学生的学*没有结束,而是开始了新的阅读和探索。这才是真正的学*。

  二是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科学家的资料时,要特别说明搜集资料的渠道,注重让学生掌握方法,运用方法。

  三点建议:

  一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梳理,哪些是比较简单的,和时解决就行;哪些是有难度的,需要讨论解决;还要防止两种情况:首先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最终迷失了方向和目标;其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两张皮,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二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自主识字的环节调整一下,让学生在交流已知的基础上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学*规律。

  三是小组合作识字的过程教师要加强指导,使小组合作达到应有的实效。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3篇(扩展1)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优选【五】篇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新偏旁“田”,读写并理解“自言自语、思考、吸引、现象、世界、著名、科学家”等新词语的意思。

  2、学会用“为什么”提问。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了解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地球有吸引力的事。学*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专心研究的`科学精神。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13个生字和相关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学第一自然段,学会用“为什么”提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过东西落地的情境吗?(交流)是呀,都是往下落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朋友看到苹果落地后就从中有了重大发现,这是怎么回事呢?(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带生字的词;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

  (1)看卡片认读生字、正音。

  (2)完成课后*题2,第一读,连一连。(注意*翘舌)

  (3)新词教学

  a、学生自提问题。

  B、交流讨论:“而”这个词的运用(读文理解,仿照说句)

  三、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回答:主要讲谁?发生了什么事?

  四、学*课文第一段

  1、自读课文第一段。

  (1)读懂句子,理解“动脑筋、遇到”得词义。

  A、总的告诉我们什么?

  B、说说动脑筋的具体表现。换词法理解“遇到”的词义。

  (3)用“总要、为什么”说话。

  2、堂练*: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

  (1)分析例句。

  (2)完成课堂作业3。

  3、再读课文,说说你有几个为什么?

  五、巩固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苹果落地”这件事的经过,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启蒙教育。

  2、理解”吸引、现象”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苹果落地》,齐读。

  2、看拼音写词语。

  3、(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其他学生自己批改。

  4、讲明本教时的教学目标.

  二、深入学*第2-5自然段。

  1、看苹果落地的课件展示,自读课文思考:牛顿怎么想,怎么做?

  2、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和自言自语说的话。

  (1)连起来读一读。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落实重点词遇“奇怪、自言自语、抛落、思考”

  3、你能回答牛顿的问题吗?

  (1)小小组讨论交流。

  (2)一问一答说说内容。理解“掉、吸引力”的意思。

  4、牛顿是怎么做的?交流后理解“认真思考、专心研究”的意思。

  5、说说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运用“为什么”句式)

  6、有感情的朗读2-5段。

  三、总结

  1、了解苹果落地的整个过程,你有何想法?

  2、交流后齐读课后练*5的句子。

  3、完成句子的抄写。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巩固生字新词。

  2、懂得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并指导言行。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填空。

  (1)苹果落地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

  二、揭示原因。

  1、个别读最后一段,小小组讨论:学懂了什么?

  2、交流(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苹果落地与成为科学家之间的关系)。

  3、齐读最后一段。

  三、用词说句。

  1、出示词语:动脑筋、遇到、总要、奇怪、认真思考、专心研究。

  2、小小组交流介绍牛顿。

  3、同学评说。

  四、课外作业选择

  1、抄写课文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说说牛顿小时候的故事。

  4、运用“为什么”提出生活中奇怪的问题,自找答案交流。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新偏旁田,读写并理解自言自语、思考、吸引、现象、世界、著名、科学家等新词语的意思。

  2、学会用为什么提问。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了解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地球有吸引力的事。学*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专心研究的科学精神。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13个生字和相关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学第一自然段,学会用为什么提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过东西落地的情境吗?(交流)是呀,都是往下落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朋友看到苹果落地后就从中有了重大发现,这是怎么回事呢?(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带生字的词;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

  (1)看卡片认读生字、正音。

  (2)完成课后*题2,第一读,连一连。(注意*翘舌)

  (3)新词教学

  a、学生自提问题。

  B、交流讨论:而这个词的运用(读文理解,仿照说句)

  三、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回答:主要讲谁?发生了什么事?

  四、学*课文第一段

  1、自读课文第一段。

  (1)读懂句子,理解动脑筋、遇到得词义。

  A、总的告诉我们什么?

  B、说说动脑筋的具体表现。换词法理解遇到的词义。

  (3)用总要、为什么说话。

  2、堂练*: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

  (1)分析例句。

  (2)完成课堂作业3。

  3、再读课文,说说你有几个为什么?

  六、巩固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苹果落地这件事的经过,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启蒙教育。

  2、理解吸引、现象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苹果落地》,齐读。

  2、看拼音写词语。

  3、(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其他学生自己批改。

  4、讲明本教时的教学目标.

  二、深入学*第2-5自然段。

  1、看苹果落地的课件展示,自读课文思考:牛顿怎么想,怎么做?

  2、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和自言自语说的话。

  (1)连起来读一读。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落实重点词遇奇怪、自言自语、抛落、思考

  3、你能回答牛顿的问题吗?

  (1)小小组讨论交流。

  (2)一问一答说说内容。理解掉、吸引力的意思。

  4、牛顿是怎么做的?交流后理解认真思考、专心研究的意思。

  5、说说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运用为什么句式)

  6、有感情的朗读2-5段。

  三、总结

  1、了解苹果落地的整个过程,你有何想法?

  2、交流后齐读课后练*5的句子。

  3、完成句子的抄写。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巩固生字新词。

  2、懂得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并指导言行。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填空。

  (1)苹果落地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

  二、揭示原因。

  1、个别读最后一段,小小组讨论:学懂了什么?

  2、交流(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苹果落地与成为科学家之间的关系)。

  3、齐读最后一段。

  三、用词说句。

  1、出示词语:动脑筋、遇到、总要、奇怪、认真思考、专心研究。

  2、小小组交流介绍牛顿。

  3、同学评说。

  四、课外作业选择

  1、抄写课文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说说牛顿小时候的故事。

  4、运用为什么提出生活中奇怪的问题,自找答案交流。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个词语,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2、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惯。

  教学重点

  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惯;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等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2-4段,凭借课文内容练*说话。学会相应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5’)

  1、小朋友都吃过苹果,苹果红红的,圆圆的。可是,你看到过苹果长在树上的样子吗?

  (出示课件:几棵结满红苹果的苹果树)看图说说成熟苹果的样子。

  2、我们吃的苹果就是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要是不摘苹果熟透了,会怎样呢?

  (出示课件:苹果落地的画面,并出示课题《苹果落地》。)

  3、齐读课题,说说你看到苹果落地有什么想法?

  有一位小朋友却从苹果落地这个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并进行研究,成了一位大科学家。

  二、自学课文:(6’)

  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意思。

  2、标上节号,想想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检查:(5’)

  1、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2、讨论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四、学*第2-4段:(20’)

  1、那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他是怎么想的呢?课文是哪几节?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自由读课文2-4节。

  2、交流学*:

  1)、师边叙述,边出示课件: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忽然发现……

  2)、出示句式说话:

  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准备,指名说,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3)、朗读课文第2节。

  4)学*生字“掉”。

  3、再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他开始怎么想,后来,他又是怎么想的?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句子。

  4、交流:1)、按要求说话:

  他想:

  他又想:

  同桌互说,指名说一说。

  2)、读一读3、4两节,说说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结合学*生字“言、而”,说说怎么样是“自言自语”,齐表演。划出自言自语说的话,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这两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4’)

  教后感: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分学*小组学*2-5节课文,要求想一想学会了哪些生字,用“——”划出想的句子,用“~~”划出怎么做的句子。这样,分组学*时,目标更明确,效果也较好。学文后,小朋友能体会到牛顿从小爱动脑筋,遇事爱问为什么,并能一直为此努力思考研究,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课文1-5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几节课文,学*生字“总、思、考、吸、引”。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6’)

  1、卡片读生字,并找朋友。

  2、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3、指导完成作业本题目4,并读一读。

  二、学*课文第一节:(10’)

  1、再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2、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的,自己读一读。

  3、为什么说“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呢?

  出示句式说话:1)、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2)、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练*:因为今天下雨,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换一种说法说一说。

  4、牛顿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说明他

  5、学*生字“总”,练*用总要说话。

  牛顿遇到问题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丁见到老师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做完作业,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成作业本题目6。

  7、齐读课文第一节。

  三、学*课文第五节:(10’)

  1、导入:牛顿真会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那苹果为什么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抛落呢?这个问题你们想过吗?牛顿想了以后,又怎样呢?请小朋友读课文第五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指导作业本题目5。

  3、朗读这一段课文。说说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4、结合学*生字“思、考、吸、引”,理解“地球有吸引力”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1-5节,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4’)

  五、复*生字:(10’)

  1、卡片认读生字,并说一说注意点。

  2、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

  教后感:

  教学时,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学*第一节和第六节。第二课时学*2-5节。同时,在小组学*后交流时,我让学生回答时找一名伙伴合作一起回答,学生兴趣较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2、学*课文第六段,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培养敢于提问的*惯。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导入新课:(10’)

  1、自由读一读1-5节课文,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2、学*用“为什么‘提问。

  1)、齐读第一段。

  师:牛顿从小遇事总要问个为什么,我们也来学*用“为什么“提问。

  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有-吸引力-----。对这句话,我们可以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吸引力?并板书。你们会这样问吗?

  2)、出示练*提:苹果掉下来。苹果不向天上飞。请小朋友任选一句话练*说话。自由说,指名说。

  3)、谁能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呢?

  二、学*第六段:(12’)

  1、自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学*生字:世、界、著、名、科

  1)、齐读最后一句,谁能给“牛顿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句提问?

  2)、谁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牛顿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后来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3、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结合理解:

  “非常普通的现象”在文中指什么?

  4、按句式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普通现象。

  5、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齐读课文,小结:(8’)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说说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读一读课后第五题。师小结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释疑。

  四、指导完成作业本:(10’)

  1、抄写生字,并评议。

  2、读拼音,写词语。

  3、照样子把词语分成三类。

  4、书面完成课后题目2、3。

  板书:

  苹果落地

  普通现象

  看见 想、又想 (提出问题)

  认真思考

  专心研究

  著名科学家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12个,会写8个。

  2.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遇事要多观察、多考虑、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材分析

  本课课文的故事很古老,但很符合现代教育观念,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从生活中最细小的地方开始的。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对大科学家的故事都很感兴趣,教学中可以利用并继续培养这种兴趣,鼓励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公开课教案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1.课前交流 。

  师:同学们,你了解的科学家有哪些?能说一说它们的主要事迹吗?

  生1:我通过看书,知道了张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发明了能预测地震的“地动仪”,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生2:我在爸爸的协助下上网查询了爱迪生的有关资料。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他一生共有1000多项发明,我们熟悉的电灯、电影都是他发明的。

  2.激情揭题

  师:(出示牛顿在苹果树下深思的幻灯片)发挥你的想象,你认为牛顿在树下想什么?

  生1:我认为,牛顿是在想怎样把树上够不着的苹果全都摘下来。

  生2:我认为,牛顿是在想苹果摘下来以后,怎么运回家?

  生3:牛顿在想苹果熟了为什么往地下掉,而不向天上飞?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牛顿,一起学*《苹果落地》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师:请同学们自身试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干把课文读通顺?

  生1: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认字表、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

  生2:还可以看上下文猜一猜。

  生3:读课文时,要看准了再读,不能随便添字,漏字,读不好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后,开始讨论汇报:自身读明白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地球有吸引力是他最早知道的。

  生2:牛顿遇到好奇的问题善于观察和考虑,我以后要向牛顿学*。

  2.自主识字 ,合作交流

  (1)现在,老师已经给每个学*小组准备了一套生字卡片。请你们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干使小组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把这些生字读准。

  (2)小组合作学*生字。 教师巡回,了解各小组活动的情况。

  (3)检查生字:老师可指名读生字卡片,也可检查学*小组认读生字的整体情况,教师和时评价。

  (4)做游戏巩固生字。

  具体操作:黑板上画有一棵苹果树,树上贴着许多苹果,苹果的反面藏着生字,学生抢着读生字并组词。

  (在识字过程中,“左”和“右”两个字个别学生区别不开。“秘”和“密”在口头组词时有难度,教师应适当点拨,拓宽学生思路,除“秘密”外,“秘”还可以组“秘书”、“秘方”、“秘诀“等。“密”可以组“密码”、“密切”、“严密”等。)

  (三)读好课文,深化感悟

  1.认识了生字,我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 请自由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生1:苹果幼稚后落到地上,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牛顿为什么感到奇怪?

  生2:在牛顿以前,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苹果落地的原因?

  生3:老师,我不明白“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

  生4:“抛开”这个词的意思我不明白。

  3.学生自由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想方法解决。

  4.汇报交流。

  生1:苹果落地,在我们看来是很正常的现象。牛顿小时候善于观察和考虑,当他看到苹果落地时,脑子里发生了疑问。因为能够发现问题,牛顿经过观察和研究,才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

  生2:通过看书我还知道,英国科学家瓦特小时候,发现水开以后,壶盖不停的上下跳动,他对这一问题发生了疑问,长大以后经过研究和试验,终于发明了蒸汽机。

  生3:在牛顿以前,当然也有苹果落地的现象,只不过人们把它当成正常的现象,没有从中发现问题,更谈不上研究了。

  生4:通过讨论,我们认为“自言自语”是指牛顿跟自身说话。

  5.看了牛顿的表示,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对好奇的问题或现象,多观察,多考虑,多问几个为什么)

  (四)引导质疑,拓展延伸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1:地球有吸引力,是不是地球内部有一块巨大的磁铁?

  生2:假如地球没有吸引力,我们会飞走吗?

  生3:地球有吸引力,为什么不会把太阳、月亮和星星吸过来?

  2.学生能回答的,让学生回答,不能回答的,让他们选择自身喜欢的问题走出课堂,想方法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

  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最胜利的地方是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永远坚持这种神圣的好奇心,谁能说我们班不能出几个牛顿呢?

  案例点评

  这节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特色:

  一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学贵有疑,大疑有大进,小疑有小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自由选择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然后交流汇报学*效果。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结束,教师又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已经由课本走向了课外。课结束了,但学生的学*没有结束,而是开始了新的阅读和探索。这才是真正的学*。

  二是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科学家的资料时,要特别说明搜集资料的渠道,注重让学生掌握方法,运用方法。

  三点建议:

  一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梳理,哪些是比较简单的,和时解决就行;哪些是有难度的,需要讨论解决;还要防止两种情况:首先是学生提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最终迷失了方向和目标;其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两张皮,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二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自主识字的环节调整一下,让学生在交流已知的基础上提出不明白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学*规律。

  三是小组合作识字的过程教师要加强指导,使小组合作达到应有的实效。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个词语,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2、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惯。

  教学重点

  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惯;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等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2-4段,凭借课文内容练*说话。学会相应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5’)

  1、小朋友都吃过苹果,苹果红红的,圆圆的。可是,你看到过苹果长在树上的样子吗?

  (出示课件:几棵结满红苹果的苹果树)看图说说成熟苹果的样子。

  2、我们吃的苹果就是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要是不摘苹果熟透了,会怎样呢?

  (出示课件:苹果落地的画面,并出示课题《苹果落地》。)

  3、齐读课题,说说你看到苹果落地有什么想法?

  有一位小朋友却从苹果落地这个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并进行研究,成了一位大科学家。

  二、自学课文:(6’)

  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意思。

  2、标上节号,想想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检查:(5’)

  1、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2、讨论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四、学*第2-4段:(20’)

  1、那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他是怎么想的呢?课文是哪几节?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自由读课文2-4节。

  2、交流学*:

  1)、师边叙述,边出示课件: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忽然发现……

  2)、出示句式说话:

  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准备,指名说,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3)、朗读课文第2节。

  4)学*生字“掉”。

  3、再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他开始怎么想,后来,他又是怎么想的?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句子。

  4、交流:1)、按要求说话:

  他想:

  他又想:

  同桌互说,指名说一说。

  2)、读一读3、4两节,说说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结合学*生字“言、而”,说说怎么样是“自言自语”,齐表演。划出自言自语说的话,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这两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4’)

  教后感: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分学*小组学*2-5节课文,要求想一想学会了哪些生字,用“——”划出想的句子,用“~~”划出怎么做的句子。这样,分组学*时,目标更明确,效果也较好。学文后,小朋友能体会到牛顿从小爱动脑筋,遇事爱问为什么,并能一直为此努力思考研究,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课文1-5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几节课文,学*生字“总、思、考、吸、引”。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6’)

  1、卡片读生字,并找朋友。

  2、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3、指导完成作业本题目4,并读一读。

  二、学*课文第一节:(10’)

  1、再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2、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的,自己读一读。

  3、为什么说“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呢?

  出示句式说话:1)、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2)、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练*:因为今天下雨,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换一种说法说一说。

  4、牛顿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说明他

  5、学*生字“总”,练*用总要说话。

  牛顿遇到问题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丁见到老师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做完作业,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成作业本题目6。

  7、齐读课文第一节。

  三、学*课文第五节:(10’)

  1、导入:牛顿真会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那苹果为什么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抛落呢?这个问题你们想过吗?牛顿想了以后,又怎样呢?请小朋友读课文第五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指导作业本题目5。

  3、朗读这一段课文。说说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4、结合学*生字“思、考、吸、引”,理解“地球有吸引力”的意思。

  四、朗读课文1-5节,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4’)

  五、复*生字:(10’)

  1、卡片认读生字,并说一说注意点。

  2、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

  教后感:

  教学时,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学*第一节和第六节。第二课时学*2-5节。同时,在小组学*后交流时,我让学生回答时找一名伙伴合作一起回答,学生兴趣较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2、学*课文第六段,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培养敢于提问的*惯。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导入新课:(10’)

  1、自由读一读1-5节课文,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2、学*用“为什么‘提问。

  1)、齐读第一段。

  师:牛顿从小遇事总要问个为什么,我们也来学*用“为什么“提问。

  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有-吸引力-----。对这句话,我们可以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吸引力?并板书。你们会这样问吗?

  2)、出示练*提:苹果掉下来。苹果不向天上飞。请小朋友任选一句话练*说话。自由说,指名说。

  3)、谁能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呢?

  二、学*第六段:(12’)

  1、自由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结合学*生字:世、界、著、名、科

  1)、齐读最后一句,谁能给“牛顿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句提问?

  2)、谁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这个问题?

  牛顿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后来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3、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结合理解:

  “非常普通的现象”在文中指什么?

  4、按句式说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普通现象。

  5、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齐读课文,小结:(8’)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说说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读一读课后第五题。师小结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并释疑。

  四、指导完成作业本:(10’)

  1、抄写生字,并评议。

  2、读拼音,写词语。

  3、照样子把词语分成三类。

  4、书面完成课后题目2、3。

  板书:

  苹果落地

  普通现象

  看见 想、又想 (提出问题)

  认真思考

  专心研究

  著名科学家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3篇(扩展2)

——《苹果落地》教案优选【五】份

  《苹果落地》教案 1

   1、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个词语,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2、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惯。

  教学重点

    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惯;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等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2-4段,凭借课文内容练*说话。学会相应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5’)

   1、小朋友都吃过苹果,苹果红红的,圆圆的。可是,你看到过苹果长在树上的样子吗?

     (出示课件:几棵结满红苹果的苹果树)看图说说成熟苹果的样子。

   2、我们吃的苹果就是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要是不摘苹果熟透了,会怎样呢?

     (出示课件:苹果落地的画面,并出示课题《苹果落地》。)

   3、齐读课题,说说你看到苹果落地有什么想法?

     有一位小朋友却从苹果落地这个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并进行研究,成了一位大科学家。

  二、自学课文:(6’)

    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意思。

       2、标上节号,想想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检查:(5’)

   1、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2、讨论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四、学*第2-4段:(20’)

   1、那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他是怎么想的呢?课文是哪几节?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自由读课文2-4节。

   2、交流学*:

    1)、师边叙述,边出示课件: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忽然发现……

    2)、出示句式说话:

       一天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准备,指名说,并同桌互相说一说。

    3)、朗读课文第2节。

    4)学*生字“掉”。

   3、再读课文,思考: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他开始怎么想,后来,他又是怎么想的?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句子。

   4、交流:1)、按要求说话:

     他想:

     他又想:

     同桌互说,指名说一说。

        2)、读一读3、4两节,说说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结合学*生字“言、而”,说说怎么样是“自言自语”,齐表演。划出自言自语说的话,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这两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抄写生字,并评议。(4’)

   教后感: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分学*小组学*2-5节课文,要求想一想学会了哪些生字,用“——”划出想的句子,用“~~”划出怎么做的句子。这样,分组学*时,目标更明确,效果也较好。学文后,小朋友能体会到牛顿从小爱动脑筋,遇事爱问为什么,并能一直为此努力思考研究,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课文1-5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几节课文,学*生字“总、思、考、吸、引”。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6’)

   1、卡片读生字,并找朋友。

   2、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3、指导完成作业本题目4,并读一读。

  二、学*课文第一节:(10’)

---------------------------

   1、再读一读2-4节课文,说说你从这件事中看出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2、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的,自己读一读。

   3、为什么说“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呢?

     出示句式说话:1)、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由练说,后指名说。

     2)、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练*:因为今天下雨,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换一种说法说一说。

   4、牛顿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说明他

   5、学*生字“总”,练*用总要说话。

     牛顿遇到问题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丁见到老师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做完作业,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完成作业本题目6。

   7、齐读课文第一节。

  三、学*课文第五节:(10’)

   1、导入:牛顿真会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那苹果为什么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

  

  《苹果落地》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个词语,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2.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惯。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审题,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质疑,学*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激发学*兴趣。

  1.导语:小朋友们都爱吃苹果,可是,你们看见过苹果长在树上的样子吗?(出示投影:一棵结满红苹果的苹果树。)树上的苹果要是不摘,等熟透了会怎么样呢?(生: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

  2.出示课题:2l苹果落地。

  二、初读课文,教学生字新词。

  1.听录音,思考:课文写的是谁的故事?

  2.出示牛顿图像,师简介牛顿。

  3.学生自学课文。

  要求:

  (1)轻声朗读,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读正确,读通句子。

  (3)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以上思考题(写大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2)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音、形、义同时进行)

  a.指名读。

  b.指名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c.齐读。

  5.指名逐节朗读课文。

  三、质疑。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要点

  细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练*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卡片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学*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牛顿从小爱动脑筋"?(因为他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

  2.牛顿遇到问题总要问个为什么,说明了什么?(爱动脑筋)

  牛顿怎样爱动脑筋呢?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个故事?

  三、学*2-5自然段。

  1.自学课文。

  思考:(1删出牛顿心里想的和自言白语的话,再连起来读读。

  (2)牛顿从什么现象中发现了什么?

  (3)你觉得牛顿是怎样一个人?

  (师巡回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检查思考题(1):

  (1)先检查学生有否划对,再指名读牛顿心里想和自言自语的话。

  (2)出示课后*题3,照样子练*用"为什么"提问。

  ①指名读题。

  ②生独立完成,师巡回指导:

  ③集体订正。

  检查思考题(2):

  ①指名回答思考题(2)。(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中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

  ②用"吸引力"练*说一句话。

  检查思考题(3):

  ①指名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活回答思考题(3)。

  ②同桌相互练*说话,说说牛顿是一个怎样的人?

  3.用幻灯或小黑板出示第4自然段:

  齐读后提问:

  (1)"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问题?

  (2)"思考"的意思是什么?用"思考"练*说话。

  (3)牛顿发现地球有吸引力,是因为什么?(认真思考专心研究)

  4.齐读最后自然段。

  (1)根据"牛顿成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这个内容练*提问(牛顿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上问题,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3)什么叫"普通现象"?日常生活中哪些是普通现象?

  (4)牛顿能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说明什么?

  5.小结。

  牛顿这种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惯很值得我们学*。老师希望你们不论在学*上,还是生活上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四、课堂教学质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有关练*。

  第三课时

  要点

  指导朗读,练*说话,听写生字、词,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用"吸引力"、"思考"口头造句。

  3.根据课文内容用"为什么"提问。

  二、指导朗读。

  1.师范读。

  2.指名朗读。

  3.分组逐节轮读。

  三、练*说话。

  根据2-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出来(要求:正确、流畅)。

  1.人人准备,自由练*。

  2.指名上台说话。

  四、读读下面的句子。

  1.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地上是很普通的现象。

  2.牛顿能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进行研究,有所发现,真了不起。

  五、课堂练*。

  1.扩词。

  总吸

  思考

  名世

  2.根据下面的内容,练*用"为什么"提问。

  (1)飞机在天上飞。

  (2)冬天会下雪。

  (3)小华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牛顿从小。他从这一现象中发现,他能从中提出问题,进行,最后成了。

  《苹果落地》教案 3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勤于钻研。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主动探究。

  学*生字新词,练*有感情朗读。

  培养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好奇心”是多么重要,进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勤于钻研的道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一个苹果、录音机、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我松开手,会怎么样呢?

  学生演示苹果落地的现象。

  揭示课题:普普通通的苹果落地现象,却引发了牛顿的思考,从而发现了世界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板书课题)

  简介牛顿:牛顿是英国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光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二、老师范读。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生初读课文,师巡视指导,注意导优辅差。

  检查初读情况:

  重点检查几个字的读音。牛顿、自言自语、抛开、反复、专心、研究。

  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注意纠正。

  小结: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觉得很奇怪。为了弄明白,他反复观察,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

  指导书写“世、言”。学生练*书写。

  理解内容,深入体会。

  过渡导语,朗读课文。挑选喜欢的段落来读。读给同桌听,读得好的夸一夸,读得不好的帮助他。齐读。

  四人小组合作学*:看到苹果落地,牛顿想了什么?(用直线画出),做了什么?(用曲线画出)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汇报交流。

  理解“奇怪、自言自语”,说话造句。

  为什么以前没人注意的现象牛顿会去注意、去研究?(好奇心是发明的动力)

  比较句子,体会带点词的用法。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观察、研究,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又反复地观察,专心地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

  指导读出语气,突出重点词语。自己练读——生范读——指名读——齐读。

  总结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觉得要向牛顿学*什么?

  师:其实,牛顿小时候,除了数学,其他功课都不好,老师认为他是个差生,但是他勤奋好学、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四人小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有什么弄不明白的问题吗?

  交流汇报。

  师:小朋友们真

  是太棒了!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因为充满好奇、善于观察、爱动脑筋而产生的。我相信,不久以后,在座的很多小朋友也会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在这里,洪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本好书——《发明发现的故事》,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多看好书、多观察、多思考,以后也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布置作业

  请小朋友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把你的发现写下来,或者画下来,下节课进行展评、交流。

  教学后记

  本课的一个重点是引导学生像牛顿那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善于观察、爱动脑筋,课后设置的作业,让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画下来,有利于学生进行综合性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苹果落地》教案 4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13个生字和相关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学第一自然段,学会用“为什么”提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过东西落地的情境吗?(交流)是呀,都是往下落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朋友看到苹果落地后就从中有了重大发现,这是怎么回事呢?(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带生字的词;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

  (1)看卡片认读生字、正音。

  (2)完成课后*题2,第一读,连一连。(注意*翘舌)

  (3)新词教学

  a、学生自提问题。

  b、交流讨论:“而”这个词的运用(读文理解,仿照说句)

  三、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1、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回答:主要讲谁?发生了什么事?

  四、学*课文第一段。

  1、自读课文第一段。

  (1)读懂句子,理解“动脑筋、遇到”得词义。

  a、总的告诉我们什么?

  b、说说动脑筋的具体表现。换词法理解“遇到”的词义。

  (3)用“总要、为什么”说话。

  2、堂练*: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

  (1)分析例句。

  (2)完成课堂作业3。

  3、再读课文,说说你有几个为什么?

  五、巩固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苹果落地”这件事的经过,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启蒙教育。

  2、理解”吸引、现象”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苹果落地》,齐读。

  2、看拼音写词语。

  3、(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其他学生自己批改。

  4、讲明本教时的教学目标。

  二、深入学*第2—5自然段。

  1、看苹果落地的课件展示,自读课文思考:牛顿怎么想,怎么做?

  2、划出牛顿心里想的和自言自语说的话。

  (1)连起来读一读。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落实重点词遇“奇怪、自言自语、抛落、思考”

  3、你能回答牛顿的问题吗?

  (1)小小组讨论交流。

  (2)一问一答说说内容。理解“掉、吸引力”的意思。

  4、牛顿是怎么做的?交流后理解“认真思考、专心研究”的意思。

  5、说说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运用“为什么”句式)

  6、有感情的'朗读2—5段。

  三、总结。

  1、了解苹果落地的整个过程,你有何想法?

  2、交流后齐读课后练*5的句子。

  3、完成句子的抄写。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复*巩固生字新词。

  2、懂得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并指导言行。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填空。

  (1)苹果落地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发现了万有引力。

  二、揭示原因。

  1、个别读最后一段,小小组讨论:学懂了什么?

  2、交流(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苹果落地与成为科学家之间的关系)。

  3、齐读最后一段。

  三、用词说句。

  1、出示词语:动脑筋、遇到、总要、奇怪、认真思考、专心研究。

  2、小小组交流介绍牛顿。

  3、同学评说。

  四、课外作业选择。

  1、抄写课文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说说牛顿小时候的故事。

  4、运用“为什么”提出生活中奇怪的问题,自找答案交流。

  《苹果落地》教案 5

《苹果落地》教案范文

  【学*目标】

  1、使学生识别文中14个二类字,会用它们组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好奇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好奇心”重要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探索的学**惯。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电话,生字卡片。

  【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电话铃响,课件录音和教师对话)“老师,我想问您,摔倒了为什么会向前爬?”“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进网吧呢?”

  师:我正在上课,下课后我们一起探讨好不好?

  都上课半天了,同学们的问题还问不完,说明这些小朋友都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非常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我们来一起学*“苹果落地”

  二、读课文,识别二类字

  1、出示题目“苹果落地”齐读两遍

  师:看到题目,你想问哪些问题?

  生:(1)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2)谁发现了苹果落地?

  2、初读课文,体会文意

  (1)读课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字。

  (2)同桌读课文,若你同桌读得好,请为你同桌竖起大拇指,若你同桌有哪个字不认识,请你帮帮他。好吗?

  (3)听教师读课文,订正字音。(强调学生做一个倾听者。)

  (4)评价教师读课文,(先说优点,再指出不足。)

  (5)你们想不想也读得很好听?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

  (6)倾听者评价他听到的读书声。

  (7)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认字的?

  3、检查认字

  (1)课件出示课文,二类字词语闪烁,读课文。

  (2)出示单个字。

  (3)分组研究字形、字义,及字的记字方法。

  (4)指出每个字的部首,明显的部首先说,课件判断。课件中“左、右、专、反”闪烁、配音,“我们部首不明显,也要找出来,小朋友,想想办法。”

  (5)分4个大组各查一字,全班交流。

  (6)开火车认读,4辆火车同时开读词,比比,哪组快。

  (7)把你还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课后想办法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想提哪些问题?

  生:(1)、是不是牛顿看见了世界上第一个落地的苹果?

  (2)、苹果本应该落地,很*常,为什么牛顿觉得很奇怪?奇怪什么?

  (3)、为什么从来没有人钻研,发现地球有吸引力?

  (4)、牛顿是个什么样的人?

  2、其它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互相回答。

  抓住重点问题,全班进行讨论。

  (1)、牛顿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2)、牛顿怎样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

  3、课件出示牛顿的简介。(图象十录音)(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牛顿……

  四、知理反思

  1、课件出示:小明在家里写作业突然门铃响了……

  (课件停)你想知道什么?积极思考,每个同学想办法回答,你想向牛顿学*什么?

  板书设计:

  苹果落地

  牛顿科学家

  (好奇|发现)

  苹果落地观察研究

  附:《苹果落地》第一课时课件脚本

  1、页面1:

  背景图:《苹果落地》插图,满园苹果树,一个个苹果慢慢向下落。

  前景:《苹果落地》课题在中央闪烁,授课人、时间、课件制作室字幕向上移动。

  配音:苹果落地的声音。师生对话电话录音。

  2、页面2:

  牛顿在树边思考状,4个卡通按纽。分别为退出、二类字、自我介绍、门铃响了设置为指针在上、按下、离开不同形式。

  3、一级子页面—--二类字

  (1)、完整课文,带二类字词语闪烁。(配音“读得真捧”)

  (2)、出示单个字,每个部首变色(配音“对了”或“再想想”)

  (3)“左、右、专、反”闪烁配音,(我们的部首不明显也要找出来呀,小朋友,想想办法)

  (4)出示每个单个字(配音“小朋友,再读一读,把你还不认识的字画下来,下课后想办法认识他们。”)

  4、一级子页面—--自我介绍

  牛顿在苹果树下和同学们打招呼“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牛顿……”

  他人介绍:“牛顿是英国人,他小时候除了数学,其它功课都不好,老师认为他是“低能儿”,但他勤奋好学,肯于钻研,终于成为世界科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介绍同时,动画出现牛顿生长过程。)

  5、一级子页面----门铃响了

  (动画)小明正在家里写作业,突然门铃响了……

  6、退出界面

  《苹果落地》插图,苹果园为背景。

  总结字幕:(滚动)

  我们发现牛顿善于观察周围一些小事,积极动脑思考,专心地研究,终于成为了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我们要向牛顿学*,仔细观察周围的小事情,积极思考多动脑筋,你一定也会成为科学家的!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山村》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重点指导“果”字和“条”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感受小山村的美丽、富饶、淳朴、可爱,并且热爱小山村。

  4.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2.理解课文,体会小山村的美丽、可爱和它的变化。

  教具准备: 课件和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背诵了*40 首古诗,还记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我们一起背一背。(学生大声背诵。)是呀,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故乡。每当逢年过节,放假休息,大家都会回到故乡看望自己的亲人,看看家乡的变化。秦老师的老家就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如今那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就邀请你们到我的家乡看一看,感受小山村独有的那份淳朴、美丽与可爱。(范读课文并放课件,音乐响起。)

  点评: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感染熏陶,给学生们一种美的享受。

  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读起课文,一定是被什么吸引了、打动了。能和老师说说吗?(学生:我觉得小山村太美了,秦老师读得声音洪亮,而且特别有语气,我愿意向您学*。)你说得真好,听得又认真,一会儿一定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学生:谢谢老师!)

  点评:学生对老师的范读进行评价,体现了师生*等对话的过程。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朗读课文,或者用小手指着看看课文,思考:课文中写了小山村的哪些景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学生边说,老师边画简笔画。)

  点评: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的同时,注重了人文关怀。利用插图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欲望。也体现出老师的语文基本功。

  二、看课文,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集体识字。(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情况,并根据学生情况选出难学难记的生字,缩小生字范围。)要求:齐读生字卡,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举手示意老师。把这些字帖在黑板上简笔画的相应位置。)

  点评:教师用测读的方式学生字,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已知情况,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已知经验,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

  1.同学互相帮助学*。要求:找小伙伴一起学生字。先一起读读课文,再一起找到记字的好方法记这个生字,都掌握后互相用生字卡检查检查。最后再一起读读课文。

  点评:低年级同学的自主学*有一个培养过程,老师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先让学生随文识字,再用好方法记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为今后的合作学*创造了条件。

  2.同学们自己再选出难字:脚、望、底。(请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这几个字,帮助加深记忆。方法:带读这个字,让大家说说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记这个字,组组词,说说谜语,说说自己编的顺口溜等等都可以,小老师能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6个认读字及相关词语,会写苹果两字。

  2、在学*课文中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感受小山村的美丽,产生对小山村的喜爱之情及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学*课文中积累词语。会写“苹果”两字。

  教学难点:正确规范书写“苹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图画吧,现在老师就送给大家一幅画。

  (点击课件)

  师:喜欢这幅画吗?画上是一个小山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小山村看一看。认真看老师板书。(板书:17 小山村)

  1、 指名领拼“村”字。 2、齐读课题。 3、你怎么记住“村”字? (引导木加寸或熟字加偏旁) 4、用“村”还可以组成什么词?(生组词)

  导:小山村里有什么呀,那里的景色美不美呀 ,快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

  二、初读:

  1、听清要求: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生读)

  2、同桌2人互相读读课后生字,读得好就夸夸他,如果他不会读你就来帮助他。(两人互读,纠正字音)

  3、检查字音:

  刚才同学们读书特别认真,合作的也很好,课文中的生字都会读了吗?

  (点击1):苹果 村庄 住 图画

  ①小老师领拼 ②指名读 ③说一说你家住在那儿?(理解“住”的意思)

  (点击2) 山坡上 山脚下 结满 小楼 小鸭 黄黄的梨

  ①小老师领拼 (指导读好“上”的轻声)②指读

  (点击3)去掉了拼音帽子还会吗?老师指,学生读。

  4、导:同学们记字音真是又快又准,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相信你们肯定能比刚才读得还好,老师又有一个要求,边读边找一找课文都写了小山村的那些地方?(生读)

  生答:山坡上 山脚下 村前

  三、品读:

  1、学*上坡上。

  ①师:我们先一起到山坡上看看都有什么?(在黑板的简笔画上板书“山坡上”)认真读第2自然段。(生读)

  ②师:用书上的话说说山坡上都有什么?(教师相机画简笔画)(形象感知)

  ③山坡上有什么样的苹果?苹果多吗?从那个词中能看出来?(理解“结满”的意思)

  ④想象一下:当我们看到山坡上有这么多的苹果和梨,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能读出来吗?生读

  ⑤想象:山坡上除了非常好看的苹果和梨还会有什么呢?

  补充:山坡上有( )的( ) (积累词语)

  带着想想再齐读一遍这段

  ⑥师:红红的苹果写出了苹果的颜色,你还能想到什么样的苹果?

  补充 ( )苹果 (启发从形状、味道上想) (积累词语)

  ⑦师:上坡上的`苹果真是让人眼馋,那我们就来学写“苹果”两字。

  学*“苹”:你怎么记住它?学*“*’的笔顺。观察田字格中的苹字,从整体观察,再到关键笔画。

  学*“果”怎么记?(点击果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除去苹果,“果”还可以组成什么词?看笔顺跟随,记忆笔顺,观察结构(总体呈现上小下大)再找出关键笔画的位置及写法。

  教师范写“果”字。 生书写“苹果”两字。(描一个写一个) 找出好的进行评价。

  2、学*山脚下:

  师导:山坡上景色美,山脚下也很美。(板书山脚下)读一读第3自然段。生读

  师:还是用书上的话说说上脚下都有什么?(相机画出新房子和小楼)

  师:什么是一排排? 除去多,还能看出什么?

  师:看到这么多整齐漂亮的新房子,你有什么感受?同桌两人读一读,指名读。(引导你住进了新房子,在漂亮的小楼里上课,什么心情读出来?)

  3、学*村前:

  师:请你们随我到村前看一看,那里更美。(板书村前)读一读第4自然段。

  读读村前有什么?(相机完成简笔画)

  观看视频资料(小鸭戏水)(教师旁白:白白的小鸭在绿绿的水面上悠闲地游来游去,时而捕食,时而嬉戏,此时,你刚好路过这里,你会说些什么呢?生说)

  师:想象着小鸭游水时的情景,再读出本段,读出美的感受。

  (鲜活的视频资料,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被美景陶醉,遐想联翩。)

  4、回归整体:

  师: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都到了小山村的那些地方?都有什么?教师指着板书学生说。

  师:你认为这里的景象美不美? 美得像什么?(图画)

  师: 齐读第5自然段。

  师:谁能把整篇课文读一遍,注意语气,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着那里的美景好吗?

  (配乐朗读)

  师:小山村像图画般的美丽,我们的家乡比小山村还美呢,请看(课件)

  多漂亮呀,回去以后拿起画笔把我们的家乡画下来好吗! 这节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内容:

  雨 里 鸡 鸣 一 两 家 ,

  竹 溪 村 路 板 桥 斜 。

  妇 姑 相 唤 浴 蚕 去 ,

  闲 着 中 庭 栀 子 花 。

  教学准备:

  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导入 。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补充学*《织梦的孩子》,进一步体会,创造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感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初步学会通过抓住精华深入学*,理解课文的学*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精华,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创造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以及创造带来的快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这个图案,大家都很熟悉。(板书:五角星)

  2、你在哪儿看到过“五角星”?

  3、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苹果里去找一找五角星。(板书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看得出来,不少同学充满着疑惑!那就请同学们赶紧打开课本,轻声读一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大意。

  读懂了吗?能简要地说说课文讲的什么?(课文讲述了邻居小男孩向我展示另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发现了苹果里的五角星。)

  三、把握重点,深入学*。

  a、再现故事

  1、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同学们一读就基本理解了。苹果里竟然能切出“五角星”真是太有意思了!

  2、小男孩是如何向“我”展示这个新发现的,现在,我就是你们的邻居大哥哥,你就是小男孩,向我展示一下,行吗?(学生准备)准备的时候,请想好自己的神态、动作、说话的语气,等等。

  3、情境表演,结合理解课文。

  (1)表演中,穿插人物话语表达的指导。

  “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神秘、神气、眉飞色舞)

  “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急切、迫不及待、自信)

  “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自豪、得意、兴奋)

  (2)切苹果时,穿插提问,结合理解有关词语:

  ●错了,错了,大家告诉他苹果该怎么切?(从顶部切到底部)

  ●现在,你准备怎样切?(理解“拦腰切”)

  4、大家以前看到过苹果核像个五角星吗?很少有人看到这个图案,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图案,就是——(鲜为人知)

  5、(对小男孩)谢谢你带我们发现了苹果里这个鲜为人知的五角星。

  6、齐读课文1—3自然段。

  b交流启示

  1、读了这个故事,你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谈启示,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换一种想法

  2、出示: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齐读。

  往大处说,(或者是更普遍地说)什么叫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什么是创造力,就是突破常规思维。)(板书:创造力)

  四、拓展交流,小结过渡。

  1、读了《苹果里的五角星》,我们知道了,从小处说,创造力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更普遍地说,创造力就是换一种思维。

  2、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诉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活中有很多创造的机会,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才能。

  3、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创造都是像换一种方法切苹果那样简单,它需要人们不仅要善于去发现,去思考,还要付出不懈的努力,甚至要经过一个艰苦的历程。

  4、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创新,不畏艰难,才发现了美洲大陆。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则《语文补充阅读》中的小故事《织梦的孩子》,走*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五、补充学*《织梦的孩子》。

  1、学生自读故事《织梦的孩子》。

  布置思考问题:

  (1)哥伦布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梦想?

  (2)哥伦布对地球的认识与很多人有什么不一样?

  (3)故事中最吸引住你的是哪个部分?

  2、阅读交流。

  问题一:哥伦布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梦想?

  哥伦布的梦想是有一天坐船飘洋过海,到新的地方去。

  问题二:哥伦布对地球的认识与很多人有什么不一样?

  很多人相信地球是扁*的,如果船行驶到地球尽头,就会掉下去,失去踪影。而哥伦布和一些有学问的人则主张地球是圆的。

  补充提问:

  有同学知道哥伦布1492年出海航行的目的地是哪里吗?(东方的*和印度)

  而这次航行,哥伦布却是向西航行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指点:这正是哥伦布与一般人想的不一样的地方。当时很多人都因为此而嘲笑哥伦布,甚至认为他是傻子说疯话。哥伦布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更得不到支持,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仍顶着压力,冒着危险开始了新的航行。

  问题三:故事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个部分?

  (1)哥伦布整个航行的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

  (2)这是课文的精华部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就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精华部分,深入地学*,就像我们刚才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抓住了小男孩的展示和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这两个课文的精华部分一样。

  4、学*故事精华,深入体会哥伦布的不懈和创造带来的快乐。

  (1)请同学们再细致地读读故事8—14自然段,哥伦布的船队在航海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哥伦布是怎么做的?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圈出关键词语。

  (2)交流

  遇到的困难:

  ●途中的一座山顶冒出烟和火的火山,吓坏了水手们。

  ●大多数船员一直没看到陆地,心中越来越害怕。害怕……害怕……

  ●风浪大的时候,水手们埋怨;没有风时他们也埋怨。

  ●10月10日,连其它两艘船的船长都要求回航了。

  哥伦布的做法:

  ●为了安抚水手们,哥伦布答应他们,第一个……

  ● 哥伦布恳求大家:“再给我三天期限……”

  结合学生回答:

  船员 哥伦布

  害怕 安抚

  埋怨 恳求

  (3)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他们都会说些什么?怎样做?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前后四个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4)创设情境,想象表演。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担任哥伦布的角色,带领船队一起远航。(指名学生担任哥伦布角色,一排学生担当水手)

  师描述情境:

  哥伦布带领水手们登上了帆船。(出示图片)

  1492年8月3日,他们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鼓帆向陌生的海洋前进。(播放海浪声)海风呼啸,巨浪翻滚。

  船日夜不停地行进,一个月过去了,单调寂寞的海上航行让每一个水手感到无比厌倦。9月6日,水手突然发现,海中有一座山,山顶冒着烟和火,水手们吓坏了。

  船继续前进,举目四顾,周围只剩下茫茫的海水,连一只水鸟的踪影也没有,陆地究竟在哪里?水手们心中越来越害怕。(引导水手说话,哥伦布回答。)

  9月的天变化无常,一会儿风急浪高,一会儿骄阳似火,水手们不停地埋怨。(引导水手说话,哥伦布回答。)

  两个月过去了,船队仍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10月10日,其它两艘船的船长都一致要求回航,哥伦布恳求大家(哥伦布的话)

  哥伦布整天在甲板上守望,期待着陆地的出现。

  (音乐)一天,终于有一群鸟从头顶上飞过。海面上还飘着树叶和粉红色的花朵。这一切预示着什么?

  (5)指导朗读,体会成功的喜悦。

  真的会出现陆地吗?

  引读指导16—19自然段。

  要点:

  ●看到一点亮光,就看到了——一丝希望。

  ●景色是那样的美,此时水手的心情一定是十分的喜悦

  ●高喊读出兴奋之情。

  ●此时的哥伦布呢?他“跪下来,亲吻脚下的大地”。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写过一首诗《地球,我的母亲》,创作时他激动不已,一次又一次亲吻着大地。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哥伦布内心一定也是——无比的激动与自豪。

  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练读)

  学生分角色读。(配乐)

  5、学*故事的结尾。(引读20、21自然段)

  第二年1月4日,哥伦布的船队开始回航。3月15日安全回到出发地:西班牙巴罗斯港。

  哥伦布因为坚持不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伟大的英雄。国王和王后召见了他,他被封为“海上大将”。

  六、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苹果里的五角星》,并补充了《织梦的孩子》,重点抓住了两篇课文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深入学*。你有哪些收获?

  师指点: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独特的发现,深入的思考,更里不了勇敢的探索。

  2、作业:

  (1)模仿感动*人物颁奖词给哥伦布和发现苹果里五角星的孩子写几句话。

  (2)继续阅读创造发明故事。

  板书设计:

  苹果里的五角星

  织梦的孩子

  创造力 换一种想法(思维) 勇敢的探索

  船员 哥伦布

  害怕 安抚

  埋怨 恳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1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示: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启示: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感觉到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这一道理。

  教学难点:

  对“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两句话的理解。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记叙了邻家小男孩“传”给我一个独特的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故事浅显而蕴意深刻。

  学情分析:学生一定会被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的魅力所吸引,乐于阅读与学*。对文章中的难点,亦可通过引导与探究有进一步

  的领悟。

  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自读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并采用动手实践加强体验。

  教具准备:以小组数为总数的经过反复打死结的细绳(结均打于同一位置),一个苹果。

  学具准备:若干个长方体(可由萝卜、山药等切成)。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课前小游戏:

  激发学生兴趣,为课文理解埋下伏笔。

  将准备好的绳结以小组分发,要求学生于1分钟内打开。

  共同想办法解绳结。

  学生在1分钟内无法完全解开绳结。

  教师留下悬念:上课后解决。

  一、复*导入。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为本节课学*奠定基础。

  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苹果里的五角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浏览或默读课文,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回答问题。

  1、课文记叙了邻家小男孩“传”给我一个独特的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的故事。

  2、“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

  引导学生自读感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研读课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课前悬念。

  (切题导疑)

  对“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你是怎么理解的?

  (逐步引导)

  a、“魅力”一词的含意。

  b、“苹果里的五角星”的“魅力”表现在哪里?

  查词典

  自主研读课文,搜寻有效信息;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a、词典中“魅力”一词的含意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b、“苹果里的五角星”的“魅力”表现在(1)小男孩儿急于显示他新学的本领;(2)“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并将继续传下去;(3)这种切苹果方法,使“我”受到启迪。

  c、“苹果里的五角星”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追问d、“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呢?”

  再次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并能结合实际,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猜想。

  c、因与众不同、“鲜为人知”,才有魅力。

  d、因公*起见、遵循*惯、懒于思考等诸多原因造成了大部分人的“循规蹈矩”,少了创新意识。

  e、相信大家对“循规蹈矩”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大家对“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是不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呢?

  自读自悟

  结合实际,能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不“循规蹈矩”,大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办事。

  结决课前悬疑:用剪刀从结中心一剪,绳结开了。

  看着老师打开绳结,恍然大悟。

  三、回味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加深体验,读出感情。

  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朗读,读出情感变化。

  四、实践拓展:

  让学生亲自动手,对“创新”一词有更深的体会。

  组织活动,引导展示。

  将自己带来的长方体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割,切出不同的*面图形。

  (每个长方体只能切一刀。)

  可截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形四边形等*面图形。

  五、小结。

  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大胆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办事。

  板书设计:5、苹果里的五角星

  魅力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材依据: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5课。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即事悟理,明白真谛。

  2、设计理念:合作探究,老师点拨。

  3、思路提要:悬疑——感受——悟理——迁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本课生字词,会用“魅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读好人物对话,读好第四节、第五节。

  2、启迪、教育学生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准备:

  “创新”故事一个,“创新”名言两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故事引入。(此处应选择通过创新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故事素材)

  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一篇与这个故事有些相似之处的课文,那就是《苹果里的五角星》(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课题。(生齐读)

  3、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指名回答或质疑)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大声读、小声读、默读等方式自由阅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长句子的停顿,并且要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好,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告诉大家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指名回答)

  3、集体讨论课文层次。(按叙述与议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三、作业。

  1、熟读课文。2、抄写词语。3、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述质疑引入。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孙青

  通过熟悉课文,我们认识了两位小朋友,一个大点,一个小点。说实话,老师对他们都挺喜欢,不过,如果让作选择,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此处会出现两种情况,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为精读课文铺*道路。)

  二、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那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同学,我们一起来学*课文第一自然段,请男同学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个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同学呢?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指名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3)这次他又要显示一个新本领,他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读出神秘的语气)

  2、学*课文二、三、四自然段。

  (1)他的新本领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请女同学一起来读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男同学认真听,想想他这次带来的新本领是什么?

  (2)指名回答。那么他是怎样显示他这一项新本领的呢,同学们到第三自然段去找找,有哪些动词?(着重探讨“举”字内涵)

  (3)从小男孩的动作可以看得出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男孩,而“我”一开始相信小男孩的“新本领”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指导分角色朗读)

  (4)在“我”看见小男孩显示的新本领以后,“我”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学生圈画)

  (5)“我”是那样惊喜万分,激动不已,那小男孩到底是怎样切苹果的?怎样是拦腰切?怎样是通常的切法?谁来示范一下?(黑板上画苹果,学生来“切”)

  3、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真的是太神奇了!苹果里真的有五角星。作者在看到这一切以后,想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学*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作者的想法。

  (2)“魅力”表现在哪里?(抓住三个“传”理解)

  (3)怎么理解“创造力”?(分别从“小处说”和“大处说”来讨论,此处是本课的难点)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是的,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那为什么别人没有想到拦腰切苹果呢?分小组讨论一下。

  (因为好看,人们看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人们少了发明创造;因为方便,人们少了发现;因为*惯,人们少了思考……)

  2、再读课文。

  四、作业。

  1、我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打破常规去发现身边的秘密)

  2、搜集几条与创新有关的名言。(先展示两条这样的名言)

  3、查资料:是谁第一个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

  附:板书设计:

  5、苹果里的五角星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孙青

  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苹果落地》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精选5篇)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体会战友之间的情感。

  教学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启发引导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教具准备: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 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大家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小组内互学生字、新词。

  2、老师检查 :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3、默读课文,小组讨论苹果的`传递顺序。

  4、老师引导小结:

  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后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 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例如: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小结: 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

  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一个苹果

  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谁也没有吃,回到连长的手里。)

  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剩下大半个)

  战友间互相关怀,互相体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上甘岭》,查找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 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 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

  卸完 、撕开、润喉咙、 烟熏火燎 、翻来覆去、 眼眶、沙哑 、面颊、 一瞬间等词。(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

  第一次:

  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

  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 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例如: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小结: 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

  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苹果》的教学,倘若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想象,就难于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我力求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有让学生抓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散想象等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上甘岭》,查找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 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 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

  卸完 、撕开、润喉咙、 烟熏火燎 、翻来覆去、 眼眶、沙哑 、面颊、 一瞬间等词。(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

  第一次:

  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

  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 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例如: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小结: 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

  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苹果》的教学,倘若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想象,就难于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我力求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有让学生抓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散想象等等。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理解、体会战士们表现出来的阶级友爱。

  4、 学*战士们事事为别人着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传苹果和吃苹果的过程中体会战士之间互相关爱的情感。

  难点:体会为什么说战士们流出的是幸福的骄傲的泪。

  三、课前准备:每人准备一个苹果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怀着愉悦的心情来到教室,环顾四周,说,今天大家都带来了一个苹

  果,有大的有小的,有青的有红的,你们看: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苹果。出示苹

  果,说,我这个苹果是肖老师送给我的,你的呢?

  学生:积极发言。我的是从家里带来的。

  教师:那我们课文里边的苹果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板书:一个苹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个苹果。

  (二)学*课文

  1、自读要求:

  认真地小声地读课文

  2、交流:

  学生:苹果是捡的

  教师:严肃地对学生说,小明,老师给你安排一个任务。明天给老师捡一个苹

  果来。

  学生:哄堂大笑

  教师:疑惑地说为什么笑呢?

  学生:A、很不好意思地说,因为苹果脏

  B、笑的前仰后合,说因为苹果臭

  教师引导:板书又脏又臭。说不定还有点烂呢?

  小结:你们都不愿意捡苹果,那书上的战士为何还要捡呢?(激发学生学*的

  兴趣)

  3、学*1—6自然段

  教师:你是从文章中的哪些句子知道这个苹果是捡来的?

  学生:“半路上捡到的,连长,你嗓子哑了,吃了润润喉咙吧”

  教师:我把这个苹果给了谁?

  学生:连长

  教师:连长面对这样的苹果有什么反映?文中是怎么描写的

  学生:我望着那流着汗水的脸,惊讶地问:“哪儿来的苹果”

  教师:连长怎样的问?

  学生:惊讶地问?

  教师:他为何惊讶?请你结合书上的语句来体会?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A、 因为这个苹果来之不易“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字血迹斑斑。

  B、 结合文章的背景体会,通讯员在炮火的封锁下,活着回来都很不容易,并且还带回来一个苹果。

  教师:我们似想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怎样一个苹果。

  学生:很小,水分很少,有点烂

  教师:然而在连长的心目中,它是一个怎样的苹果。

  学生:青里透红,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教师:为何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因为他们实在太需要水了。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大家对苹果的渴望

  “青里透红,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不用说一个,就是十几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把它吃完。”

  教师:连长现在是怎样的状态?

  学生:勾画相关语句,体会连长很需要水。

  教师:那他为何不吃呢?

  学生思考。

  5、 学*吃苹果的过程

  A、学*提示:

  自读课文把他们吃苹果的过程罗列出来。

  结果如何?

  第一次:连长—小李又回到连长手中,都没吃。

  第二次:连长---小李 八个人吃还剩大半个

  B、学生边读边做笔记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