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3-09 00:09:22 教学设计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的歌舞,乐于主动了解彝族的民俗风情,并积极参与表现活动。

  2、能安静地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的舞蹈节奏,学*“跳月”的基本舞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

  2、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节拍相一致。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提问: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

  2、教师介绍乐曲相关内容

  (1)教师:今天我们将随着音乐去走访少数民族。(出示彝族人民生活图片)你们认识这是哪个少数民族吗?

  学生回答。

  (2)介绍彝族的风土人情: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几个支系。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弥勒县西山镇可邑村的彝族支系。火把节是彝族(西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传说动画)

  (3)介绍“跳月”的故事:跳月是彝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参加舞会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乐器,边演奏边跳舞、在跳到兴高采烈之时,还常常唱起跳月歌。

  二、欣赏乐曲

  1、初次聆听音乐《跳月歌》,边听边思考:音乐声中,你来到了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情景?

  生:音乐欢快、热烈,使人联想到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跳月”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

  教师介绍“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参加舞会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乐器,边演奏边跳舞。在跳到兴高采烈之时,还常常唱起跳月歌。据说“跳月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呢。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就不断地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后来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那笛子的声音,意思是“快点来啊快点来!”三弦的声音意思是:“前进!前进!”“打火!打火!”对这种舞蹈,阿细只简单地说:“跳”。“跳月歌”是*看了以后给起的名字,以后便慢慢流传开了。是不是挺有意思的,那就让我们再仔细听一听吧。

  2、再次聆听《跳月歌》。你能哼唱出乐曲中重复最多的一句旋律吗?教师指导学生学唱主题旋律句,并拍打节奏感受乐曲特点。指导学生在主题乐句结尾处加拍手两下或加衬词呐喊声,以便为下面的舞蹈动作做准备。

  3、学生拍打节奏感受乐曲特点。再次聆听全曲,教师指导学生在主题乐句结尾处加拍手两下或加衬词呐喊声,以便为下面的舞蹈动作做准备。

  4、这是一首民乐合奏曲,主题旋律在不断反复,而演奏的乐器经常在变换。(播放《跳月歌》动画)你能听出乐曲都用了哪些乐器吗?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三弦。(三弦简介)

  5、师: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联想到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龄的人……

  6、教师指导学生学*“跳月”的基本舞步。(《跳月歌》舞蹈创编视频)

  动作要领: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蹬脚的同时击掌两次并喊嘿嘿。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蹬脚的同时击掌两次并喊嘿嘿。

  7、随音乐与老师一起舞蹈,或分小组表演不同场景的舞蹈。

  三、拓展学*

  1、欣赏《跳月歌》(吕薇演唱),了解同一音乐作品可以有不同音乐表现形式。

  2、欣赏《彝族舞曲》和《北京喜讯到边寨》,了解不同内容的彝族音乐。

  四、课堂小结

  音乐是人们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跳月”是阿细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也正是随着《跳月歌》走进了彝族山寨,现在就让我们加入到他们欢快的舞蹈行列中一起跳起来吧!师生一起随着音乐“跳月”,在欢快的歌舞中结束课。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欣赏民族音乐,感受歌曲的欢快。

  2、通过集体舞蹈,感受五拍子曲风,并用肢体表现后两拍。

  3、认识民族乐器葫芦丝,并用道具进行模拟表演。

  4、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铃鼓、葫芦丝图片、沙锤

  活动重难点:

  掌握歌曲的五拍子曲风。

  后两拍肢体创编与演奏。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嫦娥在吴刚和玉兔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解药,准备回到地面上,这时地面上的人们为了欢迎嫦娥,准备了一场篝火晚会。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去看看篝火晚会的情景吧!

  二、音乐活动

  (一)音乐律动

  1、全体围坐,教师带领幼儿拍腿感应固定拍,并于每小节最后两拍拍手。

  2、提问:你觉得这首乐曲给你什么感觉?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

  引导幼儿观察拍了几下腿,拍了几下手?从而感受五拍子的组合模式(3+2)。

  3、教师提问:除了拍腿之外,还可以在哪些肢体拍出后两拍的节奏?(拍肩、拍头等)

  4、请幼儿配合音乐试一试。

  (二)集体舞

  1、教师带领幼儿跳集体舞,感受五拍子曲风。

  (1)教师示范彝族舞的基本动作,与后两拍瞪脚。

  (2)幼儿原地感受,学跳彝族舞。

  (3)全体幼儿围圈站立,一起学跳彝族舞。

  2、幼儿两人一组表演。

  (1)两位老师示范动作:一人拿铃鼓,另一人在后两拍拍铃鼓。

  (2)幼儿自愿结组,尝试跳双人舞。

  (三)模拟乐器演奏

  1、教师出示葫芦丝的图片,幼儿认识其外形,聆听音乐中葫芦丝的音色,并模拟吹奏。

  2、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持沙锤和打棒,伴随音乐进行演奏。

  沙锤模拟葫芦丝吹奏,打棒演奏后两拍。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是嫦娥奔月这个单元的最后一首曲子,活动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五拍子乐曲的曲风特点。

  通过*一阶段在活动中的了解,我知道孩子们之前很少接触过这种类型的音乐,稳定节奏感虽有所增强,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幼儿还是不能很准确的演奏出歌(乐)曲的固定拍,所以对于这次活动,我是有些顾虑和担心的:感受五拍子乐曲,会不会对于我班的幼儿有点难?

  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和重难点,在第一次欣赏音乐的时候,我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前三拍和后两拍的不同,故意用了拍三下腿和拍两下手的肢体动作,以为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更清晰的区分出乐曲3+2的节奏特点,更准确的感受后两拍。(北京老师来视导的时候曾经说过:孩子们第一次感受乐曲的时候,尽量不要用拍手的动作,因为这样会影响孩子们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在接下来的欣赏中,我也是担心孩子们不能准确的感受,所以一边听音乐,我一边数着1、2、3、4、5,让孩子们知道数到4和5的时候,是要拍手做动作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们的动作和乐曲完全脱离了,孩子们虽然会数着数拍出后两拍,但在之后听音乐做动作的环节,又乱了。)

  在舞蹈创编的环节,我一直是按照教案中的进度在带着孩子们跳集体舞、双人舞,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一方面孩子只要一起来活动,常规仍然会有点乱;另一方面是他们对五拍子乐曲的曲风根本就没有掌握,所以做起动作来也就无法准确的表现音乐了。

  改进措施:

  1、在第一次欣赏音乐的时候,尽量不用拍手的动作,而是让孩子们更完整的感受乐曲。

  2、所有的活动都要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脱离了音乐,就不是音乐活动了,奥尔夫活动虽然是玩儿,但最后还是要回归到音乐的本身上去。

  3、要根据孩子的现有水*和临时的表现,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照设计好的教案上。孩子们做起来有困难的地方,就可以换一种方式,最终也可以实现目标。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阿细跳月”片段,发现并尝试表现乐曲的节拍特点。

  2、引起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兴趣。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是对外出观摩课的修改,原活动将对音乐的听辨、肢体动作的表现、集体舞放在一次中进行,量大而无法做透。分析素材后我认为,对音乐的听辨对幼儿较有挑战,需要组织一次活动帮助解决难点,因此设计本次活动。

  “阿细跳月”是一首彝族名曲,通过倾听、分析乐曲特点,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少数民族不同于汉族的风情,引起了解各民族的兴趣,推动主题的发展。

  【环境与材料】

  自制ppt

  【活动过程】

  一、倾听发现

  1、第一次听前:今天我带来一首好听的曲子。

  听后讨论:听到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觉?

  2、第二次听前:这首曲子不但好听,还有很多特别的地方,请你找一找。

  听后讨论:你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

  3、第三次听前启发引导:以前我们听过两拍子、三拍子的音乐,这首曲子是几拍子的?

  听后讨论

  提升:这是一首五拍子的音乐,很特别。

  倾听一小段,试着找找节拍。

  4、第四次听前启发引导:五拍里也藏着一个小秘密。

  听后讨论

  提升:五拍又分成前面3拍和后面2拍……(用幼儿的发现提升)

  再次倾听,尝试用拍膝+拍手的方法表现

  二、倾听表现

  三、欣赏总结

  1、这首曲子藏着这么多特别的地方,它的名字也很特别,叫”阿细跳月”,是一首少数民族的曲子。阿细是一种称呼,阿细人生活在我们*的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叫彝族。彝族喜欢在月光下围成一个大圆圈,绕着篝火跳舞,所以就有了这首曲子“阿细跳月”。

  2、欣赏教师的示范

  附动作:由五拍组合成“三步弦”(双臂左右摆动、换脚跳三步,按节拍击掌的同时空中蹬两脚)

  【自我反思】

  本次活动对幼儿是有挑战的,尤其是在倾听方面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从活动现场效果来看,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能感受并发现乐曲的特点,最终达成活动目标,但花费的时间较长,可见幼儿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关注培养。但幼儿对此类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一方面是音乐的特殊性对他们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活动的设计也能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本活动的开展是比较有价值的。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1)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3篇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1

  年级:二年级

  课题:《阿细跳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教学重点: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教学难点: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学生分析: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教学准备:“哈利波特”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教学设计: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2

  教学内容:《阿细跳月》

  教学目的:

  1、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2、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用身体地动作感受彝族民歌地特有韵味。

  教学重难点:

  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教室,师生歌唱问好。

  二.节奏练*:

  1、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条节奏,谁愿意读一读?

  2、找学生读。

  3、让学生边拍节奏边读。

  4、根据节奏创编动作。

  三、新课导入

  1、(出示图画,学生描述并理解,教师引导。)

  师:晚上的景色美吗?老师这儿有二个对形图分别像什么?生:月亮、花等等。

  师:“月亮婆婆露出笑脸放射出光”,听赏《月亮月光光》请你们用动作和表情来告诉老师。

  2、了解彝族的特点

  1):小朋友们欢快地舞蹈把一些小客人引来了,这些小客人穿着漂亮地民族服装,你知道他们从哪里来的?是哪个民族的小朋友吗?

  2)教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辨认。

  3)教师向学生介绍彝族。

  3、感受音乐阶段:

  1):听彝族小朋友为我们带来了一段音乐,它表现了怎样地情绪?

  2)再听:让学生用动作感受出节奏。

  3)再听:让学生边听边哼唱音乐。

  4)教师启发:你们听彝族小朋友跳得多高兴啊,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跳起来吗?

  5)边听音乐边看插图,学几个彝族舞蹈的动作随音乐表演(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大方、自信、乐观的性格。)

  课堂:这节课同学们做得真好!继续努力吧!

  教后反思:

  学生喜欢学跳彝族舞蹈的动作,并能随着进行音乐表演,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大方、自信、乐观的性格。并能根据音乐用舞蹈动作及表情把这迷人的景色表现出来。

《阿细跳月》音乐教案3

  年级:二年级

  课题:《阿细跳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教学重点: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教学难点: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学生分析: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教学准备:“哈利波特”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教学设计: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细米》读书心得3篇

  细米,读了他我知道:细米是好样的,是个响当当的男子汉!

  为什么要这么形容细米呢?我从内心深处感到细米很坚强,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故事:“梅纹是苏州来的知青,梅纹的父母不幸溺水而死,梅纹去为爸妈办后事去了,去了很长时间没回来,细米就坐在家门口等着梅纹,有一次,他看错了人,以为那个女孩是梅纹,就追上去,不了把脸磕破了,流了很多血,细米依然不放弃”从这段就能充分地体现出细米很坚定,脸割破了要,换了我,我只会哇哇大哭,而细米没有!后面,更让我感到震撼:梅纹终于回来了,可是她大病了一场,细米听母亲说河里有一种鱼能治好梅纹的病,那是一个寒冬

  ,外面非常的冷,细米偷偷的借来了鱼网来到冰面上打鱼,细米为了能捞上一条能够救命的金鲤鱼,她的手被锋利的冰片划破了,流出了鲜血”从这我体会到:在那样的环境下能捞上罕见的'金鲤鱼是十分困难的,读到这,一股寒流仿佛穿过我的身体。细米还很有毅力,在别人捞不上的情况下,别人会放弃,而细米却坚持到底。细米不疼吗?疼啊,可他坚强。

  我已后也要做一个坚强的好孩子!!

  “有那么一天,大河上飘来一叶巨大的白帆,白帆下飘来了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儿。这些从苏州城里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给*静的乡村带来了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那天,稻香渡的人都聚集在大河边,紧张而又兴奋的等待着。他们知道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批女知青来到稻香渡,然后会被分到指定的家庭去,但是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分到的。然而,细米的家却没有分到。为此,细米伤心极了。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细米家也拥有了一个女知青,她的名字就叫——梅纹。

  自从梅纹来到细米家,细米从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少年;从原来连艺术是什么都不知道,变成了现在已经慢慢会去创造艺术!梅纹教他了太多太多……梅纹教他雕塑,梅纹教他做人。

  细米在梅纹还没来之前,常常拿着小刀在他的课桌上、他家的木板门上刻啊刻,刻风景、刻人物、刻他所看到的一切。梅纹看到了这一切,于是,决心教细米学雕塑。他们每天在那间梅纹特地为细米准备的小房间里学雕塑。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细米的雕塑水*一天一天地在提高。有一次,梅纹让细米去参加县文化馆的展览。细米和梅纹精心挑选了几件作品,兴致勃勃的拿去投稿,可当他们看到那里的工作人员把细米的作品扔在角落里的时候,梅纹生气极了,说那些人是不懂艺术的家伙。可尽管如此,细米的作品还是没能参展。在生活中,在学*上,我们也要像细米学雕塑一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得更完美。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作业。突然,我遇到了一道难题,我想:这种题型以前好像没教过。正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回现出细米正努力雕塑的情景。于是,我总结了一下关于这一类的知识提要,然后,仔细地想了一下。果然,题目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这使我更加钦佩细米,也更加对这一方面深有感触。

  让我们一起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生,努力雕刻好自己的未来吧!

  细米是一个爱脸红的男孩子,他与表妹红藕两从小就在一起,一同长大,日子如清水一般的过去了。然而有那样的一天,传来了这么几句话,有一批从苏州来的女孩。细米不相信这些话,就跑到河边,看了又看,还没看得清楚已被人群挤到外面去了。细米怎样挤也挤不上去,他就爬上树去看,他远远看到了一片巨大的白帆正往稻香渡开来,白帆越来越*,看见了白帆下有一群仿佛来自天国的女孩。细米大声叫到:“白帆来了,白帆来了!”大家都往树上看,再往河的远处看,果真来了。细米想:这些女知青,总有一个分到我们家!

  人群给*静的乡村带来热闹,白帆停在了热闹的人群前面,女知青下船了,男女老少,都自然让开了一条通道。女知青简直给稻香渡带来一股新鲜而迷人的气息,在女知青里最让人耀眼的是梅纹姑娘,以她纯洁而温柔的情感与精神力量,使细米这个桀骜不驯的乡野之子步入新的成长历程。

  一位从船上走下来的毛胡子队长宣布女知青的名单,到最后一个也没有分到细米,细米垂头丧气的爬下来,翘翘是细米的狗,跟着他环绕着稻香渡村子走,他觉得没兴趣了就回家,进了自己的房间用刀刻自己的书桌,越刻就觉得不服气,刻着,妈妈就打开了细米的房门,见书桌全都是细米刻的东西,就打了细米一顿。这件事传到了梅纹那儿,梅纹知道细米喜欢雕刻,就去了细米家跟他的爸爸妈妈说:“我可以教细米雕刻吗?”细米妈妈答应了,细米就这样跟梅纹姑娘学雕刻了。细米读后感600字细米的雕刻在梅纹的帮助下,一天天的有了长进。为什么细米的雕刻能从一块块“破疙瘩”变成一件件好的作品呢?除了梅纹的引导,更多的是因为他做事能够持之以恒。

  做什么事都要坚持,要有恒心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3)

——《细马》读书笔记3篇

  《细马》的故事几乎就是《秃鹤》的翻版,却也写得多姿多彩,让人看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厌倦。

  所不同的是,细马面对的状况比陆鹤更加糟糕。在陆鹤而言,尽管受到了同学门的侮辱,还一直有个温暖的家庭在给他安慰。细马却一直受到二娘的.毫无来由的排斥。结局也比陆鹤来得凄凉。陆鹤面对的只有自尊和团体的问题,最后也被团体重新容纳了;细马却终于退出了学校这个团体,被过早地推上了社会,最终在家庭突然倒塌的时候,毅然扛起来了整个家庭,成了个早熟的少年。

  如果说《秃鹤》写的是纯粹小孩子的故事,只适合小同学阅读的话,《细马》则适合大点的少年甚至青年以及成年人阅读了。《细马》与其说是在写学校,不如说是在写成长,细马承受的压力更多地是来自家庭与社会。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在学校里只能学*知识与炼化品格;在社会中才会成熟。

  我们还注意到,《细马》比《秃鹤》刻画了更多的人物。

  作者两次将镜头对准学校中的劣等生,没有去教条性地演绎学*成绩的重要性,而是关注弱者的生活状态,默默地描述着他们的悲哀和抗争。陆鹤委屈地以牺牲自尊换取了团体的接纳;细马则过早地扛起了成年人也未必能扛得起、未必会扛得起的生活重担,他完全可以逃离那个本没有给他完整温情的家。

  作者的这些作品都是写给小学生和中学生看的,可是其中内涵的思想底蕴却远远超过了这个年龄段所能体会。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作者是在用这些低龄学生能听得懂的故事来阐述许多的人生哲理。只是这些故事总是透着凄凉的美,这些冷冷的笔调最终唤出了许多的深情,总让人热泪盈眶。我想这就是一个大作家的功底吧。

  作者的眼光独特,描写冷静客观,穿插了许多优美的景色描写。这些景色给主人公当时的思想状态都做出了极其有效的衬托或对比,加深了读者的体会。文笔优美,让人捧卷时爱不释手,掩卷后回味无穷,让我们不知不觉地伴随着主人公,随着他们一起欢乐,一起悲伤,一起屈辱,一起不*,一起悲壮,一起消沉,一起抗争。

  这点才是曹文轩的最大特长:细腻冷静的描写,让纯洁的美自然而然地展示出来。

  《草房子:细马》好词:

  密切、识货、鼓动、合适、负责、佣金、依旧、光彩、缺憾、茫然无底、人丁兴旺、自卑、凄凄惶惶、悲惨、刻骨铭心、双眼微眍、眼珠微黄、冷冰冰、抖落、脸色、家产、盘算、勉强、喜鹊、仰头、欲望、转学、无奈、苦笑、怪异、遥远、东倒西歪、*衡、渐渐*息、吭哧、叽里呱啦、青筋、无际于事、乱糟糟、交头接耳、明确、沟通、压抑、孤单、双目空空、发憷、不太情愿、孤僻、门栏、小心翼翼、蹭来蹭去、抚摸、砖顶、余晖

  《草房子:细马》好句:

  田里的`稻秧,已经全部淹死,到处烂乎乎的,几天好太阳一晒,空气里散发着一股腐烂的气息。

  《草房子:细马》读书后感:

  我是王楚,今天是百日阅读的30天,我阅读了《草房子》的第7章节“细马”我懂得了:我们应该知恩图报,也就是说的那样: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阅读40分钟,今日储备知识,明日提取成功。

  《细马》的故事几乎就是《秃鹤》的翻版,却也写得多姿多彩,让人看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厌倦。

  所不同的是,细马面对的状况比陆鹤更加糟糕。在陆鹤而言,尽管受到了同学门的侮辱,还一直有个温暖的家庭在给他安慰。细马却一直受到二娘的毫无来由的排斥。结局也比陆鹤来得凄凉。陆鹤面对的只有自尊和团体的问题,最后也被团体重新容纳了;细马却终于退出了学校这个团体,被过早地推上了社会,最终在家庭突然倒塌的时候,毅然扛起来了整个家庭,成了个早熟的少年。

  如果说《秃鹤》写的是纯粹小孩子的故事,只适合小同学阅读的话,《细马》则适合大点的少年甚至青年以及成年人阅读了。《细马》与其说是在写学校,不如说是在写成长,细马承受的压力更多地是来自家庭与社会。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在学校里只能学*知识与炼化品格;在社会中才会成熟。

  我们还注意到,《细马》比《秃鹤》刻画了更多的人物。

  作者两次将镜头对准学校中的劣等生,没有去教条性地演绎学*成绩的重要性,而是关注弱者的生活状态,默默地描述着他们的悲哀和抗争。陆鹤委屈地以牺牲自尊换取了团体的接纳;细马则过早地扛起了成年人也未必能扛得起、未必会扛得起的生活重担,他完全可以逃离那个本没有给他完整温情的家。

  作者的这些作品都是写给小学生和中学生看的,可是其中内涵的思想底蕴却远远超过了这个年龄段所能体会。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作者是在用这些低龄学生能听得懂的故事来阐述许多的人生哲理。只是这些故事总是透着凄凉的美,这些冷冷的笔调最终唤出了许多的深情,总让人热泪盈眶。我想这就是一个大作家的功底吧。

  作者的眼光独特,描写冷静客观,穿插了许多优美的景色描写。这些景色给主人公当时的思想状态都做出了极其有效的衬托或对比,加深了读者的体会。文笔优美,让人捧卷时爱不释手,掩卷后回味无穷,让我们不知不觉地伴随着主人公,随着他们一起欢乐,一起悲伤,一起屈辱,一起不*,一起悲壮,一起消沉,一起抗争。

  这点才是曹文轩的最大特长:细腻冷静的描写,让纯洁的美自然而然地展示出来。如果说在《草房子》里闪光的思想和细腻的描写并重的话,那到了《青铜葵花》里细腻的描写已经完全占据主流了。《青铜葵花》虽然写的是一个最凄凉困苦年代的故事,却令人神奇地给人一片唯美的感觉。更详细的我要青铜葵花读书笔记里再来说明。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4)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3篇

  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解释评价课文标题,让学生学会拟题。然后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选的课文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我比较成功的将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小组合作学*结合在一起,它没有了上学期的做作、生涩、杂乱、效率低,比较自然流畅,学生的反馈也较好。当然,我的课中还有一些不足,如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我没有及时去调动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总之,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上周五早上我校与关岭农场中学和麻将贤昌中学的老师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执教的课题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在进行本次同课异构之前,由于我校语文组教师较多,为了提升课的质量,因此在校内事先开展了一次选拔活动。对于此次活动,我本不想参与,因为家中有急事在周三就必须请假。同事们出于关心,都劝我说免了,下次有机会再上。但是,一方面我觉得自己不能搞特殊,既然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就必须参与。另一方面,出于私心,自己也的确想参加,希望自己得到锻炼和成长。因为,我知道技能和本领是需要不断磨炼的。气馁和妥协,顺其自然的随波逐流,只能让自己一无所成。谁知上完后,得到了大多数老师肯定和认可,同事们善意的鼓励,让我对这次活动更加具有信心。

  之前,我就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的琢磨和构思。我知道,要想上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必须付出大代价的。于是,我反复观看各类教学视频,并进行对比提炼。尽量做到既要不偏离文本,又要挖掘出主题。因为,这是是一篇语言质朴,感情深沉的优秀散文,可以说是人世间大爱的含蓄表达。所以,我就以“爱”和“善良”作为突破口来进行教学设计。希望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感受阿长纯真的人性美,能够体会到爱的伟大和无私,让他们懂得善良和感恩。为此,在教学时我除了在引导孩子们感悟人物形象之外,还抓住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让他们领悟其中人物的感情色彩。

  在教学过程中前面几个板块内容讲得较略,因为它对阿长的形象只是起到衬托和铺垫的作用。“吃福橘”、“买《山海经》”和课文“最后两段”处理得详细,因为,它对阿长的形象起到了刻画和丰富的作用。其中,设计作者的情感变化流程,其初衷是想让学生体会好文章情感跌宕起伏、情节曲折回环的美感。最后引入孟郊诗和苏轼词,是想让学生感悟生活,学会善良和感恩,懂得珍惜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挖掘主题,突破重点和难点必不可少之处。拓展延伸,主要是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末尾的课堂小结,想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感受爱的温暖,体会付出的幸福和快乐。其中,还插入了两端背景音乐,主要想营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的流露和过度。

  上完后,听取了老师们善意和真诚的点评。我也仔细思索和回顾,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首先是学生对课文重点语段的品读理解不够,有流于形式之嫌。此处,不仅需要学生深情诵读,老师也应该要读。另外,教学内容衔接不够流畅,显得生涩。显得不是那么不游刃有余,圆润大气。再则,拓展延伸部分,对学生的引导单一,不够丰富。导致部分学生思路闭塞,回答问题被动,不积极。在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纯真美、善良美等方面做得也不够,问题出在没有让学生列举出身边的例子。最后是教学时间前紧后松,赶课的痕迹十分明显,安排不够科学合理。

  的确,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不断经历和磨炼,不断学*和进取,自己才会得到提高。总之,通过本次同科异构活动,让我明白了学*是永无止境的。就像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堂。因为,胸中有丘壑,才能描摹出极美的真山真水。彩色的画卷不是凭空想像的,他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5)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教学重点:

  1、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 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2分钟)

  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专文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一篇怀念保姆阿长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他这样写到:“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一位不会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名实姓都不为人所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姆,为什么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还让鲁迅先生如此深情地为她祈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鲁迅先生写于1926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全文

  课下都预*了吗?能告诉大家,文章围绕阿长与《山海经》都写了哪些事吗?

  学生概括,并明确:写阿长名字的由来、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繁琐的规矩、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死我的隐鼠、为我买《山海经》 板书这些内容,并让学生建立初步印象。

  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明确: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四、细部探究:

  买一本书,不是最为简单和*常吗?但是,当“我”拿到这本《山海经》的时候,却有了什么样的反应呢?

  老师来为大家读这一部分,请大家注意听,并把相关语句划下来。

  教师范读19——29节。

  学生找,

  第25节

  让我们齐读这一节,找到最能体现我反应的动词:

  “震悚”:“震悚”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该如何理解?

  因激动和过度兴奋而颤动。

  他为什么会这么兴奋?为什么会这么激动?是夸张吗?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少年鲁迅的心灵:

  投:仔细研读19——29节,小组合作探究: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样触动“我”,让“我”震悚的原因是什么?请找到相关的段落、句子、词语,好好的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小组合作交流一下。(5分钟)

  哪个小组先发言。

  找同学发言:并适当的点评。

  你们小组找的是哪些?你们为什么要找这些?

  你能体会到“我”当时的感情吗?你能用朗读来传达这种感情吗?

  谁再来读?大家齐读!

  重点指导:“紧紧的”,你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体会到那种失望吗?你能读出那种失望吗?

  为什么说是“说了也无益?”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谋害隐鼠,诘责、当面叫她阿长)

  对阿长的失望,不抱希望,你能读出来吗?

  作为保姆,我为什么不给她说?为什么没有想到?(可以说是没文化、让我鄙视的一个人、讨厌的'一个人。)

  引导学生体会更深层的含义:

  重点品读:“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给你买来了!”

  老师想把这一节,改几个词语,大家看,好吗?

  1、 删除“一……就”让学生感受、分析:阿长对我的关心,对我的重视。把这件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做!

  2、 删除“高兴”:为什么高兴?完成了任务,了了我的心事,她就感到高兴。

  3、 删除“新”:本来要炫耀一下的,顾不得,关心我胜于她自己。

  4、 改造“三哼经”为“《山海经》”,问问还有什么不同?想像、体会她买《山海经》之难,是那样的没文化,愚蠢,一定是费了好的口舌,还可能遭到嘲笑,(这好像是一定的!)

  5、 省掉感叹号,体会,你能体会出当时阿长的心情吗?并让学生读一读,能读出那种感情吗?

  找两个学生读读,思考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要读出那种自豪、快乐、那种了了心事的放松!心里想,可完成了,可不叫他整天是个心事了!

  齐读,体会感情。

  总结:寥寥几笔,让我们感受的是阿长对“我”的关心,在她的心里,我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我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她对我的关爱是胜过她自己的!是她朴素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对我的淳朴的爱(板书:真爱)。

  让我们齐读这一部分。

  再总结:

  就这样,在我求告无门又想的痴迷的情况下,没有想到阿长竟给我买来了梦寐以求的宝书,她竟然做了我认为不可能的事,这真的令人兴奋而激动了。

  其实,也正是由于阿长买的山海经,使鲁迅先生生*第一次接触到了*神话,萌发了他爱好文学的种子。也正是由此,鲁迅先生开始了一生的藏书生涯,并奠定了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基础。这怎能让他忘记那虽然粗糙但意义却非同寻常的《山海经》呢?又怎能忘记那位宽厚仁慈的不被人所知的去世多年的阿长呢?

  五、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两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投:文章除了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还写到了阿长名字的由来、切切察察等毛病,

  思考:这样来写是不是削弱了阿长的形象?写前边的内容有什么意义?

  用折线勾连后:

  明确:正是自己一向讨厌(板书)、看不起的阿长,竟然想着为我买我最为想要的《山海经》。她的这种爱就更显得可贵,更能让作者感动。使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们把这种写法叫作“欲扬先抑”。(板书)

  其实,阿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她有缺点、有优点,她质朴、真诚、宽厚、*凡、普通。但作为长辈,她对孩子的爱是最为真挚的,也正是这种普通人身上所散发出的爱与温暖,才更给了我们真实的感觉。才更给了我们*凡人更多的感动。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最后的两节,再一次跟随鲁迅先生表达他那份深深的怀念和感激吧!

  七、齐读最后两节。

  八、背景补充:

  投:

  1926年初春的鲁迅,正是“运交华盖”的时候,写下了《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在1925年年底《〈华盖集〉题记》中说的,他这一年屡遭军阀官僚、帮闲文人的围攻迫害,过着一种“悲苦愤激”的日子。尽管鲁迅没有妥协、休战,但内心的疲惫、烦躁、悲观却像洪水一样泛滥、暴涨。

  《朝花夕拾》的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可以想见鲁迅当年颠沛流离,居所不定,在厦门又受同事排挤,常常一人以小炉煮面,林语堂邀请鲁迅来,又不能相助,甚至后来交恶。鲁迅一段时间来,尝尽甘苦冷暖,孤寂之情可知。

  换到**的角度,46岁的鲁迅先生,回忆30年前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岁月。阿长虽有不少个人“毛病”,但对鲁迅的感情却是纯朴、无私、深沉的,那份爱是坦荡和真实的,只有在这种温馨的回忆中,鲁迅先生才能找到心灵停泊的港湾,才能让那饱受伤害的疲惫的心,得以休闲。阅尽世间事,最深还是纯朴的阿长爱子情,这怎能不让他充满对那宽厚、仁爱的保姆的依恋。可惜,竟然连她的名字都不被别人知道。

  可以体会一下,当时作者对阿长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感情?

  学生,交流,谈感触。

  怀念、歉意、敬意、感激。

  九、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两节,体会作者那浓浓的怀念和深深的歉意吧!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学*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爱”这种博大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读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āng()急②粗拙()③烦suǒ()④惧惮()

  ⑤震sǒng()⑥诘()问⑦jí()贯⑧pī()雳

  2、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a名字

  b说出

  c名誉

  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记,常常地想

  b念头

  c读

  d“廿”的大写

  (3)(疏)懒()

  a分散

  b不亲密

  c粗心

  d不熟悉

  (4)烦琐之(至)()

  a极

  b以至

  c到

  d至于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

  面如土色:

  ②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震悚:

  二、阅读全文,然后小组间竞赛,讲一个“阿长的故事”,要有(明确的题目)

  三、认识阿长:用文中的话为阿长填写一份简历。

  姓名:性别:职业:

  身形特征:年龄:爱好与特长:

  四、走*阿长,走*鲁迅: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五、理解阿长。

  读全文,根据提示,试做下面练*

  1、长妈妈(干什么?或怎么样?):

  2、她的(特点):

  3、让我讨厌,不耐烦(或者让我产生敬意):

  六、讨论:从文中作者对阿长的描写,可以体会的出小鲁迅对她其实是非常尊重的,为什么前面却写到长妈妈很多不文雅的举止和不好的*惯?

  七、重点研读课文19—29段,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部分,探究文章主旨。

  1、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6、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7、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8、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八、教师总结,布置课后任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⑵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用简明语言概括课文的能力、分析语言蕴含情感的能力。

  ⑵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⑶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⑷了解散文组织材料的线索,了解文学作品中细节的写法和作者先抑后扬的写法。

  3、情感目标:

  ⑴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⑵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1、学*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设想】

  1、听说读写结合法、提示法、赏识成功教育。

  2、圈注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3、“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模式。

  【设计理念与建议提纲】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教读课文可运用复述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内容上不懂的地方阅读资料、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解决。然后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第一步运用讨论探究法。

  引导学生思考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作者对她抱什么样的态度呢?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2、《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写了她给我买《山海经》。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人物——阿长(外貌、动作、语言)(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质朴,有些愚钝。

  元旦吃福桔,将福桔“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

  交给“我”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纯朴。

  买《山海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3、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⑴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⑵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⑶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三、质疑探究

  1、你从这些事中,看做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对她不好的*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2、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四、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1、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2、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3、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⑴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⑵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⑶先抑后扬法:

  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五、课堂小结

  1、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憾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力口深体会。

  2、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3、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4、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代长妈妈说的话: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5、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靠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经过山**,*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农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水是生动,水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的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学*重点】把握阿长的形象,领会作 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学*难点】正确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敬意”。

  一、自主学*

  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惊骇( ) 掳去( ) 震悚( ) 惶急( ) 疮疤( ) 诘问( )

  疏懒( ) 霹雳( ) 孤孀( ) 惧惮( ) 粗拙( ) 渴慕( )

  二、合作探究

  1、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阿长与《山海经》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 买《 山海经》”?

  2、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分别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性格?

  (2)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3)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4)“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你看过《山海经》吗?为什么童年的鲁迅这么深爱它?

  【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新课(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回顾复*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有关知识(参阅《三点一测》)

  强调:主要作品集及初一学过的课文、出处

  学生自读《三点一测》,了解《山海经》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可就词语含义、段落大意、内容质疑、分析评价等内容圈点批注。(参考《三点一测》)

  教师抽查字词学*情况。(参见《三点一测》)

  1.注音:(出示小黑板)

  惊骇 诘问 惧惮 憎恶 疮疤

  恶: 憎恶 恶心 恶毒

  模: 模样 模范

  2.听写并释词: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惧惮 诘问 惊骇 渴慕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探究疑难词句,小组无法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参阅教参46页“文句解说”,酌情讲解。

  2.速读课文,参阅《三点一测》66页,初步理解课文。

  3.思考研讨: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参阅课后练*一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渎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作业 设计

  口头作文:以学*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六、检测题设计

  抄写并记会本课的生字词,按小组检查验收。

  第二课时

  精读全文,进一步研析阿长这个艺术形象,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

  一、朗读课文1~17语段,重温长妈妈这个艺术形象

  1.播放伴读音乐,学生分组朗读1~17语段

  回顾思考:文中这些关于长妈妈的故事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板书提纲,明确。

  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 饶舌多事

  管“我”很严 喜欢“告状” 不拘小节

  睡觉时摆成“大”字

  元旦早晨塞福橘 淳朴善良

  烦琐的规矩 关心孩子

  “长毛”的故事

  2.研讨课后练*第二题,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双重感情。

  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交流,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二、研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

  1.分组朗读课文18~28段

  学生听读,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⑵⑶⑷题见课后练*第三题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2.学生分组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问题的关键。

  第(1)问:“我”渴慕着绘图《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第(5)问: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齐读最后两段。思考: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板书:为“我”买回《山海经》——真诚热情 乐于助人

  深 切 怀 念

  4.请学生说说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学生归结,教师明确(参阅课后练*一答案)

  5.学生批注文中描写阿长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教师提示有关描写的知识,让学生找出文中出色的描写,师生共同揣摩。(参阅教参47页第3)

  三、课堂小结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憾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力口深体会。

  四、布置作业 (选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题(四)的短文写作练*,在班上交流。

  2.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3.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描述它。

  4.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五、检测题设计:

  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

  (1)她生得黄胖而矮。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3)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5)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她不开口。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3、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4、学*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教法选择:情境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实践法综合灵活运用。采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四段流程”教学形式。

  学法引导:

  1、强调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作者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合作学*,勇于探究。

  课堂组织形式:组织自主学*,小组交流,互动协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学生学*的引导者、促进者。

  教学媒体:投影、两张胶片,其一誊写字词,其二抄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读读”、“议议”部分,第二课时完成“练练”、“讲讲”部分。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朗读。然后,学生听诗后谈感受,从“大堰河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两方面谈。之后,师精当过渡:由大堰河→百草园中的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切题后,板书课题。

  此环节设置体现两个意识: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热情。

  2、有感而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方面,此环节让学生学会从内容,情感方面去评判感受作品。

  第二环节:检查反馈预*情况,完成目标1。

  具体教学行为:

  1、小组内互检字词,内容包括音、形、义及应用,之后师指定1—2名后进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

  2、介绍课下搜集的鲁迅的作品,这里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学*伙伴的身份向学生介绍《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比如《藤野先生》、《无常》、《琐记》。

  此种教学策略意义在于:小组互检字词,生生互动,与个别指名检查相比,训练面大,效率高;介绍作品,利于学生积累;教师介绍作品,能激发阅读欲,助于语文阅读教学,同时,真正体现出教师这一课程资源开发者的姿态。

  第三环节:学*文章,完成目标2、4。

  版块一:“读读”

  本文篇幅约3000字,朗读一遍需8—10分钟,快速自由读一遍需4—5分钟,“读读”采用“范读—练读—指导朗读—自读批注”的程式进行,预计用时25分钟。

  此处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是:“范读开头、结尾部分;巡回指导学生练读;指定学生读得点段落——文章的第1、2、14、15、16及最后两段;鼓励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讲述朗读技巧。学生在此过程中要求积极热情广泛地参与;学会把握重音、节奏、感情三要素来朗读的方法;注意养成朗读时正确、流利、有感情,默读时不动唇、不指读,自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惯。

  专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良好的*惯。注重学生良好的阅读*惯的养成是本版设计的意图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站在“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系统高度,传授学生以朗读方法是意图之二。

  版块二:“议议”(这一版块与下一版块是本课学*的主体内容)

  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中学生先感知再领会后吸纳的认知规律,本版块着力解决学*文章三大常规问题,即“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首先“议”“文章写了什么”。在第一版块熟读、批注的基础上,这个问题是很容易的,但此处是“读文后”与“提炼写法”两环节的过渡,所以,要求教师既要帮助引导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意文情,又要将主人公阿长的形象性格特征表述出来,实现这个目的的策略是: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组织语言,概括文章;给学生句子表达样式——“通过×××事(描写),可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合作,完成对阿长性格的分析。

  其后“议”“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不仅指本文作者)写每篇文章,所用的写法都是综合的,是“门类繁多的”,阅读者(或称学*者)对其写作评判也是见仁见智的。初二年级是深入学*记叙文的阶段,针对这种实情,应将学法锁定在人物描写的方法上(即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描写还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织各小组先标划出最能体现阿长性格的段句词,讨论分析归类,不难得出“作者是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结论,教师板书这一所得后,给学生范读《藤野先生》《药》中的几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让学生谈句段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印象,进而应用于自己的写作。

  最后“议”“为什么这样写”。此环节也可称为亮点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惯,提高学生语言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这一意旨的理论依据有三:其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具体形式就是“提问题”。其二,语文的训练归根结底就是语言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其三,多角度思考和赋有创意地表达是新课改对学生表达要求的创意之举。此处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为全班交流。要求学生随便问,积极想、主动答。预计的问题有:(1)文章写了几件事,重点是哪件事。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为何说大地“仁厚黑暗”。

  (3)阿长为何给“我”买《山海经》。

  (4)文中写童年“我”两次感到阿长有“伟大的神力”,这两次感受相同吗。

  (5)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全班交流中,教师要参与交流,对学生未能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应适时提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此外,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关注后进生,同时,在设疑上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从文章内容、思想、写法、作者、字词理解等到方面入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版块三:“练练”

  此版块是第二版块中学*重点——人物写法的巩固和延伸,新课改提出语文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是“*得”的产物(叶圣陶语)”,“*得”离不开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就是将学生组织到实践训练中去”,从这些意义上看,组织学生效仿鲁迅进行人物描写的训练是必要的。这里,设计了两类练*,一类是读人物描写的语段,分析人物性格,属基础类题;一类是进行人物片段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属拓展类练*。训练中,教师做到鼓励学生表达,关注后进生,把发言表现机会倾向于“弱势群体”。

  第四版块:“讲讲”

  接受式学*与发现式学*是并存两类学*方式,“讲授”这种接受式学*以其省时、高效能保证知识的系统完整深刻的优势是其他方法无法取替的。新课程也强调指出:没有教师教的学*活动不是教学。讲是不能回避无可厚非的!本课预计讲两个内容:初二学生刚接触较正规的人物描写训练,对人物语言描写中的标点使用(重点是冒号、引号、逗号、句号)估计会出现问题,这要讲;鲁迅的作品反映的年代距今已100余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因此,作品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背景也要讲。另外,这两个内容一个承上版块的人物描写训练,一个启下环节的“自结课文”,讲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第四环节:自结文章,完成目标3,突破教学难点。

  本环节安排一项内容,教给一种学法,培养两种能力,体现三个思想。

  一项内容,即组织学生完成“学完此文后我的收获”一题。

  一种学法,即让学生学会从文章内容,文章写法,文章情感,语文积累,影响启示五方面谈收获。

  培养两种能力,即概括归纳的能力,评判文章主题的能力。

  体现三个思想,即体现自主学*,体现个性化阅读行为,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板书设计〕

  实用是板书设计的根本,所谓“实用”起码应具备“对学生有启示作用” “有助于将来四顾”“含金量大有积累价值”这三点。本文教学中的板书采用“段位”板书形式,将版面分成“语文知识积累”、“文章内容及主题”、“学法指导”三块。

  “语文知识积累”块板书鲁迅的部分作品,文中字词,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题及作者。

  “文章内容及主题”块板书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内容,作者的情感,读文后学生的主要启示等。

  “学法指导”块板书朗读的方法,设疑的方法,结课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2、把握课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学*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3、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

  2、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教学。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精读思考——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也可采用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找出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怎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这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把握长妈妈的性格特征。第二课时,通过对课文前半部分种元旦吃福桔和长妈妈繁琐的规矩的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的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先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体会长妈妈的善良仁慈和对我的关心爱护之情;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像阿长一样的普通人的感想和思考。这一课时主要完成的任务是重点段落的研读以及课外拓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童年时光,因为那时我们天真无忧。当代作家冯骥才在他的文章写道:“我上高中时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想鲜活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了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蓝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我们熟悉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写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关于他童年的文章,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将美女蛇的故事讲得生动而又诡秘的人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鲁迅先生专门写他的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

  检查字词预*情况,重点检查“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整体感知

  (一)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自由讨论。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性格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3、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4、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要点提示:

  1、适当引导,大概意思正确即可。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程度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文章写了:“长妈妈”名字的来历。长妈妈喜欢切切喳喳。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桔,还教给我很多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引导归纳,师生共同小结:

  长妈妈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他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他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他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地位低下,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隐含着作者的同情。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母亲问起这事时,他不开口。但到夜里依然如故——不拘小节,质朴,有些愚钝。

  元旦吃福桔,将福桔“塞在我嘴里”——岁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

  交给“我”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纯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他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他“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他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

  3、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师生共同明确,作者对他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他的繁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他讲的长毛故事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他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就叫先抑后扬的写法。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4、纵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小结:将上面归纳的内容整理成表格形式。

  事情

  形象特征

  感情色彩

  写法

  “长妈妈”名字的来历

  地位低下

  同情

  欲

  扬

  先

  抑

  喜欢切切察察

  絮叨琐碎,纯朴直率

  “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我”

  睡觉摆“大”字

  不拘小节、质朴、有些愚钝

  “无法可想”

  吃福桔

  真诚、善良

  “不耐烦”

  教给我很多道理

  对孩子关心爱护

  “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讲“长毛”的故事

  愚昧无知

  “空前的敬意”

  买《山海经》

  对孩子关心爱护、善良仁慈

  “新的敬意”

  四、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一。

  可边分析边板书,也可留给学生课后完成。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一)分角色朗读六—十七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部分文字写了哪几件事情?作者对这些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2、在看似贬义的外表下鲁迅先生有没有对阿长的同情、怀念与赞美?

  要点提示:

  1、写了元旦吃福桔、长妈妈叫“我”很多道理和讲“长毛”故事共三件事。作者态度从觉得“麻烦”到产生了不牢靠的敬意。表面上看是贬义的。

  2、首先,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桔的往事,写他“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他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他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劈头的磨难”,但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他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他自己吃福桔,而是由他“塞在我的嘴里”。

  其次,阿长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繁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他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再次,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纯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觉得他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他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他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十八—二十八自然段

  1、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3、“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4、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要点提示:

  1、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方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方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有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他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他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文中写道那位远房叔祖的疏懒,别人又不肯真实的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我”知道他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他说了,就连“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长妈妈的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

  3、文中用了“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我”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我买《山海经》,也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

  4、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远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这里用了在记叙中抒情的手法。

  二、讨论交流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教学重点:

  1、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 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2分钟)

  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专文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一篇怀念保姆阿长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他这样写到:“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一位不会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名实姓都不为人所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姆,为什么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还让鲁迅先生如此深情地为她祈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鲁迅先生写于1926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全文

  课下都预*了吗?能告诉大家,文章围绕阿长与《山海经》都写了哪些事吗?

  学生概括,并明确:写阿长名字的由来、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繁琐的规矩、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死我的隐鼠、为我买《山海经》 板书这些内容,并让学生建立初步印象。

  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明确: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四、细部探究:

  买一本书,不是最为简单和*常吗?但是,当“我”拿到这本《山海经》的时候,却有了什么样的反应呢?

  老师来为大家读这一部分,请大家注意听,并把相关语句划下来。

  教师范读19——29节。

  学生找,

  第25节

  让我们齐读这一节,找到最能体现我反应的动词:

  “震悚”:“震悚”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该如何理解?

  因激动和过度兴奋而颤动。

  他为什么会这么兴奋?为什么会这么激动?是夸张吗?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少年鲁迅的心灵:

  投:仔细研读19——29节,小组合作探究: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样触动“我”,让“我”震悚的原因是什么?请找到相关的段落、句子、词语,好好的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小组合作交流一下。(5分钟)

  哪个小组先发言。

  找同学发言:并适当的点评。

  你们小组找的是哪些?你们为什么要找这些?

  你能体会到“我”当时的感情吗?你能用朗读来传达这种感情吗?

  谁再来读?大家齐读!

  重点指导:“紧紧的”,你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体会到那种失望吗?你能读出那种失望吗?

  为什么说是“说了也无益?”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谋害隐鼠,诘责、当面叫她阿长)

  对阿长的失望,不抱希望,你能读出来吗?

  作为保姆,我为什么不给她说?为什么没有想到?(可以说是没文化、让我鄙视的一个人、讨厌的一个人。)

  引导学生体会更深层的含义:

  重点品读:“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给你买来了!”

  老师想把这一节,改几个词语,大家看,好吗?

  1、 删除“一……就”让学生感受、分析:阿长对我的关心,对我的重视。把这件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做!

  2、 删除“高兴”:为什么高兴?完成了任务,了了我的心事,她就感到高兴。

  3、 删除“新”:本来要炫耀一下的,顾不得,关心我胜于她自己。

  4、 改造“三哼经”为“《山海经》”,问问还有什么不同?想像、体会她买《山海经》之难,是那样的没文化,愚蠢,一定是费了好的口舌,还可能遭到嘲笑,(这好像是一定的!)

  5、 省掉感叹号,体会,你能体会出当时阿长的心情吗?并让学生读一读,能读出那种感情吗?

  找两个学生读读,思考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要读出那种自豪、快乐、那种了了心事的放松!心里想,可完成了,可不叫他整天是个心事了!

  齐读,体会感情。

  总结:寥寥几笔,让我们感受的是阿长对“我”的关心,在她的心里,我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我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她对我的关爱是胜过她自己的!是她朴素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对我的淳朴的爱(板书:真爱)。

  让我们齐读这一部分。

  再总结:

  就这样,在我求告无门又想的痴迷的情况下,没有想到阿长竟给我买来了梦寐以求的宝书,她竟然做了我认为不可能的事,这真的令人兴奋而激动了。

  其实,也正是由于阿长买的山海经,使鲁迅先生生*第一次接触到了*神话,萌发了他爱好文学的种子。也正是由此,鲁迅先生开始了一生的藏书生涯,并奠定了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基础。这怎能让他忘记那虽然粗糙但意义却非同寻常的《山海经》呢?又怎能忘记那位宽厚仁慈的不被人所知的去世多年的阿长呢?

  五、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两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投:文章除了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还写到了阿长名字的由来、切切察察等毛病,

  思考:这样来写是不是削弱了阿长的形象?写前边的内容有什么意义?

  用折线勾连后:

  明确:正是自己一向讨厌(板书)、看不起的阿长,竟然想着为我买我最为想要的《山海经》。她的这种爱就更显得可贵,更能让作者感动。使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们把这种写法叫作“欲扬先抑”。(板书)

  其实,阿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她有缺点、有优点,她质朴、真诚、宽厚、*凡、普通。但作为长辈,她对孩子的爱是最为真挚的,也正是这种普通人身上所散发出的爱与温暖,才更给了我们真实的感觉。才更给了我们*凡人更多的感动。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最后的两节,再一次跟随鲁迅先生表达他那份深深的怀念和感激吧!

  七、齐读最后两节。

  八、背景补充:

  投:

  1926年初春的鲁迅,正是“运交华盖”的时候,写下了《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在1925年年底《〈华盖集〉题记》中说的,他这一年屡遭军阀官僚、帮闲文人的围攻迫害,过着一种“悲苦愤激”的日子。尽管鲁迅没有妥协、休战,但内心的疲惫、烦躁、悲观却像洪水一样泛滥、暴涨。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6)

——《阿德的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设计理念】

  喜爱幻想是低年级孩子共有的特点,课文内容符合儿童的年龄实际。教学中抓住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走进阿德的梦境,体会和分享他的幸福与快乐。引发学生结合当前的科学发展和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说梦”、“解梦”、“画梦”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和培养科学幻想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2.学*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3.培养学生科学幻想意识。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文连环画,儿歌以及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引梦,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也做了一个梦,不过他的梦与你们的梦可大不一样!

  2.板书课题:阿德的梦

  【设计意图】谈话直接点明文中小朋友的梦与同学们做的梦大不一样,在简洁、明快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对话中,激起学生读梦兴趣,同时又避免落入“问学生想不想听这个梦?”之类的套路式引入。

  二、猜梦,激发兴趣。

  1.想想自己曾有的梦,猜一猜阿德会梦见些什么?

  2.出示图片或模型,丰富表象:出示航天飞机、飞船、太空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说说对它们的了解。

  【设计意图】猜梦不是目的,而是强烈地激起学生参与文本对话欲望的一个载体。这样的形式,符合学生的期待心理,能有效地唤醒学生曾有的梦;印证学生期待结果,为与文本零距离交流提供有效资源。

  三、读梦,自主识字。

  1.默读课文,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借助拼音读准。读前提出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2.交流识字经验,汇报学*生字情况:包括字音、组词。

  (1)注意区别“型”和“形”。型,模型、新型;形,形式、形状。

  (2)“系”,多音字。系(xì)关系;系(jì)系鞋带。

  3.再读课文,加深识字印象:(课件)出示课文连环画,自读全文后按顺序排列。

  4.儿歌巩固识字。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

  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

  预订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鸣声,阿德落地未成行。

  原来未系安全带,大叫一声梦惊醒。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不同的学*方式和学*方法,相信学生能够应用已经形成的初步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惯的方法识记汉字。教师创设“默读,随文识字,交流识字经验,读儿歌”等多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识字印象,而且达成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了解。

  四、解梦,培养科幻意识。

  1.阿德到底梦见了些什么呢?随连环画逐段读文,结合儿歌,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哪些与现实说的不一样?

  2.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分小组讨论:阿德梦中的哪些科技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进行读书汇报。

  【设计意图】本文为略读课文,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因此,设计充分放手让学生读书——图文结合,读思结合,并采取小组合作学*,抓住重点进行汇报的形式,既促成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他们对科技成果的兴趣。

  五、画梦,催动心中情怀。

  1.你认为阿德的梦有一天真的会发生吗?从阿德的梦中,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链接相关资料。

  (1)20xx年10月16日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由此亦成为世界上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2)“努纳二号”——迄今为止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太阳能汽车。它完全以太阳能为动力,“努纳二号”是由荷兰代夫特大学的学生们设计完成的,瑞典基律纳太空技术研究中心土木工程组的学生们也参与了这辆汽车的研制工作。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太阳能汽车挑战赛中,它在31小时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了3010千米的旅程。凭借如此好的成绩,“努纳二号”赢得了大赛的第一名,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70千米。

  它全长5米,宽1.8米,高0.8米,车顶上布满了太阳能电池板,它所使用的电池和人造卫星上所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是完全一样的。“努纳二号”只有三个车轮,两个前轮,一个后轮。和普通的汽车一样,“努纳二号”上同样安装了指示灯和刹车灯。如果没有太阳,它可以利用电池储存的电力向前行驶。

  (3)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于20xx年7月26日成功升上太空,同年8月2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白宫,美国总统布什通过电视电话向“发现”号机组人员致敬,赞扬他们为太空探索事业勇冒风险的精神。

  3.说说你心中未来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或动笔把心中未来世界的样子画出来。

  4.创办“我心中未来世界”的专栏。

  5.课外阅读科学幻想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幻想意识是本文教学目的之一,基于此,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在链接相关资料后,通过说、画心中的未来世界,并引导课外实践和阅读,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努力在幼小的心田上播下科幻的种子。

  【课后反思】

  1.本设计以“梦”为线索整合教学内容,识字、读文、汇报等都围绕梦而展开,充分体现“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的再加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效。

  2.本文是连环画式的略读课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等方面,对文中提到的那些新科技没有必要作科学的描述,应着力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激起对科技探索的兴趣和热爱才是教学的主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与新科技有关的这样那样的甚至荒诞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个性化疑惑。或许他提的问题与文本相去甚远,你根本不知如何回答,其实有些问题并不一定要向学生解说,实际上也解释不清,然而正好利用这个契机去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充满幻想色彩而又富有时代意义的短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记叙了阿德充满幸福和快乐的梦境。本文以“梦”为载体,以阿德乘飞船去火星旅行,与生活在月球上的外婆能电话为线索,描绘了幻想中的神奇太空世界。本文是连环画形式的略读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活泼,内容简单,易于理解

  喜爱幻想是低年级孩子们共有的特点,课文内容符合儿童的年龄实际。教学中应抓住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走进阿德的梦境,体会和分享他的幸福与快乐。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当前的科学发展,展开丰富的想像,在说“梦”中训练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和培养科学幻想的意识。

  设计特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学生字中掌握识字方法,再用儿歌的方法巩固识字,

  通过默读,看图,感悟奇妙的梦境,使抽象的东西在形象思维中得到解决。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2、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科学幻想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借助图画识字。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从阿德的梦中,体会少年儿童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2、学生准备:白纸、画笔、生字卡

  教法选择:自主阅读法、表演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导入: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做过什么样的梦?给同学们讲一下。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阿德,有一天他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梦。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好,我们来学*课文《阿德的梦》。

  2、观察:出示航天飞机、飞船或太空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说说对它们的了解。教师由此引出世界或我国的科技发展情况。今天让我们去和文中的阿德一起去体验一下现代科技先进水*。

  3、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阿德的梦境。一起念课题,轻轻地念,千万别把阿德吵醒了。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了以后,你觉得哪些字特别要注意一下,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出示本课生字。

  3、老师发现这里有三个有趣的生字,你看,它们都是口字旁的。

  出示:喽噢呜齐读。

  (1)你能找出有这3个字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当然喽!

  噢!大商场里都有!

  “呜—”飞船长鸣一声飞向太空。

  (2)指名读

  4、出示儿歌,巩固识字。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

  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

  预定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鸣声,阿德落地未成行。

  原来未系安全带,大叫一声梦惊醒。

  三、精读课文,

  阿德的梦真是个新奇的世界啊,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亲戚世界里的新奇事物,四人一组: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进行讨论。谁来先说:(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顺序不定)

  1、到火星上去旅游。你为什么对他感兴趣呢?

  (1)出示:今天上午10点,他要乘坐21世纪最新的载人飞船,到火星上去旅游,并顺便去月球看望移居到那里的亲人。

  请你完整地读一读这句话。

  (2)你们想去吗?那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在老师的讲述下,同学们开始火星之旅,听完后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3)游览结束,我们又登上飞船来到了月球上。很多人都已经搬到月球上定居了。那儿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2、可视电话:喜欢可视电话吗?为什么?

  (1)什么叫可视电话?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2)我们也来打一打可视电话吧。出示有关句子。

  师生配合朗读表演

  同学之间互相打电话。同时指导朗读。

  3、太阳能汽车:这种汽车比起现在的汽车有什么优点?

  (1)猜猜太阳能汽车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说它是无污染的?你喜欢这种无污染车吗?

  4、网上购物

  (1)阿德是怎么去买汽车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和你们爸爸妈妈去买汽车有什么不一样?

  (3)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阿德是怎么买汽车的。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5、学*最后两节:

  (1)出示:“亲爱的旅客,飞船就要起飞了,请系好安全带。”

  “呜——”飞船长鸣一声飞向太空。这时,阿德的安全带还没系好,他从椅子上滑了下来!这可太危险了。谁能把它读出来。

  (2)事情虽然很危险,但是同学们不用担心。因为这只不过是阿德在做梦呢。齐读第七节。

  四、课后延伸

  小结:阿德的梦中人类居住到了月球,出门还有太阳能汽车,还能去月球上购物,你认为阿德的梦有一天会真的发生吗?

  1、从阿德的梦中,自己想到了什么。

  2、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让我们也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地想像吧。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作业设计:把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画下来。

  设计理念:

  喜爱幻想是低年级孩子们共有的特点,课文内容符合儿童的年龄实际。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把学*主动**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主动探究,让学生在默读和看图中感知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在默读中把对现代科技的了解,与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想象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和培养科学幻想的意识。本文是连环画形式的略读课文,把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以及借助图画识字等方面。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德”等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幻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默读,了解阿德的梦中一些新科技产品,会想象自己的未来世界,培养学生科学幻想意识。

  三、教学准备:板书卡片、课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梦)说梦

  学生说梦。师: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曾做过什么样的梦?学生说梦,教师注重评价学生的回答。

  2、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阿德,有一天他做了一个特别奇妙的梦,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板书课题:阿德的梦)

  【设计意图:由学生回放自己的梦,拉*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过渡:阿德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让我们轻轻拿起书,走进他的梦里。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课文中要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读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带拼音拼读。注意“喽”是语气词;注意“系”,多音字。系(xì):关系;系(jì)系安全带。

  (2)去拼音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1)“婆、屏、型、呜”等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2)注意区分:“呜”和“鸣”

  4、儿歌巩固识字。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

  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

  预订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鸣声,阿德落地未成行。

  原来未系安全带,欠叫一声梦惊醒。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先让学生自学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通过小组交流、读儿歌等方式识字,加深对所学生字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了解。】

  (三)再读课文,感悟梦境。

  1、从哪个自然段可以知道是一场“梦”?

  2、(出示课文第一幅连环画)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师:早阿德的梦里有哪些新奇事件或事物。板书:载人飞船、火星旅游、移居月球。

  3、再次快速默读全文:阿德还梦到了什么?用笔画出来。指名汇报。板书:可视电话、掌上电脑、网上购物、太阳能汽车。

  4、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分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个新科技产品呢?你和小伙伴们一起来读,并说说喜欢它的原因吧!

  5、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新科技产品所在课文中的自然段,教师出示相关幻灯片,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喜欢的原因。

  (课件出示:离飞船起飞的时间还有半个小时,怎么打发这段时光呢?阿德拨通了可视电话,要跟月球上的外婆聊聊天。

  外婆出现在电话的屏幕上。“外婆,您好!两个小时以后就能见到您了。”“这么快呀!”“当然喽!我这次坐的飞船是新型的。”)

  (课件出示:“外婆,听说月球上的科研人员已研制出了无污染的太阳能汽车,市场上有卖的吗

  ”噢!大商场里都有!“)

  6、男女分角色、师生分角色朗读”阿德“和”外婆“的对话内容。师:来,我们用可视电话和外婆聊聊天。

  (课件出示:离飞船起飞的时间还有半个小时,怎么打发这段时光呢?阿德拨通了可视电话,要跟月球上的`外婆聊聊天。

  外婆出现在电话的屏幕上。”外婆,您好!两个小时以后就能见到您了。“”这么快呀!“”当然喽!我这次坐的飞船是新型的。“)

  7、出示课文第七自然段,领读引出:阿德的安全带还没系好,他从椅子上滑了下来!进行安全教育。

  (课件出示:”亲爱的旅客,飞船就要起飞了,请系好安全带。“”呜——“飞船长鸣一声飞向太空。这时,阿德的安全带还没系好,他从椅子上滑了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以读带讲,通过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课堂上汇报的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四)拓展学*(展开想象做白日梦),培养科学幻想意识。

  过渡:所有的想象和发明都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轻松,更方便。

  1、师:阿德的梦里哪些新科技产品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

  2、阿德的梦里出满了奇思妙想,看了他的梦你觉的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3、做白日梦。

  师:未来的世界,科技高度发达,人们来往于各个星球之间,乘坐的是高科技交通工具。大家使用的每一样用具,都是新型的,都是环保的……

  (课件出示:”未来的世界,科技高度发达,人们来往于各个星球之间,乘坐的是高科技交通工具。大家使用的每一样用具,都是新型的,都是环保的……

  师:我们也闭上眼睛来做个“白日梦”吧。说说你们心中未来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课件出示:拓展活动:我们也闭上眼睛来做个“白日梦”吧。说说你们心中未来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1)学生闭上眼睛做白日梦。(配乐)

  (2)分享学生的未来梦。(教师注意评价语言)

  (3)爱科学、爱民族的教育。师:你们想去月球旅游吗?你们想移居月球吗?

  教师结语:同学们都能大胆想象,科学的未来,属于勤奋又谦虚的年轻一代。同学们,用勤奋和知识去事项你们的梦想吧,相信你们一定会梦想成真。

  【设计意图:回想“梦”的奇,启发学生对新科技产品的了解与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想象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和爱民族的教育。】

  (五)布置作业:

  1、画你心中的“梦”。

  2、课外阅读科幻故事:《科学之谜》《科学世界》

  (课件出示:作业:画你心中的“梦”。课外阅读科幻故事:《科学之谜》《科学世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科学幻想,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实践,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课件出示:阿德打开掌上电脑,进入月球最大的网上销售中心。“我要预订这辆太阳能汽车,下午两点来取……)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读通课文,注意句段间的停顿。能有感情地朗读阿德和外婆的对话。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具有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和科学幻想的意识。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阿德和外婆的对话。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读文识字词

  1、小朋友,你做过梦吗?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叫阿德,他有一天晚上也做了一个梦。(板书:阿德的梦)

  2、想知道什么梦吗?那就打开课文读一读吧。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读好后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开始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看到小朋友读得这么认真,课文中的生字宝宝可高兴了,都急着要和你们见面呢。赶紧拼一拼读一读吧。(点击课件出示生字:德、段、婆、喽、型、污、噢、销、预、订、系、呜,学生拼读、注意读准前鼻音和后鼻音。相机指导多音字“系”、轻声字“喽”、的读音,)

  这些生字宝宝都记住了吗?和同桌或小组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记的办法。(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4、生字宝宝去掉了拼音小帽子,你还会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去拼音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

  5、生字宝宝还带来了一些词语朋友,我们也来认识一下。(出示词语:载人飞船、顺便、移居、打发、时光、外婆、聊天、屏幕、新型、污染、销售、预订、长鸣、系好,指名读、齐读。)

  6、生字宝宝要回到课文中去了,课文你会读了吗?(指名读课文,指导课文中长句子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时不仅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还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停顿。)

  7、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8个)

  二、默读课文,理清文脉

  1、小朋友,拿到一篇文章,光会读了还不行,还要想一想它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文章就讲了一件什么事呀?让我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好不好?(学生默读课文)

  2、交流。(提示:课文讲了谁呀?他做了什么呢?)(课文讲了阿德做了一个梦。)

  3、你从哪个自然段知道这是一场梦啊?(第8自然段)(出示第八自然段,齐读。)

  4、阿德在梦中都梦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再走进阿德的梦中去看看吧。(再次默读课文)

  5、交流。(相机引导)

  第1自然段:阿德要坐载人飞船去火星月球。

  (1)阿德要去哪几个地方?怎么去呢?连起来说一说。(板书:要去火星月球 坐载人飞船)

  (2)阿德要去的两个地方可都是宇宙中的星球,(出示宇宙星球图片,着重标明地球、火星和月球。)坐飞船就可以去火星月球了。从这里你还会联想到什么?(坐飞船还可以去其他星球。)阿德还梦到什么事了?(引导用阿德用什么干什么的句式说)

  第2——5自然段:阿德和外婆用可视电话聊天。(板书:和外婆聊天 可视电话)

  第6自然段:阿德用掌上电脑订购太阳能汽车。(板书:网上购物 掌上电脑 太阳能汽车。)

  6、阿德梦到了这些事,而且,梦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先进的工具,你发现了吗?(载人飞船 可视电话 掌上电脑 太阳能汽车)这些工具和我们*时用的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先进在哪里?(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些工具的先进之处。载人飞船速度快。可视电话让打电话双方可看见。掌上电脑体积小,携带方便,可进行网上购物。太阳能汽车无污染。)

  7、这些先进工具真好啊,如果让你来发明,你还想创造哪些先进工具呢?(学生发挥想像谈谈。)

  三、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对话

  你们真是一群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不过,现在还是让我们先进入阿德的梦里去吧。阿德梦到的这三件事中哪件事课文写得最具体?(阿德用可视电话和外婆聊天)

  1、(出示阿德和外婆的对话)这是阿德和外婆的聊天时对话的内容。自由读读。(学生自由读)

  2、你发现了吗?阿德和外婆的对话和我们*常看到的对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说的话前面没有提示语)没有了提示语也能读出两个人说话的感觉吗?(引导体会话语之间的停顿和人物的不同语气语调。外婆的话很亲切,具有老人说话的语气特点。阿德很高兴,询问的语气。)(分角色读、齐读)

  四、联系现实,畅想未来

  1、阿德在梦中和外婆聊天,还梦到这么些事,你觉得阿德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神奇的梦)(板书:神奇)

  2、如果要想让阿德这样的梦变成现实,还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板书:科技发展)

  3、我们现在的科学家已经发明出了一些东西,(出示一些最新的科技产品图片,稍加解说)

  4、还有更多更好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创造,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出现就在我们小朋友中间呢。

  五、作业

  1、画一画或写一写你心中的未来世界。

  2、多阅读科学书籍。

  板书:

  阿德的梦

  要去火星月球 载人飞船

  和外婆聊天 可视电话 神奇

  网上购物 太阳能汽车 科技发展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⑴ 会认12个生字。

  ⑵ 学*默读课文。

  ⑶ 了解阿德的梦的内容。

  2、情感目的:

  培养孩子探索新的科学领域,探索新的科技领域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12个生字。

  2、学*默读课文。

  【教学准备】

  12张生字卡片、录音带、教学挂图、液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1、板书题目,读题。(阿徳的梦)

  2、大家想了解阿徳梦见了什么吗?

  3、(播放录音),请大家一边听录音机一边了解,同时,找一找从哪可以明白阿徳是在做梦?

  4、听后反馈,(从最后一自然段可以读明白或是从最后一幅图)。

  请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

  1、请四人小组合作预*课文。(圈出生字,把标出自然段)。

  2、反馈交流。

  3、学*生字词。(出示词语)

  预定系好呜呜

  1、请四人小组合作念读生字。

  2、请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3、开火车练读生字词。

  4、抽读单字。

  5、齐读单个的生字。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3篇(扩展7)

——《阿细跳月》教案(十)份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阿细条月》;了解彝族歌舞、服饰、传说、节日;学跳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基本动作。

  2、集体相互配合营造表现“欢乐的火把节”的节庆歌舞场面。

  3、感受彝族的多彩文化,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欣赏彝族歌舞,感受彝族歌舞的快乐场景。

  教学难点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五拍组成的三步弦的动作表现。

  解决办法本课只学一个代表动作,并放慢速度示范,清晰的讲解,对每个学生都做亲自指导。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西昌市图片、VCD歌舞剧《月亮部落》、CD《阿细跳月》、彝族服饰、“月亮”夜光粘贴、红彩绸。

  教学思路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容易溜号;爱听故事、活泼好动;因此本课教学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将传说故事穿插在音乐舞蹈当中。即让学生丰富了知识,又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师朗诵诗歌谜语《月亮》让学生猜。

  (奶奶故事中一只盛满神话的银盘,妈妈歌谣中一艘载送美梦的小船。现在我心目中,一轮高悬的靶环,总有一天会用我的火箭,射中儿时的神话和梦幻。)

  2、歌唱表演《小小的船》“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那首歌唱月亮的歌吗?歌名是什么?”“一起来歌唱表演《小小的船》吧”。

  二、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国家里有一个地方被称作“月亮城”呢,你知道在那里吗?

  师结合地图的地理位置及相应的地方民俗图片介绍四川省西昌市为什么被称为“月亮城”。那里是彝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歌舞剧《月亮部落》描写的就是彝族的传说和故事。

  2、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

  安静欣赏一段后请同学们跟着边欣赏边模仿跳一跳。

  3、讨论舞蹈特点与服饰风格。

  4、师出示彝族服饰并穿上。

  三、歌舞《阿细跳月》

  1、故事《阿细跳月》

  2、师:老师穿这件衣服好看吗?围着老师*地而坐,听老师讲彝族人民跳月的故事好吗?*地围坐一圈,欣赏乐曲《阿细跳月》。

  3、讨论乐曲风格特点。

  4、学跳《阿细跳月》基本舞步--三步弦。

  前五拍节奏为XXXXX,前三拍往左*移跳跃三步,第四、五拍右脚空中蹬两脚。5--10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五步组成的三步弦,双臂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

  A学跳、指导

  B男女同学面对面跳一跳(背景音乐《阿细跳月》;

  阿细人跳舞时常常男女对跳,男生弹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5、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A你知道彝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是什么节吗?

  B谁能讲彝族火把节的传说和庆祝场景?

  C师总结讲述传说故事和节庆场景。

  (《阿细跳月》是阿细人在“火把节”时所特有的自娱性舞蹈。)

  6、歌舞《阿细跳月》--欢乐的火把节

  A将教室的窗帘挡上,课前棚顶贴的夜光“月亮”

  便出现亮光,营造特定的气氛。

  B穿红衣服的同学在圈内舞动红彩带,代表火堆。

  C男生将书卷成桶状当作火把,两手握举,在内圈随乐曲节奏顺时针跑动。或模仿弹三弦、吹笛子的动作,顺时针跑动。(阿细人跳舞时常常男生弹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D女生与教师在外圈手拉手跳一跳“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

  设计思路

  日常活动中,幼儿听到有关民族音乐的旋律会随其自由舞蹈,但幼儿园很少将民族舞蹈融入日常教学中。本次音乐活动将彝族阿细支系的音乐《阿细跳月》和海南黎族的竹竿舞融合在一起,既让幼儿感受到乐曲的民族特色,同时又能体验民族舞蹈——竹竿舞,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学*兴趣。

  活动目标

  1.在了解竹竿舞特点的基础上,初步学*在竹竿上跳,体验游戏带来的愉悦。

  2.在活动中尝试三人合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合作能力。

  3.尝试跟随音乐进行节奏乐、图谱游戏等活动,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风格。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在社会领域课程中让幼儿欣赏民族音乐舞蹈,对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与民族艺术形式有所了解。

  材料准备:相关课件与图画、民族服饰、竹竿、幼儿用书第6页。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幼儿将竹竿当马骑,来到活动场地,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所涉及的`两个民族的民族特点。

  教师:今天我们要上一堂特别的音乐课,需要用到竹竿,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听着节奏做律动,熟悉节奏及旋律,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2.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竹竿舞。

  观看竹竿舞的课件,让幼儿对竹竿舞有初步的了解。

  教师:我国有一个少数民族叫黎族,那里的人会用竹竿玩什么呢?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欣赏吧。

  大家一起观看课件。

  教师:他们把竹竿放在哪儿,在干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他们是怎么跳的,竹竿是怎样移动的?

  小结:这种舞叫竹竿舞,竹竿的移动叫打竹竿。

  3.幼儿学*跳竹竿游戏。

  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自己试一下竹竿舞呢?

  教师和配班老师三人组成一组做示范。幼儿三人一组自由分工,自己尝试跳一跳,教师巡回观看。

  教师:小朋友,你们在玩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幼儿:会碰到脚,两个人动作不能统一……

  教师: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竹竿舞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完成。

  请一组幼儿做示范,教师从旁指导。先两个人一组练*打竹竿,老师跳,再请幼儿三人一组试一试。

  4.幼儿表演。

  幼儿穿上民族服饰,准备表演竹竿舞。

  教师设置分组的区域(两组或三组),请幼儿自行选择到区域内表演。其中每组两人打竹竿,其他幼儿跳舞,并进行分解练*。如打竹竿的幼儿先练*,跳竹竿的幼儿观察,然后再练*。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将舞步与节拍和节奏对应,再进入竹竿之间进行表演。

  5.可视化音乐游戏。

  翻开幼儿用书第6页,请幼儿把虚线的音符描成实线,并随着音乐点音符,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与节拍。

  6.简单小结。

  延伸活动

  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自由进行竹竿舞的游戏。

  在音乐区中提供音乐磁带和录音机,让幼儿自由表演。

  播放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让幼儿充分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

  结合美术活动、社会活动,了解少数民族黎族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文化等。

  【教学目的

  1、 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2、 能听辨乐曲中各种音色的变化,较熟练地演唱主题旋律。

  3、 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钢琴

  学具:准备一些报纸或其它自制乐器的材料

  【教学重点

  重点是让学生能感受彝族乐曲的风格特征,较熟练地演唱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

  难点是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并自己或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创作、表演。

  【教学课时】 1 课 时

  【教学方法

  1、 教法

  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直观教学法、聆听法、讲述法、唱奏法、谈话法、诗画舞结合法进行教学,力求做到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 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注意配合老师积极活动。利用模唱法、聆听法、练*法、比较法、讨论法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 节奏律动

  教师: 今天我们要一起外出,请跟上老师的节拍,可不要掉队呀!

  拍 × ×× ××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点 快点 快点 走

  (合:拍手 右:右手拍腿 左:左手拍腿 )

  学生:模仿拍节奏

  教师:走的节奏是什么样的?

  学生:部分学生起来走动,拍出走的节奏:

  × × × × ×……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拍出5/4拍的节拍的重音。

  > >

  × × × × × × × × × ×

  教师:哎!这边还真有同学掉队了,于是呼喊学生:

  ×× ×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应)

  学生: 模仿拍节奏

  二、 导入

  1、 欣赏《阿细跳月》片段.

  教师:请大家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我们要去的地方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是什么因素会使你产生这种联想?(播放音乐)

  学生:音乐欢快、热烈,使人联想到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节奏感强、富于动感,与舞曲有关……

  教师:我们将要去彝族山寨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先请大家将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

  2、 讨论交流

  (1) 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几个支系。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境内的彝族支系。

  (2) 火把节是彝族(西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 “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播放彝族“跳月”的音乐。)并了解基本舞步。

  三、 授新课

  1、 板书:《阿细跳月》。

  2、 完整欣赏《阿细跳月》。(播放音乐)

  3、 讨论归纳:

  教师:你们能找出刚才所练*过的.节奏吗?

  学生:节奏(1)是引子部分的节奏型并以固定低音的形式经常出现在伴奏声部。(听相关部分内容)节奏(3)是旋律的节奏型。(出示节奏谱)

  5/4 ×× × × × ×× ×|

  教师:节奏(2)是5/4拍的固定节拍,也是跳月这种舞蹈风格的独特之所在。

  4、分析、练唱。

  教师:我们一起来哼唱一下主旋律。(唱)

  1=G 5/4

  你们能将它的主要特点归纳出来吗?

  学生:旋律主要由5、1、3三个音组成,每句的句末相同。

  练唱旋律:

  5 1 3 1 3 5 2 1 |… …

  () (

  教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结构归整、匀称,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的节奏相同……

  5、听音乐分声部拍节奏

  5/4 × ×× ×× ×× × |

  ×× × × × ×× ×|

  × × × × × |

  6、讨论

  教师:你们注意到音乐中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相同的?

  学生:旋律是不断反复,而演奏的乐器经常变换。

  教师:能听出什么乐器在演奏吗?

  学生:有二胡、竹笛……有时是一件乐器在演奏,有时是很多乐器一起演奏。

  (老师就学生不熟悉的乐器音色如:笙、高胡与二胡的区别等进行讲解和比较,使学生能分辨民族乐队中几种主要乐器的音色)

  7、完整欣赏《阿细跳月》(播放课件)

  教师:下面我们将再一次地欣赏这首作品。在听的过程中,请你们用自制的乐器共同来参与模拟演奏,可准备一些报纸或其他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同时请1-2名同学出来,记录出各种乐器演奏时所表现的顺序。

  8、讨论检查学生记录的结果,出示结构图(电脑课件)

  引 竹 合 弹 二 高 笙 竹 弹 合 竹 合 尾

  子 笛 奏 拨 胡 胡 笛 拨 奏 笛 奏 声

  教师: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联想到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龄的人……

  教师:你们还能注意到音乐中其他的变化吗?

  学生:后部分渐快、渐强,将乐曲推向高潮。

  9、归纳。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是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根据彝族民间歌舞“跳月”的素材编写创作的。旋律素材简洁,节奏富于动感。作品采用固定主题多次变化重复的结构,用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对比,表现了“跳月”时欢快、热烈的歌舞场面。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形式的《阿细跳月》。

  (播放课件――音频、合唱和视频,学生看彝族人舞蹈并学跳基本动作)

  四、 创作表演

  教师:我们再次听到的将是由你们自己设计并担任表演的《阿细跳月》,请你们自己组合,分小组讨论、设计、练*。

  1、 小组活动(老师分别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和设计活动)

  2、 各小组表演。

  五、 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共欣赏了哪几种形式的“跳月”?

  学生:有阿细人自己跳的“跳月”,有舞蹈《阿细跳月》有器乐曲《阿细跳月》,有合唱《阿细跳月》,还有我们自己表演的《阿细跳月》。

  教师:这几种“跳月”各有哪些特点?

  学生:1、彝族人的“跳月”是大家一起跳,音乐比较简单。

  2、舞台上的“跳月”是经过加工的艺术作品,服饰鲜艳,舞蹈动作是经过设计的。

  3、乐队演奏的“跳月”是通过不同的音响来表现的,它需要我们根据音乐进行联想……

  教师:这节课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你们自己来进行总结、提问和评价。

  (学生活动,做点评)

  教师:音乐是人们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跳月”是阿细人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也随着《阿细跳月》走进了彝族山寨。现在就让我们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播放音乐,师生一起随着音乐“跳月”,在欢快的歌舞中结束课)

  以语言节奏律动,让学生感受5/4拍的节拍规律和掌握乐曲中两种典型的彝族乐曲节奏型,为欣赏乐曲做好铺垫。

  (本课难点

  让学生在简单的走路中掌握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联想,归纳出对《阿细跳月》主旋律的总体印象。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相关内容,为教学创设意境,使学生能“走进”彝族山寨,了解相关的民俗风情。

  通过听、辨、忆、分析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阿细跳月》的主旋律及其主要特征。这也是本课欣赏教学的一个重点。

  师生用接龙的方式练唱主旋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旋律的认识。

  (重点

  学生分成三组,以节奏律动参与欣赏,使之能熟记音乐的旋律。使学生对彝族旋律的典型节奏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结构及音色、织体的变化,培养学生横向与纵向的听辨能力。

  让学生“加入”到乐队中更进一步的关注各种音色的变化和它的表现作用。

  启发学生根据音乐展开想象。

  关注力度、速度的变化。

  (课堂延伸

  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主要的表现手法。

  (难点

  拓宽视野,让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阿细跳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生自己总结、评价所学的内容。

  首尾呼应

  附板书设计

  节奏训练

  拍 × ×× ×× ×× ×

  合 右左 右左 右左 右

  念: 走 快点 快点 快点 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等 我 呀 嗨 快跟 上

  (呼) (应)

  《阿细跳月》

  典型节奏

  5/4 ×× × × × ×× ×|

  听音乐分声部拍节奏:

  5/4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阿细跳月》

  教学目的:

  1、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2、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用身体地动作感受彝族民歌地特有韵味。

  教学重难点:

  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教室,师生歌唱问好。

  二.节奏练*:

  1、: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条节奏,谁愿意读一读?

  2、找学生读。

  3、让学生边拍节奏边读。

  4、根据节奏创编动作。

  三、新课导入

  1、(出示图画,学生描述并理解,教师引导。)

  师:晚上的景色美吗?老师这儿有二个对形图分别像什么?生:月亮、花等等。

  师:“月亮婆婆露出笑脸放射出光”,听赏《月亮月光光》请你们用动作和表情来告诉老师。

  2、了解彝族的特点

  1):小朋友们欢快地舞蹈把一些小客人引来了,这些小客人穿着漂亮地民族服装,你知道他们从哪里来的?是哪个民族的小朋友吗?

  2)教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辨认。

  3)教师向学生介绍彝族。

  3、感受音乐阶段:

  1):听彝族小朋友为我们带来了一段音乐,它表现了怎样地情绪?

  2)再听:让学生用动作感受出节奏。

  3)再听:让学生边听边哼唱音乐。

  4)教师启发:你们听彝族小朋友跳得多高兴啊,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跳起来吗?

  5)边听音乐边看插图,学几个彝族舞蹈的动作随音乐表演(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大方、自信、乐观的性格。)

  课堂:这节课同学们做得真好!继续努力吧!

  教后反思:

  学生喜欢学跳彝族舞蹈的.动作,并能随着进行音乐表演,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大方、自信、乐观的性格。并能根据音乐用舞蹈动作及表情把这迷人的景色表现出来

  板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三年级音乐学*是小学低年级向中高年级音乐学*发展的转折点,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应该较低年级更加重视学生情意的发展和音乐能力的发展,尝试留给学生更多的感知、探索、体验的空间。

  《阿细跳月》是一首复合拍子的乐曲,主旋律中含有切分节奏,但欢快的主题不断重复,带给人们尽情舞蹈的感受。由于5/4拍的学*不是三年级的教学内容,那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体验乐曲特有的节拍特点便成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设计重点由听入手:听辨乐器音色,激发聆听的兴趣;完整地静心聆听,唤起学生情感投入,引发联想;听动互补的感受活动,感知并掌握乐曲的节拍特点;创编实践,从切身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阿细跳月活动的感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二、教学内容。

  1、听:《阿细跳月》 。

  2、创:为《阿细跳月》编舞。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跳月”舞独有的奔放热烈的音乐情绪,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月下欢舞”的欢乐情景。

  2、过程与方法:在听、赏、唱、舞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乐曲特有的节拍韵律;在小组创编活动中,体验彝族阿细人载歌载舞时的愉悦情感。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民乐合奏的表演形式;能和着音乐的节拍创编律动并表演。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用肢体语言来感受、体验乐曲的节拍特点,表现音乐欢快的情绪。

  五、教学过程。

  (一)复*《快乐的罗嗦》,导入新课。

  1、律动进入教室。

  2、师生交流彝族风情:你知道彝族人喜欢什么?你认为彝族是个怎样的民族? 3、有表情地歌唱《快乐的罗嗦》(中速—快速)

  (二)听辨乐器,感知民乐合奏。

  1、听辨演奏乐器:笛子、二胡、三弦、民乐合奏。

  2、认识大三弦:大三弦是彝族舞蹈时常用的一种弹拨乐器。

  3、介绍民乐合奏:从这段音乐中听出是一件,还是多件民族乐器在演奏?我们把多种民族乐器按不同声部在一起演奏的形式称为民乐合奏。

  4、模仿上述乐器的演奏姿势。

  (三)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1、完整初听全曲,感受音乐情绪。

  (1) 边听边即兴模拟小乐队演奏。

  (2) 师生交流乐曲带来的感受。

  2、揭示课题,了解彝族风情——跳月。

  彝族有个分支叫阿细人,每当农闲或节日的夜晚,全寨人都会在乘着月色、燃起篝火、载歌载舞。热闹的场面,仿佛天上的月亮也要下来舞蹈。因此,人们把阿细人的这种活动方式称为“跳月”,所听乐曲名称为《阿细跳月》。

  3、律动参与,感知乐曲节拍。

  (1)听音乐、赏画面,感知乐曲节拍特点。

  (2)复听音乐,跟着音乐击拍● ○ ○ ● ○。

  (3)跟琴伴奏,模唱乐曲主旋律● ○ ○ 。

  (4)按节拍游戏律动“请你跟我这样做”。(每五拍做一个动作)

  (四)创编表演“阿细跳月”。

  1、集体讨论:“阿细跳月”可能会采用的方式;

  2、小组讨论、编排跳月舞的动作或队形;

  3、小组轮流表演,相互评价:我欣赏 的表演。

  4、欣赏彝族“跳月”舞蹈的视频,交流:

  (1)男女生各有什么特色动作?

  (2)学一学自己喜欢的动作。

  (3)修改小组的编排,再表演。

  5、创设情景,与师共舞,体验“跳月”的.热烈场面。 *地而坐——小组轮流表演——师生共舞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采用了各种听赏方式来解决听辨的难点,能较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能在听、唱、编、舞等音乐活动中感知《阿细跳月》的乐曲节拍特点,体验音乐情绪,领略彝族阿细人跳月的风俗。

  为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乐曲节拍规律,我设计制作了Flash课件。利用按音乐节拍出现的月亮图案● ○ ○ ● ○启发学生视听结合来感知,再通过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引导学生从律动中加深感知,最后鼓励学生在跳月舞的创编活动中尽情表现。跳月舞的创编活动采用先探究、后欣赏、再舞蹈的形式,学生能从通过自身的实践来体验彝族阿细人跳月时的欢快情绪、想象阿细人跳月时的欢乐情景。课后发现此形式可以略为提前,让学生在宽裕的时间内充分体验。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阿细条月》;了解彝族歌舞、服饰、传说、节日;学跳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基本动作。

  2、集体相互配合营造表现“欢乐的火把节”的节庆歌舞场面。

  3、感受彝族的多彩文化,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欣赏彝族歌舞,感受彝族歌舞的快乐场景。

  教学难点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五拍组成的三步弦的动作表现。

  解决办法本课只学一个代表动作,并放慢速度示范,清晰的讲解,对每个学生都做亲自指导。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西昌市图片、VCD歌舞剧《月亮部落》、CD《阿细跳月》、彝族服饰、“月亮”夜光粘贴、红彩绸。

  教学思路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容易溜号;爱听故事、活泼好动;因此本课教学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将传说故事穿插在音乐舞蹈当中。即让学生丰富了知识,又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谜语师朗诵诗歌谜语《月亮》让学生猜。

  (奶奶故事中一只盛满神话的银盘,妈妈歌谣中一艘载送美梦的小船。现在我心目中,一轮高悬的靶环,总有一天会用我的火箭,射中儿时的神话和梦幻。)

  2、歌唱表演《小小的船》“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那首歌唱月亮的歌吗?歌名是什么?”“一起来歌唱表演《小小的船》吧”。

  二、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国家里有一个地方被称作“月亮城”呢,你知道在那里吗?

  师结合地图的`地理位置及相应的地方民俗图片介绍四川省西昌市为什么被称为“月亮城”。

  ……那里是彝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歌舞剧《月亮部落》描写的就是彝族的传说和故事。

  2、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

  安静欣赏一段后请同学们跟着边欣赏边模仿跳一跳。

  3、讨论舞蹈特点与服饰风格。

  4、师出示彝族服饰并穿上。

  三、歌舞《阿细跳月》

  1、故事《阿细跳月》

  2、师:老师穿这件衣服好看吗?围着老师*地而坐,听老师讲彝族人民跳月的故事好吗?*地围坐一圈,欣赏乐曲《阿细跳月》。

  3、讨论乐曲风格特点。

  4、学跳《阿细跳月》基本舞步--三步弦。

  前五拍节奏为XXXXX,前三拍往左*移跳跃三步,第四、五拍右脚空中蹬两脚。5--10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五步组成的三步弦,双臂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

  A学跳、指导

  B男女同学面对面跳一跳(背景音乐《阿细跳月》;

  阿细人跳舞时常常男女对跳,男生弹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5、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A你知道彝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是什么节吗?

  B谁能讲彝族火把节的传说和庆祝场景?

  C师总结讲述传说故事和节庆场景。

  (《阿细跳月》是阿细人在“火把节”时所特有的自娱性舞蹈。)

  6、歌舞《阿细跳月》--欢乐的火把节

  A将教室的窗帘挡上,课前棚顶贴的夜光“月亮”

  便出现亮光,营造特定的气氛。

  B穿红衣服的同学在圈内舞动红彩带,代表火堆。

  C男生将书卷成桶状当作火把,两手握举,在内圈随乐曲节奏顺时针跑动。或模仿弹三弦、吹笛子的动作,顺时针跑动。(阿细人跳舞时常常男生弹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D女生与教师在外圈手拉手跳一跳“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

  教学内容:

  欣赏《阿细跳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彝族的音乐特点以及与他相关的风土人情,增强对祖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2、通过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感受乐曲欢快跳跃的节奏特点,掌握节奏。

  3、能感受《阿细跳月》的基本情绪,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教学重、难点:

  1、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其音乐主题,掌握其典型节奏型。

  2、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律动导入:

  学生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声中走进教室

  师:小朋友们,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还记得吗?一起跟着唱一唱吧。

  (师生一起唱)

  师:彝家娃娃们能歌善舞,小朋友们,你们了解彝族吗?

  二、介绍“彝族”(边欣赏图片边介绍)

  彝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的服装色彩艳丽,他们*惯佩戴很多首饰,这些首饰多是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人们个个能歌善舞,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

  彝族的“火把节”是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这天彝族人会身着盛装,白天在一起搞一些庆祝活动,夜晚围在一堆篝火周围唱歌、跳舞。

  彝族的“火把节”场面?人?

  三、欣赏《阿细跳月》

  1、整体聆听,初步感知。

  师:彝族盛大的火把节你想参加吗?我们先听听彝族火把节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听音乐)

  师:这首曲子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说。

  师:这首曲子热烈,欢快,感觉像过节一样,很热闹。

  2、学节奏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火把节,感受这欢快的气氛。

  (1)出示节奏

  (*时我们接触的大多是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而这个五四拍我们的民族音乐常常用到它,它能够很好的体现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

  (2)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说一说节奏(边划拍边说)

  分析:我们之前学过“×”是几分音符?唱几拍?“×”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