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方帽子店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3-20 06:23:46 教学设计,语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方帽子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嚷、溜”。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是你最意想不到的,理解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世界一天天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随着改变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复述。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说明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各种帽子图。

  2、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帽子是一种戴在头部的服饰,多数可以覆盖头的整个顶部。帽子有遮阳、装饰、增温和防护等作用,因此帽子的种类也很多,选择也有很多讲究。我们现在戴的帽子各种各样,种类繁多。非常奇怪的是,从前有一家帽子店只做方帽子,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你见过方帽子吗?方帽子戴在头上舒服吗?方帽子店的生意红火吗?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帽子,用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情况。

  3、课件出示“我会读”。

  橱chú(橱窗)改gǎi(改变)蕉jiāo(香蕉)

  扣kòu(扣子)筒tǒng(圆筒形)董dǒng(古董)

  嚷(rāng)嚷叫嚷(rǎng)一溜(liù)烟

  溜(liū)冰

  (1)注意:“嚷”“溜”是多音字,“橱”是翘舌音,“筒、董、嚷”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这篇课文讲了从前有一家帽子店只做(),从来没有做过(),方帽子戴着又()又()。小孩子们不喜欢(),他们喜欢(),戴着()。后来,方帽子店对面又开了一家卖()的商店,顾客们最后都进了()。那些不舒服的(),慢慢地成为()。

  设计意图:

  运用填空题可以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让学生有法可循,降低学*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师生研读课文第1~4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一。

  (1)这家帽子店为什么只做方帽子,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画出句子读一读。

  (2)人们戴着方帽子舒服吗?画出句子读一读。

  2、汇报交流。出示相关句子。

  (1)“我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概括介绍帽子店的情况。理解“从来”)板书:方帽子

  (2)他们的橱窗里都是方帽子。第一顶是方的,第二顶是方的,第三顶还是方的……(这段话先概括叙述,后具体讲解,强调橱窗里都是方帽子。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3)他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汗。舒服吗?真不舒服!(第一句话写出了方帽子的缺点,后面是设问句,发出感叹,表明方帽子戴着真不舒服)板书:不舒服

  3、学生自由读这几段话,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几段话的主要内容。(帽子店只有方帽子,人们只好戴不舒服的方帽子)

  (二)小组合作学*课文第5~15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二。

  (1)小孩子们喜欢戴方帽子吗?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大人们认为方帽子戴着舒服吗?

  (3)孩子们戴上了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有什么表现?

  (4)孩子们喜欢圆帽子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汇报交流。

  出示相关句子。

  (1)①小孩子们觉得方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他们想,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这两句话用疑问的语气写出了孩子们的想法,他们不喜欢方帽子,想戴圆帽子)

  ②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孩子们用纸做出的各式各样的帽子又舒服又漂亮。真有创意)

  ③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孩子们用布做出的圆帽子戴着很舒服)

  (2)大人们总是这样回答:“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大人们也觉得方帽子戴着不舒服,但是没有办法,理解“一直”的意思。这句话说明人们没有创新意识,守着传统的东西,不求改进)

  (3)在密密麻麻的方帽子中,忽然出现了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最让他吃惊的是,自己的儿子也戴了一顶圆帽子!

  “快快把它丢掉!”方帽子店的主人抓起圆帽子,丢在地上。

  “我要!我要!”儿子嚷嚷着。

  “不懂事的孩子!好好的方帽子不戴,要戴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大声呼喊,还把儿子戴着的圆帽子丢在地上。方帽子店的主人思想守旧、固执,不敢改变传统的东西)

  (4)①“我要!我要!”儿子嚷嚷着。

  ②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孩子们非常喜欢圆帽子,他们不顾大人的反对,坚持戴圆帽子)

  3、出示课文插图,分角色朗读这几段话。

  4、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几段话的主要内容。

  5、在小组内练*表演。

  (三)自学课文第16~20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三。

  (1)孩子们长大后做了哪些事情?

  (2)新帽子店和方帽子店有什么不同?

  (3)后来的人们还喜欢方帽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方帽子店的主人又有什么表现?

  2、汇报交流。

  (1)孩子们长大后做出了各式各样的帽子,不同的季节戴不一样的帽子,还在方帽子店对面开了一家帽子店。板书:各式各样的帽子

  (2)新帽子店: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方的。“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板书:舒服

  方帽子店:方帽子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

  (3)路上的行人已经变了样子,夏天戴着宽边的香蕉形的草帽,冬天戴着圆筒形的呢绒帽……板书:变了样子

  (4)方帽子店的主人气得几乎昏过去!板书:几乎昏过去

  (四)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讨论:“古董”是什么意思?那些方帽子为什么变成了古董?

  “古董”的意思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器物。也比喻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各式各样的新帽子代替了方帽子,人们都不戴方帽子了,所以那些方帽子变成了古董。

  设计意图:

  通过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

  五、回顾总结,体会道理。

  1、指名朗读课文,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跟着转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板书:改变

  2、说说故事中的哪部分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

三年级下册语文方帽子店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牢牢抓住“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这两个基本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课上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后再给予大量的课外阅读,强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方帽子店》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童话讲述了方帽子店老板一成不变地只卖方形帽子,以至于卖不出去而成了古董的故事。课文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中最令你意想不到的部分。

  3、明白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也要敢于改变,勇于创新。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話复述故事中最令你意想不到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板书课题《方帽子店》,指名学生读。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3、是啊,怎么会有这样的店呢?这些方帽子有人买吗?方帽子店的生意好吗?……让我们打开课本,跟着作者一起去故事中找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题目中的“方帽子”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是没出现过的,学生看到就会产生很多疑问。一开课,就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这样使学生带着好奇和问题走进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梳理,概括故事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长句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指名读。

  橱窗 不能改 奇怪 不舒服

  碗扣在头上 舒服 漂亮

  香蕉形 圆筒形 各式各样 古董

  ①齐读词语。

  ②谁来选用上面的这些词语,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强。为了降低学*难度,这一环节设计了三组词串,分别围绕“方帽子戴着不舒服”“圆帽子又舒服又漂亮”“方帽子成了古董”这三个内容,引导学生学*。学生只要把这三个内容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降低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让学生知道概括内容有法可循。】

  三、对比,呈现故事内容

  1、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这一家店。

  (1)出示:“这家帽子店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

  ①“这家帽子店”你知道是哪家店吗?

  ②他们做的是什么帽子呢?

  (2)出示:“他们的橱窗里都是方帽子。第一顶是方的,第二顶是方的,第三顶还是方的……”

  你知道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吗?

  (3)这真是一家有意思的店。你能给大家介绍介绍这家店吗?

  2、这家店卖的方帽子,大家喜欢吗?默读4~10自然段,找一找大人和孩子各是怎样的表现。

  (1)出示:“他们圆圆的脑袋藏在方帽子里,紧的地方太紧,宽的地方太宽,冬天戴着不太暖,夏天戴着却热得满头大汗。”

  ①这样的方帽子真是又奇怪又不舒服,从哪儿能看出来?

  ②谁来读读这句话?

  ③既然这样,那大人们为什么还戴着方帽子呢?(“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

  ④这些大人们给你怎样的印象?

  (2)出示:“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

  ①孩子们喜欢的是什么帽子?你觉得这样的帽子好吗?

  ②“假如我们用布做成真的帽子……”你想象一下,孩子们会做出什么样的帽子呢?

  ③这些孩子们又给你怎样的印象?

  (3)这些大人们宁愿戴着又奇怪又不舒服的方帽子,也不想着做些改变。孩子们可不这样,他们动手做出了自己喜欢的圆帽子。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大人和孩子吗?

  3、出示:“街上人山人海。在密密麻麻的方帽子中,忽然出现了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了一惊。”

  (1)知道方帽子店的主人为什么吃惊吗?

  (2)分角色朗读方帽子店的主人和儿子的对话。

  (3)为什么方帽子店主人要让儿子把舒服的圆帽子丢掉呢?

  4、后来,人们还喜欢方帽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默读课文16~20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出示:“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了,想出了许多帽子的式样,圆的、香蕉形的、圆筒形的……”从这句话中,你想还会有什么形状的呢?

  (3)出示“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和“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两个句子。

  同学们,你们觉得哪家店的帽子才是真正的好帽子?

  (4)在竞争中,圆帽子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牢牢抓住“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这一基本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次次的讨论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复述做好了准备。】

  四、总结,复述意想不到之处

  1、出示:“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

  (1)知道“古董”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古董”指的是什么?方帽子为什么会成为古董呢?

  (2)这节课上,我们对比了方帽子和圆帽子,还对比了人们对待方帽子和圆帽子的不同态度。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呢?

  2、故事中,哪部分是最令你意想不到的?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此时的复述就轻松多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中最令你意想不到的部分给家长听。

  2、推荐阅读施雁冰的《外国蜡烛和镀金戒指》《初夏奏鸣曲》。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对课文的阅读。因此,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一篇拓展到多篇,推荐学生阅读作者施雁冰的其他作品。希望通过大量的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设计总评】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都是有趣的故事,《方帽子店》是其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样的故事类文本,学生非常感兴趣。整体设计遵循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如敏教授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编写理念,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再辅以课外阅读。

  本文的设计,借文中的几处重点语段,让学生充分自读。在学生理解文本、讨论交流的同时,一个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方帽子又奇怪又不舒服,为什么大人坚持戴、店家还坚持卖?当又舒服又漂亮的圆帽子出现时,方帽子店主人为什么抓不住商机?路上的行人都戴上了圆帽子,方帽子店主人为什么还执着地卖着方帽子?”这样,复述的难点就分解在这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中,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以提升。

  依照“三位一体”的理念,课內阅读还应向课外阅读延伸。因此,教学的最后,推荐学生课后阅读作者施雁冰的其他作品。只有依靠大量课外阅读的支撑,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提升。这样的阅读迁移能打开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学会阅读,并爱上阅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方帽子店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方帽子店》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一家方帽子店从来只做方帽子,拒绝改变,后来,有了卖各式各样帽子的新帽子店,人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方帽子慢慢就成了古董。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

  教学目标:

  1、会认“橱、改”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嚷、溜”。

  2、默读课文,能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3、懂得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帽子,帽子贴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戴过帽子吗?都戴过什么形状的帽子?

  看来呀,我们戴的都是圆帽子。你们见过方帽子吗?从前有一家帽子店只做方帽子,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这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26课《方帽子店》去看看吧。

  2、师生一起书写课题26《方帽子店》。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2页,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孩子们,课文已经读完了,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指名回答)

  这篇课文讲了从前有一家帽子店只做(方帽子),方帽子戴着又(奇怪)又(不舒服)。小孩子们不喜欢,他们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这样圆帽子出现了。后来,有一家新帽子店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地成为(古董)。

  3、在故事的结尾,方帽子慢慢成为“古董”?古董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4、方帽子是怎样慢慢成为古董的,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三、研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学*课文第1至6自然段,思考:这是一家怎样的帽子店?方帽子带着舒服吗?

  1、这家帽子店从来没有做过别的帽子。他们的橱窗里都是方帽子。第一顶是方的,第二顶是方的,第三顶还是方的……(指名读句子)

  2、指导生字“橱”,形声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

  3、这么不舒服的帽子方帽子店为什么还要做呢?咱们听听店主人怎么说的吧?指名学生读方帽子主人说的话。

  4、方帽子戴着舒服吗?学生试戴方帽子谈感受,指名学生读相关句子。板书(不舒服)

  5、这么不舒服的帽子,人们为什么还要买呢?再听听大人们怎么说的吧,指名学生读方帽子主人说的话。相机指导生字“改”。

  6、小结:做帽子的'做方帽子,买帽子的买方帽子,真让人意想不到啊。

  (二)学*课文第7至15自然段。

  1、小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方帽子吗?不喜欢,他们是怎么做的?默读课文第7至10自然段,画出孩子们做法的句子。

  2、指名读相关句子。

  小孩子们可不喜欢戴方方的帽子,他们喜欢用纸做出圆的、尖的、香蕉形的帽子,戴在头上,又舒服又漂亮。他们设法找到一些布试着做了几顶圆帽子,像碗一样扣在头上,很舒服。板书(舒服)

  3、指导生字“扣”。“扣”是提手旁,说明和手的动作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动作来识记。

  4、小孩子们戴着自己做的圆帽子走在街上,方帽子店的主人看见了表现怎么样?(大吃一惊),最让他吃惊的自己的儿子也戴了一顶圆帽子,难怪店主人会很生气地说“快快把它丢掉!”方帽子店主人抓起圆帽子,丢在地上,还说“不懂事的孩子!好好的方帽子不戴,要戴圆帽子!”这时候儿子嚷嚷着“我要!我要!”。指导多音字“嚷”。最后儿子不理他,拾起圆帽子戴在头上,一溜烟似的跑了。指导多音字“溜”。

  5、小结:明明圆帽子戴着舒服,方帽子店的主人却不喜欢,这真让人意想不到啊。

  (三)学*第16至21自然段,感受方帽子慢慢成为古董。

  1、默读课文16—21自然段,想一想:方帽子怎样慢慢变成了古董?

  2、指名学生叙述方帽子成为古董的原因。

  3、曾经那么流行的方帽子,慢慢地变成了古董,多么让人意想不到啊!

  四、感悟课文,课堂小结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世界一天天在改变,我们要与时俱进,要勇于创新,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五、复述自己“最意想不到”的部分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意想不到的部分。

  2、指名学生复述自己最意想不到的部分。

  预设一:方帽子店的主人和儿子争执的部分,借助表格进行复述。

  预设二:课文第一部分,抓关键词进行复述。

  预设三:……

  六、“选帽子”游戏,检测生字

  通过“选帽子”游戏,检测本课生字学*情况。

  七、作业布置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三年级下册语文方帽子店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方帽子店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3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庇靡鸦岬姆椒ㄗ灾餮*生字,会读会认会写。并能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心花怒放”、“贪得无厌”、“闷闷不乐”等重点词语。

  2.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贪得无厌是愚蠢的,是不会得到幸福的。感受国王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有层次地反映人物感情变化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国王的两次说话,找出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

  难点:联系课文讨论“什么是幸福”。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激发兴趣

  1苯淌Π迨榭翁猓引导学生读课题,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苯獯鹗裁词堑憬鹗酰激发学生去探究谁拥有点金术,拥有了点金术后会有什么事发生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毖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 用已掌握的方法学*生字。强调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并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给生字组词。

  3苯淌τ锰写生字,分析字音、字形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生字。

  4被卮鹂吻疤嵛剩核拥有了点金术?拥有了点金术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感情朗读,精读课文

  1蹦读课文第1、2段,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王?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贪得无厌”这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来理解词语。)

  2笔Γ何什么说麦得斯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国王?

  3笔Γ旱闭飧鎏乇鹣不督鹱拥墓王听到神灵的话时,心情怎样?(出示课件麦得斯)(生:心花怒放。教师板书)

  4笔Γ菏裁囱的心情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理解“心花怒放”的意思。

  5笔Γ郝蟮盟故且蛭什么而心花怒放呢?(出示课件:是因为。)引导学生说完后读一读这种句式。

  6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

  7 师: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麦得斯认为幸福是什么。

  8笔Γ海课件出示方法)你们是用了上面哪几种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教师归纳总结出理解词语、有感情朗读两种学*方法)

  9笔Γ嚎蠢春⒆用歉詹叛У煤苋险妫下面请孩子们用老师教给的方法,结合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第4到8段。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如下:

  默读课文第4到8段,用“--”勾出描写国王心情变化的词语。用自己知道的方法理解课文里不懂的词语。

  小组合作学*,根据国王感情变化的过程填空:

  (1)麦得斯心花怒放,是因为他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

  (2)麦得斯,是因为。

  (3)麦得斯,是因为。

  (4)麦得斯,是因为。

  (5)麦得斯,是因为。

  10毖生汇报学*情况。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国王心情的变化情况,完成课件出示的填空。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扫兴、闷闷不乐、饥肠辘辘、痛苦。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这些词语。并带着理解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指导读好“神啊,我这么爱金子是愚蠢的,把金子都拿走,还我的女儿吧!”这句话。示范如下:

  师:他拥有了点金术,可以把碰到的一切都变成金子,他穿的是金子,睡的是金子,看到的也是金子,他得到了金子,但同时,他却失去了像花一样美丽的东西,失去了美味可口的食物,失去了他最喜欢的女儿,他感到幸福了吗?(生答:他感到痛苦了)他痛苦地对神说--

  生:(课件齐读)神啊,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把金子都拿走,还我的女儿吧!

  师:(课件)谁能把“他痛苦地说”中的“痛苦”换成其他的词语?

  师:换得都不错,用你们换的词语再读。

  他难受地对神说。

  他难过地对神说。

  他伤心地对神说。

  师: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吗?师范读。

  师:为什么他要说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生:因为他还失去了很多东西……

  师:失去了鲜花,他感到扫兴;失去了牛奶面包,他有一点感到闷闷不乐;失去了女儿,则让他感到了痛苦,他终于对神喊出了:神啊,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把金子都拿走,还我的女儿吧!

  11笔Γ壕过亲身的经历,麦得斯现在最想做什么?他做了吗?请孩子们自学书上第9到11段。

  学生汇报学*情况,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引导学生思考:经历了这些事情,国王的心情从心花怒放到痛苦,他明白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金子可以换取很多东西,但是,也有很多东西是金子换不到的;拥有了金子,不等于就拥有了幸福。麦得斯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教训。

  四、感悟体会,课后延伸

  1币求学生根据板书的表现心情变化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点什么呢?

  师总结:很高兴同学们能从这个童话故事中悟到这么多的东西。其实这篇课文教给我们的不止是这个深刻的道理,课文里还有很多像“心花怒放、闷闷不乐”一样优美的词语,孩子们能照着样子自己课后去积累几个吗?下课后有兴趣的多收集一些吧!

  板书:

  点金术

  心花怒放-很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大象保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能力目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3、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象是怎样保护了主人的娃娃的。

  教具准备

  小黑板出示生词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一)启发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大象很有力气吧,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并学*一篇描述大象救护小娃娃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找和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2、相互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二、感悟理解

  1、 1、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2、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交流讨论。

  3、说说自己受感动的原因。

  引导理解: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l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情节描写也非常生动,要让学生通过多读课文把故事的情节弄明白, 而感情到大象的勇敢和对主人忠诚温顺的性格。可让学生把课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和自己认为描写最生动的地方说一说。

  1、 说说大象是怎样救助 娃娃的?

  2、 1、主人把娃娃交给大象,鬣狗来犯,大象和鬣狗进行搏斗。

  3、 2、大象继续和鬣狗搏斗,最终把它们打败赶走。

  4、 3、大象成功地保护了主人的娃娃,卡林夫妻对它十分疼爱和感激。

  4、学生应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相互解答。 以读代讲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读题解课文内容。

  过程中渗透实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并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学*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总结全文,归纳板书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大象具有什么品质?你有什么想法。

  2、本文为我们描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头勇敢、忠诚的大象,让我们感到的确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动物朋友呢?(请一两个同学说一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关心爱护它们,把它们作为我们的朋友对待。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花篮”。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3、小练笔: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人应该怎样对待动物?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大象保姆

  猛撞大树踩狗抛尸

  奋勇搏斗身负重伤

  舍身相救感激不尽

  勇敢、忠诚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整体识字7个;会写13个字;会写16个词语。

  2、学*作者是怎样把想象中的奇妙经历写清楚的。

  3、能用学到的方法大胆想象自己的一次奇妙经历。

  [教学过程]

  检查预*

  1、完成练*册一至四题

  2、指名校对答案。重点指导“狐”左窄右宽,注意右面是个“瓜”,不是“爪”;“零”注意下面的是个“令”,不是“今”。

  趣味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了《宇宙的另一边》,了解大胆想象可以创造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作者顾鹰小时候的一次奇妙经历。(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读薄)

  1、自学提示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写事文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指名分享展示。(1人分享,2人补充。)

  预设1:因为贪玩,不想被人打扰,所以想变成一棵树。

  预设2:我变成一棵树后,树上长满了鸟窝,奇形怪状的。窝里住满了我的朋友,还有妈妈,他们在一块吃东西,馋得我口水直流。

  预设3:“我”因为不想回家吃饭而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愿望实现后发生了一连串有意思的事情。

  品读故事,感受奇妙的想象世界(读厚)

  1、自学提示: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个场景或者一句话,并说一说为什么觉得这里最有意思?

  2、学生分享展示。

  预设a: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过渡:“我”变成的这棵树有什么神奇之处?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省略号还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

  (梯形、星形、心形、五角星等)

  预设b: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

  过渡:小动物们是怎么住进鸟窝的?

  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很*,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预设c:“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过渡:看着小动物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拿来的好东西,我馋得直流口水,对于我的口水,小动物们展开了有趣的讨论。

  “咦,下雨了。”

  “是你的牛奶打翻了吗?”

  “你看,这不好好的嘛。”

  “那么,可能事一只虫子撒的尿。”

  “不对,是大树在哭。”

  思维导图描绘课文写法(读清)

  请你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把作者的奇妙经历描绘下来。

  温馨提醒:

  1、我想变成什么?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3、变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大胆想象,创编自己的想象故事。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自主作业:

  出示自学提示:读《主题阅读》中的《逃家小兔》,完成课后思维导图。


三年级下册语文方帽子店教学设计3篇(扩展2)

——三年级语文帽子和鸟窝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懂得要爱护鸟类。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文中的新词,体会文章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重点

  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文体会翔翔和小伙伴的心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帽子和鸟窝

  山坡上有一片青青的草地。一群小男孩儿在草地上翻哪滚哪,痛痛快快地耍闹着。 [句导读:这两句点明了地点和人物。“翻、滚、痛痛快快、耍闹”说明孩子们玩儿得很尽兴。]直到报时鸟叫“不早了,不早了”,他们才想起已经是下午了,于是就一窝蜂地跑下山去。 [①“一窝蜂”这个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段导读:写孩子们玩儿得非常起劲儿,直到下午才急匆匆地跑下山去。

  突然,翔翔一摸脑袋,惊叫起来:“帽子!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②如果把“一摸脑袋”四个字去掉,也不影响意思的表达,你觉得能去掉这四个字吗?]

  段导读:写翔翔发现自己把帽子丢在草地上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了翔翔把帽子丢在了草地上。

  大家又爬上了山坡,帮翔翔去找帽子。还好,帽子还在草地上。咦(yí)!那是什么?[③“咦”字写出了孩子怎样的状态?]蹲在帽子里,朝孩子们一探头,又一探头。孩子们嚷(rǎnɡ)起来:“松鼠!一只大松鼠!” [④句中的一个“嚷”字写出了孩子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段导读:写孩子们回去找到帽子时,发现帽子里有一只松鼠。

  孩子们的叫声太大,把松鼠吓跑了。松鼠跑得太慌张,腰被帽子上的绸(chóu)带缠(chán) 住了。它一跑,帽子也被拖走了。孩子们追呀追呀,一直追到松树林里。 [⑤文中连续用了三个“追”字,说明了什么?]松鼠更慌了,急忙爬上一棵松树,帽子也被带到树上去了。

  段导读:写帽子被松鼠带上了松树。

  孩子们望望拖着帽子蹲在树上的松鼠,挠挠脑袋,无可奈(nài)何地下山去了。 [⑥文中哪几个词语能体现“无可奈何”这个成语的意思?]

  段导读:通过对孩子们动作及表情的描写,把 孩子们眼看着帽子却拿不到帽子的这种失望、无奈的心情体现出来了。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孩子们返回山坡找帽子,而帽子却被松鼠带到了树上,孩子们只好下山去了。

  第二天,翔翔找了几根又细又长的竹竿(gān),约了他的小伙伴,走进松树林,要把松树上的帽子挑[tiǎo]下来。 [⑦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他们走到那棵松树下面一看,松鼠不在了。这回,那只大松鼠可没有再把帽子带走,绸带挂在树枝上,帽子像一只篮子似的吊(diào)着。 [⑧写孩子们庆幸松鼠没有再带走帽子,可帽子吊在了树枝上,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第二天,孩子们准备找回帽子,结果发现帽子吊在树枝上。

  翔翔和小伙伴举起又细又长的竹竿,就想去挑帽子。忽然,一只美丽的鸟儿衔着几根干草,飞进帽子里。[句导读:帽子看似马上就到手了,没想到忽然有鸟儿飞了进去。真是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这只鸟要干什么?”“它要在帽子里做窝。” “做窝?是要下蛋吗?”“下了蛋,是要孵(fū)小鸟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⑨这一连串的问句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段导读:写孩子们正要挑帽子时,发现一只鸟儿衔着干草飞进帽子里而产生疑问。

  翔翔说:“我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吧!” [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翔翔决定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

  “听翔翔的,我们听翔翔的!”

  段导读:写小伙伴们都赞同翔翔的决定,也体现了孩子们对鸟儿的一片爱心。

  孩子们丢下竹竿,又一窝蜂地跑下山去。[ “一窝蜂”在这里又出现了一次,有什么作用?]

  第四部分(第7~10自然段):写孩子们决定不要帽子了,而让鸟儿在里面做窝。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读准字音并正确书写。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生字卡片。

  一 揭示课文题目

  1.齐读课文题目。

  2.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帽子和鸟窝有什么关系?课文围绕帽子和鸟窝写了什么事?

  二 初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独立识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3.学*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认读多音字。

  (3)理解词语的意思。

  吊:悬挂。 慌张:不沉着,动作忙乱。 无可奈何:指没有一点儿办法可想。

  嚷:喊叫。 缠住:缠绕。 孵:鸟类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幼体。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慌”,左右结构,右半部分中间的“竖折”不要多写一点。

  三 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群男孩儿在草地上玩耍,翔翔的帽子被松鼠拖走,带到了树上。小鸟要在帽子里做窝。翔翔为了小鸟,放弃了自己的帽子,和小伙伴们跑下山去。)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1.教生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贴生字游戏。学生根据图片找到相关的生字、词,并在脑中形成了图像,更利于记忆。

  2.课文中有些生字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字词的教学,教师还应该重视起来。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可结合课文的讲读进行教学,这样既可降低学*的难度,又可提高效率。

  3.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时,重点通过翔翔对帽子的寻找,理解翔翔对帽子的喜爱,与下文翔翔放弃帽子给鸟做窝形成对比,突出孩子们对鸟的喜爱和保护。

  1.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翔翔和小伙伴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图片,投影。

  一 出示图画,谈话导入

  1.投影课文插图。

  认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树枝上挂着一顶帽子,一只小鸟衔着几根干草飞过来。)

  2.谈话。这顶帽子是怎样挂到树枝上的呢?小鸟要把这顶帽子当作什么?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 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练*说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群孩子在山坡上玩耍,翔翔的帽子被松鼠拖到树上。小鸟要在帽子里做窝。翔翔为了保护小鸟,不要自己的帽子了。)

  三 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自学提示:

  (1)翔翔的帽子是怎么挂到松树上的?

  (2)翔翔为什么说他不要帽子了?

  (3)翔翔和他的小伙伴们可爱吗?为什么?

  (4)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小组交流。

  3.汇报学*效果。

  (1)回答问题。

  读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说说帽子是怎么挂到松树上的。

  (2)理解句子。

  投影:

  一群小男孩儿在草地上翻哪滚哪,痛痛快快地耍闹着。

  A.“痛痛快快”是什么意思?(玩儿得很尽兴。)

  B.从这句话中体会出孩子的什么心情?(高兴。)

  C.朗读这句话。

  孩子们望望拖着帽子蹲在树上的松鼠,挠挠脑袋,无可奈何地下山去了。

  A.“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无可奈何”是没有办法可想的.意思。)


三年级下册语文方帽子店教学设计3篇(扩展3)

——三年级下册语文《燕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学情分析

  燕子是孩子们熟悉喜欢的一种鸟,尤其是燕子的外形及吃害虫的益鸟形象,学生早就了解过。燕子的外形特点学生容易把握,但难点是作者如何把燕子的外形特点写具体的,如何表达自己对燕子的喜爱之情的。 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

  二、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

  四、教学资源

  1、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在农村,在城市,在树林,随处可以看到一种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生机的小动物,你们知道是谁吗?(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几张燕子的图片。)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l 燕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俊( ) 骏( ) 俏( ) 悄() 拢( )

  竣( ) 峻( ) 哨( ) 梢( ) 笼( )

  添( ) 沾( ) 倦( ) 谱( ) 符( )

  填( ) 粘( ) 圈( ) 普( ) 附( )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全班交流并质疑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2、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抓住“凑”字理解燕子外形上的特点。

  (2)教师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4)背诵第1自然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分自然段指读全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鲜花→增添生机

  4、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学*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2)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教师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因讲解难说清楚。)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 人类的朋友 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试着背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外形美 活泼机灵

  燕子 飞行美 斜身掠过天空 掠过湖面

  停歇美 谱出赞歌。

  教学目的

  1、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会本科生字、新词,运用图文集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二、指导学生看图

  1、微机出示燕子图让学生说说燕子的形状

  2、微机出示插图看图叙述图意

  ①按由*到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②观察*处空中的燕子

  ③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燕子

  四、检查预*:

  1、默读课文,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第一自然段


三年级下册语文方帽子店教学设计3篇(扩展4)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学*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难点:能理解和运用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大概内容。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和蜜蜂图片。

  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小朋友过来,它呀,身上有一根针,能飞得很远,它最喜欢采花粉和采蜜了。它的画像是这样子的(出示蜜蜂图画),大家说它是谁呀?答:“蜜蜂。”

  师:就是蜜蜂,以前我们学过一篇与蜜蜂有关的课文《蜜蜂引路》,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情?(生答)

  我们今天就跟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来研究一下蜜蜂,好不好?那同学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谁来说说“我知道的蜜蜂是这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

  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板书“14 蜜蜂”)

  二、初步感知课文:这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到底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同学们边听边把生字画出来。(放录音)

  三、学*生字词

  师:听完了录音,同学们知道这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到底是怎样的了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生字词。

  (1)a、出示生字卡片,每出示一张,就让学生读一遍,然后整体齐读。(第一轮出示较为难学的“验”“概”“减”“袋”“测”“途”“确”)

  b、请学生注音并注意书写。

  c、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d、组词(先认识课文里的词组,再拓展。)

  (2)再次出示生字卡片:“论”“试”“证”“阻”“括”“误”“超”

  请学生注音和小老师教读,记住他们的方法和小组开火车组词。

  (3)对常用词语找近义词,并造句理解。

  (4)猜词: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造句;老师说词组,学生解释运用。(选重点词组)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回归之前的问题:法布尔是研究蜜蜂做了一个怎样有趣的试验?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这个问题。(学生默读)准备好的同学就举起手来。(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 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复*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4、蜜蜂给谁引路?——列宁。(课件出示)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

  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8、齐读第三段。(学生看大屏幕齐读)

  (三)学*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朗读感悟。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学生感情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

  师: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

  什么叫向导?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答)

  4)请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三年级下册语文方帽子店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优选【十】份

  设计说明:教学内容是20xx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池子与河流》,本文是一首寓言诗,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池子与河流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不同的态度。教学时以读为主线,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了解人物的不同想法。在粗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滔、涯”等8个生字。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诗的内容,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学*默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学生字,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2.把诗歌读通顺,标出小节的序号。

  老师:制作PPT,准备作业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认识寓言诗歌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哪几篇

  寓言故事?(课件出示)寓言也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池子与河流》就是一首寓言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外阅读过的寓言,用本单元学过的寓言导入,明白本文是以诗歌的形式讲述的。]

  2.解释“池子”,及与河流的关系。(板书:简笔画出示池子与河流)

  二、初读课文,学*默读方法

  默读这首诗,找一找哪几个小节是池子说的,哪几个小节是河流说的?

  (渗透预*的重要性)

  三、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学*

  1.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8小节,再四人小组,合作学*(课件出示:找出体现池子与河流不同观点的词语。用自己的话写出她们的观点。)

  2.交流合作学*的成果。

  3.老师相机进行指导朗读池子的话,重点读出池子的安闲。

  (1)池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找关键词。

  (2)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带有这些关键词的诗句。

  (3)学生朗读之后,老师和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设计说明:教学内容是20xx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池子与河流》,本文是一首寓言诗,也是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池子与河流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不同的态度。教学时以读为主线,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了解人物的不同想法。在粗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滔、涯”等8个生字。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诗的内容,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学*默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学生字,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2.把诗歌读通顺,标出小节的序号。

  老师:制作PPT,准备作业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认识寓言诗歌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哪几篇

  寓言故事?(课件出示)寓言也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池子与河流》就是一首寓言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外阅读过的寓言,用本单元学过的寓言导入,明白本文是以诗歌的形式讲述的。]

  2.解释“池子”,及与河流的关系。(板书:简笔画出示池子与河流)

  二、初读课文,学*默读方法

  默读这首诗,找一找哪几个小节是池子说的,哪几个小节是河流说的?

  (渗透预*的重要性)

  三、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学*

  1.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8小节,再四人小组,合作学*(课件出示:找出体现池子与河流不同观点的词语。用自己的话写出她们的观点。)

  2.交流合作学*的成果。

  3.老师相机进行指导朗读池子的话,重点读出池子的安闲。

  (1)池子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找关键词。

  (2)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带有这些关键词的诗句。

  (3)学生朗读之后,老师和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一、班级学情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x人。接班半年来,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学**惯,具体情况如下:本班学生已都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学会打电话、问路等应对用语。已掌握“留言条”、“请假条”的格式和用处。能正确朗读课文,但距离感情朗读还有一段差距。认识冒号、引号,但是一部分学生还不能正确运用。初步使用钢笔写钢笔字,写字姿势基本正确,也能注意到字的结构,做到顿笔。在阅读兴趣方面,女生的兴趣较浓厚,下课随处可见坐在教室里认真看书的同学,但有一部分男生的阅读兴趣较低,只喜欢看图画故事,不喜欢看长篇文字的书籍,他们的阅读兴趣还需我们教师的大力培养。本班中有64个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写作方面比较吃力,语句不够通顺,表达的`意思不明确,有待这一学期进一步加强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其架构主要有四部分:培养良好的学**惯、课文、*作和单元练*。整套教材的结构力求脉络分明、便教利学。

  1、学**惯。

  本册教材分别安排了以下内容:“自主预*复*”,“认真完成作业”。这样做意在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2、课文。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教材在选文上坚持三种价值取向:

  一是文化性。即所选的每一篇材料力求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整本教材的文化构成也尽可能均衡合理,有利于学生丰富文化积累,建构他们自己的文化。全册书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文化视野比较开阔。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国、外国,情感、理性等等,诸多方面均有涉猎。

  二是时代性。即所选课文力求具有现代意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念,让学生接受新思想,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如本册中选入的几篇课文,这些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饱含着现代人应有的价值观。

  三是审美性。即追求选文的美育价值。从文章内容到语言表述,从课文插图到装帧设计,都力求贴*儿童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使学生在读课文、看图画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再有,每篇课文编有5道作业题。课后作业主要是读写生字新词,朗读,默读以及理解课文内容的思考题,一般每课课后有1道语言训练题是体现本单元阅读训练点的,必须重点指导,便于把阅读和说话结合起来,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作。

  儿童学*语文,靠阅读来吸收“内化”,通过*作“外化”表达;学生*作水*如何,是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因此,*作在语文教学中与阅读同等重要。本册*作作为一个单独的板块共安排8次,意在为教学提供便教利学的凭借: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载体向老师传递、渗透*作教学的理念,规范老师的教学,保证*作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学生与教材“对话”之后,能够引发写作兴趣,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并且*作思路得到开启,进而使他们能够顺利突破“*作”这个难点。

  4、单元练*

  教材x个单元各安排了一个综合练*。意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复*巩固所学课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全方位地提高语文能力。综合练*的编排自成体系,又与本单元所学课文有一定联系。每次单元练*大体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说说写写”或“想想做做”等板块。课本最后附有生字表,供学生复*用。

  三、教学目标

  后进生转化:

  1、尽可能地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差生对学*的兴趣,不再害怕学*、不害怕上课、不害怕作业。

  2、多给予后进生关爱,树立他们学*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能自信地与同学交流,敢于在班上表现自己,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

  3、尽量找时间给他们进行知识的复*巩固,使他们在本学期的考试中都能达到B级以上。

  优生培养目标:

  1、尽量给优生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空间,如让他们参加学校各种学*上的竞赛活动,班上定期举行知识竞赛,使他们对学*更有兴趣。

  2、尽量给他们提供更多阅读课外书籍的途径,除了班上的图书角之外,指导他们学会网上电子浏览,提高他们浏览的速度。

  3、抽时间对他们进行深层次的学*辅导,如阅读指导、写作指导,使他们与班上中等学生拉开一定的距离。

  教材分析

  《翠鸟》一课是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和准确的用词进行了说明。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纯真善良,富有爱心。在他们居住的周围,时常可以看见麻雀、鸽子等小鸟,像翠鸟这样的水鸟他们却很少见到,加之翠鸟又如此漂亮,孩子们对《翠鸟》这篇课文的学*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孩子们年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精力不易集中,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赏”中学,在“玩”中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背诵课文2、3自然段。

  2.体会作者“抓住翠鸟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写法,并试着用这种写法写一个片段。

  教学重点

  体会写法

  教学难点

  运用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翠鸟的外形美丽这一部分,咱们一起来看着屏幕上的图片背一背这一自然段。

  齐背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是对翠鸟外形美丽进行的描写,那翠鸟在动作上又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第五课《翠鸟》。

  二、写法感悟

  师:打开书,默读课文2到3自然段,找出描写翠鸟动作的句子,用浪线画出。再好好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句子表现了翠鸟动作的什么特点?

  学生自学。

  师:翠鸟的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快、灵敏。

  (板书:快、灵敏)

  学生汇报:

  师:你从哪看出来翠鸟的动作快、灵敏?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

  汇报1: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翠鸟的'动作非常快)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比如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疾飞就是非常快的意思。

  师:还有吗?老师这里有两句话,请你对比来读一读,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

  自读感悟。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回答

  师:鸣声是什么意思?

  生:叫声。

  师:什么样的叫声?

  生:像唱歌一样好听的叫声是鸣声

  师:从一个鸣声就让我们感受到翠鸟的声音好听了,(板书:鸣声)作者的用词可真准确,那翠鸟是怎样贴着疾飞的?用你的手当做翠鸟,把桌面当作水面,你能演示一下翠鸟是怎么飞的吗?

  学生演示。

  师:一边表演一边读,贴着水面疾飞

  生表演读*2

  师:这样贴着水面疾飞能体现出翠鸟的动作怎么样?

  生:灵活、速度快。

  师:你能把翠鸟的动作快、机灵读出来吗?

  出示完整句子,试读、指导、指读、齐读。

  小结:刚刚通过换词比较和朗读让我们理解了这个句子。这样的学*方法在以后也可以用上。你还画了哪些句子?

  汇报:2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课件出示。

  生:翠鸟的动作非常快。

  师:具体说说从哪感受到快的?

  生:像箭一样,运用了比喻句,可以看出来翠鸟的动作快。

  板书:比喻

  师:我们能更生动、形象感受到翠鸟的动作快。还有哪里能感受到?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句话,请你对比读一读,和同桌读一读,说一说,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

  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

  生:蹬开说明翠鸟很用力气(动作),叼起、贴着体现了翠鸟的动作很灵活。(板书:蹬开、叼起、贴着)

  师:看看作者的动词使用得多准确呀!谁能读好这句话?

  指读、指导、齐读。

  师:你还画了哪句话?

  汇报3: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生:一动不动、注视,这些词用上了就能体现出翠鸟在等鱼时非常机敏。

  指读*1

  汇报4: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生:体现了翠鸟的动作非常快。

  师:二三自然段还有这样的一句话,谁来读一读?

  出示: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一生读句子。

  师: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写翠鸟动作快、机灵,可是却出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生:体现了翠鸟的反映比小鱼更加机灵。

  师:是呀,小鱼和翠鸟一比,让我们知道了翠鸟的反应是多么机灵,这样的修辞方法叫对比。

  板书:对比。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感受这只动作快、机灵的翠鸟吧!

  出示二三自然段,指读*2

  师:读得真不错,现在请你自己练*背一背这一部分。

  指背*1、齐背。

  三、写法提升(好句赏析)

  小结:作者写得真好,回想一下,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作者抓住翠鸟动作快、机灵的特点,采用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准确的动词进行描写。

  师:是呀,这样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这只动作快、机灵的翠鸟。下面,老师准备了两个小片段,自己来读一读,想一想这两个小动物在动作上有什么特点?从哪儿能看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批画、分析。

  A小鸭子两脚**,把脖子使劲地向前伸得很长,挺着胸脯,撅着小屁股,左一摇,右一晃地扭动着胖乎乎的身体向前走着。

  B一只羊把草叼到嘴里,嘴巴一左一右地打转,牙齿一上一下地咀嚼,好像没有牙齿的老太太。

  师:谁来先说说小鸭子?谁来说说羊?

  小结:小动物的动作特点直接说出来,别人会觉得枯燥、没有意思,如果你抓住动物的动作特点,运用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进行描写,别人读起来才会津津有味。

  四、写法应用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看一段视频,看看小鸡啄米的动作有什么特点。

  播放视频。

  师:看清楚了吗?小鸡的啄米的动作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快。

  师:从哪里能看出它的动作快呢?下面请你仔细观察视频中小鸡的动作,用上合适的修辞方法和准确的动词来说一说。

  学生再次观察。

  师:屏幕上有一个开头,请你两人一组接着往下说。

  自由练*。

  师:谁来跟大家说一说?

  全班交流,评议。(*1)

  师:根据老师给他的修改、评价,请你自己动笔写一写。

  师:生活中你有没有观察过喜欢的小动物?课下请你用上合适修辞方法和准确的动词来描述他们的动作特点。

  五、回顾课文

  师:最后咱们背一背课文2、3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作者对翠鸟动作的描写。

  教学反思

  《翠鸟》一课是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和准确的用词进行了说明。

  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教参的掌握,我确定本节课,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背诵课文2、3自然段。体会作者“抓住翠鸟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写法,并试着用这种写法写一个片段。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抓住翠鸟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写法,难点是运用本节课的写法写小鸡啄米的片段。

  所以我授课时,课文中“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这一句,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哪里能体现翠鸟动作快、机灵的特点,通过对比换词和不断朗读让学生了解了作者在动词使用上非常准确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也学生学*运用换词比较和朗读的方法理解句子这一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会了好的学*方法,对他们以后的学*都会受益匪浅,同样,学生学会了好的学*方法,能让我们更快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所以在学生理解“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一句时,学生可以两人一组运用换词比较和朗读的方法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和准确的动词来对翠鸟的动作的动作特点。

  在对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体会以后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写法,然后我给学生提供小鸭子走路和羊吃草的两个片段让学生好句赏析,这一部分是对本课作者写法进行学*的延伸,也为学生运用写法写好片段打下基础。对课上的小鸡啄米片段描写后,顺时布置课下作业:运用本节课的写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这一安排也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法再次梳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作业: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学*《春日》)

  一、复*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五、作业:背诵。


三年级下册语文方帽子店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三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学设计范本十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教师提出你为你的朋友做过什么?导入新课,学*本课生字、词语。在掌握生字的基础上学*这篇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本课采用合作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点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预*探究

课前预*题目

1、认真读课文,做到读准确、流利。

2、读课文时,找出生字词语。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消息、确认、输血、血型、操典、酒精”等词语。

3、画出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多读几遍。

4、想想阮恒献血时内心会想些什么?

预*课文内容,自己认读生字词语。

画出相关语段,朗读。

二合作交流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有朋友吗?(板书:朋友)

你为你的朋友做过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朋友的课文。

我读了这个故事后,心灵被深深触动了,你有什么感受吗?打开书,再来用心读读这个故事。2、出示词语和生字

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字的笔画容易写错。给大家提个醒。

⑴“医”,注意笔顺,最后一笔“竖折”。

⑵“眉”,注意字头中间的“竖”。

⑶“垫”,右上角“丸子”的“丸”撇上加点。

⑷“酒”,右边里面有一“横”。

⑸“拳”,字头有两横。

⑹“柔”上面“矛”第二笔是“点”。交流:互相帮助……

齐读课题。

自由读课文。都知道了什么。

交流生字的认识

  三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学设计 2

★ 小学教案模板

★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二次备课

★ 小学语文优秀六年级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简单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 小学教案模板

★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

★ 八年级教案模板

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情感目标:学*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难点:

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非洲有代表性的图片(植物,动物,人种等),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以及非洲的木雕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今天张老师带大家一起走入神秘的非洲。首先让我们来欣赏几组图片,用心地感受一下非洲这个地方。(课件播放非洲的猴面包树,大象,舞蹈图片)。

二、揭示课题

1、师:刚才看了这么多的图片,相信同学们对非洲在感官上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吴晴一起走进非洲,去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卖”的反义词是:买,区分“卖”和“买”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质疑都很有针对性,课文中就有很多有关少年的信息。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找有关描写少年的语句。

2、指名交流,(少年的外貌,语言,行为等)师引导:他是哪里人(非洲)能说具体一点吗(非洲南部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边)指导读好瀑布的名字。

四、感受瀑布和木雕之美

1、师:想去欣赏一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吗?(播放瀑布图片)

2、师:此时,你的脑子里蹦出了哪些词语(壮观,雄伟等)课文是怎样来描绘它的呢?指名说,(出示第2段)指导朗读,读好四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3、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四字词语,张老师把它们都找出来了。

出示: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4、师:从这些出示的词语中可以看出“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是写——瀑布的,而这些词语都是写——木雕的。课文哪几段具体介绍了非洲的木雕(第3,4段)

咱们一起去欣赏一下非洲的木雕吧!(课件播放木雕的图片)你用哪些美好的词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木雕(精美,栩栩如生等)

5、(出示第3,4段)师:这么精美的木雕,我们一起再去回味一下。(齐读)这么栩栩如生的象墩,难怪我拿在手里——爱不释手。

6、师:刚才我们学了那么多的四字词语,我们不但要记住,而且要会正确运用。

出示:

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那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其中象墩(构思新颖),大象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指名说——齐说。

过渡:精美的木雕激发了“我”强大的购买欲 望,但是“我”为什么又放弃了呢?

五、研读感悟少年的形象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5—9自然段。

(1)看看“我”为什么最终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

(2)刚才是对“我”的描写,那课文中又是怎么描写这个卖木雕的少年的呢?他都说了些什么?面对我的遗憾他又会想些什么呢?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交流,随机出示指导朗读。

通过“我”与少年的一*对话,你觉得这个卖木雕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呢?

3、是啊,为什么少年会如此地尊重中国人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中国人曾经帮助过非洲,非洲人民深深地记在心里,就连十五,六岁的少年也知道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那面对这么精致的木雕,我最终买了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认读词语,简要回顾课文内容。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因为种种原因我和这个卖木雕的少年都有了些许遗憾,那最后“我”会是带着遗憾回国的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二、深入学*,揣摩人物内心

1、朗读第十至十五自然段,体会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墩?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师:只有拳头大小的象墩拿在手里却是——沉甸甸。这一词已经是第二次出现了,还在哪里出现过,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自从少年白天和我见过面之后,他可能在干什么(找木雕,做木雕)所以这个象墩代表的是少年的心意,少年的情谊,怪不得我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

3、少年的这些举动,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内心世界?

(展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了他的淳朴与善良。)

三、总结全文,情感延伸

1、师:我回国后,肯定会把这个非洲少年介绍给朋友认识,你会怎么介绍?可以介绍他的外貌,他的木雕,他送木雕给我这件事。(指名交流)

板书: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2、师总结:我们都有共同一个家,那就是地球。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世界——充满爱,希望世界——和*。

四、指导书写。

  三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学设计 4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能力。

3、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本课时学*目标:学*游园不值

2、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用网上资料示作者情况)。

4、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

5、师示范朗读。

6、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7、投影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8、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三年级下册语文方帽子店教学设计3篇(扩展7)

——三年级下册语文《燕子》教学设计实用5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有关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会用偶尔、活泼造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歌曲欣赏《小燕子》:

  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

  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

  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燕子》: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摊子的尾巴。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二、检查预*情况

  1、检查字词的读音:

  ⑴ 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提醒学生注意:

  拢、掠是边音。

  俊、晕是前鼻音。

  横是后鼻音。

  ⑵ 学生齐读。

  2、掌握生字的写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

  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⑴ 学生读课文。

  ⑵ 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4、交流:

  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

  三、学*课文第一段

  1、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

  2、自由读课文:

  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结合交流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

  5、指导朗读:

  ⑴ 激**感:

  看多媒体:面对这么机灵的燕子,这么可爱的燕子,你愿尽情的夸奖它吗?让我们赞美的语气读。

  ⑵ 自由朗读。

  ⑶ 指名试读、齐读。

  6、指导背诵。

  ⑴ 学生说该怎样背?

  ⑵ 看板书练*背诵。

  7、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有一身( )的羽毛,一对( )的翅膀,还有一个( )的尾巴。

  第二课时

  一、复*

  1、读课文第一段。

  2、说说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3、交流填空。

  二、学*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

  把表示事物的词语画出来,圈出具体描述的词语。

  2、学生交流:

  结合理解赶集、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3、重点品味(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 春天是个热闹、色彩斑斓的季节。

  请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在书上用横线划出所写的景物,用曲线划出景物的特点)

  学生同桌、全班交流。

  ⑵ 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理解为什么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⑶ 出示填空题: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 )着,毛毛细雨从天上( )下来。千万条柔柳( )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 )似的聚拢来,形成了( )的春天。

  学生完成填空。再次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用词的正确性。读好上面的一段话。

  ⑷ 从这段中还知道了什么?

  (燕子为春天增添了生机)读好最后一句话。

  5、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

  想想用怎样的语气读。

  ⑵ 指名读,评议。

  ⑶ 看这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齐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

  ⑴ 请学生说说怎样来背。

  ⑵ 学生试背。

  ⑶ 齐背。

  三、学*课文第三段

  1、学生自读课文,从这段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再读课文燕子飞行给你留下的影象是什么?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到的?

  4、学生交流。

  5、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快?为什么能体会到?

  (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飞行动作的优美。)

  (唧是叫声,只短短的一声一从这飞到了那,速度真快。)

  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6、朗读有关句子。

  7、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轻?为什么能体会到?

  (偶而、沾、小圆晕)理解:小圆晕

  作者为什么说是小圆晕呢?

  相机理解偶尔并用偶尔造句。

  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

  8、朗读有关句子。

  9、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

  10、指导背诵。

  四、学*课文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学生质疑。

  3、理解词句:

  五线谱、音符。

  4、理解句子。

  5、看多媒体燕子的休息。

  6、感情朗读。

  7、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燕子什么地方可爱?

  春天美在哪里?

  六、作业

  1、造句:

  偶尔──

  活泼──

  2、背诵课文。

  【板书】

  外形 活泼机灵

  燕子 飞行 轻、快

  休息 音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课文中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基本方法。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4、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理解,感受燕子美,春光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心情和蓬勃向上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意思。指导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结构比较复杂句子。

  课前预*: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词语:俊俏、吹拂、舒展、伶俐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本课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3、学*单元提示,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生字,划出生字组成新词,把你认为难写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写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燕子是什么样。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提示”

  4、读懂长句子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提示”中方法来学*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这句长句子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燕子向介绍一下?

  4、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地方写。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指导用用“增添、”“偶尔”造句。

  1、理解词义——说说“增添、”“偶尔”近义词。

  2、指名造句。评议。

  3、书面练*造句。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1、2、3、4、6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提示中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芽就像睁开眼睛)

  3、学*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春天?是怎样形成?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还有卖,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