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1-18 00:00:00 [db:标签-标题]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明确古诗词中考考点。

  2、熟悉古诗词中考常考题型。

  3、掌握常考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鉴赏课内外古诗词,从不同角度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把握品析古诗句、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熟练运用古诗词中感悟情感主旨,和字句赏析类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一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考古诗词阅读是必考点之一,但也是大家丢分最多的阅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拨开云雾,见答题技巧。

  二、活动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一学)

  学生根据*三年泸州市的古诗赏析中考题,归纳考题的特点。再分小组合作完成《醉花阴》的诗词赏析。

  1、学生谈中考诗词题型特点,(教师明确),以及读古诗的步骤。

  2、听朗读后有感情朗读《醉花阴》

  3、学生讲述该诗的内容,以及简介作者。

  4、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诗词赏析题,并用规范的语言和答题模式回答。

  5、总结答题模式

  三、活动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练一练)

  1、学生阅读《望岳》,根据今天大家一起讨论的中考题的两个出题的角度为《望岳》出两题,并附上参考答案,看看谁做的最快最好!

  2、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做诗词鉴赏阅读时,只要我们牢记这几点,拿出“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气势,多练*,多总结,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及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今天我们再学*三首古诗。这三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导学*《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1)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边。题目意思: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以前读过他写的诗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读过他写的《绝句》。板书:杜甫。)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学*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满蹊”的意思?(蹊:小路。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压”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黄四娘家的花开得十分茂盛,一丛丛鲜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鲜花压得花枝弯下了腰。)

  ④师小结:前两句诗是说花很多,开得很旺盛。

  (2)学*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连”、“戏蝶”、“时时”什么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留连:舍不得离去。戏蝶:游戏的蝴蝶。时时:不停地。诗句的意思:快乐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娇莺”什么意思?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恰恰:黄莺的叫声。诗句的意思:美丽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

  ③请大家想想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④师小结:这两句写出了蝴蝶和黄莺各得其乐的情态,为春天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5.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6.师小结全诗:全诗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从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边的春色。

  7.谁能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8.有感情地读,读出读的情趣。

  (1)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9.练*背诵。

  三、总结学法。

  解题知作者-学*明诗意-品诗明感情-练读并背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字词。

  2.预*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复*学*古诗方法。

  二、按上节的学*方法学*《游园不值》。

  1.解题。板书诗题:游园不值

  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值”、“不值”、“园”是什么意思?

  (值:遭遇、碰到。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园:指私人花园。题目意思: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2.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叶绍翁,南京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很好。)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理解,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怜:爱惜。屐齿:木屐鞋下的横梁。印:踏印上。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久:很长时间。春色:春景。出墙来:伸出墙外来。

  (2)诗中作者爱惜什么?前两行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久扣柴门未开,说明游园心切)

  (3)作者未能进园赏花,并不扫兴,从哪可以看出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中可以看出。)

  5.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园里的花开得正好,这些花所代表地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6.小结: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

  7.谁能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8.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

  (1)生读划出重音和节奏,教师加以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韵味)

  (3)练*感情朗读。

  9.练*背诵。

  三、按学*古诗的方法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1)板书诗题,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2)理解“之”“广陵”等词语意思及诗题意思?

  (之:去,往。广陵: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2.介绍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

  (2)李白和孟浩然关系怎样,你怎么知道的?

  (俩人是好朋友,从题目和诗中可以看出来。告诉学生,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子意思,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故人:好朋友,指孟浩然。西辞:辞:辞别。因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烟花三月:指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三月。下:顺流直下。

  孤帆:单独地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没有了,消失。唯:只

  天际:天的尽头,天边。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帆”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只见“帆”而不见“船”呢?(“帆”指船)

5.找生说说全诗的意思。

  (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6.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7.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8.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表达了思想感情。

  (1)朗读并画出重音和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齐背《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复*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指名读。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出片段。

  2.选择内容:

  (1)教师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宽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

  内容:家乡里值得留恋、回忆的地方;自然风光,名特产品、名胜古迹等内容。

  中心: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同学之间交流。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师生评议。

  3.练写片断,相机指导。

  (1)全班练*,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继续练写。写完后的同学进行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作业设计:

  一、默写《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填空: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__代诗人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

  2、“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句千古佳句,是__代诗人___写的________的诗中的句子。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广陵”,就是____,这首诗前两句______,后两句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__。

  三、先理解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_______时时:________

  恰恰: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怜:________小: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________尽:________

  唯:_________天际: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教学设计3

  第七单元

  24.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古诗教学设计4

  一、教材简说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二、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1)自学古诗,说说已经认识哪几个字,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正确。

  (2)本课十个生字中,“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生字的巩固。在教学中,可以用组词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加深对生字的记忆。如,光—光明、月光、灯光;举—举手、举重;还可用“大转盘”以游戏的形式复*生字。

  (4)结合“故”的认记,认识“攵”这个偏旁。

  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4个字可分两类。“目、耳”要注意提示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头、米”要提示这两个字的最后一笔笔画不同,“头”的最后一笔是“点”,“米”的最后一笔是“捺”。可让学生运用对比法加深记忆:大—头。

  (二)朗读感悟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小组合作,试读诗歌,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自由读,说说在读这首诗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启发想象,熟读成诵。播放柔和的音乐,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做边读,熟读成诵。

  (三)课后练*

  “我会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说话。在学完这首诗后,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夜晚的天空。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夜空说一说。注意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及时纠正发言时的一些语病。同时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说话的内容更加充实。

  (四)实践活动

  古诗朗诵会:每个同学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进行一次古诗朗诵比赛。

  (五)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兴趣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4.小组合作学*,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

  1.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2.配乐朗读《静夜思》,想象诗歌画面。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背诵。

  (五)复*生字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4.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本课的生字。

  (六)书写指导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七)实践活动

  观察夜晚的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还可用图画来展示。

  五、资料袋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是盛唐时期的典型代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千首,有“诗仙”的美名。他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名诗欣赏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古诗教学设计5

  【课前透视】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

  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

  2、观察:

  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对话*台〗

  一、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

  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

  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

  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和良好*惯。

  三、研读

  1、自学诗句:

  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

  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中存在的疑难。

  4、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的学*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

  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把自**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五、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朗朗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多形式的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语言积累,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课时

  〖对话*台〗

  一、回顾

  1、背诵《望庐山瀑布》,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回顾上节课学*的方法。

  巩固积累,引导方法,为《绝句》的学*做准备。

  二、自读

  1、按上节课的方法,自读学*:

  学*生字,进行识记,读准字音。

  2、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卡片认读生字,(鹭、含、岭、泊、吴)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个别字注意扩词练*,加深学生对字意的理解,促进识记。

  3、指读诗句:

  抓住重点的字音,进行指导。如:“翠”读“*舌音”,“泊”读“ bo ”不要发成“ be ”的音等。

  挖掘学生识字经验,引导主动识字。加强识字经验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渠道识字的良好*惯。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吴、含、窗、岭、鸣、绝、泊、柳”,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等方面进行观察。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书写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说清楚。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窗”注意不要丢掉“囱”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岭”的里面都有相*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岭”里面的是“令”。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写字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惯。

  四、感悟

  1、出示诗句(不出现插图),默读诗句,利用工具书自学诗句内容。

  2、启发思考:

  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应该画些什么,并说出理由。

  3、组内交流:

  有条件的可采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笔画简笔画,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交流过程中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含”“东吴”。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创设情境,变“话”为画,有机地转化学*活动,在学生想画、说画、赏画、评画的过程中,理解了诗句的大意,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但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画画”不是活动的主体,只是理解诗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费过长时间,以免喧宾夺主,偏离重点,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五、诵读

  1、出示插图或学生的优秀画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图文对照,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以及诗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浓的特点。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背诗句。如:自读、小组合作读、配乐读、指画面读等,实现美读成诵的学*目标。

  六、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有条件的可以召开一个小型“诗歌朗诵会”,展示学生课外的古诗积累情况。

古诗教学设计6

  活动设计背景

  圣诞节、元旦节来临了,宝宝们都知道这两个节日分别是我们国家和外国的新年。新年到了,寒冷也来,学*江雪让宝宝们感受冬季的寒冷和美丽的雪花。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意境。

  2、让幼儿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幼儿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朗诵古诗。

  2、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意境。

  活动准备

  图片四张(春晓图片)、古诗视频、古诗意境视频、废旧白纸若干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

  一、开始环节

  1、师生打招呼、课前律动(手指游戏)

  2、用玩偶企鹅宝宝引入话题。从寒冷的南极请来了企鹅宝宝,它今天给大班的宝宝们带来了古诗《江雪》。请宝宝们把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听,因为这首古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听完之后,请宝宝们说一说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片。(四首古诗意境图画)

  二、基本环节

  1、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两遍

  2、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画是描述这首古诗的,为什么?

  3、老师再次朗诵古诗,请宝宝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吗?有不想起床的感觉吗?为什么?

  B、谈谈冬季与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妈妈叫你起床的时候,你会边起床边想什么呢?

  4、根据图画讨论图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古诗意思(师生共同欣赏、播放古诗意境视频)

  A、这幅画描述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见了什么?(千山鸟飞绝)

  B、路上有没有行人?猜猜路上为什么没有人?(万径人踪灭)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头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爷爷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5、共同欣赏视频(幼儿跟读)

  三、结束环节

  玩撕纸(雪花)的游戏

  四、延伸环节

  1、把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让爸爸妈妈教画雪花和雪娃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准备的开放性问题较多,幼儿能开动脑筋,大胆参与活动,连*日不爱张嘴说话的小宝宝都参与了互动。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在撕纸游戏环节,宝宝们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尽兴。

古诗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介绍屈原及《楚辞》

  导语:今天我们学*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

  (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2)自读注释①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3)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教师范读时要富于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可参考《教参》。)学*“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这两句时,可结合已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一段《吊古战场文》:“浩浩乎!*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让学生对照诗句学*,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对《吊古战场文》这段精彩的环境描写,使学生更体会到精练诗句中的丰富内蕴。

  2.继续学*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

  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让我们结合这句诗再来读读《邓稼先》这篇课文中引用的一首诗歌吧。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3.《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学*了全诗之后,同学们回味一下,这首诗给人的是一种悲哀的感觉吗(启发学生回答)有了感性认识后,让学生自已总结诗的主题,教师可给出下列词:不仅……更重要……激励、同仇敌忾、振兴等等。

  四、了解《国殇》叙赞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解释叙赞相结合的写法。

  五、朗读

  播放《十面埋伏》的录音,让学生在录音的伴奏下,带着感情大声诵读这首诗。

古诗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秋天的焕然生机,再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3、培养孩子乐于背诵古诗,积淀经典文化底蕴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识字写字

  1、自主认读生字条里的所有生字,不认识的借助拼音解决。

  2、小老师领读。

  3、同桌互相听读。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5、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6、扩词练*。

  7、写字:

  ⑴分析字形,掌握规律。

  ⑵师范写“枝”“刘”,提醒此二字的第四笔均是“丶”。

  ⑶描红、临写,评出优秀。

  二、朗读感悟

  1、《赠刘景文》。

  2、整体感知:

  ⑴自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

  ⑵同桌之间听读。

  ⑶小组合作交流,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之处?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配乐范读两首古诗,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生说说自己“听诗”的感受。

  3、生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美,感受诗的韵律美。

  4、配乐赛读、评读。

  5、指导背诵。

  四、实践活动

  1、从两首诗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进行“诗配画”活动。

  2、开古诗朗诵会,每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古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7个生字。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古诗和背诵的能力。

  思品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词典或注释理解诗句。

  教学难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阅资料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2

  第1课时

  学生活动时间(约)34分钟

  教师活动时间(约)6分钟

  教学要求

  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枫桥夜泊》(20)

  一、整体感知。

  课件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自读解惑。

  (一)自读课文,对照文中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三)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月落乌啼江枫霜满天

  渔火钟声客船寒山寺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选择板书。

  如:惊叫的乌鸦满天的寒霜孤零零的客船悠远的钟声等等。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如: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漂泊夜开始了。

  月亮落下,满天寒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寒冷的画面,暗示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更加衬托夜的寂静、凄凉。

  江边的枫树、孤独的客船,隐约的古寺:显示出停泊之地偏僻荒凉。

  引导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音乐渲染、感知意境。

  师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的几棵枫树,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约可见的寒山寺……

  学生在音乐中诵读。

  师提问:读诗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这一夜景物的变化,游子一一看过,想想这夜他该是如何度过的。

  (从天黑到夜半再到下半夜,游子看着江边景物的变化,听到了乌啼钟鸣,彻夜难眠。)这是为什么?(因为“愁”)

  师:诗人张继怎么了,劳累了一天为什么不好好睡觉?他看看江枫,看看渔火,愁什么呢?你们猜一猜,他为什么而愁?

  生:可能是他离家久了,非常想念家里的亲人;

  可能是他外出游玩,碰到不顺心的事了,比如和好朋友闹矛盾了;

  可能是他孤零零一个人,很寂寞。

  师:那么他是睡不着觉才听见钟声,还是钟声使他愁了?怎么理解“对”字?他面对的是什么?和他做伴的是这个“愁”字。究竟为什么呢?

  课件播放补充资料,学生配乐轻声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文那么长那么大,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一边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睡眠》

  待学生自由读之后,指一名读书较好的同学读这段资料。

  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痛楚的内心愁绪造就了一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最后写“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想表达什么?

  生:孤寂的、寒霜满天的夜晚,除了几声乌啼,静悄悄的,使诗人本来感到孤独的心更孤独了,所以他难以入睡。现在听到远处传来寒山寺的钟声“当——当——”就好像撞击在他的心坎上,他越发孤独苦闷了。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就成了这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大家一起背诵!生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状元是谁已无关紧要,真正被我们记得的是张继以及这首闻名中外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暂且告别这位失意的人,离开枫桥。要知道,就在张继寂寞忧愁之时,有一个人早已兴奋地来到庐山脚下——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

  学*《望庐山瀑布》(20)

  一、谈话引入。

  师: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庐山,放眼庐山瀑布有何感受呢?

  二、学*古诗。

  (一)指名读《望庐山瀑布》,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理解“望”字。

  (二)自由读诗理解。

  (三)指名说诗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诗中哪个字回应“望”字?还从哪里体会出是“望”?

  2.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什么?庐山西北部形似香炉的高峰。

  紫烟:为何生紫烟?

  课件出示画面,引导想象当时的意境:青山如黛,远远望去,香炉峰云雾缭绕,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上的团团云雾形成了紫色的云霞。

  3.遥看瀑布挂前川川:水道、河流。挂:悬挂远远看去,瀑布就像悬挂在山前的河流。

  4.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山高瀑布长。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直泻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

  5.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传说中的九重天,山的最高处。使人怀疑眼前的瀑布是银河的水从天的最高处倾泻下来的。

  (四)想象情境体会;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录像资料;指名展读,相机导读,练读。

  (五)整体朗读,感悟意境。

  李白当时的心情什么样?读出来。假如你就是大诗人李白,当时的情况(正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经过庐山遥望庐山瀑布),会是什么心情?诗人眼中的瀑布,正是自己当时心情的写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揭示了李白此时心胸之豁达,该怎么读?

  (六)品味语言。

  1.全诗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生自由谈。引导学生谈出、读出自己的理解。

  如:“挂”字,一个“挂”字,让我们想象到瀑布高直*展的样子,给流动的瀑布以“静”的感觉,引起了读者的遐想:是谁把这么巨大的白绢挂起来的呢?挂在哪呢?

  如:“直下”、“三千尺”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又高又大。

  如:“银河”使瀑布充满神话色彩,也写出了瀑布之长。“落九天”,诗人想象奇特,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形态。

  2.师:全诗是在写瀑布,第一句并不是写瀑布,好像没什么用处。你们同意吗?

  生生交流后回答:全诗写的是真实的景物,第一句写山,好像与瀑布无关,其实是为写瀑布做铺垫,写山是为了写瀑布。没有山,瀑布就无处可挂了。

  三、整体欣赏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壮观景色。

  四、读出感受生自由读,练*背诵。

  第2课时

  学*《山行》和《江雪》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忧愁的诗人,遥望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那么,秋天的山林,冬雪中的江面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山行》和《江雪》这两首古诗。先来看第一首《山行》。

  二、初读古诗。

  (一)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斜”(xiá)的读音。

  (二)指名读,学生评价。

  三、质疑解疑。

  (一)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二)学生自主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的意思。(师巡视,提示学生可以试着按方位画出简图。)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五)借助多媒体,感悟作者用词的精炼。

  1.寒山:不是山的名称,深秋时节山中有寒意。一个“寒”字,既写出了季节特点,又写出了作者的感觉。

  2.坐:因为。

  3.红于:比……更红。于:比。这句话用谁和谁作比较?用霜叶和二月里的鲜花作比较,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4.录像展示:山的高处白云升起隐约有人家和漫山遍野经秋霜打过的火红的枫叶,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

  (六)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站在山脚下的诗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体会情感。

  (一)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配乐,播放课文意境课件。

  教师旁白: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由衷地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中秋天的景色,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次多种形式练*读。

  五、诵读古诗。

  (一)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学生自由背)

  (二)出示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和画面前吟诵。(可以配上动作)

  (三)学生背诵展示。

  导语:就在诗人杜牧被秋天山林美景所陶醉的时候,一位老翁却在铺满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板书《江雪》)。请大家自由学*第二首古诗。

  学生自学,然后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自定要求积累诗篇。如: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秋天山林中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冬雪天的还有哪些等等。

古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 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 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齐读生字新词。

  ⑵ 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分组读诗。

  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⑴ 指名读。

  ⑵ 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⑶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⑷ 师归纳,生质疑。

  ⑸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⑹ 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⑺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⑴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⑵ 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⑶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 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 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古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草》。

  〖对话*台

  一、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学生是学*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

  1、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台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借鉴、欣赏同进步。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教学设计12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感受古典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激发学生学*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诗词的自信心,增强合作意识。

  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培养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中国被称为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涌现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咏古诗,畅谈古诗,领略诗歌的无穷魅力吧。

  活动指导交流展示

  活动一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指令一人当组长,各小组听清各组的具体任务和注意事项。

  1.“分门别类辑古诗”小组

  (1)从互联网中查找我们选定的主题内容:关于爱国、思乡、动物、植物、地名、颜色的古诗句,编辑成手抄报。

  (2)大家交流编辑的手抄报内容,尽量避免重复。

  2.“别出心裁品古诗”小组

  (1)从互联网中查找以古诗词题目或句子命名的图画;或根据图画配上学过的古诗词。

  (2)交流查找到的作品,评定优秀作品向老师推荐。

  3.“声情并茂诵古诗”小组

  (1)从互联网中查找以古诗词题目或句子命名的歌曲,或根据古诗词内容编成的歌曲。

  (2)交流查到的作品,评定意境优美、曲调动听的歌曲向老师推荐。

  活动二有分工也有合作。确定有困难的同学,可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求助,尽量每组独立完成。

  活动三成果展示,各组通报采编情况

  1.首先看看“分门别类辑古诗”小组编辑的诗集内容。(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诵读。

  (1)关于爱国的诗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有关思乡的诗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其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3)关于动物的诗句: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4)关于植物的诗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5)关于地名的诗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杜牧《泊秦淮》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6)关于颜色的诗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运用幻灯片,展示“别出心裁品古诗”小组推荐的图画。

  《悯农》《水调歌头》《春晓》《江雪》《游子吟》《静夜思》《村居》《天净沙秋思》。

  3.用幻灯片展示“声情并茂诵古诗”小组推荐的歌曲。学生聆听音乐,猜猜这些歌曲分别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

  大家欣赏以古诗词题目或句子命名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月满西楼》《虞美人》《满江红》《思君》。

  4.老师小结。

  将本节课收集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编辑成册收藏起来,全班齐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诗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古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目标:

  学*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目标:

  学*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目标:

  学*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2、朗读诗歌,思考:诗人笔下写了哪些内容?

  3、学生轻声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相互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

  5、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人的感情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四)布置作业

  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在教学上的侧重点是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古诗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径、斜、枫、于”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枝、枫、记、刘”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识记生字,练写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出示苏轼画像或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等物品,让学生直观认识苏轼及其经典诗句。(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教具。)

  2、简介苏轼: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

  3、解诗题:一天,苏轼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老先生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兴之所至,写了一首诗赠送刘景文,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醒读准后鼻音。

  二、释字词,明大意

  1、初读。自由读这首古诗,画出生字。

  2、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词语可课前板书,也可做成卡片。)

  3、再读。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指名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5、再指名读,齐读,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6、质疑。同桌互相读一读这首诗,再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教师点拨——

  荷尽:荷花枯萎。

  擎雨盏:托住雨珠的叶子。

  菊残:菊花凋谢。

  傲霜:不怕风霜。

  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三、品诗句,悟诗情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读诗句,对照插图细细品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

  (1)荷尽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说明这是一个什么季节?

  (2)菊残

  交流:秋风中,虽然菊花凋谢了,可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想象回答: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只有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3、做填空练*:秋天的景象真美呀,秋天还是一个xx的季节!

  4、难怪作者感叹: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板书:好景、君须记)

  四、诵诗句,写生字

  1、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出示要写的字:首、枝、记、刘,学生认读。

  4、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识记,怎样写正确,写美观。

  5、教师示范,学生练*。

  6、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第二首古诗。

  三、学*《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

  1、知诗人。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3、读诗句。

  (1)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齐读。

  (2)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坐(因为)、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等。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景:枫林晚。霜叶红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扩展阅读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扩展1)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教学设计1

  一、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会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会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会《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A类(基础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诵诗词。

  2、B类(核心目标)

  展开想象,体会词中的画面感,感受"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并感悟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在这些感受与感悟中引起情感共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与体现。

  3、C类(延伸目标)

  了解"渔夫"在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三、预*作业

  认准生字词;了解作者张志和的生*。

  四、教学过程

  (一)忆主题、酝诗情。

  1、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乡村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以为常的,可是你们知道吗,正是因为这种悠闲舒适、与世无争的特点,被城里人所向往,今人如此,古人也是这样。我们学会过哪些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歌呢?

  2、是啊,乡村生活是翁卷笔下"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忙碌,是范成大笔下"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天真。那么在唐代诗人张志和的笔下,乡村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渔歌子》感受他笔下的乡村。【板书:渔歌子唐张志和】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是什么体裁呀?我们以前学过词么?(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和诗有什么区别呢?同桌讨论一下。

  4、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合作闯过诗词旅途上的四道关卡,摘取胜利的果实,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赶紧看看我们将要打通的哪四关?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关、字正腔圆读正确;第二关、抑扬顿挫读韵律;第三关、入情入境读画面;第四关、知人论事读情感)。

  (二)闯四关、读诗情。

  1、字正腔圆读正确。

  (1)通过自读、同桌互读的形式把词读正确。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完成。

  (2)谁为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但是想读好可不太容易,我们一起来看: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鳜鱼的"鳜"字非常的生僻,好多成年人都读不对,还有"箬笠、蓑衣"都不太常见。现在跟我读: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同学们,箬笠和蓑衣是什么东西呢?看一下"箬笠"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部首?可能和什么有关?(箬笠是用竹篾编制的斗笠,而蓑衣呢,是用草编织的雨衣)

  (3)读准字音之后,请同学们再通过同桌互读的形式读词,要字字落实。

  2、抑扬顿挫读节奏。

  (1)抑扬顿挫地朗诵,与同桌商量着试着读出词的节奏。每首古诗都有不同的节奏,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节奏,现在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读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

  (2)请你来展示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三的节奏,请同学们按照这个节奏来试读一下。诗词中的每次停顿要做到语断而气连,千万不要读的断开。请你再读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二一的节奏。老师也有两种读法介绍给大家,看远处跳过来一只小青蛙,它的节奏是"呱、呱、呱、呱",举起你们的右手,我们学着青蛙叫的节奏来读一遍。青蛙刚走又来了一只小麻雀,麻雀跳的节奏是"呱呱呱呱、呱呱呱",来我们再跟着麻雀的节奏跳一遍。

  (3)除了刚介绍的读诗节奏,还有一种节奏。我们知道一二声称为*声,三四声称为仄声,*声读的悠长一点,仄声读的稍快一点,(课件),听老师来示范一下。现在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会*仄的韵律美。男生先试读一次,我们女生也不能落后,再来试读。

  (4)除此之外呢,在注意诗歌字与字之间节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标点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也说明停顿的时长不同,逗号时间短,句号时间长。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节奏再齐诵这首诗。

  3、入情入境读画面

  (1)诗歌是一朵绽放的花,俏丽迷人;诗歌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引人入胜;诗歌是一方清秀宜人的山水,醉人心扉;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诗词中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在老师的朗诵声中张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2)同学们真是听的如痴如醉,相信此时你们的眼前一定出现了很多的画面吧,先让我们走进词的第一句,看看它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看到了西塞山和白鹭。西塞山在哪里?江南的山是什么样子的?生:秀美的。我们来欣赏一下秀美的西塞山(课件)。白鹭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白鹭飞翔的姿态特别的优美。注意:"鹭"字的写法指导。

  哪位同学能把这些词连成一句话组成一幅画面呢?(秀美的西塞山前,姿态优美的白鹭在自由的飞翔。)

  (3)我们再走进第二句的美景中去尽情的欣赏一番吧。你看到了什么?(桃花、鳜鱼、流水)桃花是什么颜色的?长在什么地方?桃花树下有什么?给流水加上一个形容词你想用哪个词?河水里有什么?我们来认识一下鳜鱼是什么样子的?(课件)试着用这几个词连成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美景吧。(三三两两的桃花开在岸上,潺潺的流水中有淡黄色的鳜鱼在不时的跃动着。)

  (4)秀美的西塞山,姿态优美的白鹭,三三两两的桃花,潺潺的流水,淡黄色跳跃的鳜鱼,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写意山水画啊?【板书:山水画】

  (5)引读:看啊,在秀美的西塞山前,从水田里飞过来的白鹭上下翻飞,姿态优美,在这明媚的大好春光里自由嬉戏——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三月的阳光里,桃花盛开,那片片粉红倒映在水中,红的花绿的水,引得水中的鳜鱼也争相追逐这落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烟花三月,草长莺飞,阳光在河面洒下点点金光,肥美的鳜鱼也不甘寂寞,时不时的跃出水面,也想欣赏这迷人山水画,看到这美景,张志和的信不由的欢悦起来,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读出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6)这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所以张志和"斜风细雨"也"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两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作者在湖上钓鱼。)箬笠是什么颜色的?蓑衣呢?再加上青山绿水和白鹭,色彩美不美?除了这色彩还有什么?(斜风细雨)为什么是斜风细雨啊?春天的风雨也是多情的、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飞翔的鸟、跃动的鱼,拂过脸颊的微风、洒落湖面的细雨,再加上沉稳不动的青山,有动有静,美不美?作者流连在美景之中不舍得回去,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觉啊?对了,不舍的,舒缓的。请你来试一下,看来这美景还没有完全吸引住你。【板书:垂钓人】

  (7)想着那一幅幅画面,我们在美读中尽情的欣赏这美景吧(课件)。

  4、知人论事读情感

  (1)风和日丽的时候作者徜徉在秀美的山水之中,风雨来临也"不须归"。作者为什么不归呢?学会诗词讲究知人论事,课前预*时候咱们搜集了张志和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课件)。

  (2)所谓无官一身轻,心无挂碍才能真正领略这山水之美。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钓鱼从来不设鱼钩不放鱼饵,那么他钓的是什么啊?同学们讨论一下。请你说一下,你来说,钓的是美景,钓的是闲情。那同学们大胆的想像一下,"不须归"的"须"字还能换成什么字呢?(舍、愿、想……)

  (3)引读:不舍归,一袭蓑衣,一顶斗笠,便融入这青山绿水之中,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自在的张志和啊——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愿归,是不愿陷入那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污秽官场,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率性的张志和——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想归,是不想让世俗纷扰牵绊住自己不羁的心,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逍遥的张志和!让我们一起走*那逍遥的烟波钓徒——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感受"渔夫"的文化意象。

  张志和在南方的春日中垂钓,不舍归去,无独有偶,在北方大雪纷飞的寒冬中也有人垂钓不舍归去,这就是柳宗元。齐诵柳宗元的《江雪》。可见,在古诗中,渔夫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世无争、纵情山水的生活状态,他是诗人自己内心的选择,与景无关,与情有关。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为什么不把有关渔夫的文化内涵标注在自己的课本上呢?

  (5)通过这节课的学会,《渔歌子》这首词在我们的朗读声中被唤醒了,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正是通过《渔歌子》这座桥梁,我们认识了张志和,走进了张志和的内心世界,和他展开了跨越千年的对话,他的经历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这就是我们中华少年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请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渔歌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的闯过了所有的关卡,恭喜大家闯关成功,为这么优秀的我们鼓鼓掌。

  三、学有疑,带诗文。

  1、孩子们,学贵有疑,张志和说"不须归",难道就真的能不用归了么?在他写的《渔歌子》广为传唱之后,他的哥哥张松龄也写了一首词来回应:"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一个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却说"狂风浪起且须还",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呢?课后请同学们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看看他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古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生字。

  原诗有八句,这里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

  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字。

  乃: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撇”。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

  (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⑥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

  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熟读背诵两首古诗。

  【学*难点】

  领悟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课老师布置的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做……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件中的图,你们右图中看到了什么?

  7、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贺知章。

  (简介诗人生*)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边读古诗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4、从读“咏、碧、妆、裁、剪“要求学生会读,读准。

  5、指名读,请其它学生正音,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 (放远处看到柳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

  ⑵ 诗人从远处看到了柳树,发生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丽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的多好,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2、自读第三、四句:

  ⑴ 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样和同桌去读第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 学生自读,指名读,读到第三句时,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⑶ 读到第四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去和小伙伴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和同桌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

  4、讲评学生的小绿笔。

  五、指导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学生提出难写的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笔顺要多次书空,记准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要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开来,一捺改成一点。

  “剪”字下面是刀。

  2、学生自己练*、老师指导。

  六、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检查作业

  1、背诵《咏柳》。

  2、读春,积累词句。

  (开火车,每人说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说一个含有“春”的词语,看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

  3、课前搜集的有关“春”的佳句名诗,你们都搜集了多少?

  4、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材料讲出来。

  5、老师出示课件(收集的词语、成语、名诗佳句)请学生来读。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他们对春天是那样欣赏,那样痴情,真可谓是把春天描摹的绚丽多彩,古人赞美春天的诗很多,我们今天学的是南宋诗人朱熹《春日》。

  2、今天咱们学的这首诗,谁知道它们题目是什么意思。

  3、简介诗人朱熹。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朱熹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后,你能猜一猜诗人在写《春日》时的心情吗?

  (高兴、喜悦、欢快、舒畅……)

  (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猜测,大家能从诗文中找出明确的词句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

  (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老师点拔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设得、东风面、总是春

  万紫千红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师范读一次。

  8、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滨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

  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出示)《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孔子在书籍中寻找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像是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从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系吗?我们大家要在书海中求知识,因为书的海洋里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古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朗读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课 型:新授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二、 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 介绍写作背景,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二年(761)。这时,杜甫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的草堂里,生活比较安定。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过,拜访。相,偏指一方,“我”)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明确:蓬门(蓬门荜户蓬筚生辉)

  四、 鉴赏点拨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1.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寂寞孤独分析:但(只)。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2.“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明确:是说没人光顾

  3.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例如:(1) 主人下马客在船 (2) 秦时明月汉时关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联应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4.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歉疚这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5.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友情深厚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五、 小结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六、朗读,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盼———迎———劝———邀孤独——欣喜——融洽——兴奋(高潮)

古诗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难点:

  背诵《静夜思》,并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教具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学校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他奶奶听的。这篇新课文是——

  二、板书课题

  3英英学古诗

  三、解释课题,教题中生字

  1、“英英”是一位女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ing”,古诗的“诗”也是整体认读音节,是翘舌音“shi”。(领读课题两遍)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四、初读指导。

  1、看图。

  (1)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做什么?

  (2)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书面表达方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名字回与他说的话区分开,第一行“英英”指的是说话人,紧接着是英英说的话。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3)检查学*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标点符号读正确。

  (5)分段指名读、齐读。

  (6)分角色读对话。自读、同座二人分角色对读、指名二人对读各一次、分两个大组对读各一次。

  3、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五、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齐读。

  过渡:下一节课我们一同来学*《静夜思》。

  第二课时

  一、学*《静夜思》

  1、(出示古诗)解释诗题。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地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以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他穿戴的是古人的衣帽可以看出来)(这幅图是为《静夜思》配的画,《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这幅图左边有个大筒子,插着许多诗稿,说明这个人就是大诗人李白)对,你们看得很仔细,想得很合情理。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也许他正在想着做诗呢)对,你们说的画面意思正和诗题的意思相同。

  望思乡

  奶奶

古诗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江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之一。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所作。诗人借描写风雪之中垂钓的渔翁,来衬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其中那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学情分析】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质兼美,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四年级的学生对读古诗、赏诗境、悟诗情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古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讨论,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了解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故事的教学,感悟古诗选词精炼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朗读、吟诵、议论等形式,深入感受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科学自然观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创设:让学生观看视频,充分感受老翁寒江独钓的画面。

  2、引导示范:在学*古诗时,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学*古诗,理解诗意。

  学法:

  1、朗读感悟: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感悟古诗。

  2、小组合作学*:在老师的引导示范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在大雪纷飞,寒分啸啸的时候,人们都已回家避寒,江面上却有一位老翁在垂钓,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江雪》(板书课题)。

  2、齐读诗题,总结题目意思。(江上的雪景)

  3、观看视频,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了解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指名交流汇报)

  3、学*生字,扫除拦路虎

  孤蓑翁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同学们,《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寓意深刻的“寒江独钓图”,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学*第一句:

  千山鸟飞绝。(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

  绝:尽,没有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

  3、小组合作学*

  用学*第一句的方法小组合作学*剩余的诗句。

  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重点抓“灭、孤、独”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理解

  (3)、根据关键词,把整句诗的意思翻译出来,并读一读。

  4、交流汇报

  第二句:万径人踪灭。

  径:小路灭:消失

  此句解释为: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

  第三句:孤舟蓑笠翁。

  孤:指江面上只有一条船

  蓑:指蓑衣 笠:指斗笠

  此句解释为: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第四句:独钓寒江雪。

  独:独自一个人

  此句解释为:独自一个人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5、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

  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6、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

  7、此情此景,诗人为什么还在独钓呢?

  8、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升华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简要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2、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课后搜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古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间”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体会“春风又绿”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讲述每首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了一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游子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赠送给好朋友汪伦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亲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2.欣赏二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二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泊船瓜洲 游子吟

  一水 数重山 慈母 游子

  春风 绿 密缝 恐迟

  还 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语言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他们的人文和诗学素养。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每次教学古诗,基本上都是教师引领学生逐句讲解,再由学生背诵下来便大功告成了。虽然看似知识掌握了,但是古诗中所蕴含的深意以及语言的优美、凝练,学生却并不能很好地去体会。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怎样才能打破这种串讲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能主动去学*古诗,主动去感悟诗中的情感,进而有效地去品味诗中独特的魅力呢?所以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也在网上欣赏了很多古诗的教学课例,尤其是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枫桥夜泊》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学中他创设的那种幽深的意境,以及课堂上那浓浓的诗意深深地吸引着我,于是我便在自己的这节课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以“母爱”为主线,合二为一

  《游子吟》《别母》这两首诗都是以表现母爱为主题,其中又都饱含诗人们对母亲的思念及感激之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便将它们放到了一起来执教。由于《别母》相对来说是学生比较生疏的一首诗,所以在教学中,我便将它作为主讲来学*。而《游子吟》学生们比较熟悉,所以便放在学*《别母》这首诗之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学*方法,再由学生来自学完成。当学*完两首诗后,我又将两首诗中最能体现母爱的诗句穿插在一起,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让学生深入地体会了两首诗中所表现的母子亲情。这样,有分有合,有教有放,不但使学生对两首诗有了整体的把握与感悟,又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学*能力。

  二、以“母爱”为基调,引情入境

  古诗,境界高远,蕴涵哲理,每一首诗都饱含诗人的深情,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更是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语言,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母爱”这个主题,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引领,并借助音乐、图片、语言的渲染,将学生紧紧地吸引在古诗的意境之中。比如当学生在朗读“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这句诗时,为了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母子间情之深,思之切,我进行了三次引读指导,同时配上凄婉的乐曲,孩子们早己身临其境,完全沉浸在了浓浓的思念之中,这样,诗意不用多讲,而诗情便自然地流进了学生们的心中。

  三、以“母爱”为牵引,拓展升华

  五年级孩子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并且经过前四年古诗词的滋润,已经具备一定的对古诗的品味感悟能力。因此在学*两首诗之后,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我适时地引入白居易、周寿昌和李商隐的有关描写母爱的诗句,一句“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母子分别时痛彻心扉的伤感,而“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又再次让学生们感悟到儿女对母亲的那份思念。当情感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引出李商隐的这句“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又将学生的思绪落实到了如何回报母爱的思考之上,这样就使学生们的感悟更加深入一些。

  当然,除了这几句古诗外,还有不少现代诗也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于是我就想,如果能将一些现代诗也融入本课之中,学生们是否会感悟得更加深刻呢?所以我便试着打破常规,将两首赞美母爱的现代诗引入了本节课,让学生们在读悟的过程中,感悟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这样,也将我们祖国古今语言文字的不同魅力贯穿在一起,激发了孩子们学*语文的热情。我觉得这样的拓展,或者内容相关、或者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找到共鸣点。同样的一节课,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古诗教学设计8

  古诗二首——夏日绝句

  1课时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重点难点:

  识字、朗读、背诵古诗。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背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

  2、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 合作学*,初读古诗,学*生字

  1、我会读

  (1) 学生自由读

  (2) 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 请生读,其余学生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 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 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

  (2) 考考同桌

  (3) 汇报学*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我想问 学生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 读中感悟

  1、学生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

  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及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 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听课件朗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3、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父母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古诗二首——示儿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

  (生合作学*,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5、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方法很值得大家学*。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6、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7、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

古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掌握这首诗中的生字、词语;

  2、指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意境;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意境:乡村四月浓浓春意和优美景色,人们忙于农事而心情愉快的境界。

  教学方法

  1、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诗意;

  2、 学生在学*过程中自主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 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4、 朗读、背诵与默写相结合。

  教学准备

  1、 电教版:教学课件、教学录音带

  2、 普通版: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古诗《乡村四月》的学*,原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2分钟):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啊?谁来背一背。同学们知道的很多,背的也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它是宋代翁卷写的“乡村四月”,看他是怎样写的。(板书诗题:乡村四月)

  二、学*古诗:

  1、出示小黑板,展示原文。指名朗读古诗。让同学评一评读的好不好,有没有错误。(3分钟)

  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节奏、语气,读诗应把握的感情。(5分钟)

  节奏:223

  语气:轻松愉快

  感情:读出古诗的优美、轻快、明朗

  3、学*生字(2分钟):

  了:读 liǎo ,结束的意思。

  蚕:读 cán ,上下结构,由“天”“虫”两字合成。

  蚕是蚕蛾的幼虫,能吐丝。

  4、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个别词语可作补充解释(5分钟):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地。(补充:“白”在诗中指的是水。人们*惯上把透明物体叫“白”,比如“白酒”、“白开水”等。“川”在诗中指灌满水准备插秧的稻田。)

  子规:杜鹃鸟。(补充:也就是布谷鸟,大通农村所叫的“长高虫”。)

  才了:才,刚刚。了,结束。

  蚕桑:给蚕喂了桑叶。这里把名词当作动词来用。

  5、 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5分钟)

  6、 体会这首诗的意境(8分钟)

  提问: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生答:绿、山原、水、稻田、子规声、雨如烟)

  提问:诗人用这些景物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什么? (生答:描写了“绿遍山原,水满*川;子规声声,雨丝如烟”的景色,表现了乡村四月浓浓的春意和优美的景色。)

  提问:后两句写了什么事情?表现了什么?

  (生答:忙于农事的事情。表现人们积极务农的劳动热情。)

  师小结:说的很好。乡村四月人们很忙,但忙得有目标—“才了蚕桑又插田”;忙得有乐趣—乐在务农,人们都在田里,说说笑笑,干活有劲。这就是这首诗意境的高妙之处。

  7、 指导背诵和默写(8分钟)

  指导背诵: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事。先记写景,后记写事。 指导默写:指一名上黑板写,其余学生在下面写。写完后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2分钟):

  搜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景色:绿遍山原,水满*川;

  子规声声,雨丝如烟。

  景象:闲人少,(忙人多);

  才了蚕桑,又去插田。

  教后反馈:

古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四个生字,认识三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重点)

  3、懂得农民伯伯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要尊敬农民、爱惜粮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课本插图导入)

  1、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

  教师引导(1)、图上有谁?一位农民伯伯。

  (2)、他在干什么?他手里拿着锄头正在为田里的禾苗锄杂草。这在古代叫做“锄禾”。(板书:锄禾)

  2、唐代有位叫李绅的诗人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里干活就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做《锄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二、进入新课

  1、读题目(教师范读、学生读)。

  2、初读课文(黑板出示古诗全文)

  3、学生自由读,指名学生读。

  4、教师: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我们要读出节奏。

  教师先正音后范读

  5、生再读(先练读再指名读和齐读)

  三、学*生字

  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诗中的几个生字忍不住想要和大家认识一下了。

  1、学*“禾”,它是什么呢?(学生答:禾苗。)田里的庄稼(稻麦)的植株。怎样记住这个字呢?(学生答并书空)

  2、学*“午”,看插图,太阳怎么样?(热)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最热呢?(中午)读古诗的第一行,并指出“午”,我们要怎样才能记住这个字呢?(学生同桌互相说并书空)

  3、学*“辛苦”,图上的农民伯伯干活干得怎样?很累——辛苦。要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引导学生从读音、结构等方面分析。

  4、认识了这四个生字,就让我们拿出练*本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按照教师的范写,同学们也来写一写:看看谁在写字的时候姿势最正确,字也写得最认真。

  学生描红并练写,然后组词。

  (教师了解学生写字情况并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四、理解大意,再读古诗

  1、齐读古诗

  2、师生共读

  3、你试着把你刚刚看课本插图时发现的连起来说成几句话。 学生说,教师帮助总结:我们说的这几句话,其实诗人李绅也说了,只不过他说得更简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农民伯伯这么辛苦,诗人想告诉(提醒)我们什么呢?教师解释:餐,饭食;皆,都。

  5、学生自由练读并背诵全诗。

  五、延伸拓展

  如果遇到有人把饭撒在地上或是把打完的剩饭倒掉,你会怎么办?学生交流。

  六、课文小结

  看了图,读了古诗之后,你想到了什么?你今后要怎样对待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呢?

  学生说,教师总结(结合板书)。

  七、作业

  在汉语拼音本上,抄写或者默写《锄禾》全诗。

  八、板书

  锄禾

  农民→ 辛苦 →要尊重

  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

  九、课后反思

  《锄禾》古诗的思想教育意义,在于要求学生树立“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的美德。在教学中未能联系学生*常生活中喜欢浪费的表现,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对农民锄禾的辛苦,粮食珍贵铭刻于心。其次,学生写字时间在课堂上没有得到保证。在教学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讲得多了,而学生没有充足的练读时间。

古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的特点,并运用不同的绘画形式为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配画。

  能力:

  2、在为古诗配画中,让学生把文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

  情感:

  3、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创作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一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及内容。

  2、教学难点:画面内容的选择,事物的组织及构图安排。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学生画画用作业纸。黑色水笔、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2、老师今天给大家猜两个与众不同的谜语,谜面是两幅画,大家看,请说出符合画面意思的诗名。(出示咏鹅和画)

  3、同学们真聪明,中国的古诗精彩绝伦,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诗配画》。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老师还搜集了几幅古诗配画作品,请大家看一下(点击课件,逐一介绍)

  2、你认为这几幅配画与古诗所描写的内容相符吗?

  生:相符。因此,图文相符就是古诗配画的第一个特点。(板书:图文相符)

  3、每首诗一般都有四句。那么,这几幅配画是选择一两句作为画面还是把全部诗句都表现在了画面上?生:选择一两句表现画面。

  师小结:以诗中的名句表现画面是古诗配画的第二个特点。

  三、探究总结

  1、出示《春晓》诗句。

  2、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为古诗配画的方法、步骤:

  (1)选择古诗,理解诗意。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景物?逐句分析:春眠不觉晓——春天夜晚睡得很熟,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处处闻啼鸟——一觉醒来,到处可以听到鸟的叫声。夜来风雨声——回想起昨夜曾听到风声和雨声。花落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2)根据名句构思、构图。

  ①确定画面的主题。想一想该画什么?②思考画面内容与诗句是否吻合。

  (3)绘画、涂色。

  (4)选择合适的位置署名、写诗。

  四、创作实践

  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线描、彩铅画、水彩笔画、油画棒画),为喜欢的古诗画一幅配画。

  五、巡视辅导

  指导要点:

  1、先画主题,后画背景。

  2、图画要符合诗句描写的情景。

  3、涂色分层次,对比要突出。

  六、展示评价

  1、

  学生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的《诗情画意作品展》中。

  2、

  老师设立了几个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构图奖……大家来做小评委,看看应该评给谁。

  七、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绘画作品更棒。今天我们把古诗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语言美融为一体,创作出了漂亮的诗配画。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喜欢的文章、古诗配画。

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古诗教学设计13

  展示古诗: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各位老师可以作为参考使用。

古诗教学设计14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时空、拉*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古诗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绝句》

  1.板书题目,并解题

  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是旧体诗。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则。如,共有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言绝句”(七绝)。《望庐山瀑布》也是绝句。

  2.简介作者

  3.理解诗句之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鸣:叫,指歌唱。翠:新绿。翠柳:初春时节柳枝刚抽出新芽。青天:蔚蓝色的天空。诗句之意: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含:包含,藏在里面。西岭:泛指成都西面的岷山。千秋:千年。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泊:停泊。东吴:指长江下游,现在江苏一带。万里:万里之外。诗句之意: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万里之外的东吴的客船。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第一、二行描写先写地上,再写天上,各写什么?

  标出声音、颜色、动作之词: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师:“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传达出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⑵三、四行写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师:“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胸襟是如此开阔。当然,诗中所讲的时间和空间并非实指,但从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看,我们不难想象他对和*生活多么向往。

  ⑶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师:前两行先描绘草堂前看到的景:眼前有鸣叫的黄鹂,翠绿的柳树;天边有蔚蓝的天空,飞腾直上的白鹭。后两行描绘草堂以外看到的景:窗外有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有驶往东吴的客船。

  这首诗先写*景,后写远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草堂春天美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无比愉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三、指名朗读,练*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背诵。

  四、积累运用

  1.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绝 句 早发白帝城

  杜甫 李白

  迟日江山丽, 朝辞白帝彩云间,

  春风花草香。 千里江陵一日还。

  泥融飞燕子, **猿声啼不住,

  沙暖睡鸳鸯。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完成课后练*我会填。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扩展2)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会写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视频《瀑布》,教学课件《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 绝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视频,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瀑布》,设疑,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怎么样来写瀑布的。

  二、学*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播放教学课件中“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听读课文。

  4、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用钢笔描红。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辅助进行。

  第二课时

  一、复*上一节内容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播放课件中的“诗文赏析”部分,学生拓展学*相关内容。

  二、学*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先播放课件中绝句的“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先听读,然后再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背诵。

  五、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辅助进行。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完成课后“练笔”作业。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手段

  利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春天的古诗吗?今天我们学*的这三首古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指导学*《江畔独步寻花》。

  解题。

  通过预*,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杜甫。

  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生字和不熟的字多读几遍。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同桌读一句,讲一句。

  指名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抓住以下重点词语。

  江畔:江边。

  蹊:小路。

  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流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恰恰:黄莺地叫声。

  指名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思考:《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

  有感情地读,读出诗的情趣。

  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学生自由读。

  练*背诵

  学*生字。

  自由练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字词。

  预*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检查复*。

  1听写词语。

  2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指导学*《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

  2介绍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自由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画出不动的词语。

  再读,逐句理解。

  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共同讨论学*。重点抓以下字词。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指名逐句理解。

  朗读训练。

  思考:《游园不值》地作者未能进园赏花,但他并不扫兴,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自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重点抓以下词句。

  故人、西辞、烟花、下、孤帆、尽、唯、天际

  2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3感情朗读。

  4思考: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齐背《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业。

  1背诵两首诗,复*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检查复*。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写家乡的景物棗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成片段。

  2选择内容: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展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3练写片段,相机指导: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当堂完成练笔,写完以后修改。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用单幅水墨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结合学校或者班级活动开展“古诗配画展”,或者“看画背古诗”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添画、改画及创作。

  教学难点:诗所配画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东坡曾称赞画家、诗人为一身的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当你读一首好诗,眼前,常常会浮现动人的画面。那就是你感受到的诗的意境。也就是诗中有画。画家和诗人都有敏感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创造出难忘的意境。

  二、欣赏感知

  这是明代画家画得苏东坡题诗图。画中描绘了诗人苏东坡与友人在浙江杭州游鸡宝寺,在竹上题诗。“一首诗”这就是诗人和画家的情怀。苏东坡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和画家,这就是苏东坡抄写的李白诗的书法作品。这是苏东坡的千古一篇《赤壁怀古》的图,刻印在明代的书籍中。

  这是*代画家傅抱石画的《赤壁图》,这两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这首词的意境。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粼粼》,此意杨柳岸,晓风残月,知己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清代画家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是别样的一番风景,这也是这首词的词意图。这是词特有的离别气氛烘托表现的非常充分。

  这是*代画家陆俨少画得唐诗千秋雪,文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傅抱石画得松下问童子。

  这也是傅抱石的作品,画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青苍的柳叶带着浓浓的雨意。把诗中离别的气氛表现了出来。

  三、教师示范

  同学们,郑板桥大家都知道吧!他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这也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竹石图大家都念过,今天,老师就用他的竹石图来画一张画。

  同学们,请看,板桥的竹石图画成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南西北风。

  四、学生操作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唐诗或者是宋词来画一张诗意画。

  好诗总是充满了画意,好画常常洋溢着诗情。同学们各自将自己对诗的感受表现在了纸上。看这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又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刚才,同学们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画入了画中。真是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1、欣赏画家们的作品,参考其中一幅,画出自己的同题诗意画。

  2、一百个人画同一首诗,会有一百幅不同的诗意画出现,因为每一个人对诗的意境理解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可能同。你将画出怎样的同题诗意画来呢?

  3、苏东坡曾经称赞集诗人、画家于一身的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小窍门:在未干或已干的墨块上,加上有一定覆盖力的颜色,会产生对比鲜明的墨色效果。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的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太少了,我认为这可能是学生一下子想不出的缘故,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做好收集故事的工作,或者是翻阅以前的语文书,或者是网上查找等。还有一部分不了解古诗的含义。可以降低作业的难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诗句来表现。提款有些不美观,学生可以从欣赏中了解几种提款的形式,教师提醒学生落款是要字迹端正。

古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理解成诵。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洞庭湖图片,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视频《白居易简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结合课文插图及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完成下列教学步骤: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

  互读古诗,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有关洞庭湖图片。设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看诗人刘禹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结合动画课件《望洞庭:刘禹锡》完成下列教学步骤:

  1、学生边读边参阅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及动画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复*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课文插图及动画课件《忆江南》,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利用视频资源《白居易简介》,介绍白居易情况: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诗教学设计5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 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

  举头望明月 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

  低头思故乡 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的*惯。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课件:小朋友看一看,这个人怎么了?他在看什么?

  2、帮助幼儿体验古诗的意境。

  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离开了妈妈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自己的妈妈,想家里的亲人。

  3、师示范念古诗,边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 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

  举头望明月 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

  低头思故乡 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4、理解字词

  疑 怀疑,误任务的意思。

  举头 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

  思 思念,想念。

  5、幼儿学*古诗,边作指导。

  师:我们一起来年一遍,能用响亮的声音念古诗。

  6、反复的练*,请幼儿上来表演。

  师:请小朋友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7、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

  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8、讲评。给专心的幼儿颁发奖品。

古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话导入《竹枝词》

  同学们见过“太阳雨”吗?一边下雨,另一边却阳光灿烂。有一句诗说得好——(试探学生是否预*),嗯,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二、指导学*诗句

  1.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

  2.简介竹枝词。

  “竹枝词”是流行于古三峡地域的一种民歌,含思宛转,清韵悠远,音调和谐,明朗欢快。人们在劳作之余,成群结队在江边、堤畔吹笛、击鼓,边唱边舞,抒发内心的感情,驱散一天的疲劳,是三峡人民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刘禹锡在夔州,经常见到这种场面,极为欣赏,因而填写了许多“竹枝词”,今天要学的就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

  3.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齐读。

  (2)借助注释,自读并思考诗句的意思。

  (3)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杨柳青青江水*”: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大江水面*静。

  “闻郎江上唱歌声”:只听到江面上传来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边出太阳,西边却下着雨。

  “道是无晴还是晴”:说不是晴天吧,却还是有晴的地方。

  (4)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4.读中想象。

  (1)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场太阳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边,看到江边的杨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绿,江水*静,耳畔忽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象一下,这首词的后两句写出了少女什么样的心理?

  三、指导朗读、背诵

  背诵《竹枝词》。

  四、作业

  1.默写这两首古诗。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竹枝词》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古诗:《忆江南》(白居易)、《江南》(汉乐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绍作者。

  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教师示范读、同学练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映红花。

  “水村山郭酒旗风”: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镇,酒旗迎风飘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庙,正沐浴在如烟细雨中!

  4.体会诗人对江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感慨之情。

  5.再练读诗句,读出节奏与情感。

古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阅读写作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读懂古诗的方法,领会改写古诗的技巧。

  2、情感态度方面: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诗歌的情感。

  教学板块一:学文写事

  教学环节一:故事引路,明确主题

  一、提问导入——古诗知识小调查

  1、你能说出几个熟知的中国古代诗人的名字吗?

  2、你能说出几个古诗的题目吗?

  3、你能完整地背诵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古诗的有趣故事也不少,来听一个吧!

  二、故事引路

  听故事《解缙的应变之作》,思考回答:

  1、皇帝说的事情是真的吗?

  2、请把解缙的诗句连起来读一读,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3、说说解缙的诗是怎样得来的?说明了什么?

  三、明确主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古诗对提高我们的文学功底是大有好处的。虽然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是光靠背诵的方法来学*古诗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我们掌握一种学*古诗的新方法,把学*古诗和*作练*结合起来。

  学*古诗的新方法——改写古诗(根据古诗写现代文)

  教学环节二:技法点拨

  环节过渡:要根据古诗写好作文,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读写技巧呢?

  一、读懂原作

  (一)读懂古诗的方法

  读懂古诗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原意(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2、要把握古诗的意境(了解古诗描写的环境和具体的事物)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发生的事情、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表情等)

  (二)例文阅读

  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完成练*:

  1、读懂原诗

  2、读改写,大家评:

  (1)小作者写的人和事和原诗里写的相同吗?

  (2)改写的文章比原诗增加了哪些内容?这样增加好不好?

  (3)你还觉得文中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

  二、改变写法

  (一)改变写法的要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3)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4)适当补充背景材料。

  适当补充古诗背后的故事,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二)例文阅读

  读《桃花潭送别——改写<赠汪伦>》,完成练*:

  1、你知道李白和汪伦的故事吗?请给大家讲一讲!

  2、改写文章里的人称发生了什么改变?

  3、小作者的改写比原诗增添了哪些内容?你觉得怎么样?

  三、掌握改写古诗的步骤与格式

  (一)步骤与格式

  1、改写古诗分三步

  第一步:读。(读懂诗句)

  第二步:想。(想象诗句的环境和人、事、物)

  第三步:写。(把想到的通顺、连贯地写下来。)

  2、改写的文章有格式

  题目居中不能少,古诗原文要写好。

  下面接着细思考,改写诗句语言妙。

  (出示正确格式)

  (二)读读品品

  欣赏动画例文《小池》,思考回答:

  1、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3、诗句里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小作者的改写,写出了这些景物吗?

  4、小作者通过想象,还补充写出了哪些景物?

  教学环节三:积累表达

  一、词语积累

  我们改写古诗要做到:

  忠实原作 用心领悟 反复吟咏 体会妙处

  美妙的古诗让我们

  沉浸其中心旷神怡 美不胜收 赞不绝口

  二、念念歌诀

  教学环节四:课后体验

  请在课后诵读几首古诗,并选出一首自己最喜欢的。 做个小记录:

  1、这首诗叫什么题目,作者是谁?你能背诵和默写吗?

  2、你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吗?你能准确地说出诗句的意思吗?

  3、你知道这首诗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4、你想怎样改写这首古诗?

  教学板块二:读写拓展

  1、改写古诗的技巧要点是什么?

  2、你在课后读了古诗吗?请给同学们背诵一首吧! 教学环节二:阅读拓展

  环节过渡:为了改写好古诗,我们再来欣赏两篇文章,学一学作者的写法吧!

  一、巧用修辞,描写生动

  认真读《改写〈游园不值〉》,完成下列练*:

  1、解释诗的题目“游园不值”和诗句。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2、小作者在改写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事?这样介绍好不好?

  3、小作者的笔下“满园春色”是怎样的景色?请从文章里找出

  来读一读!

  二、适当补充,故事精彩

  认真读《黑夜射虎》,完成下列练*:

  1、《黑夜射虎》是改写的哪首古诗?

  2、请简单说说诗句的含意。

  3、小作者给我们讲了个什么故事?

  4、改写文章与原诗相比,哪些内容是小作者想象的? 教学环节三:写作拓展

  请把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

  温馨提示:

  1、正确体现古诗的原意,不能改变诗句的意思。

  2、大胆想象、适当补充、巧妙修辞、描写细致。

  3、改写文章的格式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流畅,书写要工整干净。

古诗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点:

  1、会认“绝、迟、融、燕、江”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界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绝句》。

  2、板书课题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春天的景色。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这首诗的前两句,画出了由春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诗的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应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古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咏春的诗句。

  4.巧妙记忆生字,有感情地读课文。

  5.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录音带、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的情景。那春天拂晓在作者笔下是

  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来学*这些古诗。

  二、学*古诗中的生字。

  1.学生试读古诗,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知 晓 眠 闻 落

  2.根据拼音试读生字,学生自己指出在读音时应注意的问题。

  3.检查认字情况。(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抽出学生读。

  4.只认识这些字还不够,还要记住字形。在记字形时要讲究方法,同学们有哪些好方法请说出来。

  5.记往了这些字形,那就要会写这些字。教师在黑板上写这些字,

  学生仔细观察。要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晓、 闻、 眠、 落、

  三、朗读指导。

  1.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然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并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进行示范。学生听一次后,请想想你联想到了什么?

  2.在朗读时,语速成稍慢,学生跟着朗读诗歌。

  四、扩展活动。

  永春的诗不少,学完《春晓》后,请再积累几句写春的诗句。

  等闲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一首写春的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唐诗《绝句》。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你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3.学生试读课文,体会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并找出其中的生字。

  三、学*本课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应特别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

  丽 泥 沙 暖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的?

  3.认读并练写这几个字。

  4.老师指导在田字格中练写。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刚才同学们从画面上就看出了本首诗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那么就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喜欢、赞美)

  2.还要注意诗的节奏。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富有春天特色的景物?

  春风 花草、 冻土、 燕子 鸳鸯

  2.从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春天的感情

古诗教学设计1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4.学*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目标:

  学*《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目标:

  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复*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方法“五读法”来学*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教案点评: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古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 自由记生字。

  2)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 师范读。

  2) 自愿读。

  3)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古诗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后查字典、辞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

  二 、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

  2、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4、听老师读古诗,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5、串讲古诗(讨论式)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6、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古诗《赤日炎炎》,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古诗

  赤日炎炎

  宋代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字意:

  题解:这首民歌摘自《水浒传》。标题为选入教科书施加的。

  焦:枯死。

  汤:热水。

  王孙:指贵族子弟。

  2、诗意:

  火红的太阳如火焰在燃烧;

  田野里的庄稼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苦枯死了。

  农夫的心里十分焦虑,好似有一锅开水在煮烫一样;

  而公子王孙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的摇着扇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练*背诵。

  二、学*生字

  (1)、认读生字,进行扩字练*。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以多画或者少画。

  三、作业:

  1、背诵《赤日炎炎》。

  2、写生字。

古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够用自己的笔触描写诗中画面,体会诗中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人呢?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这首传言是吕洞宾写的诗中吧。让我们一起来学*《牧童》。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教师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出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资料进行“小组学*”。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交流讨论。)

  7.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8.全班齐读此诗。

  (三)深入研读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五) 小结

  同学们学*了《牧童》这首诗,说说牧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随机点名的方式请学生做出总结。

  (六)作业

  1、预*剩下的两首诗

  2、搜集八仙过海的故事,下节课来讲一讲。

古诗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学*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寒声孤独寂寞,感:动客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家乡、亲人)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扩展3)

——古诗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古诗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教学重点:

  1、多种方法识字。

  2、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理解诗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交代目标。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交代目标:屏幕出示学*目标,指名读。

  (1)认识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出示自学提示(一),学生自学。

古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重点难点:

  识字、朗读、背诵古诗。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背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

  2、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合作学*,初读古诗,学*生字

  1、我会读

  (1)学生自由读

  (2)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请生读,其余学生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

  (2)考考同桌

  (3)汇报学*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我想问学生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读中感悟

  1、学生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

  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及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听课件朗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3、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父母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古诗二首——示儿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

  (生合作学*,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5、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方法很值得大家学*。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6、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7、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

古诗教学设计3

  一、设计理念

  1、古诗教学重在反复的吟诵,由于这两首诗课前学生都已经会读了,所以课中我着重让生吟,吟得有滋有味。2、我们班是小班化教学,课中对诗的理解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解决(低段诗的教学对意思并没有强调,而且这样还可以真正发挥小组的作用提高孩子的合作、自主探究学*的能力)3、分散写字是写好字的关键,因此我把生字分开两课时来学*,而且有比较的学*“黄、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诗歌。

  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三、教具准备:挂图、小诗人头饰、生字卡片、轻音乐、简笔画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a)逐幅出示简笔画图,让生用背过的古诗句来猜一猜

  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师小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的确是非常的了得,竟然短短地几个字就能把一幅画表达得淋漓尽致,你们觉得有趣吗?这节课,我们也来学学古诗吧!

  Su jiàn

  c)出示课题:“所见”(1)教学“所”准*舌音并进行生字开花。(2)理解题意。

  导语:袁枚在乡间到底看到了什么美景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

  (二)、初读古诗,体会意境

  1、出示挂图(师:这就是袁枚的所见),谁来说说袁枚看到了什么?

  导语:那你知道袁枚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这幅美景图吗?

  2、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至少5遍。

  3、小组合作读,注意互相正音。

  4、齐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导语:刚才小朋友找出了一些不懂的词句该怎么办呢?生讨论得出须自己解决。

  1、自由读,小组合作谈谈自己学懂了哪些,解决不懂的地方(可借助挂图来理解。)

  2、生谈谈通过小组学*学到了什么,师相机指导,重点抓住:“意欲捕鸣蝉”理解这是一幅描写夏天的古诗。

  3、生看挂图,师简述诗意

  4、指导朗读(师范读→小组合作朗读→小组竞赛读,评评争取从不同角度理解→自由读→齐读→配乐读)

  5、生带上小诗人的头饰配乐读。

  6、想想诗中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四)、小诗人背诵会

  1、准备阶段2、小组选代表背3、齐背

  (五)、指导书写“诗、林、闭”

  1、观察“诗、林、闭”在田字格的位置。

  2、师范写并讲注意点

  3、生书写,互相评价

  4、师反馈。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

  1、看口型猜生字游戏“所、枚、蝉、闭、立、捕”

  2、有感情地背诵“所见”,引出今天再来学*一首夏天的古诗“小池”,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池”

  二、初读感知,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至少5遍。

  2、小组合作读,注意互相正音。

  3、齐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自由读,小组合作谈谈自己学懂了哪些,解决不懂的地方(可借助挂图来理解。)

  4、师简述古诗意思

  三、再读感悟,体会诗歌韵味

  d)配乐自由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生对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e)说说觉得这首古诗哪里写的最美?你能用简单的几笔把它画下来吗?

  f)生作画。

  四、学*生字

  g)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认读

  h)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五、指导书写“童、黄、立”

  5、观察“童、黄”的异同点

  6、师范写并讲注意点

  7、生书写,互相评价

  8、师反馈。

  六、课外拓展1、找找背背描写夏天的古诗。2、找找夏天的有关图片

古诗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

  3、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

  1、写作编辑。

  2、诗歌赏析。

  课时安排:

  1、课外活动两周。

  2、课内活动一课时。(成果展示)

  活动设想: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造风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色。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通过这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看一看,用心想一想,联手做一做,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感**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活动准备:

  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欣赏活动,内容是每组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一首古诗词,并且用解释和赏析,每节课由一名同学演示并欣赏这首古诗词,以作为积累和储备。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之后每个同学写一篇“古诗苑漫步”,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

  活动过程:

  一、课外活动阶段

  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a、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网址:htt

  b、诗词编辑:每个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c、分类编排: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体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朝代:古诗和现代诗d。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第二周: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作文上交,选出佳作。

  二、课内活动阶段(成果展示)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找出班级干部同学担当评委)

  1、古诗词的编辑: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策划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评分。

  2、诗词的欣赏: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内容、作品的选择画与诗是否相配、是否有意境等进行评分。

  3、古诗词的朗诵: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活动评价: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分。

  活动说明:

  1、由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若得一等奖的小组,其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成绩都是5分,其中由小组长视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酌情加分减分,给小组长更多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促进其他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此次成绩算做期末考核的一个部分。

  2、把学生在活动中收集的资料整理成册,把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甚至校外杂志以肯定其成绩,报请学校进行专门展览。

古诗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学*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让学生有学*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1、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古诗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 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时怎样?

  (出示:诗人*时 ,每逢佳节就 。)

  ⑶ 诗人为什么会*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古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 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 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齐读生字新词。

  ⑵ 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分组读诗。

  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⑴ 指名读。

  ⑵ 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⑶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⑷ 师归纳,生质疑。

  ⑸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⑹ 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⑺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⑴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⑵ 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⑶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 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 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古诗教学设计8

  活动目的

  1、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有表情地朗诵古诗。

  2、尝试用配乐诵读、歌唱等方式学*古诗,激发吟唱古诗的乐趣。

  3、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今天早饭都吃些啥呀?

  师:那你们知道你们早上吃的馒头、粥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老师根据幼儿的回

  答继续提问,直至幼儿答不出)

  师:告诉你们吧,它们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瞧!农民伯伯来了。

  2、(出示农民锄地的图片):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呀?

  3、师: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叫李绅,他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就写下了一首

  古诗,名字叫《悯农》,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学*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1、(出示视频)完整欣赏古诗一遍。

  2、师 :这首古诗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

  3、师:那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逐句讲解并学念古诗:

  (出示Ppt2):图上有谁?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呀?那

  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的太阳最红最热?

  老师小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松土。

  齐念第一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除草的动作。

  (出示Ppt3):你们看农民伯伯的脸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

  老师小结:太阳火辣辣的照着,一会儿工夫农民伯伯的脸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农民伯伯辛苦不辛苦?

  齐念第二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擦汗的动作。

  (出示Ppt4):这是什么?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齐念第三、四句诗句,并学每天吃饭的动作和牢记在心的动作。。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诵两遍)

  5、师:小朋友念得真不错,如果配上音乐来念一念会怎么样呢。(配乐朗诵两遍)

  6、师: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个个小诗人了。下面我们再把刚才的动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动作配乐朗诵两遍)

  7、师:刚才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朗诵非常好,我们请他们上来表演,(个别幼儿表演)

  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欢我》的曲调学*用歌唱古诗,萌发喜欢古诗的情感。

  1、师:老师还把这首好听的古诗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听。

  老师示范唱

  2、幼儿学*歌唱《悯农》

  四、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首古诗后,知道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农民伯伯这么辛

  苦的劳动,那我们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出示图片):小朋友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

  五,结束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念给后面的客人老师听听。

古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

  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

  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

  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

  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古诗

  (一)复*学*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呢?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

  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点:写作编辑诗歌赏析。

  三.教学难点: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法设计:

  合作探究赏析评价

  五.学法指导:

  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

  六.教具使用: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外活动两周。

  2、课内活动一课时。(成果展示)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步骤:

  (一)课外活动阶段

  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a.可上网看“中华诗词”

  b.诗词编辑:

  c.每个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d.分类编排:

  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体诗,律诗,绝句等。

  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朝代:古诗和现代诗

  e.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

  第二周: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

  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作文上交,选出佳作。

  (二)课内活动阶段(成果展示)

  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

  (找出班级干部同学担当评委)

  1、古诗词的编辑:

  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策划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评分。

  2、诗词的欣赏:

  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内容、作品的选择画与诗是否相配、是否有意境等进行评分。

  3、古诗词的朗诵:

  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

  活动评价: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分。

  活动说明:由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若得一等奖的小组,其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成绩都是5分,其中由小组长视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酌情加分减分,给小组长更多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促进其他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此次成绩算做期末考核的一个部分。

古诗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根据冀教版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文字处理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应用技能。第一册安排的第二个模块就是以Word文字处理软件为例,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字编排、图文混排的作用,学会根据主题选择适当的信息表达方式。《古诗配画》是本模块的第二个学*内容,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安排图片的位置,使文档图文并茂。本课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艺术学科的整合,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氛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练*文字输入,在Word文档中输入古诗。

  (2)让学生学会插入图片和调整图片大小。

  (3)让学生学会设置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古诗配画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美感,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文字效果的修饰。难点:设置文本框格式。教学准备:

  微机室、教学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秉着“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创造”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探究,自主尝试——集中答疑,演示转播——交流评价,全课小结”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学过的古诗中把你最喜欢一首背诵给大家听好不好?

  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首古诗,老师对你们真要刮目相看了。老师也有几首喜欢的古诗,你们想知道吗?幻灯片《古诗欣赏》。

  同学们刚才看得非常投入,听得也非常认真。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那么同学们,你们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做出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用WORD制作古诗配画。

  (二)引导探究,自主尝试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学*小助手,她会帮助你来完成这节课的任务。师打开学*小助手简单介绍。

  接下来我们就按小组开始制作,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有问题,可以打开桌面的学*小助手,点击提示按钮,他会告诉你怎样去做。如果仍然解决不了的,我可以去帮你。现在同学们开始操作吧。师巡视答疑,个别辅导。(三)集中答疑,演示转播

  看来许多同学在操作过程中都遇到了同样的困难,谁来说说你的困难?也有一些同学很顺利的完成了操作,谁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做的?那么刚才都是谁遇到这样的困难了,现在你会了吗?给大家演示一下。请同学们继续完成作品吧。(四)交流评价,全课小结

  同学们们差不多都做完了,接下来我们相互交流一下,把你手中的小星星放到你最喜欢的作品旁边,谁得到几颗星就是几星级设计师,五星级以上的设计师

  老师会颁给他一个优秀设计奖。请星级最多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谁还想对他的作品说说你的感受呢?说说你喜欢哪些地方,觉得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师:其实同学们的作品都很不错,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努力学*相关的知识,将来成为真正的设计师。板书设计:

  十七古诗配画

  输入古诗挑选图片插入图片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

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如何才能做到新理念的要求呢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热情,克服教学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古诗教学中,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学*语文,使学生在语文课中获得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三首古诗。

  2、认识“径”、“斜”、“枫”等10个生字。会写“斜”、“枫”等13个字。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录像,引出新课。

  1、播放《山行》的画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揭示课题。

  二、欣赏诗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配乐朗读诗文)学生一边听,一边浏览全诗,初步感受这着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

  三、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1、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

  2、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师生共议,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全诗,讨论根据词义给多音字注音。

  2、理解诗文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还有哪些诗句不懂?师生、生生互动讨论。

  (4)师生归纳整首诗文。

  五、图文结合,欣赏意境。

  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图片)

  思考:(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2)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想象画面。

  4、小组合作,把想象的画面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六、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启发:诗人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指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首诗。

  七、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1)先读,再交流识记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由学生带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

  八、总结延伸,拓展升华。

  1、整体回顾课文。

  2、秋天,是诗人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季节,许多诗人都触景生情,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章,你能为大家诵读一首吗?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同学们,荷花并非花中之王,但自古至今,它却令众多文人为之倾倒,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相信你一定搜集到不少有关赞美荷花的语句吧,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杨万里的一首有关荷花的诗。(出示课题)

  二、实施鼓励,自主*诗。

  1、“诸葛献策”。通过以往学*古诗的经验,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地熟悉古诗、理解古诗?

  2、“争分夺秒”。用我们总结的这些方法,看看谁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多的收获?(学生自主学*)

  3、“初显身手”。

  (屏显本课生字)(1)“我会认”。学生认读并组词。(检查并巩固字词)

  (屏显整首诗文)(2)“我会读”。先请两名学生试读,根据读的情况,师生点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诗。

  三、深入探究,交流诗意。

  1、小组合作学*。小组内先读一读诗句,思考每句诗的意思。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2、汇报交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并倾听、思考,为同学的精彩发言喝彩,若有不同意见,补充交流。)

  3、教师点拨。

  (1)引读诗的前两句,想想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如此大气的感叹?(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

  (2)引读诗的后两句,抓住“碧”、“红”、“无穷”、“别样”等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莲叶之无穷,荷花之美艳,天地之宽广的壮观景象。

  (3)你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四、引导发现,感受诗情。

  1、有感情地读一读诗句,再读一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道别诗,而诗句却赞美了西湖十里荷花美景,并没有提及送别之事,二者似乎毫无联系。)

  2、体会诗人通过对西湖荷花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五、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1)先读,再交流识记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由学生带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

  六、情景再现,领会诗境。

  1、播放“西湖荷花美景”录像带,学生一边欣赏荷花,一边配乐吟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荷花,如一幅漂亮的荷花图,写几句优美的荷花赞,唱一首动听的荷花曲……

  3、欣赏学生佳作。

  4、熟读成诵。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草原吗?(生答,并指名介绍看到的草原的景象)的确,大草原宽广辽阔,使人心情舒畅,又能让你忘记所有的忧愁与烦恼,你们想不想亲自看一看这美丽的大草原呢?(生答:想)

  2、教师播放多体课件(草原美景),学生欣赏。

  3、指名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4、有许多人都曾经用自己的笔墨来描绘美丽的草原,而且在古代就有这样一首诗也描写了草原的迷人景色,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景色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赛读,品味诗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时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要做到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

  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多读几遍。)

  2、通过刚才的读文,你们觉得这首古诗好读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同学就在小组内练读,并互相检查看真正做到了正确、流利。

  4、教师针对读的情况进行小结。

  三、合作理解,领会诗意

  1、刚才你们己经很好地朗读了这首诗,那谁来给大家讲讲“敕勒歌”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讲解)

  2、看来大家很会学*,自己能找到这么丰富的资料,你们真棒!那这首诗的意思你们知道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刚才看到的课件画面,运用自己学*古诗的经验和方法,在小组内与同学猜一猜、想一想古诗的意思。(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巡视指导)

  3、哪个小组可以能给大家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呢?(指小组成员进行汇报。)师生共同补充并重点引导。

  4、你们真聪明,现在我也想和大家共同学*,可以吗?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说诗句的现代意思,你们要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相应的诗句,准备好了吗?(师生共同对话,加深理解)

  5、你们觉得这首古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意境呢?(辽阔壮美)那这首古诗应该怎样去读才能读出味道呢?(重点要读好停顿)对,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古诗)。

  (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谁想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给他评一评。(师放音乐,指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

  师小结:看来大家真的学会了这首古诗,说明你们用心去学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学*中有更大的进步。

  四、反复诵读,读中想像

  1、古诗的意思我们既然理解了,那就请大家选择喜欢的方式,去尽情地朗读,你可以低吟慢诵,也可以高声吟唱,还可以默读静想,看谁读得最投入,读得最动听。(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并谈朗读古诗时,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看来古诗同学们读起来己经朗朗上口了,那谁能试着背下来呢?(指2名同学试背、全班齐背)

  五、指导写字,引导运用。

  (1)出示“笼”“苍”“茫”三个字,指名分析三个字的异同点。

  (2)师重点指导“茫”的写法,要注意三点水在草字头的下面。其它字学生自己练*书写,并在小组内展示学*。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六、回顾全文,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阅读一遍课文,体会三首诗中情感。

  2、描写风景的古诗还有很多,谁能再给大家背诵几首吗?(指名背诵,师适时表扬)

  3、阅读《课外阅读同步》

  注:这一课还可以把三首古诗做为一个整体来把握,重要的是要适合教师当地的教学实际。教学是要因地制宜的

古诗教学设计13

  学*目标

  1、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结合插图,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13个字,会写6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怎样?(指名说)

  2、 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将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 下面我们学*第一首古诗,谁能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

  1、 老师感悟。

  2、 学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 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三、再读感悟。

  1、 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哪里讲了花?用诗句来告诉我们。

  2、 这么美丽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 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 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

  2、 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

  1、 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

  面。

  2、 这是什么?

  3、 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二、揭题

  1、 出示课文插图

  2、 诗人高鼎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中,我们来读一读。

  3、 板书课题,读准“村”。

  三、初读感悟。

  1、 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 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 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2、 全班齐读。

  3、 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4、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5、 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 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 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同学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

  2. 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山行》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像。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介绍(教师)。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语。)

  3.句子的理解。

  (1)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2)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3)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4)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像。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朗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板 书: 7.古诗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径(斜)

  枫林(红)

  白云(生处)人家

  第二课时:《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古诗就是杨万里所写的一首咏荷诗。

  二、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的或不同意见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古诗用短短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述了这么一幅美景,喜欢笔墨的人将诗歌描绘的意境画了下来。你们看看这幅插图能否表现诗歌的全部内容?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怎样画或者给这幅画的作者提出什么意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么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试着把它背下来吗?(学生试背,指名背)

  第三课时《敕勒歌》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看图画导入课题。

  1.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图片。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的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它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解题。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学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

  3.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五、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再次出示图画,学生看图练*背诵。

  2.小组选代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

  六、指导写字。

古诗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

  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3、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4、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1、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2、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扩展4)

——《古诗》教学设计9篇

  教学目标:

  1.完成并检查预*任务。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预*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及作品2—3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

  (4)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

  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

  根据理解朗诵两首古诗

  1.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中解决。

  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1.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

  3.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到讲台前作展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4.师生共同评价,看学生是不是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1.谈读诵的方法和体会。

  2.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查阅的诗

  1.小组交流苏轼和陆游的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学找到的好诗。

  第二课时

  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学*《题西林壁》

  设问置疑、思考哲理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3.老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学*《游山西村》

  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扩展5)

——古诗教学设计6篇

  设计思路: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学*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让学生有学*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1、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⑴ 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 用自己*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⑶ 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写。

  学*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对古诗修辞手法的赏析,使学生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由《夏日绝句》的赏析方法,延伸到其他的赏析方法,使学生能融会贯通。

  二、教学重点

  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诗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1、范诵“月满西楼”,学生谈感受。

  2、导入:刚才我们欣赏的“月满西楼”柔美、清幽,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你对她有哪些了解,能介绍给大家吗?

  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多是离愁别绪,婉约缠绵。今天,我们共同赏析她的一首诗:夏日绝句(板书课题)是否也是这种风格呢?

  二、初读,感知古诗

  1、出示古诗朗读,生谈与《月满西楼》的区别。

  2、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3、指名朗读,纠正错误读音。

  三、再读,了解诗意。

  要求:结合注释进行自学,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有问题的可以标出。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出示: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到现在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回到江东。

  3、学生质疑,可能会问“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四、品读,悟情入境

  1、师: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诗的大意,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自由谈感受并说明理由。

  2、小结: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

  不可辱”的英雄气慨,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读)这两句诗千百年来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赏析,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

  3、从修辞入手,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思考:从字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生”与“死”是一组反义词。“人杰”和“鬼雄”

  (2)小结:“生”与“死”、“人杰”与“鬼雄”,就是这样的对比,构成了对偶句,让我们感受到诗句工整,富有音乐感。在我们学过的诗句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看山有色,*听水无声

  (3)生再读这两句诗,体会其语言美。

  4、从思想入手,理解诗人的感情。

  过渡: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情景?

  (1)生自由谈,师补充“靖康之耻”资料。

  (2)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不思恢复中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面对金兵,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祖国的大好河山已失,百姓的美好家园已毁,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像项羽那样”(师生接读进行语言训练)

  (3)小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情怀吧!

  (4)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五、研读,融会贯通

  1、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人,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生自由谈。

  2、共同欣赏名言警句,古诗。

  六、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1、你想用哪句名言或诗句来激励自己?

  2、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有气节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勤奋学*,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别人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七、知识链接

  屏幕出示,诗歌赏析方法,推荐给大家。

  板书: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

  人杰

  有骨气

  死

  鬼雄

  有气节

  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中解决。

  二、学*《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扩展6)

——古诗教学设计菁选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惯。

  3.喜欢学*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情况: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读通顺。

  3.合作学*: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汇报。

  六、总结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 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兴趣和期待。

  二、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 (让学生根据自身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教学步骤同上)

  六、 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七、 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八、 (1)学*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九、 (5)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十、 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十一、 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反映了钱塘江大潮的真实情境,在教学时借助图片以及音响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潮的声与形,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目标:

  1、学*古诗《菊花》,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观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揭题《菊花》。

  二、检查预*情况,介绍作者,学*生字词。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2、小组讨论预*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菊( j* )——菊花。

  秋丛——秋天的菊花丛。

  舍 ( sh8 )——房屋。(组词:宿舍、校舍)

  陶( t2o )——本诗中指姓陶的家,即陶渊明家。(陶渊明是晋朝著名诗人,最喜爱菊花)

  偏( pi1n )——偏爱,在几个人或几件事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个或一件。

  此( c! )——此花,这个花。

  尽( j@n )——完。开尽:开完。

  篱( l0 )——篱笆。

  三、学*古诗 (看视频,屏幕出示《菊花》全文字幕)

  (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2)互助学*: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情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句诗的意思是:一丛丛的菊花围着院墙屋舍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围绕着开满菊花的篱笆流连观赏,以至不觉中太阳已西斜。这两句诗是写景,写菊花之多,使观赏者留连忘返,不知时间流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是人们偏爱菊花,是因为这种花开完后,就没有别的花再比的上它。(菊花是百花中最后凋谢的)这两句写了作者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五、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 / 似 / 陶家,遍绕篱边 / 日 / 渐斜。

  不是花中 / 偏 / 爱菊,此花开尽 / 更 / 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点:读议结合,理解诗句的意义,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播放)。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李白去学*他的另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分析诗题,梳理信息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指导认识三个生字,学生讲识记方法。指导书写:孟。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出下面皿子底写时要内收,学生再练写一遍。

  2.借助注释“之”,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读出古韵

  学*自读;指名读,指出停顿;范读,声断气不断,读出古诗的`韵味;学生练读。

  四、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通过读诗中的句子告诉我。(前两句)

  (1)板画地理方位图,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2)借助注释,说说是怎么回事?(出示后两个注释)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识记“辞”

  (3)古诗中用“烟”来描述花草的颇为常见。请看:(出示诗句,以便积累,让学生读)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

  烟花山际重,舟楫(jí)浪前轻。 ——杜甫《泛江送客》

  2.说起“故人”,你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吗?(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友情的故事)。借助资料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古诗。

  3.送故人远行,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后两句)自由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基础上作以下点拨——

  (1)点红“孤帆”。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 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激情:老朋友正离我而去,我的眼里心里只有老朋友,就这么一直看啊,看啊!读出我的不舍吧!(指名读第三句,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读的时候,看着远方的那条孤帆!)

  (2)诗人一直看了有多久?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汇报后,点红“唯见”。是啊,最后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引说,让几位学生接着说)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

  (3)出示文中插图:诗人就这么一直望向天的尽头,他的心里在诉说着什么?

  (4)说不尽的不舍与留恋,让滔滔的江水传达情意吧!(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4.结课:你瞧,后两句没有出现留恋、不舍等字眼,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意,这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在学*第二首诗时,你一定会有类似的发现,期待着你们的表现!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画) 扬州

  西辞 } 叙事

  黄鹤楼

  孤帆 (画画:孤帆到碧空尽)

  } 写景抒情

  唯见 (画画:长江流向天际)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所、牧“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育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扩展7)

——古诗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活动准备

  古诗教学的自制PPT。

  幼儿前期经验准备:了解清明节的风俗*惯。

  活动目标

  能正确熟读古诗。

  通过欣赏古诗、观察图片,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了解清明节的风俗*惯,感受清明节人们扫墓的心情。

  活动过程

  一、入场

  听《琵琶语》学古人漫步进场,感受古曲的气氛。

  教师:现在我们听着优美的古曲,慢慢的进场,然后轻轻地找个座位坐下来。

  二、了解清明节的风俗

  教师:之前清明节,我们放了一个小长假,那请你们回忆一下,清明节你和家人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播放"清明介绍PPT",教师做相应的小结。

  教师:小朋友说了很多清明节做的事,我们看看其他人会做些什么呢?

  教师:清明节这天,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悲伤的表情,手捧着鲜花去祭拜去世的亲人……所以,清明节要去扫墓,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的尊敬与怀念,也因此在清明前后,人们的心情都比较难过和悲伤。

  三、学*古诗,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1.完整欣赏古诗两遍。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在清明节人们会做的事情,那古时候的诗人,在清明节这天会做些什么呢?

  欣赏古诗朗诵。(播放课件)教师:请小朋友看大屏幕,刚才电脑里的.老师已经把《清明》这首古诗诵读了一遍,现在请你们跟着老师再来读一遍,老师念一句小朋友跟一句。(播放古诗背景)幼儿跟着教师诵读。

  2.看背景图,初步了解古诗大意。

  幼儿看图自由回答。

  3.句卡配对,进一步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图卡,引导幼儿发现诗句与画面的匹配关系(2)观察图片,幼儿为诗句匹配图片。

  教师:如果要给这些句卡宝宝找图片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找。谁能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教师:谁能为"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句,找图片朋友? "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教师:第三句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对应哪一幅画面?

  教师:那是谁回答老爷爷的?那个小孩。哦,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对应的就是第四幅图片了。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古诗和这些图画的关系了吗?原来图片上的内容说的就是古诗中的内容。

  四、朗诵古诗

  1.幼儿整体诵读。

  教师:那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清明》(出示字卡),写这首诗的诗人叫杜牧,他是唐代很有名的诗人现在我们一起看着图片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2.记忆大考验两遍。

  3.幼儿跟读两遍。

  4.表演读。

  教师:你们读得真好听。那现在我们边读古诗边做动作,我们来表演一下这首古诗吧!

  5.古诗接龙。

  五、认字活动

  学*"明"字。

  教师讲述"明"的字源故事。

  教师:"明"在甲骨文中是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表示日月照耀、明亮的意思,也解释为带来光明。金文和小篆的名字是由月和一个窗形的结构组成,意思是月光照进窗内,表示光亮之意。现在的明字则确定为日月之明了,一般用为光亮之义。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这个字宝宝读什么呀?(明)(六)结束活动:欣赏歌曲《清明》。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古诗《清明》,它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活动延伸

  学*歌曲《清明》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四个生字,认识三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重点)

  3、懂得农民伯伯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要尊敬农民、爱惜粮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课本插图导入)

  1、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

  教师引导(1)、图上有谁?一位农民伯伯。

  (2)、他在干什么?他手里拿着锄头正在为田里的禾苗锄杂草。这在古代叫做“锄禾”。(板书:锄禾)

  2、唐代有位叫李绅的诗人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里干活就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做《锄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二、进入新课

  1、读题目(教师范读、学生读)。

  2、初读课文(黑板出示古诗全文)

  3、学生自由读,指名学生读。

  4、教师: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我们要读出节奏。

  教师先正音后范读

  5、生再读(先练读再指名读和齐读)

  三、学*生字

  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诗中的几个生字忍不住想要和大家认识一下了。

  1、学*“禾”,它是什么呢?(学生答:禾苗。)田里的庄稼(稻麦)的'植株。怎样记住这个字呢?(学生答并书空)

  2、学*“午”,看插图,太阳怎么样?(热)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最热呢?(中午)读古诗的第一行,并指出“午”,我们要怎样才能记住这个字呢?(学生同桌互相说并书空)

  3、学*“辛苦”,图上的农民伯伯干活干得怎样?很累——辛苦。要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引导学生从读音、结构等方面分析。

  4、认识了这四个生字,就让我们拿出练*本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按照教师的范写,同学们也来写一写:看看谁在写字的时候姿势最正确,字也写得最认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