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

  学*内容特征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惜别的老套,而是借留别表达不事权贵的傲然风骨,并且在构思上,围绕一场梦景来展开,梦醒之后才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是作者运用非凡的夸张和想像表现他梦想的世界,用梦中世界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不足与丑恶,表达了作为一个“士”不愿与现实权力同流合污的性情,这就是封建时代文人的品格,这就是李白,所以,梦境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我们理解把握本诗的关键所在。

  学*者特征分析:

  高二级(8)班是我校(农村普通中学)文科重点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为扎实,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缺乏归纳演绎能力,且联想和想像能力较低,但诗歌欣赏在想像和联想方面要求的较高,同时对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成为他们的弱项了。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授课过程中,力求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

  运用点拔、讨论、诵读、鉴赏等方法弄清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才的落后本质,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诗人如何“梦游”?,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说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它有两个特点: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时我们必须立足于落实字、词、句,把它当成文言文来讲解;它是一首古代名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教授时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事实上,这两点都是必要的。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节课时疏通课文,第二节课时鉴赏诗歌。这里提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翻译文章;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体现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学生讨论分析为辅,教师适当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积极追求个性**的精神。

  教学重点:

  梦游仙境,以此认识浪漫主义并充分理解梦境背后的深意。

  教学难点:

  梦境深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

  二、具体研*诗歌。

  1、研*第一段。

  (1)第一幅画面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2)学生思考: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2、具体研*第2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

  (2)提问:本段集中描写了“梦游”中的哪些景?

  (3)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5)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的意图?

  (6)仙人们的盛会,盛会的欢乐,“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

  3、研*第三段。

  (1)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提示了全诗的主旨,迸发了强烈不事权贵的感情,那么梦境和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究竟是一种什么联系呢?

  明确:对!人往往因为有了现实的缺撼而产生相应的幻想、李白因压抑的苦闷于是就有了美好而自由的梦游、陶潜因尘世的污浊就有了《桃花源记》,海伦·凯勒因双目失明就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现实的丑恶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的向往又反衬现实的丑恶。可诗人的想象之景都是那么让人迷恋吗?

  明确:起初很让人迷恋,后面很恐怖、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哪有美丽可言?再如"恍惊起而长嗟",倒像是噩梦惊醒,哪像是理想之梦的况味?

  (3)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

  明确:说其消极避世吧,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说其讥讽现实吧,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事,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课堂小结:

  在大家齐读时,我突然又想到一个话题,李白异常的性情、仙境的追求、丰富的想像,让我想到了在他之前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两人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还是让我们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题。

  教学反思:

  以学生朗读为线,以问题串联各个知识环节,使教学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并把问题激疑与朗读品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思考,在朗读的过程中欣赏,又自然地把它们引到对诗歌主题和诗人情感的更高层次的理解上。可以说,在内容的安排上,既紧扣教材,充分挖掘了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又不拘于教材,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如此巧妙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是本节课令我满意之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

  1、研*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五、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过程:

  一、导入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同学们,看这幅对联写的是谁?(李白)对于诗人李白,我们并不陌生,他傲岸不屈、渴望受到重用。前几天,我们刚刚读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里面有两句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在这里用“梦”类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今天,我们来学*另一篇借“梦”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明确:内容:梦游天姥

  目的:留别

  文体:吟(PPT介绍文体知识)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总结: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PPT展示)

  天姥瀛洲天台剡溪渌水脚著谢公屐暝

  殷岩泉澹澹石扉訇然鸾鸟觉时长嗟

  四、再读诗歌,读懂文意

  大家自由朗读,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每段内容(PPT展示)

  梦()

  梦()

  梦()

  明确:梦因梦境梦醒

  五、三读诗歌,分析体会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李白之所以会梦游天姥,是因为什么呢?

  (齐读第一段)

  天姥山在诗人心中是怎样的?

  明确:高耸入云难以寻找

  (背诵第一段)

  2、正因为如此,更能引起诗人探求的欲望。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齐读第二段)

  (1)用原文回答,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心情如何?

  看到什么?

  如何登山?

  (齐读“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

  (2)诗人站在前人开拓的古道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读出相应的诗句。

  明确:看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听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诗人梦中的天姥山有奇花异草迷人眼,也有泉水殷殷如雷鸣,幽深寂静,使人战栗。

  这几句话从优美的景色突然转入惊心动魄的描写,气势磅礴,笔力千钧,同学们,请试着读出这种磅礴的气势。

  同学读,互相点评。

  (3)正在这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齐读“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美丽而又虚幻”,这就是作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诗的意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3、梦境再美好也是虚幻的,终究也要回到现实。(齐读)

  梦醒后的诗人心情有什么变化?

  喜悦——失落

  背诵这四句。

  4、向朋友留别,仅仅是告诉朋友自己的一个梦吗?

  齐读最后一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想?(PPT出示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准备南游吴越。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生谈对此诗思想情感的理解

  明确: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蔑视权贵的傲骨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5、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现实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思想感情呢?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展示

  明确:诗的前两段写梦游起因,梦游经过,这是题中“梦游天姥”应有的内容;而结尾几句写游后的感慨,则紧扣诗题的“别”字,不仅是告别东鲁诸公,而且是在表明自己与黑暗丑恶的现实决裂的态度。这几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虽然直抒胸臆,痛快淋漓,但流露的感情又十分复杂。

  由自己的“梦”(游天姥,从政)的幻灭,进而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梦”,以偏概全,断言“古来万事东流水”,从而消极避世。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也很同情。因为这种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实作者否定现实,主要是因为现实中有“权贵”。他之所以逃避现实,是为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权贵”,是为了结束自己过去那种追求荣华富贵的行乐生涯。应该说这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基本情感,而这种感情是诗人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的写照,是一种大梦初醒的觉悟,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应当说是健康的,可贵的。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虽不免以偏概全,但也似乎应当理解为一种愤激之辞,我们需要指出其局限,但也不必苛责。

  六、与《行路难》比较

  《行路难》用梦类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到重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用梦对比否定丑恶的现实

  七、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为名利失去人格,压抑个性,丢掉自由!他蔑视权贵,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呼喊!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李白敲击自己的铮铮傲骨发出的金玉之音。请同学们带有感情的朗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八、背诵全诗

  【自我反思】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学*的根本,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诵读,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诵读走进诗歌,去感受、理解、想象诗人的情感。新课标针对诗歌教学指出,“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见,诵读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这节课,我采用“三步诵读”来组织教学,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初读诗歌,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歌节奏;再读诗歌,理清诗歌思路,把握每段大意;三读诗歌,分析具体诗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诵读,在诵读中走进诗人,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从而感悟人生、提升自我。让学生真正感受诵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诵读”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梦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梦导入,赏析梦中的景色,体会梦中的情感,最后用《行路难》的梦与此梦进行类比。在以“梦境”为线索的诵读教学中,真正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诵读充分,但有些学生的体会不够充分,老师的点拨总感觉不够到位。

  【专家评价】

  三步诵读,各有不同,摇曳生姿。抓住“梦游”,走进李白的傲岸不屈、自由浪漫。整个设计扣住诗歌的本质,步步走入李白内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

  三、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收集、积累到的素材去帮助理解作品,特别是梦境内涵;

  2通过学*,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具辅助:多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事先下发预*学案,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充分预*,完成相关练*与思考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经常写梦。《红楼梦》写黛玉梦见宝玉用小刀划开心窝,掏心诉情;《三国演义》写曹操在军帐中梦见天上三日对照,一日坠于山中;《阿Q正传》写阿Q梦见自己当了“革命党”后分财产、娶媳妇;《包法利夫人》既描述过爱玛陷入热恋时的浪漫之梦,也写过她遭遗弃而病危时的升天之梦,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鲁迅的“梦里依稀慈母泪”,这是因为精彩的梦幻描写更容易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李白与我们一样,是一个*凡的人,证据之一就是他与我们一样爱做梦;但他又跟我们不一样,他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梦可能就显得非常瑰丽。今天我们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看他究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他想借这个梦表现什么呢?

  教学策略分析:课堂切入点贵在定点准确,角度新鲜,既能自然地导入课堂教学重点,又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探究兴趣。本课从列举古今中外的文学常写梦境来表达丰富内含,引导学生思考本诗写梦境的意图,能有效地体现本诗构思的主要特点,并引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诵读感知

  1检查预*情况(主要针对预*学案中练*一关于诗歌字词句意的理解)。

  2指导诵读

  A播放多媒体电子白板中名家诵读音频,示范朗读。

  B请三个学生各读一段,教师结合预*学案练*二诵读指导部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点拨。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作者对天姥山心驰神往的急切和喜悦,应读得轻快些。“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六字句写诗人惊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列缺霹雳……訇然中开“表现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读得字字铿锵。“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是描绘神仙世界的灿烂辉煌,应读得舒缓些。“忽魂悸以魄动……烟霞”表现诗人梦醒之叹,宜读得缓而有力,余味悠长。等等。

  C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对某些句子重点指导与训练。

  教学片断1:

  师:我刚才听你在底下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一句,你能站起来把它读一遍吗?

  生读一遍。声音怯且弱。较紧张,没有读出诗味。

  师:你觉得应如何理解这一句诗?

  生:这句诗要表现天姥山的气势,它不仅高大,而且广远。用了衬托的手法。

  师:你理解得很好。那么你觉得朗读它时,应怎样读才能把这种味道传递出来?

  生:要雄健有力些,要读出天姥那种不可逾越的气势。

  师:很好。你现在试一试。

  生读,较先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你的悟性真好。现在再读一遍,要真正去想象这种气势。为了使朗读更有表现力,你可以重读“向天横”“掩赤城”这几个字。

  教师激情示范。生再读,效果与前截然不同,赢得同学热烈掌声。

  D全体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教学策略分析: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进展,让学生养成预*的*惯已是基本要求。设计预*学案,有利于起始阶段的学生增强自学观念和养成自学*惯。

  诗歌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便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去亲炙文心,揣摩文义,品味文情。新课标也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本环节中,有名家诵读示范,有学案中提供的详细的诵读指导,有学生个体的试读,有自由朗读,有教师的当堂点拨、指导、示范,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中充分品尝诗歌的“原汁原味”,从而更完整更亲切地感知课文。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宜强调,只要能有激情地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就可算是好的朗读。

  三、探究学*

  探究活动一:

  通读全诗,请概括,围绕梦,本诗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这个梦境又包含了几个层次的场景。

  要点:诗的层次 梦因……梦游……梦醒;

  梦境场景 镜湖飞渡……登山览景……自然巨变……神仙下临。

  点拨:概括语言要简明。

  教学策略分析:如果说诵读侧重于对诗歌整体的感性认识,这一环节通过对诗歌层次的概括,则达到对诗歌整体的理性认识。新课标要求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对文本的整体认识是很有意义的,可以避免肢离破碎地理解文本,可以使学生能从整体语境理解局部言语,避免误读。这一步也是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基础,但要干净简洁。

  探究活动二:

  细读诗歌,请揣摩语言,展开想象,对这个梦境的描写美在哪里?

  1 学生自由读梦境部分描写

  2 交流品读成果

  A教师先展示对第一段进行了下水式的示范品读。

  展示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关于梦境内容的品读要点,可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并指导学生如何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就是指对语言意味反复进行思考推求,认真琢磨品味,从而领会其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换句话说,即揣摩语言的意思、情味。揣摩语言的前提是理解语言,先要弄情字面意义,然后再探求深刻含义。注意语境中语言具有特定的内容、情味和色彩。具体的方法有:学会揣摩遣词造句之妙;学会揣摩句式使用之妙;学会揣摩描写的细腻传神之妙;学会揣摩运用修辞的丰富贴切之妙,学会比较揣摩等。

  B学生交流品读成果

  教学片断2:

  生1:我觉得“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句特别好。它写出了月对李白的款款深情,一个“送”字,用字虽普通,却很好地传递出这种情味,月仿佛成了李白的化身。写得很飘逸,很符合李白的特点。

  生2:我喜欢“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句诗。它境界雄阔,充满美的想象,表现出的是一个大丈夫式的李白,一个浪漫的李白。前面的写剡溪的几句好像秀丽了些,没有这句诗中的豪气。

  生3:“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四句诗在节奏上的特点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这里是神仙洞府出现前的征兆,起畜势作用,而四言诗句则用短紧的节奏把这种气氛渲染出来了。这给我一个启示,形式对内容的表达也是很重要的。

  ……

  教师点评:生1能抓住重点动词进行品味,好的动词能传递出感情的特点;生2能抓住意象,感知意境,并理解意境与作者表达需要之间的和谐性;生3则注意到句式对表达感情的重要性,同时还考虑到句式对营造气氛、情境的影响……

  教学策略分析:梦境描写部分是本诗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想象的高潮,所以宜作探究重点。但探究性学*不是骤然可以实现的,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否则探究只能是空中楼阁。本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给学生探究的范例,再指点探究的角度,使学生的有章可循,思路打开,从而实现高质量探究活动的开展。

  课标认为鉴赏文学作品,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本环节的设计正立足这一点,探究的重点在于紧扣文本,多角度品析语言,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则适时点拨。

  探究活动三:

  结合课前自己积累的和提供的素材《一代诗仙――李白》

  1请分析,李白为何会做这样的梦,这个梦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如何理解他的这些感受?

  点拨:李白生起了万事幻如梦,惟愿访名山念头。面对这种的情形,他突兀地冒出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应理解到李白的消极情绪是由于对现实的极端失望而发出的出的愤激之语,并非真正的一种避世思想。而从主旨句的潜台词则可看出李白对人格独立精神的追求与真诚的济世情怀。这一声啸出了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抑郁之气,树立一座封建士人的精神丰碑。

  连读主旨句三遍,教师引导其读出气势。

  2请评价,你能透过文字读出一个怎样的李白?

  点拨: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从物之色彩,也可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我”。出自感悟,抓其一点或数点特点,自由表达交流:如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一个心胸可藏丘壑的李白,一个飘逸浪漫的李白,一个爱月的李白,一个富有幻想力的李白,一个幻想着象神仙一样潇洒自由的李白,一个喜欢清幽又爱热闹的李白,一个追求功名又傲视权贵的李白,一个敢爱敢恨有欢乐有失意又天真又多情的李白,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的李白,一个*凡又伟大的带着浓重浪漫色彩的李白,一个地地道道的是也只能是诗人的李白。

  3学生交流自己在学*此诗后对李白的理解。

  4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我读李白”《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的部分片断。

  总结: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感知;揣摩语言,领悟情思。

  教学策略分析:课前给学生发了唐之韵《一代诗仙―李白》的素材,使学生对文化名人李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培养阅读李白作品的兴趣。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学*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所搜集到的素材,谈对李白的理解。学生用或优美或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形式活泼,气氛愉悦,思路开阔,再生高潮。既起总结课堂的作用,又从深层留下和开放了思考空间。

  课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着眼于这一点。

  鉴赏基本方法的总结是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是授人以渔,不可遗漏。

  三、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此诗。

  2 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老师发下水作文《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结束全课。

  教学策略分析:作业设计要认真对待,这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对课堂学*进行延伸。作业1是基本作业,目标是加强积累。作业2则是属于个性化作业,由于已有课堂的有效学*,又有教师的下水作文的引导,学生兴趣浓,信心充,相信在作业中能充分反映学*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5

  学*内容特征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惜别的老套,而是借留别表达不事权贵的傲然风骨,并且在构思上,围绕一场梦景来展开,梦醒之后才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是作者运用非凡的夸张和想像表现他梦想的世界,用梦中世界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不足与丑恶,表达了作为一个“士”不愿与现实权力同流合污的性情,这就是封建时代文人的品格,这就是李白,所以,梦境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我们理解把握本诗的关键所在。

  学*者特征分析:

  高二级(8)班是我校(农村普通中学)文科重点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为扎实,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缺乏归纳演绎能力,且联想和想像能力较低,但诗歌欣赏在想像和联想方面要求的较高,同时对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成为他们的弱项了。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授课过程中,力求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

  运用点拔、讨论、诵读、鉴赏等方法弄清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才的落后本质,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诗人如何“梦游”?,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说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它有两个特点: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时我们必须立足于落实字、词、句,把它当成文言文来讲解;它是一首古代名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教授时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事实上,这两点都是必要的。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节课时疏通课文,第二节课时鉴赏诗歌。这里提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翻译文章;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体现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学生讨论分析为辅,教师适当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积极追求个性**的精神。

  教学重点:梦游仙境,以此认识浪漫主义并充分理解梦境背后的深意。

  教学难点:梦境深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

  二、具体研*诗歌。

  1、研*第一段。

  (1)第一幅画面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2)学生思考: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2、具体研*第2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

  (2)提问:本段集中描写了“梦游”中的哪些景?

  (3)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 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5)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的意图?

  (6)仙人们的盛会,盛会的欢乐,“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

  3、研*第三段。

  (1)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提示了全诗的主旨,迸发了强烈不事权贵的感情,那么梦境和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究竟是一种什么联系呢?

  明确:对!人往往因为有了现实的缺撼而产生相应的幻想.李白因压抑的苦闷于是就有了美好而自由的梦游.陶潜因尘世的污浊就有了<<桃花源记>>,海伦.凯勒因双目失明就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现实的丑恶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的向往又反衬现实的丑恶。可诗人的想象之景都是那么让人迷恋吗?

  明确:起初很让人迷恋,后面很恐怖.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哪有美丽可言?再如"恍惊起而长嗟",倒像是噩梦惊醒,哪像是理想之梦的况味?

  (3)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 : 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

  明确:说其消极避世吧,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说其讥讽现实吧,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事,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课堂小结:

  在大家齐读时,我突然又想到一个话题,李白异常的性情、仙境的追求、丰富的想像,让我想到了在他之前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两人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还是让我们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题。

  附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月夜 白昼 傍晚 夜晚 蔑 傲

  缘由→| | | | → 梦醒 视 岸 大胆的夸张

  剡溪 山中 洞外 洞中 权 不

  贵 屈 奇特的想象

  清幽 壮美 恐怖 仙乐

  教学反思:

  以学生朗读为线,以问题串联各个知识环节,使教学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并把问题激疑与朗读品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思考,在朗读的过程中欣赏,又自然地把它们引到对诗歌主题和诗人情感的更高层次的理解上。可以说,在内容的安排上,既紧扣教材,充分挖掘了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又不拘于教材,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如此巧妙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是本节课令我满意之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

  学*内容特征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惜别的老套,而是借留别表达不事权贵的傲然风骨,并且在构思上,围绕一场梦景来展开,梦醒之后才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是作者运用非凡的夸张和想像表现他梦想的世界,用梦中世界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不足与丑恶,表达了作为一个“士”不愿与现实权力同流合污的性情,这就是封建时代文人的品格,这就是李白,所以,梦境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我们理解把握本诗的关键所在。

  学*者特征分析:

  高二级(8)班是我校(农村普通中学)文科重点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为扎实,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缺乏归纳演绎能力,且联想和想像能力较低,但诗歌欣赏在想像和联想方面要求的较高,同时对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成为他们的弱项了。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授课过程中,力求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

  运用点拔、讨论、诵读、鉴赏等方法弄清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才的落后本质,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诗人如何“梦游”?,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说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它有两个特点: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时我们必须立足于落实字、词、句,把它当成文言文来讲解;它是一首古代名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教授时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事实上,这两点都是必要的。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节课时疏通课文,第二节课时鉴赏诗歌。这里提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翻译文章;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体现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学生讨论分析为辅,教师适当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积极追求个性**的精神。

  教学重点:

  梦游仙境,以此认识浪漫主义并充分理解梦境背后的深意。

  教学难点:

  梦境深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

  二、具体研*诗歌。

  1、研*第一段。

  (1)第一幅画面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2)学生思考: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2、具体研*第2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

  (2)提问:本段集中描写了“梦游”中的哪些景?

  (3)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5)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的意图?

  (6)仙人们的盛会,盛会的欢乐,“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

  3、研*第三段。

  (1)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提示了全诗的主旨,迸发了强烈不事权贵的感情,那么梦境和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究竟是一种什么联系呢?

  明确:对!人往往因为有了现实的缺撼而产生相应的幻想、李白因压抑的苦闷于是就有了美好而自由的梦游、陶潜因尘世的污浊就有了《桃花源记》,海伦·凯勒因双目失明就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现实的丑恶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的向往又反衬现实的丑恶。可诗人的想象之景都是那么让人迷恋吗?

  明确:起初很让人迷恋,后面很恐怖、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哪有美丽可言?再如"恍惊起而长嗟",倒像是噩梦惊醒,哪像是理想之梦的况味?

  (3)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

  明确:说其消极避世吧,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说其讥讽现实吧,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事,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课堂小结:

  在大家齐读时,我突然又想到一个话题,李白异常的性情、仙境的追求、丰富的想像,让我想到了在他之前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两人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还是让我们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题。

  教学反思:

  以学生朗读为线,以问题串联各个知识环节,使教学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并把问题激疑与朗读品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思考,在朗读的过程中欣赏,又自然地把它们引到对诗歌主题和诗人情感的更高层次的理解上。可以说,在内容的安排上,既紧扣教材,充分挖掘了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又不拘于教材,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如此巧妙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是本节课令我满意之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4、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

  二、梦游幻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

  1、研*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拓展延伸

  李白留别诗举例,体味李白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联想和夸张)

  《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五、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学*过程:

  一、导入

  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

  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同学们,看这幅对联写的是谁?(李白)对于诗人李白,我们并不陌生,他傲岸不屈、渴望受到重用。前几天,我们刚刚读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里面有两句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在这里用“梦”类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今天,我们来学*另一篇借“梦”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明确:内容:梦游天姥

  目的:留别

  文体:吟(PPT介绍文体知识)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总结: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PPT展示)

  天姥瀛洲天台剡溪渌水脚著谢公屐暝

  殷岩泉澹澹石扉訇然鸾鸟觉时长嗟

  四、再读诗歌,读懂文意

  大家自由朗读,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每段内容(PPT展示)

  梦()

  梦()

  梦()

  明确:梦因梦境梦醒

  五、三读诗歌,分析体会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李白之所以会梦游天姥,是因为什么呢?

  (齐读第一段)

  天姥山在诗人心中是怎样的?

  明确:高耸入云难以寻找

  (背诵第一段)

  2、正因为如此,更能引起诗人探求的欲望。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齐读第二段)

  (1)用原文回答,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心情如何?

  看到什么?

  如何登山?

  (齐读“我欲因之梦吴越”——“身登青云梯”)

  (2)诗人站在前人开拓的古道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读出相应的诗句。

  明确:看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听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诗人梦中的天姥山有奇花异草迷人眼,也有泉水殷殷如雷鸣,幽深寂静,使人战栗。

  这几句话从优美的景色突然转入惊心动魄的描写,气势磅礴,笔力千钧,同学们,请试着读出这种磅礴的气势。

  同学读,互相点评。

  (3)正在这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齐读“青冥浩荡不见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美丽而又虚幻”,这就是作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诗的意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3、梦境再美好也是虚幻的,终究也要回到现实。(齐读)

  梦醒后的诗人心情有什么变化?

  喜悦——失落

  背诵这四句。

  4、向朋友留别,仅仅是告诉朋友自己的一个梦吗?

  齐读最后一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想?(PPT出示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准备南游吴越。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生谈对此诗思想情感的理解

  明确: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蔑视权贵的傲骨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5、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现实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思想感情呢?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展示

  明确:诗的前两段写梦游起因,梦游经过,这是题中“梦游天姥”应有的内容;而结尾几句写游后的感慨,则紧扣诗题的“别”字,不仅是告别东鲁诸公,而且是在表明自己与黑暗丑恶的现实决裂的态度。这几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虽然直抒胸臆,痛快淋漓,但流露的感情又十分复杂。

  由自己的“梦”(游天姥,从政)的幻灭,进而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梦”,以偏概全,断言“古来万事东流水”,从而消极避世。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也很同情。因为这种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实作者否定现实,主要是因为现实中有“权贵”。他之所以逃避现实,是为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权贵”,是为了结束自己过去那种追求荣华富贵的行乐生涯。应该说这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基本情感,而这种感情是诗人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的写照,是一种大梦初醒的觉悟,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应当说是健康的,可贵的。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虽不免以偏概全,但也似乎应当理解为一种愤激之辞,我们需要指出其局限,但也不必苛责。

  六、与《行路难》比较

  《行路难》用梦类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到重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用梦对比否定丑恶的现实

  七、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为名利失去人格,压抑个性,丢掉自由!他蔑视权贵,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呼喊!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李白敲击自己的铮铮傲骨发出的金玉之音。请同学们带有感情的朗读,用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八、背诵全诗

  【自我反思】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学*的根本,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诵读,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诵读走进诗歌,去感受、理解、想象诗人的情感。新课标针对诗歌教学指出,“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见,诵读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这节课,我采用“三步诵读”来组织教学,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初读诗歌,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歌节奏;再读诗歌,理清诗歌思路,把握每段大意;三读诗歌,分析具体诗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诵读,在诵读中走进诗人,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从而感悟人生、提升自我。让学生真正感受诵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诵读”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梦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梦导入,赏析梦中的景色,体会梦中的情感,最后用《行路难》的梦与此梦进行类比。在以“梦境”为线索的诵读教学中,真正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诵读充分,但有些学生的体会不够充分,老师的点拨总感觉不够到位。

  【专家评价】

  三步诵读,各有不同,摇曳生姿。抓住“梦游”,走进李白的傲岸不屈、自由浪漫。整个设计扣住诗歌的本质,步步走入李白内心。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

  三、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揣摩语言,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进而感受、发现作品的美。

  教学难点:

  1学会利用收集、积累到的素材去帮助理解作品,特别是梦境内涵;

  2通过学*,能生成对本诗的个性品读。

  教具辅助:多媒体电子白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事先下发预*学案,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充分预*,完成相关练*与思考题)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经常写梦。《红楼梦》写黛玉梦见宝玉用小刀划开心窝,掏心诉情;《三国演义》写曹操在军帐中梦见天上三日对照,一日坠于山中;《阿Q正传》写阿Q梦见自己当了“革命党”后分财产、娶媳妇;《包法利夫人》既描述过爱玛陷入热恋时的浪漫之梦,也写过她遭遗弃而病危时的升天之梦,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鲁迅的“梦里依稀慈母泪”,这是因为精彩的梦幻描写更容易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李白与我们一样,是一个*凡的人,证据之一就是他与我们一样爱做梦;但他又跟我们不一样,他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梦可能就显得非常瑰丽。今天我们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看看他究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他想借这个梦表现什么呢?

  教学策略分析:课堂切入点贵在定点准确,角度新鲜,既能自然地导入课堂教学重点,又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探究兴趣。本课从列举古今中外的文学常写梦境来表达丰富内含,引导学生思考本诗写梦境的意图,能有效地体现本诗构思的主要特点,并引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诵读感知

  1检查预*情况(主要针对预*学案中练*一关于诗歌字词句意的理解)。

  2指导诵读

  A播放多媒体电子白板中名家诵读音频,示范朗读。

  B请三个学生各读一段,教师结合预*学案练*二诵读指导部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朗读指导点拨。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现作者对天姥山心驰神往的急切和喜悦,应读得轻快些。“送”要读得亲切,因为诗人一向爱月,视月如友。“栗深林兮惊层巅”以下,节奏变化极快,六字句写诗人惊时所见,宜读得舒缓,为下文蓄势。“列缺霹雳……訇然中开“表现诗人惊奇于自然界之神力,应读得字字铿锵。“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是描绘神仙世界的灿烂辉煌,应读得舒缓些。“忽魂悸以魄动……烟霞”表现诗人梦醒之叹,宜读得缓而有力,余味悠长。等等。

  C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对某些句子重点指导与训练。

  教学片断1:

  师:我刚才听你在底下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一句,你能站起来把它读一遍吗?

  生读一遍。声音怯且弱。较紧张,没有读出诗味。

  师:你觉得应如何理解这一句诗?

  生:这句诗要表现天姥山的气势,它不仅高大,而且广远。用了衬托的手法。

  师:你理解得很好。那么你觉得朗读它时,应怎样读才能把这种味道传递出来?

  生:要雄健有力些,要读出天姥那种不可逾越的气势。

  师:很好。你现在试一试。

  生读,较先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你的悟性真好。现在再读一遍,要真正去想象这种气势。为了使朗读更有表现力,你可以重读“向天横”“掩赤城”这几个字。

  教师激情示范。生再读,效果与前截然不同,赢得同学热烈掌声。

  D全体学生再次自由朗读。

  教学策略分析: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进展,让学生养成预*的*惯已是基本要求。设计预*学案,有利于起始阶段的学生增强自学观念和养成自学*惯。

  诗歌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便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去亲炙文心,揣摩文义,品味文情。新课标也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本环节中,有名家诵读示范,有学案中提供的详细的诵读指导,有学生个体的试读,有自由朗读,有教师的当堂点拨、指导、示范,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中充分品尝诗歌的“原汁原味”,从而更完整更亲切地感知课文。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宜强调,只要能有激情地读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就可算是好的朗读。

  三、探究学*

  探究活动一:

  通读全诗,请概括,围绕梦,本诗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这个梦境又包含了几个层次的场景。

  要点:诗的层次 梦因……梦游……梦醒;

  梦境场景 镜湖飞渡……登山览景……自然巨变……神仙下临。

  点拨:概括语言要简明。

  教学策略分析:如果说诵读侧重于对诗歌整体的感性认识,这一环节通过对诗歌层次的概括,则达到对诗歌整体的理性认识。新课标要求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对文本的整体认识是很有意义的,可以避免肢离破碎地理解文本,可以使学生能从整体语境理解局部言语,避免误读。这一步也是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基础,但要干净简洁。

  探究活动二:

  细读诗歌,请揣摩语言,展开想象,对这个梦境的描写美在哪里?

  1 学生自由读梦境部分描写

  2 交流品读成果

  A教师先展示对第一段进行了下水式的示范品读。

  展示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关于梦境内容的品读要点,可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并指导学生如何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就是指对语言意味反复进行思考推求,认真琢磨品味,从而领会其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换句话说,即揣摩语言的意思、情味。揣摩语言的前提是理解语言,先要弄情字面意义,然后再探求深刻含义。注意语境中语言具有特定的内容、情味和色彩。具体的方法有:学会揣摩遣词造句之妙;学会揣摩句式使用之妙;学会揣摩描写的细腻传神之妙;学会揣摩运用修辞的丰富贴切之妙,学会比较揣摩等。

  B学生交流品读成果

  教学片断2:

  生1:我觉得“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句特别好。它写出了月对李白的款款深情,一个“送”字,用字虽普通,却很好地传递出这种情味,月仿佛成了李白的化身。写得很飘逸,很符合李白的特点。

  生2:我喜欢“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句诗。它境界雄阔,充满美的想象,表现出的是一个大丈夫式的李白,一个浪漫的李白。前面的写剡溪的几句好像秀丽了些,没有这句诗中的豪气。

  生3:“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四句诗在节奏上的特点给我的印象很深。因为这里是神仙洞府出现前的征兆,起畜势作用,而四言诗句则用短紧的节奏把这种气氛渲染出来了。这给我一个启示,形式对内容的表达也是很重要的。

  ……

  教师点评:生1能抓住重点动词进行品味,好的动词能传递出感情的特点;生2能抓住意象,感知意境,并理解意境与作者表达需要之间的和谐性;生3则注意到句式对表达感情的重要性,同时还考虑到句式对营造气氛、情境的影响……

  教学策略分析:梦境描写部分是本诗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想象的高潮,所以宜作探究重点。但探究性学*不是骤然可以实现的,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否则探究只能是空中楼阁。本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给学生探究的范例,再指点探究的角度,使学生的有章可循,思路打开,从而实现高质量探究活动的开展。

  课标认为鉴赏文学作品,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本环节的设计正立足这一点,探究的重点在于紧扣文本,多角度品析语言,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则适时点拨。

  探究活动三:

  结合课前自己积累的和提供的素材《一代诗仙――李白》

  1请分析,李白为何会做这样的梦,这个梦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如何理解他的这些感受?

  点拨:李白生起了万事幻如梦,惟愿访名山念头。面对这种的情形,他突兀地冒出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应理解到李白的消极情绪是由于对现实的极端失望而发出的出的愤激之语,并非真正的一种避世思想。而从主旨句的潜台词则可看出李白对人格独立精神的追求与真诚的济世情怀。这一声啸出了多少怀才不遇者的抑郁之气,树立一座封建士人的精神丰碑。

  连读主旨句三遍,教师引导其读出气势。

  2请评价,你能透过文字读出一个怎样的李白?

  点拨: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从物之色彩,也可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我”。出自感悟,抓其一点或数点特点,自由表达交流:如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一个心胸可藏丘壑的李白,一个飘逸浪漫的李白,一个爱月的李白,一个富有幻想力的李白,一个幻想着象神仙一样潇洒自由的李白,一个喜欢清幽又爱热闹的李白,一个追求功名又傲视权贵的李白,一个敢爱敢恨有欢乐有失意又天真又多情的李白,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的李白,一个*凡又伟大的带着浓重浪漫色彩的李白,一个地地道道的是也只能是诗人的李白。

  3学生交流自己在学*此诗后对李白的理解。

  4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我读李白”《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的部分片断。

  总结: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诵读感知;揣摩语言,领悟情思。

  教学策略分析:课前给学生发了唐之韵《一代诗仙―李白》的素材,使学生对文化名人李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并培养阅读李白作品的兴趣。但仅有此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学*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所搜集到的素材,谈对李白的理解。学生用或优美或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形式活泼,气氛愉悦,思路开阔,再生高潮。既起总结课堂的作用,又从深层留下和开放了思考空间。

  课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着眼于这一点。

  鉴赏基本方法的总结是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方法,是授人以渔,不可遗漏。

  三、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此诗。

  2 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老师发下水作文《你这个爱做梦的李白》,结束全课。

  教学策略分析:作业设计要认真对待,这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对课堂学*进行延伸。作业1是基本作业,目标是加强积累。作业2则是属于个性化作业,由于已有课堂的有效学*,又有教师的下水作文的引导,学生兴趣浓,信心充,相信在作业中能充分反映学*效果。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5

  学*内容特征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惜别的老套,而是借留别表达不事权贵的傲然风骨,并且在构思上,围绕一场梦景来展开,梦醒之后才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是作者运用非凡的夸张和想像表现他梦想的世界,用梦中世界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不足与丑恶,表达了作为一个“士”不愿与现实权力同流合污的性情,这就是封建时代文人的品格,这就是李白,所以,梦境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我们理解把握本诗的关键所在。

  学*者特征分析:

  高二级(8)班是我校(农村普通中学)文科重点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为扎实,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但缺乏归纳演绎能力,且联想和想像能力较低,但诗歌欣赏在想像和联想方面要求的较高,同时对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成为他们的弱项了。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授课过程中,力求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思路:

  运用点拔、讨论、诵读、鉴赏等方法弄清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体会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才的落后本质,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和“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诗人如何“梦游”?,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说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它有两个特点: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时我们必须立足于落实字、词、句,把它当成文言文来讲解;它是一首古代名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教授时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事实上,这两点都是必要的。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节课时疏通课文,第二节课时鉴赏诗歌。这里提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翻译文章;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体现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学生讨论分析为辅,教师适当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积极追求个性**的精神。

  教学重点:梦游仙境,以此认识浪漫主义并充分理解梦境背后的深意。

  教学难点:梦境深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

  二、具体研*诗歌。

  1、研*第一段。

  (1)第一幅画面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2)学生思考: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神奇,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2、具体研*第2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段。

  (2)提问:本段集中描写了“梦游”中的哪些景?

  (3)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 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5)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的意图?

  (6)仙人们的盛会,盛会的欢乐,“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

  3、研*第三段。

  (1)诗歌的最后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提示了全诗的主旨,迸发了强烈不事权贵的感情,那么梦境和他的这种思想感情究竟是一种什么联系呢?

  明确:对!人往往因为有了现实的缺撼而产生相应的幻想.李白因压抑的苦闷于是就有了美好而自由的梦游.陶潜因尘世的污浊就有了<<桃花源记>>,海伦.凯勒因双目失明就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现实的丑恶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的向往又反衬现实的丑恶。可诗人的想象之景都是那么让人迷恋吗?

  明确:起初很让人迷恋,后面很恐怖.像"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哪有美丽可言?再如"恍惊起而长嗟",倒像是噩梦惊醒,哪像是理想之梦的况味?

  (3)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 : 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

  明确:说其消极避世吧,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说其讥讽现实吧,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事,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课堂小结:

  在大家齐读时,我突然又想到一个话题,李白异常的性情、仙境的追求、丰富的想像,让我想到了在他之前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两人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思维的火焰总是难以熄灭,还是让我们在一番离奇的遐思和古朴的旋律中,与古人相知,与古人相别。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题。

  附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月夜 白昼 傍晚 夜晚 蔑 傲

  缘由→| | | | → 梦醒 视 岸 大胆的夸张

  剡溪 山中 洞外 洞中 权 不

  贵 屈 奇特的想象

  清幽 壮美 恐怖 仙乐

  教学反思:

  以学生朗读为线,以问题串联各个知识环节,使教学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并把问题激疑与朗读品味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思考,在朗读的过程中欣赏,又自然地把它们引到对诗歌主题和诗人情感的更高层次的理解上。可以说,在内容的安排上,既紧扣教材,充分挖掘了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又不拘于教材,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如此巧妙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是本节课令我满意之处。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菁华5篇)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在*时的学*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啦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啦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啦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啦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啦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啦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啦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啦。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李白、啦解李白、亲*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啦,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啦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啦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啦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啦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啦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啦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

  朗诵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诗句。

  二、整体把握

  1、学生试读,看注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②以时间顺序概括全诗的每节大意,把握总体脉络。

  三、品味鉴赏

  1、赏析第1节:

  ①问题背景设计:“梦游”的原因是什么?文中哪一处的关键词语暗示了第1节是“梦游”的原因?

  ②写“五岳”、“天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

  ③最后四句,作者为了突现天姥山的高峻挺拔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④析“或”,“云霞明灭或可睹”给在梦境中才能游览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层什么样的色彩?

  2、赏析第2节:

  ①导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②学生齐读。思考:请找出本节中写“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层:

  A、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B、学生随朗诵带齐读,把握节奏,感受意境,

  C、学生评价、教师点拨;

  D、检查预*情况:以抒情散文的笔调译写“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译原文;

  b、文笔要流畅优美;

  c、要能体现意境的特征。

  E、交流点拨;

  F、其实,诗人在登上天姥山后至梦见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许多奇异景象,虽不是仙境,但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仙境了,这与仙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G、体会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a、再次出示李白的有关诗句,学生归纳;

  b、在读过的1、2两节中,其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留别”(带讲背景),这首诗是为留给东鲁的朋友而作的,那么诗人要告诉东鲁朋友的真意是什么?(板书)

  ②找依据;

  ③但诗人梦醒之后的感受是什么?(找依据)

  A、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哪几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此采取的做法?

  C、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板书)

  四、教师小结,学生背诵仙境部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册。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了解李白先生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先生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先生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

  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先生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先生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先生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先生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了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过程

  一、预*

  ①用8分钟时间诵读全诗,注意停顿及字音

  ②抽3名同学分别诵读各段

  二、解题:

  ①题目的断句: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根据题目明题材:赠别诗

  ③“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④梦游天姥和话别友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三、补充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四、赏析

  ①请学生找出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

  ②“如此”指什么呢?

  明确:代指第二段的内容

  ③ 请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忆梦(梦景、梦醒)

  ④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了什么?

  明确:梦景

  ⑤自由诵读,画出不懂的句子,请谈谈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明确:重点词意(清 暝 殷 栗 惊 訇然 青冥 列缺 恍 嗟);

  静谧优美,奇丽壮观,山路曲折、深林层巅,亦幻亦真,灿烂辉煌、令人目眩。

  ⑥点拨诵读方法,示范诵读,抽点学生诵读。

  ⑦找出了把梦游与吟别联系起来的诗句,那么通过这句我们能否判断诗人的真实意图或者说他的落脚点和重心在哪儿呢?

  明确:后面才是诗人要表达的内容。

  ⑧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那么“世间行乐亦如此”,“行乐”到底所指何事?后文有没有提示呢,请找出这样的诗句。

  明确:“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⑨“行乐”和梦相同在哪儿呢?

  明确:到头来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一场梦一场空!

  ⑩诗人临别赠言不是回忆历历在目的往昔,而写自己的梦,其原因何在呢?学生讨论回答。

  点拨:表述心志,将远离庙堂、寄意林泉、纵情山水、放浪江湖。

  反思往昔,虽汲汲功名、了无所成、青云之志、无奈萧疏。

  劝慰朋友,对世事纷扰、洒脱直面、人生百年、适心任性。

  附:板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 世间 行乐 亦 如此 吟留别

  (类比)

  “万事” “惟枕*”

  “事权贵” “失烟霞”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鉴赏重点语段,体会李白语言魅力。

  2、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3、通过了解李白的生*思想,学**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学**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到初中我们学*了很多李白的诗,比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温故是为了知新,今天我们将学**白的另一首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

  梦中游历天姥山,和朋友离别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范读,正字音,商讨句读

  2、梦游天姥吟/留别

  3、标画出梦境部分

  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板书:梦前、梦境、梦后

  四、读课文,品鉴梦境

  1、诵读梦境部分

  思考:本部分描绘了哪些画面?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情感?

  (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味画面的特点和诗人饱含的情感)

  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明确:

  (1)第2段“月夜之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通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轻松愉悦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

  清幽、愉悦、急切

  (2)第2段“日出之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通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面对此景,心胸为之开阔,襟怀为之敞开,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到了傍晚都没有察觉。

  壮丽、豪放

  (3)第2段“傍晚之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天气急剧变化,画面变化多姿,惊心动魄,内心惊恐万分。

  恐怖、害怕

  (4)第3段“晚上之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的意境,仙人们齐聚一堂,老虎弹琴鼓瑟,鸾鸟驾车,热闹非凡。读来让人无比惊叹,沉醉其中。

  神奇、惊叹

  小结:

  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浪漫神奇,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想象丰富而瑰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让我们集体诵读诗歌,再次感受这奇妙的梦境。

  2、研读“梦前”和“梦后”部分,探讨李白入梦的原因

  (1)梦境如此美妙奇特,可是,诗人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让学生在诗中找答案)

  明确:

  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瀛洲”衬托天姥山,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表达了对天姥山的向往。

  神奇、高大、向往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反抗、愤激

  (2)梦后部分还能读出哪些情感呢?

  明确:失落、伤感

  (亦如此、虚幻的梦、人生如梦)

  小结:刚刚通过诵读,我们知道梦境是美妙的奇特的。入梦不仅仅有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

  五、研读探究,把握内涵

  关于梦的内涵,历来有两种说法:

  1、理想世界的象征

  2、宫廷生活的反映

  同学们探讨一下,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

  无论是“理想的象征”还是“宫廷生活的反映”,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梦境到最后都会幻灭,梦境的幻灭也就是理想的幻灭,短暂的政治生活的幻灭,但是李白却能够不向世俗低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亢的呼喊,这是非常难得的。李白就是李白,不愿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丢弃人格。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意当奴才的李白,最终选择了凝神傲立,傲岸不屈,这就是李白人格的伟大之处。

  六、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再现画面的美,体味情感的美,感受人格的美。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梦境中的某一画面,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目标:

  1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诵读课文

  1、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

  1、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与下一句的“*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作业

  课后练*四

  一、导入:

  我给同学朗读一段现代诗,这段诗写的是一个古代伟大的诗人,“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的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扣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大家说这个诗人是谁啊?

  李白用手中的笔抒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凌云壮志;畅谈“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人生自信;表达“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放洒脱。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的诗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有着放荡不羁的豪情,把雄奇奔放、清丽飘逸、自然隽永三者完美和谐的统一,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如果说唐诗是白雪皑皑的高峰,李白便是凌霜傲雪的高峰征服者;如果唐诗是姹紫嫣红的百花园,李白便是餐花品叶的撷英客。李白凭借其如泉涌的才思,汪洋恣肆的诗情,登上了唐代诗歌圣殿的最高处,成为盛唐气象的形象代言人。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有如此之高的成就,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李白的生*经历,他的思想,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创作背景。所谓的“知人论世评文”就是这个道理。

  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样一个天才从小就有着他的异于常人之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年轻时仗剑任侠,在他和朋友叙旧时,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自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开元十二年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从峨嵋山沿*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一生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

  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至山东。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李白第二次入长安。由玉真公主(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赐金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开封,济南等地,次年,李白南下江浙,行前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向朋友倾吐衷曲的一首诗作《梦》。

  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梦游天姥,二是吟,三是留别。为何要梦游天姥?稍候在课文的学*中请同学们来回答。

  我们先来看吟是什么意思?跟谁作别?吟,是古代诗体歌行体的一种,她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就如同散文中的随笔一样可以不拘一格,如孟郊的《游子吟》,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我们在前面说过这首诗写于李白李白被赐金放还,南下江浙时,那留别的是东鲁诸公。由这个题目,同学们可以看出:写梦是主体,留别是最终的目的,以次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以写梦来作别的实为罕见,我认为这是本诗的一个独创,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过程:1范读(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2:同学自由朗读。朗读过程中了解诗的大意。3分章朗读4学生串讲看看全诗各节主要都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的内容,那么我们这节课共同来品味一下一代诗仙的浪漫情怀。同学们说一说诗歌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也就是说诗人为什么要写诗啊?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如何运用他那清新飘逸的语言,豪迈奔放的激情来构造出如此奇伟瑰丽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又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谁先来说一说诗中都出现了哪些奇特的意象啊?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在前面留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梦游天姥山?有哪个同学能回答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诗人之所以会梦游天姥山的缘由(入梦缘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来陪衬“天姥”,海外仙山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霞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瀛洲难寻而天姥山却可一见。这里以虚衬实,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下面紧接着写天姥山的山势,“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此处的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再以天台山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难道不能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吗?这一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及对比、衬托的手法,描绘了天姥山的横亘长空,高峻挺拔的雄姿。

  第二段:诗人梦游天姥的情景是什么样的呢?是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梦中奇景呢?

  四个层次:月夜渡溪(到清猿啼)⑵登山奇景(到忽已暝)⑶山顶奇观(到列如麻)⑷梦醒长嗟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接着便写梦境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这里的镜湖风清月朗,随即诗人以清风为伴,明月相随,一夜之间飞过镜湖,来到剡溪。(李白一生喜月,曾说“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把月亮看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月光下飞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想一想此时李白的“心境”是如何的呢?[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第二层:诗人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剡溪清水荡漾,山猿啼啸。诗人穿上了谢灵运当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径盘旋,到山腰时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只见海日生空,天鸡高唱,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从夜晚转到了拂晓,景色也由清幽到壮美。此处道路宛转,山花烂漫,诗人倚石赏花,迷失其中,流连忘返,不觉间暮色降临。

  第三层:此时天气骤变,狂风大作,雷声隆隆。好像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巨大的声响在山岩和泉水间传开,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天空黑云沉沉,水中波翻浪涌,烟气升腾。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令人恐惧战栗的昏暗世界。

  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轰隆一声,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通向神仙的洞府石门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楼台。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卖场拉开序幕。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此处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下来。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一片富丽堂皇的极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高潮。

  第四层:可惜,一觉醒来,梦景陡然消失。(板书:梦醒)

  本章句式变化非常大,造成了音韵节奏跌宕多姿,读来琅琅上口,颇有气势的特色。第三段:诗人因梦而悟,因梦有感。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

  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2、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在阅读中体验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和奔放的写作气势。

  2.知识目标

  了解李白,了解李白诗歌的深远影响和益处。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的写作情绪,理解诗歌中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重点和难点

  1.欣赏宏伟而不可预测的梦想和深刻的意义。

  2.了解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白独立自主的个性。

  学时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一、开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建安骨、骄傲、青莲居、降仙。请问:这副对联上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白的专题。李白是我们的老朋友。李白叫太白,叫青莲僧。他是唐代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孪生星座。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清廉居民,盛唐诗人,是中国古代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的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一般发生在唐玄宗开元、天宝的40多年。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是唐代最繁荣的时期。他以“救民”、“安邦”的政治思想,希望有所作为。天宝二年,唐玄宗在朋友吴云的推荐下,将李白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皇帝的文官),当时他四十二岁。李白被叫到北京。他想用这个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让自己与众不同。然而,他很不高兴。玄宗只给了他一个闲散的仆人的位置,并没有给他一个很高的位置。此外,他很自豪,拒绝与政要分享。他还冒犯了显要人物,因为他命令玄宗最喜欢的高丽诗在喝醉时脱下靴子。就连玄宗也没有好好对待他。只在长安住了一年多,他就拿到了钱回来,他从布衣做起国王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他的政治失败使他非常沮丧,使他看到封建统治者的放荡和腐败。在被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从东鲁(现在的山东)南下到吴越(现在的江苏南部),并写了这首诗来向他的朋友证明他的感情。

  晚年,他住在长江以南。61岁的时候,我听说太尉李光碧率领一支大军出城与安石叛军作战。他也北上准备杀敌。他在路上因病返回。第二年,他病逝于叔叔当涂(现安徽)**李阳兵的住所。

  李白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诗人。他渴望葡萄酒;天子不能上船;他的作文一旦他把龙巾擦干净,御史汤匙、妃嫔捧砚,勒克斯脱下靴子他在五山寻仙,在山河中游荡,甚至他的生与死都被魔法玷污了。据说,他的母亲“梦见了永生耿星的诞生”,并说他的死是“酒后捉月,沉入水中”。在人们心中,李白没有死,而是追求他喜欢的月亮。李白的诗歌自然而意味深长,雄伟典雅,充满了非凡的浪漫情怀。

  杜甫:当笔落下时,它惊动了风雨,这首诗就变成了一场为鬼神呐喊。

  韩愈;李杜的文章正如火如荼

  三、解决问题

  诵读原本指诵读,即写诗。后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它变成了一种乐府宋体“告别”的意思是离开这首诗,在离开之前向朋友道别。所以整个主题的意义就是用奶奶的梦游诗向你的朋友说再见。梦游是通过“说再见”来证明你的态度和意图是真实的。另一个名字是“梦游天目山永别东路诸侯”。

  从唐代开始,古诗分为“古体”和“现代体”。在唐代,新格律诗被称为现代体诗,唐以前产生的格律限制较少的诗歌被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使用了唐人的说法。在天堂梦游和唱再见是一首古诗。

  四、字、字、音

  天目、颍州、山西、泸水、丹丹、霹雳、石番、红染、清明、心悸、鼓瑟、觉世、天台、玉天目、谢公楼、尹延泉、李申林、栾归

  五、鉴赏第一节

  1.共同阅读并思考:

  ①前四首诗写了什么?既然它的名字叫“梦游奶奶”,为什么要从瀛洲来写呢?

  清晰:写下天目山的神秘和模糊。

  与瀛洲相见奶奶(档案描述)。天目山和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美丽。然而,瀛洲的“信仰很难找到”让人害羞,而天目的“或可见”则成为一种强烈的诱惑。因此,以瀛洲来衬托天目,以空来衬托现实,不仅给天目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美丽的面纱,也让作者想起了去天目的想法。

  ②最后四首诗是怎么说的?使用什么方法?

  清楚:写下巍峨雄伟的天目山。

  比较和对比。五岳和天台衬托出了天目的雄伟和巍峨,这进一步提醒了作者去天目的强烈愿望。

  使用以下词语天姥横穿天际,拔出五岳盖赤城来说明它无与伦比的高度。以屋顶为衬托,他说屋顶有“18000英尺高”,但在奶奶面前它看起来很短,好像他想在她脚下鞠躬。如此雄伟的天目山,如此美丽的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的念头?

  2. 小结:

  大意

  这一部分总是写天目山的巍峨、雄伟和神奇,这就是梦想的原因。

  六、欣赏第二节(结合多媒体)

  第二节是这首诗的主体部分。它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梦幻山西、木屐攀岩、夜景、神仙洞和梦幻消失。请总结一下风景的特点和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见山西:宁静

  据越人介绍,我想在吴越梦游,一夜飞越月湖。湖光和月光照在我的身上,把我送到美丽的山西。谢凌云居住的地方至今仍在,清澈的溪水潺潺,人猿的叫声凄凉。

  在大风的帮助下,我被送上了蓝天,直航大海;兴高采烈的李白

  (2)穿木屐爬山:气势恢宏

  我脚上穿着谢凌云的木屐,沿着山路直冲云霄。在半山腰,你可以看到太阳从海上升起,听到空中公鸡的啼叫声。山脉和岩石重叠。我不知道我转了多少圈。我迷恋花,倚着石头。我觉得不晚了。

  陶醉的李白

  (3)夜景:奇异而危险

  熊在咆哮,龙在歌唱,雷声在岩石和泉水中回响。它使森林深处颤动,层顶震动。乌云密布,会下雨,水波摇曳,烟雾升起。

  困惑、震惊、沮丧和沮丧李白

  (4)仙洞:壮丽、辉煌和奇妙

  闪电和雷声,群山崩塌。仙府石门从中间轰隆一声打开。蔚蓝的天空辽阔无底,太阳和月亮照耀着金银宫殿。穿上彩虹的衣服,乘着风,云中的神一个接一个地降临。老虎弹琴,栾鸟开车,神仙和**一样难以计数。

  (5)梦消失了(过渡句,写下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这样的一幕突然震撼了我的灵魂,突然站起来叹气。当我醒来时,只有一个睡懒觉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学*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设计 计划用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星。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而这方面,李白的贡献是最大的。在诗中作者描绘了天姥山的雄伟壮丽和神秘莫测,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神奇的大自然中,领会作者的情怀。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播放录像,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指导朗读。

  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 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 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四、诗歌的结构: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陪衬天姥,句中一信一或,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下面直接写天姥山的山势,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梦中奇景。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诵读并分析②段

  1、思考: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2、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3、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4、请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 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同学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妙神奇的图画,这样美的自然,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写惊梦长叹。

  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别君句点题。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最后两句是诗眼,提示主题,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当然,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五、鉴赏要点

  1、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轩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2、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

  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飞行,又值月夜,月光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山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茫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学不能说是仙镜,但已经是接*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动岩石、泉水、深林、峰峦。至此,仙境已民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境。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了,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这样美丽的环境,所有的与会者都来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小结:梦(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境) 游历 (山景)

  (括号中的文字让学生写) 梦(感) 幻入 (仙境)

  全文紧扣梦游二字,浑然一体。

  六、诗人描绘梦游图景,并非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

  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是为了心灵的抚慰。当然,这首诗的意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地一吐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主题被点亮了,意境拓展示升华了。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完成练* 补充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老吟留别》教学札记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现又收入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关教学参考书上一般都把李白所描写的梦境说成是景物壮丽非凡的仙境,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阴暗,还说神仙们济济一堂,呈现出一种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而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这种消极情绪,则是当时比较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既然梦境是一片光明,神仙们相敬相爱,雍雍穆穆,为什么诗人会魂悸以魄动?他惊起而长嗟难道是因为推动了美好的梦境而感到惋惜吗?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主题又有什么内存联系呢?还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难道是游离在作品之外的一种普遍心态吗?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出世思想和积极的愤世嫉俗、决心抗争的精神统一在同一个诗人身上,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孟子曾说过要以意逆志,这的确是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人要懂得知人论世评文这个道理,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是某一历史时期有客观存在,读者不能去改变这种存在,只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论的方法去考察这种存在,弄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用自己的意去理解作者的志,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一座座文学迷宫的大门。

  李白是一位积极用世的诗人,具有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进取精神。年轻时虽曾有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尺蠖之屈、龙蛇之蛰。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储藏,李白被唐庇玄宗征召进宫,做了个翰林供奉的闲官,成为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便是,他那种傲岸不羁的狂放性格,实在是委不适合于做这种工作的。在那几年当中,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佞臣,终于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山东,这是李白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长安古年,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他产生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又从心底发出坚定的誓言:安能摧眉拆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这两种情绪,看似对立,其实是完全一致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虽然诗人好像从裕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否定了人间的一切,但实际上是他对十年来宫廷生活的否定。诗人把这十年比作是一场院梦,--这不是什么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黑暗的美梦,而是一场令人魂悸以魄动的恶梦。我们不仅可以从上述史实中找出这个答案,而且可以从作品本身中找到有力的证明。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范本10份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

  2、通过素读法感知大意,整体把握诗歌脉络

  3、弄清景和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素读法感知大意,整体把握诗歌脉络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体会意境,掌握其中的表现手法及由此产生的作者情感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他是谁呢?先别急着翻课本,让我吟出他的诗句,我们来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今天我们一起要走*的就是写这首诗的作者——李白,诗文“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我们一起来学*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教学过程

  1、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

  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

  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2、天姥岩介绍:

  高10余米,头部方正微圆,侧面的眼鼻唇耳的轮廓依稀可辨,脑后的发髻历历分明,显出一副慈容可掬的老妇人神态。

  3、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体诗”

  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言为基

  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

  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

  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

  整齐。(如《李贺箜篌引》高适《燕歌行》)

  本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再如《蜀道难》)

  4、李白诗风:豪放飘逸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

  5、文章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6、聆听诵读

  7、检查预*

  8、高考文言虚词"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2、依靠,凭借。

  3、趁着,趁机。

  4、通过,经由。

  5、因为,由于。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2、原因,缘由,机缘。

  (三)动词

  1、根据。

  2、沿袭,继续。

  课内回顾

  1、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继续。

  2、相如因持璧却立……副词,于是。

  3、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机。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介词,依靠

  5、因招樊哙出。副词,于是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

  9、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

  (2)、素读法:

  5分钟时间,结合课下注解,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全文进行翻译

  10、分析课文:全文思路

  (1)、梦游之由——叙述

  (2)、梦中之景——描写

  (3)、梦醒之吟(叹)——议论、抒情

  11、第二部分:梦游之景是全诗的重点

  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

  魂飞剡溪:我欲因之梦吴越——渌水荡漾清猿啼

  着屐登山:脚着谢公屐——水澹澹兮生烟

  洞天仙境: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魂归枕*: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第二课时

  一、意境赏析

  思考

  1、诗歌记述了哪些事?

  2、描写了哪些意象?

  3、意境有何特点?

  4、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就5个问题对文章三个部分进行分析,理清景和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梦中之景,可从四个部分分别展开

  二、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

  1、丰富的想象

  2、大胆的夸张

  3、奇特的构思

  4、瑰丽的境界

  三、当堂训练

  1、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秋雨霏霏,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梦游天姥吟留别翻译实用五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越人语天姥3,云霞明灭或可睹4。

  天姥连天向天横5,势拔五岳掩赤城6。

  天台一万八千丈7,对此欲倒东南倾8。

  我欲因之梦吴越9,一夜飞度镜湖月10。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1。

  谢公宿处今尚在12,渌水荡漾清猿啼13。

  脚著谢公屐14,身登青云梯15。

  半壁见海日16,空中闻天鸡17。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8。

  熊咆龙吟殷岩泉19,栗深林兮惊层巅20。

  云青青兮欲雨21,水澹澹兮生烟22。

  列缺霹雳23,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24,訇然中开25。

  青冥浩荡不见底26,日月照耀金银台27。

  霓为衣兮风为马28,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29。

  虎鼓瑟兮鸾回车30,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31,恍惊起而长嗟32。

  惟觉时之枕*33,失向来之烟霞34。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35。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36,须行即骑访名山3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38,使我不得开心颜!

  词句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míng),日落,天黑。

  ”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一作“扇”。

  訇(hōng)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风:一作“凤”。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魂悸:心跳。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青崖:青山。

  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白话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翻译: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天姥山临*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感慨深沉,**激烈,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翻译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李白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先拿天姥山跟天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连结在一起。再拿天姥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天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李白又换一个角度以天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天台一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一万八千丈。

  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李白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李白就进入了梦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梦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李白梦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东晋李白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天姥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留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的诗句。

  接着,李白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天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天鸡一叫,天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李白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天姥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天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天姥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梦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高潮。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天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天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李白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神仙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神仙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李白的幻想真像"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神仙世界。

  但是,好梦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枕*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李白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这首诗是用来留别的,要告诉留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天姥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李白的内心矛盾,迸发出李白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当中消极的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白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解】:

  (1)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此诗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后世版本或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诸公》,或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或作《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选自《李太白全集》。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会稽(绍兴,越州),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3)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春秋五霸的越国首都,也是魏晋第一大都会。

  (4)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

  (5)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 。

  (6)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7)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

  (8)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段越人的话。

  (9)镜湖:绍兴城北镜湖新区。

  (10)剡溪:水名,在浙江嵊州南面。

  (11)谢公:指魏晋绍兴贵族兼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12)渌:清

  (13)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14)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15)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16)升起的太阳。

  (17)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18)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

  (19)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就是“岩泉殷”。殷,形容声音大。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20)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21)青青:黑沉沉的。

  (22)列缺:指闪电。

  (23)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4)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

  (25)金银台: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26)云之君:本指云神,这里泛指神仙。

  (27)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运转。

  (28)恍:恍然,猛然。

  (29)觉:醒。

  (30)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31)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3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通“需”。

  (33)摧眉折腰:摧眉,即低眉。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韵译】:

  海上来客,谈起东海仙山瀛洲,

  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

  尽管云霞或明或暗,间或可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象横卧天际,

  高超五岳遮盖赤城,其势无比。

  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

  面对天姥山,象拜倒东南偶下。

  我想游天姥,因而梦游了吴越。

  一夜飞越,梦里见到镜湖明月。

  明月清辉,把我身影映在湖里,

  不久又把我的身影,送到剡溪。

  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

  清波荡漾猿猴长啼,景致凄凄。

  我脚穿着,谢灵运的登山木屐,

  攀登峻峭峰峦,如上青天云梯。

  在云间的山腰,可见东海日出,

  身体悬在半空,可听天鸡鸣啼。

  山中尽是跹遥道路千回万转,

  迷恋倚石赏花,忽觉天色已晚。

  熊吼声龙吟声,在岩泉间震响,

  深林为之惊ⅲ峰峦火之抖颤。

  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

  水波淡淡荡漾,湖面腾起云烟。

  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巨响,

  山丘峰峦,仿佛突然崩裂倒塌。

  神仙石府的石门,

  在隆隆声中打开。

  洞里天空青暝暝,望不到边际,

  日月交相辉映,照耀着金银台。

  云神们以彩虹为衣,以风作马,

  他们踩踏祥云,纷纷飘然而下。

  老虎奏起琴瑟,鸾鸟拉着车驾,

  仙人翩翩起舞,列队纵横如麻。

  忽然令人胆颤,不由魂飞魄散,

  恍恍惚惚惊醒,不免惋惜长叹。

  醒来时看见的,身边唯有枕*,

  方才美丽烟霞,已经无影无迹。

  世间行乐之事,实在如同梦幻,

  万事从古都象,东去流水一般。

  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何时回还?

  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

  要走随即骑去,访问名川大山。

  我岂能低头弯腰,去事奉权贵,

  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译文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绍兴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绍兴,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教案通用5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诗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

  能力目标 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今天我们来学*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

  (一)析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1:内容:梦游天姥

  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灵活,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内容:别东鲁诸公

  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理想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感知内涵

  1、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全诗

  纠正字音,并结合注释强调读音及意义

  2、学生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 雄浑有力)

  思考:

  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

  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张、对照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 拔---掩 倒----倾

  ③神往 充满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沛 语调适合)

  思考:

  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 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① 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

  ③飞 丰富的想象 大胆夸张。

  理想之梦:

  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B:神奇:天马行空、日月同辉、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仙如麻——理想。 梦后 ---失落。)

  4、集体朗读第三段

  点拨:“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梦后的诗人有何感叹?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

  ①你们是如何理解反映诗歌主旨的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

  长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感觉官场生活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浪漫与率直,还要寻找“安社稷、济苍生”理想。(有儒家风范道家风骨)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体现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艺术探究(详见板书)

  1、诗风浪漫 想像丰富 夸张大胆

  2、借景抒情 梦由、梦境为结尾抒情张本

  3、虚实相生 梦境的虚 现实的实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思考练* 四

  教学重点

  体会和学*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

  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句障碍。

  2放朗诵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把握节奏及停顿。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理清思路、理解主题、体会艺术特色

  3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

  1第一段写梦游缘由。第二段写梦游过程。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 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

  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

  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

  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6学完全诗,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7读完第二段,你对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有那些认识?

  明确:

  1丰富的想象(举例略)

  2大胆的夸张(举例略)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学*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星。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而这方面,李白的贡献是最大的。在诗中作者描绘了天姥山的雄伟壮丽和神秘莫测,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神奇的大自然中,领会作者的情怀。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播放录像,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指导朗读。

  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 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材于《楚辞 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了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四、诗歌的结构: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思考: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瀛洲陪衬天姥,句中一信一或,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下面直接写天姥山的山势,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梦中奇景。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

  梦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诵读并分析②段

  1、思考: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2、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3、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4、请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 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 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 风 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 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同学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妙神奇的图画,这样美的自然,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写惊梦长叹。

  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别君句点题。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最后两句是诗眼,提示主题,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当然,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五、鉴赏要点

  1、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轩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2、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

  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飞行,又值月夜,月光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山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茫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学不能说是仙镜,但已经是接*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动岩石、泉水、深林、峰峦。至此,仙境已民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打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境。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了,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这样美丽的环境,所有的与会者都来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小结:梦(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境) 游历 (山景)

  (括号中的文字让学生写) 梦(感) 幻入 (仙境)

  全文紧扣梦游二字,浑然一体。

  六、诗人描绘梦游图景,并非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

  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是为了心灵的抚慰。当然,这首诗的意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地一吐对权贵的憎恨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主题被点亮了,意境拓展示升华了。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完成练* 补充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梦游天老吟留别》教学札记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现又收入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关教学参考书上一般都把李白所描写的梦境说成是景物壮丽非凡的仙境,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阴暗,还说神仙们济济一堂,呈现出一种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而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这种消极情绪,则是当时比较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既然梦境是一片光明,神仙们相敬相爱,雍雍穆穆,为什么诗人会魂悸以魄动?他惊起而长嗟难道是因为推动了美好的梦境而感到惋惜吗?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主题又有什么内存联系呢?还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难道是游离在作品之外的一种普遍心态吗?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出世思想和积极的愤世嫉俗、决心抗争的精神统一在同一个诗人身上,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孟子曾说过要以意逆志,这的确是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人要懂得知人论世评文这个道理,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是某一历史时期有客观存在,读者不能去改变这种存在,只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论的方法去考察这种存在,弄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用自己的意去理解作者的志,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一座座文学迷宫的大门。

  李白是一位积极用世的诗人,具有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进取精神。年轻时虽曾有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尺蠖之屈、龙蛇之蛰。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储藏,李白被唐庇玄宗征召进宫,做了个翰林供奉的闲官,成为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便是,他那种傲岸不羁的狂放性格,实在是委不适合于做这种工作的。在那几年当中,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佞臣,终于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山东,这是李白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长安古年,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他产生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又从心底发出坚定的誓言:安能摧眉拆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这两种情绪,看似对立,其实是完全一致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虽然诗人好像从裕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否定了人间的一切,但实际上是他对十年来宫廷生活的否定。诗人把这十年比作是一场院梦,--这不是什么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黑暗的美梦,而是一场令人魂悸以魄动的恶梦。我们不仅可以从上述史实中找出这个答案,而且可以从作品本身中找到有力的证明。

  这首诗从入梦之由写到梦醒后的感叹,共有三年大段。第一大段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借越人之口,描述天姥山的雄奇峻拔,这不禁使诗人心驰神往,为入梦作铺垫。第二大段到惟党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这一段描写了梦游天姥山的整个过程,诗人用赋而比也的表现手法,既描述了光怪陆离的梦境,又写出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重要历程。这一大段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到空中闻天鸡。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清风为伴,明月相随,镜湖飞度,来到剡溪,又著屐登山,一路上贪图了自然风光之美,湖月如镜,绿水荡漾,清猿啼啸,海日东升,天鸡长鸣,从容不迫一形态、声音、色彩诸方面极写所见景物之美,从而表态了诗人的无限欣喜之情,我们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诗人初入宫廷时的那种心情--眼前的确是一片光明!第二层到水淡淡兮生烟。这时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昏暗的使人迷惑和恐惧的世界。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或已螟,道路迷失,天色昏暗,耳边震响着熊咆龙吟般的瀑布,这可怕的声音连林木山石都为之发抖。到处烟云迷漫,什么都看不清楚。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第三层,到惟觉时之枕*,失向来之烟霞。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石壁中开,简直是天崩地裂!这时的诗人哪里有什么喜悦,他在万分恐惧之中,看到洞天中是这样一番景象:虽然日月照耀,金璧交辉,霓裳风马,神仙如麻,但是青冥浩荡不见底,在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在这些云之君、仙之人的面前,诗人可能在想:这里有我应该有的一*之地?这进诗人心情,绝不是教参上说的我心中的忧愤啊全都忘却,这美妙的仙境就是我理想的境界,而是几年来宫廷生活中遭受排挤打击而积淀下的全部忧愤一下子被唤起了。这不是什么美妙的仙境,这是现实生活在梦中的反映;这不是什么理想的境界,而正是作者所憎恶鄙弃的世间行乐的生活。

  诗人从这恶梦中醒来,惊起一词是承上说,告诉读者当时他自己的心境:拍拍心口--恐怕已经是浑身冷汗了。长嗟一词是启下说,使诗的内宾转入第三段。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长嗟的内容。

  世间行乐是泛指,但也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满怀着美好的希望入宫,却受忌才害能的小人排挤打击,还差一点儿使龙颜大怒,虽然最后赐金放还了,给了一点面子,但实际上是被赶出宫门的。宫廷中的丑恶、卑鄙和黑暗,终于使诗人觉悟了--醒了,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视了一切。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心灵的纯洁,诗人决心从此骑白鹿,访名山,再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见志。但是读者往往只注意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于是,在理解这首诗,探求作者志的时候,就陷入了主观臆断的泥坑。

  这首诗的原题是《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吟是古代诗体的一种,相当于歌行。梦游天姥是诗的内容,留别是诗的作用,原题对这个作用说得很清楚,说明这是一首赠别诗。李白的赠别诗很多,但记梦赠别的只有这一首。诗人为什么要叙述一个梦境去留别东鲁诸公呢?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托梦言志。诗人离开长安,来到山东,又准备南游淮泗,寄情山水,借助美好的大自然去排遣他内心的忧愤,去寻找光明与自由的生活,于是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向东鲁诸公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追求美好理想又不愿为权贵所屈的诗人表现出的这种视名利为粪土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难能可贵的,是值得肯定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把握欣赏诗歌运用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自主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全诗,讨论交流,结合背景与意象气氛,欣赏艺术特色与作者情感,学会独立鉴赏、概括、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教学方法】品味欣赏、归纳实践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全诗,感受意象气氛与情感

  二、琢磨词句

  信语或 拔(出类拔萃) 因 殷 惊列缺雨烟鼓且须

  三、简述分析,能力养成

  1、首段背诵赏析

  表现手法: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

  作用与感情: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2、二段背诵鉴赏

  时间线索推进梦境描写:夜渡、到达、登山、半壁海日、空中天鸡

  空间转换写景抒情:岩路、花石、熊咆龙吟、岩泉、深林、层巅——太姥山胜景

  青云、水烟、霹雳、洞天、日月、霓衣风马(云之君)、虎鸾(仙之人)——仙境降临

  过渡句及感情:梦境美好终归短暂,现实残酷无可回避,唯有坦然面对

  3、末段背诵欣赏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否消极?】

  所有快乐的事情总是稍纵即逝的,自古以来,功名利禄总如流水般不可长留。

  表面上看是对人生的悲观厌世,实际上这是李白对世事的看破与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懑之语,也有自我宽慰的意思。

  【且放白鹿青崖间】

  “且”字有姑且之意,应是作者对慰留的友人的回答,也是自己心声的真实流露。作者不愿阿谀侍奉权贵以换取功名,所以只能暂时游历山水以派遣怀才不遇愁绪,姑且以此等待时机。

  【全诗主旨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放浪不羁、蔑视权贵、淡泊功名、追求自一由

  四、迁移拓展

  1、李白面对逆境的态度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李白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仙境,又很快醒来,转而游历山水?写一篇短文,表达你的欣赏与理解。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2、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好处。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这天我们就来学*《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期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情绪十分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证明自己情绪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