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1-30 00:00:00 教学设计,数学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探索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多边形的周长。

  2、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学到的周长知识解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分解目标:

  (1) 知道求某一图形的周长需要哪些数据并会测量。

  (2) 根据已知数据或测量出的数据计算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周长。

  (3) 求长方形、*行四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初步会简便运算。

  (4) 知道周长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图形的周长。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要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再根据数据特点选用简便方法求周长。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探索*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

  突出重点的策略: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分清每条边长是多少米;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选用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的的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算法。

  原因分析:

  1、 未充分利用图形的特点进行计算。

  2、 对乘法意义不熟练。

  解决策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各种算法,并加以比较,充分感知和体验到哪种算法最好。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周末都有些什么活动?

  学生介绍自己的活动。

  师:淘气上周末去公园。到门口他仔细研究星湖导游图。(出示插图)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二、调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游园

  1、提炼信息,发现数学问题:这条小路有多长?

  2、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师:我们可以把小路看成一个六边形。求小路有多长就是求六边形的周长。

  (1) 独立思考。

  240+200+560+190+200+410

  (2)交流反馈:可以根据数据特点简便计算。

  3、小结求六边形的周长方法:将各边的长度加起来。

  三、拓展延伸

  1、三角形的周长计算。

  淘气游玩小湖又看到“吊车”(出示吊车图片)他被吊车的铁架吸引住了,他想:“这铁架是三角形,要围城这个铁架要多长的铁棒呢?”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要求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数据?

  学生回答后,出示三边的长度。

  学生计算。

  3、 四边形周长的计算。

  (1) 师:淘气家门前有一个大花园(出示图片)这个大花园的围栏有多长?需要什么数据?学生回答后给出数据,生独立计算。

  (2) 汇报不同算法。

  4、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出示一正方形,要求它的周长该怎样算?(测出一边的长度再算)

  汇报算法。

  四、实践活动。

  师:同桌合作算出你们的笔盒的周长。(先思考需要哪些数据,再想怎样算,最好是简便算法。)

  五、巩固练*。

  书P46 算一算。

  本课相关练*题分析:

  练*六第1题:求*行四边形的周长可以直接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求*行四边形的周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而求梯形的周长却不是这样算。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 ),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 t )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三年级同学*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 )千克,是( )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 )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 )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板书

  吨的认识

  1千克= 1 0 0 0克

  1吨= 1 0 0 0千克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分辨不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从趣点”出发

  1、认一认四边形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能说出哪些图形的名称?

  师: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板题:四边形)

  (2)请同学们在书上将四边形涂上阴影

  二、学*演练

  1、观察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

  结合图形得出,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

  学*例1

  (1)开放尝试,独立完成。

  (2)投影展示,交流讨论。

  (3)比较加深,说说那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2、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四边形

  3、分类:

  (1)小组合作,要求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每分好一类放在旁边。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得多。(老师分发信封)

  (2)汇报交流,投影展示,说说分类的方法。

  课堂练*

  三、练*,从“差异点”提高

  4、学*例2

  ①先用尺子量一量,再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②哪两个四边形比较象,不同在哪儿?小结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

  四、概括,从“智能点”提升

  小结全课,看书巩固。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根据所学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旧知识,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过程,培养他们能与人合作学*的能力。

  4、通过多种形式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学生自由回答。

  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湿地野生动物。

  师:这是关于*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1: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

  生2: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二、探究体验新知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师根据表中信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指生列式)

  生列式: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数,能口算吗?那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竖式计算。

  师:一起说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师巡视了解情况。

  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表扬鼓励。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一起学*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271+31的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一。

  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好!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第一个加数都相同。

  生:我发现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就有进位也有不进位。

  师: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第二个加数变化,就会出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情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加法。(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

  三、练*提升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共需要多少钱?

  (2)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

  (3)和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中,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271 271 271

  + 122 + 31 + 903

  ——— ———— ————

  393 302 1174

  【课外作业】

  1、用竖式计算

  126+242320+485 107+385 542+175

  2、电饭锅358元,微波炉329元,台灯176元,电风扇385元,如果让你买两件商品,你会怎么买?算算价钱。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三年级同学*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板书

  吨的认识

  1千克= 1 0 0 0克

  1吨= 1 0 0 0千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大约有多大(用手势来表示,*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2、教师:你知道2*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

  (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方厘米)

  那么,6*方厘米有多大?2*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启发谈话:如果要求长方形的面积,我的每一个都用面积单位来排一排,数一数,看它包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假如要计算较大操场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呢?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教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如果沿着长摆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沿着宽能摆几个?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十九第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名单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

  1. 情景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通知

  学校定于下周五举行趣味运动会,请三年级各班选拔

  9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8名同学参加踢毽比赛。

  校体育组

  (1)了解信息。

  (2)师:你觉得三(1)班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1)课件出示三(1)班学生参加跳绳、踢毽比赛学生名单。

  (2)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总人数是17人吗?

  (3)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很快看出哪些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3.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

  (2)汇报交流。

  4.介绍韦恩图

  (1)介绍韦恩图的来历。

  (2)结合例题明确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指生说一说。

  5.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生尝试列式,全班交流。讲清算式的含义。

  6.估计:咱们班可能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三)巩固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3页练*十五的第7-9、11—12题。

  教学目标:

  1、复*乘法估算的方法,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口算乘法和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练*课。在上一节课里,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呢?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把学*内容适当的记录下来。

  1、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例:30×5 200×3

  怎样能又准又快地计算? 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注意末尾的“0”。)

  口算练*:出示卡片,开火车算,大家判断;

  60×8 20×9 600×2 90×9

  700×5 200×4 70×7 300×9

  增加难度:一人出题,一人算; 口算后针对学生情况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开火车、两人分工的游戏,同学们都能够又快又准的算出来,真棒!

  2、估算:你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生:忘记*似数、忘写约等号。

  师:把两位数、三位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

  例:108×3 ≈300 303×2≈600

  让学生互说估算过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的有关知识,为后面的练*做好准备。)

  二、分层练*,强化提高

  基本练*:

  1、口算。

  (1) 10×4 40×6 70×8 300×4 400×5 20×4 60×7 700×3

  (2)练*十五第8题

  2、估算: 49×4 65×9 38×8 54×7 131×4 287×7

  3、完成练*十五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析。

  (设计意图:为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和能力。)

  综合练*

  1、练*十五第11题: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

  2、练*十五第1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设计意图: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调动优等生的学*积极性,发展其能力,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轻松过关。

  90×6 450-80 500×8 80×6

  200×6+200 200×3 2000×3 400×5

  2、我能估算。

  49×4 38×8 131×4 287×7

  3、灵活解决问题。

  曹冲称象: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如果我告诉大家曹冲用了8块大石头,每块石头大约有490千克左右,请问大家,这大象大约有多重呢?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进行个别指导。)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师: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口算乘法,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口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设计意图:注意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根据所学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旧知识,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过程,培养他们能与人合作学*的能力。

  4、通过多种形式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学生自由回答。

  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湿地野生动物。

  师:这是关于*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1: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

  生2: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二、探究体验新知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师根据表中信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指生列式)

  生列式: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数,能口算吗?那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竖式计算。

  师:一起说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师巡视了解情况。

  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表扬鼓励。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一起学*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271+31的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一。

  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好!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第一个加数都相同。

  生:我发现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就有进位也有不进位。

  师: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第二个加数变化,就会出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情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加法。(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

  三、练*提升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共需要多少钱?

  (2)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

  (3)和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中,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271 271 271

  + 122 + 31 + 903

  ——— ———— ————

  393 302 1174

  【课外作业】

  1、用竖式计算

  126+242320+485 107+385 542+175

  2、电饭锅358元,微波炉329元,台灯176元,电风扇385元,如果让你买两件商品,你会怎么买?算算价钱。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三年级同学*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板书

  吨的认识

  1千克= 1 0 0 0克

  1吨= 1 0 0 0千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教师提问:

  (1)什么叫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大约有多大(用手势来表示,*方厘米,*方分米,*方米)?

  2、教师:你知道2*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

  要求学生:

  (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包含有2个1*方厘米)

  那么,6*方厘米有多大?2*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

  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

  (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厘米?

  (2)取出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启发谈话:如果要求长方形的面积,我的每一个都用面积单位来排一排,数一数,看它包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假如要计算较大操场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呢?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2)公式推导:

  教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如果沿着长摆面积是1*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沿着宽能摆几个?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小结:沿着长摆,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沿着宽摆,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相同。

  说一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长的厘米数×宽的厘米数=长方形面积

  这个推断对不对呢?其它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我们自己拿几个1*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看。

  通过自己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公式计算:

  (3)即时训练: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长15厘米,宽10厘米。

  4、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出示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征?这个图形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怎样来算它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怎么表示?

  引导小结并板书: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5、指导看书,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

  2、课本练*十九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十九第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通过计算自己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再由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公式。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并为估算方法的形成作铺垫。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名单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

  1. 情景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通知

  学校定于下周五举行趣味运动会,请三年级各班选拔

  9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8名同学参加踢毽比赛。

  校体育组

  (1)了解信息。

  (2)师:你觉得三(1)班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1)课件出示三(1)班学生参加跳绳、踢毽比赛学生名单。

  (2)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总人数是17人吗?

  (3)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很快看出哪些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3.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

  (2)汇报交流。

  4.介绍韦恩图

  (1)介绍韦恩图的来历。

  (2)结合例题明确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指生说一说。

  5.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生尝试列式,全班交流。讲清算式的含义。

  6.估计:咱们班可能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三)巩固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3页练*十五的第7-9、11—12题。

  教学目标:

  1、复*乘法估算的方法,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口算乘法和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估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练*课。在上一节课里,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呢?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把学*内容适当的记录下来。

  1、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例:30×5 200×3

  怎样能又准又快地计算? 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注意末尾的“0”。)

  口算练*:出示卡片,开火车算,大家判断;

  60×8 20×9 600×2 90×9

  700×5 200×4 70×7 300×9

  增加难度:一人出题,一人算; 口算后针对学生情况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开火车、两人分工的游戏,同学们都能够又快又准的算出来,真棒!

  2、估算:你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生:忘记*似数、忘写约等号。

  师:把两位数、三位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

  例:108×3 ≈300 303×2≈600

  让学生互说估算过程: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回忆再现新授课中的有关知识,为后面的练*做好准备。)

  二、分层练*,强化提高

  基本练*:

  1、口算。

  (1) 10×4 40×6 70×8 300×4 400×5 20×4 60×7 700×3

  (2)练*十五第8题

  2、估算: 49×4 65×9 38×8 54×7 131×4 287×7

  3、完成练*十五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析。

  (设计意图:为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和能力。)

  综合练*

  1、练*十五第11题: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

  2、练*十五第1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设计意图: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调动优等生的学*积极性,发展其能力,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轻松过关。

  90×6 450-80 500×8 80×6

  200×6+200 200×3 2000×3 400×5

  2、我能估算。

  49×4 38×8 131×4 287×7

  3、灵活解决问题。

  曹冲称象: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如果我告诉大家曹冲用了8块大石头,每块石头大约有490千克左右,请问大家,这大象大约有多重呢?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发现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进行个别指导。)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师: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口算乘法,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口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设计意图:注意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金色的草地》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篇

  学*目标

  1.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数:

  2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填空:()的草地

  引导学生根据以前所学进行口头填空。

  2.自然过渡:这里老师是这样填——学生接读:金色的草地。看到老师这样填,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预设:老师这样填是不对的,没有金色的草地。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这样的草地在什么地方有?这样的草地美吗?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金色的草地。

  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带着要求读课文:

  (1)、 标好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带着自己的问题读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答案。读完也可以和同桌小朋友交流一下。

  反馈:

  (1)检查生字词。(玩耍 谢寥沙 绒毛 假装 钓鱼 观察 花瓣 合拢 手掌 有趣 使劲 引人注目 一本正经)

  (2)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交流蒲公英的资料。

  谁了解蒲公英?结合课文插图介绍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

  蒲公英,多年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第1自然段

  文中这片草地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个别回答后,你是从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1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片草地是什么样子的?(一大片、长满、盛开)交流,你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2)、理解第二、三自然段。

  这片金色的草地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找到的小朋友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趣味来。

  你从哪个段落中找到了这片草地给我们带来快乐有趣的地方?有什么有趣的地方?

  板块一:第2自然段

  你们找到我和弟弟一起在草地上玩耍的段落了吗?

  同桌相互读一读,演一演。

  交流反馈:

  (1) 教师范读。

  看大家读得笑眯眯的,肯定发现了不少快乐的地方。老师也很想来读一读。

  (2)学生读

  ①一本正经

  谁来装着“我”一本正经的样子来喊一喊。

  (S:谢廖沙 T:叫我吗?有什么事?

  听到你喊弟弟,好象真的有什么事跟弟弟说似的,连老师都被你骗了等)

  好象真的有什么事要说,没事却装着有事的样子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那就是“一本正经”。

  ②

  (听了你的朗读,我也好想到那吹吹蒲公英。

  兄弟俩在金色的草地上玩耍的情景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看,他们笑得多灿烂呀!

  他们玩得多开心,多有意思啊!)

  ③真开心呀!我们和草地连在了一起,我们和蒲公英连在了一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想象一下,它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快乐?(想象说话)

  ④这片草地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真是——学生接读: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板块二:第3自然段

  你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这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其他小朋友发现了吗?

  请你们看到第3自然段,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这片草地是怎么变颜色的?

  反馈:

  ① 草地在早上、中午、晚上各是什么颜色?

  时间

  早上

  中午

  傍晚

  草地的颜色

  ② 这片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你从这个自然段中找到原因了吗?

  个别找到下面的句子,出示句子。

  出示句子: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小组讨论: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请学生说一说

  ST合作用手势、语言完成这几个句子,加深理解。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早上,花朵是 ,草地是 。

  中午,花朵 ,草地就变成 。

  傍晚,花朵又 ,草地变成了 。)

  原来草地是这样变颜色的呀,真有意思,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全班齐读。

  ③ 总结:原来,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合上,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色了。“我”可是通过仔细观察才知道了。你们真是会读课文,也是善于观察的小朋友。

  这片草地带给我无穷的乐趣,真是——学生接读: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3)、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教师读: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理解我对草地,对蒲公英充满了喜爱,甚至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时刻不分离的感情。(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窗外的蒲公英仿佛变成了我们身边的朋友,它和我们一起玩耍,一起睡觉,一起……

  拓展延伸,深层发展。

  写一写:这片草地,这蒲公英还给我们带来什么乐趣?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么有意思的地方或者东西呢?

  画一画: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赶紧把它们画下来吧!

  演一演:和你的小伙伴演一演我们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说一说:把这么可爱的草地,这么有趣的蒲公英介绍给你周围的人。

  教材内容:

  《金色的草地》人教版新教材 三年级 语文 第五册第一单元 第2课 (需二个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的故事。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并在这种快乐中无意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使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个性化阅读”为核心。让学生在充分诵读、熟读精思、切己体察、潜心品评、多元解读,甚至在修改文本等“读书”活动中,与文本对话,与他人交流。通过引导学生“读自己的书”——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疑惑,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共通有无、互相启迪。力求使阅读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对话中、合作中、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重、难点: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大家一定见过草地吧,你见过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在草地上玩过吗?都玩什么游戏呢?

  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

  板书:金色的草地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4、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5、你见过蒲公英吗?

  三、理解感悟,朗读指导。

  1、再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说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

  交流重点:

  1)、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

  2)、“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a)“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哪些变化?

  (b)这一部分当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表达的效果很好,令人回味,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呢?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 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3)、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3、作者为什么会发现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呢?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懂得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4、你*时喜欢花草吗?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摘蒲公英”游戏:把蒲公英状的生字卡片认读后,贴在黑板上,师读词语,指名学生上台取卡片,并领读2遍。这朵“蒲公英”就作为学生的奖励。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3、指名演一演:兄弟俩玩耍的情景。

  4、指名述说草地变色的原因。

  二、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读第四自然段。

  2、说说我们为什么会爱上“蒲公英”?蒲公英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最喜欢的花?

  3、为什么说蒲公英跟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你怎么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1、你心中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快画一画,与同学交流一下吧!

  2、学生画画。

  3、成果汇报。

  四、写字指导

  1、默读田字格中的生字,想象用什么办法记住。

  2、全班交流。

  3、教师着重指导“耍、绒、瓣、察、假”。

  4、学生练*写字。

  设计说明

  本文通过描写兄弟俩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后来,作者偶然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展现出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重点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

  ①引领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②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

  ③以感悟大自然的美为情感基调,以情境表演体验“趣”来感受快乐,以探究“奇”增强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④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并适当尝试小练笔,利用最佳的表达时机,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学前准备

  1、收集蒲公英的图片及资料,了解蒲公英的特点。(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掌握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玩耍”等词语。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重点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

  学前准备

  1、收集蒲公英图片及资料,了解蒲公英的特点。(师生)

  2、自学生字、词,预*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用时:3分钟)

  1、教师鼓励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享受过大自然的哪些快乐?

  2、板书课题,质疑,引导学生思考: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3、学生交流自己享受过的大自然的快乐,如:下雪时赏雪景、打雪仗;下雨时听雨声。

  4、学生自读课文,了解“金色的草地”的由来。

  5、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字词,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情况。

  3、师生交流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蒲、耍、察”的字形。

  4、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圈起来,借助工具书识字,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5、学生分段朗读,整体感知。

  6、运用各种方法识字。

  7、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朝()()

  假()()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7分钟)

  1、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生汇报、理解文章脉络。

  3、按自然段读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4、理清文章脉络:

  乡下的窗前有一片金色的草地→蒲公英带给我们快乐→发现蒲公英变色→对蒲公英的喜爱。

  5、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

  1、教师概括本课学*内容。

  2、布置课后学*延伸。

  3、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课收获。

  4、交流收集的蒲公英的图片和资料。

  5、抄写词语。

  教学反思

  本课对学生的要求是:

  一、学*6个生字,掌握13个生字。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画出生字、生词,结合上下文了解其意思,还可以用工具书去学*。

  二、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读出课题的含义,理清文章的脉络,并结合他们的玩耍经历去学,极大的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它带给我们的乐趣。

  2、体会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有趣,增加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学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一、回顾内容,问题引导(用时:3分钟)

  1、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引导学生明确学*任务。(感受金色的草地带给“我”和弟弟的快乐以及草地的神奇)

  3、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4、明确学*目标。

  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品词析句,体验快乐(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生理解“金色”的由来。

  2、引导学生感受兄弟俩玩耍的快乐。

  3、指导朗读。

  4、读课文,结合收集的蒲公英图片、理解草地变金色的原因。

  5、研读描写兄弟俩玩耍的句子,感受蒲公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6、朗读第2自然段。

  7、“一本正经”“假装”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语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三、读悟结合,感受神奇(用时:16分钟)

  1、引导思考:作者发现草地有什么秘密?

  2、组织交流:你注意到颜色变化和什么有关?

  3、两次发现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4、指导朗读。

  5、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我”先发现了什么?接着又发现了什么?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

  6、通过理解重点词:“起得早、中午回家、傍晚的时候”等词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

  7、学生自主交流蒲公英花的特征与形态。

  8、朗读第3自然段。

  9、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1)早晨:

  草地的颜色()

  花瓣形态()

  (2)中午:

  草地的颜色()

  花瓣形态()

  (3)傍晚:

  草地的颜色()

  花瓣形态()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用时:3分钟)

  1、你能体会到获得这种发现的心情吗?读一读相关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3、引导学生理解“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4、讨论交流:蒲公英的花开,花合与人起居或昼夜的变化相似或相关。

  5、因为蒲公英非常有趣,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所以是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6、你最喜欢的花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什么乐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2、3自然段。第2自然段着重写了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蒲公英的情况,第3自然段写“我”发现了草地变色的秘密。我请两位同学模仿他们的神态动作进行表演,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热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他们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金色的草地》教学片段

  ◆通过感悟、表演、感受草地的可爱有趣(教学重点)

  师:金色的草地这么有趣,给我们留下了快乐的童年,请快乐地读第2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课文,你最想说什么?

  生1:“我”在这片草地上玩得很开心。

  生2:草地给“我”和弟弟带来了很多快乐。

  师:既然这么快乐,谁能表演一下“我”和弟弟玩蒲公英的情景?在表演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内涵,这样你的表演才有活力。

  生1:我要抓住“一本正经”来表演。

  生2:“一本正经”就是态度很严肃,很庄重。表演时神态要严肃。

  师:“假装”是什么意思?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三年级上册《好伙伴》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让学生知道学*用品来之不易,纸张是宝贵的资源;懂得爱惜学*用品,才能使学*用品更好地为自己的学*服务。

  2.激发学生对学*用品的爱惜之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爱惜学*用品,节约用纸,不乱扔,不浪费,不故意损坏的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懂得爱惜学*用品,节约用纸,不乱扔,不浪费,不故意损坏。

  2.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爱惜学*用品。

  教具准备:有关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学*用品吗?

  我们的学*离不开学*用品,它们是我们学*的好伙伴。

  【讲授新课】

  一、学*的好伙伴(板书)

  1.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十二页的图,然后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学*用品?它们对我们的学*有什么用途?

  2.学生交流

  3.图上有书包、铅笔、橡皮、尺子等,它们可以帮我们装书本、写字、擦掉写错的字、测量等,它们都是我们学*的好伙伴,我们的学*离不开它们。你还知道哪些学*用品呢?它们对我们的学*有什么用途呢?

  4.学生说说。

  (课本上画的和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学*用品,都是为我们学*服务的,是人们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我们应该爱惜它们。)

  二、爱惜学*用品(板书)

  1.我们打开课本第十三页,认真看一看练*本的来历图?然后互相讨论一下,说一说练*本是怎么来的?

  2.学生交流

  (学生年龄小,理解“练*本的来历图”可能有些困难,老师可做必要的讲解。)

  3.师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练*本都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叔叔、阿姨的辛勤劳动才能生产出来,而我们还需要用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把它买回来用。它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我们是不是该爱惜每一个练*本呢?

  4.给学生讲“铅笔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书本来之不易”的知识。

  ( 其它学*用品和练*本一样,都来之不易,我们都应该爱惜他们。下面我们大家讨论一下,用过的练*本还可以干什么用呢?)

  5.学生讨论并交流

  (旧的练*本我们可以送到回收站,做简单的手工,练写毛笔字的练*本,用本子的背面进行数学题验算等等。爱惜学*用品还需要我们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三、说一说

  1.打开课本第十四页,我们看图中的同学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对待学*用品的,这样做好吗?为什么?大家可以分组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2.学生讨论交流

  (老师:经过大家讨论,我们知道了:书包用脏了,及时清洗;领到新书后给这些书包上书皮;把用过的废纸送到回收站,这三种做法都是好的,因为他们非常爱惜学*用品。而撕练*本叠飞机则是错误的、不爱惜学*用品的做法。)

  3.说说自己*时是怎么做的呢?

  4.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读儿歌“书本文具我爱你,就像爱护我自己。我愿变成保护伞,每天每天爱护你。”)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大家知道了学*用品来之不易,应该爱惜学*用品,节约用纸,不乱扔,不浪费,不故意损坏;只有爱惜学*用品,才能使学*用品更好地为自己的学*服务。

  板书设计:

  4. 学*的好伙伴

  爱惜学*用品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A:学*本课的生字词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读懂课文,明白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为什么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2、过程与方法

  A:独立阅读,了解“好伙伴”的表现

  B:抓住重点,体会动物的`可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乌鸦与猎狗间互相关心、爱护的深情。

  B: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

  重难点、关键:

  抓住“好伙伴”的表现,体会它们之间如亲人般互相关心、爱护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好伙伴》,(板书:好伙伴),我们来回忆一下课文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随生回答板书:马哈多

  猎狗伙伴乌鸦

  师:发生在猎人马哈多、猎狗、乌鸦三个好伙伴之间的故事,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谈初读课文后留下的感受)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好好的读读课文吧!请同学们把书打到52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二、细读文本,升华感动

  师:读着课文你有没有被具体的内容所深深的打动以至于想说点什么?

  (学生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师:看来,我们真的是被三个好伙伴的故事深深的感动着,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那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想一想为什么使自己感动。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感动)

  师:好了,如果你有了感动就找你小组的伙伴说一说,把感动传递给他。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感动)

  师:好了,谁愿意把你的感动与大家说一说,让大家分享?

  (全班交流感动)

  (1)第二段:“马哈多把受伤的乌鸦带回了家,给它抹药,帮它养伤。”

  学生读后谈感动,从哪些词体会到马哈多对乌鸦的关爱?抓住带回家、抹药、养伤来理解。

  师:是呀,交朋友就得用真诚打动对方,就得用心去交。板书:用心交。

  (2)第三段:“马哈多和猎狗外出护林,乌鸦就守在家里。护林回来,乌鸦‘哇哇’地叫着迎接他们,日子过得很富有诗意。”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你怎样理解富有诗意?

  师:从中你体会到三伙伴在一起相处得怎么样?

  师:是呀,好伙伴在一起生活会很幸福,很开心。板书:幸福、开心。

  (3)第四段:“马哈多两天两夜都没见到可爱的猎狗了。他很担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得了一场大病。”学生读后谈体会。

  师:你生过大病吗?当时你心里感觉怎样?你能想象得到马哈多当时的心情吗?

  师:是呀,好伙伴就该互相牵挂。板书:互相牵挂。

  师:你能把这种担心牵挂之情读出来吗?

  感情朗读这一段。

  (4)第五段:“‘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马哈多抬头望望乌鸦,那乌鸦也飞出飞进,焦急不安。”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焦急不安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把那种焦急不安读出来吗?

  重点指导“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这句话。多找几个同学来读,读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读出那种焦急不安之情。

  顺便课件出示: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

  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地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

  师:读读这两句话,你知道究竟在两个句子中意思吗?

  师:像这样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样,叫做一词多义的现象。回忆一下在我们*时的学*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谁能举一个例子?(学生举出一词多义的现象)

  (5)第八段:“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你怎样理解“一次一次”?

  师:是呀,好伙伴就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板书: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6)第九段:“马哈多看着他的两个好伙伴,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学生读后谈感动。

  师:马哈多心理在想什么?

  师:是呀,拥有这样的两个好伙伴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三、回忆全文,质疑问难

  师:刚才,同学们畅谈了感动,愿意与老师合作把这种感动读出来吗?

  师:你们来读使你感动的地方,我来读

  读剩下的部分。(师生配乐合作朗读全文)

  师:读完三个好伙伴的故事,我们沉浸在感动中,再读读课文看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再读全文,质疑问难,全班解决)

  四、升华理解,扩展再创造

  师: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对“伙伴”有了更深的理解?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伙伴”的理解吗?

  师:那就根据你对“伙伴”的理解按照这样的格式编一首小诗,送给自己的好伙伴。

  课件出示:送给好伙伴的诗

  伙伴就该……伙伴就该……伙伴就该……与好伙伴在一起会……

  五、故事扩展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教学设计3篇

  【学*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文朗读录音磁带,《秋日私语》音乐录音带。

  3、根据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绘制成各色秋景图,如枫叶图、菊花图等。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

  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

  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⑴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⑵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第1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能不能怀着喜欢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⑵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1自然段:谁愿意把第1自然段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听?

  ⑶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

  ⑷指名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⑸激**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2自然段:

  ⑴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⑵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⑶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画的景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⑷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⑸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说的那样有趣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

  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评点。

  五、*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六、拓展练*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第二课时

  一、复*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引述:

  秋天的雨就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下面请再读读课文第2.3两个自然段,看看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好吗?

  2、学生自读:

  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表象。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⑴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⑵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⑶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⑷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⑸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⑴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⑵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⑶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⑷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小喜鹊______,小松鼠_______,小青蛙_______,松柏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

  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四、总结感受,拓展活动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

  2、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⑴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⑵然后集体交流。

  3、引导学生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先作铺垫。)

  五、*写生字,当堂展评

  生字:梨、菠、萝、粮、紧、杨

  一、揭题引入

  1、欣赏图片,说说刚才看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呢?

  2、你了解秋天吗?能不能来聊聊秋天?

  3、引入:秋天,是一个落叶飘飘的季节,是一个景色宜人的季节,是一个瓜果飘香的季节,是一个五谷丰登的季节。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的雨”。(出示课题,齐读)

  二、看录象,初步感知课文

  说一说你看了以后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