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1-30 00:00:00 教学设计,数学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利用公式正确进行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提出问题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产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2掌握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2教学难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每组24个边长1立方厘米的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长:8厘米长:6分米长:8厘米长:12米

  宽:4厘米宽:2.5分米宽:4厘米宽:10米

  高:5厘米高:10分米高:4厘米高:1.5米

  2、下列图形是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搭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3、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二、新知探究

  1、长方体的体积。

  (1)活动一:

  师:郑老师在每个4人小组都放了12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和一张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反馈,学生汇报

  生每汇报出一种情况,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板书: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用每行的个数乘以行数,得到一层所含的体积单位数,再乘以层数,就能得到这个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数。

  板书:体积=每行个数×行数×层数

  师:刚才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的长方体体积都是12*方厘米的,郑老师刚才也摆了两个,不过体积比你们大多了,但是要看懂郑老师的长方体必须发挥一下你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课件出示)

  你知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填表)

  (2)活动二:

  师:四人小组合作,你们能摆出一个体积更大的长方体吗?

  预设:长5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师:你发现了什么?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生:长宽高,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行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行,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2、下面的长方体,看它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并指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观察上面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

  第一个:5=5×1×1

  第二个:15=5×3×1

  第三个:12=3×2×2

  通过上面的关系式,可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c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b×c。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3、正方体的体积。

  因为正方体的性质,所有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a·a。

  a·a·a也可以写作a ?,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般写成V=a3。

  三、巩固提升

  1、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V=abh=7×3×3=63(cm?)

  V=a3=4×4×4=64(cm)

  2、求下列长方体的体积。

  8×4×5=160(cm3) 6×2.5×10=15(dm3) 8×4×4=128 (cm3) 1.5×10×12=180(m3)

  3、雄伟的人民*矗立在*广场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宽是2.9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解:V=abh

  =2.9×1×14.7

  =42.63(m?)

  答:这块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0.23=0.2×0.2×0.2。( √ )

  (2)5X3=10X。( × )

  (3)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3=12(立方分米)。( × )

  ( 4 )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

  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8立方分米,长8分米、宽4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48÷8÷4=1.5(分米)

  答:它的高是1.5分米。

  6、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10厘米,宽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96÷4=24(厘米) 24-10-8=6(厘米)

  10×8×6=48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480立方厘米。

  7、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长8分米,宽6分米,高7分米,制作这个鱼缸共需玻璃多少*方分米?这个鱼缸的体积是多少?

  (8×6)+(8×7+6×7)×2=244(*方分米)

  8×6×7=336(立方分米)

  答:制作这个鱼缸共需玻璃244*方分米。这个鱼缸的体积是336立方分米。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我们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任务分析

  勾股定理是*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学*勾股定理极其逆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的必然基础。《20xx版数学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

  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经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勾股定理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有些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

  把实际问题化归成数学模型是难点。

  二、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想尽量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 ,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拓宽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渗透化归的思想以及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考虑到不同学*水*的学生,注意知识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接受较慢的学生。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 《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做一做;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情景1:复*提 问:勾股定理的语言表述以及几何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温*旧知识,规范语言及数学表达,体现

  数学的 严谨性和规范性。《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情景2: 脑筋急转弯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是3和4,第三边是多少?

  设计意图:既灵活考察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又增加了趣味性,还能考察学生三角形三边关系。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

  情景3:课本引例(蚂蚁怎样走最*)

  设计意图:从有趣的生活场景引入,学生探究热情高涨,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结合问题逆向思考,或是回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通过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从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建模,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由圆柱体表面路程最短问题逐步变为长方体表面的距离最短问题)

  设计意图:将问题的条件稍做改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拓展学生视野,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再将圆柱问题变为正方体长方体问题,学生有了之前的经验,自然而然的将立体转化为*面,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此处长方体问题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做法,正好透分类讨论思想。

  第四环节:议一议

  内容: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为什么?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设计意图:

  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正确合理选择数学模型,感受由数到形的转化,利用允许的工具灵活处理问题、

  第五环节:方程与勾股定理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 少尺?《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意图: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学会运用方程的思想借助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内容:师生相互交流总结:

  1、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建立数学模型求解、

  2、在寻求最短路径时,往往把空间问题*面化,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条边和另外两条边的关系,借助方程可以求出另外两条边。

  意图: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第七环作业设计:

  第一道题难度较小,大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第二道题有较大难度,可以交流讨论完成。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通过数学学  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师:看来大家对因数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的牢固,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就和因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做一个小游戏来学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几位同学是两面派?(有)是哪几位同学?

  这三位同学请站到中间来,老师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是两面派呀?

  (3)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几位同学是两面派?(有)是哪几位同学?

  这三位同学请站到中间来,老师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是两面派呀?

  (4))师问:你们发现了吗?

  (5)师:1、2、4既是4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用句简单的话说: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6)4是8和12最大的公因数,我们就把4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7)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  现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那你能试着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吗?

  合作要求:(四人一组)

  (1)讨论用什么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在答题纸上写出你们组是怎样找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

  2、汇报交流反馈。

  方法一:现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公因数数。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1,2,3,6,9,18.再看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最后看哪个最大。(或者是:先找出27的因数:1,3,9,27;再看看27的因数中有哪些是18的因数,最后看哪个最大。)

  方法三:先写出18的因数:1 , 2 , 3 , 6 , 9 , 18 。从大到小依次看18的因数是不是27的因数,9是27的因数,所以9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4、这些方法都属于列举法,在解决问题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5、观察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你有什么发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它们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拓展延伸。

  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的好,接下来是不是会表现的更出色呢?

  老师相信,接下来你们会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证明优秀的自己!

  1、求出4和8、16和32的最大公因数,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概括总结,并课件出示发现: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

  2、求出2和7、8和9的最大公因数,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3、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  两个数成倍数关系和公因数只有1时可以直接判断出最大公因数。一般情况的采用列举法求出最大公因数。)

  (五)、巩固提高。

  刚才大家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数学才能,还突显了自己的探索能力,那么,我相信老师带来的这些问题同学们就更不在话下了。

  1.填空。

  (1) 10和15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___。

  (2) 14和49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___。

  2.选出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横线上。

  (1) 9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A. 1 B. 3 C. 4 D. 9

  (2) 1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A. 4 B. 6 C. 8 D. 16

  (3)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A. 1 B.甲数C.乙数D.甲、乙两数的积

  3、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能说说你们的收获吗?

  同学们的收获真多,除了用我们这节课学xi的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老师这里还有两种更简便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种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课件演示。

  另一种是:短除法

  这两种方法我们只是了解一下,在这里就不具体研究了,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自学教材61页的这部分知识。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3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1

  一、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进入课堂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资料,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资料标准及课程实施提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本人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本人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进取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突出过程性,注重学*结果,更注重学*过程以及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本事。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本事。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本事”,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善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构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提高,具备了什么本事。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本学期本人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教师评、学生评、小组评,一条龙,教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景扉页栏中,将学生的学*距离缩短,(9、10、11、12、1)五星级作业评定,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进取性,既看到学*的提高,又有了学*的动力,并树立起学*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构成。

  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态度,良好的学**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趣味,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资料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里抓单元验收的段段清,并跟踪五名好差生进行调查。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到教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资料、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本事,优化笔试题目的设计,设计知识技能构成过程的试题,设计开发性试题,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试题,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教师提高改善教学的手段,并对本班前后5名学生跟踪调研,细致分析卷面,分析每位学生的情景,找准今后教学的切入点,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2

  一、业务学*

  加强学*,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政治学*和业务学*,紧紧围绕学*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经过学*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本事,以全新的素质结构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新课改

  经过学*新的《课程标准》,使自我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进取创造和供给满足不一样学生学*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研究。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和应用的同时,我进取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此刻: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十分注意学生的实际情景。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我的教学水*。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齐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我执教二节公开课,尤其本学期,自我执教的公开课,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提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样教和怎样讲。本年度外出听课12节,在校内听课32节。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景,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态度、思维本事不太清楚。上课和复*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景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教学反思不够。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学*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3

  一学期即将过去,能够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进取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此刻,我把自我在这一学年教学工作中的体会与得失写出来,认真思索,力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和提高。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空间思维本事普遍较差,解题本事十分弱,异常是几何题目,很大一部分学生做起来都很吃力。从*时模拟测试的成绩来看,80分以上的不少,但20分以下的却更多,个位数有好几人。这些同学在同一个班里,好的同学要求教师讲得精深一点,差的要求讲浅显一点,一个班明显地分为两个层次,这就给教学带来不利因素。应对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作为任课教师的我,费尽心思,从各方面提高自我的教学水*。

  一、师德方面

  本人能认真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学事业,教学态度认真,教风扎实,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学*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努力搞好自我的教学工作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人在设计教学时,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深入研究课本,精通教材资料,抓住知识重难点,认真备好课,上好课,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勇于创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齐,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课堂教学中学*了洋思教学经验后,异常注意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研究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本事,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另个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和小组合作本事,让学生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学*,体会合作学*的欢乐,从而更好的进行学*,也让学*不太好的学生在合作中找到了自信,从而培养了学*的兴趣,慢慢的提高了学*成绩。

  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本事,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本事。

  三、辅导方面

  本人对学生辅导不仅仅要帮忙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对学*有成就感,让他们体会到学*的欢乐,从而才能对学*产生更大的动力,因而对于他们的学*,采取多关注,多交流的方法,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及时加以帮忙,同时对他们的点滴提高,进行大力的表扬,让他们树立自信,同时也和他们做知心朋友,拉*和学生的距离,这样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成绩。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构成

  五、其他方面

  能和学生*等相处,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对待同事能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发现学生有问题时能和家长主动协调,进取沟通;对自我能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同时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请假,并认真完成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

  六、存在的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生硬,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足;课堂语言不够生动;考试成绩不稳定对开放性灵活性题目训练、引导不够等,这些是我目前在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七、改善措施

  1、运用多种技巧教学

  对于大部分的数学题,学生都不知如何入手去解,他们在小学时没有构成解题的思维*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把解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分为几个简单的解题步骤一步步地解题。多找资料,在上课前讲一段相关的典故或趣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兴趣,这些都是有效的技巧,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我,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完美的明天奉献自我的力量。

  2、注重打基础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上课时多以学过资料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更易理解,从熟悉的资料转到新资料的学*,做到过渡自然。对于学过的资料也可能没有完全掌握,则能够花时间较完整地复*学过资料,然后才学*新知识。作业的布置也以基础题为主,对稍难的题目能够在堂上讲解,让学生整理成作业。

  3、注重组织教学

  严格要求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学*基础较差,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学生已经构成了厌学的*惯,顶多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算了,有些甚至是抄袭的,对于容易掌握的资料他们也不敢沾染,所以必须严格要求他们。由于学生缺乏学*自觉性,所以上课时间是他们学*的主要时间,教师应善于组织、调动学生进行学*,更充分地利用好上课时间。

  4、多与学生沟通

  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难免会有学生听不懂,多些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景十分重要,这样有利于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无论备课多认真仔细也很难适应不一样班级的情景,仅有沟通、了解,才能更好地解决各个班级的不一样问题。另外,有些学生基础较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就能更好地引导这些学生更好地学*。

  总之,在过去的一学期,虽然我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的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争取使自我的教学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3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1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学*重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既是此节的重点,又是此节的难点。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 气球 橡皮

  教学过程:

  一、预*导学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符号为 。

  2.物体受力会发生_______,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__________________,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3.物体发形变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_________,它是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4.弹簧测力计制造原理: 。

  5.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 ,使用时不能超过它的 。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 ,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 ___ ,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

  二、合作探究

  (一)实验1 :压气球或拉橡皮

  请大家同学们压气球或拉橡皮,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体会你的感受,然后谈谈你的发现。

  1.手压气球,气球会 ;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会 ;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改变,叫__________。

  2.坚硬的物体是否也会发生形变呢?_______________

  3.我们把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_______形变。

  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能产生力,这个力叫做________。

  (二)实验2:手压橡皮泥

  这样的形变和弹性形变不一样,我们把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___。

  (三)实验3:探究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的关系

  提出问题: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什么关系?

  猜想: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系。

  进行实验: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橡皮筋,用的力越大,橡皮筋伸长就 。

  2、用大小不同的力压气球,用的力越大,气球形变大小 。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说明 。

  (四)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

  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弹簧测力计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观察你们的弹簧测力计,说说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________________

  (2)怎样校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__________。

  4、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一下桌子上钩码的重量,说说2个钩码的重是多少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提升

  1、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面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旬是否指在零点上 C.使用中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

  D.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2.关于弹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弹性物体只要有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B.物体静止在水*面上,则物体对水*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C.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一定产生弹力 D.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弹力越大

  3.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发现指针在零刻度线以上,用这个测力计测出一个力是4N,则该力的大小实际是( )A、大于4N B、等于4N C、小于4N D、无法确定

  资源库4.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_______的大小的工具,它是根据弹簧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四、拓展延伸

  观察图5-6所示的弹簧测力计,请你回答:

  (1)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的。

  (2)图中的字母“N”表示_____________。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时,是否需要校零?___________

  (4)如果用这个弹簧测力计去测量10N的力,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

  (5)如果用4.4N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在图中画出指针的位置。

  五、教后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1、形变:物体发生形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形变方式有形状和体积的改变,任何物体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必发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程度很小,只有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才能明显显示出来,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形变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非弹性形变。

  2、弹力:弹力是接触力,物体间产生弹力,两物体必须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两接触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可用假设法来判断,若假设接触的物体间有弹性形变,则有弹力作用,若物体所处的状态与事实不相符,则假设不成立,无弹力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②、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力的方向;

  ③、知道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胡克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是学生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胡克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黑板、粉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问题1:力的定义是什么?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问题3:能够举出一些外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

  ——压缩弹簧、挤压海绵、用手弯曲直尺、小鸟压弯枝头、拉动橡皮筋等。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问题4:以上例子中各物体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都发生了改变。

  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在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形变都非常明显,用肉眼可以看的很清楚,但有些形变非常微小,无法看清。例如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的形变;人站在地面上,地面发生的形变。这些形变我们需要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任何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演示:①、用力挤压海绵,海绵发生形变,松手后恢复原状;

  ②、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断裂,无法恢复原状。

  总结:物体发生形变,在撤去外力后,有些能恢复原状,如例子中的海绵,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而有些物体由于形变过大,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从而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任何物体的形变如果超过了弹性限度,将不能恢复到原状。

  演示:①、被弯曲的直尺上放一粉笔头,放手后粉笔头被弹起;

  ②、被拉伸的橡皮筋上放一小纸团,放手后小纸团被弹飞。

  问题5:为什么粉笔头、小纸团会被弹起?

  引导学生回答: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会对和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就被弹起。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问题6:如果粉笔头、小纸团与形变的物体不接触,会受到弹力吗?

  引导学生回答:不接触一定不会受到弹力。

  总结: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二)几种弹力

  学*了弹力的定义,我们通过几种常见的弹力进一步来研究弹力的问题。问题1:课本放在桌面上,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课本和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什么呢?

  ——课本多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课本的支持力。

  问题2:它们是弹力吗?为什么?

  ——它们是弹力,因为它们符合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且发生形变。

  教师精讲:放在水*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要恢复原状,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静止的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有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知道学生画出力的示意图,分析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

  物体;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悬挂物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的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F1,这是重物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恢复原状时对重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F2,这是悬绳对重物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弹力有无的判断可以采用假设法。

  产生弹力必须要接触,但接触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弹力。引导学生分析如图4中静止的小球与墙壁之间是否有弹力。

  结论:墙壁与小球之间没有弹力。可以采用假设法,假设墙壁与小球之间存在弹力F,则小球在水*方向上不会静止,会向右运动,这与题目中小球静止相矛盾,所以墙壁对小球没有弹力。

  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有哦弹力的基本方法,说明两物体接触但没有发生形变。

  (三)胡克定律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

  演示:①、直尺弯曲不同的程度弹射粉笔头,弯曲程度越大,弹射越远。②、橡皮筋拉伸不同的程度弹射小纸团,拉伸程度越大,弹射越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这是对弹力大小的定性描述。

  想要定量描述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是比较简单的。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满足关系式:

  F=kx

  即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这个式子是由英国科学家胡克首先发现的,因此叫做胡克定律。式中,F表示弹力,x表示弹簧的型变量(既可以是伸长量,也可以使缩短量),k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其单位是牛/米,符号是N/m。生活中常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指的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弹簧的粗细、材料、长度、直径、绕法等有关,它反映了弹簧的特性。每根弹簧都有其特定的劲度系数。

  【布置作业】课本56页问题与练*2、3、4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

  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和重点,充分显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进行分组分类进行讨论,学生为主导,总结结论,初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教学学具:

  橡皮泥、海绵、弹簧、木板、铁架台

  七、教学流程:

  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请同学们回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关于第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将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形变时会产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2弹力

  学生活动一

  给你桌面上的弹簧、海绵、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什么叫形变?

  问题2:撤去力后,观察有什么不同?

  问题3: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

  问题4:用手挤压桌面,它发生形变了吗?

  老师:什么叫形变?

  学生: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

  学生:物体体积发生了改变

  通过学生回答,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到形变的概念

  一、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老师:撤去力后,物体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弹簧和海绵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老师:我们把向弹簧、海绵这样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长所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把橡皮泥这样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长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不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老师: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用力过猛,弹簧形变量过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复原形。引出弹性限度。形变小时,能恢复原状。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演示实验一

  学生活动二

  全体起立,用你的手去拧你同桌的胳膊。同桌两人互相感受。学生和我做一次实验。

  我受压迫——我要反抗——我对压迫者生产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我受压迫被形变——我反抗(要恢复原状)——我对压迫者产生弹力。(与我接触的物体)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演示实验二

  找一个学生上讲台,让学生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让全班学生观察木板的形变方向,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的学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并说出来,全班学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学生一起总结弹力的方向。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老师: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变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为施力物体,木板给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变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为施力物体,手指给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学生活动三: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一般来讲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比较复杂。而弹簧的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则比较简单那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器材:

  铁架台、弹簧、刻度尺、

  钩码(每个50克)

  问题5:采用什么方法给弹簧施力?

  问题6:弹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问题7: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怎么测量?

  问题8:表格记录数据,数据怎么处理?

  今天我们学*了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大小。后面的摩擦力,电场力等力的学*都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发现,弹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现象,用理想的思维总结规律。

  八、板书:

  3—2弹力

  一、形变

  1、概念: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

  非弹性形变

  3、微小形变——放大法

  二、弹力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接触、发生形变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4、大小: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F=kx——胡克定律

  X=形变量【伸长量,压缩量】K=劲度系数,单位N/m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优选【5】份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利用公式正确进行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提出问题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产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2掌握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2教学难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每组24个边长1立方厘米的小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下列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长:8厘米长:6分米长:8厘米长:12米

  宽:4厘米宽:2.5分米宽:4厘米宽:10米

  高:5厘米高:10分米高:4厘米高:1.5米

  2、下列图形是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搭成的。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3、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新知探究

  1、长方体的体积。

  (1)活动一:

  师:郑老师在每个4人小组都放了12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和一张学*单,下面我们将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首先请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A、四人小组合作用12个小正方体摆形状不同的长方体;

  B、每摆出一种请在学*单上做好记录,然后再摆下一种;

  C、摆完后想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D、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反馈,学生汇报

  生每汇报出一种情况,师在黑板上的表格中板书:

  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用每行的个数乘以行数,得到一层所含的体积单位数,再乘以层数,就能得到这个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数。

  板书:体积=每行个数×行数×层数

  师:刚才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的长方体体积都是12*方厘米的,郑老师刚才也摆了两个,不过体积比你们大多了,但是要看懂郑老师的长方体必须发挥一下你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课件出示)

  你知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说,师填表)

  (2)活动二:

  师:四人小组合作,你们能摆出一个体积更大的长方体吗?

  预设:长5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师:你发现了什么?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生:长宽高,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行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行,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2、下面的长方体,看它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并指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观察上面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

  第一个:5=5×1×1

  第二个:15=5×3×1

  第三个:12=3×2×2

  通过上面的关系式,可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c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b×c。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3、正方体的体积。

  因为正方体的性质,所有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a·a。

  a·a·a也可以写作a ?,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般写成V=a3。

  三、巩固提升

  1、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V=abh=7×3×3=63(cm?)

  V=a3=4×4×4=64(cm)

  2、求下列长方体的体积。

  8×4×5=160(cm3) 6×2.5×10=15(dm3) 8×4×4=128 (cm3) 1.5×10×12=180(m3)

  3、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宽是2.9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解:V=abh

  =2.9×1×14.7

  =42.63(m?)

  答:这块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0.23=0.2×0.2×0.2。( √ )

  (2)5X3=10X。( × )

  (3)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3=12(立方分米)。( × )

  ( 4 )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

  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8立方分米,长8分米、宽4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48÷8÷4=1.5(分米)

  答:它的高是1.5分米。

  6、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10厘米,宽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96÷4=24(厘米) 24-10-8=6(厘米)

  10×8×6=48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480立方厘米。

  7、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长8分米,宽6分米,高7分米,制作这个鱼缸共需玻璃多少*方分米?这个鱼缸的体积是多少?

  (8×6)+(8×7+6×7)×2=244(*方分米)

  8×6×7=336(立方分米)

  答:制作这个鱼缸共需玻璃244*方分米。这个鱼缸的体积是336立方分米。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我们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复*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课后*题

1、填空。

(1)一个正方体棱长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木箱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棱长和是( ),占地面积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方钢,横截面积是12*方厘米,长2分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底面积是25*方米,水深1.6米,这个水箱能装水( )升。

(5)一块正方体的钢锭,棱长是10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块钢锭重( )千克。

(6)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棱长和扩大( )倍,表面积扩大( )倍,体积扩大( )倍。

(7)用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这样的小正方体( )块。

(8)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米、b米、h米。如果高增加2米,体积比原来增加( )立方米。

2、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的在括号内打“×”)

(1)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2)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3)a?表示 a×3 。( )

(4)一个长方体(不含正方体),最多有两个面面积相等。( )

(5)一个长方体(不含正方体),最少有两个面面积相等。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通过数学学*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为新知打好铺垫

  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因数的知识,你能举例说一下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因数吗?(学生举例。)谁还能像刚才那位同学举例说一下?

  2、理解了什么是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8的因数有哪些吗?(找同学回答)师:这位同学找全了吗?这位同学做到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你能介绍一下你找因数的方法吗?表扬:讲的太清楚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或:思考一下,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哪位同学能用这样的方法找出12的因数呢?

  师:看来大家对因数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的牢固,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就和因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做一个小游戏来学*新知识。

  1、教师出示7张数字卡片。(1、2、3、4、6、8、12)

  (1)请7位同学上台任选一张卡片。记清你卡片上的数字,把你的数字卡放在胸前,面朝大家。

  (2)是8的因数的请站在左边,是12的因数的请站在右边。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几位同学是两面派?(有)是哪几位同学?

  这三位同学请站到中间来,老师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是两面派呀?

  (3)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几位同学是两面派?(有)是哪几位同学?

  这三位同学请站到中间来,老师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是两面派呀?

  (4))师问:你们发现了吗?

  (5)师:1、2、4既是4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用句简单的话说: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7)4是8和12最大的公因数,我们就把4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8)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最大公因数》。

  (9)板书课题:最大公因数。

  (10)除了用上面这种方法表示公因数

  我们还可以用前面学过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

  (三)、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小组合作: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现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那你能试着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吗?

  合作要求:(四人一组)

  (1)讨论用什么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在答题纸上写出你们组是怎样找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

  2、汇报交流反馈。

  方法一:现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公因数数。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1,2,3,6,9,18.再看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最后看哪个最大。(或者是:先找出27的因数:1,3,9,27;再看看27的因数中有哪些是18的因数,最后看哪个最大。)

  方法三:先写出18的因数:1 , 2 , 3 , 6 , 9 , 18 。从大到小依次看18的因数是不是27的因数,9是27的因数,所以9是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4、这些方法都属于列举法,在解决问题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5、观察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你有什么发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它们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拓展延伸。

  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的好,接下来是不是会表现的更出色呢?

  老师相信,接下来你们会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证明优秀的自己!

  1、求出4和8、16和32的最大公因数,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概括总结,并课件出示发现: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

  2、求出2和7、8和9的最大公因数,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3、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求最大公因数共有3种情况。

  (3种:成倍数关系的;公因数只有1的;一般情况。)

  两个数成倍数关系和公因数只有1时可以直接判断出最大公因数。一般情况的采用列举法求出最大公因数。)

  (五)、巩固提高。

  刚才大家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数学才能,还突显了自己的探索能力,那么,我相信老师带来的这些问题同学们就更不在话下了。

  1.填空。

  (1) 10和15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___。

  (2) 14和49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___。

  2.选出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横线上。

  (1) 9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A. 1 B. 3 C. 4 D. 9

  (2) 16和48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A. 4 B. 6 C. 8 D. 16

  (3)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

  A. 1 B.甲数C.乙数D.甲、乙两数的积

  3、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能说说你们的收获吗?

  同学们的收获真多,除了用我们这节课学*的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老师这里还有两种更简便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种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课件演示。

  另一种是:短除法

  这两种方法我们只是了解一下,在这里就不具体研究了,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自学教材61页的这部分知识。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的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已初步学*了分数,谁能说出几个分数哪?

  生:

  师:谁能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生说师板书。

  师总结引入新课:从以上看来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关于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研究分数。

  二、探究新知

  (一)分数的产生

  1、出示米尺:同学们这是什么?(生:米尺)知道干什么用的吗?(生:测量用的)好我们一起测量我们的黑板(或人的身高),老师量时要认真观察,看会遇到什么问题,想一想应如何解决?(生:最后测量时不够一米了)

  师:(出示情景图)其实古人也发现类似的情况:他们用打了结的绳子来测量石头的长度,每两个结之间表示一个单位长度。发现这块石头长3段多一点。这时旁边记录人提出疑问:剩下的不足一段怎么记哪?

  2、(出示一个西红柿图:)同学们,把1个西红柿*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能分得一个完整的西红柿吗?

  3、教师小结:生活中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想准确表示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这样分数就产生了。(出示并板书:分数的产生)

  T:小结:我们通过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得

  3、教师总结:课件出示图,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一个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个1在数学上通常叫做单位“1”。

  板书: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齐读)

  谁能说说自然数1与单位“1”有什么不同吗?生:………

  我们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分,就是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分,所以分数的意义是: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分,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分数,齐读一遍

  (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同学们看看看生活中的单位“1”。出示图)

  四、巩固训练大闯关(看谁反应快、回答得对):

  (出示练*题见课件)

  1、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十一1、2、3题。

  五、总结:通过学*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什么叫分数也就是分数的意义,还知道分数单位及单位“1”的概念,整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太棒,就请大家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掌!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呢!今后我们进一步进行探究。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掌握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教学重难点

学*重点 理解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学*难点 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6分钟)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1/7 3/2 4/9 12/47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类,把假分数取出来,让学生观察。

2.观察以上假分数,根据分子能否被分母整除这一特征,假分数可以分为几类?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2))。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教学例3。

1.把 3/3 8/4 化成整数。

(1)课件出示例3(1)的圆形图,提问:分别用分数怎样表示?

(2)讨论:如何把 3/3、8/4 化成整数?

2.把 7/3 、6/5 化成带分数。

(1)提问: 7/3 、6/5 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这种情况怎样转化?

(2)交流讨论方法。

(3)学生在练*本上试着把 化成带分数。

3.小结: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学案

1.根据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进行分类,汇报交流。

2.交流假分数的分类情况。

3.明确本节课的学*内容。

1.(1)看课件,回答用3/3 、8/4 表示。

(2)同桌讨论后交流: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3 =3÷3=1,②根据分数的意义是1,可以想 3/3 里面有3个1/3 。

2.(1)思考老师的提问。

(2)讨论后交流:① 7/3 是 6/3 和 1/3 合成的数,等于2 1/3 。②也可以用7÷3=2……1,商2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1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3)学生独立练*,集体订正。

3.师生共同小结。

三、巩固练*。(14分钟)

1.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第2题。

2.完成教材第55页第4,第56页第6题。

四、课堂总结。(5分钟)

1.通过本节课的学*,大家学*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2.布置课后学*内容。

课后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教学主要采用方法算理,概念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既可以由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导出,又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结果,结合直观图解释。教学时,先让学生探索交流,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优化各自的想法,教师做“画龙点睛”式的引导。

课后*题

1.写出下面的带分数。

八又七分之三

写作:_____________

十五又六分之一

写作:_____________

二十三又四分之三

写作:_____________

1.读出下面的带分数。

3 1/8读作:_____________

70 3/57读作:_____________

2 4/79读作: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的带分数。

八又七分之三

写作:_____________

十五又六分之一

写作:_____________

二十三又四分之三

写作:_____________

答案:8 15 23

3.填一填。

(1)23÷9= ( )/( )

(2)6= 12/( ) =( )/3 = ( )/5 = 24/( )

(3)3 1/2读作( ),它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做同一种零件,张师傅2小时做17个,***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

答:张师傅做得快。

板书

真分数和假分数 (2)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用分子除以分母,

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

能化成整数,商就是这个整数;

当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带分数,

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 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 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 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 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 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海伦的简要生*;

  2、揣摩文中重要语句,适度拓展,加深体验;

  3、理解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适度拓展,加深体验;

  2、理解“爱”的美好,把握“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需要,从文中筛选适当的信息,并进行概括性表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黑暗与无声的世界里*几分钟,然后谈感受。

  一个19个月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的孩子,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但她顽强地生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大学,长大后又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生存的勇气。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利文女士。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搓捻(cuo niǎn) 繁衍(yǎn) 迁徙(xǐ)

  觅食(mì) 小憩(qì) 遨游(áo)

  花团锦簇(cù) 冥思遐想(xiá)

  企盼 美不胜收 不可名状 期期艾艾 油然而生 风云变幻

  3、课文主要写了哪能两个人物?

  海伦·凯勒、莎莉文小姐。

  三、理解人物

  1、走*海伦: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

  资料一: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她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后来,她的父母要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莉文老师到她家协助。海伦借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殊的打字机书写。10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1900年读大学,1904年6月,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并和莎莉文老师合作撰写自传《我的一生》。此书一出,轰动文坛,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此后,她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经常来回演讲,写了数本书。1927年,她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致力于盲人事业,出版了《我的宗教》一书。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

  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资料二:

  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美国著名作家海尔博士评论说:“1902年,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是吉卜林的《吉姆》和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

  美国《时代周刊》评她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伟人。

  2、走*莎莉文老师:

  文章是由三大部分组成的。请你快速浏览,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a、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

  b、莎莉文老师“我”认识、了解大自然。

  c、莎莉文老师逐步引导“我”认识“爱”。

  四、探究品味

  1、找出文中关于“爱”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爱是花的香味吗?”──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有点儿……也不想玩了。”──有了爱,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

  2、你是怎样理解“再塑生命”这一题旨的?

  从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在莎莉文老师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教“我”懂得什么是“爱”。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3、请你以“爱”为话题,写几句富有诗意的句子。

  (学生自由写作、交流)

  五、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预设:

  1、奥斯特洛夫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贝多芬谱写《命运交响曲》;

  3、民间艺人阿炳奏响《二泉映月》;

  4、司马迁身受宫刑,完成《史记》;

  5、美国连任三届的总统、二次大战英雄罗斯福从小患小儿麻痹症;

  6、张海迪自学成才;

  7、孙膑受膑刑,著《孙膑兵法》;

  8、埃及第一任教育部长、大作家塔哈·侯赛因是盲人。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美国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同时,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很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和“研讨与练*”一、三;

  3、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检查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制定的依据:

  1、学科及教材分析

  语文学科要高屋建瓴,立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功能和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性,一方面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学*语文的常用方法,“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惯,提高能力”提高学*效率,提高学生总体成绩,拔尖,培优,辅差,全面进步。

  2、学生学情分析

  中五班学生从整体来看,学生学*兴趣和学*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学**惯(如课堂认真听讲,随堂笔记,大胆地举手发言提问,积极主动阅读探究等)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90%以上的学生作业可以按时完成,学会了与老师积极配合,主动求学的良好风气。一部分学生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的毅力不够强,需老师经常督促。约有20%的学生,作文能力欠缺,需要加大随课训练量,并经常督促。计划经过这一学期的促、辅、导让80%的学生语文成绩达到80分以上,并彻底消灭75分以下的成绩。

  二、计划实施办法

  教材是“引子、例子、梯子”,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给学*方法,大力提高教学效率,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又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能力。本学期我计划从如下几方面落实: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参与全过程,让学生们在课下多读书看报,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名句,精彩的段落、文章,摘抄积累,并定期在班上举办摘抄本展览,并从中推选出优秀的文章和摘抄,积累本在班上朗读,展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要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方式。力避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

  5)、重视创设语文学*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从培养兴趣着手,用图片,实物,多媒体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日常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还注重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讲评中来。让较好的学生对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广泛地征求所有同学的意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使学生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课后进行必要的修改,建立了民主的教学风气,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兴趣和成绩。

  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办手抄报等,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12)、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3)、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惯。

  14)、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语文的信心。

  15)、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三、保障措施和可行性:

  1、已有一个多学期的相处,我与学生间的感情很深,大多数学生都有学*的积极性,他们都喜欢上语文课,加大优等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

  2、注重收集相关教学及考试信息,我的信息1)网络;2)看相关教学资料和杂志;3)我的同事和朋友。

  3、抓好作业练*,我认为要屏弃繁琐,机械的作业练*。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多实践,多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可以结合课文学*,让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观察所得,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书后练*中有基本题和选做题,原来由于对学生"一刀切",总是一股脑地留给学生,后来发现,较好的学生可以做,而较差的学生做不了,就去找别人的或参考资料上的答案去抄。这样,既花了时间,浪费了精力,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我便从差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他们做难题,而只做应知,应会的基础题。

  4、单元测试分A、B卷,有些B卷题目较难,就让班上十几个较好的学生做,一般学生做A卷,这样一来,使差生的知识得到了复*巩固,好的学生也能在复*巩固的基础上有所进取和提高,各得其所,各受其益。

  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严格遵守教学的基本原则,努力创设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新课标先进教学理念,创造性运用于教学中,力求形成个人独特风格;加大信息技术与课件整合力度,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利用Internet,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今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

  文章以*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u)钹(bō)招徕(lái)铁铉(xuán)

  饽荠(bíqí)秫秸秆(shújiēɡǎn)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3、理清思路

  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三、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四、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赏析亮点:精练、含蓄的题目,对比的写法;精巧、耐人寻味的结尾。

  2、探讨人性的美与丑。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早晨我们打开窗,会看到冉冉升起的朝阳,夜晚我们打开窗,又会看到灯火阑珊的都市,今天我们要打开泰格特的小说《窗》,听到的却是一段美丽的谎言,一起感受人间的善恶美丑。

  二、赏析“窗”的美点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这篇小小说发表在了1987年7月号的《外国小说选刊》上,不久入选了中学教材,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可想而知,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的学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赏析小说的亮点,通过这篇小说让同学们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请看大屏幕上我为大家提示的亮点(题目、写法、结尾)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一会儿我们一起来一一赏析亮点。

  1、题目

  小说为什么以“窗”为题?

  明确:《窗》更简洁含蓄,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窗”展开,一语双关,既指病房的窗,也指心灵之窗(美好、丑陋),以窗为题,更能突出主题。

  以后同学们在给文章定题目的时候也应该像《窗》一样,精炼、含蓄。

  2、写法

  (1)对比。

  人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乐观善良、热爱生活、品德高尚(善、美)

  不靠窗的人:自私自利、冷酷残忍、卑劣丑恶(恶、丑)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莎士比亚也说过:“任何一只猛兽也有点恻隐之心。”小说中的不靠窗病人连一只猛兽都不如,自私心理多么可怕!

  看到的景物的对比

  明确:靠窗的人:风景优美

  不靠窗的人:秃墙一堵

  第4、5自然段:描写景色非常优美,充满生机活力,幸福美好。我相信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和我一样对这一部分有很深刻的影响,接下来请大家在我的朗读声中去感受这些美好吧!

  小小说一般惜墨如金,这篇小小说为何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写窗外的美景呢?这些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上有什么好处?

  明确:更能够突出靠窗病人为病友苦心着想,说明他心地善良,道德高尚。小说中的美景,是靠窗的病人想象出来的,编织的美丽谎言。在自己病重的情况下,还竭尽全力为病友描述窗外的美景。可见他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因为一个心灵里没有美景的人,不会也不可能编造出如此生动丰富的美景。公园美景描绘越生动,我们就越信以为真,我们越信以为真,就越为下文不是公园,而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造成了一种落差。

  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表现得十分突出。对比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无比赞美高尚的靠窗的病人,无情地嘲讽和鞭挞自私冷酷的不靠窗的病人。我们在《孔已己》和《范进中举》中已学过对比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作文时也要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2)一波三折。准确地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人性的扭曲的曲折过程:

  享受--羡慕--妒忌--恨--取代

  3、结尾

  本文的结尾巧妙在何处?

  这个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心灵的震撼和思考的余地。这个结尾正是文章最具震撼力的部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又耐人寻味,这正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美国短篇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很多文章都具有这个特点,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他的《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和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进一步品味这结尾的无穷魅力。

  (1)如果给《窗》的结尾再加两个字,你们猜我会加哪两个字?“活该!”。这是高中时代学*的鲁迅先生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最后一段,一个词成一段,多么有力和痛快。今天被戴婷婷同学借用到《窗》的结尾,由此可见,同学们要多读书,多看书,这样就能在关键的时候将自己所学都用上了。

  (2)如果结尾改为“他看到的是一幅幅怡人的美景。”这样的结局仿佛就告诉人们做一个损人利己的、见死不救的人是有善报的,是有好结果的。这就违背了世人的正确的道德观。

  三、畅所欲言说感悟

  如果我要大家在你们的微博上每个人发表一条学完《窗》后的感受,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我的微博:我们往往能够分担别人的痛苦,却常常不能忍受别人的幸福,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嫉妒之火就会熊熊燃烧。远窗人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我们该怎么抑恶扬善?

  四、教师赠言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了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美丽的风景,把他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五、回顾目标

  1、题目含蓄简洁。

  2、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4、结尾要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从课文的学*中去学会写作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原来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请大家发挥想像力,续写一段情节,要写得既有创意,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

  七、板书设计

  善、美风景优美

  对对

  比窗比

  恶、丑秃墙一堵

  导学目标

  1、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2、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3、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4、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下面,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

  (2)活动指导交流展示。

  (3)活动一探“和”之义。

  1、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讨论“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古人论述“和而不同”的思路是怎样的?“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绝对的同一。

  2、“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自行搜集,适当补充,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3、各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班长、语文课代表整理各人发言,汇总后放入本次综合性学*档案。

  (4)活动二寻“和”之用。

  1、“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原文为“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历来说法很多。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将“和为贵”中的“和”理解为“和睦”“和气”等。

  2、课外搜集这方面的事例,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身边的事,从中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3、交流点拨“三尺巷”“将相和”。

  (5)活动三班级讨论会。

  1、我们在学*和生活中,不可避免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闻事件为话题,在班上组织一次时事讨论后,大家以“和而不同”为理念,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共同受益。

  2、步骤:

  (1)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设置三个话题,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话题。

  (2)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搜集并阅读与该话题有关的新闻报道及评论。仔细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

  (3)小组内讨论、交流。观点一致的同学结成伙伴,共同整理资料,深入交流,最后推荐一名同学参加时事讨论会。被推荐的同学组成该话题的时事讨论组。另外推荐一名讨论会主持人。

  (4)在班上举办时事讨论会。讨论会可分为三个时段,每个时段一个话题。由该话题组的时事讨论会成员及主持人共同完成。讨论时注意遵守之前制订的“议事规则”。

  (5)讨论会期间,主持人可根据情况,随机邀请听众参与讨论。

  (6)其他同学在旁听讨论会时要认真,并仔细观察讨论会成员的表现。选出你认为表现最佳的同学,并说明选他的理由。

  3、小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对*文化中的“和”一定有了许多的认识和理解吧!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收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2、通过鲁迅的生*,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

  3、理解本文一些深奥难懂语句的深层含义;

  4、比较阅读《江南无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7)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菁华5篇)

  新学期已到来,我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繁忙而有序地教育教学工作中,怎样做好这些艰巨而富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有序地贯彻新的教育精神,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围绕我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要求制定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教育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学*常规,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成绩来看,比较理想。两个班的优生只有二十个,仅占百分之十,而学困生接*百分之四十。大部分同学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底子薄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今年的教学任务较重。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面对全体,因材施教,对于学*较差的同学今年进行小组辅导,对特别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二、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发挥集体智慧,认真进行集体备课。

  新的学期,初中数学课课节较少,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效率是所有数学老师面对的问题?在这里,学校给我们明确了方向。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研究教材及课程标准,争取每节课前,与同组同仁们讨论、研究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甚至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等等,让每一节课上出实效,让每位学生愉悦的获得新知。

  2、学*和强化“自主学*”与分层教学实践

  新的学期,我校所有学科都主张自主学*与集体备课,争取每节课前,与同组同仁们讨论、研究确定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甚至例题的选用,作业的布置等等通过学案的使用,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任务,了解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省时高效,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3、抓住课堂45分钟。 。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进行教学,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好每一个45分钟,提高45分钟的效率,让每一位同学都听的懂,对部分基础较差者要循序渐进,以选用的例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吃”饱、“吃”好。

  4、多读书,读好书和积极开展我的三分钟,我展示活动

  多读几本对自己有帮助的书,既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又丰富了自己的视野,使自己不被时代所抛弃。“我的三分钟我展示活动”对于教学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同学们的学*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同学们的讲解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5、积极投身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惯中去。

  今年,我们数学组课题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惯。好的学**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需要教师的督促,学生的坚持,才能成功。

  6、注重课后反思,课后反馈。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好下一次应注意的细节。精选适当的练*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今天的任务不推托到明日,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7、重视单元检测,认真做好教学质量分析。使用学科组教师共同研讨、筛选的同一份试题,测验试题的批改不过夜。测试后必须进行质量分析,评价必须使用等级。按时检验学*成果,做到课标达成的有效、及时,考核后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三、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及水*。

  切实重视听评课,确保每周听课至少1节。积极参加业务学*,看书、看报,参加各级教研组织的培训和系列课达标,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务实,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通过听课、评课、说课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

  四、需要注意的方面

  1、在课堂上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探索、启发式教学。

  2、注意教科书的系统性和学科知识的整合,使学生牢固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学*新知识,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

  3、注意发展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加强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5、鼓励合作学*,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差生成绩。

  6、注意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学*。

  7、因材施教,宽容爱护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教育局和学校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入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构建高效课堂。配合学校达成“安全校园”和“家长满意学校”的办学愿望。积极深入探索“分组合作”学*方式,关爱学生,*等对待学生,放眼于学生终身能力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的栋梁之材。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学*现代科技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按教学进度表执行。

  三、教学目标落实

  通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最终实现能力的培养。钻研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因人而宜,制定课堂上有效的辅导、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四、教学常规落实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学*,团结协作。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上好每一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每一节课。布置作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认真批改作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有效,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确定个别辅导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五、深入业务学*

  认真学*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充分备好每个教案,做到备学生,备教材,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六、将“多媒体”渗透于教学

  充分利用课件,提高课堂效率,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台,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

  七、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学*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落实课标理念。将“合作分组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渗透于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学生,公*对待学生。

  2、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惯。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补充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扩充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教育关键就是培养*惯,良好的学**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兴趣与良好*惯培养。

  3、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学*的快乐,享受学*。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学*方法、目标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学*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做好课题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把学生带入研究学*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师生共同提高。

  6、实行分层教学。关注各类学生,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类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待转化三类学生。发挥优生的帮扶作用,打牢基础知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本学期,我要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

  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完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的合作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向同行请教

  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诚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继续发扬“师徒结对”“同伴互助”的合作交流学*模式

  我所教的两个班中有一部分同学上课的时候不认真,不能专心听讲,课后也不能认真作业。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为此,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狠狠“奖励”抄袭作业的行为,同时,积极性开展了学*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风气。

  本学期,本人担任八年级的两个班数学学科的教学的工作。一学期来,本人以学校及各处组工作的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提高师德的水*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改实验的工作为动力,认真履行岗位的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的任务,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方面,认真学*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另一方面,认真学*新课改理论,努力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学*,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一方面,在工作中,本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会。另一方面,本人能够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期,本人能够强化教学常规各环节: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即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本学期本人共制作多媒体课件30个),备写每一篇教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课堂40分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在自*课上,积极落实分层施教的原则,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阶段性检测,及时了解学情,以便对症下药,调整教学策略。认真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一学期来,本人共听课32节,完成了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

  四、加强研讨,努力提高教研水*

  本学年,本人参加省级教研课题“开放性问题学*的研究”的子课题及县级课题开放性教学课型的研究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撰写个案、教学心得体会,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为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资料,并积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积极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在推广目标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先进教法的同时,大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五、正视自我,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本次期末考试,我所带班成绩相对其它*行班而言,有一定的差距,本人认真进行了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够,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对知识点的检查落实不到位;

  3、对差生的说服教育缺乏力度,虽然也抓了差生,但没有时时抓在手上。

  4、教学中投入不够,没能深入研究教材及学生。

  下学期改进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新课改的认识,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狠抓检查,落实对知识点的掌握。将差生时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3、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措施,加强训练,落实知识点。

  5、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努力教学提高成绩。

  6、群体育人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加是要加强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共同解决所任班级班风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20__年寒假的结束,八年级下学期已经开学了。为了在下学期里的工作更好地开展,现将八年级下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授八(二)班数学,本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不少同学基础很差,问题较严重。在上学期镇组织的期末统考中,本班数学只是位列中上游,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师生需加倍努力,补缺补差,注重方法,夯实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8)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合集5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浪之歌》说课稿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浪之歌》说课稿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浪之歌》说课稿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浪之歌》说课稿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说学生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浪之歌》说课稿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浪之歌》说课稿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探究诗歌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说课稿《浪之歌》。

  (本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学*本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3分钟

  读准字音和解释词义

  (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6分钟

  学生听配乐朗读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海浪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通过听读,将作者笔下的海浪与自己心中的海浪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浪之歌》说课稿四)

  (四)深入探究:13分钟

  1、作者对海浪赋予怎样的感情?

  2、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种情感《浪之歌》说课稿?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更准《浪之歌》说课稿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协作质疑:10分钟

  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但诗歌的语言有时难以理解,对这首《浪之歌》说课稿诗,你还有什么疑惑呢?

  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钟

  引导学生《浪之歌》说课稿仿写课文中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小结:2分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仿写诗句

  2、预*《雨之歌》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品味本文*淡朴素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作者以苦为乐的精神。

  【教法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二、检查预*

  1、 学生根据预*介绍作者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学者、翻译家、作家。山东临清人,字希逋、齐奘。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 、教师补充对季羡林先生的评价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3、字音字形。

  4、成语积累。

  三、 整体感知

  1、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找出文章中哪句话概括了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明确: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学法指导:提示同学们怎么找主旨句,提取关键词,学会用一个关键词带动一篇文章的学*方法)

  请同学们根据这句话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同学们的疑问就是本课急需解决的问题。

  2、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你对哪件事感触最深?

  明确: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学法指导:注意小标题的作用)

  四、 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的特点。

  请同学们挑选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学法指导: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炼字、情感表达等角度入手)

  预设问题:

  1“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分析这句话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用“拉”“扛”“当”“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

  2“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梁饼子吃苦咸菜。”试着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 合作探究

  季羡林:我的文笔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学法指导:同学们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读了他的经历,你有何感触?

  明确: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 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六、挥洒青春

  围绕“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写一段话。

  1教师示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与同学们进行文字对话。

  流年是尘封在记忆中的梦,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雨声,涉水而过的声音再次响起,被雨淋湿的心,依旧化作那绿叶上的水珠,化作思念的泪滴。那湖水的丰盈是我蓄满的真情,而时间不会为我停留,曾经看过的夕阳,听过的潮落,都变成了手中的流沙 ,藏匿在缱绻的回味里一滴滴流淌。

  时间的沙漏沉淀着无法逃离的过往,记忆的双手总是拾起那些明媚的忧伤。用微笑细数你给的伤,最后,泪却随微笑流出眼眶。

  2学生展示交流

  七、拓展延伸

  1 推荐阅读

  《季羡林谈人生》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妙语录》

  2 季羡林小故事

  有一年,北京大学新生入学。一个学生带着行李,一时顾不过来,他发现不远处有个老人,便求这位老人帮他看行李,自己好去报名,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这个学生办完手续回来,那个老人还在那里恪尽职守,这个学生只是简单地向老人道了谢,老人也没有多说什么便离开了。不久,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时,那个学生发现给他看行李的老人竟然是北大的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

  3 季羡林人生语录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活一世,就像做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积累

  八、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青春年华终将逝去,但是唯有文字可以打败时间,让我们的灵魂没有一丝白发。我们不仅要学*季羡林先生朴素语言背后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更要学*他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航

  1、出示目标:

  ①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②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③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①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②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俗图片。

  ③很好,我们今天来学*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3、走*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二、预*文本,诵读指导

  字词积累

  三、探究展示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2、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俗?作用是什么?

  3、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1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4、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5、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6、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四、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六、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1.导入

  导入互动:

  今天我们一起学*《雁》。谁看到过雁?看到过的请举手。雁有什么生活*性?

  北雁南飞。你们知道吗,雁还是一种有情有义的鸟,人们形容爱情忠贞的鸟用鸳鸯其实不对的。真正忠贞的鸟是雁,如果一双雁中有一只死了,另一只就终生不再找配偶。金代诗人元好问听闻一对雁殉情的故事,大受感动,写下了一首赞美雁的诗,现在我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

  现在让我走进课文,看一看作者笔下的雁的故事。

  2.字词检测

  在阅读课文之前,我给你们几分钟进行预*,快速地解决ppt上的字词问题。

  看同学们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现在我请几位同学为我们解决上面的问题。

  3.自读感知

  刚才我们解决了字词问题,现在我想请两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注意字词读音、节奏、还有感情,等会儿我会请人起来评价他读的怎么样?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篇文章,并回答ppt上的这两个问题: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板书:雁,石钟山)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请用一句话倾吐你的感受。

  (预设:感受到了雁对爱情的坚守、对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维护。)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