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3-02-20 00:00:00

《逍遥游》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逍遥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逍遥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

  二、解题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逍遥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疏通1—5节文意

  2、庄子想象、夸张的艺术及用寓言说理的技巧

  3、理解庄子从反面阐述他“无所待”思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领会本文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及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练*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庄子、《庄子》了解

  庄子和《庄子》简介

  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背景介绍——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二、研*1—5节

  1、学*要求:对照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搞懂原文意思,在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问同学或老师。

  2、在诵读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并从原文中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语句。

  ①文中的大鹏,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借用什么手法去渲染的?它要靠什么才能到达南冥?

  ②作者写“野马和尘埃”意在说明什么?

  ③课文第三节运用比喻意在说明什么?

  ④思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结构上的作用

  ⑤你认为这几节和本文中心有和联系

  3、检测练*(说明:在检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疏通1-5节的大意,并质疑文章中自己认为的难点,然后完成练*一)

  练*一

  (1)解释加点的词义

  《齐偕》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去以六月息者也(凭、靠)

  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作动词南行)

  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

  (2)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而:怒而飞(表承接)其远而无所至极也(表因果因而)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

  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于主谓之间)众人匹之(指彭祖)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之二虫又何知(这)

  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指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揣测语气或许)

  (3)句子翻译并指出句式特点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宾后置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D、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

  E、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F、奚以知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

  探究:

  从C、D、E、F四句中,你发现了这种句式一般规律是什么?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练*二(说明:完成以上工作以后,要求学生再次读书,对照所给的问题研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在问句后的.横线上填空,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理解作答

  ①大鹏徙南海,靠海运。野马、尘埃漂浮,靠六月息

  ②文中用“水积厚而负大舟”来类比风积厚而负大舟(用概括语言)

  ③蜩与学鸠,为什么飞不高,因为①自身形体的局限②认识的局限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针对蜩与学鸠而言,“大知”针对鲲鹏而言,“小年”针对朝菌、蟪蛄众人而言,“大年”针对大椿、冥灵、彭祖而言。

  三、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

  1、你从以上问题中发现了什么?

  万物皆有所待:大鹏要借助大风,才能高飞;蜩与学鸠只能在树上树下来回飞。朝菌、蟪蛄、众人及大椿、冥灵、彭祖都有寿命的局限

  2、你是如何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

  实际上,庄子由自然写到人,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还是自然界的人,都有共同的本质——生命都有个终点。

  3、全文主要表达作者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你认为这几节和中心表达有和关系?

  这是庄子从万事万物的有所待为下文张本

  四、拓展

  学*了本文,你如何看待大鹏的形象?你从大鹏身上获取了那些有益的启示?

  1、要学会等待时机的来临

  2、要有远大的志向

  3、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逍遥游》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前预*,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壮美形象,把握大鹏“有凭借”的特点。

  3、理解庄子追求逍遥游境界的情怀,感染一点逍遥气息。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知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庄子的《逍遥游》选段,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逍遥?我们看通过今天的学*,能不能对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有所了解。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逍遥的画面,读出一点探究的'兴致

  (二)大鹏形象的“逍遥”之辩

  你们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显得最逍遥?学生自由答,品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庄子眼中,鲲鹏真的已经达到了逍遥游的那种境界了吗?

  逍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的一种绝对的自由状态。

  小组讨论,咬文嚼字,探究大鹏的不逍遥。

  “水击”、“抟扶摇”、“六月息”、“海运”“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结: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鹏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如此渺小的尘埃也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庄子借此就是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物都是不逍遥的,都是不自由的。

  (三)逍遥的庄子,逍遥的“大鹏”

  1、庄子为什么会如此强调万物的不逍遥、不自由呢?你估计跟什么有关呢?

  (背景:战国,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实很残酷很不自由,所以庄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乐”。)

  2、那么真正的逍遥游该是怎样的呢?

  (1)、从庄子故事中寻找答案。

  (2)、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句: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这是大鹏的追求。为什么要这样特意解释一下呢?就要突出一个字“天”,真正的逍遥就是对“天”的追求。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记了自己!)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我们对于“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逍遥游的境界是永远可以提升的。)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即使是大鹏,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颜色,所以它对“天”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3、形成板书小结:庄子告诉我们,当我们放下现实生活里的种种凭借、牵绊,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无限追求,那么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大快乐,才能真正成为逍遥翱翔的大鹏鸟

《逍遥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学*前一篇课文《与妻书》时,谈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而抛家舍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庄子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衰败,沦落为社会底层,他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第一, 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第二, 家境贫困,生活艰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王以厚币礼聘他为丞相,他拒绝不就﹙可见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骜不驯,怪不得文学人士说“庄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学生,不过,他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而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因为唐玄宗天宝元年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一书,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马叙伦曾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现在我们就来学*《逍遥游》,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遥游哈。

  【课文分析】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生: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之二虫又何知”,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从“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辩也”,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那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释翻译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写了哪两种动物?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特征呢?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写了鲲和鹏,鲲和鹏都很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对,写了鲲和鹏。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蓝色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在穿梭遨游,这条大鱼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突然间,它忽的腾空而上,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变成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朵一样。哇塞,这是不是很够神奇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这只大鸟还要乘着大风遨游到几万里外的南海。﹙教师描述时可加点生动的表情和手势语﹚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鲲鹏呢?这里勾画了怎样的境界?

  生:没有,鲲鹏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想象出来的,勾画了一种雄奇壮丽,开阔宏伟的境界。

  师:所以,这一段就描述了鲲鹏形象。同时说明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大鹏展翅翱翔,是不是就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第三段。『解释翻译第二第三段』回到刚才的问题,大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大鹏飞往南方需要凭借大风。

  师:对,大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为了说明大鹏翱翔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个观点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或者说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比喻。写积水负舟就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另外还用“野马”“尘埃”作对比。

  师:对,说明这两段的内容就是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比对,表明外物皆有所待。为了证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鹏志向远大,想要飞往几万里外的南海就要凭借飓风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没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飞那么远,比如像蜩与学鸠,这是不是就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呢?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解释翻译第四段』这一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这一段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行路备粮的比喻来反驳蜩与学鸠。不管是大鹏还是尘埃,抑或是蜩与学鸠,他们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可是,虽然都不自由,但还是有所区别,什么区别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辩”的区别。什么叫“小大之辩”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解释翻译第五段』这一段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释翻译第六段』这一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在这46两段里,蜩与学鸠、斥鴳它们都在嘲笑大鹏,赋予人的情性,这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从课文开始,一直到这里,作者都在说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么,人类社会呢?人可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看最后一段。『解释翻译最后一段』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达到逍遥游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师:他们是因为追求功名利禄,被世俗所累而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么,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禄呢?像宋荣子那样,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辨明荣辱的界限,有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呢?﹙没有﹚这样也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逍遥游呢?为什么?

  生:不算,因为他仍有待于风力。

  师:列子与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逍遥游。那么,究竟怎样才算逍遥游呢?至此,庄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

  师:对,到了这里,文章的主题就豁然明朗。其实要摆脱依赖和局限,就要做到“无己”。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脱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特征:

  ①借用寓言说理。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对它们赋予人的特性,利用它们进行说理,寄托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写鲲鹏的大,鲲变成鹏的场面和鹏飞往南方的场面。

  ③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今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鼹: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小志不如大志。)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本文的思路————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写作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2)借用寓言对比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练*掌握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

  以练*为主

  教学内容和步骤:

  1、诵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而——耐辩——辨有——又辩——变

  3、单音节词

  怒志抟也胶培决枪控适久穷绝劝恶焉

  3、双音节词并进行古今意义对比(见书上):

  生物——与今义同。

  野马——借喻,代“游动的雾气”

  果然——饱满的样子;食饱之状。

  众人——一般人

  羊角——借喻,代“盘旋而上的'旋风”

  然后——这样以后。

  不过——不超过

  虽然——即使这样

  3、特殊句式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覆杯水于坳塘之上———状语后置或介宾短语作补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布置作业:将本文译成现代文并背诵文中第一段。

《逍遥游》教学设计6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逍遥游》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六、板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列御寇》记载: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3、《庄子》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的门人和后学之手。

  《庄子》书中的许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组成,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却通过这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的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寓言故事中著名的很多,诸如朝三暮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井力之蛙、越俎代庖、涸辙之鲋、匠石运斤、不龟手之药等,皆涵义深刻,脍炙人口。《庄子》的寓言故事取材广泛,设想奇诡,意境开阔,描写传神生动。文章语汇丰富,文辞华赡。挥洒自如,妙趣横生,加上它的大胆想像和对神话题材的运用,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4、庄子名言录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三、文题解释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就艺术特色来看,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篇首到“圣人无名”,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从而达到逍遥的境界。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育然丧其天下焉”,进一步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日”至篇末,归纳主题,指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本篇课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即从篇首至“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含义,“逍遥”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写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五、朗读感知

  示范朗读

  六、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海运时的六月大风,“野马”“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3、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4、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译文: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5、归纳第一段段意:

  分析:

  选文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张的描写。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似乎是对鲲鹏大加褒扬,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实则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还是“有所待”的。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鸠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归纳: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月时间的变化,春生夏死的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的。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叫冥灵的树木,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些都是长寿的。而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如今却以独特的长寿而闻名于世,一般人和他比,(羡慕他),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2、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译文:商汤询问大夫棘就是这样。在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往南飞,飞到南海去。斥鷃讥笑它说:“它要飞到哪儿去?我跳起来向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舞,就已经到了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啊。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3、归纳第二段段意:

  分析:

  这一段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再次言及鲲鹏,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三)第三段

  1、译文:

  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鷃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几种人。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他在世间,并没有追求什么。即便如此,他也还有尚未达到的境界。那列子驾风行走,飘飘然轻快满足,十五天之后才返回来。他对于招福的事,也没有拼命追求。列子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步行,但他还是有所依靠的。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品行修养最高的人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为、不求立功,圣哲的人不追求立名。

  2、分析:

  作者步步深人地对“无待”进行了论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以及更胜一筹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但又随即指出,二人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的。作者先述后议,先破后立,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之后,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在庄子看来,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尤其是要做到“无己”。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归纳:

  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四)小结课文结构: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在有所依赖,有所期待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

  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逍遥游了。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七、问题探究

  1、本文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请分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品味《逍遥游》所抒发的感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美丽的大鹏形象体现了作者无法施展抱负、无法实现理想的深深痛苦。

  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志存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虽然能高飞万里,但在追求“逍遥游”上却失败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反映了庄子对智慧的肯定,对生命的热爱。

  我们知道,庄子主张“绝圣弃知”,他崇尚、赞美的是“无己”之“至人”,“无功”之“神人”,“无名”之“圣人”。但是,我们仍然能体会到作者对智慧所持的肯定,对生命所抱的热爱。当蜩与学鸠讥笑大鹏时,作者发自肺腑地斥责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又明确地指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者紧接着作了一番议论之后指出,人世间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自满自足,自以为是,和蜩与学鸠的可笑程度是一样的,从而给予作者所厌恶、鄙弃的`统治者以顺手一击。可见,一心要脱离人世而作“逍遥游”的庄子,要否定的并不是人世社会,而只是人世社会的愚蠢与腐朽。他把“至人”境界写得那样遥不可及,把那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写得那样飘逸动人,这其中不正燃烧着作者炽烈的理想之火吗?

  2、本文在说理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在说明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用寓言说理。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来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明确: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逍遥游》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庄子》一书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为广”,司马迁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综观全书,确如司马迁所言,《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数量之多,运用频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项背。

  所谓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王先谦《庄子集解)))。庄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暗喻性。庄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遥游》中,鲲鹏等的寓言其实就是比喻。同时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人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与舟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等,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二)是想象性、虚构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还有孟子、韩非等人,但庄子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韩非的历史典故,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刘向语),“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如果说孟子、韩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实”和“真”的话,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虚”和“幻”。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三)是多义性。对庄子寓言的解释,向来是丰富多义的,因为庄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隐而不发,比较模糊,有的难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其意蕴无穷、内涵丰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领悟。

  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像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谈谈你对文中的想像的理解。

  明确:

  从这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像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能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像和创造来使想像的“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像,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像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而这些具体的想像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是在想像中夸张,如在想像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曰大椿:“以八千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像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鴳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

  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着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涵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八、归纳艺术特色:

  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本文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写馄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将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于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实这也正是《庄子》一书的写作方法。如《逍遥游》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寓言来说明“有所待”,“以寓言为广”,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说理更透彻明了,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随着事理的推进,作者在寓言中加人了卮言的手法,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题。为了说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通过“汤之问棘”深化其观点。第3段则运用“以卮言为曼衍”的方法,抽象论说,层层推进。从中可看出作者艺术技巧之高超。

  三是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增强说服力。

  四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如绸、学鸿与馄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或:

  (1)善用比喻、夸张的特点。

  (2)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3)借用寓言说理。

  九、课堂小结:

  本文虚实相生、纵横跌宕、错落有致、开阖有度、挥洒自如,确如李白所赞:“开浩荡之奇言”。虽然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关于庄子的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待鉴别,但从其艺术特色上来说,庄子之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一些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方法还是很值得学*和借鉴的。

《逍遥游》教学设计9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

  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逍遥游》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3、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的说理风格。

  教学难点:

  1、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是何许人?请学生介绍。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庄子: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史记》),但遭逢乱世,有感于世间沉浊,故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拒绝。

  庄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无为(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观,相对认识论,无条件精神自由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生活上,他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2、《庄子》:

  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或后学者所补。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1、解题: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写作背景:

  庄子才学卓绝,聪明勤奋,他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既然如此,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四、诵读感知:

  1、听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北冥(mínɡ)鲲(kūn)鹏齐谐(xié)

  迁徙(xǐ)抟(tuán)坳(ào)堂

  夭阏(è)蜩(tiáo)决(xuè)起而飞

  榆枋(fānɡ)舂(chōnɡ)粮晦朔(shuò)

  蟪(huì)蛄(gū)斥鴳(yàn)翱(áo)翔

  蓬蒿(hāo)知(zhì)效沮(jǔ)

  数数(shuò)然泠(línɡ)然恶(wū)乎待哉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讲解第一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第一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精析第一段:

  1、第1段中哪些句子是描写鲲鹏之大的?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纵观本段作者还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鲲鹏的宏大气势?

  庄子采用了大胆的想象、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还有引用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

  3、形体硕大无比的鹏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里面的话对前面的文字起什么作用?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就是说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不逍遥,而是有所待。

  《齐谐》是对前面内容的有力补充。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将“野马”“尘埃”和鹏相比,说明事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罢,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5、请学生翻译“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待”,都要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6、“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后文与之是怎样联系的?

  庄子指出,水太浅就只能浮起小草,而浮不起较大的杯子;这个比喻说明,世上万物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同样的道理,如果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是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船,大鹏还是小鸟,它们要在水上浮起来,在天空飞起来,都要有所依靠,也就是都受到了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

  7、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蜩和学鸠果真是无拘束吗?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怎样?

  蜩与学鸠认为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是受到了限制。而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

  固然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这是“有所待”,是受到了限制;而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相比之下,只是限制的大小不同。

  可惜二虫嘲笑大鹏而不自知。作者用“之二虫又何知”进行了否定和批判。

  8、紧接着又写“三适”,意在说明什么?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即都要依赖于食物,即“有所待”。作者用远行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

  小结: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三、讲解第二段词句:

  第三节

  一、复*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分析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它又是如何承上和启下?

  承上:

  第一段中蜩和学鸠认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并不知道“枪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蜩、学鸠与善于运用外物的鹏相比,当然是“小智”。——此为承上文的“小知不及大知”。

  启下:

  接下来用了两组对比:朝菌、蟪蛄(小年)与冥灵、大椿(大年)对比;众人(小年)与彭祖(大年)对比。说明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早夭,大年长寿。——这样开启“小年不及大年”。

  3、那么是不是“小智”“小年”就有所“待”而“大智”“大年”就能无所“待”?

  并不是这样,前文提到的鲲鹏有所“待”,蜩和学鸠同样有所“待”。同理,无论寿命长短,即使是所谓的“大年”,仍然逃脱不了“年”的限制而“永寿”,所以“大智”“大年”也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4、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这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5、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运用了两组对比加以说明,还有历史史实证明吗?

  “汤之问棘也是已”,“是”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道理,所以“汤之问棘”起补充印证作用。

  6、“汤之问棘”的话语侧重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哪句话上?

  “小知不及大知”。斥鴳翱翔蓬蒿之间,认为这就是飞翔的极限,不理解并嘲笑抟扶摇上九万的鲲。所以侧重点在“小知不及大知”上。

  7、“汤之问棘”这些内容和前面似有重复,怎样理解?

  第一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

  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8、你怎样认识本段层次?

  庄子文章恣肆辟阖,强行划分层次很不科学,只是为了理解的方便,切分如下:

  第一层(开头——不亦悲乎?):主要说明小年不及大年。

  第二层(汤之问棘——结尾):主要说明小知不及大知。

  小结:总之,第二段,进一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只是“待”的有小大之别,也不是逍遥游。

  第四节

  一、复*上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讲析第三段词句:

  三、分析第三段:

  1、知、行、德、而,这四种人“其自视也”,他们是逍遥的吗?

  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的才能可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可以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以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一国的人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2、宋荣子笑这四种人,那么宋荣子算是逍遥的吗?

  宋荣子要比这些人高明一些,他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线,但是,“犹有未树也”,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3、列子达到的境界要比宋荣子的高,列子算是逍遥的吗?

  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他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因为列子虽然可以免于行走,可他依然有所待,即他要依靠风才能飞行。

  4、这段中的举例论证和前两段相比,在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上面是“物”的论证,这里是“人”的论证。

  5、庄子对上述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态度如何?

  庄子对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都是持否定态度的,简而言之:庄子“笑”万物!

  7、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因为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总之,第三段,在进行三层否定后,得出结论:真正的逍遥就是“无待”。

  8、庄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呢?什么样的人才做得到呢?

  庄子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游是:顺应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的境界中。

  只有那些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

  9、划分本段层次。

  一层:四种人被名利束缚,不是逍遥游。

  二层:宋荣子不是逍遥游。

  三层:列子也不是逍遥游。

  四层: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

  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

  四、本文主旨及对庄子思想的评价:

  主旨: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逍遥游。

  评价: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练*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2、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3)泱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3、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样子)

  5、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且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逍遥游》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具准备

  板书设计

  逍遥游《庄子》

  一、课文感知

  二、课文鉴赏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和尘埃

  1、借用寓言说理↓(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

  3、气势博大,汪洋辟阖↓(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论证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做“逍遥”主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逍遥”主义的具体内涵。

  二、作者简介注释①。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龄略小。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在《读本》里有关于他生活的演义。

  三、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停顿。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标出难解语句。3、提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⑴“大鹏怒飞”:读出气势和力量。⑵“蜩与学鸠”:读出其渺小。⑶“大年小年”:读出鲜明的对比。⑷“汤之问棘”:读出对鲲鹏的赞美,对斥鴳的鄙视。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四、师生质疑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2、教师以第1节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⑶蜩与学鸠不能远飞,是因为什么?(枪榆枋而止)◆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五、指导探究1、作者是不是认为大鹏和蜩、学鸠之类就没有区别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⑴“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

《逍遥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3)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的说理方式。

  3、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从“三笑”入手明结构。

  2、重难点突破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学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读懂后让学生谈谈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补充完善。

  1、《秋水、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问: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答: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天下无道,当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庄子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自在。这就是说,庄子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

  2.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解说:简介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为理解文章的思想作准备。)

  二、熟读课文

  1、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字词读音。

  2、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字音与节奏。

  3、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或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

  4、结合“问题设置”教师做朗读提示。

  5、学生齐读课文。

  三、问题设置

  问:《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怎样不同情感?

  答: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四、疑难探究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读懂课文大意。以学*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2、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解说:扫清文言词、句的障碍,积累文言词、句式和虚词用法,理解文章意思,为整体感知内容提供条件。)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此篇还被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希望同学们通过熟读课文来积累文言知识,来走进经典,走进大师。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二。

  七、板书设计

  逍遥游

  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品行的高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探究写法与主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这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欣赏庄子的奇文——《逍遥游》。

  2、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用单独读、齐读、小组比赛等方式检查。

  二、问题设置

  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三、深入探讨

  1、这三“笑”是什么??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2、这三“笑”各笑什么?

  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三“笑”的作用是什么?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为了确立自己的“逍遥游”的绝对自由的观点,首先就必须驳倒一般人的所谓“自由”,证明它们都是“有所待”而相对的自由,不是作者所主张的“无待”的绝对自由。这本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但作者却采取了欲抑先扬、欲破先立的手法,从而驳的有力,破的彻底,立的牢固。

  四、疑难探究

  根据学生实际从下面三道探究题中选择一至两道,进行深入探究。

  1、《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大鹏是作者着意刻画、极力渲染且颇为动人。作者说它是一种鸟,这种鸟体形巨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么巨大的鸟从何而来?竟是从“北冥”中的一种名叫“鲲”的鱼转化而来。因为“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因而化成的鸟当然也“不知其几千里也”。自然界中由水生而转化为飞行的动物是很多的,比如蜻蜓,大概作者对这种现象是有所观察和了解,才作出了这样的推理和猜测。冥者、溟也,即大海。北冥,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大海。大海里的鱼比河湖里的鱼当然要大得多,但能把鱼想象到“不知其几千里”大的人,除了庄子,恐怕就没有第二个人了。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鹏之徙于南冥也”,竟会是“怒而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摇”,就是旋风;“六月息”,就是六月里的大气。我们知道,农历六月,正是台风肆虐的时候。作者不仅赋予大鹏以人的感情,而且还具体描绘了其飞起时的壮观场面。他把生活中所见到的*常事物鱼、鸟、旋风、台风等,通过想象夸张,运用到塑造一个有所待的极大的大鹏鸟的形象上来,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极大的创造!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解说:赏析写法及语言特色这是本课的重点,在学生反复阅读讨论的基础上,适当予以点拨,实现自读教学目标。)

  2、章太炎说《庄子》“内篇以《逍遥》、《齐物》开端,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齐物者,*等之旨。”(参见章太炎:《国学讲演录-诸子略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我们应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设题意图: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这个问题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步骤可以参照如下安排:

  (1)明确:庄子将自由表述为“逍遥游”,即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由翱翔。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提供多角度的补充资料。例如:

  ①《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②《逍遥游》表现了庄子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追求。但是这样的“逍遥游”却虚无缥缈,无法施行。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绝对自由?如果没有,那么庄子的追求是否有意义?“逍遥游”是一种精神追求,精神追求不应该有终点,否则就会象《浮士德》里所写的那样,人一旦停下脚步,就沦为魔鬼的奴仆。《逍遥游》中的鹏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彼岸自由而永不停息的象征。

  小溪边,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时而扶摇直上,摒弃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超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翱翔。这是多么地逍遥啊!

  (2)学*庄子远大的目光和恢宏的气度。

  《逍遥游》中描写了一只硕大无比的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宏大的气魄啊!庄子通过笔,使这只神鸟活在了人们心中,鹏成了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非凡气度的象征。多少人从这儿汲取力量,,开阔胸襟。

  例如,李白曾写过一首述志诗:《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诗中,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了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也将鹏融入到了自己的血脉和豪情中,他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伟人以鹏自喻,凡人也不愿做个鼠目寸光、满足于“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凡的志向。

  作为青年我们也要从前人那儿继承鹏的精神,拥有鹏的气度。我们要高飞,就要有鹏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笑看风云的开阔襟怀。

  (3)按规律办事。

  庄子认为“逍遥游”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亦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要达到这种逍遥游的境界,就要“乘天地之正”也就是要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即规律。庄子所追求的是绝对自由,这是虚无的,不可能达到的。但他所说的顺应本性,也就是按规律办事,无疑是合理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会反受其害。国家不按规律办事会陷入困境。个人不按规律办事,会影响其成长和发展。例如学*在当前显的尤为重要。那如何学呢?荀子早在劝学中说道:“学,不可以已。”并为我们总结了学*方法和态度,那就是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学*没有捷径可走,得下苦功。对于学生来说,更应该遵循学*的规律。可是我们有些学生,却对此视而不见。有的*时不学,考试时才临阵磨枪;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上课走神,回家边学边玩??最后导致自己成绩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基础文化知识不能系统扎实地掌握,好的学**惯没有及时养成,这样,我们如何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我们认识了规律,就要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学*,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这不正是庄子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吗?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每次面对它的时候,我们总是痴迷于它那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意出尘外的.独特构思和跌宕跳跃的诗性语言。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除课堂学*外,大家还可课后细细品味,逐步消化。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一、三。

  七、板书设计

  三“笑”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

  三问

  “汪洋自恣以适己”的体现?

  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思想教育意义?

  八、学科组长点评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对文言文学*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的教学设计采用自主式学*法,让学生在学*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尹如丽)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名著经典中徜徉熏染,这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但经典往往内涵丰厚,这种博大精深往往使初学者无所适从。要使学生面对经典不混沌,首先教者要做到不混沌。该课例从朗读入手求感悟,从“三笑”入手明结构,从合作入手辨主旨。这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十、教学反思

  《逍遥游》教学反思

  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陈国良

  《逍遥游》一文难教和难学。在给这篇课本确定难点时,人们常常笼统地说难点是主旨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者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一旦全由教者解读,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什么主体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等都谈不上了。我认为,课文最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内容以及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内容很杂,学生的眼睛难以看出头绪来;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学生更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全文认识的混沌。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尝试在“笑”字上大做文章:全文三节正好有三“笑”,就从这里入手。因为三“笑”不仅把全文的内容简化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也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全贯串了起来。而且通过它文章的主旨也容易理解。三“笑”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十一、精彩片段

  纲举目张

  ——《兰亭集序》的精彩片段

  师:笑作为人们日常表情之一,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想笑就笑,要笑得漂亮。(生笑)有各式的笑,比如??

  生(齐答):微笑,大笑??

  师:当然,最难的笑是皮笑肉不笑。(生笑)

  师:在天才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中,也有三笑在吸引我们,我们不妨来找一找,读一读。

  (生找出三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鼹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师:在《三笑》电影中,“三笑”都是秋香笑唐伯虎(学生大笑),《逍遥游》里的这三“笑”,是谁笑谁呢?

  生: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读毕)

  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生:因为鲲鹏高飞,要靠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

  师: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生: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

  (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师: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读完)

  师: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生: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师: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生:同样是反对、反驳。

  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生: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

  (齐读第二节,感悟内容: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师:最后看第三板块,一起朗读第三节。

  (读完)

  师: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生: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师: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生: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师: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生:也都作了否定。

  师: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师: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

  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师: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生: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逍遥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一第3问和练*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

  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扩展阅读


《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扩展1)

——《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

《逍遥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逍遥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逍遥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3、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的说理风格。

  教学难点:

  1、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是何许人?请学生介绍。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庄子: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史记》),但遭逢乱世,有感于世间沉浊,故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拒绝。

  庄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无为(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观,相对认识论,无条件精神自由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生活上,他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2、《庄子》:

  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或后学者所补。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1、解题: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写作背景:

  庄子才学卓绝,聪明勤奋,他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既然如此,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四、诵读感知:

  1、听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北冥(mínɡ)鲲(kūn)鹏齐谐(xié)

  迁徙(xǐ)抟(tuán)坳(ào)堂

  夭阏(è)蜩(tiáo)决(xuè)起而飞

  榆枋(fānɡ)舂(chōnɡ)粮晦朔(shuò)

  蟪(huì)蛄(gū)斥鴳(yàn)翱(áo)翔

  蓬蒿(hāo)知(zhì)效沮(jǔ)

  数数(shuò)然泠(línɡ)然恶(wū)乎待哉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讲解第一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第一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精析第一段:

  1、第1段中哪些句子是描写鲲鹏之大的?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纵观本段作者还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鲲鹏的宏大气势?

  庄子采用了大胆的想象、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还有引用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

  3、形体硕大无比的鹏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里面的话对前面的文字起什么作用?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就是说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不逍遥,而是有所待。

  《齐谐》是对前面内容的有力补充。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将“野马”“尘埃”和鹏相比,说明事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罢,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5、请学生翻译“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待”,都要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6、“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后文与之是怎样联系的?

  庄子指出,水太浅就只能浮起小草,而浮不起较大的杯子;这个比喻说明,世上万物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同样的道理,如果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是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船,大鹏还是小鸟,它们要在水上浮起来,在天空飞起来,都要有所依靠,也就是都受到了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

  7、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蜩和学鸠果真是无拘束吗?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怎样?

  蜩与学鸠认为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是受到了限制。而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

  固然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这是“有所待”,是受到了限制;而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相比之下,只是限制的大小不同。

  可惜二虫嘲笑大鹏而不自知。作者用“之二虫又何知”进行了否定和批判。

  8、紧接着又写“三适”,意在说明什么?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即都要依赖于食物,即“有所待”。作者用远行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

  小结: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三、讲解第二段词句:

  第三节

  一、复*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分析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它又是如何承上和启下?

  承上:

  第一段中蜩和学鸠认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并不知道“枪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蜩、学鸠与善于运用外物的鹏相比,当然是“小智”。——此为承上文的`“小知不及大知”。

  启下:

  接下来用了两组对比:朝菌、蟪蛄(小年)与冥灵、大椿(大年)对比;众人(小年)与彭祖(大年)对比。说明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早夭,大年长寿。——这样开启“小年不及大年”。

  3、那么是不是“小智”“小年”就有所“待”而“大智”“大年”就能无所“待”?

  并不是这样,前文提到的鲲鹏有所“待”,蜩和学鸠同样有所“待”。同理,无论寿命长短,即使是所谓的“大年”,仍然逃脱不了“年”的限制而“永寿”,所以“大智”“大年”也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4、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这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5、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运用了两组对比加以说明,还有历史史实证明吗?

  “汤之问棘也是已”,“是”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道理,所以“汤之问棘”起补充印证作用。

  6、“汤之问棘”的话语侧重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哪句话上?

  “小知不及大知”。斥鴳翱翔蓬蒿之间,认为这就是飞翔的极限,不理解并嘲笑抟扶摇上九万的鲲。所以侧重点在“小知不及大知”上。

  7、“汤之问棘”这些内容和前面似有重复,怎样理解?

  第一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

  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8、你怎样认识本段层次?

  庄子文章恣肆辟阖,强行划分层次很不科学,只是为了理解的方便,切分如下:

  第一层(开头——不亦悲乎?):主要说明小年不及大年。

  第二层(汤之问棘——结尾):主要说明小知不及大知。

  小结:总之,第二段,进一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只是“待”的有小大之别,也不是逍遥游。

  第四节

  一、复*上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讲析第三段词句:

  三、分析第三段:

  1、知、行、德、而,这四种人“其自视也”,他们是逍遥的吗?

  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的才能可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可以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以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一国的人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2、宋荣子笑这四种人,那么宋荣子算是逍遥的吗?

  宋荣子要比这些人高明一些,他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线,但是,“犹有未树也”,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3、列子达到的境界要比宋荣子的高,列子算是逍遥的吗?

  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他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因为列子虽然可以免于行走,可他依然有所待,即他要依靠风才能飞行。

  4、这段中的举例论证和前两段相比,在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上面是“物”的论证,这里是“人”的论证。

  5、庄子对上述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态度如何?

  庄子对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都是持否定态度的,简而言之:庄子“笑”万物!

  7、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因为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总之,第三段,在进行三层否定后,得出结论:真正的逍遥就是“无待”。

  8、庄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呢?什么样的人才做得到呢?

  庄子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游是:顺应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的境界中。

  只有那些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

  9、划分本段层次。

  一层:四种人被名利束缚,不是逍遥游。

  二层:宋荣子不是逍遥游。

  三层:列子也不是逍遥游。

  四层: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

  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

  四、本文主旨及对庄子思想的评价:

  主旨: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逍遥游。

  评价: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练*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2、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3)泱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3、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样子)

  5、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且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逍遥游》教学设计2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

  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逍遥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今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鼹: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小志不如大志。)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本文的思路————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写作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2)借用寓言对比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练*掌握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

  以练*为主

  教学内容和步骤:

  1、诵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而——耐辩——辨有——又辩——变

  3、单音节词

  怒志抟也胶培决枪控适久穷绝劝恶焉

  3、双音节词并进行古今意义对比(见书上):

  生物——与今义同。

  野马——借喻,代“游动的雾气”

  果然——饱满的样子;食饱之状。

  众人——一般人

  羊角——借喻,代“盘旋而上的旋风”

  然后——这样以后。

  不过——不超过

  虽然——即使这样

  3、特殊句式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覆杯水于坳塘之上———状语后置或介宾短语作补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布置作业:将本文译成现代文并背诵文中第一段。

《逍遥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

  二、解题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逍遥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疏通1—5节文意

  2、庄子想象、夸张的艺术及用寓言说理的技巧

  3、理解庄子从反面阐述他“无所待”思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领会本文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及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练*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庄子、《庄子》了解

  庄子和《庄子》简介

  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背景介绍——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二、研*1—5节

  1、学*要求:对照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搞懂原文意思,在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问同学或老师。

  2、在诵读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并从原文中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语句。

  ①文中的大鹏,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借用什么手法去渲染的?它要靠什么才能到达南冥?

  ②作者写“野马和尘埃”意在说明什么?

  ③课文第三节运用比喻意在说明什么?

  ④思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结构上的作用

  ⑤你认为这几节和本文中心有和联系

  3、检测练*(说明:在检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疏通1-5节的大意,并质疑文章中自己认为的难点,然后完成练*一)

  练*一

  (1)解释加点的词义

  《齐偕》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去以六月息者也(凭、靠)

  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作动词南行)

  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

  (2)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而:怒而飞(表承接)其远而无所至极也(表因果因而)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

  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于主谓之间)众人匹之(指彭祖)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之二虫又何知(这)

  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指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揣测语气或许)

  (3)句子翻译并指出句式特点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宾后置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D、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

  E、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F、奚以知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

  探究:

  从C、D、E、F四句中,你发现了这种句式一般规律是什么?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练*二(说明:完成以上工作以后,要求学生再次读书,对照所给的问题研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在问句后的横线上填空,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理解作答

  ①大鹏徙南海,靠海运。野马、尘埃漂浮,靠六月息

  ②文中用“水积厚而负大舟”来类比风积厚而负大舟(用概括语言)

  ③蜩与学鸠,为什么飞不高,因为①自身形体的局限②认识的局限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针对蜩与学鸠而言,“大知”针对鲲鹏而言,“小年”针对朝菌、蟪蛄众人而言,“大年”针对大椿、冥灵、彭祖而言。

  三、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

  1、你从以上问题中发现了什么?

  万物皆有所待:大鹏要借助大风,才能高飞;蜩与学鸠只能在树上树下来回飞。朝菌、蟪蛄、众人及大椿、冥灵、彭祖都有寿命的局限

  2、你是如何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

  实际上,庄子由自然写到人,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还是自然界的人,都有共同的本质——生命都有个终点。

  3、全文主要表达作者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你认为这几节和中心表达有和关系?

  这是庄子从万事万物的有所待为下文张本

  四、拓展

  学*了本文,你如何看待大鹏的形象?你从大鹏身上获取了那些有益的启示?

  1、要学会等待时机的来临

  2、要有远大的志向

  3、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逍遥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学*前一篇课文《与妻书》时,谈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而抛家舍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庄子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衰败,沦落为社会底层,他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第一, 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第二, 家境贫困,生活艰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王以厚币礼聘他为丞相,他拒绝不就﹙可见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骜不驯,怪不得文学人士说“庄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学生,不过,他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而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因为唐玄宗天宝元年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一书,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马叙伦曾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现在我们就来学*《逍遥游》,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遥游哈。

  【课文分析】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生: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之二虫又何知”,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从“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辩也”,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那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释翻译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写了哪两种动物?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特征呢?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写了鲲和鹏,鲲和鹏都很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对,写了鲲和鹏。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蓝色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在穿梭遨游,这条大鱼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突然间,它忽的腾空而上,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变成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朵一样。哇塞,这是不是很够神奇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这只大鸟还要乘着大风遨游到几万里外的南海。﹙教师描述时可加点生动的表情和手势语﹚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鲲鹏呢?这里勾画了怎样的境界?

  生:没有,鲲鹏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想象出来的,勾画了一种雄奇壮丽,开阔宏伟的境界。

  师:所以,这一段就描述了鲲鹏形象。同时说明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大鹏展翅翱翔,是不是就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第三段。『解释翻译第二第三段』回到刚才的'问题,大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大鹏飞往南方需要凭借大风。

  师:对,大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为了说明大鹏翱翔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个观点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或者说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比喻。写积水负舟就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另外还用“野马”“尘埃”作对比。

  师:对,说明这两段的内容就是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比对,表明外物皆有所待。为了证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鹏志向远大,想要飞往几万里外的南海就要凭借飓风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没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飞那么远,比如像蜩与学鸠,这是不是就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呢?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解释翻译第四段』这一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这一段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行路备粮的比喻来反驳蜩与学鸠。不管是大鹏还是尘埃,抑或是蜩与学鸠,他们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可是,虽然都不自由,但还是有所区别,什么区别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辩”的区别。什么叫“小大之辩”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解释翻译第五段』这一段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释翻译第六段』这一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在这46两段里,蜩与学鸠、斥鴳它们都在嘲笑大鹏,赋予人的情性,这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从课文开始,一直到这里,作者都在说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么,人类社会呢?人可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看最后一段。『解释翻译最后一段』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达到逍遥游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师:他们是因为追求功名利禄,被世俗所累而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么,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禄呢?像宋荣子那样,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辨明荣辱的界限,有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呢?﹙没有﹚这样也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逍遥游呢?为什么?

  生:不算,因为他仍有待于风力。

  师:列子与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逍遥游。那么,究竟怎样才算逍遥游呢?至此,庄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

  师:对,到了这里,文章的主题就豁然明朗。其实要摆脱依赖和局限,就要做到“无己”。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脱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特征:

  ①借用寓言说理。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对它们赋予人的特性,利用它们进行说理,寄托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写鲲鹏的大,鲲变成鹏的场面和鹏飞往南方的场面。

  ③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具准备

  板书设计

  逍遥游《庄子》

  一、课文感知

  二、课文鉴赏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和尘埃

  1、借用寓言说理↓(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

  3、气势博大,汪洋辟阖↓(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论证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做“逍遥”主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逍遥”主义的具体内涵。

  二、作者简介注释①。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龄略小。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在《读本》里有关于他生活的'演义。

  三、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停顿。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标出难解语句。3、提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⑴“大鹏怒飞”:读出气势和力量。⑵“蜩与学鸠”:读出其渺小。⑶“大年小年”:读出鲜明的对比。⑷“汤之问棘”:读出对鲲鹏的赞美,对斥鴳的鄙视。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四、师生质疑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2、教师以第1节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⑶蜩与学鸠不能远飞,是因为什么?(枪榆枋而止)◆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五、指导探究1、作者是不是认为大鹏和蜩、学鸠之类就没有区别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⑴“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

《逍遥游》教学设计8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逍遥游》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六、板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前预*,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壮美形象,把握大鹏“有凭借”的特点。

  3、理解庄子追求逍遥游境界的情怀,感染一点逍遥气息。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知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庄子的《逍遥游》选段,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逍遥?我们看通过今天的学*,能不能对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有所了解。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逍遥的画面,读出一点探究的兴致

  (二)大鹏形象的“逍遥”之辩

  你们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显得最逍遥?学生自由答,品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庄子眼中,鲲鹏真的已经达到了逍遥游的那种境界了吗?

  逍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的一种绝对的自由状态。

  小组讨论,咬文嚼字,探究大鹏的不逍遥。

  “水击”、“抟扶摇”、“六月息”、“海运”“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结: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鹏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如此渺小的尘埃也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庄子借此就是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物都是不逍遥的,都是不自由的。

  (三)逍遥的庄子,逍遥的“大鹏”

  1、庄子为什么会如此强调万物的不逍遥、不自由呢?你估计跟什么有关呢?

  (背景:战国,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实很残酷很不自由,所以庄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乐”。)

  2、那么真正的逍遥游该是怎样的呢?

  (1)、从庄子故事中寻找答案。

  (2)、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句: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这是大鹏的追求。为什么要这样特意解释一下呢?就要突出一个字“天”,真正的逍遥就是对“天”的.追求。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记了自己!)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我们对于“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逍遥游的境界是永远可以提升的。)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即使是大鹏,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颜色,所以它对“天”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3、形成板书小结:庄子告诉我们,当我们放下现实生活里的种种凭借、牵绊,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无限追求,那么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大快乐,才能真正成为逍遥翱翔的大鹏鸟

《逍遥游》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3)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的说理方式。

  3、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从“三笑”入手明结构。

  2、重难点突破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学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读懂后让学生谈谈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补充完善。

  1、《秋水、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问: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答: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天下无道,当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庄子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自在。这就是说,庄子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

  2.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解说:简介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为理解文章的思想作准备。)

  二、熟读课文

  1、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字词读音。

  2、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字音与节奏。

  3、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或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

  4、结合“问题设置”教师做朗读提示。

  5、学生齐读课文。

  三、问题设置

  问:《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怎样不同情感?

  答: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四、疑难探究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读懂课文大意。以学*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2、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解说:扫清文言词、句的障碍,积累文言词、句式和虚词用法,理解文章意思,为整体感知内容提供条件。)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此篇还被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希望同学们通过熟读课文来积累文言知识,来走进经典,走进大师。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二。

  七、板书设计

  逍遥游

  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品行的高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探究写法与主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这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欣赏庄子的奇文——《逍遥游》。

  2、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用单独读、齐读、小组比赛等方式检查。

  二、问题设置

  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三、深入探讨

  1、这三“笑”是什么??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2、这三“笑”各笑什么?

  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三“笑”的作用是什么?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为了确立自己的“逍遥游”的绝对自由的观点,首先就必须驳倒一般人的所谓“自由”,证明它们都是“有所待”而相对的自由,不是作者所主张的“无待”的绝对自由。这本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但作者却采取了欲抑先扬、欲破先立的手法,从而驳的有力,破的彻底,立的牢固。

  四、疑难探究

  根据学生实际从下面三道探究题中选择一至两道,进行深入探究。

  1、《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大鹏是作者着意刻画、极力渲染且颇为动人。作者说它是一种鸟,这种鸟体形巨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么巨大的鸟从何而来?竟是从“北冥”中的一种名叫“鲲”的鱼转化而来。因为“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因而化成的鸟当然也“不知其几千里也”。自然界中由水生而转化为飞行的动物是很多的,比如蜻蜓,大概作者对这种现象是有所观察和了解,才作出了这样的推理和猜测。冥者、溟也,即大海。北冥,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大海。大海里的鱼比河湖里的鱼当然要大得多,但能把鱼想象到“不知其几千里”大的人,除了庄子,恐怕就没有第二个人了。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鹏之徙于南冥也”,竟会是“怒而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摇”,就是旋风;“六月息”,就是六月里的大气。我们知道,农历六月,正是台风肆虐的时候。作者不仅赋予大鹏以人的感情,而且还具体描绘了其飞起时的壮观场面。他把生活中所见到的*常事物鱼、鸟、旋风、台风等,通过想象夸张,运用到塑造一个有所待的极大的大鹏鸟的形象上来,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极大的创造!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解说:赏析写法及语言特色这是本课的重点,在学生反复阅读讨论的基础上,适当予以点拨,实现自读教学目标。)

  2、章太炎说《庄子》“内篇以《逍遥》、《齐物》开端,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齐物者,*等之旨。”(参见章太炎:《国学讲演录-诸子略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我们应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设题意图: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这个问题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步骤可以参照如下安排:

  (1)明确:庄子将自由表述为“逍遥游”,即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由翱翔。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提供多角度的补充资料。例如:

  ①《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②《逍遥游》表现了庄子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追求。但是这样的“逍遥游”却虚无缥缈,无法施行。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绝对自由?如果没有,那么庄子的追求是否有意义?“逍遥游”是一种精神追求,精神追求不应该有终点,否则就会象《浮士德》里所写的那样,人一旦停下脚步,就沦为魔鬼的奴仆。《逍遥游》中的鹏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彼岸自由而永不停息的象征。

  小溪边,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时而扶摇直上,摒弃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超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翱翔。这是多么地逍遥啊!

  (2)学*庄子远大的目光和恢宏的气度。

  《逍遥游》中描写了一只硕大无比的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宏大的气魄啊!庄子通过笔,使这只神鸟活在了人们心中,鹏成了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非凡气度的象征。多少人从这儿汲取力量,,开阔胸襟。

  例如,李白曾写过一首述志诗:《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诗中,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了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也将鹏融入到了自己的血脉和豪情中,他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伟人以鹏自喻,凡人也不愿做个鼠目寸光、满足于“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凡的志向。

  作为青年我们也要从前人那儿继承鹏的精神,拥有鹏的气度。我们要高飞,就要有鹏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笑看风云的开阔襟怀。

  (3)按规律办事。

  庄子认为“逍遥游”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亦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要达到这种逍遥游的境界,就要“乘天地之正”也就是要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即规律。庄子所追求的是绝对自由,这是虚无的,不可能达到的。但他所说的顺应本性,也就是按规律办事,无疑是合理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会反受其害。国家不按规律办事会陷入困境。个人不按规律办事,会影响其成长和发展。例如学*在当前显的尤为重要。那如何学呢?荀子早在劝学中说道:“学,不可以已。”并为我们总结了学*方法和态度,那就是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学*没有捷径可走,得下苦功。对于学生来说,更应该遵循学*的规律。可是我们有些学生,却对此视而不见。有的*时不学,考试时才临阵磨枪;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上课走神,回家边学边玩??最后导致自己成绩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基础文化知识不能系统扎实地掌握,好的学**惯没有及时养成,这样,我们如何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我们认识了规律,就要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学*,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这不正是庄子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吗?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每次面对它的时候,我们总是痴迷于它那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意出尘外的独特构思和跌宕跳跃的诗性语言。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除课堂学*外,大家还可课后细细品味,逐步消化。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一、三。

  七、板书设计

  三“笑”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

  三问

  “汪洋自恣以适己”的体现?

  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思想教育意义?

  八、学科组长点评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对文言文学*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的教学设计采用自主式学*法,让学生在学*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尹如丽)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名著经典中徜徉熏染,这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但经典往往内涵丰厚,这种博大精深往往使初学者无所适从。要使学生面对经典不混沌,首先教者要做到不混沌。该课例从朗读入手求感悟,从“三笑”入手明结构,从合作入手辨主旨。这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十、教学反思

  《逍遥游》教学反思

  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陈国良

  《逍遥游》一文难教和难学。在给这篇课本确定难点时,人们常常笼统地说难点是主旨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者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一旦全由教者解读,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什么主体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等都谈不上了。我认为,课文最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内容以及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内容很杂,学生的眼睛难以看出头绪来;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学生更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全文认识的混沌。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尝试在“笑”字上大做文章:全文三节正好有三“笑”,就从这里入手。因为三“笑”不仅把全文的内容简化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也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全贯串了起来。而且通过它文章的主旨也容易理解。三“笑”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十一、精彩片段

  纲举目张

  ——《兰亭集序》的精彩片段

  师:笑作为人们日常表情之一,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想笑就笑,要笑得漂亮。(生笑)有各式的笑,比如??

  生(齐答):微笑,大笑??

  师:当然,最难的笑是皮笑肉不笑。(生笑)

  师:在天才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中,也有三笑在吸引我们,我们不妨来找一找,读一读。

  (生找出三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鼹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师:在《三笑》电影中,“三笑”都是秋香笑唐伯虎(学生大笑),《逍遥游》里的这三“笑”,是谁笑谁呢?

  生: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读毕)

  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生:因为鲲鹏高飞,要靠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

  师: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生: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

  (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师: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读完)

  师: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生: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师: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生:同样是反对、反驳。

  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生: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

  (齐读第二节,感悟内容: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师:最后看第三板块,一起朗读第三节。

  (读完)

  师: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生: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师: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生: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师: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生:也都作了否定。

  师: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师: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

  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师: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生: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逍遥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一第3问和练*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

  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逍遥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列御寇》记载: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3、《庄子》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的门人和后学之手。

  《庄子》书中的许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组成,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却通过这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的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寓言故事中著名的很多,诸如朝三暮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井力之蛙、越俎代庖、涸辙之鲋、匠石运斤、不龟手之药等,皆涵义深刻,脍炙人口。《庄子》的寓言故事取材广泛,设想奇诡,意境开阔,描写传神生动。文章语汇丰富,文辞华赡。挥洒自如,妙趣横生,加上它的大胆想像和对神话题材的运用,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4、庄子名言录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三、文题解释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就艺术特色来看,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篇首到“圣人无名”,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从而达到逍遥的境界。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育然丧其天下焉”,进一步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日”至篇末,归纳主题,指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本篇课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即从篇首至“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含义,“逍遥”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写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五、朗读感知

  示范朗读

  六、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海运时的六月大风,“野马”“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3、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4、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译文: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5、归纳第一段段意:

  分析:

  选文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张的描写。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似乎是对鲲鹏大加褒扬,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实则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还是“有所待”的。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鸠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归纳: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月时间的变化,春生夏死的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的。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叫冥灵的树木,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些都是长寿的。而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如今却以独特的长寿而闻名于世,一般人和他比,(羡慕他),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2、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译文:商汤询问大夫棘就是这样。在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往南飞,飞到南海去。斥鷃讥笑它说:“它要飞到哪儿去?我跳起来向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舞,就已经到了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啊。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3、归纳第二段段意:

  分析:

  这一段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再次言及鲲鹏,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三)第三段

  1、译文:

  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鷃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几种人。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他在世间,并没有追求什么。即便如此,他也还有尚未达到的境界。那列子驾风行走,飘飘然轻快满足,十五天之后才返回来。他对于招福的事,也没有拼命追求。列子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步行,但他还是有所依靠的。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品行修养最高的人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为、不求立功,圣哲的人不追求立名。

  2、分析:

  作者步步深人地对“无待”进行了论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以及更胜一筹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但又随即指出,二人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的。作者先述后议,先破后立,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之后,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在庄子看来,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尤其是要做到“无己”。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归纳:

  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四)小结课文结构: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在有所依赖,有所期待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

  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逍遥游了。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七、问题探究

  1、本文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请分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品味《逍遥游》所抒发的感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美丽的大鹏形象体现了作者无法施展抱负、无法实现理想的深深痛苦。

  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志存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虽然能高飞万里,但在追求“逍遥游”上却失败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反映了庄子对智慧的肯定,对生命的热爱。

  我们知道,庄子主张“绝圣弃知”,他崇尚、赞美的是“无己”之“至人”,“无功”之“神人”,“无名”之“圣人”。但是,我们仍然能体会到作者对智慧所持的肯定,对生命所抱的热爱。当蜩与学鸠讥笑大鹏时,作者发自肺腑地斥责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又明确地指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者紧接着作了一番议论之后指出,人世间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自满自足,自以为是,和蜩与学鸠的可笑程度是一样的,从而给予作者所厌恶、鄙弃的统治者以顺手一击。可见,一心要脱离人世而作“逍遥游”的庄子,要否定的并不是人世社会,而只是人世社会的愚蠢与腐朽。他把“至人”境界写得那样遥不可及,把那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写得那样飘逸动人,这其中不正燃烧着作者炽烈的理想之火吗?

  2、本文在说理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在说明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用寓言说理。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来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明确: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逍遥游》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庄子》一书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为广”,司马迁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综观全书,确如司马迁所言,《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数量之多,运用频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项背。

  所谓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王先谦《庄子集解)))。庄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暗喻性。庄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遥游》中,鲲鹏等的寓言其实就是比喻。同时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人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与舟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等,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二)是想象性、虚构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还有孟子、韩非等人,但庄子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韩非的历史典故,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刘向语),“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如果说孟子、韩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实”和“真”的话,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虚”和“幻”。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三)是多义性。对庄子寓言的解释,向来是丰富多义的,因为庄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隐而不发,比较模糊,有的难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其意蕴无穷、内涵丰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领悟。

  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像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谈谈你对文中的想像的理解。

  明确:

  从这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像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能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像和创造来使想像的“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像,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像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而这些具体的想像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是在想像中夸张,如在想像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曰大椿:“以八千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像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鴳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

  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着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涵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八、归纳艺术特色:

  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本文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写馄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将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于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实这也正是《庄子》一书的写作方法。如《逍遥游》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寓言来说明“有所待”,“以寓言为广”,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说理更透彻明了,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随着事理的推进,作者在寓言中加人了卮言的手法,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题。为了说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通过“汤之问棘”深化其观点。第3段则运用“以卮言为曼衍”的方法,抽象论说,层层推进。从中可看出作者艺术技巧之高超。

  三是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增强说服力。

  四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如绸、学鸿与馄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或:

  (1)善用比喻、夸张的特点。

  (2)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3)借用寓言说理。

  九、课堂小结:

  本文虚实相生、纵横跌宕、错落有致、开阖有度、挥洒自如,确如李白所赞:“开浩荡之奇言”。虽然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关于庄子的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待鉴别,但从其艺术特色上来说,庄子之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一些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方法还是很值得学*和借鉴的。


《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扩展2)

——《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

《逍遥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逍遥游》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

  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逍遥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

  二、解题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逍遥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3)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的说理方式。

  3、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从“三笑”入手明结构。

  2、重难点突破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学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读懂后让学生谈谈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补充完善。

  1、《秋水、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问: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答: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天下无道,当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庄子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自在。这就是说,庄子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

  2.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解说:简介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为理解文章的思想作准备。)

  二、熟读课文

  1、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字词读音。

  2、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字音与节奏。

  3、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或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

  4、结合“问题设置”教师做朗读提示。

  5、学生齐读课文。

  三、问题设置

  问:《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怎样不同情感?

  答: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四、疑难探究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读懂课文大意。以学*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2、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解说:扫清文言词、句的障碍,积累文言词、句式和虚词用法,理解文章意思,为整体感知内容提供条件。)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此篇还被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希望同学们通过熟读课文来积累文言知识,来走进经典,走进大师。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二。

  七、板书设计

  逍遥游

  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品行的高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探究写法与主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这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欣赏庄子的奇文——《逍遥游》。

  2、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用单独读、齐读、小组比赛等方式检查。

  二、问题设置

  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三、深入探讨

  1、这三“笑”是什么??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2、这三“笑”各笑什么?

  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三“笑”的作用是什么?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为了确立自己的“逍遥游”的绝对自由的观点,首先就必须驳倒一般人的所谓“自由”,证明它们都是“有所待”而相对的自由,不是作者所主张的“无待”的绝对自由。这本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但作者却采取了欲抑先扬、欲破先立的手法,从而驳的有力,破的彻底,立的牢固。

  四、疑难探究

  根据学生实际从下面三道探究题中选择一至两道,进行深入探究。

  1、《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大鹏是作者着意刻画、极力渲染且颇为动人。作者说它是一种鸟,这种鸟体形巨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么巨大的鸟从何而来?竟是从“北冥”中的一种名叫“鲲”的鱼转化而来。因为“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因而化成的鸟当然也“不知其几千里也”。自然界中由水生而转化为飞行的动物是很多的,比如蜻蜓,大概作者对这种现象是有所观察和了解,才作出了这样的推理和猜测。冥者、溟也,即大海。北冥,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大海。大海里的鱼比河湖里的鱼当然要大得多,但能把鱼想象到“不知其几千里”大的人,除了庄子,恐怕就没有第二个人了。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鹏之徙于南冥也”,竟会是“怒而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摇”,就是旋风;“六月息”,就是六月里的大气。我们知道,农历六月,正是台风肆虐的时候。作者不仅赋予大鹏以人的感情,而且还具体描绘了其飞起时的壮观场面。他把生活中所见到的*常事物鱼、鸟、旋风、台风等,通过想象夸张,运用到塑造一个有所待的极大的大鹏鸟的形象上来,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极大的创造!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解说:赏析写法及语言特色这是本课的重点,在学生反复阅读讨论的基础上,适当予以点拨,实现自读教学目标。)

  2、章太炎说《庄子》“内篇以《逍遥》、《齐物》开端,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齐物者,*等之旨。”(参见章太炎:《国学讲演录-诸子略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我们应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设题意图: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这个问题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步骤可以参照如下安排:

  (1)明确:庄子将自由表述为“逍遥游”,即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由翱翔。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提供多角度的补充资料。例如:

  ①《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②《逍遥游》表现了庄子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追求。但是这样的“逍遥游”却虚无缥缈,无法施行。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绝对自由?如果没有,那么庄子的追求是否有意义?“逍遥游”是一种精神追求,精神追求不应该有终点,否则就会象《浮士德》里所写的那样,人一旦停下脚步,就沦为魔鬼的奴仆。《逍遥游》中的鹏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彼岸自由而永不停息的象征。

  小溪边,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时而扶摇直上,摒弃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超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翱翔。这是多么地逍遥啊!

  (2)学*庄子远大的目光和恢宏的气度。

  《逍遥游》中描写了一只硕大无比的'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宏大的气魄啊!庄子通过笔,使这只神鸟活在了人们心中,鹏成了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非凡气度的象征。多少人从这儿汲取力量,,开阔胸襟。

  例如,李白曾写过一首述志诗:《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诗中,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了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也将鹏融入到了自己的血脉和豪情中,他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伟人以鹏自喻,凡人也不愿做个鼠目寸光、满足于“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凡的志向。

  作为青年我们也要从前人那儿继承鹏的精神,拥有鹏的气度。我们要高飞,就要有鹏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笑看风云的开阔襟怀。

  (3)按规律办事。

  庄子认为“逍遥游”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亦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要达到这种逍遥游的境界,就要“乘天地之正”也就是要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即规律。庄子所追求的是绝对自由,这是虚无的,不可能达到的。但他所说的顺应本性,也就是按规律办事,无疑是合理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会反受其害。国家不按规律办事会陷入困境。个人不按规律办事,会影响其成长和发展。例如学*在当前显的尤为重要。那如何学呢?荀子早在劝学中说道:“学,不可以已。”并为我们总结了学*方法和态度,那就是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学*没有捷径可走,得下苦功。对于学生来说,更应该遵循学*的规律。可是我们有些学生,却对此视而不见。有的*时不学,考试时才临阵磨枪;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上课走神,回家边学边玩??最后导致自己成绩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基础文化知识不能系统扎实地掌握,好的学**惯没有及时养成,这样,我们如何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我们认识了规律,就要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学*,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这不正是庄子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吗?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每次面对它的时候,我们总是痴迷于它那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意出尘外的独特构思和跌宕跳跃的诗性语言。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除课堂学*外,大家还可课后细细品味,逐步消化。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一、三。

  七、板书设计

  三“笑”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

  三问

  “汪洋自恣以适己”的体现?

  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思想教育意义?

  八、学科组长点评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对文言文学*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的教学设计采用自主式学*法,让学生在学*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尹如丽)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名著经典中徜徉熏染,这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但经典往往内涵丰厚,这种博大精深往往使初学者无所适从。要使学生面对经典不混沌,首先教者要做到不混沌。该课例从朗读入手求感悟,从“三笑”入手明结构,从合作入手辨主旨。这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十、教学反思

  《逍遥游》教学反思

  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陈国良

  《逍遥游》一文难教和难学。在给这篇课本确定难点时,人们常常笼统地说难点是主旨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者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一旦全由教者解读,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什么主体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等都谈不上了。我认为,课文最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内容以及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内容很杂,学生的眼睛难以看出头绪来;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学生更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全文认识的混沌。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尝试在“笑”字上大做文章:全文三节正好有三“笑”,就从这里入手。因为三“笑”不仅把全文的内容简化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也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全贯串了起来。而且通过它文章的主旨也容易理解。三“笑”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十一、精彩片段

  纲举目张

  ——《兰亭集序》的精彩片段

  师:笑作为人们日常表情之一,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想笑就笑,要笑得漂亮。(生笑)有各式的笑,比如??

  生(齐答):微笑,大笑??

  师:当然,最难的笑是皮笑肉不笑。(生笑)

  师:在天才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中,也有三笑在吸引我们,我们不妨来找一找,读一读。

  (生找出三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鼹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师:在《三笑》电影中,“三笑”都是秋香笑唐伯虎(学生大笑),《逍遥游》里的这三“笑”,是谁笑谁呢?

  生: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读毕)

  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生:因为鲲鹏高飞,要靠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

  师: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生: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

  (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师: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读完)

  师: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生: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师: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生:同样是反对、反驳。

  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生: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

  (齐读第二节,感悟内容: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师:最后看第三板块,一起朗读第三节。

  (读完)

  师: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生: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师: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生: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师: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生:也都作了否定。

  师: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师: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

  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师: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生: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逍遥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今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鼹: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小志不如大志。)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本文的思路————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写作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2)借用寓言对比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练*掌握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

  以练*为主

  教学内容和步骤:

  1、诵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而——耐辩——辨有——又辩——变

  3、单音节词

  怒志抟也胶培决枪控适久穷绝劝恶焉

  3、双音节词并进行古今意义对比(见书上):

  生物——与今义同。

  野马——借喻,代“游动的雾气”

  果然——饱满的样子;食饱之状。

  众人——一般人

  羊角——借喻,代“盘旋而上的旋风”

  然后——这样以后。

  不过——不超过

  虽然——即使这样

  3、特殊句式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覆杯水于坳塘之上———状语后置或介宾短语作补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布置作业:将本文译成现代文并背诵文中第一段。

《逍遥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3、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的说理风格。

  教学难点:

  1、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是何许人?请学生介绍。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庄子: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史记》),但遭逢乱世,有感于世间沉浊,故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拒绝。

  庄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无为(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观,相对认识论,无条件精神自由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生活上,他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2、《庄子》:

  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或后学者所补。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1、解题: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写作背景:

  庄子才学卓绝,聪明勤奋,他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既然如此,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四、诵读感知:

  1、听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北冥(mínɡ)鲲(kūn)鹏齐谐(xié)

  迁徙(xǐ)抟(tuán)坳(ào)堂

  夭阏(è)蜩(tiáo)决(xuè)起而飞

  榆枋(fānɡ)舂(chōnɡ)粮晦朔(shuò)

  蟪(huì)蛄(gū)斥鴳(yàn)翱(áo)翔

  蓬蒿(hāo)知(zhì)效沮(jǔ)

  数数(shuò)然泠(línɡ)然恶(wū)乎待哉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讲解第一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第一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精析第一段:

  1、第1段中哪些句子是描写鲲鹏之大的?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纵观本段作者还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鲲鹏的宏大气势?

  庄子采用了大胆的想象、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还有引用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

  3、形体硕大无比的鹏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里面的话对前面的文字起什么作用?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就是说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不逍遥,而是有所待。

  《齐谐》是对前面内容的有力补充。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将“野马”“尘埃”和鹏相比,说明事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罢,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5、请学生翻译“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待”,都要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6、“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后文与之是怎样联系的?

  庄子指出,水太浅就只能浮起小草,而浮不起较大的杯子;这个比喻说明,世上万物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同样的道理,如果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是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船,大鹏还是小鸟,它们要在水上浮起来,在天空飞起来,都要有所依靠,也就是都受到了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

  7、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蜩和学鸠果真是无拘束吗?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怎样?

  蜩与学鸠认为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是受到了限制。而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

  固然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这是“有所待”,是受到了限制;而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相比之下,只是限制的大小不同。

  可惜二虫嘲笑大鹏而不自知。作者用“之二虫又何知”进行了否定和批判。

  8、紧接着又写“三适”,意在说明什么?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即都要依赖于食物,即“有所待”。作者用远行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

  小结: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三、讲解第二段词句:

  第三节

  一、复*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分析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它又是如何承上和启下?

  承上:

  第一段中蜩和学鸠认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并不知道“枪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蜩、学鸠与善于运用外物的鹏相比,当然是“小智”。——此为承上文的“小知不及大知”。

  启下:

  接下来用了两组对比:朝菌、蟪蛄(小年)与冥灵、大椿(大年)对比;众人(小年)与彭祖(大年)对比。说明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早夭,大年长寿。——这样开启“小年不及大年”。

  3、那么是不是“小智”“小年”就有所“待”而“大智”“大年”就能无所“待”?

  并不是这样,前文提到的鲲鹏有所“待”,蜩和学鸠同样有所“待”。同理,无论寿命长短,即使是所谓的“大年”,仍然逃脱不了“年”的限制而“永寿”,所以“大智”“大年”也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4、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这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5、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运用了两组对比加以说明,还有历史史实证明吗?

  “汤之问棘也是已”,“是”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道理,所以“汤之问棘”起补充印证作用。

  6、“汤之问棘”的话语侧重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哪句话上?

  “小知不及大知”。斥鴳翱翔蓬蒿之间,认为这就是飞翔的极限,不理解并嘲笑抟扶摇上九万的鲲。所以侧重点在“小知不及大知”上。

  7、“汤之问棘”这些内容和前面似有重复,怎样理解?

  第一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

  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8、你怎样认识本段层次?

  庄子文章恣肆辟阖,强行划分层次很不科学,只是为了理解的方便,切分如下:

  第一层(开头——不亦悲乎?):主要说明小年不及大年。

  第二层(汤之问棘——结尾):主要说明小知不及大知。

  小结:总之,第二段,进一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只是“待”的有小大之别,也不是逍遥游。

  第四节

  一、复*上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讲析第三段词句:

  三、分析第三段:

  1、知、行、德、而,这四种人“其自视也”,他们是逍遥的吗?

  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的才能可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可以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以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一国的人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2、宋荣子笑这四种人,那么宋荣子算是逍遥的吗?

  宋荣子要比这些人高明一些,他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线,但是,“犹有未树也”,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3、列子达到的境界要比宋荣子的高,列子算是逍遥的吗?

  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他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因为列子虽然可以免于行走,可他依然有所待,即他要依靠风才能飞行。

  4、这段中的举例论证和前两段相比,在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上面是“物”的论证,这里是“人”的论证。

  5、庄子对上述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态度如何?

  庄子对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都是持否定态度的,简而言之:庄子“笑”万物!

  7、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因为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总之,第三段,在进行三层否定后,得出结论:真正的逍遥就是“无待”。

  8、庄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呢?什么样的人才做得到呢?

  庄子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游是:顺应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的境界中。

  只有那些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

  9、划分本段层次。

  一层:四种人被名利束缚,不是逍遥游。

  二层:宋荣子不是逍遥游。

  三层:列子也不是逍遥游。

  四层: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

  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

  四、本文主旨及对庄子思想的评价:

  主旨: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逍遥游。

  评价: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练*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2、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3)泱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3、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样子)

  5、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且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逍遥游》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六、板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具准备

  板书设计

  逍遥游《庄子》

  一、课文感知

  二、课文鉴赏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和尘埃

  1、借用寓言说理↓(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

  3、气势博大,汪洋辟阖↓(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论证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做“逍遥”主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逍遥”主义的具体内涵。

  二、作者简介注释①。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龄略小。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在《读本》里有关于他生活的演义。

  三、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停顿。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标出难解语句。3、提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⑴“大鹏怒飞”:读出气势和力量。⑵“蜩与学鸠”:读出其渺小。⑶“大年小年”:读出鲜明的对比。⑷“汤之问棘”:读出对鲲鹏的赞美,对斥鴳的鄙视。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四、师生质疑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2、教师以第1节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⑶蜩与学鸠不能远飞,是因为什么?(枪榆枋而止)◆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五、指导探究1、作者是不是认为大鹏和蜩、学鸠之类就没有区别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⑴“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

《逍遥游》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一第3问和练*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

  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逍遥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列御寇》记载: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3、《庄子》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的门人和后学之手。

  《庄子》书中的许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组成,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却通过这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的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寓言故事中著名的很多,诸如朝三暮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井力之蛙、越俎代庖、涸辙之鲋、匠石运斤、不龟手之药等,皆涵义深刻,脍炙人口。《庄子》的寓言故事取材广泛,设想奇诡,意境开阔,描写传神生动。文章语汇丰富,文辞华赡。挥洒自如,妙趣横生,加上它的大胆想像和对神话题材的运用,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4、庄子名言录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三、文题解释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就艺术特色来看,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篇首到“圣人无名”,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从而达到逍遥的境界。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育然丧其天下焉”,进一步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日”至篇末,归纳主题,指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本篇课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即从篇首至“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含义,“逍遥”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写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五、朗读感知

  示范朗读

  六、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海运时的六月大风,“野马”“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3、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4、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译文: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5、归纳第一段段意:

  分析:

  选文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张的描写。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似乎是对鲲鹏大加褒扬,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实则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还是“有所待”的。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鸠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归纳: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月时间的变化,春生夏死的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的。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叫冥灵的树木,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些都是长寿的。而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如今却以独特的长寿而闻名于世,一般人和他比,(羡慕他),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2、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译文:商汤询问大夫棘就是这样。在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往南飞,飞到南海去。斥鷃讥笑它说:“它要飞到哪儿去?我跳起来向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舞,就已经到了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啊。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3、归纳第二段段意:

  分析:

  这一段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再次言及鲲鹏,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三)第三段

  1、译文:

  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鷃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几种人。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他在世间,并没有追求什么。即便如此,他也还有尚未达到的境界。那列子驾风行走,飘飘然轻快满足,十五天之后才返回来。他对于招福的事,也没有拼命追求。列子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步行,但他还是有所依靠的。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品行修养最高的人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为、不求立功,圣哲的人不追求立名。

  2、分析:

  作者步步深人地对“无待”进行了论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以及更胜一筹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但又随即指出,二人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的。作者先述后议,先破后立,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之后,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在庄子看来,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尤其是要做到“无己”。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归纳:

  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四)小结课文结构: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在有所依赖,有所期待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

  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逍遥游了。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七、问题探究

  1、本文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请分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品味《逍遥游》所抒发的感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美丽的大鹏形象体现了作者无法施展抱负、无法实现理想的深深痛苦。

  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志存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虽然能高飞万里,但在追求“逍遥游”上却失败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反映了庄子对智慧的肯定,对生命的热爱。

  我们知道,庄子主张“绝圣弃知”,他崇尚、赞美的是“无己”之“至人”,“无功”之“神人”,“无名”之“圣人”。但是,我们仍然能体会到作者对智慧所持的肯定,对生命所抱的热爱。当蜩与学鸠讥笑大鹏时,作者发自肺腑地斥责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又明确地指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者紧接着作了一番议论之后指出,人世间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自满自足,自以为是,和蜩与学鸠的可笑程度是一样的,从而给予作者所厌恶、鄙弃的统治者以顺手一击。可见,一心要脱离人世而作“逍遥游”的庄子,要否定的并不是人世社会,而只是人世社会的愚蠢与腐朽。他把“至人”境界写得那样遥不可及,把那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写得那样飘逸动人,这其中不正燃烧着作者炽烈的理想之火吗?

  2、本文在说理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在说明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用寓言说理。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来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明确: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逍遥游》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庄子》一书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为广”,司马迁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综观全书,确如司马迁所言,《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数量之多,运用频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项背。

  所谓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王先谦《庄子集解)))。庄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暗喻性。庄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遥游》中,鲲鹏等的寓言其实就是比喻。同时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人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与舟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等,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二)是想象性、虚构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还有孟子、韩非等人,但庄子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韩非的历史典故,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刘向语),“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如果说孟子、韩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实”和“真”的话,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虚”和“幻”。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三)是多义性。对庄子寓言的解释,向来是丰富多义的,因为庄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隐而不发,比较模糊,有的难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其意蕴无穷、内涵丰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领悟。

  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像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谈谈你对文中的想像的理解。

  明确:

  从这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像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能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像和创造来使想像的“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像,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像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而这些具体的想像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是在想像中夸张,如在想像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曰大椿:“以八千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像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鴳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

  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着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涵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八、归纳艺术特色:

  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本文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写馄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将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于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实这也正是《庄子》一书的写作方法。如《逍遥游》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寓言来说明“有所待”,“以寓言为广”,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说理更透彻明了,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随着事理的推进,作者在寓言中加人了卮言的手法,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题。为了说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通过“汤之问棘”深化其观点。第3段则运用“以卮言为曼衍”的方法,抽象论说,层层推进。从中可看出作者艺术技巧之高超。

  三是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增强说服力。

  四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如绸、学鸿与馄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或:

  (1)善用比喻、夸张的特点。

  (2)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3)借用寓言说理。

  九、课堂小结:

  本文虚实相生、纵横跌宕、错落有致、开阖有度、挥洒自如,确如李白所赞:“开浩荡之奇言”。虽然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关于庄子的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待鉴别,但从其艺术特色上来说,庄子之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一些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方法还是很值得学*和借鉴的。

《逍遥游》教学设计10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逍遥游》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前预*,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壮美形象,把握大鹏“有凭借”的特点。

  3、理解庄子追求逍遥游境界的情怀,感染一点逍遥气息。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知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庄子的《逍遥游》选段,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逍遥?我们看通过今天的学*,能不能对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有所了解。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逍遥的画面,读出一点探究的兴致

  (二)大鹏形象的“逍遥”之辩

  你们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显得最逍遥?学生自由答,品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庄子眼中,鲲鹏真的已经达到了逍遥游的那种境界了吗?

  逍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的一种绝对的自由状态。

  小组讨论,咬文嚼字,探究大鹏的不逍遥。

  “水击”、“抟扶摇”、“六月息”、“海运”“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结: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鹏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如此渺小的尘埃也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庄子借此就是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物都是不逍遥的,都是不自由的`。

  (三)逍遥的庄子,逍遥的“大鹏”

  1、庄子为什么会如此强调万物的不逍遥、不自由呢?你估计跟什么有关呢?

  (背景:战国,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实很残酷很不自由,所以庄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乐”。)

  2、那么真正的逍遥游该是怎样的呢?

  (1)、从庄子故事中寻找答案。

  (2)、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句: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这是大鹏的追求。为什么要这样特意解释一下呢?就要突出一个字“天”,真正的逍遥就是对“天”的追求。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记了自己!)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我们对于“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逍遥游的境界是永远可以提升的。)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即使是大鹏,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颜色,所以它对“天”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3、形成板书小结:庄子告诉我们,当我们放下现实生活里的种种凭借、牵绊,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无限追求,那么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大快乐,才能真正成为逍遥翱翔的大鹏鸟

《逍遥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疏通1—5节文意

  2、庄子想象、夸张的艺术及用寓言说理的技巧

  3、理解庄子从反面阐述他“无所待”思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领会本文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及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练*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庄子、《庄子》了解

  庄子和《庄子》简介

  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背景介绍——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二、研*1—5节

  1、学*要求:对照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搞懂原文意思,在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问同学或老师。

  2、在诵读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并从原文中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语句。

  ①文中的大鹏,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借用什么手法去渲染的?它要靠什么才能到达南冥?

  ②作者写“野马和尘埃”意在说明什么?

  ③课文第三节运用比喻意在说明什么?

  ④思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结构上的作用

  ⑤你认为这几节和本文中心有和联系

  3、检测练*(说明:在检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疏通1-5节的大意,并质疑文章中自己认为的难点,然后完成练*一)

  练*一

  (1)解释加点的词义

  《齐偕》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去以六月息者也(凭、靠)

  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作动词南行)

  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

  (2)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而:怒而飞(表承接)其远而无所至极也(表因果因而)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

  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于主谓之间)众人匹之(指彭祖)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之二虫又何知(这)

  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指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揣测语气或许)

  (3)句子翻译并指出句式特点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宾后置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D、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

  E、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F、奚以知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

  探究:

  从C、D、E、F四句中,你发现了这种句式一般规律是什么?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练*二(说明:完成以上工作以后,要求学生再次读书,对照所给的问题研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在问句后的横线上填空,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理解作答

  ①大鹏徙南海,靠海运。野马、尘埃漂浮,靠六月息

  ②文中用“水积厚而负大舟”来类比风积厚而负大舟(用概括语言)

  ③蜩与学鸠,为什么飞不高,因为①自身形体的局限②认识的局限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针对蜩与学鸠而言,“大知”针对鲲鹏而言,“小年”针对朝菌、蟪蛄众人而言,“大年”针对大椿、冥灵、彭祖而言。

  三、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

  1、你从以上问题中发现了什么?

  万物皆有所待:大鹏要借助大风,才能高飞;蜩与学鸠只能在树上树下来回飞。朝菌、蟪蛄、众人及大椿、冥灵、彭祖都有寿命的局限

  2、你是如何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

  实际上,庄子由自然写到人,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还是自然界的人,都有共同的本质——生命都有个终点。

  3、全文主要表达作者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你认为这几节和中心表达有和关系?

  这是庄子从万事万物的有所待为下文张本

  四、拓展

  学*了本文,你如何看待大鹏的形象?你从大鹏身上获取了那些有益的启示?

  1、要学会等待时机的来临

  2、要有远大的志向

  3、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逍遥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学*前一篇课文《与妻书》时,谈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而抛家舍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庄子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衰败,沦落为社会底层,他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第一, 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第二, 家境贫困,生活艰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王以厚币礼聘他为丞相,他拒绝不就﹙可见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骜不驯,怪不得文学人士说“庄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学生,不过,他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而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因为唐玄宗天宝元年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一书,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马叙伦曾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现在我们就来学*《逍遥游》,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遥游哈。

  【课文分析】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生: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之二虫又何知”,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从“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辩也”,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那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释翻译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写了哪两种动物?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特征呢?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写了鲲和鹏,鲲和鹏都很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对,写了鲲和鹏。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蓝色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在穿梭遨游,这条大鱼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突然间,它忽的腾空而上,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变成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朵一样。哇塞,这是不是很够神奇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这只大鸟还要乘着大风遨游到几万里外的南海。﹙教师描述时可加点生动的表情和手势语﹚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鲲鹏呢?这里勾画了怎样的境界?

  生:没有,鲲鹏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想象出来的,勾画了一种雄奇壮丽,开阔宏伟的境界。

  师:所以,这一段就描述了鲲鹏形象。同时说明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大鹏展翅翱翔,是不是就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第三段。『解释翻译第二第三段』回到刚才的问题,大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大鹏飞往南方需要凭借大风。

  师:对,大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为了说明大鹏翱翔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个观点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或者说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比喻。写积水负舟就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另外还用“野马”“尘埃”作对比。

  师:对,说明这两段的内容就是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比对,表明外物皆有所待。为了证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鹏志向远大,想要飞往几万里外的南海就要凭借飓风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没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飞那么远,比如像蜩与学鸠,这是不是就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呢?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解释翻译第四段』这一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这一段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行路备粮的比喻来反驳蜩与学鸠。不管是大鹏还是尘埃,抑或是蜩与学鸠,他们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可是,虽然都不自由,但还是有所区别,什么区别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辩”的区别。什么叫“小大之辩”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解释翻译第五段』这一段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释翻译第六段』这一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在这46两段里,蜩与学鸠、斥鴳它们都在嘲笑大鹏,赋予人的情性,这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从课文开始,一直到这里,作者都在说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么,人类社会呢?人可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看最后一段。『解释翻译最后一段』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达到逍遥游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师:他们是因为追求功名利禄,被世俗所累而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么,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禄呢?像宋荣子那样,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辨明荣辱的界限,有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呢?﹙没有﹚这样也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逍遥游呢?为什么?

  生:不算,因为他仍有待于风力。

  师:列子与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逍遥游。那么,究竟怎样才算逍遥游呢?至此,庄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

  师:对,到了这里,文章的主题就豁然明朗。其实要摆脱依赖和局限,就要做到“无己”。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脱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特征:

  ①借用寓言说理。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对它们赋予人的特性,利用它们进行说理,寄托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写鲲鹏的大,鲲变成鹏的场面和鹏飞往南方的场面。

  ③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扩展3)

——《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

《逍遥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逍遥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逍遥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4、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评价庄子的思想。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风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人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人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2、《至乐》记载: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列御寇》记载: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3、《庄子》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

  《庄子》(亦称《南华经》),先秦道家学派的著作,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的门人和后学之手。

  《庄子》书中的许多文章大都是由寓言故事组成,作者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却通过这些故事和故事人物的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寓言故事中著名的很多,诸如朝三暮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井力之蛙、越俎代庖、涸辙之鲋、匠石运斤、不龟手之药等,皆涵义深刻,脍炙人口。《庄子》的寓言故事取材广泛,设想奇诡,意境开阔,描写传神生动。文章语汇丰富,文辞华赡。挥洒自如,妙趣横生,加上它的大胆想像和对神话题材的运用,形成一种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4、庄子名言录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三、文题解释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就艺术特色来看,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可见《逍遥游》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篇首到“圣人无名”,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从而达到逍遥的境界。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育然丧其天下焉”,进一步论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日”至篇末,归纳主题,指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本篇课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即从篇首至“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含义,“逍遥”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写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五、朗读感知

  示范朗读

  六、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海运时的六月大风,“野马”“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3、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

  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4、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译文: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

  5、归纳第一段段意:

  分析:

  选文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张的描写。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似乎是对鲲鹏大加褒扬,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鲲鹏看似逍遥,实则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因为鲲鹏还是“有所待”的。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鸠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归纳: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月时间的变化,春生夏死的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的。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叫冥灵的树木,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些都是长寿的。而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如今却以独特的长寿而闻名于世,一般人和他比,(羡慕他),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2、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译文:商汤询问大夫棘就是这样。在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高大,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它乘着旋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往南飞,飞到南海去。斥鷃讥笑它说:“它要飞到哪儿去?我跳起来向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飞舞,就已经到了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啊。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

  3、归纳第二段段意:

  分析:

  这一段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进一步发挥了物有所待的观点,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再次言及鲲鹏,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

  鹏鸟——斥鴳

  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三)第三段

  1、译文:

  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鷃一样所见甚小。而宋荣子嗤笑这几种人。世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而奋勉,世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更加沮丧。他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他在世间,并没有追求什么。即便如此,他也还有尚未达到的境界。那列子驾风行走,飘飘然轻快满足,十五天之后才返回来。他对于招福的事,也没有拼命追求。列子这样乘风而行虽然免于步行,但他还是有所依靠的。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的人,那他还依靠仰赖什么呢?品行修养最高的人能够达到“无我”的境界,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为、不求立功,圣哲的人不追求立名。

  2、分析:

  作者步步深人地对“无待”进行了论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以及更胜一筹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但又随即指出,二人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但还是有所待的。作者先述后议,先破后立,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之后,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在庄子看来,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得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尤其是要做到“无己”。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归纳:

  由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四)小结课文结构: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在有所依赖,有所期待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

  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逍遥游了。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七、问题探究

  1、本文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请分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明确:品味《逍遥游》所抒发的感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美丽的大鹏形象体现了作者无法施展抱负、无法实现理想的深深痛苦。

  作者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志存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九万里”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虽然能高飞万里,但在追求“逍遥游”上却失败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反映了庄子对智慧的肯定,对生命的热爱。

  我们知道,庄子主张“绝圣弃知”,他崇尚、赞美的是“无己”之“至人”,“无功”之“神人”,“无名”之“圣人”。但是,我们仍然能体会到作者对智慧所持的肯定,对生命所抱的热爱。当蜩与学鸠讥笑大鹏时,作者发自肺腑地斥责道:“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又明确地指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作者紧接着作了一番议论之后指出,人世间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他们自满自足,自以为是,和蜩与学鸠的可笑程度是一样的,从而给予作者所厌恶、鄙弃的统治者以顺手一击。可见,一心要脱离人世而作“逍遥游”的庄子,要否定的并不是人世社会,而只是人世社会的愚蠢与腐朽。他把“至人”境界写得那样遥不可及,把那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写得那样飘逸动人,这其中不正燃烧着作者炽烈的理想之火吗?

  2、本文在说理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在说明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用寓言说理。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来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明确: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逍遥游》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庄子》一书中明言“寓言十九”“以寓言为广”,司马迁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综观全书,确如司马迁所言,《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数量之多,运用频率之高使他人只能望其项背。

  所谓寓言,即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王先谦《庄子集解)))。庄子散文的寓言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暗喻性。庄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的,如在《逍遥游》中,鲲鹏等的寓言其实就是比喻。同时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人了大量精巧的比喻,如水与舟的比喻,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等,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二)是想象性、虚构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还有孟子、韩非等人,但庄子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韩非的历史典故,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刘向语),“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如果说孟子、韩非等人的寓言重在“实”和“真”的话,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虚”和“幻”。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三)是多义性。对庄子寓言的解释,向来是丰富多义的,因为庄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隐而不发,比较模糊,有的难以理解,有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其意蕴无穷、内涵丰富,需要努力把握和领悟。

  3、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像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谈谈你对文中的想像的理解。

  明确:

  从这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像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却能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像和创造来使想像的“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像,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像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而这些具体的想像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一)是在想像中夸张,如在想像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发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寿之长,曰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曰大椿:“以八千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二)是在想像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对应的,明说斥鴳之小,暗指人的渺小。大如鲲鹏尚不能逍遥,何况渺小之人呢!

  写冥灵、大椿之长寿,也暗喻了人生短暂,连长寿之人彭祖也只能算“小年”。这种“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都是在想象中完成的。

  (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着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涵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否定争名夺利的世俗之人,追求逍遥,但自己也摆脱不掉人生的羁绊,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之下,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自己的理想。

  八、归纳艺术特色:

  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本文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写馄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写树木寿命之长,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将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是善于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实这也正是《庄子》一书的写作方法。如《逍遥游》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寓言来说明“有所待”,“以寓言为广”,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说理更透彻明了,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随着事理的推进,作者在寓言中加人了卮言的手法,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命题。为了说理的需要,作者又“以重言为真,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通过“汤之问棘”深化其观点。第3段则运用“以卮言为曼衍”的方法,抽象论说,层层推进。从中可看出作者艺术技巧之高超。

  三是夹叙夹议,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节节叙事,节节议论,或以具体形象感人,或直接摆出观点,议论方式灵活多变,增强说服力。

  四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如绸、学鸿与馄鹏的对比,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待”的对比,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或:

  (1)善用比喻、夸张的特点。

  (2)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3)借用寓言说理。

  九、课堂小结:

  本文虚实相生、纵横跌宕、错落有致、开阖有度、挥洒自如,确如李白所赞:“开浩荡之奇言”。虽然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关于庄子的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待鉴别,但从其艺术特色上来说,庄子之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一些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方法还是很值得学*和借鉴的。

《逍遥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其精华,学会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

  教学方法:

  重视诵读和背诵,并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庄子、《庄子》及庄子思想,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1、说出你知道的几位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原名和代表作及思想派别。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2、为何以“子”称之?(“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3、按思想的不同划分之。(124/35/6————儒—道———法)

  4、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

  5、核心思想是什么?(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

  6、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有何区别?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7、《庄子》有何特点?

  “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想象丰富,构思奇妙,善用寓言和比喻。今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

  8、导入课文:“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9、解题: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10、范读课文后让学生试读一遍并在文中找出文眼,明白何谓“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凭借)。

  “此则与造化者游而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陆树芝《庄子雪》)

  11、目的何在?

  ————————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12、文旨一言即可譬之,那么,此前写了什么?

  ——————有所待(凭借)者。

  13、具体写了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凭借?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内外之分,荣辱之境

  列子:御风而行

  14、文中运用最多的手法是什么?

  ————对比。

  15、具体怎样对比的?

  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笑——小知)

  结论——————————————————“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小年)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大年)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悲)(小年)

  结论———————“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结论——————————(—小志不如大志。)

  16、再三对比说明了什么?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17、本文的思路是什么?

  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18、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朦,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清林云铭)

  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2)借用寓言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和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汪洋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叙述风格。

  庄子的寓言“皆无端崖之辞”,差不多完全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其目的,不过是将自己独特的理念塞进寓言的躯壳中。

  19、再读课文

  20、布置作业:利用可以利用的学*资源了解庄子,写篇介绍庄子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先秦诸子:

  儒家:孔子(孔丘)——————《论语》

  孟子(孟轲)——————《孟子》

  荀子(荀况)——————《荀子》

  道家:老子(李聃)——————《老子》(《道德经》)

  庄子(庄周)——————《庄子》(〈南华经〉)

  法家:韩非子(韩非)—————〈韩非子〉

  兵家:孙子(孙武)——————〈孙子兵法〉

  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

  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逍遥游————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在大自然中活动。

  “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所待。

  有所待者:

  鹏:海运扶摇羊角六月息风

  雾:

  尘埃:息相吹

  大舟:水

  适莽苍或百里千里者:三餐粮

  宋荣子:犹有未树

  列子:御风而行

  对比说明其大小之辩(“辨”):

  鲲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大知)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小知)

  ————————小知不及大知

  朝菌:不知晦朔(小年)

  蟪蛄:不知春秋

  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

  大椿: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大年)

  彭祖:以久特闻(大年)

  众人:(七十古来稀)(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鲲鹏: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大志)

  斥鼹: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小志)

  ———————(小志不如大志。)

  暗示:人们要抛弃小知小志,图大知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逍遥游”。

  本文的思路————先反后正,先破后立

  写作特点:

  (1)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2)借用寓言对比说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练*掌握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

  以练*为主

  教学内容和步骤:

  1、诵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而——耐辩——辨有——又辩——变

  3、单音节词

  怒志抟也胶培决枪控适久穷绝劝恶焉

  3、双音节词并进行古今意义对比(见书上):

  生物——与今义同。

  野马——借喻,代“游动的雾气”

  果然——饱满的样子;食饱之状。

  众人——一般人

  羊角——借喻,代“盘旋而上的`旋风”

  然后——这样以后。

  不过——不超过

  虽然——即使这样

  3、特殊句式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覆杯水于坳塘之上———状语后置或介宾短语作补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布置作业:将本文译成现代文并背诵文中第一段。

《逍遥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

  二、解题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逍遥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板书设计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一第3问和练*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旧课导入。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

  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逍遥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学*前一篇课文《与妻书》时,谈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而抛家舍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庄子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衰败,沦落为社会底层,他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第一, 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第二, 家境贫困,生活艰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王以厚币礼聘他为丞相,他拒绝不就﹙可见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骜不驯,怪不得文学人士说“庄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学生,不过,他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而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因为唐玄宗天宝元年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一书,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马叙伦曾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现在我们就来学*《逍遥游》,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遥游哈。

  【课文分析】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生: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之二虫又何知”,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从“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辩也”,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那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释翻译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写了哪两种动物?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特征呢?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写了鲲和鹏,鲲和鹏都很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对,写了鲲和鹏。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蓝色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在穿梭遨游,这条大鱼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突然间,它忽的腾空而上,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变成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朵一样。哇塞,这是不是很够神奇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这只大鸟还要乘着大风遨游到几万里外的南海。﹙教师描述时可加点生动的`表情和手势语﹚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鲲鹏呢?这里勾画了怎样的境界?

  生:没有,鲲鹏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想象出来的,勾画了一种雄奇壮丽,开阔宏伟的境界。

  师:所以,这一段就描述了鲲鹏形象。同时说明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大鹏展翅翱翔,是不是就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第三段。『解释翻译第二第三段』回到刚才的问题,大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大鹏飞往南方需要凭借大风。

  师:对,大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为了说明大鹏翱翔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个观点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或者说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比喻。写积水负舟就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另外还用“野马”“尘埃”作对比。

  师:对,说明这两段的内容就是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比对,表明外物皆有所待。为了证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鹏志向远大,想要飞往几万里外的南海就要凭借飓风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没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飞那么远,比如像蜩与学鸠,这是不是就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呢?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解释翻译第四段』这一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这一段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行路备粮的比喻来反驳蜩与学鸠。不管是大鹏还是尘埃,抑或是蜩与学鸠,他们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可是,虽然都不自由,但还是有所区别,什么区别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辩”的区别。什么叫“小大之辩”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解释翻译第五段』这一段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释翻译第六段』这一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在这46两段里,蜩与学鸠、斥鴳它们都在嘲笑大鹏,赋予人的情性,这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从课文开始,一直到这里,作者都在说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么,人类社会呢?人可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看最后一段。『解释翻译最后一段』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达到逍遥游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师:他们是因为追求功名利禄,被世俗所累而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么,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禄呢?像宋荣子那样,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辨明荣辱的界限,有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呢?﹙没有﹚这样也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逍遥游呢?为什么?

  生:不算,因为他仍有待于风力。

  师:列子与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逍遥游。那么,究竟怎样才算逍遥游呢?至此,庄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

  师:对,到了这里,文章的主题就豁然明朗。其实要摆脱依赖和局限,就要做到“无己”。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脱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特征:

  ①借用寓言说理。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对它们赋予人的特性,利用它们进行说理,寄托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写鲲鹏的大,鲲变成鹏的场面和鹏飞往南方的场面。

  ③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3、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的说理风格。

  教学难点:

  1、鉴赏古代文言散文,体会其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学*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2、了解庄子对精神自由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是何许人?请学生介绍。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庄子:

  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史记》),但遭逢乱世,有感于世间沉浊,故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拒绝。

  庄子的思想主要有天道无为(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观,相对认识论,无条件精神自由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生活上,他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处顺。

  2、《庄子》:

  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或后学者所补。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1、解题: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写作背景:

  庄子才学卓绝,聪明勤奋,他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既然如此,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四、诵读感知:

  1、听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北冥(mínɡ)鲲(kūn)鹏齐谐(xié)

  迁徙(xǐ)抟(tuán)坳(ào)堂

  夭阏(è)蜩(tiáo)决(xuè)起而飞

  榆枋(fānɡ)舂(chōnɡ)粮晦朔(shuò)

  蟪(huì)蛄(gū)斥鴳(yàn)翱(áo)翔

  蓬蒿(hāo)知(zhì)效沮(jǔ)

  数数(shuò)然泠(línɡ)然恶(wū)乎待哉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讲解第一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第一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精析第一段:

  1、第1段中哪些句子是描写鲲鹏之大的?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纵观本段作者还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鲲鹏的宏大气势?

  庄子采用了大胆的想象、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还有引用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

  3、形体硕大无比的鹏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里面的话对前面的文字起什么作用?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就是说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不逍遥,而是有所待。

  《齐谐》是对前面内容的有力补充。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将“野马”“尘埃”和鹏相比,说明事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罢,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5、请学生翻译“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待”,都要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

  6、“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后文与之是怎样联系的?

  庄子指出,水太浅就只能浮起小草,而浮不起较大的杯子;这个比喻说明,世上万物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同样的道理,如果风太小就托不起大鹏的翅膀。这是说,无论大船还是小船,大鹏还是小鸟,它们要在水上浮起来,在天空飞起来,都要有所依靠,也就是都受到了限制,只是它们所依靠的、所受到的限制有所区别罢了。

  7、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蜩和学鸠果真是无拘束吗?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怎样?

  蜩与学鸠认为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是受到了限制。而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

  固然鹏没有大风就不能南徙,这是“有所待”,是受到了限制;而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相比之下,只是限制的大小不同。

  可惜二虫嘲笑大鹏而不自知。作者用“之二虫又何知”进行了否定和批判。

  8、紧接着又写“三适”,意在说明什么?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所准备的粮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行程的远*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即都要依赖于食物,即“有所待”。作者用远行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

  小结: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三、讲解第二段词句:

  第三节

  一、复*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分析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它又是如何承上和启下?

  承上:

  第一段中蜩和学鸠认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并不知道“枪榆枋而止”更是受到了限制。蜩、学鸠与善于运用外物的鹏相比,当然是“小智”。——此为承上文的“小知不及大知”。

  启下:

  接下来用了两组对比:朝菌、蟪蛄(小年)与冥灵、大椿(大年)对比;众人(小年)与彭祖(大年)对比。说明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早夭,大年长寿。——这样开启“小年不及大年”。

  3、那么是不是“小智”“小年”就有所“待”而“大智”“大年”就能无所“待”?

  并不是这样,前文提到的鲲鹏有所“待”,蜩和学鸠同样有所“待”。同理,无论寿命长短,即使是所谓的“大年”,仍然逃脱不了“年”的限制而“永寿”,所以“大智”“大年”也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4、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这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5、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运用了两组对比加以说明,还有历史史实证明吗?

  “汤之问棘也是已”,“是”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道理,所以“汤之问棘”起补充印证作用。

  6、“汤之问棘”的话语侧重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中哪句话上?

  “小知不及大知”。斥鴳翱翔蓬蒿之间,认为这就是飞翔的极限,不理解并嘲笑抟扶摇上九万的鲲。所以侧重点在“小知不及大知”上。

  7、“汤之问棘”这些内容和前面似有重复,怎样理解?

  第一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

  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

  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8、你怎样认识本段层次?

  庄子文章恣肆辟阖,强行划分层次很不科学,只是为了理解的方便,切分如下:

  第一层(开头——不亦悲乎?):主要说明小年不及大年。

  第二层(汤之问棘——结尾):主要说明小知不及大知。

  小结:总之,第二段,进一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只是“待”的有小大之别,也不是逍遥游。

  第四节

  一、复*上课时所学重要知识点:

  二、讲析第三段词句:

  三、分析第三段:

  1、知、行、德、而,这四种人“其自视也”,他们是逍遥的吗?

  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的才能可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可以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以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能使一国的人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2、宋荣子笑这四种人,那么宋荣子算是逍遥的吗?

  宋荣子要比这些人高明一些,他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线,但是,“犹有未树也”,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3、列子达到的境界要比宋荣子的高,列子算是逍遥的吗?

  列子比宋荣子更进一步,他能乘风而行,不汲汲于利益。但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因为列子虽然可以免于行走,可他依然有所待,即他要依靠风才能飞行。

  4、这段中的举例论证和前两段相比,在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上面是“物”的论证,这里是“人”的论证。

  5、庄子对上述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态度如何?

  庄子对嘲笑的对象和被嘲笑的对象都是持否定态度的,简而言之:庄子“笑”万物!

  7、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因为万物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总之,第三段,在进行三层否定后,得出结论:真正的逍遥就是“无待”。

  8、庄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呢?什么样的人才做得到呢?

  庄子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游是:顺应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的境界中。

  只有那些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境界。

  9、划分本段层次。

  一层:四种人被名利束缚,不是逍遥游。

  二层:宋荣子不是逍遥游。

  三层:列子也不是逍遥游。

  四层: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

  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

  四、本文主旨及对庄子思想的评价:

  主旨: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无所待才能逍遥游。

  评价: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练*

  1、之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

  (9)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

  2、而

  (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

  (3)泱起而飞(连词,表修饰)

  (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

  (7)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

  3、则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连词,就)

  (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

  (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

  (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样子)

  5、以

  (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6、且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

  (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7、于

  (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

  8、其

  (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

《逍遥游》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前预*,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

  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壮美形象,把握大鹏“有凭借”的特点。

  3、理解庄子追求逍遥游境界的情怀,感染一点逍遥气息。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知

  1、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庄子的《逍遥游》选段,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逍遥?我们看通过今天的学*,能不能对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有所了解。

  2、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逍遥的画面,读出一点探究的兴致

  (二)大鹏形象的“逍遥”之辩

  你们觉得文章哪些地方显得最逍遥?学生自由答,品析句子。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在庄子眼中,鲲鹏真的已经达到了逍遥游的那种境界了吗?

  逍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的一种绝对的自由状态。

  小组讨论,咬文嚼字,探究大鹏的不逍遥。

  “水击”、“抟扶摇”、“六月息”、“海运”“生物之以息相吹”等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的作用。

  小结:如此气势磅礴的大鹏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如此渺小的尘埃也是有所凭借不逍遥的。庄子借此就是要告诉我们,世上的万物都是不逍遥的,都是不自由的。

  (三)逍遥的庄子,逍遥的“大鹏”

  1、庄子为什么会如此强调万物的不逍遥、不自由呢?你估计跟什么有关呢?

  (背景:战国,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现实很残酷很不自由,所以庄子给大家指明了一条方向——“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快乐”。)

  2、那么真正的逍遥游该是怎样的`呢?

  (1)、从庄子故事中寻找答案。

  (2)、从本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句:A南冥者,天池也。

  (天池的意思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这是大鹏的追求。为什么要这样特意解释一下呢?就要突出一个字“天”,真正的逍遥就是对“天”的追求。这个“天”就是自然,就是宇宙,就是忘记了自己!)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我们对于“天”的追求是没有止境。逍遥游的境界是永远可以提升的。)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即使是大鹏,它也看不到“天”的真正颜色,所以它对“天”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3、形成板书小结:庄子告诉我们,当我们放下现实生活里的种种凭借、牵绊,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由的无限追求,那么我们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大快乐,才能真正成为逍遥翱翔的大鹏鸟

《逍遥游》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六、板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9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用时:

  两课时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检查预*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知(zhì)效一官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蜩(tiáo)

  2、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3、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三)理解文章内容。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

  (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

  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逍遥游》教学设计10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逍遥游》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3)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的说理方式。

  3、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从“三笑”入手明结构。

  2、重难点突破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学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读懂后让学生谈谈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补充完善。

  1、《秋水、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问: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答: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天下无道,当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庄子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自在。这就是说,庄子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

  2.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解说:简介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为理解文章的思想作准备。)

  二、熟读课文

  1、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字词读音。

  2、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字音与节奏。

  3、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或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

  4、结合“问题设置”教师做朗读提示。

  5、学生齐读课文。

  三、问题设置

  问:《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怎样不同情感?

  答: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四、疑难探究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读懂课文大意。以学*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2、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解说:扫清文言词、句的障碍,积累文言词、句式和虚词用法,理解文章意思,为整体感知内容提供条件。)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此篇还被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希望同学们通过熟读课文来积累文言知识,来走进经典,走进大师。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二。

  七、板书设计

  逍遥游

  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品行的高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探究写法与主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这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欣赏庄子的奇文——《逍遥游》。

  2、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用单独读、齐读、小组比赛等方式检查。

  二、问题设置

  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三、深入探讨

  1、这三“笑”是什么??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2、这三“笑”各笑什么?

  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三“笑”的作用是什么?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为了确立自己的“逍遥游”的绝对自由的观点,首先就必须驳倒一般人的所谓“自由”,证明它们都是“有所待”而相对的自由,不是作者所主张的“无待”的绝对自由。这本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但作者却采取了欲抑先扬、欲破先立的手法,从而驳的有力,破的彻底,立的牢固。

  四、疑难探究

  根据学生实际从下面三道探究题中选择一至两道,进行深入探究。

  1、《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样的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更显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

  其次,是作者倾注笔力描绘的鱼而化鸟的鲲鹏形象。课文多次描绘这一形象,前后相互补充印证,使其形象更丰满鲜活。大鹏是作者着意刻画、极力渲染且颇为动人。作者说它是一种鸟,这种鸟体形巨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么巨大的鸟从何而来?竟是从“北冥”中的一种名叫“鲲”的鱼转化而来。因为“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因而化成的鸟当然也“不知其几千里也”。自然界中由水生而转化为飞行的动物是很多的,比如蜻蜓,大概作者对这种现象是有所观察和了解,才作出了这样的推理和猜测。冥者、溟也,即大海。北冥,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大海。大海里的鱼比河湖里的鱼当然要大得多,但能把鱼想象到“不知其几千里”大的人,除了庄子,恐怕就没有第二个人了。不仅如此,作者还认为:“鹏之徙于南冥也”,竟会是“怒而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摇”,就是旋风;“六月息”,就是六月里的大气。我们知道,农历六月,正是台风肆虐的时候。作者不仅赋予大鹏以人的感情,而且还具体描绘了其飞起时的壮观场面。他把生活中所见到的*常事物鱼、鸟、旋风、台风等,通过想象夸张,运用到塑造一个有所待的极大的大鹏鸟的形象上来,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极大的创造!在这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又无法逍遥的大鹏鸟身上,显示了作者的才情,也隐藏着作者的苦衷。

  (解说:赏析写法及语言特色这是本课的重点,在学生反复阅读讨论的基础上,适当予以点拨,实现自读教学目标。)

  2、章太炎说《庄子》“内篇以《逍遥》、《齐物》开端,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齐物者,*等之旨。”(参见章太炎:《国学讲演录-诸子略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我们应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设题意图: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这个问题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步骤可以参照如下安排:

  (1)明确:庄子将自由表述为“逍遥游”,即心灵的无拘无束,自由翱翔。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提供多角度的补充资料。例如:

  ①《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②《逍遥游》表现了庄子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追求。但是这样的“逍遥游”却虚无缥缈,无法施行。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绝对自由?如果没有,那么庄子的追求是否有意义?“逍遥游”是一种精神追求,精神追求不应该有终点,否则就会象《浮士德》里所写的那样,人一旦停下脚步,就沦为魔鬼的奴仆。《逍遥游》中的鹏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彼岸自由而永不停息的象征。

  小溪边,欣赏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时而扶摇直上,摒弃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独立,超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悠然自得,适心任性地翱翔。这是多么地逍遥啊!

  (2)学*庄子远大的目光和恢宏的气度。

  《逍遥游》中描写了一只硕大无比的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宏大的气魄啊!庄子通过笔,使这只神鸟活在了人们心中,鹏成了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非凡气度的象征。多少人从这儿汲取力量,,开阔胸襟。

  例如,李白曾写过一首述志诗:《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诗中,李白以冲天而起的大鹏自比,表示自己志大才高,气魄非凡;即令时运不好,也决不屈服。表现了一种睥睨一切,虽败不馁的英雄气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也将鹏融入到了自己的血脉和豪情中,他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伟人以鹏自喻,凡人也不愿做个鼠目寸光、满足于“翱翔蓬蒿之间”的斥鴳。人们用“鹏抟”(喻指人的奋发有为)、“大展鹏图”(“鹏图”形容人的宏大志向)、“鹏程万里”(“鹏程”比喻人的远大前程)互相祝愿着,传达着不*凡的志向。

  作为青年我们也要从前人那儿继承鹏的精神,拥有鹏的气度。我们要高飞,就要有鹏海纳百川的宏大气度和笑看风云的开阔襟怀。

  (3)按规律办事。

  庄子认为“逍遥游”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亦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要达到这种逍遥游的境界,就要“乘天地之正”也就是要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即规律。庄子所追求的是绝对自由,这是虚无的,不可能达到的。但他所说的顺应本性,也就是按规律办事,无疑是合理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会反受其害。国家不按规律办事会陷入困境。个人不按规律办事,会影响其成长和发展。例如学*在当前显的尤为重要。那如何学呢?荀子早在劝学中说道:“学,不可以已。”并为我们总结了学*方法和态度,那就是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学*没有捷径可走,得下苦功。对于学生来说,更应该遵循学*的规律。可是我们有些学生,却对此视而不见。有的*时不学,考试时才临阵磨枪;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上课走神,回家边学边玩??最后导致自己成绩不理想,更重要的是基础文化知识不能系统扎实地掌握,好的学**惯没有及时养成,这样,我们如何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我们认识了规律,就要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学*,一切都会水到渠成的,这不正是庄子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吗?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每次面对它的时候,我们总是痴迷于它那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意出尘外的独特构思和跌宕跳跃的诗性语言。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除课堂学*外,大家还可课后细细品味,逐步消化。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一、三。

  七、板书设计

  三“笑”

  由物及人、先述后议、先破后立。

  三问

  “汪洋自恣以适己”的体现?

  如何看待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思想教育意义?

  八、学科组长点评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对文言文学*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的教学设计采用自主式学*法,让学生在学*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尹如丽)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名著经典中徜徉熏染,这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永恒的话题。但经典往往内涵丰厚,这种博大精深往往使初学者无所适从。要使学生面对经典不混沌,首先教者要做到不混沌。该课例从朗读入手求感悟,从“三笑”入手明结构,从合作入手辨主旨。这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十、教学反思

  《逍遥游》教学反思

  天津市第九十五中学陈国良

  《逍遥游》一文难教和难学。在给这篇课本确定难点时,人们常常笼统地说难点是主旨的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教者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一旦全由教者解读,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什么主体性、对话性、参与性等等都谈不上了。我认为,课文最令人难以捉摸之处,是内容以及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内容很杂,学生的眼睛难以看出头绪来;一些内容构成的板块,学生更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全文认识的混沌。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尝试在“笑”字上大做文章:全文三节正好有三“笑”,就从这里入手。因为三“笑”不仅把全文的内容简化为三个主要故事,即蜩与学鸠笑鲲鹏、斥鴳笑鲲鹏、宋荣子笑他人;也把全文涉及的“有所待”的事物或人物全贯串了起来。而且通过它文章的主旨也容易理解。三“笑”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十一、精彩片段

  纲举目张

  ——《兰亭集序》的精彩片段

  师:笑作为人们日常表情之一,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想笑就笑,要笑得漂亮。(生笑)有各式的笑,比如??

  生(齐答):微笑,大笑??

  师:当然,最难的笑是皮笑肉不笑。(生笑)

  师:在天才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中,也有三笑在吸引我们,我们不妨来找一找,读一读。

  (生找出三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鼹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师:在《三笑》电影中,“三笑”都是秋香笑唐伯虎(学生大笑),《逍遥游》里的这三“笑”,是谁笑谁呢?

  生: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读毕)

  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生:因为鲲鹏高飞,要靠风力。为了突出风力之于鲲鹏的作用,作者还以气息之于野马尘埃、水之于大舟的作用来作比喻、说明。

  师: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生:反对。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说明“之二虫又何知!”,它们也凭借了一点外力。

  (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师: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读完)

  师: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生: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师: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生:同样是反对、反驳。

  师: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生: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

  (齐读第二节,感悟内容:小往往不了解大,导致斥鴳笑鲲鹏。)

  师:最后看第三板块,一起朗读第三节。

  (读完)

  师: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生: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师: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生: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师: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生:也都作了否定。

  师: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师: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

  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师: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生: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师: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逍遥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教学方法诵读、讨论

  教具准备

  板书设计

  逍遥游《庄子》

  一、课文感知

  二、课文鉴赏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和尘埃

  1、借用寓言说理↓(引申)—蜩和学鸠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小大有区别:朝菌和蟪蛄、冥灵和大椿、

  3、气势博大,汪洋辟阖↓(类比)彭祖、鲲鹏—斥鴳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拟人等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引用论证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什么是“逍遥”?“逍遥”是个联绵词,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那种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就是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表达的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做“逍遥”主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逍遥”主义的具体内涵。

  二、作者简介注释①。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龄略小。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在《读本》里有关于他生活的演义。

  三、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停顿。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标出难解语句。3、提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⑴“大鹏怒飞”:读出气势和力量。⑵“蜩与学鸠”:读出其渺小。⑶“大年小年”:读出鲜明的.对比。⑷“汤之问棘”:读出对鲲鹏的赞美,对斥鴳的鄙视。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四、师生质疑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2、教师以第1节为基础,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海运)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生物以息相吹)⑶蜩与学鸠不能远飞,是因为什么?(枪榆枋而止)◆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五、指导探究1、作者是不是认为大鹏和蜩、学鸠之类就没有区别呢?从哪里能看出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⑴“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如大年”的观点。

《逍遥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疏通1—5节文意

  2、庄子想象、夸张的艺术及用寓言说理的技巧

  3、理解庄子从反面阐述他“无所待”思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及句式;领会本文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及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练*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庄子、《庄子》了解

  庄子和《庄子》简介

  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题解】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背景介绍——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二、研*1—5节

  1、学*要求:对照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搞懂原文意思,在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问同学或老师。

  2、在诵读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并从原文中标出阐释这些问题的关键语句。

  ①文中的大鹏,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借用什么手法去渲染的?它要靠什么才能到达南冥?

  ②作者写“野马和尘埃”意在说明什么?

  ③课文第三节运用比喻意在说明什么?

  ④思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结构上的作用

  ⑤你认为这几节和本文中心有和联系

  3、检测练*(说明:在检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疏通1-5节的大意,并质疑文章中自己认为的难点,然后完成练*一)

  练*一

  (1)解释加点的词义

  《齐偕》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去以六月息者也(凭、靠)

  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作动词南行)

  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竟然)

  (2)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而:怒而飞(表承接)其远而无所至极也(表因果因而)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

  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于主谓之间)众人匹之(指彭祖)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之二虫又何知(这)

  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指醌)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揣测语气或许)

  (3)句子翻译并指出句式特点

  A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宾后置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D、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

  E、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F、奚以知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

  探究:

  从C、D、E、F四句中,你发现了这种句式一般规律是什么?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练*二(说明:完成以上工作以后,要求学生再次读书,对照所给的问题研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1、在问句后的横线上填空,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理解作答

  ①大鹏徙南海,靠海运。野马、尘埃漂浮,靠六月息

  ②文中用“水积厚而负大舟”来类比风积厚而负大舟(用概括语言)

  ③蜩与学鸠,为什么飞不高,因为①自身形体的局限②认识的局限

  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知”针对蜩与学鸠而言,“大知”针对鲲鹏而言,“小年”针对朝菌、蟪蛄众人而言,“大年”针对大椿、冥灵、彭祖而言。

  三、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探究)

  1、你从以上问题中发现了什么?

  万物皆有所待:大鹏要借助大风,才能高飞;蜩与学鸠只能在树上树下来回飞。朝菌、蟪蛄、众人及大椿、冥灵、彭祖都有寿命的局限

  2、你是如何理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

  实际上,庄子由自然写到人,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还是自然界的人,都有共同的本质——生命都有个终点。

  3、全文主要表达作者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你认为这几节和中心表达有和关系?

  这是庄子从万事万物的有所待为下文张本

  四、拓展

  学*了本文,你如何看待大鹏的形象?你从大鹏身上获取了那些有益的启示?

  1、要学会等待时机的来临

  2、要有远大的志向

  3、要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和勇气


《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扩展4)

——《逍遥游》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运用寓言进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

  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文化中,儒道释哲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战国时期,道家有一位大家写了这样一篇奇文,在文中他说有一条大鱼叫鲲,可以变化为鸟叫鹏,鲲鹏之大,不知几千里,展翅飞翔,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想象奇特,汪洋恣肆,让人感觉新鲜,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学*他的奇文《逍遥游》。

  二、了解作者与庄子思想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三、赏读课文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关键字句。

  3、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翻译,学*课文第一段。

  1、学*课文第一段。注意重点字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等)。

  2、归纳小结:

  明确:第一段写了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以大小对立说明万物皆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课文第二段。

  1、引导学生翻译学*第二段。

  2、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明确: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

  明确: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二、引导学生学*第三段。

  1、引导学生学*第三段。

  2、归纳总结:

  明确: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

  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中最主要的是“无己”,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三、引导学生学*庄子散文的特点。

  明确:《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目,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在这篇文章中庄子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不可能达到,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逍遥”至境人格化。

  1、在想象中夸张,造成浩大的气势和广阔的意境。

  2、在想象中对比。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大胆的想象中蕴含了自己的热烈追求和理想。

  四、集体读课文,再体会。

  五、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写一段“与庄子对话””的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逍遥游》教学反思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学生学*此课的难点是理解什么是逍遥游,教学重点是分析此文的论证思路。当然作为文言文帮助学生解决文字上的阅读障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此文我设计了三个课时,依照疏通文意,分析论证思路,理解主旨三点来教学。

  文句的理解以学生自主学*为主,我只是对关键字句以及学生提出的疑惑作了解答,并且设置了文言题目。从练*的完成效果来看,大部份学生经过老师的帮助都能读顺课文。不足的是在设计此教学内容的时侯没有把诵读结合起来,第一课时课堂容量稍大,未充分顾及对知识点的消化,反而使个别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分析本课的论证思路,我采取的方法是段段分析,以题带动。如第一段我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根据课文相关语句,分析鲲鹏的形象。二是作者写鲲鹏、蜩鸠其用意是什么?其余各段分别设置了下面几个题目: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哪些事物,阐述了什么道理,试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第三段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从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难以把握文段的论证思路,不能对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作出明晰的分析。原因可能是作者运用了反问句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不太能理解此种论证之法。学生对关键语句的把握不能做到准确。细思之,主要是我设置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难以通过筛选信息组织答案。同时也与预留时间不够有关系。于是造成了大多问题是“自问自答”。虽然经过我的讲解学生了解了文章论证结构,但与预设通过此环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有较大差距。对于此环节我应降低难度,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如何通过精当的提示引导学生是我应该改进的地方。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学生虽能记住此意,但并不能理解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第三段学生因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理解这种哲学思辩的问题自然是难的。如何深入浅出的让学生理解,这是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

  庄子的逍遥自由观是逃避现实的、消极的、虚幻的。但是庄子对于人类精神自由的追求也是执着的。这无疑是对人类自由本性的.体认。他想像的所游之处,透露出庄子对残酷的、是非淆乱的现实的厌倦,也表现了庄子对自由的憧憬和眷恋。在封建桎梏下的人们从现实与逍遥境界的对比中,可以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激发对自由的向往;也可因之消极、悲观走向沉沦。后世许多失意人士如阮籍、李白等,在无待逍遥的启示下,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给以揭露和抨击,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庄子的逍遥观鲜明地提出了在客观必然性面前如何实现自由的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对庄子“逍遥游”实质的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是最为艰难的。

  总结此文教学的经验,我遵循思路,步步引导是正确而易行。然如何通过问题设置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是我要多加思考的。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重点难点:

  一. 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二.难点:正确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一. 安排3课时。

  二.教法:朗读 设疑 点拨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庄子思想及其作品,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位哲学家,临死前,心情很*静。然而弟子们想厚葬他,他却为弟子想法难过了。他对弟子们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为我送行,我的陪葬物品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流泪了,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他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吃,地下有蝼蚁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这位勘破生死关的人就是庄子。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

  1.庄子其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 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分析端正提高:网络游戏的愉悦与满足规则的前提关系)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分析举例:人生愉悦的状态)

  (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

  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四.自读课文《逍遥游》

  1.指导朗读全文(或听录音两遍,形成语感,为加强理解服务)。

  2. 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3. 完成《步步高》的基本内容:字词注音;词义理解(通假/一词多义)

  4. 整理阅读思路,按出现的事物整理,继而归纳课文结构(要求学生动笔,必要时让学生上讲台板书交流)。

  5. 合作交流:

  (1)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境界是怎样的?

  (2)哪些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第一段、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学*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 《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

  ② 南冥者,天池也。

  ③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鹏 鸟: 南徙 以六月息 抟扶摇高飞

  野马 尘埃: 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4.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5. 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用法。

  ①置杯焉是胶,水浅而舟大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 之二虫又何知!

  6.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种对象有何特殊表情?

  蜩 学鸠: 决起而飞 枪榆枋而止 不至就控于地 ○笑

  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

  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 小年不及大年。

  ②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③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4.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也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

  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大小、长短、远*、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课后巩固、整理。

  1.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2.整理课文中之而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第三段 批判继承庄子思想 领悟文本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 学*课文第三段(20分钟)

  1.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2.效果检验

  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分解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二、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10分钟)

  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

  讨论、交流。点拨:

  ①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②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③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

  三、领悟《逍遥游》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8分钟)

  分解1.第一段中是如何描写鲲鹏的?形体硕大的它们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

  学生活动:找出语段,然后思考其描写的特点。

  教师明确:想像奇特,大胆夸张,行文汪洋恣肆,把虚构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分解2.第二段中描写了哪些超常的人或物?体现了何种特点?

  学生活动。然后明确:超常事物有冥灵大椿彭祖列子。作者引用神话、传说中的人与物,以此来体现世界的神奇,表现了创作主旨,张显浪漫主义特色。

  分解3.品读描写了蟪蛄朝菌蜩斥鴳的语句,思考其文采魅力原因。

  小结:思维超常,材料神奇,辞格手段。

  四、作业。《步步高训练篇》全部*题。

  一、 学*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难点

  学*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扩展5)

——《逍遥游》读后感6篇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

  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

  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一由 的难得,

  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一由 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读庄子《逍遥游》

  “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读着这令人激情澎湃的文字,眼睛仍停留在书本上,心却已经随着庄周去那南溟逍遥的畅游一番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其邪?假如我是那展翅欲飞的鹏鸟,我会不会去艳羡天空的湛蓝和云朵的洁白?亦或是仅随本心,飞向广阔的南溟?

  自古以来,大鹏便被人们赋予各种深刻的含义,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可是我却觉得,此“逍遥”非彼“逍遥”,“逍遥”在词典中的本义便是悠游自得的样子。而拼尽全力去追梦的路途注定无法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当鹏鸟不再逍遥,它还愿意去那如梦般玄幻未可知的南溟么?

  读逍遥游,最羡慕的,最喜爱的自然是鹏鸟的逍遥,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主张不争名夺利,主张隐逸避世,他笔下的鹏鸟自然是他思想的化身,他笔下的《逍遥游》自然是绝对逍遥的.。其实鹏鸟御风而行,它的最终目的地可能并不是任何一个固定的地点,途中经历过的风景也好,北冥也好,南溟也好,天下之大任我逍遥,这难道不是自由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么?

  在《逍遥游》中,除了鹏鸟这个主角,蜩,学鸠与斥鴳这几个配角也让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而彼且奚适也?”斥鴳最多只能飞到数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与大鹏相比,所以嘲笑大鹏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缚着,他不能够向鹏鸟一样尽情的遨游。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不仅仅是学鸠与鹏鸟,还有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对比,还有小智和大智的对比,小年和大年的对比等等。但这众多的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强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定乎内外之分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御寇之间的对比。先扬后抑,先对宋荣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赞,然后再通过贬低他们来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养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无所为无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这三者都是庄子的夸大之词,亦或者说是想象中的人物,因为人活在世间根本就做不到完全无我,庄子所追求的绝对逍遥也是无法实现的。

  虽然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够达到,但对于庄子本人来说,拥有豁达的情怀,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被凡尘俗世所侵扰,保持一颗超然于外的心,难道不是另一种践行逍遥的方式么?正所谓“子非鱼,安之鱼之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庄子笔下的大鹏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够飞行,待到风停歇下来的时候,鹏鸟虽然不能够御风而飞,但仍然可以簸却沧溟之水。在顺境时可以乘风而上,在逆境时也可以不必狼狈度日,这才是真正的潇洒。庄子虽贫,其广阔之胸襟足以支撑他笑看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逍遥?愿鹏徙南溟时,逍遥任我行。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鹏之大

  初读《逍遥游》,感受到鹏的“肆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磅礴大气,体积大、目标也远,翱翔在天空之中。在飞翔的过程中其他鸟儿碰到的困难,像闪电、强风,对它来说不足一提;当它俯视大地时,地面的一切多么渺小,目之所及,或许就是地球另一端的“天池”。每每看到这些文字,我的脑海总想勾勒鹏的画面,鹏有多大才能“翼若垂天之云”?这样的庞然大物,它内心所思考的问题肯定和其他动物甚至人类不一样。

  当我有烦恼时,我也想成为鹏,用它的视野去看看这一切,展翅飞翔,能看到许多美丽的大地景象——田野、山脉、海洋……又何必困扰于这些点滴,世界广大还有许多美好要去追求。庄子穿越千年,借由鲲鹏铺设了一个宏大的世界图。

  鸠之小

  在《逍遥游》中和鹏不同的是蜩与学鸠,“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有了前者鹏的对比,蜩与学鸠显得渺小、目光短浅。

  鹏是庞大的,则鸠是渺小的;鹏是宽广的,鸠是狭隘的;鹏是远大的,鸠是短浅的。鸠的视野所及就是“榆枋”,渺小的它和庞大的鹏所领略的是不一样的景色,人们说“见多识广”,鸠所思考的定是和鹏不一样的事物。大小之辨,一目了然,鹏与鸠让我联想到普通民众和时间长河中的豪杰,豪杰志存高远,他们眼中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不一样,他们的思维也不同。

  鹏与鸠

  庄子的文字非常玄幻,每一次读似乎都有每一次的感受,每一次读文字都发生着一次变化。他极力描述着鹏的磅礴,又提到鸠的渺小,让人无比羡慕鹏,但转眼间提到“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仿佛前者都是虚无。

  比较永远是片面的,用尺子量的是刻度、用量杯量的是容积,用称重器量的是重量,当我们被庄子的文字拉*大小之间时,无意间进行了比较。故在《庄子的现代解读》中,提到这一句:“心知执着人物的才性气性,也执着人间的名利权势,由是而有大小多少的分别与比较,此成为生命的自困自苦。”比较常常给人们带来困苦,但其实无需困苦,不用比较。此为“逍”,消解心知的执着与分别。

  逍遥

  逍遥应该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在执着和比较之外,那更为广阔的天地,我认为是人的本心和善意。怀揣着人性中最纯真的善意才能像大鹏鸟一样翱翔在高空之中。

  电影《生活多美好》中,男主角每当遇到冲突与困难的时候,他都会选择成全他人,凭借着自己的善意舍弃另外的东西。最后当他面临困难时,天使、身边的朋友都出手相助,他也度过了难关。人性中的善意让他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每一次的选择都带着他走向不一样的世界。

  正是心中的善良正义能让人生有另外的可能性,那份善意推动着抉择,推动着周遭的变化,人生也就因此变得广阔。

  前几个星期,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名叫《童话庄子·逍遥游》的书。这本书很薄。是一篇童话。只有差不多200页。刚开始觉得很无聊。但一翻开书,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里书面不仅有有趣的内容,还有好看的插图。让读者一读就好像进入了这故事的世界。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施小惠为了抓蝴蝶闯入了一片栅栏,进去之后发现了,在一座石头上坐着一个白胡子老爷爷,自称庄周。他把施小惠,误认成了老友惠施。并把它和施小惠,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进行了一次对施小惠来说史无前例逍遥游。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白衣老人庄周。因为他个性自由,与我的个性非常相像。我还觉得,作者把庄子写的胜似神仙。庄子他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他跟梁山伯与祝英台根本不是在一个时代的,而在这本书中,庄子却认识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一同变成蝴蝶一起在天空中飞翔。此外,作者还在这本书里,引用了许多《庄子》里面的名言。让读者学到了很多庄子对生活方面的认识。不仅如此,作者还在这本书里加了一些自己改编的古老历史神话故事。让读者读起来既有新鲜的味道,也有古老的味道,回味无穷。

  说到《庄子》,我就想到了这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我在许多文章中都看到有点评过。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和地把万物一起生下,万物与我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区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谦虚。

  故事中的逍遥游非常精彩,但人生中的逍遥游,还要比故事中光彩许多。而且,它,还在待续着呢……


《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扩展6)

——逍遥游读后感 (菁华6篇)

  人教版第四册所讯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文采绚丽,想象奇诡,构造种种神仙方物以喻世警人,奠定了庄子哲学的基调,也使我辈读者得以一窥庄子文采的精妙。《逍遥游》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历千年而不衰,也向我们昭示了庄子哲学的勃勃生机。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的思想史及文学史。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的时代,如司马迁《史记》所作浮世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功利的社会营营苟苟,纷扰异常。但在庄子看来,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都不过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则终身受累,不能自拔。

  两千三百年前的庄子时代如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又好到哪里去了么,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很多人价值迷失,心灵恍惚。他们终日忙忙碌碌,钻营谋取,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天道日浅,人欲日深。人类如何才能跳脱出“野马尘埃”,如何才能和蜩与学鸠相区别,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他们需要澄明的智慧,人们对抗物欲横流的社会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那里得到启迪社会的进步。

  如何才能达到绝对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呢,庄子无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无名”、“无功”“无己”。真正的自由,在庄子这里,不是由否定世界而获得的,而是由主观上的超越世界达到的,真正的自由者是在精神上得到自我的解脱。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讲了这样的一则故事:尧让天下,许由不受。

  庄子的故事是这样说的: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现在的话说: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作为君王的.尧,让天下让的不能说不够诚恳,他把许由比作太阳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许由比作天上的及时雨,而把自己比作徒劳抗旱的人。他心甘情愿地让贤于许由。

  尧让天下让的诚恳,直接,许由拒绝接管天下拒绝的坦率、干脆!

  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从属于‘实’的附属物,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许由不愿意在天下大治的情况下,担一个君王的虚名,他宁可象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仅仅占用一棵树枝;象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

  许由是庄子心中那种无己、无功、无为,追求逍遥境界的神人,是不肯为身外之事所羁绊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权势,在许由看来,不过是人生的枷锁而已。

  庄子借连叔的口,讲出了许由的心里话:“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用现在的话说:“神人的德行,能包容万事万物,使整个世界成为太*境界,他怎肯为天下俗事忙忙碌碌呢?这神人,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的尘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他又怎么会把外物琐事当一回事呢!”

  在尘世中,还有什么职业比君王荣耀?在尘世中,还有什么功名,比君王治理国家的功名更大?尘世中、还有什么样的地位能够享受君王一样的利益?连君王都懒得做的许由一样的人,还有什么样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能够对他的身心有所羁绊呢?

  我想:许由、应当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遥的人!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

  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

  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扩展7)

——《逍遥游》读后感 (菁华5篇)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一由 的难得,

  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一由 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

  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个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诗人一样自由”。但读完并深入学*《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里百万里。庄子逍遥,是*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与我,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潜心学*,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做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他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得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他,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读庄子《逍遥游》

  “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读着这令人激情澎湃的文字,眼睛仍停留在书本上,心却已经随着庄周去那南溟逍遥的畅游一番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其邪?假如我是那展翅欲飞的鹏鸟,我会不会去艳羡天空的湛蓝和云朵的洁白?亦或是仅随本心,飞向广阔的南溟。

  自古以来,大鹏便被人们赋予各种深刻的含义,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可是我却觉得,此“逍遥”非彼“逍遥”,“逍遥”在词典中的本义便是悠游自得的样子。而拼尽全力去追梦的路途注定无法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当鹏鸟不再逍遥,它还愿意去那如梦般玄幻未可知的南溟么。

  读逍遥游,最羡慕的,最喜爱的自然是鹏鸟的逍遥,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主张不争名夺利,主张隐逸避世,他笔下的鹏鸟自然是他思想的化身,他笔下的《逍遥游》自然是绝对逍遥的。其实鹏鸟御风而行,它的最终目的地可能并不是任何一个固定的地点,途中经历过的风景也好,北冥也好,南溟也好,天下之大任我逍遥,这难道不是自由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么?

  在《逍遥游》中,除了鹏鸟这个主角,蜩,学鸠与斥鴳这几个配角也让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而彼且奚适也?”斥鴳最多只能飞到数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与大鹏相比,所以嘲笑大鹏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缚着,他不能够向鹏鸟一样尽情的遨游。

  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不仅仅是学鸠与鹏鸟,还有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对比,还有小智和大智的对比,小年和大年的对比等等。但这众多的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强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定乎内外之分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御寇之间的对比。

  先扬后抑,先对宋荣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赞,然后再通过贬低他们来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养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无所为无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这三者都是庄子的夸大之词,亦或者说是想象中的人物,因为人活在世间根本就做不到完全无我,庄子所追求的绝对逍遥也是无法实现的。

  虽然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够达到,但对于庄子本人来说,拥有豁达的情怀,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被凡尘俗世所侵扰,保持一颗超然于外的心,难道不是另一种践行逍遥的方式么?正所谓“子非鱼,安之鱼之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庄子笔下的大鹏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够飞行,待到风停歇下来的时候,鹏鸟虽然不能够御风而飞,但仍然可以簸却沧溟之水。在顺境时可以乘风而上,在逆境时也可以不必狼狈度日,这才是真正的潇洒。庄子虽贫,其广阔之胸襟足以支撑他笑看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逍遥?愿鹏徙南溟时,逍遥任我行。


《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扩展8)

——逍遥游高中课文翻译 40句菁华

1、怒:通“努”,奋力飞举。

2、扶摇:旋风。

3、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而飘得。

4、其:或许。

5、正色:真正的颜色。

6、其视下也:它(指大鹏)向下俯视。

7、坳(ào)堂:屋前地上的洼坑。

8、则风斯在下矣:风就在大鹏的下面(说明风有九万里深厚)。

9、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10、决起:迅速跃起。

11、为:疑问助词,相当于“呢”。

12、小年:短命。

13、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

14、蟪蛄(huì gū):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15、彭祖:传说中寿达八百岁的人物。

16、穷发:草木不生的地方。发,草木。

17、羊角:像羚羊角的旋风。

18、斥鷃(yàn):小池泽中的一种小雀。

19、比:团结。

20、辩:通“辨”,辨明。

21、境:界限。

22、有所待:有所凭借。待,依靠。庄子的'“有待”与“无待”是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有否条件性。全句是指列子即使可乘风飞行,也仍然不得不凭借他物。

23、天地之正:天地万物的本性。正,自然本性。

24、至人:极致的人,庄子心目中境界最高的人。至人、神人、圣人,三者名异实同。

25、无功:顺应大道不示功名。

26、尧:传说中的帝王。

27、缺然:缺乏能力的样子。

28、庖人:厨师。庖,烹饪一类的事。

29、大有迳庭:成语“大相径庭”的出处。比喻差别极大。径,门外路径。庭,庭院。

30、姑射:传说中的仙山名。

31、淖(nào)约:柔美的姿态。

32、女:通“汝”,你。

33、之:这样。

34、孰:谁,指神人。

35、四子:旧注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四人,实为虚构的人物。

36、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

37、裂地:划拨出一块土地。

38、樽: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

39、樗(chū):一种木质低劣的乔木。

40、无何有之乡:宽旷无人的地方。无何有,什么都没有。


《逍遥游》教学设计菁选(扩展9)

——逍遥游的教学教案实用5篇

  一、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

  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设计:

  1、第一课时:预*。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

  2、第二课时:熟读。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文言现象)

  (一)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二)作者作品简介:

  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2分钟自读)

  (三)检查预*:

  昨天有一节课的预*,今天又有一个早自*,相信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词的解释、句的翻译和各种文言现象的整理大家必须通过借助工具书自己完成。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完成这几道题作为预*情况的检查。(学生上台答题,教师纠正,7分钟)课后练*三中要求同学们把第一段背诵,不知现在有多少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

  下面,我给大家示范背诵。

  (四)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1、大家已经预*了课文,可是同学们知道题目“逍遥游”怎么解释吗?前人说了“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南华”指的就是《庄子》。(学生回答)

  明确:能够做到不受任何束缚(不傲倪万物、不谴是非)顺其自然,就是“逍遥游”。

  2、那么如果有所待、有所依托、有所凭借,还能说是顺其自然吗?还能做到不受任何束缚吗?那就绝对不是庄子所憧憬的“逍遥游”了。

  究竟“逍遥游”具体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有谁达到了吗?我们可以吗?怎样才能达到呢?这节课就通过我们的共同学*,看能否从课文中找寻到答案。

  3、我们来看课文第一段,作者大笔一挥,以巨鲲大鹏开头,一开始就在我们的眼前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找位同学把这几句用自己的话表述一下(要符合现代汉语的*惯,有文采)。

  4、北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让人惊奇的了,可它竟又变化为一只“不知其几千里”大的大鹏,这怎不让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大的鱼和鸟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没有的,可是想象力丰富的庄子偏要让我们相信,他是怎样试图说服我们的呢?(学生依据原文回答)

  明确:

  ①形象化的描写: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假借《齐谐》一书来证明其描写是可信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那么,九万里的高空又是什么样的一幅壮丽景象呢?作者怎么说?(用原文)

  明确:

  ①先以高空中只见雾气、微尘的浮动、奔腾来形容

  ②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一片苍茫,难辨其“正色”。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比方,作者便把心目中那种难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高远境界,变得让我们易于想象了。

  6、九万里的高空,这样高远壮丽的景象,一般人都很难达到的,鲲鹏却达到了,该是逍遥游了吧?(不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它达到这种境界凭借了海运时的六月巨风。(是啊,九万里的高空对于两千年前的人们来说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庄子想到了,鲲鹏达到了;可是即使如此,也不能算是逍遥游啊,不然,现在的航天飞机、宇宙飞船都算是逍遥游了。)

  7、但是我们可以对它全盘否定吗?毕竟我们要承认:鲲鹏达到的这种境界已经是很高远了,已经很不容易。可是蜩与学鸠却要笑话它,不是嘲笑鲲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而是认为它没有必要达到那样高远的境界。找位同学读一读蜩与学鸠的话。(学生读)

  蜩与学鸠满足于那种低下的局促的天地,甘愿做那井底之蛙,却还自鸣得意地嘲笑鲲鹏,毫无自知之明!这就没法不表现出它们的可笑与可怜。鲲鹏达到的境界高不高?(高)同学们,你是希望做那鲲鹏,鹏程九万里呢,还是做那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控于地而已矣”呢?虽然鲲鹏“之九万里而南为”还不能算是逍遥游,可是又岂是这两只小虫子可以比的!它们又有什么嘲笑的资格!

  所以,在这里,作者既否定了鲲鹏的“逍遥游”,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它“志向高远、鹏程万里”的行为,而完全否定了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控于地而已矣”的渺小与浅薄。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8、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又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长寿者彭祖与芸芸众生(一般人),还有假托在商汤王问贤臣棘时棘所讲述的鲲鹏的传说。作者举了这一系列物和人的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他们之间的小大之辩十分明显,但又全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

  9、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打比方和举例描述之后,庄子把目光由自然界转而投向了社会,于是便展开了他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

  庄子提到了超出一般人的哪两个人?(宋荣子和列子)他们做得怎么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他们追求什么吗?(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他们的境界是低还是高呢?(高)庄子一个“虽然”,就包含着庄子对他们的肯定,难得啊。可是他们达到逍遥游了吗?(还是没有,犹有未树也,犹有所待者也)。虽然没有达到逍遥游,可是我们却也不能对他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毕竟他们的境界要远高出一般人,他们无欲无求;只是犹有所待,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修养,离真正的逍遥游已经不远了。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如果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耐征一国者对应的是前面的蜩与学鸠以及斥鷃的话,那么宋荣子、列子对应的就是鲲鹏。宋荣子,举世非之,正如蜩与学鸠笑鲲鹏;列子御风而行,正如鲲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从这个比较的角度上来说,宋荣子、列子还是如鲲鹏一样,虽然境界已经很高远,可是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要论述的是社会现实,只是拿自然界的鲲鹏、蜩与学鸠,以及斥鷃来说明。

  10、这时候,我们都不禁很失望了,想要追问一句,庄子啊,究竟怎样才算是逍遥游呢?你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怎样的境界呢?究竟哪种人才能达到呢?(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便回答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这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学生翻译)

  明确:“修养高的人,就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就无所为;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就会忘掉功名。”(关于“名”的理解,有歧义。这里从简。)

  (五)总结:

  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就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蜩、学鸠、斥鷃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没有达到“逍遥游”,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鲲鹏和宋荣子、列子这样有很高修养的人由于犹有未树和犹有所待,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即绝对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就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所为、无所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看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可能达到的主观幻想。可是他所表现出的对于理想的追求本身却是需要我们学*的。虽然我们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总要受到种种约束,未必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是不愿沦落、原为理想而努力的精神却是振奋人心,催促人进步的,在这追求中、挣扎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高远的层次与境界。

  另外,庄子的这篇文章本身也写得十分漂亮,整体上采用的是以寓言作比喻,把哲理用离奇的想象和形象化的描写、对比加以阐发,并且文章写得大开大合,飘逸洒脱,符合庄子的个性。所以有人说他的为人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他的文章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六)布置作业:

  最后,我还想留下这么一个问题:庄子这种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他为什么要追求一种虚幻的、不可能实现的境界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大家或许能在那里能够找到答案。

  一、设计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教学重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用时:两课时

  九、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情况。

  1、字音识记

  2、通假现象

  3、虚词、实词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6、古今异义词

  7、固定句式

  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三)理解文章内容。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

  (二)巩固复*(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一词多义

  2、虚词用法:

  (三)精彩句子鉴赏

  1、老师示范:

  (四)探讨“逍遥游”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巴蜀书社)

  (六)探究: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逍遥境界的真正。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3、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

  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又有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第二课时,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二、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全优设计》及课文注释)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庄子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