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课的教学设计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8-17 19:37:25 教学设计,物理,初中

初中物理复*课的教学设计1

  上好一节复*课是至关重要的。长期以来,复*课给人的感觉就是炒剩饭,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课堂沉闷,一堂课下来教师气喘吁吁,学生呆若木鸡,该讲的觉得都讲了,但学生掌握效果较差。旧的复*模式确实难以唤起学生的热情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基于这种情形,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兴趣,让复*课堂充满活力,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将显得尤其重要,因它既无现成的教材,也无固定的模式,因此与新课相比更显难教。

  怎样上好复*课?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首先,应该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应把时间还给学生,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双基”与“能力”的和谐统一,起到事半功倍的复*效果。如何才能使一堂物理复*课更好地融入新课改精神,实现“双基”与“能力”的和谐统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巩固基础”为“自我表现”

  新课标精神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复*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多

  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想方设法激励学生主动学*。可以改变*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全新的模式,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灵活应用”的复*目的。

  二、通过自身梳理知识、总结规律,写心得体会,变“讲授复*”为“主动求知”。

  物理学有其自身较强的规律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复*之前,学生*时按课时学到的分散的零碎的物理知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组织学生上复*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可以独立,也可分组)整理知识结构,通过让学生自己整理,学生的学*积极性大大提高,许多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整理出了一章的知识结构。如在上复*课时,许多学生以枝状式、列表式、主线式等整理出了本章的知识结构,而有的学生却另辟蹊径用图画式。通过这样的复*,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整理,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特别深刻。

  最后,在老师指导下,要求学生写出复*心得体会。以往在上完一节复*课时,老师在黑板上归纳几点,学生就在本子上记几点,一到下课,书本一合,这节课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一堂课下来,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会。自己的体会才是最重要的,针对自己的体会,及时归纳,其效果远远胜过老师的包办代替。

  三、留出时间给学生提问,由教师或学生解疑,变“运用知识”为“实践探索”

  新课程是以“问题”为线索贯穿每章、每节的始终。针对新课程的这一要求,复*时尽量给学生留出自由提问的时间,来解决疑惑。因此应让学生对疑点“发问”。如在《远距离输电》一节中,有的学生提出:高压线是什么材料的?一位同学马上回答是铜的,因为铜的电阻小,熔点高。这时教师从电能的输送方面加以启发引导,学生经过热烈讨论,找到了满意的答案。还有的学生提出:超导现象是怎样回事?这样尖锐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能会措手不及,处理不恰当会非常尴尬,可以放手给学生,课后共同上网查找资料,自己体验成功的乐趣。

  经过这样的尝试,学生不仅提得出问题,而且提的问题很多,有的问题还具有代表性、针对性。以问题导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复*效率。

  四、精心设计创新*题,使复*气氛更具趣味性,变“知识构建”为“大胆创新”

  为了使*题训练真正起到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过程中,教师必须联系生活,联系生产技术,精心设计创新*题,做到融知识与娱乐于一体。 比如针对“电功率”的内容,(课前准备了15W和100W的灯泡发给学生观察)以白炽灯泡为主线,让学生提出几个与电功率有关的问题。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考虑之后,提出:为什么灯丝断了重新搭接起来会更亮?灯泡用久了为什么会变暗?围绕着灯泡,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最后又提出了为什么两种灯泡的灯丝粗细不一样?是粗的亮还是细的亮?这时教师出示了两个灯泡,让有争议的两位同学亲自上来动手做实验,答案终于明朗了。教师这时再适时提出:两个外形相同、额定电压相等的灯泡,怎样来比较它们的额定功率呢?此时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开阔,这种方式的*题把欢乐的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五、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复*中要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应有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就需要以一种关爱的心态面对学生,引导学生认识错误,纠正错误,在复*中不时设置一些学生易错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辨析,使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在和谐的学*氛围中,增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让学生时刻有兴奋点出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复*过程中都取得进步,都感受到学*成功的快乐。学生感受到学*成功的快乐,才能乐学,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如果总是被学*的阴影所笼罩,他们迟早会丧失学*兴趣的,这样的复*课就失去了意义。

  六、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求新,达到温故而求新的目的

  新的刺激,能使人的大脑皮层产生新的兴奋中心,使人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记忆力更强.因此在复*过程中,增添新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提高复*质量。

  1.挖掘课本知识,适当补充新内容。教师在新授课中,不可避免存在知识的遗漏和疏忽,学生也不可能把大纲和教材所涉及的知识学懂吃透。因此,必须在全面扎实复*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查漏补缺,针对课本上的有些内容,适当给学生增加点新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所学知识.例如,在复*电路时补充楼梯灯的光控与声控电路,让大家知道物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且物理非常有用。显而易见,在复*中适当增加一点新知识,结合现代科技挖掘综合题材知识,加以分析和强调。这既能提高学生兴趣,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2.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变换各种教学方法,变换新角度去理解知识点,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点,通过复*,把概念与规律统一起来、把计算与能力统一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透彻,记忆得牢固。例如:电学中“短路”这个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难点,不易攻破。新授课描述为“用一根导线直接把用电器或电源连接起来”,复*时可以通过计算一根导线与一个灯泡的总电阻,来理解短路时电流过大的原因,还可以通过“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知识计算出两者各分得的电流值来比较,发现电流大部分流经导线,而灯泡几乎没有电流通过。

初中物理复*课的教学设计2

  “上好一节物理课容易,但是想上好一节复*课真的很难”,这也许是很多一线老师共有的感触。已学知识被再次重复,为了不让学生在重复的知识中感到厌烦,反而通过对重复知识的巩固,加深对基础物理知识的了解,从而进一步的拓展,就需要我们老师多下功夫,做到科学有效的进行复*题教学活动。笔者总结了一下几点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一、上有质量的复*课

  新课标改革中关于“三维目标”,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需要以“知识能力”作为基础,教师要带着重点进行教学,方能使得学生有方向的进行学*。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中体验、探究、学*、应用,这个过程绝非易事,知识点是基础,而复*课的重点则在于把基础进行变化与应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学**惯;举一反三,把已学内容进行变换,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快乐玩、有效学

  在课堂中,强调“快乐玩,有效学。”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迅速发展,从形象思维逐步到抽象思维的过度,有意注意持续发展,但仍然依靠兴趣爱好为基础,介于这些特点,物理的可操作性就需要应用在学生的学*中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动机,让学生愿意学、快乐学。新课标中提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贴*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通过学*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由此可见,物理知识的学*,不只是对知识点的掌握,其中也需要将物理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利用物理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复*课堂中,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带到物理课堂中来,在实验中,分析讨论,既提升了学*的热情,又把物理知识更扎实的活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例如我们在学*浮力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关于浮力的实验,实验的设计思路、材料等都由学生自己构思准备,并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实验,请学生给同学们分享创作思路以及实验原理。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的实验,在复*课上,定期的给予机会,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再有就是在学*灯泡的串联并联时,可以给同学们准备相应的材料,请同学们一起制作,并将制作后的成果,挂在班级合适位置进行装饰,促使学生建立自信与荣誉感。复*课的意义在于通过复*,可以对已学知识加深领会、已懂的知识再巩固和举一反三应用的学*能力。复*课的内容,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融合,拓展的内容与延伸部分要尽可能适应班级大部分同学的能力水*。制定合理的复*安排,需要对新课进行复*时,教师要安排好巩固新课的复*和学生课后的复*内容。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理解记忆会更加深刻,然而机械记忆不但容易被忘记,更容易产生负面的消极情绪。在复*中,尽量通过理解记忆替代机械记忆,培养学生可以通过理解,来解决学*中遇到的问题,避免通过机械记忆来死记硬背物理中提及的定义、定律、公式。在学生的思维里,很难将学*内容有系统的记忆在头脑中,这就需要老师把知识重组,把零散不系统又单一的概念和物理实验现象,进行思维上的加工与统合,将已学知识串为一体,培养学生对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不仅让学生可以“学会”,还要让他们做到“会学”。

  三、巧用*题

  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强调自主学*的力量,提倡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可以通过课后复*内容,将学生结成对子,互相对复*题进行批改,对于错误的*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使得彼此都可以对已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记忆和巩固。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对老师进行提问,这样的过程将学生作为了学*的主体,将*交给了学生,并促使学生间进行交流。教师在*题批改过程中,多留意观察,找到大多数同学出现错误的原因,在复*课堂上,对于疑点难点进行解释与解答,并设计有质量的思维问题,促使学生们进行积极的思考,教导中要重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突出教学的重点。

  复*课在教学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却又常被忽视的问题,复*课内容方法不得当,使得物理课堂变得乏味、枯燥、无趣,使得学生对物理没有了学*兴趣。新课标改革中提及,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中考压力的背景下,使得学生能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绝非易事,需要教师将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归纳与总结,把零散的概念有系统的串为一体,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通过新旧知识的复*,使得旧知识更加巩固,新知识更加理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初中物理复*课的教学设计3

  初三年级师生全面进入复*阶段迎接中考,而上好复*课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升能力犹为重要。那么如何上好一堂物理复*课,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教学中总觉得上好一堂复*课比上好一堂新课难度要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复*课本身的特点,例如复*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学生缺乏新鲜感;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学**惯和学*能力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不相同,从而造成复*课上的起点大不相同。以至复*课上,许多学生往往会表现得很沉闷,老师的教学热情也因此大受挫伤,复*效率很低。我觉得在复*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要合适

  选题时要紧紧围绕课时复*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题呢?首先*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一节课上下来,一个章节复*过后,重点在哪我们的*题就要针对到哪,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最后,还有一个*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立马把大量的初三的复*题,针对对该知识点的中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似的。

  二、利用课堂教学,打好学生基本功

  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回想以往的授课,自己每节课都或多或少的落下一些内容,最后一算总帐,丢下了不少东西。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必须要对所讲内容进行精简,只要是自己讲解的内容,学生必须做到听会。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兴趣,从初三学生学*物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把握好“预*指导--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小结--评阅作业”几个有机的环节,使物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有一些学生在我讲课过程中听讲并不是很认真,出现了低头脱离教师讲解的现象,这样的孩子一般成绩都下降了。针对这一问题,我严厉的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只要自己讲课的时候,学生必须要认真抬头看教师,而且要形成固定的听讲*惯。还有授课过程中效率不高,给学生讲的试题比较少。在今后授课当中,我将努力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选精讲例题、*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本来很有趣味的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乐园。

  三、重视反馈,善待学生

  在总复*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

  总体上来看,学生物理学*不可能样样都行,总有部分学生学得不够理想,但我们要正确归因,不能总是恕学生的“学”,我们更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多问一问自己:课堂是否降低难度、增强趣味性了?是否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我想:只要我们努力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重点、查漏补缺,我们大可不必去刻意追求所谓的系统全面,只要从我们自己学生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力争人人有所得、堂堂有所获就好。总复*冲刺阶段,或多或少总有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模拟考试考得不理想,这时,我们走进学生的心里,要多关心、安慰他们,帮助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都要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成绩。


初中物理复*课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初中物理复*课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1)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1

  作为物理教师,不少人都会感到新课容易上,而复*课难上。每次上完复*课,我总会坐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堂自我感觉很满意的复*课,却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课中,我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灵魂,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就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一、解决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的机会。

  例如在复*电学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电学问题的几种方法,把电学知识分解开来,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进行归纳的总结。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从而引起全体学生的思维兴趣,提高课堂效益。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方案设计:

  课前针对复*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三、方案实施: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等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范作用。

  3、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拉成线,织成网,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4、题目要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因为能让学生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教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纠正或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都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未掌握什么?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未掌握?等等。

  教学无定法,能引起学生共鸣便是好方法。教学内容变化很少,而教学的对象却一届比一届挑剔,要博得学生的欢迎,便要不断反思,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教法,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长青树。这次反思,让我获益匪浅。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一节校内课题研究展示课,讲的是九年级总复*第八章电功率的单元复*。电功率是初中物理重难点章节之一,由于本章内容较多,共由六节内容组成,所以我今天的复*内容侧重电能和电功率的复*。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方法的及时总结。

  课前给学生发了复*指导案,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呈现,包含一些填空,公式等,让学生自己看书复*基本知识。但从上课学生的表现来看,自主复*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一些概念、物理意义、公式等还是不能准确熟练的表达出来。所以上课时,在重难点解析时占用的时间较长,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又进行了强调和梳理。由此,在后面的做题时间就相对的少了些,没有完成预设的'*题。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

  一、整节课始终与学生处于*等地位来复*讨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所有的知识点和练*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与点评,让学生明白自己解题的对错,问题出在哪里。

  三、练*题大都集中了这几年的中考题的题型,让学生明白中考的考试方向。

  四、本节课始终贯彻“先学”、“后教”、“做中学”的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理念。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3

  一、问题提出:

  老师们为物理复*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又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的机会。

  例如在复*力的*衡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衡问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为此,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

  三、方案设计:

  课前针对复*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四、方案实施: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范作用。

  3、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4、题目要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因为能让学生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教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纠正或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都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未掌握什么?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未掌握?等等


初中物理复*课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2)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合集10篇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 1

  弹指间,半个学期又过去了,作为新老师的我带领着两个的数学,有很大的压力。因为总是比有经验的老师带的班级考得差。难道这是真理,就应该考得差?还是我没把心思花在教学上?我想大多是后者吧,因为我总觉得自己很浮躁,认为自己才毕业不久,何必那么认真呢。对于教学有点敷衍了事的想法。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不但教学成绩提不上去,而且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通过这次期中考试,我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考试试卷我已经让学生们看过,并且改正了,我总结了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有些学生的计算不过关,计算题出错,以后要每天练几道计算题,尤其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题。这些题出错有些冤枉。

  2.与方向路线的题,有少数同学掌握不好,争取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这类题。

  3.能力题。对于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时要加强能力题的练*,争取广开思路,向满分努力。

  期中考后,我认真地分析、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进.

  1.课堂教学方面,上课的基本环节已经能够把握,但各方面的细节关注得不多,比如,课堂驾御能力远远不够,对学生的正确评价不及时,课堂节奏的安排不够合理,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课后辅导方面,对后进生还需加强辅导,让他们能尽快跟上班级的进度,要关心班上的每个学生,让学生能更自觉地参与到学*中来。要合理利用好早读、午读安排学*活动,让学生不只是局限在书写和阅读,用更丰富的活动来打开他们的思想。

  3.抓好后进生工作。这学期的后段时间,重在抓后进生的提高。

  成为新教师,这只是我的第一步。做好一个教师,才是我接下去要努力的方向。我要不断地学*,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学会总结与反思,积累实践经验,不断进步!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 2

  经过二个多月的初二物理教学,期中考试也已经结束,学生成绩已经揭晓,我拿到试卷看过后感觉整体情况不是很难,学生应该能做,但考下来的情况却不尽人意,为此对我在物理教学过程进行认真地反思为今后能更好进行教学。

  在备课方面,在备每节课时,总是先对整个一章,以及它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和中考中的地位作通盘考虑,然后在具体到每一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使得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学生已有前知识和程度,注意在教学中分散难点,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教学要求和目标,应该说在教学、备课中作了较详细和充分的准备。

  在上课方面,*时在教学中,认认真真,注意知识的导入,上课的衔接,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在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经历探究的过程和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作业布置不多,课后也认真作了批改,要求学生把做错的作业要求订正,在上课这方面应该说是没有大问题。

  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初二(15)班:共67人,*均分59.58分,优秀率14.93﹪,及格率46.27﹪;初二(16)班:共59人,*均分57.58分,优秀率10.17﹪,及格率37.29﹪;初二(17)班:共63人,*均分62.10分,优秀率15.87﹪,及格率55.56﹪;初二(18)班:共63人,*均分59.32分,优秀率6.38﹪,及格率52.38﹪。与年级*均分65.15分,优秀率19.50﹪,及格率57.70﹪,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他们对学*和学*成绩没有要求,学*的态度和行为*惯差,具体可从学生作业的态度上反应出来,字迹潦草,连自己的名字多写得连自己都不认识,所做的作业就像是草稿,为了作业的字迹问题,也单独找过学生进行了解和谈心,学生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好,但仍然在作业上一如既往没有改观,课后找他们了解原因,回答是我想大家都明白。一句话就是懒怕苦。

  二、学生对课堂学*知识的巩固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作业完成情况看尽管作业不多,但这几个班都有部分学生是抄袭,个别学生甚至不做,造成所学内容没有巩固,课堂上听懂了,但不巩固,知识掌握情况就不好,所以在下阶段的教学中任务艰巨,怎样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阶段准备的做法:

  1、继续保持以前好的做法,课后在作业问题上下功夫,从学生字迹上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上和杜绝抄作业上入手,课堂上多做一些与基础知识相关的练*,加强默写和抽查,以期来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对于一些程度相对来说较好的学生和想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和能力的训练,以期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能让他们在以后的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3、课后加强辅导来帮助一些理解上不是较好的而又想学的学生,使他们的成绩有所突破。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 3

  “电功率”的复*,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本节的内容理解困难,并且和学生的某些潜意识容易混淆。比如,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往往认为用电器的瓦数越大越费电,这就是将消耗电能的快慢与消耗电能的多少相混淆。所以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做好P41图8.2-1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直接比较出在相同的时间内,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即用电器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内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了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电功率的'含义。

  “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最好通过实验再现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几次的亮度是在用电器的各自实际功率下所显示的亮度,从而额定电压、实际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实际含义,一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只有一个,只有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灯泡的亮度是由灯泡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本节还有电功率的计算这也是教学难点,要引导学生怎样分析题意,弄清解题的方法和步骤,真正弄懂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含义,从而能正确计算两种功率。同时还应强调解题的步骤和规范性。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 4

  今天上了一节校内课题研究展示课,讲的是九年级总复*第八章电功率的单元复*。电功率是初中物理重难点章节之一,由于本章内容较多,共由六节内容组成,所以我今天的复*内容侧重电能和电功率的复*。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学*方法的及时总结。

  课前给学生发了复*指导案,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呈现,包含一些填空,公式等,让学生自己看书复*基本知识。但从上课学生的表现来看,自主复*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一些概念、物理意义、公式等还是不能准确熟练的表达出来。所以上课时,在重难点解析时占用的时间较长,对学生的薄弱之处又进行了强调和梳理。由此,在后面的做题时间就相对的少了些,没有完成预设的'*题。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

  一、整节课始终与学生处于*等地位来复*讨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所有的知识点和练*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与点评,让学生明白自己解题的对错,问题出在哪里。

  三、练*题大都集中了这几年的中考题的题型,让学生明白中考的考试方向。

  四、本节课始终贯彻“先学”、“后教”、“做中学”的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理念。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 5

  经过二个多月的初二物理教学,期中考试也已经结束,学生成绩已经揭晓,我拿到试卷看过后感觉整体情况不是很难,学生应该能做,但考下来的情况却不尽人意,为此对我在物理教学过程进行认真地反思为今后能更好进行教学。

  在备课方面,在备每节课时,总是先对整个一章,以及它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和中考中的地位作通盘考虑,然后在具体到每一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使得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学生已有前知识和程度,注意在教学中分散难点,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教学要求和目标,应该说在教学、备课中作了较详细和充分的准备。

  在上课方面,*时在教学中,认认真真,注意知识的导入,上课的衔接,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在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经历探究的过程和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作业布置不多,课后也认真作了批改,要求学生把做错的作业要求订正,在上课这方面应该说是没有大问题。

  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初二(15)班:共67人,*均分59.58分,优秀率14.93�,及格率46.27�;初二(16)班:共59人,*均分57.58分,优秀率10.17�,及格率37.29�;初二(17)班:共63人,*均分62.10分, 优秀率15.87�,及格率55.56�;初二(18)班:共63人,*均分59.32分, 优秀率6.38�,及格率52.38�。与年级*均分65.15分,优秀率19.50�,及格率57.70�,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他们对学*和学*成绩没有要求,学*的态度和行为*惯差,具体可从学生作业的态度上反应出来,字迹潦草,连自己的名字多写得连自己都不认识,所做的作业就像是草稿,为了作业的字迹问题,也单独找过学生进行了解和谈心,学生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好,但仍然在作业上一如既往没有改观,课后找他们了解原因,回答是我想大家都明白。一句话就是懒怕苦。

  二、学生对课堂学*知识的巩固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作业完成情况看尽管作业不多,但这几个班都有部分学生是抄袭,个别学生甚至不做,造成所学内容没有巩固,课堂上听懂了,但不巩固,知识掌握情况就不好,所以在下阶段的教学中任务艰巨,怎样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阶段准备的做法:

  1、继续保持以前好的做法,课后在作业问题上下功夫,从学生字迹上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上和杜绝抄作业上入手,课堂上多做一些与基础知识相关的练*,加强默写和抽查,以期来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对于一些程度相对来说较好的学生和想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和能力的训练,以期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能让他们在以后的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3、课后加强辅导来帮助一些理解上不是较好的而又想学的学生,使他们的成绩有所突破。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 6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课中,我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灵魂,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就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因为这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的机会。

  例如在复*电学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电学问题的几种方法,把电学知识分解开来,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进行归纳的总结。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从而引起全体学生的'思维兴趣,提高课堂效益。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方案设计:

  课前针对复*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四、方案实施: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等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起到示范作用。

  3、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 、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拉成线,织成网,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4、题目要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因为能让学生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教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纠正或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都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未掌握什么?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未掌握?等等。

  教学无定法,能引起学生共鸣便是好方法。教学内容变化很少,而教学的对象却一届比一届挑剔,要博得学生的欢迎,便要不断反思,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教法,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长青树。这次反思,让我获益匪浅。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 7

  初三年级师生全面进入复*阶段迎接中考,而上好复*课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升能力犹为重要。那么如何上好一堂物理复*课,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教学中总觉得上好一堂复*课比上好一堂新课难度要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复*课本身的特点,例如复*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学生缺乏新鲜感;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学**惯和学*能力的差异,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不相同,从而造成复*课上的起点大不相同。以至复*课上,许多学生往往会表现得很沉闷,老师的教学热情也因此大受挫伤,复*效率很低。我觉得在复*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要合适

  选题时要紧紧围绕课时复*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题呢?首先*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

  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一节课上下来,一个章节复*过后,重点在哪我们的*题就要针对到哪,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

  还有,*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最后,还有一个*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立马把大量的初三的复*题,针对对该知识点的中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似的。

  二、利用课堂教学,打好学生基本功

  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回想以往的授课,自己每节课都或多或少的落下一些内容,最后一算总帐,丢下了不少东西。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必须要对所讲内容进行精简,只要是自己讲解的内容,学生必须做到听会。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兴趣,从初三学生学*物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把握好“预*指导--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小结--评阅作业”几个有机的环节,使物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有一些学生在我讲课过程中听讲并不是很认真,出现了低头脱离教师讲解的现象,这样的孩子一般成绩都下降了。针对这一问题,我严厉的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只要自己讲课的时候,学生必须要认真抬头看教师,而且要形成固定的听讲*惯。还有授课过程中效率不高,给学生讲的试题比较少。在今后授课当中,我将努力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选精讲例题、*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本来很有趣味的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乐园。

  三、重视反馈,善待学生

  在总复*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

  总体上来看,学生物理学*不可能样样都行,总有部分学生学得不够理想,但我们要正确归因,不能总是恕学生的“学”,我们更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多问一问自己:课堂是否降低难度、增强趣味性了?是否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我想:只要我们努力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重点、查漏补缺,我们大可不必去刻意追求所谓的系统全面,只要从我们自己学生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力争人人有所得、堂堂有所获就好。总复*冲刺阶段,或多或少总有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模拟考试考得不理想,这时,我们走进学生的心里,要多关心、安慰他们,帮助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都要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成绩。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 8

  经过二个多月的初二物理教学,期中考试也已经结束,学生成绩已经揭晓,我拿到试卷看过后感觉整体情况不是很难,学生应该能做,但考下来的情况却不尽人意,为此对我在物理教学过程进行认真地反思为今后能更好进行教学。

  在备课方面,在备每节课时,总是先对整个一章,以及它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和中考中的地位作通盘考虑,然后在具体到每一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使得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学生已有前知识和程度,注意在教学中分散难点,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教学要求和目标,应该说在教学、备课中作了较详细和充分的准备。

  在上课方面,*时在教学中,认认真真,注意知识的导入,上课的衔接,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在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经历探究的过程和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作业布置不多,课后也认真作了批改,要求学生把做错的作业要求订正,在上课这方面应该说是没有大问题。

  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初二(15)班:共67人,*均分59.58分,优秀率14.93﹪,及格率46.27﹪;初二(16)班:共59人,*均分57.58分,优秀率10.17﹪,及格率37.29﹪;初二(17)班:共63人,*均分62.10分,优秀率15.87﹪,及格率55.56﹪;初二(18)班:共63人,*均分59.32分,优秀率6.38﹪,及格率52.38﹪。与年级*均分65.15分,优秀率19.50﹪,及格率57.70﹪,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期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他们对学*和学*成绩没有要求,学*的态度和行为*惯差,具体可从学生作业的态度上反应出来,字迹潦草,连自己的名字多写得连自己都不认识,所做的作业就像是草稿,为了作业的字迹问题,也单独找过学生进行了解和谈心,学生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好,但仍然在作业上一如既往没有改观,课后找他们了解原因,回答是我想大家都明白。一句话就是懒怕苦。

  二、学生对课堂学*知识的巩固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作业完成情况看尽管作业不多,但这几个班都有部分学生是抄袭,个别学生甚至不做,造成所学内容没有巩固,课堂上听懂了,但不巩固,知识掌握情况就不好,所以在下阶段的教学中任务艰巨,怎样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阶段准备的做法:

  1、继续保持以前好的做法,课后在作业问题上下功夫,从学生字迹上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上和杜绝抄作业上入手,课堂上多做一些与基础知识相关的'练*,加强默写和抽查,以期来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2、对于一些程度相对来说较好的学生和想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和能力的训练,以期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能让他们在以后的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3、课后加强辅导来帮助一些理解上不是较好的而又想学的学生,使他们的成绩有所突破。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 9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提高他们的学*兴趣,能把旧知识当新问题来思考,我针对不同课的内容,充分利用活动课、小组互动课、自学课等,在每一节课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讨论与思考,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了一次考察也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尤其重要的是,使他们更加意识到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在教育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实践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与道理方面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学生和老师都在一种极其愉快和兴奋的状态中经历了这堂复*课的教与学。这堂课总体来说是很成功的,但仔细思考后觉得也有一些不足,有些学生的观察能力尚不够强,他们不善于抓住一些要害和细节,不少环节只是在同学们说出来之后,*一些模糊的印象来支持。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失为一次观察能力的训练。

  我想,如果老师对一堂课的设计能令老师自己都兴奋起来,又何尝担心学生不兴奋、不兴趣呢?那样的课学生又怎会感到“厌”呢?真希望老师能不厌教,设法优化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乐意学、愿意学。

  又进入初三物理总复*阶段,复*课的教学一直是令"许多">许多老师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在复*课上,学生感觉很沉闷,老师的教学热情也因此大受挫伤。如何提高复*课中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即让学生轻松而愉快的上好每一节课,又做好知识的回顾与归纳?如何让学生通过复*课的教学不仅能将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又能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升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根据各部分知识的不同特征,多次地尝试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试图优化复*课的教学。我始终认为,上好复*课的难点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提高他们的学*兴趣,能把旧知识当新问题来思考,我针对不同课的内容,充分利用活动课、小组互动课、自学课等,在每一节课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讨论与思考,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了一次考察也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尤其重要的是,使他们更加意识到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在教育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实践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与道理方面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学生和老师都在一种极其愉快和兴奋的状态中经历了这堂复*课的教与学。这堂课总体来说是很成功的,但仔细思考后觉得也有一些不足,有些学生的观察能力尚不够强,他们不善于抓住一些要害和细节,不少环节只是在同学们说出来之后,一些模糊的印象来支持。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失为一次观察能力的训练计能令老师自己都兴奋起来,又何尝担心学生不兴奋、不兴趣呢?那样的课学生又怎会感到厌呢?真希望老师能不厌教,设法优化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乐意学、愿意学。

  物理复*课的教学反思 10

  一、问题提出:

  老师们为物理复*课辛勤劳累,有时候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经过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课中,老师们往往都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画图表概括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方法,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又经心,没精打彩,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则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是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道理就在这里,因而也就理所应当地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学生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住,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问题上,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提物理复*课的质量,使师生辛勤劳作,换得丰富的硕果?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听懂学会,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安排练*的机会。

  例如在复*电路分析题时,可以根据解答电路分析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溶于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作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与能力提高,最后老师可以再进行归纳解答相关几种解法。

  为此,我认为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教学效率低,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

  三、方案设计:

  课前针对复*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溶于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法一题”为“见题想法”。

  四、方案实施:

  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能深深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2、题目的选编以考纲为纲,以教本为本,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题呢?初中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所以,首先*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一节课上下来,一个章节复*过后,重点在哪我们的*题就要针对到哪,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而不是象某些老师的“从第一题到第十题全做”或是“从13面到14面全部完成”;最后,还有一个*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立马把大量的初三的复*题,针对对该知识点的中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似的。

  3、作业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改

  、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有些教师,借口说自己没时间实际是在偷懒,或者是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其实有时也不是学生不自觉),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师对学生作业要做到上面四个“必”字,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收,作业要认真批改,但我发现实际中,绝大多数老师对作业是只“批”不“改”,这里我当然主要指的是问答题和计算题。对作业的批改是“为结果论”,只要结果是对的,立马一个红红的长长的“√”就上去了,至于学生用的什么方法,用了那些方法全然不知;只要看结果是错的,旋即一个大大的“×”就划上去了,至于学生错在哪里从来不看,为什么错了从不帮学生找原因。从而在课堂订正作业时,对学生采用的一些好的方法没有“发扬光大”,对学生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没有足够的澄清,学生整体解题思路狭隘。而老师的讲解的仍然是埋在自己肚中的那壶“陈年老酒”,自己的知识也得不到更新。对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学生订正,做到作业要能全面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校正及时。

  4、一组题目解完后,带领学生回过来反思,本题复*了哪里基础知识?利用了哪些基本技能和重演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基本技能,重温了哪些物理方法?体现了哪些物理思想?哪道题可以推广,引申变式?哪些题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把后两个疑问交给学生,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5、题目要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随时调节教学。因为能让学生当场了解解题过程,知道正误,及时反馈,教师由此也能立即获得学生方面的信息。纠正或强化,随时解决,不烧“夹生饭”,这样教与学的针对性都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未掌握什么?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未掌握?等等。


初中物理复*课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初中劳动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1、音乐欣赏〈〈劳动最光荣〉〉

  2、拓展训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歌唱,表演等活动,在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的同时,并使他们懂得要力所能及地为家庭做贡献,培养关爱家人,热爱劳动的品德。

  2、学*多种歌曲的表演方式,为歌曲添彩。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活动,培养关爱家人,热爱劳动的品德。

  教具准备:打击乐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教学。(歌曲《铃儿响叮当》,学生自由做律动)

  2、师问:同学们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吗?请学生上台来讲故事。

  大灰狼为什么没把第三只小猪的房子给推倒?(因为第三只小猪的房子是砖头盖的,说明这个小猪非常勤劳。

  二、初听歌曲《劳动最光荣》,师问:你们还发现谁和第三只小猪一样勤劳?(雄鸡、小鸟、小喜鹊、小蜜蜂),听完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呢?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朋友,大家想认识吗?师介绍打击乐器及演奏方法,(鼓、双响筒、三角铁、串铃、沙槌)

  2、请学生上台表演。

  3、你能有节奏的用打击乐器模仿刚才哪些小动物的叫声吗?

  4、同学们真棒,不但会模仿小动物们的叫声,还会用打击乐器有节奏的敲打小动物的叫声,大家喜欢这首歌吗?我们在来欣赏一遍,师问:这种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的呢?(靠劳动来创造的)

  5、按节奏读这句词(师问生答)

  6、出示课件:大家看看大屏幕的这些小朋友都在干吗呢?他们勤劳吗?

  7、有的同学刚才在听歌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现在,我们就跟着音乐轻声地演唱一遍。

  8、师带唱一遍

  三、.歌曲拓展

  1、师:同学们唱的可真棒,不过,胡老师觉得如果能配上动作来表演一定会更好的,你们说对不对啊?那胡老师是教还是同学们自己想动作来配上歌曲呢?(全班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

  2、师:胡老师想请同学们帮胡老师想一想,我们除了给歌曲配上动作,我们还能用什么来丰富歌曲的内容呢?

  生:可以配上打击乐器。

  3、师:那么,今天我也想让大家来当一回小小音乐家,,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回家用日常的生活用品做了些简单的小乐器,老师今天也想唱歌,请一为同学上台来为老师伴奏大家可以开动脑筋想不同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自由创编节奏,学生上台表演。

  4、跟着音乐一起有节奏的用手上自制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劳动最光荣〉〉,胡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我们班的同学今天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家务,下节课告诉胡老师你都帮爸爸妈妈干了些什么?胡老师看看我们班谁会是那个最勤劳的小朋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人的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光荣。

  2.知道懒惰的人不爱劳动,想别人生活是可耻的。

  3.知道一些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故事和谚语。

  情感目标

  1.赞美、尊重热爱劳动的人和事。

  2.不喜欢懒惰的人。

  3.愿意参加劳动,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

  教学重点

  进行劳动观点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过渡语:同学们,大家猜一个谜语,看那一位聪明的同学能很快猜出。

  1.出示谜语:一棵摇钱树,长着两个杈,每个杈上五个芽,摇一摇,开金花,要吃要穿全靠它。

  2.学生猜出谜语后举手回答。

  3.说一说根据什么猜出谜底是“手”的?你怎样理解谜面的意思?

  过渡语:“我们用双手劳动,创造了生活中的一切,现在,我们做个比赛。”

  4.抢答比:说一说经过双手的劳动,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抢答中要求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比一比,谁知道得多。)

  5.通过刚才的抢答,你想说什么?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6.对学生的感受进行点拨并小结。

  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只有劳动,我们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才能起过起好。

  过渡语: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跟同学们所猜的谜语它们有什么联系呢?大家想知道吗?

  二、学文明理,揭示主题

  1.出示故事图片,合着音乐,给学生讲述故事。

  2.听了故事,对故事中的老大、老二的行为,你想说什么?

  3、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4.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不懂,把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句号。

  5.组织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情况,各自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及不懂的问题,教师并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不了的向老师提出。

  6.教师检查小组的学*情况,并相机点拨学生在学*中已明白的道理,使学生从中进一步受到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爱劳动,愿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对于学生不明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如: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再次组织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全班性的大讨论,允许学生下位去自由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7.检查学生再次讨论的情况,并随机深化明理,使学生真正懂得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教师相机板书{劳动光荣受人尊敬、懒惰可耻受人鄙视}

  8.如果你是老二,请你劝劝老大。(先同座分角色练*,再抽学生上台表演。)

  9.续编故事:老大听了老二的话以后,会怎么样呢?请你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讲,最后由小组推选几人上台续编故事。)

  10.总结明理: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老二通过劳动创造了财富,他自己的劳动生活下去,他是光荣的,受到人们的尊敬。而老大懒惰,不爱劳动,想靠别人的劳动来活自己,人们瞧不起他,都不愿理他,他是可耻的。所以劳动是伟大的,人们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社会不仅不能进步,而且也不会存在。没有劳动,人们生活不仅不能改善,而且根本无法生活。因此,劳动最光荣,爱劳动的人都受到了尊敬。反之,懒惰是可耻的,不爱劳动,靠别人生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鄙视。

  三、巩固深化,激励上进

  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老二那样爱劳动的人,他们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美。

  1.学生读《甘祖昌将军当农民的故事》和《劳动模范王进喜的故事》。

  2.请几个学生上台讲关于“劳动光荣或懒惰可耻”方面的故事。

  小结:从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劳动光荣,受到人们的尊敬,懒惰可耻人取笑。

  3.夸一夸班上爱劳动的同学。

  《1》在小组内评选。

  《2》评上的同学上台接受颁发的小红花。

  《3》让爱劳动的同学说说自己劳动后的感受,(由下面的同学充当小记者,轮流上台采访爱劳动的同学。)

  《4》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受到表扬的同学对班上同学说一句话:希望班上同学今后如何对待劳动。

  小结:劳动是光荣的希望同学们能象他们这样,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社会财富,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同时用我们的劳动来装扮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校园和教室,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四、运用观点,辨析导行

  1.说一说

  读下面的话,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1》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2》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

  《3》辛勤劳动样样有,好吃懒做样样无。

  2.辨一辨

  判断下面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清洁工人用他们的劳动保持了环境卫生,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2》在家里有大人做事,我们小学生只要在学校爱劳动就行了。

  《3》小明喜做事,可他总是玩够了才想起要爱劳动。

  《4》我家里有很多钱,我不用参加劳动。

  3.帮一帮

  自由选择,让爱劳动的同学主动去帮一帮贪玩或懒惰的同学出一个好主意,帮助他们改掉坏*惯,让他们成为爱劳动的好孩子。

  4.试一试

  自已试说关于“劳动光荣或懒惰可耻”的谚语和格言,以此鼓励自已或劝说别人。

  五、总结全文,提出要求

  1.学了这课,你懂得了什么?

  2.对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同学们今后以劳动模范、劳动人民、爱劳动的同学为榜样,做一个爱劳动生活能力强的好学生。)

  师生齐唱《劳动最光荣》升华感情。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劳动的开端》,作者是吴运铎。你们对课文或作者有哪些了解?谈一谈。

  (教师可以适时简介吴运铎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分段。

  1.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小组交流:说出各段的分法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2.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精读、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3、感情朗读第一段。

  (二)学*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

  2、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3、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

  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4.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三)学*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

  课件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查字典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动身挑煤,板书)

  (四)学*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指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自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初中物理复*课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 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知道探究学*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压强计、盛液筒两个、小烧杯两个、水、盐水。

  学生用:盛液筒、压强计、玻璃管、橡皮膜、水、盐水。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是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两个因素。

  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 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是由于茶杯受到重力作用,并提问:液体也受到重力,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

  2、 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气炎热,不少同学喜欢游泳,当你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提出探究课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情景进行猜想,通过实验得出初步结论

  1.上述实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对人有没有压强?水对池底和游泳池侧壁有没有压强?

  现在,我们把游泳池搬到课堂上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底部扎有橡皮膜的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块小橡皮,让学生观察底部橡皮膜的形变。

  2.教师提问:用这样的一个器材如何研究液体对容器底部有没有压强?学生回答后,设计实验验证,将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检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怎样用一种器材来探究液体对容器侧壁有没有压强呢?按照学生回答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在侧壁开口的玻璃管的侧壁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并向其中倒水,让学生从看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并进一步分析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

  3.教师问:刚才我们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向大家介绍一种仪器——压强计。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压强计。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橡皮膜上承受的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若两次高度差相同,则说明橡皮膜承受的压强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转动橡皮膜的朝向,看两边的高度差有无变化。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三、学生分组探究,验证猜想

  前面,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两条初步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橡皮膜有时候凸出得多,有时候凸出得少,这说明液体压强有大有小,那么,液体压强的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三:当洪峰来临,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有时会发生决堤的事故。

  1、学生讨论

  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利用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教师板书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猜想,比如:

  (1)与深度有关

  (2)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或与其它的一些因素有关

  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教师进行整理,用实验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进行筛选、整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的猜想,都是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确与否,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检验猜想

  (1)教师介绍实验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根据猜想选择某一课题进行实验,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查,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并强调合作学*,通力协作的重要性。

  四、交流评价,总结出变化规律

  1、各小组派代表将实验记录结果用投影仪展出,交流经验成果,教师对每一组学*的效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各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实验结论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提出部分实验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应用的改进意见。

  3、在屏幕上逐条显示本节课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五、拓展训练

  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可以解释、解决很多生活以及技术上的问题。

  1、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投影显示潜水服,提问:在不同深度潜水时,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潜水服对装备的要求不同?

  3、工程师把拦河坝设计成什么形状?为什么这样设计?当洪峰来临时,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超过警戒水位时,为什么有可能发生决堤的事故?如何防止?

  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相关资料:1998年洪水过后,荆江大堤的相关堤段进行了整险加固,使重点堤段的防洪能力从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和评价,谈学*体会。学生的学*收获,可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4.能在日常生活上灵活运用压强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三、器材

  学生探究实验器材:自制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50克的砝码各一个,细砂,海绵、玻璃杯、铅笔等

  教师演示器材:汽球,图钉,鸡蛋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将一气球置于讲台上让班上个最高力最大的男生用手掌压气球,因气球打气不很足,他必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压破球,接下来叫一个个头最小的女生(偷偷给她一根针)。她只要轻轻一碰气球便破了,学生必大笑。此时设问为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二)观察与作图————什么是压力

  1、用两摞书作桥墩,一张偏厚纸板做桥面,再放上一重物,此时桥面压弯了,设问为什么?分析原因是受一向下压的做用力。

  2、举例老师站在讲台上受什么力(重力和支持力),讲解地面支持了老师(要不老师不掉地下去了),老师也压了地面。

  3、观察分析

  ①请同学们观察分析书本图9—1例子的三副图并在练*本上画出三副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②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让同学们讨论思考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得出:压力是由于物体形变产生的。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③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得出压力的定义、特点及与重力的`区别。

  (三)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1、播放三幅插图,创设情境。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感受压力的效果。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些图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记录下几条有关的问题,大致归纳为三个问题:

  (1)当人们在松软的地上行走时,为什么会在地上留下一道深深的脚印?有了滑雪板人为什么就能在雪地上自由地滑翔?

  (2)为什么在泥泞的沼泽地里有轮子的车辆寸步难行,而装有履带的*和拖拉机却可以行动自如呢?

  (3)同一个物体压在海绵上,为什么海绵的形变程度不同呢?

  2、亲自体验一下。做书本图9—3的实验。让学生利用一支一端削好的短铅笔,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两头,提问: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受不同呢?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接着让笔尖压在手指上,先轻压后重压,比较两次疼痛的感觉。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同学们猜测并讨论,同时说明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但一定要用实验验证。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讨论设计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在这里的实验方案很多,可采用复式教学法———各组学生先分别做自己设计的实验,然后分别上讲台汇报。

  从而得出:在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

  叫两个体重悬殊的学生站在讲台,请学生比较他们对地面的压强。(学生由于他们对地面的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所以很难比较)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由此引出压强。

  (三)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②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

  ③单位:牛顿/米2读作:牛顿每*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⑤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的含义是:1米2的地面受到的压力约1。5×104牛顿。

  (4)课堂练*

  例: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题,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教师来回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解题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做完后。讲评练*的同时指出同学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规范的问题。

  (四)压强知识的应用

  为了使同学了解压强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如何运用压强的知识为我们服务,设问:压强是越大越好,还越小越好呢?然后解释生活中我们需要压强大时要想办法增大压强,需要压强小时想办法减小压强?同时说明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举例说明:如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5×106帕,混凝土是(5—50)×106帕等等。为了不压坏物体,使物体受到的压强小于物体能承受压强,因此人们就想方设法减小物体受到的压强。

  设问:如何去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由P=F/S分析出增大压强与减小压强的办法,并引导鼓励同学分类举出生活中我们应用的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例子,如:书包带*而宽;吸管一头尖一头钝;椅子用宽而*的板*不用一细杆等等。同时让同学们参与做对比小实验,这样不仅说明问题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轻轻松松学*,又懂得了生活中的很多情况用到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和表达能力,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物理兴趣和学*信心有很好的作用。

  (五)作业

  1、收集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少压强的例子。

  2、课外小实验:测出你站立在地上的压强。

  3、一人空手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如果他要营救一个掉进冰窟窿里的孩子,是站着跑过去还是爬着过去?

  一、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

  三、主题

  压强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六、设计者

  雁鸣湖中学慕智勇

  七、目标确定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八、教材分析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由“压强”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又从物理学*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节内容集情感体验、实验探究、计算、应用于一体,涉及的知识多、综合性强。

  九、学情分析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十、学*目标

  (一)、能举例说明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能熟练应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会解释和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十一、评价任务

  (一)、通过图片、学生举例和列表格的方式来检测目标一达成

  (二)、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来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三)、通过例题和学生练*来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点

  复*提问

  展示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目标(一)压力1.什么是压力

  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目标(二)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目标(三).1、压强计算公式

  2、*题练*

  目标(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题检学部分

  课堂小结

  作业展示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1.播放本节节首图。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

  1.师生共同分析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表面受到压力的情形,并画出表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问:它们所受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2.总结什么是压力及相关知识:(1)压力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2)压力作用点:被压物体的表面。(3)压力方向: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内部。(4)压力产生条件:物体之间接触且互相挤压(压力本质是弹力)。

  3.请同学们分别画出上面几种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4.讲述并总结压力和重力的关系:

  5.演示:压气球。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使物体发生形变)

  6.演示:指导学生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压气球,观察形变程度。问:形变程度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7.指导学生按图所示用笔尖和笔尾扎手。问:两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8.讲述受力面积,了解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9.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有关内容,认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2)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本实验中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海绵的形变程度)

  ②甲图和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③乙图和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3)总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10.讲述:根据实验结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要比较压力,又要比较受力面积。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11.指导学生根据压强定义并利用课本写出压强公式:p=F/S

  认识各字母的含义。

  12.(1)指导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计算:一辆推土机重200000N,

  两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5m2

  ,求推土机对水*地面的压强是多少?推土机每*方米对水*地面的压力是多少?

  (2)讲述:①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Pa),1Pa=1N/m2

  ②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的压力。

  13.师生共同分析解答课本第31页例题。

  14.提出问题:(1)钉子、缝衣针为什么要做得很尖?刀刃为什么要磨得很薄?(2)铁轨下面为什么要铺放枕木?推土机为什么要装宽大的履带?15.老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对物体的压强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任何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破坏(例)。

  1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和32页有关内容,回答:哪些地方要增大压强?哪些地方要减小压强?各用什么方法?17.总结:(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18.讨论:为了把菜切断,可以用力切,也可以把刀磨一磨,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利用公式讲述,在压强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省力)

  师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

  回答问题

  阅读、体验、思考。

  聆听、分析、画

  图、总结。

  聆听、总结、记笔记。

  实验、观察、思考。

  聆听、记笔记。

  阅读、实验、总结。

  聆听、记录、阅读。

  解答,分析。

  分析解答。

  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并回答。

  总结、思考。

  复*相关知识。

  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学*从实例中总结知识。

  学*压力和重力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压力概念。

  了解压力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教学要求。

  学*利用实例归纳物理知识。学*用压强公式解题。

  学*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初中物理复*课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年级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学*的热情和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能力、归纳能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学**惯,掌握好物理的学*方法,加强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进一步打好基础。做好学生的竞赛辅导工作,争取在物理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完成初中物理的复*工作,争取中考全面获胜。

  三、具体措施

  1、坚持集体备课,加强各教师间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发挥群体力量。加强教法研究和发挥最高效益。

  2、教学中应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点面结合,逐步扩展。

  3、强化月考,关注教学成果。

  4、加强试题收集与研究,了解并掌握中考试题和中考命题的趋势。

  四、复*计划

  第一轮复*,以课本以及能力训练为依据,复*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实验。

  第二轮复*,以自编讲稿为依据,分类复*。

  第三轮复*,收集整理以往中考试题,编制使用模拟试卷,进行综合练*。

  五、实施计划表

  时间

  内容

  周

  1

  3.1—3.7

  第一轮,声现象,物态变化

  2

  3.8—3.14

  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

  3

  3.15—3.21

  光综合练*

  4

  3.22—3.28

  电流,电路

  5

  3.29—4.4

  欧姆定律

  6

  4.5—4.11

  电功,电功率

  7

  4.12—4.18

  安全用电,电与磁

  8

  4.19—4.25

  电学综合练*

  9

  4.26—5.2

  力学综合复*

  10

  5.3—5.9

  第二轮复*,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实验

  11

  5.10—5.16

  创新型科学探究题综合复*

  12

  5.17—5.23

  创新型科学探究题综合复*

  13

  5.24—5.30

  第三轮复*,综合复*

  14

  5.31—6.6

  综合复*

  15

  6.7—6.13

  综合复*

  16

  6.14—6.20

  考前指导,中考

  九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1、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九年级的内容相对八年级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九年级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5.结合学校的“书香校园”活动,每月至少读一本好书,并记录学*笔记。


初中物理复*课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初中物理课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校的生命,要切实落实减轻学生负担,一定要致力于构建高效的课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老师们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效,而且应该高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教学是否有效,要看每位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或发展,具体看四个指标:

  一是学生走出课堂有否获得新知

  二是学生是否获得新的能力或已有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是学生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是是否形成了主动发展的意识和*惯

  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处理教材,教学内容必须从简单到难,让学生从不会到有点会再到完全会。所谓“高效”主要是指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之间相吻合,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一、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要联系生活,浓缩各种物理现象、题型等

  新授课是学生学*某一知识点、物理现象的第一印象,这入门的第一印象是否清晰、明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效果,在新授课过程中能把所列示的物理现象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再应用到生活中去,或再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可以说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

  二、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普遍的关注。

  在课堂上“生不动,我动”是一厢情愿,“生动,我也动”才能和谐高效发展,师生才能取得共赢。因此在课堂上通常要关注学生的动态,调动起学生的学*积极性。例如: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经常用目光或微笑扫描到课室的每一个角落去与学生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体会到老师的关注、温暖和支持;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点点的关注对学生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三、要想课堂变得高效,集体备课要做好、做足。

  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备课”意义非比寻常,它是教师围绕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性活动,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备课深入透彻,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挥洒自如,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也只有如此,才能出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无论自己如何绞尽脑汁备课,到上课时总有不足的感觉。这时,就需要用到集体的智慧了。*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强调的正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集体备课正是通过发挥教研组的群体力量,互取所长,使组内教师资源共享,能取得较好成效的一种备课方式。

  本学期物理科组在备课前都在认真学*和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必须阅读同类的其他教科书与自己讲授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综合各家的论点,充实补充教材之不足。做到 “五个定”:

  ①定时

  ②定内容

  ③定人员

  ④定场所

  ⑤定记载(指定专人记载,记录研讨时间、地点、参加者、研讨内容及遇到的困惑等)

  同时留出一定时间,让不同教学点的教师交流教学设计,评点各自教学设计的优缺点。同时把集体备课内容固定存放在某一固定位置,以便以后使用。每周四在办公室集体备课;固定备课内容:主要讨论下周上课的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等等;固定安排人员整理:每次组内均安排一名教师执笔,把备课内容整理成教案并交打印室打印,在下周四之前发到组内教师;固定修改:各教师领到教案后,根据本班情况对教案进行适当修改;固定反馈:在下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上次的教后感,以利于今后改进教学。

  四、要想课堂变得高效,就要调动学生的五官参与到课堂中。

  “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事”,从哲人的话中我们可以明白,教学是要调动学生参与到你的活动中去,当学生体验过后的内容,掌握也就容易得多了。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谁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也就成了成功的关健因素。

  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指导思想,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教案与学案互为一体,学生根据“讲学稿”预*时往往能解决新授课50%以上的问题,于是当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与感悟走进课堂的时候,知识对他们就从原先的未知转变为“已知”,而课堂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成为知识的“再现”。

  如此,课堂就不单单体现单向传输知识的功能,而成为师生探讨问题、交流观点的场所;并且此时的学生更乐于表现,更能体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些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练、实验、比赛、表扬等多种手段,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教,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因而学生和主体地位被调动起来了,手到、口到、眼到、脑到、耳到,学生的所有感官都用到了学*上,自然成绩也就出来了。

  随着课改的纵深发展,“有效”、“高效”已经成为理想物理课堂的孜孜追求。让我们抛开形式化和功利化,真正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物理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而努力,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一、: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兴趣,充分调动其学*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渗透STS教育,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社会意识。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第一、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纳米技术、超导体、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第二、重视学*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如将电的知识与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修理各种家用电器相联系;将能源的利用与生活中如何节能相联系;将物态变化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联系,将浮力与潜水艇的浮沉相联系;将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相联系等。第三、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

  此外,教师在设计*题时,应多考虑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如学*惯性后,解释刹车时人体上半身为什么向前倾的现象。学*杠杆后,解释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省力的道理;学*了长度的测量后,会从地图上测出长春到北京铁路线的长度;学*了光的反射,解释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学*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学*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压强后,解释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通过多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中这种被动的学*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策略。

  总之,体验式学*无论是作为一种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因此,作为教师应有创造力,以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创造充满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兴趣、学**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中这种被动的学*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目的、兴趣、意志、态度、*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四、依靠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实验教学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比如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任务。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承认学生有差异,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有价值。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然后将问题进行综合。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物理兴趣的水*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

  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物理的困难。


初中物理复*课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重力加速度概念,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5、通过对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并感受先辈大师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二、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 ,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显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 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三、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直线运动呢?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四、自由落体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3)在通常的计算中,可以把g取作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把g取作10m/s2

  五、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课后*题

  1、阅读《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教材练*(1)至(4)题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探究磁铁的有关性质。 2. 认识不同形状的磁铁。 3. 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4. 知道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磁铁的一些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学生独立探究,发现磁铁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回形针、针、线、水彩笔、卡纸。

  研究磁铁

  一、各种形状的磁铁

  二、磁铁的性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反思

  一开始,我就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科学学*活动。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我直接教给学生实验步骤,让他们主动去实验,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种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思维,保持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课堂呈现出这样几点问题:

  1、学生探究的意识不浓烈,在“玩”磁铁的时候很不关注现象,没有从现象有意识的去思考磁铁有可能存在的性质。 2、学生探究的方法不多,只有部分科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会想着用多种方法去探究性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应用了一种方法后就不去思考别的方法。有的学生方法应用也不妥当,拿着磁铁在做拼图游戏,一点也没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3、以小组的形式在探究,但小组成员间真正的交流很少。

  身为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悉心地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掌握好学生的学*状态、心理动态。争取让每节课成为成功课,不留有遗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及创设情景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社会生活》。学生通过学*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和量筒来测定物理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为此,我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二、学情分析:

  从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从学生掌握知识水*上来看,虽然学*了质量和密度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测量工具名称,但在对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刻,有些测量工具仅是通过多媒体见过其形,没有真正的去实践过,有些没有见过的材料也只有合作交流,猜想其作用,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加以引导教给学生使用工具的方法,利用测量数据分析问题的思路,并对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适时分析。

  三、设计理念

  做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在这节课打破教材结构,合理重组内容,使整个课堂既充实、严谨,又增强了科学性。教师善于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呈现出情理相济、动静相成和谐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和教师一道积极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给获取成功的同学以祝贺,给遇到困难的同学以指引,给失去信心的同学以支援。

  教师深挖本节课所能体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这节实验活动课的内容就是依靠实验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常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利用这些“难题”来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其自发学*、自主探究、自行获解,实验中发挥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培养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信心,与此同时,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获取知识。

  四、设计思路: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的熏陶,培养他们创新的精神、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突出与突破的方法是利用组间合作与汇报交流来实现。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评价、评估,完成本节内容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得出每一个问题的初步结论,并总结出每个情境中使用的方法。

  合作学*:学生组内合作与集体合作是这一节课呈现的主要方式,充分利用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智慧,积思广仪、众志成城。合作学*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影响与渗透。

  4、学法指导

  在进行课程探究前,针对学*未知的方法、没有

  接触到的(自制教具)材料给予适量的方法提示;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鼓励实验方法的多样化,对于明显的思路和操作错误及时指导;在课题探究结束后,和学生一起对实验中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五、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根据实验可能用的器材进行相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并与实验管理员协调好,上课时一同协助提供学生所需器材。对实验室中没有的一些器材提前作好收集和准备,如大塑料可乐瓶、铅球、保鲜膜、油漆、木锯、废旧的课桌、台秤等。由于本节内容较多,所以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课连着下午第四节的活动课进行两节课较好。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段时间学*了三个重要的物理量:密度、质量、体积,请问哪位同学能

  告诉大家三者的关系呢?

  生:三者的关系可用一表达式来说明:ρ=m/v

  对于同种物质,它的密度不受m和V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表述给予表扬,同时指出他们所述之处的不足,物质的密度受到状态的影响。)

  师:我们还学*了测量质量和体积的仪器:天*和量筒。请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器材使用

  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生:(描述使用方法,找几位同学补充,使表达更完整。)

  师:课下我有几个问题,请大家帮助我来解决,每个实验小组都选择了一个探究课题,采用

  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究,然后向同学们进行陈述报告。

  (二)课题选定和探究方案制定

  教师依据学情对全班同学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大约十二三个人,全班共划分为四个小组,然

  后采用抽签的形式进行探究课题的选择。然后小组内进行课题的研讨并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巡回观察,并

  适当的进行指导。

  探究课题:

  1、铅球是铅做的吗?

  2、测砖的密度

  3、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4、测量方糖的密度

  (三)实验探究和汇报

  各组制定完毕探究方案之后,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器材选择,完毕之后,按顺序各小组进行

  实验方案的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

  第一组:铅球是铅做的吗?

  学生甲:我们从器材桌上选择了一个铅球,上面标的是6斤的铅球,为了得到精确的数据,

  我们在课下用台秤测量了一下,其质量为2.9kg。

  学生乙:(板书)m=2.9kg。

  学生甲:在测量铅球的体积时,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量筒,于是我们使用了水

  槽,把铅球放入水槽中,用烧杯向水槽中注水,直到水没过铅球,用粘贴纸在此处作一标记。

  学生乙:在学生甲的描述下进行操作。

  学生甲:将铅球取出,水面下降,然后用量筒向水槽中注水,直至再次达到标记,记下注入的水的体积,即铅球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V水=V铅球=0.38L

  学生甲:根据可计算出铅球的密度,密度表中ρ铅=11.3g/cm3。

  学生乙:(板书)ρ球<ρ铅

  学生甲: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澄清了一个事实,铅球的基本成分是铁,而不是铅做的!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丙:有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测量铅球的体积,利用墙角、直尺和三角板直接测出铅球的直径d,根据球体的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生丁:为测量球的体积,我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自制量筒,利用直径足够大的透明塑料瓶,去掉顶端较细的部分,在瓶的外壁贴一张纸条,用标准量筒量好100cm3的水,倒入瓶内,在纸条上画出液面的位置,再用量筒倒入400cm3的水,作标记500cm3,将二者之间进行*分,用自制量筒测出铅球的体积。

  师:大家太棒了!每个同学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让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自制量筒。下面,哪组同学再为大家作一次汇报?

  第二组:测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探究的课题是:测砖的密度。用天*直接测量砖的质量m。

  学生乙:(板书)m=60.5g。

  学生甲:用量筒测量砖的体积时,我们发现砖放入水中时,砖具有吸水性,这样测出来的砖

  的体积偏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

  V水,让砖头吸饱水之后,再放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由此计算砖的体积。

  学生乙:(板书,演算)V水=20cm3 V=60cm3

  V砖=V-V水=60cm3-20cm3=40cm3

  学生甲:也许我们的办法不是最好的,让大家提出更巧妙的办法。

  (学生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对改进的方法进行表述)

  学生丙:砖吸水后会膨胀,同样体积会变大,为了克服砖的吸水性,我们采取在砖的表面涂

  层油漆或包一层保鲜膜的方法。

  学生丁: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不测量整块砖的密度呢?这样,我们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砖的

  长、宽、高。计算出整块砖的体积。

  第三组:测量方糖的密度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测量方糖的密度。首先用天*测出几块方糖的质量m,然后除

  以方糖的个数n,求出一块方糖的质量。

  (板书)

  学生甲:在测量体积时,我们想到一些方法来克服糖溶于水的问题,如包上保鲜膜等。后来我想起妈妈在沏糖水时,糖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溶解了,于是我们就想到用不再溶解糖的糖水来测方糖的体积,实验中由于一块方糖体积较小,测量时误差较大,所以我们测量出几块方糖体积,再除以方糖的个数,求出一块方糖的体积。

  学生乙:(进行操作,板书)V糖水=20mlV=25ml

  学生丙:我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测方糖的体积,糖溶于水,但是糖不溶于油啊,如果我们用油来测体积,就避免了糖溶于水这一问题。

  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尤其是用油测方糖的体积,更让我们有新的思路。

  第四组:测课桌体积有多大

  学生甲:我们的探究课题是:课桌的体积有多大。我们利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这一点,采用测样本的方法,取和课桌一样的木料来测密度。我们先用台秤测一张课桌的质量m1,用天*测小木块的质量m2

  学生乙:(板书)m1=15kgm2=28g

  学生甲:在量筒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将木块放入量筒中,它在水面上漂浮,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读出体积V2,计算木料的体积V样本。

  学生乙:(操作并计算)V1=40cm3V2=80cm3

  V样本=V2-V1=40cm3

  学生丙:在测木块体积时,用铁丝将木块压入水中不易操作,我有一个更便于操作的方法:

  1.用细线将一石块系在木块下。2.将量筒倒入一定体积的'水V1。3.将石块先浸没在水中,读量筒中的

  示数V2。4.将石块和木块一起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的示数V3。5.木块的体积V=V3-V2。

  (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

  今天我很受感动,从同学们的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勇于克服困难的态度,同时,大家也教会了我很多新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当然大家在实验操作中可能有些地方不够规范,例如:胶头滴管的使用。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会做得更好。

  摘 要:从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情况看,已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的观念不更新,很难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所以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从自我做起,更新观念,深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教学设计 更新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物理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新课程的提出和实施极大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伴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进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本质不同,可以说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在传统观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学*结果,忽视学生的学*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养成被动的接受性学**惯,久而久之教学就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忽视学生的发展,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结果与新课程理念中的教学设计理念相悖。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这就要求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与时俱进,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即坚持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

  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是新课程对于教学设计提出的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初中物理教师要不断学*,摆脱旧的教学理念的束缚,主动更新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

  1.教材第一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在传统教学中,教科书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教要严格根据教材展开,而且教学的答案不允许更改和变通,考试有着标准答案,这个答案就在教科书上。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丝毫的自主性,严格按照教科书的内容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然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先设计进行的,当教学设计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至于学生掌握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的分数才知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因素被忽略,有时甚至成为阻碍教师实施教学的不利因素,因为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并不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活力的,一方面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体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学生的疑问不能得到解答。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下,他们不得不学*那些不想学、不愿意学的知识内容,从这一方面说,学生学得很苦,而且凭记忆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实际,更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

  负担。最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无法实现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学*过程。


初中物理复*课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8)

——《简易方程复*课》教学设计合集5篇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9及“做一做”,练*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反馈练*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强调验算)

  (四)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十一5—7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知道解方程的方法有两种,并掌握这两种方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二、探索新知,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

  (1)根据图画列方程

  (2)反馈:

  a、X+3=9

  b、9—X=3

  C、9—3=X

  (强调:列方程时X不单独出现在等号的一边,因为这样这个方程没有意义。)

  (3)以X+3=9为例教学解方程

  三、课堂练*:

  1、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2、解下列方程。(用两种方法解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方程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出示57页天*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研究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叫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7页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学生自学后汇报。(板书)齐读两个概念。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要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巩固练*,加深理解。

  师:完成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吗?X=2呢?(完成后汇报)

  生:X=3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3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生:X=2不是方程5X=15的解,因为X=2时左边5×2=10,右边是15,左边和右边不相等,所以X=2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解简易方程

  1、复*等式的性质

  师:前两天我们学会了等式的性质,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1)如果5+3=8,那么5+3-3=8()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3)如果a-7=8,那么a-7+7=8()

  (4)如果X+9=45,那么X+9-9=45()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

  生: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引出课题。

  师:(3)(4)题不但是等式而且是方程,我们知道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所以等式的性质对方程同样适用,今天我们将应用等式的性质来帮我们解方程。

  3、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3页第3题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会解方程,进一步明确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等概念;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易方程,体会化归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方法。

  目标解析:

  简易方程的复*分为三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本学期是学生首次正式学*代数知识,这些代数知识对于学生将来进一步的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复*时要结合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确定未知量、列出方程、解方程从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和缜密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解简易方程,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练*:

  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吗?独立完成。

  (1)的7倍;

  (2)的5倍加6;

  (3)5减的差除以3;

  (4)200减5个;

  (5)比7个多2的数;

  (6)边长为的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

  2.指名汇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写?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同时注意到: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前面,一个数*方的意义与写法等。

  3.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题的练*唤醒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的回忆,再通过说一说理由来进一步回顾这一知识需要注意的地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二、复*简易方程

  1.谁能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一个方程必须满足几个条件?(两个条件:既要有未知数,还要是等式,缺一不可。)

  3.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是方程的请解出方程。

  (1);

  (2);

  (3);

  (4);

  (5)3+5=8。

  解析:

  (1)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2)是方程

  (3)是不等式;

  (4)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5)是等式,但没有未知数。

  学生独立解方程:。

  指名上黑板解方程,其他同学在练*本上完成。

  教师评价,帮助学生结合解题进一步认识方程、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设计意图】复*简易方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方程,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找到一个方程需要满足的条件:①含有未知数;②是等式。再通过对具体式子的判断达到巩固和灵活运用的目的。学生独立解方程后教师再进行评价,目的是可以检验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复*,并结合解题的过程来理解“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三、复*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师:认识了方程,学会了解方程,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了。

  1.根据图示解决问题:

  (1)根据图意列等量关系:;

  (2)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3)解方程。

  (4)评价总结。

  2.根据题意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第(3)小题,了解题意。

  (2)列出等量关系:地球赤道的长度×7+2=光每秒传播的距离。

  (3)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地球赤道大约长万千米。

  答:地球赤道大约长4万千米。

  【设计意图】列方程解决问题,通过两种方法来进行理解:一种方法是看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文字信息列出等量关系,将方程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简便性。

  四、练*巩固

  1.请用字母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第(1)小题)。

  2.解下列方程(课件出示教材第113页第3题第(2)小题)。

  (1)请四名同学板书,每人一题,其他学生在练*本上完成。

  (2)学生评价总结。

  3.用方程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8页练*二十五第18题。

  解:设现在可以做个毛绒兔。

  列出等量关系:后来做毛绒兔的材料=原来准备做毛绒兔的材料,即后来做一个毛绒兔的材料×可做的数量=原来做一个毛绒兔的材料×可做的数量,可得

  答:现在可以做190个毛绒兔。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8页练*二十五第20题。

  这个鱼塘的图形是一个梯形,鱼塘的两条*行的边分别是这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求*行线**的宽度即是求这个梯形的高。根据求梯形面积的公式可以列出等量关系:

  (上底+下底)×高÷2=梯形面积。

  解:设**的宽度为米。

  答:**的宽度为47米。

  【设计意图】第1题既练*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又结合了等量关系来列式;第2题解方程,涵盖了加、减、乘、除四种情况,可以分别板书将学生常犯的错误呈现出来,给学生巩固和再次反思的机会;第3题用方程解决两个问题,第(1)题根据不变的量找到等量关系,第(2)题根据面积公式找等量关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会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五、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义和验算的方法,能正确解方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再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学**惯。

  过程预设:

  一、情境创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文峰大世界推出学生用品大展销,这里是选取其中的几件。

  商品上标价分别为(字母表示的为商品价格不知道的):

  上衣 65元 巧克力 y元

  钢笔 40元 皮鞋 60元

  书 x元 文具盒 20元

  如果拿100块钱去买商品,用钱的结果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三种情况,大于、小于、等于)

  如果请你自己购物的话,你准备选择什么

  把你的购买情况与用钱结果用式子表示出来。纯茨隳苄炊嗌伲?BR>选取生列出的算式: 65+40=100 65+x<100 y+60 x+y等等

  二、观察讨论:把上面的式子分类,你认为可以怎么分?

  1.小组讨论,介绍如何分。

  2.教师指出:像这些用等号连起来的算式我们都叫它等式。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师板书。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方程。(板书课题)

  4.提问:这里哪些算式是方程?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用集合圈圈出方程。

  知道了什么是方程,你能写出一些方程来吗?试试看,在随练本上写出一个方程。

  5.汇报:说说你写的方程是怎样的?

  提问:如65+x是方程吗?为什么?

  由此看出:具备方程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师:65+x=100、65+58=123都是等式,一个是方程,一个不是方程,方程和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可以用一句话或者图来表示吗?

  三、方程史话

  说起方程,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呢:我们都知道《九章算术》是我国著名的《算经十书》之一,是十部算经中最重要的一部。《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绝大多数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中方程术是《九章算术》最高的数学成就,是它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方程的概念,并系统地总结了方程的解法,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希腊丢番图方程要早三百多年。

  《九章算术》反映出我国古代数学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取得在全世界领先发展的地位,作为一部世界科学名著,它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它已被译成日、俄、德、法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四、解方程

  1.师:大家知道这些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练*求未知数,指名板演。(两题)

  师讲解:这是我们学过的求未知数x,当x=?时这个方程两边才相等,所以我们把x=?就叫做是这个方程的解。提问:另一道方程的解是多少?

  刚才我们求这个方程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因此,我们在解方程时写个“解”字。师补充写解。

  其实我们以前求未知数x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解方程。

  2.选出方程的解,并画上横线。

  X+8=30 (x=38 x=22)

  X=5是方程( )的解。15x=3 6x=30

  12-x=8 (x=4 x=20)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方程的解的?

  3.检验

  师:我们在解方程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代进去的方法算一算,如果它的等式结果和右边相等,说明是正确的,这种就是方程的检验方法。

  请大家把书翻到80页,看一下方程的检验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检验的格式,自己任意挑选一题进行检验。

  五、巩固练*

  做个游戏,好吗?

  1.分组出五题判断题,写出式子,可以是方程,也可以不是方程的,考考其他组,看看哪个组编的题最好。

  2.求出最好这组中的两道方程中的解,并检验。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页例3和练*十二的第5-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知道一个数的*方的含义,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简写和略写乘号。

  2.使学生能够语言表达运算定律和字母公式,能够将数字代入字母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的简单美。

  【重点难点】

  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2.理解一个数的*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投影出示)

  18+34=34+()(加法交换律)

  (357+55)+45=357+(+)(加法结合律)

  35×()=59×()(乘法交换律)

  (1.2×2.5)×4=1.2×(×)(乘法结合律)

  (4+8)×3.5=()×3.5+()×()(乘法分配律)

  2.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吗?还记得这些运算定律的文字叙述吗?

  3.讨论交流:我们用文字描述了这些运算定律,但是文字很多,有什么办法更简便呢?

  学生汇报交流: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更简便。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教学例3中的第(1)题。

  (1)结合课前引入,多媒体出示例3(1)的情景图,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

  (2)先在组内说一说,然后按照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在书上。

  填写表格,全班交流。

  (3)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性。

  提问:通过刚才的回忆、整理、交流、展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引导总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更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4)介绍乘号的不同表示方法。

  师: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发现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更简明易记、便于应用。其实,在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里,还可以进一步简化。请大家认真观察屏幕,看你能发现什么?(多媒体出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引导小结: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比如a×b=b×a可记作:成a·b=b·a或ab=ba。

  师:下面请大家再用简便的形式把运算定律写一遍。

  学生独立完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2.教学例3中的第(2)题。

  (1)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如果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怎样用字母表示呢?

  (多媒体出示例3(2)图。)

  学生活动:尝试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教师学生明确:

  ①关于“*方”的表示方法。

  师: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a中出现a·a,也可以写成a2,读作“a的*方”,表示两个a相乘,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一般写成S=a2。

  讨论:a2也可以写成a×2,对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