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设计实用1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摩擦力教学设计 1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而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p少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4)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控制变量的方法。

  (5)学*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6)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惯。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但也是比较容易冲动,缺乏耐心。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激励性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各自和团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本节课的意义在于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小组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既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了力、重力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学*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通过情景体验,来认识摩檫力,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本节课重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和数据分析,有利于养成规范的探究*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手沿桌面滑动等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根据二力*衡,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物体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能运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总结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通过解析生活中人走路、汽车刹车等实例,会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任务:

  1、通过“拔河比赛”、“手沿桌面滑动”、“推动牙刷”等方式,评价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根据二力*衡测量摩擦力,运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操作、语言表达能力,检测目标二的达成度。

  3、通过举例,阅读课本,会说出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评价学生自学、归纳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三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明确目标

  情境导入

  (3分钟)

  活动一:

  1、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要求。

  2、穿钉子鞋的瘦小女生和穿滑轮鞋的强壮男生进行拔河比赛。

  (完成目标一)

  1、明确目标。

  2、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生活体验

  感受摩擦力

  (8分钟)

  活动二:

  1、学生通过手沿桌面滑动感受摩擦力。

  2、教师演示在桌面上推动牙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完成目标一)

  1、学生亲身感受,认识摩擦力。

  2、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理解摩擦力的定义。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25分钟)

  活动三:

  1、学生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各小组选取研究课题。

  2、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摩擦力?小组根据课题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并分享。

  3、各小组进行实验,分享自己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5、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的实验装置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完成目标二)

  1、学生根据课前预*,大胆猜想。

  2、引导学生如何测量摩擦力。

  3、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5、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9分钟)

  活动四:

  1、引导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现象。

  2、学生阅读课本P25―P26页,分组讨论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完成目标三)

  1、通过举例,知道摩擦力既有益也有害。

  2、通过阅读课本和讨论,得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第3节摩擦力

  1、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大小(摩擦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3、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加压力(2)使接触面更粗糙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3)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使接触面分离

  摩擦力教学设计 2

  一、设计思路

  1. 设计理念

  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但对于摩擦力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此而已。对于摩擦力的种类,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摩擦力并不是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并不知晓。所以,本课在讲授、实验中要注意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及冲突,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会区分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及增大有益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规律的*惯。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解决办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方案及其实验操作

  解决办法:采取方案交流和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流法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

  (1)演示器材:橡胶棒一个,细毛扫帚一把、软弹簧一个,木块、长木板一个

  【设计意图:在学*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方向时演示,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更形象,直观】

  (2)分组器材:牙刷、测力计、毛巾、棉布、长木板、小木块各12个,钩码72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过程】

  2.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本节课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原因是: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信息丰富,直观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游戏1:让一个力气大的男生握住事先抹过洗洁精水的橡胶棒一端,让一个力气小的女生握住棒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小游戏2:两本书尽可能多的错页交叉在一起,找两个力气大的男生看能不能将书拉开?

  [探究新知一]摩擦力

  <活动1>感受摩擦力

  (1)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放在水*放置的长木板上,用软弹簧拉,观察弹簧的状态。

  (2)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手相对桌面滑动),感受桌面对手有没有作用?

  (3)学生实验:换用牙刷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观察牙刷的状态

  【小结】实验表明,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接触面 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探究新知二]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2>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生活中的实例:

  (1)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 有关;

  (2)汽车制动后在柏油路面比在结冰路面上更容易停止,猜想摩擦力可能与 有关;

  (3)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是否与 有关;

  由上述实例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 、 、 有关。

  想一想:在研究上述某一个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时,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我们又该如何判断摩擦力的变化呢?

  信息快递:用弹簧测力计水*拉动桌面上的物体,使其沿直线匀速滑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原理:二力*衡)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探究压力大小对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次数

  压力/N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N

  1

  2

  3

  实验结论: ;

  (2)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次数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N

  1

  木板

  2

  棉布

  3

  毛巾

  实验结论: ;

  (3)探究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对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次数

  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N

  1

  较大面积

  2

  较小面积

  实验结论: ;

  【小结3】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与_____________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______;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 。

  <试一试>把一未开封的桶装水横放在地面上,用力推和用力拖水桶那个费力?

  实验结论:若把滑动变为滚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_____。

  [探究新知三]生活中的摩擦

  <思考>1.摩擦力对于人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试一试举例说明。

  2.对于有害摩擦我们应设法 ,而对于有益摩擦我们应设法 。

  【小结4】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一练:下列示例中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摩擦,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1)自行车的刹车装置 ;

  (2)轴承中装有滚珠 ;

  (3)门与门之间的活页用久了要涂润滑油 ;

  (4)鞋底的花纹 。

  <活动3>说说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着摩擦?是增大还是减小摩擦的?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思考>假如没有摩擦,世界会变得怎样?

  摩擦力教学设计 3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学*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

  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学生演示用:小车、长木板、毛巾、弹簧秤、木块、金属块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提问

  师:前面我们学*了哪两种力?

  生:重力、弹力

  师: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师:请看实验:老师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此时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

  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后来小车慢慢停下来。

  师: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慢慢停下来?

  生: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问题)

  生:讨论举例(搜集事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归纳分析)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得出结论)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创造性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儿?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板书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并举例巩固。)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左。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猜想或假设)

  师:(副板书)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

  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讨论、回答)讲桌上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学生现察进行评估、补充)(设计实验)

  (说明:在测量摩擦力时,物体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教师应及时参与讨论,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测量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和接触面这两个因素是否有关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地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实验数据。)(进行实验)

  师:(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同学设计的表格与你设计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递给老师,(展示并进行评估)根据这几组表格的'内容,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个别回答并补充)摩擦力与重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重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对刚才的结论,同学们有没有疑问?(评估交流)

  生:思考、讨论。

  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大确切。为什么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师生实验: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并将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轻轻向前推手指;③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学谈一**验。

  生:(实验谈体会)手指前进越来越困难(受摩擦力越来越大)。

  师:什么原因使摩擦力变大呢?

  生:(讨论回答)手对桌面所施加压力不同,压力大、摩擦力大。

  师:因此,我们对上述结论应做怎样的修改呢?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大小应改为与压力大小有关。

  师:当物体放在水*面上时,物体受的重力和它对桌面压力大小是相等的。有关压力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学*。(板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

  师: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利用桌面器材继续实验。(提示:研究接触面积时,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应控制相同。)

  (说明:实验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师:(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辨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 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板书)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说明:以上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小结)本节课: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①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题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六、作业

  以“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摩擦力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学中三种重要性质的力之一,也是学生学*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一种力,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阶段物理学*必须跨越的的一道门槛。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中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及其计算来理解认识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本节的学*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为以后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已初步认识了摩擦力的分类,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但这些认识是定性的,较为模糊的,未涉及定量的计算。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又十分密切,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生活中的实例比较丰富。

  因此,一些看法和认识已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教学中必须纠正留在学生脑海中的错误认识,通过探究实验和科学的推理,深刻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从具体形象的思维上升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计算。尤其是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是学生学*的难点,从初中到高中这一步跨的比较大,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实验的设计、探究的过程,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来减缓学*的坡度,顺利越过这道力学学*的门槛。这对增强学生学*物理的自信心,消除学*物理的畏难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3)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理解“相对”和“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难点:

  (1)设计方案,探究影响最大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相对”和“相对运动趋势”含义的理解

  教学流程图

  实验器材准备

  木板小车及钩码、弹簧测力计、毛巾、地毯、玻璃板、长木板、米、塑料杯、筷子、水等。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类——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思维程序,探究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用手竖直拿起一本书,将黑板擦压在黑板上。

  问题: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实验2:在一个小塑料杯子里倒一杯米,插一根筷子跟米里面,提问:筷子能把米提起来吗?有什么办法用一根筷子就能把米提起来呢?引导学生回答:放一些水进米里面,压一压米,增大筷子和米之间的摩擦,筷子就能把米提起来了。

  实验3:把两本互相交替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第一次,叠的页数较少,比较容易分开;第二次,叠的页数相对多一点,分开的难度增大。思考: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初中我们学*的摩擦力的有关知识。

  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种类?(静、滑动和滚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摩擦力

  1.同学们先观察下面四幅图,从图中我们找找看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2.归纳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概念

  3.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列举各类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存在情况,并进行实例判断。

  (二)、探究静摩擦力

  1.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

  根据上述实例引导学生归纳

  (1)物体与物体之间接触;

  (2)两个接触面粗糙;

  (3)相互挤压(有形变);

  (4)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问题:你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

  归纳判断静摩擦力的两种方法

  (1)假设法(又称解除法):可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看物体间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

  (2)状态分析法:根据运动状态,运用*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判断。

  3.实验探究: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用右图实验进行研究:缓慢的拉动弹簧测力计,设计表格记录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静摩擦力不会无限制增大,它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当超过这个限度时,物体将由静止变为运动。即由相对运动的趋势变为相对运动,此时所受摩擦力将变为滑动摩擦力。即静摩擦力有最大值,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它的数值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水*拉力的大小。

  可见: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可以是一个变力,它的大小可以在0与Fmax之间,即0<F≤Fmax

  4.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

  回顾我们刚才的实验,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Fmax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与这些因素有什么关系?

  利用提供的器材,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操作中改进实验,得出结论。

  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演示可能的几种方案,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找出教师演示中存在的不足和错误,设计合适的方案

  (1)与物体的所受压力(正压力)有关。

  (2)与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静摩擦力的方向

  前面我们研究了静摩擦力的大小,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曲面则与接触面相切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此处“相对运动趋势”是指该物体“相对”于与它接触的物体(另一物体)而言的。即互以相互接触的对方为参考系。

  6.静摩擦力的应用

  阅读书本P58“说一说”,了解静摩擦力的应用。并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静摩擦力的事例。

  练*:物体相对于传送带处于静止状态,判断下列传送带上物体有无静摩擦力以及其方向。

  做一做体验最大静摩擦的大小。将手压在桌面上,改变压力,拉动手。

  谈谈有什么感觉。

  三、新课巩固

  1.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三要素,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节课的学到的知识内容,还应该体会本课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完成问题与练*。

  3.补充练*

  摩擦力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学中三种重要性质的力之一,也是学生学*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一种力,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阶段物理学*必须跨越的的一道门槛。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中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及其计算来理解认识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本节的学*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为以后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已初步认识了摩擦力的分类,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但这些认识是定性的,较为模糊的,未涉及定量的计算。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又十分密切,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生活中的实例比较丰富。

  因此,一些看法和认识已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教学中必须纠正留在学生脑海中的错误认识,通过探究实验和科学的推理,深刻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从具体形象的思维上升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计算。尤其是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是学生学*的难点,从初中到高中这一步跨的比较大,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实验的设计、探究的过程,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来减缓学*的坡度,顺利越过这道力学学*的门槛。这对增强学生学*物理的自信心,消除学*物理的畏难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3)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理解“相对”和“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难点:

  (1)设计方案,探究影响最大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相对”和“相对运动趋势”含义的理解

  教学流程图

  实验器材准备

  木板小车及钩码、弹簧测力计、毛巾、地毯、玻璃板、长木板、米、塑料杯、筷子、水等。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类——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思维程序,探究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用手竖直拿起一本书,将黑板擦压在黑板上。

  问题: 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实验2:在一个小塑料杯子里倒一杯米,插一根筷子跟米里面,提问:筷子能把米提起来吗?有什么办法用一根筷子就能把米提起来呢? 引导学生回答:放一些水进米里面,压一压米,增大筷子和米之间的摩擦,筷子就能把米提起来了。

  实验3:把两本互相交替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第一次,叠的页数较少,比较容易分开;第二次,叠的页数相对多一点,分开的难度增大。 思考: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初中我们学*的摩擦力的有关知识。

  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种类?(静、滑动和滚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摩擦力

  1.同学们先观察下面四幅图,从图中我们找找看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2.归纳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概念

  3.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列举各类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存在情况,并进行实例判断。

  (二)、探究静摩擦力

  1.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

  根据上述实例引导学生归纳

  (1)物体与物体之间接触;

  (2)两个接触面粗糙;

  (3)相互挤压(有形变);

  (4)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问题:你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

  归纳判断静摩擦力的两种方法

  (1)假设法(又称解除法):可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看物体间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

  (2)状态分析法:根据运动状态,运用*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判断。

  3.实验探究: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用右图实验进行研究:缓慢的拉动弹簧测力计,设计表格记录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静摩擦力不会无限制增大,它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当超过这个限度时,物体将由静止变为运动。即由相对运动的趋势变为相对运动,此时所受摩擦力将变为滑动摩擦力。即静摩擦力有最大值,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它的数值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水*拉力的大小。

  可见: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可以是一个变力,它的大小可以在0与Fmax之间,即 0<F≤Fmax

  4.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

  回顾我们刚才的实验,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Fmax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与这些因素有什么关系?

  利用提供的器材,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操作中改进实验,得出结论。

  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演示可能的几种方案,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找出教师演示中存在的不足和错误,设计合适的方案

  (1)与物体的所受压力(正压力)有关。

  (2)与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静摩擦力的方向

  前面我们研究了静摩擦力的大小,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曲面则与接触面相切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此处“相对运动趋势”是指该物体“相对”于与它接触的物体(另一物体)而言的。即互以相互接触的对方为参考系。

  6.静摩擦力的应用

  阅读书本P58 “说一说”,了解静摩擦力的应用。并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静摩擦力的事例。

  练*:物体相对于传送带处于静止状态,判断下列传送带上物体有无静摩擦力以及其方向。

  做一做体验最大静摩擦的大小。将手压在桌面上,改变压力,拉动手。

  谈谈有什么感觉。

  三、新课巩固

  1. 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三要素,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节课的学到的知识内容,还应该体会本课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完成问题与练*。

  3.补充练*

  摩擦力教学设计 6

  活动目标:

  让小朋友在活动小认识摩擦力.初步了解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

  培养小朋友对摩擦力的兴趣,发展动手能力。

  难点:

  操作技能的掌握。

  活动准备:

  汽车玩具、积木、瓶子、笔、拔河绳等。

  活动过程:

  1.通过活动让小朋友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1)让小朋友用手搓桌面,用脚搓地面,然后说说感觉?(有一种力阻碍磨擦即摩擦力)

  (2)再让小朋友扫地,擦黑板,擦玻璃,了解扫帚与地面问、板擦与黑板间、布与玻璃之间也存在摩擦力。

  2.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辆同样的小汽车在相向斜画的积木上往下滑,其中两个斜面上分别铺有一块毛巾,一块手帕,让小朋友看看想想哪辆汽车走得最快,哪辆汽车走得最慢,说说为什么?(铺有毛巾的斜面上的汽车走的最慢,因为毛巾最粗糙摩擦力大。斜面上铺有手帕的汽车走得最快,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1)拧紧的瓶盖打不开怎么办?引导小朋友回忆用肥皂洗手滑溜的感觉.尝试用肥皂水把瓶子打开,因肥皂水可减少摩擦力。

  (2)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自行车链子转动不灵活怎么办?(给幼儿提供石蜡、柴油让小朋友尝试,用减少摩擦力来解决问题?)

  (3)你手中的钢笔怎样才不易被别人拔出?爬杆时怎样爬的快?(让小朋友亲自体验活动,从中得出答案:用力握紧(或夹紧、可以增大摩擦力):

  (4)在地板坎教室里走路易打滑怎么办?(穿上带花纹的鞋子,加大摩擦力)

  (5)下雨或下雪天在光滑的马路上行走,怎样保证行人车辆的安全?(可以在路上放些木屑、煤灰和黄沙,加大摩擦力)

  活动延伸:

  把材料放入操作区便于小朋友继续操作活动:

  评量:

  下面的问题是问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为什么用力系鞋带?滑冰鞋上为什么装有铁轮子?

  活动结束:

  有些科学概念在活动中的出现,不是让小朋友掌握,而是便于老师理解指导,因小朋友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应在实验活动和游戏活动小渗透科学知识,目的在于激发小朋友的兴趣,懂得粗浅的道理。

  摩擦力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认识控制变量发的意义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控制变量发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上图1,将小车放在长木板上,将长木板逐渐倾斜,让小车开始慢慢向下运动长木板固定;然后,将一方木块放在长木板上,发现方木块并不下滑。

  [教师]问:刚才我们看到了什么?方木块为什么不下滑?

  [学生]由于方木块受到了摩擦力。

  [教师]方木块下滑是由于它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那么上面实验中的小车运动了,它是否也受到了摩擦力呢?

  用小车代替方木块,并将长木板的倾角逐渐减小,直到小车不向下运动,发现此时长木板与桌面仍有一定的夹角。

  [学生]小车也受到了摩擦力。

  [教师]什么是摩擦力?它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摩擦力;

  [教师]通过以上的实验,你能试着对什么是摩擦力进行定义吗?

  [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和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然后回答)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是,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教师]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是滑动摩擦力。仿照上面的定义,你能对滑动摩擦力进行定义吗?

  [学生]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在接触面上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教师]你能举几个在生活中常见的滑动摩擦力的例子吗?

  [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滑动摩擦力的例子)

  [教师]通过这些例子,你知道了摩擦力的对物体的作用和摩擦力的方向吗?为什么?

  [学生]因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所以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通过前面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请同学们进行合理的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1]可能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有关;

  [学生2]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学生3]可能与物体受到的拉力有关;

  [学生4]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学生5]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教师]由上面的猜想看来,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多,而我们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去探究,在探究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保证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能找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也叫变量控制法。

  [教师]在本节课,我们先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控制在什么条件下进行?你有打算如何控制?要改变什么因素?

  [学生]压力大小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方法是;把同一个物体放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表面上,就可以保持压力大小不变,而又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教师]同样,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又要在保持什么因素不变时,改变什么条件进行呢?你又打算如何控制?

  [学生]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改变压力的大小的条件下进行。在同一木板表面上的同一木块上加上一个钩码,就可以在保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压力的大小了。

  三、小结与反馈: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学*了科学探究的什么方法?

  [学生](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教师](1)滑动摩擦力的定义:(由学生叙述)

  (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由学生叙述)

  摩擦力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学中三种重要性质的力之一,也是学生学*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一种力,高中物理力学问题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是高中阶段物理学*必须跨越的的一道门槛。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中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及其计算来理解认识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本节的学*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为以后能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了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已初步认识了摩擦力的分类,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但这些认识是定性的,较为模糊的,未涉及定量的计算。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又十分密切,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生活中的实例比较丰富。

  因此,一些看法和认识已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教学中必须纠正留在学生脑海中的错误认识,通过探究实验和科学的推理,深刻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方向。从具体形象的思维上升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从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计算。尤其是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相对运动趋势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是学生学*的难点,从初中到高中这一步跨的比较大,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实验的设计、探究的过程,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来减缓学*的坡度,顺利越过这道力学学*的门槛。这对增强学生学*物理的自信心,消除学*物理的畏难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2)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3)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理解“相对”和“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难点:

  (1)设计方案,探究影响最大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相对”和“相对运动趋势”含义的理解

  教学流程图

  实验器材准备

  木板小车及钩码、弹簧测力计、毛巾、地毯、玻璃板、长木板、米、塑料杯、筷子、水等。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类――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思维程序,探究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用手竖直拿起一本书,将黑板擦压在黑板上。

  问题: 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实验2:在一个小塑料杯子里倒一杯米,插一根筷子跟米里面,提问:筷子能把米提起来吗?有什么办法用一根筷子就能把米提起来呢? 引导学生回答:放一些水进米里面,压一压米,增大筷子和米之间的摩擦,筷子就能把米提起来了。

  实验3:把两本互相交替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第一次,叠的页数较少,比较容易分开;第二次,叠的页数相对多一点,分开的难度增大。 思考: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初中我们学*的摩擦力的有关知识。

  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种类?(静、滑动和滚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摩擦力

  1.同学们先观察下面四幅图,从图中我们找找看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2.归纳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概念

  3.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列举各类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存在情况,并进行实例判断。

  (二)、探究静摩擦力

  1.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

  根据上述实例引导学生归纳

  (1)物体与物体之间接触;

  (2)两个接触面粗糙;

  (3)相互挤压(有形变);

  (4)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问题:你能否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

  归纳判断静摩擦力的两种方法

  (1)假设法(又称解除法):可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看物体间是否会发生相对运动。

  (2)状态分析法:根据运动状态,运用*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判断。

  3.实验探究: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用右图实验进行研究:缓慢的拉动弹簧测力计,设计表格记录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

  分析归纳:静摩擦力不会无限制增大,它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当超过这个限度时,物体将由静止变为运动。即由相对运动的趋势变为相对运动,此时所受摩擦力将变为滑动摩擦力。即静摩擦力有最大值,静摩擦力的最大值F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它的数值等于物体刚开始运动时的水*拉力的大小。

  可见: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可以是一个变力,它的大小可以在0与Fmax之间,即 0<F≤Fmax

  4.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

  回顾我们刚才的实验,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Fmax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与这些因素有什么关系?

  利用提供的器材,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操作中改进实验,得出结论。

  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演示可能的几种方案,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找出教师演示中存在的不足和错误,设计合适的方案

  (1)与物体的所受压力(正压力)有关。

  (2)与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静摩擦力的方向

  前面我们研究了静摩擦力的大小,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曲面则与接触面相切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此处“相对运动趋势”是指该物体“相对”于与它接触的物体(另一物体)而言的。即互以相互接触的对方为参考系。

  6.静摩擦力的应用

  阅读书本P58 “说一说”,了解静摩擦力的应用。并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静摩擦力的事例。

  练*:物体相对于传送带处于静止状态,判断下列传送带上物体有无静摩擦力以及其方向。

  做一做体验最大静摩擦的大小。将手压在桌面上,改变压力,拉动手。

  谈谈有什么感觉。

  三、新课巩固

  1. 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三要素,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节课的学到的知识内容,还应该体会本课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完成问题与练*。

  3.补充练*

  摩擦力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如何产生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摩擦力演示仪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NBA 篮球场上两名球员相撞后在地板上长距离滑行的视频

  2.观看图片:老师在学校塑料草坪打球及滑到后膝盖受伤的照片

  3.提出问题:老师腿受伤是什么惹的祸?——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

  1.学生活动:手放在水*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谈谈感受。

  2.对照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试探性归纳摩擦力的定义,教师可提示性提问:

  (1)谈某个力至少需要涉及几个物理?(2)是否需要接触?(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3.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实质:

  活动:通过展示用显微镜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说明摩擦力的实质是由于接触面间的凹凸不*产生的

  备注: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设计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摩擦力,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

  通过前面展示的老师在篮球场上膝盖受伤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动体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与接触面所受压力

  (2)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与接触面的面积

  (4)与物体运动的速度

  (5)………

  2.设计实验

  (1)怎样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根据手中的器材(木块、砝码、棉布、长木板、弹簧秤),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实验方案: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利用二力*衡的知识,由弹簧秤的示数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设计实验:

  思考:怎样验证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

  想一想:要用到什么科学方法?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3、动手完成实验

  主要设计表格参考:

  表一: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备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完成实验数据记录

  4、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摩擦与我们

  问:你认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

  答:有利有弊

  问:怎样减少有害摩擦;怎样增大有益摩擦?

  说一说:汽车在冰面上打滑,我们可以怎么办?

  考一考:以下是驾照交通规则考试的一道试题:

  动脑筋:同一水*面上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试给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备注:提出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收获了什么?

  1、什么是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五、练*

  书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备注:教师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摩擦力教学设计 10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为学生的终身学*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学*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

  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学生演示用:小车、长木板、毛巾、弹簧秤、木块、金属块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提问

  师:前面我们学*了哪两种力?

  生:重力、弹力

  师: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师:请看实验:老师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此时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

  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后来小车慢慢停下来。

  师: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慢慢停下来?

  生: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问题)

  生:讨论举例(搜集事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归纳分析)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得出结论)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创造性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儿?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板书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并举例巩固。)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左。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猜想或假设)

  师:(副板书)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

  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讨论、回答)讲桌上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学生现察进行评估、补充)(设计实验)

  (说明:在测量摩擦力时,物体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教师应及时参与讨论,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测量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和接触面这两个因素是否有关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地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实验数据。)(进行实验)

  师:(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同学设计的'表格与你设计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递给老师,(展示并进行评估)根据这几组表格的内容,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个别回答并补充)摩擦力与重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重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对刚才的结论,同学们有没有疑问?(评估交流)

  生:思考、讨论。

  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大确切。为什么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师生实验: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并将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轻轻向前推手指;③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学谈一**验。

  生:(实验谈体会)手指前进越来越困难(受摩擦力越来越大)。

  师:什么原因使摩擦力变大呢?

  生:(讨论回答)手对桌面所施加压力不同,压力大、摩擦力大。

  师:因此,我们对上述结论应做怎样的修改呢?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大小应改为与压力大小有关。

  师:当物体放在水*面上时,物体受的重力和它对桌面压力大小是相等的。有关压力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学*。(板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

  师: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利用桌面器材继续实验。(提示:研究接触面积时,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应控制相同。)

  (说明:实验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师:(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辨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板书)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说明:以上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小结)本节课: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①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题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六、作业

  以“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摩擦力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阅读


摩擦力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1)

——《摩擦力》教学设计6篇

《摩擦力》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内容,制定了“透析生活中的摩擦”的教学设计方案。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学生而言非常熟悉,但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以“激发— — 冲突— — 顺应(或同化)— —建构” 为基本模式。在上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播放大约2分钟的与摩擦力有关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在上课时再辅以生动形象的影视剪辑画面引入课堂,诱导学生主动学*。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首先设计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拖动和用手握住玻璃杯两个小试验,让学生体会感受摩擦力.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深入地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 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影视及生活、生产中的画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其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科学,从而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物理课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 学*任务分析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动摩擦力的概念,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活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该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现象,引发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培养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为高中学*摩擦力打下基础。

  (1) 教学重点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 教学难点

  难点为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2、 学*者分析

  学*者是初二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不容易长时间集中,喜欢自己动手实验,比较好动活泼。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能力,已经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如控制变量法。但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各种影响因素,灵活运用f=u、N.知道如何区分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知道静摩擦力为

  O

  2.过程和方法。经过摩擦力的探究学*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多种影响因素中“变量控制”的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的互动与合作,培养探究学*的兴趣,培养出学生精益求精的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

  4、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汽车打滑,情景课件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4人一组,每组有玻璃杯,水,润滑剂,弹簧测立计,木板,毛巾,木块,钩码;小自行车。

  5、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与什么有关?

  (同学回答的有:)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弹簧秤

  示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1

  木块

  木板

  2

  木块

  毛巾

  3

  木块加钩码

  木板

  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6、 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

  课前播放有关“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影视。播放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剪辑画面,画面中出现“人骑鱼”和“人在鸡蛋清中滑倒”的情景。

  师:同学们,看到画面中的主人公“骑鱼”时是多么的浪漫,为何在鸡蛋清中却狼狈地摔倒?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课题:《生活中的摩擦力—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摩擦力。请大家先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下, 然后把手用力压在桌面再一次拖过。(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动手体验)

  师: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多媒体呈现上面这段话.同时向学生介绍: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

  · 自评·学生通过观看实例后。直观地知道什么是滚动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减少了对有关概念的机械记忆。

  师: 同学们能否举一些生活中你们所知道的或看到的有关摩擦力的例子?

  生1:人跑步时有摩擦力。

  生2:滑旱冰时有滚动摩擦力。

  生3:擦桌子时有摩擦力。

  师:同学们谈得非常不错,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到处都是。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同学们知道怎么测量它的大小吗?

  生:用弹簧测力计。

  师:对,不过拉动时得匀速拉动。至于原因吗?我们下节课再探讨。(教师边讲边演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然后分四人一组进行一个体验实验,然后交流:“你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让学生用一只手握住一圆柱形空玻璃杯的外壁,让玻璃杯静止在空中.此时学生能轻易地把玻璃杯握住.

  (2)当在玻璃杯的外壁涂上一层润滑油后,学生再握住玻璃杯时就感觉到杯子要往下滑落,若想握住玻璃杯就必须用稍微大一些的力.

  (3)不断地向杯子中注入水.随着杯中水的不断增多,学生就会感觉到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此时要想能握住杯子,必须不断加大握杯子的力.

  (4)当水加到一定量以后,不论该学生怎样努力却再也握不住杯子了,杯子不断地向下滑落.

  完成上述实验后,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

  (1)手握杯子且让杯子静止在空中,则手必须用力握住杯子,即手和杯子接触并且挤压了.也就是说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是接触并且挤压.

  (2)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杯子相对手的运动趋势是向下滑落.若要杯子保持静止,则由二力*衡知识可知,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即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同时也说明了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之一是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随着杯子中的水不断地增多,杯子和水受到的总的重力变大,杯子下落的趋势越来越厉害,然而,杯子并没有下落,说明手给杯子施加的静摩擦力越来越大,即静摩擦力的大小会随着物体所受的其他力的变化而变化.

  (4)没有涂润滑油之前能轻易地握住杯子,涂润滑油以后要握住杯子就必须用大一些的力,说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静摩擦力的产生有影响,即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接触面粗糙.

  (5)第四步实验现象说明静摩擦力的大小有一个极大值— — 最大静摩擦力.当水和杯子的总重力大于手和杯子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时,则杯子开始下滑.这个现象还说明了,在该实验中,能让杯子处于静止状态的力并不是手握杯子的力(手施加给杯子的弹力),而是手施加给杯子的静摩擦力.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虽然不能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到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但是却能通过自己的触觉强烈地感觉到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以及相对运动趋势的激烈程度,从而能正确地判断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方向变化,对学生加深理解静摩擦力有很大的帮助。

  充分交流后,请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想内容板书:

  与重力有关;

  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有关;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师:为了获得答案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前两步我们已经做了,现在从第三步开始做。

  师: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我们今天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 同学们知道需要用到什么研究方法吗?

  生:控制变量法。

  师:对。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我们提出的猜想呢?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开始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讨论结束后,抽两组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学生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由各组学生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记录表格用多媒体投影在屏幕上。

  。

  收集证据

  实验

  次数

  实验条件

  弹簧秤

  示数

  压力情况

  接触面情况

  1

  木块

  木板

  2

  木块

  毛巾

  3

  木块加钩码

  木板

  教师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与证据收集,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况。 ’

  师:同学们的实验完成了吗? 完成了的请举手。现在请同学把实验探究的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哪一组先来?

  生1:比较1、2,当压力相同的时候,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生2:比较1、3,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时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其他的几个猜想,可由同学们课后自己验证。

  · 教师自评·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请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由于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 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与反思。

  师:摩擦对人类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的呢?

  学生七嘴八舌,各说不一。教师没做说明.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 汽车打滑。

  师:同学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生:(齐答)增大摩擦力。

  师:谁能回答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

  生1:增大压力可以增大摩擦力。

  生2:还可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非常不错,同学们能再举些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吗?

  多媒体播放相应的画面,学生自主举手发言。

  生1:人走路时要增大摩擦力。

  生2:我的球鞋底上有明显的花纹。

  生3:汽车轮胎的花纹

  生4:在冰雪路上行驶的汽车要系防滑链。

  师:同学刚才的回答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已悟到了生活中的物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的摩擦力不总是有用的, 比如转动的机器会因为摩擦而加剧磨损,那如何减小有害的摩擦力呢?

  生:(齐答)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流畅,不过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不止这些,请看屏幕。

  多媒体播放情景课件:

  1.滚动代替滑动;2.加润滑油;3.磁浮列车;4.气垫船。

  引导学生感悟画面中出现的有关摩擦力的现象。当画面中出现:“气垫船在草坪上行驶,从人身上碾过,将人身上的衣物弄得个精光”时,全班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有些什么感悟呢?

  生:在生活中有很多减小摩擦力的实例

  生: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很多? ?

  结论: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师:同学们知道加润滑油、磁浮列车、气垫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

  师:对.同学们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因此减小摩擦力的最好的办法是使接触面彼此分隔开,加润滑油、磁浮、气垫等。

  师: 我们这节课学*了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小朋友骑的自行车放到讲桌上) 同学们看一看自行车中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 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

  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生:(走到讲台,边指边说)轮胎、脚蹬、把套这些部件都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们上面都刻有花纹。

  生2:(指车闸)它也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使用橡胶制成.同时要用力捏闸。

  生3:(指前轴、中轴、后轴说)这些部分都减小了摩擦.因为它们都安装了滚珠轴承,同时还加了润滑油。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车轮是减小摩擦的,因为它是圆的,以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探究过程,想一想有什么收获呢?

  生1:通过学*.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生2:我还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滑动

  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生3: 物理非常有趣, 电影画面里也有物理现象.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许多物理道理。

  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师:同学们刚才总结很好!

  【小结】

  在学生阐述随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跟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形成性练*】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7、 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发展中寻求快乐,在快乐中寻求发展。在开课前和整个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情景的渲染、营造方面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既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这样将暂时兴趣转化为了持久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实践、在思考、在交流.因为这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摩擦现象。

  8、 教学设计后记

  1、 本内容的设计应用多媒体创设动态的、声形并茂的情境,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来自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带来新感受,使他们的思维迅速地活跃起来,自然地进入到学*的兴奋状态。并完整的呈现了实验探究,其过程是: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制定计划;D.收集证据;E、分析与论证。本堂课的重点就是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由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 控制变量。虽然学生的方案可能不够完善、甚至很粗糙,但通过学生相互补充,教师点拨,能使学生学会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

  2.建构主义认为.学*不是将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冲突产生得越强烈,顺应的过程越彻底,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越牢固。在教学设计上,本课着力表现的正是针对“摩擦力”这一概念而“激发一冲突一顺应一建构”的过程。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冈素 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关注了学生学*过程的体验。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摩擦力的理解,通过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上拖一拖”来使学生直接感受摩擦,加深对摩擦的感性认识。

  3.在教学中.将学*内容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 这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 — 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这在转变学生的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摩擦力》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运动物体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在水*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基本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验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二)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时收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实验准备:弹簧测力计(5N),两面粗糙不一的木板,毛巾钩码,塑料盒;

  (二)教师准备:微视频(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方向*似匀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
教师与学生简单交流。
搓手游戏。
搓手活动。
联系本节课的内容,缓解气氛。
一、导入
1.认识摩擦。
(PPT出示新旧两个鞋底的图片。)通过新旧鞋底的照片,引出“摩擦”。
师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现象呢?2.摩擦与运动密不可分
(PPT出示四幅图)滑滑梯与身体、滑雪板与积雪、黑板擦与黑板、手和单杠之间都有摩擦。
提问:归纳一下,需要什么条件?
联想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思考发生摩擦时需要的条件。(两个以上的物体,接触,运动)

“摩擦”这个词学生都很熟悉,但是对摩擦的真正含义不一定真的领悟,这个环节在于把摩擦和运动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引出课题。

二、摩擦力
(一)感受并认识摩擦力
通过“人拉人”的活动,领悟拉力与摩擦力在水*方向拉动时,方向相反。
(二)摩擦力的大小
1.通过问题引出,摩擦力与拉力在匀速拉动时,他们的大小正好相等。
(板书匀速拉动大小相等)
提问:你觉得可以怎样测量这个摩擦力?
提问:测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2.观看视频,补充学生没有说到的注意点。
3.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个笔袋受到的摩擦力。
学生活动,体会鞋底阻碍移动的感觉。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学*使用弹簧测力计正确测量水*方向摩擦力的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




利用学生自己的切身感受,知道摩擦时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并且用学生拉学生的方式与我们后面拉动物体的力的分析相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反复强调本节课的实验结果一定要建立在两个条件下才能成立。使学生构建正确的科学知识。
三、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研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通过活动一的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提问。
(二)完成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实验。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两个研究因素分开讨论,先形成初步的实验结论,板书。
提问:我们再回去看看我们的实验,上课时我们一直在强调哪些注意点?
学生思考猜测影响各组摩擦力大小不一的原因。


学生领材料,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数据。

学生思考,将结论补充完整。

让学生通过几组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而不是只有一组实验就轻易下定论,让科学探究更具科学性。
四、总结延伸
PPT出示一张图片,引出滚动与滑动。
分析思考图片中的摩擦。
引出滑动与滚动。

《摩擦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如何产生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摩擦力演示仪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NBA 篮球场上两名球员相撞后在地板上长距离滑行的视频

  2.观看图片:老师在学校塑料草坪打球及滑到后膝盖受伤的照片

  3.提出问题:老师腿受伤是什么惹的祸?——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

  1.学生活动:手放在水*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谈谈感受。

  2.对照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试探性归纳摩擦力的定义,教师可提示性提问:

  (1)谈某个力至少需要涉及几个物理?(2)是否需要接触?(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3.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实质:

  活动:通过展示用显微镜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说明摩擦力的实质是由于接触面间的凹凸不*产生的

  备注: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设计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摩擦力,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

  通过前面展示的老师在篮球场上膝盖受伤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动体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与接触面所受压力

  (2)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与接触面的面积

  (4)与物体运动的速度

  (5)………

  2.设计实验

  (1)怎样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根据手中的器材(木块、砝码、棉布、长木板、弹簧秤),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实验方案: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利用二力*衡的知识,由弹簧秤的示数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设计实验:

  思考:怎样验证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

  想一想:要用到什么科学方法?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3、动手完成实验

  主要设计表格参考:

  表一: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备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完成实验数据记录

  4、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摩擦与我们

  问:你认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

  答:有利有弊

  问:怎样减少有害摩擦;怎样增大有益摩擦?

  说一说:汽车在冰面上打滑,我们可以怎么办?

  考一考:以下是驾照交通规则考试的一道试题:

  动脑筋:同一水*面上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试给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备注:提出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收获了什么?

  1、什么是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五、练*

  书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备注:教师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摩擦力》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让小朋友在活动小认识摩擦力,初步了解摩擦力对人类的影响:

  重点:

  培养小朋友对摩擦力的兴趣,发展动手能力。

  难点:

  操作技能的掌握。

  活动准备:

  汽车玩具、积木、瓶子、笔、拔河绳等。

  活动过程:

  1通过活动让小朋友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1)让小朋友用手搓桌面,用脚搓地面,然后说说感觉?(有一种力阻碍磨擦即摩擦力)

  (2)再让小朋友扫地,擦黑板,擦玻璃,了解扫帚与地面问、板擦与黑板间、布与玻璃之间也存在摩擦力。

  2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辆同样的小汽车在相向斜画的积木上往下滑,其中两个斜面上分别铺有一块毛巾,一块手帕,让小朋友看看想想哪辆汽车走得最快,哪辆汽车走得最慢,说说为什么?(铺有毛巾的斜面上的汽车走的最慢,因为毛巾最粗糙摩擦力大。斜面上铺有手帕的汽车走得最快,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1)拧紧的瓶盖打不开怎么办?引导小朋友回忆用肥皂洗手滑溜的感觉,尝试用肥皂水把瓶子打开,因肥皂水可减少摩擦力。

  (2)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自行车链子转动不灵活怎么办?(给幼儿提供石蜡、柴油让小朋友尝试,用减少摩擦力来解决问题?)

  (3)你手中的钢笔怎样才不易被别人拔出?爬杆时怎样爬的快?(让小朋友亲自体验活动,从中得出答案:用力握紧(或夹紧、可以增大摩擦力):

  (4)在地板坎教室里走路易打滑怎么办?(穿上带花纹的鞋子,加大摩擦力)

  (5)下雨或下雪天在光滑的马路上行走,怎样保证行人车辆的安全?(可以在路上放些木屑、煤灰和黄沙,加大摩擦力)

  活动延伸:

  把材料放入操作区便于小朋友继续操作活动:

  评量:

  下面的问题是问增大还是减小摩擦力:为什么用力系鞋带?滑冰鞋上为什么装有铁轮子?

  活动结束:

  有些科学概念在活动中的出现,不是让小朋友掌握,而是便于老师理解指导,因小朋友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应在实验活动和游戏活动小渗透科学知识,目的在于激发小朋友的兴趣,懂得粗浅的道理。

《摩擦力》教学设计5

  一、设计思路

  1、 设计理念

  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摩擦力的定义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但对于摩擦力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此而已。对于摩擦力的种类,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摩擦力并不是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并不知晓。所以,本课在讲授、实验中要注意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及冲突,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会区分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及增大有益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规律。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解决办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方案及其实验操作。

  解决办法:采取方案交流和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流法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

  (1)演示器材:橡胶棒一个,细毛扫帚一把、软弹簧一个,木块、长木板一个

  【设计意图: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方向时演示,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更形象,直观】

  (2)分组器材:牙刷、测力计、毛巾、棉布、长木板、小木块各12个,钩码72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过程】

  2、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本节课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原因是: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信息丰富,直观。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游戏1:让一个力气大的男生握住事先抹过洗洁精水的橡胶棒一端,让一个力气小的女生握住棒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小游戏2:两本书尽可能多的错页交叉在一起,找两个力气大的男生看能不能将书拉开?

  [探究新知一]摩擦力

  <活动1>感受摩擦力

  (1)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放在水*放置的长木板上,用软弹簧拉,观察弹簧的状态。

  (2)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手相对桌面滑动),感受桌面对手有没有作用?

  (3)学生实验:换用牙刷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观察牙刷的状态

  【小结】实验表明,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接触面 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探究新知二]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2>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生活中的实例:

  (1)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 有关;

  (2)汽车制动后在柏油路面比在结冰路面上更容易停止,猜想摩擦力可能与 有关;

  (3)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是否与 有关;

  由上述实例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 、 、 有关。

  想一想:在研究上述某一个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时,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我们又该如何判断摩擦力的变化呢?

  信息快递:用弹簧测力计水*拉动桌面上的物体,使其沿直线匀速滑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原理:二力*衡)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探究压力大小对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次数

  压力/N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N

  1

  2

  3

  实验结论: ;

  (2)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次数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N

  1

  木板

  2

  棉布

  3

  毛巾

  实验结论: ;

  (3)探究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对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次数

  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N

  1

  较大面积

  2

  较小面积

  实验结论: ;

  【小结3】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与_____________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______;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 。

  <试一试>把一未开封的桶装水横放在地面上,用力推和用力拖水桶那个费力?

  实验结论:若把滑动变为滚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_____。

  [探究新知三]生活中的摩擦

  <思考>1、摩擦力对于人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试一试举例说明。

  2、对于有害摩擦我们应设法 ,而对于有益摩擦我们应设法 。

  【小结4】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一练:下列示例中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摩擦,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1)自行车的刹车装置 ;

  (2)轴承中装有滚珠 ;

  (3)门与门之间的活页用久了要涂润滑油 ;

  (4)鞋底的花纹 。

  <活动3>说说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着摩擦?是增大还是减小摩擦的?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思考>假如没有摩擦,世界会变得怎样?

《摩擦力》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学*了重力与弹力之后,教材以生活事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掌握方面: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大小和方向规律,难点是滑动摩擦中压力与重力的区别。静摩擦是否与重力有关?

  能力培养方面:

  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探究过程中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对静摩擦力的学*以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探究了有关静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启发学生说出生产生活中应用静摩擦力的例子,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四、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两种摩擦力的产生、方向、大小如何判断;了解滚动摩擦;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探究教学,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养成动手、动脑、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掌握如何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学会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②通过对我国磁悬浮列车和乒乓球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奋发学*的精神。

  五、教学准备

  学生:探究摩擦力改进仪器一套(上附一个弹簧测力计和最大静摩擦力指示条)、一个摩擦块、一块木板(上下表面不同材料)、一块长布条、四个钩码。

  教师:与学生相同外,另加两组演示教具。

  六、教学实施

  (一)静摩擦力——本部分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以两个富有趣味性和神秘色彩的演示实验(提米实验和拉书实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同时引入课题。引入时注意引导学生应用二力*衡的知识,为下面的学*提供了知识准备。

  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投影课题名)

  2.体会感觉,明确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摩擦力,把一本书提在手中体会一下我们对书的摩擦力。引导学生从摩擦力的产生处、物体具有何种状态时、摩擦力起到了什么效果等方面来讨论分析。从而给出静摩擦力的定义,找到静摩擦力的方向和产生条件。(投影静摩擦力的定义、方向及产生条件)

  3.观察体验,提出猜想

  投影推木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变化?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推课桌来体验静摩擦力的大小,提出对静摩擦力大小特点的猜想。(投影图片)

  4.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观点是随着推力的增大摩擦力跟着增大,并且存在一个最大值,这种猜想是否正确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展台投影)展示实验器材,小纸片的作用是什么?提示操作过程要点。请同学们明确分工,协调合作。(老师继续巡视参与交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注意提醒学生运用二力*衡的知识)

  5.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我们从上面的实验中可以发现摩擦力的大小有什么特点呢?你的理由是什么?随机提问几个同学发表一下他们小组实验的结论。(投影静摩擦力的大小)

  6.应用结论,走向实践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想想实际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静摩擦力的例子。随机提问几名同学。(投影奥运图片)

  (二)滑动摩擦力——本部分主要突出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自主、探究、合作。

  1.承上启下,引出课题

  回放刚才的图片,在上面的事例中箱子被推动后,受到的还是静摩擦力吗?提示学生仿照静摩擦力的定义来确定滑动摩擦力的定义。以推书为例分析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产生条件。(投影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方向、条件)

  2.创设情景,鼓励猜想

  讨论并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只对三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班分为ABC三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A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B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C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①制定探究计划,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既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应选用什么研究方法呢?

  ②选定所需器材,明确基本步骤

  确定实验方法后,我们还需要考虑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如何进行操作,记录哪些实验数据,完成实验表格等等。

  ③分组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方法,探究计划确定以后,开始分组实验。实验前,各小组认真阅读学*指导卡的内容。注意与刚才的操作不同之处:实验时要固定附有弹簧测力计的支架,水*拉动木板。因为拉动弹簧测力计难于控制匀速,读数不稳,造成误差过大,而拉动木板对匀速没有要求。(展台投影操作演示)四名同学明确分工,协调合作,共同分析实验数据。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积极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老师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每个大组抽取了一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将各组的结论汇集在一起,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规律。(投影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分析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5.应用迁移,指导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找出学*生活中存在滑动摩擦力的事例。(投影滑冰图片)进而引出雪橇的事例。

  通过人在有沙的地面上容易滑到的事例,插入滚动摩擦力,(投影滚动摩擦力的定义)并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滚动摩擦的事例。(投影滚动轴承图片)

  6.分层练*(备选)

  每小组从三个练*中任选一个完成。(投影练*)

  7.课堂小结(投影小结)

  ①获得了哪些知识:

  ②掌握了什么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③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你最深的体验是什么?

  8.课外探究,把学*引向课堂以外

  回扣开始的拉书实验,很重的课桌我们可以推动,问什么轻轻的两本书却拉不开呢?(投影问题)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摩擦力与前面学过的相对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适时投影)

  第三节 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

  1.定义: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不光滑,有压力。

  4.大小:0 根据二力*衡确定实际的大小。

  二、滑动摩擦力

  1.定义: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接触面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

  4.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表达式:分析各量的物理意义。

  三、滚动摩擦

  滚动摩擦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当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摩擦力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2)

——《摩擦力》教学设计(10)份

  《摩擦力》教学设计 1

  第四章第3节 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作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教学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巩固

  五、教学仪器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六、教学过程

  ①用弹簧秤水*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静摩擦力有何变化?与弹簧秤拉力读数有何关系?依据是?

  ②观察弹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块刚被拉动?(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③木块被拉动后匀速运动,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这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如何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④对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何关系?

  ⑤在木块上增加砝码,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没有影响?

  实验后小组讨论,归纳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a.互相接触且挤压

  b.接触面粗糙且双方有相对运动

  以及静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规律

  滑动摩擦力

  引入:a. 刚才的实验可观察到滑动摩擦力是一个怎样的力?(引导学生归纳滑动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着的摩擦力)

  b. 刚才的实验给我们暗示了一个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

  1.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A. 静摩擦力产生条件是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的趋势。B. 滑动摩擦

  力产生条件是粗糙,有弹力,有相对运动。

  2.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A. 接触面*行,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B. 与接触面*

  行,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通过演示实验,用弹簧秤拉木块,从零开始不断增大弹簧秤的拉力

  要求学生观察拉力的变化(保持木块的静止)。引导学生用二力*

  衡

  知识可以得到:小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也是从零开始不断增大。

  继续实验,要求学生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可以得到:物体刚开始运

  动时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就是最大静摩擦力。

  结论:0<F≤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要求学生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拿出尺子夹在书中合上课本,体会用手抽出尺子时的用力;然后在合上的课本用另外一只手对课本施加一个压力,再一次体会用手抽出尺子时的用力。

  实验结论:通过其它因素不变情况下只改变压力,得到摩擦力与压力有关。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F=μFN,μ是比例常数,没有

  单位,叫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跟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及接触面的情况

  3.滑动摩擦力公式的应用

  通过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练*,巩固学生对滑动摩擦力公式的应用

  4 . 课堂小结

  《摩擦力》教学设计 2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而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p少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4)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控制变量的方法。

  (5)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6)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但也是比较容易冲动,缺乏耐心。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激励性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各自和团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本节课的意义在于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小组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既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了力、重力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通过情景体验,来认识摩檫力,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本节课重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和数据分析,有利于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手沿桌面滑动等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根据二力*衡,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物体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能运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总结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通过解析生活中人走路、汽车刹车等实例,会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任务:

  1、通过“拔河比赛”、“手沿桌面滑动”、“推动牙刷”等方式,评价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根据二力*衡测量摩擦力,运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操作、语言表达能力,检测目标二的达成度。

  3、通过举例,阅读课本,会说出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评价学生自学、归纳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三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明确目标

  情境导入

  (3分钟)

  活动一:

  1、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要求。

  2、穿钉子鞋的瘦小女生和穿滑轮鞋的强壮男生进行拔河比赛。

  (完成目标一)

  1、明确目标。

  2、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生活体验

  感受摩擦力

  (8分钟)

  活动二:

  1、学生通过手沿桌面滑动感受摩擦力。

  2、教师演示在桌面上推动牙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完成目标一)

  1、学生亲身感受,认识摩擦力。

  2、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理解摩擦力的定义。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25分钟)

  活动三:

  1、学生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各小组选取研究课题。

  2、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摩擦力?小组根据课题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并分享。

  3、各小组进行实验,分享自己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5、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的实验装置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完成目标二)

  1、学生根据课前预*,大胆猜想。

  2、引导学生如何测量摩擦力。

  3、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5、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9分钟)

  活动四:

  1、引导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现象。

  2、学生阅读课本P25―P26页,分组讨论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完成目标三)

  1、通过举例,知道摩擦力既有益也有害。

  2、通过阅读课本和讨论,得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第3节摩擦力

  1、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大小(摩擦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3、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加压力

  (2)使接触面更粗糙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4)使接触面分离

  《摩擦力》教学设计 3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

  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学生演示用:小车、长木板、毛巾、弹簧秤、木块、金属块。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提问

  师:前面我们了哪两种力?

  生:重力、弹力

  师: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师:请看实验:老师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此时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

  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后来小车慢慢停下来。

  师: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慢慢停下来?

  生: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问题)

  生:讨论举例(搜集事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归纳分析)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得出结论)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创造性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儿?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板书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并举例巩固。)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左。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猜想或假设)

  师:(副板书)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

  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讨论、回答)讲桌上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学生现察进行评估、补充)(设计实验)

  (说明:在测量摩擦力时,物体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教师应及时参与讨论,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测量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和接触面这两个因素是否有关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地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实验数据。)(进行实验)

  师:(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同学设计的表格与你设计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递给老师,(展示并进行评估)根据这几组表格的内容,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个别回答并补充)摩擦力与重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重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对刚才的结论,同学们有没有疑问?(评估交流)

  生:思考、讨论。

  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大确切。为什么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师生实验: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并将食指放在桌面上

  1、轻轻向前推手指;

  2、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学谈一**验。

  生:(实验谈体会)手指前进越来越困难(受摩擦力越来越大)。

  师:什么原因使摩擦力变大呢?

  生:(讨论回答)手对桌面所施加压力不同,压力大、摩擦力大。

  师:因此,我们对上述结论应做怎样的修改呢?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大小应改为与压力大小有关。

  师:当物体放在水*面上时,物体受的重力和它对桌面压力大小是相等的。有关压力的知识我们后面再。(板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

  师: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利用桌面器材继续实验。(提示:研究接触面积时,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应控制相同。)

  (说明:实验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师:(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辨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 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板书)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说明:以上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小结)本节课: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①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题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六、作业

  以“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摩擦力》教学设计 4

  第4.3节 摩擦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

  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参与和亲身体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学*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3.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难点: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巩固

  四、教具准备

  木板、弹簧秤、物块、毛巾、泡沫板

  五、教学过程

  《摩擦力》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

  2、能判断并运用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数学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培养观察操作、归纳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严谨、创新、理性、求真、协作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

  【难点】

  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使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前面学*的牛顿第一定律中强调: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即处于*衡状态,换句话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为什么我们在推桌子的时候桌子并没有动呢?在桌面用弹簧拉动物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受到拉力为什么还会是匀速直线运动呢?引出课题《滑动摩擦力》。

  环节二:建立概念

  1、学生分组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桌面上的木块,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并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尝试描述滑动摩擦力的的定义、方向、大小。教师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观察进行总结明确概念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i,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方向总是阻碍物体运动,故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回忆旧知,归纳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并存在挤压力;

  (2)接触面粗糙;

  (3)有相对运动。

  通过几组演示实验来验证以上条件,如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接触但没有相互挤压力的情况,学生也可自行尝试验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得记忆和理解。

  (2)教师明确说明摩擦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根据以往对力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环节三:深化概念

  【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的探究】

  1、小实验:

  a、将手放在桌面上轻轻滑动,用力!再用力!再用力!感觉滑动摩擦力不断增大;

  b、 将手放在纸上重复上述动作。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器材:滑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棉布、纸等。

  (3)实验步骤:

  a、提出问题: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b、作出假设:

  ①跟作用在接粗面的正压力有关系

  ②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

  ③跟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系

  ④跟运动速度有关系

  c、证明假设: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

  d、分析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首先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数据分享,最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环节五:小结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对摩擦力有怎样的认识。

  2、作业:如何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什么时候需要增加滑动摩擦力?怎么办?

  (2)什么时候需要减小滑动摩擦力?用什么方法?

  方法归纳:

  (1)改变动摩擦因素μ

  (2)改变正压力

  四、板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6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而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p少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4)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控制变量的方法。

  (5)学*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6)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惯。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但也是比较容易冲动,缺乏耐心。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激励性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各自和团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本节课的意义在于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小组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既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了力、重力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学*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通过情景体验,来认识摩檫力,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本节课重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和数据分析,有利于养成规范的探究*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手沿桌面滑动等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根据二力*衡,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物体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能运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总结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通过解析生活中人走路、汽车刹车等实例,会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任务:

  1、通过“拔河比赛”、“手沿桌面滑动”、“推动牙刷”等方式, 评价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根据二力*衡测量摩擦力,运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 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操作、语言表达能力,检测目标二的达成度。

  3、通过举例,阅读课本,会说出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学生自学、归纳 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三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明确目标

  情境导入

  (3分钟)

  活动一:

  1、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要求。

  2、穿钉子鞋的瘦小女生和穿滑轮鞋的强壮男生进行拔河比赛。

  (完成目标一)

  1、明确目标。

  2、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生活体验

  感受摩擦力

  (8分钟)

  活动二:

  1、学生通过手沿桌面滑动感受摩擦力。

  2、教师演示在桌面上推动牙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完成目标一)

  1、学生亲身感受,认识摩擦力。

  2、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理解摩擦力的定义。

  (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25分钟)

  活动三:

  1、学生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各小组选取研究课题。

  2、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摩擦力?小组根据课题研究设计实验 方案并分享。

  3、各小组进行实验,分享自己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归纳 总结。

  5、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的实验装置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完成目标二)

  1、学生根据课前预*,大胆猜想。

  2、引导学生如何测量摩擦力。

  3、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5、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9分钟)

  活动四:

  1、引导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现象。

  2、学生阅读课本P25―P26页,分组讨论 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完成目标三)

  1、通过举例,知道摩擦力既有益也有害。

  2、通过阅读课本和讨论,得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第3节摩擦力

  1、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大小(摩擦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3、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加压力(2)使接触面更粗糙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3)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使接触面分离

  《摩擦力》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它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教学重点

  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

  泥鳅、抓鱼手套、大米、筷子、玻璃瓶、实物投影仪、橡胶桶以及各种实验材料(如:毛巾或橡胶板、玻璃片、带钩的小木块、砝码、橡皮筋等)。

  教学内容:

  1、抓泥鳅比赛。

  2、学生实验探究摩擦手。

  3、认识抓鱼手套的秘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活动一:抓泥鳅比赛)

  活动目标:以抓泥鳅比赛为活动背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

  1、组织学生进行抓泥鳅比赛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自然事物倍感新鲜、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之中,激起探究兴趣,形成探究动机。)

  2、交流。让“获胜者”说说自己成功的秘诀,让“失败者”说说自己在比赛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自己在抓泥鳅比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所采用对应办法:为什么他的办法能行,而我的办法却不行?引出摩擦的概念,同时使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对研究的问题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快的进入下面的探究实验中去。)

  3、小结,揭示课题(板书: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活动二:学生实验)

  活动目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培养学生做对比实验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书本83页的拖人游戏。

  1、哪一种方式拖人感觉轻松些,为什么?

  2、提出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拖人游戏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摩擦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并大胆提出假设,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用实验验证的兴趣。)

  3、学生合作探究实验(实验材料如:毛巾或橡胶板、玻璃片、带钩的小木块、砝码、橡皮筋等)进行验证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4、讨论。并根据学生的相关回答进行板书: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的大小与等因素有关系。

  物体的重量

  (设计意图:从生活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假设—实验—交流—结论,得出其中的科学道理。通过自己进行实验的选材、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使学生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其中我是用橡皮筋而不是用弹簧秤拉动小木块,主要是考虑到小学生只需从橡皮筋的长、短定性地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应用与实践(活动三:筷子提米游戏)

  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书本85页的相关图片。

  1、讨论:图中哪些做法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做法是在减小摩擦力,为什么?

  2、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行为是在减小摩擦力?

  3、组织学生进行筷子提米游戏。

  (设计意图:在形成一定的结论后,通过理论—实验—应用的实践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巩固与提高(活动四:认识抓鱼手套的秘密)

  1、教师又拿出开始抓过的泥鳅。

  2、交流: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说说你会想什么办法更快地抓住泥鳅呢?

  3、展示小小发明家的作品——抓鱼手套。

  (设计意图:科学教学应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

  五、拓展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创设:假如没有摩擦力,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在假想的国度里遨游,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探究。

  的确。没有摩擦力,我们寸步难行,那么对于摩擦力,你们还将进行哪方面的研究呢?

  《摩擦力》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

  ⑴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⑵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⑶能够设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实验

  ⑷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研究结果

  2、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

  ⑵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⑶知道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探究精神

  ⑵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⑶认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形成利用摩擦力为人们服务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一张、多媒体电脑一套、液晶投影设备一套、PVC管材13套、锉刀13把、砂纸13张

  三、教学过程:

  1、录像引入,激趣导思

  ⑴观看两遍录像。

  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⑶发现摩擦现象。

  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经过这一部分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了一些自己曾经切身体验的生活细节,虽然还不是所要探究的内容,但是经过这个步骤学生已经渐渐进入探究情景,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明确意识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的第一次观察通常是不够充分的,因此继续引入第二次观察,并且提示他们所要注意的内容,让他们更加明确地带着问题去观察。)

  (从这一段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小学生的观察过程中,形象思维成分较多,从观察到联系实际,处处体现形象思维,尤其是对摩擦所产生声音的描述更是维妙维俏,学生能说出这些声音,其一是因为有*时生活的切身感受,其二说明他们对将要探究的问题充满兴趣的,这正是我们继续进行教学的着力点。第二次观察完成后,我们已经可以对学生明确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了。)

  2、引导学生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摩擦力”

  [板书:“摩擦力”]

  3、引导学生了解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⑴师:我们刚才讨论了很多摩擦力的现象,我们能不能从中总结出,摩擦力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⑶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①需要两个物体。

  ②两个物体要紧密接触。

  ③两个物体要有相对运动趋势。

  (这一段教学说明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是困难的,他们在这一个阶段必须克服两个困难:一是思维跨越的困难,二是语言表达的困难。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急不得,一定要把握好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慢慢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思维的困惑,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将一个自然现象或是科学过程表述出来。而表述这一过程的载体就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这个需要他们进行探究的环节。我们可以发现,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基本达到了要求,这是当前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难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得真正把握好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之间的联系,二是得真正把握好教学规律,不能急功*利。)

  4、实践探究,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条件有关系

  ⑴将pvc管比作“成龙”。

  (渗透模拟实验的探究方法,从录像向实验材料迁移。)

  ⑵想办法让管子从滑道上滑下来是不会滑得太快。

  ⑶引导学生讨论。

  ⑷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实践。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条件有关系。

  ⑸渗透对比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

  ①对比实验所采用的材料是不是相同的?为什么要采用相同的材料?

  ②两个滑道的坡度是不是相同的?为什么要采用相同的坡度?

  ③为什么管子要同时放下来。怎么放才可以做到“同时放”?

  ④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⑤什么条件是不相同的(只有管子的粗糙程度不相同,其他条件都一样),这种实验我们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⑥一次改变多个条件行不行?

  ⑦引导学生反思,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才可以――加深对比实验的认识。

  (以上为教学的主要部分:一是借研究摩擦现象渗透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以前我们教实验方法多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名称,在学生实践的过程总是手把手地教,生怕学生遗漏了什么“重要环节”,学生实践的过程还要反复“告诉”学生这是“对比实验”。

  我想,认识“对比实验”不是一、两节课可以完成的,应该把这个认识过程当成一个“系列的教学”,然后在每一节实践课的每一个实践过程加以认真引导,科学的教学过程不能“心求通而未知其意”,应是“心求通而欲达其意”。从以上教学过程可以发现,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细节量化”,学生能深刻了解“对比试验”的实践意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教比直接“告诉”学生效果好多了。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而言,他们只不过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在他们的学*阶段至少还得接触十年,那么我们更该给他们设计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让他们充分地理解这种实验方法。

  有的教师说,学生已经懂得将pvc管磨粗可以增大摩擦力,那教师还有什么可以教的?我认为其实不然,一是我们本来就不可能“教”会学生科学;二是学生懂得把管材磨粗不一定代表理解了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三是对于这个教学环节,其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教材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不在于知识本身。小学科学教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我们正是要通过一些通俗浅显、方便易得的东西,促使孩子去探究、去钻研。从中渗透现代的、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寓有深意,这样才能对未来的科学人才的成长施加良好的深远影响。)

  5联系生活事例,运用所学改进生活用品。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类似的现象呢?

  ⑵展示生活中的图片。

  ⑶找一找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

  ⑷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表面要做成凹凸不*的形状?

  ⑸引导学生多寻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

  ⑹玩陀螺。

  ⑺讲一讲玩陀螺的体会:陀螺的哪个部分要增大摩擦,哪个部分要减少摩擦?

  ⑻利用所学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造。

  《摩擦力》教学设计 9

  一、设计思路

  1、 设计理念

  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摩擦力的定义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但对于摩擦力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此而已。对于摩擦力的种类,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摩擦力并不是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并不知晓。所以,本课在讲授、实验中要注意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及冲突,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会区分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及增大有益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规律。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解决办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方案及其实验操作。

  解决办法:采取方案交流和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流法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

  (1)演示器材:橡胶棒一个,细毛扫帚一把、软弹簧一个,木块、长木板一个

  【设计意图: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方向时演示,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更形象,直观】

  (2)分组器材:牙刷、测力计、毛巾、棉布、长木板、小木块各12个,钩码72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过程】

  2、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本节课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原因是: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信息丰富,直观。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游戏1:让一个力气大的男生握住事先抹过洗洁精水的橡胶棒一端,让一个力气小的女生握住棒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小游戏2:两本书尽可能多的错页交叉在一起,找两个力气大的男生看能不能将书拉开?

  [探究新知一]摩擦力

  <活动1>感受摩擦力

  (1)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放在水*放置的长木板上,用软弹簧拉,观察弹簧的状态。

  (2)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手相对桌面滑动),感受桌面对手有没有作用?

  (3)学生实验:换用牙刷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观察牙刷的状态

  【小结】实验表明,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接触面 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探究新知二]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2>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生活中的实例:

  (1)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 有关;

  (2)汽车制动后在柏油路面比在结冰路面上更容易停止,猜想摩擦力可能与 有关;

  (3)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是否与 有关;

  由上述实例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 、 、 有关。

  想一想:在研究上述某一个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时,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我们又该如何判断摩擦力的变化呢?

  信息快递:用弹簧测力计水*拉动桌面上的物体,使其沿直线匀速滑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原理:二力*衡)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探究压力大小对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次数

  压力/N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N

  1

  2

  3

  实验结论: ;

  (2)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次数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N

  1

  木板

  2

  棉布

  3

  毛巾

  实验结论: ;

  (3)探究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对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次数

  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N

  1

  较大面积

  2

  较小面积

  实验结论: ;

  【小结3】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与_____________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______;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 。

  <试一试>把一未开封的桶装水横放在地面上,用力推和用力拖水桶那个费力?

  实验结论:若把滑动变为滚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_____。

  [探究新知三]生活中的摩擦

  <思考>1、摩擦力对于人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试一试举例说明。

  2、对于有害摩擦我们应设法 ,而对于有益摩擦我们应设法 。

  【小结4】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一练:下列示例中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摩擦,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1)自行车的刹车装置 ;

  (2)轴承中装有滚珠 ;

  (3)门与门之间的活页用久了要涂润滑油 ;

  (4)鞋底的花纹 。

  <活动3>说说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着摩擦?是增大还是减小摩擦的?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思考>假如没有摩擦,世界会变得怎样?

  《摩擦力》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它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教学重点:什么是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泥鳅、抓鱼手套、大米、筷子、玻璃瓶、实物投影仪、橡胶桶以及各种实验材料(如:毛巾或橡胶板、玻璃片、带钩的小木块、砝码、橡皮筋等)。

  教学内容:

  1、抓泥鳅比赛。

  2、学生实验探究摩擦手。

  3、认识抓鱼手套的秘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活动一:抓泥鳅比赛)

  活动目标:以抓泥鳅比赛为活动背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

  1、组织学生进行抓泥鳅比赛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自然事物倍感新鲜、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之中,激起探究兴趣,形成探究动机。)

  2、交流。让“获胜者”说说自己成功的秘诀,让“失败者”说说自己在比赛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自己在抓泥鳅比赛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所采用对应办法:为什么他的办法能行,而我的办法却不行?引出摩擦的概念,同时使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对研究的问题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快的进入下面的探究实验中去。)

  3、小结,揭示课题(板书: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活动二:学生实验)

  活动目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培养学生做对比实验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书本83页的拖人游戏。

  1、哪一种方式拖人感觉轻松些,为什么?

  2、提出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拖人游戏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摩擦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并大胆提出假设,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用实验验证的兴趣。)

  3、学生合作探究实验(实验材料如:毛巾或橡胶板、玻璃片、带钩的小木块、砝码、橡皮筋等)进行验证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4、讨论。并根据学生的相关回答进行板书: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的大小与等因素有关系。

  物体的重量

  (设计意图:从生活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假设—实验—交流—结论,得出其中的科学道理。通过自己进行实验的选材、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使学生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其中我是用橡皮筋而不是用弹簧秤拉动小木块,主要是考虑到小学生只需从橡皮筋的长、短定性地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应用与实践(活动三:筷子提米游戏)

  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书本85页的相关图片。

  1、讨论:图中哪些做法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做法是在减小摩擦力,为什么?

  2、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行为是在减小摩擦力?

  3、组织学生进行筷子提米游戏。

  (设计意图:在形成一定的结论后,通过理论—实验—应用的实践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巩固与提高(活动四:认识抓鱼手套的秘密)

  1、教师又拿出开始抓过的泥鳅。

  2、交流: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说说你会想什么办法更快地抓住泥鳅呢?

  3、展示小小发明家的作品——抓鱼手套。

  (设计意图:科学教学应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

  五、拓展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积极地去探索未知世界。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创设:假如没有摩擦力,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在假想的国度里遨游,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探究。

  的确。没有摩擦力,我们寸步难行,那么对于摩擦力,你们还将进行哪方面的研究呢?


摩擦力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3)

——八年级下册物理摩擦力课件3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掌握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砝码、长木板、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当你的墨水瓶盖难以拧开时,你可以用一块较粗糙的布包上,用力就能拧开瓶盖;当汽车陷入泥泞的道路上,车轮正在打滑时,可以找一块草帘放在车轮下,车子很容易就通过了;自行车的转轴部分常加点润滑油,这样车骑起来就轻松多了。其实,你所做的这些小事,都与一个重要因素有关,那就是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

  (一)滑动摩擦力

  让学生用手按在桌子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向下用力按着桌面,再滑动试试;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体会手的感觉。

  1.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 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即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3.活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如何测滑动摩擦力: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水*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做 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滑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猜一猜: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 有关。

  (3)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一: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时,控制 相同,改变 。

  结论一:

  实验二:探究压力的大小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时,控制 相同,改变 。

  结论二:

  综合上面的两个结论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有关。

  二)静摩擦力

  手拿杯子时,手与杯子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如果有又是什么摩擦,摩擦力大小等于多少?

  静摩擦力:两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三)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之间必须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三、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1.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的花纹?

  2.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3.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四、巩固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

  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你学到了什么?

  1.摩擦力的概念;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六、教(学)后记

  略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3、学科:物理

  4、课时:2课时

  5、学生课前准备:预*课本,根据导学案初步掌握知识。

  二、教学课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滑动摩擦力和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2、现状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对于接受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应该不会难。

  四、教学方法

  就学生状况来说,本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喜欢老师用点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思考和讨论;所以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理解突破应该不是大问题。但是由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注意引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相互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本节课的教学就尝试采用实验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加强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全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观看花样滑冰表演

  同学们看到运动员用力一滑,能够滑得很远,但让运动员在泥地上滑滑看,也能滑的远吗,同学们想一下这是由于什么得缘故?

  (二)新课学*

  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滑动摩擦是初中学*的重点。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滚动有关?是否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2)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同学来说他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请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并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比较一下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有什么区别,自己做的在哪个方面没有注意到。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怎么办?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什么。我们以前有没有用到?试着回答一到两个实验。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学生都很熟悉,而且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了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试着说说将有哪些情景发生。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5.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六、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和科学内容的学*放到同等地位。这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这节是按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将学*的重点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过程。

  2、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整体设计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断其方向,以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内容相结合,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逐步引导、循循善诱,对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衡的知识,在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发生质的变化.对于动摩擦因数的教学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由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本质.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

  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能计算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静摩擦力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木块、弹簧秤、木板、毛巾、纸、钢板、砂纸、水等.

  知识准备:搜集有关的摩擦力信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导入

  准备两只碗,分别放入数量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内是光滑干净的,另一只碗内是粘有灰尘的.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碗中用筷子夹出来,比赛看谁夹得快.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感想,从而引出摩擦力的问题.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播放运动员滑雪的录像,如图3-3-1,让学生说出滑雪要求的环境条件,然后导

  出摩擦力的概念.

  图3-3-1

  问题导入

  粉笔在黑板上可以写出字来,在玻璃上写得出来吗?试试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笔写字又会有何不同?为什么?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推进新课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摩擦力,通过直接提问使学生回忆并叙述摩擦力的概念.

  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本节课就来深入研究摩擦力.

  请学生做个小实验:要求学生用逐渐增大的水*力推动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动一段距离.(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变化.

  问题:为什么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运动?为什么想让桌子继续运动还要继续推?

  初步引出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一、静摩擦力

  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动,师生讨论引导出静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问题:静摩擦力是一恒定的力吗?怎样求静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4)

——初中摩擦力教学设计3篇

  一、设计思路

  1. 设计理念

  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摩擦力的定义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但对于摩擦力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此而已。对于摩擦力的种类,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摩擦力并不是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并不知晓。所以,本课在讲授、实验中要注意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及冲突,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会区分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及增大有益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规律的*惯。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解决办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方案及其实验操作

  解决办法:采取方案交流和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流法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

  (1)演示器材:橡胶棒一个,细毛扫帚一把、软弹簧一个,木块、长木板一个

  【设计意图:在学*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方向时演示,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更形象,直观】

  (2)分组器材:牙刷、测力计、毛巾、棉布、长木板、小木块各12个,钩码72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过程】

  2.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本节课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原因是: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信息丰富,直观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游戏1:让一个力气大的男生握住事先抹过洗洁精水的橡胶棒一端,让一个力气小的女生握住棒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小游戏2:两本书尽可能多的错页交叉在一起,找两个力气大的男生看能不能将书拉开?

  [探究新知一]摩擦力

  <活动1>感受摩擦力

  (1)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放在水*放置的长木板上,用软弹簧拉,观察弹簧的状态。

  (2)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手相对桌面滑动),感受桌面对手有没有作用?

  (3)学生实验:换用牙刷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观察牙刷的状态

  【小结】实验表明,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接触面 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探究新知二]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2>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1.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生活中的实例:

  (1)推动一张课桌比推动一张讲台容易,猜想摩擦力可能与 有关;

  (2)汽车制动后在柏油路面比在结冰路面上更容易停止,猜想摩擦力可能与 有关;

  (3)赛车的轮胎很宽,猜想摩擦力是否与 有关;

  由上述实例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 、 、 有关。

  想一想:在研究上述某一个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时,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我们又该如何判断摩擦力的变化呢?

  信息快递:用弹簧测力计水*拉动桌面上的物体,使其沿直线匀速滑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原理:二力*衡)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小结3】物体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xxxxxxxxxxxxxxx和xxxxxxxxxxxxxxxxx等因素有关,与xxxxxxxxxxxxx无关。物体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xxxxxx;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 。

  <试一试>把一未开封的桶装水横放在地面上,用力推和用力拖水桶那个费力?

  实验结论:若把滑动变为滚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xxxxx。

  [探究新知三]生活中的摩擦

  <思考>

  1.摩擦力对于人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试一试举例说明。

  2.对于有害摩擦我们应设法 ,而对于有益摩擦我们应设法 。

  【小结4】

  (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

  (2)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练一练:下列示例中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摩擦,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1)自行车的刹车装置 ;

  (2)轴承中装有滚珠 ;

  (3)门与门之间的活页用久了要涂润滑油 ;

  (4)鞋底的花纹 。

  <活动3>说说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着摩擦?是增大还是减小摩擦的?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

  <思考>假如没有摩擦,世界会变得怎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阻碍作用。

  (2)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用弹簧测力计粗略的测量水*运动的物体所受的阻碍作用的过程,领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探究阻碍作用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设计“探究影响阻碍作用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课本、自主设计的PPT课件、多媒体计算机等。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棉布、木板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提前把两本书交叠在一起,找两个学生到台前来帮老师把重叠在一起的书分开。

  2、播放冰壶运动视频。

  3、提问为什么两本书不能分开呢?为什么冰壶运动员的鞋底要用不同的材料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我们就能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两个学生到台前来,手握书脊,向后用力拉书,学生会发现拉不开书,激发学生兴趣。

  认真观看视频

  学生会认为很容易就会把书分开,在看到书拉不开以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对冰壶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知道运动员鞋底的材料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体会阻碍作用

  1、请同学们伸出你的一只手,按压在桌面上,前后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同学们,现在加大手对桌面的压力,再试一次,再次体会,有什么感受?

  3、现在,请同学们用手压着桌面向前,但是手相对于桌面静止,再次体会桌面对手有什么作用。

  4、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哪些场景存在这样类似的阻碍作用。

  5、我们发现这种阻碍作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请同学们想一下,两个物体要满足什么条件才会有阻碍作用。

  桌面在阻碍着手的运动

  阻碍作用变大了

  桌面还是对手有一个阻碍作用

  洗碗、拖地、擦黑板、推桌子、洗脸、穿衣服、拔河、玩滑梯、搓澡

  (1)接触并挤压

  (2)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接触面粗糙

  动手操作,体验滑动时受到阻碍的情况,为认识阻碍作用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知识水*出发,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认知规律

  阻碍作用的影响因素

  一、阻碍作用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阻碍作用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猜想

  (1)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小实验,比如橡皮、一次性手套、铅笔、铅笔袋等;

  (2)还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板书猜想

  二、实验探究

  1、提供器材:

  A组: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毛巾、棉布。

  B组:粗糙程度不同的滑块、木板、弹簧测力计。

  我们猜想的因素有这么多,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什么实验研究方法?

  阻碍作用的大小用什么测量呢?

  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出阻碍作用的大小吗?

  2、组织学生讨论:

  (1)如何测量阻碍作用的大小?

  (2)物块要满足怎样的运动条件?

  (3)研究实验方案并设计表格

  把猜想分到不同的组,左边的组:探究阻碍作用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关系;右边的组:探究阻碍作用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速度的关系。

  我们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衡力相互抵消,拉力和阻碍作用想要相等的话,物块需要做匀速运动。

  3、宣布开始实验

  指导某组学生采用固定木块的方法进行实验,并拍摄视频,传到大屏幕上。

  4、实验结束,找学生说实验结论

  板书:压力越大,阻碍作用越大;接触面越粗糙,阻碍作用越大。

  5、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好多组的同学都遇到一个问题:不容易控制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做匀速运动,大家是不是都遇到这个问题了?怎么解决呢?

  既然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不容易控制,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

  6、根据二力*衡的知识,木块静止,合力为零,木块受到的阻碍作用和拉力相等,即便木板没有匀速运动,阻碍作用和拉力也相等。

  7、大家说这组的方案好不好?能够想到这个方案很棒,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我们还可以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做哪些改进呢?

  8、同学们想一下,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水*放置,有没有向下的运动趋势?为什么?

  既然弹簧测力计水*放置有误差,那我们要怎样放置呢

  9、展示改进的测量阻碍作用大小的教具。找同学上来帮助老师完成实验。

  学生提出猜想并说明依据

  猜想一: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二: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阻碍作用


摩擦力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5)

——摩擦力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

  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紧紧围绕着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引入新课,让学生参与小实验,亲身体会身边的摩擦力现象,拉*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我紧紧围绕实验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验证、分析、得出结论,并且重点强调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参与实验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的教学目标,也让他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但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对静摩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在实验探究过程教学中师生问答仍局限于老师与部分学生,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实验探究思想,他们有的是来不及思考,有的是懒于思考。

  2、学生个体差异表现明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能力弱的学生的关注虽然比以前有改善,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类学生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边缘化倾向较为严重,较少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3、探究过程中教学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所以我以后要注意布置好学生的课前预*,在课堂上要注意方法的指导。

  4、探究实验中当学生的猜想和想法和教学设计有一定冲突和矛盾时,不要轻易去否定学生或迅速给出我们预设的想法,而应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猜想的真伪。

  5、“科学从生活中来”。 在准备探究活动材料时,要尽量从生活中寻找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让学生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材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的浓厚兴趣。

  6、教学中要敢于跳出教材,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大胆假设,摆脱教材束缚,大胆地先假设,经历科学严谨的研究过程,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提高了教学结果的可信度。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从探究性、开放性、评价等方面向新课标靠拢,首先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体验科学交流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科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和他人的*台,促使学生树立一定的展示意识和评价意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教学评价行为及效果进行了深深的反思,感受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评价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对学生实验方案、实验成果展示的评价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仅用“对他们小组的展示,你有什么想法?”“假如让你来评,你会怎么评?”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地评价,另外当学生评价得比较精彩时,我成了学生忠实的支持者,如学生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课堂实录:师: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的请举手。(90%的同学举起了手)师:他的改进建议很科学,并且他说话声音宏亮,条理清晰,老师也投他一票。(师举起一只手)]当我最后有力地举起一只手时,看到全班学生向我投来赞许目光的那一刹那,我真切感受到我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我想此刻他们评价的信心和勇气也在倍增。

  2、充分展示,多元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指标应该是多元的,在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展示的*台,如让学生展示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展示本组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个人独到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创意设计等等,这样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的空间,在评价上注重多元化,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注重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如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评价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公*性,因为本课实验操作不难,结论得出也比较容易,关键是实验条件的科学控制,通过评价,则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增强了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同时我还在及时性的语言评价及学生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尊重他人、认真细致等科学态度的评价。

  3、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例如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所设计的评选“倾听天使”组这一评价环节,发现学生在本堂课中很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这也是学生人际交往智能能的提高,再如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当我问:假如你为他们这组的实验条件的公*性打星,你会为他们评上几颗星?学生说:我会为他们评上三颗星,因为他们在实验中用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下滑时,除了接触面积不相同,还有他们的重量也不相同,大长方体重,小的长方体轻,不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他敢于提出同学的不足,并能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说明了学生的内省智能的发展。在评价时,我尽量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评价汇报猜想环节,有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我说:你的猜想也有可能,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具体一点吗?这样使得学生的语言智能得到了较好地发展。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教学评价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大部分学生评价他人时语言贫乏,评价关注知识技能多,关注情感态度方面的少,学生自主展示、自主评价的意识不够浓,在课堂上难以看到学生争先恐后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和他人的现象。

  这节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备课活动中。包括教学的设计、精心准备的有结构性的材料等。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情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兴趣是学生学*的动力,因此,导入时我让学生解决“筷子提米”这一难题,学生想解决问题 就需要用本课知识来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再利用猜谜引出摩擦力,在关于摩擦现象的认识中,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写字用的笔,穿的鞋,擦玻璃,拖地等。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想象力,从而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2.制定方案,自主探究教学设计交流过程中有的老师提醒我要注意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与提示,于是我在这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猜想,制定验证计划并完善方案。在教师参与的实验探究中,充分展现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加强了对学生认真观察的引导,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便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总结科学概念。

  3.合作学*,分析数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在交流中提高。科学课的学*,更多的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意向,尽量让学生按不同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乐于合作和交流,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地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见解,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强化了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待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集体讨论分析,交流各自的想法,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分享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整个课堂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也有缺憾的地方。

  科学课强调以学生自主探究。因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在加*时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对学生放不开手。课堂超时。对学生了解还够透彻,觉得能会的打得不好,自认为学生学得有困难的,学生反而学得很快。因此耽误了很多时间,造成了压堂现象。另外上完整堂课,自己的感受就是我的引导过多,讲的太多,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不是那么充盈,特别学生在交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或许学生想表述的不是那个意思,可能也是他们的紧张,说的不是很到位,于是我帮他们归纳了一下就变成了相同的因素,现在想想如果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引导或许想到的就能更多。现在想想甚是后悔,总是觉得自己始终还没有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但是,不管怎样上一堂课,总能有所收获,就像以后我会时刻谨记让学生多说,相信每次的锻炼都将是自己进步的阶梯,只有沿着阶梯一步步扎实地攀登才能摘才能摘得甜美的果实!


摩擦力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6)

——摩擦力大班教案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1、体的摩擦力,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表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

  2、体验感受摩擦力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活动准备

  课件3个,幼儿两次实验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出示图片,分别是爬雪山和冰上芭蕾以及他们的鞋底特写。

  教师:比较一下两双鞋子的鞋底有什么不一样?

  (雪地靴——*面的、粗花纹、又大又重;冰刀鞋——立体的、又滑又?)

  如果换一下穿可以吗?为什么?

  二、第一次实验操作,感知物体表面与摩擦力的关系。

  1、教师: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我们来做个实验。

  2、介绍材料和实验方法。

  (2条滑道——纸滑道和绒布滑道,2个纸筒。轻轻放上去,轻轻放手,会发生什么?

  3、幼儿四人一组进行实验

  4、交流:小纸筒从滑道上滑下来是又什么不一样?

  (距离远*、速度快慢)并记录(出示课件一)

  5、为什么同样的纸筒会由这么不同的结果呢?

  出示课件二,教师小结:纸筒划下去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牢牢拉住纸筒,不让它滑下去,这种力叫做摩擦力(跟念)。

  当物体粗糙时,摩擦力就大,当物体光滑时,就拉不住纸筒了,摩擦力就小。

  三、第二次实验,感知

  1、实验要求:同样的滑道,给纸筒穿上不同的衣服(卫生纸、瓦楞纸、毛巾),与光纸筒的比较。

  2、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毛巾最粗糙)

  四、讨论:

  如果登山员穿上冰刀去爬山,会怎样?如果……会怎样?

  小结:登山员只有穿上鞋底粗糙的登山鞋才能稳步爬山,冰上运动员只有穿上光滑的冰刀鞋才能翩翩起舞。

  五、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出示课件三:厕所里的防滑垫,为什么要垫?(增加摩擦力,防滑)

  滑梯的光滑(减少摩擦力)

  活动延伸:出示一瓶子,老师说遇到了困难,受手太滑,打不开瓶盖,怎么办?

  活动意图:

  5—6岁的孩子已开始能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来理解各种现象的产生并感兴趣,摸一摸、玩一玩是他们最渴望做的事情,学前后期的幼儿对周围生活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的态度,科学积极倡导让幼儿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大班科学活动《摩擦力》就是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自主操作、想象创造等,了解摩擦力特征,激发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发现与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理解摩擦力。

  2、摩擦力对生活的影响。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课件3个,两次实验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出示爬雪山和冰上芭蕾以鞋底特写图片。

  两双鞋底有什么不同?

  换穿可以吗?为什么?

  二、第一次实验,感知物体表面与摩擦力的关系。

  1、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实验。

  2、2条滑道——纸滑道和绒布滑道,2个纸筒。轻轻放上去,轻轻放手,会发生什么?

  3、四人一组进行。

  4、小纸筒从滑道上滑下来是有什么不一样?(距离远*、速度快慢)并记录(出示课件一)

  5、为什么同样的'纸筒有不同的结果?

  出示课件二, 教师小结:纸筒划下去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牢牢拉住纸筒,不让它滑下去,这种力叫做摩擦力。当物体粗糙时,摩擦力就大,当物体光滑时,就拉不住纸筒了,摩擦力就小。

  三、第二次实验,感知

  1、实验要求:同样的滑道,给纸筒穿上不同的衣服(卫生纸、瓦楞纸、毛巾),与光纸筒的比较。

  2、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毛巾最粗糙)

  四、讨论

  如果登山员穿上冰刀去爬山,会怎样? 如果…… 会怎样?

  小结:登山员只有穿上鞋底粗糙的登山鞋才能稳步爬山,冰上运动员只有穿上光滑的冰刀鞋才能翩翩起舞。

  五、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课件三:厕所里为什么要垫防滑垫?(增加摩擦力,防滑)

  滑梯的光滑(减少摩擦力)

  活动延伸:

  手太滑打不开瓶盖,怎么办?

  活动反思:

  活动中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在实验活动中,充分引导幼儿操作各种不同的材料,探索摩擦力是一种阻力,不断感受、体验摩擦力现象的问题。体验到发现、探索的快乐,产生“我想做、我愿做、我能做”的学*态度。让孩子探索了解生活中离不开摩擦力。

  活动的构思:

  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如:孩子穿得运动鞋,鞋底就应用了摩擦力的原理;下雨天,教室内铺一些地垫就能防滑。这些现象都是摩擦力的原理,这些现象幼儿经常看见的,但幼儿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孩子不懂摩擦力的原理,因此想在活动中通过小游戏来引出摩擦力,并让幼儿亲手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原理。最后将科学原理回归生活,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摩擦力的现象,并尝试用摩擦力的原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目标:

  ⒈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⒉结合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摩擦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尝试用摩擦力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活动准备:


摩擦力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7)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难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科学概念:

  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重点及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法和学法

  引导法、讨论法、示范讲解法。

  教具或学具

  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球10个、筷子一双、橡皮泥、棉布、线绳、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一100目砂纸一张。活动记录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课件出示新旧轮胎,新旧运动鞋图片,请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它们的表皮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是什么使它们变得光滑了?

  ⑶、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发生?请学生举例。

  ⑷、15秒夹玻璃球比赛。

  思考:对筷子怎样改动能在15秒内夹得更多?

  ⑸、小结:(课件出示)由于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教师板书)

  (二)物体运动与摩擦力

  1、测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请学生思考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用测力计测量)

  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体刚运动时读数)

  ⑶、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n”,这是刚刚能够使鞋子运动起来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⑴、(出示几种有代表性物体)这些物体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样吗?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

  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猜测。

  ⑶、提问: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假设: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滑动或滚动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⑷、教师小结: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我们今天先选择“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三)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1、组织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样的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

  2、师: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时,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要不同?学生交流,教师填写在活动记录纸上。

  3、同学们的猜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老师今天给你们提供了一个测力计、塑料盒子(里面有两个50g的钩码)、一张砂纸。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吗?请你们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实验计划表)

  4、实验提示。

  ⑴、砂纸两面的区别

  ⑵、正确使用测力计

  5、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6、组织交流实验计划表,教师适时询问: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怎么改变?实验中不能改变什么条件,怎么保持它们不变?我们的实验做几次比较好?

  7、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1),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交流反馈,得出结论: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研究“物体轻重不同,摩擦力哪一个大?”(整个过程放手由学生分小组独立完成)

  1、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2、请同学们先猜测(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3、请学生谈谈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改变的条件,怎么改变?)

  4、请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并填写记录单2

  5、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2,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反馈实验结果: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五)实践活动

  1、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和物体的重量有关,那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汽车在雪地行驶时加防滑练,工人在自行车的转轴上刷油……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减小摩擦力?

  学生交流。

  4.做个小小设计家

  张大爷家最*买了一套新房,这两天准备装修卫生间了,装修公司的老板催他把地砖买回来。请你帮他出出主意,买什么样的地砖好呢?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粗糙和光滑

  物体重量不同

  接触面积不同

  滚动和滑动

  课后小记:

  这节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备课活动中。包括课件的制作、教学的设计、精心准备的'有结构性的材料等。本课力求突出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和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关注探究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全面有效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制定“滑动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滑动摩擦力产生的现象、机理及其应用”部分,主要是采用接受性学*(了解)的方式,具体思路是: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例子,引出滑动摩擦力;接着介绍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再说明滑动摩擦力的特点(方向等);最后说明生活中的应用(利与弊)。

  对于“滑动摩擦力公式”部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学*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把学生分成三组,自己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不同接触面性质、接触面积和接触面压力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然后一起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最后举例巩固一下。

  学*任务分析

  滑动摩擦力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必修)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是滑动摩擦力。该内容是学*了重力与重心和形变与弹力的基础上,继续学*摩擦力。其主要特点是实验探究学*“滑动摩擦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强化学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强调滑动摩擦力的实际生活应用,为以后动力学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重点

  ○1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并寻找其中规律,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2加深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条件与方向);

  ○3正确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学会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

  ○2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者分析

  学生是普通水*的高一学生。

  ○1已学*了重力与重心、形变与弹力;

  ○2 *时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了解甚少,比如滑动摩擦力的日常应用(利与弊);

  ○3 学生对自己动手实验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利用实验探究的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以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滑动摩擦力;

  ○2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寻找其中规律并导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与原理的精神;

  ○2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 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学设备 砝码(若干个) 木板 贴有砂纸的木板 木板(长宽高不等)弹簧秤

  板书设计

  滑动摩擦力

  一 定义:滑动摩擦力是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二 条件 接触 挤压 相对滑动

  方向 阻碍相对滑动-----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二 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压力大小(N) 接触面粗糙程度(μ)(将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表格画在黑板上)

  三 公式:f=μ N (0<μ<1)

  四 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1) 复*弹力、导入新课

  复*弹力,联系实际说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的现象(例如:一个弹簧板上放着一个物体,当换放一个更重的物体时,弹簧板的形变量会增大,说明物体和弹簧板间的弹力变大;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现象是,当我们用力推讲桌时,我们会感觉到好象有一种阻碍的力量(老师实验)。我们知道,这种力量决不是弹力,但它一定和弹力有关系,因为当我们推一个较小的物体时,我们就会觉得很轻松。那么,这种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力呢?)马拉雪橇在冰道上滑行却能拉很重的货物,在普通路面却不行。走路时在光滑的路面容易摔倒。这些是为什么?引入。

  师: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板书)

  师:从定义中可以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提问。

  生1:条件是接触、挤压、相对滑动。

  生2:方向是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即与相对滑动的力方向相反。

  (2) 探究思考

  师:那让我们实验探究一下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弹力。

  生2:接触面大小。

  师:很好!其实呢,老师认为还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那我们现在对其进行实验探究,分别对它们进行探究,看看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老师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组,完成下表中的实验,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下来观看同学实验,并指导。)

  表一

  甲组 乙组 丙组

  探究内容 与接触面压力关系 与接触面面积关系 与接触面性质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秤、木板、

  木块、砝码, 弹簧秤、木板、

  木块 弹簧秤、木板、

  木块、贴有砂纸

  的的木板

  实验步骤 把木块放在水*木板

  上,用弹簧秤匀速

  拉木块,读出这

  时的拉力并记录

  。在木板上放上砝

  码,再次用弹簧

  秤匀速拉木块,读出

  这时的拉力和用

  弹簧秤测出的重力

  (压力)并记录。 把木块放在水*木

  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出

  这时的拉力并记

  录。再把木块另

  一侧面朝下,

  (这次侧面应与

  上次面积不同)

  用弹簧秤匀速拉

  木块,读出这时

  的拉力和用弹簧

  秤测出的重力

  (压力)并记录。 把木块放在水*

  木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

  出这时的拉力并

  记录。把木块放

  在贴有砂纸的木

  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

  出这时的拉力和

  用弹簧秤测出的

  重力(压力)并

  记录。

  结果 放砝码的物体受摩

  擦力大于不放砝

  码的物体受摩擦力。

  (由学生自行完成) 两次受摩擦力一样

  大(由学生自行完

  成) 木块放在贴有砂

  纸的木板上受的

  摩擦力大于在木

  板上受的摩擦力

  (由学生自行完成)

  结论 滑动摩擦力大小

  与接触面的压力有关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的`性质有关

  师:从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呢?

  生: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压力、接触面的性质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老师板书)

  表二

  根据每组同学们测出的数据填入以下表格;

  压力N

  摩擦力f

  作出压力N与摩擦力f的图像,寻找其规律。并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吧!

  师:好!那从图像中我们得出什么呢?

  生:压力与摩擦力成正比。

  师:对。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得材料决定,我们称之为动摩擦因数,记为μ。即有:μ=f/N。(板书)故f=μN。(补充说明: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从式子中可知μ没有单位并由大量的实验证明0<μ<1。)

  师:下面我们举几个题目巩固一下。

  题1.课本73页的例题。

  题2:课本77页作业的第一题。

  题3:一个橡皮绳,原长为l0,用它悬挂一本书,静止时测出橡皮绳的长度为l1。用橡皮绳沿水*方向拉书使书做匀速运动,测得橡皮绳的长度为l2。设橡皮绳伸长的长度要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求出书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l2-- l0)/( l1-- l0))

  师:下面谈谈滑动摩擦力的应用。运用我们今天课堂上学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提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吗?

  生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增大物体之间的压力。

  生2: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减少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或减少物体之间的压力。

  师:生活的运用有:加润滑油,使用气垫;钉鞋,在轮胎上刻花纹等。

  (拓展:如果时间充足的话讲课本中的信息窗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作业:课本77页第二、四题。

  教学总结

  更为精确的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大小和滑动的速度大小无关。如果f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N表示压力的大小,则有f=μN,其中μ表示滑动摩擦因数,它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关,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能直接影响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其取值范围是0<μ<1。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由学生小组自行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

  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不会由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和创新。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设计后记

  1. 通过生活的例子引入滑动摩擦力,并了解其产生的条件和其方向;

  2. 通过互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改变“以往以定论式的结论告诉学生”的教学,使学生对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探究过程中采用合作学*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兴趣。

  整体设计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断其方向,以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内容相结合,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逐步引导、循循善诱,对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衡的知识,在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发生质的变化.对于动摩擦因数的教学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由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本质.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

  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能计算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静摩擦力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木块、弹簧秤、木板、毛巾、纸、钢板、砂纸、水等.

  知识准备:搜集有关的摩擦力信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导入

  准备两只碗,分别放入数量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内是光滑干净的,另一只碗内是粘有灰尘的.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碗中用筷子夹出来,比赛看谁夹得快.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感想,从而引出摩擦力的问题.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播放运动员滑雪的录像,如图3-3-1,让学生说出滑雪要求的环境条件,然后导

  出摩擦力的概念.

  图3-3-1

  问题导入

  粉笔在黑板上可以写出字来,在玻璃上写得出来吗?试试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笔写字又会有何不同?为什么?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推进新课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摩擦力,通过直接提问使学生回忆并叙述摩擦力的概念.

  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本节课就来深入研究摩擦力.

  请学生做个小实验:要求学生用逐渐增大的水*力推动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动一段距离.(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变化.

  问题:为什么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运动?为什么想让桌子继续运动还要继续推?

  初步引出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一、静摩擦力

  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动,师生讨论引导出静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问题:静摩擦力是一恒定的力吗?怎样求静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实验探究】 在水*桌面上放一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沿水*方向用较小的力拉木块但保持木块不动,并不断缓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

  实验如图3-3-2:

  图3-3-2

  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拉力的增大,弹簧秤的示数不断增大.

  结论:由二力*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静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总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继续试验:在弹簧测力计指针下轻塞一个小纸团,它可以随指针移动,并作为指针到达最大位置的标志.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继续用力,当拉力达到一定的值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要求学生记下刚才的最大值.

  结论: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最大静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

  问题: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参考设计:

  1.装置如上面的实验,在木块上面增加砝码,验证在不同的压力作用下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保持压力不变,分别在桌面上、棉布面上、毛巾面上验证最大静摩擦力的值.

  2.用手握一油瓶,手的握力恰好使得油瓶不下落,此时最大静摩擦力等于瓶的重力.不断增加瓶中的油,要想瓶恰不滑落,应该增加手的握力即压力,由此判断最大静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换用不同粗糙程度的瓶子做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

  1.静摩擦力大小值并不唯一;

  2.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有关系.

  引导学生说一下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力的事例.

  (课件展示)图片示例:

  图3-3-3

  课堂训练(课件展示)

  1.有关静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静摩擦力 B.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可能与运动方向垂直 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解析: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故A错.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无关,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所受其他力的情况有关,故B错.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与运动方向成任意角度,故C正确.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无关,但一定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故D错.

  答案:C

  2.如图3-3-4所示,用外力F水*压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设受力F的面绝对光滑),恰好使物体静止,此时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如果F增大为3F,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

  图3-3-4

  解析:物体受向下的重力为mg,由二力*衡条件知静摩擦力大小也为mg,方向向上,当推力增为3F时,物体重力不变,则静摩擦力也不变.

  答案:mg mg

  二、滑动摩擦力

  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以通过复*回忆得出,或者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得出,也可以直接给出)

  (提出要求)利用教材演示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定量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多变量的研究;使学生体会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原理的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利用二力*衡定量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控制变量法)

  3.组织学生利用已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4.要求学生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定量得出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对动摩擦因数有定性的认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小结: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及逻辑推理能力)

  介绍动摩擦因数的物理意义及常见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课件展示:

  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材料 动摩擦因数 材料 动摩擦因数

  钢—钢 0.25 钢—冰 0.02

  木—木 0.30 木头—冰 0.03

  木—金属 0.20 橡胶轮胎—路面(干) 0.71

  皮革—铸铁 0.28

  例题.滑雪是北方地区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有的地方人们用鹿拉滑雪板进行滑雪比赛.已知滑雪板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滑雪板和人的总质量为180 kg.如果鹿拉着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求鹿的拉力大小.

  解析:由于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鹿的拉力F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即F=f.同时,滑雪板与冰面的压力N与滑雪板和人的重力相等,即N=G.

  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可求出鹿的拉力大小为

  F=f=μN=μMg=0.02×180×9.8 N=35.3 N.

  答案:35.3 N

  课堂训练

  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止在水*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给物体一水*拉力.

  (1)当拉力大小变为5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2)当拉力大小变为12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3)此后若将拉力又减小为5 N(物体仍在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体继续滑动的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 N/kg)

  解析:(1)当拉力F=5 N时,F<fmax,物体没有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f=F=5 N;

  (2)当拉力F=12 N时,F>fmax,物体滑动起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F滑=μN=μmg=0.5×2×10 N=10 N;

  (3)当拉力又减小为5 N时,由于物体仍在地面上滑动,所以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是10 N;

  (4)当拉力撤去后,由于物体继续在地面上滑动,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为10 N.

  答案:(1)5 N (2)10 N (3)10 N (4)10 N

  知识拓展

  增大有益摩擦:

  1.增加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车轮胎、各种旋钮表面都有花纹.

  2.增大压力.如:电动机的皮带拉得很紧,以便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防止皮带打滑.

  减小有害摩擦:

  1.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轴承.

  2.减小表面粗糙程度:加润滑油.

  课堂小结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符号及单位

  产生原因 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 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 摩擦力用f表示

  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大小 始终与外力沿着接触面的分量相等 f=μN

  方向 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

  布置作业

  1.教材第62页,“问题与练*”2、3.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3 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在接触面上有垂直作用的正压力

  (3)有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

  2.静摩擦力

  (1)变力:0<F静≤Fmax

  (2)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滑动摩擦力

  (1)大小:F=μFN

  (2)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活动与探究

  1.设计实验测量纸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自主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并设计、写出实验报告.

  *题详解

  1.解答: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时,手受到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手指移动的方向相反,阻碍手指的运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手指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越大,对手指相对桌面运动的阻碍作用越明显.

  2.解答:(1)不受.因为瓶子与桌面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桌面斜向下.

  (3)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瓶子处于竖直状态).

  (4)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沿纸条相对瓶子的运动方向.

  3.答案:35 N 30 N 0.3 20 N

  设计点评

  本节重点是理解动摩擦因数的意义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定.难点是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和大小的确定.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并借助受力分析等方法来突破.静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而产生的,其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如何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假设物体间不存在摩擦力,那么在其他力的作用下物体将往什么方向运动去思考确定.教学时特别注意了对于静摩擦力大小与所受外力及所处运动状态的关系.设计中基本遵循问题—理论—问题的模式进行.

  整体设计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断其方向,以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内容相结合,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逐步引导、循循善诱,对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衡的知识,在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发生质的变化.对于动摩擦因数的教学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由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本质。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

  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能计算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静摩擦力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木块、弹簧秤、木板、毛巾、纸、钢板、砂纸、水等.

  知识准备:搜集有关的摩擦力信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导入

  准备两只碗,分别放入数量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内是光滑干净的,另一只碗内是粘有灰尘的.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碗中用筷子夹出来,比赛看谁夹得快.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感想,从而引出摩擦力的问题.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播放运动员滑雪的录像,如图3-3-1,让学生说出滑雪要求的环境条件,然后导

  出摩擦力的概念.

  图3-3-1

  问题导入

  粉笔在黑板上可以写出字来,在玻璃上写得出来吗?试试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笔写字又会有何不同?为什么?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推进新课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摩擦力,通过直接提问使学生回忆并叙述摩擦力的概念.

  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本节课就来深入研究摩擦力.

  请学生做个小实验:要求学生用逐渐增大的水*力推动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动一段距离.(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变化.

  问题:为什么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运动?为什么想让桌子继续运动还要继续推?

  初步引出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一、静摩擦力

  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动,师生讨论引导出静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问题:静摩擦力是一恒定的力吗?怎样求静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实验探究】 在水*桌面上放一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沿水*方向用较小的力拉木块但保持木块不动,并不断缓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

  实验如图3-3-2:

  图3-3-2

  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拉力的增大,弹簧秤的示数不断增大.

  结论:由二力*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静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总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继续试验:在弹簧测力计指针下轻塞一个小纸团,它可以随指针移动,并作为指针到达最大位置的标志.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继续用力,当拉力达到一定的值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要求学生记下刚才的最大值.

  结论: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最大静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

  问题: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参考设计:

  1.装置如上面的实验,在木块上面增加砝码,验证在不同的压力作用下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保持压力不变,分别在桌面上、棉布面上、毛巾面上验证最大静摩擦力的值.

  2.用手握一油瓶,手的握力恰好使得油瓶不下落,此时最大静摩擦力等于瓶的重力.不断增加瓶中的油,要想瓶恰不滑落,应该增加手的握力即压力,由此判断最大静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换用不同粗糙程度的瓶子做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

  1.静摩擦力大小值并不唯一;

  2.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有关系.

  引导学生说一下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力的事例.

  (课件展示)图片示例:

  图3-3-3

  课堂训练(课件展示)

  1.有关静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静摩擦力 B.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可能与运动方向垂直 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解析: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故A错.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无关,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所受其他力的情况有关,故B错.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与运动方向成任意角度,故C正确.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无关,但一定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故D错.

  答案:C

  2.如图3-3-4所示,用外力F水*压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设受力F的面绝对光滑),恰好使物体静止,此时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如果F增大为3F,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

  图3-3-4

  解析:物体受向下的重力为mg,由二力*衡条件知静摩擦力大小也为mg,方向向上,当推力增为3F时,物体重力不变,则静摩擦力也不变.

  答案:mg mg

  二、滑动摩擦力

  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以通过复*回忆得出,或者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得出,也可以直接给出)

  (提出要求)利用教材演示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定量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多变量的研究;使学生体会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原理的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利用二力*衡定量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控制变量法)

  3.组织学生利用已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4.要求学生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定量得出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对动摩擦因数有定性的认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小结: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及逻辑推理能力)

  介绍动摩擦因数的物理意义及常见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课件展示:

  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材料 动摩擦因数 材料 动摩擦因数

  钢—钢 0.25 钢—冰 0.02

  木—木 0.30 木头—冰 0.03

  木—金属 0.20 橡胶轮胎—路面(干) 0.71

  皮革—铸铁 0.28

  例题.滑雪是北方地区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有的地方人们用鹿拉滑雪板进行滑雪比赛.已知滑雪板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滑雪板和人的总质量为180 kg.如果鹿拉着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求鹿的拉力大小.

  解析:由于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鹿的拉力F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即F=f.同时,滑雪板与冰面的压力N与滑雪板和人的重力相等,即N=G.

  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可求出鹿的拉力大小为

  F=f=μN=μMg=0.02×180×9.8 N=35.3 N.

  答案:35.3 N

  课堂训练

  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止在水*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给物体一水*拉力.

  (1)当拉力大小变为5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2)当拉力大小变为12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3)此后若将拉力又减小为5 N(物体仍在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体继续滑动的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 N/kg)

  解析:(1)当拉力F=5 N时,F<fmax,物体没有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f=F=5 N;

  (2)当拉力F=12 N时,F>fmax,物体滑动起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F滑=μN=μmg=0.5×2×10 N=10 N;

  (3)当拉力又减小为5 N时,由于物体仍在地面上滑动,所以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是10 N;

  (4)当拉力撤去后,由于物体继续在地面上滑动,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为10 N.

  答案:(1)5 N (2)10 N (3)10 N (4)10 N

  知识拓展

  增大有益摩擦:

  1.增加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车轮胎、各种旋钮表面都有花纹.

  2.增大压力.如:电动机的皮带拉得很紧,以便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防止皮带打滑.

  减小有害摩擦:

  1.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轴承.

  2.减小表面粗糙程度:加润滑油.

  课堂小结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符号及单位

  产生原因 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 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 摩擦力用f表示

  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大小 始终与外力沿着接触面的分量相等 f=μN

  方向 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

  布置作业

  1.教材第62页,“问题与练*”2、3.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3 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在接触面上有垂直作用的正压力

  (3)有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

  2.静摩擦力

  (1)变力:0<F静≤Fmax

  (2)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滑动摩擦力

  (1)大小:F=μFN

  (2)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活动与探究

  1.设计实验测量纸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自主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并设计、写出实验报告。

  *题详解

  1.解答: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时,手受到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手指移动的方向相反,阻碍手指的运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手指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越大,对手指相对桌面运动的阻碍作用越明显。

  2.解答:

  (1)不受,因为瓶子与桌面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桌面斜向下。

  (3)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瓶子处于竖直状态)。

  (4)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沿纸条相对瓶子的运动方向。

  3.答案:35 N 30 N 0.3 20 N

  设计点评

  本节重点是理解动摩擦因数的意义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定.难点是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和大小的确定.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并借助受力分析等方法来突破.静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而产生的,其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如何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假设物体间不存在摩擦力,那么在其他力的作用下物体将往什么方向运动去思考确定.教学时特别注意了对于静摩擦力大小与所受外力及所处运动状态的关系.设计中基本遵循问题—理论—问题的模式进行.

  整体设计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要求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断其方向,以及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在初中所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内容相结合,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逐步引导、循循善诱,对两种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衡的知识,在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过程中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发生质的变化、对于动摩擦因数的教学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由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本质、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

  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

  课时安排

  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能计算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静摩擦力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木块、弹簧秤、木板、毛巾、纸、钢板、砂纸、水等、

  知识准备:搜集有关的摩擦力信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导入

  准备两只碗,分别放入数量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内是光滑干净的,另一只碗内是粘有灰尘的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从碗中用筷子夹出来,比赛看谁夹得快、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感想,从而引出摩擦力的问题、

  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播放运动员滑雪的录像,如图3—3—1,让学生说出滑雪要求的环境条件,然后导出摩擦力的概念、

  图3—3—1

  问题导入

  粉笔在黑板上可以写出字来,在玻璃上写得出来吗?试试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笔写字又会有何不同?为什么?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推进新课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摩擦力,通过直接提问使学生回忆并叙述摩擦力的概念、

  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本节课就来深入研究摩擦力、

  请学生做个小实验:要求学生用逐渐增大的水*力推动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动一段距离、(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按老师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变化、

  问题:为什么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运动?为什么想让桌子继续运动还要继续推?

  初步引出对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感性认识、

  一、静摩擦力

  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动,师生讨论引导出静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问题:静摩擦力是一恒定的力吗?怎样求静摩擦力的大小?怎样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实验探究】在水*桌面上放一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沿水*方向用较小的力拉木块但保持木块不动,并不断缓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

  实验如图3—3—2:

  图3—3—2

  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拉力的增大,弹簧秤的示数不断增大、

  结论:由二力*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静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总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继续试验:在弹簧测力计指针下轻塞一个小纸团,它可以随指针移动,并作为指针到达最大位置的标志、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继续用力,当拉力达到一定的值时木块开始移动,此时拉力会突然变小、要求学生记下刚才的最大值、

  结论: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最大静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体刚刚开始运动时的拉力、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与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

  问题: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并探究,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参考设计:

  1、装置如上面的实验,在木块上面增加砝码,验证在不同的压力作用下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保持压力不变,分别在桌面上、棉布面上、毛巾面上验证最大静摩擦力的值、

  2、用手握一油瓶,手的握力恰好使得油瓶不下落,此时最大静摩擦力等于瓶的重力、不断增加瓶中的油,要想瓶恰不滑落,应该增加手的握力即压力,由此判断最大静摩擦力和压力的关系、换用不同粗糙程度的瓶子做实验,验证最大静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并得出结论:

  1、静摩擦力大小值并不唯一;

  2、最大静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有关系、

  引导学生说一下生活中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力的事例、

  (课件展示)图片示例:

  图3—3—3

  课堂训练(课件展示)

  1、有关静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静摩擦力

B、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可能与运动方向垂直

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解析: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故A错、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无关,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所受其他力的情况有关,故B错、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与运动方向成任意角度,故C正确、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无关,但一定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故D错、

  答案:C

  2、如图3—3—4所示,用外力F水*压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设受力F的面绝对光滑),恰好使物体静止,此时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如果F增大为3F,物体与墙之间的摩擦力为______、

  图3—3—4

  解析:物体受向下的重力为mg,由二力*衡条件知静摩擦力大小也为mg,方向向上,当推力增为3F时,物体重力不变,则静摩擦力也不变、

  答案:mg mg

  二、滑动摩擦力

  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以通过复*回忆得出,或者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得出,也可以直接给出)

  (提出要求)利用教材演示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定量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使学生意识到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多变量的研究;使学生体会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原理的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利用二力*衡定量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并交流讨论得出控制变量法)

  3、组织学生利用已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4、要求学生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定量得出压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对动摩擦因数有定性的认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小结: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及逻辑推理能力)

  介绍动摩擦因数的物理意义及常见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课件展示:

  几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材料动摩擦因数材料动摩擦因数

  钢—钢0、25钢—冰0、02

  木—木0、30木头—冰0、03

  木—金属0、20橡胶轮胎—路面(干)0、71

  皮革—铸铁0、28

  例题、滑雪是北方地区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有的地方人们用鹿拉滑雪板进行滑雪比赛、已知滑雪板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02,滑雪板和人的总质量为180 kg、如果鹿拉着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求鹿的拉力大小、

  解析:由于滑雪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鹿的拉力F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即F=f、同时,滑雪板与冰面的压力N与滑雪板和人的重力相等,即N=G、

  由滑动摩擦力公式,可求出鹿的拉力大小为

  F=f=μN=μMg=0、02×180×9、8 N=35、3 N、

  答案:35、3 N

  课堂训练

  质量为2 kg的物体,静止在水*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给物体一水*拉力、

  (1)当拉力大小变为5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2)当拉力大小变为12 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3)此后若将拉力又减小为5 N(物体仍在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体继续滑动的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 N/kg)

  解析:(1)当拉力F=5 N时,F<fmax,物体没有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f=F=5 N;

  (2)当拉力F=12 N时,F>fmax,物体滑动起来,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F滑=μN=μmg=0、5×2×10 N=10 N;

  (3)当拉力又减小为5 N时,由于物体仍在地面上滑动,所以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是10 N;

  (4)当拉力撤去后,由于物体继续在地面上滑动,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为10 N、

  答案:(1)5 N(2)10 N(3)10 N(4)10 N

  知识拓展

  增大有益摩擦:

  1、增加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车轮胎、各种旋钮表面都有花纹、

  2、增大压力、如:电动机的皮带拉得很紧,以便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防止皮带打滑、

  减小有害摩擦:

  1、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轴承、

  2、减小表面粗糙程度:加润滑油、

  课堂小结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符号及单位

  产生原因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摩擦力用f表示

  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大小始终与外力沿着接触面的分量相等f=μN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

  布置作业

  1、教材第62页,“问题与练*”2、3、

  2、教材第60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3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在接触面上有垂直作用的正压力

  (3)有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

  2、静摩擦力

  (1)变力:0<F静≤Fmax

  (2)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滑动摩擦力

  (1)大小:F=μFN

  (2)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活动与探究

  1、设计实验测量纸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自主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并设计、写出实验报告、

  *题详解

  1、解答: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时,手受到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作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手指移动的方向相反,阻碍手指的运动、手对桌面的压力越大,手指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越大,对手指相对桌面运动的阻碍作用越明显、

  2、解答:(1)不受、因为瓶子与桌面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2)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桌面斜向下、

  (3)受静摩擦力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瓶子处于竖直状态)、

  (4)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沿纸条相对瓶子的运动方向、

  3、答案:35 N 30 N 0、3 20 N

  设计点评

  本节重点是理解动摩擦因数的意义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定、难点是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和大小的确定、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并借助受力分析等方法来突破、静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而产生的,其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如何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通过假设物体间不存在摩擦力,那么在其他力的作用下物体将往什么方向运动去思考确定、教学时特别注意了对于静摩擦力大小与所受外力及所处运动状态的关系、设计中基本遵循问题—理论—问题的模式进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重点及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法和学法

  引导法、讨论法、示范讲解法。

  教具或学具

  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球10个、筷子一双、橡皮泥、棉布、线绳、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一100目砂纸一张。活动记录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课件出示新旧轮胎,新旧运动鞋图片,请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它们的表皮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是什么使它们变得光滑了?

  ⑶、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发生?请学生举例。

  ⑷、15秒夹玻璃球比赛。

  思考:对筷子怎样改动能在15秒内夹得更多?

  ⑸、小结:(课件出示)由于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教师板书)

  (二)物体运动与摩擦力

  1、测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请学生思考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用测力计测量)

  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体刚运动时读数)

  ⑶、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n”,这是刚刚能够使鞋子运动起来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⑴、(出示几种有代表性物体)这些物体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样吗?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

  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猜测。

  ⑶、提问: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假设: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滑动或滚动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⑷、教师小结: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我们今天先选择“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三)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1、组织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样的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

  2、师: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时,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要不同?学生交流,教师填写在活动记录纸上。

  3、同学们的猜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老师今天给你们提供了一个测力计、塑料盒子(里面有两个50g的钩码)、一张砂纸。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吗?请你们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实验计划表)

  4、实验提示。

  ⑴、砂纸两面的区别

  ⑵、正确使用测力计

  5、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6、组织交流实验计划表,教师适时询问: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怎么改变?实验中不能改变什么条件,怎么保持它们不变?我们的实验做几次比较好?

  7、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1),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交流反馈,得出结论: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研究“物体轻重不同,摩擦力哪一个大?”(整个过程放手由学生分小组独立完成)

  1、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2、请同学们先猜测(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3、请学生谈谈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改变的条件,怎么改变?)

  4、请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并填写记录单2

  5、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2,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反馈实验结果: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五)实践活动

  1、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和物体的重量有关,那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汽车在雪地行驶时加防滑练,工人在自行车的转轴上刷油……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减小摩擦力?

  学生交流。

  4、做个小小设计家

  张大爷家最*买了一套新房,这两天准备装修卫生间了,装修公司的老板催他把地砖买回来。请你帮他出出主意,买什么样的地砖好呢?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粗糙和光滑

  物体重量不同

  接触面积不同

  滚动和滑动

  课后小记:

  这节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备课活动中。包括课件的制作、教学的设计、精心准备的有结构性的材料等。本课力求突出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和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关注探究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全面有效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制定“滑动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滑动摩擦力产生的现象、机理及其应用”部分,主要是采用接受性学*(了解)的方式,具体思路是: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例子,引出滑动摩擦力;接着介绍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再说明滑动摩擦力的特点(方向等);最后说明生活中的应用(利与弊)。

  对于“滑动摩擦力公式”部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学*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把学生分成三组,自己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不同接触面性质、接触面积和接触面压力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然后一起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最后举例巩固一下。

  学*任务分析

  滑动摩擦力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必修)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是滑动摩擦力。该内容是学*了重力与重心和形变与弹力的基础上,继续学*摩擦力。其主要特点是实验探究学*“滑动摩擦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强化学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强调滑动摩擦力的实际生活应用,为以后动力学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重点

  ○1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并寻找其中规律,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2加深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条件与方向);

  ○3正确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学会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

  ○2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者分析

  学生是普通水*的高一学生。

  ○1已学*了重力与重心、形变与弹力;

  ○2 *时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了解甚少,比如滑动摩擦力的日常应用(利与弊);

  ○3 学生对自己动手实验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利用实验探究的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以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滑动摩擦力;

  ○2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寻找其中规律并导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与原理的精神;

  ○2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 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学设备 砝码(若干个) 木板 贴有砂纸的木板 木板(长宽高不等)弹簧秤

  板书设计

  滑动摩擦力

  一 定义:滑动摩擦力是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二 条件 接触 挤压 相对滑动

  方向 阻碍相对滑动-----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二 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压力大小(N) 接触面粗糙程度(μ)(将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表格画在黑板上)

  三 公式:f=μ N (0<μ<1)

  四 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1) 复*弹力、导入新课

  复*弹力,联系实际说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的现象(例如:一个弹簧板上放着一个物体,当换放一个更重的物体时,弹簧板的形变量会增大,说明物体和弹簧板间的弹力变大;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现象是,当我们用力推讲桌时,我们会感觉到好象有一种阻碍的力量(老师实验)。我们知道,这种力量决不是弹力,但它一定和弹力有关系,因为当我们推一个较小的物体时,我们就会觉得很轻松。那么,这种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力呢?)马拉雪橇在冰道上滑行却能拉很重的货物,在普通路面却不行。走路时在光滑的路面容易摔倒。这些是为什么?引入。

  师: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板书)

  师:从定义中可以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提问。

  生1:条件是接触、挤压、相对滑动。

  生2:方向是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即与相对滑动的力方向相反。

  (2) 探究思考

  师:那让我们实验探究一下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弹力。

  生2:接触面大小。

  师:很好!其实呢,老师认为还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那我们现在对其进行实验探究,分别对它们进行探究,看看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老师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组,完成下表中的实验,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下来观看同学实验,并指导。)

  表一

  甲组 乙组 丙组

  探究内容 与接触面压力关系 与接触面面积关系 与接触面性质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秤、木板、

  木块、砝码, 弹簧秤、木板、

  木块 弹簧秤、木板、

  木块、贴有砂纸

  的的木板

  实验步骤 把木块放在水*木板

  上,用弹簧秤匀速

  拉木块,读出这

  时的拉力并记录

  。在木板上放上砝

  码,再次用弹簧

  秤匀速拉木块,读出

  这时的拉力和用

  弹簧秤测出的重力

  (压力)并记录。 把木块放在水*木

  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出

  这时的拉力并记

  录。再把木块另

  一侧面朝下,

  (这次侧面应与

  上次面积不同)

  用弹簧秤匀速拉

  木块,读出这时

  的拉力和用弹簧

  秤测出的重力

  (压力)并记录。 把木块放在水*

  木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

  出这时的拉力并

  记录。把木块放

  在贴有砂纸的木

  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

  出这时的拉力和

  用弹簧秤测出的

  重力(压力)并

  记录。

  结果 放砝码的物体受摩

  擦力大于不放砝

  码的物体受摩擦力。

  (由学生自行完成) 两次受摩擦力一样

  大(由学生自行完

  成) 木块放在贴有砂

  纸的木板上受的

  摩擦力大于在木

  板上受的摩擦力

  (由学生自行完成)

  结论 滑动摩擦力大小

  与接触面的压力有关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的性质有关

  师:从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呢?

  生: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压力、接触面的性质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老师板书)

  表二

  根据每组同学们测出的数据填入以下表格;

  压力N

  摩擦力f

  作出压力N与摩擦力f的图像,寻找其规律。并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吧!

  师:好!那从图像中我们得出什么呢?

  生:压力与摩擦力成正比。

  师:对。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得材料决定,我们称之为动摩擦因数,记为μ。即有:μ=f/N。(板书)故f=μN。(补充说明: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从式子中可知μ没有单位并由大量的实验证明0<μ<1。)

  师:下面我们举几个题目巩固一下。

  题1.课本73页的例题。

  题2:课本77页作业的第一题。

  题3:一个橡皮绳,原长为l0,用它悬挂一本书,静止时测出橡皮绳的长度为l1。用橡皮绳沿水*方向拉书使书做匀速运动,测得橡皮绳的长度为l2。设橡皮绳伸长的长度要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求出书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l2-- l0)/( l1-- l0))

  师:下面谈谈滑动摩擦力的应用。运用我们今天课堂上学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提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吗?

  生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增大物体之间的压力。

  生2: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减少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或减少物体之间的压力。

  师:生活的运用有:加润滑油,使用气垫;钉鞋,在轮胎上刻花纹等。

  (拓展:如果时间充足的话讲课本中的信息窗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作业:课本77页第二、四题。

  教学总结

  更为精确的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大小和滑动的速度大小无关。如果f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N表示压力的大小,则有f=μN,其中μ表示滑动摩擦因数,它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关,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能直接影响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其取值范围是0<μ<1。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由学生小组自行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

  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不会由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和创新。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设计后记

  1. 通过生活的例子引入滑动摩擦力,并了解其产生的条件和其方向;

  2. 通过互动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改变“以往以定论式的结论告诉学生”的教学,使学生对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探究过程中采用合作学*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制定“滑动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滑动摩擦力产生的现象、机理及其应用”部分,主要是采用接受性学*(了解)的方式,具体思路是: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例子,引出滑动摩擦力;接着介绍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再说明滑动摩擦力的特点(方向等);最后说明生活中的应用(利与弊)。

  对于“滑动摩擦力公式”部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学*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把学生分成三组,自己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不同接触面性质、接触面积和接触面压力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然后一起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最后举例巩固一下。

  学*任务分析

  滑动摩擦力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必修)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是滑动摩擦力。该内容是学*了重力与重心和形变与弹力的基础上,继续学*摩擦力。其主要特点是实验探究学*“滑动摩擦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强化学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强调滑动摩擦力的实际生活应用,为以后动力学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重点

  ○1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并寻找其中规律,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2加深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条件与方向);

  ○3正确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1学会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

  ○2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者分析

  学生是普通水*的高一学生。

  ○1已学*了重力与重心、形变与弹力;

  ○2 *时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了解甚少,比如滑动摩擦力的日常应用(利与弊);

  ○3 学生对自己动手实验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利用实验探究的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以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滑动摩擦力;

  ○2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寻找其中规律并导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与原理的精神;

  ○2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 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学设备 砝码(若干个) 木板 贴有砂纸的木板 木板(长宽高不等)弹簧秤

  板书设计

  滑动摩擦力

  一 定义:滑动摩擦力是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二 条件 接触 挤压 相对滑动

  方向 阻碍相对滑动-----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二 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压力大小(N) 接触面粗糙程度(μ)(将教学过程设计中的表格画在黑板上)

  三 公式:f=μ N (0<μ<1)

  四 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1) 复*弹力、导入新课

  复*弹力,联系实际说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的现象(例如:一个弹簧板上放着一个物体,当换放一个更重的物体时,弹簧板的形变量会增大,说明物体和弹簧板间的弹力变大;与此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现象是,当我们用力推讲桌时,我们会感觉到好象有一种阻碍的力量(老师实验)。我们知道,这种力量决不是弹力,但它一定和弹力有关系,因为当我们推一个较小的物体时,我们就会觉得很轻松。那么,这种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力呢?)马拉雪橇在冰道上滑行却能拉很重的货物,在普通路面却不行。走路时在光滑的路面容易摔倒。这些是为什么?引入。

  师:当两个物体彼此接触和挤压,并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板书)

  师:从定义中可以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提问。

  生1:条件是接触、挤压、相对滑动。

  生2:方向是阻碍相对滑动的力,即与相对滑动的力方向相反。

  (2) 探究思考

  师:那让我们实验探究一下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1:弹力。

  生2:接触面大小。

  师:很好!其实呢,老师认为还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那我们现在对其进行实验探究,分别对它们进行探究,看看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老师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组,完成下表中的实验,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下来观看同学实验,并指导。)

  表一

  甲组 乙组 丙组

  探究内容 与接触面压力关系 与接触面面积关系 与接触面性质关系

  实验器材 弹簧秤、木板、

  木块、砝码, 弹簧秤、木板、

  木块 弹簧秤、木板、

  木块、贴有砂纸

  的的木板

  实验步骤 把木块放在水*木板

  上,用弹簧秤匀速

  拉木块,读出这

  时的拉力并记录

  。在木板上放上砝

  码,再次用弹簧

  秤匀速拉木块,读出

  这时的拉力和用

  弹簧秤测出的重力

  (压力)并记录。 把木块放在水*木

  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出

  这时的拉力并记

  录。再把木块另

  一侧面朝下,

  (这次侧面应与

  上次面积不同)

  用弹簧秤匀速拉

  木块,读出这时

  的拉力和用弹簧

  秤测出的重力

  (压力)并记录。 把木块放在水*

  木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

  出这时的拉力并

  记录。把木块放

  在贴有砂纸的木

  板上,用弹簧秤

  匀速拉木块,读

  出这时的拉力和

  用弹簧秤测出的

  重力(压力)并

  记录。

  结果 放砝码的物体受摩

  擦力大于不放砝

  码的物体受摩擦力。

  (由学生自行完成) 两次受摩擦力一样

  大(由学生自行完

  成) 木块放在贴有砂

  纸的木板上受的

  摩擦力大于在木

  板上受的摩擦力

  (由学生自行完成)

  结论 滑动摩擦力大小

  与接触面的压力有关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

  接触面的性质有关

  师:从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呢?

  生: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压力、接触面的性质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老师板书)

  表二

  根据每组同学们测出的数据填入以下表格;

  压力N

  摩擦力f

  作出压力N与摩擦力f的图像,寻找其规律。并对实验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估和交流吧!

  师:好!那从图像中我们得出什么呢?

  生:压力与摩擦力成正比。

  师:对。其比例系数由接触面得材料决定,我们称之为动摩擦因数,记为μ。即有:μ=f/N。(板书)故f=μN。(补充说明: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从式子中可知μ没有单位并由大量的实验证明0<μ<1。)

  师:下面我们举几个题目巩固一下。

  题1.课本73页的例题。

  题2:课本77页作业的第一题。

  题3:一个橡皮绳,原长为l0,用它悬挂一本书,静止时测出橡皮绳的长度为l1。用橡皮绳沿水*方向拉书使书做匀速运动,测得橡皮绳的长度为l2。设橡皮绳伸长的长度要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求出书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μ=(l2-- l0)/( l1-- l0))

  师:下面谈谈滑动摩擦力的应用。运用我们今天课堂上学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提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吗?

  生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或增大物体之间的压力。

  生2: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减少接触面得粗糙程度或减少物体之间的压力。

  师:生活的运用有:加润滑油,使用气垫;钉鞋,在轮胎上刻花纹等。

  (拓展:如果时间充足的话讲课本中的信息窗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作业:课本77页第二、四题。

  教学总结

  更为精确的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两个物体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摩擦力与接触面面积大小和滑动的速度大小无关。如果f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N表示压力的大小,则有f=μN,其中μ表示滑动摩擦因数,它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关,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能直接影响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其取值范围是0<μ<1。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由学生小组自行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

  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不会由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和创新。

  教学过程流程图

  教学设计后记

  1. 通过生活的例子引入滑动摩擦力,并了解其产生的条件和其方向;


摩擦力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8)

——《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5篇)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大小的探究时间较为紧张,有些学生事先没有作充分的准备,提不出建设性的方案。建议以后在上堂课后布置每个学生在先预*一下。

  ②在探究静摩擦力大小时,由于没有对小组内的四名成员进行责任分工,导致在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小组内个别“能干”的学生唱主角,个别学生“无事可做”。建议小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如操作者、记录者、汇报者等使每个成员既能各行其是,又能合作学*。

  ③有些学生拉木块时不是匀速拉,导致记录的数据误差较大。建议学生多做几次取*均减小偶然误差。

  ④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连接上,有些地方不太自然,建议以后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让课堂流畅起来。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材时准备基本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提炼事实——分析总结,形成事实(规律)——实践运用,深化事实”的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秘密,更着重是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对比实验中向学生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但作为事实学*课型中的—规律学*,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找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

  但《摩擦力的秘密》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四课,所以这课的学*应该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向学生揭示摩擦力的秘密的规律也就成了本课的一个做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要比学*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事实重要得多。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相互摩擦及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的伙伴。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诸多不足:

  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导致了时间的不够用,把播放VCD光盘的环节机动删减了,是我的遗憾。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能始终着眼于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重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动手,探究摩擦力的秘密。从学生探究的过程看,还是符合学生的探究规律的。但在时间上还是没能把握好,后面时间显得较紧,只能匆匆结束,觉得挺遗憾的。这也是我每次上实验探究课常出现的问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是今后我要改善的主要方面。

  一、教学反思

  1对于摩擦力的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采用了探究活动,增强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并得到结果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在课堂上多倾听学生的观点,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尊重、激发、的兴趣,真正成为学生学*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多留给学生。

  3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情景引入较好,选用的素材和场景较好,通过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4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学生所探究的结论用于实践生活并加强学生的练*和应用研究。这是今后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5本节中的教学能配合多媒体补足了传统的教学的不足,尤其是图片及一些动画效果较好,这是应以发扬的。

  6在实验室中上课应充分想到与课室上课的不同及一些突以因素的出现,及时的调控好教学课堂及教学时间,避免一些突**况的出现,若有发生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以完成好本节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建议

  1 关于滑动摩擦力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滑动摩擦力的规律,高中对相关的内容的学*主要是以复*初中内容为主,有关概念可直接给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记忆要准备一定的材料,这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研究滑动摩擦力时,不同学校,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2 关于研究静摩擦力

  本节的重点是研究静摩擦力,这是学生的学*难点,特别是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大小的变化。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指导。

  3 关于最大静摩擦力的讨论,建议不同学生类型,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充分让学生理解。

  4 关于静摩擦力的范围,应该是一个范围,建议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学*的难点。

  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摩擦力的实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不必拘泥于教材,以学生生活的实例取代教材中的例子,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上升一个层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归纳出物理规律。学生在 生活中已接触过有关摩擦力的物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当学*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信心。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科学探究学*模式的全面开展,目前仍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要用新模式的教学思想和循序渐进的引导。从本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探究,不难看到,学生人数过多,从课堂管理的角度看,这一客观事实对开方式的探究性学*存在一定的阻力。虽然客观事实难以改变,但同时也应引起我们思考,从中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把这种探究性学*模式延伸到课外。课前,教师以抛题形式提出多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课后,仍可围绕教学内容加以延伸,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摩擦力是力学部分较难的知识点之一。因为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对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阻碍作用,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和物体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往往不一致,所以单从物质表面上往往是不能直接看出是否有摩擦力存在的,这就给学生的学*和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获得感性体验,使其通过探究活动将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深化。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的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等过程进行学*,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体现了合作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改进实验环节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虽然有些方法还值得商榷,但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反思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课题环节,对教材进行了改变,没有用问题引入而是用学生更感兴趣的游戏进行导入。游戏中与猜想截然相反的结果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迸发出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迅速的进入了学*状态。

  2、实验设计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猜想。同时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各种猜想列出后,师生共同分析,逐一排除,得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是有好处的。

  3、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常用到的思想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学生在实验结论的表达上往往忽略了前提条件。因此,在每个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注意哪些因素是要控制不变的,哪些因素是要改变的,在归纳实验结论时再次提醒学生注意前提条件的设定。通过实际体验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都有了提高。

  4、在实验反思与评价环节,学生能对实验设计以及实验过程进行真实的反思评价,看看有没有失误之处,如拉动木块运动是否匀速、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否稳定、怎样改进实验可以减小误差等。有学生提出将拉木块改为拉木板,这样使弹簧测力计产生示数的力就是因为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所以测力计上显示出来的示数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而且改进后的实验不受拉力是否匀速的影响。虽然学生对于其中的道理理解不是很透彻,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养成了交流合作、评估反思的良好*惯。

  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中对摩擦力测量要用到二力*衡的知识,但苏科版教材中二力*衡是第九章第一节才学*的,这给学生设计实验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教师在此要补充这一部分知识,但因为时间关系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建议教师编排时将二力*衡知识前置。

  2、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上课前预想不到的情况,如在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过程中,就有一组学生由于没有控制好条件,从而得到摩擦力与面积有关的结论。作为教师,这时候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应及时做好指导,让诊断与矫治伴随学生的学*过程,真正走进学生发展的真实世界。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适时的指导。该什么时候指导,指导的程度如何,这都是需要教师适时把握的。过早的介入,学生思考的不够成熟,会丧失反思的机会;过迟的介入,学生由于长时间的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思考、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3、静摩擦力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它是发生在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实际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所以物体表现为相对静止。这是一种典型的*衡状态,对于学生在物理学*中培养受力分析能力很有用处。教材将这一部分内容设置在了读一读栏目,我觉得这一部分很重要,但如果放在本节课学*,教学时间又很紧张,所以我建议将教学时间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静摩察力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摩擦力的分类及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