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摩擦力》教学反思 1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大小的探究时间较为紧张,有些学生事先没有作充分的准备,提不出建设性的方案。建议以后在上堂课后布置每个学生在先预*一下。

  ②在探究静摩擦力大小时,由于没有对小组内的四名成员进行责任分工,导致在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小组内个别“能干”的学生唱主角,个别学生“无事可做”。建议小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如操作者、记录者、汇报者等使每个成员既能各行其是,又能合作学*。

  ③有些学生拉木块时不是匀速拉,导致记录的数据误差较大。建议学生多做几次取*均减小偶然误差。

  ④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连接上,有些地方不太自然,建议以后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让课堂流畅起来。

  《摩擦力》教学反思 2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材时准备基本遵循“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提炼事实——分析总结,形成事实(规律)——实践运用,深化事实”的步骤,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秘密,更着重是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在对比实验中向学生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但作为事实学*课型中的—规律学*,要求学生能自主探究并找到规律,然后应用规律。

  但《摩擦力的秘密》这课是所在单元的第四课,所以这课的学*应该是在学生对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的。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么对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向学生揭示摩擦力的秘密的规律也就成了本课的一个做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要比学*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事实重要得多。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相互摩擦及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的伙伴。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诸多不足:

  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导致了时间的不够用,把播放VCD光盘的环节机动删减了,是我的遗憾。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能始终着眼于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重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动手,探究摩擦力的秘密。从学生探究的过程看,还是符合学生的探究规律的。但在时间上还是没能把握好,后面时间显得较紧,只能匆匆结束,觉得挺遗憾的。这也是我每次上实验探究课常出现的问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是今后我要改善的主要方面。

  《摩擦力》教学反思 3

  一、教学反思

  1对于摩擦力的探究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采用了探究活动,增强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并得到结果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在课堂上多倾听学生的观点,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尊重、激发、的兴趣,真正成为学生学*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多留给学生。

  3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情景引入较好,选用的素材和场景较好,通过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4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将学生所探究的结论用于实践生活并加强学生的练*和应用研究。这是今后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5本节中的教学能配合多媒体补足了传统的教学的不足,尤其是图片及一些动画效果较好,这是应以发扬的。

  6在实验室中上课应充分想到与课室上课的不同及一些突以因素的出现,及时的调控好教学课堂及教学时间,避免一些突**况的出现,若有发生要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以完成好本节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建议

  1 关于滑动摩擦力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滑动摩擦力的规律,高中对相关的内容的学*主要是以复*初中内容为主,有关概念可直接给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记忆要准备一定的材料,这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研究滑动摩擦力时,不同学校,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2 关于研究静摩擦力

  本节的重点是研究静摩擦力,这是学生的学*难点,特别是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大小的变化。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指导。

  3 关于最大静摩擦力的讨论,建议不同学生类型,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充分让学生理解。

  4 关于静摩擦力的范围,应该是一个范围,建议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学*的难点。

  《摩擦力》教学反思 4

  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摩擦力的实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不必拘泥于教材,以学生生活的实例取代教材中的例子,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上升一个层次,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归纳出物理规律。学生在 生活中已接触过有关摩擦力的物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当学*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信心。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科学探究学*模式的全面开展,目前仍存在一定难度。教师需要用新模式的教学思想和循序渐进的引导。从本节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探究,不难看到,学生人数过多,从课堂管理的角度看,这一客观事实对开方式的探究性学*存在一定的阻力。虽然客观事实难以改变,但同时也应引起我们思考,从中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把这种探究性学*模式延伸到课外。课前,教师以抛题形式提出多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课后,仍可围绕教学内容加以延伸,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 5

  摩擦力是力学部分较难的知识点之一。因为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对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阻碍作用,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和物体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往往不一致,所以单从物质表面上往往是不能直接看出是否有摩擦力存在的,这就给学生的学*和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获得感性体验,使其通过探究活动将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深化。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的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等过程进行学*,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体现了合作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改进实验环节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虽然有些方法还值得商榷,但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反思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课题环节,对教材进行了改变,没有用问题引入而是用学生更感兴趣的游戏进行导入。游戏中与猜想截然相反的结果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迸发出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迅速的进入了学*状态。

  2、实验设计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猜想。同时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各种猜想列出后,师生共同分析,逐一排除,得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是有好处的。

  3、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常用到的思想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学生在实验结论的表达上往往忽略了前提条件。因此,在每个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注意哪些因素是要控制不变的,哪些因素是要改变的,在归纳实验结论时再次提醒学生注意前提条件的设定。通过实际体验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都有了提高。

  4、在实验反思与评价环节,学生能对实验设计以及实验过程进行真实的反思评价,看看有没有失误之处,如拉动木块运动是否匀速、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否稳定、怎样改进实验可以减小误差等。有学生提出将拉木块改为拉木板,这样使弹簧测力计产生示数的力就是因为木板对木块的摩擦力,所以测力计上显示出来的示数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而且改进后的实验不受拉力是否匀速的影响。虽然学生对于其中的道理理解不是很透彻,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养成了交流合作、评估反思的良好*惯。

  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中对摩擦力测量要用到二力*衡的知识,但苏科版教材中二力*衡是第九章第一节才学*的,这给学生设计实验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教师在此要补充这一部分知识,但因为时间关系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建议教师编排时将二力*衡知识前置。

  2、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上课前预想不到的情况,如在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过程中,就有一组学生由于没有控制好条件,从而得到摩擦力与面积有关的结论。作为教师,这时候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应及时做好指导,让诊断与矫治伴随学生的学*过程,真正走进学生发展的真实世界。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适时的指导。该什么时候指导,指导的程度如何,这都是需要教师适时把握的。过早的介入,学生思考的不够成熟,会丧失反思的机会;过迟的介入,学生由于长时间的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思考、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3、静摩擦力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它是发生在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实际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所以物体表现为相对静止。这是一种典型的*衡状态,对于学生在物理学*中培养受力分析能力很有用处。教材将这一部分内容设置在了读一读栏目,我觉得这一部分很重要,但如果放在本节课学*,教学时间又很紧张,所以我建议将教学时间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静摩察力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摩擦力的分类及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阅读


《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1)

——摩擦力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摩擦力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找到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

  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紧紧围绕着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引入新课,让学生参与小实验,亲身体会身边的摩擦力现象,拉*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我紧紧围绕实验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验证、分析、得出结论,并且重点强调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参与实验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的教学目标,也让他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方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但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我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对静摩擦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在实验探究过程教学中师生问答仍局限于老师与部分学生,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实验探究思想,他们有的是来不及思考,有的是懒于思考。

  2、学生个体差异表现明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能力弱的学生的关注虽然比以前有改善,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类学生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主观上边缘化倾向较为严重,较少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3、探究过程中教学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所以我以后要注意布置好学生的课前预*,在课堂上要注意方法的指导。

  4、探究实验中当学生的猜想和想法和教学设计有一定冲突和矛盾时,不要轻易去否定学生或迅速给出我们预设的想法,而应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验证自己猜想的真伪。

  5、“科学从生活中来”。 在准备探究活动材料时,要尽量从生活中寻找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让学生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材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的浓厚兴趣。

  6、教学中要敢于跳出教材,鼓励学生跳出教材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大胆假设,摆脱教材束缚,大胆地先假设,经历科学严谨的研究过程,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提高了教学结果的可信度。

摩擦力教学反思2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从探究性、开放性、评价等方面向新课标靠拢,首先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体验科学交流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科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和他人的*台,促使学生树立一定的展示意识和评价意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教学评价行为及效果进行了深深的反思,感受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评价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对学生实验方案、实验成果展示的评价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仅用“对他们小组的展示,你有什么想法?”“假如让你来评,你会怎么评?”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地评价,另外当学生评价得比较精彩时,我成了学生忠实的支持者,如学生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课堂实录:师: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的请举手。(90%的同学举起了手)师:他的改进建议很科学,并且他说话声音宏亮,条理清晰,老师也投他一票。(师举起一只手)]当我最后有力地举起一只手时,看到全班学生向我投来赞许目光的那一刹那,我真切感受到我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我想此刻他们评价的信心和勇气也在倍增。

  2、充分展示,多元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指标应该是多元的,在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展示的*台,如让学生展示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展示本组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个人独到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创意设计等等,这样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的空间,在评价上注重多元化,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注重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如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评价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公*性,因为本课实验操作不难,结论得出也比较容易,关键是实验条件的科学控制,通过评价,则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增强了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同时我还在及时性的语言评价及学生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尊重他人、认真细致等科学态度的评价。

  3、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例如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所设计的评选“倾听天使”组这一评价环节,发现学生在本堂课中很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这也是学生人际交往智能能的提高,再如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当我问:假如你为他们这组的实验条件的公*性打星,你会为他们评上几颗星?学生说:我会为他们评上三颗星,因为他们在实验中用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下滑时,除了接触面积不相同,还有他们的重量也不相同,大长方体重,小的长方体轻,不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他敢于提出同学的不足,并能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说明了学生的内省智能的发展。在评价时,我尽量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评价汇报猜想环节,有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我说:你的猜想也有可能,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具体一点吗?这样使得学生的语言智能得到了较好地发展。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教学评价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大部分学生评价他人时语言贫乏,评价关注知识技能多,关注情感态度方面的少,学生自主展示、自主评价的意识不够浓,在课堂上难以看到学生争先恐后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和他人的现象。

摩擦力教学反思3

  这节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备课活动中。包括教学的设计、精心准备的有结构性的材料等。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情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兴趣是学生学*的动力,因此,导入时我让学生解决“筷子提米”这一难题,学生想解决问题 就需要用本课知识来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再利用猜谜引出摩擦力,在关于摩擦现象的认识中,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写字用的笔,穿的鞋,擦玻璃,拖地等。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想象力,从而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2.制定方案,自主探究教学设计交流过程中有的老师提醒我要注意实验中对学生的指导与提示,于是我在这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自由猜想,制定验证计划并完善方案。在教师参与的实验探究中,充分展现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加强了对学生认真观察的引导,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便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总结科学概念。

  3.合作学*,分析数据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在交流中提高。科学课的学*,更多的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意向,尽量让学生按不同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乐于合作和交流,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地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见解,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强化了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待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集体讨论分析,交流各自的想法,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分享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整个课堂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也有缺憾的地方。

  科学课强调以学生自主探究。因对学生总是不放心,在加*时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对学生放不开手。课堂超时。对学生了解还够透彻,觉得能会的打得不好,自认为学生学得有困难的,学生反而学得很快。因此耽误了很多时间,造成了压堂现象。另外上完整堂课,自己的感受就是我的引导过多,讲的太多,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不是那么充盈,特别学生在交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或许学生想表述的不是那个意思,可能也是他们的紧张,说的不是很到位,于是我帮他们归纳了一下就变成了相同的因素,现在想想如果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引导或许想到的就能更多。现在想想甚是后悔,总是觉得自己始终还没有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但是,不管怎样上一堂课,总能有所收获,就像以后我会时刻谨记让学生多说,相信每次的锻炼都将是自己进步的阶梯,只有沿着阶梯一步步扎实地攀登才能摘才能摘得甜美的果实!


《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2)

——摩擦力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摩擦力教学反思 1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大小的'探究时间较为紧张,有些学生事先没有作充分的准备,提不出建设性的方案。建议以后在上堂课后布置每个学生在先预*一下。

  ②在探究静摩擦力大小时,由于没有对小组内的四名成员进行责任分工,导致在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小组内个别“能干”的学生唱主角,个别学生“无事可做”。建议小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如操作者、记录者、汇报者等使每个成员既能各行其是,又能合作学*。

  ③有些学生拉木块时不是匀速拉,导致记录的数据误差较大。建议学生多做几次取*均减小偶然误差。

  ④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连接上,有些地方不太自然,建议以后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让课堂流畅起来。

  摩擦力教学反思 2

  对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埋下祸根。譬如,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学生在后来的学*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在这点上,我觉得本节课做得还不够,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尽力实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感态度方面,我觉得大部分学生的表现还不错,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听讲中较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学生都能非常积极的思考和踊跃的回答问题,可见,他们对物理学*还是有兴趣的。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的主体角色。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三、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

  下面说一下这节课缺憾的地方,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在讲解摩擦力这个概念时,教师应再引深一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说一说。如学生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时,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在冰面上打滑和水泥地面上打滑的区别,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的意识。另外还应该大量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实例,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等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在认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教师应通过三个对比试验:1、把两手合在一起;2、两手离开移动;3、两手合在一起搓动,来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将手放在桌面上拖动,手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摩擦力教学反思 3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大小的探究时间较为紧张,有些学生事先没有作充分的准备,提不出建设性的方案。建议以后在上堂课后布置每个学生在先预*一下。

  ②在探究静摩擦力大小时,由于没有对小组内的四名成员进行责任分工,导致在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小组内个别“能干”的学生唱主角,个别学生“无事可做”。建议小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如操作者、记录者、汇报者等使每个成员既能各行其是,又能合作学*。

  ③有些学生拉木块时不是匀速拉,导致记录的`数据误差较大。建议学生多做几次取*均减小偶然误差。

  ④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连接上,有些地方不太自然,建议以后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让课堂流畅起来。

  摩擦力教学反思 4

  周一,我上了一节小组的教研公开课,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综合。这是一节*题评讲课,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上公开课。这节课有师傅张玉滨、刘旭升、崔晓丽、张海龙听课评课。

  在我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听别人说*题课不好讲,心里就有些没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开始着手,大量听老教师的*题课。当我听到师傅张老师的一节*题课时给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利用知识点来讲*题。我反复琢磨这种方式很适用我这节*题课的口味。因为这次课的题量大,如果一个一个的讲肯定是讲不完的。我于是就决定采取这种方式。同时还征求康主任和刘老师的意见,他们都说这种方式很好。

  通过实际的操作,确实在讲课的过程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同时每个知识点都能讲到。并且还有大量的时间和学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和以前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同学们反映也很好。至少通过这节课也给学生一种学*方法――归纳法。通过重点讲解某个*题而带动类似的一串*题,即讲了知识又给学生课后发挥的'余地。再不是以前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个重点,学生听完总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这一次确实能够体现出和以往不一样的效果。

  讲完评课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也都肯定了这次公开课很成功,学生确实积极性高,个个都精神饱满。但是我自己也感觉到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喻有些小的细节没有讲到,但是它对作题也很重要,板书也要进一步提高,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但总体我认为达到了目的,但是我还要进一步向老教师学*、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多归纳、多总结。

  摩擦力教学反思 5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从探究性、开放性、评价等方面向新课标靠拢,首先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体验科学交流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科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和他人的*台,促使学生树立一定的展示意识和评价意识,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尤其是教学评价行为及效果进行了深深的反思,感受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评价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对学生实验方案、实验成果展示的评价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仅用“对他们小组的展示,你有什么想法?”“假如让你来评,你会怎么评?”等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地评价,另外当学生评价得比较精彩时,我成了学生忠实的支持者,如学生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课堂实录:师:认为他说得有道理的请举手。(90%的同学举起了手)师:他的改进建议很科学,并且他说话声音宏亮,条理清晰,老师也投他一票。(师举起一只手)]当我最后有力地举起一只手时,看到全班学生向我投来赞许目光的那一刹那,我真切感受到我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我想此刻他们评价的信心和勇气也在倍增。

  2、充分展示,多元评价。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指标应该是多元的,在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展示的*台,如让学生展示本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展示本组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个人独到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创意设计等等,这样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的空间,在评价上注重多元化,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注重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如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评价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公*性,因为本课实验操作不难,结论得出也比较容易,关键是实验条件的科学控制,通过评价,则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增强了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同时我还在及时性的语言评价及学生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小组合作、尊重他人、认真细致等科学态度的评价。

  3、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例如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所设计的评选“倾听天使”组这一评价环节,发现学生在本堂课中很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这也是学生人际交往智能能的提高,再如评价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是是否有关的实验方案时,当我问:假如你为他们这组的实验条件的公*性打星,你会为他们评上几颗星?学生说:我会为他们评上三颗星,因为他们在实验中用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下滑时,除了接触面积不相同,还有他们的重量也不相同,大长方体重,小的长方体轻,不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他敢于提出同学的不足,并能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说明了学生的内省智能的发展。在评价时,我尽量要求学生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例如在评价汇报猜想环节,有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我说:你的猜想也有可能,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具体一点吗?这样使得学生的语言智能得到了较好地发展。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教学评价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大部分学生评价他人时语言贫乏,评价关注知识技能多,关注情感态度方面的少,学生自主展示、自主评价的意识不够浓,在课堂上难以看到学生争先恐后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和他人的现象。

  摩擦力教学反思 6

  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学*本节教材的知识,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通过摩擦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引起学生的注意。

  利用学生亲身的探究感受到摩擦力,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认识到什么是摩擦力?对于什么是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现 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中没有特意分出三种摩擦力,可以放到后面摩擦力的应用时介绍。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在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环节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猜想时,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设计实验中,提出在实验中关健的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都体现了教师在探究中的引导作用。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反思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教学思路。此过程中时间因班级基础不同有所不同,教师应活掌握。

  摩擦力的应用中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生活中摩擦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 7

  第一点,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第二点,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学生探究时的组织教学。

  第三点,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点,由于这一节教材的容量较大,本节内容分为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叫“变量控制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 8

  按照改进建议实施教学,提升了本课的课程内涵,教学过程从关注结论到关注过程与关注结果并重,从关注感性体验到关注数据采集,从关注实验验证到关注实验探究,从忽视实验设计到凸显实验设计,从关注实验的一般过程到关注实验实施的细节。但仍然有两个问题让我困惑:

  (1)由于增加了实验探究的内容,原来的.摩擦力应用的内容教学用时不足。从作业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对摩擦力的应用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理解不深。

  (2)气体、液体中的阻力内容和固体间的摩擦力很有相关性,但不尽相同,如物体与空气接触面的大小会影响阻力大小,但固体间接触面的大小却对摩擦力没有影响(实际测量有一些影响)。能否将本节课的内容拆分成两节来突出各自的重难点?

  摩擦力教学反思 9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解摩擦力概念;第二课时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第一次采用先将静摩擦力再讲解滑动摩擦力,发现做一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尝试比较难,时间不够,因为上课评讲了8分钟左右的重力作业,造成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没有讲解。采用这样讲解源于备课活动中有老师提出的.观点:以推动桌子举例,从推不动到推动,这样比较接*生活中的活动特点,同时学生解决静摩擦力的问题和滑动摩擦力混淆问题。缺点是没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滑动摩擦力以及影响因素,除非静摩擦力讲解时尽量略讲。

  传统讲解方法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包括滑动摩擦力),然后在讲解摩擦力的应用,可以突出滑动摩擦力的重点和难点。

  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我在课堂引入了采用了筷子提米,实验效果很好,学生也比较感兴趣。我想下次我讲解摩擦力概念时也可能应用第一种方法,逐一讲解摩擦力,但为了完成重点知识,我觉得先讲解滑动摩擦力,我想引入时就不再用筷子提米的实验了,我想找一根较长的木棒(玻璃棒效果最好),让一个男生和女生拔河,男生那边涂上油之类的,减小摩擦。

  摩擦力教学反思 10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课堂小结,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


《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3)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1

  本课为学生提供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有:摩擦块、钩码、小车、测力计、皮尺、毛巾、圆柱体、细线等等,这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学*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课的开始,可以看出学生对摩擦力的原有经验很丰富,但是他们的认识都是停留在感性的水*上,如果让他们对摩擦力进行准确定义很难,他们只认为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理解很不全面,他们判断摩擦力的依据是“有摩擦”现象,认为有摩擦的地方就有摩擦力。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本课只学*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观察学生的设计方案,学生基本上能够按照符合逻辑的方式设计实验,但是在材料的选取上学生还是比较随意,有的学生选来的材料没用上,有的最后又取材料。这反映了学生预想与实际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时教师对有的'小组谁的思路好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提醒学生运用科学性的语言进行评价,通过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进一步改进实验效果。

  本课力图体现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反映学生对新概念的建构过程;通过教师观察、提问、学生成果汇报交流等多种手段来真实展示学生的学*表现。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2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做科学实验要比学*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事实重要得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秘密”进行探究。

  一、调动经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的伙伴。

  二、指导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3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4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做科学实验要比学*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事实重要得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秘密”进行探究。

  一、调动经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的伙伴。

  二、指导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来自于学生的,这样的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行探究。我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的提出采用与学生商量的方法;探究方法的提出采用学生自己提出,共同协商的方法。

  三、运用举例,创生有趣生动的方法

  摩擦力与生活关系密切,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摩擦现象都加以说明。我只是选取了比较典型的三个事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从而举一反三。

  当然,科学概念的掌握不是背诵几句教条的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帮帮雪地里的汽车”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开动脑筋进行发明、创生新办法的实践。在明白摩擦力的秘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把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对让他们创新兴趣较浓,也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

  四、合理评价,培养不懈求真的科学态度

  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能较合理地运用好评价机制,用评价来激励学生的探究。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引入成就动机原则,哪怕是学生只答对一个问题或自己解决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时,我也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我能行”。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探究。探究活动不应止课堂。课尾,有一名女同学提出“旱冰鞋上的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时,我并没有马上进行肯定评价,而是说她的发现很有探究价值,希望同学们课后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将对摩擦力的研究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孩子的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对科学探究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不足:

  1、由于课前准备不足,高估了电脑的兼容性,导致课件未能完全打开,虽然老师尽力用语言描述现象,但是影响了课堂气氛。

  2、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老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5

  本课为学生提供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有:摩擦块、钩码、小车、测力计、皮尺、毛巾、圆柱体、细线等等,这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学*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课的开始,可以看出学生对摩擦力的原有经验很丰富,但是他们的认识都是停留在感性的水*上,如果让他们对摩擦力进行准确定义很难,他们只认为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理解很不全面,他们判断摩擦力的'依据是“有摩擦”现象,认为有摩擦的地方就有摩擦力。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本课只学*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观察学生的设计方案,学生基本上能够按照符合逻辑的方式设计实验,但是在材料的选取上学生还是比较随意,有的学生选来的材料没用上,有的最后又取材料。这反映了学生预想与实际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时教师对有的小组谁的思路好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提醒学生运用科学性的语言进行评价,通过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进一步改进实验效果。

  本课力图体现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反映学生对新概念的建构过程;通过教师观察、提问、学生成果汇报交流等多种手段来真实展示学生的学*表现。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6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做科学实验要比学*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事实重要得多。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对“摩擦力的秘密”进行探究。

  一、调动经验,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的伙伴。

  二、指导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来自于学生的,这样的探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行探究。我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的提出采用与学生商量的方法;探究方法的提出采用学生自己提出,共同协商的方法。

  三、运用举例,创生有趣生动的方法

  摩擦力与生活关系密切,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摩擦现象都加以说明。我只是选取了比较典型的三个事例,让学生学会分析,从而举一反三。

  当然,科学概念的掌握不是背诵几句教条的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帮帮雪地里的汽车”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开动脑筋进行发明、创生新办法的实践。在明白摩擦力的秘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把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对让他们创新兴趣较浓,也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

  四、合理评价,培养不懈求真的科学态度

  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能较合理地运用好评价机制,用评价来激励学生的探究。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引入成就动机原则,哪怕是学生只答对一个问题或自己解决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时,我也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我能行”。我在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促使他们更大胆地去探究。探究活动不应止课堂。课尾,有一名女同学提出“旱冰鞋上的.轮子可以减小摩擦力”时,我并没有马上进行肯定评价,而是说她的发现很有探究价值,希望同学们课后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将对摩擦力的研究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孩子的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对科学探究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不足:

  1、由于课前准备不足,高估了电脑的兼容性,导致课件未能完全打开,虽然老师尽力用语言描述现象,但是影响了课堂气氛。

  2、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老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7

  1、让科学回归生活

  本课从例子的选择到材料的准备无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起,从学生的身边事物入手。既让学生学的轻松,又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科学。实验材料的生活化学生认识到在家里也可以做实验,我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来研究,促进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有结构的图片、资料等,形象有趣,又便于记忆,降低了学*难度,提高了学*兴趣。

  3、“学”和“玩”整合

  就科学课来说,小学生期待的好课就是既好玩又能学到东西。玩小车、捏橡皮泥每一项活动设计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到学*科学的乐趣。

  4、指导好小组合作学*

  小组合作学*是学*科学的主要方式,小组合作的成功关系到整堂课的成功。小组中合理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体会到时合作的愉快。

  5、“做”中“学”

  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就深刻地揭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只有让学生动手做,通过他们的实践和亲身经历去获取科学知识,去体验科学、感受科学、理解科学,才能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科学才有发展,人类才有进步。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8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能始终着眼于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重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动手,探究摩擦力的秘密。从学生探究的过程看,还是符合学生的探究规律的。但在时间上还是没能把握好,后面时间显得较紧,只能匆匆结束,觉得挺遗憾的。这也是我每次上实验探究课常出现的问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是今后我要改善的主要方面。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9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能始终着眼于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重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动手,探究摩擦力的秘密。从学生探究的过程看,还是符合学生的探究规律的。但在时间上还是没能把握好,后面时间显得较紧,只能匆匆结束,觉得挺遗憾的。这也是我每次上实验探究课常出现的问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是今后我要改善的主要方面。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反思 10

  做科学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学会动手要比学*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念等好得多。因为学会做科学实验要比学*科学知识本身重要得多,探究过程远比学*事实重要得多。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因此,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我便从学生的亲身活动——用手相互摩擦及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科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

  在这里,我试图通过这些步骤,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学学*中大胆假设,勇于探究。我尽力做一个与学生*等交流,帮助、指导他们解决问题的朋友、他们科学学*的伙伴。

  学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虽然需要自**,但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这样的帮助我个人觉得应该包括从预测到实验整个探究的全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经历像科学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过程。

  预测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预测往往是比较初浅的、宽泛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在预测上做了些指导。当学生提出各种假设时,我指导他们再大胆地假设与哪种因素关系更大些,通过指导让学生的预测更加深入,并能真正为他们的探究服务。

  学生实验方法的设计是探究的瓶颈,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在实验材料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实验器材多且繁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在在器材上的兴趣大于实验的兴趣,因此,这节课中我尽心设计、挑选了实验器材,尽量大地发挥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钩码盒的使用,既可以用来做测试在不同接触面上拉动的实验,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做改变压力的大小的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知道同一物体的不同的探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探究目标。

  科学记录也是我在教学中着力指导的。用数据、事实来说明问题是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他们的记录也是不够完善的,我在教学中及时抓住他们记录中出现的情况,让他们自己来理解数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本课的教学中也存有诸多不足:

  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设计难度过大,在实验中需要老师指导才能正确填写,可以把一些内容要求更明确些,降低学生的填写难度。导致了时间的不够用,把播放VCD光盘的环节机动删减了,是我的遗憾。

  经过这次的赛课活动,我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任务是非常重大的,它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可以说能当好一名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却不见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学教师,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强科学专业素质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4)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3篇

  一、教材分析

  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或具有运动的趋势时会与周围的物体发生摩擦,这种现象经常会出现在学生身边:汽车轮胎与道路之间的摩擦,航行的船体与水流之间的摩擦,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还有许许多多的摩擦现象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到而已。本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摩擦现象开展研究活动,了解什么是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摩擦发生的条件。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教科书有两幅图,一幅是孩子高兴地从滑梯上滑下来,另一幅是参加汽车拉力赛的赛车在运动中,通过图来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存在哪些摩擦现象,摩擦现象发生时与哪些现象联系在一起,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作用力。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来发现:当物体静止的时候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运动的时候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孤立时、没有与其他物体接触时,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不孤立、与其他物体有接触时,有没有摩擦存在。从而发现摩擦发生的条件。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科书安排的内容是:在一块较*滑的木板上,放置一些不同的物体,包括质量大小的不同,材料品种的不同。将木板缓缓地加大倾斜角度,使上面的物体逐个地滑下来。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要求学生对影响物体下滑的因素,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看法或假设,然后,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看法或假设。

  第三部分: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教科书通过一个典型事例——想办法增大或减少一个装满水的瓶子的摩擦力,来启发学生设计日常生活中需要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到有关力的形式、力的表示、力的种类的知识并已认识到几种常见的力,如重力和弹力,这些将成为本节课学*的基础和铺垫。

  三、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课本第50~52页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知道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能够设计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实验;

  4、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情感目标:

  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五、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钩码、干布、干毛巾、几支圆杆铅笔。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屏幕出示拉人画面(一个小朋友端在地上伸出双手,另一个小朋友站着拉着他的双手在地面上滑行。)

  师:同学们,屏幕上的场面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师:这种拉人的游戏我看见很多同学都曾经玩过。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经历,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游戏在什么地面上好玩?

  生:光滑的地面。

  师:穿什么鞋容易滑?

  生:*底鞋。

  ……

  师:拉着体重不同的同学滑,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轻的同学比较容易拉,重的同学很难拉。

  2、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都与我们今天准备研究的摩擦力有关系。好,今天老师就想和你们一起做一回科学家,探究一下摩擦力的秘密,那同学们想通过我们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生2:我想知道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生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

  ……

  3、师:看来同学们的好奇心可真强呀,想知道这么多的东西。好,我们这节课就围绕着同学都想知道的东西来探究。(屏幕出示探究目标)

  (二)探究过程

  1、认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师:刚才的拉人游戏是一种摩擦的现象,现在请同学们用两只手掌互相摩摩,两只手互接触,相互运动也叫做摩擦,你还看过哪些物体相互摩擦的现象呢?

  (生说出磨刀、擦黑板写字等现象)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心人,能发现日常生活中这么多的摩擦现象,现在请同学再开动脑筋想一想,当这些现象发生时,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请你们发挥小组的力量,围绕着你们刚才说的例子去分析一下。

  (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派个代表说说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1:我们组发现磨刀时,只有刀在磨刀石上来回运动时才会有摩擦现象,如果把刀拿起来,或只把刀放在磨刀石上不来回运动没有摩擦现象。

  生2:我们组分析了擦黑板的现象,也发现只有在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和运动时才有摩擦现象的发生。

  ……

  师:同学真聪明,通过和小伙伴的合作,分析出了摩擦存在的条件:接触和运动。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师:接下来我们还要一起探究一下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首先请同学们把你们找来的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轻重的物体放在一块比较*滑的木板上,逐渐倾斜木板,(如课本50面图所示)比较它们下滑时的摩擦现象。

  (学生小组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通过这个活动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发现不同的物体它们下滑的快慢不同。

  生2:我们也有这个发现了这点,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它们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样的。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那这些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同学们可以将自己认为的可能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都提出。

  生1:摩擦力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生2:摩擦力可能与物体表面情况有关。

  ……

  师:刚才同学们都大胆地提出自己想法,但这只是我们的预测,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下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各小组经过讨论选择一种可能的因素,作为你们小组的假设,选择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的工具(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钩码、干布、干毛巾),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与给与适当的指导。)

  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能选择好工具设计了有趣的实验,哪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设计的实验与结论与大家分享一下呢?

  生1:我们小组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摩擦表面的情况有关,所以我们一起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把带挂钩的木块放在我们*滑的桌面上,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慢慢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接着又在桌面上铺上干布,固定好,再放上木块,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慢慢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最后又把干布换成干毛巾,读出这时的拉力。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生2:我们小组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所以我们组设计的实验是这样的:把木块放在桌面上,放上一个法码,用测力拉木块,使木块慢慢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接着在木块上分别放两个、三个法码,读出这时的拉力。我们发现放的法码越多,拉力计的读数越大。

  生3:我们设计的实验和他们差不多,得到的结果也是放的法码越多,拉力计的读数越大。也就是被拉动的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的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

  师:同学们真有科学头脑,设计了这么多有趣的实验证明了摩擦力与两个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还与被拉物体轻重有关。

  3、学以致用

  (1)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实际现象。

  ①鞋底和轮胎为什么都有凹凸的条纹?增大摩擦力对鞋底和轮胎有没有不利的方面?

  ②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

  ③为什么要经常在自行车转动轴的地方加润滑油?你还看到哪些东西需要加润滑油的例子?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例子来解释,其余学生帮他评价。)

  (2)设计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出示装了半瓶水的瓶子)

  师:看来摩擦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真的挺广泛,而我们学知识最终的目标是要把它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现在你能运用这节课获得的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识,想办法增大或减少这个装一半水的玻璃瓶的摩擦力吗?

  生1:倒掉一些水可以减轻瓶子的重量就可以减少它的摩擦力。

  生2:这样的话,要增大它的摩擦力,可以往瓶子里多装一些水。

  生3:在瓶底涂抹润滑剂可以减少它的摩擦力。

  ……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方法。

  (三)课堂小结

  那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自由说)

  (四)课堂延伸

  师:这节课时间差不多了,但并不代表着我们的研究活动结束,这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留待同学们回去思考(屏幕出示)“如果没有摩擦力存在,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等手段,继续研究与摩擦力大小有关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引入我采用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场面“拉人游戏”。因为这个游戏我看过很多学生在课间有玩过,于是我就顺势让学生说说“这个游戏在什么地面上好玩?穿什么鞋容易滑?拉着体重不同的同学滑,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回答出这些问题,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未能解释,我便顺势引出这与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秘密有关。然后让学生提出想通过这节课想研究的有关摩擦力的问题。让学生先确定了自己这节课的'学*目标。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摩擦力,我请学生举例自己在生活中风到的一些摩擦现象,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找出摩擦存在的条件。其实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是有些不足的地方,毕竟指名让学生自己举例分析,对他们来说是不够直观,如果可以直接展示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的现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可能会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更好。

  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轻重的物体放在一块比较*滑的木板下滑时的摩擦现象,由此学生发现不同的物体它们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样的,然后再让学生各抒已见,提出可能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假设,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的兴趣。

  至于在设计增大或减少装一半水的玻璃瓶子的摩擦力的方法时,我光让学生把他们想到的方法说出来,虽然已对他们说出的有效方法都给予了肯定,但没有准备好学具让学生真正实践一下,这点我觉得还是有点不足的。如果可以将这个活动设计成竞赛,学生自己讨论制定竞赛规则与要求,自己拟定记分方法,然后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应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尝试,以改进本课的不足之处。

  一、教材分析

  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或具有运动的趋势时会与周围的物体发生摩擦,这种现象经常会出现在学生身边:汽车轮胎与道路之间的摩擦,航行的船体与水流之间的摩擦,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还有许许多多的摩擦现象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到而已。本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摩擦现象开展研究活动,了解什么是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摩擦发生的条件。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教科书有两幅图,一幅是孩子高兴地从滑梯上滑下来,另一幅是参加汽车拉力赛的赛车在运动中,通过图来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存在哪些摩擦现象,摩擦现象发生时与哪些现象联系在一起,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作用力。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来发现:当物体静止的时候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运动的时候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孤立时、没有与其他物体接触时,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不孤立、与其他物体有接触时,有没有摩擦存在。从而发现摩擦发生的条件。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科书安排的内容是:在一块较*滑的木板上,放置一些不同的物体,包括质量大小的不同,材料品种的不同。将木板缓缓地加大倾斜角度,使上面的物体逐个地滑下来。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要求学生对影响物体下滑的因素,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看法或假设,然后,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看法或假设。

  第三部分: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教科书通过一个典型事例——想办法增大或减少一个装满水的瓶子的摩擦力,来启发学生设计日常生活中需要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到有关力的形式、力的表示、力的种类的知识并

  已认识到几种常见的力,如重力和弹力,这些将成为本节课学*的基础和铺垫。

  三、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课本第50~52页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知道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能够设计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实验;

  4、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情感目标:

  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五、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钩码、干布、干毛巾、几支圆杆铅笔。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屏幕出示拉人画面(一个小朋友端在地上伸出双手,另一个小朋友站着拉着他的双手在地面上滑行。)

  师:同学们,屏幕上的场面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师:这种拉人的游戏我看见很多同学都曾经玩过。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经历,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游戏在什么地面上好玩?

  生:光滑的地面。

  师:穿什么鞋容易滑?

  生1:*底鞋。

  ……

  师:拉着体重不同的同学滑,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轻的同学比较容易拉,重的同学很难拉。

  2、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都与我们今天准备研究的摩擦力有关系。好,今天老师就想和你们一起做一回科学家,探究一下摩擦力的秘密,那同学们想通过我们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生2:我想知道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生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

  ……

  3、师:看来同学们的好奇心可真强呀,想知道这么多的东西。好,我们这节课就围绕着同学都想知道的东西来探究。(屏幕出示探究目标)

  (二)探究过程

  1、认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师:刚才的拉人游戏是一种摩擦的现象,现在请同学们用两只手掌互相摩摩,两只手互接触,相互运动也叫做摩擦,你还看过哪些物体相互摩擦的现象呢?

  (生说出磨刀、擦黑板写字等现象)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心人,能发现日常生活中这么多的摩擦现象,现在请同学再开动脑筋想一想,当这些现象发生时,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请你们发挥小组的力量,围绕着你们刚才说的例子去分析一下。

  (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派个代表说说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1:我们组发现磨刀时,只有刀在磨刀石上来回运动时才会有摩擦现象,如果把刀拿起来,或只把刀放在磨刀石上不来回运动没有摩擦现象。

  生2:我们组分析了擦黑板的现象,也发现只有在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和运动时才有摩擦现象的发生。

  ……

  师:同学真聪明,通过和小伙伴的合作,分析出了摩擦存在的条件:接触和运动。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师:接下来我们还要一起探究一下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首先请同学们把你们找来的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轻重的物体放在一块比较*滑的木板上,逐渐倾斜木板,(如课本50面图所示)比较它们下滑时的摩擦现象。

  (学生小组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通过这个活动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发现不同的物体它们下滑的快慢不同。

  生2:我们也有这个发现了这点,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它们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样的。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那这些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同学们可以将自己认为的可能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都提出。

  生1:摩擦力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生2:摩擦力可能与物体表面情况有关。

  ……

  师:刚才同学们都大胆地提出自己想法,但这只是我们的预测,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下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各小组经过讨论选择一种可能的因素,作为你们小组的假设,选择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的工具(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钩码、干布、干毛巾),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与给与适当的指导。)

  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能选择好工具设计了有趣的实验,哪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设计的实验与结论与大家分享一下呢?

  生1:我们小组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摩擦表面

  的情况有关,所以我们一起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把带挂钩的木块放在我们*滑的桌面上,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慢慢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接着又在桌面上铺上干布,固定好,再放上木块,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慢慢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最后又把干布换成干毛巾,读出这时的拉力。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生2:我们小组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所以我们组设计的实验是这样的:把木块放在桌面上,放上一个法码,用测力拉木块,使木块慢慢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接着在木块上分别放两个、三个法码,读出这时的拉力。我们发现放的法码越多,拉力计的读数越大。

  生3:我们设计的实验和他们差不多,得到的结果也是放的法码越多,拉力计的读数越大。也就是被拉动的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的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

  师:同学们真有科学头脑,设计了这么多有趣的实验证明了摩擦力与两个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还与被拉物体轻重有关。

  3、学以致用

  (1)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实际现象。

  ①鞋底和轮胎为什么都有凹凸的条纹?增大摩擦力对鞋底和轮胎有没有不利的方面?

  ②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

  ③为什么要经常在自行车转动轴的地方加润滑油?你还看到哪些东西需要加润滑油的例子?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例子来解释,其余学生帮他评价。)

  (2) 设计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出示装了半瓶水的瓶子)

  师:看来摩擦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真的挺广泛,而我们学知识最终的目标是要把它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现在你能运用这节课获得的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识,想办法增大或减少这个装一半水的玻璃瓶的摩擦力吗?

  生1:倒掉一些水可以减轻瓶子的重量就可以减少它的摩擦力。

  生2:这样的话,要增大它的摩擦力,可以往瓶子里多装一些水。

  生3:在瓶底涂抹润滑剂可以减少它的摩擦力。

  ……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方法。

  (三)课堂小结

  那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自由说)

  (四)课堂延伸

  师:这节课时间差不多了,但并不代表着我们的研究活动结束,这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留待同学们回去思考(屏幕出示)“如果没有摩擦力存在,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等手段,继续研究与摩擦力大小有关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引入我采用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场面“拉人游戏”。因为这个游戏我看过很多学生在课间有玩过,于是我就顺势让学生说说“这个游戏在什么地面上好玩?穿什么鞋容易滑?拉着体重不同的同学滑,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回答出这些问题,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未能解释,我便顺势引出这与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秘密有关。然后让学生提出想通过这节课想研究的有关摩擦力的问题。让学生先确定了自己这节课的学*目标。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摩擦力,我请学生举例自己在生活中风到的一些摩擦现象,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找出摩擦存在的条件。其实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是有些不足的地方,毕竟指名让学生自己举例分析,对他们来说是不够直观,如果可以直接展示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的现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可能会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更好。

  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轻重的物体放在一块比较*滑的木板下滑时的摩擦现象,由此学生发现不同的物体它们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样的,然后再让学生各抒已见,提出可能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假设,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的兴趣。

  至于在设计增大或减少装一半水的玻璃瓶子的摩擦力的方法时,我光让学生把他们想到的方法说出来,虽然已对他们说出的有效方法都给予了肯定,但没有准备好学具让学生真正实践一下,这点我觉得还是有点不足的。如果可以将这个活动设计成竞赛,学生自己讨论制定竞赛规则与要求,自己拟定记分方法,然后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应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尝试,以改进本课的不足之处。

  第4、3节 摩擦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参与和亲身体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激发学生学*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5)

——假如没有摩擦力作文3篇

  早上,我感到十分寒冷,睁开眼看,被子全滑地上了。我艰难地爬起来马上又摔到了床底。好不容易穿上衣服,只是打了个哈欠就被一股推力推到墙上,但这使我发现前进的好办法——拿起一架迷你手动电风扇,往身后摇就能前进了。

  我滑到街上,原本人满为患的中心街现在空无一人,只听见两排的房子不时传来的“惨叫”……我脑袋灵光一闪,想起昨天的科学课,这不就是没有摩擦力的世界吗?我刚到学校,发现一向迟到的我竞第一个到校。这时广播响起:“同学们好!我是校长,从零时开始,我们存在的世界没有了摩擦力,现在放假,具体时间尚未确……啊呦喂!”看来校长也滑倒了。

  我继续用涡轮加速器——电风扇回家。母亲已经醒来,正靠在墙上连大气都不敢出。我便想去找个电风扇,没找到。我灵机一动,换了电吹风,哈哈哈,佩服我251的IQ。

  “行”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解决“食”的问题。没有摩擦力,拧不开煤气,拿不起锅盖……“拿勺子撬开!”站旁边的母亲发话了。拿东西又是个问题,必须使手时刻保持水*状态,才能让勺子不滑地上。经过半小时的“掉”、“捡”无限循环,我已经炉火纯青了,动手烧饭!我用筷子卡在煤气罐开关,用力推筷子,使其以开关中心绕圆周运动。打开煤气后,又经历半小时的“风霜雨雪”才做好了面条,怎么把面条放碗里又是一个问题,没摩擦怎么这么多问题!不管了,直接吃!因为拿不起筷子,只能用嘴,要不是没有摩擦,绝不这么恶心……

  为了给今天留个纪念,我准备写一篇日记。题目都想好了,可是没有摩擦力,拿不起笔、写不了字!只能向天一笑:“我恨没有摩擦力!”我心烦意乱的*移到街上,不知怎的,涡轮加速坏了,不远处还有个没有盖的坑!啊!

  我从床上醒来,原来没摩擦力的世界是这样的。摩擦力,你太重要了!

  *日,我看到了一篇关于摩擦力的文章。于是,我突发奇想:要是世界上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第二天一早醒来,我一活动,床就一直滑向我的小课桌。结果——唉——墨水洒了一地,昨晚的作业泡汤了。这下,我才意识到一个荒谬的想法成为现实了(世界没有了摩擦力)!想拿起床头柜上的衣服穿也是一件难事。没有了摩擦力,衣服也如黏黏的泥鳅,东拉西拽上不了身。总不能学原始人裸露吧,干脆穿着睡衣出门去。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大街上,男女老少都在风驰电掣的溜冰,你正纳闷,自己的脚下也生风“嗖嗖”的飞了起来,不用滑冰鞋也能溜冰,真奇妙!飞速的车子想停也刹不住,没启动的车子,司机费劲心思也只好让其原地打转。交通事故频发,这一特殊的情况忙坏了交警。

  一小时、二小时,终于到学校。此时的我汗流浃背,疲惫不堪。更惨的是,为了到教室,我得像乌龟一样手足并用,耗尽九牛二虎之力完成楼梯之旅。

  跌跌撞撞、摇摇晃晃的进入教室。累的一屁股往板凳上坐,可谁知,“嘭”一声晴天霹雷,我与地面来了个亲密接触。当你正哀痛不已,才发觉教室里像沸腾的开水乱哄哄一片,在这里没有什么“井然有序,心想事成”拥有的倒是“杂乱无章、横七竖八、事与愿违”。同学们歪着、躺着、斜着,你挤我,我撞你,一片哀鸿遍野。

  这是什么世界,乱得不可开交。罢了、罢了,还是回到原来的世道中去吧!你说奇怪不奇怪?刚一有那念头,就发现同学们端坐着在自己的'位子上。

  我常常在想:假如地球没有了摩擦,那世界会什么样呢?

  许多人不喜欢摩擦,遇到窄的地方挤不过去,摩擦的声音很刺耳,摩擦产生静电等等。但是,地球没有了摩擦的后果有多严重。

  有一天,我刚起床,看见大街上的人们滑来滑去,似乎在雪地里滑冰。我忽然意识到了,地球没有了摩擦。

  我刚下去,走了几步,就脚下一滑,四脚朝天。换一下衣服,“没有静电的感觉真爽啊!”我心里想。渐渐地,我适应了,觉得没了摩擦也很好啊。

  可是,事情没有这样,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我刚一出门,就有了一场“悲剧”浮现在我眼前。两辆车相撞在一起。由于没有摩擦,刹车不灵,无法擦肩而过,只好撞到旁边的栏杆,借用栏杆,停了下来。

  我慢慢地移动,好景不长,脚一滑,与前人相撞,“碰!”就撞倒了。真是祸不单行啊!

  虽然,我已经*惯了,但稍不注意就酿成大祸。第2天,终于恢复了正常。

  所有东西都有利与弊,摩擦也有。啊,没有摩擦的世界,真是太恐怖了!


《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6)

——初中物理《摩擦力》说课稿3篇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本单元的学*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学法、教法

  教法:以学生为科学学*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认知摩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认识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

  认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最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测量的:“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确了摩擦力大小可测量后,再将如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强调指导,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强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桌上一样物体(自己学*用品或教师准备的大小不一的螺帽)运动时的摩擦力。在这我想是否可提示学生:如果小组内选的物品比较大,可放在地上测。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让学生汇报所测物体及结果,老师简单板书后提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实验探究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有什么收获?同时,请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来是可以改变的,那人们为了减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会想出什么办法?对物体做出怎样的设计?(如果学生举出例子并回答出滚动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然后引导下节课我们还会对滚动做具体研究。)同时提出: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减小摩擦力,那看来摩擦力是小点好啊,最好一点都没有!你们认为呢?(学生举手想说)

  教师小结:大家想发表意见,时间关系我们也不交流了,有兴趣你们多看书,查点资料,下课。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 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 新课学*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 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 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

  (三) 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 “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 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用滚动代替滑动;

  (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 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 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 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 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 D、 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六) 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有:

  1、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

  3、摩擦力的调控。

  放在学*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有如下特点:

  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

  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3、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会应用公式f=Nμ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μ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μ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探究、讨论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练*1、2、3题。然后评讲。


《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7)

——《摩擦力》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教材分析

  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或具有运动的趋势时会与周围的物体发生摩擦,这种现象经常会出现在学生身边:汽车轮胎与道路之间的摩擦,航行的船体与水流之间的摩擦,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还有许许多多的摩擦现象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到而已。本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摩擦现象开展研究活动,了解什么是摩擦,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课教学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摩擦发生的条件。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教科书有两幅图,一幅是孩子高兴地从滑梯上滑下来,另一幅是参加汽车拉力赛的赛车在运动中,通过图来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存在哪些摩擦现象,摩擦现象发生时与哪些现象联系在一起,摩擦力是一种怎样的作用力。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来发现:当物体静止的时候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运动的时候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孤立时、没有与其他物体接触时,有没有摩擦存在;当物体不孤立、与其他物体有接触时,有没有摩擦存在。从而发现摩擦发生的条件。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科书安排的内容是:在一块较*滑的木板上,放置一些不同的物体,包括质量大小的不同,材料品种的不同。将木板缓缓地加大倾斜角度,使上面的物体逐个地滑下来。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要求学生对影响物体下滑的因素,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看法或假设,然后,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看法或假设。

  第三部分: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教科书通过一个典型事例——想办法增大或减少一个装满水的瓶子的摩擦力,来启发学生设计日常生活中需要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和了解到有关力的'形式、力的表示、力的种类的知识并

  已认识到几种常见的力,如重力和弹力,这些将成为本节课学*的基础和铺垫。

  三、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课本第50~52页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知道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2、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能够设计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实验;

  4、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情感目标:

  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2、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五、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钩码、干布、干毛巾、几支圆杆铅笔。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屏幕出示拉人画面(一个小朋友端在地上伸出双手,另一个小朋友站着拉着他的双手在地面上滑行。)

  师:同学们,屏幕上的场面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师:这种拉人的游戏我看见很多同学都曾经玩过。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经历,思考这个问题,这个游戏在什么地面上好玩?

  生:光滑的地面。

  师:穿什么鞋容易滑?

  生1:*底鞋。

  ……

  师:拉着体重不同的同学滑,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轻的同学比较容易拉,重的同学很难拉。

  2、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都与我们今天准备研究的摩擦力有关系。好,今天老师就想和你们一起做一回科学家,探究一下摩擦力的秘密,那同学们想通过我们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生2:我想知道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生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

  ……

  3、师:看来同学们的好奇心可真强呀,想知道这么多的东西。好,我们这节课就围绕着同学都想知道的东西来探究。(屏幕出示探究目标)

  (二)探究过程

  1、认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师:刚才的拉人游戏是一种摩擦的现象,现在请同学们用两只手掌互相摩摩,两只手互接触,相互运动也叫做摩擦,你还看过哪些物体相互摩擦的现象呢?

  (生说出磨刀、擦黑板写字等现象)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心人,能发现日常生活中这么多的摩擦现象,现在请同学再开动脑筋想一想,当这些现象发生时,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请你们发挥小组的力量,围绕着你们刚才说的例子去分析一下。

  (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派个代表说说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1:我们组发现磨刀时,只有刀在磨刀石上来回运动时才会有摩擦现象,如果把刀拿起来,或只把刀放在磨刀石上不来回运动没有摩擦现象。

  生2:我们组分析了擦黑板的现象,也发现只有在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和运动时才有摩擦现象的发生。

  ……

  师:同学真聪明,通过和小伙伴的合作,分析出了摩擦存在的条件:接触和运动。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师:接下来我们还要一起探究一下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首先请同学们把你们找来的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轻重的物体放在一块比较*滑的木板上,逐渐倾斜木板,(如课本50面图所示)比较它们下滑时的摩擦现象。

  (学生小组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通过这个活动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发现不同的物体它们下滑的快慢不同。

  生2:我们也有这个发现了这点,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它们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样的。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那这些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同学们可以将自己认为的可能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都提出。

  生1:摩擦力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生2:摩擦力可能与物体表面情况有关。

  ……

  师:刚才同学们都大胆地提出自己想法,但这只是我们的预测,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证明一下我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各小组经过讨论选择一种可能的因素,作为你们小组的假设,选择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的工具(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钩码、干布、干毛巾),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与给与适当的指导。)

  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都能选择好工具设计了有趣的实验,哪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设计的实验与结论与大家分享一下呢?

  生1:我们小组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摩擦表面

  的情况有关,所以我们一起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把带挂钩的木块放在我们*滑的桌面上,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慢慢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接着又在桌面上铺上干布,固定好,再放上木块,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慢慢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最后又把干布换成干毛巾,读出这时的拉力。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生2:我们小组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所以我们组设计的实验是这样的:把木块放在桌面上,放上一个法码,用测力拉木块,使木块慢慢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接着在木块上分别放两个、三个法码,读出这时的拉力。我们发现放的法码越多,拉力计的读数越大。

  生3:我们设计的实验和他们差不多,得到的结果也是放的法码越多,拉力计的读数越大。也就是被拉动的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的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

  师:同学们真有科学头脑,设计了这么多有趣的实验证明了摩擦力与两个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还与被拉物体轻重有关。

  3、学以致用

  (1)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实际现象。

  ①鞋底和轮胎为什么都有凹凸的条纹?增大摩擦力对鞋底和轮胎有没有不利的方面?

  ②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

  ③为什么要经常在自行车转动轴的地方加润滑油?你还看到哪些东西需要加润滑油的例子?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例子来解释,其余学生帮他评价。)

  (2) 设计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出示装了半瓶水的瓶子)

  师:看来摩擦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真的挺广泛,而我们学知识最终的目标是要把它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现在你能运用这节课获得的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识,想办法增大或减少这个装一半水的玻璃瓶的摩擦力吗?

  生1:倒掉一些水可以减轻瓶子的重量就可以减少它的摩擦力。

  生2:这样的话,要增大它的摩擦力,可以往瓶子里多装一些水。

  生3:在瓶底涂抹润滑剂可以减少它的摩擦力。

  ……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方法。

  (三)课堂小结

  那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自由说)

  (四)课堂延伸

  师:这节课时间差不多了,但并不代表着我们的研究活动结束,这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留待同学们回去思考(屏幕出示)“如果没有摩擦力存在,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等手段,继续研究与摩擦力大小有关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引入我采用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场面“拉人游戏”。因为这个游戏我看过很多学生在课间有玩过,于是我就顺势让学生说说“这个游戏在什么地面上好玩?穿什么鞋容易滑?拉着体重不同的同学滑,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回答出这些问题,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学生未能解释,我便顺势引出这与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秘密有关。然后让学生提出想通过这节课想研究的有关摩擦力的问题。让学生先确定了自己这节课的学*目标。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摩擦力,我请学生举例自己在生活中风到的一些摩擦现象,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找出摩擦存在的条件。其实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是有些不足的地方,毕竟指名让学生自己举例分析,对他们来说是不够直观,如果可以直接展示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的现象,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可能会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更好。

  在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轻重的物体放在一块比较*滑的木板下滑时的摩擦现象,由此学生发现不同的物体它们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一样的,然后再让学生各抒已见,提出可能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假设,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的兴趣。

  至于在设计增大或减少装一半水的玻璃瓶子的摩擦力的方法时,我光让学生把他们想到的方法说出来,虽然已对他们说出的有效方法都给予了肯定,但没有准备好学具让学生真正实践一下,这点我觉得还是有点不足的。如果可以将这个活动设计成竞赛,学生自己讨论制定竞赛规则与要求,自己拟定记分方法,然后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应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尝试,以改进本课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 :

  1.学*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认真进行实验的*惯;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摩擦力:

  1.游戏导入:看谁的力气大(一根圆棒,一人一头,手抓住向相反的方向转,看谁的力气大。)游戏结束。

  2.体验摩擦力:(下面就进入今天的学*任务)

  让我们一起来作个运动(出示“运动”),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再慢慢用力往前推?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课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板书“摩擦力”。今天就来学*运动和摩擦力。

  3、 摩擦力大小怎样知道怎样测量呢?教师讲解并演示。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讲述: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请同学们先猜测一下。

  2、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这么多的因素一起研究会互相干扰,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对比比较明显的几组问题先进行研究。今天老师先帮助大家选择一下,“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

  “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我们就研究这二个问题好吗?

  3、先研究“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教师给以指导:哪些因素要改变,哪些因素不改变。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课堂小结。

  1.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同时板书课题)

  2、教师帮前面输的那位同学想出个办法来,然后重新比赛,结果反败为胜了,同学都很惊奇。(此时输的那位同学叫着:这上面有油,很滑,抓不住。)这时其他同学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 运动和摩擦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接触面的光滑度

  2、物体的重量

  3、运动的方式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

  1、采用“学*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让学*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已经学*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

  3.在初中学*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及动手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通过对静摩擦力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在生活中认识“力”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最大静摩擦力进行的实验探究及数据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好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析静摩擦力的应用,进一步体现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研究静摩擦力大小的范围。

  2、研究静摩擦力的方向。

  (二)难点:如何对静摩擦力进行方向的判断。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模式

  实验和多媒体教学:

  (1)教师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气球,玻璃球,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红墨水,细线,木块,矿泉水瓶,PPT课件。

  (2)学生用实验器材2人一组: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导入新课

  1、趣味实验演示

  向压实的整杯米中**一根筷子,用筷子将米杯提起,将气球放进玻璃杯内,向气球内充气,用气球将玻璃杯提起。

  发问设疑:将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

  2、深入分析:

  对整杯米进行受力分析,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还有筷子对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个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质的力,进而给出在物理学中像这样产生于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接触且相互挤压

  通过回顾课前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向学生发问,为什么干瘪的气球不能够提起杯子?

  对比分析,当气球充满气时,气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时气球与杯子接触且存在挤压,当气球内气体放出时,气球与杯子不接触且不存在相互挤压,气球也不能提起杯子,进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之一是两物体接触并存在挤压。

  ②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仍然由气球提杯子的小实验入手,当气球与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对桌面静止时,气球和杯子之间不产生静摩擦力。当气球提起杯子时,气球和杯子之间就产生了静摩擦力,这是由于当气球提起玻璃杯时,玻璃杯会“想”相对气球向下运动,我们将其称为玻璃杯有相对气球向下的运动趋势,进而自然得出静摩擦力的又一个产生条件是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③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夹玻璃球竞赛:

  竞赛规则:谁能在十秒钟之内,用筷子夹起的玻璃球多谁就获胜。

  十秒钟过去,我们会发现,一位同学夹起了几个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学几乎没有夹起玻璃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追问,为什么比赛结果会如此悬殊?

  教师解密,这是由于老师给“获胜”的同学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层“橡胶外衣”,进而使筷子与玻璃球接触的表面变得粗糙,才使得“获胜”同学顺利夹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第三个条件是两物体接触面粗糙。

  2、静摩擦力概念

  通过得出了静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可进一步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具体概念,即:两个相互挤压且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存在相对运动趋势而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静摩擦力。

  给出定义后,教师提出一个将两本交叠在一起的书分开的小游戏,让学生亲身体会静摩擦力“巨大”力量,进而对静摩擦力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

  3、静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点

  引导学生通过定义直接得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接触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弯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导学生分析静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与刷子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一结论。[来源:学科网ZXXK]

  ②对被气球提起的杯子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二力*衡的知识逆向思考,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杯子与木块相连,不断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块滑动,可直观定性的观察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自然提出猜想,静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个限度,教师加以解释说明,给出静摩擦力大小情况: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个限度,即fmax,这个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其数值范围fmax≥f≥0,且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

  4、巩固提高

  ①引导学生利用定义判断静止在曲面上的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让学生分析在超市电梯上的人的受力情况,和人走路及传送带上的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

  教师加以纠正和强调:受到静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静止的物体,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应用

  教师给出静摩擦力在生活中应用的相关实例,并给与解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摩擦力的利与弊。领会自然的神奇力量。

  七、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静摩檫力

  一、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1、相互接触、挤压(弹力产生的条件)

  2、与接触面有相对运动趋势

  3、接触面粗糙

  二、静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檫力。

  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无论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来静摩擦力的大小0

  八、作业设计

  课后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中1、2、3题。

  九、问题研讨

  (1)物理研究以实验为基础,我们这节课的学*过程中,利用身边的现象设计小实验的方法来探索物理问题,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实验让学生探索物理问题?

  (2)利用学*小组分组实验并讨论,如何运用小组评价机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而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減少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4)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控制变量的方法。

  (5)学*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6)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惯。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但也是比较容易冲动,缺乏耐心。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激励性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各自和团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本节课的意义在于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小组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既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了力、重力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学*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通过情景体验,来认识摩檫力,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本节课重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和数据分析,有利于养成规范的探究*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手沿桌面滑动等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根据二力*衡,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物体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能运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总结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通过解析生活中人走路、汽车刹车等实例,会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任务:

  1、通过“拔河比赛”、“手沿桌面滑动”、“推动牙刷”等方式,评价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根据二力*衡测量摩擦力,运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操作、语言表达能力,检测目标二的达成度。

  3、通过举例,阅读课本,会说出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评价学生自学、归纳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三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8)

——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要注意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很光滑的路面上行走,行人是很容易滑倒的,如果地面被水弄湿了,那就更容易滑倒了。上这个课的前一天,我们刚好又经历了一次天气“返潮”现象,所以学生对地面弄湿了更容易滑倒这种现象感受更深,在教学中我们紧抓住这个地方作为知识的生成点,然后让学生帮助波波想办法“怎么才不容易摔倒”,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想到了办法,自然而然的把本课研讨活动引入了主题。另外,互动在活动一的“拖人游戏”,我们事先布置了学生在课外完成,并且前两幅图我们用了学生做游戏时的照片做了课件,学生看起来更亲切。

  ①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大小的探究时间较为紧张,有些学生事先没有作充分的准备,提不出建设性的方案。建议以后在上堂课后布置每个学生在先预*一下。

  ②在探究静摩擦力大小时,由于没有对小组内的四名成员进行责任分工,导致在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小组内个别“能干”的学生唱主角,个别学生“无事可做”。建议小组内每个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如操作者、记录者、汇报者等使每个成员既能各行其是,又能合作学*。

  ③有些学生拉木块时不是匀速拉,导致记录的数据误差较大。建议学生多做几次取*均减小偶然误差。

  ④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连接上,有些地方不太自然,建议以后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让课堂流畅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课堂小结,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

  新课程要求我们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于是许多老师便真的完全放手了,课堂上学生们讨论、实验得热火朝天,但实际上学生真正获得的东西却寥寥无几。我觉得放手并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指导,有时甚至老师的讲解示范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探究,学会自主学*。反之,如果老师为了追求学生的自主探究而不管学生已有的能力水*一味地对学生“放手”,后果将是:学生盲目地乱“探究”或者无所事事,最后连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不起来。这样我们就得不偿失了。自主探究对老师的指导作用不是淡化了,而是对这一点要求更高了,我们科学老师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新课程理念下老师的作用更重要了!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更合理的教学思路可以以下几点作为参考:

  第一点,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第二点,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学生探究时的组织教学。

  第三点,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点,由于这一节教材的容量较大,本节内容分为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叫“变量控制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为科学,更加具有实效性,在教学中要反复斟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实情,不断改进,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合理。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我能始终着眼于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重在通过学生的体验和动手,探究摩擦力的秘密。从学生探究的过程看,还是符合学生的探究规律的。但在时间上还是没能把握好,后面时间显得较紧,只能匆匆结束,觉得挺遗憾的。这也是我每次上实验探究课常出现的问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是今后我要改善的主要方面。


《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9)

——摩擦力作文 (菁华5篇)

  今天一上课,黎老师神神秘秘地走进教室,又神神秘秘地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拔书”。

  同学们一看见这奇怪的题目,心中一下子蹦出无数的问号,拔书?怎么拔?能拔吗?我在世上活了11年了,只听见过拔萝卜、拔河,拔书可谓是闻所未闻。

  黎老师为我们解开了谜题,原来是把两本书书一页一页叠在一起,让我们使出浑身解数将两本书拔开。“如果拔开了就免一星期作业!”这句话就像一个石头击中湖面,我的心溅起了波纹,全班也一瞬间炸开了锅,久久不能*静。有一些男生挥了挥手,用挑衅的眼神看着那两本“抱”在一起的书,说:“不就是两本破书嘛!老子一根手指头就能弄开来。”说完,还不忘“哼”两声,看着他如此自信,我将所有的希望都寄予他身上。

  第一战打响了,两个男生大摇大摆地走上讲台,看了一眼“两兄弟”,便开始拔书。首先出战的是“蛮力大军”,他们两个紧握书本,互相扯来扯去,拉来拉去,就是干不过这“两兄弟”,他们见“蛮力大军”败下阵来,只好换成了“智取大军”出战,他们两一下子从冲动的张飞变成了智慧的诸葛亮,拿着两本好像黏在一起的书,仔细端详起来,东看看西看看,看山去有模有样的,紧接着开始使劲抖动两本书,连着自己的身体也开始使劲抖动起来,就像触电了一般,这下子,我们再也忍不住了,笑声像波浪一样涌来,一浪接着一浪。即使这样,他俩还是没有成功,灰心丧气地回到座位上,好像与书有千古之恨。第一局,失败!

  第二局上场的是两个强壮魁梧的男生,他们你拉一下我拉一下,书还是不放手,结果一个男生沉不住气了,一下子跪在了地上,好像要拜对面的男生为师。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可书还是牢牢抱在一起。看见那么多男生败下阵来,我不禁开始惊叹,这书也太厉害了吧!四条好汉也不能把他们分开,现在,我心中的问号更大了,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一秒钟都不想再等。

  终于,老师解开了我们心中的结,原来是摩擦力干的好事,我们大呼小叫,纷纷议论起这无敌的摩擦力来。老师又说:“这两本书,两头公牛都没法子弄开呢!”教室里又热闹起来。

  啊!这摩擦力真无敌,真是人力VS摩擦力=自不量力!

  星期四的早晨,我们在李老师家玩了一场有趣的游戏——拔书。听到“拔书”,有点不可思议吧!只听说“拔河”。可我们呀!就是用来“拔”的。

  李老师两本书相向而对,一页一页的把它穿**去。这样两本书就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加油!”“加油!”你看!施亿和郑雨轩正在比得激烈呢!只见施亿使出吃奶的力气,可是,书大爷就是不让步。郑雨轩屏住呼吸,猛的一拔,书还是纹丝不动。

  第二次,老师请了我和叶梦筝。叶梦筝上来,吹吹手,抓住书的两角,使劲地往自己的“领地”上拔。当然,我也不甘示弱,我也往我自己的“领土”上拔。拔了两次,我们都没拔开书,书没拔下来,书皮却全给我们俩给拔下来了。

  第三次,李滢月PK谢卉卉。两个人都挺壮的。没想到,两人拔来拔去,还是没有分出胜负,最后只好垂头丧气的下来了。

  第四次,陈语涵VS何悦。她们还是拔前一本书,何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书还是安然无恙。陈语涵也不甘示弱,用力一拔,还是拔不出来呀!

  比赛结束后,李老师告诉我们两本书之所以拔不开,是因为摩擦力,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我们的生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力量。可它的力可大呢。

  噢!神奇的摩擦力!

  *日,我看到了一篇关于摩擦力的文章。于是,我突发奇想:要是世界上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第二天一早醒来,我一活动,床就一直滑向我的小课桌。结果--唉--墨水洒了一地,昨晚的作业泡汤了。这下,我才意识到一个荒谬的想法成为现实了(世界没有了摩擦力)!想拿起床头柜上的衣服穿也是一件难事。没有了摩擦力,衣服也如黏黏的`泥鳅,东拉西拽上不了身。总不能学原始人裸露吧,干脆穿着睡衣出门去。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大街上,男女老少都在风驰电掣的溜冰,你正纳闷,自己的脚下也生风“嗖嗖”的飞了起来,不用滑冰鞋也能溜冰,真奇妙!飞速的车子想停也刹不住,没启动的车子,司机费劲心思也只好让其原地打转。交通事故频发,这一特殊的情况忙坏了交警。

  一小时、二小时,终于到学校。此时的我汗流浃背,疲惫不堪。更惨的是,为了到教室,我得像乌龟一样手足并用,耗尽九牛二虎之力完成楼梯之旅。

  跌跌撞撞、摇摇晃晃的进入教室。累的一屁股往板凳上坐,可谁知,“嘭”一声晴天霹雷,我与地面来了个亲密接触。当你正哀痛不已,才发觉教室里像沸腾的开水乱哄哄一片,在这里没有什么“井然有序,心想事成”拥有的倒是“杂乱无章、横七竖八、事与愿违”。同学们歪着、躺着、斜着,你挤我,我撞你,一片哀鸿遍野。

  这是什么世界,乱得不可开交。罢了、罢了,还是回到原来的世道中去吧!你说奇怪不奇怪?刚一有那念头,就发现同学们端坐着在自己的位子上。

  神奇神奇真神奇!两本杂志交叉在一起竟然拉不开!今天,妈妈带着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具体实验步骤如下:第一步,准备两本尺寸和页数都差不多的杂志。第二步,将两本杂志每隔两三页互相交错叠在一起。做好后,妈妈让我试着沿水*方向把两本杂志分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无论我怎么使劲儿,两本杂志都像用了胶水一样紧紧地粘在一起,就是不愿意分开。真是太神奇了!

  这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呢?

  且听妈妈细细讲来:这是因为大气压力会使纸和纸紧贴在一起。纸和纸之间还有摩擦力,虽然两张纸之间的摩擦力并不大,但整本杂志的纸张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却很大。

  哦,原来是神奇的摩擦力的作用!

  接着,妈妈又带着我做了下面这个实验:

  1、将两条小毛巾在桌上摊开,边缘处相互重叠约2厘米;

  2、把重叠的部分折成像手风琴一般的皱褶,然后妈妈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褶皱处,让毛巾看起来像领结一样;

  3、妈妈让我分别抓住小毛巾的两端并用力往两边拉扯。

  我的力气可比妈妈两个指头捏着力气大,可我使劲拉啊、扯啊,两条毛巾还是拉不开!

  这下我明白了,原来这也是神奇的摩擦力在作怪:两条毛巾的重叠处折成了像手风琴一样的褶皱,虽然妈妈只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但是已压住了所有接触点,摩擦力自然大大增加了。

  我连忙上网去查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摩擦力是两个表面接触的物体相互运动时互相施加的一种物理力。它的产生是因为所有东西都有一个粗糙的表面。即使是光滑耀眼的表面也有很多微小的不*滑的地方。当一个东西擦着另一个东西时,粗糙的地方互相蹭着,这样的摩擦使得东西移动得越来越慢,直到它们最后停下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物体相互接触都会产生摩擦力。用布擦桌子、用板擦擦黑板、双手对搓洗掉手上的灰尘等等,都会产生摩擦。踢出去的足球会慢慢停下来,也是受到摩擦力的影响。骑自行车时想要停下来,只要捏紧车闸把手,车轮边的闸皮就会蹭着轮子而阻止其转动,汽车的刹车系统也是这个道理。当然,我前面做的这两个实验也是这个道理了,因为它们之间的摩擦力加大了,所以我就拉不开了。

  摩擦力是一个停止的力,很多时候它对我们的生活非常有益。加大摩擦力会对你做像擦净桌子、擦净黑板、刹住自行车等这样的事情非常有好处,可是,有时候我们需要让东西能一直*滑地运动,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需要减小摩擦力。

  这样的例子也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要使你的自行车骑起来更轻便,你可以给链条上一些机油,这样加大了润滑,摩擦力就减小了。还有就是经常给自行车充满气,这样轮胎就减少了与地表的接触面积,摩擦力减小,也能骑起来更轻便。磁悬浮列车飞速前进,其中也利用脱离接触面而使摩擦力减小的原理哦!

  这样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有效利用神奇的摩擦力,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你说呢?

  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他站起身来,铁似的身躯魏然耸立,然后在大家的热切目光下,走向台。顷刻间,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开始拔书了,他两眼圆睁,咬牙切齿,眼睛牢牢盯着书,像是要把书吃了似的。眉头紧锁,脸涨得通红,手上青筋暴起,再仔细看,他的整个身体都在微微发抖,可这两本书仿佛已经融为一体,就如同两个紧密相拥、不肯分开的好朋友。可还是没能把书分开,只能放弃,在一片惋惜声中走下台去。大家心想:他这个大力士都打不开,我们就更不可能打开了。

  这时,又有两个强壮如牛的男生自告奋勇,各自拿着书的一边。只见他俩鼻子皱成一团,嘴也抿得紧紧的,想必是用了吃奶的力气,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永不放弃”。最后,当他们用全身力气往外拉时,只听“嘶”的一声,两本书的书皮都被撕破了,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可书还是没有分开。这时同学们就开始怀疑老师都用了双面胶呢!

  正当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揭开了谜底——原来是书与书之间的摩擦力在作怪!听了周老师的话,我不禁浮想联翩:薄薄的书页,一张一张团结在一起,力量居然这么大,这真是:人力VS摩擦力=自不量力!看来拔书之道,并不这么简单。


《摩擦力》教学反思(精选5篇)(扩展10)

——摩擦力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 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学法、教法

  教 法:以学生为科学学*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认知摩擦

  好 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 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 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 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认识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

  认 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 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 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 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 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 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最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测量的:“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确了摩擦力大小可测量后,再将如 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强调指导,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强 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桌上一样物体(自己学*用品或教师准备的大小不一的螺帽)运动时的摩擦力。在这我想是否可提示学生:如果小组 内选的物品比较大,可放在地上测。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让学生汇报所测物体及结果,老师简单板书后提 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 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当 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 证?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 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 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 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 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 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 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 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 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 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 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实验探究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有什么收获?同时,请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来是 可以 改变的,那人们为了减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会想出什么办法?对物体做出怎样的设计?(如果学生举出例子并回答出滚动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然后引导下节课 我们还会对滚动做具体研究。)同时提出: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减小摩擦力,那看来摩擦力是小点好啊,最好一点都没有!你们认为呢?(学生举手想说)

  教师小结:大家想发表意见,时间关系我们也不交流了,有兴趣你们多看书,查点资料,下课。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新课学*

  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

  (三)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

  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

  D、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六)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在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界,无处不存在着摩擦。那么,在我们的身边究竟有哪些常见的摩擦呢?

  当太阳重又点亮一个新的黎明,你睁开双眼,此刻你的眼球和眼皮之间已经完成了今天的第一次摩擦而你却全然不知。

  接着,你撩开被子伸手去抓衣服,衣服被抓过来靠的是它与手之间的静摩擦。如果这力消失了,即使你勉强将衣服揽在怀里,但鬼才知道你如何才能将它穿到身上,因为你根本抓不住衣襟,纽扣一个都甭想扣上,姑娘的裙带是永远系不住的。

  穿好衣服蹬上鞋子,你迈步走向洗漱间。这时,鞋子与地面及鞋子与脚之间都产生了较大的摩擦力,使你稳步前进。

  接下来牙刷又利用它与牙齿之间的滑动摩擦帮你除去牙垢。我们口腔中的牙齿根据功能可分成切牙、磨牙、尖牙等不同种类。其中磨牙(口腔里侧偏乎的牙)的作用是磨碎食物,有人认为食物是被压碎的,这纯属错误,不信你可以做一个咀嚼动作体会一下。这使我们马上意识到一个正常的人用餐是离不开磨牙的,而磨牙的工作是离不开磨擦力的。

  完成上述事情之后,你可能去上学或去上班。当你登上自行车时,你可曾知道,它的后轮是主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前的,起动力作用;而其前轮则是从动轮,所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向后的,起阻力作用。当你拐弯时千万要减速慢行,因为拐弯所需的向心力是由地面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提供的。因为这种摩擦力是有限的(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故车速也是有限的。如果地面上有冰雪,更要注意,因为这时摩擦力是很小的,弄不好会人仰车翻造成交通事故。如果你想刹车,千万不要误认为只有轧皮与车轮之间才有摩擦力。车轮与地面之间摩擦力也起制动作用。

  如果你在机关、学校工作或学*;那么写字和画图是常用铅笔和圆珠笔的。用铅笔时,“铅”是靠纸将其磨掉而在纸上留下径迹的;圆珠笔笔端的“圆珠”只有受到纸的摩擦力才会转动,从而把油墨引出来,留下印迹。在特别光滑的纸面如油纸上是无法使用铅笔或圆珠笔的。

  如果你在工厂、仓库或码头上工作,那么传送带该是一件常用的工具了。正是传送带给了物体一个静摩擦力,才使物体随其所动,达到传送的目的,如果,失去此力,就会只是皮带走,不见物体动,即原地打滑。

  你知道砂轮、砂纸、砂布都是做什么的?它们都是专门制造摩擦的。如果你做的是金属器件的抛光工作或油漆工作,你肯定离不开它们。

  如果你是车工,会发现车刀工作一段时间就变热了。这是因为车刀与工件之间产生了摩擦力,木工也会发现锯子或钻头工作一会时间变热的现象,这也是它们与木料之间产生了摩擦所致。

  牢累了一天,你可能打算痛痛快快的洗一个热水澡。当拿起搓澡巾时,你会想到为什么它的表面非常粗糙吗?它也是为了和你的皮肤产生一点不可忽视的摩擦啊!

  当你上床脱去毛衣时,会听到“霹、啪”的轻响,有时还刺疼了你的皮肤。这是因为毛线之间摩擦产生了静电的原因。接着,你将合上双眼酣然入梦,这样你的眼球与眼皮就完成了一天的最后一次摩擦。

  如此看来,摩擦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当中,离不开,甩不掉。它有时十分可爱,有时又相当讨厌。我们应当经常观察它、研究它、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很好地驾驭它。

  (七)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八年级下册《摩擦力》。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最基础的知识,是力学中重要的台阶。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了力、重力、弹力以及掌握了二力*衡的基础上学*的,它也是今后学*压强、浮力等概念规律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帮助对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了解,同时还学会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加上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摩擦力的接触,所以能够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乐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设计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考虑到初中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建立概念、深化概念、巩固概念、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

  首先进入导入新课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情景导入法;首先我会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摩擦力》。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设疑,引出摩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摩擦力概念的学*做铺垫。

  接下来进入建立概念环节,在这个环节采用活动实验教学法,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牙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并且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题目: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同桌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同学回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由于学生初步接触相对运动,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我会重点强调: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指的是相对接触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感受、讨论、交流、概括,使其初步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使学生亲*物理,拉*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接下来进入巩固概念环节,为了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题来进行练*。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巩固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深化难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求,也符合我们新课标的因材施教。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 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本人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过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发展识别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并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研究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本课的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本课的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二、说学法、教法

  教 法:以学生为科学学*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教师只作适当点拨,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认知摩擦

  好 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 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 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时都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 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认识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

  认 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以提问渗入:在前两课我们知道了当橡皮筋被拉长时产生了弹力;气球吹大后喷出气体,产生 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两物体摩擦时是否也存在一种力?为什么这样引导?因为我想对“摩擦力”这个概念虽有“摩擦”现 象做铺垫,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理解,作一个很好的引入渗透,我觉得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如果将书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让学生理解掌握,我觉得比较勉 强,学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这样的提问引导,就能让学生较容易去思考联系,然后会尝试感知寻找“摩擦力”。在学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动中,我就及时 给予学生引导,比如:让学生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来感知摩擦力,同时提问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从而希望学生自己去发现 更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最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测量的:“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确了摩擦力大小可测量后,再将如 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强调指导,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强 调指导了测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让各小组尝试测桌上一样物体(自己学*用品或教师准备的大小不一的螺帽)运动时的摩擦力。在这我想是否可提示学生:如果小组 内选的物品比较大,可放在地上测。这样设计也是为让学生汇报结果并分析时引起学生的思考(接触面关系)。然后让学生汇报所测物体及结果,老师简单板书后提 出疑问: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 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

  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

  当 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 证?再由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实验计划。首先,明确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如果在设计实验计划时出现困难,就及时给予点 拨:从中也可以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因为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 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全班集体交流。这样我想学生在交流时才会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因为交流之前给了每个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探究设计“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 的关系”实验计划时应强调哪些条件改变?哪些不变?并明确实验方法,集体交流统一标准后教师可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结 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 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 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 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

  在 得出“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思考设计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对比实验,因为有了第一个实 验计划的制定。对这个实验计划的制定学生会比较容易得出。所以教学时可让小组直接讨论,汇报设计方案。明确实验方法后让学生比较物体间接触面一样但轻重不 同时的运动摩擦力,最后记录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课后拓展延伸

  实验探究了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知识: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有什么收获?同时,请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来是 可以 改变的,那人们为了减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会想出什么办法?对物体做出怎样的设计?(如果学生举出例子并回答出滚动时,教师可以给予肯定,然后引导下节课 我们还会对滚动做具体研究。)同时提出:大家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减小摩擦力,那看来摩擦力是小点好啊,最好一点都没有!你们认为呢?(学生举手想说)

  教师小结:大家想发表意见,时间关系我们也不交流了,有兴趣你们多看书,查点资料,下课。

  1.说教材

  <摩擦力> 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相互作用”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有:

  1.滑动摩擦力;

  2.静摩擦力;

  3.摩擦力的调控。放在学*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有如下特点:

  1.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

  2.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3,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会应用公式f=Nμ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μ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2。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μ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探究、讨论并结合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环境下完成学*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4.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练*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第3、4题。并预*下节教材.

  (5)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主动探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