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掌握1千克=1000克。

  (三)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轻重。

  (四)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天*、2分硬币、小食品、六袋重1千克的物品、味精、弹簧秤等。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背一背。

  指一名同学分别背起一胖一瘦两位学生。

  2、汇报调查情况。

  你所看到的物品的净含量。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千克 克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

  你认识哪些秤。

  (2)认一认。

  课件出示几种秤,介绍弹簧秤的用法。

  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2、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猜一猜。

  猜老师讲桌上的物品谁轻谁重。

  (2)称一称,掂一掂。

  每组领取一袋物品称一称,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3)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4)估一估。

  估计同学的体重并验证。

  (5)称一称。

  称盆子里任意一件物品。

  3、认识克,感受1克。

  (1)称一称,掂一掂。

  教师用天*称出10个2分硬币,引出1个2分硬币重1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谈感受。

  (2)比一比。

  两手分别掂量1克和1千克,比较谈感受。

  (3)找一找,说一说。

  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感受10克、100克。

  先猜再看。

  4、了解千克和克的关系。

  (1)算一算,称一称,想一想。

  思考:1袋味精是100克,10袋是多少呢?

  (2)讨论、总结。

  讨论: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

  板书:1000克=1千克

  (3)扩充。

  2千克是多少克?5千克、8千克呢?

  三、理解延伸

  课件出示:

  1、想一想。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3、找错误。

  课件出示小明日记。找出错误并纠正。

  四、全课小结

  谈收获与感受。

  五、课后延伸

  实践活动:做妈妈的小帮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

  1、长度单位复*。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

  完成复*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第11题。

  4、复*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复*第12题。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3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克1课时

  练*五1课时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学*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

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

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

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0-70=504×=7×4-5=5×700=

  52+48=7×500=78-49=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秤称物品

  (二)教学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四、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5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 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用具的重量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6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克1课时

  练*五1课时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学*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0-70=504x=7x4-5=5x700=

  52+48=7x500=78-49=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秤称物品

  (二)教学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四、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7

  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同时又是后续学*"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却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大部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此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挂图,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气球轻,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轻。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9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千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观察老师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

  (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

  (4)认识各种秤。

  (5)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

  (6)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

  3、克的认识

  (1)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三样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用天*验证。

  (2)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克?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计数学书的质量。

  数学书和我们刚才掂过的50克、100克、500克哪个比较接*,那么你估计这本数学书的质量是多少?

  4、进率教学

  (1)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测。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课中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应用拓展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书本P89第4题。

  2、看图选择合适的质量。

  3、老师课前带来的两袋东西,哪袋用克作单位,哪袋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合适?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判断物体轻重不能简单地根据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4、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挂图,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气球轻,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轻。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9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千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观察老师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

  (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

  (4)认识各种秤。

  (5)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

  (6)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

  3、克的认识

  (1)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三样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用天*验证。

  (2)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克?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计数学书的质量。

  数学书和我们刚才掂过的50克、100克、500克哪个比较接*,那么你估计这本数学书的质量是多少?

  4、1千克=1000克的`教学

  (1)猜一猜,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课中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应用拓展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只老虎重70(),一个气球重5(),

  一罐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包重100()。

  2、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4、师:究竟怎么样知道一个物品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简单介绍天*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调查,然后全班交流,对不同的意见教师解释。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道理。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说明具体做法。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6题

  先让学生同组之间学生交流猜测,交流时重点说一说道理。教师解释偏差范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10

  千克、克的认识(第五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课件、台秤、天*、称的物品(盐两包、蜜枣一包、五个共约重一千克的苹果、李子一个、学生奶五瓶、一角硬币一个、一瓶500ml的水、铅笔一枝、《新华字典》一本、花生米约50颗,鸡蛋一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1010 10100 5200 100010 10005

  二、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一包蜜枣和一包盐,哪一样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

  明确:可以用秤来称,也可以看物体包装袋上的净重量。

  三、介绍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

  同学们说一说,你曾经见过哪些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先让学生说,再投影。(台秤、电子秤、天*、磅秤、弹簧秤、杆秤等)

  明确:在生活中,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作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认识千克

  1、掂一掂两包盐。

  2、你知道有多重吗?我们来称一称。(放在台秤上)

  你会看吗?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什么?单位呢?(表盘上标着:kg)

  明确:两包盐约重1千克,千克国际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两包盐,感受1千克,边掂边说两包盐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计1千克有几个苹果?

  2、掂一掂,比较这一袋苹果(5个)和刚才的两包盐,谁重?

  先猜再称。明确:通常这么大的苹果,5个大约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个李子比一个苹果重还是比苹果轻?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个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测,即要有根据)

  明确:一个李子比一苹果轻,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数量比5个苹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体?

  例如:两包盐、五个苹果、五瓶学生奶、两瓶水等等。

  5、思考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明确: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

  六、认识克

  1、那老师现在称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币(放在台秤上)。咦,怎么没台秤反应?(太轻了)

  用什么秤?明确:天*。

  看天*的方法:当指针指着中间红色的刻度,就说明两边*衡了。

  2、那我把硬币放在左边,右边放砝码,因为怕砝码被氧化,我们要求用小镊子夹(说明用天*的方法)

  那我们挑砝码时该挑大的还是小的?(小的)

  根据一角硬币的重量,选择适当的砝码。(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3、放最小的10g砝码也太重了,怎么办?用游标。(指导如何看游标)

  明确:约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轻得多的物体,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国际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体和1克的物体质量差距甚大。

  5、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

  那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回头看两包盐重多少?(1千克)那我们再来看看一包盐的净重量500g,那也就是说:

  500+500=1000(g) 1000g=1kg

  刚才我们称了大约5个苹果1000克,那一个苹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确:1kg =1000g,10005=200(g)。

  同理,一瓶学生奶也约重200g。

  七、分小组动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计,再称一称。(填表格)强调:填好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阅读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1)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主题挂图,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或其他能表现1克有多重的实物。准备一些重1千克的物体,如1袋重1千克的盐,准备两袋各重500克的砂糖。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2分硬币。课前要求学生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图)说一说:哪个轻,哪个重?第一组:一个西瓜和一个气球。第二组:一只松鼠和一只黑熊。

  生答:气球轻,西瓜重;黑熊重,松鼠轻。

  2、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支铅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形成观念。

  1、出示主题挂图,引出质量单位。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生答:一盒饼干110克,一桶豆油5千克。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9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0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千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找出自己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说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用不同的"方式"体验1千克的质量。

  (3)观察老师带来的重1千克的物品,丰富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

  (3)估计1千克重的本子大约有几本?怎么验证同学们的估计准不准?

  (4)认识各种秤。

  (5)体验几千克的质量。

  拎拎2千克、3千克重的物品,说说你的感觉。

  (6)估计一叠本子的质量。

  3、克的认识

  (1)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出示三样物品,猜测哪样东西的质量是1克。

  用天*验证。

  (2)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体验1克有多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大约是1克?

  (3)感受5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4)估计数学书的质量。

  数学书和我们刚才掂过的50克、100克、500克哪个比较接*,那么你估计这本数学书的质量是多少?

  4、1千克=1000克的教学

  (1)猜一猜,你觉得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使用盘秤验证。一袋盐重1千克,1袋砂糖重500克,两袋砂糖正好是1000克,即:1千克。

  得出:1千克=1000克

  5、课中小结:

  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比较合适?

  生答: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三、巩固练*,应用拓展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只老虎重70(),一个气球重5(),

  一罐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包重100()。

  2、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 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练*:称一称铅笔盒里的学*用具的重量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作业设计

  1.练*二十的第1—4题。

  2.填一填。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

  (2)一只羊重40(),

  一个气球重5(),

  一瓶洗洁精重1(),

  一个汉堡重100(),

  一个西瓜重5(),

  一本书重210(),

  一盒牛奶重250(),

  一只小狗重4(),

  一瓶墨水重100()。

  学案设计

  1.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学*例1。

  (1)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2)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3.学*例2。

  (1)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2)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4.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本节课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本课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体验的空间,拉*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 一枚2分硬币 一支笔 一块橡皮 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

  学生准备 一枚2分硬币 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了解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

  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

  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克、千克……)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中。

  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

  (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

  (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称量验证)

  ①介绍天*的使用方法。

  ②演示利用天*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

  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

  ③克用字母“g”表示。

  [板书: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天*,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将设计一下四个环节: (一)动画激趣,优化导入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龟兔赛跑》儿歌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结合故事情景设置疑问:兔子选择了数字比较小的物体为什么会感觉很重,导致再次输掉比赛引出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发到制高点,再通过*时逛超市购买物品的经历引出国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准确认知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让他们感受并能准确的体会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鲜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先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然后认识千克的`质量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1、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层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 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 感知1克。

  ③称一称。利用天*1粒花生的重量 ,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 ,

  ⑤设问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买1000克花生怎么办最快?

  2、在这一层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2个活动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①拎一拎。让学生分别用手拎两袋500克的盐、1000克洗衣粉的质量。同时提示到,当物体的质量达到1000克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千克。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肌肉用力的意识帮助形成较牢固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个较为完整的从克过渡到千克的认知过程,进而归纳得出1千克=1000克( 并进行板书)

  ②找一找。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生活中大约1千克质量的物体。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几个质量,通过猜,称,掂,估,拎,找的过程将新课教学层层深入,课堂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亲身经历质量的过程,进而全面系统的经历认知,体验,掌握。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突破了学生对质量的准确感知这一难点,更为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过程。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一堂有效课堂中好的练*题的设计,应该是既能巩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难点,更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套三星级的练*,一星级为基础练*,二星级是提高练*,三星级是实践拓展,这一套练*,不但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得到落实,同时在练*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与快乐。

  (五)回忆交流,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对学*内容进行梳理,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四、说教学反思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2)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1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十八第3题。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

  天*、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介绍天*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88页第一题。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

  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时,介绍天*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称秤练*。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一桶矿泉水。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的使用方法。

  用天*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调*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天*。

  4、在天*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图钉。

  生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讨论:他的说法对吗?)

  生5: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100克

  方便面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4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十八第3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

  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5、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苹果、果冻、矿泉水、2分硬币,1克的砝码。

  [教学设计]

  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导出课题:千克和克。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称一称,用盘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3、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代500克的食盐)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学用盘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三、认识“克”,感受1克。

  1、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导入“克”。(板书:克,g)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3、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P89第4题

  2、找朋友。

  3、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

  4、千克30千克300克2克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感知、体验得以进一步升华。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6

  在学*克与千克的时候,老师们是怎么设计教学过程的呢?他们写的教学设计是怎么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梳理  (自行复*,翻阅课本等)  师:说说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1.单位认识。  师:测量物体的重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  师:质量的单位有哪些?(板书:克和千克)  2.直观感受  师: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重量约是1千克或者1克,回顾已经建立的直观感受。  动手掂量掂量小石子和砖头(大约是1克和1千克)  3.进率关系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克与千克的重量,那么克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谁来说一说?  (板书:1千克=1000克)  4.测量  师:测量物体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哪些?  二、练*巩固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两分硬币重1()  一袋瓜子重200()  一支牙膏重150()  一头牛重300()  一瓶金龙鱼油重1000()  一只鸽子重250()  一个西瓜重4()  一只蚱蜢重6()  (完成书P121T9,圈一圈)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复*课《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复*课《克和千克》教学设计2. 在括号里填上、、=:  4千克()4000克48克()2千克  5200克()6千克50千克()50克  900克()1千克 600克()6克  1000克铁()1千克棉花  (完成书P121T10,比一比)  3. 排一排  600克 1千克 20千克 3000克  ()()()()  660克60千克 8000克 88千克  ()()()()  4. 填一填  1千克=()克500克+500克=()千克  2千克=1500克+()克 4千克50克=()克  2500克=()千克()克  500克+2900克=( )克=()千克()克  5.  解决问题  苹果  梨  桃子  杨梅  西瓜  1千克6元  ?  1千克8元  1千克24元  1千克2元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二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看、掂、比、估,称、看标签等数学活动,体验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自主建构质量观念,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找 1千克的物品中感受、理解、验证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参照物有依据地估测,在活动中获得有效的体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0——103页及相应练*。  学情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物品有轻有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眼睛观察得到,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缺少具体的感知,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活动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理解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理解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渗透估测物品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看、比、掂、估、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测物品质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学情预设:激发兴趣,先提供大、小果冻各一个,让学生可以直接看出物品的轻重,再提供不能直接比较出大小的一个苹果和梨,引起争议,让学生感受到学*质量单位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1.猜一猜。  (1)(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果冻),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果冻,哪个重?那个轻?  (2)出示无法一眼看出轻重的一个梨和一个苹果。  概括:物体有轻有重,这就是物体的质量。(板书:轻重质量)  2.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2)师板书: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一看两个果冻的轻重,掂一掂形状差不多大,质量不同的物体,比一比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在学生已有的轻重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  (一)认识克。  1.感知1克。  【学情预设:学生静静地闭上眼睛掂一个2分硬币,体验到1克是很轻很轻的,再通过以一个2分硬币为参照物,能在一筐物品中找出大约1克重的物品。教师用天*验证一粒纽扣大约重1克时,学生能认真观察天*的变化情况。在获得1克黄豆有5、6粒的经验后,能凭直觉猜测出同样1克重的绿豆,个数比5、6粒更多。】  2.找1克的物品。(生找好后,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重1克的物体。)让学生把物品放回盒子里,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老师根据课件慢慢描述)  4、数1克的黄豆有几粒,估1克的绿豆大概有几粒。  5.实践活动:通过掂100克的黄豆,估1块橡皮擦和1本数学书的质量。  (1)感受100克。  师:1克非常轻,我们不容易感觉出来。  (2)估1块橡皮擦有多重。  (3)估一本数学书有多重。  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一般用克作单位。(板书:克g)  【设计意图: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学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掂、比、估、找、称的过程获得一克、二十克、一百克、几百克的体验。在活动中通过设置“和一个2分的硬币比一比,找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1克的黄豆有5、6粒,同样1克重的绿豆(比黄豆小)有几粒呢?”“这块橡皮重几克?”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推理初步学会估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体验感受的有效性。并主动运用方法来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进率:1千克=1000克。  请小组长把你们组里的100克黄豆先送上来,称黄豆。  (1)、(课件出示)用克秤称10袋100克的黄豆,生随机说出质量,得出10个100克是1000克(板书:1000克)  (2)、同样的10袋黄豆放在电子秤上称一称,显示“1”,提出疑问,为什么显示的数字不相同?(学生讨论)是的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数字太大了,改用千克作单位更合适。(板书千克kg)  (3)教学进率1千克=1000克。  (课件出示)同样是10袋100克的黄豆,它们的质量肯定是相等的(由此可见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  (并指导读:1千克=1000克,要让人一听就知道等号两边的单位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称10袋100克黄豆的探究活动中,知道克和千克是有关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观念,从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  (三)认识千克。  【设计意图:把千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掂1千克的物品,称体重获得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体验,建立千克的观念。提供丰富多彩的物品,引导学生通过估、称、看标签等方法,寻找到1千克的 物品。】  1.出示1千克的鸡精,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质量。  2.掂1千克物品的质量。  3.找1千克的物品。  4.(课件出示例2)小组合作学*,汇报。 (师板书:千克kg)  5.课件出示生活中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6.课件出示生活中还用到的秤,介绍生活中人们还用什么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及关系。  【设计意图:感受体验后,要对所学知识建立起清晰的模型,初步感知辨认克和千克该如何使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三、交流体会,全课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还知道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建立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为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为单位,让课堂教学得到延续。】  四、巩固练*,延伸拓展。(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中的物品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对比知道物品大约的质量;准确的比较大小。】  1.练*二十第1.2.5.6题  2.判断题  3.你会改错吗?  五、说收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六、扩展延伸  【设计意图:把浓厚的学*积极性延伸到课外,把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找找身边也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kg)  ↓↓  质量轻重  1000克=1千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一个蜗牛(重1克)、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砝码、2分硬币、弹簧秤、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天*、2分硬币、大米、石子、弹簧秤、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班有两名同学跑的很快!他们是谁啊?

  师:今天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

  师:今天的比赛要增加难度,让他们每人背一个同学来比怎么样?

  (学生活动)

  师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要选“XX”,不选“XXX”呢?

  师:“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

  师: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2.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

  (介绍天*的组成、用法)

  3.认识“克”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蜗牛”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只蜗牛的体重?

  (学生兴趣高涨)

  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秤来称呢?

  师:那我们一起来称一称这只蜗牛的体重。

  (示范操作)

  师:我们来看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师:以蜗牛为标准,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吗?

  师:我们分小组来称一称看谁估量的最准。

  (小组活动)

  师: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师:同学们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称一称,好不好?

  听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用天*称出物品的质量。

  (2)称好的物品的质量用*似数表示就可以。

  师:刚才有的学生想知道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用标尺上的刻度不够,我们还有个办法用法码来称。

  说明:游标拨回刻度0,在右盘放入砝码,直至天**衡。

  将砝码和标尺上的质量加起来就是数学书的质量。

  师(拿出一袋盐):谁来估量一下一袋盐的质量?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质量标注,一袋盐500克,那两袋呢?

  (板书1000克)

  5.认识"千克"

  师:如果再重一点的物品用天*来称还合适吗?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家里常用的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称的用法?

  我们分小组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边(板书:1千克)

  师:我们称出了分别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体积不一样,但质量是相同的。

  师:同组同学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师:你能估计一下你的凳子、书包有多重吗?

  称一称试一试吧!

  小组活动并汇报。

  6.认识1000克=1千克

  师:1千克大米和刚才称的1000克的盐比较,请小朋友来猜一猜,谁重?

  (学生猜)

  师:我们用弹簧秤来称一下这两袋盐的质量。

  师:也就是说 1000克=1千克(补充“=”注意读法)

  也可以说1000个1克是1千克。

  三、应用拓展

  1.认识常用的台秤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和弹簧秤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台秤,你能读出台秤上的数据吗?

  2.认识健康秤

  师:谁能说出他们的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课后小结: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培养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意识。

  3、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每组弹簧秤1台,重1克物体若干,每个小组两包盐、1枚1角(新版)硬币。

  2、教师使用各种常见秤,天*1架,1角硬币1个,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一看。

  观察两瓶饮料,哪瓶重一些?

  2、掂一掂。

  观察两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呢?

  生体验说感受。

  3、称一称。

  掂一袋(大米)和一袋(黄豆),这回你能不能看出它们谁重谁轻?有时只靠眼睛看和用手掂是不能准确的得出结果的,那你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秤就是用来称出物体的重量的工具。

  二、联系实际,导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到过什么样的秤呢?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吗?

  斤和公斤是我国比较常用的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单位,可在国际上通常是用克和千克作为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操作感悟。

  1、认识“克”

  出示一枚一角的硬币(新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

  简介天*的用法。

  师生合作称量。

  举例:你能说出大约重1克的其他物品吗?

  2、认识千克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袋的食盐,掂量一下它有多重?

  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加起来呢?

  请同桌把两袋盐都放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方便袋中,闭上眼轮流掂一掂这1000克重的盐。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还了弹簧秤来称这食盐,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生介绍用法。

  同桌合作称量。

  生汇报: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板书)

  总结出1000克等于1千克。

  生掂一掂1千克左右的物体,相机检验。

  三、看书质疑。

  下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开,认真阅读85~86页,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同学们不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还学会了称量物体的方法,下面我们就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合作称一称刚才我们要比较的那袋大米和黄豆的重量。

  四、巩固练*,内化新知。

  1、读出水果的重量。

  2、写出体重。

  3、写信

  五、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一看、猜一猜、做一做等方法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而且解决了很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谁愿意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今后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千克=1000克

  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作业设计

  1.练*二十的第1―4题。

  2.填一填。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

  (2)一只羊重40(),一个气球重5(),一瓶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重100(),一个西瓜重5(),一本书重210(),一盒牛奶重250(),一只小狗重4(),一瓶墨水重100()。

  (3)2千克()2000克800克()1千克5千克()4900克

  2500克()3千克6000克()6千克4千克()4200克

  9200克()9千克()8800克

  学案设计

  1.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学*例1。

  (1)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2)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3.学*例2。

  (1)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2)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3)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4.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本节课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本课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10

  一、导入

  1.请学生一手拿一支铅笔,一手拿一本数学书,你有什么感受?(铅笔轻,数学书重)

  师:轻、重很好地描述了铅笔和数学书的重量,看来物体都有它们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

  2.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里用到的质量单位是什么?(板书克和千克)

  3.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斤、两、公斤)

  师:公斤、斤、两这几个质量单位在我们国家比较通用。而克、千克是在世界上都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二、新课

  (一)认识克

  1.出示图片(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

  请你说一说它们的质量是多少?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克g)

  师:你还知道生活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呢?

  2.感知1克的质量

  出示一枚2分硬币的图片,这是一枚2分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师:现在2分硬币已经不常见了,老师拿来了钮扣,这枚钮扣的质量大约是1克,请同学们放在手里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它的重量,记在心里。

  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一片维C药片……)

  3.认识天*

  这是一架天*,请跟老师说:天*、天*。天*是称量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量的物品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在右面的托盘里放砝码。

  瞧,这就是砝码,每个砝码上都标有不同的重量,有1克的,也有100克的。在天*的中间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看图:天*左边的托盘里放了几粒黄豆,七粒黄豆的质量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拿出七粒黄豆掂一掂,再次感受一克的质量。

  4.做一做

  我们已经充分感受了1克的质量,那么请大家判断这些物品当中哪些物品比1克轻?(出示做一做图)

  (二)认识千克

  1.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图片

  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到前面拿起一大桶洗衣液,有什么感受?

  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请大家拎一拎自己的书包,你认识应该用哪个单位来表示书包的质量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请同学们看书102页,寻找答案。

  板书1千克=1000克。

  2.感受1千克的重量

  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是500克,两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请同学们拿起两袋盐,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

  (三)认识生活中的秤

  1.出示三种秤的图片

  请生说在哪里见过?叫什么秤?

  师介绍,这几种秤都是以千克做单位的,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2.请学生秤出1千克的苹果。

  3.秤一秤书包的重量。

  三、巩固练*

  练*二十的1、2、3、5题。

  四、作业

  1.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20xx克=()千克

  2.练*二十的4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什么知道,你有哪些收获?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3)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9篇

  一、课标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这种要求,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思路:

  1,用活教材,诱发学生学*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尤其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找准“知识的最*生长区”,诱发学生学*的内在动力·

  2,努力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要充分地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逐步发展到用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重量·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8页的内容,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学好本节知识将为进一步学*“吨”打下基础·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在超市购物,使学生感受物品有轻重之分·同时,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不仅从商品的包装标市上可知道;更重要的是知道可以用秤称,用克和千克来作它们的质量单位·接着,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首先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辅之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补充;然后在认识各种秤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称量的机会,充实学生实际称量的经验和巩固质量观念·最后,在学生建立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学*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初步培养估量物品质量的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培养在生活中学*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四)课型、课时设计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的教具有:教学课件、若干枚2分硬币、盘秤4台、天*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等·

  学生准备的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玉米和黄豆等·

  2·教法与学法设计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从中学生积累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然后再学*新课·

  本课设计力图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伊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学选物品背及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猜一猜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质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并用天*实际操作称一称·在学生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联系实际读取盘秤、健康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游戏感受轻重

  请几位小朋友做个小游戏·先请两位小朋友站在讲台上(一胖一瘦),在找两名学生上来分别背一背·

  问:背了之后你们各自有什么感受?(比较重、比较轻)

  下面的小朋友,请你左手拿书,右手拿一支铅笔,你有什么感受?

  (左手轻,右手重重)

  2·置疑,导入新课

  (1)刚才我们说到的轻和重表示物体的什么呢?(物体的重量)教师说明重量是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质量(板书:质量)·

  (2)生活中表示物体重量是怎么写的?都有哪些单位呢?(学生借助学具举例说一说·如一包盐质量是:300克,一瓶洗洁精呢:500克,牙膏75g、大米5kg等)

  (3)仔细观察这些数字的后面,你有什么发现?(有用克作单位的,有用千克作单位的,有用g或kg表示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克和千克(出示课题)

  (利用游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当中·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内容之间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兴趣,从而能主动的学*新知·)

  (二)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1·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克”和“千克”呢?(学生说一说,在超市,或跟妈妈买菜的时候·)

  2·教师课件演示,很多物品的外包装上标有克和千克·

  (三)认识秤

  1·如果你想知道物体有多重,有什么办法?请同学们说一说·(用秤称一称,看包装,掂一掂,估一估)

  2·如果没有外面的包装,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有多重,怎么办?

  (用秤称一称)

  3·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秤·

  (多媒体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你在哪里见过?*常用它可以称什么呢?(学生说说)

  4·简单认识天*·教师边出示天*,边讲解它的结构以及用法·

  (四)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A·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师出示1枚2分硬币,先让学生掂一掂,有什么感觉?(轻,很轻)它有质量吗?(有)请你估一估,大胆猜一猜,大约有多重?(学生大胆猜一猜,说一说·)

  2·我们来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学生上来操作,教师指导)板书:一枚2分的硬币重1克

  3·掂第二次·请你再掂一掂,这1克是什么感觉?掂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在学具盒里找一找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找出来后,我们来验证一下·

  5·1个2分硬币重1克,那么2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多少?3个、4个、、5个……把每个小组的都放在一起又是多少了呢?10个、20个、……100个又有多重呢?那多少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能跟一个苹果质量差不多呢?(学生掂一掂后再猜一猜)

  6·拿出一个苹果,先掂一掂,再估一估,猜猜它大约有多重?请学生上台称苹果,读苹果的质量·(师板书:一个苹果重约150克)

  2个苹果的质量是多少?3个呢?

  B建立、感受“千克”的概念及克和千克的进率认识

  1·请学生掂一掂教师指定的物品·(质量是1千克)

  (1)掂一掂,估一估,大约有多重?

  (2)再称一称,进行验证·

  2·拿出500克得洗洁精称一称,重是多少?那么2瓶洗洁精是多少克呢?(1000克)放到称上称一称·(让学生观察指针的位置)

  3·然后把1千克的物品再放到称上称一称,观察指针的位置,你有什么发现?(一样重)怎么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1000克=1千克

  4·读一读,教师先领读,学生自由读·读后想一想,你知道1千克里有多少个克吗?读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强调:1千克以千克作单位,1000克是以克作单位·)

  1000 克=1 千克

  5·掂一掂,比一比,1克和1千克

  6·购物游戏,学生买苹果·要买1千克苹果,先估一估要买几个?再自己试一试,(各组汇报1千克里有几个苹果?各组为什么数量不一样呢?)

  7·利用桌上重1千克的大米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找一找大约是1千克的物品·(口算册、数学课本、文具盒……)

  (通过给1枚2分硬币称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先估测后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之间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让学生体验与感知·)

  (五)课后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先交流,再指名学生说)

  (1)知道了重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

  (2)学会了1000克=1千克·

  (3)有用英*和kg表示的·

  (4)还学会了估物品的重量先掂一掂,再估一估的方法·

  2·知道了1000克=1千克,那么20xx克等于几个千克?5千克里面有多少个克?7000克里面有多少个千克?

  3·你觉得什么时候用克作质量单位比较好呢?那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好呢?

  学生讨论后,小结:物品质量较大时用千克做单位,物品质量较小时候用克做单位·

  (六)分层练*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问题,有没有信心?

  1·出示课件:他们的体重分别是多少?(教材P88第二题)

  2·填上合适的单位·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将错误的填空适当分析·(教材P89第四题)

  3·火眼金睛判对错

  (1)一个乒乓球重约3克·( )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

  4·填一填,你能行·

  2千克=( )克 5000克=( )

  8千克=()克4900克=( )千克( )克

  5·游戏:小青蛙找家·小明给物品做标签,由于自己的粗心,把做好的标签弄乱了,请你帮他正确的贴上·

  6·谁是估重小能手·要求:选你喜欢的物品,先掂一掂,再估一估,再称一称,看看你估的准不准·完成表格内容,最后小组汇报·

  小小估重家:动手掂一掂,大胆估一估,再动手称一称,相信你一定行·

  物品的名称

  估计的重量

  称出的重量

  (七)课后评价,自评、他评·

  (八)小小调查员,调查生活中的物品的重量,完成表格·下节课交流·

  (九)板书设计:

  克(g)和千克(kg)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瓶洗洁精:1000克

  一袋 洗 衣液: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一)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及原因预测

  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猜想、验证2分硬币──称1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①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用**流 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 感悟物体的之中两的活动中,探究的兴趣 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②以“活”的形式 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测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强,可能会出现教学纪律混乱现象·

  2·教学中出现许多学生喜欢的水果、食物,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的学*,影响其学*的注意力·

  3·本节课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亲身体验的活动较多,学生的活动量大,可能会出现时间不够用的现象·

  (三)预测问题的改进设想

  1·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的有效性,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的良好*惯,做到分工明确,操作有顺序·

  2·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

  3·做到由易到难,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亲身去操作体验感悟·

  4·恰当的运用激励性语言,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主动得去体验,评价一定要正确适当,要客观,语言要丰富,富有激励性·

  六、板书设计

  (一)呈现板书设计

  克(g)和千克(kg)

  一枚2分硬币:1克 两瓶洗洁精:1000克

  一袋 洗 衣液:1千克 1千克 = 1000克

  (二)板书设计的意图、目的

  主要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板书,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6页、88、89页练*十八1—4题

  二、设计思想: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我们在本节课里,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3.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4.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五、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的实效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

  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

  (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

  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

  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

  (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

  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

  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

  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

  (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

  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

  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

  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书88页练*十八第1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增加一个4千克 问:刚才都是多少克,这次怎么是多少千克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盘秤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你知道他们的体重吗?书88页练*十八第2题

  (3)填单位:书89页练*十八第4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

  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书88页练*十八第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 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 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 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 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 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方法初渗

  1、出示:一个大苹果、一个小苹果。这两个苹果你觉得哪个重?为什么?{你真是火眼金晶,通过眼睛看大小就判断出她们的轻重了——板书“看”}

  2、出示(一个苹果和一包薯片)

  那我再拿出一包大薯片,再来和它比比,哪个重?为什么?

  小结出:比较物体的轻重,有时候不能光看物体的大小,还需要我们实际得来掂一掂——板书“掂”

  二、感知1克,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1、感知1角硬币。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轻}

  2、小组合作找1克物品:找到这种感觉之后,同学们可不可以从桌上物品中找出和1角硬币差不多重的物品呢?{提醒:小组长维护好秩序,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

  交流汇报:小朋友们找到了吗?

  1)生1:乒乓球。你是怎么找的?

  2)生2:花生。你是怎么找的?—{肯定学生的方法,鼓励和引导用双手对比着来掂的方法}

  3)生3:一颗棋子。你是怎么找的?

  3、小结:1)刚才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我们说估量两个物体是否一样重,我们可以对比着掂一掂。2)那么像刚才同学们找到的一颗花生、一颗棋子、一个乒乓球以及这个1角硬币都大约重1克。克就是今天要向同学们介绍的一个质量单位——板书“克”

  4、进一步感知克:一个1角硬币是1克,那2个是几克呢?6、8个呢?小组6个、8个同学可以把硬币合起来掂一掂,和1克想比有什么感觉?那50克要几个这样硬币呢?100克呢?

  结:虽然1克给我们的感觉很轻,但当100克时,就有一些分量了。

  5、估量苹果重量,进一步渗透估量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找了很多1克的物品,那苹果为什么你们觉得它不是1克重呢?那你估量它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量的?{与已知的物品(1克)对比着掂}我们再借用这个方法再来估量一下。生估,师揭晓200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200克的苹果。

  6、估量盐。

  那同学们再来估量一下桌上一包盐有多重。{生估,定500克(可见包装)}

  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有多重呢?板书——500克+500克=1000克1000克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1千克,1000克=1千克

  三、感知1千克

  1)感受1千克。小组轮流掂一掂1千克重的两包盐。掂的时候要静静地感受,把1千克的感觉记到心里去。

  2)如果1克与1千克比较,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因为要1000个1克才是1千克。

  3)找1千克物品。同学们可以运用找1克物品的方法来找找桌上1千克重的物品。

  交流:找到了吗?(一瓶水)

  师:同学们都找到这瓶水,找得没错。但是为什么都没找书包呢?(太重)那你估量一下它有多重呢?{异组同学回答,再请同组同学回答,引出争议:同组小朋友对同一个书包有不一样的估量,同学们想想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从而引出“秤”}

  四、认识秤

  1)课件展示各种秤:你认识哪些?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师补充简介一般用来称哪些物品的}

  2)实物展示天*介绍

  3)如果要称书包,可以选择什么秤?用弹簧秤实际称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学*的很愉快,那你们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呢?

  六、看书整理知识,完成书上相应练*

  七、完成课件上的练*题。

  1)改错题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3)思考题: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

  4)我们说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有很大用处,请同学们回去用你们神奇的手去找一找、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品。

  一、导入

  1.请学生一手拿一支铅笔,一手拿一本数学书,你有什么感受?(铅笔轻,数学书重)

  师:轻、重很好地描述了铅笔和数学书的重量,看来物体都有它们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

  2.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里用到的质量单位是什么?(板书克和千克)

  3.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斤、两、公斤)

  师:公斤、斤、两这几个质量单位在我们国家比较通用。而克、千克是在世界上都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二、新课

  (一)认识克

  1.出示图片(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

  请你说一说它们的质量是多少?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克g)

  师:你还知道生活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呢?

  2.感知1克的质量

  出示一枚2分硬币的图片,这是一枚2分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4)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教学难点: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建立“轻”“重”的概念。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体比较重,有的物体比较轻。 出示两个同样大的瓶子,让学生猜猜哪个瓶重?

  那究竟有多重呢?我们最好来称一称。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秤

  1、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哪些秤呢?

  (出示各种秤:盘秤,电子秤,弹簧秤,天*,磅秤……)

  2、逐一介绍。

  台秤:把物体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体放入盘内,再输入单价,就可以知道要用多少钱。 弹簧秤:把物体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体的质量。

  天*: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体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体质量。

  3、认识台秤

  台秤可以来称物品有多重,就是指物体的质量。常用的重量单位是千克,千克也叫做公斤,用符号“kg”来表示。

  (1)课前老师请小朋友做了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学生汇报。

  (2)那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要想了解1千克有多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台秤。

  仔细观察秤,说说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大致观察)

  分别找出秤面上的千克数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

  (二)、认识千克。

  1、今天重点来认识1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

  称一称桌上的物品,看看还有哪些物品重1千克?(1袋大米,一袋白糖,一叠作业本)

  2、感受1千克

  (1)四人小组每人用手掂一掂这些重1千克的物品,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2)掂完后说说你的感受,和你*时拎的物品(书包、文具盒、笔袋)比较一下,有何感受?

  (3)一个苹果的重量和这个比呢?一只大公鸡呢?1个鸡蛋呢?

  3、估一估

  (1)刚刚我们掂了很多1千克的物品,你知道1千克有多重了吗?下面不用秤,只用手,你能掂出大约1千克的物品吗?拿出自己带的物品,小组合作,掂出大约1千克的物品,看看哪组掂的最接*1千克。

  (2)不论物品的形状、颜色、用途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下面请你估一估自己的书包、一袋苹果等物体的重量,再称一称,看估的准不准?

  四、巩固深化 。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自学书本第30页上关于净含量的知识。

  说说盐水鸭和大米的袋子上的“净含量”是多少?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说说电梯的载重量。 练后小结并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第3题。

  生写出另外三种蔬菜的质量。

  集体校对。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

  让学生分别说出西瓜和菠萝各重几千克,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延伸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重点、难点: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程序:

  一、活动体验,感受质量。

  1、老师先和小朋友来玩个游戏。谁愿意来?(点名三人上台)你来背一背他们两人,等会儿让底下的小朋友听听你背的感觉,好吗?其他小朋友来猜一猜他背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吧!

  很好,你们感受到了小伙伴的体重,有轻,有重。

  2、这是两袋食品:红枣,膨化食品,它们的包装大小差不多,可是,猜一猜,哪一袋会重些?(指名2~3人)

  刚才是小朋友的猜测,那究竟猜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来验证小朋友的猜测?

  “掂一掂”这个办法真简单、真方便!

  “称一称”这个办法真科学!

  就请你来掂一掂吧!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3、今天来上课,我们带来了好多物品,在哪?看--(小组长拿出两样不同的物品)

  请小朋友先不动手,只用眼睛看——哎!在心里猜测一下,哪个物品重,哪个物品轻——静静地猜。

  谁来说一下你的猜测?(指名2~3人)

  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把刚才的两个物品分别放在左手、右手上,掂一掂(边说边示范),看看你猜得对不对。依次序进行。(小组活动交流)

  谁愿意把你验证的情况说给大家听?(指名2~3人)

  用幽默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述。

  4、小朋友,刚才通过背一背,掂一掂,我们感受到了:物体是有重量的,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对吗?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1、小朋友,想想看,如果我们要确切地知道物体有多重,就要请什么工具来帮忙了呢?(秤)

  2、我们一起来想想,在生活中,我们都见到过哪些秤呢?

  (生答,师相机点击电脑,屏幕出示:磅秤 天* 台秤 电子秤 弹簧秤)

  (选1~2个说说在什么地方可以见到。)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秤,可以用来称物体有多重。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秤。

  3、(教师出示台秤画面)这就是小朋友刚才所说的——台秤。

  小朋友有兴趣来和台秤交交朋友吗?

  瞧,我们的朋友来了。(小组长拿出台秤)

  让我们一起观察秤面,说说在这个秤面上可以看到些什么?开始观察。

  指名回答(刻度、指针、数字、kg)

  想想看,我们测量长度时,要用到什么?(长度单位)

  那么,测量重量呢,就要用到——重量单位。千克就是常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千克)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

  在秤面上看到有kg,就说明在这个台秤上称出的物品重量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小朋友一起在小组里的秤面上找一找!(巡视)1千克;2千克;5千克;8千克,10千克。

  三、提供机会,主体参与。

  1、(老师出示一袋鸡蛋。)谁来猜一猜,老师手里这袋鸡蛋重几千克?你来掂一掂,估计重几千克?

  老师放到台秤上来称一称,轻轻地放上去,放好了,手拿开,看一看!几千克?你是怎么看的?

  小朋友们猜一猜: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呢?(指名2~3人),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数一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一般情况下,一千克鸡蛋在16个左右。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有多少个呢?

  2、小朋友想亲自动手称物品的重量是吗?好,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袋盐,请小朋友轮流掂一掂,好,猜猜有几千克?究竟多少千克呢?我们用秤称一称,看看几千克?

  这是一千克的盐,我们来拎一拎,来感觉一下这一千克。

  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袋苹果,轮流着掂一掂,感觉一下会有几千克。

  我们来称称。

  按小组来说说,你们称出的苹果是几千克。

  一千克苹果有几个呢?数一数。

  有什么不同情况吗?怎么回事呢?

  4、感觉“1千克”。

  刚才,小朋友相互合作,称出了好几种1千克的物品。现在,让我们来感觉一下“1千克”。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用手掂一掂或拎一拎这些1千克的物品,体会1千克有多重。把小组里的几种物品轮流着都掂掂或拎拎,多体会几次。好吗?开始!

  找到1千克的感觉了吗?真找到了?那我们又要来玩个游戏了。有兴趣吗?

  四、操作体验,巩固感知。

  1、称出1千克大米。

  我们来比赛称大米。请小朋友先不用台秤,在袋子里装米,最后去称一称,比一比谁装的米的重量最接*1千克 。

  (学生活动)

  2我来评评:哪个小组最接*一千克?哪些小组比一千克多一些?哪些小组比一千克少一些?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千克。

  1、想想做做1。

  你能说出下面物体有多重吗?(出示)

  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把千克说成公斤。(板书:公斤)1千克可以说成1公斤,5千克可以说成5公斤。

  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个“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呢?他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在一千克上呢?为什么?

  2、想想做做2。

  请看下一组。(出示)

  第2小题:如果这辆卡车的实际载重量为6000千克,让你当警察,你会让它通过吗?

  生活中啊,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这里提到的几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个新的、与千克相关的数学知识呢!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回去探究一下。

  3、想想做做3。

  小朋友们,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当然离不开新鲜的蔬菜。我这里也有一组,看看它们各是多少千克?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指名2~3人)

  小朋友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4、想想做做4。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5、想想做做5。你是怎么想的?体会有多重。

  六、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小朋友,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大家分享一下吧。

  相机出示课题:千克的认识

  2、学了一千克,知道了一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呢?

  我这里有两个建议,大家看看好吗?(想想做做6,想想做做7。)

  小朋友还可以把了解到的结果记录下来,或写成数学日记,联系现实体会数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对千克的认识。

  3、阅读“你知道吗?”进一步体会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拎一拎、说一说等活动,帮助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几千克物体的轻重。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质量为500克的食盐或白糖至少两袋、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装了不同重量物品的袋子若干个

  学生准备:质量为500克的食盐或白糖、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每人准备一件物品要知道它的质量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5)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5、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两袋礼物(重量相同,大小不一)、盐两袋(500克)、盘秤。

  [学具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盐、苹果、果冻、矿泉水、2分硬币,1克的砝码。

  [教学设计]

  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

  1、猜一猜,确立标准。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导出课题:千克和克。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认一认,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

  2、称一称,用盘秤找重1千克的物品。

  3、掂一掂,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代500克的食盐)

  (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

  (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4、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学用盘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三、认识“克”,感受1克。

  1、掂一掂,说一说,感受1克。

  ——导入“克”。(板书:克,g)

  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砝码,两分硬币。)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3、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与千克形成明显的反差,使学生在脑海中克与千克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让学生掂一掂1克的物体,再让学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进而建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最后通过估一估文具的质量,强化了学生对“克”的体验。

  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3、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

  1、填合适的单位。P89第4题

  2、找朋友。

  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

  4千克30千克300克2克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活跃,情感达到最高潮,从而把本节课感知、体验得以进一步升华。

  六、谈谈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觉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会以1克和1千克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

  知道1千克=1000克,会根据物体的实际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角硬币若干、黄豆、玉米、红豆、较轻积木若干、电池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1、师出示课件:

(1)我的体重是30米。

  (2)妈妈买的水果重2分钟。

  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说说你的想法。

  2、指名回答后,出示“关于克和千克你了解多少?”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和千克

  小组汇报搜集到的知识

  2、知道1千克=1000克

  小组汇报,并用实例讲解。

  3、感受1克有多重。

  小组汇报,使同学们亲身感受1克有多重。

  4、认识各种称物品的秤。

  在小组汇报中,展示同学们带来的秤,并介绍用法。

  5、实际动手操作,先估量再称重。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交流。

  三、综合运用

  1、选择合适的单位,圈一圈。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2、将物品与适当的重量连一连。

  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3、糊涂的明明

  通过明明的一封信,找出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看一看明明糊涂在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与大家分享一下。

  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 第3题

  教材第106页 第8题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克 g 500克 500克=1000克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数学 第四册 第六单元 85—87页《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让每位学生去商场上任选一种物品调查数据,并填好调查表。

  2、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准备8个1角硬币,一些苹果, 若干袋盐,实验卡(1)和实验卡(2)。

  3、准备天*,盘称。

  4、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糖果,请你们猜一猜它们是一样重,还是哪一袋重一些?

  生1:我认为左边那袋重一些。

  生2:我认为右边那袋重一些。

  生3: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重的。

  师:谁想上来掂一掂?(找几位学生来掂一掂,一致认为是左边那袋重一些)

  师:刚才大家用眼睛观察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但通过掂一掂大家的意见就统一了。看来比较两件物品的轻与重光靠眼睛是不行的,我们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那么这袋糖到底有多重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1:用秤来称。

  生2: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昨天老师请大家回去任选两件物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你们完成了吗?谁想上来汇报?(找几位学生上来汇报)

  生1:一块香皂100克。

  生2:一支牙膏105克。

  生3:一袋大米25千克。

  生4:一袋洗衣粉1.7千克。

  ……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板书: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提出问题。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你们桌上所摆的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简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生1:在水果店里见过盘秤。

  生2:在超市见过电子秤。

  生3:我在实验室见过天*。

  生4:我在米店见过磅秤。

  生5:我在菜市场见过杆秤。

  生6:我家里有弹簧秤。

  (当学生举例天*时,介绍天*通常用来量比较轻的物体。)

  3、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常用的秤——盘称。(实物展示)

  (1)观察秤面,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在秤面上,指针指向0刻度,下面还有2Kg的字样,Kg就是单位千克,表示如果指针转了一圈,物体的重量是2千克。在一大格的位置标有100g的字样,g就是单位克,表示如果指针指向这,物体的重量是100克。每一大格又分了10小格,那么每一小格表示有多重呢?

  生:10克。

  (2)称秤练*。称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

  生1:指针过了一大格又八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生2:指针离200克的地方还少了两小格,数学课本重180克。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得的1千克盐都是两袋,而1千克的苹果个数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每袋盐都一样重,每个苹果的重量却不一样。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把两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有多重。

  4、举例。

  师:1千克也就是生活中常说的1公斤,在你的周围能找到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生1:我们的体重。

  师:那你们互相抱一抱吧。(同桌同学互相抱一抱)

  师:你们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

  生2:一桶矿泉水。

  师:一桶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9千克。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书、盐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生:能。

  师:试一试吧。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生(思考):天*。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的使用方法。

  用天*称物品前,要先将游码(指着游码)拨回0刻度,再将天*调*衡,也就是使指针指向正中间(演示)。称的时候,刻度朝自己,物品放在左边托盘(取下托盘让学生认识),砝码(出示砝码让学生认识)放在右边托盘。砝码不合适时可以拨动游码,砝码上标了重量,砝码的重量加游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3、用天*秤出数学课本的重量。

  砝码:100+50+10+10+5=175(克)

  游码:3(克)

  数学课本重:175+3=178(克)

  (讨论)用盘称和天*,哪种称出的重量更准确?

  生:天*。

  4、在天*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师:1枚2分的硬币重1克。

  5、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师:说一说你对1克的感觉。

  生:很轻很轻。

  6、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生1:一枚图钉。

  生2:一张纸。(随手撕下一张作业本纸,用天*称出重量,发现比1克重,一小张纸的重量才是1克。)

  生3:一枚1角的硬币。(拿出两个不同大小的1角硬币,发现大的那个重量有2克,小的那个才重1克。)

  师:这些都说明1克的重量怎么样?

  生:非常轻。

  7、将10个2分的硬币放在手上,感受10克的重量。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小组讨论)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你是怎么猜想出来的?

  生1:我从盘秤的刻度上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一包盐上标的净含量是500克,刚刚又称了一千克的盐有两包,就是500+500=1000克,我就才1千克等于1000克。

  师:满1000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重量单位"千克"来表示。

  六、动手实践

  (1)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2)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合适的秤来称出你们组选的物品的准确重量。

  展示表格,评选出估计得最准确的小组。

  七、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李奶奶从市场买了许多东西,用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生1:李奶奶买了500克鱼。

  生2:李奶奶买了1千克苹果,还买了2千克鸡蛋。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李奶奶买的苹果比鸡蛋少多少千克?

  生2:李奶奶买的鸡蛋比鱼重多少千克?

  ……

  (指名回答)

  八、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通过本堂课的学*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

  生2: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生3:我知道了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

  生4:我知道千克比克重。(讨论:他的说法对吗?)

  生5:我会用秤称东西的重量了。

  生6:我认识了一些秤。

  生7:我知道比较轻的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

  (板书学生的回答)

  九、练*

  (课件出示)

  (1)第88页练*十八第1题(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第88页练*十八第2题(写出体重)

  (3)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 5千克

  (4)判断

  ①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

  ②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

  ③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十、思考

  课件出示:一头大象,如果用"克"或"千克"来表示这头大象的重量合适吗?如不合适那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我们以后再学。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比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学重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五、教学具准备(略)

  六、教学呈现:

  一、设疑自探

  1、开门见山,直奔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克和千克"

  2、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生:克和千克是什么?(在没有学*这个内容以前还是有部分同学不知道的)

  师:在你们生活中见到过"克和千克"吗?谁来当小老师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

  师: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你还有其他的问题想提吗?

  生: 克和千克哪个单位大?

  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6)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和千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单元主题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会用质量单位做简单的运算。

  (三)各个小知识点是怎么分布的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本单元的编排意图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二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这一单元的知识链条

  1.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二)知识树

  (三)知识、能力及情感的结合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2.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4.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5.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6.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7)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克和千克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转自数学网 )]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

  生: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推出:1千克=1000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桌子上的学*用品称一称,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理念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1、 写出体重。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 连一连。

  4、 找错。

  设计理念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单元主题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会用质量单位做简单的运算。

  (三)各个小知识点是怎么分布的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本单元的编排意图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二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这一单元的知识链条

  1.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二)知识树

  (三)知识、能力及情感的结合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

  2.主题图的教学。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4.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5.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6.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

  1、基本练*: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1千克= 1000克

  这节课是学生初次学*有关质量单位的知识,重点是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概念。在生活中学生对质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准确理解质量单位的含义和它们的进率关系。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进行充分感知和体验,增加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数学第45-4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准备

  教具:盘秤、天*、食盐、回形针等

  学具:盘秤、天*、食盐、苹果、回形针、5角钱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吗。上课之前老师先和你们玩一个游戏,游戏名字叫“爱的抱抱”。游戏规则:请两个同学上来(一个瘦一个中等),让中等的同学抱下瘦的同学,在抱下老师,请下面的学生猜测下,抱谁时坚持的会久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抱一抱的游戏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有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就可以大致比较两个人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师: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展示图片)

  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橘子、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台秤、电子秤(秤几千克的物品)、天*秤、弹簧秤(称比较轻的物品)、磅秤(称比较重的物品)、体重秤等等。

  2、看这幅图中的淘气和小鸟在干嘛啊?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淘气和小鸟都在量体重,但用的质量单位不一样)称较轻的物品,一般用“克”做单位,称较重的物品我们一般用“千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图中自己发现质量单位的不同,从而引出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3、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台秤和天*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要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称下老师手中的这些盐的重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我们在调秤的时候可能存在误差,称出来的盐的质量非常接*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介绍千克的英文名字:kg

  1千克就是我们*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盐的感觉。

  最后确定苹果个数把小组确定的苹果拿到台秤上称一称,看小组估计是否准确。

  请同学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

  请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使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积极主动地学*】

  师:有些物体刚好是1千克,而有些物体比1千克多,但他们都是以千克做单位,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课件出示)发现有三个回形针,没有重1千克。

  4、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大家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三个回形针,它们很轻没有重1千克,那它到底有多重呢,现在我们拿出三个回形针一起来来称一称吧。因为回形针比较轻,所以我们要用天*秤来称,现在请同学们把台秤还有刚刚称过的苹果收起来,把天*秤拿出来,一起来称称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三个回形针较轻,应用克做单位,自然地引出克。】

  师:原来3个回形针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些回形针放在你们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1克的质量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估算下5角硬币(或桌上其他小样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称下它的具体重量,看自己的估算准不准。

  5、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他们的关系吗?(可提醒下从刚称过的盐或者油中得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问题: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己通过材料找出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畅所欲言,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总结:

  刚才我们称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

  1千克=1000克

  (三)总结

  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回顾学*过程,反思评价,再一次体验学*经历,对学*过程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归纳总结。】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天*,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将《龟兔赛跑》的故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在教学中将设计一下四个环节:(一)动画激趣,优化导入

  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龟兔赛跑》儿歌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结合故事情景设置疑问:兔子选择了数字比较小的物体为什么会感觉很重,导致再次输掉比赛引出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激发到制高点,再通过*时逛超市购买物品的经历引出国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准确认知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建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让他们感受并能准确的体会克和千克,需要建立在大量鲜明深刻的感知上。因此,我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先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然后认识千克的质量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之间的联系。

  1、在建立“克”的质量观念这一层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①猜一猜1粒花生的重量。

  ②.掂一掂1粒花生的重量,初步感知1克。 ③称一称。利用天*1粒花生的重量,

  ④利用1粒花生的重量是1克,逐步感知5克,10克,100克,⑤设问1000粒花生是多少克?如果想买1000克花生怎么办最快?

  2、在这一层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2个活动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①拎一拎。让学生分别用手拎两袋500克的盐、1000克洗衣粉的质量。同时提示到,当物体的质量达到1000克时,我们可以用一个更大的质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1千克。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肌肉用力的意识帮助形成较牢固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个较为完整的从克过渡到千克的认知过程,进而归纳得出1千克=1000克(并进行板书)②找一找。让学生结合生活,列举生活中大约1千克质量的物体。

  以上把1克---50克---500克---1千克几个质量,通过猜,称,掂,估,拎,找的过程将新课教学层层深入,课堂中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亲身经历质量的过程,进而全面系统的经历认知,体验,掌握。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突破了学生对质量的准确感知这一难点,更为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认知过程。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一堂有效课堂中好的练*题的设计,应该是既能巩固新知,又能突破重难点,更能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套三星级的练*,一星级为基础练*,二星级是提高练*,三星级是实践拓展,这一套练*,不但使得“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得到落实,同时在练*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与快乐。

  (五)回忆交流,总结评价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对学*内容进行梳理,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四、说教学反思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

  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义务教育朝**学校数学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页第1课时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以后要学的“吨”的教学奠定基础。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来感知。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能正确读出测量工具上的数值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设计理念

  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授课,这样即便于准备学具,又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学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具学具

  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袋装1千克盐、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天*。

  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盐、1千克的水果、1千克的洗衣粉、二分的硬币、图钉、扣子等物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100克,火腿肠一根是50克,我的体重是35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引出课题:用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用克和千克做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来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体验操作,获取新知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图钉、扣子等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一称苹果,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水果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

  教师和学生共同验证。

  ⑤1克与1千克比你有什么感觉?(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对,所以*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3、克和千克的关系

  师出示一袋500克的盐问:1袋盐重多少克?重500克。

  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板书:1千克=1000克)

  师板书用“g”表示克,“kg”表示千克。

  4、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弹簧秤、磅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的组成及用法。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介绍天*的组成、用法)

  师:同学们的数学课本有多重?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用天*来称一称,好不好?

  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课本的质量,然后再用天*称出课本的质量。(2)称好的质量用*似数表示就可以。

  小组合作称出数学课本的质量

  (本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合作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三)、基本练*,巩固应用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意图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的内容。

  老师想请同学们课下调查几种物品的质量你们能做到吗?

  (出示调查物品的名称,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五)、(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二分硬币为一克一袋盐500克,两袋为1000克

  克:g一千克=1000克

  千克:kg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人教版第八单元第一板块“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

  2、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天*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使学生会用天*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说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

  克是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可以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克的基本概念。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认识到学*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你觉得哪个重?怎么知道的?”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1千克。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

  第二层: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然后问学生:“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并板书: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第四层: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结合书中的练*,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实用10篇(扩展8)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通用5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介绍天*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88页第一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拎一拎、说一说等活动,帮助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几千克物体的轻重。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质量为500克的食盐或白糖至少两袋、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装了不同重量物品的袋子若干个

  学生准备:质量为500克的食盐或白糖、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每人准备一件物品要知道它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走进动物世界。

  同学们,咱们昨天通过了解可爱的蜂鸟,认识了“克”这个质量单位,今天,老师要为大家带来几位大家熟悉的小伙伴,看看在它们身上你们又能有哪些收获?(出示各种小狗的图片及体重,最后图片定格在课本情景图上。)

  2、发现“千克”

  在刚才的信息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可能会说到一些小狗的重量,会提到发现了“千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千克”。

  关于“千克”,你知道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千克可能也是质量单位,比克大,1千克有多重?……)

  3、了解“千克”

  正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千克”也是一个质量单位,可以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可1千克有多重?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今天的学*,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二、自主学*,小组探究

  1、猜一猜——千克与克的关系

  请同学们借助原来的知识猜一猜,1千克可能等于多少克?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会说1千克=1000克,因为原来学过1千米=1000米)大家可真棒!借助原来所学的知识,直接猜出了答案,正如大家说的那样,1千克=1000克(边说边板书)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猜想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以后的学*我们会经常用到。

  2、小组活动——感受1千克

  (1)找一找,周围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3)猜一猜,还有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利用盘秤验证你的想法。

  (4)将你的发现填到学*纸上!

  学*纸: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称

  多少数量是1千克

  小组活动时,师巡视、指导,寻找优秀素材。(素材多种方面,有一个物品,也有多个物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发现1千克

  说一说,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可能会有这样的填法:)

  学*纸:探寻生活中的“1千克”

  物品名称洗衣粉食盐或白糖上好佳糖数学书……

  多少数量是1千克1袋2袋10袋大约6本……

  2、评价质疑——体会质量不变

  (1)瞧一瞧,咱们寻找了这么多的物品,它们各不相同,有的是一个,也有的是多个,可有一点是它们是相同的,那就是(引导学生回答:质量都是1千克)。说的对!只要都是1千克,我们就说谈们的质量相同。如果质量都是2千克呢?(质量相同)都是4千克?10千克?……

  (2)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哪个重?为什么?(学生会说:一样重,质量相同。)

  (3)数学活动:猜一猜:哪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

  将物品装在袋子里让学生掂一掂,猜一猜。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想一想——深化千克理解

  (1)什么样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说:如比1袋洗衣粉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反之用克作单位。)

  (2)做一做,课本6页第二题。

  (3)说一说,关于千克,你了解到了什么?

  2、课内小结:

  正如大家提到的那样,在神奇的动物世界中,我们了解到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又叫1公斤(板书:1公斤),可以用“kg”表示。并且借助我们原来的知识,我们知道了1千克=1000克,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走进训练场去接受新的挑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

  课本第6页第1题

  找生说说物品的重量。

  2、提高练*

  《同步学*与探究》中“千克的认识》练*题。

  注意:单位换算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填写原因及方法。

  3、开放练*

  了解生活中的秤,看看他们分别秤什么样的物品,怎样称重?

  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千克(公斤)kg

  1千克=1000克

  使用说明:

  (一)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通过执教这节课,我个人感觉的亮点之处是:

  1、借助知识迁移,理解学*新知

  千克与克的关系,借助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的自豪感。

  2、建立数学观念,强化千克理解

  “千克”的教学,我一改原来称重的'方法,而是利用手中物品的质量,让学生直接建立1千克的观念,并通过“掂一掂,猜一猜,想一想”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千克的理解。并将1千克作为敲门砖,估一估其他物品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对千克的理解。

  (二)使用建议

  “千克的认识”是质量单位承上启下的一课,只有让学生建立起“1千克”的概念,“克和吨”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要下大力气帮学生感受“1千克”。

  (三)需破解的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是理解“千克”,还可以利用情景图的袋鼠问题,将千克与克对比,来凸显千克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克和1千克的关系,能正确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进教室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教室里与*时有什么不同呢?

  你们想不想仔细的看一看并了解一下这些秤呢?

  那好,就请你们下地去看看,哪些是你见过的,哪些没见过,你能说出秤的名字吗?

  谁能到前面来指着说说,你认识的那种秤的名字呀?

  我们教室里的秤大家都认识了,那这几个秤你认识吗?(出图)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虽然这些秤的名字各不相同,但他们的作用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称重量

  师:说的对(解释:物体的重量也是物的质量)通过今天的学*,你们会掌握好多与秤、与质量有关的知识。你们高兴吗?

  二、新授。

  1、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重量。

  2、用用手掂的方法感受物体的重量。

  3、用用秤称的办法准确的知道物体的重量。

  4、学*字母表示的方法。

  5、体会1克有多重。在称量物品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称来称。

  5、感受10克有多重,50克、1000克有多重。并学会如何认识称。

  6、引出千克这个重量单位。

  那你们想想千克这个重量单位多用在称量什么样的物体呢?

  生:比较大的,重的物体上

  师:在生活中称量什么可以用千克做单位呢?

  生:体重,大米......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说得真好,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并和他们交上了好朋友,他们邀请我们去开心游乐园玩,你们高兴吗?好,让我们学得开心玩的快乐!

  第一个游戏:猜猜单位名称

  请你像老师这样说题,让你的好朋友猜出它的单位名称,大家快速的判断对错,然后请你继续出题找其他同学回答,要贴*我们的实际生活。

  (师生互动)

  第二个游戏

  猜猜小组同学的体重,你可以抱一抱或背一背,估计一下你的好朋友多重,再填报告单,

  (师生互动)

  师:说说你同桌是多重,(生答)实际测量一下吧!生到前面(找两组)

  总结:同学们的估算能力是逐步从生活经验中培养,提高和积累来的,多用心你会估得越来越准确。

  课堂总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开开心心地学*了关于克和千克的知识,还快快乐乐地到游乐园玩了一圈,你能说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

  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