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本课的命题方法及一般命题常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生字词

  (1)法布尔住的那个小村子是什么样子的?

  (2)默读课文,理解词语:

  甜滋滋:形容有甜味或感到幸福愉快。

  厉声:说话的声音非常严厉。

  裤兜:裤子上的口袋。

  (3)字形分析。

  (4)描红。

  (5)练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层次。

  各自轻声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填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作业

  1.完成课后*题3。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字词。

  2.课文的第二段包括哪几个自然段?(2-10)

  二、讲读课文

  1.第一段。

  (1)读全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全文想一想:

  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齐读第一段。

  2.第二段

  (1)各自轻声读全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层写什么。

  (2)学*第一层

  指名读。教师叙述法布尔的父母寻找孩子的急切情况,着重引导学生从捉纺织娘的事例来体会对昆虫的入迷程度。

  (3)第二层

  读第二层,

  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4)说说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写的。

  (5)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6)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

  (7)画出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8)指名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做到流利、正确、有感情。

  2.仔细阅读6-11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第三课时

  一、提问

  1.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为了捉到一只“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多少时间?

  3.第4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听。

  4.先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详写法布尔捉一只小甲虫情景的略写拣许多贝壳等的句子,再分别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装得满满地回来,比喻收获很大)

  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两个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都是一些昆虫、石子、贝壳等)

  2.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

  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3.“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一回事?

  4.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他衣袋里东西时的情景的?

  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对昆虫的喜爱)

  5.我们从第10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6.复*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朗读。

  7.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要点:一个人所以能够有成就,与他对这项工作的热爱紧密相连。

  (着迷)

  三、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写的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方面?

  (对昆虫非常入迷)

  2.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四、讨论

  1.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2.“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

  此外,还有什么命题的方法吗?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3、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逐层深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

  师:衣袋里装满了昆虫。(出示图片、音乐)你们看,这就是法布尔衣袋里的昆虫。哇!这么多昆虫,你们看了有什么话想说。

  师:你们喜欢这些昆虫吗?法布尔也很喜欢这些昆虫呢!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学生交流

  师:这些事情都写出了法布尔喜欢昆虫,哪个给你的印象最深,你就读哪一个,边读边圈画出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喜欢昆虫的语句。

  二

  1、抓纺织娘

  师:好,我们都来学*这个内容吧。你来读第二节,你来读第三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师:你们是从哪些具体语句感受到法布尔十分喜欢昆虫的。

  交流:

  (1)、“三天前”:是啊!法布尔早就注意了这纺织娘,大家想象一下,在这三天里法布尔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2)、“终于”:你是怎么从这个词中体会到法布尔十分喜欢纺织娘的,愿意把体会的过程与 大家分享吗?——你很会咬文嚼字,体会言中之情,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3)、和母亲说的话:同学们,这可是法布尔辛辛苦苦才捉到了这位“歌唱家”,想想当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对!法布尔一定非常兴奋,那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先自己试一试。(指名读——齐读)

  2、抓小甲虫

  师:好,我们一起来学*这个内容。指名读第五小节。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也想来读读。(师读“法布尔高兴极了……好好欣赏。”故意把“小宝贝”读成“小东西”、“欣赏”读成“看”。)

  师:怎么样?老师读得不错吧?意思差不多,换换也可以吧?——嗳,法布尔回家后会怎样欣赏呢?

  师:这部分内容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很喜欢小甲虫。(动词)

  师:是啊!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法布尔对小甲虫是多么爱惜啊!谁也来读读这两句话(你这个小法布尔可真爱惜小甲虫啊!)——咱们一起来读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师:这节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请自由读读。

  甲虫样子为什么呢?在法布尔眼里这小甲虫是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这漂亮的小甲虫(出示图片)引读“嗬——”——(出示语句)谁来读读这句话。你从哪里看出这个小甲虫真漂亮。——谁再来读——指导朗读——齐读。

  师:法布尔真是太爱昆虫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把第五节完整的读一读,感受感受!

  3、遭到父母责骂仍然喜爱昆虫

  师:这件事中有对话,所以我想分角色读。先请同学们把6—10节的意思读明白,再在小组里分角色练练。(指名两组分角色读)

  师:这几节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法布尔非常喜欢昆虫。

  (相机理解“很不情愿”、“放”、“丝毫”、“仍然”、“背着”、“偷偷地玩”。)

  (1)“放”:如果把这个“放”字换成“扔”行吗?——是啊!一个“放”字让我们看到了法布尔是那么地不舍,又是那么地无奈啊!请你读读第九节。

  (2)法布尔虽然是躲起来偷偷的玩,但仍然是兴致勃勃,自得其乐。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第10节,感受一下。

  三

  师:课文为了更好地向我们介绍法布尔喜爱昆虫的特点,列举了三个具体的事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值得我们学*。

  师:其实法布尔喜欢昆虫的事例还有很多,刚才同学们就说了不少。请你读读课文第四小节。

  师:读了第四小节,你发现写法上和刚才学的三个事例有什么不同?

  师:这叫有详有略,也是一个很好的 写作方法。

  四

  师:正是因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遇到困难也不言放弃,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才在昆虫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这部昆虫学巨著——《昆虫记》。(出示《昆虫记》封面和书评录音: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了解《昆虫记》这部书吗?是的,他的作者正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这是一部专门写“虫子”的书,于100多年前问世,此后便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引起一次又一次的轰动,真是奇迹中的奇迹。这部誉满全球的巨著在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

  五

  师:今天,我们学了课文,了解了法布尔,知道了他伟大的成就,你们想不想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布尔呢?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式?

  1、将书上的故事讲给别人听:看来,今天的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就是一个法布尔 精神的传递者!

  2、读《昆虫记》:看来,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还是一个愿意与别人分享好书的孩子。

  3、做一个雕塑:那你准备怎样设计这个雕塑呢?——同学们设计的雕塑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对昆虫研究的喜爱。

  …………

  师:同学们的点子真多,也非常好!课后就请同学么那抓紧行动吧!让我们记住这位衣袋里装满昆虫的伟大科学家。

  这课在上学期的市会教中上过,第一稿是按照“着迷——迷恋——痴迷”这个思路,后来想另辟一条路,就有了现在这个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意。

  3.读懂课文内容并理清课文条理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

  1、学们把手放进衣袋,说一说你的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一个人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你们觉得奇怪吗?

  这个衣袋里装满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为什么要把昆虫装进衣袋?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文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3、介绍法布尔。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他为什么在口袋里装满昆虫了?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学*情况。

  (1)读准生字音。

  莱 昂 溪 纺 厉 垃 圾

  (2)认清生字形。

  比一比,组词

  3、指明学生回答提问,因为他十分喜欢昆虫。

  4、检查学生词语。

  学*了生字,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

  出示词语:

  纵横 笼罩 穿梭 蠕虫 闪烁 厉声 兴致勃勃

  裤兜 殿堂 垃圾 圣莱昂 纺织娘 鼓鼓囊囊

  (1)请你读一读,带领大家来读。

  (2)自读课文来理解一些词语。请你来说说你会的词语。

  5、齐读课文,加深理解词语。

  6、检查课文朗读。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文章主要介绍了法布尔十分的喜欢昆虫。列举了一些例子。

  指明学生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并且来说说他们读的好与差的部分。

  请你再来尝试读一读,读出语气。

  三、总结

  1、本课我们重点学*了生字词,还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请你来谈一谈。

  2、指导学生写字。

  “莱”,草字头加个来。

  “溪”注意一点。

  “厉”注意写法。

  3、学生描红。教师从旁指导。

  板书

  15、装满昆虫的衣袋

  介绍法布尔列举事例走进科学殿堂

  装满昆虫的衣袋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和理解,你觉得法布尔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呢?

  (他是个对虫子特别着迷的孩子)

  2、板书“着迷”,你来说说什么样子叫着迷呢?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是你特别着迷的呢?

  过渡:是啊,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的着迷,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是球迷,喜欢下棋的叫棋迷。那法布尔我们可以叫他是什么?(昆虫迷)

  二、精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请你来找找从那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个名副其实的“昆虫迷”呢?。

  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学生说一说

  A、从“捉纺织娘”

  B、捉小甲虫。

  2、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他着迷的精神来。

  ①、影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读第三自然段,从那个词我们最能看出法布尔的着迷呢?圈出“终于”。法布尔在三天前就开始寻找了,结果终于被他找到了,他心中会多么的高兴,兴奋啊,那么请你来体验一下他当时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句“妈妈,在这儿呢……”读出高兴兴奋的语气来。

  ②、读一读第四节,从这些例子中我们更加能了解到法布尔对昆虫非同寻常的感情啊。

  ③、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只小甲虫的故事,指明学生朗读5、6、7、8、9、五段,从这五段中,你觉的法布尔仅仅还是对昆虫很着迷吗?请你来找一个更合适的词语能说明法布尔的心情。。

  板书:迷恋

  ④、投影出示6、7、8、9三段

  这时候法布尔的心情不同的,请你来划一划,找一找。请你来说说有什么不同呢?

  心情的变化:捉小甲虫时的“高兴”“心里甜滋滋的”-------被父母责骂时的“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将“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仍然兴致勃勃”地拣那些昆虫,背地里“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A、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也曾被父母责骂过,你还记得你父母是怎么责骂你的吗?你来模仿一下他们的口气来读一读法布尔父母的责骂。指明学生读。男女声来读一读。

  B、当父母责骂你时,你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来说说。我们的小法布尔心里也是非常难过的。指名学生来读一读第九段。

  C、但是在这样的责骂面前他又怎么样呢?放弃还是坚持啊?圈出词语“丝毫没能”、“仍然”。可见啊,他确实是非常的迷恋昆虫的啊

  D、齐读6到9自然段。

  3、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只能用“痴迷”来形容。

  正是有了这种执着追求,法布尔走进了科学的殿堂。而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法布尔就具有了一个典型特征--------(引读)衣袋装满昆虫

  ①、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呢?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与它相比有什么不足的呢?

  生动形象的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②、教师板书: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三、拓展阅读。

  法布尔对昆虫的那股钻劲儿、韧劲儿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或许他对昆虫的好奇、那份爱,不能为人所理解。他的心血凝结成了简单通俗的一本昆虫巨著《昆虫记》,以科学的态度,翔实的资料真实地介绍了昆虫生活。他笔下的那些小虫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布尔。读一读课外资料。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像对他说一说的吗?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入迷

  迷恋(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痴迷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4

  一、复*课文的大致内容,导入新课。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对小时候的法布尔有哪些了解?谁能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2、通过刚才的读书,同学们对法布尔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相信同学们对法布尔会有更多的认识。

  二、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1、自由读2、3段。

  (1)你们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依据学生当时的读书感受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教师结合重点做相机的调控。师生共读、共议。

  (2)引导想像:你们想想,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3)指导朗读: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是不容易呀。你们能把这种很不容易的感觉读出来吗?

  (4)学生练读2、3段(“三天前”“终于”这些重点词要体现)

  (5)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

  师:看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行吗?

  师读第二段,加上录音(呼喊的声音):法布尔!法布尔!法布尔!

  生读法布尔的话“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住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这只虫子真可爱!三天前,你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来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原来是它呀!你是怎么找到这位歌唱家的?

  生:我在草丛中趴了三天,才抓到了它。

  师:看来,找到这位歌唱家可真不容易呀!难怪你这么高兴呢!

  生练读法布尔的话。

  (6)学生练读2、3段,齐读2、3段。

  (7)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出示第一段,读第一段。

  3、法布尔的故事可多啦!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5、6段,可以默读,可以小声读,也可以大声读,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写上批注,并多读几遍。

  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说使自己感受深刻的原因。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师相机指导:看看书上的插图,想一想,法布尔趴在岸上,都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

  (2)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

  师(相机互动交流)我觉得这一句有些问题,我想改一下:“……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小小的甲虫。”因为我觉得小甲虫怎么能比作珍珠呢?

  (引导学生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相机指导读好这一句。)

  (3)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家了。

  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家人的训斥并没有削弱他对昆虫的迷恋,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神秘,那么美好。(引入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话。

  4、过渡:爸爸的训斥削弱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吗?自读最后一段。

  (1)大家预*时搜集了很多法布尔的有关资料,资料中有许多关于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事例,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交流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有关资料。

  (2)师补充资料:法布尔受到国王接见时竟觉得国王和大臣都很像鞘翅目昆虫。

  (3)法布尔研究昆虫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指名读、齐读第一句话。

  (4)正是这种兴趣,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甚至了解昆虫的内心世界。

  听一段《昆虫记》的录音——花金龟的内心世界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打印文章 下载本文 〖唐诗三百首〗 字号:大 中 小

  他用自己的笔给人们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展现出了昆虫世界的奇妙。

  师:(配乐)法布尔的一生,是为昆虫的一生,他一生为虫子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些写虫子的书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了五十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在读书界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这不能不被称为奇迹中的奇迹。他取得的成就,是血汗的结晶,是辛勤劳动的结果,是仔细观察的收获,是深入研究的探察的花朵,更是勤于总结的果实啊!

  (5)齐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引申文本,追求超越升华。

  1、再读课题,文章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

  2、如果要你为法布尔设计一个雕像,你准备怎样设计?

  3、出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齐读。

  小结:这是法布尔的精心独白,相信对我们同学们也会有所启迪。

  五、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法布尔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写成一段话。

  3、法布尔的《昆虫记》,办一个主题展览。

  板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法布尔“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的无穷乐趣。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的良好*惯 。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紧扣“装满昆虫的衣袋”引入课文。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第5课,知道了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那你们还知道了什么呢?

  (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

  二、 抓住“迷”,理清课文。

  1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是球迷,喜欢下棋的叫棋迷。那法布尔我们可以叫他是什么?(昆虫迷)

  2你能找出文中带“迷”字的词语吗?(着迷 迷恋 痴迷)

  着迷出现在哪个自然段阿?(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为什么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因为村子里……跑来跑去)这就为法布尔对小虫子着迷提供了一个环境。

  三、学*第2—10节。

  过渡:法布尔是一个昆虫迷,下面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二到十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是个昆虫迷?

  a、 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大家讲得真好,那你是从那边找到的呢?(2-3自然段)下面,自读2、3自然段,1、找出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句子,用笔试着划出来。

  2、学生自由读,划出句子。

  3、讨论交流。

  (1)你们想想,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2) 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是不容易呀。你们能把这种很不容易的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练读2、3段(从学生读书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们对“三天前”“终于”这些重点词都有了较深的感悟。)

  学生练读2、3段

  齐读2、3段

  法布尔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过渡:除了这件事还有哪件事情也表达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呢?

  (法布尔放完鸭子后观察小甲虫)那你是从哪边找到的呢?(4-5自然段)

  那下面大家来看一下第4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文交流

  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喜爱大自然,

  观察细心(追问:你是从哪感受到的?“静静地、蹲下来”)

  此文转载

  师:是呀,法布尔总是利用放鸭子的时间蹲下来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想象一下,他除了看到螺壳、游鱼、蠕虫,还会看到些什么呢?(交流)共3页,当前第1页123

  说的真好,让我们拿起书,来读好这一节。(齐读)

  把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是啊,法布尔对大自然是那么的热爱,因此,在他的童年生活中留下了许多难忘的事。下面的抓小甲虫相信会让大家更深的了解法布尔,了解他对昆虫的着迷。

  看课文第5自然段,找出法布尔对昆虫喜爱的句子,并想想是从哪感受到的,然后进行组内交流

  △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好好欣赏。

  师: 你是从哪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着迷:圈词:小宝贝、放进、包上、装进、欣赏

  师:从这些词还能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什么?(对小甲虫的珍爱)

  师:你能把这种意思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齐读)

  △ 他边叫边用小手……捉住了它。(扑、敏捷)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甲虫?

  △这只甲虫……还要蓝。

  练读,读出小甲虫的漂亮,指名读

  转折:法布尔对昆虫如此喜爱,这还仅仅是“着迷”吗?(是“迷恋”)

  什么叫“迷恋”?(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迷恋这个词出现在哪一自然段呢?(第10自然段)大家把这一句读一下。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法布尔受到父母的责骂)

  法布尔受到父母的责骂,那父母又是如何责骂的呢,大家看一下7-8自然段。指名读,这里父亲是怎么责骂的,(怒气冲冲的)读出这种语气(指名读)

  那母亲又是怎么做得呢?(厉声的责备),对了,那请个同学用这种语气来模仿一下母亲,指名读。很好,老师听出了父母都非常生气。

  被父母责骂后,法布尔心情怎样?(难过极了)从哪可以看出来呢?(“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将“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读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心情难受,对昆虫的热爱。

  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但是在这样的责骂面前他又怎么样呢?放弃还是坚持啊?

  接读: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你是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呢?(仍然,兴致勃勃)

  (教师板书: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

  你能把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读出来吗?练读第10节(指名读、评读)

  齐读6到10自然段。

  四、学*第11自然段

  过渡: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还仅仅是“迷恋“吗?(用“痴迷”来形容。)

  正是有了这种执着追求,法布尔走进了科学的殿堂,举世著作<昆虫记〉就在他手中诞生了,为了这部著作,他花了很长的时间,这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所以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建造了一个雕像,出示图片,这张图片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口袋高高地鼓起)

  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呢?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与它相比有什么不足的呢?

  生动形象的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表现人们对他在科学上那种执着精神的肯定和敬仰)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法布尔是怎样的人?(执著追求,坚持不懈)

  五、总结全文

  法布尔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大自然,那你有没有发现一些大自然奇妙的东西呢?(交流)共3页,当前第2页123

  板书: 5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找纺织娘 捕捉小甲虫

  痴迷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3、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逐层深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

  师:衣袋里装满了昆虫。(出示图片、音乐)你们看,这就是法布尔衣袋里的昆虫。哇!这么多昆虫,你们看了有什么话想说。

  师:你们喜欢这些昆虫吗?法布尔也很喜欢这些昆虫呢!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学生交流

  师:这些事情都写出了法布尔喜欢昆虫,哪个给你的印象最深,你就读哪一个,边读边圈画出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喜欢昆虫的语句。

  二

  1、抓纺织娘

  师:好,我们都来学*这个内容吧。你来读第二节,你来读第三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师:你们是从哪些具体语句感受到法布尔十分喜欢昆虫的。

  交流:

  (1)、“三天前”:是啊!法布尔早就注意了这纺织娘,大家想象一下,在这三天里法布尔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2)、“终于”:你是怎么从这个词中体会到法布尔十分喜欢纺织娘的,愿意把体会的过程与大家分享吗?——你很会咬文嚼字,体会言中之情,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3)、和母亲说的话:同学们,这可是法布尔辛辛苦苦才捉到了这位“歌唱家”,想想当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对!法布尔一定非常兴奋,那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先自己试一试。(指名读——齐读)

  2、抓小甲虫

  师:好,我们一起来学*这个内容。指名读第五小节。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也想来读读。(师读“法布尔高兴极了……好好欣赏。”故意把“小宝贝”读成“小东西”、“欣赏”读成“看”。)

  师:怎么样?老师读得不错吧?意思差不多,换换也可以吧?——嗳,法布尔回家后会怎样欣赏呢?

  师:这部分内容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很喜欢小甲虫。(动词)

  师:是啊!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法布尔对小甲虫是多么爱惜啊!谁也来读读这两句话(你这个小法布尔可真爱惜小甲虫啊!)——咱们一起来读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师:这节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请自由读读。

  甲虫样子为什么呢?在法布尔眼里这小甲虫是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这漂亮的小甲虫(出示图片)引读“嗬——”——(出示语句)谁来读读这句话。你从哪里看出这个小甲虫真漂亮。——谁再来读——指导朗读——齐读。

  师:法布尔真是太爱昆虫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把第五节完整的读一读,感受感受!

  3、遭到父母责骂仍然喜爱昆虫

  师:这件事中有对话,所以我想分角色读。先请同学们把6—10节的意思读明白,再在小组里分角色练练。(指名两组分角色读)

  师:这几节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法布尔非常喜欢昆虫。

  (相机理解“很不情愿”、“放”、“丝毫”、“仍然”、“背着”、“偷偷地玩”。)

  (1)“放”:如果把这个“放”字换成“扔”行吗?——是啊!一个“放”字让我们看到了法布尔是那么地不舍,又是那么地无奈啊!请你读读第九节。

  (2)法布尔虽然是躲起来偷偷的玩,但仍然是兴致勃勃,自得其乐。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第10节,感受一下。

  三

  师:课文为了更好地向我们介绍法布尔喜爱昆虫的特点,列举了三个具体的事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值得我们学*。

  师:其实法布尔喜欢昆虫的事例还有很多,刚才同学们就说了不少。请你读读课文第四小节。

  师:读了第四小节,你发现写法上和刚才学的三个事例有什么不同?

  师:这叫有详有略,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方法。

  四

  师:正是因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遇到困难也不言放弃,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才在昆虫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这部昆虫学巨著——《昆虫记》。(出示《昆虫记》封面和书评录音: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了解《昆虫记》这部书吗?是的,他的作者正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这是一部专门写“虫子”的书,于100多年前问世,此后便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引起一次又一次的轰动,真是奇迹中的奇迹。这部誉满全球的巨著在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

  五

  师:今天,我们学了课文,了解了法布尔,知道了他伟大的成就,你们想不想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布尔呢?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式?

  1、将书上的故事讲给别人听:看来,今天的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就是一个法布尔精神的传递者!

  2、读《昆虫记》:看来,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还是一个愿意与别人分享好书的孩子。

  3、做一个雕塑:那你准备怎样设计这个雕塑呢?——同学们设计的雕塑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对昆虫研究的喜爱。

  …………

  师:同学们的点子真多,也非常好!课后就请同学么那抓紧行动吧!让我们记住这位衣袋里装满昆虫的伟大科学家。

  这课在上学期的市会教中上过,第一稿是按照“着迷——迷恋——痴迷”这个思路,后来想另辟一条路,就有了现在这个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法布尔痴迷昆虫的故事,体会法布尔从昆虫世界里找寻到的快乐。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的良好*惯。

  △教学过程

  一、抓住“迷”字,理清课文

  1、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球迷”,喜欢下棋的人,我们叫他“棋迷”。通过昨天的学*,你认为我们可以叫法布尔什么呢?(昆虫迷)

  2、速读全文,你能找出课文中带“迷”字的语句吗?

  交流,多媒体显示:

  (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二、学*第一段

  1、说说什么叫“着迷”。(喜欢某种事物到了沉浸的程度。)

  2、引读:法布尔从小就生活在法国南部……这种优美的环境为法布尔沉迷昆虫研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学*第二段

  1、说说什么叫“迷恋”。(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

  2、从哪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法布尔为了抓纺织娘而忘了回家;法布尔在池塘边放鸭时抓到了一只小甲虫却被父母责备。)

  3、学*第一个故事。

  (1)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你们是从课文中哪些具体的语句中感受到的,自己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教师不时表扬读书做记号的同学,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2)交流:

  谁愿意说一说,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

  A“妈妈,我在这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指导朗读:

  a、同学们,这只虫子是法布尔用了几天时间找到的?(三天)

  b、同学们注意,当法布尔找到虫子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词?(“终于”,你知道终于这个词说明了法布尔捉到虫子之后,怎么样?能想象出他当时的样子吗?)

  c、法布尔捉到了漂亮的纺织娘多高兴呀,谁愿意读第三节。

  d、法布尔用了三天的时间捉到了纺织娘,能用你们知道的词语来形容法布尔的这种精神吗?(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小结过度:法布尔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父母能理解、支持他吗?(出示句子:“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四、学*第二个故事

  (1)父亲是如何骂的?

  出示句子:

  “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父亲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A、“只顾自己玩”法布尔怎么玩?

  学*第四节:

  a、他的任务是放鸭,当他一把小鸭赶进池塘后,他就去观察、研究昆虫了;在他的眼睛里,螺壳十分“漂亮”,连蠕虫也是“五彩缤纷”的。

  b、“……”表示他看到的不止这些。

  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东西,为什么法布尔的眼睛里变得那么神秘,那么有魅力呢?这源自于对昆虫、对大自然的热爱!

  B、“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

  学*第五节

  a、“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在他眼前掠过”、“这只甲虫不樱桃还要小,颜色不蓝天还要蓝。”

  想象这只小甲虫的样子,读出对它的喜爱。(个别读、齐读)

  b、“法布尔高兴极了……好好欣赏。”

  联系“小宝贝”、“放进、包上、装进”等词,感受法布尔的喜悦。

  指导感情朗读: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小宝贝”这个词?可见,法布尔太爱这只小甲虫了。你瞧,他把小甲虫照顾得多好!慢慢地放进蜗牛壳,小甲虫有了一个漂亮的家,又细心地包上树叶,然后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有感情朗读(女生读、齐读)

  c、“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可见他的收获很大。

  (2)母亲如何骂?

  出示句子:

  母亲也在一旁厉声地责备:“拣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

  (3)听了父母的责骂法布尔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第9自然段

  (4)老师小结:父母责骂虽然暂时迫使他放弃了小甲虫,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昆虫的迷恋,他的衣袋仍是鼓鼓的。

  再读“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法布尔的感情随着虫子而变化,刚刚捉到时的欣喜,被迫扔掉时的不舍,最后又兴致勃勃地拣昆虫,可见他对昆虫真的是“一往情深”哪!

  五、学*第三段

  1、读句子:“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2、引读:后人为了……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

  3、思考:法布尔的衣袋里除了昆虫,还装有什么?

  法布尔的衣袋高高鼓起,除了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还塞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科学的执着、美好的梦想、昆虫世界的憧憬、好奇、痴迷……)

  小结:法布尔对昆虫热爱只能用“痴迷”这两个字来形容了。这些小昆虫们就像一位大师一样,牵着小法布尔的手,引领他走进了奇妙的昆虫世界,无垠的科学殿堂,与昆虫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并用毕生心血写了巨著《昆虫记》。

  六、实践活动

  法布尔的雕像屹立在法国的,如果现在要在雕像的底座上镌刻一些文字作为介绍,你想应该写些什么呢?(可以以法布尔自己的口吻,也可以是后人的口吻)

  七、作业设计

  1、阅读《昆虫记》

  2、观察一种昆虫,记录它的外形和生活*性,完成一篇小作。

  八、板书设计:

  痴迷 进入科学的殿堂

  迷恋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8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认识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伸出手跟我一起写下他的名字

  2、童年时代的法布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小就着迷昆虫,兴趣浓厚)这种难以割舍的兴趣爱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就是(着迷,迷恋,痴迷)【板书:痴迷】

  3.课文写人,人物的情感是需要事情加以烘托的。回忆一下,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情记录下法布尔对于昆虫的着迷、迷恋甚至是痴迷呢?

  (抓纺织娘捉小甲虫)

  5、究竟是怎样的痴迷,帮助法布尔长大后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熟悉的场景中,去找寻答案。

  二.自读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有目标的学*:

  (1)、默读课文,在你感兴趣的场景里找出表现法布尔昆虫痴迷的语句和词语,体会背后的思想情感;

  (2)、边悟边写,把你的思想感受留在书页上。

  (1)、默读课文,在你感兴趣的场景里找出表现法布尔昆虫痴迷的语句和词语,体会背后的思想情感;

  (2)、边悟边写,把你的思想感受留在书页上。

  三.精读品悟

  我们跟随小法布尔的脚步,一起将目光聚焦到捉纺织娘的画面中,通过你刚才的阅读,能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吗?

  ★抓纺织娘

  ◇“妈妈我在这哪!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是的,法布尔真是纺织娘的知音,竟然从她的叫声里听出美妙的音乐,了不起,谁来读一读。(找一中等生)

  师:确实法布尔比较高兴,但他到底有多高兴?我们从课文中看一看。

  生:三天时间寻找的。

  师:在这三天里,他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究竟做了些什么?

  也许,第一天早晨,小法布尔在花丛中——(仔细地寻找会唱歌的虫子)花丛上沾满了露水,露水打湿了法布尔的衣裳,可他一点也不在意,他还在——

  也许,第二天中午,骄阳似火,汗水刷刷地往下流,小法布尔把耳朵凑*花丛,不小心被小虫子咬了几口,好疼!法布尔会——(揉揉伤口,继续专注地倾听,找寻)

  第三天,他早早地来到来到花丛,看见那只等待已久的纺织娘了,刚要靠*,纺织娘飞走了,这时的法布尔有没有放弃?(没有)法布尔———(依然耐心地守候着)

  师:今天晚上。终于被他抓住了。此时,法布尔心情(很高兴)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份喜悦。

  师:你从这“三天”法布尔所做的事情上,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师:一种及其*常的昆虫叫声,,在法布尔听了却是那么动听;一只非常普通的纺织娘,法布尔足足探寻了三天,多浓的兴趣,多深的坚持,这就是———痴迷。

  带着这份痴迷,再来读读第三小节。

  ﹡﹡﹡﹡﹡﹡﹡﹡﹡﹡﹡﹡﹡﹡﹡﹡﹡

  师:刚才我们从法布尔捉纺织娘这件事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那么从捉小甲虫这件事上,有没有让你感受深的地方。

  ◇“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生:通过“敏捷”,可以看出法布尔捉虫子动作迅速,十分熟练,已经和昆虫打成一片了。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甲虫?在文中找一找。(生读)

  师:多小呀?(比樱桃还要小)哎呀,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么小的甲虫,你也能发现。

  (出示课件)

  师:谁来说说这只小甲虫的特点。

  师:你觉得这只小甲虫漂亮吗?那你读一读。(指名读)看来,你也喜欢上这只小甲虫了

  师:法布尔和你一样发现了这只小甲虫,还捉住了他。好好看一看,法布尔怎样对待小甲虫的?

  ◇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师:看到法布尔得到了梦寝以求的小甲虫,抓住几个几个动词去认真地品一品。(生自由读)

  师:你体会到什么?读。(指名读)

  师:法布尔称小甲虫为小宝贝,谁称你为小宝贝?

  生:只有父母会称自己的孩子为小宝贝,我们还可以称自己最喜欢的,别人不能碰的东西为宝贝。在法布尔眼里他的宝贝竟是?

  生:小甲虫。

  师:这几个动作词语让又怎样的体会?(显示出对甲虫的喜欢)谁来读?

  生:指名读。

  师:再小心翼翼些。

  生:读。

  师:它可是法布尔的小宝贝,你还可以读得再兴奋些(指名读)

  师:他这样地呵护这个小宝贝,因为他对这个小宝贝已迷恋了,已被它迷住了,而他觉得看到这个小宝贝是他最快乐的事儿;

  师:(出示法布尔鼓鼓囊囊的口袋)大家猜猜,她的衣袋里可能会有什么?

  师:第五小节作者具体写了法布尔捉甲虫的经过,那为什么不把他是如何让捡贝克和石子也写具体呢?(引导生看板书)

  师:这也提醒我们,在*时写作文时,所写的内容一定要和文章的中心中心紧密联系。从法布尔捉甲虫的一系列动作中和如何对待小甲虫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请大家完整地把第五小节读一读。

  ﹡﹡﹡﹡﹡﹡﹡﹡﹡﹡﹡﹡﹡﹡﹡﹡﹡

  师:刚才我们通过捉纺织娘,捉小甲虫这两件事情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文章还从那些方面写出他对昆虫的喜爱?

  生:我通过“满载而回”,“甜滋滋”看出法布尔对于昆虫的喜爱。

  师:“满载而归”,这里读zài,“载”的意思是(装),当它表示“装”的意思是就读第四声。你认为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是什么?(昆虫,贝壳,石子)

  师:除了我们可以看得见的,还有我们看不到,却能感受到的,触摸到的。(喜悦,兴奋,痴迷)

  生:我觉得这段印象深刻。“母亲也在一旁……垃圾堆。”因为他很喜欢小虫子,母亲让他丢了,他哭了,看出他喜欢虫子。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垃圾堆。

  师:讲的真好。如果是我们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可以随手进垃圾堆,可是法布尔却很不情愿地把这些小宝贝?

  生:放进垃圾堆。

  师:他是放进去的。不是扔,用扔可以吗?(生议)

  师:,一个放字,你感受到什么?(比较两个字)

  师:想一想,法布尔是怎么放的?(很不情愿,轻轻地,小心翼翼的,)

  师:对了,能读出法布尔把小甲虫小心翼翼地放进垃圾堆吗。(第9小节)

  生:指名读。

  师:舍不得啊,舍不得,谁再读。(你读的真小心呀)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法布尔的感情在随着小虫子在变化,得到了自己喜欢的就高兴,失去了,就伤心。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围绕这个东西的时候,就是一种极度的迷恋,就是一种痴迷。

  师:还有谁来读读你印象深的地方。

  生:我从第8小节的撑破裤兜,看出他喜欢小甲虫,还有前面说到的纺织娘等。说明他每天都抓了许多的小甲虫。

  师:他每天都这样。当然不止小甲虫,还有前面说到的纺织娘等,是不是这样。其实,父母是担心他的小手中毒,所以才责怪他,还有吗?

  生:第10小节给我印象最深,我把它读一读。“可是父母他责骂……偷偷地玩。”因为父母责骂他了,但他没听,仍把衣袋装了满满地,自己偷偷地玩,说明他确实很喜欢昆虫,迷上了昆虫。

  ◇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玩。

  师:这里“没用的玩意儿”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引用父亲的话,父亲认为昆虫没有价值)法布尔认为没用吗?说明了什么?(时间机动)

  师:他会怎么玩呢?(观察,研究,思考,聊天)

  师:父母的责骂他丝毫不顾,依旧沉浸在昆虫的世界,这里面的乐趣只有他自己知道。你在法布尔身上看到了什么?(痴迷,执着,专注)他对昆虫是何等的痴迷呀。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总结提领

  师:刚才我们从捉纺织娘,捉小甲虫的动作描写和情感态度的变化当中,感受到法布尔对于昆虫的痴迷。(指板书)让我们再一次走进2—10小节,走进法布尔的世界。(听录音,或默读,或跟读)

  师:同学们,这些小昆虫像一位大师一样牵着法布尔的手,引领着他走进了奇妙的昆虫世界。法布尔与昆虫结下了不解之深。在法国文学界,文学大师们推选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家侯选人。他用毕生精力完成著作《昆虫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也带来了昆虫记里的一段文字,想不想看看。

  (出示:《昆虫记》的一段文字)

  在池塘的深处,水甲虫在活泼地跳跃着,它的前翅的尖端带着一个气泡,这个气泡是帮助它呼吸用的。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生议论)

  师:正是通过法布尔细致地观察,才能将昆虫写得有滋有味。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雕像。

  (出示法布尔雕像)

  师:后人为了纪念他,特意塑了个高高鼓起的雕像。法布尔天天、月月、年年如此。作者说这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仅仅是昆虫吗?你们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说说。(出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塞满了许多昆虫,还塞满了)师:法布尔的衣袋装着多少的眼泪,多少的迷恋,多少的执着与多少的梦想啊?同学们,这是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他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9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听一段录音:《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螳螂捕食蝗虫

  2、听了这个片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

  3、你们对法布尔有什么了解吗?

  4、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搜集到资料的?

  5、为什么法布尔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呢?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明白。.

  出示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

  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语句通顺流利。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进行评议生字字音是否读准,语句是否通顺流利。

  3、教师出示重点词卡检查:浓厚、训斥、迷恋、怒气冲天。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2、指名交流难写难记生字的记法和写法。

  “隐”,右边不写成“”。

  3、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4、展示评议。

  五、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抄写生字。

  2、收集文中好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10

佚名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影片。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

课前游戏:

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  新课:

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

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板书课题)

二、学*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

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

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

投影学*要求:

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

齐读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现在请你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

7、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一段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 :

1、继续观察昆虫的生活,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昆虫记》读一读。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阅读是学生带有个性的学*活动,每个学生由于其个人经历与知识阅历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文字,产生的内心体验不尽相同。课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的对话,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2、教会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课,我只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在一次次的形式多样读中,引导学生去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

3、感悟与“训练”并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引导、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放飞学生的灵性!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阅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1)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6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交流自身在学*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读书自身解决。

  2、引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科学、自然的热爱,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

  2、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二、明确学*任务:

  你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吗?怎样才干弄明白?

  三、同学自学课文,考虑:

  1、法布尔喜欢昆虫吗?你怎么知道的?用“――”画出有关语句。

  2、法布尔的家长是什么态度呢?试着把家长说的话有感情地读出来。

  四、交流讨论:

  1、法布尔的家长是怎样批法布尔的。(抓住父亲“怒气冲冲、吼、可恶、小傻瓜、拣这些没用的小玩意儿”;母亲“厉声责备、撑破裤兜、中毒”等词句进行品读,从而感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之情。)

  A、指名读

  B、评议,围绕家长当时的态度及语气,引导同学读出气愤来。

  C、齐读

  2、对话:假如是你的.家长这样批评你,你会怎样?

  (引导同学说出自身内心的感受)

  3、过渡:法布尔又是怎样做的呢?

  4、指名读第九、十自然段。齐读,讨论:你读出了什么?

  法布尔十分喜爱昆虫。(指导同学用心去体会法布尔当时的心情,以及他与家长背着捉昆虫的原因)

  5、是呀!法布尔是多么喜欢昆虫啊!可是家长却严厉地批评了他,可他仍然没放弃他的喜好。再读课文的第10自然段。

  6、除了九、十两个自然段能读出法布尔喜欢昆虫外,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读出来呢?

  A、第三自然段:抓到纺织娘时的高兴的样子。(感情朗读法布尔的话和动作,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B、第四自然段:概括描写法布尔八九岁时对昆虫的入迷(抓住“每天――不是――就是――东蹦西跑蹲下来静静地观察”朗读体会)

  C、第五、六自然段:抓甲虫时的表示(指导作者有详有略的写法,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

  D、第十一自然段:人们在为他做雕像时,故意把两个衣袋做得鼓鼓的,告诉人们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正是这一特写“镜头”最能生动地表示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

  (以上内容可以根据同学的回答改变交流讨论的顺序;另外,要引导同学朗读体会)

  五、总结讨论,渗透德育:

  1、文章向俺们介绍的法布尔具有什么特点?

  2、正是法布尔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才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从而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从他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要想取得胜利,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3、文章为什么要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每个人都有衣袋,它是用来装钱装物的,法布尔竟然用它来装满了昆虫,由此可见,法布尔对昆虫是多么喜欢啊!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充沛表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2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影片。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

  课前游戏:

  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新课:

  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

  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板书课题)

  二、学*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

  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

  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

  投影学*要求:

  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

  齐读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现在请你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

  7、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一段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3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充分利用课文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本篇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学生学*兴趣较浓,设计中依据教学目标,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立足文本以文中“迷”字为线索,用引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并加强学生语感培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方式,使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体会,体会后再读,并在讨论中明理,在探究中深化,让学生真正读到文字里面去,读到文字背后去,一步一步地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人物身上受到启发,悟出道理,从而将学生引向课外阅读,引向神秘的大自然,引向热爱科学。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学*命题方法放在最后完成。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大自然的热爱。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 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

  1、品读体会文中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本单元前两课所学的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成功的道理,融会贯通,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未知经验之间架一座桥梁。

  【教学过程】

  一、 复*检查

  1、昨天,我们已经学*了——生齐读课题:《装满昆虫的衣袋》。谁来告诉大家,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板书:法布尔

  2、过渡:法布尔的衣袋总是鼓鼓的,装满了许多好玩的东西,如果我们把喜欢看球赛的人叫球迷,特别爱读书的同学我们称他书迷,你觉得法布尔该叫什么迷呢?

  板书:昆虫迷

  二、初读课文

  1、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文中带有“迷”的词语和句子。

  2、同学们,课文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列这三个词语的,你觉得他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交流体会:他们都带有“迷”,但三个词语迷的程度是越来越深的。

  3、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描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的?(抓纺织娘、捉小甲虫)

  【设计意图:品读是阅读教学中学*语言、体悟情蕴的最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找中心句,画出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语句,既体现了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处理,又让学生学到读懂课文,捕捉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

  过渡:法布尔到底是怎样对昆虫由“着迷”到“迷恋”甚至“痴迷”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法布尔的童年,走进他童年与众不同的生活,体会他那份对昆虫的痴迷。

  (一)学*第一个故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3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语、句子可以看出法布尔着迷于昆虫?

  2、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讨论交流,(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a、学*第4自然段

  (1)引读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法布尔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2)扣住省略号,想象水底世界还会有什么?

  (3)补充资料。这个奇妙的水底世界在《昆虫记》里有很多有趣的描述,老师摘取了一个片断给同学们欣赏。(……水甲虫在池塘深处活泼地跳跃着,它的前翅的尖端还带着一个气泡,这个气泡帮助它呼吸。胸下有一片胸翼,映着阳光闪烁着金光,仿佛佩带在大将军胸前的那块闪亮的胸甲。水面上,我们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珠’在欢快地打着转儿、扭动……不对,不是‘蚌珠’,是豉虫在开舞会呢!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用它们傍击式的游泳姿朝这边游过来,如裁缝手里的缝针一般迅速、有力。……)

  (4)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5)带着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b、 “妈妈一看,儿子的手中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体会纺织娘的可爱,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它的喜爱)

  c、“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法布尔用了几天时间才捉到它?你们想想,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三天前就注意到了,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了一只纺织娘,在花园里整整守了三天,这三天,他是怎么过的啊!父母找不到他,他丝毫没有感觉他们的着急)

  d、“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重点结合插图和“三天前”“终于”以及两个“!”指导朗读,体会小法布尔的兴奋、激动!)

  4、小结,点拨读书的方法:读书就要这样,一边读一边想,细细咀嚼、品味,学会感动,诵读出味道来就有了兴趣。这样,读书也能入迷哦!

  【设计意图:“要读懂人物,就要看到人物的心灵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法布尔的心灵世界,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才是语文学*的真正目的。】

  (二)学*第二个故事。

  1、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对昆虫非常着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种迷恋越来越深了!让我们再来读读他的捉小甲虫的故事。

  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语句用中括号“[ ]”标出;让你感动的句子画波浪线“~~”;给你想重读的词语加点“? ”;想说一两句的,就在页眉、页脚或行间等空白处写下来。

  2、学*好的同学合同桌交流,读一读、说一说。

  3、讨论交流:课文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昆虫迷?(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a“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他们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

  (从外形描写中体会小甲虫的可爱,从而体会法布尔对它的喜爱。从捉虫的动作中体会法布尔已很有经验,结合体会指导朗读。)

  b“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①生活中,你看过谁把什么当作“小宝贝”?

  ②请同学们注意法布尔一系列的动作,细细地品味,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法布尔对小甲虫照顾得很周到,精心呵护,很珍惜小甲虫)

  ③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从“放进”“包上”“装进”这些词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c“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①进垃圾堆的东西,我们一般用什么动词?

  (②那课文为什么不用“扔”,而用“放”呢?——是啊!一个“放”字让我们看到了法布尔是那么地不舍,又是那么地无奈啊!

  (③抓住“难过极了”“刷刷地”“很不情愿”“放”等词,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的不舍与无奈!)

  d、同学们,法布尔高兴是因为昆虫,难过也是因为昆虫。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某样东西时,他就是真正地爱上了这样东西,就是对它“迷恋”了!法布尔对昆虫太着迷了,面对父亲的怒斥、母亲的重责恐吓,法布尔放弃了对昆虫的迷恋了吗?他怎么做的?

  指读、引读第10自然段。

  此时的法布尔已经对昆虫由着迷到迷恋甚至痴迷啦!

  现在,你能说说对“痴迷”的理解吗?

  【设计意图:紧扣“揭全文之旨”的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体会意思,一次一次地把体会到的意思读出来。从而进一步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同时也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个性,一次一次地读,一波一波地把情感催过来,由感性到理性,有效地内化了文本语言,树立起法布尔的高大形象,使其具有立体美感,占据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步入法布尔痴迷于昆虫、潜心于科学研究的天地,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萌发爱科学的思想。】

  三、学*课文最后一小节

  此时的法布尔,这位昆虫迷,已经由最初的“着迷”到“迷恋”,甚至是“痴迷”了。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法布尔就具有了一个典型的特征——衣袋里装满昆虫。

  法布尔痴迷昆虫,昆虫也像一位大师一样牵着他的小手把他引进了科学的殿堂。板书:走进殿堂、你知道长大以后的法布尔有什么样的成就吗?

  (1)学生交流收集的法布尔相关资料。

  (2)老师简介《昆虫记》。

  (3)指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回扣课题,总结全文。

  1、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哪?

  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可不可以?

  (生动形象地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2、是啊,多少迷恋,多少眼泪,多少梦想,多少执着!正是因为这种痴迷、这份执着,让他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昆虫记》。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说吗?(从法布尔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一心一意地追求

  锲而不舍地努力

  3、教师赠送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法布尔”

  五、布置作业

  1、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法布尔,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昆虫记》这部书,相信通过阅读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2、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里面有许许多多奥秘等待同学们去探索,课文虽然结束了,但我们探索的路将更长,课后,请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去观察你喜爱的小动物吧,并写观察日记。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3、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逐层深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

  师:衣袋里装满了昆虫。(出示图片、音乐)你们看,这就是法布尔衣袋里的昆虫。哇!这么多昆虫,你们看了有什么话想说。

  师:你们喜欢这些昆虫吗?法布尔也很喜欢这些昆虫呢!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学生交流

  师:这些事情都写出了法布尔喜欢昆虫,哪个给你的印象最深,你就读哪一个,边读边圈画出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喜欢昆虫的语句。

  二

  1、抓纺织娘

  师:好,我们都来学*这个内容吧。你来读第二节,你来读第三节。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师:你们是从哪些具体语句感受到法布尔十分喜欢昆虫的。

  交流:

  (1)、“三天前”:是啊!法布尔早就注意了这纺织娘,大家想象一下,在这三天里法布尔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2)、“终于”:你是怎么从这个词中体会到法布尔十分喜欢纺织娘的,愿意把体会的过程与大家分享吗?——你很会咬文嚼字,体会言中之情,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3)、和母亲说的话:同学们,这可是法布尔辛辛苦苦才捉到了这位“歌唱家”,想想当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对!法布尔一定非常兴奋,那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先自己试一试。(指名读——齐读)

  2、抓小甲虫

  师:好,我们一起来学*这个内容。指名读第五小节。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也想来读读。(师读“法布尔高兴极了……好好欣赏。”故意把“小宝贝”读成“小东西”、“欣赏”读成“看”。)

  师:怎么样?老师读得不错吧?意思差不多,换换也可以吧?——嗳,法布尔回家后会怎样欣赏呢?

  师:这部分内容还有哪些地方也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很喜欢小甲虫。(动词)

  师:是啊!这一连串的动作写出了法布尔对小甲虫是多么爱惜啊!谁也来读读这两句话(你这个小法布尔可真爱惜小甲虫啊!)——咱们一起来读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师:这节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请自由读读。

  甲虫样子为什么呢?在法布尔眼里这小甲虫是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这漂亮的小甲虫(出示图片)引读“嗬——”——(出示语句)谁来读读这句话。你从哪里看出这个小甲虫真漂亮。——谁再来读——指导朗读——齐读。

  师:法布尔真是太爱昆虫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把第五节完整的读一读,感受感受!

  3、遭到父母责骂仍然喜爱昆虫

  师:这件事中有对话,所以我想分角色读。先请同学们把6—10节的意思读明白,再在小组里分角色练练。(指名两组分角色读)

  师:这几节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法布尔非常喜欢昆虫。

  (相机理解“很不情愿”、“放”、“丝毫”、“仍然”、“背着”、“偷偷地玩”。)

  (1)“放”:如果把这个“放”字换成“扔”行吗?——是啊!一个“放”字让我们看到了法布尔是那么地不舍,又是那么地无奈啊!请你读读第九节。

  (2)法布尔虽然是躲起来偷偷的玩,但仍然是兴致勃勃,自得其乐。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第10节,感受一下。

  三

  师:课文为了更好地向我们介绍法布尔喜爱昆虫的特点,列举了三个具体的事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值得我们学*。

  师:其实法布尔喜欢昆虫的事例还有很多,刚才同学们就说了不少。请你读读课文第四小节。

  师:读了第四小节,你发现写法上和刚才学的三个事例有什么不同?

  师:这叫有详有略,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方法。

  四

  师:正是因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遇到困难也不言放弃,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才在昆虫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这部昆虫学巨著——《昆虫记》。(出示《昆虫记》封面和书评录音: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了解《昆虫记》这部书吗?是的,他的作者正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这是一部专门写“虫子”的书,于100多年前问世,此后便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引起一次又一次的轰动,真是奇迹中的奇迹。这部誉满全球的巨著在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到了什么?

  五

  师:今天,我们学了课文,了解了法布尔,知道了他伟大的成就,你们想不想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布尔呢?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式?

  1、将书上的故事讲给别人听:看来,今天的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就是一个法布尔精神的传递者!

  2、读《昆虫记》:看来,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还是一个愿意与别人分享好书的孩子。

  3、做一个雕塑:那你准备怎样设计这个雕塑呢?——同学们设计的雕塑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体现出法布尔对昆虫,对昆虫研究的喜爱。

  …………

  师:同学们的点子真多,也非常好!课后就请同学么那抓紧行动吧!让我们记住这位衣袋里装满昆虫的伟大科学家。

  这课在上学期的市会教中上过,第一稿是按照“着迷——迷恋——痴迷”这个思路,后来想另辟一条路,就有了现在这个设计。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意。

  3、读懂课文内容并理清课文条理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

  1、学们把手放进衣袋,说一说你的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一个人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你们觉得奇怪吗?

  这个衣袋里装满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为什么要把昆虫装进衣袋?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文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3、介绍法布尔。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他为什么在口袋里装满昆虫了?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学*情况。

  (1)读准生字音。

  莱 昂 溪 纺 厉 垃 圾

  (2)认清生字形。

  比一比,组词

  3、指明学生回答提问,因为他十分喜欢昆虫。

  4、检查学生词语。

  学*了生字,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

  出示词语:

  纵横 笼罩 穿梭 蠕虫 闪烁 厉声 兴致勃勃

  裤兜 殿堂 垃圾 圣莱昂 纺织娘 鼓鼓囊囊

  (1)请你读一读,带领大家来读。

  (2)自读课文来理解一些词语。请你来说说你会的词语。

  5、齐读课文,加深理解词语。

  6、检查课文朗读。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文章主要介绍了法布尔十分的喜欢昆虫。列举了一些例子。

  指明学生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并且来说说他们读的好与差的部分。

  请你再来尝试读一读,读出语气。

  三、总结

  1、本课我们重点学*了生字词,还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请你来谈一谈。

  2、指导学生写字。

  “莱”,草字头加个来。

  “溪”注意一点。

  “厉”注意写法。

  3、学生描红。教师从旁指导。

  板书

  15、装满昆虫的衣袋

  介绍法布尔列举事例走进科学殿堂

  装满昆虫的衣袋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和理解,你觉得法布尔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呢?

  (他是个对虫子特别着迷的孩子)

  2、板书“着迷”,你来说说什么样子叫着迷呢?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是你特别着迷的呢?

  过渡:是啊,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的着迷,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是球迷,喜欢下棋的叫棋迷。那法布尔我们可以叫他是什么?(昆虫迷)

  二、精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请你来找找从那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个名副其实的“昆虫迷”呢?。

  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学生说一说

  A、从“捉纺织娘”

  B、捉小甲虫。

  2、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他着迷的精神来。

  ①、影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读第三自然段,从那个词我们最能看出法布尔的着迷呢?圈出“终于”。法布尔在三天前就开始寻找了,结果终于被他找到了,他心中会多么的高兴,兴奋啊,那么请你来体验一下他当时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句“妈妈,在这儿呢……”读出高兴兴奋的语气来。

  ②、读一读第四节,从这些例子中我们更加能了解到法布尔对昆虫非同寻常的感情啊。

  ③、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只小甲虫的故事,指明学生朗读5、6、7、8、9、五段,从这五段中,你觉的法布尔仅仅还是对昆虫很着迷吗?请你来找一个更合适的词语能说明法布尔的心情。。

  板书:迷恋

  ④、投影出示6、7、8、9三段

  这时候法布尔的心情不同的,请你来划一划,找一找。请你来说说有什么不同呢?

  心情的变化:捉小甲虫时的“高兴”“心里甜滋滋的”-------被父母责骂时的“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将“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仍然兴致勃勃”地拣那些昆虫,背地里“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A、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也曾被父母责骂过,你还记得你父母是怎么责骂你的吗?你来模仿一下他们的口气来读一读法布尔父母的责骂。指明学生读。男女声来读一读。

  B、当父母责骂你时,你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来说说。我们的小法布尔心里也是非常难过的。指名学生来读一读第九段。

  C、但是在这样的责骂面前他又怎么样呢?放弃还是坚持啊?圈出词语“丝毫没能”、“仍然”。可见啊,他确实是非常的迷恋昆虫的啊

  D、齐读6到9自然段。

  3、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只能用“痴迷”来形容。

  正是有了这种执着追求,法布尔走进了科学的殿堂。而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法布尔就具有了一个典型特征--------(引读)衣袋装满昆虫

  ①、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呢?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与它相比有什么不足的呢?

  生动形象的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②、教师板书: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三、拓展阅读。

  法布尔对昆虫的`那股钻劲儿、韧劲儿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或许他对昆虫的好奇、那份爱,不能为人所理解。他的心血凝结成了简单通俗的一本昆虫巨著《昆虫记》,以科学的态度,翔实的资料真实地介绍了昆虫生活。他笔下的那些小虫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布尔。读一读课外资料。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像对他说一说的吗?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入迷

  迷恋(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痴迷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6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影片。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

  课前游戏:

  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新课:

  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

  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板书课题)

  二、学*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

  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

  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

  投影学*要求:

  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

  齐读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现在请你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

  7、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三、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一段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四、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昆虫的生活,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昆虫记》读一读。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阅读是学生带有个性的学*活动,每个学生由于其个人经历与知识阅历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文字,产生的内心体验不尽相同。课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的对话,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2、教会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课,我只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在一次次的形式多样读中,引导学生去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

  3、感悟与“训练”并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引导、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放飞学生的灵性!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2)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1

  一.揭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认识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伸出手跟我一起写下他的名字

  2、童年时代的法布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小就着迷昆虫,兴趣浓厚)这种难以割舍的兴趣爱好,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就是(着迷,迷恋,痴迷)【板书:痴迷】

  3.课文写人,人物的情感是需要事情加以烘托的。回忆一下,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情记录下法布尔对于昆虫的着迷、迷恋甚至是痴迷呢?

  (抓纺织娘捉小甲虫)

  5、究竟是怎样的痴迷,帮助法布尔长大后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进熟悉的场景中,去找寻答案。

  二.自读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有目标的学*:

  (1)、默读课文,在你感兴趣的场景里找出表现法布尔昆虫痴迷的语句和词语,体会背后的思想情感;

  (2)、边悟边写,把你的思想感受留在书页上。

  (1)、默读课文,在你感兴趣的场景里找出表现法布尔昆虫痴迷的语句和词语,体会背后的思想情感;

  (2)、边悟边写,把你的思想感受留在书页上。

  三.精读品悟

  我们跟随小法布尔的脚步,一起将目光聚焦到捉纺织娘的画面中,通过你刚才的阅读,能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吗?

  ★抓纺织娘

  ◇“妈妈我在这哪!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是的,法布尔真是纺织娘的知音,竟然从她的叫声里听出美妙的音乐,了不起,谁来读一读。(找一中等生)

  师:确实法布尔比较高兴,但他到底有多高兴?我们从课文中看一看。

  生:三天时间寻找的。

  师:在这三天里,他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究竟做了些什么?

  也许,第一天早晨,小法布尔在花丛中——(仔细地寻找会唱歌的虫子)花丛上沾满了露水,露水打湿了法布尔的衣裳,可他一点也不在意,他还在——

  也许,第二天中午,骄阳似火,汗水刷刷地往下流,小法布尔把耳朵凑*花丛,不小心被小虫子咬了几口,好疼!法布尔会——(揉揉伤口,继续专注地倾听,找寻)

  第三天,他早早地来到来到花丛,看见那只等待已久的纺织娘了,刚要靠*,纺织娘飞走了,这时的法布尔有没有放弃?(没有)法布尔———(依然耐心地守候着)

  师:今天晚上。终于被他抓住了。此时,法布尔心情(很高兴)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份喜悦。

  师:你从这“三天”法布尔所做的事情上,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师:一种及其*常的昆虫叫声,,在法布尔听了却是那么动听;一只非常普通的纺织娘,法布尔足足探寻了三天,多浓的兴趣,多深的坚持,这就是———痴迷。

  带着这份痴迷,再来读读第三小节。

  ﹡﹡﹡﹡﹡﹡﹡﹡﹡﹡﹡﹡﹡﹡﹡﹡﹡

  师:刚才我们从法布尔捉纺织娘这件事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那么从捉小甲虫这件事上,有没有让你感受深的地方。

  ◇“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生:通过“敏捷”,可以看出法布尔捉虫子动作迅速,十分熟练,已经和昆虫打成一片了。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甲虫?在文中找一找。(生读)

  师:多小呀?(比樱桃还要小)哎呀,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么小的甲虫,你也能发现。

  (出示课件)

  师:谁来说说这只小甲虫的特点。

  师:你觉得这只小甲虫漂亮吗?那你读一读。(指名读)看来,你也喜欢上这只小甲虫了

  师:法布尔和你一样发现了这只小甲虫,还捉住了他。好好看一看,法布尔怎样对待小甲虫的?

  ◇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师:看到法布尔得到了梦寝以求的小甲虫,抓住几个几个动词去认真地品一品。(生自由读)

  师:你体会到什么?读。(指名读)

  师:法布尔称小甲虫为小宝贝,谁称你为小宝贝?

  生:只有父母会称自己的孩子为小宝贝,我们还可以称自己最喜欢的,别人不能碰的东西为宝贝。在法布尔眼里他的宝贝竟是?

  生:小甲虫。

  师:这几个动作词语让又怎样的体会?(显示出对甲虫的喜欢)谁来读?

  生:指名读。

  师:再小心翼翼些。

  生:读。

  师:它可是法布尔的小宝贝,你还可以读得再兴奋些(指名读)

  师:他这样地呵护这个小宝贝,因为他对这个小宝贝已迷恋了,已被它迷住了,而他觉得看到这个小宝贝是他最快乐的事儿;

  师:(出示法布尔鼓鼓囊囊的口袋)大家猜猜,她的衣袋里可能会有什么?

  师:第五小节作者具体写了法布尔捉甲虫的经过,那为什么不把他是如何让捡贝克和石子也写具体呢?(引导生看板书)

  师:这也提醒我们,在*时写作文时,所写的内容一定要和文章的中心中心紧密联系。从法布尔捉甲虫的一系列动作中和如何对待小甲虫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请大家完整地把第五小节读一读。

  ﹡﹡﹡﹡﹡﹡﹡﹡﹡﹡﹡﹡﹡﹡﹡﹡﹡

  师:刚才我们通过捉纺织娘,捉小甲虫这两件事情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文章还从那些方面写出他对昆虫的喜爱?

  生:我通过“满载而回”,“甜滋滋”看出法布尔对于昆虫的喜爱。

  师:“满载而归”,这里读zài,“载”的意思是(装),当它表示“装”的意思是就读第四声。你认为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是什么?(昆虫,贝壳,石子)

  师:除了我们可以看得见的,还有我们看不到,却能感受到的,触摸到的。(喜悦,兴奋,痴迷)

  生:我觉得这段印象深刻。“母亲也在一旁……垃圾堆。”因为他很喜欢小虫子,母亲让他丢了,他哭了,看出他喜欢虫子。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垃圾堆。

  师:讲的真好。如果是我们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可以随手进垃圾堆,可是法布尔却很不情愿地把这些小宝贝?

  生:放进垃圾堆。

  师:他是放进去的。不是扔,用扔可以吗?(生议)

  师:,一个放字,你感受到什么?(比较两个字)

  师:想一想,法布尔是怎么放的?(很不情愿,轻轻地,小心翼翼的',)

  师:对了,能读出法布尔把小甲虫小心翼翼地放进垃圾堆吗。(第9小节)

  生:指名读。

  师:舍不得啊,舍不得,谁再读。(你读的真小心呀)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法布尔的感情在随着小虫子在变化,得到了自己喜欢的就高兴,失去了,就伤心。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围绕这个东西的时候,就是一种极度的迷恋,就是一种痴迷。

  师:还有谁来读读你印象深的地方。

  生:我从第8小节的撑破裤兜,看出他喜欢小甲虫,还有前面说到的纺织娘等。说明他每天都抓了许多的小甲虫。

  师:他每天都这样。当然不止小甲虫,还有前面说到的纺织娘等,是不是这样。其实,父母是担心他的小手中毒,所以才责怪他,还有吗?

  生:第10小节给我印象最深,我把它读一读。“可是父母他责骂……偷偷地玩。”因为父母责骂他了,但他没听,仍把衣袋装了满满地,自己偷偷地玩,说明他确实很喜欢昆虫,迷上了昆虫。

  ◇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玩。

  师:这里“没用的玩意儿”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引用父亲的话,父亲认为昆虫没有价值)法布尔认为没用吗?说明了什么?(时间机动)

  师:他会怎么玩呢?(观察,研究,思考,聊天)

  师:父母的责骂他丝毫不顾,依旧沉浸在昆虫的世界,这里面的乐趣只有他自己知道。你在法布尔身上看到了什么?(痴迷,执着,专注)他对昆虫是何等的痴迷呀。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总结提领

  师:刚才我们从捉纺织娘,捉小甲虫的动作描写和情感态度的变化当中,感受到法布尔对于昆虫的痴迷。(指板书)让我们再一次走进2—10小节,走进法布尔的世界。(听录音,或默读,或跟读)

  师:同学们,这些小昆虫像一位大师一样牵着法布尔的手,引领着他走进了奇妙的昆虫世界。法布尔与昆虫结下了不解之深。在法国文学界,文学大师们推选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家侯选人。他用毕生精力完成著作《昆虫记》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也带来了昆虫记里的一段文字,想不想看看。

  (出示:《昆虫记》的一段文字)

  在池塘的深处,水甲虫在活泼地跳跃着,它的前翅的尖端带着一个气泡,这个气泡是帮助它呼吸用的。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带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离这儿不远的地方,有一队池鳐正在向这边游来,它们那傍击式的泳姿,就像裁缝手中的缝针那样迅速而有力。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生议论)

  师:正是通过法布尔细致地观察,才能将昆虫写得有滋有味。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雕像。

  (出示法布尔雕像)

  师:后人为了纪念他,特意塑了个高高鼓起的雕像。法布尔天天、月月、年年如此。作者说这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仅仅是昆虫吗?你们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说说。(出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塞满了许多昆虫,还塞满了)师:法布尔的衣袋装着多少的眼泪,多少的迷恋,多少的执着与多少的梦想啊?同学们,这是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他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2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影片。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

  课前游戏:

  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新课:

  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

  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板书课题)

  二、学*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

  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

  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

  投影学*要求:

  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

  齐读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现在请你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

  7、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一段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昆虫的生活,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昆虫记》读一读。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大自然的热爱。

  3、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感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2、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一位用口袋来装昆虫的怪人,他是谁?生:法布尔。

  出示:法布尔是 。(口头填空)

  2、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着迷

  你能从文中为它找出两个近义词吗?(交流:迷恋、痴迷……)

  3、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知道这鼓起的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呀?

  4、过渡:法布尔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要想对他了解更多,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走进他那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体会他那份对昆虫的痴迷。)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板书课题,齐读。)

  二、细读课文:

  1、课文通过哪几件事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的?

  自读要求(2—10自然段)。(幻灯片2)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划出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句子。

  2、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讨论交流,(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过渡:读了课文,我们知道法布尔花了三天的时间才捉到一只纺织娘,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纺织娘?

  (a)找纺织娘(板书:捉纺织娘)

  ① a 、(幻灯片3)“妈妈一看,儿子的手中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出示纺织娘图(体会纺织娘的可爱,指导朗读,读出对它的喜爱)

  b、“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三天前就注意到了,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了一只纺织娘,在花园里整整守了三天。(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c、朗读(重点结合插图和“三天前”“终于”指导朗读,体会小法布尔的兴奋、激动!)

  ②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板书:捉甲虫)

  有一天,法布尔捉到一只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的甲虫,他高兴极了。这是一只怎样的甲虫?

  出示:(幻灯片8)

  a、“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他们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从外形描写中体会小甲虫的可爱,从而体会法布尔对它的喜爱。从捉虫的动作中体会法布尔已很有经验,结合体会指导朗读。)

  b、(幻灯片10)“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从“放进”“包上”“装进”这些词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拓展训练:“他把这个小宝贝( )地放进蜗牛壳里,( )地包上树叶,( )地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c、捉甲虫被责骂依然痴心不改

  1、这一天,法布尔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他的心里一定很高兴!(板书:捡贝壳、石子)可他刚一到家,就遭到父亲的责骂。

  出示(幻灯片16):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爸爸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

  2、出示(幻灯片18):母亲责备

  抓住父亲“怒气冲冲、可恶、小傻瓜、拣这些没用的小玩意儿”;母亲“厉声责备、撑破裤兜、中毒”等词句进行品读,从而感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之情。

  过渡:面对父母的责骂,法布尔的心情怎样?他又是怎么做的?

  3、出示(幻灯片19):“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能否把“放”换成“扔”“丢”?为什么?

  (抓住“难过极了”“刷刷地”“很不情愿”“放”等词,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的不舍与无奈! 十分喜爱昆虫。

  4、如果你做一件事遭到父母的责骂和阻挡,你会继续做下去吗?

  指名说。法布尔呢?读第十自然段。(幻灯片21)读出对昆虫的喜爱。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师:是啊,在法布尔心中,这些小虫子就是他的小宝贝。他整天沉浸在昆虫世界里。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此时此刻,法布尔对昆虫已不仅仅是着迷,而是越来越迷恋,越来越痴迷!(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仅仅是装满了昆虫吗?你们能不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说一说?

  出示(幻灯片22):“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塞满了许许多的昆虫,还塞满了( )”

  (无奈的眼泪,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当昆虫学家的愿望,童年的快乐……)

  3、过渡(幻灯片23):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昆虫记》。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

  5、文中多次提出“把衣袋塞的鼓鼓的”你认为为什么要这样写?

  6、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有衣袋,它是用来装钱装物的,法布尔竟然用它来装满了昆虫,由此可见,法布尔对昆虫是多么喜欢啊!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充分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7、学了这篇课文,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8、师总结:只要你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我相信你们终有一天也会登上科学的高峰。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更多科学家的故事,那么就请你们走进我们的阅览室,那里有你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幻灯片24):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幻灯片25、26)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几句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幻灯片27)

  1、你喜欢昆虫吗?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2、推荐阅读《昆虫记》或《昆虫物语》。

  板书: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捉纺织娘 捉甲虫 目标专一

  痴迷 捡贝壳 、石子 持之以恒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内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学*“法布尔精神”。

  4、学*课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一生与昆虫为伴,达尔文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者”,人们还称他是“以生命讴歌昆虫的诗人”。你们猜猜他是谁?

  指名回答,课件出示法布尔的雕像。

  你们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呢?

  指名说说。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和杰出的文学家童年的一些趣事。谁来吧课题读一读。

  读着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

  1、法布尔非常昆虫。

  2、鼓鼓囊囊。

  二、检查预*情况。

  1、认读生字词。

  昆虫小溪纵横纺织娘观察责骂中毒 垃圾殿堂

  闪烁光泽鸟栖虫居可恶痴迷鼓鼓囊囊

  相机指导读音:纵、栖

  相机理解词语:小溪纵横、纺织娘、鸟栖虫居、可恶、痴迷

  2、分小节朗读课文。共11小节。学生评价,相机指导。

  3、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小法布尔哪两件事来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两件事,一是捉纺织娘的事,二是放鸭时捉昆虫遭到父母责骂的事。

  两种分法,一是三段,一是四段。

  三、学*课文的第一小节。

  默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读了这些小节,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法布尔出生于1823年,距今将*二百年。

  2、法布尔是法国人,出生于一个叫圣莱昂的小村子里。

  3、法布尔所生活的村子环境优美,“鸟栖虫居”,这对于他的影响很大。

  4、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

  重点理解第三点。有感情地朗读。“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个优美的村子展示出来?”

  小结:正是因为与鸟啼虫鸣为伴,所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四、作业:《补充*题》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

  出示图像——法布尔。

  同学们,他是?

  对,他是一位著名的?

  达尔文称他是?

  人们还称他是?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课文的第一小节,知道他从小生活在一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的小村子里,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的第二小节到第十一小节,看看法布尔对昆虫到底迷恋到了哪一种地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找到能够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2、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句的标点,你们发现了什么吗?引导学生体会两个感叹号所表达的强烈的感情——法布尔抓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极其兴奋、激动的心情。

  指导感情朗读。

  为何如此激动?一是可爱。“全身翠绿、触角细长、会唱歌、动听的声音、歌唱家”二是因为可爱而喜欢,称它为“歌唱家”。三是这只纺织娘来之不易。“三天前”“终于”用“也许……也许……也许……”

  是啊,这一只纺织娘真是来之不易啊。怪不得法布尔抓到它要如此的兴奋,让我们一来再来体会一下他兴奋的心情吧。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读着这一句,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发现?

  重点抓“静静”、“奇妙”、省略号。

  “静静”,说明法布尔观察非常认真,很专心。

  “奇妙”,说明法布尔对水底世界很感兴趣,在他的眼中,水底世界有着无穷的奥妙,看也看不够。

  省略号说明法布尔观察的不止是这几种生物,凡是他感兴趣的,他都在用心观察。

  他观察如此用心,兴趣如此广泛,难怪达尔文要称他为“无与伦比的观察者”啊!

  让我们一起来学*法布尔,也来做一个用心的观察者。(观察图片,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叫”突出了法布尔的兴奋。

  “扑”“敏捷”突出法布尔动作快。

  “放”“包”“装”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爱护。

  “欣赏”突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在法布尔的眼中,昆虫们不是普通的虫子,而是精美的艺术品。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重点理解:为什么而难过?

  一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被爸爸妈妈所接受。二是心爱的昆虫舍不得扔掉。“很不情愿”“小宝贝”

  理解父母对他的爱。父母对他的责骂其实是对他的关心。但是他们的想法和法布尔不一样,不能接受法布尔这样的行为。

  结果——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这种情形,已经不是“着迷”“迷恋”所能形容的了,而应该叫做“痴迷”。

  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呢?——更好地突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是啊,法布尔对昆虫是如此的痴迷,以至于……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以至于他的家中塞满了瓶瓶罐罐,以至于他一生贫困,……

  这种甘守寂寞和清贫,几十年如一日研究的精神,人们称他为“法布尔精神”。

  学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作业:读《昆虫记》或者《图文*昆虫记》(赵力)

  了解其他科学家着迷的故事。

  学*本篇课文通过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试写一个场面。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如:痴迷、鸟栖虫居、鼓鼓囊囊等。

  3、了解课文内容,从法布尔喜欢昆虫的两件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4、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之情。

  难点: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志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性目标:

  1、练*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两件事。

  提高性目标:

  3、能提出自己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把你们的手放进你们的口袋,说一说你们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2、可有一位伟大科学家,他小时候,在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他是谁?(板书:法布尔)

  3、你们了解他吗?向大家介绍介绍。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读预*时画出的生字词3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大声地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些段落或语句读得不够熟练,就多读几遍,直到读流利为止。

  3、把自己没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交流自学情况。

  1、 检查生字词的朗读与书写。

  法布尔 圣·莱昂

  小溪纵横 花草众生 鸟栖虫居

  纺织娘 蠕虫 蜗牛

  鼓鼓囊囊 满载而归 甜滋滋

  着急 厉声 怒气冲冲

  着迷 迷恋 痴迷

  2、指名分读课文(有些重点段落齐读),结合朗读理解部分词语。

  3、请同学读自己读得不流利的段落。

  4、把自己读得很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五、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出示自学要求:

  1、再次朗读课文。读后思考: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你知道法布尔为什么要把衣袋里装满昆虫吗?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吗?

  2、 文中一共讲了几件事?分别是哪些自然段?

  六、反馈交流:

  1、 出示重点句子:

  法布尔从小就对虫子非常着迷。

  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正是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引导学生抓住“着迷”、“迷恋”、“痴迷”,说一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你从课文中哪些自然段中能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呢?

  (学生默读课文)

  3、讨论:文中通过哪两件事来具体介绍法布尔小时候很喜欢昆虫的?

  ▲ 抓纺织娘

  ▲ 抓小甲虫。

  4、理清课文条理:

  法布尔小时候很喜欢昆虫(2-10)

  法布尔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的生活环境(1)

  法布尔凭借对昆虫的着迷,进入了科学的殿堂。(11)

  一(1)二(2-10)三(11)

  七、质疑问难:

  如果是词语方面的,当堂解决;如果是课文内容方面或者是拓展延伸的,就引导学生课后读课文或查找资料,试着解决。

  作业设计:

  a类:

  1、 朗读课文3遍。

  2、抄写文中优美词语3遍,注意积累。

  b类:

  1、 带着问题读课文或查找有关资料(法布尔、《昆虫记》等)。

  2、 阅读《昆虫记》摘抄优美段落。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3)

——《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学设计3篇

  一、设计理念

  以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浓厚兴趣,去感受和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从而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

  二、教材分析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主体课文,这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的迷恋,通过两件主要的事件写出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让读者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事例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四、教学重点、难点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朗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如果你看到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糖果,你会认为他——(贪吃);看见同学的口袋里装满玩具,你会认为他——(贪玩);可是,竟然有个人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你认为他——(爱昆虫)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是谁?(法布尔)我们赶紧走进课文,继续去认识法布尔吧!

  (二)学*第一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法布尔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好奇心、迷恋昆虫)

  2.看,课文一开头就写到这一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第一自然段是怎样讲的。

  3.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4.从哪两个词可以看出法布尔对大自然有着无限的好奇心?(无论、还是)

  5.口头造句

  (三)品读课文

  师:是啊,法布尔对大自然里的昆虫有浓厚的兴趣,那么,课文告诉我们,法布尔迷恋哪两种昆虫呢?

  生:纺织娘、小甲虫

  师:从小生活在乡村的法布尔是一个对昆虫非常迷恋的人。现在请你们回顾一下,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法布尔捉纺织娘和观察小甲虫的呢?

  生:捉纺织娘(2、3)

  观察小甲虫(4——6)

  学*第2-3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学*第一件事“捉纺织娘”。听清要求,请你们自读课文第二至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中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师评价:他三天前听到的声音,至今仍然念念不忘地寻找。

  我们再仔细品味,哪些词语可以更加生动地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三天前”、“终于”)

  师: 请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生:指名读句子

  师: 法布尔被纺织娘美妙的歌声吸引了,为了捉到它,三天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找,吃尽了苦头,法布尔对纺织娘多么着迷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生: 齐读句子

  师: 你们还能从这两句话的什么地方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 我还从“动听”、“歌唱家”中体会到他对昆虫着迷了。法布尔太喜欢这只纺织娘了,已经把它当作是人,是会唱动听歌声的歌唱家了。我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师: 跟他学!

  生: 齐读句子

  师:(出示纺织娘图)

  瞧,这就是让法布尔魂牵梦萦了三天的纺织娘。它是生活在草地里的善于跳跃的昆虫,它的后腿粗壮而有力,稍有动静就会跳得老远,很难逮到它。

  师提问:你们能想象一下,法布尔为了捉到这只纺织娘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生1:草丛中有小虫子叮咬法布尔,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一动不动地强忍着

  生2: 法布尔发现了纺织娘,猛地一扑,可纺织娘蹦走了,法布尔摔破了膝盖

  师评价:老师从你们的描述中好像看见了当时的情景,为了捉到自己喜爱的虫子,法布尔可真是费了不少劲,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再去感受一下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吧!

  生: 齐读句子

  师:这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真漂亮!难怪法布尔会高兴地对妈妈喊着——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为了捉到这只能唱动听歌曲的歌唱家,法布尔坚持不懈地寻找了三天,难怪他会高举着纺织娘,对妈妈大声炫耀到———

  生: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捉到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经过努力,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此时,你就是法布尔,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高兴,激动,兴奋……

  师:法布尔就是这么高兴,这么激动,这么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妈妈,一起来:妈妈……(指导读出兴奋和高兴)

  学*第4-6自然段

  1.师: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了,他可以用三天时间去寻找他心爱的纺织娘,也可以为了观察虫子,一整天都趴在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一动不动。

  2.请同学们认真默读4-6自然段,看看这件事的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多读几遍,看看你是不是可以用朗读把他对昆虫的浓厚兴趣表现出来。

  3.生默读、勾画、练读

  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谈体会。

  我从“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生1:他“一动不动”、“静静地”,观察地很仔细,只有对昆虫很着迷了,法布尔才能够克服周边的一切困难全心全意地观察。(师随即勾画句子和词语)

  生2:这个句子中的“趴”也说明法布尔观察地很仔细。法布尔深深地迷恋着昆虫,甚至在杂草丛生、阴冷潮湿的池塘边,也要趴在地上细心观察,生怕错过了什么!

  4.师:法布尔如此细心地观察,那他可能会看到哪些昆虫在干什么?

  生1:蚂蚁搬家

  生2:蜜蜂采蜜

  生3:蜘蛛结网

  师: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世界却是奇妙的,难怪法布尔会这么着迷。就让我们和他一起再去看看这奇妙的生物世界吧!

  生:齐读句子

  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和迷恋。

  生:我从“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中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4)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两件事情生动地说明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的程度:着迷————迷恋————痴迷。

  第一课时本想按照预订计划校对预*作业,并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不曾想在校对预*作业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很紧,没能完成预订任务。为了加快课文的节奏,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先板书了文中的三句话——

  (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抓住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找出关键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如在学*第一个故事时,抓住“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从两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法布尔捉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而“高兴极了”、“心里甜滋滋”、“兴致勃勃”等词语,则写出了法布尔高兴的心情。再看法布尔的动作:捉到小甲虫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包上”、“装进”、“打算……欣赏”,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三句话中各有一个中心词,分别是“着迷”、“迷恋”、“痴迷”。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已经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很好的感悟。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

  教学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体会,由于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结合全文来理解,学生对法布尔的精神会领悟得更深刻。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代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本文的课题入手,抓住“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让学生感受法布尔情感的加深以及成为昆虫学家的原因。

  一、质疑导入(完成)

  本篇课文题目独特新颖,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我认为本课可以以课题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激发探究课文的兴趣。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此时,全班同学的思维火花碰撞在一起,使得他们兴趣盎然,主动去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理清文章层次(完成)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重点,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改变按自然段顺序“*推”的教学流程,理清课文层次。

  三、逐层分析“着迷”-“迷恋”-“痴迷”(完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是环境造就的。这个小镇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这让小法布尔从小对小虫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捉纺织娘开始,小法布尔的着迷转变成了迷恋,为了捉这只“歌唱家”,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找了3天终于找到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却将任务抛到脑后,自己跑去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被父母责骂后,依然去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到这里,迷恋走向了痴迷。正因为这种痴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哪些句子反映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有所欠缺)

  本次教学我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我只顾着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法布尔的精神,忘了让学生学*本课的写作手法。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教学时,可以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让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引导学生朗读父母责骂法布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从责骂声中你能看出什么?”有的学生会说看出父母亲很严厉,有的会说父母亲很爱儿子,有的则能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不同,间接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这次的教学让我认识到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课文的文本内容,更要关注课文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思想情感要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体悟,而不是老师一个人枯燥的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更要让学生学*这种写作手法该如何使用、该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为*作积累素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小时侯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小法布尔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是个有惊人毅力的孩子。他对昆虫的“着迷”、“迷恋”、“痴迷”的程度令我们每位读者都心生敬佩!课文的语言文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能够牢牢锁住学生的眼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引到学生通过这些语句,想象画面,指导有效朗读之后,组织大家讨论、体会这段文字的用意。

  二是课文主体部分描述的两件事,抓住关键词句,例如“三天前”、“终于”、“鼓鼓囊囊”、“难过极了”、“很不情愿”、“仍然兴致勃勃”、“躲起来”等词语体会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的喜爱与痴迷,对观察昆虫的执著。

  三是在读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到学生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例如“终于找到这位‘歌唱家’”时,法布尔的神情表现、语言动作;例如受到父母反对、批评时的内心独白等,这些不仅让学生得到语言、表演等能力的锻炼,更对凸现文章的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

  学*课文第2—3自然段时候,引导学生来学*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具体,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其中一个“瞧”字一个“终于”学生抓得好!

  陶心妮说:“我从一个‘瞧’字读到了法布尔的兴奋、欣喜之情感,三天前他就听到了歌声,他一直在找呀找呀,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一定高兴极了,这一个‘瞧’充分地写出了他的心情!”

  另一名学生则抓住一个“终于”来谈体会,也从中体会到法布尔抓到了那位“歌唱家”是多么高兴!我趁势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三天里,他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如下:他可能在学着这位“歌唱家”唱歌,想引诱他出来,竖起耳朵仔细地倾听,他到底在哪里呢?他在草丛中找呀找呀,还自言自语道:“你在哪里?快点出来吧!哈哈,别跟我玩捉迷藏的游戏了,我马上要找到你了!”三天里,法布尔不停地找啊找啊,终于被他找到了!

  可见,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是很强的!我希望他们在课外阅读时也能做到这样边读边想,在读中体会,有体会后再读,这样才能有许多收获!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5)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两件事情生动地说明了法布尔从小对昆虫的“入迷”的程度:着迷————迷恋————痴迷。

  第一课时本想按照预订计划校对预*作业,并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不曾想在校对预*作业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很紧,没能完成预订任务。为了加快课文的节奏,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在黑板上先板书了文中的三句话——

  (1)“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2)“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然后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抓住人物的语言、心情、动作,找出关键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程度。如在学*第一个故事时,抓住“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从两个感叹号中,体会到了法布尔捉到纺织娘以后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而“高兴极了”、“心里甜滋滋”、“兴致勃勃”等词语,则写出了法布尔高兴的心情。再看法布尔的动作:捉到小甲虫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包上”、“装进”、“打算……欣赏”,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三句话中各有一个中心词,分别是“着迷”、“迷恋”、“痴迷”。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已经对这三个词语有了很好的感悟。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

  教学最后一段时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体会,由于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把研究昆虫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结合全文来理解,学生对法布尔的精神会领悟得更深刻。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装满昆虫的衣袋》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童年时代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本文的课题入手,抓住“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让学生感受法布尔情感的加深以及成为昆虫学家的原因。

  一、质疑导入(完成)

  本篇课文题目独特新颖,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我认为本课可以以课题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激发探究课文的兴趣。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此时,全班同学的思维火花碰撞在一起,使得他们兴趣盎然,主动去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理清文章层次(完成)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重点,去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对这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改变按自然段顺序“*推”的教学流程,理清课文层次。

  三、逐层分析“着迷”-“迷恋”-“痴迷”(完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是环境造就的。这个小镇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居,这让小法布尔从小对小虫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捉纺织娘开始,小法布尔的着迷转变成了迷恋,为了捉这只“歌唱家”,他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找了3天终于找到了;到了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去放鸭子,他却将任务抛到脑后,自己跑去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被父母责骂后,依然去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到这里,迷恋走向了痴迷。正因为这种痴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哪些句子反映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之情。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有所欠缺)

  本次教学我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我只顾着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法布尔的精神,忘了让学生学*本课的写作手法。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教学时,可以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让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引导学生朗读父母责骂法布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从责骂声中你能看出什么?”有的学生会说看出父母亲很严厉,有的会说父母亲很爱儿子,有的则能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不同,间接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这次的教学让我认识到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课文的文本内容,更要关注课文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思想情感要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体悟,而不是老师一个人枯燥的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更要让学生学*这种写作手法该如何使用、该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为*作积累素材。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小时侯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小法布尔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是个有惊人毅力的孩子。他对昆虫的“着迷”、“迷恋”、“痴迷”的程度令我们每位读者都心生敬佩!课文的语言文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能够牢牢锁住学生的眼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引到学生通过这些语句,想象画面,指导有效朗读之后,组织大家讨论、体会这段文字的用意。

  二是课文主体部分描述的两件事,抓住关键词句,例如“三天前”、“终于”、“鼓鼓囊囊”、“难过极了”、“很不情愿”、“仍然兴致勃勃”、“躲起来”等词语体会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的喜爱与痴迷,对观察昆虫的执著。

  三是在读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到学生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例如“终于找到这位‘歌唱家’”时,法布尔的神情表现、语言动作;例如受到父母反对、批评时的内心独白等,这些不仅让学生得到语言、表演等能力的锻炼,更对凸现文章的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

  学*课文第2—3自然段时候,引导学生来学*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具体,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其中一个“瞧”字一个“终于”学生抓得好!

  陶心妮说:“我从一个‘瞧’字读到了法布尔的兴奋、欣喜之情感,三天前他就听到了歌声,他一直在找呀找呀,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一定高兴极了,这一个‘瞧’充分地写出了他的心情!”

  另一名学生则抓住一个“终于”来谈体会,也从中体会到法布尔抓到了那位“歌唱家”是多么高兴!我趁势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三天里,他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如下:他可能在学着这位“歌唱家”唱歌,想引诱他出来,竖起耳朵仔细地倾听,他到底在哪里呢?他在草丛中找呀找呀,还自言自语道:“你在哪里?快点出来吧!哈哈,别跟我玩捉迷藏的游戏了,我马上要找到你了!”三天里,法布尔不停地找啊找啊,终于被他找到了!

  可见,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是很强的!我希望他们在课外阅读时也能做到这样边读边想,在读中体会,有体会后再读,这样才能有许多收获!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通用十篇(扩展6)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十篇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单元学*介绍: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小说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的学*方法:P3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基础过关

  注音

  谬种 浸渍 陈抟 俨然 瘦削 形骸 荸荠

  草窠 桌帷 讪讪 蹙缩 渣滓 歆享 窈陷

  牲醴 烟霭 瓦楞 尘芥 朱拓 监生 炮烙

  咀嚼 执拗 间或一轮

  四、研*课文:

  1、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先速读课文,概括祥林嫂生活中的几个阶段

  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凄然死去]在祝福声中,离开人世

  开端=[初到鲁镇]逃出婆家在鲁四老爷家里做工

  发展=[被迫改嫁]被婆家卖掉,后来有了儿子。

  高潮=[再到鲁镇]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掉了,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

  思考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谁应该为祥林嫂的悲剧负责?

  第二课时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学生讨论话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预设问题:

  谁是害死祥林嫂的凶手?

  祥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与电影结尾情节比较]

  [点拨分析]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 "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神权、族权、夫权]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讨论:关于祥林嫂眼睛的肖像描写。

  “顺着眼”“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没有神采”

  “眼睛窈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他是一个活物”“”

  第三课时

  一、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第四节课

  一、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故事时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这也是一种反讽。

  二、精当的语言艺术

  解决课后练*第三题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能力。教学重难点

  2、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为主。

  2、采用教师向全班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和各小组另外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祝福》。

  4、教师向学生提供跟本文有关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相结合。

  【教学思路说明】

  一、课前准备

  1、放映电影《祝福》。

  2、提供相关的资料: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之节烈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冯雪峰的《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陈涌的《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等。

  3、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

  ⑴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复述课文。

  ⑵小说用什么方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⑶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⑷祥林嫂反抗了什么?

  4、各小组另外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与作者的关系,祥林嫂是怎样死的,祥林嫂为什么不离开鲁镇,“我”回鲁镇干什么,等等。

  5、要求:每个小组将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打印或抄写出来。

  二、课堂操作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说明:放映电影《祝福》的精彩片段,并适时插入鲁迅对《祝福》的评论,导入新课。

  2、复述故事情节。

  (说明: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影片的内容,即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故事。然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讲述要突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设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3、正像作者所说,《祝福》是一个悲剧,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说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分析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可给予补充。这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让学生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倒叙的手法,“祝福”这个特定的时间的选择等。)

  4、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不仅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欢乐,反而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涉及到小说的主题。祥林嫂的死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周围的人和事有关,也跟祥林嫂自己有关,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会很全面,因此学生会产生争论,教师要允许他们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逐步深刻。)

  5、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地死去了,伴随她短暂一生的只有“不幸”,回顾她一生的经历,她是否进行过反抗?她反抗了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历来争议最大,可先让各小组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作总结,肯定祥林嫂有反抗,但她只是在反抗自己的命运,对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封建礼教――她却丝毫没有疑问,更不用说反抗了,因为封建礼教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她只是在争得一个“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6、让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自选的题目及讨论分析的结果。

  (说明:设计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这篇小说。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三、布置作业

  以“弥留之际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作文。充分发挥想像,想像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

  (说明:命题的意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和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制作贺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好卡纸、剪刀、胶水、水彩笔或蜡笔及其他做贺卡所需材料;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磁带;几张供学生参考的贺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呢?

  是呀,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有哪位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一个孩子不爱自己的妈妈。

  3月8日是母亲的节日,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你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

  二、小组协作,制作贺卡

  今天这堂课上,我们就亲自制作一张贺卡送给亲爱的妈妈,带给她一份惊喜,号码?

  1.做一做。

  贺卡的样式有很多,你们瞧――师边出示边简介:有心形的、圆形的、镂空的、立体的等等。

  小朋友,这些贺卡漂亮吗?其实,只要你肯动脑筋,设计出的贺卡会更漂亮。你准备设计怎样的贺卡呢?跟同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与学生个别交流)让灵巧的小手动起来吧,看谁的贺卡最有特色。(师巡视指导)

  交流评议。

  2.说一说、写一写、问一问。

  “三八”节即将到来,小朋友有什么祝贺的话想对妈妈说吗?

  小组讨论(学生逐个发言,其他学生耐心倾听,待发言结束后发表见解。在合作中,学生锻炼了听、说能力)

  交流反馈。

  小朋友,你们都说得很好,现在让我们拿起笔,把刚才说的话写在贺卡上,看谁的字写得美。不会写的字可以请教同组的小朋友,也可以问老师。

  3.画一画。

  小朋友,想让贺卡更加精美吗?请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五彩的笔去装扮它吧。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小组的伙伴商量。

  三、展示交流,互相学*。

  (分小组、全班同步进行)

  四、联系生活,巧送贺卡

  一张贺卡,就是对母亲的一份爱。小朋友,你准备怎样把贺卡送给妈妈呢?(指名说)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例如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时数三教时

预*指导

一、课前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有关知识。

二、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

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新课

1.学生自读预*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一。

第二教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新课

1.学*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学*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难点】

  1.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时安排】

  3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1]相关知识

  《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出版。收录了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11篇。《祝福》是第一篇。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社会现状,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

  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妇女的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祭祀: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互动设计2]梳理结构

  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

  点拨: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⑴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⑵结局:寂然死去

  ⑶开端:初到鲁镇

  ⑷发展:被卖改嫁

  ⑸高潮:再到鲁镇

  ⑹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3]关于倒叙

  1.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倒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2.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互动设计4]形象刻画

  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互动设计5]祥林嫂死因探源

  1.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死亡?自杀?他杀?

  写作《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2.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

  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及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丁玲

  [互动设计6]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点拨: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思考: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

  点拨:“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7]作品中“我”的形象

  点拨: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互动设计8]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点拨: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五、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9]答记者问

  指导学生自由提问,教师答记者问。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将提出以下一些问题:

  1.文中的几个细节

  △“一个日子”

  “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从“死的其所、死的其时”着手)

  简析:“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里。“我”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当时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的时候”,鲁四老爷祝福正是这个时候。

  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这个日子、紧扣题目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这对旧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次微笑”:

  简析:这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点拨: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三样眼神”:

  简析:第一次是在小说34自然段,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说第66自然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点拨:通过品读三次眼睛描写,我们可以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四场飞雪”:

  简析: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点拨: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

  △“五张帐单”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六、研讨练*

  1.写好《“我”的日记》;

  2.写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3.代阿毛写《我的母亲》

  一、课文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

  (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二、学生讲述

  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三、寻找凶手

  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希望死后的魂灵能与阿毛、贺老六一家团圆,又害怕自己嫁过两个男人,不能从一而终,不能善终,要在地狱里受罪。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什么人把她赶上绝路呢?

  (从亲人、主人、众人三方面入手,把大问题化整为零,变为几个有针对性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1、祥林嫂本来也有自己的家,但她的亲人是怎样对待她的?

  ⑴初到鲁镇时她的情况怎样?可以推想她在卫家山时过着怎样的日子?

  第34段:“脸色青黄”,可以推出她在卫家山时一定吃的很差;由“手脚都壮大”可知,一方面是本人勤劳,另一方面是劳动负担很重。

  ⑵从她到鲁家十多天里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她的境遇是怎样的?

  第35段:“家里有严厉的婆婆”“十多岁的小叔子”,“她丈夫死了,比她小十岁”。她二十六七岁,也就是说她丈夫跟同学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已经娶媳妇了,那么她的小叔子也多岁了,(也该娶媳妇了)但家里以打柴为生,家境穷困,没钱娶媳妇,该怎么办呢?(买掉她换钱)

  ⑶新年过后,堂伯为什么来寻她?夫家为什么要抓她回去?为什么要把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去?

  堂伯和祥林是一族里的,帮族人抓他回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夫家抓她回去卖掉是要换钱来娶小媳妇。第58段: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嫁到深山野坳里去,可以买八十千,除了娶媳妇办喜事外,婆婆还赚了一笔,可见这位婆婆确实厉害。从课文40段对她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不以为然,厌恶)

  ⑷贺老六待她不差,还生了个儿子阿毛,贺家大伯凭什么要收屋赶她出来?

  第67段:贺老六和阿毛都死了,她想守寡也守不住。大伯是贺家族里辈份高的人,可以按族规收回贺家的财产。

  小结:祥林嫂嫁给卫祥林后,就被称为“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说明她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可言,“嫁夫从夫”,这是夫权的体现。祥林死后,婆婆是绝对的权威,卫家的堂伯也帮忙抓她回去卖,凭的是族权,“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第二个丈夫死了,儿子没了,依封建礼教制度,只有男人才有继承权,妇女无子可从,就失去赖以生存的活路。贺家大伯来收屋赶她,凭的也是族权。由此可见,祥林嫂没有自身的人格地位,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2、为了维持生计养活自己,祥林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到地主家做女工,但她的主人又是怎样对待她的?

  ⑴她第一次到鲁家时受到怎样的对待?鲁四老爷的态度怎样?

  第34段:“四叔皱了皱眉”,俗话说夫唱妇随,四婶知道他的意思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在封建社会里,男的死了,舆论往往归罪于妻子命不好,克死了丈夫,是扫帚星、白虎星。鲁四老爷是个老监生,第一次见祥林嫂就歧视她。

  ⑵到鲁家后,还受到怎样的对待?鲁家“竟没有添短工”,说明了什么问题?

  “竟”字表明,往年都是雇短工的,当年只是因为祥林嫂“竟”可不添短工,说明祥林嫂勤快劳累,也说明鲁四老爷对她剥削重,榨取她的剩余劳动力。

  ⑶祥林嫂被婆婆抓走后,鲁四老爷的态度如何?反映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46段“可恶!然而……”“可恶”是指她婆家的人可恶。鲁四只想到抢走祥林嫂有损他家的威严,可见鲁四是一个自私的人;“然而……”这句的言下之意是:然而根据封建族权,婆婆有权处理首寡的媳妇,我鲁四还有什么话好说呢?鲁四认为祥林嫂的婆家抢走祥林嫂是名正言顺的,可见他冷酷无情,思想**。

  第49段“可恶!”是指卫老婆子的行为可恶,同时也为此事弄得家门不幸而感到可恶。

  第52段“然而……”有两层意思:失去一个好的帮工,再找一个好的很难;她被抢是合法的,无话可说。

  ⑷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鲁四老爷怎样对待她?

  第71段“暗暗地告诫四嫂”有警告的意思;“虽然似乎很可怜”言下之意是并不见得真可怜,不值得同情;“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就是一点点也不能碰。封建道德观认为,妇女应该从一而终,饿死事小,首节事大,何况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鲁四老爷不能容忍这种违反封建礼教的现象存在,他一口咬定祥林嫂是“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于是祥林嫂连祭祀时拿筷子的权力也没有了。

  第72段“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而镇上买得起爆竹和福礼的人也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可见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农村状况:人们的迷信思想依旧,神权还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⑸捐了门槛后,祥林嫂的心情怎样?但鲁家又是怎样对待她的?

  “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是祭祀”,可以体现她的价值,使她觉得受人重视,为了求取在祝福时做福礼摆祭品的权利,她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本来以为可以“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吧,祥林嫂!”这样一声喝令,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都在这致命的打击中破灭了。她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向神赎罪的资格没有得到封建权威鲁四老爷的认可,连精神上的寄托也被剥夺了。

  ⑹当祥林嫂没有利用价值了,鲁四是如何处置她的?这最后导致祥林嫂什么命运?

  鲁四老爷榨取祥林嫂的手段是高明的,血汗榨取完了,就打发她走,导致祥林嫂沦为乞丐,死在祝福前夕。甚至祥林嫂死了,还说她“不迟不早,偏偏在这时候,──可见就是一个谬种!”足以见他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权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小结:可见,在主人家里,祥林嫂受歧视鄙视,榨取血汗,被剥夺精神上的寄托。

  3、鲁镇上的众人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他们要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任吗?

  ⑴怎样看待柳妈这个人物?如果不是柳妈揭伤疤,人们会进一步嘲笑讽刺祥林嫂吗?如果不是她蛊惑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后来受的打击会那么致命吗?

  第90段“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对祥林嫂讲的故事,柳妈已感到厌烦,以揭人家的伤疤作为谈资,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鲁迅先生在描写中对她不无微词,如写她讪笑祥林嫂时蹙缩得像一个核桃似的脸和煞有介事的诡秘神气等,都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厌恶之感,完全是一副小市民嘴脸。

  ⑵柳妈的地位是否和祥林嫂一样,也受压迫、剥削?柳妈提议的出发点是想帮还是想害祥林嫂?

  其实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域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但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是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的增加痛苦的软刀子。

  ⑶鲁镇上的人们是又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

  第77段:镇上的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但笑容却冰冷冷的。

  第79段:男人、女人、老女人只把祥林嫂的故事作为谈资,“陪出许多眼泪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同情心而已,其实是想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第80段:全镇的人们对祥林嫂反复讲的故事感到厌烦的头痛。第87段:“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觉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小结:由此观看,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冷漠厌烦,嘲笑唾弃,是增加祥林嫂痛苦的软刀子。

  四、揭示主题

  亲人:婆婆、堂伯、大伯。

  主人:鲁四老爷、鲁四婶。

  众人:柳妈、鲁镇男女。

  夫权、族权、神权: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他们都把**的矛头刺向了祥林嫂。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在被婆婆、堂伯、大伯虐待、出卖,被迫再嫁,被驱赶时,她不断挣扎;为了能使鲁四老爷、鲁四婶再让她在祝福前做祭祀的活,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争取做人的权利,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面对柳妈、鲁镇男女的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声的**。但在封建社会里,找不到违反了封建礼的祥林嫂的位置,更何况她还要反抗,这更加为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不容。正是以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南的鲁四老爷和受这种思想文化熏染毒害的人们,是他们的思想把一个善良、质朴、顽强的妇女推向恐怖的地狱。封建社会的三道绳索夫权、族权、神权,把祥林嫂置于死地。争像丁玲同志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无可避免的,通过刚才的学*探讨,我们可以知道《祝福》的主题:

  《祝福》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五、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我们是以《祥林嫂的故事》引入的,为什么这篇小说不像《孔乙己》那样用人名来命名呢?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祝福》紧紧围绕人物性格的发展,三次着重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的变化。本文鲁四老爷与祥林嫂的冲突最厉害,在你的想象中,鲁四老爷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以下作业:

  1、思考讨论:把这篇小说改名为《祥林嫂》好吗?作者多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无限凄苦地离开人世,并把这篇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层含义?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学*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教学难点】

  1.理解造**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时安排】

  3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二、整体感知

  《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出版。收录了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11篇。《祝福》是第一篇。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社会现状,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当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依旧。妇女始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表彰节烈”的条款。“五四”运动前后,“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流毒甚广。鲁迅一向痛恶封建思想观念,同情劳动妇女。1924年前后,鲁迅写了《娜拉走后怎样》《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杂文,《祝福》则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剖析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治的主意。

  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妇女的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祭祀: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互动2]梳理结构

  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几个部分?要求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

  点拨: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⑴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⑵结局:寂然死去

  ⑶开端:初到鲁镇

  ⑷发展:被卖改嫁

  ⑸高潮:再到鲁镇

  ⑹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

  [互动3]关于倒叙

  1.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倒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悲剧气氛,可是,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非但没有人同情,竟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甚至被骂为“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

  2.运用倒叙的方法一定要注意衔接,文中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互动4]形象刻画

  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一定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可看到在她身上还有着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互动5]祥林嫂死因探源

  1.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自然死亡?自杀?他杀?

  写作《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2.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

  这些人是如何将祥林嫂逼上死地的?

  △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的态度是“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可以用两次“可恶”和“然而”来概括: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第一部分有一部分鲁四老爷的大骂**及书房的描写。这一切都能可看出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婆婆和大伯: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柳妈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可是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终,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鲁镇上的`人们

  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丁玲

  [互动6]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点拨: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思考:有人说祥林嫂自始至终都没有反抗过,你认为呢?

  点拨:“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对死后魂灵的有无的怀疑则说明了她最后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四、整合评价。

  [互动7]作品中“我”的形象

  点拨: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互动8]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点拨: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鲁四老爷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五、拓展延伸。

  [互动9]答记者问

  指导学生自由提问,教师答记者问。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将提出以下一些问题:

  1.文中的几个细节

  △“一个日子”

  “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从“死的其所、死的其时”着手)

  简析:“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里。“我”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当时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的时候”,鲁四老爷祝福正是这个时候。

  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这个日子、紧扣题目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这对旧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次微笑”:

  简析:这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点拨: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三样眼神”:

  简析:第一次是在小说34自然段,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说第66自然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点拨:通过品读三次眼睛描写,我们可以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四场飞雪”:

  简析: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点拨: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

  △“五张帐单”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六、研讨练*。

  1.写好《“我”的日记》;

  2.写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3.代阿毛写《我的母亲》

  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学*重点理顺故事情节;

  学*难点体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本文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文体知识: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3.祝福的*俗:“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迷信*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宰杀家禽,置备牲肉,并将牲品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字音积累

  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

  2.字形积累

  3.字义识记

  俨然:讪讪:

  怔怔:怨府:

  沸反盈天:

  二、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小说三要素是、、。小说的情节包括、、、四部分。

  3.文中“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小说三要素是、、。小说的情节包括、、、四部分。

  3.文中“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三、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顺序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这种写作方式的好处是什么?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4.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顺序情节内容时间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5.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四、合作探究: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第二课时

  [知识积累]

  1.文化常识: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从四德:“三从”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宋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2.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还有补叙、分叙)。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故事的一种方法,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叙述方法。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这种写法叫插叙。它可以帮助的展开,丰富作品的内容。

  3.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学*过程]

  一、研*文本

  1.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至少3条)

  2.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写出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的时间、遭遇事件及所处文中位置

  (2)文中春天是指什么?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二、合作讨论,形象分析:

  1.找出描写鲁四老爷的语句,分析其形象特征?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与祥林嫂的死有何关系?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4.分析祥林嫂形象:

  (1)分析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肖像描写,第二次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析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三、写作练*

  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学法指导]

  1.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肖像(表情变化、服饰)、语言、行动、心理活动、事物细节描写等。

  2.如何学鲁迅的文章: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一提起鲁迅的文章,就会想到他以笔作刀枪的战斗精神。“鲁迅先生的笔就是一把利剑,直接刺向他那个时代的丑恶和黑暗”。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学鲁迅的文章,一定要结合鲁迅的精神,分析病态社会下人物命运悲苦的原因。

  [学*过程]

  一、能力提升:关注人物刻画时的细节

  1.鲁迅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几处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2.分析祥林嫂与“我”、四婶、大家及柳妈的对话时的语言描写。

  3.分析祥林嫂的行动描写

  4.“我真傻,真的”在全文出现多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研讨: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三、基础检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