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陈情表》教学设计 1

  教学要点

  一、体会本文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用语,节奏的抑扬顿挫。

  二、学生诵读能力训练。

  三、深化学生对“忠”“孝”的认识。

  过程设计

  一、巩固强化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前课布置的作业1、2。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

  二、咬文嚼字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

  例如: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解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三、诵读训练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

  1、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

  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

  四、拓展延伸

  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解说:此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圆其说的阐述独到见解,发展创新意识。)

  2、思考讨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这么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关于“忠”与“孝”,有人认为,是统治者用于维护自身统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观念;有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请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可联系古今人物、事件、有关论述。

  (解说:此为实践性问题,针对本文特点、目前“忠孝”观念日益淡薄的社会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

  五、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小结。

  六、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将自己对“忠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诉苦情(……)求体恤

  明孝情(……)告心愿

  情感恩情(……)讨欢心 动之以情

  文本框: 层层深入 表忠情(……)消疑虑

  引法理(以孝治天下)找依据

  理说情理(先尽孝后尽忠)解矛盾 晓之以理

  《陈情表》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1、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2、分析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第一节

  一、导入:

  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一同学**密的《陈情表》。

  二、解题: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陈”是陈述的意思,标题中的“情”当为辞不赴命,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人,文学家。李密祖父李光,东汉末做过朱提太守。但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丧父,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抚养下长大**的。祖母对他关怀备至,他对祖母也十分孝敬。

  李密幼时虽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称于世。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奉命出使东吴,以能言善对著称。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事晋。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李密刚正不阿,当权者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只任了一年太守,被罢官归田。

  四、写作背景: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且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而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推重孝道,因此李密屡被征召。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当时的李密对出仕新朝有所顾虑:李密的祖母年事已高,年老多病,无人供养;李密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蜀汉旧臣思想;李密可能有亡国之臣顾虑新朝而暂存观望的谨慎,更何况司马氏有篡取天下之嫌。李密的这些想法,多少被晋武帝觉察到,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写下此文。

  五、诵读课文,感知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指出要重要字词的读音:

  衅闵悯鲜

  祚期强茕茕孑立

  夙蓐诏洗马

  猥陨首逋慢矜

  拔擢优渥盘桓庶

  2、精读课文,感知以下问题:

  A、是谁陈情?

  李密。

  B、向谁陈情?

  晋武帝。

  C、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先尽

  孝后尽忠的衷情。

  D、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于作者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我们学*文章时慢慢体会。

  六、讲解第一段:

  1、讲解第一段词句:

  2、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那么作者从小遭遇了哪些不幸之事?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摄作用;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原因,故作者不能“废远”。所以这一句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4、围绕“夙遭闵凶”,作者的叙述的层次是怎样的?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横的方面:(外、内)

  5、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不赴命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辞不赴命之事,而是从自己幼年不幸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使晋武帝的恼怒斥责化为同情,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第二节

  一、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所有人的同情了。但是他一再推辞,这样很容易给晋武帝产生误会——你李密不识抬举;甚至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就很危险了。那么李密在这段中又是如何陈情的?

  二、第二段词句的学*: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三、问题解析:

  1、同学概括该段主要内容:一方面写朝廷对自己征召之殷的感激之情,另一面写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所以本段分为这两个层次来写,在第一层中作者反复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同学们说说哪些是说朝廷对自己的恩遇,李密对朝廷的恩遇持怎样的态度?哪些是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的语句?

  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表达感恩: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

  3、面对郡县的逼迫和州官的催促,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境地?

  进退两难的境地。

  4、大家思考:李密的“进”难在哪里?“退”难在哪里?

  进,无以报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5、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坚决辞不赴命,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四、第三段词句的讲解: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的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第三节

  一、问题讲析: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但本段文势有个三转折,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伏惟、且、但。

  2、据此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氏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况”句有何含义?

  A、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谈“孝”就给作者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自己供养祖母的要求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B、“凡”是指一般情况,是凡是的意思;“况”是指特殊情况,是何况的意思。行孝道既然遍及一般,对于特殊情况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4、李密不为官事晋,他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李密怕晋武帝认为自己是矜守名节。因为古代崇尚一种“忠臣不事二主”观念,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5、那么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多余的?有何作用?

  作者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作者一再称颂君恩,“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为了“孝”。

  6、最后作者以“祖母病日笃”是想向晋武帝表达什么信息?

  让晋武帝明白: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

  二、讲析最后一段:

  1、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词句。

  三、问题讲析:

  1、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

  “愿乞终养”。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种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先尽孝后尽忠。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四、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五、“陈情表”,文中主要陈述了什么情?

  陈述了孝情、忧情、惧情、忠情。主要是孝情和忠情,因为,忠孝难以两全才“忧”,才“惧”。

  六、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陈情表》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1.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

  二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学*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以情动人的重要性,理解“忠”“孝”的含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基础知识学*。

  二 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

  过程设计

  一 导语与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

  (解说: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可根据需要,适时穿插。)

  二 预*检查

  1.基础知识(展示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终鲜兄弟 外无期功强*之亲 除臣洗马 四十有四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词语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晚有儿息 形影相吊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除臣洗马 不衿名节 听臣微志 拜表以闻

  (解说:了解学情,夯实基础。正音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因义定音的认识,并为诵读作准备。词义解释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如联系《孔雀东南飞》中“见”的用法;联系“媳”的造字法理解“息”的义项。)

  三 分组讨论

  要求学生在预*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

  1.疑难文句。

  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

  (教师巡行,倾听。)

  四 全班交流

  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

  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

  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五 学生有感情的自由诵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情感。

  六 作业布置

  1.《晋书·李密传》中说,武帝读完《陈情表》后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谈谈本文深深打动他的原因。

  2.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虚词“以”的意思用法。

  3.熟读背诵课文。

  (解说:作业1变换角度设问,训练分析、综合、应变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2、3为识记之用。)

  【附】辅助性讨论问题: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

  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

  (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1)对己恩深(2)境况凄凉(3)供养无主(4)孝乃人之本性

  (解说:引导解读作者多方陈述之“孝情”。)

  2.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李密直接提出尽孝的请求,你会答应他吗?

  不会。晋武帝建立新晋,希望招揽人才,收买人心,而李密却欲“徇私情”,不“报国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什么不舍孝而全忠呢?何况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是不是“矜守名节”,不与新朝合作呢?

  (解说:引导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行文思路。)

  3.对李密来说,祖母老迈,自然不当远仕;但得罪**又会招来不测。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言辞不可不慎。只表达“孝”情显然是不够的,那么,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的呢?

  (1)开篇痛陈凄苦身世,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2)对朝廷的征召表达陨首难报的感激之情,讨取欢心。

  (3)用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为“终养”找出一个响亮的“法”据。

  (4)直陈“少仕伪朝”之事实,剖白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表白无意抗旨,让晋武帝消除疑虑,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5)以祖母病笃惨境打动晋武,让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

  (6)以年龄对比的方式说明尽节日长,报刘日短,从而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使“理”更加周全。

  (7)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起誓动情。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

  《陈情表》教学设计 4

  预*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陈情表》。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2、理清课文思路,学*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导学

  “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段

  4、第4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活动

  一、深入学*理解《陈情表》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

  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陈情表》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

  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工作。

  教学步骤: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

  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翻译红色词语和句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除臣洗马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责臣逋慢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三)第三段: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七、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八、讨论课后练*

  九、字词整理

  2.古今异义:

  至于:到成立:长大**辛苦:辛酸苦楚

  告诉:申诉不行:不能行走

  3.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蓐:同“褥”,草褥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板书

  十一、课后总结

  《陈情表》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2、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理解“为何陈情”

  1、释题

  2、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他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陈情的他所陈何情,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PPT)

  (1)“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适当翻译)

  【过渡】他在进退两难狼狈不堪的处境中向皇帝陈情。那么他所陈何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2)“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三、合作探究,研读“如何陈情”

  (一)既然李密“愿乞终养”,想请皇上同意自己的辞官请求,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段中直接表达这样一种愿望,而是曲折迂回地从自己幼年的经历写起他又是用哪些语句来具体表现的

  1、为什么从自己的经历写起

  动之以情。

  2、那李密在第一段中通过哪些语句表现自己的悲苦经历的呢

  3、小结:第一段中,李密的幼年经历重在突出他的孤弱,进而突出他和祖母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成年经历重在突出无人侍亲,所以自己责无旁贷、不能废远。他想以此来打动晋武帝。

  4、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二)请大家默读第三四段,找出说理的语句

  1、学生默读,思考,并作回答。

  ——(1)、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三)陈情结果

  文章写完了,我们也读完了。我们再来设想一下,皇上看完文章会不会同意李密辞官,在家奉养祖母

  (学生讨论,并作回答)

  ——教师小结

  ①皇上也是人,并非铁石心肠,李密如此感人的陈情,应该可以打动他;②多次征召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笼络人心的目的已达到;③“圣朝以孝治天下”,树立李密这一典范,更好地在全国推行“孝道”;④准许李密的请求,显示出作为皇上的宽容大度。更何况李密已经做出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当然,这只是情理之中的推想。现在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晋武帝是如何批复的。

  (ppt):《晋书李密传》中记载,帝览之(《陈情表》)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古文观止》中则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教师总结:

  北宋大文豪苏轼就这样评价说:“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人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四、拓展延伸、感悟“孝”

  1、假如你也处于忠孝两难的境地,你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2、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胸怀壮志,但也应该注重亲情,珍视身边的点滴美好!在当代就有人将“忠”与“孝”完美结合起来,感动了整个中国。

  (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

  齐读颁奖词。

  五、课堂小结

  跨越千年的沧桑,孝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脊梁,仍然是支撑我们一路前行的重要力量。孝心其实就是一条河,上游是我们的长辈,中游是我们自己,下游是我们的后代。伸出双手,攥紧两端,让孝心之河长流不息!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弟子规》,找出描写孝的语句,并写下阅读感悟。

  2、背诵第一段,明天抽测。

  《陈情表》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研读全文,体会作者至诚至真的情感。

  2、学*用至诚的语言打动别人。

  教学重点

  1、分析内容、结构,把握陈述的层次

  2、分析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语之切,理之透。

  教学难点

  在吟诵中解读作者所陈之情和陈情的艺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游必有方”就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去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期盼,离家的艰辛。

  “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所谓孝顺,就是说为人子女应该对父母长辈能够时时嘘寒问暖,父母年老体弱,应该多抽出闲暇时间陪伴左右。《论语》中对“孝”的强调,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几千年来,“孝”一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支柱。孝不单单是让人可以老有所终,老有所养,孝更是对每个人自身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乃至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要求和约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

  二、读课文,回答问题(文中找)。

  1、作者为何上表陈情? ——除臣洗马,辞不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2、为什么不想到晋为官?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为什么祖孙如此情深似海,可以使李密放弃**厚禄不愿废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扶养。

  穿插介绍李密生*(作者详细介绍见课文):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其才气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的,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4、进一步发问:李密在文中明确表明不想到晋为官吗?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忠”与“孝”的`矛盾,也许是每个朝代的文人都会遭遇的困境。事实上,李密之所以拒绝出仕,不仅仅是为了祖母,还有自己避祸的因素。李密对蜀汉还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那个时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多少有一点本事的人,都遭遇了惨死的结局。问题就在于,在那样一个君臣猜忌、相互不信任的年代,你就算陈述的是真情,也是会遭到人们的怀疑的。于是,作者反复表明心迹,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节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实在是为了尽孝。

  《陈情表》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2、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理解“为何陈情”

  1、释题

  2、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他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陈情的他所陈何情,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PPT)

  (1)“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适当翻译)

  【过渡】他在进退两难狼狈不堪的处境中向皇帝陈情。那么他所陈何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2)“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三、合作探究,研读“如何陈情”

  (一)既然李密“愿乞终养”,想请皇上同意自己的辞官请求,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段中直接表达这样一种愿望,而是曲折迂回地从自己幼年的经历写起他又是用哪些语句来具体表现的

  1、为什么从自己的经历写起

  动之以情。

  2、那李密在第一段中通过哪些语句表现自己的悲苦经历的呢

  3、小结:第一段中,李密的幼年经历重在突出他的孤弱,进而突出他和祖母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成年经历重在突出无人侍亲,所以自己责无旁贷、不能废远。他想以此来打动晋武帝。

  4、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二)请大家默读第三四段,找出说理的语句

  1、学生默读,思考,并作回答。

  ——(1)、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三)陈情结果

  文章写完了,我们也读完了。我们再来设想一下,皇上看完文章会不会同意李密辞官,在家奉养祖母

  (学生讨论,并作回答)

  ——教师小结

  ①皇上也是人,并非铁石心肠,李密如此感人的陈情,应该可以打动他;②多次征召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笼络人心的目的已达到;③“圣朝以孝治天下”,树立李密这一典范,更好地在全国推行“孝道”;④准许李密的请求,显示出作为皇上的宽容大度。更何况李密已经做出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当然,这只是情理之中的推想。现在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晋武帝是如何批复的。

  (ppt):《晋书李密传》中记载,帝览之(《陈情表》)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古文观止》中则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教师总结:

  北宋大文豪苏轼就这样评价说:“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人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四、拓展延伸、感悟“孝”

  1、假如你也处于忠孝两难的境地,你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2、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胸怀壮志,但也应该注重亲情,珍视身边的点滴美好!在当代就有人将“忠”与“孝”完美结合起来,感动了整个中国。

  (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

  齐读颁奖词。

  五、课堂小结

  跨越千年的沧桑,孝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脊梁,仍然是支撑我们一路前行的重要力量。孝心其实就是一条河,上游是我们的长辈,中游是我们自己,下游是我们的后代。伸出双手,攥紧两端,让孝心之河长流不息!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弟子规》,找出描写孝的语句,并写下阅读感悟。

  2、背诵第一段,明天抽测。

  《陈情表》教学设计 9

  A、识记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

  B、鉴赏文章构思技巧,揣摩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初中曾学过《出师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泪满襟”,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后人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

  1、在学生预*课文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打牢基础。(投影)

  A、对加重实词进行解释

  慈父见背、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衿育、不衿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B、注意多义虚词“以”

  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以表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C、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疑,了解文章内容

  你认为“情”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试用文中的话概括。

  (1)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忠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3、探究问题

  (1)李密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请求时,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李密处在二难境地,特别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应诏,会招来杀身之祸。

  (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出于情,归于理。李密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述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先尽孝,再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足见这篇文章写得多么成功。

  4、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

  《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文中用了不少婉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用“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

  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加以分析。

  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崇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2)语言骈散并用

  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让学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

  阅读夏完淳《狱中上母书》中的一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真挚感情的表达形式和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孝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于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己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仅仅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性。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

  对“孝”的再认识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陈情表》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1、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2、分析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第一节

  一、导入:

  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一同学**密的《陈情表》。

  二、解题: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陈”是陈述的意思,标题中的“情”当为辞不赴命,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人,文学家。李密祖父李光,东汉末做过朱提太守。但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丧父,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抚养下长大**的。祖母对他关怀备至,他对祖母也十分孝敬。

  李密幼时虽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称于世。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奉命出使东吴,以能言善对著称。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事晋。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李密刚正不阿,当权者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只任了一年太守,被罢官归田。

  四、写作背景: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且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而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推重孝道,因此李密屡被征召。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当时的李密对出仕新朝有所顾虑:李密的祖母年事已高,年老多病,无人供养;李密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蜀汉旧臣思想;李密可能有亡国之臣顾虑新朝而暂存观望的谨慎,更何况司马氏有篡取天下之嫌。李密的这些想法,多少被晋武帝觉察到,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写下此文。

  五、诵读课文,感知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指出要重要字词的读音:

  衅闵悯鲜

  祚期强茕茕孑立

  夙蓐诏洗马

  猥陨首逋慢矜

  拔擢优渥盘桓庶

  2、精读课文,感知以下问题:

  A、是谁陈情?

  李密。

  B、向谁陈情?

  晋武帝。

  C、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先尽

  孝后尽忠的衷情。

  D、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于作者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我们学*文章时慢慢体会。

  六、讲解第一段:

  1、讲解第一段词句:

  2、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那么作者从小遭遇了哪些不幸之事?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摄作用;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原因,故作者不能“废远”。所以这一句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4、围绕“夙遭闵凶”,作者的叙述的层次是怎样的?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横的方面:(外、内)

  5、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不赴命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辞不赴命之事,而是从自己幼年不幸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使晋武帝的恼怒斥责化为同情,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第二节

  一、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所有人的同情了。但是他一再推辞,这样很容易给晋武帝产生误会——你李密不识抬举;甚至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就很危险了。那么李密在这段中又是如何陈情的?

  二、第二段词句的学*: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三、问题解析:

  1、同学概括该段主要内容:一方面写朝廷对自己征召之殷的感激之情,另一面写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所以本段分为这两个层次来写,在第一层中作者反复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同学们说说哪些是说朝廷对自己的恩遇,李密对朝廷的恩遇持怎样的态度?哪些是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的语句?

  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表达感恩: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

  3、面对郡县的逼迫和州官的催促,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境地?

  进退两难的境地。

  4、大家思考:李密的“进”难在哪里?“退”难在哪里?

  进,无以报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5、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坚决辞不赴命,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四、第三段词句的讲解: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的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第三节

  一、问题讲析: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但本段文势有个三转折,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伏惟、且、但。

  2、据此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氏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况”句有何含义?

  A、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谈“孝”就给作者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自己供养祖母的要求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B、“凡”是指一般情况,是凡是的意思;“况”是指特殊情况,是何况的意思。行孝道既然遍及一般,对于特殊情况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4、李密不为官事晋,他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李密怕晋武帝认为自己是矜守名节。因为古代崇尚一种“忠臣不事二主”观念,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5、那么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多余的?有何作用?

  作者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作者一再称颂君恩,“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为了“孝”。

  6、最后作者以“祖母病日笃”是想向晋武帝表达什么信息?

  让晋武帝明白: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

  二、讲析最后一段:

  1、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词句。

  三、问题讲析:

  1、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

  “愿乞终养”。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种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先尽孝后尽忠。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四、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五、“陈情表”,文中主要陈述了什么情?

  陈述了孝情、忧情、惧情、忠情。主要是孝情和忠情,因为,忠孝难以两全才“忧”,才“惧”。

  六、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阅读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1)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工作。

  教学步骤:

  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薄 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四、梳理课文

  (一)第一段:

  1、先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的字的解释: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问题串讲: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翻译下列红色词语和句子: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悯臣孤弱

  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颜色字体的解释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

  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翻译红色词语和句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供养无主除臣洗马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责臣逋慢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三)第三段: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具体研*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七、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八、讨论课后练*

  九、字词整理

  2.古今异义:

  至于:到成立:长大**辛苦:辛酸苦楚

  告诉:申诉不行:不能行走

  3.通假现象: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蓐:同“褥”,草褥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6.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板书

  十一、课后总结

《陈情表》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1、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2、分析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第一节

  一、导入:

  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一同学*密的《陈情表》。

  二、解题: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陈”是陈述的意思,标题中的“情”当为辞不赴命,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人,文学家。李密祖父李光,东汉末做过朱提太守。但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丧父,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抚养下长大**的。祖母对他关怀备至,他对祖母也十分孝敬。

  李密幼时虽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称于世。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奉命出使东吴,以能言善对著称。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事晋。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李密刚正不阿,当权者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只任了一年太守,被罢官归田。

  四、写作背景: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且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而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推重孝道,因此李密屡被征召。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当时的李密对出仕新朝有所顾虑:李密的祖母年事已高,年老多病,无人供养;李密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蜀汉旧臣思想;李密可能有亡国之臣顾虑新朝而暂存观望的谨慎,更何况司马氏有篡取天下之嫌。李密的这些想法,多少被晋武帝觉察到,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写下此文。

  五、诵读课文,感知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指出要重要字词的读音:

  衅闵悯鲜

  祚期强茕茕孑立

  夙蓐诏洗马

  猥陨首逋慢矜

  拔擢优渥盘桓庶

  2、精读课文,感知以下问题:

  A、是谁陈情?

  李密。

  B、向谁陈情?

  晋武帝。

  C、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先尽

  孝后尽忠的衷情。

  D、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于作者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我们学*文章时慢慢体会。

  六、讲解第一段:

  1、讲解第一段词句:

  2、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那么作者从小遭遇了哪些不幸之事?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摄作用;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原因,故作者不能“废远”。所以这一句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4、围绕“夙遭闵凶”,作者的叙述的层次是怎样的?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横的方面:(外、内)

  5、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不赴命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辞不赴命之事,而是从自己幼年不幸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使晋武帝的恼怒斥责化为同情,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第二节

  一、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所有人的同情了。但是他一再推辞,这样很容易给晋武帝产生误会——你李密不识抬举;甚至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就很危险了。那么李密在这段中又是如何陈情的?

  二、第二段词句的学*: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三、问题解析:

  1、同学概括该段主要内容:一方面写朝廷对自己征召之殷的感激之情,另一面写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所以本段分为这两个层次来写,在第一层中作者反复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同学们说说哪些是说朝廷对自己的恩遇,李密对朝廷的恩遇持怎样的态度?哪些是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的语句?

  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表达感恩: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

  3、面对郡县的逼迫和州官的催促,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境地?

  进退两难的境地。

  4、大家思考:李密的“进”难在哪里?“退”难在哪里?

  进,无以报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5、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坚决辞不赴命,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四、第三段词句的讲解: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的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第三节

  一、问题讲析: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但本段文势有个三转折,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伏惟、且、但。

  2、据此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氏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况”句有何含义?

  A、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谈“孝”就给作者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自己供养祖母的要求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B、“凡”是指一般情况,是凡是的意思;“况”是指特殊情况,是何况的意思。行孝道既然遍及一般,对于特殊情况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4、李密不为官事晋,他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李密怕晋武帝认为自己是矜守名节。因为古代崇尚一种“忠臣不事二主”观念,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5、那么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多余的?有何作用?

  作者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作者一再称颂君恩,“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为了“孝”。

  6、最后作者以“祖母病日笃”是想向晋武帝表达什么信息?

  让晋武帝明白: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

  二、讲析最后一段:

  1、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词句。

  三、问题讲析:

  1、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

  “愿乞终养”。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种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先尽孝后尽忠。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四、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五、“陈情表”,文中主要陈述了什么情?

  陈述了孝情、忧情、惧情、忠情。主要是孝情和忠情,因为,忠孝难以两全才“忧”,才“惧”。

  六、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陈情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2、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理解“为何陈情”

  1、释题

  2、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他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陈情的他所陈何情,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PPT)

  (1)“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适当翻译)

  【过渡】他在进退两难狼狈不堪的处境中向皇帝陈情。那么他所陈何情,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2)“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三、合作探究,研读“如何陈情”

  (一)既然李密“愿乞终养”,想请皇上同意自己的辞官请求,为什么没有在第一段中直接表达这样一种愿望,而是曲折迂回地从自己幼年的经历写起他又是用哪些语句来具体表现的

  1、为什么从自己的经历写起

  动之以情。

  2、那李密在第一段中通过哪些语句表现自己的悲苦经历的呢

  3、小结:第一段中,李密的幼年经历重在突出他的孤弱,进而突出他和祖母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成年经历重在突出无人侍亲,所以自己责无旁贷、不能废远。他想以此来打动晋武帝。

  4、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晓之以理”——“喻之以孝道之大义”

  (二)请大家默读第三四段,找出说理的语句

  1、学生默读,思考,并作回答。

  ——(1)、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三)陈情结果

  文章写完了,我们也读完了。我们再来设想一下,皇上看完文章会不会同意李密辞官,在家奉养祖母

  (学生讨论,并作回答)

  ——教师小结

  ①皇上也是人,并非铁石心肠,李密如此感人的陈情,应该可以打动他;②多次征召表现出自己求贤若渴,笼络人心的目的已达到;③“圣朝以孝治天下”,树立李密这一典范,更好地在全国推行“孝道”;④准许李密的请求,显示出作为皇上的宽容大度。更何况李密已经做出承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当然,这只是情理之中的推想。现在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晋武帝是如何批复的。

  (ppt):《晋书李密传》中记载,帝览之(《陈情表》)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古文观止》中则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教师总结:

  北宋大文豪苏轼就这样评价说:“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人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四、拓展延伸、感悟“孝”

  1、假如你也处于忠孝两难的境地,你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2、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胸怀壮志,但也应该注重亲情,珍视身边的点滴美好!在当代就有人将“忠”与“孝”完美结合起来,感动了整个*。

  (20xx年感动*人物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

  齐读颁奖词。

  五、课堂小结

  跨越千年的沧桑,孝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脊梁,仍然是支撑我们一路前行的重要力量。孝心其实就是一条河,上游是我们的长辈,中游是我们自己,下游是我们的后代。伸出双手,攥紧两端,让孝心之河长流不息!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弟子规》,找出描写孝的语句,并写下阅读感悟。

  2、背诵第一段,明天抽测。

《陈情表》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二、背景分析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2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3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分析课文(一)

  1 、齐读第一段。

  2 、译本段文字。

  1)、实词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期功强*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夙婴疾病

  2)、古今异义

  不行 至于 成立

  3)、通假字

  闵—悯 蓐—褥 零丁—伶仃

  3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4 、学生对照板述试背第一段。

  五、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陈情表》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成语。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学*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4.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通过讨论、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陈情的思路及妙处,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总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了《出师表》,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被人誉为美文的《陈情表》,感受李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2.文体介绍

  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

  三、整体感知,初通文意。

  1.听读。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文中抒发的感情。

  2.诵读。再放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句间停顿,读出关键词的韵味来。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险衅闵凶门衰祚薄期功应门强*之亲床蓐陨首

  猥以微贱逋慢优渥茕茕孑立拔擢盘桓矜育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解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和词义: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期功强*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解析以下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解析以下划线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

  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4)成语:

  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句式:

  1)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疏理内容。)

  明确:(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荣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解说:理清课文的思路,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本题在思考过程中应尽量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初步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思想特点)

  五、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六、课堂小结:本文的关键是体会李密融入字里行间的“情”即悲情、苦情、亲情,而诵读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本课应以诵读为主,读出文中的感情,读懂作者蕴含其间的用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赏析构思艺术;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基础知识检测题,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后,引入新课。

  分男女生读课文。

  二、具体研*课文

  (一)研*第1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2.提问: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起?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

  3.小结:作者通过对不幸家境的动情叙述,意在说明自己孤苦零丁,家族人丁不兴,父亡母嫁,祖孙相依为命,刘氏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如今刘氏疾病缠身,常卧病不起,自己侍弄汤药,不曾离开。那么,既然“未曾废离”,后文出现的“不能废远”就不显突兀。此处实际上是为后文埋了伏笔。

  4.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二)研*第2段。

  1.学生集体读课文。

  2.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3.提问: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并思考、讨论后,指定一学生回答。)

  明确:按时间顺序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提问: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小结: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辞不就职,作者自然会想到自己可能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本段一开头便歌颂皇帝,以使其*息心中之火,“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接着便具体地列举了“沐浴清化”的事实,说明郡县和州司“催臣上道”“急于星火”的紧急之情,自己也“欲奉诏奔驰”赴王命,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刘氏,自己是她惟一的亲人,无法远行。在封建社会里,“忠”“孝”同样重要,而自己又不巧处于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忠”“孝”两难全的境地,感叹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处处合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使皇帝减少了对自己不仕的疑虑。

  6.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三)研*第3段。

  1.指定一学生读课文。

  2.学生思考: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学生讨论,指定一学生回答。)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1)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2)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3)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①本段首先提出了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这既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更是为下文铺设道路。“凡”是故旧遗老,都还蒙受怜悯养育,“况”自己孤苦零丁,尤其厉害,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合理)

  ②作者很坦率地说出自己是亡蜀之臣,是只为功名不为名节之人,“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不想为亡蜀尽忠守节。而武帝对自己这“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以“过蒙拨擢”,自己理应为朝廷效命,回报皇帝的知遇之恩。(合情)

  ③然而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自与祖母相依为命,没有祖母的抚育,自己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自己,也无法终残年,因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心愿。即使今天的读者读时都要为作者的亲情、苦情感动得热泪盈眶,自然也能使皇帝完全消除疑虑,同情李密这个“忠孝”之臣的。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2)“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指当时的一般情况,“况臣孤苦,尤为特甚”特指自己的特殊处境。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4.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学生自主品味后,自由发言。)

  点拨:

  (1)“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5.学生自由读本段。

  (四)研*第4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思考下列问题。(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点拨:“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点拨: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提问:作者是怎样为两难境地寻找合适的出路,使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呢?

  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点拨:李密要想真正达到自己“愿乞终养”的目的,还必须向皇帝具体表明自己的心志。于是他便从时间上来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的实际情况,况且“乌鸟私情”,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为祖母养老送终,并指天为证“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母百年之后,自己定当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尽忠,报答皇帝对自己的恩情。至此作者才完全提出了自己的先尽“孝”后尽“忠”的主旨。对于一个想“忠”“孝”两全的臣子,晋武帝还有什么疑问和理由拒绝他的合理又合情的要求呢?

  4.学生自由读本段。

  三、探究阅读

  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迴指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点拨:表现:

  1.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四、课文总结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本文,我们既要学*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身世孤苦悲凉祖母情深似海孝情

  沐清化蒙国恩圣朝恩重如山忠心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陈情表》教学设计6

  教学要点

  一 体会本文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用语,节奏的抑扬顿挫。

  二 学生诵读能力训练。

  三 深化学生对“忠”“孝”的认识。

  过程设计

  一、巩固强化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前课布置的作业1、2。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

  二、咬文嚼字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

  例如: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解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三、诵读训练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

  1.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

  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

  四、拓展延伸

  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解说:此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圆其说的阐述独到见解,发展创新意识。)

  2.思考讨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这么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关于“忠”与“孝”,有人认为,是统治者用于维护自身统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观念;有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请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可联系古今人物、事件、有关论述。

  (解说:此为实践性问题,针对本文特点、目前“忠孝”观念日益淡薄的社会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

  五、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小结。

  六、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将自己对“忠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诉苦情(……) 求体恤

  明孝情(……) 告心愿

  情 感恩情(……) 讨欢心 动之以情

  文本框: 层层深入 表忠情(……) 消疑虑

  引法理(以孝治天下) 找依据

  理 说情理(先尽孝后尽忠)解矛盾 晓之以理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2)

——《陈情表》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成语。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学*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4.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通过讨论、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陈情的思路及妙处,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总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了《出师表》,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被人誉为美文的《陈情表》,感受李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2.文体介绍

  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

  三、整体感知,初通文意。

  1.听读。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文中抒发的感情。

  2.诵读。再放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句间停顿,读出关键词的韵味来。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险衅闵凶门衰祚薄期功应门强*之亲床蓐陨首

  猥以微贱逋慢优渥茕茕孑立拔擢盘桓矜育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解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和词义: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期功强*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解析以下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解析以下划线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

  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4)成语:

  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句式:

  1)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疏理内容。)

  明确:(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荣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解说:理清课文的思路,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本题在思考过程中应尽量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初步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思想特点)

  五、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六、课堂小结:本文的关键是体会李密融入字里行间的“情”即悲情、苦情、亲情,而诵读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本课应以诵读为主,读出文中的感情,读懂作者蕴含其间的用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赏析构思艺术;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基础知识检测题,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后,引入新课。

  分男女生读课文。

  二、具体研*课文

  (一)研*第1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2.提问: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起?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

  3.小结:作者通过对不幸家境的动情叙述,意在说明自己孤苦零丁,家族人丁不兴,父亡母嫁,祖孙相依为命,刘氏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如今刘氏疾病缠身,常卧病不起,自己侍弄汤药,不曾离开。那么,既然“未曾废离”,后文出现的“不能废远”就不显突兀。此处实际上是为后文埋了伏笔。

  4.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二)研*第2段。

  1.学生集体读课文。

  2.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3.提问: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并思考、讨论后,指定一学生回答。)

  明确:按时间顺序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提问: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小结: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辞不就职,作者自然会想到自己可能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本段一开头便歌颂皇帝,以使其*息心中之火,“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接着便具体地列举了“沐浴清化”的事实,说明郡县和州司“催臣上道”“急于星火”的紧急之情,自己也“欲奉诏奔驰”赴王命,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刘氏,自己是她惟一的亲人,无法远行。在封建社会里,“忠”“孝”同样重要,而自己又不巧处于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忠”“孝”两难全的境地,感叹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处处合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使皇帝减少了对自己不仕的疑虑。

  6.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三)研*第3段。

  1.指定一学生读课文。

  2.学生思考: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学生讨论,指定一学生回答。)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1)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2)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3)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①本段首先提出了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这既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更是为下文铺设道路。“凡”是故旧遗老,都还蒙受怜悯养育,“况”自己孤苦零丁,尤其厉害,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合理)

  ②作者很坦率地说出自己是亡蜀之臣,是只为功名不为名节之人,“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不想为亡蜀尽忠守节。而武帝对自己这“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以“过蒙拨擢”,自己理应为朝廷效命,回报皇帝的知遇之恩。(合情)

  ③然而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自与祖母相依为命,没有祖母的抚育,自己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自己,也无法终残年,因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心愿。即使今天的读者读时都要为作者的亲情、苦情感动得热泪盈眶,自然也能使皇帝完全消除疑虑,同情李密这个“忠孝”之臣的'。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2)“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指当时的一般情况,“况臣孤苦,尤为特甚”特指自己的特殊处境。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4.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学生自主品味后,自由发言。)

  点拨:

  (1)“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5.学生自由读本段。

  (四)研*第4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思考下列问题。(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点拨:“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点拨: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提问:作者是怎样为两难境地寻找合适的出路,使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呢?

  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点拨:李密要想真正达到自己“愿乞终养”的目的,还必须向皇帝具体表明自己的心志。于是他便从时间上来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的实际情况,况且“乌鸟私情”,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为祖母养老送终,并指天为证“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母百年之后,自己定当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尽忠,报答皇帝对自己的恩情。至此作者才完全提出了自己的先尽“孝”后尽“忠”的主旨。对于一个想“忠”“孝”两全的臣子,晋武帝还有什么疑问和理由拒绝他的合理又合情的要求呢?

  4.学生自由读本段。

  三、探究阅读

  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迴指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点拨:表现:

  1.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四、课文总结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本文,我们既要学*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身世孤苦悲凉祖母情深似海孝情

  沐清化蒙国恩圣朝恩重如山忠心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陈情表》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掌握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虚词、实词、文言句式以及文化常识;

  2、体会课文真挚的感情和语言艺术;

  3、学*课文缜密的构思和寓情于理的说理艺术。

  学*重点:

  积累重要的词句,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学*方法:

  朗读、背诵、讨论

  学*过程:

  一、预*提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陈情表》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人如此评说,请允许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一)了解背景,高效预*

  1、试译全文,圈出难解的字、词、句,注意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的?

  3、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二)预*检测

  1、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2、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有:

  A.行年四月,舅夺母志 。 夺:夺取 B.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C.谨拜表以闻。 闻:知道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病重

  E.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孑:孤单,与“茕茕”同义

  F.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G.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厚”的反义词

  H.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卒:终

  3、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意义:

  A.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②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B.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③拜送书于庭。

  C.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③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D.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同形异义词: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C.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6、根据课文,在下列各句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 的一篇表文。“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李密上表的目的就是 ,希望 体谅他祖母刘氏 ,答应自己 。

  二、研读课文,回答问题,理清思路,体悟情感(思考与探究)

  1、第一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李密围绕这八个字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为后文那句作了铺垫、设了伏笔?“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为后文那句作了铺垫、设了伏笔?

  2、第二段为什么要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八个字起笔?陈述太守、刺史对自己的荐举,其用意是什么?“臣具以表闻”,这奏表的内容是什么?本段文字要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这段文字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3、第三段李密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有什么意图?李密为什么要申说自己出仕蜀汉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4、第四段,李密解决尽忠与尽孝矛盾的办法是什么?李密向晋武帝提出了什么请求?李密又是怎样表白自己的“愚诚”的?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是什么意思?李密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5、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并当即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下令郡县承担供养李密祖母的责任。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陈情表》使晋武帝深受感动的原因。信任。

  三、当堂测试:

  1、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在于:

  事之实—— 之真—— 之诚——言之切—— 之巧。《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也许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

  3、根据课文,在下列各句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以刘 ,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②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③ , ; ,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 。

  四、学*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陈情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研读全文,体会作者至诚至真的情感。

  2、学*用至诚的语言打动别人。

  教学重点

  1、分析内容、结构,把握陈述的层次

  2、分析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语之切,理之透。

  教学难点

  在吟诵中解读作者所陈之情和陈情的艺术。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游必有方”就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去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期盼,离家的艰辛。

  “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所谓孝顺,就是说为人子女应该对父母长辈能够时时嘘寒问暖,父母年老体弱,应该多抽出闲暇时间陪伴左右。《论语》中对“孝”的强调,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几千年来,“孝”一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支柱。孝不单单是让人可以老有所终,老有所养,孝更是对每个人自身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乃至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要求和约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

  二、读课文,回答问题(文中找)。

  1、作者为何上表陈情? ——除臣洗马,辞不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

  2、为什么不想到晋为官?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为什么祖孙如此情深似海,可以使李密放弃*厚禄不愿废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扶养。

  穿插介绍李密生*(作者详细介绍见课文):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其才气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的,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4、进一步发问:李密在文中明确表明不想到晋为官吗?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忠”与“孝”的矛盾,也许是每个朝代的文人都会遭遇的困境。事实上,李密之所以拒绝出仕,不仅仅是为了祖母,还有自己避祸的因素。李密对蜀汉还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那个时代是一个人人自危的年代,多少有一点本事的人,都遭遇了惨死的结局。问题就在于,在那样一个君臣猜忌、相互不信任的年代,你就算陈述的是真情,也是会遭到人们的怀疑的。于是,作者反复表明心迹,申述自己的苦衷。我是不矜名节的,我的本意也是愿意做官的,实在是为了尽孝。

《陈情表》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成语。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学*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4.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通过讨论、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陈情的思路及妙处,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总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了《出师表》,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被人誉为美文的《陈情表》,感受李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2.文体介绍

  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

  三、整体感知,初通文意。

  1.听读。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文中抒发的感情。

  2.诵读。再放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句间停顿,读出关键词的韵味来。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险衅闵凶门衰祚薄期功应门强*之亲床蓐陨首

  猥以微贱逋慢优渥茕茕孑立拔擢盘桓矜育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解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和词义: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期功强*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2)解析以下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表以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解析以下划线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

  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4)成语:

  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句式:

  1)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疏理内容。)

  明确:(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荣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解说:理清课文的思路,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本题在思考过程中应尽量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初步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思想特点)

  五、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六、课堂小结:本文的关键是体会李密融入字里行间的“情”即悲情、苦情、亲情,而诵读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本课应以诵读为主,读出文中的感情,读懂作者蕴含其间的用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赏析构思艺术;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基础知识检测题,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后,引入新课。

  分男女生读课文。

  二、具体研*课文

  (一)研*第1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2.提问: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起?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

  3.小结:作者通过对不幸家境的动情叙述,意在说明自己孤苦零丁,家族人丁不兴,父亡母嫁,祖孙相依为命,刘氏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如今刘氏疾病缠身,常卧病不起,自己侍弄汤药,不曾离开。那么,既然“未曾废离”,后文出现的“不能废远”就不显突兀。此处实际上是为后文埋了伏笔。

  4.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二)研*第2段。

  1.学生集体读课文。

  2.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3.提问: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并思考、讨论后,指定一学生回答。)

  明确:按时间顺序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提问: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小结: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辞不就职,作者自然会想到自己可能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本段一开头便歌颂皇帝,以使其*息心中之火,“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接着便具体地列举了“沐浴清化”的事实,说明郡县和州司“催臣上道”“急于星火”的紧急之情,自己也“欲奉诏奔驰”赴王命,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刘氏,自己是她惟一的亲人,无法远行。在封建社会里,“忠”“孝”同样重要,而自己又不巧处于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忠”“孝”两难全的境地,感叹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处处合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使皇帝减少了对自己不仕的疑虑。

  6.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三)研*第3段。

  1.指定一学生读课文。

  2.学生思考: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学生讨论,指定一学生回答。)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1)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2)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3)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①本段首先提出了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这既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更是为下文铺设道路。“凡”是故旧遗老,都还蒙受怜悯养育,“况”自己孤苦零丁,尤其厉害,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合理)

  ②作者很坦率地说出自己是亡蜀之臣,是只为功名不为名节之人,“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不想为亡蜀尽忠守节。而武帝对自己这“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以“过蒙拨擢”,自己理应为朝廷效命,回报皇帝的知遇之恩。(合情)

  ③然而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自与祖母相依为命,没有祖母的抚育,自己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自己,也无法终残年,因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心愿。即使今天的读者读时都要为作者的亲情、苦情感动得热泪盈眶,自然也能使皇帝完全消除疑虑,同情李密这个“忠孝”之臣的。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2)“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指当时的一般情况,“况臣孤苦,尤为特甚”特指自己的特殊处境。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4.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学生自主品味后,自由发言。)

  点拨:

  (1)“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5.学生自由读本段。

  (四)研*第4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思考下列问题。(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点拨:“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点拨: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提问:作者是怎样为两难境地寻找合适的出路,使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呢?

  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点拨:李密要想真正达到自己“愿乞终养”的目的,还必须向皇帝具体表明自己的心志。于是他便从时间上来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的实际情况,况且“乌鸟私情”,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为祖母养老送终,并指天为证“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母百年之后,自己定当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尽忠,报答皇帝对自己的恩情。至此作者才完全提出了自己的先尽“孝”后尽“忠”的主旨。对于一个想“忠”“孝”两全的臣子,晋武帝还有什么疑问和理由拒绝他的合理又合情的要求呢?

  4.学生自由读本段。

  三、探究阅读

  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迴指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点拨:表现:

  1.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四、课文总结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本文,我们既要学*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板书设计:

  身世孤苦悲凉祖母情深似海孝情

  沐清化蒙国恩圣朝恩重如山忠心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先尽孝后尽忠

《陈情表》教学设计5

  教学要点

  一 体会本文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用语,节奏的抑扬顿挫。

  二 学生诵读能力训练。

  三 深化学生对“忠”“孝”的认识。

  过程设计

  一、巩固强化

  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前课布置的作业1、2。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

  二、咬文嚼字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

  例如: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解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三、诵读训练

  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

  1.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

  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

  四、拓展延伸

  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解说:此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圆其说的阐述独到见解,发展创新意识。)

  2.思考讨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这么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关于“忠”与“孝”,有人认为,是统治者用于维护自身统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观念;有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请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可联系古今人物、事件、有关论述。

  (解说:此为实践性问题,针对本文特点、目前“忠孝”观念日益淡薄的社会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

  五、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小结。

  六、作业布置

  1.查阅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将自己对“忠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诉苦情(……) 求体恤

  明孝情(……) 告心愿

  情 感恩情(……) 讨欢心 动之以情

  文本框: 层层深入 表忠情(……) 消疑虑

  引法理(以孝治天下) 找依据

  理 说情理(先尽孝后尽忠)解矛盾 晓之以理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3)

——陈情表读后感10篇

  历史上对《陈情表》有这样的评价: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刚上完陈情表,问我的学生:“你们感动了吗?你们流泪了吗?”学生们很热闹地回答“没有”。他们反问我,我也是否定的回答。

  下课后我就想,我们的学生,甚至是我自己和我的同事,读《陈情表》这样一篇文章,都没有了下泪的感觉,一篇感动了一代帝王,感动了一批学士的《陈情表》却感动不了现在的我们,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现在人的情感比古代人要淡薄些么?还是我们根本就已经丧失了“孝”这样一种情感?还是有更多的原因呢?

  每天坐单位的车子上班都会收听有线广播,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关爱家人,关注社会。我们教我们的孩子去关爱家人了吗?我们给他们关爱家人的机会了吗?

  这个双休我们放假,我们就把女儿带回家自己带,早上起来她爸爸带她出去吃早餐,她跟她爸爸说:“爸爸,我喉咙痛,我感冒了,你爸爸要批评你的,会说你的。”星期一我去幼儿园接她,发现她真的感冒了,就问:“你感冒了呀?”她马上回答:“我没有说你,我奶奶说你了。”我们听一个五岁多的孩子说这样的话只会觉得好笑、好玩,可好笑、好玩的背后是否有一些思考呢?为什么孩子感冒父母就要受批评了?他感冒他就认为是父母没有照顾好,他摔跤是照看的人没有看好,那以后不读书是不是就是老师不好,工作不认真就是领导不好,生活不幸福就是社会不好-------那小孩自己该承担什么呢?她自己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从小就帮孩子把他们自身的问题转嫁给别人,一个从小就*惯了把自身问题都推给父母的人,那他长大后还会自觉地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家庭的责任、承担民族的责任吗?我们还能想着“养儿防老”吗?他会去品味父母对他的用心吗?他会去感激父母对他的养育吗?他会去关心父母的需求吗?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也去学会关心父母和家人。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让他们明白,爸爸妈妈也是需要关心的。

  小朋友们会读“小孔融,能让梨”“香九龄,能温*”,但在过分关爱与呵护下的他们能真正明白那其中的深意吗?他们到七八岁的年龄能像孔融、黄香那样懂礼知孝吗?

  我们不空谈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他是我们父母的希望,他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我们希望他的一生都是*安幸福的,而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却依赖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陈情表》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

  说陌生,是因为此前从未阅读过;说熟悉,是因为一读它,便有某些记忆和联想,与之产生了共鸣。

  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历来为文人墨客称颂的有两篇: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古时才子大多浮沉于宦海,所呈奏表理应不少,为何只这两篇为众人推崇呢?究其原因,我以为是二者紧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恒久不变地推崇的两种品格:《出师表》之忠,《陈情表》之孝。

  忠之古义与今义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人们对孝的定义与理解却大致未改。因而,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陈情表》无疑是当得起“万表之首”的称号的。

  古时许多朝代规定官员要守孝,即双亲逝世,官员必须辞官归家,着素服守孝三年。明朝时对内阁学士给予“夺情”之权,即在皇帝允许的情况下,因公事繁忙可不辞官守孝。可是整个明朝,将其付诸行动者不足十人,士大夫们对孝道之重视可见一斑。

  .

  李密所处的时代,孝道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已经被高度弘扬,可在三国那样一个兵荒马乱、人命如草菅的乱世,李密这种安于贫穷、辞官不仕、躬亲侍祖的行为就显得独特而令人称道了。

  古代臣僚最看重忠义二字,李密少时仕于蜀汉,再效力于晋,弃暗投明也好,随波逐流也罢,对饱读经书、熟*古贤之语的李密来说?忠义不能两全,内心的抑郁和痛苦定是不少的,可他为照顾祖母,不惜放弃名节,忍辱负重,即便可能前途尽失也要向皇帝“陈情”。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他将血浓于水的亲情始终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也因此,他与他的《陈情表》,在历代文人的赞叹品读下得以升华,成为*至孝的化身。

  反观现在,物质条件优越,可当人们在重视享受时,孝道与亲情被丢到了何处?暂不提大批蛀虫般的“啃老族”,只看敬老院里孤苦无依的老人,低保房里独居的白发,当年他们将子女抚养**、教导成才,可时至今日却只能在寂寞和孤独中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人记得两千年前李密在《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希冀?

  当往昔游子们守孝返乡的官道被钢筋水泥覆盖,人心不应失去它濡养千年的光泽。那些碌碌于红尘的人们,请别丢失了孝亲的传统美德,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悲哀。

  无根的浮萍只能随波逐流,扎根沃土的大树才能参天耸立。书是朋友,读经典文学作品使我*淡的生活丰富多彩,给我以智慧的启迪,给我以深刻的感悟。文学经典是滋润干涸心田的雨露,是孤苦绝望的希望。在文学经典中,我看到了雄姿英发、豪情壮志的项羽,听到了文豪苏轼高吟“千古风流人物”,嗅到了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的醇香,更闻到了李密“乌鸟私情”的至孝。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奉养祖母的要求。“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表达了李密至孝之情,感人肺腑。李密面临着锦绣前程与侍养祖母的抉择,他依然选择了后者,他是亡蜀的降臣,不应招会招来杀头之罪。有人说他傻,放弃美好前途冒着生命危险,一点不懂得轻重之分。他真的很傻吗?我却不这样认为,他的至忠至孝重于泰山,值得歌颂。

  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到周末,从浙江磐安县城到冷水镇的30多公里的路上,人们都会看到一辆奇怪的电动车,骑车的是带着眼镜的青年,身后坐着他的老母亲。60岁的她患了严重的痴呆症,为了照顾母亲,陈斌强去上班都会带上母亲。5年的不离不弃体现的不仅是一个儿子的担当,更为我们书写了一篇人生的范文。百行孝为先。黄香,9岁那年母亲病故。他怀着悲痛之心,悉心照顾父亲。天气热时他就把父亲的枕*扇凉,天冷时就先进被窝躺着,待被褥暖和之后,再请父亲入睡,如此年复一年,流传的是一段感人千古的故事,这就是我们学*的典范。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总是在其父面前数落王祥,因而他失去了父亲的`关爱。继母朱氏常常想吃鱼,但因天气寒冷,河水结冰,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在冰上祷告,突然间冰裂,冰缝里跃起鲤鱼,王祥非常高兴,拿着它侍奉继母。王祥卧冰求鲤的孝心之举感动了许多人。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孝敬父母是义不容辞的,父母对我们的爱重如山,深似海。其实父母要的不多,仅需要我们的孝顺和关爱,我们要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关爱父母,用真心挽起父母那衰老的臂膀,陪他们走好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一开始,李密认为,晋武帝是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自己也沐浴在圣辉之中,人人讲孝道,政治清明,社会和谐,这是晋武帝的圣明,晋武帝的功德啊!作者“但”字一转,提到祖母刘氏,年老体衰,风烛残年,生命垂危,危在旦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作者内心感情的潮水,通过前面文字的铺垫、蓄势,已涌动达到顶峰,对祖母刘氏的依恋与不舍,对祖母刘氏的真诚的`爱,流露得深沉、真挚、自然,对祖母刘氏的拳拳孝心,堪与日月同辉,感天动地,摇旌万物。深怀一颗孝心、以孝恩泽天下的晋武帝怎不为之动容。

  当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了心愿后,他的坚若磐石的承诺,彻底打消了晋武帝的顾虑,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李密的愿望。“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当李密为祖母养老送终后,李密会全心全意的效忠于皇帝,奉献与国家。极有分寸,合情合理,难以拒绝。“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倘若陛下能满足李密的尽孝要求,李密愿肝脑涂地,报答皇帝的恩情。赤胆忠心,天地明鉴。李密最终达成了自己的心愿,我们折服于他过人的说服能力。他用一颗真心温暖人,用一股真情打动人。

  读了《陈情表》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千,为李密的一片孝心和心存感恩所打动。

  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且名扬四方。为官做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苦读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答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我们经常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恩惠;“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意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我们当存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片明媚的春光。

  我国的十大元帅之一的*,在一次回来探亲时,不顾异味帮母亲把脏了很久的袜子洗了,这更让人们尊敬陈将军的品德和为人。

  相比之下,刘邦就没有感恩之心了。 汉高祖刘邦,在一次战役中,父母被擒,将被处死,他非但不帮,还冷嘲热讽。虽说汉高祖时*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可他的不孝却是令人唾弃。

  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多少人淡薄了亲情、爱情、友情……又酿造了多少人间遗憾和悲剧!但是,大浪淘沙,人间必将迎来更加和谐而美好的明天!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恩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珍惜……”愿这动人的歌声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永远流淌在你我心田……

  在*的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章,以情真意切、倾诉肺腑感人的,我个人认为当属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所作的《陈情表》了;但要以其实现的难度和效率来谈论的话,那就应该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两篇可谓并驾齐驱了。

  《谏逐客书》所写的是向秦王谏国家大事,《陈情表》所写的则是个人的私事。两者从表面来看似乎好象找不到什么相通之处。但实际上,两篇文章均是属于抗皇命、逆圣旨的同一种类型。所以两人在历经危险的程度和处境也颇为相似。不同的是:李斯上书的对象秦始皇,一个*封建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暴君。而李密陈表的目标则是晋武帝,也是*历史上一个众所周知的恶王。

  当时在秦王政元年的时候(公元前246年),秦王为郑国渠一事,受了很多秦国贵族的挑拨,便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其中。于是上书给秦王而写下的这篇《谏逐客书》。后来,李斯还是成功了,秦王不仅收回了成命,最后还重用了李斯。

  李密虽然和李斯的情况不大相同,但所在的危险的处境是一样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新建立不久晋代江山,一边肃除敌对余党,一边笼络前朝旧臣。李密为了在家侍奉年迈的老祖母不能入朝为官而向晋武帝上表的这篇千古传诵的《陈情表》。最后他也成功了,一篇字字见真情的文章感动了皇帝,从而恩准了他。李斯,只是一个面临着将要被放逐的客卿,要是触犯了秦王,随时可能会被斩首。李密,乃是前朝蜀国的旧臣,假如迁怒了当朝的帝王,也面临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的举动都会让人有些担心。

  一边是气息奄奄的祖母,一边是愤怒严厉的帝王。李密困窘两难,只得用两行辛酸泪写下一张《陈情表》。

  常卧病榻的祖母老泪纵横,被疾病折磨得痛苦**。李密只能在一旁忍泪,端药送水,恨不能为祖母分担一些病痛。他还记得自己年幼丧父,生母改嫁,是瘦弱的的祖母为他撑起一方天空;他还记得自己年幼多病,九岁不会行走时,祖母的关切与辛劳;他还记得自己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时,祖母的呵护与陪伴。

  他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他那年迈祖母的。可是,朝廷特下诏书,一次一次授予李密显赫的官职。古代读书人一心只想踏上仕途,谁会能担任太子洗马却丝毫不动心?但朝廷三授官职,李密却三次推辞。郡*官似乎比他还着急,三番两次登门催促。他哪里不怕惹怒了皇上,只是他一心想尽乌鸟私情,让祖母安度晚年。耳边似乎回想着帝王严厉愤怒的敦促,而眼前又躺着日薄西山的祖母,他内心的矛盾让忧愁紧紧锁住了他的眉头,帝王的呵斥又让踌躇徘徊的他不禁颤抖。他在《陈情表》中吐露心声:“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是当孝子,还是忠臣?这恐怕是个极难抉择的问题。他在表中说蜀国以孝治天下,又一再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只是他可怜的老祖母没了他就无法安度残年,他的心更是不愿废止奉养而远离祖母。他无可奈何,又不得不做决定。于是他提出先孝后仕来换取心灵的一片宁静。他的孝,恐怕会让那位阴险多疑的君主也流下感动热泪、让许多人汗颜吧!他在功名利禄和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是现代人也难达到的境界啊。

  李密未留下多少文章,但仅这一篇《陈情表》就足以让他在历史的河流中闪闪发光。倒不是他文采斐然,辞藻华丽,只是他朴实而难得的.真情打动了所有人。

  他的这份真情,或许正是我们正在丢失的、宝贵的财富……

  读名篇《陈情表》,可以让我们反思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

  “百行孝为先”。李密是一个典型的孝子,他的《陈情表》一文感人肺腑。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是不幸的,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可怜的孩子长大**,且名扬四方,为官做相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理,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坚决地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感恩诗篇。

  孝敬和感恩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敬老、爱老是每个子女的职责与义务,孝敬自己的父母是义不容辞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把它发扬光大。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告诉人们:“感恩即灵魂上的健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古人如是说。入选感动*人物的孟佩杰,就是用她的行动践行了这一古训,孟佩杰父母相继去世后,由养母照顾,养母因病瘫痪,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幼年的她开始为生计而操劳,承担起待奉养母的重任,养母照顾了她3年,她却要照顾养母一辈子,不离不弃。孟佩杰被距家百里的大学录取,由于不放心养母的她决定带着养母上学,悉心照顾养母。这位*凡的女孩,在我们看来,不离不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孝子的担当,更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有人说,“感恩”的昨天叫明理,“感恩”的今天叫回报,“感恩”的明天叫传承。试问:千年华夏文明如何传承,我们的民族气节又将如何秉承?如今社会道德滑坡。行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来来往往的人们的目光,和从前大不一样,低头匆忙赶路的,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眼前的路上,那目光几乎是呆滞的;拇指一族,他们的目光只停留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那目光有时是旁若无人的,却几乎是隐晦的,没有探索和发现的眼神。冷漠的眼冰封了付出的热诚,只有感恩的余温才能重燃那伟大的圣火!学会感恩吧!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时刻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曾经听过一种说法,是说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用自己心里的热血写成,就是当年干将、莫邪是用鲜血淬出的天下最锋利的宝剑一样凝聚了作者全部的情感与灵魂的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语言的限制,拔动所有人的心弦,因为它们所包含的,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本质的情感。

  《陈情表》再一次地验证了这种说法的正确性,这篇千年前的短短文章,使千年之后的我在掩卷之后不禁潜然泪下。

  本来已极尽凄凉的身世,由李密写来,只觉得每一个字都闪着盈盈泪光,每一句话都让人的鼻端忍不住阵阵的酸楚。那寥寥的.几百字,却像几万根细密的小针,绵绵地刺着人的心,一股热热的潮流从心里向外涌着,布满全身每一个毛孔,说不清是酸,是涩,还是苦。这感觉还不是像潮水那样排山倒海般地袭来,而是像潺潺的小溪,有无数的支流,缠绵,悠长,细密,在胸臆间、脑海里久久地徘徊。

  李密真的是用他的那颗心、那腔血写就了这篇文章,眼前甚至可以看见那一片正在跳动着的鲜红。40年相依为命的祖母,就是他全部的世界,就是他整个的灵魂。祖母的恩情,已不是山高海深这样的语言所能够形容,对于他来说,即使倾尽了整个生命也无法报偿其万一。所以,名望,官位,利禄,一切都加起来也及不上对祖母多一天的奉养;一丝的亲情,即使用全部的世界也无法换取。

  千年之下,境遇迥别,但我依然泪下。也许,所有感人至深的文字都是如此,重要的不是如何贴切华丽的言辞,而是那颖拳拳的赤子之心。

  古人常说读书必有感,必会落泪。其一《出师表》,落泪者是忠,其二是《陈情表》,落泪者是孝;后者是《记十二郎文》,落泪者是美。

  自读《陈情表》后,我颇受感动。讲述的是李密向晋武帝申述自己不能**出世的奏章,描述的自己不能胜任的理由之一“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及自己的与祖母的关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将作者步步紧逼至“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但在忠孝两难全时,作者毅然而然的选择了孝。

  不论是古时还是今日?我们中华民族宣扬的不正是以孝治国吗?世间万物皆有情,小到野马尘埃,大到宇宙星辰,无一不是展示着情的存在。古时早就明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对头土壤的感恩,只同时也是为自己明年的绽放的铺垫。

  如今我们处在和*安详的社会中,不穷,我们如图古人般生当有陨首,死当结草。我们为何不能如古人那样以孝为先?让我们怀着一颗孝心融入这个大千社会吧!子女孝顺父母,这是法定赡养的义务,是我们身为子女必做的一件事情。不仅彰显了我们自己,同时也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制度。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标签。无论你曾经做得如何?物质赡养的如何?已成过往。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世沉浮如电火石光,盛衰起伏,变幻莫测。不可能事事经历,也不可能事事洞察。因此,以史为什么榜,我们展示“孝”,并让“孝”落到实处,怀着孝心去感受。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4)

——《陈情表》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 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 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 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 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 (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5)

——陈情表说课稿菁选

陈情表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陈情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26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中国古代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3、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

  主要指导学生用"四读法"(速读、诵读、品读、研读)并结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共同体会《陈情表》中的"孝"

  陈情表 (板书)

  2、解释题目所涉及内容并引出作者和写作背景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李密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陈情?

  此处可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陈什么情、如何陈情。引入课文内容

  4、范读正音

  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5、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6、学*过程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强调字音),梳理结构简单赏析(板书内容)。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三是巩固词句、通假字、文言实词。

  7、课堂小结:

  《陈情表》这篇文章,它的动人之处也就在于李密将孝道表达地情真意切。从小抚养自己的祖母已到风烛残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需要自己养老送终;李密再三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还作了"生当陨首,死当给草"的保证,晋武帝终于被李密的苦情、亲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动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同学能将这一美德发扬光大,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8、作业布置:

  巩固本文所学内容。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 背诵全文。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3 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忽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行。

  6、学*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结构简单赏析,在此基础上指导背诵,并进行分组朗诵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能够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能够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满。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比如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不足,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善于反思和正视自己的不足,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机会。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从散文的角度学*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6)

——陈情表教学反思菁选

陈情表教学反思11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情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10月19日和10月20日,我利用连排课在高二(4)、(5)班进行了《陈情表》两个课时的教学。本篇课文内容较简单,容易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展示的形式,提前一天给四个组分配了任务,每组负责展示一段。每展示完一段,我利用白板展示出重点词语,让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解释,以检测当时的学*情况。课后我有收获和教训。

  学生展示时我有意外的收获,主要来自高二(5)班,有两个组的小组发言人展示得*乎完美。她们除了上齤台根据白板打出的`原文进行翻译之外,还能找出本段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在黑板上面边写边展示,一个小组展示的是古今异义词,一个小组展示的是表示时间的词语。这是需要我在四班提醒给学生,让学生改进的。

  关于这次课,由于课件我做好之后没有浏览一遍,以至于呈现给学生时,顺序有些颠倒了,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以后我会认真做好课件,保证使学生感觉到条理清晰、印象深刻。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学*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并取得最大化的学*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三、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就是要在精心准备设计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四人学*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充,岂不很好?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活动,并提高学*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四、结语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我选择教授必修五李密的《陈情表》一课,授课后,我在发现授课的成功处时,也发现了不足。

  正如评课老师给我的建议一样,这堂课的前半节有些“闷”,我以为学生会被作者的那份深情感染,但学生并不如我期待地那样“多情”,相反他们有些“慢热”,所以在分析李密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时,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这一点让我很遗憾。

  课堂设计相对成功的设计我认为是在德育目标的突破上,为了激发学生对“孝心”的感悟,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照片:我的姥姥和妈妈,题目为《我最亲爱的》,并在课上动情地讲述了自己与姥姥的深情以感染学生,引发他们对亲情的感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如何把孝心化为行动?我的抛砖引玉真正地打动了孩子们,使他们对如何尽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的真情流露,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事实证明我的设计是成功的`。

  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需要精心地设计,作为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便是这节公开课给我的最大启示。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总结: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教”是为“学”服务的。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学生有机会说话,有话可说。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大胆地展示自己,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朗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掌握各种方法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学*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正是因为作者以“孝”为核心,将诉情与陈理交融一体,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同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李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李之终也。”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因此,针对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我在分析文章内容时,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主要文言字词的处理,注重积累,联系之前的学*,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注重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走向生活。②本文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对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本节课上得较成功。

  本课在分析孤苦之情(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责无旁贷)、感恩之情(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两全之情(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时,分析得比较到位,但是两难之情分析得不够具体。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朗读课文,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朗读与训练时,要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能力目标:学*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

  【重点和难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3.探究法。理清结构,把握文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用导入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

  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

  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

  【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 板书强调重点读音。(确保读准字音)

  险衅(xìn) 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陨(yǔn)首 逋(bū)慢 伏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拔擢(zhuó)

  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

  三、再读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情况。(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

  ①实词

  险衅 陨首 东宫 伏惟 伏渥 区区

  ②古今异义同形词

  成立 告诉 区区 不行 沐浴 无主 上报 辛苦

  ③成语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④单音文言实词

  夙 鲜 息 吊 婴 逮 拜 寻 除 矜 听 闻

  ⑤通假字

  闵——悯 蓐——褥 有(同)又

  ⑥重点文言虚词

  见(慈父见背) 更(更相为命) 于(介词,“胜过”、“比”之意)

  以(介词,“凭”)

  ⑦句式

  判断句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副词,否定判断)

  实为狼狈 (动词“为”肯定判断)

  本图宦达 (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来是的意思)

  ⑧省略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前太守臣逵察(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拜臣(郎中/除臣(为)洗马。

  具以表闻(之)/拜表以问(之)。

  ⑨被动句

  而刘宿婴疾病

  倒装句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固定句型

  既……终……,(既……又……)

  有所……,(有……的人)

  无以,(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

  是以,(因此)

  非独,(不单,不仅)

  2、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的层次大意。(每组由推选出的代表陈述)

  老师归纳后明确(学生参考):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四、扩展训练

  结合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后老师再明确: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开始背诵课文。(争取三天之内背诵并默写)

  2、李密“辞不就职”除了课文的理由,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一节课,大体疏通了文意,初步了解了李密想要表达的情感。今天,我们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再做深入探讨。

  二、检查

  1、检查背诵。

  学生准备两分钟。后抽查男女生各一人(含班干部或语文课代表)。每人背诵完,学生点评。

  2、师生齐读或背诵,再次体悟。

  三、合作探究

  1、李密陈什么情?

  讨论后回答。(考查学生会不会借助原文回答,对能有意识用原文回答的同学提出表扬)

  老师明确: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原文:“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供养无主“,“愿乞终养”)

  2、李密为什么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明确:⑴晋武帝 “以孝治天下” ,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

  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

  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

  3、 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⑴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⑵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引导: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②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四、艺术鉴赏

  1、语言艺术。

  排比、对偶句式,骈散结合

  2、构思艺术

  【板书】陈情于理、寓理于情

  陈情: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似海 供养无主 孝情

  沐浴清化 过蒙拔擢 圣朝恩重如山 忠情

  情理: 祖母病笃 尽孝日短 (情)

  孝治天下 尽忠日长 (理)

  请求: 先尽孝后尽忠

  五、作业设计

  1、搜集忠孝方面的典故。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7)

——陈情表教学反思实用十篇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 English)。疯狂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用*乎疯狂地诵读来强化记忆,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也应该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

  很久以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记忆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背起来更是无处下嘴。学生们往往*惯于大段大段地熟读,熟读以后再像钻机打眼一样一点点地超前冲。往往是前句背上来了,后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能背诵下来,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事情组成的。一篇文章再长,我们只要加以分解,化烦琐为简单,就能很好的记住。记一段不容易,记一句就相当简单。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笔者感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课外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 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学*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并取得最大化的学*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三、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就是要在精心准备设计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四人学*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充,岂不很好?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活动,并提高学*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四、结语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 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学*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并取得最大化的学*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三、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就是要在精心准备设计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四人学*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充,岂不很好?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活动,并提高学*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四、结语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 English)。疯狂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用*乎疯狂地诵读来强化记忆,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也应该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

  很久以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记忆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背起来更是无处下嘴。学生们往往*惯于大段大段地熟读,熟读以后再像钻机打眼一样一点点地超前冲。往往是前句背上来了,后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能背诵下来,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事情组成的。一篇文章再长,我们只要加以分解,化烦琐为简单,就能很好的记住。记一段不容易,记一句就相当简单。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笔者感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课外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陈情表》教学反思

  xxx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并取得最大化的学*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三、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就是要在精心准备设计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四人学*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充,岂不很好?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活动,并提高学*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四、结语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 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学*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10篇)(扩展8)

——《陈情表》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十七八岁的年纪关注的往往是友情,心里憧憬的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陈情表》作为一篇文言文,一篇至孝情文,要想引起学生共鸣,让其“心有戚戚焉”,需要教师动一番脑筋。若采用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讲文意的教学模式,使文言分离,学生被动,课堂枯燥,极易形成“一言堂”。更难引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文言文教学,很适合运用诵读法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诵读中自创情境,与文本言语碰撞、交流。而采用“以读为经,以悟为纬,读悟结合”的方法,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从而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一、 文言文教学应以“读”贯之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情感。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这是我设计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文是一篇情满笔端,措辞恳切的`至情美文。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作者无论是诉自己的孤苦之情和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还是述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之情和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都十分感人。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在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议后再读,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

  除此之外,整个课堂的设计还强调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边读边悟的机会。在文言文学*中,诵读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诵读指导,引导学生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读出了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起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问题的设计,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

  只有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才能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最初的预设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让学生以四人学*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再上第二堂课,我把问题改成了:本文作为臣子写给晋武帝的表文,牵涉到了三个主要人物:祖母,晋武帝和自己。围绕着三人的关系,李密要陈述哪几种情?

  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一组系列词语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作为语文教师,我越来越觉得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不仅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特别要了解学情,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研读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朗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掌握各种方法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学*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正是因为作者以“孝”为核心,将诉情与陈理交融一体,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同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李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李之终也。”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因此,针对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我在分析文章内容时,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主要文言字词的处理,注重积累,联系之前的学*,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注重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走向生活。②本文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对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本节课上得较成功。

  本课在分析孤苦之情(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责无旁贷)、感恩之情(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两全之情(尽节日长,尽孝日短) 时,分析得比较到位,但是两难之情分析得不够具体。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朗读课文,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朗读与训练时,要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 English)。疯狂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用*乎疯狂地诵读来强化记忆,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也应该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

  很久以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记忆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背起来更是无处下嘴。学生们往往*惯于大段大段地熟读,熟读以后再像钻机打眼一样一点点地超前冲。往往是前句背上来了,后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能背诵下来,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事情组成的。一篇文章再长,我们只要加以分解,化烦琐为简单,就能很好的记住。记一段不容易,记一句就相当简单。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笔者感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课外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教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时候,文本内容时代久远生疏或文字深奥难懂,学生理解的难度比较大,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和学生心灵之间搭一座桥,引导学生顺利通过,走进教材中去。

  青年教师屈保川对《陈情表》一课的处理是比较合理的。李密那个时代的背景学生不清楚,李密为什么不愿去做官学生也不能理解得透彻。xx老师采用了诵读和探疑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教学,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的。对于这篇文情并茂的文章,通过诵读来品其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诵读的过程也是理解感悟的过程,读好了文也就通大半了。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必须重读、多读。本堂课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但有一点遗憾,就是读得情味不够,似乎只是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对诵读做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品其文而感其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齐读、分组读、竞读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揣摩,理解感悟也会比较深刻。“情”不能仅指出来,还要去品味。就好比一盘美食,你能说出它的用料它的味道显然不够,亲自品尝才感受得真切。诵读不仅是一种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忽视了诵读,而代之以繁琐的讲解,以致学生不愿读不会读,读的能力十分低下。如何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陈情表》中所陈之“理”,xx老师引导学生做了分析梳理,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层次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放得不够,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师牵引,在探究的主动性方面有所缺失。这是一堂竞赛课,有许多领导同行来听课,讲课者通常会考虑到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对时间的把握要恰好,怕出现冷场或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讲课者要控制好课堂进程,牵引学生思考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常的课堂教学都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话,学生便会养成被动接受的*惯,这显然不利于培养探索型创新型人才。也没有必要课课追求完整性条理性,面面俱到往往流于肤浅。点燃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教师的问题过于简单和琐碎,虽然使得课堂看起来一问一答比较热闹,但对培养学生积极深入思考的*惯也是不利的。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选准了一条合理清晰的主线,进行诵读探疑训练,文言知识的学*也紧紧围绕主线,整节课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好。对于《陈情表》这样的有一定难度的文言,能在一节课之内完成那么多教学内容,确实不太容易把握好。教师在教材和学生心灵之间搭建了一座桥,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方便。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适度地放手,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把文章做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学*的主动性会有所提高,当然,这要看我们搭的桥怎么样。

  我总是寻思:古文怎么教才能吸引学生?许多老师抱怨古文很难教,我也有同感。但我们不能因为难教而“简教”,也不能因为无趣而“怠慢”。

  作为农村高二的学生,对文言的积累有一定的量,但由于不记、不熟,所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作为老师,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积累词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声音,他们才能体会到古人的思想的精髓。学生才有兴趣往下读。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它的篇幅又和高考的古文接*。如果不疏通字词的话,就很难读懂内容。因此我要从高考的高频词的角度让学生积累字词。

  一、读要有目的

  读总体来说可以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惯,促进个人进步,消除寂寞,净化心灵、修身养性、休闲娱乐。所以第一次读都要达到目的。

  第一次读是培养语感,读准字音,以朗读者的激情感染自己,使自己蕴酿朗读的感情。所以学生在模仿读时能声情并茂。

  第二次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生边读边查工具书,对字字词进行对比筛选。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次读是为了深入理解,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李密交流,和作者交流,和自己交流。

  二、查要有重点

  一篇古文,要查的字词是很多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任务,教师就要对课**筛选,加强积累高考高频词,学生才有明确的方向,学生学才有信心。因为高考题考的是课外的内容,但知识点来自于课本。等到学生做*题时,遇到课本上积累的词语,他们心里有多高兴。就能够读懂陌生而浅易的古文了。

  三、问要有深度

  我认为一篇文章是否读得懂,思得深,就要以能否提出问题为主要。所以学生的思维深度应体现在“巧问”上。如果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去问题教育”是可怕的。

  在课堂上,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所以在这节课里,我改变了往常的做法,全部由学生自主提问,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让我惊喜,想不到学生对课文理解那么深入,思维那么活跃。

  四、思要有时间

  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些老师有合作交流的环节,但由于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学生无法交流,无法回答,交流就成了晃子。所以课堂交流时间一定要留足。给学生留足时间,学生才能读得充分,思得深入,问得巧妙,答得顺畅。

  五、练要有针对性

  在前面的古文教学中,我是先以*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学,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大多学生都拿参考资料做答,并不真正去思考。而在此节课中,我打破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动手查字典,真正弄懂字词的意义后才去练*,从练*中观察就可以得知学生是否真正思考和理解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六、结要有余味

  课堂小结是重要的。但*时我们的课堂小结大都由老师来完成。但本节课我让学生讨论总结,让学生升华文章的感情,觉得余味有余。文中陈了对命运多舛的悲情,对朝庭的忠情,对皇上的感激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对自己的无奈之情。对以上的感情总结,学生都能一一道来,顺理成章,让我欣慰。

  在一些古文课例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独立讲字词的课型,大多都是以串讲为主,讲得像分析现代文一样。而我此节课中,我把字词独立开来讲解,是否割裂了文与言的关系?

  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