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 1

  一、教材分析:

  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采蜜,它会给人指路吗?然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二、学*目标

  ㈠知识和技能:

  1、认识课文中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正确读写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㈡过程与方法:

  利用快乐识字法、自主识字法指导学生学*生字,边看图边感知课文内容,并借助插图指导朗读。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文,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的。

  难点: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四、教具准备有关图片多媒体课件

  xxxx

  五、课时安排2课时

  xxxx

  六、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2、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么得出的。

  3、通过体会“推测” “几乎” “大概”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学*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在默读中边读边想,理解并深入课文学*。师生共同理清试验的各个环节,在分析比较中学*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样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

  培养观察*惯,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蜜蜂的资料。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常识和他的《昆虫记》。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蜜蜂》,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谁注意力最集中,不出声,不指读。思考:

  A、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B、课文哪些地方写试验的过程,哪些地方写试验的结果,哪些地方写了作者的结论。

  (2段写过程,345段写结果,6段写结论)

  3、引入: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课文。

  二、抓住重点,感悟试验过程。

  1、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呢?默读课文第二段,

  2、四人小组合作学*。

  学*提示:

  (1)法布尔的这项试验是怎么做的?用笔画出相关的句子。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

  (2)从法布尔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3)这个试验中,能不能减少其中的一个环节?为什么?

  3、分组学*,教师指导。

  4、指名说说,全班交流。(1、先在自家花园里捉了一些蜜蜂,放在纸袋里。2、接着做了白色的记号,3、然后让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4、最后法布尔还把蜜蜂放在纸袋里走了两里多路。把蜜蜂放出来。)

  5、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归纳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6、从法布尔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让学生明白他这样做的目的。选自己家的蜜蜂(是为了便于观察),做上记号(与其他蜜蜂区分,使试验真实),让女儿守在蜂窝旁(掌握飞回来的时间),二十多只(比较分析,得出较准确的结论。)

  7、说说在这个试验中,能不能减少其中的一个环节,要陈述理由。(不能少。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得到的结论会不准确)

  8、小结:是啊,难得作者考虑得如此细致周到,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做事非常严谨,对科学求实的作风。让我们来齐读课文的第二段,一起去感受法布尔做事严谨的科学态度吧。

  三、品读课文,探究试验结果

  1、师:那么试验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再一次快速默读课文3、4、5段。

  2、现在老师先请三位同学来读读这三个自然段。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

  3、指名交流:(预设:蜜蜂飞回来了。二十只蜜蜂,有十七只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画出有关的句子。

  4、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A、如果你当时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预设:真是太高兴啦。小蜜蜂啊,真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找到了回家的路。我也以为你们回不了家了。)

  B、是啊,作者“我”在回家的路上,也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

  推测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出示句子: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C、如果是你,你会有怎么样的推测?说说你的.想法。预设:想想蜜蜂在飞回来的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危险。

  D、蜜蜂竟然飞回来,难怪小女儿这样激动。指导用激动的语气读,女生齐读。

  (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了家。

  A、“准确无误”是什么意思?蜜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准确无误地飞回来的?

  完全正确没有差错)联系上下文理解。是的,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他们偏离方向,他们准确无误地回家。)(尽管……但)这是一组关联词)。说明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

  B、指导朗读。男生齐读。

  5、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试验,那么作者又是应用怎样的语言来写的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比较句子:这样改行吗?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的准确无误。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蜜蜂肯定找不到家了。

  6、放手默读课文,像这样用的准确的语言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试着找到几处吗?

  7、交流,屏幕显示句子,读一读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几乎要……大概……我想……

  四、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出示、齐读最后一段)

  2、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和你的同桌说一说。(预设:其他三只为什么不能准确地回家?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是什么?蜜蜂又是靠什么准确无误的回家的呢?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呢?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说明你们很善于思考。希望课后你们能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这些疑问。看来,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电脑出示资料。

  如果你们对蜜蜂感兴趣,还可以自己去查找资料,自己再做一番研究。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讨论:作者从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3、特向你们推荐《昆虫记》。这是法布尔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的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和试验,真实记录昆虫的本能与*性的巨著。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二)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趣。

  板书课题10蜜蜂引路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ù,不读fú。引:读yǐn,不要读成yǐ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离得很*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二)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趣。

  板书课题10 蜜蜂引路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ù,不读fú。引:读yǐn,不要读成yǐ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离得很*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 5

  【教学思路】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实地观察蜜蜂。教学中,以提问法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并用填表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2、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清试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在课下已经搜集了不少有关蜜蜂的资料,我相信不少同学还对蜜蜂做了细致的观察,现在,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蜜蜂呢?

  2、学生汇报。

  3、师: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能力,无论被抛弃到哪里,它都能自己飞回原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现的呢?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本课我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

  二、初读课文

  1、分小组读完课文,给难读的字正音。

  2、自由读,讨论: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

  1、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验证内容

  验证过程

  验证结果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内容。

  3、质疑。

  ⑴ 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⑵ 你从哪里发现的呢?(要求学生读出有关词句)

  ⑶ 看到这样的验证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尝试用你体会到的感情和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适当指导。

  5、从作者的做法里你得到什么启发?

  (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动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6、分小组合作学*交流体会。

  四、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五、作业

  1、完成相应*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六、板书设计

  蜜蜂

  验证内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验证过程:⑴ 选40只蜜蜂,做上白色记号。其中20只受伤了。

  ⑵ 把蜜蜂带到两里外放飞。

  验证结果:20只没受伤的蜜蜂中有17只飞回来。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1)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学设计1

  学*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难点:能理解和运用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大概内容。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和蜜蜂图片。

  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小朋友过来,它呀,身上有一根针,能飞得很远,它最喜欢采花粉和采蜜了。它的画像是这样子的(出示蜜蜂图画),大家说它是谁呀?答:“蜜蜂。”

  师:就是蜜蜂,以前我们学过一篇与蜜蜂有关的课文《蜜蜂引路》,讲的是一件怎样的事情?(生答)

  我们今天就跟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来研究一下蜜蜂,好不好?那同学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谁来说说“我知道的蜜蜂是这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

  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板书“14 蜜蜂”)

  二、初步感知课文:这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到底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同学们边听边把生字画出来。(放录音)

  三、学*生字词

  师:听完了录音,同学们知道这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到底是怎样的了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生字词。

  (1)a、出示生字卡片,每出示一张,就让学生读一遍,然后整体齐读。(第一轮出示较为难学的“验”“概”“减”“袋”“测”“途”“确”)

  b、请学生注音并注意书写。

  c、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d、组词(先认识课文里的词组,再拓展。)

  (2)再次出示生字卡片:“论”“试”“证”“阻”“括”“误”“超”

  请学生注音和小老师教读,记住他们的方法和小组开火车组词。

  (3)对常用词语找近义词,并造句理解。

  (4)猜词: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造句;老师说词组,学生解释运用。(选重点词组)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回归之前的问题:法布尔是研究蜜蜂做了一个怎样有趣的试验?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这个问题。(学生默读)准备好的同学就举起手来。(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 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复*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4、蜜蜂给谁引路?——列宁。(课件出示)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

  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8、齐读第三段。(学生看大屏幕齐读)

  (三)学*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朗读感悟。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学生感情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

  师: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

  什么叫向导?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答)

  4)请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4、扩展想象。

  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将怎样进行交谈?

  (学生交流展示)

  能把它和前面的对话演一演吗?

  (学生试演)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

  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知识点: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列宁的住所、小山、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的确切位置。引导学生明确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能力点:通过观察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从多种角度观察、分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德育点:使学生养成遇到疑难的事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教学难点: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学*方法

  合作、研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

  1、学*一、二自然段。

  A、在小组内读读、说说、分别谈谈对一、二自然段内容的理解。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思、画、议,学*第三自然段。

  A、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指读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

  B、读、思、画,小组研究,理解词语。

  a、一句一句读,想想列宁是怎样观察的?动笔把有关词句画下来。小组研究研究,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指生读、朗读评价。

  C、填空,展开合理想象。

  训练: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

  蜜蜂。想到——————————————。

  2、他仔细观察,只见———————————。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

  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

  3、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些?

  他想的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齐读。

  哪个词最能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怎样理解?

  4、指读、齐读。

  D、动手绘画,再现情境,明确方位。

  读四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a、列宁住在莫斯科附*的一座小山上。

  b、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c、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

  d、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小组合作绘画,看列宁的住所、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分别应画在哪儿?

  谁愿意到黑板上画一画?

  (2)再读这四句话,互相检查。

  (3)在图上演示列宁是怎样跟着蜜蜂找到养蜂人的。指生到黑板前演示。

  (4)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

  3、学*第四自然段: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A、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读、质疑、小组讨论解决。

  B、指导朗读。

  C、多角度看图,引发想象。

  a、观察哪个是列宁?哪个是养蜂人?介绍一下。

  b、再观察,根据两个人的动作、表情、想象一下养蜂人

  列宁可能说些什么?

  怎么想就怎么说。

  三、归纳总结,引发想象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了《蜜蜂引路》这一课。知道列宁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用蜜蜂做向导找到了养蜂人,如果列宁寻找的不是养蜂人,怎样才能找到呢?

  你靠什么找到了什么?

  四、课后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还有没有不懂的吗?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附*”和“旁边”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蜜蜂图)瞧,它是谁?谁来和蜜蜂打个招呼?蜜蜂的“蜂”是一个后鼻音,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叫它一声吧。

  2、现在呀,请同学们拿起你的手指,和老师一起把小蜜蜂请到黑板上,让我们再一起叫它一声吧。

  3、同学们,你们知道蜜蜂有什么本领吗?

  (1)跳圆圈舞。(2)能认路。(3)喂养幼虫和蜂王。

  (4)采花粉、酿蜜。

  4、这么能干的小蜜蜂,今天还有新的本领呢,他会……板书:引路,什么叫引路?就是为人们带路。课文中的小蜜蜂为谁引路呢?那就让我们随着可爱的小蜜蜂飞进课文吧!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学*要求: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认真读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尽量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朗读,随文识字:

  (1)老师发现同学们读书读得真认真,读了一遍又一遍,不仅声音响亮,而且读书的姿势也非常正确,现在啊,老师想听你们读一读,好吗?谁愿意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你请吧。

  (2)出示第一段: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的一座小山上……

  a、你真能干,这段可不太容易读,里面有好多生字宝宝,谁能看着大屏幕再读一读?

  b、发现了吗?这段话里红色的全部是生字。这么多生字,赶快去读读,想办法和它交上朋友。(自由读)

  c、谁想读?(自由读)声音真响亮!我们一起读吧,老师指一个,你们读一个。(齐读)

  d、把它请出来,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随机点拨)

  莫、斯、附、派、聊。生字障碍我们已经清楚了,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第一自然段读得更好。(齐读第一自然段)

  4、读着读着,我们从文字里发现了一个人物,他是……(列宁)你们知道列宁是谁吗?出示图片。

  5、谁愿意响亮地为大家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竖起小耳朵仔细听,他什么地方读得好?学*人家的长处。我们继续往下读。第三自然段很长,谁想挑战?最后一个自然段呢?

  6、课文读通顺了,那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这三个自然段讲了列宁的一件什么事吗?那简单地说,就是讲了列宁利用蜜蜂来……(指着课题说:引路的事)

  三、细读课文,研读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1、课文中哪一句话的意思和题目的意思相*呢?谁先发现了?找出来读一读。

  2、出示句子:

  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1)你很能干,找对了,谁还想读?

  (2)为人们带路的人我们称为……(板书“向导”并齐读词语)

  (3)这句话中有两个词,它的意思和我们课题中的“引”差不多,谁能发现?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子就找对了,一个是“导”,一个是“领”,它们都可以和“引“组成朋友,谁会说?愿意积累吗?一起读读这两个词语(板书:引导引领)

  3、那真的是蜜蜂带的路?列宁究竟是怎么样找到养蜂人的?那就让我们小朋友都来当当小列宁,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列宁在路上发现了什么?

  4、小列宁们,你们一边走一边看,都发现了什么呀?(你发现了花丛里有小蜜蜂,谁还发现了其他的?还有另外的发现吗?)

  5、摆路线图:

  (1)画路:小列宁们,这是你们刚才走过的小路,那你们发现的花丛在哪里呢?是啊,就在路的边上。(贴图)那房子和园子在什么地方呢?好好地去读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两句话,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收获。

  (2)谁读懂了课文里的话?你来摆?

  (3)交流

  6、小列宁们,你们刚才观察得可真够仔细,(板书:仔细观察)那谁愿意再来当当小列宁,来说说你刚才发现的经过呢?(诶,你就是小列宁啊,怎么说?引导改成“我”。)(指名读)让我们都来当当小列宁,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吧。(齐读)

  7、小列宁们,你们刚才在观察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写什么呢?

  “我”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

  “我”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想:()

  8、小朋友,你们真能干,不但进行了仔细观察,还开动了小脑筋,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板书:认真思考)那结果和你们想的是一样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9、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那个养蜂的人。

  (1)哪个词语证明结果和你们想的一样?(果然)

  (2)是啊,当你看到的事情和你事先想到的情况是一样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果然”来形容。

  (3)找到了养蜂人,这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啊!谁来读?你读出了列宁的开心,你读出了列宁的高兴。我们一起读吧。

  10、课文学到这里,小朋友,你们认为仅仅是因为蜜蜂引路,当了向导,才使列宁找到养蜂人的吗?

  四、拓展延伸,指导书写

  1、这节课同学们学的很用心,老师编了一首儿歌送给大家,喜欢吗?自己读读吧,让我们一起打着节拍读吧。

  (小蜜蜂真勤劳,飞到东来飞到西,采完花蜜把家回。列宁同志真聪明,仔细观察善思考,寻得主人笑开怀。小朋友,学列宁,身边小事别错过,争做生活有心人。)

  2、结课:同学们真是聪明,老师真心地祝愿小朋友今后越来越聪明,好吗?下课!

  板书:

  蜜蜂引路

  向导

  仔细观察,引领

  善于思考,引导

  (画一条路)

  小房子图

  园子图(旁边)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学设计5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感悟课文,识记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激疑: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

  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4、游戏巩固识字: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5、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三、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并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

  二、讨论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附*:靠*某地的。

  常常:时常

  往常:过去的一般日子。

  惊讶:惊异

  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相关链接

  莫斯科:原苏联首都,现俄罗斯联邦首都,是政治、经济、金融,科学、艺术中心。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地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莫斯科市区被一条环城高速公路所包围,这条高速公路的周长为109公里。莫斯科面积为10万*方公里。莫斯科也是全俄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莫斯科还是重要的国际空港,5个机场与俄罗斯国内的200个城市相连。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2)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学设计 1

  文本细读: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他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目的:

  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要素:

  数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记号(过程中二十只蜜蜂受伤)

  条件——两里半、沿途有许多景物、逆向的微风

  结果——四十分钟,两只飞回,并带有满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飞回;

  共计十七只蜜蜂飞回。

  实验结论: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法布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昆虫学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让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严谨与条理,又可以让我们体会人文的细腻与真诚。从科学的角度,法布尔的思考是比较周密的,实验过程是条理清楚的,对实验的记述也是比较客观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辉。如过程中小女儿爱格兰的表现,以及作者对蜜蜂“眺望”“遥远的家园”和“怀念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的猜想,使我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几许亲情与关爱。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课文,体会学*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动物奇特的本领

  教师准备:

  法布而的常识和他的《昆虫记》。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会认“莫、斯”等6个生字,会写“讶、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中谈话:

  我们已经学*了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谁来说说你可以找什么做你的向导?

  二、审题导入:

  1、蜜蜂: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位新的小向导,它就是——蜜蜂。

  看着这两个字,咱们一起读一读,蜜蜂,细心的小朋友在读的时候一定发现了什么?都有“虫”字。

  2、引路:你知道什么是引路吗?

  3、导入:这群蜜蜂又是怎样当向导的呢?让我们随着这只小蜜蜂走进课文,打开语文书119页,发出声音快速地朗读课文,给课文标出小节,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再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三、抓图学文:

  1、汇报:同学们都读得很用心,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列宁,养蜂人)

  2、看图读文:是呀,在蜜蜂小向导的带领下,列宁终于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找到文章插图)

  3、教学第4段: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地说∶“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列宁笑着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看着插图,你听到了什么?“养蜂人”在说什么?

  “列宁”在说什么?

  我相信,有些细心的小朋友一定也注意到了他们此时的表情。

  关注:惊讶、笑着。

  什么情况下,你有过惊讶这种反映?

  4、回读1、2段,认读词语: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请大家读一读1、2自然段,心中有答案了再告诉我。

  t:这篇课文一共有6个生字,有5个生字朋友都躲在第一自然段里了,你能读通吗?

  看来列宁和养蜂的人是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看到列宁会觉得惊讶呢?

  5、回读第4段:

  把刚才同学们说的,还有你自己所体会到的都送进这个句子里,把惊讶的语气给读出来。

  四、学*第3段,体会列宁观察思考:

  1、动听的声音加上生动的表情,使图上的养蜂人活灵活现。那从列宁的表情中你又看出了什么?为什么这么高兴?

  2、小朋友,我们再去看看,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当他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时,他会想些什么?

  当他看到蜜蜂飞进园子时,看到园子旁边的房子时,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3、学生自学感悟

  4、汇报:在讨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来听一听。

  五、共画路线图:

  1、是啊,多么巧妙的引路方式,如果能把列宁到养蜂的人的住处的路线画出来,其他人也不会走错了。咱们一起来画一画这幅路线图。

  2、快速地把文章看一遍,把表示地点的词圈出来。再想一想这路线怎么安排。到课文里找到理由告诉大家。

  3、介绍路线:如果你来当向导,你怎么向大家介绍这幅路线图呢?

  沿着山路走,走着走着,你会看见路旁有花丛……

  4、书写练*。

  六、课堂小结:小朋友,看来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小蜜蜂就会成为我们的向导。其实,在神奇的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比蜜蜂更有趣的向导呢!不管是太阳、大树、北极星还是积雪,还是今天的小蜜蜂,要找到这些向导的法宝是: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复*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4、蜜蜂给谁引路?——列宁。(课件出示)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

  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8、齐读第三段。(学生看大屏幕齐读)

  (三)学*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朗读感悟。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学生感情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

  师: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 (生读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

  什么叫向导?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 (生答)

  4)请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4、扩展想象。

  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将怎样进行交谈?

  (学生交流展示)

  能把它和前面的对话演一演吗?

  (学生试演)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

  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道理。

  2、能认读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蜜蜂、莫斯科”的小资料。

  2、制作“莫斯科、小山、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彩图卡片。

  3、出示句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碰到过困难吗?(板书:碰到困难)

  2、是些什么困难呀?你是怎样克服的?说说看。(板书:克服困难)

  3、如果你不小心迷路了,你会请谁给你引路呢?(板书:引路)

  4、谁了解蜜蜂?蜜蜂有哪些作用?(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

  5、当你迷路时,蜜蜂还能给聪明的你引路呢。(板书:蜜蜂;形成课题:蜜蜂引路)

  二、紧扣课题,启发提问

  1、齐读课题后,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问题。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成如下问题:

  1)蜜蜂给谁引路?

  2)为什么他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蜜蜂又是怎样给他引路的?

  4)他怎么会想到让蜜蜂给自己引路的?

  2、小朋友真了不起,从小就养成了爱动脑筋提问题的好*惯!那么,我们一起来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通过认真思考然后把问题圆满解决。大家说好吗?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仔细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上问题。

  、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边听一边想,非常认真!还有很多小朋友非常可爱地托着腮,皱着眉在认真地思考呢。不过,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老师还得教给你们一个绝招,要不要?(要)那好,这绝招就是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课文,尤其要注意课文中的生字,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请问你们喜欢怎样读呢?

  老师适当介绍读书方法:

  1)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

  2)一边读一边想;

  3)对读;

  4)讨论读等。

  (三)学生自由读,生生互动。

  四、精读课文,展示读书成果

  (一)出示问题1),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学生回答是列宁以后,追问:列宁由蜜蜂引路找谁呀?养蜂人找到了吗?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把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说清楚?

  (二)出示问题2),讲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a、课件出示句子:“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的一座小山上。”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莫斯科”的小资料。介绍时可以相互补充。

  2、讲解“附*”一词的意思。

  教师点拨:读准“附*”的读音,引导学生弄懂它的意思。

  1)你的座位附*有哪些同学?你住的地方附*有些什么?

  2)现在你们知道“附*”是什么意思吗?(离得很*)

  3)1922年列宁住在哪里?(莫斯科附*的一座小山上)

  老师知道“莫斯科”的位置,(随即在黑板上贴图)。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确定小山的位置?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b、课文还有一个地方出现了“附*”这个词语,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1)、课件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园子傍边有一所小房子。”

  2)老师顺着小山在黑板上简画出一条小路,然后出示彩图卡片“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让学生上台动手贴图。

  3)看贴图,练说话。

  请看黑板上的贴图,用上“附*”这个词说一句话。

  c、辨析“常常”和“往常”

  1)游戏激趣,引发争论。

  小朋友,这里有件很有意思的事:“常常”这个词语硬说“往常”这个词和它的意思差不多,肯定是它的同胞兄弟;而“往常”又死不想认。你们来当一当法官评判评判好吗?

  学生辩论。

  2)出示句子,启发辩析。

  a、当地有个养蜂人,列宁(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

  3)练*巩固。

  设置情境: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往常、常常、经常、时常、*常”,学生把词语卡片摘下来放在下面句中,再读一读(注意答案的灵活性)。

  ①放学后,他()到操场打球。

  ②班长的学*成绩非常好,他()得到老师的表扬。

  ③我们学校的校车()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但最*却()由一个女司机开。

  ④他()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d、扫清障碍,回归问题2。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用上“因为————所以———”来回答问题2。

  2)师生小结:因为列宁想( ),可是( ),所以列宁就( )。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找到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教情服从学情:如果学生会提到“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人“这句时,随机讲解“果然”一词的意思。

  教师点拨:列宁敲门时会怎样想呢?(这房子应该是养蜂人的吧)引读“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

  1)“果然”是什么意思?

  2)生活当中什么情况下能用上“果然”这个词呢?

  2、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导朗读。

  1)教师点拨;“惊讶”一词的意思。先让每个学生都做一做惊讶的表情;再问“惊讶”的意思;最后指导朗读对话:谁读得越惊讶,笑着说越自然就可以上台来演。

  2)学生练读

  3)分角色练读

  4)演一演

  a、看插图,想场景:列宁和养蜂人可能还会说些什么?

  b、模拟表演:一生演列宁站在教室门外;一生演养蜂人、

  3、品读列宁的话,问”向导”是什么意思?蜜蜂真的会引路吗?

  (四)出示问题3,精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a请问,你们读懂了什么?

  b师生小结;列宁之所以能找到以前自己从未到过的养蜂人的家里,靠的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c生字教学与说话教学整合训练、

  1)出示训练题1)我一边仔细观察课后的生字,一边认真思考,发现了()这个生字的特点是()。

  2)再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2、出示句子“他仔细观察——————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指名读句子,出示课件,一边指黑板上的贴图一边引导学生说。

  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他想蜜蜂采了蜜要飞回(),而()往往住在蜂房附*,只要我(),就能找到()。

  2)出示问题4,用上“果然”一词回答。

  五、拓展延伸

  1、蜜蜂为什么会引路?这跟列宁有什么关系?小朋友们以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学了课文,你的收获一定不少吧?说来听听。

  2、师生小结:在生活中遇到疑难问题,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是怎样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动脑筋把事情办好的?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学设计 5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或课件。

  2、了解列宁的生*,阅读列宁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感悟课文,识记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激疑: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

  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4、游戏巩固识字: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5、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三、研读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教师适时启发思考: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附*、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结合重点的词句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并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

  二、讨论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附*:靠*某地的。

  常常:时常

  往常:过去的一般日子。

  惊讶:惊异

  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相关链接

  莫斯科:原苏联首都,现俄罗斯联邦首都,是政治、经济、金融,科学、艺术中心。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部,地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莫斯科市区被一条环城高速公路所包围,这条高速公路的周长为109公里。莫斯科面积为10万*方公里。莫斯科也是全俄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莫斯科还是重要的国际空港,5个机场与俄罗斯国内的200个城市相连。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3)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案范本五份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字,会写“蜜蜂、辨认”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课文,体会、学*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

  体会、学*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生字词语,指导写字。

  2.明确实验内容,解疑促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蜜蜂)

  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除了采蜜外,蜜蜂还有什么本领?(做向导、辨认方向)

  2.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3.出示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激发学生学*课文的积极性。结合资料,初步了解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课文,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同学们了解得真多,说得也很流畅。大家读课文读得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学帮忙消灭“拦路虎”。

  2.出示本课字词,检查认读情况。

  出示: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设计意图: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巩固生字、词语。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四、学生互动,解疑促读。

  说说文中的作者做了一项什么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五、学*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实验过程。

  1.读课文,说说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想到做这样的实验的。

  为什么法布尔一定要加上“听说”这个词呢?

  (生齐读后回答)(说明他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非常严谨)

  2.作者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请默读第2~6自然段,先看看他的实验步骤可以分哪几步。

  3.学生画,回答。(用“先……接着……然后……最后……”)师板书。

  4.请同学们齐读第2自然段法布尔做实验的步骤,你从实验过程中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做事认真,十分严谨)

  5.请同学们再默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可以看出法布尔做事认真呢?

  出示: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预设:“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说明法布尔观察得仔细,用词准确。

  说明法布尔边实验边观察蜜蜂的活动情况,还动脑筋思考。

  我们再一起读读第2自然段,感受法布尔做实验的过程和他所表现出来的认真态度。

  设计意图:

  了解实验过程,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法布尔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精神。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法布尔的实验及其对待工作的态度。

  法布尔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呢?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读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精读描写作者的实验过程及结论的句子,感受他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他写了《昆虫记》这本书,我们还学*了这一课的生字和新词。现在,我们再复*一次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吧。

  2.出示生字词,学生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生答)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板书:做实验)

  4.说说作者这样做实验的原因。

  板书: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设计意图:

  复*生字新词,巩固课文内容,引出法布尔的实验精神。

  二、实验结果。

  1.法布尔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但是,实验证明:蜜蜂飞回来了。(板书:飞回来)继续默读第3、4、5、6自然段实验结果部分,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随即点拨,出示句子。

  出示:(1)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小女儿很激动,为什么?(没想到)

  “两点四十分”说明了什么?(女儿记录时间的准确性,“我”用词的准确性)

  出示:(2)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十五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准确无误”指什么?(逆风没有使它们迷失方向,沿途陌生的环境没有让它们偏离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指导朗读,读出重点词。

  蜜蜂不仅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还很强。请同学们看第7自然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呢?

  出示句子: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哪些词语能体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强?(确确实实、尽管……但……)

  课文第1自然段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也强调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请你找出来。

  (无论……总是……)

  这两组关联词都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很强,所以,实验的结果是: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3.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么强,但是为什么还有五只左右的蜜蜂没有飞回来?(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重点词句,研读实验结果,培养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三、研究结论,激发探究。

  1.法布尔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出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为什么说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蜜蜂被装在纸袋里不可能看到行走的方向,也看不到沿途的景物。所以“我”觉得蜜蜂辨认方向不是靠记忆力。

  (2)在放飞时刮起了大风,蜜蜂逆风飞行,又飞得很低,它们不可能看到遥远的家园。所以“我”认为蜜蜂认路靠的不是记忆力,而是一种本能。

  2.什么是本能?当时法布尔为什么无法解释?

  板书:无法解释的本能

  “本能”指人类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

  3.由于法布尔生活在100多年前,可能因为当时的研究条件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但蜜蜂的这种本能是否无法解释呢?请看老师带来的资料。

  提问:在当时的条件下,法布尔能够得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这种结论来源于什么呢?

  预设:来源于他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惯。

  4.从作者的实验获得成功的过程看,要想实验取得成功,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1)对问题要考虑周密。

  (2)要有吃苦的精神。

  (3)要有探索的精神。

  设计意图:

  研读实验结论,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究实验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山区的一户农家。是对动物、植物的兴趣把他带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生活中,像法布尔那样做事抱着严谨的态度,像蜜蜂一样勤勉一生。相信每个同学都能酿出属于自己的甜蜜!

  【板书设计】

  14蜜蜂

  听说——做实验——飞回来

  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无法解释的本能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案 2

  一、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词,初读课文,学*1、2自然段。

  2.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学*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弄清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

  四、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问:这是什么昆虫?(板书:蜜蜂)

  2.谁可以介绍一下蜜蜂?刚才你们说的情况都是自己亲眼见过的吗?法国有一位昆虫学家也听过蜜蜂的介绍,可是他却要做个试验。你们想知道他的试验是怎样进行的吗?我们一起来学*第14课吧!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发准字音;

  2.检查字音,认读生字;

  3.生字游戏;

  4.默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你是从哪知道的?

  (三)细读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理解:听说(板书)

  2.默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请用“ ”点出作者所做的动作词。(板书动作词)

  3.自由读,想象一下:作者是怎样做这些动作的?

  4.同位一读一演,看怎样才能把这些动作演好?

  5.展示演读,其他学生评价。(板书:观察)

  6.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小结、延伸:

  1.看着板书,小结,说说: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上课前,大家介绍了蜜蜂可以采蜜,你们想亲眼看一下吗?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案 3

  课时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弄清实验过程。

  教学重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课前准备:

  背景资料和生字词课件。

  一.走进作者,解读蜜蜂

  1、关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把你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2、教师引述。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蜜蜂王国,走进出生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学家法布尔,看看他笔下的《蜜蜂》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3、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4、扫清字词障碍。

  环节一:

  ①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同桌互考,纠正读音。

  ③小老师领读。

  ④指名读,齐读。

  ⑤把新词放到句子上读。

  环节二:

  ①同桌交流怎样记住字形。

  ②小组汇报。

  环节三:

  教师按字形结构分类,板演示范“论、概、袋、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就要回到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蜜蜂》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2、学生汇报:

  3、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关键词:试验

  4、围绕“试验”,你能用“为什么”或“怎么”提出问题吗?

  三.细读感悟,体验过程

  1、学*第一段

  法布尔在课文的.开头一句,为什么要写上“听说”这个词呢?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

  2、学*第二段

  1、1-3句

  ①读一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②画一画,做批注。画出写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

  ③说一说。(捉-做-等-走-放)

  ④议一议。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你能从试验过程中感受到什么?

  2、学*4-6句。

  前三句写到的试验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做事严谨的品质。后三句作者?

  ①指名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②自己读读,和同桌讨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三句写到“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就已经说清试验的过程了,哪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呢?

  ⑦总结朗读。从试验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研究品质,咱们就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这一段。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案 4

  《蜜蜂》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课前准备:

  生字卡

  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 .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

  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细读课文

  默读课文,明确默读要求。

  a.初次默读,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再次默读,带着问题思考: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结果怎样?。

  c.同桌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实验的过程说一说。

  三、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细细品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b.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c.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三年级下册语文蜜蜂教案 5

  【教学设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2.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学*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2.学*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议一议: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3.课堂练*

  1.学*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蜜蜂辨阻跨括检查确误途陌,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③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三、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五、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

  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六、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蜜蜂辨阻跨括检查确误途陌,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2.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拓展活动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4)

——三年级下册语文《燕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学情分析

  燕子是孩子们熟悉喜欢的一种鸟,尤其是燕子的外形及吃害虫的益鸟形象,学生早就了解过。燕子的外形特点学生容易把握,但难点是作者如何把燕子的外形特点写具体的,如何表达自己对燕子的喜爱之情的。 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

  二、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

  四、教学资源

  1、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在农村,在城市,在树林,随处可以看到一种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生机的小动物,你们知道是谁吗?(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几张燕子的图片。)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l 燕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俊( ) 骏( ) 俏( ) 悄() 拢( )

  竣( ) 峻( ) 哨( ) 梢( ) 笼( )

  添( ) 沾( ) 倦( ) 谱( ) 符( )

  填( ) 粘( ) 圈( ) 普( ) 附( )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全班交流并质疑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2、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抓住“凑”字理解燕子外形上的特点。

  (2)教师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4)背诵第1自然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分自然段指读全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鲜花→增添生机

  4、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学*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2)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教师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因讲解难说清楚。)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 人类的朋友 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试着背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外形美 活泼机灵

  燕子 飞行美 斜身掠过天空 掠过湖面

  停歇美 谱出赞歌。

  教学目的

  1、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会本科生字、新词,运用图文集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二、指导学生看图

  1、微机出示燕子图让学生说说燕子的形状

  2、微机出示插图看图叙述图意

  ①按由*到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②观察*处空中的燕子

  ③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燕子

  四、检查预*:

  1、默读课文,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

  投影:1、燕子的外形特点2、燕子的性情特点

  (2)讨论解答

  (3)练*背诵

  2、理解第二自然段

  (1)看图说说春天的特征

  春天的柳树有什么特点

  理解聚拢、像赶集似的、体会写法

  想想光彩夺目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理解生机和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感情朗读想象画面

  练*背诵

  3、图文对照理解3—4自然段

  微机出示画面

  ①、理解第3自然段

  观察飞行中的燕子

  指明读第三自然段想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看图说说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②、理解第4自然段

  观察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读读第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五线谱、音符各指什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指明读比喻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练*背诵

  六、作业: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讨论交流:

  课文从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分别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

  二、指导、检查背诵

  1、自读课文,完成思考练*第3题(出示幻灯片)

  2、指导学生按自然段背诵

  3、检查背诵(小组互查教师抽查)

  三、指导识记生字、词

  1、出示生字(幻灯片)抽查读音

  2、说说记字方法重点指导俊、拢、奏的写法

  3、练*书写思考练*第4题的词语

  四、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预*海上日出

  板书设计:

  羽毛

  外形翅膀

  尾巴

  赞热

  燕子飞回增添生机美爱

  春大

  姿态优美天自

  飞行速度快然

  心情高兴

  停歇电线曲谱

  燕子音符

  教学札记: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比较盲目,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的观察图画,并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春天,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机,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光,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自然段讲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第三自然段讲在飞行中的燕子的各种姿态;第四自然段讲燕子停歇在电线上,形成了美丽的图景。

  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记叙。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准备,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可以启发学生对春天景物特点的了解,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或者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还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

  本课所描写的画面生动,语言优美,构成生动、感人的意境,教学时要把学生引入情境。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来学*课文,加深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对春天的了解;也可以用媒体等其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等,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特征和美丽;教师还要重视指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感受光彩夺目的春天,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比如,理解春天的特点和燕子的活泼可爱这一重点,可以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通过“唧的一声”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

  本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还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

  学*目标

  1.会认“伶、俐、增”等10个生字,会写“杆、痕、偶”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作者细致地观察和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朗读背景音乐、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

  教学预设:

  (本课教学可用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3)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学*。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讨论识记难记的生字、不懂的词语。

  集体点拨:“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拂”的读音是“fú”,不要错读成“fó”。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这篇文章的确写得很美。下面请仔细读第一自然段,简要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可爱)

  2、再读读这一段,说说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作者是怎样写出燕子的可爱的?

  3、画燕子,互相介绍。

  4、反馈、总结:引领学生体会抓住特点、语言简洁的好处。

  5、小练笔:选择一种小动物,写好它的样子。

  四、巩固字词,指导书写9个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

  “伶”右边是“令”不要写成“今”;“增”左边是提土旁,要书写到位;“斜”第五画是竖钩;“痕”是病字框,不要写成“厂”。

  3.师根据需要范写,学生书写练*

  第二课时

  一、学*第二自然段

  1、配乐自由读这段,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春天的美丽、生机……)

  2、你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呢?

  随机学*:a、“黄绿眉眼”指什么?

  b、“赶集”是什么意思?请说说你见到的赶集的情况?这一自然段描写的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把你脑中的画面描述一下。

  3.指导朗读

  师:你能把这种充满生机的美读出来吗?

  随机朗读指导:

  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4、指名朗读,生生互相点评。

  二、学*第三自然段

  1、是啊,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三段,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生朗读,反馈:燕子活泼、可爱、机灵、飞行快……

  过渡:那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3、抓重点词句,读中感悟。

  随机学*:

  a、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到燕子飞行之快速,理解“掠”;通过“‘唧’的一声”感受到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

  b、“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理解“小圆晕”,画一画感受美。

  4、朗读。大家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看谁读得能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

  三、学*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2、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联系上文和书上的插图来理解。

  4、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5、拓展: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朗读指导

  四、作业

  1、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在课外再摘抄一些描写春光的句子。

  教学链接

  知识拓展:

  燕子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肚皮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是益鸟。在我国,燕子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去。

  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生于浙江永嘉县,原籍福建长乐县。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1931年任燕京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创办《民立》周刊。**后历任全国*委员、中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局长、*副部长。1958年在出国访问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郑振铎毕生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考古研究,致力于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建设。他的主要著作有《*文学史》《*俗文学史》《*文学论集》《佝偻集》《山中杂记》《泰戈尔传》等;主要译作有《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等。1959年出版《郑振铎文集》。他的作品《鸬鹚》(由《鹈鹕与鱼》改编)等,曾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并适当注意感情。

  2.能根据课后提示预*课文。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背涌。

  4.能抓特点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贴燕子图,板书课题燕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是什么样的?

  3.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燕子外形的句子。

  5.填空:

  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着它剪刀似的尾巴,()着身子在天空里()过,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6.读读这个句子,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燕子。

  二、感知全文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朗读体会:读完这篇课文你能说说小燕子是如何给出春天带来光彩的?第二小节要点:

  1)理解“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色彩一一各种颜色的花)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从四面八方集合到一起,这都是因为春天到了,是季节的原因,才使得百花盛开,作者用非常形象的句子,把春天的特征写清楚了,也正因为春天的缘故,小燕子才从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色彩。

  第三小节要点:

  这小节写小燕子的个体活动,是小燕子的飞行,写了几个场景:天空里;稻田边;高柳下;湖面。

  从中可以看出小燕子飞行之处多,飞行速度快,也可以看出小燕子的灵巧。

  3.再读课文2,3节,区分两个小节的不同风格。

  4.读课文最后一小节说说燕子飞倦了,它又会怎么样呢?

  小声读最后小节,完成填空:

  有几对燕子()倦了,()在电线上。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5.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请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6.自己读全文,选择喜欢的一个小结背诵。

  三、语言实践和延伸。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注意抓住小动物的特征。

  )在电线上。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一、利用多媒体激趣导入

  师出示课件并解说:春天,冰雪消融,小草慢慢探出头,河水潺潺流动,河边的柳树冒出嫩绿的芽儿,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快看!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客人,大家观察一下,它是谁呀?——燕子。

  二、初读课文,激**感

  1、我们的第一个小客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让学生读读课文,体会体会,激发学生的情感。

  2、你们找找你的读书小伙伴,读给对方听听。彼此对小燕子的感情。(通过找读书小伙伴即可以检查字音、生字,又可以交流读书方法。)

  3、谈谈燕子留给大家的印象。

  三、合作探究,深入感悟

  1、分小组学*,大家互相交流,明确作者是从燕子的哪几个方面给大家带来如此丰富的印象。学生自己确定学*主题。(主题一:样子。主题二:飞行的情景。主题三:歇息的样子。)

  2、生通过分组学*,选择学*主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进行讨论探究。

  主题一的学*:样子

  (1)电脑出示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子的。

  (2)指一名学生上台作画,师朗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描写顺序和燕子的特点。

  (3)指名上台把燕子的外形向大家介绍一下。(进行说话训练)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5)

——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教学设计菁选

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及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冒”字的妙处;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用纸剪好的荷花、荷叶等。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触发语感

  1.师:同学们,老师出一则谜语,你们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是什么。“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老师边诵边画出了一枝含苞欲放的荷花,学生一看,很快就猜出谜底来了。)

  2.师:夏天到了,荷花已经开了。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去荷花池欣赏美丽的荷花吧!(板书课题,写作者,指名读,齐读。)

  3.(课件播放荷花图片,生观察、欣赏荷花。)师:美吗?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荷花吗?(出示填空题练*:荷花,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读“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设计意图:猜谜的方式导入,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氛围;简笔画新颖、直观、醒目,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各种各样的荷花图片通过视觉感官,触发学生的语感;填空练*的设计,考查了学生积累与运用词语的能力。]

  感知全文,领悟语感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用丰富的词语把荷花形容的.那么美。让我们打开课本,看看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形容他所看到的荷花呢?

  2.课件出示读书要求,指名读: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结合图画。

  3.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注意生字的读音。

  4.出示句子,检查生字词读音。

  (1)白荷(hē)花在挨(āi)挨挤(jǐ)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nèn)黄色的小莲(lián)蓬。(图片)

  (2)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zhāng)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图片)

  (3)我仿(fáng)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shang)翩(piān)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4)蜻(qīng)蜓(tíng)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需掌握的生字词为红色,第一、二句结合图片帮助理解生字词。)

  [设计意图:读书要求的出示,让学生先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红色的使用可以起突出重点、提醒注意的作用;结合形象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本环节的设计突出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在读中扫清字词障碍,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潜心学文,积淀语感

  (一)感受荷叶美

  1.师: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陪”,咱们先去瞧瞧荷叶吧。找出文中描写荷叶的句子,用“—”划出,再读一读。

  2.师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1:从“挨挨挤挤”中我知道了荷叶很多,很茂盛。

  师: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挤着一片,从“挨挨挤挤”中我们知道了荷叶很多、很茂盛(相机板书“多”)。假如你们是荷叶,用动作表现一下“挨挨挤挤”。

  生2:“碧绿”这个词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很绿。(相机板书“绿”)

  生3:“大圆盘”告诉了我们荷叶的形状又大又圆。(相机板书“圆”)

  3.师:这生机盎然的荷叶很多、很绿、很圆,真惹人喜爱。老师这儿带来了一些荷叶,请两位同学来把它们贴到黑板上。(两生上台贴荷叶,师注意提醒体现“挨挨挤挤”这个词。)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动作表现及贴荷叶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况,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

  (二)体会“冒”字的妙处

  1.这么密的荷叶,荷花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2.找相关的句子,课件展示句子,指名读。

  师:用了一个动词“冒”,你们觉得这个“冒”字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

  生讨论可用“钻、露、长”等字来代替“冒”。

  师:你觉得荷花怎样生长才叫“冒”?

  生(交流得出):迫不及待、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争先恐后、自豪等。

  师:请你们把这些词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填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冒出来”的括号中,体会那是一种“怎样的冒”。

  生自由诵读体会。

  3.师:这就是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的情形),请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荷花们要展示自己的美丽,它们像在比美。

  生2:这些荷花争着冒出来,想快点看到美丽的公园、可爱的小朋友。

  生3:它们想和蜻蜓说悄悄话……

  4.齐读句子,加动作,读出使劲、快速长的劲头。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亲密接触,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在真切的赏听、对话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实现在主导价值引领下的多元解读。]

  (三)感受荷花之美

  1.师:白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了!(出示图)看,多美的荷花呀!

  2.四人小组互相说荷花的样子。

  3.指名说,师生评议。(师相机板书:半开 全开 将开)

  4.从文中找描写荷花的句子,用“ ”划出,再读一读。

  5.出示描写荷花的句子,师范读,生闭上眼睛想象荷花的样子。

  6.试着用手势表现这三种样子的荷花。

  7.男女生合作:男生读句子,女生做手势。

  8.“双簧游戏”:一名学生上台朗读他最喜欢的那朵荷花,另外一名学生上台选出那朵荷花贴在黑板上。

  9.师:多美的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你能通过读把荷花的美表现出来吗?(板书:美;生齐读课文。)

  10.找一找:荷花除了美,还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白 香)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把黑白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有声有色的语言。同时在朗读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去读,读出个人的心声,独特的感受。]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1. 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引读第三自然段)作者用了哪三个字来形容这一池的荷花?(活的画)

  2.这一池的荷花就像一大幅活的画,你们知道描绘下这美丽画卷的画家是谁吗?(引导学生说出“大自然”,相机板书。)

  3.其实,不只是荷花,朝阳、晚霞、小溪、大海、高山、原野……哪一处景物不是大自然的杰作呢?它不用原料不用笔,画出世上一切美好的景物,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大自然吗?(神奇、伟大……)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大自然。(板书:热爱)

  想象美景,丰富语感

  1、这美妙的画卷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作者站在荷花池边有何感受呢?听老师朗读第四、五自然段,闭上眼睛,想画面。

  2、我感觉你们都陶醉了,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起立,一起来读这段话吧。边读边加进动作,你是荷花,你就翩翩起舞;你是蜻蜓,你就快乐飞翔;你是小鱼,你就自由地游泳吧!

  4.想一想,如果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还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鸭子、青蛙、蝴蝶、小虾、螃蟹……)

  五、总结回顾,神领意会

  1.这一池荷花是多么令人神往,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配乐朗诵)

  2.我的作业我做主,选择:

  赞美荷花:荷花,

  背诵课内外的描写荷花的古诗。

  动笔画画荷花荷叶图。

  教学目标:

  1、认识蓬、胀、翩等5个生字,学写瓣、露、蓬等9个生字。指导写好“蹈、佛”,写的时候注意笔顺,“蹈”的第十五笔是“”,“佛”的第四笔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挨挨挤挤”、“冒”、“一大幅活的画”中的“活”等词语。

  教学难点:

  1、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2、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感受荷花的静态美。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读通课文,完成预*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花”字。生活中见过什么花呢?

  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中,万紫千红的鲜花给我们的生活*添了很多的快乐。有一种花,诗人杨万里这样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文人周敦颐更是赞美它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这节课我们学*荷花。

  2、板书课题。指导“荷”字书写。

  3、生活中你见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观看图片,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巧攻字词

  想知道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吗?打开书本,到书本中去看看荷花。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词语(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1)指导读音:花骨朵儿、花瓣儿、莲蓬、衣裳

  (2)指导书写:“蹈”,注意笔画顺序,第十五笔是横折,师范写;

  (3)理解词语:翩翩起舞。想象画面。似乎看见了什么?

  (4)连词成句

  ____挨挨挤挤______的荷叶上,荷花___仿佛___在__翩翩起舞____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1至3自然段,分别画出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

  2、再读课文1至3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你认为描写的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在旁边。

  3、交流反馈

  第二课时

  一、品读“姿态”

  1、学*“荷叶”

  (1)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你觉得荷叶长得怎么样?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教学。

  荷叶长得多、茂盛。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挨挨挤挤)

  荷叶长得绿。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碧绿)

  荷叶长得大又圆。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大圆盘)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

  (2)理解“冒”。出示“冒”在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这里应该哪种意思呢?如果把“冒”字换成别的字可以吗?说出理由。

  比较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2、描写了几种姿态的荷花?(三种)

  3、用一个词概括这种姿态的荷花。(半开、全开、未开)

  4、小组交流

  (1)你最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理由,并通过朗读来表达喜爱。通过学生交流随机教学。教师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通过充分的诵读,激活学生的语感。】

  (2)想象:还有哪些姿势的荷花?

  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

  (设计意图:既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又对第二段总分写法进行迁移,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

  二、感悟“画”美

  1、学*第三自然段

  (1)面对这么美的'荷花,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2、学*第四自然段

  (1)任何人站在这一大幅活的画面前都一定会有许多奇妙的感受,那作者呢?他开始想了,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

  (2)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地在荷花池中听听会有什么动人的故事。(师配乐范读)睁开眼睛,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想象:如果你也变成了荷花,还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4)“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荷花的美令我们陶醉,荷花实在是太美丽了,作者在欣赏荷花的时候,被这幅美丽的景色深深陶醉,所以才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出不同的思想内涵。想象荷花翩翩起舞的美丽姿态以及荷花、蜻蜓、小鱼、蜜蜂等聚会时欢快的情景,达到语言内容,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的有机融合。】

  三、赏花写文

  1、正因为如此,历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赞美荷花的古诗,你能说说有哪些诗人写过赞美荷花的诗句吗?指名交流。

  (出示:《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大家都用文字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相机板书:喜爱)再来回顾一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结合板书总结,并相机板书:色、味、形)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自己喜欢的花。

  设计理念

  《荷花》这篇课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

  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设计中,我主要以通过读文章、想画面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感悟文章描写的细腻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并积累语言,学会运用多种形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述能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课文用词的准确,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几句话。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4、学*中开展小组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等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词语复*

  (1)(学生互读互查)

  荷花 清香 碧绿 莲蓬 破裂 仿佛 衣裳

  舞蹈 翩翩起舞 挨挨挤挤

  (2)用上一两个词说说你所了解的荷花。

  2、复*第一段导入

  同学们,通过学*课文第一段,你知道荷花有什么特点?(生:荷花是清香的)(板:闻、香)因此,闻到花香的作者赶紧——(往荷花池边

  去)去干什么?(看荷花)(板书:看荷花)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同去瞧瞧吧。

  二、学*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我”迫不及待地来到荷花池边,看到些什么?

  (示图)学生观察图后回答。(板:叶、花)

  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叶和荷花的?现在请你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然后用直线划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

  (一)品荷叶美

  1、请生读描写荷叶的句子。(出示句子)

  2、比较句子: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b荷叶很大很多。

  师:老师把这句子作了修改,请看看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句,因为第一句“挨挨挤挤”“一个个”写出了荷叶长得多、茂盛。“碧绿”写出了荷花的颜色,也说明荷叶长得茂盛。“大、圆”写出了荷花形状又大又圆的特点。作者还把荷叶当作了大圆盘呢,多生动形象。) (板书:多 绿 大 圆)

  3、小结:简单的几个词、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多、绿、又大、

  且圆的特点。作者写得真美,我们是不是也能美美地读读?谁来试

  试?(指名读)

  (二)品荷花美

  1、体会“冒”的用字美

  过渡:荷叶多美啊!其实,荷花更美(示图)你看,这朵白荷花在

  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我知道这个“冒”有几种意思。出示几种意思让生选:①向外透,往

  上升。②不顾恶劣的环境或危险。③不加小心,鲁莽(mǎng),冲撞。④用假的充当真的。在这句中应选择哪种意思?(①向外透,往上升。)

  (2)“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伸、探、钻”)请把字代入句中

  读读,尽管意思相*,但作者没用其它词,就用了这个“冒”字为什么?(再联系荷叶句子读读)

  你认为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地长出来,才叫做冒出来?

  (迅速地长、争先恐后地长、使劲地长)

  (3)这一朵使劲地长,那一朵也急着要长,谁也不落后,荷花“冒”出来,

  似乎要干什么?(她想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 ??)我们从中体会到荷花的一种什么心情?(高兴地、激动地、兴高采烈地)是的,同学们,作者不用“长、钻、伸”就用“冒”字,那是因为“冒”让我们体会到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激动、荷花的兴高采烈、荷花努力向上和顽强的生命力啊。)

  (4)你看作者的笔下,多美的荷花呀!大家用朗读赞美勇于向上的荷花吧!

  2、体会荷花姿态美

  师:荷花啊!我已经看到你美丽的姿态了。

  (1)请看课文,哪些句子描写荷花的姿态?(请生读)(示句子)作者

  具体写了几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三种)哪三种?(板书:才开、

  全开、将开)

  (2)作者用了什么词把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连接起来了?(“有的”)几个?(三个)

  所以这句子叫——(排比句)。

  (3)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欣赏荷花的姿态美吧,可加上动作。(齐读)

  3、师生配合读第二自然段

  师:听到你们的读书声,老师也想来读读啊,来,我们合作,老师读你们接: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白荷花—— 有的—— 有的—— 有的——

  4、荷花姿态拓展

  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池荷花。(千姿百态、亭亭玉立、仪态万千、婀娜多姿)

  除了以上作者介绍的三种姿势的荷花,你认为还会有哪些姿势的荷花呢?

  (提示:你看,有的荷花低着头,弯着腰,好像在欣赏自己的美丽。还有哪些姿势?)

  请你们发挥想象的翅膀,在小组里交流,合作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填空。看哪小组同学说得最美。

  5、体会“活”画

  哇!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呀!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

  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 作者为什么会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画是怎样的?(美)

  这一池荷花呢?(也美)再回顾课文,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到荷花的美?(生从内容中感受并体会句子的语言美。)

  (2)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生:叶圣陶)

  师:再想想,是叶圣陶吗?叶圣陶是来欣赏荷花的,老师来告诉你吧:是神

  奇的大自然。

  师: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

  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吧!(齐读第三段)

  三、教学第四自然段

  过渡: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也被荷花陶醉了,你们就像那一朵朵美

  丽的荷花一样,绽放自己的美丽的笑脸,你们想把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吗?(愿意!)(板书:想 变)

  1、请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地在荷花池中欣赏,你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范读第四段的内容,学生闭眼静听。)

  2、可爱的荷花仙子们,睁开眼吧!把你看到的、或听到的、想到的跟大家交流吧,看谁说得最丰富、最奇妙?

  3、如此优美的环境真让人如痴如醉。老师也变成了一朵美丽动人的荷花了,你看,蜻蜓、小鱼、等等的小动物都被我吸引来了,你们都想告诉我什么啊?蜻蜓,你好,很高兴见到你。(对话)小鱼、还有小鸟等等的小动物呢?哗,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来了,这样吧,在小组里分配角色,对对话吧,注意礼貌用语啊。(小组合作)小组汇报评价

  4、荷花仙子的魅力可真大啊。我怎么才记起跟作者一样自己并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啊。

  四、总结全文,抒情表达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走进一幅活的画(板书:活的画)。让我们看到荷花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怪不得我国宋代的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这样赞道:荷花(出示)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好吗?

  五、作业布置

  1、写一写: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

  2、背一背:这篇课文写得很美,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六、板书设计 闻 香

  叶:多 绿 大 圆 荷花 看 活的画 花:才开 全开 将开 想 变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翩”等三个生字,学会“蓬”等10个生字,。理解“挨挨挤挤”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感悟,情境体验,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第12课《荷花》和老师一块书写课题课(强调“荷”的书写。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3、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

  4、师: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叶圆如盖,花大叶丽,出污泥而不染,为人们所喜欢,有红粉紫白等颜色,有的还有彩纹,大而艳丽。

  原产于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美丽高洁。宋朝周敦颐《爱莲说》赞誉荷花是“花种君子”给予荷花很高的评价。

  荷花这么美,相信同学们学了课文,会觉得这些荷花更美。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这节课的第一个学*任务

  出示任务一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学*策略

  1、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2、读准生字的读音,并组词。

  3、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4、说说清香饱胀破裂挨挨挤挤翩翩起舞的意思

  小组内分工,做好展示的准备

  自主学*小组学*交流,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1)选小组上台展示交流生字的学*,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出示挨挨挤挤莲蓬花瓣嫩黄

  花骨朵儿翩翩起舞饱胀破裂

  姿势一幅画舞蹈昨夜

  好梦了不起

  hé荷花g花骨朵

  hè荷枪实弹g骨头

  师:老师提醒大家注意,“蓬”“裂”的写法,书上描红

  任务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策略

  1、大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划下来。

  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段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小组自主学*,教师巡视学生学*情况

  全班展示交流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在读中整体感知。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这段写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

  2、读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

  3、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4、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朗读。

  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总结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我们学*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文章是怎样写的,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

  三、检测导结

  1、比一比再组词

  莲()蹈()裂()翩()

  逢()滔()袭()编()

  2、这篇课文是按照观察的顺序描写的:

  闻到花香——()——()——()——回到现实。

  [教材分析]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翩”等三个生字,学会“蹈”等10个生字,。理解“挨挨挤挤”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感悟,情境体验,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花”字。生活中见过什么花呢?

  (娇艳欲滴的玫瑰、千姿百态的菊花、始终面向阳光的向日葵、喇叭似的牵牛花)

  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中,万紫千红的鲜花给我们的生活*添了很多的快乐。有一种花,诗人杨万里这样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文人周敦颐更是赞美它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这节课我们学*荷花。

  2、板书课题。指导“荷”字书写。

  3、生活中你见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观看视频,生谈感受。

  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一段视频。看完以后,大家再来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二、初读课文,巧攻字词

  想知道作者笔下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吗?打开书本,咱们到书本上去看看荷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相信荷花池里的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出示词语(在荷叶上的荷花上出示词语)

  莲蓬衣裳蜻蜓

  饱胀仿佛舞蹈

  挨挨挤挤翩翩起舞

  1)师生合作读词

  2)指导读音:莲蓬(轻声)

  3)指导书写:“蹈”,注意笔画顺序,第十五笔是横折,师范写;

  4)理解词语:翩翩起舞。想象画面。似乎看见了什么?

  5)连词成句

  ____挨挨挤挤______的荷叶上,荷花___仿佛___在__翩翩起舞____呢。

  指名读,谈感受。引导美。

  三、精读一至三自然段

  一)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荷花的美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至3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荷花的美呢?

  颜色、香味、姿态(板书)

  2、你觉得哪个方面描写的最美?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你认为描写的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边上。

  3、交流反馈

  颜色:

  荷花的雪白、洁白很纯洁,似乎看到了白雪公主在翩翩起舞呢,很美。

  荷叶嫩绿和莲蓬嫩黄的衬托,颜色很鲜明,使得荷花更美了。

  香味:

  从清香一词体会到荷花的香味是淡淡的,却沁人心脾。

  一……就……体会到荷花的香味虽然淡,却能飘很远,公园里的荷花肯定很多。

  赶紧、跑:体会到作者闻到花香后很期待见到这些荷花,心情很开心,激动,急切,也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这些荷花。

  姿态:课件出示第二段内容。谁能上来用横线划出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

  1)学*荷花的特点

  划线部分有几句话?描写了几种姿态的荷花?(三种)请三位同学分别读出这些句子。用一个词概括这种姿态的荷花。(半开、全开、未开)板书

  2)小组合作交流

  不同姿态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你最喜欢哪一种?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荷花姿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出示: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又一朵的姿势。

  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还有哪些姿势的荷花?

  (弯着腰的,耷拉着脑袋的,面向阳光的等等)(千姿百态)

  3)指导朗读。

  这么多姿势的荷花,真是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老师忍不住想读读他们了。师范读,指名读。

  每个字都读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美丽的荷花似乎就在我的眼前绽放呢。

  4)齐读。

  千姿百态的荷花在荷花池里竞相开放,真是美不胜收,让人心旷神怡,齐读。

  二)学*“荷叶”

  1、俗话说:好花还需绿叶配。学*“荷叶”的绿、多、圆。怎样的荷叶是挨挨挤挤的呢?谁能上来摆出荷叶挨挨挤挤的样子?(白板的使用,体现交互性)

  2、体会“冒”

  洁白的荷花,碧绿的荷叶,都很美。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你会找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美。老师从这句话也发现了美。

  1)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句子很简单,不仔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它的美的。读一读,体会体会。

  2)作者在这里为什么选择使用“冒”字?请同学们先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么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快速地、争先恐后地、高兴的、心花怒放)指导朗读。

  3)指导背诵

  在这些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了哪些姿态的荷花呢?我们一起用第二段的语言来说一说。

  3、小练笔

  这些美丽的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想要做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呢?一人写一句,根据多名学生的回答编成一首小诗。

  生写并汇报

  洁白的荷花

  从碧绿的荷叶中冒出来

  她想看一看蓝蓝的天空

  她想吹一吹清凉的风

  她想请蝴蝶和蜜蜂来做客

  她想和太阳公公打个招呼

  她想让大家看看她美丽的花裙

  ……

  四、升华情感

  1、我们用自己编织的小诗赞美了心中美丽的荷花。作者也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话,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活的:有生命力的,有表情,有动作,有心情。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6)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蜜蜂实用10份

  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能力。

  4、通过学*,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难点:能理解和运用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目标(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小朋友过来,它呀,身上有一根针,能飞得很远,它最喜欢采花粉和采蜜了。它的画像是这样子的(出示蜜蜂图画),大家说它是谁呀?

  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板书“14 蜜蜂”)

  2、提出学*目标。

  ①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②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成果。

  二、展示学*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写生字新词。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展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法布尔试验的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此环节有时与“学*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查资料,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能力。

  4、通过学*,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目标(3分钟)

  1、谈话导入。

  在上节课的学*中,我们知道法布尔想对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要做一个试验,具体的实验步骤是什么呢?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提出学*目标。

  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成果。

  二、展示学*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流利地朗读第()自然段。

  2、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写法。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赞法布尔。

  3、谈学文心得。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试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小练笔: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2、自主实践:了解关于蜜蜂其它方面的知识,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14.蜜蜂

  捉蜜蜂———做记号———叫小女儿守着———放蜜蜂

  【学*目标】

  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学前准备】

  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2、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

  【教学过程】

  一、课外勾连

  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

  2、播放有关昆虫的图片,请同学们感受昆虫世界的神奇。蝴蝶、蜜蜂、蜘蛛、蚂蚁、苍蝇……

  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

  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要求与方法

  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

  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

  4、在学*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那么,读完课文,你作了哪些整理,作了哪些积累?

  三、合作读课文,再独立完成以上作业,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最后我们再统一组织汇报

  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

  “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

  “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

  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练*设计】

  1、填空:

  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的能力,在蜜蜂的背上做了(),带到了()外,结果,有17只蜜蜂()。

  2、从课文里我摘抄了一些能够表现我对蜜蜂的喜爱之情的句子。

  3、学*了课文,我还要写一点学*体会,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打算。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了解它们,研究它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辛勤采蜜的小蜜蜂。

  2、学生从课前查阅到的资料里说说有关蜜蜂的.知识。

  3、蜜蜂还有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通。

  2、默读,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三、讨论交流。

  1、全班交流。

  ⑴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⑵从虽然手被蜜蜂刺了好多下,但我一直坚持着体会作者为了科学不怕困难的精神。

  ⑶从起风了,陌生的景物等与20只蜜蜂中有17只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自己的家对比,理解蜜蜂这种本能。

  2、从作者的作法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总结、扩展。

  自然界中有许多奥秘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去研究,希望同学们都具有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有为科学不怕困难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阅读《昆虫记》这本书。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 等词语。

  2.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二、预*学案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三、导学案

  A、复*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课文。

  B、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4.5自然段。

  (2)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3)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角色换位,使学生入情入境,启发想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4)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C、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1.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心情又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D、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诱导生疑:读了第3.4.5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1)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2)小结;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E、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1、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堂检测

  1. 巧填词:

  戴( ) 验( ) 湿( ) 确( )

  袋( ) 检( ) 温( ) 却( )

  2. 选选看:

  (1)听说(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那、哪)里,它总是可以回(道、到)原处。

  (2)(在、再)回家的路上,我推(测、侧)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五、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虫的相关知识制成一张手抄报,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六、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十四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二十个词语。

  2、学*默读课文,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学导议,让学生理解、感悟关键词句。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

  通过“听说、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策略: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目的: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要素:

  数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记号(过程中二十只蜜蜂受伤)。

  条件──两里半、沿途有许多景物、逆向的微风。

  结果──四十分钟,两只飞回并带有满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飞回。

  共计十七只蜜蜂飞回。

  实验结论: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法布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昆虫学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让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严谨与条理,又可以让我们体会人文的细腻与真诚。从科学的角度,法布尔的思考是比较周密的,实验过程是条理清楚的,对实验的记述也是比较客观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辉。如过程中小女儿爱格兰的表现,以及作者对蜜蜂“眺望”“遥远的家园”和“怀念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的猜想,使我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几许亲情与关爱。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法布尔图片、简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2、这节课我们将跟随法布尔走入昆虫的世界,一起去探究那里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复*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课件出示词语,自读、领读,检查预*。

  无论、实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陌生、逆风。

  论、验、证、减、阻、括、误、确、陌;实、袋;途、超;概、测。

  3、学*生字。

  概: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个点;论:右边不要写成“仓”;试:右边不要多一撇;减:左边是两点水。

  (三)深入课文,具体学*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就把自家的蜜蜂做上标记,放在纸袋中,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放飞它们。最后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蜂窝。法布尔得出结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他无法解释的本能。

  (2)梳理质疑。

  ①为什么是试验,不是实验?

  试验:为考察某事物的效果或性能,先在实验室或较小的范围内试用或试做。

  实验:为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

  ②蜜蜂是怎样飞回来的?

  ③为什么有三只蜜蜂没有飞回来?

  2、精读课文,探究深意。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我想做一个什么试验?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

  ①预设:试验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因为他“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②追问:“听说”是听别人说的,不是自己亲手验证的。所以他决定要自己做试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听说、认真)读完第一自然段,我们既知道了他做试验的原因,又可以看出法布尔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第一自然段里还有一组关联词你能找到吗?(圈出)“无论……总……”你能说说这组关联词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吗?

  (2)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法布尔又是怎么做的?做试验。

  ①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语句。思考:能不能去掉其中一个环节?为什么?

  ②预设:共四个步骤,不能去掉任何一个环节。

  课件出示:

  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便于观察;

  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为了更好地与其他蜜蜂区分;

  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掌握蜜蜂飞回的时间;

  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

  师:多么细致的安排啊!我们再来读一读做试验的这句话。法布尔的准备多么全面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严谨)

  ③师:蜜蜂被放出后,法布尔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快速找出作者观察到的现象,用曲线画出来。

  ④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作者想到了什么?作者对蜜蜂是否能回到家提出了疑问,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感受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过渡:那么,蜜蜂到底能否回到家呢?

  (3)出示自学提示。

  ①默读三至五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语句。

  ②交流汇报。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师: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推测呢?(预设:根据刚才看到的而想到的)

  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里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师:“也就是说”体会是在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天都快黑了,我们还没见到其他蜜蜂飞回来。(结合“两点四十分”体会观察时间长)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继续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这是一种我们人类所缺少的本能,“确确实实”体现出作者对蜜蜂认路本领的赞叹之情。(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③指名分段朗读:把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态度读出来。

  (4)作者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用心的思考,终于得出了结论。一起读读第六自然段。

  为什么作者能肯定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呢?(一直在袋子里,看不到路,无法识记)作者知道了蜜蜂无论飞到哪里,都能回到家中,并且他知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但他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由于当时科学设备的种种限制,法布尔无法再进一步深究蜜蜂究竟是靠什么来辨认方向的。所以,他在结论里也谈到了他的质疑。那么,读完作者得出的结论,你想对作者说什么?(也可以对蜜蜂说,对自己说,对同学说……)

  (5)总结:法布尔的结论中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也有存在质疑的地方。在面对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时,重要是不是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要学*渗透在试验中的探究精神。

  (6)交流书后关于蜜蜂的知识。

  (四)布置作业

  1、把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2、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或一种动物的活动,抓住其特点进行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为本单元的*作做准备。

  【学*目标】

  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学前准备】

  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2、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

  【教学过程】

  一、课外勾连

  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

  2、播放有关昆虫的图片,请同学们感受昆虫世界的神奇。蝴蝶、蜜蜂、蜘蛛、蚂蚁、苍蝇……

  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

  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要求与方法

  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

  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

  4、在学*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那么,读完课文,你作了哪些整理,作了哪些积累?

  三、合作读课文,再独立完成以上作业,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最后我们再统一组织汇报

  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

  “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

  “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

  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练*设计】

  1、填空:

  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的能力,在蜜蜂的背上做了(),带到了()外,结果,有17只蜜蜂()。

  2、从课文里我摘抄了一些能够表现我对蜜蜂的喜爱之情的句子。

  3、学*了课文,我还要写一点学*体会,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打算。

  【教学思路】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实地观察蜜蜂。教学中,以提问法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并用填表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范本五份(扩展7)

——小学三年级语文《蜜蜂》教学设计(精选5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3、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制作有关蜜蜂的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生字词语,指导写字,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感悟课文,学*2—6自然段,体会法布尔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复*生字词语。

  2、检查句子,

  在上一节课的学*中,同学们读熟了课文,老师找出几个有困难的句子,看看你们的能不能把他们读准确。出示带多音字的三个句子,要求仔细看,用心读。(巩固多音字的识别)

  二、朗读感悟

  1、学*第二自然段

  引入:在上节课的学*中,我们知道法布尔想对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要做一个试验,具体的实验步骤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应的句子。

  (2)交流试验的具体步骤

  (3)试验的步骤能不能去掉一个?为什么?

  (4)理解“大概”,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学*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引入:试验的结果怎样?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请同学们阅读三、四自然段。

  (1)作者认为蜜蜂能回来吗?你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

  (2)第一批回来了几只蜜蜂?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

  (3)此时你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这时,小女儿看见“我”回来了,她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意外)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4)指名学生多人次地带着这种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朗读。

  2、学*第五自然段:

  引入: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请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第二批又飞回来几只蜜蜂,你是从第几自然段读出来的?你们认为它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大概用了多少时间。

  (3)换位思考:现在你就是十七只蜜蜂中的一只,在途中你有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可以是困难,也可以是巧遇。)

  (4)可爱的小蜜蜂们,你们辛苦了,看到你们*安的归来,我是多么高兴啊!你们看作者是怎么夸赞这些小蜜蜂的?你觉得读时要注意哪些词语?

  (5)学生再一次体会读。

  3、学*第六自然段:

  (1)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让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2)学生多遍朗读第六自然段。课件出示句子,再用不是…而是…说话

  (3)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试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发布而通过实验证实了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蜜蜂靠的不是超强的记忆里,而是这种本能作者就是是生物学家,在当时他也无法解释清楚,从这里可以看出发布而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要向发布而学*什么?

  三、拓展训练

  其实蜜蜂身上还有好多小秘密和知识,等着爱思考、细心观察的孩子去发现呢,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课件出示:蜜蜂的分类、蜜蜂的语言、蜜蜂采蜜)

  四、实践园乐园

  1、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

  2、小练笔:以《失踪的三只蜜蜂》为题,发挥你的想象,注意用词准确。

  3、自主实践:了解关于蜜蜂其它方面的知识,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14、蜜蜂

  捉蜜蜂———做记号———叫小女儿守着———放蜜蜂

  成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群小客人(板书课题:蜜蜂)你们了解蜜蜂吗?

  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法国有个生物学家叫法布尔,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好吗?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⑴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新词圈起来,多读几遍。

  ⑵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字词卡片或展示生字词课件,检查认读情况。

  ⑵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议。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朗读感悟

  1、学*第一自然段: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⑵相互交流知道了什么。

  ⑶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2、学*第二自然段: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⑵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说说“我”的试验是怎么做的。

  先说给同桌听听。

  再请两三名泩说给全班同学听。

  ⑶说说在这个试验中,哪些做法是不可少的,要陈述理由。

  ⑷朗读“这时候……几乎要触到地面”这句话,转换角色想一想:假如你当时看到这种情景会怎样想?

  四、课堂练*

  1、指导写字:

  ⑴出示生字卡片“论、试、验、袋、证、概、减、阻”,组词朗读。

  ⑵交流识记生字方法和写字的经验。

  ⑶学生书写。

  2、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抽读生字词卡片。

  2、复述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做试验的有关内容。

  二、朗读感悟

  1、学*第三、四自然段:

  ⑴教师引入:这些蜜蜂能回到它们的家吗?

  ⑵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⑶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回来了几只蜜蜂?这么长的路途,它们用了多少时间?

  ⑷假如你当时看到这两只归来的蜜蜂,你是什么心情?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⑸指名学生多人次地带着这种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朗读三、四两个自然段。

  2、学*第五自然段:

  ⑴教师再引: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其他蜜蜂的下落吧,请读第五自然段。

  ⑵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后,再指名朗读。

  ⑶说说从这一段中知道,又飞回来几只蜜蜂,大概用了多少时间。

  ⑷如果想表达“我”对这些蜜蜂的赞赏,你觉得读时要注意哪些词语?

  ⑸让学生先自己一边读一边体会,然后读给大家听,评评再读读。

  3、学*第六自然段:

  ⑴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佩服小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想不想弄清楚它们怎么会有这种能力的?让我们看看本文作者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是怎么说的。

  ⑵学生多遍朗读第六自然段。

  ⑶你们同意法布尔的这个结论吗?请结合他做试验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语言实践

  1、教师引述:小小的蜜蜂竟有如此大的本领。下面我们来讲讲这个故事,好吗?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讲。

  2、学生自由组合讲故事。

  3、指名学生上台讲故事,师生共同评点。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测、括、确、误、途、超”,组词朗读。

  2、小组内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同桌提醒写字注意事项,介绍写字经验。

  4、学生书写。

  五、积累语言

  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学*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难点:能理解和运用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大概内容。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和蜜蜂图片。

  ②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小朋友过来,它呀,身上有一根针,能飞得很远,它最喜欢采花粉和采蜜了。它的画像是这样子的(出示蜜蜂图画),大家说它是谁呀?答:“蜜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