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9的认识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能熟练地数出个数是8和9的物体,会正确读写,并能用8和9描述物体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能准确、工整地书写8和9。

  通过看、数、摆、说等活动,培养有序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提高用数学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8和9的书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序地数数,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几天,我们共同认识了几个数字宝宝,看,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和我们一起来上数学课了。

  师: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

  生:能。

  师:谁来排?你来。

  生:0、1、2、3、4、5、6、7。

  师:你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生:我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的。

  师:真好。你都能将数字进行排序了。

  师:谁还有不同的排序方法。

  生:我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的。

  师:你真了不起。能想到和别人不同的排序方法。

  师:那你来排排?

  生:7、6、5、4、3、2、1、0。

  【学情预设 :如果排序落下0。师:落下这个数字宝宝0,它好伤心呀!/谁可以给他补充?师:你可真是细心的孩子(师小结:给数字排序时,一个数字宝宝都不能落下,不然它会很伤心的)】

  师:同学们,表现真好。不但能积极回答问题,还能把这些数字宝宝进行有序排列。

  师:现在,又有几个数字宝宝想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你们猜猜它们是谁。

  【学情预设: 生:100。师:我知道,你们最喜欢这个数字了,老师相信,只要你们能够努力,都能得到今天这节课的课堂表现100分。生:20、30。师:好,不错。谁再来猜猜?生:8和9。(再找一名学生)】

  师:到底是谁,老师要揭晓答案了,其实是数字8和9。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深入的了解8和9。

  板书:认识8和9。

  【目标达成】能对数字进行有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课本主题图的学*,感受8和9基数的含义。

  师:数字宝宝呀,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看这美丽的校园,这里面就藏着数字8和9。

  师:能找到它们吗?

  生:能。

  师:请快速打开数学书第50页,你的书上也有这幅图。

  师:认真观察这幅图,边看边数,看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8来表示,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9来表示。好,开始。

  师巡视,提问,你是怎么数的,你还可以怎么数?

  师:谁来说说,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生:8朵花,8棵树,8名学生。

  师:谁也找到了?

  生:8个字。

  【学情预设: 如果没有发现8个汉字。师:同学们再来观察这幅画,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师:谁也找到了8个字?

  生举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一个一个数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师: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数法?你说。(没有时,你们看老师这样数“两个两个数”行吗?)

  生:我是两个两个数的。

  师:现在你来数一数。

  生:2、4、6、8(师指着屏幕)

  师:真了不起,你都会两个两个数数了。

  师:我们一起数数。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呀,找到这么多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师:那我们再来说说那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数字9来表示?

  生:9盆花,9个人,9只蝴蝶。

  师:我们看看,是不是?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8朵花,8棵树,8个汉字等等,都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

  师:那么用几个图片来表示数字8呢?

  生:8个。

  师:那好,请迅速地摆好8个圆片。

  生操作。(找XXX在黑板上摆)

  师:看谁摆的又好又快,哎呀,XXX摆的真好。

  师:同桌互相数一数,摆的是8个吗?

  师:黑板上这名同学摆的对吗?

  师:如果老师这样摆,可以吗?

  师摆(8个圆片)

  师:对,我们这样摆也是8个圆片。

  师:如果让你快速地摆9个圆片,你打算怎么摆?(师站在黑板跟前,准备摆)

  生:一个一个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要添上一个圆片。(师摆)

  师:真的好快,这么爱思考,老师太佩服你们了!

  2、用计数器表示数字8、9

  师:如果让你们在计数器上拨出8和9,你会拨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上的)计数器。

  师:老师拨了几个珠子呢?

  生:7颗。

  师:(神秘地)现在大家注意了,我要变出8颗珠子来了。怎么拨?(师拨)

  师:现在是几颗珠子?

  生:8颗

  师:现在你能在你的计数器上拨出9吗?听要求 边拨边数,开始。

  拨完后。

  师:8颗珠子再拨几颗是9颗?

  生:1颗。

  3、黑板出示点子图,对数字7、8、9比较大小。

  师:我们知道了计数器上有8和9,数字也可以用点子图来表示。

  PPT展示

  师:看看第一个点子图中有几个点子,第二幅呢……第三呢……

  生回答。

  师:老师如果在7和8之间填一个符号,应该填什么?

  生回答

  师:如果8在前7在后这时应该填什么符号?

  生回答。

  师:谁来读读这个式子?

  师:再来看这边。8和9之间填一个符号,应该填什么?

  生回答

  师:反过来,9和8之间添什么符号?

  生回答。

  师:谁来读读这个式子?

  师:7、8、9的大小比较没难到你们,了不起!

  4、出示直尺图,在尺子上找一找8和9,进一步体会8和9的大小。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把断了的尺子,数字不全了,你能帮老师填填吗,怎么填?

  生填。

  师:你们表现这么好,老师带来了几个题目考考大家!请听老师读题!

  (1)8的前面是(),

  (2)8的后面是()

  (3)与8相邻的数是( )

  (4)7和9中间的数是( )

  师:问题解决的又准又快!真棒!

  5、理解几和第几。

  师:这个难题,你还能解决吗?

  师:要求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请快速的打开数学书第51页,自己圈一圈。

  师:你怎么圈的?

  生:我是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

  师:太好了,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回答

  【学情预设: 生:我圈了8只小动物。师:你是从哪边圈了8只呀?】

  师: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师:第二个题,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小动物画上帽子。

  开始画。

  师:你说说,你是在哪个小动物头上画的帽子?

  【学情预设: 生:我在小牛头上画的帽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有――】

  师:为什么在小羊头上画帽子呢?

  生回答。

  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有不同的吗?

  师:老师有个疑问 (师指两 8)为什么都是8, 这个圈是8只,而这个是1只呢?

  生回答。

  师:回答清楚、利索,好。

  师小结:8只表示有8个,第8表示有1个(师动作)

  师:第三个难题,老鼠排第一, 谁排第九?

  生:猴子排第九 。

  师:同意吗?你怎么知道呢?

  生回答。

  师:你是从哪边数的?

  生回答。

  师小结:数数要知道从那边数。

  师: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生:一共有9只小动物。

  师:你们太历害啦,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既然这么历害,你们能像这样(手指大屏幕)提一个问题吗?

  师:谁来提?

  生回答。

  师:瞧瞧:你们都会提问题啦,佩服,老师相信你们以后在数学王国里一定有大作为的!

  6、8和9的写法教学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8和9,8和9 怎么写呢?

  (师领写,生书空,然后描红,最后在课本抄写练*。)

  师:抬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

  师:8一笔写成,从田字格上半格右线中间起笔,从右向上到左,写一个半圆,拐向左下,再碰右线下线左线在横线中线相交,一直写到起点处,收笔。

  师:写8要注意什么?

  师:打开51页,写8,描两个写一个。

  师:9一笔写成,从田字格上半格右线中间起笔,向上碰上线中间,向左碰左线中间,绕圈碰横中线中间,向上绕到起笔处,再折线向下写斜线,到下线中间,收笔。

  师:写9要注意什么?

  师:接着,写9,还是描两个写一个。

  (三)巩固练*

  书上54页,练*十一的第1、3题。

  第一题:小猫钓鱼。

  师:刚才你们帮十二生肖解决了难题,被一个小动物发现了,觉得我们很厉害,也想让我们帮忙。

  师:请看(ppt)它的要求是按0-9的顺序连线,你们能完成任务吗?

  打开54页,开始连(记得用尺)

  错误做法展示。

  师:你是老师这么连的吗?这个小动物是谁呀?

  生:小猫。

  第二题:

  师:今天是动物大聚会吗,又有一波小动物坐火车赶来了,看火车已经从隧道里出来了,小兔说:我在第一车厢,小猴就想,那我在第几车厢呀?谁来帮帮小猴?

  师:你怎么数出来的?

  师:又有一列火车驶进了隧道,谁能给漏在外面的车厢标序号吗?

  【目标达成】能熟练地数出个数是8和9的物体,并能用8和9描述物体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能工整地书写8和9。

  (四)课堂总结

  师:你们今天表现真好!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师:数字宝宝,陪我度过一节快乐的数学课。同学们,只要你在今后的学*中多去关注数字宝宝,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和数字宝宝成为好朋友。

  四、板书设计:

  认识8和9

  8 9

  9的认识教学设计 2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 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 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纸、学具( 10以内)

  教学过程:

  一、准备

  请第三行的前四名同学站起来。

  请第四行的第三位同学站起来。

  说说我们学*了哪些数呢?他是按什么顺序说的?

  请大家按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的顺序读出这些数。

  二、探究

  1、数数、认识数字

  校园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愉快地劳动。

  你从这热闹的场面中看到了些什么呢?

  谁来先说说与 8有关的事物?

  (8个同学在劳动 校道旁有8棵树 花坛里开了8朵花 黑板上有8个字)

  都用 8表示。 (板书8)

  与 9有关的事物有哪些呢?

  (参加劳动的共有9人 黑板下边有9盆花 花丛中有9只蝴蝶在飞舞)

  都用 9表示。 (板书9)

  请大家说说自己看到的事物,注意把数量相同的放在一块叙述。

  请看这里的点子图,图上的点子用几表示?

  (你是怎样清点的?)

  能说说生活中与 8和9有关的事情吗?

  拿出自己的学具:先数 8个,摆在桌上,边摆边数,想一想8与哪个数最*?

  再请你数出9个,在桌上摆出来。

  在刚才数图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数的顺序

  如果我们让 8和9与前面所学的这些数一起来排队,它们该排在哪个位置上呢?谁来排一排?

  拿出自己的小米尺,看一看, 8和9的位置排对了吗?

  齐读(顺、倒)

  3、比大小

  如果我们把 8和9与它们前面的数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呢?谁来猜一猜?

  借助点子图比。

  从位置上看。

  7添上1才是8

  4、这里有一群蝴蝶,它们想穿上漂亮的衣服。大家愿意帮帮它们吗?

  请看清楚要求:给左边的 8只蝴蝶做上记号,再给它们涂色。

  给从左数第 9只蝴蝶涂上红色,是什么意思,再想一想:要给几只蝴蝶涂红色呢?是哪一只?

  请按要求涂色。

  5、写数

  8象什么?8是一笔写成的。从这里着笔,先写一个拼音字母s,不提笔,斜上去回到起笔的地方封口, 8就写成了。

  谁来说说 9象什么?9也是一笔写成的,与写拼音字母q很象,只是这 ┃ 斜着写。

  请大家在书上描红写 8和9。

  三、总结

  大家看一看,我们又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呢?

  你有哪些收获呢?

  对8和9,你知道了些什么?

  9的认识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具体事物的量理解8和9的含义,知道0~9的数序,并会比较0~9几个数字的大小。

  2,通过摆一摆,记一记,比一比等活动能够有序地写出8的组成,并以此类推有序地写出9的组成。体验从无序到有序的思维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

  4,体验数学学*的快乐和尝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理解8和9的含义。

  2,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难点】

  有序地写出8和9的组成。

  【学具准备】

  每人9跟小棒

  每人练*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 出示校园照片)

  谈话:我们的校园环境特别优美,我们要保护校园环境。

  ( 出示主题图)

  瞧!有几个小朋友就这么做了。

  二,探究8和9的含义

  (一)数数

  1,总体感知

  问:图上小朋友在干什么 图上有什么 各有几个 你是怎么数 的?

  2,认识8

  (1)感知8个事物:整理课件出8个事物

  (2)用点子图表示8个 事物

  (3) 用数字"8"表示8个事物和8个点子

  3,认识9

  (1)感知9个事物:课件整理出9个事物

  (2)用点子图表示9个 事物

  (3) 用数字"9"表示9个事物和9个点子

  ( 二)举生活中的例子

  在生活中8可以表示什么 9可以表示什么

  ( 三)书写8和9

  ( 四)0~9各数的顺序

  1,在计数器上表示8和9

  2,直尺上表示8和9

  (五)比大小

  7 ○ 8 8○9

  8 ○ 7 9○8

  (六)序数和基数

  一共有几张笑脸

  把左边的八张笑脸圈在一起,

  给从左数第九张涂上颜色。

  三,探究8和9的组成

  (一)8的组成

  1,8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发

  2,要求

  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摆一人记录。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5,学生判断改正

  6,观察比较

  (1)哪种是按顺序记的 按怎样的顺序

  (2)按这样的顺序记有什么好处

  7,重新有序记录在作业纸上

  8,读一读,记一记

  (二)9的组成

  1,写出9的组成(有困难的可以边摆边记)

  2,汇报整理

  3,读一读,记一记

  (三)巩固应用

  1,师生对口令

  2,同桌对口令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你还想知道什么

  9的认识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的例题,第22~23页“想想做做”的*题。

  [教材简析]

  认识6~9是先通过主题图数出6~9各个数,再通过算珠一一对应地抽象出6~9,让学生认数、写数。然后在“想想做做”里通过涂一涂、数一数、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等方式,加深对6~9的各数含义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认识并会写6~9,掌握6~9的顺序。

  2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

  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旧知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瞧,它是谁?(电脑演示可爱的动物“狗贝贝”及带来的数字娃娃)数字娃娃依次出示,并让学生根据出示的数练*认数、读数。

  2复*旧知:瞧,这些数字娃娃多粗心呀!连队伍都没有排好,谁能把它们从小到大排排队?引导学生复*5以内数的顺序。

  3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袋漂亮的玻璃珠,同学们每人抓一次,看你抓到了几颗?引导学生初步接触6~9。

  [评:通过多媒体课件复*旧知识和利用抓珠子的情境教学,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认识6~9。

  (1)提问:(电脑课件出示:屏幕中有老师带领学生做套圈游戏)同学们,你观察到什么?小组交流。通过学生汇报得到:6名学生、7个人、8个套圈、9个套桩。

  (2)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6、7、8、9个珠子,小组里互相看看拨得对不对。

  (3)从学具盒中分别找到这些数字卡片。教师说数,学生举相应的数字卡片。组长说数,组员举数字卡片。

  (4)涂色游戏:看到相应的数,就在下面相应数量的圈里涂上颜色。(“想想做做”第1题)

  2学写6~9。

  (1)提问:我们认识了6、7、8、9这4个好朋友,你觉得它们像什么?怎样把它们写好呢?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独特的记忆方法。教师重点指导写数的方法,先讲清起笔、运笔,再临摹写在22页的田字格里。

  (2)谈话:今天我们的老朋友“狗贝贝”又给我们介绍了它的新朋友。我们来认识一下吧,(电脑课件出示鲨鱼、金鱼、虾、蟹)数数它们分别有多少?并把它们的数量写出来。你要写对了,它们就会吐泡泡向你表示感谢呢!(“想想做做”第2题)

  [评:这一层的设计,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新的数学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6、7、8、9,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依据他们已有的经验设计了举数字卡片的游戏,来巩固学生的已有知识。并且注意分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写数对低龄儿童来说是比较枯燥的,这里设计了老朋友“狗贝贝”介绍新朋友,让学生反复学写数字,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达到练*的目的。]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讲述:我们认识并会写6、7、8、9了,下面“狗贝贝”想带领你们这些聪明的小朋友到闯关游乐城去玩玩,咱们出发吧!(电脑课件出示游乐城)

  1第一关:看数继续画。(“想想做做”第3题)

  交代:每个同学有一张题纸请你帮贝贝继续画,要求看清上面的数。

  学生做完到实物投影下展示,并反馈。

  2第二关:打扑克,比大小。(“想想做做”第4题)

  交代:每个同学拿出数字卡片,同桌为一组,两人同时出任意一个数,同时说出比较的结果,快的一方获胜,可以得到对方的卡片。

  选几组学生汇报,学生可以互相评价。

  3第三关:找座位。(“想想做做”第5题)

  (1)(课件出示:8说:“我应该站在哪里?谁比我小呢?”7说:“谁比我大?我应该站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由于答案不是惟一的,所以只要答对就予以肯定。

  (2)学生在题纸上填尺子刻度,并观察5离8*一些,还是离1*一些?

  4第四关:吃水果。(“想想做做”第6题)

  讲述:“狗贝贝”对每一位同学都很满意,它为每个小组拉了一车水果作为奖励,只要你答对了它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水果。分小组合作练*,做完后学生互评。

  5按要求排队。

  教师先选一组示范:第6个同学举手,前面8个同学向左转,第7个同学蹲下等。以小组为单位排队,选出发令员提出要求,学生分组活动。

  [评:教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用闯关游戏的活动形式呈现,并安排了按要求排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始终在轻松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并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四、总结评价,归纳学法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高兴吗?你们每个同学都很认真。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同伴给你什么帮助?互相说说,再告诉大家。

  [评:最后的总结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学*的方法和所学到的知识,体会到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的好方法。]

  [总评]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愉快地投入到学*中去。学生始终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由于学生在以前接触过6~9这些简单的数,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应用上。

  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整节课巧妙地利用了“狗贝贝”这个孩子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带领孩子学*。开课用它来复*旧知,在掌握新知以后又运用了多种活动形式把教材中的*题融入课堂,加入实践性的排队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9的认识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课本第53、54页,第59页1、2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了解8 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会正确读写8和9。

  2、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有序地数数的方法。

  3、结合8和9的学*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8、9的物体个数;会写8、9;会比较8、9的大小。

  教学难点:

  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出示主题图,这是一幅“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图,谁能说出图上的小朋友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都做了些什么?谁能数出图中与数字8、9的物体? (小组讨论,汇报时比比哪组数到的物体多,表达最完整。)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为8和9的物体有:

  ①校园两旁有8棵大树; ②花坛里有8朵花;

  ③黑板上有8个字; ④黑板下面摆放着9盆花;

  ⑤有8名同学和1位老师共9个人在花坛旁劳动;

  ⑥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物体时,可能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应通过比较有意的引导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来数,揭示课题。)

  二、学*交流,探索新知。

  1、数点子图,摆学具。8个○,9个△。(师:现在就请你从学具盒里选出你喜欢的学具,边选边数,把它放在文具盒下面,(学生活动:摆学具、互数学具)一边摆一边想,摆完几摆8,把8摆完摆几。)

  2、说说生活中的8和9。

  师:你们看,8像一个小葫芦,9呢,就像是我们吃饭用的小勺子。看来8和9离我们真的好*,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的8和9吗?(比如说《动漫世界》8点开始,螃蟹有8条腿,我有9本故事书……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时要注意留心观察,让这些有趣的数字小伙伴走进你的生活。

  3、教学数序。

  (1)、用计数器拨珠子。先拨7个珠子,让学生仔细观察,再拨一个珠子,是几个珠子?再拨一个呢?(让学生体会8比7多1,9比8多1。)然后回拨,9个珠子拨走一个还剩几个?再拨走一个呢?

  (2)、引导学生观察尺子。

  师:这些数在格尺家族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展示各种尺子),你们猜一猜7的后面是几,我们一起读一读,8的后面又是几呢?

  9前面的一个数是几,8后面的一个数是几?谁和8手拉手,9比谁大,8比谁小。

  (小练*,出示直尺图)

  5、比大小。(出示点子图)

  引导学生通过数点子,比较7、8、9的大小。在书上填空。

  反馈。小练*,比较0-9的大小

  师:你能从我们学过的数中选择两个,用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活动:两人分别拿一个数,第三个拿符号,第四个判断是否正确。)

  6、教学8、9的序数含义。

  这里有一群蝴蝶,它们想穿上漂亮的衣服。大家愿意帮帮它们吗? (出示蝴蝶图,学生做在书上)

  请看清楚要求:圈出给左边的 8只蝴蝶。 给从左数第 9只蝴蝶涂上红色,是什么意思,再想一想:要给几只蝴蝶涂红色呢?是哪一只? 请按要求涂色。

  7、教学8和9的写法。

  ①教师领写(讲解书写要领和占格情况);②学生书空;③描写、实写。

  (8字是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起笔,自上而下,先写一个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处连接,一笔而成。最后请学生看着黑板上的“8”字空写,再让学生用食指在桌面上练*写“8”。)

  指导9的书写 (9字是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个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面,注意要圆滑,不能右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下方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学生练*在课本54的写字格里描9。)

  三、再次巩固、应用新知。

  1、59页练*八第1题。

  2、各小组“开火车”报数:从1到9,从9到1。

  四、全课小结。

  大家看一看,我们又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呢? 你有哪些收获呢? 对8和9,你知道了些什么?


9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阅读


9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1)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9篇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旧知回顾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见过面了,但是老师没有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什么知识。请看大屏幕,读一读。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数学王国,去认识一个新朋友“倍”。在学*新知识之前,同学们先来解决几个小问题。(出示课件)

  1、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 2个4。

  3、先观察再说一说。

  ⑴这是几个几?(5个3)

  ⑵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⑶要求5个3是多少应该怎样计算?

  3、拍手游戏。

  ⑴老师拍几下,学生拍2个老师拍的那么多。想一想,你该拍几下。

  ⑵老师拍几下,学生拍2个老师拍的那么多。但是要让大家听出你拍的是2个几,注意停顿。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创设的动感,拉*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图片复*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白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板书: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1)白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还可以说成“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指名说,再集体说。

  (2)师再拿出2个白萝卜,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板书: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4倍。

  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白萝卜有4个2。)集体数一数。

  (3)完成书中第50页例1:观察思考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关系,圈一圈、填一填。如果有6个2呢?(就是2的6倍。)10个2呢?(2的10倍。)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没错,当我们把2个胡萝卜看成一份时,白萝卜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倍。

  出示3个红萝卜,再讨论白萝卜是红萝卜的几倍。

  (4)师追问:你又发现了什么?(3个3)每个3分别表示什么?

  (5)探究:这两个问题都是把谁看成一份的量?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时,都要把“是”后面的量看成一份,不信,你看。(出示课件:粉花、黄花)教师及时追问:谁是一份的量?

  (6)即时练*:圈一圈,判一判(课件出示)

  (7)巩固加深(课件出示:圆片)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实物带有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需要从感受中获得感性积累,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上述片段中,从几个几过渡到倍的语言表征,让学生经历从对生活中具体实物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过程。再让学生自主发现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形成对新知的巩固与运用,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即时练*既是对新知学*进行简单反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1份”的标准不管是在哪一行,都不会影响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关系,要明析谁是“1份”的标准量是关键。

  4、动手摆一摆,体会“倍”的关系。

  (1)想一想,摆一摆。课件出示

  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是什么意思?

  学生动手摆一摆。

  (2)同桌商量一起摆,只要摆出蓝圆片和红圆片的倍数关系即可。

  【设计意图】“1份”标准不变,倍数发生变化,比较量也在发生变化,强化标准量的唯一性。逐步解开“倍数关系”的种种类型。在这个片段中,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5、游戏:拍一拍,深化“倍”的理解。

  (1)教师拍2下,请学生拍出2的3倍。要让大家清晰的听出3倍的关系,注意停顿。

  (2)教师拍3下,请学生拍出3的4倍。

  【设计意图】游戏向来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拍一拍让学生对倍的理解实现了从形到声的过渡,赋予学生对“倍”知识多方面立体的感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

  (三)巩固练*,运用新知

  1、想一想,说一说

  相同的.图形没有放在一起,你还能看出它们的倍数关系吗?你是怎么想的?(找到其中的规律,渗透比例思想,并用苹果的总数与梨的总数进行比较进行检验。)

  ( )是( )的几倍。

  2、填一填

  图没了,你还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是3的( )倍。(因为6里面有2个3。)

  18是6的( )倍。

  ( )是5的2倍。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的提升。第1题物体穿插摆置,但又有规律,渗透了比例思想,可以从一组物体数量中,也可以从整体数量中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并可以互相检验;第2题脱离了形象物体的参照,抽象成数字,从感性提升到理性.

  (四)回顾反思,梳理全课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能举例说说吗?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1及做一做和P53-练*十一第1题

  教材分析:“倍的认识”一节是在了乘法口诀的基础后出现的。例1是以六只小兔身边的萝卜引出谁是谁的几倍的关系,根据3个2根,5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逐步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惯。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惯和对数学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一般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方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胡萝卜贴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激趣导入

  苹果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水果,我们都见过也都了解它,今天,我要考你一些关于苹果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知道吗,3个2也可以说做2的3倍,今天我们就来学*“倍”。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苹果是我们所喜欢的食物,小兔子喜欢什么?(白菜,萝卜),回答的真好,这一天小兔子就去寻找他所喜欢的萝卜了,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看看。(先出示课件问题,后播放Flash)

  看完故事后请回答:

  1、他们都找到了什么萝卜?这几种萝卜各有多少个?(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小兔子想很快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很快知道吗?(学生独立思考,给出思考时间)。

  算一算。(有没有更快的办法?提示现在这么乱,我怎么知道有什么关系)摆一摆,请学生说,教师演示。

  ……比……多、少多少?(提示:我们今天学*的是倍,那么用倍可以描述红萝卜与胡萝卜的数量关系吗?),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

  你知道他为什么说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吗?他说的对吗?

  我们把手中不同颜色的小棒看做不同的胡萝卜,来摆摆试一试

  (二)探究新知

  1、摆萝卜(学生叙述,教师黑板摆放)。

  师:像这样把6根红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把胡萝卜两两圈起来),就是几个2根?(3个)

  引导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所以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板书)

  (先由老师引导认识“倍”的概念,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体验,将“倍”与“几个几”直观的联系起来。)

  2、叙述(倍)(个人,小组,全班)

  有2根,有3个2根(共有6根),我们说

  的根数是的3倍,也可以说6是2的3倍。

  3、思考:那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学生自己思考)讲述思考过程

  师:大家再一起看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

  白萝卜是几个2根呢?怎样摆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一数。指名学生上黑板用白萝卜贴纸演示,摆一摆。

  师: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

  指名学生回答,将白胡萝卜两两圈起来。(板书)

  有(2)根,有5个2根(共有【10】根),我们就可以说根数是的(5)倍,也可以说(10)是(2)的(5)倍。

  3、巩固“倍”的概念。

  ①胡萝卜数好了,小兔子就开吃了,它先吃掉了一个红萝卜(拿走一个),那大家再想想,白萝卜变成了红萝卜的几倍了?

  同桌讨论怎样摆。指名学生上台摆胡萝卜,在后面写上有几个几,然后回答,集体订正。

  ②贪吃的小兔子又吃掉了两个白萝卜(拿走两个),那现在白萝卜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呢?

  同桌讨论怎样摆。指名学生上台摆胡萝卜,在后面写上有几个几,然后回答,集体订正。

  引导小结:“倍”就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

  三、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拍了多少下手,你们就拍多少下,从第一组开始,看哪个组拍的又对又齐。(教师拍两下,每组学生拍两下。)

  通过体验一个两下与四个两下的关系,引出倍的概念。

  师:像今天这样,我们就说你们拍的数是老师的四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

  (拍手接力连接了新旧知识,且操作简便,耗时少,可以为后续学*留出更多时间。)

  二、引导探究,认识新知

  师:老师今天就给小白兔准备了好多不同的胡萝卜。大家一起数一数图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贴上大胡萝卜贴片,两两贴在一起。)

  那带叶子红萝卜有多少根呢?(贴上红萝卜贴片,两两一起贴在黑板上。)

  师:像这样把6根红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把胡萝卜两两圈起来),就是几个2根?(3个)

  引导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所以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板书)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现代小学数学》第三册).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倍”的概念,建立有关“倍”的表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倍”.

  教学难点:

  认识“倍”.

  教具:

  电脑及教学软件、图片、投影片.

  学具:

  判断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一)8里面有( )个4

  12里面有( )个3

  18里面有( )个6

  (二)第一排有( )个▲ ▲▲▲

  第二排有( )个3 ■■■ ■■■ ■■■

  二、新授部分:

  (一)师:今天我们学*新知识:“倍”的认识(板书)

  出示:两只黄蝴蝶

  师:把两只黄蝴蝶看成一份.

  再贴六只粉蝴蝶.

  问:粉蝴蝶有几个2只?

  师:粉蝴蝶有3个2只.我们说,粉蝴蝶的只数是黄蝴蝶的3倍.(板书)

  两只黄蝴蝶看成一份(倍)

  粉蝴蝶有3个2只

  粉蝴蝶的只数是黄蝴蝶的3倍

  让生看一遍,再请两个学生读.

  师:要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首先要确定谁做一倍,把另一个数量和它比较.有几个1倍,就是它的几倍.

  (二)出示3个桃子,12个梨

  师:如果把3个桃子看成1倍(出示),梨有几个3?

  出示:梨有( )个3

  ( )的个数是( )的( )倍.(讨论)

  (三)出示:

  ●●●●

  ★★★★ ★★★★

  问:谁能用3句话说出五角星和圆片的倍数关系?

  先讨论,再回答.

  生口述,师出示:

  把4个圆片看作1倍

  五角星的个数有2个4

  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2倍

  师:再加上4个五角星.(贴图)

  问:这时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为什么?

  师:再取下两组五角星,问:这时五角星的个数是圆片的几倍?为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上面几个题,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比较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时,首先看把谁作为一倍,再把另一个数量和它比较,看有几个一倍,就是它的几倍.

  问:谁还有不明白的?

  师:下面,我们做几个练*,看谁掌握得最好.

  练*:1.第一排摆2根小棒作为一份

  第二盘摆3个2根

  问:看你摆的小棒,谁能说说第二排是第一排的几倍?为什么?

  2.第一排摆3根小棒

  第二排摆的是第一排的4倍

  问:怎样摆?为什么?

  3.拿12根小棒

  师:把12根小捧摆或二排,要使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的3倍,应怎样摆?(先讨论,再摆)

  三、巩固练*

  (一)电脑演示3道填空题(略)

  (二)判断

  1.有3只黑兔.白兔有5个3只,我们说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 )

  表示:▲的个数是●的4倍.( )

  3.说出下图中有哪几种倍数关系?(书上)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五、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旧知回顾

  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蔬菜满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先后出示)

  1.先观察再说一说。

  (1)先出示第1幅图(2个辣椒),依次出示第2,第3、第4幅图。

  问题:先摆了几个2?又摆几个2?现在有几个2?

  (2)出示玉米图(3个一组)

  问题:几根玉米为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

  (3)出示紫薯图(5个一组)

  2.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4个2、5个3、3个5。

  3.思考:

  (1)5个3,从哪里体现出“5”,又从哪里体现出“3”呢?

  (2)3个5,从哪里体现出“3”,又从哪里体现出“5”呢?

  (3)3个5与5个3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食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创设的动感,拉*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图片复*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板书: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1)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的根数是的3倍。

  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呢?

  (2)自主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白萝卜有5个2。)集体数一数。如果有6个2呢?(就是2的6倍。)10个2呢?(2的10倍。)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如果有几个3呢?(就是3的几倍。)有几个4呢?(4的几倍。)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几个几就是几的几倍。)

  板书:几个几几的几倍

  (3)讨论: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谁是胡萝卜的几倍。是把胡萝卜看成一份的标准。我们称之为“标准量”,及时板书。

  (4)即时练*:圈一圈,填一填(课件出示)

  从图中看出,()的只数是()只数的()倍,()是一份的量(标准量)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实物带有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需要从感受中获得感性积累,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上述片段中,从几个几过渡到倍的语言表征,让学生经历从对生活中具体实物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过程。再让学生自主发现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形成对新知的巩固与运用,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即时练*既是对新知学*进行简单反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1份”的标准不管是在哪一行,都不会影响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关系,要明析谁是“1份”的标准量是关键。

  4.动手摆一摆,体会“倍”的关系。(课件出示)

  (1)教师在黑板第一行摆5根小棒,出示小精灵的要求,请学生在第二行中摆出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4倍。(指名上黑板摆,其他同学在课桌上操作。)

  (2)评价。用笔圈一圈是不是4个5,说一说这是以什么为标准量。

  (3)变式练*。

  提问:如果要使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3倍,应该摆几个几?5倍呢?……

  (4)检验。示范演示,用笔圈出3个5,或5个5,让学生指出以什么为标准量。(体会标准量的唯一性:“第一行的5根小棒”)

  【设计意图】“1份”标准不变,倍数发生变化,比较量也在发生变化,强化标准量的唯一性。逐步解开“倍数关系”的种种类型。在这个片段中,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5.游戏:拍一拍,深化“倍”的理解。

  (1)教师拍2下,请学生拍出2的3倍。想想怎样体现2的3倍,让别人能听出3个2来?(每拍1个2,中间停顿一下。)

  (2)教师拍3下,请学生拍出3的4倍。

  【设计意图】游戏向来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拍一拍让学生对倍的理解实现了从形到声的过渡,赋予学生对“倍”知识多方面立体的感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

  (三)巩固练*,运用新知

  1.圈一圈说一说。课件出示

  师:还可以怎么说?(是的2倍)

  思考:是的2倍,是的2倍,都是2倍,为什么和的数量不一样呢?(标准量不一样。)

  【设计意图】以图片呈现,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以表象建立概念。从起初的“1份数不变,几份数变化”到“1份数变化,几份数不变”两个层次的推进,让学生体会“标准量”在变与不变比较中,强化概念的形成过程。

  2.想一想,说一说

  相同的图形没有放在一起,你还能看出它们的倍数关系吗?你是怎么想的?(找到其中的规律,渗透比例思想,并用苹果的总数与梨的总数进行比较进行检验。)

  ()是()的几倍。

  3.填一填

  图没了,你还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是3的()倍。(因为6里面有2个3。)

  18是6的()倍。

  ()是5的2倍。

  4.画一画

  要求:画和,画出你想研究的倍数关系。

  第一行画:

  第二行画:

  ①()是()的1倍。

  ②()是()的2倍。

  ③()是()的()倍。

  5.反馈交流。*台展示学生作品

  ①理解:两个量之间1倍的关系。

  ②分析:相同的2倍,的个数和有什么不同?

  ③感悟:一个量是另一量几倍的关系时,辨析“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关系。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的提升。第1题通过排列整齐的分类图形,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体会标准量不一样,即使倍数相同,结果也是不同的;第2题物体穿插摆置,但又有规律,渗透了比例思想,可以从一组物体数量中,也可以从整体数量中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并可以互相检验;第3题脱离了形象物体的参照,抽象成数字,从感性提升到理性;第4题答案不唯一,让学生思维进行拓展,通过练*,沟通“倍”的概念与乘法意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倍概念的知识链。

  6.有关“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长”

  师:“倍”不仅可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的威力也是无比的。不信,老师就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故事的名字叫《智者的工钱》。

  课件出示图片:

  天数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

  第10天

  …

  第20天

  第21天

  …

  第28天

  第29天

  第30天

  第31天

  钱数

  1分

  2

  分

  4分

  8分

  …

  约5元

  …

  约6523元

  约13046元

  …

  约130万元

  约260万元

  约520万元

  约1040万

  元

  引导学生具体看一看第1天、第2天、第10天、第20天、第28天的钱数变化,感受钱增长速度之快。

  ①列数据,摆事实:如果这个月是二十八天,就是一百三十万元;如果这个月是三十一天,就是一千零四十万元。(最后三天多出了900多万元。)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②明道理,深思考: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这个*乎无聊的故事,而是最后三天居然能够产出如此多的钱。也就是说,当一个事物到了成倍增长的时候,越是到最后,其威力是令人瞠目结舌。

  ③好*惯,倍成长:当我们已经养成一种好的*惯,(比如: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等等)而这种好的*惯又能带给我们好处时,他所带给我们的益处是源源不断的!

  【设计意图】将倍的知识渗透于故事中,将故事的道理渗透于生活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感受倍的威力,明白良好的学**惯对人一生的作用:好的*惯可以成就一个人。将枯燥的德育教育赋予新的生命力,在若有所思中结束一堂课的学*,让学生回味无穷。

  (四)回顾反思,梳理全课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能举例说说吗?

  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惯,精神百倍、倍加努力、成绩倍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倍”的含义。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1、建立“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铺垫准备

  出示算式: 2 × 3

  师问:2 × 3表示什么?你能用简单的符号比如圆圈图、三角图等表示出来吗?请你在答题纸上画出来,看谁表示得最清楚,画得又快又对!

  1.学生画教师巡视

  2. 投影展示和订正(要画出3个2和2个3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花坛图片:

  同学们,小动物们今天要召开森林运动会了,小红、小丽和小明打算去那看一看,你们想去看看吗?那我们就一起跟随小红、小丽和小明去森林运动会玩一玩吧!刚一进运动会的会场,小红、小丽和小明就被会场门口漂亮的花坛吸引住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师说:那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蓝花和黄花好吗?

  提问:仔细观察蓝花和黄花,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花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生自由发言。

  预设一:

  1.黄花比蓝花多4朵

  2.蓝花比黄花少4朵

  3.蓝花和黄花相差4朵

  4.蓝花再添4朵就和黄花同样多

  5.两种花一共有8朵

  6.黄花是蓝花的3倍

  预设二:

  学生没有说到:“黄花是蓝花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我还知道黄花是蓝花的3倍”进行引导)

  师: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比较两个数量的另一种方法,要学*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三、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认识“倍”

  (1)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倍”的概念

  师:蓝花有2朵,我们把这2朵蓝花看成一份,问: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请动手用表示花的颜色的小棍摆一摆,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黄花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师:把这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师板书,学生学说。

  师:谁再来说一说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出示:蓝花和红花图

  师:请你象刚才摆蓝花和黄花那样,用小棍摆出蓝花和红花来,摆完后同桌俩人讨论一下: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谁能告诉我,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指名回答,大家齐说

  师:在蓝花的后面添上2朵。谁能告诉我,现在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因为红花的朵数是2个4朵

  师:同学们,在刚才摆一摆的过程中,你对倍认识了吗?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倍的?

  引导学生说出,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归纳小结

  课堂练*:

  师:看大家这么聪明,我想邀请你们玩闯关游戏,敢试一试吗?

  第一关:我会圈,我会填

  小鸡: ○○○

  小鸭 : ●●● ●●●

  小鸡3只是一份,小鸭有( )个3只,

  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 )倍。

  独立做在答题纸上后订正

  第二关:我会摆,我会填 76页第二题

  学生先摆出题意,在独立做,最后订正

  第三关:我会说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森林运动会的现场吧!请你认真观察一下来参加运动会的小动物都有谁?并说出有多少?指名回答

  师:谁能根据小动物的数量用这样的话来说一说小动物之间的倍数关系?

  ()的只数是( )的( )倍。

  说完后追问:为什么说谁是谁的几倍?

  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作业安排:

  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概括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的兴趣。养成善于动脑、合作交流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你们去过美丽的海边吗?

  生:去过。

  师:你在海边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学生交流自己在海边所做的有趣的事情。

  师:你们在海边做的事情真的很有趣。

  二、导入新课:

  师:几位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也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瞧,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他们在捡贝壳。

  师:他们分别有什么收获呢?(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的收获)

  生1:王丁捡了3只扇贝,6只海螺。

  生2:李飞捡了2只扇贝,8只海螺。

  生3:刘林捡了15只海星,5只螃蟹。

  师:我们先来看王丁的收获。他捡了几只扇贝,几只海螺?

  生:王丁捡了3只扇贝,6只海螺。

  师:扇贝和海螺的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海螺比扇贝多3只。

  生2:扇贝比海螺少3只。

  生3: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2倍。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到一个倍字。(板书倍)

  师总结:是的,同学们,在数量之间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多和少的关系外,还有着倍的关系,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对吗?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三、探究新知:

  1、认识倍

  师: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几倍?(课件出示问题)

  这里的倍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研究。

  师:海螺与谁比?

  生:扇贝。

  师:扇贝有3只,海螺有几个这样的3只呢?

  生:2个。

  师:怎样能让大家很容易地一眼就能看出海螺有2个3只?

  你可以在1号答题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

  生:我是3只3只的圈。

  师:同意他的圈法吗?

  生:同意。(课件演示3只3只地圈)

  师:的确,这样就能让人一眼看出海螺有2个3只。

  揭示倍:像这样,6只里面有2个3只,我们就说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2倍。(板书:6只里面有2个3只,我们就说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2倍。)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为什么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2倍?

  指名两三个学生说,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最后再找两个学生看着图说。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两倍,说对了吗?

  生:对了。

  师:老师建议大家把掌声送给第一个用倍的同学。

  2、理解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海螺里面有几个3只,海螺的只数就是扇贝的几倍。

  师:海螺有2个3只,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2倍。如果海螺有3个3只,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几倍?(课件出示3个3只)

  生: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3倍。

  师:为什么?

  生:9里面有3个3只,海螺的只数就是扇贝的3倍。

  师:如果海螺有4个3只,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几倍?(课件出示4个3只)

  生: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4倍。

  师:如果海螺有5个3只呢?

  生:5倍。

  师:如果海螺有100个3只呢?

  生:100倍。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海螺里面有几个3只,海螺的只数就是扇贝的几倍。

  师:刚才变化海螺的只数我们找到了新的倍数关系,变化扇贝的只数,能找到其他的倍数关系吗?我们继续研究。

  (2)海螺里面有几个扇贝的只数,海螺的只数就是扇贝的几倍。

  师:谁来说李飞的收获?(课件出示李飞的收获)

  生:李飞捡了2只扇贝,8只海螺。

  师:李飞捡的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几倍呢?(课件出示问题)

  请同学们在1号答题纸的第二题上圈一圈,填一填。(课件出示:8只里面有()个2只,海螺的只数就是扇贝的()倍。)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完成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怎么想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是怎么圈,怎么填的?(指名一位同学到展台前汇报交流)

  生:我是2只2只的圈的,8只里面有4个2只,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4倍。

  师:为什么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4倍?

  生:8只里面有4个2只,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4倍。

  师:会学*的同学应该会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学会知识。我们在找海螺的只数是扇贝的几倍的时候,这一组是2只2只的圈,为什么这一组要3只3只的圈?(课件出示一组2只圈的,一组3只圈的)

  生:因为第一组扇贝有2只,第二组扇贝有3只。

  师:我们都是拿海螺和扇贝比,当扇贝有2只时,只要看看海螺里面有几个这样的2只就行,所以2只2只地圈。当扇贝有3只时,只要看看海螺里面有几个这样的3只就行,所以3只3只地圈。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旧知回顾

  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蔬菜满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先后出示)

  1.先观察再说一说。

  (1)先出示第1幅图(2个辣椒),依次出示第2,第3、第4幅图。

  问题:先摆了几个2?又摆几个2?现在有几个2?

  (2)出示玉米图(3个一组)

  问题:几根玉米为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

  (3)出示紫薯图(5个一组)

  2.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4个2、5个3、3个5。

  3.思考:

  (1)5个3,从哪里体现出“5”,又从哪里体现出“3”呢?

  (2)3个5,从哪里体现出“3”,又从哪里体现出“5”呢?

  (3)3个5与5个3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食物图片,增强了简单情境创设的动感,拉*与学生的距离。通过图片复*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做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

  (二)情景创设,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

  (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板书:3个2

  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1)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的根数是的3倍。

  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呢?

  (2)自主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白萝卜有5个2。)集体数一数。如果有6个2呢?(就是2的6倍。)10个2呢?(2的10倍。)

  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如果有几个3呢?(就是3的几倍。)有几个4呢?(4的几倍。)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几个几就是几的几倍。)

  板书:几个几几的几倍

  (3)讨论: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谁是胡萝卜的几倍。是把胡萝卜看成一份的标准。我们称之为“标准量”,及时板书。

  (4)即时练*:圈一圈,填一填(课件出示)

  从图中看出,()的只数是()只数的()倍,()是一份的量(标准量)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实物带有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需要从感受中获得感性积累,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上述片段中,从几个几过渡到倍的语言表征,让学生经历从对生活中具体实物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过程。再让学生自主发现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形成对新知的巩固与运用,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即时练*既是对新知学*进行简单反馈,同时让学生感受到“1份”的标准不管是在哪一行,都不会影响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关系,要明析谁是“1份”的标准量是关键。

  4.动手摆一摆,体会“倍”的关系。(课件出示)

  (1)教师在黑板第一行摆5根小棒,出示小精灵的要求,请学生在第二行中摆出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4倍。(指名上黑板摆,其他同学在课桌上操作。)

  (2)评价。用笔圈一圈是不是4个5,说一说这是以什么为标准量。

  (3)变式练*。

  提问:如果要使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3倍,应该摆几个几?5倍呢?……

  (4)检验。示范演示,用笔圈出3个5,或5个5,让学生指出以什么为标准量。(体会标准量的唯一性:“第一行的5根小棒”)

  【设计意图】“1份”标准不变,倍数发生变化,比较量也在发生变化,强化标准量的唯一性。逐步解开“倍数关系”的种种类型。在这个片段中,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5.游戏:拍一拍,深化“倍”的理解。

  (1)教师拍2下,请学生拍出2的3倍。想想怎样体现2的3倍,让别人能听出3个2来?(每拍1个2,中间停顿一下。)

  (2)教师拍3下,请学生拍出3的4倍。

  【设计意图】游戏向来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拍一拍让学生对倍的理解实现了从形到声的过渡,赋予学生对“倍”知识多方面立体的感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

  (三)巩固练*,运用新知

  1.圈一圈说一说。课件出示

  师:还可以怎么说?(是的2倍)

  思考:是的2倍,是的2倍,都是2倍,为什么和的数量不一样呢?(标准量不一样。)

  【设计意图】以图片呈现,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以表象建立概念。从起初的“1份数不变,几份数变化”到“1份数变化,几份数不变”两个层次的推进,让学生体会“标准量”在变与不变比较中,强化概念的形成过程。

  2.想一想,说一说

  相同的图形没有放在一起,你还能看出它们的倍数关系吗?你是怎么想的?(找到其中的规律,渗透比例思想,并用苹果的总数与梨的总数进行比较进行检验。)

  ()是()的几倍。

  3.填一填

  图没了,你还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是3的()倍。(因为6里面有2个3。)

  18是6的()倍。

  ()是5的2倍。

  4.画一画

  要求:画和,画出你想研究的倍数关系。

  第一行画:

  第二行画:

  ①()是()的1倍。

  ②()是()的2倍。

  ③()是()的()倍。

  5.反馈交流。*台展示学生作品

  ①理解:两个量之间1倍的关系。

  ②分析:相同的2倍,的个数和有什么不同?

  ③感悟:一个量是另一量几倍的关系时,辨析“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关系。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思维性的提升。第1题通过排列整齐的分类图形,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体会标准量不一样,即使倍数相同,结果也是不同的;第2题物体穿插摆置,但又有规律,渗透了比例思想,可以从一组物体数量中,也可以从整体数量中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并可以互相检验;第3题脱离了形象物体的参照,抽象成数字,从感性提升到理性;第4题答案不唯一,让学生思维进行拓展,通过练*,沟通“倍”的概念与乘法意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倍概念的知识链。

  6.有关“倍”的小故事:“成倍增长”

  师:“倍”不仅可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的威力也是无比的。不信,老师就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故事的名字叫《智者的工钱》。

  课件出示图片:

  天数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

  第10天

  …

  第

  20

  天

  第

  21

  天

  …

  第

  28

  天

  第

  29

  天

  第

  30

  天

  第

  31

  天

  钱数

  1分

  2

  分

  4分

  8分

  …

  约5元

  …

  约6523元

  约13046元

  …

  约130万元

  约260万元

  约520万元

  约1040万

  元

  引导学生具体看一看第1天、第2天、第10天、第20天、第28天的钱数变化,感受钱增长速度之快。

  ①列数据,摆事实:如果这个月是二十八天,就是一百三十万元;如果这个月是三十一天,就是一千零四十万元。(最后三天多出了900多万元。)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②明道理,深思考:我们感兴趣的不是这个*乎无聊的故事,而是最后三天居然能够产出如此多的钱。也就是说,当一个事物到了成倍增长的时候,越是到最后,其威力是令人瞠目结舌。

  ③好*惯,倍成长:当我们已经养成一种好的*惯,(比如: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等等)而这种好的*惯又能带给我们好处时,他所带给我们的益处是源源不断的!

  【设计意图】将倍的知识渗透于故事中,将故事的道理渗透于生活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感受倍的威力,明白良好的学**惯对人一生的作用:好的*惯可以成就一个人。将枯燥的德育教育赋予新的生命力,在若有所思中结束一堂课的学*,让学生回味无穷。

  (四)回顾反思,梳理全课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能举例说说吗?

  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惯,精神百倍、倍加努力、成绩倍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画一画的方式,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难点:建立“倍”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你们想知道老师最喜欢什么动物吗?(想)请看,是什么呀(课件出示兔子)(生:兔子)

  师:对了!它们是可爱的小兔子,你知道兔子爱吃什么吗?(生:萝卜)

  师:是的。兔妈妈给小兔子们准备了可多的萝卜,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这里有几种萝卜?(生:3种,分别是胡萝卜、白萝卜、红萝卜。板书)

  师:仔细数数它们分别有几根?

  生: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6根,红萝卜有12根。

  师:你们都看到了吗?(生:看到了)真好!(指着课件的数)根据萝卜的数量,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胡萝卜比白萝卜少4根。胡萝卜比红萝卜少10根……

  师:刚才我们说的多几根少几根是表示两种数量差的关系,一共多少根是表示两种数量和的关系。把两种数量作比较的时候除了刚才说的两种关系外还有一种新的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种新的关系“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或。你真不错,都会用倍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研究胡萝卜和白萝卜

  师:我们首先来研究胡萝卜和白萝卜。胡萝卜有几根?(生:2根贴)

  师:白萝卜有几根?(生:6根贴)

  师:如果我们把2根胡萝卜看作一份的,那么6根白萝卜里几个这样的一份吗?(生:3个这样的一份)

  师:我们一起来圈一圈,数一数(师边圈生边数:1个、2个、3个)白萝卜有3个这样的一份,也就是3个2根。像这样白萝卜有3个2根,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师板书白萝卜3个2根,我们就说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谁能试着说说我们刚才是怎样得到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请3个同学说)

  师:他们说得都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把!把胡萝卜的2根看成一份,白萝卜有3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你们都会说了吗?(会)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为什么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说好的同学就坐端正告诉老师你们说好了。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因为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3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2、研究胡萝卜和红萝卜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胡萝卜和白萝卜之间有倍数关系,那么胡萝卜和红萝卜之间是不是也有倍数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胡萝卜和白萝卜的图)

  师:这里胡萝卜有几根?红萝卜又有几根呢?

  生: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12根

  师:我们再把2根胡萝卜看做一份,这12根红萝卜里又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呢?(生:6个这样的一份)

  师:谁能到黑板上来移一移红萝卜,让大家看清楚(请学生,请同学们认真看他移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同意他的移法吗?很好!我们也圈一圈,数一数(师边圈生边数1个2个……6个)

  师:红萝卜有6个这样的一份,也就是有6个2根。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个2根,那么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呢?(生:6倍)

  师:为什么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呢?(如果答的不一样,那就问我们应该以几个为一份,才能一眼就看出红萝卜的根数是白萝卜的几倍呢?)

  生1:因为把胡萝卜的2根看成一份,红萝卜有6个2根,所以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6倍.

  师:你们想得跟他一样吗?(生:一样)那谁想来再说说看。(生2:……)

  3、研究白萝卜和红萝卜

  师:胡萝卜和红萝卜之间也有倍数关系呢!仔细观察图中的萝卜,你还能发现谁和谁之间也有倍数关系?

  生:白萝卜和红萝卜之间也有倍数关系。

  师:那谁是谁的几倍?

  生:红萝卜是白萝卜的2倍。(多问几个同学)

  师:你们都同意吗?(同意)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把白萝卜的6根看成一份,红萝卜有2个6根,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白萝卜的2倍。

  师:我们也来圈一圈。把6根白萝卜圈起来看作一份,那么红萝卜有这样的2份,也就是2个6根。我们就说红萝卜是白萝卜的2倍。(课件出示)

  师: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们,现在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看这幅图,现在白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呢?(生:2倍。多人说)你们都认为白萝卜是胡萝卜的2倍.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说白萝卜是胡萝卜的2倍.

  生:把3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这样2份,也就是2个3根。所以白萝卜是胡萝卜的2倍。

  师:孩子们,他是把几根胡萝卜看成一份,(3根)那白萝卜这样的几份呢?(2份)也就是2个3根。所以我们说(生来说:白萝卜是胡萝卜的2倍)

  师:孩子们,请认真观察,上下两幅图的萝卜,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有6根白萝卜,都是把胡萝卜都看成一份。上幅图中有3根胡萝卜,白萝卜分成了2份,下幅图中有2根胡萝卜,分成了3份。)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咦!它们都是胡萝卜和6根白萝卜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倍,一个是3倍呢?

  生:因为上幅图中胡萝卜有3根,而下幅图中胡萝卜有2根。胡萝卜的根数不同。

  师:谁听懂了!

  生:说

  师:你们都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上幅图中是以3根胡萝卜为一份,白萝卜有2个3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而下幅图中是以2根胡萝卜为一份,白萝卜有3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他们的胡萝卜的根数不同,也就是一份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倍数就不同。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感悟“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具盒、红花与黄花各10朵。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铺垫准备

  1、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

  (1) ☆☆☆

  ☆☆☆

  (2) ○○ ○○ ○○

  (3) □□□□□□

  6里面有()个3。

  2、出示图片:

  师提问:仔细观察,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自由发言。

  (预设一:

  1.黄花有2朵,红花有6朵

  2.红花比黄花多4朵

  3.黄花比红花少4朵

  4.黄花再添4朵就和红花同样多

  5.两种花一共8朵

  6.红花是黄花的3倍

  预设二:

  学生没有说到:“红花是黄花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我还知道红花朵数是黄花的3倍”进行引导)

  3、谈话: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比较两个数量的另一种方法,要学*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认识“倍”

  (1)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倍”的概念

  师:黄花有2朵,想一想,红花的朵数里有几个2?请动手摆一摆,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几个2?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预设:

  1.可以2朵2朵的圈起来

  2.可以每2朵之间隔开一点)

  师:黄花有2朵,红花的朵数是3个2,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师板书,学生学说。

  师:谁再来说一说为什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在红花的后面添贴2朵。谁能告诉我,现在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为什么?

  (预设:

  1.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4倍,因为红花的朵数是4个2朵

  2.原来有3个2,现在又加了1个2,所以红花的朵数是4个2朵)

  师:小朋友们,在刚才摆一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1.黄花有2朵,红花的朵数是几个2,红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几倍

  2.不能只看一种花的朵数,首先要先看黄花有几朵,再看红花的朵数里有几个黄花那样的朵数,红花朵数就是黄花的几倍)

  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归纳小结:黄花的朵数是1个2,红花的朵数是几个2,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

  (2)练一练,巩固“倍”的认识

  师:看大家这么聪明,我想邀请你们玩闯关游戏,敢试一试吗?

  第一关:我会填 小鸡: ○○○

  小鸭 : ●●● ●●●

  小鸡有3只,小鸭有( )个3只,

  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 )倍。

  第二关:我会找 教室里灯管的根数是电扇的( )倍

  **上小星星的颗数是大星星的()倍

  第三关:我会画 第一行画2根小棒,第二行画的小棒是第一行的4倍。

  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2、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学模型

  (1)猜摆结合,感悟方法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猜数游戏,根据第一行摆的根数,你能很快猜出第二行摆的根数吗?(出示两组,学生先猜一猜,再用学具盒中的小棒摆一摆验证)

  师:你们猜得又对又快,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吗?(小组内先交流,再汇报)

  (预设:

  1.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就有几个第一行的根数,所以我用乘法。

  2.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就用几乘第一行的根数。)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想想算算,促进建构

  师:小朋友,再看看可爱的小兔、小猪带来了什么?(出示图文)

  1.小兔:巧克力5块 2. 小猪:蛋糕4块

  饼干的块数是巧克力的2倍 面包的块数是蛋糕的5倍

  饼干( )块 面包( )块

  三、巩固练*、加深理解

  1、动手试一试 做课本第78页的第一题

  2、用脑猜一猜 老师今年几岁?

  (预设:学生随意的猜测35、28、30、42、33……)

  师:出示信息,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你最先排除哪些数?

  (预设:学生容易想到排除28、42、33)

  师:是呀,35和30这几个数都有可能。(再出示信息)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学生揭晓谜底,并且说出理由。

  3、动手摆一摆

  第一行摆●,摆几个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个数必须是第一行摆的3倍,想一想,怎样摆?

  4、动口说一说

  看,李老师带来的水果真多呀!(出示情境画面)

  (2个桃 3个苹果 4个梨 6个菠萝 8个草莓 12个西瓜)

  看着这幅图,你会用今天学*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五、总结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懂得了什么知识?(学生交流)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4下)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请注意你们拍的下数是老师的3倍。(生齐拍)你们拍了几下?怎样计算?

  师:掌声里都有“倍”的知识,可见“倍”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课后请小朋友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9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2)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9篇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九年制人教版第五册《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一套,CAI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

  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清净,引入新课

  1、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

  媒体播放曹冲的问题:同学们,我是曹冲,我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后,发现二年级学过的重量单位用起来很麻烦,你能帮帮我吗?

  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

  师:看来吨与我们*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2、出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一)直观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吨”

  师: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

  师: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师: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

  多媒体出示: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师: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学生进行判断。

  (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初步感知:以吨为重量单位的物体都比较大,并且非常重。)

  (二)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师:“吨”是我们新认识的重量单位,那么它究竟有多大呢?为了更好的了解它,老师特意制作了一把电子秤。

  多媒体出示:一把电子秤,十袋100千克重的大米,每次称一袋大米,同时,在电子秤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绿灯,右面的屏幕显示100千克字样,每称一袋,相应递加,直到第十袋时,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红灯,同时在右面的屏幕显示出1吨的字样。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师:在你认识到1吨有1000千克后,你能告诉老师,现在你有办法将1吨的物体带进教室吗?

  小组进行讨论

  师:如果有一些体重为25千克的同学,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呢?

  生经过计算后得出结论

  师:现在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件知道重量的物体,如果也将它放在电子秤中,那么一吨中究竟有多少个你这样的物体呢?

  学生利用学过的除法估算知识进行估算,同时进行交流反馈。

  (三)以生活情境,加深对重量单位间关系的认识。

  师:用一些较轻的物体聚少成多,也能达到一吨的重量,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对重量进行了限制,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生举例:大桥的载重量,卡车的载重量等。

  师:现在老师想找你帮个忙。这里有一辆卡车和一堆货物,你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堆货物能不能全部装上卡车。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辆卡车上标注限载重6吨,旁边有一堆货物,标注6000千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这堆货物可以一次性的装上卡车。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在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吨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显示千克与吨的关系,并联系学生自身的重量,让学生估算,加深对吨的认识。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生活中去,深切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互化的教学。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重量单位“吨”,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制的天*,这个天*可以称十分重的物体。

  媒体出示:一架天*,六个标有重量的砝码。

  生可根据自己的喜爱,任意选择两个砝码放在天*的一端,天*便会向一方倾斜,例如,选择3吨与30千克。

  师:要使这个天**衡,应在天*的一端放上多重的物体呢?你是怎样思考的?

  师:请你任选两个重量,和你的同桌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好吗?

  生讨论并完成。

  师:现在在天*的右边出现了2450千克这样的重量,你认为在天*的左边应该放上什么重量的砝码呢?

  鼓励学生进行抢答

  师:刚才老师并没有教你们方法,为什么你们能很快地知道答案呢?

  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总结,进行交流。

  三、练*

  (一)判断题

  1、粉笔长13克。()

  2、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3、一个皮球重2吨。()

  4、1吨铁比1吨棉花重。()

  (二)拓展题

  出示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照片,激励学生只要能解答出和电梯有关的问题,就可以登上塔顶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出示问题:

  1、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2、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问题解答完之后,出示上海的风景、建筑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把我们的家乡也建设的这样美。

  (数学学*必须有练*,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练*的积极性,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官。特别是联系了生活中乘电梯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许多数学问题,而且是丰富多彩的。)

  四、小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掌握了什么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教学反思:

  吨是较大的重量单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授课中,我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想象空间,并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逐步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简单的化聚。教师不但扮演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是积极的参与者,使得原本枯燥的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2

  (一)学*目标

  1、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学生能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增强估计能力。

  能用适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

  (二)学*内容

  1、基础性学*包

  (1)克、千克、吨的认识。

  2、开发性学*包

  (1)实物称重。

  (2)奇妙的动物世界。

  (3)82页你知道吗?

  3、拓展性学*包

  (1)自己寻找生活中质量单位的广泛应用并做好统计。

  (2)丰收园。

  (三)整合点说明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仅一个信息窗,由于千克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将千克的认识放在最前面学*,再者是克的认识,最后是吨的认识。

  2、学科间整合:《科学》动物的学*,有关生物知识可以在本单元做铺垫引入。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体育课上铅球、垒球等的重量与本单元知识相结合。

  4、体验式活动:在课堂中搞一次以质量做对等交换的“买卖”活动。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共安排3课时。

  注:学生针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类,教师借助这一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因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常见,所以先探究1千克有多重,再探究1克有多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框架,对于接下来的学*也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调换顺序,实现了千克和克学*的课程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检测

  1000克=()千克5千克=()克

  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引出课题。

  回答: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情景里告诉我们了一件什么事情?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引出课题,板书。

  2、认识“吨”:老师问“吨是个什么单位?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读二次。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能不能一起过桥?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将四个小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要重,也就是比一吨要重,所以这些小动物不能一起过桥。

  3、那它们应该怎么才能完全的通过桥到达对岸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4、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小动物终于顺利的过河了,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5、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只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等。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几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大约是1吨重。

  (3)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例题:3吨=千克6000千克=吨

  让学生独立填写指名口答,你是怎样想的?(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

  2、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口述想法。

  3、练*三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连线,再全班交流,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上册p11吨的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感受1千克物体的质量;了解自己的体重;了解在什么地方见过吨。

  教师:5袋每袋10千克的大米;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目标与策略的选择:

  (一)、目标确定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了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质量已经有一定的体验与感受,然而"吨"是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抽象的"1吨"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兴趣。

  (二)、教学策略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让学生"搬一搬"、"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应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过桥"、"货车、电梯的载重量"等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创设"小动物过桥"的情境,在"搬一搬"、"抱一抱"等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一、引人

  1、创设情境(课件)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一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根据教师的描述逐步出示课件)。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在货车的车门上、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吨的认识"

  二、展开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老师,老师,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一位高个的男生喊道。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听课的英语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来表示。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作单位?为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如大象的体重,鲸的体重;坊门街的铜像,斗潭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

  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手"。因此我们*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上册p11吨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感受1千克物体的质量;了解自己的体重;了解在什么地方见过吨。

  教师:5袋每袋10千克的大米;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的选择

  (一)、目标确定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了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质量已经有一定的体验与感受,然而“吨”是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抽象的“1吨”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兴趣。

  (二)、教学策略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让学生“搬一搬”、“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数学。应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过桥”、“货车、电梯的载重量”等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创设“小动物过桥”的情境,在“搬一搬”、“抱一抱”等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一、引人

  1、创设情境(课件)

  教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一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根据教师的描述逐步出示课件)。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了解学*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了解?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实践,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在货车的车门上、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吨的认识”

  二、展开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

  (学生站着,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引导推算100袋共重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老师,老师,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一位高个的男生喊道。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听课的英语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介绍用字母“T”

  来表示。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要用“吨”作单位?为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吨做单位呢?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如大象的体重,鲸的体重;坊门街的铜像,斗潭公园的石头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

  师: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

  如:电梯的载重量大约是1吨;(大约20个大人)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10吨。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是超载,极有可能出危险。汽车超载不仅毁坏地面,还威胁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杀

  手”。因此我们*时坐车是要千万小心,不要挤车或电梯,万一超载很危险

  5、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5()

  (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4)我国举重运动员丁美媛,在奥运会上三破世界记录以300()的总成绩获得冠军。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页信息窗1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体验认识质量单位——吨,并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吨的含义,初步建立1吨有多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学会吨与千克之间单位的换算,并能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掌握猜想、验证、合作学*的探究方法。

  4、通过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学*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建立1吨实际质量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一个苹果、一袋10千克大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吃的水果,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呢?(制造悬念,提高学生学*热情)拿出一个苹果,猜一猜这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有多少呢?一箱苹果呢?接着,出示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的图片,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一车苹果质量又是多少呢?学生大胆猜想并自由回答。

  2.出示一些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有多重。

  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单位,结果会怎样?(数很大,不够方便)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同学们估计一个苹果,一箱苹果的重量时虽然数值上稍有差别,但使用的单位都是克和千克,这说明当我们需要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克、千克作单位,但当计量大宗物品或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克和千克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了,这时,就要引入一个更大的表示物体质量(重量)的单位—吨,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小组探究。

  1.初步体验1吨有多重。

  讲台上有1袋大米,让学生在袋子上找出这袋大米的质量(10千克)。然后让3个学生到黑板前提一提这袋大米说说感受。

  这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依次呈现1袋大米、5袋大米、10袋大米、100袋大米,学生在老师呈现同时回答:10千克、50千克、100千克、1000千克。

  教师边板书边告诉学生这时的1000千克大米在我们数学王国中就是1吨。1吨就是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通过屏幕观察1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1吨大米摆在眼前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回答。

  2.利用自身体重,想象1吨的重量。

  班级学生的质量是多少千克。选择一个体重接*25千克的同学,让大家猜想多少个这样的同学大约有1吨呢?

  学生大胆猜想:10个,20个、25个……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验证猜想。

  哪个小组把你们的发现结论告诉同学们。

  小组汇报:1名同学25千克,10名同学就是250千克,20名同学就是500千克,40名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全班同学共同验证小组结果是否正确。并给汇报的小组给予肯定的评价。

  3.通过背一背,抱一抱,跳一跳让学生感受吨。

  背一背、抱一抱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感受一吨就是40名这样同学的体重;

  40名学生一起跳一跳,体验一下,一吨重的物体从天而降,会是怎样的感觉?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自由发言)

  说说下面图中牌子上的20t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展示)

  通过小组讨论得出:“20t”指这座桥的限制总质量为20吨。

  2.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我们身边同学的体重和身边生活的知识我们认识了吨,“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的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它用字母t表示,相信同学们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在生边找到更多吨的知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你能用质量单位“吨”说一句话吗?

  学生可能说到:我家一个月用水大约5吨,荆河桥的限制总质量是20吨,我家的小汽车大约有2吨重。

  2.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课件展示)

  3.小明在学完了吨的认识这一课后啊,回到家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读一读,找出日记中用错的质量单位并改正过来。

  今天早上,我吃了一根重45千克的火腿肠,喝了一袋重225千克的牛奶,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大约重1克的出租车,来到了动物园。我们先看了大约重80吨的熊猫,又看了大约重8千克的大象。

  4.同学们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认真学*,仔细观察就能获得新知,这节课你从生活中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回答)

  5.利用所学的质量单位,写一篇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1t=1000kg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吨”。教学中通过图片介绍,生活经验感知,亲身体验,数学计算和推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认识“吨”。

  (2)直接感受“吨”。“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我让学生通过背一背,抱一抱,跳一跳等活动直观感受吨,借助想象与推理,让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

  2.使用建议:本教案是从学生身边生活入手,通过观察、计算、体验等活动获取新知,教学随意性大,为更能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选着不同的素材。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7

  (一)学*目标

  1.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学生能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增强估计能力。

  能用适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质量,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

  (二)学*内容

  1、基础性学*包

  (1)克、千克、吨的认识。

  2、开发性学*包

  (1)实物称重。

  (2)奇妙的动物世界。

  (3)82页你知道吗?

  3、拓展性学*包

  (1)自己寻找生活中质量单位的广泛应用并做好统计。

  (2)丰收园。

  (三)整合点说明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仅一个信息窗,由于千克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将千克的认识放在最前面学*,再者是克的认识,最后是吨的认识。

  2、学科间整合:《科学》动物的学*,有关生物知识可以在本单元做铺垫引入。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体育课上铅球、垒球等的重量与本单元知识相结合。

  4、体验式活动:在课堂中搞一次以质量做对等交换的“买卖”活动。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共安排 3课时。

  注:学生针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类,教师借助这一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因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常见,所以先探究1千克有多重,再探究1克有多重,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框架,对于接下来的学*也是大有裨益的;通过调换顺序,实现了千克和克学*的课程整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一)情境导入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介绍蓝鲸及有关资料。)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

  (二)提出学*目标

  看到《吨的认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1、吨的实际重量,吨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2、吨的应用。

  二、展示成果,激发冲突。

  (一)展示内容

  1、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吨与千克是什么关系?

  3、吨与千克怎么进行换算?

  4、练*三*题。(找出同桌学困生的不足,为出错例让对方反馈做好准备)

  (二)活动过程

  1、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收集信息(学困生的错例)

  2、组内合作,质疑问难。教师参与到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中,适时调控合作时空。

  3、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①小组派出代表汇报小组探索所得。针对同学的展示,其他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实例说明。

  4、解释应用,类化练*。完成课本第13页练*二第1-3题。(优生根据学困生学*困惑出错例让对方及时反馈)

  三、解决问题,扩展延伸。

  1、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品种水泥黄沙石子砖头钢材

  重量2500千克4吨6吨9吨2500千克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吨的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3.能正确换算质量单位。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发现生活中的吨,并能借助其它物体或质量单位描述吨的大小。

  设计理念:

  生活是这节课的载体。《课标》提倡学生的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学*方法:

  学生以生活为素材——用能感知的物体的重量,运用关联、迁移的方法推算1吨的重量。感知1吨是非常大的质量单位。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去发现学*。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20千克的纯净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称了体重,你还记得你的体重是多少吗?

  生答。

  师:谁来说说你有多重?

  生:……

  二、教学“吨”

  1.认识吨

  师:在一次体检中,育红小学三年级⑴班的30名学生和我们一样,也测量了一次体重,并制成了统计表,请看(出示),在书上90页,也有一份一模一样的统计表,大家可以打开书看看。同学们最后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他们的体重一共是多少千克?

  师:下面我们小组来算一算,可以一人算一半,再把结果加起来。大家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算的又对又快。

  生进行计算活动,师指导合作。

  师提示: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一个很巧妙、很简单的方法,所以他们进行的非常快,其他同学你也赶快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大家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呀,可不能当小马虎。

  师:好了已经有几组做完了,哪一小组愿意给大家说说你们的算法?

  生交流算法,师出示学生答案,生讲解算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这30名同学的体重是1014千克,那1014千克大约是多少千克?

  生:大约1000千克。

  师:非常正确。

  师板书1000千克,

  师:其实1000千克还可以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来表示,(板书吨)1000千克也叫1吨,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跟老师一起读一读,1吨等于1000千克。

  生读:1吨=1000千克

  师:“吨”可以用一个字母“t”来表示,所以也可以这样写。

  师板书:1t=1000kg

  2.感知“吨”

  师:大家想一想育红小学这30名同学的总体重如果用吨做单位怎样说呢?

  生:大约是1吨

  师:说的非常好,那1吨到底有多重呢?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活动,体验一下,谁愿意参加?

  (1)背一背

  请几位同学到前边背一名体重在33千克左右的同学并说说感受。

  师:下面我们就请这三名同学来背一背这名体重是33千克的同学,谁第一个来。

  生活动,师问: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重

  ……

  师:刚才这三名同学背的只是一名33千克的同学,像这样的30名同学,他们的体重大约才是1吨呢,大家看看,今天我们是三十二名同学,再去掉两名,三十名如果都让你背怎么样?

  (2)拎一拎

  再看一桶矿泉水,谁能抱的起来,抱起来时感觉怎么样,如果一桶矿泉水重20千克,大家推算一下50桶矿泉水重多少呢?同学们非常聪明,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3)看一看

  我们接着看,这只动物见过吗?个头大不大?(出示)你知道吗,1头犀牛大约就重1吨。

  师:看来“吨”是比“千克”大的多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要用“吨”做单位。

  比如;一列火车,有这么多节车厢,每节车厢就可以装下50吨货物,再看,(出示轮船)这艘轮船它能装六千多吨货物呢。这个,(出示*)它的重量超过了30吨。还有呢,(出示)谁知道有关蓝鲸的知识?

  生: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的心脏就有……

  师:你知道的真多,就象这位同学说的,蓝鲸很大,一条成年的蓝鲸体重能超过150吨。

  (4)说一说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吨的知识,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互相说说。

  生自由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举例

  师:的确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除了同学们刚才说的,还有我们运煤、运沙、运水泥……就连我们生活中计量用水也用“吨”做单位。另外还有一些这样的标志,请看,(出示)谁知道这座桥边的标志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再看,这辆汽车上的“载重6吨”呢?

  生:这辆汽车最多能装6吨的货物,多了就会出现危险。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师适时进行安全教育)

  三、巩固练*

  师:今天我们学*了有关“吨”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知识一起到趣味练*乐园去看看好吗?

  1.图画里的数学

  师:一天,大森林要召开大会,动物们都来参加,路上几只动物不约而同走到了一块,这时他们遇到一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

  师:他们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呢?大家可以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

  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狮子和猪可以一起通过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座桥限重1吨,狮子和猪加起来还不到一吨。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牛和马

  师:可以吗?还有吗?

  生:……

  师:有没有三只动物可以通过?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方案,动物们高高兴兴的通过了。

  2.快乐判断

  师:下面凭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一下,哪些比1吨重,哪些比1吨轻。如果比一吨重你就站起来,如果比一吨轻你坐着不动,好吗?

  学生练*

  3.我是小小检查员

  谈话:简单介绍黄河大桥在两年内就修了两次的原因。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A、王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B、杨大哥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C、*的车装载6吨大米和7000千克的面粉。

  D、张大伯开着一辆限载4吨的卡车装载着10头牛,每头大约重500千克。

  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

  1、一位小朋友在学*了吨的一课后,回家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2月9日星期五晴

  早晨我吃了2个100吨的肉包子,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路上看见一辆载满约4千克的卡车。

  师:(学生修改后进行德育教育)生活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

  2、布置作业

  师:学完了这节课后,老师留一个作业,同学们回家以后,就像小明一样认真观察生活,把你发现的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物记下来,那就是一篇数学日记,你一定会比小明写得更棒!

  板书设计:吨t

  1吨=1000千克1t=1000kg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结合具体实例,经历和感受认识吨的过程,从而认识新的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并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三点

  首先,能够从贴*学生生活的素材入手,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方法算30名同学的体重来亲历认识“吨”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从而初步感受和认识“吨”,其次,在感受1吨的过程中,通过一个活动和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再次感受1吨的实际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不光让学生用眼睛去看,还要亲身去体会,动脑去想象,如让学生来背一背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亲身去体验、感受33千克的重量,再想象一吨有多重,更容易理解1吨的实际含义,来加深对吨的认识。再次,在了解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例,另外还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说一说,丰富了学生对吨的感受和认识。

  当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亲历认识“吨”的过程中,让学生计算30名同学的体重这一环节把握的不是太好,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太充裕,学生的展示也不太充分,另外,教学1吨=1000千克的过程中,略显仓促,学生印象不深。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学*、多完善,去适应新课标的需求。


9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3)

——倒数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倒数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8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倒数,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掌握求倒数的方法;通过学*,使学生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求倒数的方法,知道不仅可以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倒数,还可以用调换分子和分母位置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的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倒数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字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之前,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的语文学得如何。“吞”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吞”――吴),“士”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士”――干)。中国汉字有不少字有这样的关系,在数学中也存在这种关系。

  如:(板书:3/8)如果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调换,是哪个分数?(8 /3)。

  师:谁还能说出这样的数?(课件出示)

  象这样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之后就成另一个数,你能给这种特性给这些上下颠倒的数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并让学生读一读。)

  二、出示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三、自主探究新知

  (一)探究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例1的四个算式。)

  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乘积都是通过观察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生:我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叫做“倒数”。

  2、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齐读三次)。

  3、你是怎样理解互为倒数的呢?(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能举例吗?

  (二)深化理解。

  1、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举例:3/8×8/3=1,那么我们就说8/3是3/8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3/8是8/3的倒数,也就是说3/8和8/3互为倒数。(谁还想举例说说。)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例如:(2/5的倒数是5/2,5/2的倒数是2/5,……不能说5/2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想一想: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三)运用概念。

  1、讨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2:写出其中3/5 、7/2两个分数的倒数。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3/5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5/3 7/2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2/7

  所以3/5的倒数是5/3,7/2的倒数是2/7 。(能不能写成3/5=5/3,为什么?)

  小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怎样求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呢?(课件演示,学生观察。)

  师强调:带分数先化成假分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小数要先把它化成分数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3、怎样求整数(除外)的倒数?请求示6的倒数是几?(出示课件)

  四、堂堂清作业

  (一)填一填。(出示课件)

  1、乘积是()的()个数()倒数。

  2、a和b互为倒数,那a的倒数是(),b的倒数是()。

  3、只有当假分数为()时,它与它的倒数相等;而()是没有倒数。

  4、一个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是()。

  (二)判断题。(演示课件)

  1、5/3是倒数。()

  2、因为3/4×4/3=,所以4/3是倒数。()

  3、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1。()

  4、因为1/4+3/4=1,所以1/4和/4互为倒数。()

  (三)说一说。(课本第29页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什么的问题吗?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例2:写出其中2/5 、7/2两个分数的倒数。

  2/5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5/2 7/2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2/7 6的倒数是1/6求带分数的倒数先把带分数化成与假分数,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求小数的倒数的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倒数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学*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及应用题之后的内容,为学*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打基础,分数除法经常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转化需要倒数的知识。因此,本单元在分数乘法的教学基本完成以后,编排了有关倒数知识的一节教材和一个练*,为下一单元的教学提前作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初看到“倒数”这一概念时,从字面上看也许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通过学生自学,自主探索倒数有什么意义,如何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倒数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与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式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4、利用教师的情感特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略

  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这节课上,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四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2.在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环节上,避免了学生在学*中只会求分数的倒数的知识的单一,延伸的所学的内容。在最后,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设计出更多的形式多样的练*让学生在练*中得到更大的提高。

  倒数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乘法计算的后继内容,同时又是学*分数除法的先备条件,是属于承上启下的知识类型,主要包含两部分的知识: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迁移类推、触类旁通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渗透“万事万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根据上述观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倒数的意义以及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始终扮演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根据小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真正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为此我把本节课的教法归纳为四个字:激、导、放、探。

  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发现乘法算式的特点到从特点出发认识倒数的意义,再从倒数的意义到探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技能。

  四、教学程序:

  1、课前谈话,渗透“互为”。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在谈话中让学生理解“互为”应该是双方面的,例如“老师和大家互相成为好朋友”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老师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是老师的朋友”,渗透“互为”这个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

  上课铃声响起,为感谢同学们已经把老师当作了朋友,花1分钟时间表演一个变汉字的小魔术,让学生理解感受“倒”的意思,为学*新课作铺垫。

  2、巧设比赛,激趣揭题。

  首先设计一个“比一比”的环节,引出女生算的乘法算式更简单,乘积全部等于1,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数的特点,尝试给这样的两个数起一个名字,在此基础上小结归纳出倒数的意义,板书揭题。然后抓住关键字“乘积是1”“互为”展开辨析纠错,最后质疑“为什么八分之九孤零零地站在哪里呀?”学生回答后再激趣:“你能帮它找到倒数吗?”从而进入下一阶段的学*。

  3、观察思考,探究发现。

  这一环节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先让学生根据“乘积是1”这一倒数的意义来求一个数的倒数,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细心体会两个数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应用这种方法实践检验,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整数、带分数的倒数怎么求?”“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在这一系列的学*活动后,小结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4、闯关练*,小结深化。

  该环节以“闯一闯”的形式设计三关练*,紧紧抓住本课重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形成技能:

  第一关:填补空白

  该练*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求倒数的方法,明确两个数互为倒数,它们的乘积等于1。

  第二关:公正裁判

  本设计围绕易混易错之处,同时穿插“怎样求小数的倒数”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用手势判断,进行辨析,训练说理能力。

  第三关:马小虎的日记

  该练*的设计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培养,既全面考查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掌握情况,同时又是一个课堂小结,可谓一石二鸟。

  倒数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吞---吴干---士杏---呆。

  2、请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找一找下面文字的构成有什么规律吗?

  3、学生汇报。

  4、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这种现象在数学中也有,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倒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出示学*目标

  1、能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三、探究新知识

  1、课件出示例1的算式,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2、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还发现了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3、同学们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也发现了每组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出倒数的定义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4、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5、强调“两个数”“乘积是1”

  6、出示0.4×2.5=1,让学生说一说0.4和2.5可不可以说互为倒数。

  7、随堂练*: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2)因为10×1/10=1,所以10是倒数,1/10是倒数。

  (3)因为1/4+3/4=1,所以1/4是3/4的倒数。

  8、出示例题2,找一找哪两个数互为倒数?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9、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10、分组汇报:

  第一种方法:看两个分数的乘积是不是1。

  第二种方法:看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是否分别颠倒了位置。

  哪一种方法比较快?

  11、观察书中的找倒数的方法,强调:3/5的倒数是5/3,不能用等号相连。

  我们刚才知道了真分数、假分数和整数找倒数的方法:还有一些数找倒数的方法我们没有归纳。请同学们想一想下面的数怎么找倒数?

  1、真分数、假分数。

  2、整数

  3、小数

  4、带分数(板书)

  12、例2中还有哪些数没有找到倒数?

  13、提问:1和0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是多少?(小组讨论、汇报。)

  四、巩固练*

  我们现在应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五、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成知识树。

  倒数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8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倒数,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掌握求倒数的方法;通过学*,使学生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求倒数的方法,知道不仅可以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倒数,还可以用调换分子和分母位置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的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倒数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字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之前,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的语文学得如何。“吞”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吞”――吴),“士”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士”――干)。中国汉字有不少字有这样的关系,在数学中也存在这种关系。

  如:(板书:3/8)如果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调换,是哪个分数?(8 /3)。

  师:谁还能说出这样的数?(课件出示)

  象这样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之后就成另一个数,你能给这种特性给这些上下颠倒的数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并让学生读一读。)

  二、出示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三、自主探究新知

  (一)探究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例1的四个算式。)

  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乘积都是1。通过观察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生:我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叫做“倒数”。

  2、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齐读三次)。

  3、你是怎样理解互为倒数的呢?(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能举例吗?

  (二)深化理解。

  1、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举例:3/8×8/3=1,那么我们就说8/3是3/8的倒数,反过来(引导学生说)3/8是8/3的倒数,也就是说3/8和8/3互为倒数。(谁还想举例说说。)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例如:(2/5的倒数是5/2,5/2的倒数是2/5,……不能说5/2是倒数,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想一想: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三)运用概念。

  1、讨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2:写出其中3/5 、7/2两个分数的倒数。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板书如下:3/5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5/3 7/2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2/7

  所以3/5的倒数是5/3,7/2的倒数是2/7 。(能不能写成3/5=5/3,为什么?)

  小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怎样求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呢?(课件演示,学生观察。)

  师强调:带分数先化成假分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小数要先把它化成分数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3、怎样求整数(除外)的倒数?请求示6的倒数是几?(出示课件)

  四、堂堂清作业

  (一)填一填。(出示课件)

  1、乘积是()的()个数()倒数。

  2、a和b互为倒数,那a的倒数是(),b的倒数是()。

  3、只有当假分数为()时,它与它的倒数相等;而()是没有倒数。

  4、一个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是()。

  (二)判断题。(演示课件)

  1、5/3是倒数。()

  2、因为3/4×4/3=,所以4/3是倒数。()

  3、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1。()

  4、因为1/4+3/4=1,所以1/4和/4互为倒数。()

  (三)说一说。(课本第29页的第3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什么叫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什么的问题吗?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例2:写出其中2/5 、7/2两个分数的倒数。

  2/5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一一5/2 7/2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2/7 6的倒数是1/6求带分数的倒数先把带分数化成与假分数,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求小数的倒数的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9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4)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9篇

  活动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调查:早上起床需要由爸爸妈妈叫醒的人数。(学生举手,师看看大约多少人)

  2、采访:

  ①请问xx,早上谁叫你起床啊?为什么要他叫呢?

  ②请问xx,早上为什么不用爸爸妈妈叫起床?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起床了呢?

  (学生可能回答:到时间自己会醒来或用小闹钟叫起床等)

  3、我们来看看电脑中的小军和小明是怎样起床的。

  课件演示:早上,客厅的挂钟指向七时整。

  ①妈妈走到小军的床前说:“小军,7点了,快起床!要上学了。”

  ②小明听到闹钟响就自己起床穿衣,准备上学。

  讨论:谁的*惯好一些,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小明的*惯好,小明不睡懒觉,小明不用妈妈叫,自己会起床,小明会用闹钟,提醒自己等。)

  师小结过渡:小明真能干,会看钟表。掌握了时间,自己的事情就能自己做了。你们想知道小明的一天是怎样过的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活动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看电脑动画“小明的一天”,初步感知时间概念。

  指导学生上局域网,看动画“小明的一天”: 闹铃响,小明早上6:00起床—早餐后7:30上学—8:00上课—12:00吃午饭—下午4:00踢足球—晚上8:30小明睡觉了。

  师:小明的一天安排得多么有顺序呀!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

  咦?小明是怎么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呢?是什么帮了他的大忙?(生:钟表)你们想学会认钟表吗?今天我们也来学*认钟表,和时间交个朋友,好吗?(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2、操作、交流,认识钟面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闹钟,仔细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小组里的同学可互相交流。

  反馈:谁来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你的小闹钟?指生到台前,将小闹钟放在实物投影上介绍(引导学生尽可能介绍出:钟面上的数、大格、小格、指针等)。

  师:介绍得真清楚。同学们的闹钟上面大多都有四根针。但是,*常我们在认钟表的时候,一般只需要看两根针就可以了。

  (2)出示电脑中时钟娃娃。问:指着12的是什么针?(生答后,闪动分针,弹出“分针”两个字)指着7的是什么针?(生答后,闪动时针,弹出“时针”两个字)

  怎样记住时针、分针的不同样子呢?

  3、认识整时。

  (1)现在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7时)。

  (2)注意看,(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从数字7走到数字8)现在是几时?(8时)

  (3)猜猜6时的时候,时针、分针是指着几的?(生答后,电脑显示6时的钟面)是这样吗?

  (4)我们看,7时、8时、6时这三个时刻,它们的指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仔细观察一下,看谁能发现? 学生自由汇报。

  小结:对,分针都指着12。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了。

  (5)整时的写法。

  6时整还可以怎样写?7时整、8时整呢?

  4、认识几时半。

  (1)时钟娃娃上现在是8时整。(电脑演示由8时到8时半)现在还是8时整吗?是几时?8时半还可以怎样说?(8时30分)怎么写?(8:30)

  观察8时半的钟面。谁能说出两根针的位置在哪儿?(引导重点观察时针的位置)

  (2)分别出示2时半、9时半的时钟娃娃,让学生认读。

  (3)观察三个表示几时半的钟面。它们的指针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

  师:对,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当分针指向6的时候,肯定就是表示几时半的了,到底是几时半,就要看时针的位置。

  (4)师用实物钟面再拨几个半时的时刻让学生认一认。

  5、掌握用上午、下午、中午、晚上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师:(出示两幅图)图上是几时?小朋友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小明上午10时上课的情境图和晚上10时睡觉的情景图)。

  启发学生议一议:为什么都是10时,有的小朋友在上课,有的小朋友在睡觉?(生回答后,电脑出示:上午10时 晚上10时)

  师小结:看来要准确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师依次贴出时间词语卡片,并让学生读一读)

  活动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用形体表示时刻。

  (1)现在让我们来学做一个时间操,放松放松。

  师伸出两只手臂,一只握拳,一只伸开手指。问:用哪只手表示时针,哪只手表示分针,比较合适?师站在大屏幕前(屏幕上是一个没有指针的钟面),用手势表示3时,问:这是几时?

  两名学生上台,用动作分别表示出老师卡片上的时刻(8时和5时),让其他学生猜猜表示的是几时。

  师演示一个1时半的时刻给学生后,再演示一个错误的钟面时刻(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9”),这是几时呢?噢,这个钟坏了,可能是几时呢?看谁最能干,能帮忙修一修?(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可能想到多种方法,如:时针不动,将分针拨向12,即9时;分针不动,将时针拨向8与9的中间,即8时半;分针不动,将时针拨到9与10的中间,即9时半;或同时调动时针和分针,得到其它时刻等等,老师都及时给予肯定。)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就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

  难点:认识钟面上接*整点的时间,理解“大约几时”的含义。

  关键:认识钟面,学会看整点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钟表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只有认识它,才能更好的利用它。这节课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认识钟面。

  1.观察比较初步认识钟面。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钟面。

  三、认识整时。

  1.认识指针指示的整时。

  (1)播放录像。提问学生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

  教师根据学生口答,贴出相应的钟表。

  (2)学生观察这三个时刻,分针,时针分别指在哪里?教师板书

  (3)比较三个时刻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得出结论并板书:

  (5)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2.认识电子钟上的整时。

  3.动手拨钟表。

  四、认识大约几时。

  1.借助上一环节拨7时,出示两钟表:一个是7时不到一点,另一个是7时刚过一点。问学生是不是7时?教师指导学生接*7时,可以说大约7时。

  2.说说书上85页第3题的钟面大约是几时。

  3.小结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哪位好朋友啊?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自制钟表,升华知识。

  伴随《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谈话:认识了钟表,我们再回到钟表店,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每人做一个钟表,就让时间停留在你最喜欢的一个时间上。(学生做好后交流)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学生认识整时的情境题材,教材在这一情境中根据小朋友生活与学*的`*惯安排时间,以供学生认识钟面。编写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并会认读整时的时间;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的*惯。

  学情分析:

  对现代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看钟表上的时间的经验(现在每个家庭基本都有钟表,大量的电视节目时间的显示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就不能把认识钟表、整时作为“全新”的知识进行教学,所以本课的教学就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具加强观察、比较及操作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以及钟面上的数字;学会结合生活经验去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意识,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闹钟、电子钟、两针非联动教师演示钟、两针非联动学生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字朋友了,今天这些数字朋友又要来和我们一起学*,大家欢迎吗?

  出示钟面12个刻度及刻度上的部分数字1、2、( )、4、5、( )、7、8、( )、10、11( ),学生补充完整。

  问:看到这个图,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啊,生活中你见过吗?

  (见过,是闹钟的钟面)

  问:可是它与我们见过钟面相比,好像还差了点什么?

  (指针)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师:那我们把指针也请出来吧!

  揭示课题:小小闹钟学问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吧!(板书:认识钟表。)

  二、借助经验,探究新知。

  1、感知钟面:

  问:我们现在见到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呀?

  交流:12个数字、(12个大格)、2根指针(可能会有学生说有三根指针,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委屈下秒针弟弟,暂不研究它)。

  问:你知道这两根针的名字吗?

  (长长的是分针,短短的是时针)(板书:长长的分针

  短短的时针)

  2、认识整时:

  谈话:时针、分针两兄弟不停的在钟面上赛跑,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它们的本领可大了,你听听……

  (动画出示小红起床场景图)

  问:在刚才的动画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

  (小红起床的时间是7点,墙上的钟、桌子上的电子钟、还有小红的妈妈都告诉了我们。)

  师:7点在数学里面叫做7时。你能说一说7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几?

  (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

  出示挂钟8时、3时、6时,问:你知道这都是什么时候吗?

  交流,指导学生说说时针、分针分别指着几?是几时?

  讨论:看了上面几个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它们的分针都指着12,8时时针指着8,3时时针指着3,6时时针指着6。

  讲:刚才我们看到的7时、8时、3时、6时都叫做整时。(板书:整时)整时的钟面上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几是几时。(板书:长长分针指12,短短时针指几是几时。)

  反馈练*:①教师在钟面上拨出整时,学生说出表示的是几时。

  ②教师说一个整时,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这个时间。

  ③同桌一个说整时,一个拨出整时。

  师:小朋友们真不错,很快学会了认整时、读整时,那你知道8时、3时、6时时电子时钟上是怎么显示的吗?

  交流:分别显示8:00、3:00、6:00。(课件出示相应的电子时钟。)

  小结:整时有两种表示方法:第一种是用“数字”加上“时”字,几时就写几。如:7时、8时、3时、6时。第二种是数字后面加上冒号再写两个0。如:刚才的7:00、8:00、3:00、6:00。(通常电子时钟上用这种方法表示)

  3、课中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小明的一天,请你写出小明做这些事情的时间。

  讨论:小明的一天安排得合理吗?

  师:对,我们应向小明学*,不睡懒觉,合理安排,做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问:小明9时在做什么?

  (读书、睡觉)为什么有2个9时?

  (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学生回答后,师:“钟表爷爷白天陪着太阳公公走一圈,里面有个9时,晚上又陪着月亮婆婆走一圈,里面又有一个整时,白天的是上午9时,夜晚的是晚上9时。”

  2、完成教材练*十九1到4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表现得真好!时间是宝贵的,懂得珍惜时间,充分利用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那可是个好孩子。你们看,转眼间,我们这节课又快过去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课堂作业

  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把它填在表中。

  我的一天

  7:00

  起床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整时:

  长长分针指12,

  短短时针指几是几时。

  7时

  7:00

  一、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矗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孝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同时我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和学**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六、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钟表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请听这是什么声音?

  课件播放“滴答滴答”声音。

  学生猜出是钟表的声音。

  (出示钟表店)里的钟,它是人们用来干什么的?(看时间的)你会看吗?想学会看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板书认识钟表)。

  抓住学生对钟有初步的认识这个特点,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去钟表店玩一玩。使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非常有感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钟就在自己的身边钟,钟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认识钟面

  1.请小朋友拿出自己身边的钟,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

  2.交流汇报:

  (1)生汇报:有2根针,一根长,一根短;钟面上还有数字(1、

  2、3.----12);钟面上还有小圆点或一点一点的。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

  (2)仔细研究:

  师边板书边说:小朋友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师生边写边说),这些数又是怎么排列的呢?(从1到12这样子排列的,12个数围成了一圈,这12个数还把钟面分成了好多格子。是多少格呢?数一数(师生)。

  钟面上有两根针(师边画边说),一根长,一根短。你们知道它们的名字吗?,生说师归纳板书:又长又细的那根叫分针,又粗又短短的那根叫时针。

  哪你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是朝哪个方向走的?

  钟面上的分针、时针是顺着1、2、3、4、5、6、7、8、9、10、11、12的方向走的

  3.现在小朋友对钟的秘密知道的多一些了吧!

  4.现在你能很快认得出学具钟上的分针和时针了吗

  请你指一指说一说,并同桌互相说一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出,并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围绕问题研究钟的结构,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帮助学生在初步认识钟面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钟的:1~12个数、分针和时针.学生的学*积极性很高。

  (三)认识整时

  看一看

  导入:看板书说我们已经认识了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那

  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吗?

  1.出示7时的钟面,有谁知道这是几时吗?说说你怎么看出来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请2-3名学生说

  师生齐说: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板书:7时)

  说一说

  1.(出示三个钟面)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钟面,仔细观察,分别是几时?

  第一个是几时?(8时)你是怎么看出这个时间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

  第二个呢?(3时)那你又是怎么看出来这个时间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时。)

  第三个呢?(6时)你是怎么看出来这个时间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2.刚才我们认的7时,8时,3时,6时,请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指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针指着12时)

  3.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拨一拨

  1.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学会看几时了,接下来老师想看看哪位小朋友既会动脑又会动手。老师想让你们拨出3时,9时,12时。

  2.学生动手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展示)

  想一想

  师:有了时间我们就可以把一天的生活进行计划,那我们来看小明她是怎么安排自己的一天的。

  课件出示6幅图(上午7时小明起床刷牙,上午8时小明上课,上午10小明在做操,中午12时小明在吃饭,晚上6时小明在看电视,晚上9时小明在睡觉)

  学生看图交流。

  由于一年级学生对时间概念非常薄弱,借助配有钟面的学生的生活照片,让学生来认识整时,并按看一看、说一说、拨一拨、想一想的顺序有序地组织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认识了钟表我们可要学做时间的小主人,古人告诉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噢。

  最后让我们在美妙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的内容,是学生学*时间概念的第一次接触。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因此,从导入到实践应用每个环节都与学

  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的快乐。

  在学生认识整时时,我安排了4个环节。首先在学生认识整时前我先让学生借助自己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自己去认识钟面。观察自己身边的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从而知道钟的结构,认识时针和分针。然后通过一个问题: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呢?进入第一个环节看一看;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探究总结出整时数特点、,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不但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而且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动手拨时间。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知道 “我们的生活和学*同样离不开时间,认识了钟表我们可要学做时间的小主人,古人告诉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噢。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学生认识整时的情境题材,教材在这一情境中根据小朋友生活与学*的*惯安排时间,以供学生认识钟面。编写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并会认读整时的时间;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的*惯。

  学情分析:

  对现代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看钟表上的时间的经验(现在每个家庭基本都有钟表,大量的电视节目时间的显示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就不能把认识钟表、整时作为“全新”的知识进行教学,所以本课的教学就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具加强观察、比较及操作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知道时针、分针以及钟面上的数字;学会结合生活经验去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意识,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会看钟表上的时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闹钟、电子钟、两针非联动教师演示钟、两针非联动学生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字朋友了,今天这些数字朋友又要来和我们一起学*,大家欢迎吗?

  出示钟面12个刻度及刻度上的部分数字1、2、( )、4、5、( )、7、8、( )、10、11( ),学生补充完整。

  问:看到这个图,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啊,生活中你见过吗?

  (见过,是闹钟的钟面)

  问:可是它与我们见过钟面相比,好像还差了点什么?

  (指针)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师:那我们把指针也请出来吧!

  揭示课题:小小闹钟学问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吧!(板书:认识钟表。)

  二、借助经验,探究新知。

  1、感知钟面:

  问:我们现在见到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呀?

  交流:12个数字、(12个大格)、2根指针(可能会有学生说有三根指针,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就委屈下秒针弟弟,暂不研究它)。

  问:你知道这两根针的名字吗?

  (长长的是分针,短短的是时针)(板书:长长的分针

  短短的时针)

  2、认识整时:

  谈话:时针、分针两兄弟不停的在钟面上赛跑,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它们的本领可大了,你听听……

  (动画出示小红起床场景图)

  问:在刚才的动画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

  (小红起床的时间是7点,墙上的钟、桌子上的电子钟、还有小红的妈妈都告诉了我们。)

  师:7点在数学里面叫做7时。你能说一说7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几?

  (时针指着7,分针指着12。)

  出示挂钟8时、3时、6时,问:你知道这都是什么时候吗?

  交流,指导学生说说时针、分针分别指着几?是几时?

  讨论:看了上面几个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它们的分针都指着12,8时时针指着8,3时时针指着3,6时时针指着6。

  讲:刚才我们看到的7时、8时、3时、6时都叫做整时。(板书:整时)整时的钟面上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几是几时。(板书:长长分针指12,短短时针指几是几时。)

  反馈练*:

  ①教师在钟面上拨出整时,学生说出表示的是几时。

  ②教师说一个整时,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这个时间。

  ③同桌一个说整时,一个拨出整时。

  师:小朋友们真不错,很快学会了认整时、读整时,那你知道8时、3时、6时时电子时钟上是怎么显示的吗?

  交流:分别显示8:00、3:00、6:00。(课件出示相应的电子时钟。)

  小结:整时有两种表示方法:第一种是用“数字”加上“时”字,几时就写几。如:7时、8时、3时、6时。第二种是数字后面加上冒号再写两个0。如:刚才的7:00、8:00、3:00、6:00。(通常电子时钟上用这种方法表示)

  3、课中操。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小明的一天,请你写出小明做这些事情的时间。

  讨论:小明的一天安排得合理吗?

  师:对,我们应向小明学*,不睡懒觉,合理安排,做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问:小明9时在做什么?

  (读书、睡觉)为什么有2个9时?

  (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学生回答后,师:“钟表爷爷白天陪着太阳公公走一圈,里面有个9时,晚上又陪着月亮婆婆走一圈,里面又有一个整时,白天的是上午9时,夜晚的是晚上9时。”

  2、完成教材练*十九1到4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表现得真好!时间是宝贵的,懂得珍惜时间,充分利用一天的每一分每一秒,那可是个好孩子。你们看,转眼间,我们这节课又快过去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课堂作业

  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把它填在表中。

  我的一天:

  7:00起床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整时:

  长长分针指12,短短时针指几是几时。7时,7:0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练*十六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认识钟面,学会认识整时。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钟面、小钟面、钟面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刘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看看吗?(出示课件)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吗?(钟表)小雪人告诉我们答对了。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学生自由回答)嗯,钟表的作用这么大,想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呀?那咱们先看看它长什么样吧!(出示课题)

  〔评析: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认识钟面

  1.认识钟面。

  a.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漂亮的钟面,拿起来仔细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说给小伙伴听听。(学生玩学具,教师指导。)

  b.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请小朋友们放下手中的小钟面,来看看我的超级大钟面。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钟面)

  * 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 还有12个数,我们数一数。

  *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再来数一数有多少格?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分别闪动。)

  ( 教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评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说钟面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交流讨论,解决第一个知识点。〕

  三、认识整时

  1.认识。

  (放铃声)听,谁家的钟表响了?(演示晶晶家)原来是晶晶的钟表响了。还不起床快告诉她现在几时了?(出示放大的钟表)你是怎么知道是7时的?

  * 长长的分针指着几?

  * 短短的时针指着几?

  *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学生跟着说,教师演示课件)

  2.巩固。

  a.抢答: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是几时?指着4呢?

  b.真不错,欢迎小朋友们到智慧屋来做客,看看谁最聪明,能发现这些钟面时刻相同的地方。(出示8时、6时、1时)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像这样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我们把这样的时刻叫做整时。

  c.能很快说出钟面上的整时吗?这么自信,那好咱们来比一比看谁说的又对又快!(出示3时、4时、11时、12时)

  d.现在二人一组拨钟练*。

  〔评析:教师注重让学生主动去学*,自己去探究。注重提供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合作学*,互相交流。如:互相说整时环节的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转变了角色,成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在兴趣的激发下,在情境中观察、思考、口说、眼看、脑想。〕

  3.认识电子钟。

  现在你们和有着分针、时针的钟表成为好朋友了吗?其实还有一种表,长得很奇怪,要不要看看?(课件演示早晨,晶晶的房间)看到了吗?这是什么表?电子表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课件上演示7:00)

  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7时和7:00是一个时刻的两种写法,它们是一对好朋友。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教师和学生唱“找朋友”。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问:“1:00,你的好朋友呢?”教师戴上1:00的头饰,原来在这儿呢!)

  〔评析:对于电子表的学*,教师采用了一个有趣的活动,既巩固了新知,又放松了学生的身心,有利于提高学*效率。〕

  四、练*

  1.小明的一天。

  (出示几组画面学生说几时)希望小朋友们也像小明一样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回家后制定一个作息计划贴在床头,坚持去做。希望你们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好好学*,好吗?

  2.动脑筋。(过一小时是几时)

  我看小朋友们精神百倍,那咱们再来一个智力大比拼好吗?

  〔评析:教师设计的练*部分:“小明的一天”、“智慧屋”溶练*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课件中所出现上午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整时有很大帮助。〕

  五、总结

  歌表演《时间像小马车》时间真的像小马车一样飞快的向前跑着,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让我们都做时间的小主人,好吗?

  〔评析:在数学课堂中,适时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惜时”观念。〕

  总评:

  这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1.学生在完整的故事情境中学*。

  “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抓住他们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设计教学的前提。教师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统一的一个动画形象和一个完整的故事将教学的几个环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设计时,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件创设的情境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早晨起床、中午吃饭、晚上睡觉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新知。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课件中所出现上午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整时有很大帮助。教师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3.设计环节,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通过合作学*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合作促进主体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意识。在教学中的说钟面、说整时、课后的游戏练*都是教师有意设计的合作学*的环节。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90页,完成第95页的练*

  本节课在认识钟面和整时基础上认识半时,是今后学*时、分、秒的基础。这局部内容是本单元的难点。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爱说、爱动、爱表示的特点,针对这一现状,结合他们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几时半,初步体会几时半的含义。

  2、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对学生进行认真学*、积极锻炼身体等养成教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半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时间。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指针式和数字式时钟模型各一个,学生用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1、 动画故事《勤劳的小蜜蜂》引入。

  多媒体出示小蜜蜂早晨起床、发现蜜源跳圆圈舞、找小伙伴、采花蜜的4个钟面时刻的画面。

  2、 提出问题。

  1) 同学们,勤劳的小蜜蜂想要写一篇日记,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地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勤劳的小蜜蜂早晨6时就起床了。

  2) 你怎么知道是6时?

  3) 它是什么时刻发现了蜜源,跳起了圆圈舞?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复*旧知识,激发兴趣,调动情感,为新知识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它是什么时刻找小伙伴和采花蜜的?(出示10时半,11时半钟面)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新的时刻。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自然引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 看黑板上的钟面。

  1)(指10时半)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是什么时刻?(让学生猜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指着11时半的钟面:钟面上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同桌互相讨论,交流汇报)

  3)从以上两个钟面表示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分针都指向6。

  半时与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5) 全班交流,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互相交流,找到半时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 学会几时半的写法

  1) 让学生试着写出10时半。

  (指名板演,交流写法)

  2) 归纳写法:冒号左边是几,冒号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写半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活动的兴趣。)

  3、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板书课题:认识几时半)

  三、 实践应用

  1、 教师拨钟,学生读时间,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2、 一学生拨钟,另一学生说时间,然后交换角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拨一拨,说一说,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新知,进一步认识几时半,从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3、 投影课本第93页的“做一做”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出上学的路上、上课、锻炼、看书等几

  项活动。

  1) 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独立完成。

  2) 分组交流,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设计意图:用实践应用活动巩固新知识,更贴*孩子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

  4、 完成第95页第4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时)

  四、 全课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我们学会了认识钟表,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希望你们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孩子。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之中)

  五、 拓展创新

  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天。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中“认识半时”这部分知识时,课前预设很充

  分,上课时学生的表现也不错,能积极探讨,总结规律,但是在实践练*时,虽然大多数同学都作对了,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做的不准确,看半时不准确,画半时知道分针指向6 ,不知道时针到底应指向哪里。下课后,我及时的进行了反思,觉得自己在让同学探究看半时,画半时时过于重视分针指向哪里,对时针的位置和方向探究的不够明确,没有把这部分的探究当做难点来突破 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我设计了一堂延伸课,利用这些课堂生成的错题资源,引导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找出它们产生错误的共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半时的时候时针应该指向哪里,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更准确的画出半时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可以让第一节课就画的比较准确的同学用它们的方法,它们的语言来来进一步阐述,一帮一交流,沟通。设计富有层次的*题及时检验并加以巩固

  按照这个思路,第二节课上的很成功,学生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并自己总结出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技巧和检查方法,扎实了看半时,画半时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及时的反思让我和我的学生都有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84-85页)认识整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钟面,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学生能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教具准备:课件、钟面一个。

  学具准备: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闹钟或钟表)同学们真聪明,听到闹钟响,就要马上起床,不能睡懒觉,我们要遵守时间、珍惜时间。

  钟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钟表的设计也越来越漂亮。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钟表吧!请同学们边看边想想钟表有什么作用。

  课件演示。生看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钟表。

  这些钟表漂亮吗?这么漂亮的钟表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可以告诉我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该睡觉了、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上学了。)

  钟表有这么多的作用,我们必须先认识它,才能使用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钟表。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钟面,你发现钟面上有什么?

  汇报交流:

  ①形状是圆形的、方形的等。

  ②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

  ③有2根针,一根又细又长,一根又短又粗。

  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钟面上的部件都被大家找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钟面。(介绍钟面)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时钟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转的,我们还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12格,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短又粗的叫时针。

  板书:时针、分针。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知道了钟面的组成。可是,你们认识时间吗?(认识)看来同学们不仅聪明,还有一定的知识呢。现在我们就试着认一认下面这幅图上的时间。

  2、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1)(课件出示84页情景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谁能说一说这是什么时间?图上的人在做什么?

  (这是早上7点,妈妈在叫孩子起床。)


9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5)

——“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材简析: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1分的长短,初步建立分和秒的时间观念。

  学情简析: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丰富的学*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探究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1分、1秒的具体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神七倒计时录像、电子表和秒表图像、音乐、转动1分钟的时钟动画、古代计时用具图文幻灯片)、石英钟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同学们还记得神州七号登月的壮举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播放课件:神七火箭升空倒计时1分钟的录像)你仔细听了吗?你听到哪些数学信息?我们一起来数,师板书数字。通过倒数,你有什么感受?(每两个数字之间经历的时间很短)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量时间的单位?(板书:时、分)计量如此短的时间,用它们合适吗?你知道一个比分钟更小的时间单位吗?(板书:秒)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关于秒的知识。(板题:秒的认识)[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录像入手,激发学*兴趣,提取秒的数学信息,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

  二、活动体验,探索新知

  (一)认识1秒

  1、秒的计量工具

  同学们知道秒是计量很短时间的单位,你知道各种钟表是怎样计量秒的吗?一起来看。幻灯片出示:

  电子表:在复*时分读法的基础上教生读秒,出示2个时刻让生练读。

  秒表:简单介绍用途和读法。

  2、秒在钟面上的显示

  看,老师也带来了跟你一样的钟——石英钟,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秒针是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二)感受体验1秒

  1、直观感受1秒

  你知道1秒的时间有多长吗?让我们静静地感受一下。拿好你的表,如果你的秒有声音,就放在耳边,仔细地听一听;如果没有声音,你就认真地看一看。

  谁来汇报时间是怎样一秒一秒过去的?

  2、亲身体验1秒

  (1)你能想出办法来表示1秒的时间吗?

  (声音、点头、拍手、眨眼、跺脚)

  我们一起跟着他来数一数(师的手指随着秒针动,领生跟着秒针的节奏数)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轻轻跟着秒针的节奏,一起来做,看谁的频率能和秒针的节奏一致。(生自由数30秒)[设计意图:学生在观察、倾听、模仿、个性表达等多种活动中,充分体验时间单位秒。调动多种感观进行学*,有效提高学*效率。]

  (2)闭上眼,记住这个节奏。现在你有信心做一个标准的小钟表吗?我们做个小游戏来比一比。同桌为一组,左边的同学先闭上眼睛,师说“开始”,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量时间,当你计量到10秒时立刻睁开眼睛,拍一下同桌的肩膀,同桌马上看钟面是几秒,看他估计得是否准确。听明白了吗?(师调整钟面到12时说“开始”)

  同桌互换再做游戏。[设计意图:游戏激发学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活动,通过对自己刚才对1秒计时方法的反馈,进一步加深对1秒的时间长短的感受。]

  (3)小结:通过刚才的体验,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1秒的时间虽然短暂,可是跳水运动员郭晶晶在08年的奥运会上以1秒钟的时间优美地完成了整个空中动作,为*夺得了一枚金牌;刘翔用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110米篮世界纪录;神舟七号飞船每秒飞行的速度是7820米。听到这,你又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哪些惜时的格言?

  (三)探究分与秒的关系

  1、让我们轻松一下,来听一段音乐,当然听的过程中也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来估计这段音乐大约是多长时间。(播放音乐)学生汇报估计结果,师揭晓刚才播放的音乐长1分钟。问生:1分钟是多少秒呢?生猜想并说明理由。(板书1时=60分1分=60秒?)这只是个猜想,是不是规律还有待于验证。

  2、我们一边仔细地看大屏,一边轻轻地数,一边动脑思考。(课件出示转动1分钟的发出滴答声的时钟)。这就是1分钟。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指名汇报,充分说明理由。同桌合作再次验证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左边的同学看分针,右边的同学看秒针,看各走了多少格,是多长时间。(师放课件)再集体交流。同学们真棒,经过猜想、验证发现了一个真理,我们齐读两遍记在心里。[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由猜想—观察、验证—总结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和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体验1分钟

  1分钟有多长?如果老师现在给你1分钟,你能做些什么?(口算、画画、写字、读课文、跳绳)能做多少个?你想怎样记录?如果自己记录有困难,可以找人帮忙。准备好了吗?师计时1分钟。生汇报“我做什么用了1分钟”。1分钟还能做什么呢?看63页3题,指名读。看来1分钟还真能做不少事呢![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宽松、主动、生动、快乐的学*氛围,使学生成为真下的学*的主人]

  三、拓展延伸,趣味练*

  1、现在有了各式钟表,人们计量时间很方便,在古代,没有这些钟表,人们又是怎样计量时间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资料书上66页。(播放幻灯片,出示古代计时工具的图文资料,学生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59—6l页,练*十四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探索秒针的计时方法,建立学生对秒的感知。

  教学对象分析:本节教材是小学三年级(上册),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声像、生动活泼的学*气氛。

  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使教学由难变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媒体设计: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的环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师:同学们我们一年级就开始认识时针和分针,请看屏幕上的钟面,你们能读出这是几时几分吗?生:……(第四个图:时针指在哪里?11到11没有?没有。所以是十时55分)

  师:回答不错!看来同学们对时针和分针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看过春节联欢晚会没?你还记得倒计时的画面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并跟着主持人一起倒数吧!

  (课件演示春节联欢晚会现场,载歌载舞,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10、9、8、7、6、5、4、3、2、1学生随着画面一起倒计时)

  2.揭题:刚才这样的倒计时你知道是用什么作时间单位的吗?(秒)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间单位“秒”。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秒的认识

  1.认识秒针。

  师:我们知道计量时间的工具是钟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上的钟面,你看到什么?

  生:时针、分针、秒针。秒针是最细最长的那一根。秒针跑得最快。

  师:对,这根长长的细细的针就是秒针。课件演示动画出现秒针

  2.认识1秒。

  师:秒针在钟面上跑得最快,它可以记录比1分更短的时间。那怎样才是1秒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秒针走l小格是1秒。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长针”。由学生自己引出秒针,并辅以多媒体,效果更显著】

  3.体会1秒。

  (1)师:我们来感受一下,请把你的闹钟和手表放在耳边,你听到了什么?(滴答声)滴答声和秒有什么关系?(滴答一声经过的时间就是一秒。)收闹钟

  (2)1秒钟你能做一个什么样的动作?(拍手、数数、眨眼睛、点头等)

  (3)了解“1秒能干什么“的信息。

  课件演示:动画出现飞机、火车、汽车、卫星、车间,并显示相应的文字。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火车每秒约行55米;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等等。

  师:(出示刘翔照片)小朋友,认识他吗?是呀,在2004雅典奥运会110米栏中以12秒91的成绩为我国夺得奥运史上田径比赛的第一枚金牌。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课件演示:刘翔在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镜头。

  小结: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秒钟!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在本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图像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通过介绍、演示,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用时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问让学生热情洋溢】

  【二】秒的体验

  体验10秒钟

  师:*常,我们通过看钟知道时间过去了多少,如果不看钟,你还能知道时间过去了几秒吗?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一个10秒的游戏。

  老师说“开始”,你们就闭上眼睛,你认为10秒钟到了,就悄悄的高高的举起你的手告诉老师。

  师:你是怎样知道10秒钟到了?

  生:(从1数到10)

  2.我们再来进行一个写数字的小活动:老师说“开始”,你就从1按顺序开始写数字,当过了十秒老师喊停的时候看看那位同学写的数字最多。

  小结:10秒钟虽然很短,但是我们大约可以写十几个数字哦。

  (三)分的认识和体验。

  1.秒与分的关系。

  (1)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听一段音乐,听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在心里数数,或点头估算,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一起来估算这段音乐大约是多少秒?。

  课件演示:播放1分钟的音乐。

  学生汇报自己的估算时间。

  (2)刚才这一段音乐播放的时间就是1分钟,1分钟是多少秒呢?我们一起来看电脑演示。

  课件

  演示:刚才的1分钟音乐作背景,伴着“嘀哒”声音,钟面上秒针走了60小格,分针同时走了一小格。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分=60秒。

  2.体验1分钟。

  (1)师:同学们对10秒钟的感觉已经很准了,如果是1分钟,你还能像刚才那样准确吗?

  游戏规则不变,一起来感受1分钟写数字。1分钟你能写多少数字呢?

  小结:虽然一分钟不长,但是在一分钟时间我们还可以写40多个数字呢!所以我们可要珍惜每一分钟哦!

  (四)巩固练*。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一起到数学乐园去闯闯关吧!课件演示:闯关题。

  第一关:做一做,在()里填上时、分、秒。学生独自完成

  (1)小朋友爬一层楼梯大约需10();

  (2)一节数学课的时间为40();

  (3)放学前整队大约要用46();

  (4)同学们每天睡觉时间大约10()。

  师:你为什么这样填呢?

  第二关:综合应用(这是一段关于小璇的短文,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读)

  同桌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

  小璇是个懂事的孩子,每天她总是早早起床,把语文书读15小时才吃早餐。今天上学时刚巧碰到了玲玲,她们用了3小时边说边笑地走进了教室。上午的体育课上,小璇跑50米只用了12小时,全班第一名。为了下午上课有精神,小璇总会睡30秒钟的午觉。放学后,她回到家便抓紧时间写作业,一般1分钟就能做完。晚上,她经常会陪爸爸看30小时的新闻联播。星期六的晚上,她还看40秒的动画片。(你觉得这段短文有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汇报)

  第三关:趣味智力题四人小组讨论

  (1)一个人唱一首歌要3分钟,10个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全班合唱呢?

  (2)5人各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呢?(学生汇报,教师肯定)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练*的设计,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用了40分钟来学*秒的认识,你学到什么呢?

  师:同学们,时间是由一分一秒组成的,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复返,所以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让我们记住列宁的名言: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一切!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通过课件的播放,全课总结重新回到主题图,情境设置具有完整性】

  教学反思:这节课能按照人教版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设计,教学过程能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展开。本课的`类型是概念的学*,学生从秒钟的外部特征认识开始,到心理感受秒的过程,使得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秒的概念。课堂上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不错。下面讲讲这节课存在的几点不足:1.在认识1秒上,观察钟的时候,学生认识1秒走1小格时,我是让学生看老师的钟,如果能让学生看自己带来的钟可能效果会更好;2.在分和秒的体验上,形式上还可以让学生测脉搏或者测心跳等,加深学生的心里感受;3.秒的认识上可以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把数学更好地和生活联系起来;4.在练*题的安排上,我设计得较多的是涉及时分秒的综合应用,如果能更侧重秒方面,那么这节课的安排就重点更加突出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练*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结构;还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意识。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惯。

  教学重点:认识较小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三次不同形式地观察钟表,在观察、比较中求知。

  教学难点: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亲身体验1分、1秒所做的事情,充分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模型、活动所用的器材、表格等。

  学具准备:课前学生自行准备钟表,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激趣导入。

  1、激趣交谈。

  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现场魔术表演?老师今天准备了2个小魔术,想不想看看?那如果大家能闯过两关,老师就为大家表演表演。有没有信心?

  2、巩固旧知。

  第一关:请仔细观察这个钟面(不包括秒针),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介绍钟面结构。)

  第二关:请口答下面问题。(课件显示如下问题)

  1、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1圈呢?

  2、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多少时间?

  3、表演魔术。

  教师表演两个小魔术。(①把盖子“变”出来;②吹一口气解开死结。)

  4、质疑揭题。

  师:你知道老师是怎样把盖子“变”出来和解开绳子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因为过程快,所以看不出当中的奥妙。)

  那在日常生活当中,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秒”作单位。

  二、引导探究,合作求知。

  1、认识“秒”。

  (课件出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师:请打开书60页,把这句话画出来,再小声地读一读。

  2、说一说。

  师:那你们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秒”吗?学生自由说。

  (课件中准备了三个镜头:新年倒计时、红绿灯、跑步比赛。)

  3、介绍计量“秒”的工具。

  师:谁来读读明明提出的问题?指名读(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呢?)你们知道有哪些钟可以计量“秒”?学生自由介绍。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电子表、秒表、机械钟、刻漏。)

  (鼠标指着“刻漏”)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工具吗?这是古时候人们没有发明钟表时用来计时的工具,名叫“刻漏”。看到这个“刻漏”,对比我们今天的钟表,同学们,你有什么感想呢?

  4、三次观察,合作求知。

  (师把黑板上的钟面模型加上一根秒针。)同学们,请看这个钟面有什么变化?

  (1)第一次观察。(独立观察)

  请拿出你们的钟表,观察秒针,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秒针。

  (2)第二次观察。(同桌合作观察)

  ①请同桌合作观察秒针的运动,结合屏幕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1大格呢?走1圈呢?)学生汇报。

  ②师用课件演示秒针分别走5小格(每小格停顿一下),即1大格有多少秒,再继续演示秒针走3大格、6大格和1圈,引导学生说出秒针分别走的秒数,从而得出: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把这句话板贴出来)

  ③请一对好朋友到讲台分工拨一拨秒针,说一说秒数。

  ④同桌利用学具盒互动拨一拨、说一说。

  (3)第三次观察。(小组合作观察)

  ①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第三次观察:

  秒针走1圈,分针走了多少?找出秒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来。

  学生汇报。

  ②师利用课件演示秒针和分针同时走动。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分=60秒,并板书出来。

  ③把课本60页左下角的这句话(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1分=60秒)画出来,再齐读。

  5、看书、质疑。

  三、活动体验,感受1分、1秒。

  1、看书了解,初步感知。

  我们请看书61页第2题,这四个小朋友在1分钟里做了什么?

  2、分组活动,加强体验。

  ①感受1分。

  那如果给你1分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来做做试验。(分成8个组:做口算、画画、写字、背古诗、跳绳、打乒乓球、拍球、转呼拉圈。)

  并派发给每组组长一个相应的表格(表格如下)进行统计。

  写字,我能行!

  姓名

  数量

  (个)

  时间

  1分

  1秒

  转呼拉圈,我能行!

  姓名

  数量

  (下)

  时间

  1分

  1秒

  ……

  师定下活动要求,再利用课件“秒针走1圈的画面”计时。

  ②感受1秒。

  那假如老师再给你们一秒时间,也做刚才同样的事情,你能做多少呢?再试试。(师用拍手计时。)

  ③组员汇报,组长登记。师:课后我们可以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测一测,也可以测更长的时间所做的事情。

  ④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各小组表格。

  3、认识1分、1秒的价值。

  ①1分钟时间不算长,可同学们都能做很多事情。对比1分钟,1秒钟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可有的事物1秒能做很多事情,请看课件介绍,并小声地读读。(课件出示:血液在人体的大动脉里每一秒约流动50厘米,在大静脉里每秒约流动20厘米。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教材分析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教材主要分为3个学*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看正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样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学情分析


9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6)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教育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4.培养爱科学的意识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4.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

  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针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l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2.提问: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1点半时,时针指在哪里?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①按老师的要求拨整点、半点;②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教师总结时钟的有关知识内容

  六、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的用途)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七、出示时钟演变过程的图片

  让幼儿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知识的`兴趣。

  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时、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钟,学生准备小闹钟。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同学们,你们*时在家里都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啊?

  (一)引入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树节目,和小咕咚一起学*好吗?

  2、播放动画片,“小朋友们来信了,我们很高兴”,有一个小朋友很苦恼,他很爱看智慧树,可是不认识时间,想请小咕咚帮忙,小咕咚问问你们愿意帮忙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智慧树什么时间播放吗?(出示钟面)这是什么时间啊?

  3、师:要想准时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我们必须要学会看——(时间)。

  今天我们来学*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认识钟面

  1、回顾旧知、观察钟面。红果果有问题:出示课件:钟面。

  师:关于钟面你会哪些知识呢?

  生:①针:时针、分针。②数:12个数。③格:大格、小格。

  2、探究大格与小格的对应关系。

  ①填图。填从12到各个数字之间的小格数。(生自行对照、修正)

  ②说说对应关系。大格数有对应的小格数。

  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

  3、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4、体验1分钟。让红果果告诉你:(听古人记时方法及记时工具的故事。)

  (三)在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

  1、回顾旧知。

  ①整时怎样认读?(图片:早读课,钟面:8时)

  ②几时半怎样认读?(图片:老师上班,钟面:7时半)

  小结:要看时间,要看时针从12起走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多,还要看分针在哪里。

  2、探究新知。(整5分、整10分)

  ①9:05(出示图片:课间活动,钟面:9时5分,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

  师:这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时针在什么位置,分针呢?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②11:40(出示图片:午休)同桌交流,相互补充。

  ③3:35(出示图片:放学)组内展示。

  3、观察归纳。

  ①观察。

  9:05 11:40 3:35

  师:同学们真能干!认识了这么多的时间。你看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吗?

  (几时,怎么看?几分,怎么看?)学生同组讨论。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几时几分

  看时针看分针

  ③师小结:时钟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多了几分钟,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

  小格(同学们可借助外圈的数)。

  4、拨钟练*。

  ①记录老师拨出的时间。

  ②小组活动,组内成员轮流拨钟,共同记录。(师说清要求)

  汇报小组内认对了几个时间。

  学生在同组合作中,拨钟、认读、记录、校对、修改、讨论,知识得以增加,情感得以升华。合作中,其乐也融融。

  ③动态生成。从学生拨钟中,选取不是整5整10分的时间。如4:06。

  ④练*。10:39(预设学生出现3种答案。)

  生1:是10:40。生2:是10:41。生3:是10:39。

  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为什么?(预设学生有两种想法)

  生1:分针从12走到7经过35小格,又走了4小格应该是10:39。

  生2:分针从12走到8经过40小格,它还差1小格,应该是10:39。

  (四)深入理解时分的关系

  1、演示1时等于60分。学生观察交流。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它们所用时间是相等的,所以“1时=60分”。(板书)

  2、小结。师:1分钟,我们听了一个小故事。那么,1时我们可以听——(60个小故事)

  (五)拓展练*

  1、谁迟到了。(蓝猫和淘气约好早上7:00去爬山)


9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扩展7)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3、感受生活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

教师:例10课件;学生: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

1、看图写数:

()()()

2、在里填上“>”、“<”或“=”。

787333415080

二、探索新知:

1、课件演示例10的购物活动:售货员将酸奶分两次给小明(图中男孩)母子。先给30瓶,再给2瓶。学生根据此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只要合理均可。

2、从学生的问题中选出“求一共多少瓶”和“喝掉2瓶,还剩多少瓶?”的问题,逐一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3、解答求一共多少瓶的问题,列出加法算式30+2时,要使学生理解是依据加法的含义,将30和2合起来,而计算30+2的结果,则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4、解答求还剩多少瓶的问题,列出减法算式32-2时,要使学生理解是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中去掉2,而计算32-2的结果,则是依据数的组成知识,从3个十2个一中去掉2个一,的3个十,就是30。

5、2+30=,学生独立思考,用不同的方法算得结果。

三、练*:

完成做一做。

1、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先摆小棒,再写算式。

2、第2题:

小组完成:4人,一人扮熊妈妈,三人扮小熊。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__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33—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渗透估计、优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与数感。

教学难点:

数“拐弯数”,即:当数到接*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初步感知

(一)情境创设:在绿绿的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课件呈现)

1、数羊:课件一只只的呈现,让学生数出1—20只之后,一起将百羊图呈现出来。

2、估羊:估计一下,这里来了多少只羊?

(1)先让学生估计,大概多少只,并说出自己的估的结果;

(2)老师在课件上圈出10只,再让学生估,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估的。

3、验证:老师在课件上10只10只地圈,学生10个10个的数。一直数到100。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认识100,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点明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以内的数,来学*数数与数的组成。(板书)

(三)认识比较:

谁来说一说:我们把100和我们以前认识的20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受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后,进一步体会100比以前学过的20多得多,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在操作中体会:

1、数一数,摆一摆:要求学生一边数数,一边一根一根地拿出小棒。

(1)数到21根时停下来。当学生手里拿着一大把小棒时,老师提出要求:谁能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知道你手里有多少根小棒呢?引导学生用10(也就是成捆的小棒)来帮忙,因为我们以前学过10个一是十;将20摆成两捆加一根。

(2)提问:21是由几捆加几根?也就是说2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数一数,捆一捆:

(1)接着21继续往下数,一根一根的边拿边数,当数到29时,让学生停下来,问:下一个数是多少?现在桌上一共有两捆小棒加几根了?如果我们再加一根小棒,是不能又能捆成一捆了?

(2)动手将十根捆成一捆,再让学生看看:一共有三捆,也是就三个十,即30。

(3)用同样的方法来完成:39、49、59、69、79、89后面分别是多少。每满十根,就让学生捆成一捆,并让学生说一说:那个整十数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4)数到99时,再次停下来。问:99添上一是多少?那100根小棒一共有几捆呢?

(5)十个十个地数,也就是一捆一捆地数,10个十是一百。再将十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反过来强调:一百里面有几个十。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借助小棒,学会手口一致地数数,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的认识,并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从整体上感受100的大小。】

(二)在活动中内化:

1、数小棒:师生一起从五十七数到六十三,再接着数到七十二。

2、数泡泡:数一数小猪吹了多少个泡泡。

(1)讨论:有什么好方法能够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数清所有的泡泡呢?小组讨论后,再请各组代表发言,说说每组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独立数。

(3)学生汇报数的方法: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4)师小结:不管用哪种方法数泡泡时,我们最好都应将数过的泡泡做上记号。如果是10个10个地数,我们就将泡泡10个10个的圈起来。这样就不会有遗漏,也不会有重复了。

【设计意图:通过练*活动,再次将难点突破,感受“十”的作用,同时丰富学生数数的方法与经验。】

(三)理解整十数的组成:

1、猜一猜:课件呈现70根杂乱摆放的小棒,让学生猜:哪位同学能一眼看出是多少根小棒?

2、想一想:如果想一眼就看出这里有多少根小棒,我们得请谁来帮忙?引导学生请出“十”来帮忙。课件演示:将杂乱摆放的70根小棒,每10根捆成一捆,刚好可以捆成7捆。

3、说一说:这样,我们就可以说:70是由7个十组成的。那30呢?40呢?90呢?

4、小结:如果我们将70一个一个地数,我们要数多少次?也就是70里面有多少个一?但如果我们将70十个十个地数,我们只要数7次,也就是70里面有多少个十?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的组成,突出计数单位“十”。】

(四)理解非整十数的组成:

1、猜一猜:课件先出现4捆小棒,再出现6根。让学生说出这是多少?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4捆表示4个十,6根表示6个一,合在一起组成了46。

2、说一说:46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引导学生说出:46是由4个十与6个一组成的。

3、摆一摆:

(1)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是64根呢?它又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提醒学生不要与46弄混淆了。

(2)请你摆一摆: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35根。那35又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与动态的演示,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并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数,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与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三、实际应用,强化新知

1、数数接力:按座位顺序,从1数到100。

2、比一比:数一数黄夹子、蓝夹子各有多少个?(练*八的第1题)让男生数黄夹子,女生数蓝夹子,赛后让学生说说感受。

3、估一估:练*八的第2题,先让学生圈出10颗,再估一估有多少颗。

4、数一数:练*八的第3题。让学生脱离小棒数出来。

5、填一填:练*八的第4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将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巩固,也是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基本反馈。】

四、全课小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二)归纳延伸:

1、师将本课内容简单小结。

2、课件呈现:数量为100的物品图片。

3、最后课件演示:

(1)用10小正方体排成一排,组成1个十。得出:10个一是1个十。

(2)再将一排一排的小正方体排成一层,组成一百。得出:10个十是一百。

(3)再将小正方体一层一层叠加,组成一千。让学生说一说:10个一百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能对本课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并且通过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为以后的学*作一个简单的铺垫。】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2、使学生从活泼可爱的小金鱼身上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例9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口答:

(1)3个十和6个一是()。

(2)7个十是()。

(3)8个一和7个十组成()。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54378764540

二、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1、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

教师手里握一把小棒,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大约有多少根小棒?

2、同学们猜的答案有这么多,到底谁猜得比较准确呢?下面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师生共同数出10根。

3、现在请同学们再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根小棒?

4、这一次同学们猜得比较集中,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生共同数出小棒的根数。

5、为什么第一次猜时,大家猜的与实际数量相差那么多,而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实际数量了呢?

我们第一次猜时,我们没有参考,而第二次猜时,我们知道了10根有多少,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猜出小棒的根数了。

6、小结: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来估计,这样就比较接*正确答案了。

三、教学例题,深化新知

1、课件出示有48条金鱼的鱼缸图。请学生估一估,有多少条金鱼。

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生讨论,汇报:先数出10条金鱼,再估一估鱼缸中大约有几个这样的10条。

2、分别出示有15条花金鱼和10条黑金鱼的鱼缸图。

让学生根据这三幅图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使学生懂得描述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可用符号“>”、“<”外,还可用语言来表述。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生活中某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四、练*:

1、40页做一做。

(1)第一题,学生合作完成。4人一组,每人说1——2句话。

(2)第二、三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交流、订正。

2、练*八第4题:青蛙可能吃了多少只害虫?(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4

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数学概念。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认识20以内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阶段;在一年级下学期,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学生认识100以内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在二年级下学期,认数范围则由100以内扩展到万以内,学生认识万以内各数,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三个阶段······本单元教学处于数概念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将拓展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进一步感知、理解“十进制”“位值制”两个基本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学*数概念的根本。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是学*100以内数的计算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同时,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结合我们班的学情特点,我进行了一下教学设计:

一、课前常规检查:

学*用品是否摆放到位,学具是否准备好并放好。

二、5分钟精彩口算:

我说15,你说8,15-8=7······

三、复*旧知、引入新课:

1、我们已经认识了0~20这些数,你能从0一直数到20吗?齐数。

2、看到大家都认识,又来了更多的数朋友,你们认识吗?

3、看来大家对这些数都有所认识,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四、呈现百羊图,感受100有多大:

1、绿色的草地上来了一群羊,请你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只羊?(先思考再回答,不要一下子说出结果)

2、这时候我们请一位老朋友上场(10),先圈出10只,再估一估草地上有多少只羊。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请大家10只10只地圈一圈,并数一数。

4、大家都数对了,这是100只羊。100只羊有这么多!和我们以前认识的20比较,怎样?(100比20多得多)

五、摆小棒、突破数数难点——拐弯数:

1、请同学们快速拿出小棒,3、2、1,坐好!(师停顿检查)

2、在桌面上,摆出21根小棒,要求摆完后一眼就知道是21根。

(请生上台示范摆小棒,其他同学摆完、看黑板订正。)

(1)能一下看出是21吗?他请了谁来帮忙?就请这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先摆10根小棒,再摆10根小棒,再摆1根小棒)

(2)2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多请生回答,小组读,男女读,齐读)

3、下面我们在21根小棒的基础上,继续一根一根地往下数:

指导学生在21的基础上继续一边摆一边数,数出声来。当数到拐弯数时,停下来并追问:“29添一是多少?(30)”,看到散着的这10根,你想怎么做?(把这10根捆成一捆),现在有几个十了?(3个十),谁来说说30的组成?(多叫学生回答30的组成)。

再继续数数,同样处理:35的组成;39再添1是多少;40里面有几个十;39、49、79、99的后面分别是多少······

4、感受100,体会十与百的关系:99再添一就是多少?(多叫生回答)

我们就这样,10根、10根地数,(10、20、30···90、100),10个十根是多少?(10个十根是100,将10捆结成一大捆)

这一大捆小棒就是100根,谁能说说100里面有几个十?

10个十是多少啊?(板书:10个十是100)

六、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

做一做第2题:你能很快看出是多少吗?要想很快看出有多少个泡泡,应该怎么办呢?(请“十”来帮忙)。请大家用笔10个10个地圈一圈,(33个泡泡)。为什么圈一圈以后就能一下子看出是多少了呢?

做一做:数的组成。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咱们一起数了100以内的数,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感受呢?

八、生活中的数:

刚才我们借助小棒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其实100以内的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请大家回家找找,你身边都有哪些数是100以内的呢?明天分享给同学们听。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5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31~45页。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引导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引导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5、进一步尝试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获得新知。

三、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教学难点:

1、数过程中,当数到接*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2、数位的意义。

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五、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1)选取、提供每次活动的素材。

(2)制订人人参与的、高效的活动规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