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的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透镜》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认识透镜,知道凸透镜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 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仪器: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透镜

  1、透镜——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

  观察:*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2、两种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

  3、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1、提出问题:患*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2、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3、设计实验:(教师启发:采用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实验结论:

  思考:参照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1)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更靠拢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会聚作用。

  结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远离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发散作用。

  结论: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5、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演示:*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说明: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焦距测量:

  说明:太阳光线虽然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可以看成是*行光。

  器材: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有关。

  猜想2: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思考: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介绍: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

  讲解:对照光具座说明,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2)器材的组装、摆放、调整: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

  (3)调节: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说明:实验所有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4)实验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40 cm、30cm、17cm、13 cm和7cm、4 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像、实像)。

  提醒:当物距为5cm时,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5、分析论证:

  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讨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2)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3)当f<u<2f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u>v。

  6、交流评估:

  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是不是相同呢?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课堂小结:

  大家通过实验,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1、u>f时成实像,u<f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

  2、通过作图来进一步巩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透镜》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水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本章知识。

  《透镜》的教学设计 3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三)教具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点光源(如: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1~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

  《透镜》的教学设计 4

  一、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使用说明

  用15分钟阅读课本90-92页并完成问题导学,AB层全部完成,C层完成探究部分,分层达标。

  三、预*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名词概念。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课前预*: (5分钟)

  1.透镜通常可以分为____ 和 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 叫凸透镜,它的符号是 。

  3. ________________ 叫凹透镜,它的符号是 。

  4.生活中常见的眼镜的镜片就是透镜。请你辨别:患有*视眼的学生配戴的*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而患有老花眼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镜片是______透镜。

  5.凸透镜对光线有 ___ 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 ____ 透镜。

  6.凹透镜对光线有 __ 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 ___ 透镜。

  四、探究过程(24分钟)

  1. 活动: 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透镜距离书本较*)

  得到: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2.活动:一束*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一束*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凹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 凸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

  《透镜》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

  会作出凸透镜成像的三条特殊光线

  理解实像和虚像

  2、过程与方法

  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思考总结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光路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记住成像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已经探究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

  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况

  放大缩小 倒立正立 实像虚像

  u > 2f 2f > v> f 缩小 倒立 实像

  u = 2f v =2f 等大 倒立 实像

  2f >u > f v > 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f 不成像

  u < f v > u 放大 正立 虚像

  那么为什么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会出现不同的像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从光路来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

  各种规律成像的光路图如下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1、由实际光线(直射光线、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

  2、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

  3、实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仪和照相机成的像)

  (2)虚像

  1、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2、成虚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实际光线,因此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观察

  3、虚像都是正立的,并且像与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面镜和球面镜里所成的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三、小结

  四、板书

  §4.5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分析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2)虚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五、作业布置:万向思维


《透镜》的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阅读


《透镜》的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1)

——透镜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透镜教学设计1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三)教具

  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光源。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玻璃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凸透镜、凹透镜实物,学生观察。但告诉学生不能用手摸。有条件的学校每一实验组(2人)发一盒透镜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透镜的剖面图,对照实物讲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薄透镜。简要说明它们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在黑板画课本上的图6—8,讲解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和透镜的光心。

  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1)教师用*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如课本图6—10)学生观察到一束*行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

  (2)教师画出会聚光线的光路图。讲述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对照光路图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

  向学生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是由于光通过凸透镜的两个侧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凸透镜焦距大小反映了凸透镜对光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强,折射光偏折得就越厉害。每个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个点光源(如: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分析这时的入射光线是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根据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推想出结果。

  教师用光具盘演示课本图6—11实验来验证。

  教师小结:放在凸透镜焦点处的小灯炮发出的光(即通过焦点的入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行光。因而利用凸透镜能产生*行光。

  3、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师用光具盘、*行光源、凹透镜做课本图6—12的演示。

  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小结: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画图并讲解跟主光轴*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不会相交于一点。但它们的反方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也叫凹透镜的焦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因而叫虚焦点。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想想议议”

  1、本课主要内容是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及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教师介绍我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就已经有人用冰磨成凸透镜来取火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在严寒的冬天里动手制作和实验。

  3、指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讨论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得出结论:光通过三棱镜后向底部(厚的一边)偏折。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可以看做几个三棱镜和一个玻璃块组成的。在黑板上画出图(课前用小黑板画好),让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论分析。弄清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的道理。

  4、学生完成本节课文后练*1~3,并回答订正。

  四、作业

  课本章后*题第4、5题。第6题能找到老花镜的做。

  课外安排统一时间发给学生凸透镜、凹透镜各一个做课本图6—9实验。

  (五)说明

  1、本课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活动。介绍透镜及其种类时,最好让学生直接观察。

  2、课本图6—9的实验,考虑课堂教学时间及对其他班级上课的影响,没有安排在课内让学生做,而是安排在课外的统一时间发给凸透镜、凹透镜去做。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本课内学生要几次观察光路。为了增强观察效果,应在实验室上课。实验时要遮光。

透镜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认识透镜,知道凸透镜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 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仪器: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透镜

  1、透镜——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

  观察:*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2、两种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

  3、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1、提出问题:患*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2、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3、设计实验:(教师启发:采用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实验结论:

  思考:参照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1)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更靠拢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会聚作用。

  结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远离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发散作用。

  结论: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5、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演示:*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说明: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焦距测量:

  说明:太阳光线虽然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可以看成是*行光。

  器材: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有关。

  猜想2: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思考: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介绍: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

  讲解:对照光具座说明,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2)器材的组装、摆放、调整: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

  (3)调节: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说明:实验所有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4)实验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40 cm、30cm、17cm、13 cm和7cm、4 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像、实像)。

  提醒:当物距为5cm时,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5、分析论证:

  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讨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2)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3)当f<u<2f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u>v。

  6、交流评估:

  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是不是相同呢?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课堂小结:

  大家通过实验,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1、u>f时成实像,u<f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

  2、通过作图来进一步巩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透镜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水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本章知识。

透镜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过程和方法: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和谐。

  二、教学器材

  远视眼镜、*视眼镜、*行光源(手电筒)、刻度尺、白纸。

  三、教学过程

  (教师戴上眼镜并注视同学。)

  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戴上了眼镜,大家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视眼。

  师:老年人戴的眼镜和同学们戴的眼镜一样吗?

  生:不一样,老年人大多数戴的是远视眼镜。

  小结:*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一)观察*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师:请同学们观察并摸一下课桌上两块透镜,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一块中间厚,边缘薄;另一块中间薄,边缘厚。

  (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看画出的几种透镜,根据透镜的分类标准区分一下,哪些属于凸透镜,哪些属于凹透镜。

  (结合章首图和章首语说明各种透镜的组合使用,为我们在学*、工作、生活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透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通过阅读和老师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主光轴和光心。

  (三)实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提出问题:患*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设计实验:(学生设计,教师归纳,这里采用探究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甲生: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实验操作:(学生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可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实验器材有问题和个别实验有困难的学生作一些辅导。)

  小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四)“演示———讨论”焦点和焦距

  进一步提出问题:患*视眼的人戴的眼镜是否都一样,有没有差别?

  生:不一样,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高,有的人戴的眼镜的度数低。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度数高低不同的眼镜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厚度不同,有的认为是弯曲程度不同。学生要求通过实验来观察度数不同的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效果到底有怎样的差异。)

  演示:*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介绍焦点和焦距。

  提问:焦距长的凸透镜和焦距短的凸透镜哪个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生:焦距长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大。

  师:同理,不同的凹透镜对光线的偏折作用也不同,所以*视程度不同的同学要戴焦距不同的凹透镜。(上面思考题答案)

  补充实验: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课后完成)

  四、教学小结与延展

  关于透镜的研究和作用,早在我国汉代就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冰遇阳光会融化,冰透镜对着太阳能聚光取火,令人怀疑,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是否是真的,请同学们在课后去探究。透镜除了我们这节课学到的作用外,还有其他作用吗?请大家去思考、探究……

  (科学探究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

  点评:本节以“从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本设计理念。主要内容是透镜、透镜的分类、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透镜的光学特性和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限,对“透镜的分类”采用“生活———探究”,对“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采用到“加油站”阅读了解,对“透镜的光学特性”采用“实验———探究”,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采用“演示———讨论”。

  导入上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以“同学们由于不注意用眼———”作引;展开部分以探究为主要体系,构建课堂“双主体”,并打破课堂即教室的传统观,提倡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知识;小结时从“知识树形”和“过程方法”等多角度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透镜教学设计5

  一、关于教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2)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自主学*探索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的方法、实验探索法、观察法。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分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探索实验过程、小组归纳实验结果。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的愉快。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和归纳法,使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安排,我将力求培养学生以下学**惯:善于观察、科学观察、合作与分工、语言表达、信息处理能力、准确记录、提炼与归纳等能力。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㈠活动导入

  我是这样来设置导语的: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参观一个摄影展领略一下美丽的风光吧!(课件展示五龙口、王屋山、小浪底风景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那美丽的风景?关于照相机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各小组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写在卡片上),由一代表发言,比赛看哪一小组收集的问题最多。大家想不想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呢?那我们就一起来学*吧! 通过此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又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中来,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照相机成像探究

  1、调查初知: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大家对照相机都不陌生,照相机前的镜头相当于我们学过的什么呢?光通过镜头后是怎么成像的呢?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呢?物体在照相机中成的是什么像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只是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但切勿随意干涉,要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由于投影仪在教室运用较多,可以采用自主学*探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投影仪原理图进行探索式学*。认清构造后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幻灯片在投影仪上成像进行观察研究。(课件展示:观察内容、鼓励性话语)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三:放大镜成像探究

  放大镜对学生来说不陌生,可以使用观察法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课件展示:你看到什么像?)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如果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现成的放大镜,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学*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探究

  主要采用观察实验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实像、虚像,加深认识实像和虚像形成的原因。

  (三)活动升华

  设计一组练*(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强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教师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活动延伸

  紧扣教学目标的观察实验活动结束了,但很多学生想弄清楚的照相机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得到解决,为此我将通过两项安排来达到将活动延伸到课外的目的:一是利用校园局部专业网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外参加摄影小组,用所学的知识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让活动融入每个学生的生活中,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板书设计:

  §3-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课后反思: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改变学*方式,通过探究空间的创设,同学们懂得了学*不能被书本所束缚,要有问题意识体验到了解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文章引用自:

透镜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知道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理解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演示实验体会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教师:透镜、电熨斗,圆规,直尺;

  学生:透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瓶可能会引起火灾。提问:相信吗?

  出示有关矿泉水瓶在野外引起火灾的报道。提问: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引起学生好奇,调动学生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凸透镜和凹透镜

  [活动1]

  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用凸透镜、凹透镜的实物结合练*,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此环节重点突出凸透镜、凹透镜在薄厚上的不同,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的能力。)

  2、主光轴和光心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特殊的一点,通过该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并强调光心在透镜上。两个表面对称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正中心。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3、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1:激光笔发出两束*行光射向凸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总结得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演示实验现象很清晰,学生很信服。让学生不盲从,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道观察什么)

  (2)、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焦点:*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字母f表示.

  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PPT演示,凸透镜的两个实焦点。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从焦点发出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折射光线*行于主光轴。

  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画出来。(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的是图形,此处设计是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图形,加深理解。同时为进一步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图打下基础)

  讨论:不*行于主光轴的光透过凸透镜是否会聚?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主光轴。

  (3)、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2:激光笔发出两束*行光射向凹透镜,用电熨斗喷出的雾显示光路。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总结得出: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提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

  PPT演示*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由于这个焦点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虚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讨论:不*行凹透镜主光轴的光透过凹透镜是否发散?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

  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类比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方法的迁移能力。)

  4、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镜的重要参数,不同的凸透镜可能焦距不同。

  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看做*行光。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呢?

  小组讨论后说明你的测量方法。

  思考:为什么在森林里面不能乱丢瓶子?(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将物理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5.1 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二、透镜的基本概念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透镜》的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2)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菁选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研究透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方法过程目标

  1.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教师:我们现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就用我们的小水珠先离得*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离开,注意你在移动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

  学生:不是的。

  教师:的确通过上节的学*和我们刚才的小游戏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

  教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师: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

  教师:同学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着,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箭头,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

  学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教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教师: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三)制定计划

  学生:制定计划,怎样实验研究。

  教师:在制定计划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教师:希望同学们在制定计划时不要受光具座的限制,可以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

  教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1:先选用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再让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量出物距和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实验,分析焦距与成像的关系。

  学生2:把凸透镜固定,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量出物距,试试看得到的像是怎样的情况(大小、位置、正倒)也要记录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做。

  学生3:固定物体和光屏,移动凸透镜看能不能得到像,测u、v,改变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再重复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这些方案都是同学们设计出来的,用哪种方案?大家都可以试试,不管你们组使用哪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与原来物体比)、像的正倒、物距(u)、像距(v)、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想办法得到放大、缩小、等大的三种情况的像。接下来大家按计划自由实验。把实验过程数据记录下来。

  教师: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大家互相监督。

  教师:你组同学所成的像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有的组得不到像,或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学生:把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蜡烛调在同一高度。

  教师:对,最好是烛焰中心。

  教师: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记录下来。

  教师: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教师:有小组反映没得到正立的像,哪组同学能帮助他们一下。

  学生:演示用f=10cm的凸透镜,物距u=4。0cm时成虚像,光屏上有模糊的像,是虚像。

  教师:模糊的像就是虚像?

  学生:虚像、实像都能看到,但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成像在光屏上。上面的同学在光屏上的模糊的像不是虚像。

  教师:很好!那怎样才能得正立的像?

  学生:我们有时叫凸透镜为放大镜,凸透镜距离物体不太远,透过凸透镜看到的蜡焰的就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教师:(指导实验)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为两倍焦距(2f)时,你猜会观察到什么?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时,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先猜,后试试)教师:请学生汇报实验数据。

  (五)分析论证:

  教师: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交流评估:教师:思考你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三、教学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就暂时到这儿,我们从实验到分析数据得到规律,有问题、感兴趣的或者想再实验的同学可以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我们共同探究。

  四、巩固与延展

  问:思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工作的。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2

  说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科学知识: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说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说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说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

  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会玩吗?其实会玩的同学在玩中也会有许多收获。今天,就请你们玩一滴水,有兴趣吗?

  二、利用水,形成放大镜

  1、活动一:

  用滴管(或吸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2、活动二:

  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3、活动三:

  往培养皿(或烧杯中)放一些水,再把培养皿放在有字的书上,从上向下看,观察字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4、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学生讨论交流。

  6、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放大镜。(板书课题)

  三、研究放大镜的作用

  1、了**大镜的镜片特点。

  (1)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2)学生感知,交流。(可请学生画出放大镜镜片的.侧面图)

  (3)、小结:像放大镜镜片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2、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

  (1)提问:凸透镜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2)学生交流,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

  (3)学生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阳光)

  (4)师介绍焦点。对这一活动进行小结。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

  (1)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放大镜对着白墙,观察有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交流。(有倒立、缩小的像)

  (3)讨论:为什么墙上有物体的像?这是怎么回事?

  (4)阅读课文插图,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

  (5)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6)交流汇报: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有像?

  (7)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四、了解凸透镜的用途

  (1)提问: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镜的运用吗?

  (2)看书,了解,交流。

  五、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出示凹透镜)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镜片,它和凸透镜有什么不同?

  2、实验:用凹透镜看书上的字。

  3、汇报:有什么发现?

  4、摸一摸:这种镜片有什么特点?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应该叫什么名字?

  5、小结:这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科学上叫凹透镜。

  6、实验: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起来看远处景物,有什么发现?

  7、介绍:望远镜

  六、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2、尝试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原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4、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试验中感受学*的乐趣。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杯水,我们来观察一下水中的铅笔等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2、活动:教师把铅笔放进烧杯。

  3、学生观察

  4、提问: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么样了(弯折了)?在什么地方弯了?(边缘处)为什么会这样?(水的关系)

  5、提问:我们用别的水也会形成这样的现象么?!

  6、学生猜想。

  7、教师实验(醋,酱油,牛奶,米,沙)

  8、学生总结:只有透明的才能看到弯折。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透镜,现在老师不告诉你们方法,请你们给这些透镜分类,然后请几位同学告诉我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来分类的。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教师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它们的共同点是透明。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我们知道了两种透镜的外部特征,那么它们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实验来看看。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并画图记录。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并尝试用纸蒙住再试一次)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注意认知: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四、了解望远镜的结构

  1、我们知道透镜的特征,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透镜吗?

  2、学生交流回答:眼睛,放大镜、望远镜。

  3、引导提问:猜猜看如果将两种不同的透镜方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自己动手试试看?

  4、总结:望远镜就是利用凸透镜在前凹透镜在后的原理制作出来的。三:总结理论:

  我们今天看到的水,醋,透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透明!那么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今天研究的透镜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光的折射。出示课题。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三课,重点是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也就是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认识。五年级的学生对*视镜和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但很少知道*视镜和放大镜对光的偏折现象,更不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预期教学效果: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弯折。

  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以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无色透明杯子、放大镜、水。

  学生准备:直的长彩条吸管、花镜、*视镜、玻璃片、餐巾纸、透明直尺。(注意:千万不要用花镜看太阳,以免灼伤眼睛,导致失明。)(学生好奇心强,拿着透镜一定会看这看那,一定在布置课前准备时强调注意事项。)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望远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1、导入:把吸管插入水中,观察水面处吸管,有什么发现?是什么原因呢?

  教师建议:

  a、水要放大半杯。

  b、把吸管斜插入水中。也可再选一些细长并直的物体反复实验观察。

  c、要从多角度观察。(对学生提出建议,提示学生观察要细,要边观察边思考。防止学生只看热闹。)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探究。

  (1)把看到的吸管样子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来。

  (2)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

  (3)自学教材第23页上半部内容,解释看到的现象。

  (4)说说什么是光的折射?(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学生对折射现象有了印象,通过自学可以上升到对理论的理解。)

  二、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与作用。

  1、教师引导探究,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透镜分别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吗?作用一样吗?(调动学生探究欲望,引领学生探究要深入思考。)教师提示:a、透镜是光学仪器,不能直接用手触摸,可以隔着餐巾纸摸一摸。

  b、注意不要把透镜弄坏,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教材第23页下半部和第24页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不用担心学生不能完成探究,因为课前准备中有“花镜、*视镜、玻璃片、透明直尺”,学生看到物品自然会按书中提示去尝试探究,就会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2)把研究结果填写到教材第71页表格中。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间互相校正、补充。(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使自主探究落到实处。)

  3、小结。教师提出问题:凸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凹透镜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学生组内小结并完成板书。(让学生认识到:探究重过程,更要重结论,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研究,解释为什么不要用放大镜看太阳?学生解释原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三、制作简易望远镜。

  1、教师引导: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个人独立完成教材第25页中

  1、2两项的操作。

  3、小组内交流,说说两个透镜组合起来使用看远处的物体有什么效果?

  4、小结:_____就是简易的_____。

  5、参考教材第25页的'制作方法。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课后完成)(给学生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体会搞科学的艰辛和创造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意识到探究并不是只在课堂。)教师建议:制作望远镜时,筒的顶端卷回,做成双层筒,用卷回部分固定一个透镜。用两个双层筒分别固定两个透镜,完成制作。

  四、达标反馈

  1、透镜会产生许多奇妙的现象,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______的缘故。

  2、下列镜片中()属于凸透镜,()属于凹透镜。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弯折现象,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使学生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对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滴管

  学生:每组实验桌上准备凸透镜、凹透镜、*视眼镜、老花眼镜、烧杯(盛水)、塑料片、蜡烛、火柴、纸屏、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玩水,好吗?

  2、引导学生做活动:

  活动(一):把吸管放入水杯中,观察现象。

  活动(二):(教师用滴管在每组塑料片上滴一滴水)把塑料片放在书本上透过水滴看字。

  活动(三):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字。

  3、汇报现象、交流。

  4、小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像刚才的水滴一样把物体放大吗?(引导出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像放大镜一样透明的镜子。(板书课题:研究透镜)

  二、研究透镜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那么,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几种镜片。

  ?、学生通过看、摸等方法进行感知交流。

  ?、小结:像放大镜那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像老花镜那样,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探究透镜的作用:

  ⑴、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⑵、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⑶、分组实验验证,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二):尝试用透镜聚光。(安全提醒: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实验(三):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⑷、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⑸、小结并板书:

  有放大作用

  凸透镜可以聚光

  使物体在纸屏上成倒立的像

  有缩小作用

  凹透镜 使光发散

  不能成像

  3、介绍望远镜

  三、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6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光与色彩》中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它的核心概念是光的折射,而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教材设计意图是通过研究透镜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本课在认识两种透镜的基本特点及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透镜的聚焦和成像特点及制作望远镜等活动,让学生领略神奇的光的折射现象。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贴*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接触奇景般迷人的光学世界,感受光的奥秘,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把教学活动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水中铅笔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从而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笔。

  第二部分:研究透镜的形状特点及种类。通过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它们构造的不同,由此区别认识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第三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

  包括三个活动:

  1、用透镜观察物体。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下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情况。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而凹透镜则有缩小作用。

  2、让阳光穿过透镜。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凸透镜可以聚光,而凹透镜则不能。

  3、观察透镜成像特点。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而凹透镜则不能。

  第四部分:拓展应用,自制望远镜。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利用凸透镜做放大、成像、聚光等实验。

  2、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3、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4、了解透镜的应用。

  5、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制作简易望远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铅笔、凸透镜、凹透镜、纸板

  学生准备:老花镜、*视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我们知道了光是怎样行进的?光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物体会怎么样呢?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生活中有些物体是透明的,比如水,玻璃。光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的物体是透明的,又会怎样呢?

  2、教师演示:把一支铅笔(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中,观察铅笔的变化,铅笔在什么地方弯曲了你能试着解释原因吗?推测一下。

  3、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铅笔看着象变弯了。

  5、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

  (板书:研究透镜)

  【评析】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初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为下面的探究埋下伏笔。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2、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记录。

  4、学生汇报,小结: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5、教师总结: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师板书:凸透镜,凹透镜)

  【评析】通过学生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类别,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4、出示表格:研究现象、凸透镜、凹透镜、镜片形状、是否放大、能否聚光、成像特点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6、提问:现在,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评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做法,是科学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蕴含科学道理,要学以致用。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1、谈话:大家见过望远镜吗?它为什么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 (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

  4、学生制作望远镜。

  5、学生作品交流。

  【评析】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果学生能够亲自制作一个望远镜,对它的工作原理可能会有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使他们切身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给我们自己所带来的好处。另外,老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使用望远镜时切忌朝着太阳看,以免灼伤眼睛!

  板书设计:

  研究透镜

  特点、作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放大、聚光、成像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缩小、散光、不成像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导学(第1课时)(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猜想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

  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进行实验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归纳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透镜》的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3)

——《透镜》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透镜》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展示实物)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行光源射出一*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行光的作用。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③焦点:*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三、课堂反馈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思考。

  《透镜》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教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

  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

  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

  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

  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透镜》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

  会作出凸透镜成像的三条特殊光线

  理解实像和虚像

  2、过程与方法

  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思考总结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光路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记住成像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已经探究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

  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况

  放大缩小 倒立正立 实像虚像

  u > 2f 2f > v> f 缩小 倒立 实像

  u = 2f v =2f 等大 倒立 实像

  2f >u > f v > 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f 不成像

  u < f v > u 放大 正立 虚像

  那么为什么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会出现不同的像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从光路来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

  各种规律成像的光路图如下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1、由实际光线(直射光线、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

  2、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

  3、实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仪和照相机成的像)

  (2)虚像

  1、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2、成虚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实际光线,因此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观察

  3、虚像都是正立的,并且像与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面镜和球面镜里所成的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三、小结

  四、板书

  §4.5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分析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

  3、实像虚像

  (1)实像:

  (2)虚像

  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

  (2) 过焦点的光线

  (3)*行于主光轴的光线

  5、实验

  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

  五、作业布置:万向思维

  《透镜》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认识透镜,知道凸透镜的作用。

  (2)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 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

  探究、归纳、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仪器: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透镜

  1、透镜――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

  观察:*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的区别

  2、两种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簿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簿,边缘厚的透镜

  3、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二、探究――透镜的光学特性

  1、提出问题:患*视眼和远视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镜,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凸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起什么作用。

  2、进行猜想: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凸透镜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镜可能有散光作用。

  3、设计实验:(教师启发:采用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同时,学*物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拿一只手电筒照到一张白纸上,观察光斑的大小,然后把透镜放在手电筒前面,观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变小了,则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果光斑变大了,则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实验结论:

  思考:参照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1)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更靠拢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会聚作用。

  结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2)折射后的光线跟原入射光线相比远离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发散作用。

  结论: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5、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焦点和焦距

  演示:*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说明: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焦距测量:

  说明:太阳光线虽然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所以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可以看成是*行光。

  器材: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沪科版)教学设计三、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有关。

  猜想2: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思考: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介绍: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

  讲解:对照光具座说明,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2)器材的组装、摆放、调整: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

  (3)调节: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说明:实验所有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

  (4)实验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40 cm、30cm、17cm、13 cm和7cm、4 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并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像、实像)。

  提醒:当物距为5cm时,在光屏上能否看到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5、分析论证:

  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讨论: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

  (2)当u=2f时,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3)当f<u<2f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4)当u=f时,不成像。

  (5)当u<f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u>v。

  6、交流评估:

  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结果是不是相同呢?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课堂小结:

  大家通过实验,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1、u>f时成实像,u<f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

  2、通过作图来进一步巩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透镜》教学设计 5

  一、关于教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2)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自主学*探索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的方法、实验探索法、观察法。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分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探索实验过程、小组归纳实验结果。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的愉快。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和归纳法,使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安排,我将力求培养学生以下学**惯:善于观察、科学观察、合作与分工、语言表达、信息处理能力、准确记录、提炼与归纳等能力。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㈠活动导入

  我是这样来设置导语的: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参观一个摄影展领略一下美丽的风光吧!(课件展示五龙口、王屋山、小浪底风景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那美丽的风景?关于照相机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各小组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写在卡片上),由一代表发言,比赛看哪一小组收集的问题最多。大家想不想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呢?那我们就一起来学*吧! 通过此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又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中来,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照相机成像探究

  1、调查初知: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大家对照相机都不陌生,照相机前的镜头相当于我们学过的什么呢?光通过镜头后是怎么成像的呢?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呢?物体在照相机中成的是什么像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只是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但切勿随意干涉,要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由于投影仪在教室运用较多,可以采用自主学*探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投影仪原理图进行探索式学*。认清构造后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幻灯片在投影仪上成像进行观察研究。(课件展示:观察内容、鼓励性话语)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三:放大镜成像探究

  放大镜对学生来说不陌生,可以使用观察法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课件展示:你看到什么像?)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如果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现成的放大镜,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学*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探究

  主要采用观察实验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实像、虚像,加深认识实像和虚像形成的原因。

  (三)活动升华

  设计一组练*(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强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教师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活动延伸

  紧扣教学目标的观察实验活动结束了,但很多学生想弄清楚的照相机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得到解决,为此我将通过两项安排来达到将活动延伸到课外的目的:一是利用校园局部专业网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外参加摄影小组,用所学的知识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让活动融入每个学生的生活中,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板书设计:

  §3-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课后反思: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改变学*方式,通过探究空间的创设,同学们懂得了学*不能被书本所束缚,要有问题意识体验到了解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文章引用自:


《透镜》的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4)

——《心愿》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一、激情导入:

  1、板书:心愿

  谁会读这个词语?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生自由回答,同学们现在已经春暖花开了,郊外的景色一定很美,在这个多彩的季节里你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郊游)有个班的小朋友也要去郊游了,我们去看看吧?今天一起和我们去的还有月亮姐姐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图1、图上画了什么?

  出示图2、图上有画了什么?

  2、聪明的同学一定发现这两幅图上月亮的表情不一样,月亮的表情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遍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一定要读准字音,不掉字,不加字。

  3、老师看同学们读得可认真了,如果老师把词语单独抽出来考考大家怎么样?出示词语:

  窗帘背包装着照顾生病太累医生悄悄(轻声)离开点心孩子们太阳公公商量商量玩玩吧窗户

  生自由读、师教读、生齐读、男女赛读、抢读(以各种形式读词语)。抽读——评议

  3、看着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老师也想表现一下,但是老师读的时候呢?请同学们认真听。(师范读)

  三、深入朗读,感悟亲情。

  (一)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一天,月亮姐姐在空中散步,她来到一个小女孩家的窗户前,看到了什么呢?

  (1)男生读1——2自然段。想月亮姐姐来到第一个小女孩的家,她有什么心愿?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能读一读吗?

  (2)什么是自言自语?谁来表演一下?练*用“自言自语”说一句话。

  2、思考:月亮为什么要跟太阳商量,让明天的天气好起来?

  3、情景再现:月亮找到太阳公公会说些什么呢?太阳公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表演)

  (二)角色表演,理解体验。

  1、可是,当月亮来到另一家窗前时,又改变了主意,想让明天下雨,为什么呢?女生读3——8段。

  2、引导看图:月亮看到了什么?妈妈和珍珍在说什么呢?

  3、此时的珍珍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是珍珍,你会怎么样决定?(老师渲染:一年就这么一次郊游,我们盼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盼来了春游的这一天,东西我老早就准备好了,可是妈妈却病了。)

  过渡:是啊,珍珍真是个好孩子。如果你听到了珍珍与妈妈的对话,你会更感动的。(师范读对话)

  4、听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珍珍她真的不想去吗?她的哪一句话可以泄露了她心里的秘密?(可是)

  听到珍珍说的这些话,相信大家更了解珍珍了。现在,你们想读一读吗?(小组合作读珍珍和妈妈的对话。)

  5、学生表演读

  6、你觉得珍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一句话夸夸她。

  7、明天别的孩子都可以去郊游了,可是妈妈病了,珍珍要照顾生病的妈妈,如果你是月亮又会有怎样的心愿呢?为什么?月亮的心愿与我们一样么?找出来读一读。齐读月亮的想法。

  师:月亮姐姐跟咱们班的孩子一样都是热心助人而又善良的人。

  8、月亮是怎样离开窗户的?(悄悄地)谁能用“悄悄地“说一句话?我们一起悄悄地读第八自然段。

  师:月亮姐姐听了珍珍的话,心里很感动,于是她准备找雷公公说说去。假如你是月亮姐姐,你准备跟雷公公说什么呢?

  9、学生与老师表演月亮与雷公公的对话。

  (三)合作讨论,联系实践。

  1、月亮姐姐既希望有个好天气,又希望下雨,那结果到底是怎么样呢?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理解“艳阳天”。(书上有一个词语叫“艳阳天”,今天是艳阳天吗?什么样的天是艳阳天?)

  2、想想最后一段的课文里什么让你感到高兴?

  a、(都去郊游了),哪里知道都去了呢?板书:(一个都不少)

  b、妈妈的病好了。

  3、月亮的心愿实现了吗?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大家都去郊游)板书课题:月亮的心愿

  师指着板书:是啊,月亮姐姐的心愿就是希望在一个艳阳天里,大家一个都不少地快快乐乐地去郊游。

  (四)配乐朗读,升华认识。

  1、学完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2、说一说自己孝敬父母的事。今后你会怎样做?

  3、同学们一起为爸爸妈妈做一首小诗。“如果爸爸妈妈是……我就是……”

  四、课外拓展。

  给学生讲讲乌鸦反哺的故事并送上歌曲《小乌鸦爱妈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明白了月亮的心愿是什么,还认识了不少的生字,更重要的是同学们还知道了怎样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成为像珍珍一样的好孩子。

  教学目标:

  1、认识“帘”、“女”等14个字,会写“亮”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认识“帘”、“女”等14个字,会写“亮”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字谜导入,据图质疑

  1、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象面圆镜,有时象把镰刀。”(板书:月亮)

  师:现在小手指竖起来。我们一起来写写亮字。(板书课题中的亮字。)请翻开书本32页,把亮字写一写。

  展示学生的生字。

  师: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 》。(学生齐背)谁能画出弯弯的月亮?

  师:看老师帮月亮画上眼睛和嘴巴。她就像我们一样能说会想,会感受,会开心和忧愁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童话,讲的就是月亮的故事。(板书:的心愿)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课题。强调“月亮”的“亮”字要轻读,齐读。

  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心愿,并且猜一猜月亮有什么心愿。

  2、出示两幅图

  师:请你细心观察,这两幅图中,月亮的表情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师:从“开心”到“不开心”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要求学生自读一遍课文,遇到不熟悉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圈画的生字,比比谁得最准确。

  3、集体认读词语:窗帘 女孩 背包 天气 另外 照顾 生病

  太累 医生 悄悄 离开 窗户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指名读,跟读 自由读

  2)出示不带拼音的词 自由读,开火车读

  4、去掉组词的生字

  师:生字宝宝的朋友去玩去了,余下的生字你还认识吗?不着急,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

  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指名汇报

  全班开火车认字

  5、自由读课文,划分自然段。

  师:用心的孩子一下子就闯过老师设下的字词关,你们真棒。相信接下来的课文朗读也难不到你们的。

  三、精读课文,感悟语言


《透镜》的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5)

——《雨》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雨的诉说》是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一、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4、通过各小组对所搜集资料的交流合成,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师生课前准备

  1.本次活动是九年级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准备时间相对紧张。要搜集关于雨的知识和文学作品,相对比较容易,但若想开展得深入、细致、成功,比如录制各个季节的雨声,这不是几天内可以完成的;也难以在短期内做得系统、丰富。因此,在这节课的准备上,引导、建议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留意、多方搜集,并向信息课教师求教,在信息老师的指导下,大量运用媒体资料,来补充材料的不足,并制作相应地展示课件,来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要求。

  2.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器材,应尽可能地准备和使用。

  3.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准备时,教师要及时参与积极进行指点和帮助。

  4.可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以补充直接体验的不足。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1、实践法 最早提出“教育基于行动”的是西方教育家杜威,主动到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就能解决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的问题。学生应该掌握这种方法,而且要接受这种理念。

  2、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不仅仅在课堂上应合作探讨,在搜集资料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要有合作探究精神,一方面群体搜集材料要分工合作,各显其能,一方面又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组内讨论,确定本组展示内容,在信息老师指导下,制作幻灯片。A层次和C层次同学可以一起创作,有特长的同学可以承担不同的课前任务。四、活动指导与建议

  1.活动准备课前,要求学生全部参与,搜集各种和雨相关的材料,课本上建议写一篇抒情文章,由于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展示时把握好“一个季节”“一种突出的感觉”等关键字眼,抓住特定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体验,在展示过程中与同学分享、交流。最后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以材料的内容和自愿组合为分组原则)。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搜集各种雨的声音,能自己录制采集雨声,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录制条件,可利用媒体搜集相关音频,视频、图片题材,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听。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等。其中增加个人*作片段展示。

  2、课件制作(按照学生所选的内容,将材料和学生分为三组,根据活动中三个板块的要求,筛选材料,进行整合,并制作成课件,为课堂成果展示做好准备。请信息课老师做技术指导)。

  3.课堂活动(各小组成果展示、练*口语表达)三个小组依次进行活动展示。(展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来进行,环节顺序由各组自定,具体内容和方式由各组成员商议完成)第一:“听听我的足音”。播放雨声的录音,配合图片,本组成员介绍每一季节的雨的特征,让同学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倾听雨的声音,感悟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韵味。本环节注重声音和图片的欣赏。第二:“说说我的功过”。主要以介绍资料为主体,内容可多样化,不限制于功过这一点,还可以穿插趣味故事,基础知识等,以增加本版块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兴趣。第三:“读读我的韵味”。主要朗诵者不仅要做好诵读者,还要对所选诗词做简要评析,和听众之间要有具体的感受交流。所有朗诵结束后,要有一个自评与互评的过程,可以是对作品、对诵读者、对鉴赏进行一番比较、品评、归纳,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促进学生开展课堂评价的积极性。课堂活动时,应该注意:

  (1)一定要唤起听众的积极参与和感情共鸣。我们应想尽一切方法,激发所有学生参与和表现的热情。(如果课堂时间不允许每一个学生都在全班面前汇报,也应该保证在组内有口语表达的机会。)

  (2)当学生在台上讲述或朗诵时,要强化他们跟台下学生的交流意识,不能自顾自地表演或“完成任务”。简单地说,最起码要让听众听清楚、听明白所讲的内容,要注意音量、语速、表达的清晰和生动。

  (3)如果有的学生查找资料有困难,教师的主导性也可以强一些:准备期间由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让学生在课件制作时有充足的资源。

  4、个人*作展示课本上建议的是写一篇抒情文章。引导学生把握好“一个季节”“一种突出的感觉”等关键字眼,抓住特定景物的特征,写出真实而独特的体验。学生只要有兴趣写,任何形式都应该积极鼓励,哪怕只是三两句话的片段叙述,只要写真实感受即可放入展示环节。对于暂时缺少感受的学生,不应强迫他们无病**。尽可能的'在教学展示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试着让他们参与对展示环节的评价。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新课,提示本节课的内容。

  2、各小组上台展示成果并做自我总结评价。

  3、展示结束后,各组之间互评,用以查漏补缺。

  4、对于评价不够完善之处,教师要及时补充完善。六、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的评价内容有:

  (1)课堂活动时的组织与口语表达能力;

  (2)写作水*;

  (3)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时,合作精神的体现程度。

  2.评价的方法:

  (1)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可以让小组给每一个成员写段评语;自己也写一写个人评语。每组展示结束后要有自我评价,各小组之间也要互相评价。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应帮助学生树立起“过程重于结果”的意识,评价时,不仅关注最后的能力水*和表现,更要关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学*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⑴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⑵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⑶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⑷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新词。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像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三、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四、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五、课堂练*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题“读读抄抄”。

  六、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

  夏天

  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学生。啊!他们多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教学后记】

  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常识性,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雷雷雨前后的一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抓住蜘蛛不同动作的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雷雨前后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

  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

  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作者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检测,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青头菌 鲜腴 篱笆 黄焖鸡 扳尖 乍一看 择净 缅桂花 绿釉 密匝匝

  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鲜腴) (2)比较、比得上。( 方比 )

  (3)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 ) 4、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 )

  四、文本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

  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4)作者看似信笔写来,无拘无束,将诸多的人、事、物汇聚于此,那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提示:这些人、事、物构成一副昆明雨季的生活图,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景物、滋味、人情或是氛围,都充满着美感和诗意,作者正是以此表达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这也突出了散文的特点,即形散神聚。

  2、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学生选择自己理解较深的一段文字谈体会。

  (1)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很舒服。

  提示:有如大白话一般,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但是直白*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空气更加柔和了。

  提示:这段文字用“戴”、“穿”、“坐”、“吆唤”一系列动词,对苗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从而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里直白*淡描写中让人隐隐感到一种恬淡而悠远的余味。

  (3)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提示:这句更是说一半留一半,富有余味。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直白*淡,流利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充满生活气息。

  3、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1)课文第3、第12自然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3自然段——内容上,点明中心,表达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之情。结构上,独立成段,既承接上文画面的介绍,又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2自然段——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结构上,照应第3自然段的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2、有人说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怀,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提示: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常之物、*常之人、*常的生活承载着作者的情感,爱得越深沉,情感的载体就越细越小,这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一位老人的醇厚情怀,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彰显出汪老对昆明生活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对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的捕捉与展现。愿我们在生活中能侧耳细听、俯身微察,发现更多的美 ,来点染我们的生活。

  六、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本文与《雨的四季》,体会两篇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

  七、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点---- 雨季长、明亮、丰满

  昆明的生活 物:仙人掌、各种菌、杨梅、缅桂花

  雨中之 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

  事;酒店小酌

  喜爱、怀念(以小见大)

  【学*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课前准备】

  1、配乐朗诵录音带。

  2、生字、词语卡片。

  3、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引发生活情感:

  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为什么?

  2、引入课文:有的同学喜欢下雨,因为……,有的同学讨厌下雨,是因为……,有一个人就十分喜欢下雨。(板书课题:11

  秋天的雨

  齐读课题)他为什么喜欢雨呢?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

  二、配乐朗诵,初步感知

  1、朗读激情:

  打开课本,倾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文字的美和文中的情感。

  2.设问感知:

  同学们,现在你有点喜欢秋天的雨了吗?你喜欢它的什么?

  三、逐节朗读,想象动情

  1、你最喜欢哪段课文?赶快去读读,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认读词语,纠正字音。

  3、朗读展示:

  营造乐读的氛围,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4、想象画面,感悟语言文字:

  ⑴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在老师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闭上眼睛想象)

  ⑵以评促想:

  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金黄,真美!……你的眼前出现了金黄、火红,更美!你的眼前出现了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美极了!


《透镜》的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6)

——开学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教学目标:

  1.回顾上学期的各科成绩,明确取得成功(或造成失败)的原因。

  2.了解本册数学,语文书的内容。

  3. 说说自己在暑假中的收获。

  4、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5. 提出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行为*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惯。

  教学过程:

  一、说说自己在暑假中的收获。

  大家在暑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学会的本领,也可以说说自己在自学中取得的收获。

  二、明确取得好成绩或考试失利的原因。

  1.回顾上学期的成绩。

  2.由成绩优异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

  3. 以不点名的形式向*时懒于学*的同学提个醒:不能将过多的心思花在学*以外的地方。

  三、了解本册数学,语文书的内容,认识本学期的学*任务,明确本学期的打算。

  学生看书,师和学生一起说。

  四、对学生的常规课堂进行要求:

  1.课前准备:

  (1)课前预*;

  (2)准备好上课所需物品。

  2.上课的要求:

  (1)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2)大胆发言、质疑。

  3.课后的要求:

  (1)课后复*;

  (2)独立完成作业;

  五、安全教育:

  小学生应注意安全的地方:

  (1) 学生讨论。

  (2) 集体交流后归纳:

  A、人身安全:在校园内或公路上不追逐打闹,不爬围墙,不爬树,不接*有电的危险地点,劳动时,注意安全,不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课外不玩火,不玩水。

  B、交通安全:在公路上不追逐打闹,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交叉路口要注意行人车辆,骑自行车宁慢勿快,切勿双手撒把。上、下坡要下车,通过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C、财产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钱财,如有遗失或遇偷盗、敲诈等应向老师及时反映或报警。

  D、饮食安全:不饮生水,不吃不卫生的食品,不吃有病的鸡肉、猪肉等,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霉变或过期食品。

  (3)、学生自查:

  哪些方面未做好,今后要加强注意。

  六、教师小结

  师小结;我们必须抓住时间中的分分秒秒,莫让光阴空自流。小朋友,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新的空白承载新的梦想。为了让我们的梦想能成为现实,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1)端正自己的学*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中去: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写作业、考前认真复*、考后认真总结,一定能让自己的学*成绩又一个新的突破,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体会辛勤航行后的巨大喜悦和丰硕收获。

  (2)愿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受老师、同学们欢迎的文明好学生。班级是我们的家,文明卫生的良好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彻底告别不文明行为和*惯,时刻牢记安全第一,让我们在这样温馨和谐的集体氛围中健康快乐

  地成长。

  (3)愿大家在临海小学这片广阔的沃土上茁壮成长,尽情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

  新的学期,新的征程。愿我们在这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里,快乐每一天,进步每一天,收获每一天!

  七、布置作业:

  预*语文数学课文第一单元

  【前言】暑假结束了,迎来了新学期,学生特别的开心,开学第一课,学生特别期待,很想老师给他们一个惊喜,因此,他们十分投入、十分关注。面对学生们的`需求和渴望,我们每个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好开学第一课,让“开学第一课”成为每个学生难忘的一课。为此,我精心安排了没有暑期作业情况检测、不是复*课,而是用活动课的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学*兴趣,建立自信,给本学期的学*开一好头。

  【教案】

  师:“老师有几分私心,也有几分虚荣,特别喜欢听同学们叫我好,所以请大家起立

  师自我介绍:我姓赵,哪位学生说说“赵”有几笔?

  生回答

  问: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回答:数出来的。

  师: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数数,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离不开数数的,比如我们班有几位同学,我们可以通过数数的方法来知道。

  师:请你猜猜赵老师大概几岁?

  生猜

  师请学生说说是怎样猜的?

  师: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中的哪种方法?

  师:他用到了观察(板书:观察),在数学学*中,观察是一种常用的并且是相当重要的方法。

  师:询问你是怎么猜我的年龄的

  追问:这位同学用到了数学学*中的哪种方法?(可能用到了比较)在数学学*中比较也是数学学*常用的方法。

  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学*方法之后,揭示实际年龄,并表扬了那些猜得比较准的学生观察能力真强,是肯定能够学好数学的。

  师:其实数学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

  一、开场白

  同学们,火是人类的朋友,它带给我们光明,推动着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但火,能烧掉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原,高大的楼房,甚至夺取人们宝贵的生命和健康。失去控制的火还会成为一种具有很大破坏力的灾害。那应该怎样防火,救火呢今天的`班会,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二、读新闻,让同学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几起火灾事故。

  课前,我们班的同学收集了一些关于火灾险情的案例,让我们听听这些同学的汇报。(同学上台汇报)

  三、防火

  大家听,刚才的事件多么的触目惊心。是的。火,既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但有时也会成为我们的敌人。但只要我们时常做个有心人,把用火安全记在心间,就能防患于未然,火就不会那么可怕了。

  那么作为小同学,我们应该怎样防火呢(同学讨论)

  下面我来读一下《小同学消防安全》的部分内容:

  1、 不要随身携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等入校。

  2、 认识安全标志,不到有危险标志的地方玩,如高压电等。

  3、 不玩火,不在有易燃物的地方放焰火。

  4、 不破坏消防器材。

  5、 提醒家人不要乱丢烟头。

  6、 同学不要吸烟,躲藏起来吸烟更危险。

  7、 点燃的蜡烛、蚊香应放在专用的架台上,不能靠*窗帘、蚊帐等可燃物品。

  8、 到床底、阁楼处找东西时,不要用油灯、蜡烛、打火机等明火照明。要用手电筒

  9、 离家或睡觉前要检查电器具是否断电,燃气阀门是否关闭,

  10、使用电灯时,灯泡不要接触或靠*可燃物。

  11、发现燃气泄漏时,要关紧阀门,打开门窗,不可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

  12、使用电热毯的连续时间一般不超过4个小时;使用完毕之后要注意切断电源。

  四、自救

  那么,发生火灾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同学讨论)

  发生火灾时,我们应沉着冷静,采用科学的自救措施逃生。

  1. 井然有序撤离火场,不要大声喊叫,以防吸入烟雾窒息。

  2. 弄清楼层通道出口,不要盲目乱跑、不要盲目开门。

  3. 冲出楼房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势跑行。

  4. 楼梯火小,就冲出去,火大就用绳子、被单等从窗口、凉台上滑下。

  5. 身上着火,要脱掉衣服,或在地上打滚压灭火

  五、知识竞赛 请同学们先来做个抢答游戏

  1发生火灾时,是盲目开窗开门,还是用湿毛巾、捂住嘴(用湿毛巾、捂住嘴)

  2扑救时,是先救人还是救物(先救人)

  3起火时,是先断电还是先救火(先断电)

  4你能说出几种逃生方法吗。(关门求生、从窗户逃生、安全出口逃生)

  5你们知道吗我们有哪些自救方法吗(1、疏散逃生2、就地打滚3、捂住口鼻,贴*地面)

  6 扑救电器火灾应首先做什么

  答:切断电源。

  7 消防队扑救火灾收费吗

  答:**消防队扑救火灾不收费。

  8 发生火灾拨通“119”后,应向“119”台报告哪些情况

  答:应报告失火部位,燃烧的物质,火势大小,所威胁的物质,报警人姓名、单位、电话号码等情况,并派人到路口迎接消防车的到来。

  总之,发生火灾时,要积极行动,不能坐以待毙。

  六、灭火常识

  1、发现火灾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时要讲清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并派人到路口迎候消防车。

  2、燃气罐着火,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捂盖灭火,并迅速关闭阀门。

  3、家用电器或线路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或气体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触电或电器爆炸伤人。

  4、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七、小结

  火灾无情,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火灾,万一发生火灾,我们要沉着冷静,生命只有一次,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班会活动,学会珍惜生命,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我们还要把学到的这些知识传给身边每个人,让他们知道更多消防知识最后,祝大家永远都*安幸福。

  教学目标:

  1.回顾上学期的各科成绩,明确取得成功(或造成失败)的原因。

  2.了解本册数学,语文书的内容。

  3.说说自己在暑假中的收获。

  4、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5.提出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行为*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惯。

  教学过程:

  一、说说自己在暑假中的收获。

  大家在暑假里肯定过得非常愉快,非常充实。你能将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说说自己游玩的事情,可以说自己学会的本领,也可以说说自己在自学中取得的收获。

  二、明确取得好成绩或考试失利的原因。

  1.回顾上学期的成绩。

  2.由成绩优异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

  3.以不点名的形式向*时懒于学*的同学提个醒:不能将过多的心思花在学*以外的地方。

  三、了解本册数学,语文书的内容,认识本学期的学*任务,明确本学期的打算。

  学生看书,师和学生一起说。

  四、对学生的常规课堂进行要求:

  1.课前准备:

  (1)课前预*;

  (2)准备好上课所需物品。

  2.上课的要求:


《透镜》的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7)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实用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3)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记录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难点:从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具: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镜

  课型:实验、讲解、讨论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

  当凸透镜距灯泡较*时,通过透镜可以看到灯丝正立、放大的虚像;

  适当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看到灯丝倒立、放大的像,继续增加凸透镜与灯泡的距离,在墙上又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像。

  板书:1、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做实像。

  2、物距: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v)。

  二、新课教学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时,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为了准确地测量出物距和像距,我们这个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是光具座。

  ① 如何测量物距和像距?

  ② 强调:实验时,凸透镜中心,烛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动一:倒立缩小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缩小的像

  问题: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上、下移动,光屏上的像怎样移动?

  (4) 用书本将透镜上半部分遮挡起来,像有什么变化?

  (5) 对调蜡烛和光屏,成什么像?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

  应用:照相机

  探究活动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探究活动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物距与焦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结论:当f2f。

  探究活动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质 物距(u)/cm 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讨论:

  (1)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像与物是在同侧还是异侧?

  (3)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结论:当u

  应用:放大镜

  根据以上讨论,你能不能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呢?

  板书: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v=u,物像异侧;

  当f2f,v>u,投影仪,物像异侧;

  当u

  讨论与交流:实验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问题讨论,引申拓展:

  (1) 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2) 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是什么?虚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

  (3) 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物像异侧?什么情况下物像同侧?

  (4)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又如何变化?

  (5) 某人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这是什么原因?

  ①

  ②

  补充:课本 最后一段文字:a、两倍焦距处是物体成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的分界点;

  b、一倍焦距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和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6) 你能否想出两种方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7) 当u=f时,凸透镜能成像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

  1、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为16cm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见《创新作业》 第7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 1、2、3、4、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难度大,应分为两个课时进行。重点应放在实验探究上,以问题为主线,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指导作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二)难点

  1、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课前回顾:

  1、凸透镜:焦点、焦距,二倍焦点、二倍焦距,物距,像距

  2、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幻灯机成像的特点;放大镜成像的特点;导入新课:

  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里面都应用到凸透镜,但是所成像的特点却不相同,那凸透镜成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学*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板书:第五章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讲解:课前已经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分组探究实验来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首先提出问题(可能有以下的回答)

  1、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什么有关?

  2、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猜想一下

  第二步骤:猜想与假设(可能有以下的回答)物距越大,像越大。或者物距越大,像越小。(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实像虚像与物距有关。)根据猜想,设计一下我们的实验第三步:设计实验摆在桌子上的这些器材,就是我们实验所需要的,谁能说一下,都用到哪些器材?

  1、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

  2、摆放: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实验思路:通过上节课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像的性质了解,我们通过实验看一下,物距、像距是多少的时候能成这样的像,并把物距与像距与焦距进行比较,得出规律。物体首先在2F之外,然后在2F和F之间,最后在F以内。

  4、设计实验表格

  根据我们设计实验的思路来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实验完成后,我找三组同学,分别从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来演示说明凸透镜成的规律。

  第四步:进行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

  提示:器材摆放后要让烛燃、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水*高度。同时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师到各个组指导。第五步:分析论证

  1、分别找三个组的同学,通过本组的实验,说明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以及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2、大于2倍焦距以外成的是缩小的像,

  1、2倍焦距之间的是成放大的像,那么2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

  3、同理通过实验1倍焦点处成什么样的像呢?知识扩展

  1、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

  2、成实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成虚像的时候,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3、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向2倍焦点,继续向1倍焦点靠*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4、物体在1倍焦点处向透镜靠*时,像距怎么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

  5、物体移动速度与像移动速度的大小关系?第六部:总结

  教师在电脑上用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练*,继续课堂小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学*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乐于参加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器材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思考、回答)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师: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用放大镜先看书本上的文字,然后再用放大镜看远处的同学和老师。你发现了什么吗?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如:看到远处的物体是倒立的、缩小的,*处的物体是放大的、正立的等。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师: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有很大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提炼学生问题中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的探究课题: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2、猜想假设

  师: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讨论。(说明:一定要给学生留一定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并且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是有价值的,合理的,一定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具有创新的猜想和假设。而对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也不要草率否定,在充分肯定积极性的同时提出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学生的勇气。)猜想:

  照像时人和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像是缩小的;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是放大的。看来,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可能跟物体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窗外的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比较远,像是倒立的;用凸透镜直接看书上的字时,凸透镜离书面较*,像是正立的。可能凸透镜成像的正倒与物体到凸透镜前的位置有关。

  照相机、投影仪工作时,物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中,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像的正倒可能跟物体和像是否在同侧有关。

  3、设计实验

  师:上面我们已经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猜想和假设,下面我们就要来亲自动手检验一下。用什么办法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师:那么在动手实验之前,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教师指导下进行全班交流,并参照书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各组的方案中的成功之处和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请学生修正自己组的方案,可以边设计,边实验校正,边修改。)教师介绍:物距(u)、像距(v)、实验器材。

  师:从"物距"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上看,物距应该指的是什么?生: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师:准确地说是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那像距呢?生: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师: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凸透镜,它的焦距我们在学*《透镜》一节中已经测出是10厘米,给大家一只蜡烛做物体,研究火焰所成的像。一面光屏用来承接火焰的像。大家可以将凸透镜、蜡烛、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从光具座的刻度尺上可以读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了这些器材,你应该怎样做呢?

  生: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交流。例如:固定凸透镜、光屏,移动蜡烛,在光屏上找到像后记录实验现象;固定光屏、蜡烛、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成像。…(说明:若实验方案较多不能统一,可先让学生动手试一下,来证实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较统一,教师可进行归纳总结。在边讨论边动手尝试中不仅可以学*如何拟定实验方案,还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师:同学之间交流并探讨出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4)将蜡烛向凸透镜移*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5)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同学们可以直接填写在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表格上,也可用自己设计的表格。(各小组讨论,并将各组方案汇总至教师处,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4、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要求,自己组装仪器并进行实验。把蜡烛放在离透镜不同的位置上,移动光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2、各人得出数据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数据,比较物距和焦距关系,得出成放大、倒立像的条件和缩小、倒立像的条件。(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3、将各组数据及结论全班交流,分析各组数据中是否出现错误,并探讨一下出现错误的可能情况,并改正。(评估各组结论是否正确)

  4、分析论证师:下面我们把探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学生回答。教师介绍实像和虚像:

  师:在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把蜡烛放在什么位置,无论光屏如何移动,均无法在光屏上得到像?此时,若取下光屏,在光屏处直接用眼睛观察,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像和前两次成的像有什么区别?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了正立的放大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是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像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叫实像。

  师:知道了实像和虚像之后,我也提出两个问题。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并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结论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提示:

  1、利用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把物距分为几个特殊的段,看像的特点是什么;

  2、先把像的特点进行分类,再看物距的位置。)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你能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吗?(通过前面各子课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结论:

  1、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当u

  6、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如果学生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具体的问下面的问题)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师:这节课经历了哪几个探究过程?

  生:(讨论回答)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生:讨论回答。

  7、当堂练*:

  ①什么仪器利用"当u>2f时,2f>v>f,成倒立、缩小的像。"

  ②什么仪器利用"当2f>u>f时,v>2f,成倒立、放大的像。"

  ③什么仪器利用"当u

  8、布置作业:老年人看不清温度计的读数,请你利用学过的知识给他帮助,说出你的办法和理由。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台


《透镜》的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8)

——劝学的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3、了解荀况对于学*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

  4、认识学*的重要性和学*必要,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和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明确认识学*的重要性以及学*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之道,了解学*是完善自我,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树立正确的学*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两个普通班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学*能力较差。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学*兴趣的培养,抓基础,重视朗读教学,重视与实际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方法的知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文本的生成,在不断的追问中由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并合作探究予以解决。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辩证认识学*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2、认识学*的重要性以及学*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可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最佳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则说“学而时*之,不亦说乎”那么荀子又是怎么看待学*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荀子的《劝学》再一次走进荀子的精神世界。共同探究有关学*的道理。(板书‘劝学’)

  二、解题:

  《劝学》的‘劝’是‘鼓励’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励、鼓励人们勤奋学*。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出示幻灯片学*目标)解读

  三、探究:

  ※那么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让我们端起书来齐读一遍课文,再一次熟悉文章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陋室铭》孔子曰‘何陋之有?’)

  ※“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包括哪些方面的意思?(为什么说学*不可以停止呢?)

  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的意义很大,所以学*不能停止;(古人对这方面非常的重视,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是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过渡)纵观全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学*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就共同的来看看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的阐述学*的意义的?谁来读一遍这段;(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勇者无畏。

  ※提问:第二段用了哪些比喻?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出示幻灯片)

  四、在论述学*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之前。论证了学*可以提高人的水*;(客观事物、、变化过程、、发展、提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煣使之然也’来比喻学*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一重大作用;(客观事物、、人工改造、、、改变原来状况)

  ※小结:由物及人,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的引出作者的观点。学*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出示幻灯片)

  教学反思

  “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就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通过什么方式,他总是在学*中得到不断地完善,继而让自己的生命丰富和充实起来。可以说,学*对提高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境界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离开了学*,人生就成为了一片空白。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中”“参”“知”等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

  2、学*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学*比喻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荀子的“性善论”导入,提出荀子如何劝学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跟着录音默读这篇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齐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三

  教师出示文言字词,进行归纳和总结。

  2、理清论证思路

  解决导入时提出的问题:荀子是如何劝学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品读语言,学*论证法

  荀子在论述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以第二段为范例指导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第三、四段相对应的比喻,并阐述其说明和学*相关的道理(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朗读翻译,再进行阐述)

  教师小结

  四、拓展训练:你认为荀子的观点过时了吗?

  五、作业:

  1 背诵全文

  2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阐述一个道理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基本的“人性恶”的观点,提出问题荀子是如何劝世间人学*的,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学*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学*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节课我很重视古诗的朗读,让学生听范读 正音,理解大意,划分节奏,全班集体朗读解决字词,自由读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最后熟读成诵。通过这节古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津津乐道,很有兴致,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诗歌学*以及朗读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收到了较好的学*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课堂掌控能力不强,在后面讲比喻论证的时候,讲的较浅不够深入。通过这次参加课堂教学大赛,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自己也将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段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学*目标:

  1.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2. 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字词,朗读课文。

  2. 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学*难点:


《透镜》的教学设计优选【五】份(扩展9)

——海的女儿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选用教材: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艺术》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以绘画、摄影、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学生感受、欣赏惠安女的生活环境和服饰美,进而认识家乡民俗风情和惠安女勤劳、纯朴的美德;

  2、通过对惠安女生活、服饰的介绍,学生认识到服饰造型、色彩与环境的协调美;

  3、初步了解色彩画、水墨画、雕塑、舞蹈不同艺术样式。尝试用速写的技法简单画己眼中的惠安女。

  教学准备:

  师:电子课件、电子琴、大张图画纸一张(示范用)

  生:白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艺术课堂。

  二、学*新课

  1、导入

  师:嘘,同学们请听这是什么声音?(海浪,海鸥的声音)

  师:我们仿佛看见蔚蓝的天空下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海面上一群海鸥在自由的翱翔。多美的画面,让我们和着海浪的声音一起来哼唱一首大海的歌。(电子琴弹奏《大海啊故乡》)

  师:音乐家把对大海的深情,通过这首歌表现出来。在我们泉州惠安县崇武镇有许多人祖祖辈辈依海为生。她们是谁?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课题:海的女儿

  2、生活中的惠安女

  (出示惠安女的生活图片,了解惠安女的生活和服饰)

  师:同学们,这服饰有什么特点?它的颜色是什么样的?(生讨论回答)

  师:惠安女的服饰是很有节奏感的。她们的衣服特别的短、窄。而裤子则特别的长、宽。黄色斗笠象征着金黄色的海滩,蓝色的头巾和上衣象征我们蔚蓝的天空和湛蓝的大海,黑色的裤子是礁石的颜色。这么鲜艳、明亮的色彩是和她们生活环境的颜色紧紧相关的。所以是和谐的,是美的。

  (从惠安女劳动、生活场景的图片中让学生体会惠安女勤劳、纯朴、坚强的美德)

  师:惠安女把头包得紧紧的是为了不让海风吹乱头发,短小的上衣和紧包的袖子便于她劳作,宽大的裤脚可以快速卷起,自由地在海浪与海滩之间行走。劳动和生活创造了这样有特色的服饰,从而吸引了无数艺术家的目光。接下来,我们来欣赏艺术家是用怎样的艺术方式来赞颂我们美丽勤劳的惠安女。

  3、艺术家眼中的惠安女

  通过不同的艺术作品欣赏,感受惠安女的生活美与服饰美。

  (1)、依次出示色彩画《交易》、水墨画《闽南姑娘》。

  师:请同学们认真比较,这两幅画在色彩和画法上有什么不同?

  师:《交易》这幅色彩画是我们福建画家翁诞宪先生的作品,画家紧紧抓住了蓝和金黄色两大色调,使这幅画的色彩很浓烈,人物形象也很逼真。

  《闽南姑娘》这幅水墨画则相对画的很自由、轻松。它是特有的画种,是用毛笔、墨在宣纸上完成的。画家用墨的浓淡和线条的粗细有节奏的来表现小女孩休息时瞬间的状态。

  (2)、出示一尊汉白玉雕塑作品

  师:看她笑的多甜美,这样甜美的表情用很光滑透明的石头来雕刻是最合适不过的。是不是很温馨?边旁边观赏的小女孩都情不自禁的模仿她的动作。

  师:我们欣赏完画家、雕刻家眼中的惠安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舞蹈家、戏剧家在舞台上如何展示惠安女的美。

  (简单介绍歌舞剧《惠安女人》、师生共同模仿惠安女的舞蹈动作)

  4、老师眼中的惠安女

  (教师用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画出惠安女的形象,为学生下一环节作画起引导示范作用。)

  5、学生眼中的惠安女

  师: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一套惠安女的服饰,哪个同学愿意上来试穿?面对这样好的机会,你们就不想动动手吗?不过动手画之前,大家要考虑一下构图的饱满问题。

  三、学生作画(背景音乐《大海啊故乡》)

  重点辅导构图要素中饱满问题,要让学生画己眼中的惠安女。

  四、点评学生作品(以辅导的要求来学生作品)

  五、结束(在《大海啊故乡》的音乐中以律动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优点:

  1、作为福建省五年制专科培养的第一届综合性艺术课程师资,在学校我接受了较为全面的艺术教师专业化培养,其中,一、二年级为艺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综合学*,三、四年级我主修了美术专业,第五年级又是整合的提高学*。由于学校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培养目标和学*课程,使得我们有机会学*了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教学方法,而《艺术概论》、《美学原理》、《艺术欣赏》等理论课程又为我们成为艺术教师奠定了如何看待艺术、谈论艺术的理论基础,《艺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引领我们以最新的理念在国家新课程改革中进行综合艺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因此,在学校得到的艺术综合能力在小学艺术课堂中能自然地展示,比如用电子琴给学生伴奏唱歌,用笛子吹奏曲子给学生听,根据课堂的需要画惠安女简笔画等;

  2、从教材切入,又走出教材,体现地方特色。因在泉州地区的南安市实*,上到《江河 湖水 大海》这个单元时,联系当地周围的惠安县惠安女,依海而生活的民俗服饰特点,进行课程的拓展,进行艺术活动与学*;

  3、和学生互动自然、朴素,对课堂的生成点有所关注与引导。

  不足:

  1、课堂上自己话还是偏多了,没有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2、最后学生作画时间显得仓促。

  教学目标

  1.认识“港、宴”等13个生字。

  2.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把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挖掘小人鱼的内心活动,感受她的善良和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段,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动画片段)

  2.你知道这里的主人公叫什么吗?她是谁笔下塑造的人物?

  学生分享搜集到的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一生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安徒生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他的很多童话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代表作品有《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的作品《海的女儿》,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生动形象、美丽动人的故事的。

  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成果展示。

  1.提出读书要求: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晨曦”的意思。“旗帜”中“帜”的读音。“睫毛”中“睫”的写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写上的再强调。

  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

  港口 皇家 睫毛 喜讯 挽手 神圣 仪式 旗帜 垫子 永恒

  舵手 晨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在相关的段落旁可以做适当的标注。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简短的语言讲述吗?注意把故事讲清楚、生动。

  指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概括文章大意。

  小人鱼心爱的王子即将举行婚礼,但新娘却不是她。小人鱼在王子举行婚礼后的第一个早晨,就会化为泡沫而死去。此刻,人鱼姐姐们用她们美丽的长发换来女巫的剪刀并告诉小人鱼,只要用刀刺进王子的心脏,她就可以恢复人鱼原形,再活三百年。小人鱼却选择把刀抛到海里,自己化成了泡沫。她把所有的美好和幸福都留给了王子和他的新娘。

  2.小人鱼为什么最终会化为泡沫?

  她不忍心刺死王子来换取自己的生命,为了成全王子,她选择放弃生的机会,自己最终化为泡沫。这也体现了小人鱼善良、勇敢的品质。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小人鱼矛盾而复杂的内心活动,感受小人鱼的善良、勇敢。

  (1)她觉得自己的心在破碎。她知道,王子举行婚礼后的第一个早晨,她就会死去,变成海上的泡沫。(抓住关键词“心在破碎”,理解小人鱼伤心、难过和委屈的心情。)

  (2)为了他,她离开了自己的族人和家庭,交出了她美妙的声音;为了他,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苦痛,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为了王子,她承受着离家之痛,被巫婆拿走了美妙的声音,身体还要每天承受着痛苦。)

  (3)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她马上将那把锋利的刀远远地抛到海里。(“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这一细节描写刻画出小人鱼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在这生命抉择的时刻,小人鱼选择了善良,选择了成全别人,自己则化成了泡沫。)

  (4)她再一次深情地朝王子望了一眼,然后纵身跳到海里。(“深情地朝王子望了一眼”,这是小人鱼在向自己深爱的人告别。)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