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学设计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1、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词学*的氛围,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特色】

  基于网络的演示性、丰富性、拓展性进行诗词教学。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交流:

  3.出示课文。 “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4.听课文范读,找找哪些词该重读?(边听做记号。)

  5.是否学过相似的“词”?形式上有何特点?(点击网页)(《卜算子 咏梅》;分上、下阕)

  6、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学生按要求读。)

  7、检查自读的效果(请生评议;学*好的方面,读给同桌听。)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根据你的经验,读懂一首词有哪些方法?

  交流:查字典;小组讨论;看图理解;看看有关注释理解。

  2、四人小组用你们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并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上阕交流:(1、 指读上阕。2、 找出描写的事物3、 理解意思,教师补正(……带着酒意,操着吴语,谈得很亲热。哪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呀!)4、 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5、 小组赛读上阕。)

  4、下阕交流: (1、 指名读下阕。2、 找出描写的主要对象3、 理解意思,听教师补正(……最可喜的是小儿,在河边伏着正剥莲蓬取莲子吃呢。)4说说下阕写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下片四行是一句话,写这家三个儿子的活动充满生机。)

  5、理解全词。(连起来说词意:自己练说,互说,指名说,评议。)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2.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

  四、再现诗境,指导吟诵。

  1、边看图画,试着背诵。

  五、拓展学*。

  1、学生自主合作拓展学*。(1、学生自由组合利用网络内容“诗人简介”、“辛弃疾全集”、“佳句欣赏”进行拓展学*。2、交流: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交流所学内容。学生交流。(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

  六、总结延伸。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把今天学到的内容介绍给家长听。

《村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乐。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3、谁能把题目读好?

  (清*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媚”读去声,“媪”读“ǎ0”,“剥”读“bāo”.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师小结:刚才通过联系旧知、观察画面、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学*古文时,也可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学*。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交流: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你感觉哪个句子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指导)

  5、生分组说词意,读诗句。

  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诗词情趣。

  1、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聊家常。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纺织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d、“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锄苗。引读:“大儿锄豆溪东。”

  e、“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的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四、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师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有什么问题?品读、交流:

  a、品味“无赖”。

  (1)仔细读读最后两行,想一想。“无赖”在这里应该取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3)“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无赖的应取之意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那怎么读呢?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1)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醉可以组什么词?(陶醉、洒醉、沉醉……)

  研究: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预设: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杯之意。

  ·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老两口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情景。

  小结: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感情诵读)

  d、理解诗人之“醉”。

  (1)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诗人)

  (2)想象诗人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诗人因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因为喝酒了吗?(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4)师: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吟诵积累,引读明意,拓展延伸。

  1、师: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自由背诵)

  2、师生全作背整首词。

  3、师生对白。师说词意,生说词句。

  4、指名背诵。

  5、师: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爱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

  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空间。

  五、板书设计

  清*乐·村居

  辛弃疾

  景—美 人—美

  醉

《村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理解一些字的含义,体会诗中的韵律美。

  3、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6个。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的意境美、韵律美。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描绘的美丽场景进行描述。

  3、引导学生学*课外古诗,进行相关类别古诗的整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课前准备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沟通文本与生活,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生自由说如生1:春天来了柳树姑娘穿上了新衣服,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小朋友们在放风筝。生2: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青蛙醒了。)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

  师: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小鸟在唱着欢快的歌。多么美好的春光啊!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精彩美妙的诗篇,《村居》就是其中的一首。

  释题:分别让学生用组词方式解释村和居,知道村居的意思就是在农村居住。

  [设计意图]通过动情的语言,借助优美的画面、音乐等,把春天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的交响乐”,为学生奠定了学*课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把不懂得字词勾出来。

  2、用课件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a、我能读:莺、堤、拂、趁、村、童、散、归。

  b、我能找:下面的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些字最象

  村、童、堤、散、归。

  c、我能说:用字组词,并说一句话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帮助弱势学生识字,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通力合作。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理解词句,深入感知。

  1、课文中你哪些词不懂?学生质疑,小组学*,师生共同解决。

  2、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一下诗中美丽的画面。同桌互相为一组,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色,你是通过哪句话知道的。

  汇报自学情况

  预设:1、儿童散学归来早(课件播放:钟声、孩子们的喊叫声)听,听到了什么?(“放学了—”,“放风筝了—”)师:村里的孩子们多高兴啊!我们也高高兴兴地读读第三句。(指名读,强调“归来早”这三个字要重读,“早”字带拖腔)

  2、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放风筝吗?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把风筝放上天的?(生叙述放风筝的过程)师:谁愿意上来表演放风筝?(学生上台表演)师:看,他的风筝上天啦!这是我们想怎么读“忙趁东风放纸鸢”请试试。(学生试读)师:快看,我们的风筝风得多高啊!快快找找你的风筝在哪?找到了吗?

  3、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学生看课件自由说。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4、草长莺飞二月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设计意图]善于调动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在关键处点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信息。

  四、放飞想象,发散思维。

  师:早春二月,鸟语花香,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读一边想,你的脑海里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我好像看见了,放学的钟声响了,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

  生:我仿佛看见了烟雾里,柳树舒展枝条轻轻拂着长堤。

  生:我好像也在那放风筝。

  师:这是春的气息,这是春的脚步。让我们在美美的读一读。

  [设计意图]巧妙运用“入情通文”,打通了“人”与“语言”的通道,学生入了情,就通了文,于是“情”与“文”就“接触”,就对话了,“人”就获得了“语言”,语言也获得了“人”

  五、注重拓宽教学内容

  师:春天这么美好,有多少诗人曾经赞美过它呀把你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好吗?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师出示课件,展示其他关于春天的古诗,拓展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引进课外学*资源,充实和完善课堂学*内容,拓展是联系的拓展,延伸是明了基础上的延伸。

  六、注重读写结合

  师:春天的景色如此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以《村居》为題把春天早晨的景象写下来或画下来吧(生有的写话,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在我们的笔下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欣赏。

  学生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由说到编再到创,激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使学生充分体验的成功。

  七、写字指导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2、分析字型,指导重点字。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字,能够使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更牢固,在汉字的比较过程中体会传统的汉字形体美

  八、采蜜集

  1、练*填古诗(课件出示)

  2、把《村居》中的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说一说。写在采蜜集中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古诗,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九、扩展活动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

  板书: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早春 竞放风筝

  学生绘画作品展示

《村居》教学设计4

  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

  在教学《清*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 ,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静观片刻,我对大家说: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二、多样解词方法,体会词义的朦胧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词语都作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

  在《清*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并说:老两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 !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我接着说:是啊,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一个媚字 ,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在理解翁媪时,我让学生根据字形猜一猜是什么意思,学生马上就明白,翁上面是一个公字,可能是老公公,而媪字左边是女所以可能是老婆婆。在理解无赖一词时,我说: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撒泼放刁,蛮不讲理的人称为无赖,这里是这个意思吗 ?可以看看图,想一想。我觉得是小孩调皮可爱。我接着说:是的,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区别,此时的无赖让人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可爱,这就是古诗词用词的魅力。

  三、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

  对古诗词的学*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

  在教学《清*乐·村居》时,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请同学们闭眼,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加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于是,我问学生:来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河塘里面荷花竞相开放。我仿佛看到小溪边,一个顽皮的小孩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剥莲蓬呢。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我仿佛看到大儿子和二儿子在辛勤地劳作呢 !我仿佛看到茅屋前,一对老夫妻有些醉意,正在说悄悄话呢!于是我追问:你听到老两口说些什么吗?同桌一个做老公公,一个做老婆婆试试,他们会说些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老头子,你看我们的孩子多懂事啊,他们在辛勤地忙着农活,我俩可以安享晚年了。有的同学说:老太婆,谢谢你,给我生了这么懂事的孩子,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只希望早点抱孙子哦 !

  在《清*乐·村居》的教学中,笔者在把学生带人意境之后问道:假如此刻你到了乡村,你最想做什么呢?学生说:我最想像小孩一样,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悠闲。我最想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闻青草的芳香。我还想骑在牛背上,潇洒地吹着短笛,让笛声在田野中回响。我最想在小溪边垂钓,那多舒服。我也想到地里去耕耘,享受劳动的快乐。由于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村居》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

  (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

  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

  “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启发学生质疑)

  (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前两句:

  ⑴出示图2:诗人本在干什么?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

  (眠)

  正音。

  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

  (很香)

  那“春眠”的意思就是──?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⑵(指“觉”)这个字读什么?

  再读。

  我们*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

  (觉得)

  ⑶“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

  (天亮)

  ⑷指说第一句的意思。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⑸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师范读、指读、齐读)

  ⑹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

  (鸟叫声)

  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

  (听到)

  “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

  (叫)

  “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

  (鸟叫)

  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⑺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

  (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⑻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

  (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⑼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

  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

《村居》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课前请同学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诗词比较。

  1.出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师: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齐读。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大词人也用“村居”这个名字写了另一种体裁的作品,出示《清*乐村居》。这是一首词。

  3.师:请你来比较一下,词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处。

  4.师结合生的回答讲解:词也叫“长短句”、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古人给词配上乐,词便能唱出来。因此词牌就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意境)、上下阕(也叫上下片,朗读时,上下片之间要停顿一下)。(板书:清*乐,指名读。正音。注意“乐”的读音)

  二.解题

  1.板书:村居。师:村居是词的题目,它与词的内容有关。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两至三位回答。)

  2.师:男耕田,女织布,安居而后乐业。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生命力。

  3.师:就让我们把刚才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送进课题目中来,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有停顿。齐读。

  三.正文赏析。

  (一)朗读正音

  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6课。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2页。

  2.师: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你们的自读能力。同学们在家时肯定已经读了好几遍了,现在谁想做小词人,在大伙面前展示一下。读的时候要求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腔调圆润。

  指名读。

  3.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

  (1)翁媪:板书。“翁”上面有个公,是什么意思?“媪”,读音,是什么意思?

  师: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媪”。生齐读。

  媚:第二声。

  剥莲蓬:(bao)莲蓬。

  (2)“莲蓬”的“蓬”我们*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g?

  师:这是为了诗词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因为这些韵脚,让词读起来更流畅。

  4.师:不信,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词,注意这些押韵的字。生齐读。

  5.师:真好听,瞧你们,小嘴一翘,小脑袋一摇,还真有点像小词人呢。老师忍不住,也想来展示一下呢,欢迎吗?

  6.师配乐范读。

  7.师:各位小评委,我朗诵得如何,能给我打打分吗?如果满分是10分,我能得几分?(生评价)

  8.师:因此,希望你们在朗读时,也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好吗?(生齐读)

  (二)词中有画

  1.师:一首词,一幅画,这首词,读着读着,读到哪一句时,你的眼前仿佛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好“低小”。指名读,师范读。

  (2)“青青草”,不是初春的“草色遥看*却无”,是盛夏的草,浓郁,茂盛。

  (3)师:似乎少了点什么!(放水声)对,是小溪!“一水护田将绿绕”,溪水在怎么地流着?

  (4)师:溪上还长满了——开满了——,

  (5)师: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风吹来,还送来阵阵——清香。蓝蓝的天,白白的去,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6)师:美吗?此时,你还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

  (7)师:“醉”字好哇。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醉?(喝醉酒;看到美景)

  (8)师:无论是酒后的微熏,还是陶醉其中,总之是一种很享受的模样。让我们一起把这种赏美景的享受送进去,读出来。齐读。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师:听着你们的朗读,真是令人陶醉啊!这不,词中人跟你们也同感呢。出示词句。指名读

  (2)师:这里有个词,大家似乎不太好理解。吴音是什么意思?(我想,放暑假的时候,你们可能有许多人去了上海看了世博,有没有谁听到上海本地人说的话?上海人方言就叫吴音。像苏州、无锡还有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方的口言也叫吴音。相较之北方人说话的干脆利落来说,吴音更绵软,轻柔一些,所以有人也称这种口音的特点叫“吴侬软语”。这词中,指的是江西上饶地区的方言。当时辛弃疾就住在这里。)

  (3)师:指图。想一想,翁媪说话时的神情、动作。这就是——相媚好。

  (4)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翁媪坐在茅檐下,用着绵柔的吴音,会聊些什么呢?(生想象说)

  (5)师:请你们同桌一个演翁一个演媪,来表演一下,他们聊天的情景。注意,加上动作和神情。

  (6)师:看着他们头靠头,手拉着手,说着悄悄话的情景,真是——相媚好

  (7)师:刚才看你们的表演,翁媪聊的最多的就是在夸他的三个儿子,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师:他有几个孩子,你最想先夸夸谁?

  预设一“大儿锄豆溪东”

  (1)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儿正忙着锄草。可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季。是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假如你是大儿,你不热吗?你此时,心里会在想些什么?

  (2)师:真是个勤劳孝顺的好孩子。就把你们对大儿的夸赞送进词中。男生齐读。

  预设二“中儿正强鸡笼”

  (1)师:再来看看中儿,引读中儿——。

  (2)师:看他强鸡笼时的神情,送他一个词。

  (3)师:指名读。长读“织”。你觉得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假如你是中儿,又会想些什么呢?全班女生齐读。

  预设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师:古语有云: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小儿。齐读。

  (2)师(故做疑惑状):咦?无赖不是贬义词吗?为何父母还会喜欢他?指名说。

  (3)师:你们在家调皮时,父母会怎么说你?

  (4)师:是的,看似责备,实则喜爱。这是古人对顽皮小儿的一种喜爱的说法。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顽皮可爱。

  (5)“卧”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趴,躺)带进去读读。好不好?为什么?

  (6)师:我想,这淘气小儿也许是一会儿趴,一会儿躺,怎么舒服怎么卧呗!从中你们觉得他此时的心情如何?(开心,悠闲)

  (7)师:悠闲时还会做出什么动作?(小脚来回晃着,小嘴里会哼着儿歌)。

  (8)师:再来瞧他的眼神,又让你想起什么词语来?

  (9)师:哟,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呢!是的,这样一位无赖小儿,任谁看了不喜欢,难怪,他的父母,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指黑板)这四幅图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乡村生活图,你能把整首词描绘的画面,连起来说说吗?(课件出示全图)

  (三)拓展研究

  1.师:这户人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翁媪醉在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中。可是,我们再来看这幅画面,你们觉得这家人的生活条件出何?

  3.那为什么还如此开心,如此陶醉呢?

  因景而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鸟鸣花香,是处世外桃源。

  因人而醉:孩子们勤劳,懂事,夫复何求!老俩口身体健康。千金不换啊!

  因情而醉:一家人没有争吵,详和,安宁。

  6.师:此时,还有谁醉了?(作者)

  7.师:他又为何而醉呢?你们了解辛弃疾吗?生介绍作者生*。

  是啊,他是一位优秀的词人,也是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他出生在一个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年代。他二十岁便奔赴战场,为国杀敌,二十余年沙场征战,他此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没有战争)

  8.师:国家和*,百姓安宁。国泰——才能民安。因此,当他看到这样一户老有所乐、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和睦家庭时,怎么不醉,因此,他低吟出——齐读全文。

  (四)欣赏动画。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回去后,再找找辛弃疾写的词,比较一下每首词带给你的不同感受。在下一次的班队会上,我们开展一次“小小赏词会”。


《村居》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村居》教学设计6篇(扩展1)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6篇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通过读懂课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祥和而宁静的意境,感受农家生活快乐、惬意、悠闲、和谐。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能看图描述。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能看图描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古典音乐(古筝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乐村居)谁来读课题?

  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

  (简介)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印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这首词。

  二、初读感知,诵读正音。

  1、幻灯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同学们注意听了, 老师请一个同学读的时候,你们也要在心里跟着读)相机正音:翁媪 莲蓬 卧剥

  3、指导朗读:

  (1)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阕,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咱们一起来试着读一读。(出示划分节奏的词)

  (2)此也可以排列成诗的格式来读,你看——(幻灯出示),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来比一比,看谁读的节奏感美。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与句式提示)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及注释,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你从中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这个句式,发挥你们的想象:读着 ,我仿佛看到(听到) 。

  (自由品读,一边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的画面。)

  生交流(预设):

  ▲感悟人和

  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1)古诗词的语言和现代语言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豆田里的杂草。

  (2)中儿是指——?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表达训练:如果用上多么......多么 ......这个词,你会怎么夸?

  小儿调皮可爱。

  (1)品“亡赖”

  ①“亡”与现在的“无”同音同义,是古汉语的读法。

  ②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亡赖”是什么意思?(相机板书:亡赖)具体表现在哪里?(卧)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顽皮的小儿子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从剥莲蓬的姿势中可以体会到小儿子怎么样?(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活泼 调皮可爱)

  ③练*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指导朗读:小儿那无拘无束 调皮可爱的样子实在让人喜欢,那就把咱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感悟景美

  (1)读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茅檐 青青草)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指导朗读:如果你就是溪边的一棵小草,潺潺溪水从你身边流过,读出你的感受。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情真

  (1)理解“翁媪”

  “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2)理解“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这老两口在用当地方言聊天呢。

  (3)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相机板书:相媚好)

  (二)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引导学生感受“醉”之“陶醉”。(师:多么温馨、悠闲自在的生活!老两口怎能不感到满足和幸福呢!这儿的“醉”仅仅是喝酒后的“醉意”吗?它还指什么意思?(陶醉)这老两口为什么而陶醉了?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读着首词,其他同学联系上下文一边听一边想。

  (5)交流

  (6)指导朗读:这对老夫妇醉了、作者被眼前的村居生活陶醉了,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四、生成画面,描述词境。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户农家的生活画面。同学们默读这首词,把这些画面在心中理理顺。

  2、交流看到的画面

  师: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出示句式:我看到这样的画面 ,词中是这样写的 。

  ▲风景图

  你先看到了什么画面?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相媚图

  你接着看到了什么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

  ▲三儿图

  最后你会看到什么画面?

  3、你看,我们用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请同学们看着这幅插图,同桌之间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

  4、交流。

  5、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和谐美满的村居生活 快乐的村居生活 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五、简介作者,深悟词情

  过渡:同学们把作者辛弃疾的感受都说出来了,这户人家住的虽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看到这一家幸福安宁的生活,其乐融融的场景,作者辛弃疾也深深陶醉了,创作了这首词。辛弃疾大家了解吗?

  1、出示作者资料,介绍词人辛弃疾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对农村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2、体会诗人情感:读完这段资料,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齐诵全词(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

  4、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那惬意、悠闲、和谐的村居生活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记不住的也可以看着书读。(出示画面师引背)

  六、总结课堂,巩固延伸。

  1、现在这村居生活和谐美好的画面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有感情地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结合词的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清*乐 · 村居

  ~~~茅檐~~~溪~~~青青草~~~(景美)

  ~~~相媚好~~~ (人和)

  ~~~无赖~~~ (情真)

  ~~~醉~~~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请同学背诵古诗。

  一.谈话导入,诗词比较。

  1.出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师: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齐读。宋朝一位叫辛弃疾的大词人也用“村居”这个名字写了另一种体裁的作品,出示《清*乐村居》。这是一首词。

  3.师:请你来比较一下,词的格式有什么特殊之处。

  4.师结合生的回答讲解:词也叫“长短句”、词牌名(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古人给词配上乐,词便能唱出来。因此词牌就是一种节奏,也是一种意境)、上下阕(也叫上下片,朗读时,上下片之间要停顿一下)。(板书:清*乐,指名读。正音。注意“乐”的读音)

  二.解题

  1.板书:村居。师:村居是词的题目,它与词的内容有关。看到“村居”二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两至三位回答。)

  2.师:男耕田,女织布,安居而后乐业。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生命力。

  3.师:就让我们把刚才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送进课题目中来,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有停顿。齐读。

  三.正文赏析。

  (一)朗读正音

  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6课。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2页。

  2.师:高年级的同学,我相信你们的自读能力。同学们在家时肯定已经读了好几遍了,现在谁想做小词人,在大伙面前展示一下。读的时候要求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腔调圆润。

  指名读。

  3.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

  (1)翁媪:板书。“翁”上面有个公,是什么意思?“媪”,读音,是什么意思?

  师:是的,老年夫妻就是——“翁媪”。生齐读。

  媚:第二声。

  剥莲蓬:(bao)莲蓬。

  (2)“莲蓬”的“蓬”我们*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g?

  师:这是为了诗词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因为这些韵脚,让词读起来更流畅。

  4.师:不信,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词,注意这些押韵的字。生齐读。

  5.师:真好听,瞧你们,小嘴一翘,小脑袋一摇,还真有点像小词人呢。老师忍不住,也想来展示一下呢,欢迎吗?

  6.师配乐范读。

  7.师:各位小评委,我朗诵得如何,能给我打打分吗?如果满分是10分,我能得几分?(生评价)

  8.师:因此,希望你们在朗读时,也能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好吗?(生齐读)

  (二)词中有画

  1.师:一首词,一幅画,这首词,读着读着,读到哪一句时,你的眼前仿佛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好“低小”。指名读,师范读。

  (2)“青青草”,不是初春的“草色遥看*却无”,是盛夏的草,浓郁,茂盛。

  (3)师:似乎少了点什么!(放水声)对,是小溪!“一水护田将绿绕”,溪水在怎么地流着?

  (4)师:溪上还长满了——开满了——,

  (5)师: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风吹来,还送来阵阵——清香。蓝蓝的天,白白的去,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6)师:美吗?此时,你还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

  (7)师:“醉”字好哇。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醉?(喝醉酒;看到美景)

  (8)师:无论是酒后的微熏,还是陶醉其中,总之是一种很享受的模样。让我们一起把这种赏美景的享受送进去,读出来。齐读。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师:听着你们的朗读,真是令人陶醉啊!这不,词中人跟你们也同感呢。出示词句。指名读

  (2)师:这里有个词,大家似乎不太好理解。吴音是什么意思?(我想,放暑假的时候,你们可能有许多人去了上海看了世博,有没有谁听到上海本地人说的话?上海人方言就叫吴音。像苏州、无锡还有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方的口言也叫吴音。相较之北方人说话的干脆利落来说,吴音更绵软,轻柔一些,所以有人也称这种口音的特点叫“吴侬软语”。这词中,指的是江西上饶地区的方言。当时辛弃疾就住在这里。)

  (3)师:指图。想一想,翁媪说话时的神情、动作。这就是——相媚好。

  (4)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翁媪坐在茅檐下,用着绵柔的吴音,会聊些什么呢?(生想象说)

  (5)师:请你们同桌一个演翁一个演媪,来表演一下,他们聊天的情景。注意,加上动作和神情。

  (6)师:看着他们头靠头,手拉着手,说着悄悄话的情景,真是——相媚好

  (7)师:刚才看你们的表演,翁媪聊的最多的就是在夸他的三个儿子,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师:他有几个孩子,你最想先夸夸谁?

  预设一“大儿锄豆溪东”

  (1)师: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儿正忙着锄草。可现在是什么季节——夏季。是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假如你是大儿,你不热吗?你此时,心里会在想些什么?

  (2)师:真是个勤劳孝顺的好孩子。就把你们对大儿的夸赞送进词中。男生齐读。

  预设二“中儿正强鸡笼”

  (1)师:再来看看中儿,引读中儿——。

  (2)师:看他强鸡笼时的神情,送他一个词。

  (3)师:指名读。长读“织”。你觉得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假如你是中儿,又会想些什么呢?全班女生齐读。

  预设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师:古语有云: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小儿。齐读。

  (2)师(故做疑惑状):咦?无赖不是贬义词吗?为何父母还会喜欢他?指名说。

  (3)师:你们在家调皮时,父母会怎么说你?

  (4)师:是的,看似责备,实则喜爱。这是古人对顽皮小儿的一种喜爱的说法。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顽皮可爱。

  (5)“卧”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趴,躺)带进去读读。好不好?为什么?

  (6)师:我想,这淘气小儿也许是一会儿趴,一会儿躺,怎么舒服怎么卧呗!从中你们觉得他此时的心情如何?(开心,悠闲)

  (7)师:悠闲时还会做出什么动作?(小脚来回晃着,小嘴里会哼着儿歌)。

  (8)师:再来瞧他的眼神,又让你想起什么词语来?

  (9)师:哟,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呢!是的,这样一位无赖小儿,任谁看了不喜欢,难怪,他的父母,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指黑板)这四幅图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乡村生活图,你能把整首词描绘的画面,连起来说说吗?(课件出示全图)

  (三)拓展研究

  1.师:这户人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翁媪醉在一家人的其乐融融中。可是,我们再来看这幅画面,你们觉得这家人的生活条件出何?

  3.那为什么还如此开心,如此陶醉呢?

  因景而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鸟鸣花香,是处世外桃源。

  因人而醉:孩子们勤劳,懂事,夫复何求!老俩口身体健康。千金不换啊!

  因情而醉:一家人没有争吵,详和,安宁。

  6.师:此时,还有谁醉了?(作者)

  7.师:他又为何而醉呢?你们了解辛弃疾吗?生介绍作者生*。

  是啊,他是一位优秀的词人,也是一位优秀的爱国将领。他出生在一个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年代。他二十岁便奔赴战场,为国杀敌,二十余年沙场征战,他此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没有战争)

  8.师:国家和*,百姓安宁。国泰——才能民安。因此,当他看到这样一户老有所乐、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和睦家庭时,怎么不醉,因此,他低吟出——齐读全文。

  (四)欣赏动画。

  四.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回去后,再找找辛弃疾写的词,比较一下每首词带给你的不同感受。在下一次的班队会上,我们开展一次“小小赏词会”。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多种方式灵活理解词语

  3、结合图意,在正确解释词语、句子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词描绘的意境,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通过理解这首词中的意境和情境,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和热爱国家的赤子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的乡村生活,并能动笔将词的意境描写出来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词的意境

  教法学法:朗读法、抓重点词句品味想象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词”

  1、上新课前,我们先来复*一首古诗(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生齐读)

  2、(出示课文)从形式上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吗?

  3、简介“词”这一文学形式: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如,题目中的“清*乐”就是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全词

  1、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读

  课件出示:清*乐 村居

  强调:乐: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yuè)!“清*乐”与“村居”之间注意停顿

  2、这首词的题目“村居”是农村人家的意思,辛弃疾笔下的农村人家是怎样的一户人家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3、(课件出示全词)读一读这首词,希望大家读正确、读通顺

  4、这几个字的读音要注意:翁媪、锄、剥、莲

  5、读词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的停顿上、下阙之间也要注意停顿(听范读录音后生自由练读)我们再来读一遍

  三、理解词句

  1、刚才大家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还真有了些词的韵味有不理解的字或词吗?

  2、学生质疑

  3、教师预设

  ①“吴音”不是指苏州、无锡这一带的方言,而是课文中“农家”的所在地——江西上饶地区,所说的方言叫“吴音”

  ②说着“软软吴音”的是谁呢?从字形上我们不难发现,“翁”指老公公;“媪”则指老妇人“翁媪”就是一对老夫妻

  ③你是怎么理解“相媚好”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词的内容来说说

  ④“锄豆”是怎么回事?

  ⑤“无赖”一般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小儿”是这样的无赖吗?从这首词中我们也能体会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4、理解了这些词语,我们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层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词,注意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品味意境

  1、这首词朴实易懂,说说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2、这首词中哪种景象你特别欣赏,并从中品出了味道?(村居美景、翁媪图、锄豆图、编织图、顽皮图)

  3、能拿起你的笔,为大家描写一下你最感兴趣的画面吗?

  4、这一个一个的画面是通过什么事物连成一个整体的?(溪)

  5、重点赏析“醉”字

  ①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意境,你会选哪个字?(醉)

  ②谁为什么而醉?

  ③(配乐响起)看着山清水秀的乡村美景,老夫妇俩醉了!看着勤劳、活泼的孩子们,老夫妇俩醉了!喝着美酒、悠闲地聊着天,安宁舒适的生活更是让他们陶醉!一起读一读,把老夫妇俩的幸福、满足、陶醉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也一起醉上一醉!

  6、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醉的仅仅是“白发翁媪”吗?

  ②看着眼前的景象,词人辛弃疾也醉了,他又为何而醉?

  ③让我们像作者一样,陶醉地读一读这首词

  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让我们来试着唱一唱,好吗?(先听一遍,再自由地唱一唱)

  五、拓展阅读

  1、辛弃疾也是多姿多彩的,除了有茅檐低小的恬淡情趣,还有金戈铁马的壮烈让我们来看一看辛弃疾的另一种“醉”吧!

  2、课件出示《破阵子》

  3、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又为何而醉?

  4、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力主抗击外族侵略的金戈铁马的岁月,也经历了被贬乡村、陶醉物外的沉沦词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希望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辛弃疾,了解辛弃疾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六、课外作业

  1、认真书写“翁、锄、莲”;

  2、背诵这首词,并想象整首词描绘的情境,写下来念给家长听;

  3、搜集辛弃疾写的其他的词,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清*乐 村居

  景 溪 青青草 美

  人翁媪 相媚好大儿 锄豆 醉中儿 织鸡笼小儿 剥莲蓬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4

  《清*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

  设计理念:

  1、在诵读中理解内容,想象意境,感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并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切忌教师详尽地讲解,破坏古诗文的优美意境,而应该引导学生乐此不疲地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想象意境、感悟情感,品味古诗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再现情境,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学*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使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应该是扎实有效的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语文训练,使词的内容、情境、意境等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语言,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紧扣词眼,引导品析,激发想象,感受词人的伟大情怀。

  文眼是文章的精华,作品的灵魂,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写作主旨。所以扣住文眼,就能使教学纲举目张,通贯全篇。这首词中的“醉”字就是全词之眼。“醉”在本词中有三层意思:一是酒醉;二是陶醉、沉醉,即心醉;三是心碎的意思。特别是第三层意思,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更勾起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而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品悟“醉”字,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设计思路: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5

  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出示:走*辛弃疾)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补充课题,生读题。)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预设:(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剥莲蓬(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莲蓬,把花生的皮去掉叫——剥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 ——剥香蕉,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削苹果,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剥削。 “莲蓬”的“蓬”我们*时念轻声,这里应念pénɡ,这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指名读)

  2、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3、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生自由读)

  4、人常说诗中有画,你在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茅舍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

  5、(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美丽的村居图)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幽静的村居图)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幸福的村居图)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6、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第一句)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荷花的芳香)(草香和泥土的气息)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7、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你想给这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命名什么有意思的题目?(农家乐,世外桃源,温馨;最美的风景……)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醉。那可真是“沉醉不知归路”了,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居啊,多么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啊,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听听这“相媚好”的翁媪在用吴地方言说些什么呢?

  (1)“相媚好”:什么意思?(想象说话)

  这是老夫妻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听了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唱《最浪漫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温馨的情景啊!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多好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相媚好)

  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幸福的老夫妻)请读出幸福之情。(恩爱的老夫妻)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和和美美的老夫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我们再来夸夸他们的三个儿子。

  研读“无赖”:谁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卧)

  “卧”是什么意思?除了俯卧,还可以怎样卧?(仰卧、侧卧……)

  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自由自在)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天真活泼)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3)聊着这些,看着这些,让老两口醉了,这里的“醉”仅指醉酒吗?

  (4)听到这些,作者禁不住走上前去问:“白发谁家翁媪?” (师生对话)

  “老伯贵姓?你们住在这低小的茅屋里想必生活并不富裕,你们怎么会这么快乐和满足呢?”

  8、小结:这里的风景优美,这样的家庭很幸福,老两口陶醉在和美的生活中。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

  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三、总结升华,背诵课文。

  1、你们觉得这些画面美吗?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这些画面对我来说很*常啊,作者怎么就觉得那么富有诗意呢?

  简介作者生*:800多年前,辛弃疾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而且受到了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想到在沦陷区度日如年的老百姓,再看到眼前的一家五口,作者真的觉得眼前的画面太美了,太富有诗意了。

  2、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看着这个远离战火、温馨舒适的村居生活,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让老者有所养,勤者有所闲,这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目的呀!看到这样理想的村居生活,他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这首只有46个字的词——《清*乐 ·村居》(齐读词)

  3、这使许多人“醉”了的村居,走过800多年的风雨,清清新新地走来了,能试着背一背吗?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

  四、拓展材料,走*词人。

  1、辛弃疾一生很多时候都在醉,真可谓“但愿长醉不复醒”,我们再来看这两首词,他又是怎样的醉呢?

  《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醉?

  (2)补充材料:

  辛弃疾受不到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使他无法有大的作为,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长达二十余年。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3)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看剑”时的心情。(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4)我觉得他的这首词最能表达他因何而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5)因何而醉?一个字——愁。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6)由于历史的错位,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诗家幸,*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他为*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7)一个满怀豪情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宁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64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1207年农历九月初十,67岁的辛弃疾在病床上大喊好几声杀贼,在铅山含恨辞世。

  五、回环结课,激荡情感。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无奈、悲壮。

  诗人一生常醉,但像在《村居》中这样的陶醉实在很难得,那就让我们再随着诗人难得的醉上一回吧!齐背《清*乐·村居》。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乐。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3、谁能把题目读好?(清*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媚”读去声,“媪”读“ǎ0”,“剥”读“bāo”.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师小结:刚才通过联系旧知、观察画面、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学*古文时,也可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学*。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交流: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你感觉哪个句子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指导)

  5、生分组说词意,读诗句。

  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诗词情趣。

  1、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聊家常。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纺织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d、“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锄苗。引读:“大儿锄豆溪东。”

  e、“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的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四、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师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有什么问题?品读、交流:

  a、品味“无赖”。

  (1)仔细读读最后两行,想一想。“无赖”在这里应该取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3)“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无赖的应取之意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那怎么读呢?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1)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醉可以组什么词?(陶醉、洒醉、沉醉……)

  研究: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预设: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杯之意。

  ·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老两口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情景。

  小结: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感情诵读)

  d、理解诗人之“醉”。

  (1)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诗人)

  (2)想象诗人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诗人因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因为喝酒了吗?(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4)师: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吟诵积累,引读明意,拓展延伸。

  1、师: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自由背诵)

  2、师生全作背整首词。

  3、师生对白。师说词意,生说词句。

  4、指名背诵。

  5、师: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爱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

  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空间。

  五、板书设计

  略


《村居》教学设计6篇(扩展2)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6篇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韵味。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大意,想象情境,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3.通过比较阅读,初步学*文学作品的比较方法。

  4.在诵读经典、拓展阅读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感悟情境。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读:

  (一)聊一聊:乡村话题。

  (二)赏一赏:乡村画面。

  (三)读一读: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词语。

  茅檐青青草翁媪(110)锄豆织鸡笼剥(bao)莲蓬

  正音:“剥莲蓬”“翁媪”。理解“翁媪”的意思: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公公?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婆婆?你怎么知道的?

  二、整体初读:

  (一)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把这些景、人以及事融合在一起,写了一首美丽清新的词——《清*乐·村居》。(板书,读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欣赏。

  (三)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味。

  (四)学生默读,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插图理解《清*乐-村居》,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总结归纳:茅檐青草图,白发翁媪图,三儿忙碌图。

  三、想象品读:

  (一)茅檐青草图

  师:同学们找到了词里的画,下面我们还要品一品画里的词。课文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哪一幅画面?PPT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这一句词,你脑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引导思考:为什么用两个“青”?板书:青

  2.对比读,体会词的音韵美、节奏美——齐读。

  3.师:你最喜欢写人的哪一幅画面?引导学生继续自主选择画面品读。

  (二)翁媪逗趣图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质疑:读到这句词你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质疑,师生、生生交流:“吴音”“相媚好”等疑难点。

  教师随机点拨:(1)吴音与北方方言的区别;(2)倒装句式……

  2.猜想:板书:媚。

  引导猜一猜:从字形上看,一个女字旁,一个眉毛的眉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PPr出示:

  3.想象:

  “媚”在《说文解字》中的本意是“女子扬眉瞟目,取悦于钟情的男子”,后来用作动词表“讨好,令对方高兴、愉悦”。

  引导学生根据《说文解字》以及情境说说对“相媚好”的理解。想象说话:老公公和老婆婆怎样“相媚好”?他们会相互说什么?(学生根据情境自由想象表达)

  4.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师:几千年前的《诗经》中有这样一句-PPT出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婆婆和老公公就这样牵着手幸福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师:汉朝时期的苏武这样写道-PPT出示:结发为夫妻,恩爱不相疑——老婆婆和老公公就是这样一辈子恩爱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虽然住着低矮的草房,虽然过着贫寒的生活,他们却这么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地白头偕老。PPT出示。生再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5.读到这里,你怎么理解“醉”的意思?是谁醉了?板书:醉。

  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三)三儿忙碌图

  PPT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理解,要提醒大家注意?(理解“无赖”古今词义的不同)

  2.你怎么看出小儿的顽皮、淘气(“无赖”)?读:溪头卧剥莲蓬。体会“卧”,从“卧”字你感觉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交流)

  3.小儿这么调皮可爱,大儿和中儿呢?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师生交流: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板书:最)读中体会“最”。

  四、比较赏读

  (一)整体回顾:边读,边想象,边感悟,我们在《清*乐·村居》这首词中感受了田园生活的美好。齐读整首词。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都钟情于田园山水,比如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指名读。PPT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二)比较“相同”:你觉得这两首诗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归纳题材、内容等相同之处)

  (三)比较“不同”:都是写田园生活,你发现《清*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在体裁、内容、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小组合作探究(说一说):

  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同,才让每一首诗词具有不同的美,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四)课后拓展:

  读到这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辛弃疾,南宋文学家、军事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情怀,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为什么会写《清*乐-村居》这首词呢?课后同学们可查找词人辛弃疾的资料,把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和他的另外一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进行比较阅读,感受同一个词人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配乐诵读:《清*乐·村居》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韵味。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大意,想象情境,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3.通过比较阅读,初步学*文学作品的比较方法。

  4.在诵读经典、拓展阅读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感悟情境。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读:

  (一)聊一聊:乡村话题。

  (二)赏一赏:乡村画面。

  (三)读一读: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词语。

  茅檐青青草翁媪(110)锄豆织鸡笼剥(bao)莲蓬

  正音:“剥莲蓬”“翁媪”。理解“翁媪”的意思: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公公?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婆婆?你怎么知道的?

  二、整体初读:

  (一)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把这些景、人以及事融合在一起,写了一首美丽清新的词——《清*乐·村居》。(板书,读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欣赏。

  (三)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味。

  (四)学生默读,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插图理解《清*乐-村居》,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总结归纳:茅檐青草图,白发翁媪图,三儿忙碌图。

  三、想象品读:

  (一)茅檐青草图

  师:同学们找到了词里的画,下面我们还要品一品画里的词。课文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哪一幅画面?PPT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这一句词,你脑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引导思考:为什么用两个“青”?板书:青

  2.对比读,体会词的音韵美、节奏美——齐读。

  3.师:你最喜欢写人的哪一幅画面?引导学生继续自主选择画面品读。

  (二)翁媪逗趣图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质疑:读到这句词你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质疑,师生、生生交流:“吴音”“相媚好”等疑难点。

  教师随机点拨:(1)吴音与北方方言的区别;(2)倒装句式……

  2.猜想:板书:媚。

  引导猜一猜:从字形上看,一个女字旁,一个眉毛的眉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PPr出示:

  3.想象:

  “媚”在《说文解字》中的本意是“女子扬眉瞟目,取悦于钟情的男子”,后来用作动词表“讨好,令对方高兴、愉悦”。

  引导学生根据《说文解字》以及情境说说对“相媚好”的理解。想象说话:老公公和老婆婆怎样“相媚好”?他们会相互说什么?(学生根据情境自由想象表达)

  4.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师:几千年前的《诗经》中有这样一句-PPT出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婆婆和老公公就这样牵着手幸福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师:汉朝时期的苏武这样写道-PPT出示:结发为夫妻,恩爱不相疑——老婆婆和老公公就是这样一辈子恩爱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虽然住着低矮的草房,虽然过着贫寒的生活,他们却这么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地白头偕老。PPT出示。生再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5.读到这里,你怎么理解“醉”的意思?是谁醉了?板书:醉。

  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三)三儿忙碌图

  PPT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理解,要提醒大家注意?(理解“无赖”古今词义的不同)

  2.你怎么看出小儿的顽皮、淘气(“无赖”)?读:溪头卧剥莲蓬。体会“卧”,从“卧”字你感觉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交流)

  3.小儿这么调皮可爱,大儿和中儿呢?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师生交流: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板书:最)读中体会“最”。

  四、比较赏读

  (一)整体回顾:边读,边想象,边感悟,我们在《清*乐·村居》这首词中感受了田园生活的美好。齐读整首词。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都钟情于田园山水,比如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指名读。PPT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二)比较“相同”:你觉得这两首诗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归纳题材、内容等相同之处)

  (三)比较“不同”:都是写田园生活,你发现《清*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在体裁、内容、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小组合作探究(说一说):

  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同,才让每一首诗词具有不同的美,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四)课后拓展:

  读到这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辛弃疾,南宋文学家、军事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情怀,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为什么会写《清*乐-村居》这首词呢?课后同学们可查找词人辛弃疾的资料,把辛弃疾的《清*乐-村居》和他的另外一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进行比较阅读,感受同一个词人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配乐诵读:《清*乐·村居》

  周静,株洲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株洲市天元区教育局语言教研员,研究方向是小学语文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活力课堂”教学实验与研究。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3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评析“醉”字,体会词人才华难展、志不得伸的心情以及渴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1、板书课题:清*乐 村居,正音:乐(yuè)音,朗读课题。

  2、比较:这个课题和以前学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3、理解题意。

  4、简介体裁——词。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出生字,练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

  3、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重点正音:卧剥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一)、读出节奏。

  1、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清*乐 村居》的节奏是这样的: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二)、读出韵脚。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它可以换韵。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1、出示新的朗读提示:

  清*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思考讨论画线字的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练*朗读,读好韵脚。

  (三)、读好*仄。

  古人在朗读文章时,除了遵循四声的规律外,还讲究*仄。简单来说,在朗读时,*声音超微拉长一些,仄声音稍微短促一些。

  1、出示朗读提示:

  清*乐(yuè)·村居

  ○*声 ●仄声 ⊙可*可仄 △*韵 ▲仄韵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过渡:古人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词,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情景?

  (一)、景——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

  1、词中景:茅屋、小溪、青草。

  2、脑中景:除了词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觉得还可能会有哪些景物?

  3、谈谈学生对这些景物的印象。

  (二)、词中人——农村温馨幸福的一家人

  1、这首词描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读了这首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重点1:醉里吴音相媚好,关键词:醉里、相媚好

  重点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重点3:溪头卧剥莲蓬,关键词:卧

  3、通过这个“卧”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孩子?你想起了哪些学过的诗句?

  4、指导感情朗读。

  5、展开想象,口语交际。

  读着 (诗句),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

  (三)、词外人——作者

  1、其实,这首词中还有一个人,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和“最喜最喜小儿无赖”。

  3、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感情诵读,读出环境的恬静安宁,读出农家的幸福温馨,读出作者的沉醉喜悦。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1、默读全词,寻找词眼。

  2、品读词眼,鉴赏“醉”字。

  在这首词中,“醉”有哪些意思?

  a、酒醉。白发翁媪生活美满自得。

  b、心醉或陶醉、沉醉。

  被农村优美恬静的环境而陶醉。

  被农家幸福温馨的生活而陶醉。

  3、介绍辛弃疾生*及志向,再赏“醉”字。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就已被金兵占领。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他二十一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投身到国家统一的大业之中。他还写文章上书朝廷,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同时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可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当权者采纳和施行,还常常遭到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辛弃疾只有将自己的一腔忠愤倾吐在文学创作之中,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这首小令,就是作者晚年遭受投降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

  4、读了辛弃疾的介绍,你对“醉”字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c、心碎。

  为沦陷区百姓的痛苦遭遇而心碎。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他更想起了沦陷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加激起了对他们的同情。

  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伸展而心碎。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而现在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

  5、扩展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烽角连营。”

  6、感情朗读,体会词人的伟大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附一: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清*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了解词意;抓关键词,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了解辛弃疾在词坛上的成就与地位,激起对辛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想象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段绵长不绝的情,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宋代词人辛弃疾写的词,并通过他的词去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内心世界。(出示:走*辛弃疾)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你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补充课题,生读题。)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四个字:读通读顺。

  二、学*新词,感悟意境。

  1、你觉得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一下?

  预设:(1)翁媪(“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是什么意思?媪呢?翁媪就是指年老的夫妻。)

  (2)剥莲蓬(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把莲蓬的皮去掉叫——剥莲蓬,把花生的皮去掉叫——剥花生,把香蕉的皮去掉叫 ——剥香蕉,把苹果的皮去掉叫——削苹果,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读——剥削。 “莲蓬”的“蓬”我们*时念轻声,这里应念pénɡ,这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指名读)

  2、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3、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生自由读)

  4、人常说诗中有画,你在这首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茅舍清溪图、翁媪相媚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

  5、(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美丽的村居图)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幽静的村居图)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幸福的村居图)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6、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第一句)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荷花的芳香)(草香和泥土的气息)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7、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你想给这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命名什么有意思的题目?(农家乐,世外桃源,温馨;最美的风景……)所有的景物汇成了词中的一个字——醉。那可真是“沉醉不知归路”了,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居啊,多么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啊,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听听这“相媚好”的翁媪在用吴地方言说些什么呢?

  (1)“相媚好”:什么意思?(想象说话)

  这是老夫妻聊天的情景,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听了老爷爷的话,老奶奶怎么说呢?“……”

  唱《最浪漫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温馨的情景啊!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多好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相媚好)

  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幸福的老夫妻)请读出幸福之情。(恩爱的老夫妻)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和和美美的老夫妻)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我们再来夸夸他们的三个儿子。

  研读“无赖”:谁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无赖)

  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卧)

  “卧”是什么意思?除了俯卧,还可以怎样卧?(仰卧、侧卧……)

  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自由自在)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天真活泼)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3)聊着这些,看着这些,让老两口醉了,这里的“醉”仅指醉酒吗?

  (4)听到这些,作者禁不住走上前去问:“白发谁家翁媪?” (师生对话)

  “老伯贵姓?你们住在这低小的茅屋里想必生活并不富裕,你们怎么会这么快乐和满足呢?”

  8、小结:这里的风景优美,这样的家庭很幸福,老两口陶醉在和美的生活中。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

  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三、总结升华,背诵课文。

  1、你们觉得这些画面美吗?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这些画面对我来说很*常啊,作者怎么就觉得那么富有诗意呢?

  简介作者生*:800多年前,辛弃疾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而且受到了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想到在沦陷区度日如年的老百姓,再看到眼前的一家五口,作者真的觉得眼前的画面太美了,太富有诗意了。

  2、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酒不醉人人自醉。此刻,看着这个远离战火、温馨舒适的村居生活,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让老者有所养,勤者有所闲,这是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目的呀!看到这样理想的村居生活,他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这首只有46个字的词——《清*乐 ·村居》(齐读词)

  3、这使许多人“醉”了的村居,走过800多年的风雨,清清新新地走来了,能试着背一背吗?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

  四、拓展材料,走*词人。

  1、辛弃疾一生很多时候都在醉,真可谓“但愿长醉不复醒”,我们再来看这两首词,他又是怎样的醉呢?

  《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醉?

  (2)补充材料:

  辛弃疾受不到南宋朝廷真正的重用,使他无法有大的作为,他被政敌以“聚敛”等罪名多次诬陷,终在1181年(42岁)被弹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长达二十余年。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

  (3)请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看剑”时的心情。(无奈、痛苦、落寞、悲愤等。)

  (4)我觉得他的这首词最能表达他因何而醉。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5)因何而醉?一个字——愁。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6)由于历史的错位,他那本应紧握宝剑、杀敌立功的手,转而握起了纤纤羊毫,本该用以安邦定国的将相之才,转而在词坛上叱咤风云。国家不幸诗家幸,*文学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他为*词坛贡献了620多首经典词作。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7)一个满怀豪情的英雄,只能蹉跎老去。南宋宁宗有北伐之意,重新启用64岁的辛弃疾,但不久他又遭诬陷重回江西铅山,北伐很快以失败告终。1207年农历九月初十,67岁的辛弃疾在病床上大喊好几声杀贼,在铅山含恨辞世。

  五、回环结课,激荡情感。

  800多年里,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就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相信网站的建立者也认为“醉里挑灯看剑”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无奈、悲壮。

  诗人一生常醉,但像在《村居》中这样的陶醉实在很难得,那就让我们再随着诗人难得的醉上一回吧!齐背《清*乐·村居》。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乐。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3、谁能把题目读好?

  (清*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媚”读去声,“媪”读“ǎ0”,“剥”读“bāo”.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师小结:刚才通过联系旧知、观察画面、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学*古文时,也可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学*。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交流: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你感觉哪个句子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指导)

  5、生分组说词意,读诗句。

  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诗词情趣。

  1、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聊家常。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纺织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d、“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锄苗。引读:“大儿锄豆溪东。”

  e、“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的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四、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师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有什么问题?品读、交流:

  a、品味“无赖”。

  (1)仔细读读最后两行,想一想。“无赖”在这里应该取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3)“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无赖的应取之意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那怎么读呢?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1)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醉可以组什么词?(陶醉、洒醉、沉醉……)

  研究: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预设: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杯之意。

  ·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老两口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情景。

  小结: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感情诵读)

  d、理解诗人之“醉”。

  (1)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诗人)

  (2)想象诗人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诗人因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因为喝酒了吗?(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4)师: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吟诵积累,引读明意,拓展延伸。

  1、师: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自由背诵)

  2、师生全作背整首词。

  3、师生对白。师说词意,生说词句。

  4、指名背诵。

  5、师: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爱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

  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空间。

  五、板书设计

  清*乐·村居

  辛弃疾

  景—美 人—美

  醉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课文插图,播放音乐。提问: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不能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概括?

  2、教师:这幅图就是根据这首词所作。(板书:清*乐 村居)

  提问:谁能把它的题目读一读?(“乐”读“yuè”;“清*乐”词牌;“村居”题目)

  村居:乡村闲居

  同学们,你们曾经学过村居的诗歌吗?

  (高鼎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3. (小知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题目: 词牌名+题目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结构:分上下两片 或上阙和下阙

  又叫长短句

  它和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一起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农村的生活令人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要求读准)

  指导读准“翁媪”(wēng’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富有节奏。(要求有韵味)

  出示节奏图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东、笼、蓬”的押韵。

  学生表演读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同位可讨论。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懂了的打“√”,不懂的打“?”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 “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

  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教师出示画面:(教你一招)

  如何理解词语:

  (练* 理解无赖的意思)

  1.过去的王小明是个无赖,大家都不喜欢他。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 “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理解地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 (口语)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农家篱笆小院,低矮的茅檐,老树著新花。清澈的溪流,茂盛的野草,碧绿的豆角,飘香的莲蓬,盛开的荷花,这是一幅清丽的乡村自然风光。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荷花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相媚图 (表演)

  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聊风景、农活、儿子、夫妻恩爱、过去美好的回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出示: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

  老爷爷望着老伴笑着说:“……”

  “……”

  “……”

  3、 锄豆图 (对话)

  观察画面,戴着斗笠,天气很热,汗流浃背,你想到了什么诗?

  想象大儿子,心中会想些什么?

  老公公和老婆婆看到大儿子,会说些什么呢?

  4. 织笼图 (对话)

  想象二儿子,心中会想些什么?

  看到儿子劳动的场面,老夫妻俩会怎么说?(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

  5、卧剥图 (写作)

  (1)引导学生抓住“卧”,理解小儿的天真、淘气,以及自由自在的快活之情。

  (2)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小儿是非常的顽皮,拿起笔,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注意观察小儿的动作、神态、语言)

  四、体会意蕴,定格画面。

  1、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动的快乐,有晚情的温馨……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整体画面出示:他们的生活条件好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他们过得幸福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你在家准备做哪个儿子呢?

  大儿子的勤劳

  二儿子的懂事

  小儿子的可爱

  我们应该好好学*,守纪文明,和我们的家人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保护;辛勤的劳动,*和的心态!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让我们真心地祝福他们)

  (背景音乐:我祝愿……我希望……)

  2、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陶醉、沉醉、迷醉!

  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作家卡片,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现)(引导:词人厌恶官场的黑暗,向往田园生活)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一背,读出我们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详和,更深切地懂得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许多描写乡村风景的诗句

  (多媒体出示,学生朗读)选择一条记下来

  (教师要求大家课外做有心人,多积累)

  五、升华意境,创作作品。

  1. 师: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喜欢将诗词作品作为书写内容,不仅语言文字美,诗词意境美,而且扇形、圆形的各种纸型也增添了作品的形式美。

  (出示)这就是我们学校几位老师书写的《清*乐 村居》作品,感觉怎样? 生1:十分漂亮,很雅致。 生2:很有古典韵味。 师:同学们愿意也来写一写吗? (发钢笔字专用书签,生书写作品)

  教师范写三个生字: “锄”结构要紧凑

  “莲”是上下结构

  “翁”两个*右边的要大些

  (背景音乐 师生共同书写)

  2.作品展示

  3.布置作业:想象情境。并写下来,回家说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清*乐 村居

  景 美

  人 和 田园生活

  情 真


《村居》教学设计6篇(扩展3)

——《清*乐·村居》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课文插图,播放音乐。提问: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不能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概括?

  2、教师:这幅图就是根据这首词所作。(板书:清*乐 村居)

  提问:谁能把它的题目读一读?(“乐”读“yuè”;“清*乐”词牌;“村居”题目)

  村居:乡村闲居

  同学们,你们曾经学过村居的诗歌吗?

  (高鼎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3. (小知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题目: 词牌名+题目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结构:分上下两片 或上阙和下阙

  又叫长短句

  它和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一起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二、疏通文本,自主解疑。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农村的生活令人陶醉,大词人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生自由练读,教师检查初读情况。(要求读准)

  指导读准“翁媪”(wēng’ǎo)和剥(bāo)。

  (2)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看,这首词描绘的乡村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得轻柔、舒缓一点,富有节奏。(要求有韵味)

  出示节奏图

  生再次按要求练读,师提醒学生注意词尾“小、草、好、媪”“东、笼、蓬”的押韵。

  学生表演读

  2、默读全文,自主释疑。

  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首词读正确了,真好!学贵有疑,大家再默读这首词,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同位可讨论。把不明白的地方找出来。懂了的打“√”,不懂的'打“?”

  (1)词句和插图结合,理解“翁媪”,并知道 “相媚好”所表现的就是这对老夫妻感情的浓厚与缠绵!

  (2)老师记得生活中“无赖”的意思是“赖皮”啊!在词中怎么是顽皮、天真呢?我不理解。谁能告诉我?(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

  学生讨论理解“无赖”。

  教师出示画面:(教你一招)

  如何理解词语:

  (练* 理解无赖的意思)

  1.过去的王小明是个无赖,大家都不喜欢他。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3)师介绍“吴音”的意思。

  (4)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 “醉”。

  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词的意思,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词,把你的理解读进去。(理解地读)

  三、品评诗句,生成画面。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用寥寥的四十六个字就将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词,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用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根据学生的叙述,用课件相机展示画面。)

  1、风景图 (口语)

  看到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农家篱笆小院,低矮的茅檐,老树著新花。清澈的溪流,茂盛的野草,碧绿的豆角,飘香的莲蓬,盛开的荷花,这是一幅清丽的乡村自然风光。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扩充画面:你看到的溪水是什么样儿的?水面上还长着什么?水面下还有什么……)

  荷花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2、相媚图 (表演)

  猜猜看,如此恩爱的老夫妻,他们可能在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聊风景、农活、儿子、夫妻恩爱、过去美好的回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出示: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

  老爷爷望着老伴笑着说:“……”

  “……”

  “……”

  3、 锄豆图 (对话)

  观察画面,戴着斗笠,天气很热,汗流浃背,你想到了什么诗?

  想象大儿子,心中会想些什么?

  老公公和老婆婆看到大儿子,会说些什么呢?

  4. 织笼图 (对话)

  想象二儿子,心中会想些什么?

  看到儿子劳动的场面,老夫妻俩会怎么说?(体会大儿、二儿的勤劳)

  5、卧剥图 (写作)

  (1)引导学生抓住“卧”,理解小儿的天真、淘气,以及自由自在的快活之情。

  (2)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小儿是非常的顽皮,拿起笔,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小儿剥莲蓬的样子!(注意观察小儿的动作、神态、语言)

  四、体会意蕴,定格画面。

  1、你们看,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动的快乐,有晚情的温馨……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你现在的感受。(整体画面出示:他们的生活条件好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他们过得幸福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你在家准备做哪个儿子呢?

  大儿子的勤劳

  二儿子的懂事

  小儿子的可爱

  我们应该好好学*,守纪文明,和我们的家人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保护;辛勤的劳动,*和的心态!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让我们真心地祝福他们)

  (背景音乐:我祝愿……我希望……)

  2、现在你觉得“醉”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陶醉、沉醉、迷醉!

  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作家卡片,介绍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现)(引导:词人厌恶官场的黑暗,向往田园生活)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词读一读,能背的背一背,读出我们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沉醉、迷醉!

  (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详和,更深切地懂得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许多描写乡村风景的诗句

  (多媒体出示,学生朗读)选择一条记下来

  (教师要求大家课外做有心人,多积累)

  五、升华意境,创作作品。

  1. 师: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喜欢将诗词作品作为书写内容,不仅语言文字美,诗词意境美,而且扇形、圆形的各种纸型也增添了作品的形式美。

  (出示)这就是我们学校几位老师书写的《清*乐 村居》作品,感觉怎样? 生1:十分漂亮,很雅致。 生2:很有古典韵味。 师:同学们愿意也来写一写吗? (发钢笔字专用书签,生书写作品)

  教师范写三个生字: “锄”结构要紧凑

  “莲”是上下结构

  “翁”两个*右边的要大些

  (背景音乐 师生共同书写)

  2.作品展示

  3.布置作业:想象情境。并写下来,回家说给家长听

  附:板书设计

  清*乐 村居

  景 美

  人 和 田园生活

  情 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媪”“剥”两个生字,理解“翁媪”“吴音”“相媚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情景,体会田园生活的美。

  3、了解宋词的常识及辛弃疾的生*经历。培养学生对祖国独特文学形式的喜爱和欣赏的感情。

  【教学重点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无赖”等词语。

  【教学时数


《村居》教学设计6篇(扩展4)

——《清*乐 村居》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

  在教学《清*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 ,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静观片刻,我对大家说: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二、多样解词方法,体会词义的朦胧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词语都作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

  在《清*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并说:老两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 !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我接着说:是啊,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一个媚字 ,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在理解翁媪时,我让学生根据字形猜一猜是什么意思,学生马上就明白,翁上面是一个公字,可能是老公公,而媪字左边是女所以可能是老婆婆。在理解无赖一词时,我说: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撒泼放刁,蛮不讲理的人称为无赖,这里是这个意思吗 ?可以看看图,想一想。我觉得是小孩调皮可爱。我接着说:是的,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区别,此时的无赖让人感受到孩童的天真可爱,这就是古诗词用词的魅力。

  三、把握整体意境,体会诗词的情境美

  对古诗词的学*不能停留在对词句的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懂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进而总体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揭示的道理,从而得到熏陶,获得教益。

  在教学《清*乐·村居》时,学生对词句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请同学们闭眼,听老师有感情地吟诵。轻柔的音乐,加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完全沉醉到词的意境之中了。于是,我问学生:来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我仿佛看到清清的小溪流向远方,河塘里面荷花竞相开放。我仿佛看到小溪边,一个顽皮的小孩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剥莲蓬呢。我仿佛看到岸上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还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我仿佛看到大儿子和二儿子在辛勤地劳作呢 !我仿佛看到茅屋前,一对老夫妻有些醉意,正在说悄悄话呢!于是我追问:你听到老两口说些什么吗?同桌一个做老公公,一个做老婆婆试试,他们会说些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老头子,你看我们的孩子多懂事啊,他们在辛勤地忙着农活,我俩可以安享晚年了。有的同学说:老太婆,谢谢你,给我生了这么懂事的孩子,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只希望早点抱孙子哦 !

  在《清*乐·村居》的教学中,笔者在把学生带人意境之后问道:假如此刻你到了乡村,你最想做什么呢?学生说:我最想像小孩一样,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多悠闲。我最想静静地躺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闻青草的芳香。我还想骑在牛背上,潇洒地吹着短笛,让笛声在田野中回响。我最想在小溪边垂钓,那多舒服。我也想到地里去耕耘,享受劳动的快乐。由于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储备,把学生带入了生活场景之中去想象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所以在学*这首词时,学生始终处于乡村生活的情景之中,勾起了他们对词中生活的无限向往,表达出的情感也真切而朴实。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乐。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3、谁能把题目读好?

  (清*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媚”读去声,“媪”读“ǎ0”,“剥”读“bāo”.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师小结:刚才通过联系旧知、观察画面、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学*古文时,也可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学*。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交流: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你感觉哪个句子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指导)

  5、生分组说词意,读诗句。

  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诗词情趣。

  1、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聊家常。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纺织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d、“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锄苗。引读:“大儿锄豆溪东。”

  e、“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的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四、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师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有什么问题?品读、交流:

  a、品味“无赖”。

  (1)仔细读读最后两行,想一想。“无赖”在这里应该取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3)“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无赖的应取之意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那怎么读呢?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1)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醉可以组什么词?(陶醉、洒醉、沉醉……)

  研究: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预设: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杯之意。

  ·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老两口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情景。

  小结: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感情诵读)

  d、理解诗人之“醉”。

  (1)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诗人)

  (2)想象诗人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诗人因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因为喝酒了吗?(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4)师: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吟诵积累,引读明意,拓展延伸。

  1、师: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自由背诵)

  2、师生全作背整首词。

  3、师生对白。师说词意,生说词句。

  4、指名背诵。

  5、师: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爱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

  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空间。

  五、板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6篇(扩展5)

——《村居》教学设计菁选

《村居》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村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抓住“醉”字研读文本,展开想象,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

  3.通过对词的朗读和感悟,体会作者对农村安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史上的艺术瑰宝,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今天我们在学*新的课文之前,先来读几首古诗。(课件出示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袁枚的《所见》、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学生齐读这几首古诗)

  2.读了这些古诗,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

  (都是关于乡村田园风光和儿童无忧无虑生活的诗。)

  3.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次外出,也看到了一处美丽的田园风景,不禁感慨万千,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清*乐村居》。(出示词)

  【设计意图:所选读的这几首古诗与所要学*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轻松地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易于激发他们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辨析“剥”的读音,说一说“蓬”在这里为什么不读轻声,知道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是哪几个字押韵的。)

  2.古代的词都是可以用来合乐歌唱的,因而在读的.时候除了押韵之外,还非常讲究节奏和谐。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3.课文读好了,但是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意思吗?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自己的预*尝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4.要能准确地说出词意,必须先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师生共同讨论“吴音”、“媚好”、“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5.谁来说说这首词描写的情景?

  【设计意图:学*古典诗词离不开一个“读”字,学生只有读顺读通了词句,才能披文入境,进一步去领悟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同学们,读一首好词,就像品一杯香茶,只有用心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芳香。面对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面对这样的一家人,你能用书中的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板书:醉)

  2.从低矮的茅屋,我们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一户物质富有的人家,但是两位老人却能一边饮酒,一边亲热地谈笑,说明这里的“醉”不仅仅指两位老人因酒而醉,肯定还有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使他们陶醉其中。想想看,两位老人到底会陶醉于什么呢?

  3.结合学生的回答展开相应的讨论。

  (1)为乡村美景所醉。

  这里有什么样的美景?课文中用了“茅檐、溪上、青青草”三个词勾勒出了乡间的田园风光,其实乡村的景色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讲一讲。

  练*有感情地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为夫妇恩爱所醉。两位老人有可能在亲热地交谈什么呢?

  听了两位老人的谈笑,老师不禁想到了《诗经》里的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现在的流行歌曲来翻译,就是“最浪漫的事,是与你一起慢慢变老”。这对老夫妻相敬如宾,相爱一生,这样的情感怎能不让人陶醉呢?

  练*有感情地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为儿子的勤劳孝敬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个儿子一边劳动一边在想些什么?

  正是孩子的勤劳孝敬才使老人陶醉于这幸福之中啊!

  练*有感情地朗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为小儿子的天真顽皮而醉。

  两位老人还会陶醉于什么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抓住“卧”字想象小孩子一会儿躺卧,一会儿趴卧,一会儿睡卧的姿势,体会其天真顽皮的特点)

  练*有感情地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同学们,现在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吗?

  (和和美美、天伦之乐、幸福安康、和睦温馨、其乐融融……)

  5.这么美好的环境,这么闲适的生活,这么甜蜜的亲情,即使不喝酒,也肯定会被深深地陶醉的,因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和老人一起陶醉于眼前的一切。(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从词眼“醉”字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体会思想感情,享受审美乐趣,使之领会抓词眼阅读的方法,同时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的意识及能力。】

  四、走*作者,体会情感

  1.此情此景,使老人陶醉了,更使在这里流连忘返的辛弃疾陶醉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词。不过,这首词仅仅是表达对农村*静安宁生活的赞美吗?让我们来走*辛弃疾。(出示辛弃疾资料让学生阅读)

  辛弃疾是我国宋朝的一位著名词人。他21岁就参加了抗击金人的义军,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后来担任过很多军职。这期间他写出了大量的词作,词中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他极力主张南宋王朝抗金北伐,并提出了很多的主张、政策,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到了他42岁的时候,却因为谗言陷害被解除了职务,退居到现在的江西省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这里,辛弃疾度过了他人生最为艰辛的20年。《清*乐村居》就写于这一时期。

  2.当时金兵南下,黄河以北的大片国土陷于金兵的铁蹄蹂躏之下,征战沙场二十多年的作者在前线看到的是百姓的流离失所,看到的是百姓的生命朝不保夕,看到的是百姓的血泪生活,如今看到眼前的安静和谐的乡村生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3.教师小结:

  是啊,要是没有战争,祖国统一,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过着这样安宁幸福的日子该有多好啊!这就是辛弃疾,一个一生都在忧国忧民的辛弃疾。

  让我们带着辛弃疾的美好愿望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补充,拓展文本资源,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及写作的背景,使之更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五、赏析辛词,领略风格

  1.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著称,与苏轼同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并称为“苏辛”。这首词并不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现在我们来读一首代表他豪放词风的词。(师范读)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背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 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⑴ 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烟 口──知

  ⑵ 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岁──多 放──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 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可适当引导:

  ⑴ 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 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 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 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 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⑵ 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⑶ 自由练*背诵。

  ⑷ 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⑸ 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村 首 醉 出 散

  chu shou san zui shi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古诗《村居》,练*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悟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背诵。

  ⑴ 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⑵ 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⑶ 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 声 多 处 知 忙

  2、学生描字,说──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忄”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设计理念】

  1、利用网络展示文、声、色的动态效果,创设诗词学*的氛围,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地学*,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特色】

  基于网络的演示性、丰富性、拓展性进行诗词教学。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交流:

  3.出示课文。 “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4.听课文范读,找找哪些词该重读?(边听做记号。)

  5.是否学过相似的“词”?形式上有何特点?(点击网页)(《卜算子 咏梅》;分上、下阕)

  6、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学生按要求读。)

  7、检查自读的效果(请生评议;学*好的方面,读给同桌听。)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根据你的经验,读懂一首词有哪些方法?

  交流:查字典;小组讨论;看图理解;看看有关注释理解。

  2、四人小组用你们自己喜欢的学*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并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上阕交流:(1、 指读上阕。2、 找出描写的事物3、 理解意思,教师补正(……带着酒意,操着吴语,谈得很亲热。哪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呀!)4、 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5、 小组赛读上阕。)

  4、下阕交流: (1、 指名读下阕。2、 找出描写的主要对象3、 理解意思,听教师补正(……最可喜的是小儿,在河边伏着正剥莲蓬取莲子吃呢。)4说说下阕写什么内容,给你什么感受。(下片四行是一句话,写这家三个儿子的活动充满生机。)

  5、理解全词。(连起来说词意:自己练说,互说,指名说,评议。)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2.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

  四、再现诗境,指导吟诵。

  1、边看图画,试着背诵。

  五、拓展学*。

  1、学生自主合作拓展学*。(1、学生自由组合利用网络内容“诗人简介”、“辛弃疾全集”、“佳句欣赏”进行拓展学*。2、交流: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交流所学内容。学生交流。(如:诗词朗诵、我来介绍、名句讲解等)

  六、总结延伸。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把今天学到的内容介绍给家长听。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诗的创作创作成就最高是在──那么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在──宋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谁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字还有什么读法?“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2、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响亮了。哪个字读音没有把握的,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生字。再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剥”的读音。讲解词的上阙与下阙以及朗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要点一:

  读到“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那读这“青青草”呢?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来读一读这句话。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再读这句话。

  要点二:

  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时的表达*惯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中儿”就是二儿子。你会怎么夸这两个儿子?读一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这最小的那个孩子呢?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那从哪儿看出小儿子“无赖”呢?


《村居》教学设计6篇(扩展6)

——村居教学设计实用10份

  一、 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 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 学生自读。

  2、 教师检查,正音。

  3、 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 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 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 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 分小组讨论。

  2、 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 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 集体交流。

  5、 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 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 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 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 背诵全诗。

  五、 拓展练*。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教材简说】

  《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4课的两首古诗之一,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它描写的是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的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⑴ 学生练读。

  ⑵ 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烟”前鼻音,“醉”“散”是*舌音,“忙”“童”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一、二句:

  ⑴ (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⑵ 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板书:?)

  我们一会儿再解决这个问题。

  ⑶ 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⑷ 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⑸ 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⑹ 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

  ⑺ 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⑻ 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⑼ 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三、四句:

  ⑴ 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⑵ (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指导写“忙”字。

  ⑶ 请你谈谈自己放风筝时的心情,把自己想象成图中那几个刚散学归来的小孩,请你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心中的喜悦。

  ⑷ 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练*朗读全诗,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准备比赛读。

  2、比赛读,其余同学当评委。

  3、配乐背诵,边背边想象在美丽的春天里快乐的生活。

  五、解疑

  1、这首诗我们先读到这里。还有一个小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呢?

  (老师指板书)

  “草长莺飞二月天”为什么不说“二月天草长莺飞”?

  2、请同学们按“草长莺飞二月天”读一遍,再按“二月天草长莺飞”读一遍,看看怎样读更好听。

  3、让学生写出“天”“烟”“鸢”的拼音,然后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

  (韵母都是 ān)

  4、小结:

  你们说得真好!他们的韵母都一样,这样写诗,听起来特别好听,特别有味道。如果换成了“飞”字味道就差了。

  六、扩展活动

  1、(配乐)自由动手绘画。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2、评析学生作品:

  (实物投影打出)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鸟飞/二月天,? tiān

  拂堤/杨柳/醉/春烟。 yān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yuān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重点、难点:


《村居》教学设计6篇(扩展7)

——清*乐 村居教学设计优选【5】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乐。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3、谁能把题目读好?

  (清*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媚”读去声,“媪”读“ǎ0”,“剥”读“bāo”.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师小结:刚才通过联系旧知、观察画面、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学*古文时,也可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学*。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交流: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你感觉哪个句子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指导)

  5、生分组说词意,读诗句。

  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诗词情趣。

  1、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聊家常。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纺织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d、“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锄苗。引读:“大儿锄豆溪东。”

  e、“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的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四、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师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有什么问题?品读、交流:

  a、品味“无赖”。

  (1)仔细读读最后两行,想一想。“无赖”在这里应该取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3)“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无赖的应取之意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那怎么读呢?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1)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醉可以组什么词?(陶醉、洒醉、沉醉……)

  研究: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预设: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杯之意。

  ·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老两口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情景。

  小结: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感情诵读)

  d、理解诗人之“醉”。

  (1)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诗人)

  (2)想象诗人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诗人因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因为喝酒了吗?(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4)师: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吟诵积累,引读明意,拓展延伸。

  1、师: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自由背诵)

  2、师生全作背整首词。

  3、师生对白。师说词意,生说词句。

  4、指名背诵。

  5、师: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爱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

  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空间。

  五、板书设计

  清*乐·村居

  辛弃疾

  景—美 人—美

  醉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读正确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谁来读一读这个“剥”字?请把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那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把花生的皮去掉叫——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5、指名读。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 “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来,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教师指导读,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在问?(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这个“谁家”,读出问的语气。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说说。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3、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同学们,看了这段资料,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

  板书设计: 清*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诗的创作创作成就最高是在──那么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是在──宋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谁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字还有什么读法?“清*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2、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响亮了。哪个字读音没有把握的,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生字。再指名读课文,适时指导“剥”的读音。讲解词的上阙与下阙以及朗读。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要点一:

  读到“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小草;那读这“青青草”呢?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来读一读这句话。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再读这句话。

  要点二:

  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时的表达*惯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中儿”就是二儿子。你会怎么夸这两个儿子?读一读这句话。谁来说说这最小的那个孩子呢?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那从哪儿看出小儿子“无赖”呢?

  指导理解卧剥莲蓬。你能把卧成其他的词吗?如“躺”“趴”“睡”。

  比较一下这几个词,哪个更好一点。

  “卧”字把时趴时躺时睡的小孩子写活了,更写出了他的自由自在,天真可爱。

  把整个下阙读一读。

  2、这首词还有哪儿你不好懂的呢?

  要点:要一下子理解整句话是有点难度,看看这句话中有哪些词语你能读懂的?“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边看图边想象,你还能读懂哪个词语?

  “醉”喝酒后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归吴国,所以称吴音。这里就是指老两口在说话,聊天。

  那么他们怎么样聊天呢?理解“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也许老爷爷会对老奶奶说:

  也许老奶奶会对老爷爷说:

  指导朗读。

  3、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词,把这个画面在心中理理顺。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词,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象,你按顺序分别看到了什么画面。

  要点一:

  谁来说说自己先看到的画面?这写的是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在这首词里是怎么写的?不看书,你能把这句话说一说吗?

  要点二:

  你们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老两口恩恩爱爱,这首词中是怎么写的?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记得词里是怎么写的吗?你看,我们用这想画面、说画面的方法,就可以试着把整首词的内容给记住了。

  四、赏读课文,体验词境

  1、那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选择哪个画面来写呢?那就赶快动笔写一写。

  2、交流:

  (好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老两口恩恩爱爱,大儿、二儿勤劳能干,小儿无忧无虑,好一幅安居乐业图!)

  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

  出示资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