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及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及运用

  课前准备 仪器:托盘天*、锥形瓶、烧瓶、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

  药 品 *、铁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镁条

  多 媒 体:CAI课件

  教学方法 激励情趣、实验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师:[激趣] 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引言]已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大家先猜想一下:

  ①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有无变化?

  ②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个数有无变化?

  ③化学反应的前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比如:P+O2──P2O5 Fe+CuSO4──FeSO4+Cu

  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师:[投影]教学目标

  学法指导 师[投影]学*目标

  学法指导

  1、布置自学内容。

  2、指导自学方法:对照思考题看书,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或同学。然后在书上写出结论。

  3、明确自学要求:3分钟后能回答问题。

  [自学思考题]

  1、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3、铁器生锈后,质量增加了,为什么?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教师巡回释疑)

  师:提问,采用一帮一方式,然后投影。

  师: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方案,并布置学生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问题假设](1)质量增加;(2)质量减少;(3)质量相等。

  [实验证明]

  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合作者 日期

  实验方案

  方案一

  *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及质量 实验前:*为 色 体,

  溶于水。

  反应前总质量是 克

  混合前:硫酸铜为 色的 体,铁钉为 色的 体。

  反应前总质量是 克

  实验后:锥形瓶中有 且气球 ;

  反应后总质量是 克。

  实验后:烧杯中出现 色的

  铁钉表面有 色的

  反应后总质量是 克。

  结论

  实验表明: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用CAI课件演示微观过程)

  [投影]

  生:达标训练(一)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H2O+CO2—→淀粉+O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2、在化学反应A+B=C中,10 g A物质恰好与8 g B物质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 ) A、8 g B、18 g C、10 g D、无法确定

  3、将27.5 g高锰酸钾粉末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7.9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9.6 g B、12.6 g C、6.6 g D、14.9 g

  师:以上是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没有物质散逸到空气中。下面我们来探究在开放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观察它们的结论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实验方案

  方案一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实验前:蜡烛为____色____ 状。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蜡烛___,产生 色火焰。

  实验后:有___烟产生。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前:镁条为___色固体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发出____光并____ 热。

  实验后:生成___色___状物质。

  总质量为_______克

  结论

  实验表明:

  蜡烛燃烧后质量 。

  实验表明:

  镁条燃烧后质量 。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投影]课本P91的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在作*燃烧的实验时,如果锥形瓶口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如果要使反应后天*仍然*衡,此实验装置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后回答。

  师:演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

  生:达标训练(二)

  4、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5、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X)和双氧水(H2O2)。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关反应方程式为X+H2O2==N2+H2O,根据此判断肼的化学式是( )

  A.N2 B.NH3 C.NH2 D.N2H2

  6、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其中正确的是( )

  (A)X3Y2(B)X2Y(C)X3Y4(D)XY2

  师:点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探究,你有什么感受?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动态。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类比

  2.【学生实验】烧杯、天*、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粗铁丝、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3.【演示实验】天*、烧杯、表面皿、木块、蜡烛、水、火柴

  4.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定量化学实验,必须重视启蒙与提升相结合。由质量将宏观的定性分析,向微观的定量分析过渡,立足于定性地理解,培养定量微观分析的意识。还要注重探究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对比的设计与运用,激活学*思维,发展学*方法与能力。

  注意科学探究教学要素中有关证据收集、结论解释和反思与评价等学*内容与方法的渗透,重视通过知识与技能,引导认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动态。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类比

  2.【学生实验】烧杯、天*、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粗铁丝、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3.【演示实验】天*、烧杯、表面皿、木块、蜡烛、水、火柴

  4.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定量化学实验,必须重视启蒙与提升相结合。由质量将宏观的定性分析,向微观的定量分析过渡,立足于定性地理解,培养定量微观分析的意识。还要注重探究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对比的设计与运用,激活学*思维,发展学*方法与能力。

  注意科学探究教学要素中有关证据收集、结论解释和反思与评价等学*内容与方法的渗透,重视通过知识与技能,引导认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是一个主动的学*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

  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

  环节二、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烧杯、矿泉水瓶、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次称量?具体说明。

  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的思路。

  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既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研究方式,也为后面的小组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刚才的任务“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后质量变小。

  【方案二】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

  【发现问题】不同的装置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啊?

  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

  培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通过实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录像】红磷燃烧实验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倾听,思考

  引发学生思考

  【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学生动手模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交流表达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提供资料】教师给出历史上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历史史料。

  【提出问题】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课后思考

  一是利用史料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6篇(扩展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

  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

  环节二、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烧杯、矿泉水瓶、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次称量?具体说明。

  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的思路。

  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既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研究方式,也为后面的`小组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刚才的任务“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后质量变小。

  【方案二】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

  【发现问题】不同的装置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啊?

  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

  培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通过实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录像】红磷燃烧实验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倾听,思考

  引发学生思考

  【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学生动手模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交流表达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提供资料】教师给出历史上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历史史料。

  【提出问题】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课后思考

  一是利用史料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托盘天*、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题1、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题1、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是一个主动的学*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6篇(扩展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优选【五】份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

  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

  环节二、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烧杯、矿泉水瓶、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次称量?具体说明。

  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的思路。

  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既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研究方式,也为后面的小组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刚才的任务“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后质量变小。

  【方案二】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

  【发现问题】不同的装置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啊?

  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

  培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通过实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录像】红磷燃烧实验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倾听,思考

  引发学生思考

  【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学生动手模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交流表达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提供资料】教师给出历史上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历史史料。

  【提出问题】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课后思考

  一是利用史料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元芳的蜡烛》

  【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

  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

  【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这三者有什么作用

  【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2、现在我准备引燃红磷,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还有气球的变化。

  3、引燃红磷。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烧。

  4、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表格上,生成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5、再次称取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我们发现质量没有变化。

  6、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配合黑板板书),由此可知

  记录数据。

  观察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熄灭。气球膨胀然后变得干瘪。

  记录现象,并在此读数。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引导、过渡红磷燃烧的装置;

  先清楚燃烧注意的事项,并明白各样仪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实验理论知识。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笔记。

  懂得归纳。

  硫酸铜与铁

  【过渡】可能由红磷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只是巧合。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究。

  【实验】

  1、实验

  2、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展示给前排同学看),也即已经发生化学反应。

  3、再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这个反应也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4、取出铁钉投影,并与未反应的铁钉作对比。(书写符号表达式)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以及天*读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先让部分学生证实已经反应,使得实验更加有说服力。

  对比明显,学生思路更清晰。

  【小结】通过这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练*】强调我们所说的质量守恒只是用于化学变化。

  观察、思考,小结。

  了解自来水厂生产流程。体会生活中的化学,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探究二

  【过渡】我们发现这两个装置它都是密闭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a】

  1、碳酸钠与盐酸。

  2、观察现象。

  3、质量变轻了,为什么,有什么补救方法。

  4、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实验b】

  1、镁条燃烧。(坩埚钳前后对比)

  2、现象,质量。

  3、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都有锥形瓶,密封

  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跑走了,质量就变轻,使装置密闭,或者把跑走的气体手机回来,天*就*衡了。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大量白烟。遵守,损失大量氧化镁。

  使学生想到前两个装置的共性

  引导学生发现此实验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再次巩固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

  1、用氧气与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模板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此过程中原子质量、数目、种类不变,所以物质质量也不变化。

  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不变。

  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2、微观本质:原子数目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不变→物质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元芳的蜡烛》

  【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

  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

  【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这三者有什么作用

  【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

  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2、现在我准备引燃红磷,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还有气球的变化。

  3、引燃红磷。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烧。

  4、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表格上,生成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5、再次称取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我们发现质量没有变化。

  6、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配合黑板板书),由此可知

  记录数据。

  观察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熄灭。气球膨胀然后变得干瘪。

  记录现象,并在此读数。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引导、过渡红磷燃烧的装置;

  先清楚燃烧注意的事项,并明白各样仪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实验理论知识。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笔记。

  懂得归纳。

  硫酸铜与铁

  【过渡】可能由红磷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只是巧合。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究。

  【实验】

  1、实验

  2、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展示给前排同学看),也即已经发生化学反应。

  3、再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这个反应也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4、取出铁钉投影,并与未反应的铁钉作对比。(书写符号表达式)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以及天*读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先让部分学生证实已经反应,使得实验更加有说服力。

  对比明显,学生思路更清晰。

  【小结】通过这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练*】强调我们所说的质量守恒只是用于化学变化。

  观察、思考,小结。

  了解自来水厂生产流程。体会生活中的化学,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探究二

  【过渡】我们发现这两个装置它都是密闭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a】

  1、碳酸钠与盐酸。

  2、观察现象。

  3、质量变轻了,为什么,有什么补救方法。

  4、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实验b】

  1、镁条燃烧。(坩埚钳前后对比)

  2、现象,质量。

  3、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都有锥形瓶,密封

  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跑走了,质量就变轻,使装置密闭,或者把跑走的气体手机回来,天*就*衡了。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大量白烟。遵守,损失大量氧化镁。

  使学生想到前两个装置的共性

  引导学生发现此实验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再次巩固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

  1、用氧气与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模板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此过程中原子质量、数目、种类不变,所以物质质量也不变化。

  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不变。

  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2、微观本质:原子数目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不变→物质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4

  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动态。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类比

  2.【学生实验】烧杯、天*、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粗铁丝、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3.【演示实验】天*、烧杯、表面皿、木块、蜡烛、水、火柴

  4.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定量化学实验,必须重视启蒙与提升相结合。由质量将宏观的定性分析,向微观的定量分析过渡,立足于定性地理解,培养定量微观分析的意识。还要注重探究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对比的设计与运用,激活学*思维,发展学*方法与能力。

  注意科学探究教学要素中有关证据收集、结论解释和反思与评价等学*内容与方法的渗透,重视通过知识与技能,引导认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5

  一、教学设想

  本课将以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良性互动效应。

  二、教学理念

  体验“人人参与,个个成才”的成功感。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类比推理的学*方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理解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发生的―些现象。

  (3)说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4)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探索,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测定,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具:

  1、实验用品:天*、烧杯、锥形瓶、玻璃管、小气球、石棉网、坩埚钳、**、铁、CuSO4溶液、蜡烛、镁条、火柴等。

  2、多媒体播放软件或投影以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流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

  八、板书设计:

  1、活动与探究。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而且是针对化学反应(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它强调的是“质量守恒”。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反应生成”的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反应生成的各物质”,强调“参加”和“生成”,即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5)宏观上“物质的总质量”和“元素的种类”不变;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

  4、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读法和意义(见课本)。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6篇(扩展3)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学*的唯一一条定律,《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不仅要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还要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分析问题、进行初步的计算,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语言-化学方程式所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学*的唯一一条定律,《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不仅要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还要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分析问题、进行初步的计算,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语言-化学方程式所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由于我对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经验不足,同时尚无机会听有工作经验的老师上过此课,因此我只能通过阅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利用网络来充实我的教学设计。我在查询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师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大多是按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的进行,因此我就在想,能不能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即先理论再实践最后理论的顺序来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于是我就按照上述顺序开始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于实践。

  一、公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教学总结和反思,认为自己在公开课中的表现有闪光点,也有不足。其中好的方面表现在一是能大胆创新;

  二、是从复*化学反应的实质出发,通过学生用生活中熟悉的萝卜和欢团来代替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氧原子和氢原子,把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到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三、是课堂气氛比较好,这源于我和学生*时的'关系比较融洽;

  四、是演示实验示范性比较好,能够一边实验一边提醒学生接下来需要怎么做。

  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有新课程的理念但是还很稚嫩,需要进一步的强化;

  二、是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总是在少部分成绩较好学生有一点明白是就急于自己宣布正确答案;

  三、是在学生读出的天*读数有问题时没有立即纠正;

  四、是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例如不能说有的化学反应不遵守或者违反质量守恒定律,这样容易给学生错误的暗示;

  五、是出现了学生的答案其实是可行的却被我否定的情况,虽说否定的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预设上来,但是打击了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在下午的课上随即做了纠正,不能给学生错误的导向;

  六、是在评价学生方面还有欠缺,我只知道用简单的诸如你很棒、回答的不错等话语,没有艺术性,起不到既要让学生有满足又要让学生不满足的作用;

  七、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课堂小结,也没有把它巧妙的以学生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说明在课堂节奏的掌握上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八、是字写的较差,使得精心设计的板书减色不少。

  我认为这节公开课虽然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争取做的更好。

  本节课是对增大课堂容量的一次尝试,教学内容较多,实验内容有:测定**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其中反应条件的不同,实验可以有8种不同的组合);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改进;还有就是课堂上的'大量有钟对性的*题。如何在45分钟内将这么多的内容安排好,让学生接受呢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分组的方法,众多的实验中,除一个学生演示和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外,全部都是分组完成,如:在归纳定律内容的时候,将全体学生分成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两大组,每一大组间,又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如:铁丝有粗和细的两种,硫酸铜溶液有浓的和稀的两种。

  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就可以完成很多的内容。然后,再通过不同组之间进行的交流,令到学生在完成自已内容的同时,又可以知道其它组同学的实验情况,同时归纳出正确的科学理论。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觉得课堂的大容量并不是说加大知识点的量,而是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一个知识点。

  在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本课题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公演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各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公演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公演方程式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课题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各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课题难点的突破。本课题对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高中化学学*都题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本课基本上能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实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得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咱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学*的唯一一条定律,《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不仅要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还要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分析问题、进行初步的计算,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语言————化学方程式所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由于我对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经验不足,同时尚无机会听有工作经验的老师上过此课,因此我只能通过阅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利用网络来充实我的教学设计。我在查询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师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大多是按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的进行,因此我就在想,能不能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即先理论再实践最后理论的顺序来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于是我就按照上述顺序开始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于实践。

  公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教学总结和反思,认为自己在公开课中的表现有闪光点,也有不足。其中好的方面表现在一是能大胆创新;二是从复*化学反应的实质出发,通过学生用生活中熟悉的萝卜和欢团来代替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氧原子和氢原子,把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到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三是课堂气氛比较好,这源于我和学生*时的关系比较融洽;四是演示实验示范性比较好,能够一边实验一边提醒学生接下来需要怎么做。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有新课程的理念但是还很稚嫩,需要进一步的强化;二是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总是在少部分成绩较好学生有一点明白是就急于自己宣布正确答案;三是在学生读出的天*读数有问题时没有立即纠正;四是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例如不能说有的化学反应不遵守或者违反质量守恒定律,这样容易给学生错误的暗示;五是出现了学生的答案其实是可行的却被我否定的情况,虽说否定的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预设上来,但是打击了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在下午的课上随即做了纠正,不能给学生错误的导向;六是在评价学生方面还有欠缺,我只知道用简单的诸如你很棒、回答的不错等话语,没有艺术性,起不到既要让学生有满足又要让学生不满足的作用;七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课堂小结,也没有把它巧妙的以学生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说明在课堂节奏的掌握上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八是字写的较差,使得精心设计的板书减色不少。

  我认为这节公开课虽然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争取做的更好。

  在本节课上,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启发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内涵,也使培养学生科学的学*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活动落到了实处。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学*之快乐。

  本节课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汇总学生成果,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2)应用媒体动画、模型模拟,分析磷燃烧的化学变化,总结得出“守恒”的原因;到(3)利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

  3.注重诱导强化方法:在其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集培养学*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启发引导,再组织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再由分组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是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感知的。

  4.突出学*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境界。

  5.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课堂上通过学生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天*上,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多数同学认为,“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等于消耗蜡烛质量”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结论时;教材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与内涵,将学生的认知水*自然而然地推倒了更高的层面上。再通过镁条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很快找到天*倾斜的原因,并及时地提出创新改进实验装置的要求,把培养能力的教学推到更高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困惑与反思:

  困惑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验都要使用到天*称量,托盘天*的操作不怎么复杂但学生用起来却很慢,占时间较长,影响定律原因的内涵挖掘、影响知识巩固应用的深入。但在反复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了托盘天*的使用。若使用电子天*,节省宝贵的时间,很快能得出定律,进而分析原因和安排巩固练*,还能进行改进实验装置等创新能力培养。可实施课堂教学时我只能选择托盘天*,而别的选择很难实现。

  困惑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有**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碳酸钠与稀盐酸、镁条燃烧六个实验。只有蜡烛燃烧最熟悉,其他实验第一次操作,也只能知道它是化学反应,对现象,反应本质不熟悉,会影响知识的形成。再有实验的数量多,占用时间长,影响知识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挖掘。课堂教学时我只选择了**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四个实验,不知是否恰当。

  反思一: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设计实验有**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探究活动多,学生参与多,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巩固应用守恒定律,还要组织进行装置的创新改进。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的不应是*坦的道路,而应是正在修建的桥桩或是杠杆的支点,让学生自己搭建桥梁,操起杠杆实现应有跨越。

  反思二:教学设计要强化追求“预设和达成”的统一。在百分之百成功的铁与硫酸铜溶液分组实验中,学生体验深刻。在*坦顺利地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未能展示学生的许多设想和猜测,会失去许多探究机会。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做出些针对学生认知思维方式预想,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将学*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才有活力和生机。

  反思三:要适当强化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学生自学*方面,不是教师领着学生说边说边做,而是教师用预想的设计实施教学。此过程还应有实验不同的分组,以便对现象不同,装置不同,结论不同增加分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总,提炼,得出结论,可能会更恰当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的合作,使学生在多种体验中形成共性的认识,来体验自然科学的实际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和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的实际过程;认识实验是化学获取正确结论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对化学实验的各个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教学设计理念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探究学*引入课堂,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突出制定计划与实验体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来主动建构知识。上课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学*积极性高,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强烈,喜欢动手实验,喜欢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教学设计本节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学法指导反思

  经过前面课程的学*铺垫,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根据化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分组实验。

  在教学中我注重合理引导,对概念中的“参加”、“化学反应“、“全部”、“质量总和”“生成”的关键词语进行强调,引导学生理解定律,做到概念的自然生成。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口朗读,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发现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重多媒体的适时使用,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把抽象的微观粒子变成具体形象的动画演示。使本节课的难点得以突破。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练*的容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加强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的互动,本节课实现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落实课标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教学过程反思

  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新课的导入起到了预想的目的。

  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前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的猜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小组制定方案,先教师不要求实验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但时间应把握好,否则完不称对预定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操作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

  实验结论的归纳,学生很容易得出,但对碳酸钙与盐酸在敞口容器中的反应的分析,要及时引导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上来。定量研究的相关知识拓展,应点到为止,不宜作过多的拓展。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教学中,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微观动画分析,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质量、种类、数目的不变。

  在课堂练*的环节应着重于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对关键字词的理解,通过练*,让学生对概念有二次的认识和升华。

  在课堂小结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更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转换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名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在*等民主的氛围自然进行,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具体讲就是思维互动、操作互动、言语互动、情感互动。实验的反思与评价对培养学生学*化学的科学态度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自觉我在语言方面还需要不断锤炼,要尽量做到简洁而清晰,在课堂时间的调控上还需要更多的预设,做到游刃有余。

  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动态。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类比

  2.【学生实验】烧杯、天*、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粗铁丝、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3.【演示实验】天*、烧杯、表面皿、木块、蜡烛、水、火柴

  4.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定量化学实验,必须重视启蒙与提升相结合。由质量将宏观的定性分析,向微观的定量分析过渡,立足于定性地理解,培养定量微观分析的意识。还要注重探究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对比的设计与运用,激活学*思维,发展学*方法与能力。

  注意科学探究教学要素中有关证据收集、结论解释和反思与评价等学*内容与方法的渗透,重视通过知识与技能,引导认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今天上了一节课<质量守恒定律>,一直感觉在难点和考点上没有突破,尤其是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上,学生一直似是而非,这让我很是苦恼,课堂在学生自主互助中完成的,后来我们一起梳理,学生的状态也还可以,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呢?

  回到办公室,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直到晚间看学生的时候,校长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是呀,我们上初中的'时候,这部分上课时也不很理解,随着课程的深入,慢慢的也就越想越明白了,再通过一些练*题,也就解决了!

  由此看出,我们上课的时候,目标完不成,往往是我们目标的定位有问题,要么是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要么是我们对于教材使用上过于死板,对于一些考点和难点的突破上,我们不一定非要这节课一定完成,只要是学生悟不出来的,他们会慢慢消化的,悟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自己用心思考(从悟这个字来看,就是我自己用心),我们老师如果“教会”了学生,学生能会多久呢?

  考点一定要夯实,但不一定这节课来完成!!

  一、教学设计理念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本节课我将探究学*引入课堂,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突出制定计划与实验体验。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来主动建构知识。上课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学*积极性高,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强烈,喜欢动手实验,喜欢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教学设计本节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学法指导反思

  经过前面课程的学*铺垫,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根据化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分组实验。

  在教学中我注重合理引导,对概念中的“参加”、“化学反应“、“全部”、“质量总和”“生成”的关键词语进行强调,引导学生理解定律,做到概念的自然生成。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口朗读,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发现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重多媒体的适时使用,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把抽象的微观粒子变成具体形象的动画演示。使本节课的难点得以突破。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练*的容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加强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的互动,本节课实现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落实课标理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教学过程反思

  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新课的导入起到了预想的目的。

  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前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的猜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小组制定方案,先教师不要求实验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但时间应把握好,否则完不称对预定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操作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

  实验结论的归纳,学生很容易得出,但对碳酸钙与盐酸在敞口容器中的反应的分析,要及时引导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上来。定量研究的相关知识拓展,应点到为止,不宜作过多的拓展。

  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教学中,通过对具体化学反应的微观动画分析,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质量、种类、数目的不变。

  在课堂练*的环节应着重于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对关键字词的理解,通过练*,让学生对概念有二次的认识和升华。

  在课堂小结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更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转换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名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在*等民主的氛围自然进行,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具体讲就是思维互动、操作互动、言语互动、情感互动。实验的反思与评价对培养学生学*化学的科学态度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自觉我在语言方面还需要不断锤炼,要尽量做到简洁而清晰,在课堂时间的调控上还需要更多的预设,做到游刃有余。

  在本节课上,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启发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内涵,也使培养学生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6篇(扩展4)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精选10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九年级上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引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这一课程的引入也使学生开始走进了从量变研究化学变化的的大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使学生初步接触化学:

  ①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认识。(化学是什么?化学研究什么?化学怎么学?)

  ②对化学基本实验的认识与操作。

  ③对化学学科的基本态度与情感。

  第一章的学*能使学生建立“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思想。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使学生认识身边具体常见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和用途,从化学角度特别是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去学*,使学生步入化学学*的殿堂。初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两面性”的化学基本观念。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粒的角度去学*化学,并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两个化学用语,第三章的学*能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和“物质是不灭的、物质是可变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化学基本观念。

  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从化学变化中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要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也为下一节课《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提供理论保障。因此本节课程的知识内容在化学教材中起呈上启下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呈突出地位,在学生学*中起链接地位。

  在情感态度上,通过本节的学*,要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学*科学家那种敢于质疑、精益求精、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

  2、教材内容在《课标》、《考纲》中的阐述。

  课标内容摘录: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① 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 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考纲摘录:

  层次要求:b级。

  内容要求: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课标中的3个标准是围绕着质量守恒定律而进行的,包括教材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都渗透着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认识和进行具体运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过程说明:

  (1)课改前后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认识

  课改前人教社教材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设置了两个实验:

  ①**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实验前后质量的测定。

  ②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在敞口烧杯中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这两个实验是验证性实验,通过两个具体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前后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前人的经验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两个实验也通常由教师演示,学生看,学生并没有动手机会,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粤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正如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引入: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提问)上述反应为什么属于化学反应?

  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

  设计意图: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产生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方案一:称量**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指出该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初步学*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录实验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4)再次设疑,实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实验一: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的变化。

  实验二: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燃烧过程中天*的变化。设计意图: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请同学们谈一谈。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化和学生学的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

  ①**在空气中燃烧;

  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

  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

  ④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

  ⑤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

  (3)实验求证。

  我首先边做边讲实验⑴,然后,进一步提出:其它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分组实验,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第一行中每组做实验⑵,第二行中每组做实验⑶,第三行每组做实验⑷,第四行每组做实验⑸。

  (4)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题:

  一、填空:

  (1)电解水时生成2克H2和16克O2,则有克水参加了反应。

  (2)将4.9克KClO3跟1.1克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克,则生成了克氧气.

  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大。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

  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①**在空气中燃烧;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④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⑤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

  (3)实验求证。我首先边做边讲实验⑴,然后,进一步提出:其它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分组实验,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第一行中每组做实验⑵,第二行中每组做实验⑶,第三行每组做实验⑷,第四行每组做实验⑸。

  (4)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题:

  一、填空:

  (1)电解水时生成2克H2和16克氧气,则有克水参加了反应。

  (2)将4.9克氯酸钙跟1.1克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克,则生成了克氧气.

  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氯酸钙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大。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乐趣。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洪河屯二中的李静波,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质量守恒定律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小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对化学学科中的元素符号 化学式 分子原子进行了初步的学*,而且在本节内容之后,学生们又将面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些知识的学*,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科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节内容在整个化学学*中非常重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质量守恒定律内容,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正确的应用

  二、说教法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

  三、说学法

  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4、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结和课外延伸四个部分,共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即是导入新课,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这样的环节设计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以及积极性,让学生和科学家产生共鸣并感觉到到化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调动学生学*本节课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第二个环节 教师演示天*上**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并在学生脑海中初步形成质量守恒思想。

  第三个环节 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做“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试验”和“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并总结叙述实验结论,而在这两个实验中因为实验条件的不同,会发现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一,教师从中引导,让孩子在脑海中自主建构在封闭条件下,化学变化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定律,并且认识到定律的严谨性,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播放电解水演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因为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让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微观上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第五个环节 归纳概括,小结课题这个环节,以质量守恒定理为中心,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总结。本节课主要探究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适用范围,应用以及实质。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知识。

  第六个环节?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题开始前导入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把做狄仁杰的感受,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扩大知识的应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了进一步锻炼这种能力,我们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小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反馈练*和拓展延伸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说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两个体现、三个突出”。“两个体现”,即体现新课程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体现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三个突出”,即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本课题的学*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三维目标:

  3、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6篇(扩展5)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规律,尽管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应用动能定理求解,但在明确了系统遵循机械能守恒后,其形式上有非常简练的表达优势,尤其是该规律不追究过程,只要求在选定零势能面后表达出始末态的机械能即可。

  然而机械能守恒定律难就难在系统守恒条件的确认上,针对不同的系统,

  其守恒条件也有所不同:

  1、单个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合力功等于重力功

  1)只受重力:抛体运动

  2)受到其他力但只有重力功:绳拉小球在竖直*面的圆周运动

  3)受到其他力,其他力也做功,但其他力功之和为0

  2、多个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和系统内部非突变弹力的功

  a、典型的问题是滑轮连接两个物体在竖直*面内运动

  b、几个物体通过细绳连接在竖直*面内运动

  以上运动中均要求没有摩擦和阻力

  3、多个物体和弹簧组成系统:只有重力和系统内部非突变弹力的功

  这种问题比较复杂,主要是机械能不仅包括动能、重力势能,还包括弹簧的弹性势能,在今年来已经逐渐淡出了江苏高考的舞台,但在应用上其实与2中相当,只不过在表达式增了弹性势能罢了。

  以上三类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第一类最简单,其他两类学生在判断时往往会出现较大的问题,那么有没有简便一些的方法呢?这里简要说说不守恒的判断:即在选定了系统后(很多学生往往不选择系统就匆忙判断,唉,都没有分析对象就能下结论,有时也真无语),若系统在状态变化过程中攒在阻力(滑动摩擦力、风力、空气阻力)或突然变化的弹力,则系统的机械能一般不守恒,反之则可以进一步进行守恒判断。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物理课的学*中不仅需要学到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而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围绕这一原则,我们要积极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

  笔者所教学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正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做的。

  一、变验证型实验为探究型实验

  教材中本节课只是从理论上推导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而忽视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难免“穿新鞋走老路”,也不符合一个科学结论得出的一般规律。所以我觉得把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更符合一般的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恰当的设置了探究点

  科学探究要求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怎样把课堂教学和科学探究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我们的课堂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各方面都探究,为探究而探究只能死路一条,所以恰当的设置探究点很重要,应该既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又要参与探究。首先,本节课我自始至终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引入、过渡、分析结论、课堂小结等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其次,探究的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学生实验的参与等几个环节。实验方案的设计能体现学生应用原有知识并且创新的能力,本节课学生就设计出了多种方案,有些已经打破了课堂、学校区域的限制,而这些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的生活中有好多现象和事例需要学生去总结,培养学生这种关注生活、关爱大自然,搜集身边信息的意识也是我们的责任和要求。我觉得本节课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搜集整理实验信息是需要的和恰当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穿不好纸带的,但有同学们在互相帮助中学会了,使不会的同学知道这是应用摩擦力的原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已经超越了老师的语言所提及的范畴,它无形中拓展了课堂的外延,这出乎意料的收获不正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吗?确实,组织好教学比单纯讲知识更重要。

  三、注重了知识与技能循序渐进的教学

  注重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得出的过程和基本的应用,一些变形的公式表达形式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其深刻的内涵放到了下一课时讲,这样面向了全体学生,降低了教学起点,我觉得这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

  四、注重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充分体验了一个科学结论得出的过程。这正是课堂的两个大环节,教学设计在这里也占用了较长的时间。

  其次,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思路,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测结论——实验验证——理论推导——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五、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又分小组亲自实验,自己搜集整理,自己总结出规律。整个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做到了“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看到学生几个人一小组,热烈讨论整理的气氛,我充分体验到了一种满足感,适应于新课标的物理课堂应该是轻松活泼的。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鸦雀无声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真正的课堂是‘热热闹闹’的。”

  六、学生的.合作意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学生在实验时,一只手拿纸带,一只手拿重锤,那就没有手控制开关,结果不得不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还有的同学请求其他组同学帮忙;还有一个同学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控制开关合作探究的气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听到学生说“谢谢”、“没关系”时,看到他们笑嘻嘻、无拘无束的神态时,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搞探究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信心和决心。仔细品味起来,整个课堂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挖掘改进的地方。受实验条件(多媒体教室无课桌和充足的电源)的限制,学生无法分组实验,逐个做实验在无形当中又多用了很多时间;最后*题的处理有点仓促。因为留下的时间少了;学生的热情还应该再调动的高一点。当然存在的问题,引起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这节课的价值,能够引起大家来思考或者是批判,也是有意义的。我会虚心接受意见,找到以后的增长点。

  总之,我认为这节教学设计教改意识明显,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成功的。

  本节目标定位准确,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弱,我把目标定位在对机械能的理解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理解与在单物体运动过程的应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也是仅仅围绕目标而进行的。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首先是总结上一节的练*,找典型问题出错的同学板演订正过程,突出“斜面―水*面”这一多过程问题与图象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与变形题的总结,这样做起到了复*巩固检查动能定理应用的作用,接着是复*机械能与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创设的情景是物体在曲斜面的运动,推导光滑与不光滑两种情况下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选两位基础中等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就此总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与定律的内容以及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是非重力做功。接着是在守恒的判断与定律的应用方面设置了练*进行巩固。

  由于对前一节练*的处理与总结花时较多,有10分钟之多,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时间上显得匆忙,虽然是“堂堂清”但是清的是上一节,以后争取做到“本节课本节清”。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物理课的学*中不仅需要学到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而且需要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因此,在新课改中我们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

  课本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也是根据新理念去设计的,具体的认识如下:

  一、变验证型实验为探究型实验

  课本上只是从理论上推导和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而忽视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不符合一个科学结论得出的一般规律,和以前的教法也没区别。所以把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更符合一般的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恰当的设置了探究点

  探究学*如果没有时间的限制,创造性的发挥会更充分。怎样把课堂教学和探究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课题。课堂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各方面都探究,恰当的设置探究点很重要,应该既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又要参与探究。首先,本节课要以问题为中心,引入、过渡、分析结论、课堂小结等都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探究的过程要抓住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学生实验的参与等几个环节。实验方案的设计能体现学生应用原有知识并且创新的能力,这也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的生活中有好多现象和事例需要学生去总结,培养学生这种关注生活、关爱大自然,搜集身边信息的意识也是新课程所要求的。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搜集整理实验信息是需要的和恰当的。教学中设置好探究点比单纯讲知识更重要。

  三、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培养。

  注重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过程和基本应用,一些变形的公式表达形式和应用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其深刻的内涵放到了下一课时再讲,降低了教学起点,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四、教学中注重过程和方法

  先让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充分体验了一个科学结论得出的过程。再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思路,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测结论——实验验证——理论推导——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五、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又分小组亲自实验,自己搜集整理,自己总结出规律。整个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做到了“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看到学生几个人一小组,热烈讨论整理的气氛,我充分体验到了一种满足感,适应于新课标的物理课堂应该是轻松活泼的。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鸦雀无声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真正的课堂是‘热热闹闹’的。”

  六、学生的合作意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学生在实验时,一只手拿纸带,一只手拿重锤,那就没有手控制开关,结果不得不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还有的同学请求其他组同学帮忙;还有一个同学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控制开关??合作探究的气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仔细品味起来,整个课堂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挖掘改进的地方。存在的问题,引起的争论增加了这节课的价值,能够引起思考,也很有意义的。

  总之,这样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是成功的。

  首先对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等概念进行简单的复*,承上启下,为本节课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紧接着演示钟摆的摆动,一方面提供了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情景,另一方面提出了机械能总和如何变化这个紧扣本课主题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先是从直线运动出发,应用动能定理进行详细、深入的推导,接着扩展到曲线运动,从实验上进行了验证,从而较为严密又完整地得出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的认识,则从物体只受1个重力到除了重力以外还受多个力的情况,展开一层又一层的分析,还从实验上作了反证。如:为了说明有了空气阻力后机械能不再守恒,就用泡沫塑料球做成一个摆进行演示,效果明显。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机械能守恒及其条件”这一重点,应用新授―应用―小结的程序。

  从后面让学生对几道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基本性题目中可以看出,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

  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如写势能表达式时,未先提示零势能面在何处;“守恒”这一关键的名词作为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出现,解释得不够透彻;在一道例题的讲解中,对系统还是单个物体未作说明。这实际上也反映出,对一些很*常但又是很关键的问题学生经常要疏忽。师生间在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通病”。这再一次提醒我,教学要研究“教”,但也要研究“学”,甚至于应该更偏重于研究“学”。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这个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这些内容,因此,我分四步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步要使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通过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第二步从理论上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步要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第四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机械能守恒的判断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1、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写特点是很注意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入手导入课题。为此,我选择观看撑杆跳高视频,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解到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通过重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引导学生观察flash模型并细致分析,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也可以通过弹力做功来实现相互转化的结论。

  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定性关系,知道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然后通过实例自主探究,提出动能和势能转化有什么定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提出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担心时间进度,处理不是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层次性不强。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

  以小球的自由落体为例,通过计算提高学生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能力,让整个推导过程上升到一个追寻守恒量的探究高度,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学演算推导。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论推导过程用时应该较长,教师应该细致观察学生的推导进度,掌握好时间。这过程的处理还是稍显仓促,我觉得必须要给课堂适当的留白,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分析和推理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通过自学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和规律为主。课堂不是长篇累牍的讲解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起的是引导的角色,所以必须要做到内容上有所取舍并千方百计地精益求精,教学设计重质而轻量,这样才能够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安排。

  学生通过自行推导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要引导学生做好讨论和交流,展示自己的推导结果。这一阶段是前面理论推导的点睛之笔,对于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千万不能够粗略带过,必须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这部分我选择以讲授为主,重点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达方式的物理意义:

  即:增量式-Ep=△Ek△Ep+△Ek=0;总量式EK1+EP1=EK2+EP2

  增量式所体现的正是我们在第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的,“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总量式则体现了前后两个状态量――初末状态机械能之间的守恒关系。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会根据适用条件判断具体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这是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整个第一课时教学的重中之重。我的教学安排是在顺利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后,仍借用自由落体的模型和弹簧振子模型,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摆球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得出:只有重力做功和弹力做功,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正确理解“只有重力做功和弹力做功”的真正含义是:1、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作用;2、物体除受重力(或弹力)外,还受其他力作用,但其他力不做功或代数和为零。

  4、机械能守恒的判断和机械能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列举“跳伞运动”“篮球在空中的运动”“神舟六号返回舱”等模型练*机械能守恒的判断;通过“轻轨站台为什么有小小坡度”“过山车模型”分析生活中存在的机械能守恒,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机械能守恒适用条件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能动性,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关心身边物理,关注科技发展。

  从学生的学*情况来看,这部分内容的处理基本达到了教学设计的要求,学生能够判断一些简单情景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不足之处在于,所举的实例难以涵盖所有的情景,课堂时间有限,难以展开讲解。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的形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最基本和最朴实的物理思想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做到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效率。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这个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这些内容,因此,我分四步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步要使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通过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第二步从理论上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步要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第四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机械能守恒的判断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1、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写特点是很注意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入手导入课题。为此,我选择观看撑杆跳高视频,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解到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通过重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引导学生观察flash模型并细致分析,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也可以通过弹力做功来实现相互转化的结论。

  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定性关系,知道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然后通过实例自主探究,提出动能和势能转化有什么定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提出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担心时间进度,处理不是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层次性不强。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

  以小球的自由落体为例,通过计算提高学生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能力,让整个推导过程上升到一个追寻守恒量的探究高度,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学演算推导。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论推导过程用时应该较长,教师应该细致观察学生的推导进度,掌握好时间。这过程的处理还是稍显仓促,我觉得必须要给课堂适当的留白,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分析和推理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通过自学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和规律为主。课堂不是长篇累牍的讲解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起的是引导的角色,所以必须要做到内容上有所取舍并千方百计地精益求精,教学设计重质而轻量,这样才能够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安排。

  学生通过自行推导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要引导学生做好讨论和交流,展示自己的推导结果。这一阶段是前面理论推导的点睛之笔,对于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千万不能够粗略带过,必须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这部分我选择以讲授为主,重点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达方式的物理意义:

  即:增量式 -Ep=△Ek △Ep+△Ek=0;总量式EK1+EP1=EK2+EP2

  增量式所体现的正是我们在第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的, “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总量式则体现了前后两个状态量——初末状态机械能之间的守恒关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