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现象以及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并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 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他的助手华声问道“敬爱的神探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请同学们来回答神探助理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并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复*”。

  [展示]多媒体展示本专题考情分析以及中考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前回顾]复*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板书“一、基础回顾”),对相关问题加以强调,如:对内容中“参加”一词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应于化学变化;只是质量守恒,不能扩大到其他物理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特别注意有气体或沉淀参与的化学反应。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的变量,不变量,以及可能变量。即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 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2 .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3. 解释生活或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4. 用质量差确定某一物质的质量

  5.化学计量数的待定

  6.表格数据分析

  多媒体展示例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问题的一般方法。

  [板书]三.直通中考

  分析*五年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考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倾听并思考,举手回答解决引言中问题的方法。

  观看

  思考,并积极配合老师,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回顾思考

  积极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思考,讨论

  小结归纳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明确复*目标,准确把握中考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使相关基础知识条理、系统化,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跨越,更加透彻的认识并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明确相关知识考题类型,做到有的放矢。

  了解中考动向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2

  一、课题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质量守恒规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本节课的学*是学生学*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准备。同时为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微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按“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解释反思—交流应用”的程序来探究。整个设计不仅注重了科学知识的获取,更注重了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次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方式使每位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融入到课堂中,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化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真正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设计思路

  六、教学准备

  1、**燃烧前后物质质量的测定的视频,用flash动画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课件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简史的录音。

  2、学生实验用品: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稀盐酸、镁、氢氧化钠溶液、酒精灯、坩埚钳、烧杯、试管、托盘天*等。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了许多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由于学生们的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采用电脑动画模拟出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过程,使得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种类也没有改变,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教学,增强了本节课的色彩,教学效果明显。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题1、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题1、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5

  一、教学设想

  本课将以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良性互动效应。

  二、教学理念

  体验“人人参与,个个成才”的`成功感。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类比推理的学*方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理解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发生的―些现象。

  (3)说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4)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探索,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测定,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具:

  1、实验用品:天*、烧杯、锥形瓶、玻璃管、小气球、石棉网、坩埚钳、**、铁、CuSO4溶液、蜡烛、镁条、火柴等。

  2、多媒体播放软件或投影以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流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

  八、板书设计:

  1、活动与探究。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而且是针对化学反应(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它强调的是“质量守恒”。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反应生成”的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反应生成的各物质”,强调“参加”和“生成”,即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5)宏观上“物质的总质量”和“元素的种类”不变;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

  4、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读法和意义(见课本)。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6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及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及运用

  课前准备 仪器:托盘天*、锥形瓶、烧瓶、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

  药 品 *、铁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镁条

  多 媒 体:CAI课件

  教学方法 激励情趣、实验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师:[激趣] 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引言]已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大家先猜想一下:

  ①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有无变化?

  ②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个数有无变化?

  ③化学反应的前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比如:P+O2──P2O5 Fe+CuSO4──FeSO4+Cu

  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师:[投影]教学目标

  学法指导 师[投影]学*目标

  学法指导

  1、布置自学内容。

  2、指导自学方法:对照思考题看书,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或同学。然后在书上写出结论。

  3、明确自学要求:3分钟后能回答问题。

  [自学思考题]

  1、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3、铁器生锈后,质量增加了,为什么?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教师巡回释疑)

  师:提问,采用一帮一方式,然后投影。

  师: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方案,并布置学生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问题假设](1)质量增加;(2)质量减少;(3)质量相等。

  [实验证明]

  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合作者 日期

  实验方案

  方案一

  *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及质量 实验前:*为 色 体,

  溶于水。

  反应前总质量是 克

  混合前:硫酸铜为 色的 体,铁钉为 色的 体。

  反应前总质量是 克

  实验后:锥形瓶中有 且气球 ;

  反应后总质量是 克。

  实验后:烧杯中出现 色的

  铁钉表面有 色的

  反应后总质量是 克。

  结论

  实验表明: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用CAI课件演示微观过程)

  [投影]

  生:达标训练(一)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H2O+CO2—→淀粉+O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2、在化学反应A+B=C中,10 g A物质恰好与8 g B物质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 ) A、8 g B、18 g C、10 g D、无法确定

  3、将27.5 g高锰酸钾粉末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7.9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9.6 g B、12.6 g C、6.6 g D、14.9 g

  师:以上是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没有物质散逸到空气中。下面我们来探究在开放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观察它们的结论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实验方案

  方案一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实验前:蜡烛为____色____ 状。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蜡烛___,产生 色火焰。

  实验后:有___烟产生。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前:镁条为___色固体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发出____光并____ 热。

  实验后:生成___色___状物质。

  总质量为_______克

  结论

  实验表明:

  蜡烛燃烧后质量 。

  实验表明:

  镁条燃烧后质量 。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投影]课本P91的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在作*燃烧的实验时,如果锥形瓶口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如果要使反应后天*仍然*衡,此实验装置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后回答。

  师:演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

  生:达标训练(二)

  4、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5、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X)和双氧水(H2O2)。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关反应方程式为X+H2O2==N2+H2O,根据此判断肼的化学式是( )

  A.N2 B.NH3 C.NH2 D.N2H2

  6、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其中正确的是( )

  (A)X3Y2(B)X2Y(C)X3Y4(D)XY2

  师:点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探究,你有什么感受?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动态。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类比

  2.【学生实验】烧杯、天*、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粗铁丝、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3.【演示实验】天*、烧杯、表面皿、木块、蜡烛、水、火柴

  4.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定量化学实验,必须重视启蒙与提升相结合。由质量将宏观的定性分析,向微观的定量分析过渡,立足于定性地理解,培养定量微观分析的意识。还要注重探究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对比的设计与运用,激活学*思维,发展学*方法与能力。

  注意科学探究教学要素中有关证据收集、结论解释和反思与评价等学*内容与方法的渗透,重视通过知识与技能,引导认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动态。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类比

  2.【学生实验】烧杯、天*、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粗铁丝、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3.【演示实验】天*、烧杯、表面皿、木块、蜡烛、水、火柴

  4.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学*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定量化学实验,必须重视启蒙与提升相结合。由质量将宏观的定性分析,向微观的定量分析过渡,立足于定性地理解,培养定量微观分析的意识。还要注重探究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对比的设计与运用,激活学*思维,发展学*方法与能力。

  注意科学探究教学要素中有关证据收集、结论解释和反思与评价等学*内容与方法的渗透,重视通过知识与技能,引导认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是一个主动的学*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

  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

  环节二、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烧杯、矿泉水瓶、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次称量?具体说明。

  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的思路。

  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既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研究方式,也为后面的小组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刚才的任务“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后质量变小。

  【方案二】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

  【发现问题】不同的装置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啊?

  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

  培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通过实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录像】红磷燃烧实验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倾听,思考

  引发学生思考

  【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学生动手模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交流表达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提供资料】教师给出历史上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历史史料。

  【提出问题】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课后思考

  一是利用史料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

  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

  环节二、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烧杯、矿泉水瓶、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次称量?具体说明。

  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的思路。

  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既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研究方式,也为后面的`小组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刚才的任务“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后质量变小。

  【方案二】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

  【发现问题】不同的装置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啊?

  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

  培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通过实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录像】红磷燃烧实验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倾听,思考

  引发学生思考

  【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学生动手模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交流表达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提供资料】教师给出历史上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历史史料。

  【提出问题】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课后思考

  一是利用史料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托盘天*、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题1、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题1、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是一个主动的学*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3)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

  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

  环节二、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烧杯、矿泉水瓶、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次称量?具体说明。

  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的思路。

  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既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研究方式,也为后面的`小组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刚才的任务“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后质量变小。

  【方案二】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

  【发现问题】不同的装置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啊?

  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

  培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通过实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录像】红磷燃烧实验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倾听,思考

  引发学生思考

  【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学生动手模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交流表达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提供资料】教师给出历史上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历史史料。

  【提出问题】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课后思考

  一是利用史料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托盘天*、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题1、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题1、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是一个主动的学*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4)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0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②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进行分类归纳。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思维的火花会闪现。

  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真心倾听、真心欣赏、真心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在一派“学术争鸣”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争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或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化和学生学的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

  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

  ①*在空气中燃烧;

  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

  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

  ④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

  ⑤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反应。

  (3)实验求证。

  我首先边做边讲实验⑴,然后,进一步提出:其它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分组实验,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第一行中每组做实验⑵,第二行中每组做实验⑶,第三行每组做实验⑷,第四行每组做实验⑸。

  (4)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学*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砺练自己的智慧。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建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组*题:

  一、填空:

  (1)电解水时生成2克H2和16克O2,则有克水参加了反应。

  (2)将4.9克KClO3跟1.1克MnO2混合后,加热一段时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8克,则生成了克氧气.

  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KClO3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大。

  三、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问题可以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

  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指标)不变?哪些项目(指标)改变了?哪些项目(指标)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定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他们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过渡到“量”;并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构建理论铺垫。本课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应用。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立足实际操作,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体验并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

  3、教学目标设计

  ①学生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②学生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③学生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根据以上学生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正确说出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②能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并对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和初步归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合作完成实验操作以及交流、讨论、分析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内涵的理解,体会化学变化中“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观点;

  ②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

  1、情境激趣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动力。

  2、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观察分析现象,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4、归纳、演绎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三、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本环节用时约1分钟)

  上课之初,以两幅反应图片引入。

  2、探究置疑、突出重点。(本环节用时约20分钟)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大胆假设,然后采用两个探究实验组织教学。

  实验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回应反馈、得出结论(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实验结束,课堂已进入回应反馈阶段,此阶段我将组织各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有问题大胆置疑,进行全班讨论、共同解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质量守恒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探究过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并辅之以适当*题,进行强化,以突出重点。如:“参加化学反应”的理解。

  4、互动深化、突破难点(本环节用时约11分钟)

  措施一:多媒体动画模拟

  [创设问题]:为什么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如何从微观角度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守恒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5、互动小结、体验成功(本环节用时约3分钟)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其中蕴含的守恒思想不仅是化学学科思想,更是所有自然科学中一个最核心的思想。本教材把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中,在此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初步知识,对微观粒子和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微观粒子模型联系到宏观物质的反应,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在这部分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老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先宏观假设,再实验论证,后微观解释。而新教材先是微观分析初步得到结论,进而联系宏观,提出假设,并实验论证。由于新教材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所以先进行微观分析,通过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让学生体会物质的量这个桥梁在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作用,同时有了微观的分析,也使宏观的假设有了可靠的前提,然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来验证是否符合微观分析,这样的设计也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三维目标要求是BBA,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实验设计:验证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

  意图、本节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等,我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以及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微观分析,宏观验证”的过程,体验微观与宏观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定量实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史的学*,感悟科学家细致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法

  重点: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实质。

  难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学生很容易接受“质量”“相等”这些关键词,但对于定律中的限定词“参加”“总和”等学生比较难理解,而且这也是掌握本定律的最核心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定律内容中的“参加”、“总和”关键词的层层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重点突破:整节课的设计均围绕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开始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水分子模型,学生有了亲身的感性认识,基本上能得到化学反应的本质,可以初步得到微观粒子变化后质量是相等的,再由物质的量联系到宏观,那宏观上质量是否相等?学生有了第一次疑惑。而后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验证了在宏观上质量是相等,由于是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并实验,接受程度会更深。接着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发现质量减少?形成了认知冲突,思维有了碰撞,然后师生一起分析,最终发现问题,改进装置,从而完善了对定律的理解。这几个前后联系过程的实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对于“参加”“总和”这些关键词的突破,我是安排在第一个学生实验的分析中进行的,让学生讲出第一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第二次称量中有哪些物质,然后对反应前的氢氧化钠进行拆分,一部分为参加反应的,一部分为未反应完的,理所当然未反应的肯定在后面的称量中也有,最后对两次都称量的相互抵消。剩下的就变成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质量会等于生成的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溶液的质量。通过拆分氢氧化钠,让学生理解了定律中的“参加”。

  二、说学情

  经过两年的科学课以及物理课程的学*,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基础和方法基础,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以及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说教法学法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由于刚接触化学不久,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和联系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的积极性。在这节课上,我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归纳推理、实验验证的办法,按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学*内容,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1)实验探究法:《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本课内容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继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认真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实验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使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2)合作学*法: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交流探究的学*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学具准备

  (1)实验用品准备:

  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盐酸。

  仪器用品:电子天*、锥形瓶、烧杯、试管、硬质塑料瓶。

  (2)媒体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学流程

  本课题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照科学认知的一般程序即分析现象——提出假说——实验求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来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提问引入

  以“你印象最深的化学反应是什么?”为问题进行引入,学生之前见过也做过一些化学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明显的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对这个问题学生肯定都有话可以说。学生说的都是从宏观现象来描述化学反应,接着老师再问大家,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学生会回答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此时老师话锋一转,能否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了?这样很自然的引入到课题中来。

  (2)微观分析,得出结论

  提供给学生两个用橡皮泥捏成的水分子模型(用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和氧原子),要求学生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学生通过动手拆分,很容易明白变化前后原子个数,种类以及质量都不变,并能得到化学变化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从微观角度看变化前后的质量相等。

  (3)微观联系到宏观

  提问:如果把水分子个数扩大阿伏伽德罗常数倍呢?你会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想到宏观物质质量在反应前后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和宏观之间的桥梁作用。

  (4)设计实验,宏观验证,

  给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实质,假设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并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和学生一起分析两次称量的物质成分,相同物质的可以抵消,同时注意把氢氧化钠拆分成参加反应的和没有参加反应的,能抵消的只是没有参加反应的,这就巧妙引出了定律中的“参加”关键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称量的方法,引出新的思维“整体称量”。

  (5)制造认知冲突

  提问学生是否只这一个实验就能证明,引导学生要选用不同的反应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注意科学探究的严密性。然后教师演示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称量前后质量发现变小了,学生出现疑惑,思维有了碰撞,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改进装置,再一次实验,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定律。这个经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也明确了对于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需在密封装置中进行质量称量。

  (6)形成概念

  在前面提供了大量的背景和素材的前提下,请学生自主说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这样由学生自己说出来,更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7)感悟科学精神

  PPT呈现化学史:拉瓦锡和波义尔的实验。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反应,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感悟科学家善于发现,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

  (8)练*巩固并小结

  3.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原因:化学变化前后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探究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抽象,枯燥。如果直接讲授,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设置分组实验,以竞赛的方式探究试验结果。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试验结果,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实验分析法,“活动——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大大增添了学*的乐趣。

  四、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CuSO4 溶液、 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天*、酒精灯。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以一则诱人的邮寄广告:“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从而留下问题和悬念

  让学生写出*燃烧,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 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实验探究。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标签: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化学说课稿,

  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①*在空气中燃烧;②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反应;③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④NaCl溶液和AgNO3溶液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3)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 Cu+H2O。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粤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增减;通过实验的观察与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5)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说课稿菁选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一年级物理新教材按知识的逻辑性重新把高三年的一些内容放到起始年段来讲述,当然在难度、深度方面有所不同,讲述的方式方法也有巧妙的安排,如该回避的尽量不予提及、该简化的毫不保留、大胆下放一些内容作为选修教材等等,故把握好高一物理教材的度至关重要,下以一节“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教学法为例,加以阐述,以食读者。

  一、教材地位:

  1、本课是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七章第四节;主要内容是讲授“动量守恒律”在碰撞、爆炸等内力> 外力这类题型中的应用。

  2、地位:“动量守恒律”是大自然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普适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系统相互作用对时间的累积(ft)总和为零的这么一个定律,*代研究表明守恒律来源于对称性;考虑教材编排的系统性,书上从牛顿运动定律中导出动量守恒,然而其适用范围却比牛顿运动定律广泛得多----不论是变力还是恒力、不论是哪个参照系、不论是高速或低速,宏观或微观系统等都可以使用;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无需虑及中间细节,只需注意始、末态,具有简捷方便的独特优势,为处理力学(含后续学*的电力、磁力)问题辟开了一新的思维方法。本课是“教纲”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故应教好本课。

  3、编排:《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是继学生学*了“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之后,通过应用守恒定律解决碰撞等实际问题达到掌握该定律的一节*题课-----旨在加深对动量及守恒条件的理解、进而熟练地应用守恒定律列式求解相关定量问题。

  4、依据教纲对本节的“b”级要求、教材的.编排,本节教学目标可定为:

  〈1〉知识目标:学生要会用动量守恒律处理一维碰撞、爆炸等两物

  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即

  会确定系统、分析相互作用过程(初、中、末态)物体的受力,从而判定系统动量为什么守恒;

  根据动量守恒律的矢量性、同时性(“一边一时”),正确写出已知条件、守恒方程、求得未知量;

  知道守恒律解题优点所在。书p127

  〈2〉能力目标:提高解题能力即读题、析题、图景想象等能力,掌握解题步骤、解题表述等科学思维*惯及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实践观。

  5、教学重点:正确列出动量守恒方程及应用守恒律解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使学生深刻领悟一维矢量的运算方法--------化为标量(代数)运算。

  二、教法说明:

  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阅读指导、练*、实验及多媒体放映等教学方法。教法选择的依据:

  <1>应用讨论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渗透合作、共赢的思想,调动积极性:作为知识应用课,正是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求得共识,本课应让学生读题并讨论----分析系统动量是否守恒?加深对知识应用的领悟。有些老师处理问题时也是在讨论、自学中完成的。

  <3>通过观看实况录象(打台球、挂车等)、观察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碰撞等实验引起同学们对碰后物体速度求解的兴趣,让同学们认识到本课学*的意义;通过直观模拟碰撞现象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为具体,多维度化解教学难度,加深对规律应用(知识)的记忆。

  <5>人类对经历过的挫折总是记忆犹新,本节可以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求解,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演算,比较、讲解不同学生的答题错误,特别是对动量矢量性的疏忽和运算错误,进行有目的的强化,以期突破本节的难点。如对书上【例2】设具体数字而让学生解答,待出现答题错误时加以纠正;也可做这样的理想实验:站在悬崖边的人,给他一个动量,他将如何运动?引出对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种种让学生牢固烙上动量是矢量动量守<1><2><1><2><3><4>

  <6>教材教法处理注意点:

  <2>初动量、末动量的理解及确定

  <2>教学法指出:练*本身是一种知识应用,同时又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练*法应是本节的重头戏,旨在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建构物理图景、掌握严谨的解题规范籍以形成好的学**惯,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悟出守恒律解题的方便所在,提高解题能力。大纲中就明确指出:“做好练*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扬振宁教授曾回忆起他的大学生涯时说“勤奋地去做练*”“*题做得很多”。

  <4>如果说学*要达到深透的境地,真正学有所得,学生必须在读书上狠下功夫,读书方法的渗透就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符号法、旁批法、类比法、纲领法等等;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应注意在物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这一节课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碰撞、爆炸等过程叙述,进一步理解系统内力、外力、外力之和的概念,弄清初、末态的界定以及什么是相互作用前、后的`总动量;通过读题指导,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挖掘隐含条件(如“一起”、“静止”、“相向”、“突然”等等),建构物理模型,逐步学会读物理书。

  <6>教材教法处理注意点:

  <2>初动量、末动量的理解及确定

  <2>教学法指出:练*本身是一种知识应用,同时又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练*法应是本节的重头戏,旨在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建构物理图景、掌握严谨的解题规范籍以形成好的学**惯,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悟出守恒律解题的方便所在,提高解题能力。大纲中就明确指出:“做好练*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扬振宁教授曾回忆起他的大学生涯时说“勤奋地去做练*”“*题做得很多”。

  <4>如果说学*要达到深透的境地,真正学有所得,学生必须在读书上狠下功夫,读书方法的渗透就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符号法、旁批法、类比法、纲领法等等;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应注意在物理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这一节课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碰撞、爆炸等过程叙述,进一步理解系统内力、外力、外力之和的概念,弄清初、末态的界定以及什么是相互作用前、后的总动量;通过读题指导,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挖掘隐含条件(如“一起”、“静止”、“相向”、“突然”等等),建构物理模型,逐步学会读物理书。

  <5>教材教法处理注意点:

  <2>教学法指出:练*本身是一种知识应用,同时又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练*法应是本节的重头戏,旨在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建构物理图景、掌握严谨的解题规范籍以形成好的学**惯,同时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悟出守恒律解题的方便所在,提高解题能力。大纲中就明确指出:“做好练*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扬振宁教授曾回忆起他的大学生涯时说“勤奋地去做练*”“*题做得很多”。

  <3>通过观看实况录象(打台球、挂车等)、观察气垫导轨上滑块的碰撞等实验引起同学们对碰后物体速度求解的兴趣,让同学们认识到本课学*的意义;通过直观模拟碰撞现象给学生以更多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为具体,多维度化解教学难度,加深对规律应用(知识)的记忆。

  好学教育-专业,权威,高效,分享-打造国内领先的终身教育*台!

  好学教育:

  <5>人类对经历过的挫折总是记忆犹新,本节可以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求解,通过学生动脑、动手演算,比较、讲解不同学生的答题错误,特别是对动量矢量性的疏忽和运算错误,进行有目的的强化,以期突破本节的难点。如对书上【例2】设具体数字而让学生解答,待出现答题错误时加以纠正;也可做这样的理想实验:站在悬崖边的人,给他一个动量,他将如何运动?引出对方向性的思考,如此种种让学生牢固烙上动量是矢量动量守恒律是矢量式的印象。

  本节内容在高三教学中还须深化,考虑高一学生各方面能力限制(如数学、语文能力等),教学所涉及的*题尽可能过程清晰、系统(对象)容易确定;

  只要求到一维两物体的题型,系统只有某方向动量守恒的问题尽量回避;守恒定律中速度相对性及变质量问题高一年不予提及;

  知识的综合只牵涉到*抛或竖直上抛即可,且作为较高要求,应放在另一节练*课上。

  三、学法设计:

  本课的教学要培养科学的读书及解题方法,力求养成规范答题*惯,提高学*积极性。

  通过对定律导出的简单复*,培养正确的思维*惯------即从本质上明确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原理上真正理解定律的适用条件(比牛顿运动定律更广);

  通过解答实际题目的训练,培养审题能力、养成注重过程分析注意整体思维和严谨解题步骤的*惯,克服边审题边列方程的缺陷,形成按时间并列型思路列已知量的方法;

  引导题后小结------“题后思”,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即守恒律题型的一般解题方法:确定对象确定过程并分析确定正方向并写出已知列方程求未知量。

  高一学生喜好表现,可以通过对不同层次教学对象课堂作业的投影、讲评,可激发学者“愿学”的情感,让大家学有所获有所得,多层面提高学力。

  注意由浅入深、按步解答、适当降低、抓好反馈落实的环节,注意归纳,给予机会提高自信心以激发差生学*情绪,解题时易出现的混乱问题有二:一是符号问题,强调设正方向,若未知量方向已明确则未知量字母只代表大小即可,若未知量方向不明,则未知量字母含有大小和方向,依得出的结果再行分析;二是守恒方程“一边一态”的问题,解决办法是严格列出已知,作图辅助思维。

  把例题及课堂练*发到学生手上,适当选择1-2题综合型题目(两个以上知识点),鼓励好生上台讲述,多完成难一点作业,籍以调动优等生的积极性。

  好学教育-专业,权威,高效,分享-打造国内领先的终身教育*台!

  好学教育:

  在上述关于教材、教法、学法等分析的'基础上,我实施了这一节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四、新教材教学的心得:

  新教材把高三年级某些重要的章节都下放到了高一年来(如动量、曲线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这些内容都是要求较高且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高考重点知识,放在高一年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力学知识在高中阶段的连贯性、完整性、系统性。

  考虑高一学生能力的发展水*,教材把这些知识编排得深理浅出,通俗易懂,既照顾科学性又兼及可读性,因而有降低知识难度的意图,特别是不涉及繁难的隐含条件较多的物理问题,着重于知识形成过程的介绍及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学时切勿想一步到位,盲目拔高,应遵从直观简洁的理论实质及准确叙述有实际意义的应用练*巩固,把握好度(特别是梯度),重在激发学*兴致。

  粗看起来教材似乎又回到了80年代全日制十年制高级中学的教材编排顺序,细细品味,却是螺旋式上升了一大台阶:屏弃了过于枯燥的理论论述;吸取了*几年各方面最新最好的教育教学精华;溶入了颇具时代气息的生产生活实例及最新科技成果;体现了教育教学革新的趋势,是对以往教材的大洗礼。

  教科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大众性,特别是“阅读材料”和“做一做”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6)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探究数**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和*惯

  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学*难点:获得探究数**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

  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FLASH动画“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并列式。

  2、师:观察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引入新课:猴子吃橡子的故事中蕴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加法运算有什么规律呢?

  二、探究新知,掌握定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尝试解决问题。

  ①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

  1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讨论为什么要用加法?(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②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0+56=56+40

  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

  (1)观察思考。

  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3)交流汇总。

  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总结规律。

  你能用自已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4、在练*中应用加法交换律。

  (1)完成课本练*五第2题部分题目。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出示主题图,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各种算法。

  (88+104)+96=88+(104+96)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的异同?

  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

  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并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小结:通常用(a+b)+e=a+(b+)表示加法结合律。

  4、在练*中应用加法结合律。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三、运用新知,巩固定律

  1、练*五第1题。

  2、练*五第4题。

  四、回题反思,全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学*了加法交换率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教材第116页例5 ,做一做题目及练*二十七1 - 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 + 0.5 = 0.5 + 3.2

  (4.7 + 2.6)+ 7.4 = 4.7 +(2.6 + 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16页,看例5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

  做练*二十七的第1 - 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 + 0.1-(4.9 + 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一、教学内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②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计算*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复*:看哪组算得快。(开火车比赛。比赛规则:每列的第一个同学做完后第二个同学接着上来做,比比哪一列最先算完,其他同学边看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6.7+2.5= 4.4+3.7=

  6.22+0.78= 1.16+4.84=

  0.78+5.22= 4.83+1.17=

  (***+1.3)+8.7= (2.8+5.5)+4.5=

  ***+(1.3+8.7)= 2.8+(5.5+4.5)=

  2、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芳芳想买一支钢笔6.60元、一个卷笔刀***5元、一瓶墨水2.40元和一支铅笔0.55元,该带多少钱?

  指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思考:

  你是怎样算的?

  这样算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3、揭示课题。

  《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总结归纳。

  分小组讨论:小数加法简便运算的.解题步骤有哪些?(先观察数的特点,看能不能凑成整数,再根据定律选择合适的算法,然后进行计算,最后还要检查。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查数字是否抄错,查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是否有出错。)

  5、课堂练*。

  (出示课件:)任选一组文具计算它们的总价。

  (1)、圆珠笔1.47元 圆规2.16元 直尺0.53元

  (2)、彩笔12.89元 橡皮0.52元 涂改带3.48元 别针1.11元

  (3)、圆规2.16元 卷笔刀6.60元 橡皮0.52元 订书机5.84元 墨水2.40元

  6、拓展练*。

  (1)、判断下面各题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能的在()里打“√”,不能的在()打“×”。

  8.5+3.85-5.13 ( ) 6.02+4.5+0.98( )

  2.7+6.6+3.4( ) 6.17+28+3.2( )

  (2)、填上一个数,使计算简便。

  32.54+2.75+( )

  7.58-2.66-( )

  (3)、运用今天的知识出一道题考考同桌。

  7、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学*了哪些知识?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和“小数连加、连减和混合计算”的基础上学*的,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以同学们购买文具为主线。在计算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活动,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

  2、改变学*方式。从问题出发,提出猜想,通过自主举例、验证,合作交流,探索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的运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及应用意识等多元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回顾

  1.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结合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5+56=56+□

  75+36=□+□

  78+96=□+□

  (143+63)+37=143+(□+□)

  54+(46+147)=(□+□)+147

  78+48+152=□+(□+□)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计算加法时,运用这些运算定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并为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和路线图。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从情境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指名汇报。

  预设

  生1:第四天,从A到B,要骑115km。

  生2:第五天,从B到C,要骑132km。

  生3:第六天,从C到D,要骑118km。

  生4:第七天,从D到E,要骑85km。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课件出示例3。

  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提问:怎样列式呢?(生独立列式)

  (2)提问:请你算一算,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教学内容:课本30页例3及练*五相关*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二)学生自学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二、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小)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三、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7)

——《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精选五篇)

  本节课课题为《质量守恒定律》。该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1)学生表现:

  在本节课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能够发现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碰到有疑惑的地方很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让更多的同学去思考, 去反驳、去质疑,充分体现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课堂中的很多问题也是学生自己生成的,并没有被老师牵着走,学生已然成为主宰学*的主人,成为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课后笔者也询问了一些学生,他们的回答是:“亲自做实验之前,自己只是觉得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应该是相等或者可能是相等的,但还有些将信将疑,亲自做了实验之后就真信了。而且还得注意参加反应的物质。” 在反馈练*中,诸如在A+B=C的反应中,10克A物质和10克B物质反应一定是生成 克的C,两班90名学生,有71名学生写着≦20克,问其原因,答到:只有全部参加反应时才是20克,如果部分参加反应就会小于20克。这样的一种回答已达到我原先期望的。

  (2)教师的作为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去做,对于学生的干预太多,强**师的有方,实际结果是导致学生的无为。如果不过度的干预学生自主学*,就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他们的学*天性就会喷发出来,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适时抓住学生的问题来推动课堂,以学生的问题为基点来组织教学,坚持将学*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学*的活力。

  本节课是对增大课堂容量的一次尝试,教学内容较多,实验内容有:测定**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其中反应条件的不同,实验可以有8种不同的组合);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改进;还有就是课堂上的大量有钟对性的*题。如何在45分钟内将这么多的内容安排好,让学生接受呢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分组的方法,众多的实验中,除一个学生演示和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外,全部都是分组完成,如:在归纳定律内容的时候,将全体学生分成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两大组,每一大组间,又创造不同的实验条件,如:铁丝有粗和细的两种,硫酸铜溶液有浓的和稀的两种。

  这样,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就可以完成很多的内容。然后,再通过不同组之间进行的交流,令到学生在完成自已内容的同时,又可以知道其它组同学的实验情况,同时归纳出正确的科学理论。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我觉得课堂的大容量并不是说加大知识点的量,而是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一个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学*的唯一一条定律,《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不仅要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还要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分析问题、进行初步的计算,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语言-化学方程式所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学*的唯一一条定律,《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不仅要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还要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分析问题、进行初步的计算,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语言-化学方程式所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由于我对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经验不足,同时尚无机会听有工作经验的老师上过此课,因此我只能通过阅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利用网络来充实我的教学设计。我在查询资料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师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大多是按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的进行,因此我就在想,能不能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即先理论再实践最后理论的顺序来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于是我就按照上述顺序开始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于实践。

  一、公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教学总结和反思,认为自己在公开课中的表现有闪光点,也有不足。其中好的方面表现在一是能大胆创新;

  二、是从复*化学反应的实质出发,通过学生用生活中熟悉的萝卜和欢团来代替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氧原子和氢原子,把电解水过程中水分子到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三、是课堂气氛比较好,这源于我和学生*时的关系比较融洽;

  四、是演示实验示范性比较好,能够一边实验一边提醒学生接下来需要怎么做。

  不足之处在于:

  一、是有新课程的理念但是还很稚嫩,需要进一步的强化;

  二、是不能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总是在少部分成绩较好学生有一点明白是就急于自己宣布正确答案;

  三、是在学生读出的天*读数有问题时没有立即纠正;

  四、是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例如不能说有的化学反应不遵守或者违反质量守恒定律,这样容易给学生错误的暗示;

  五、是出现了学生的答案其实是可行的却被我否定的情况,虽说否定的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预设上来,但是打击了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在下午的课上随即做了纠正,不能给学生错误的导向;

  六、是在评价学生方面还有欠缺,我只知道用简单的诸如你很棒、回答的不错等话语,没有艺术性,起不到既要让学生有满足又要让学生不满足的作用;

  七、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课堂小结,也没有把它巧妙的以学生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说明在课堂节奏的掌握上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八、是字写的较差,使得精心设计的板书减色不少。

  我认为这节公开课虽然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争取做的更好。

  公开课《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四专题第一单元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较好体现三维目标

  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本节课在推导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注重在定量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进行记录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较完整地学*了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定量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及相关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较自然地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非浅。

  四、课堂教学结构条理清楚

  整节课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出及应用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效果好。

  五、师生配合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调天*边介绍天*使用方法,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六、三点建议

  1、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大多恰到好处,制作也独具匠心,但播放的幻灯片数量过多,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建议把表达式书写、实验现象总结等幻灯片删除。

  2、学生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中,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

  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过程中,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用挂图说明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学生经过几个单元的学*,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水*,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探究为主要学*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