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有余数除法》学生对于除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有余数除法,在探究中理解有余数除法,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究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并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名称,并且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关键:

  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等。

  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自尊、自律等积极心态,是他们通过思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也是教师需努力和强化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提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6÷818÷821÷8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师: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了用竖式计算除法,

  2、如果把板演的数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画面,让学生理解题

  意,55个草莓*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

  3、探究试商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师过渡语:面对要分的数目比较大,当我们再采取一次一次的分,继续利用学

  具来分是比较麻烦和困难的,那怎么办呢?

  (3)先引导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和几相乘的积最接*55,又比55小。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列式55÷8=6(个)……7个。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

  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被除数,但

  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除数与几相乘的积最接

  *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二乘,商和除数相乘。三减,被除数减

  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四比余数比除数小。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P5“试一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P56~58算得对吗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xxx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课件导入。

  小朋友什么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时,怎么判断售货阿姨找的钱是对的呢?

  出示p56页挂图。提问学生在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二、探索新知

  1、共同解决“应付多少元?售货阿姨算得对不对?”

  指名列式:118+138=256(元)

  138+118=256答:应付256元

  这位同学算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反馈,用256减去118正好是138,所以是对的。

  教师小结:这种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验算,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

  2、解决“付给售货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300-44=256,可以用加法来验算:256=44=300

  300256-44+44=256300

  3、完成p56页计算并验算。

  学生独立解决,让同学上黑板板书。

  三、新知运用

  完成p57页试一试*题

  四、巩固提高

  完成p57、58页“练一练”1~6题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课堂。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p29 例3,p30练*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丰富的学*活动,使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4、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并理解应用两种*均分类型的除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同时说说是怎么分组的?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均分”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仔细观察,互相交流信息,汇报结果。

  (教师板书:共有15人在做游戏。)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给学生自由学*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把15人*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一共有15人,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比较沟通。

  (1)师: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与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我们发现这两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条件、问题调换了一下位置,所以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3.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 15÷5=3(组)

  师: 15÷3这个算式是在求哪个问题?你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

  师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教师也可补充提问:15人做游戏,可以*均分成4组吗?为什么?如果又来了2人,怎么办?让学生思考。]

  五、课堂练*: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1)题:出示做风车图,请学生说一说图意。个风车,5个同学,*均每人做几个?

  列式计算:30÷5=6(个)

  (2)题:有18棵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

  请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

  (3)题:出示画片图

  请学生说一说图意,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解答。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 15÷5=3(组) 18÷3=6(人) 18÷6=3(组)。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5

  一、教学内容:

  p42~p4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具:

  卷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

  上节课为止,我们学*了什么长度单位?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1)走一走: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与100米有多远。

  (2)估一估:学生猜测一下,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多长时间

  (3)想一想:1000米大约有多长

  1000米=1千米字母表示式1000m=1km

  (4)填一填:

  ①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小组交流,完成

  (5)练一练

  完成*题1、2、3题

  ①教师读题,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做。

  ②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了什么知识?

  学生回答,认识了新单位:千米,千米可以用km表示。

  1km=1000m1千米=1000米

  (四)作业

  随堂练*的*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1)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篇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练*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

  1、练*五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五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五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无剩余的*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 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 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

  (2)18÷5=2……8( )

  (3)21÷3=7 ( )

  (4)27÷4=5……7( )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 2人一组

  (2)15人 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 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均分”含义和会*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三的第1、2题。

  练*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练*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均分”含义和会*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三的第1、2题。

  练*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练*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⑶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在"做一做"和练*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⑴、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⑵、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⑶、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⑷、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⑴、由同样多引出*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⑵、用"*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⑶、解决如何"*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均分。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无剩余的*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

  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 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

  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 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

  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

  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

  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

  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

  (2)18÷5=2……8( )

  (3)21÷3=7 ( )

  (4)27÷4=5……7( )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 2人一组

  (2)15人 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 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练*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

  1、练*五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五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五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 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例1

  1.对比*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 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内化新知

  1. 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 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 ÷ 2 = 3(盘)……1(个)

  ︳

  余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做题的环节,深化22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老师这有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是不是3盘呢?请两个同学们到前面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同学们仔细看看摆对了没有。

  问: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摆完了吗?

  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6÷2=3(盘)

  教师: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呢?

  谁能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这道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是什么,你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怎样摆?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草莓按题目的要求来摆一摆,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活动,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摆一摆。

  问:这两位同学是这样摆的,你们同意吗?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还剩一个草莓。

  板书:摆3盘,还剩1个。

  教师: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没有再继续摆呢?它够不够再摆一盘?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请同学们把草莓和盘子放进抽屉里。

  比较一下这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一个)

  揭示课题: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全班齐读课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像这样摆可以怎样写算式呢?

  生:7÷2=3(盘)1(个)

  你用省略号表示什么?(还剩的1个)学生边说教师完成板书。

  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谁来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草莓。)

  还剩下的1个草莓,这个省略号后面的1就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算式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这道除法算式读作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你们会读吗?一起来试一试。

  在这道除法算式中7、2、3分别叫做什么?课件板书各部分的名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面蕴藏着许多奥秘,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它。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同学们请看,这些小朋友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课件出示情境图)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根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课件演示:

  8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10根、11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接下来我们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2.组织交流。

  9根小棒摆出了怎样的结果?10根、11根、12根呢?

  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的结果吗?一起来试试!

  13根小棒能白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同样的方法完成14根、15根的算式。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余数是哪些数?余数总是1、2、3除数都是4。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数?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数?追问:余数可能是4吗?为什么?

  利用课件演示16根小棒:如果余数是4,这4根小棒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那16根小棒就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那余数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比如说剩下5根,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课件演示17根小棒:咱们一起来看看,如果剩下5根,其中的4根小棒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那么余数是几?余数是1如果剩下6根小棒再摆一个正方形,余数是几?那剩下7个小棒再摆一个正方形,余数是几?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怎样呢?(余数只能比除数小。)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

  1、完成第61页的做一做。

  如果还是用这些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2、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

  师:现在不摆小棒,给你一道这样的除法算式,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哪些?你是怎样想的?

  3、我会选:下面的算式中,余数可能是答案中的那一个?

  A、8 B、9 C、6 小结: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总是比余数大。下面这些算式中,除数可能是答案中的哪一个?

  A、8 B、4 C、3 D、5 小结: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总是比余数大。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中有哪些收获呢?

  总结: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学*,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均分”概念。

  第二,在“*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 1课时左右

  课题:*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三中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均分”的过程,明确“*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均分,哪些组不是*均分。

  (3)、刚才不是*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均分”含义和会*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三的第1、2题。

  练*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练*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3)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P60-P6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筷子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昨天,杏北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举行了一场美食节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小朋友们要学会分享,在分东西时,他们遇到一些麻烦,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表内除法的含义。

  (1)分筷子: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筷子吗?(小朋友*时在家,也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分给同桌两个孩子,每人一捆小棒。里面分别有6支,7支小棒。请同学们分一分,你手中有几双筷子?

  (2)生操作,师巡视(其中一人会出现有多余的)

  (3)汇报展示(先请没有剩余的)

  摆一摆,说一说,你手中有几双筷子,你是怎们分的?

  生:6支筷子,两支一双放在一起,一共有3双。

  师:你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才分筷子的过程么?

  生:6÷2=3(双)

  师:你为什么用6÷2来计算?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呢?能具体说说吗?(让孩子具体说说6表示有6支筷子,2表示每份分2支,6÷2表示6支筷子,每2支为一双,也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3叫做?(商)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摆一摆,教学“余数”。

  师:有一些同学好像在分筷子的时候,遇到麻烦了?(有剩余)请你上来摆一摆

  师:为什么剩下的1个不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够摆1双吗?

  师:那么剩下的1支筷子怎么办?(放在一边)

  小结:这7支筷子,*均每2支为一双,一共是几双?(3双)还剩下了几支?(剩下了一支)

  (板书:3双,还剩1支。)

  师:对比这两次摆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次摆完了,第二次没有摆完,还剩下1支。

  生2:左边有6支筷子,右边有7支筷子。

  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每2支为一双。

  师引导:每2支为一双我们说这种分法是?

  生2:都是*均分。

  师:既然是*均分,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7支筷子,2支为一双,

  生:7÷2=3(双)

  师:这里的3表示?(3双)他把刚才摆筷子的过程表示完整了吗?

  生:没有,1没有表示出来。

  师:那剩下的“1个”怎么在算式中表示出来?谁来想想办法?

  生1:剩1,多1。

  生2:用省略号来表示。

  师:数学是一种很简洁的语言,在数学上,我们用6个实心的小圆点把“1”和“3”隔开,写上“1个”,表示刚才剩余的1支筷子。数学上把剩下“1”叫做余数,表示*均分后还剩下的数。

  板书:7÷2=3(盘)……1(个)

  余数

  (2)说除法算式的意义。

  师:在这个算式中,7表示的是?(有7支筷子)2表示的是?(*均每2支为一双)3表示的是?(3双)1表示?(还剩下1支)

  师:谁能结合图,完整的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有7支筷子,每2支为一双,摆了3双,还剩下了1支。

  (收小棒)

  (3)教学读法。

  师:这个算式你会读吗?听老师读读看:7除以2等于3双余1支。一起读(学生齐读除法算式)。点名生来读,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2)对比得出“有余数的除法”。

  师:对比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一个算式没有余数,第二个算式有余数。

  师:对!这个算式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来好好研究“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多媒体出示练*题1)师:分完筷子,大家最关心吃的了。瞧,这里有苹果,我们一起来圈一圈,分一分,

  师读题:圈一圈,圈什么呢?(23表苹果,3个3个地圈)还要?(填一填)你们能不能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呢?请大家拿出学*单,完成这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PPT展示正确做法):你是怎么圈的?(3个3个圈)圈了7组,剩下2个,算式:23÷3=7(组)……2(个),同意他的请举手。

  提问:你能说说23÷3表示什么意思吗?7表示的是?(圈了7组)2表示?(剩下2个苹果)。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师:有了大家的帮忙,小朋友们吃得心满意足。瞧,他们现在做起了游戏。

  (多媒体出示图片)师:看!这些小朋友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4根)

  师:如果有8根小棒,正方形之间不连结在一起,可以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呢?(2个)到底是不是2个,看老师在黑板上摆一摆。(师在黑板上用小棒摆正方形)

  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生回答:8÷4=2(个))

  师追问:为什么要除以4?

  生:每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所以要除以4。

  师:我们用8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那么用9根小棒呢?师在黑板上摆,提问:摆了?还剩下?所以算式是?(9÷4=2(个)……1(根))

  追问:这里的2表示?(摆2个正方形)1表示?(还剩1根小棒)

  (2)10、11、12根的情况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能摆几个?有没有剩余?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摆,右边的同学列式记录下来。记录完把小棒收回信封里。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余数的特点,除数都是一样的,都是4。

  师: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预设学生汇报:

  生1:如果是其他数的话,可能是4,4根小棒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还有谁想说,为什么余数不是4?(生2回答:如果是4,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师演示16根小棒的情况。

  师:余数不可能是4,那可不可以比4大呢?比如说余数可以是5吗?

  生:如果余数是5,那么其中的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重复出现,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是4,也不能比4大,那么余数只能比4?(小)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请大家想一想,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三、巩固练*,拓展提升

  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

  (多媒体出示图)师:咱们还是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有几种情况?

  生:余数可能是1、2、3、4,因为除数是5,所以余数<除数,可能是1-4。

  (多媒体出示图)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说说你的想法。

  四、回顾小结,提炼方法

  1.师:真不错,同学们会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请多个学生反馈)

  2.利用评星栏,渗透巩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附: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2.教材分析:

  本节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3.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认识统计表,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

  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评价设计

  1、自由发言说一说数据收集的方法,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以举手的形式收集数据并将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3、小组合作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完成对目标3的评价。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怎样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对,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色人数96158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

  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2、完成练*一的第2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下表。(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

  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例1

  1.对比*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内化新知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 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移和旋转,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建立图形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的表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移的方向和格数。

  教学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移后的简单图形。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

  课前准备:1、将《*移与旋转》微视屏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并完成微视频练*题。

  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根据微练*1、2、3小题的讲评复*图形的运动—*移。

  2、导入语:图形的运动除了前面学的*移,还有一种图形的运动—旋转

  3、出示课题:旋转

  二、新课学*。

  1、在观看微视频,观察图中的物体运动。

  2、小组探究:和昨天的知识对比,物体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3、小组讨论。

  三、提升训练

  1、寻找身边的*移和旋转。

  孩子们,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移?生说。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2、孩子们找到的可真多呀,老师也找到了一些,你能准确地判断出下列物体的运动方式是*移还是旋转吗?(课件展示)

  3、孩子们判断得可真准确,现在想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来*移小汽车的卡片。老师先贴在黑板上,听老师的口令,*移这张卡片,如果上面的孩子*移正确了,请你送给他掌声,明白吗?指任1名同学发口令,1名同学*移卡片。小结:细心的学生仔细观察,我们每次*移后,物体的什么有变化吗?什么没变?想一想旋转时呢?

  4、课间小活动。

  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拿出准备的学具,线和纽扣。小组合作,设计纽扣的运动方式。

  二、 课堂作业。

  通过学*,谈谈收获。

  三、课后作业。

  寻找身边的*移与旋转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移与旋转

  *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的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移。

  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这种运动现象是旋转。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能在现实情境和*面图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3.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上课前: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成语?谁来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一、先学探究: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面图时,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定来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生答,师指。

  “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答。(学生汇报时,先问一问为什么,再出现“东南”、“西北”和“西南”字,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南西”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然后教师纠正: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但按*惯应该说东南,不说南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同桌相互说说它的位置。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有关指南针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这就是一个指南针的图,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P2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怎么填的。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祖国的未来要靠谁?所以,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2、“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现在要回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告诉你们吧,青山乡不仅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排列在一边。)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植

  的地方吗?

  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桃园在水库的北面;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什么地方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我们已经能够在*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8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这8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根据老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辨认这八个方向?

  五、课堂作业

  六、教后反思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点与难点

  初步理解*似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猜数游戏:教师或学生指定一个4位数(不让其他学生知道),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0的图画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图画中的文字。

  (1)9985和10000都表示参赛运动员的人数吗?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说一说“将*10000人”是什么意思,“有9985人”是什么意思。

  9985这种说法特别精确,所以它是一个准确数。

  9985接*10000,10000比较容易记住,10000是一个*似数。

  (板书课题:*似数)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中的304和300各是什么数。

  (304是准确数,300是*似数。)

  这里的准确数和*似数,哪个数容易记住?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3)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似数了吗?谁来说说。

  小结:*似数是指大约是多少的数,也就是与实际比较接*的数。

  2.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碰到过哪些*似数?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似数,体会*似数,体会*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

  2.教材第92~94页练*十八第4~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P4~5“搭一搭(一)”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一、复*

  1.提问:计算除法竖式,要注意什么?

  2.练一练:10÷515÷518÷320÷530÷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搭一搭(一)”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2)列算式:13÷4

  (3)让学生估算大约摆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2.学生动手,搭一搭。

  3.发现:13÷4=3(个)……1(根)

  “3个”表示搭了3个正方形,“1”为余数,表示剩余1根小棒。

  4.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先由学生操作(用木棒搭一搭)。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搭一搭,填一填”。

  (2)学生讨论:为什么除数都比余数小?

  (3)讨论:根据刚才这道*题,你发现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P5“练一练”的第1~3题。

  四、总结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均分小棒的活动,沟通*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3.在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么样?

  教师:请你们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交流审题结果。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列式计算。

  13÷4=3(组)……1(根)

  教师:13、4、3、1分别表示什么?13÷4=3……1表示什么?

  预设2:摆(圈)小棒。

  教师:仔细观察,这位同学先做了什么?(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师:接下来他又做了什么?(有4根就圈一个圈,有4根就圈一个圈。)

  教师:圈了多少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圈了3个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还剩1根小棒。)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同学分小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1根。

  教师:摆(圈)的过程和算式的书写过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二、根据*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摆或者画的方式,有的同学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均分13根小棒。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叫它横式。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教师(出示下图):这就是除法竖式。看看这个除法竖式,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提问,理解12是4和3的乘积,即除数和商的积。

  2.沟通*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教师:知道了每个数的名称,那你们明白竖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看来这对大家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就对照*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一边分小棒,一边写一写除法竖式。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边分、边写、边说。

  (2)沟系。

  教师(板书):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边写边说):再写被除数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数4(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

  教师:请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师: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教师: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

  教师:谁能边分边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4根,有这样的3组,3个4是12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3×4的积是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12。)

  教师: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书:。)

  教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分13根小棒,已经分掉了1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你是怎样知道的?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剩1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要分的13根减去已经分掉的12根,还剩1根。

  教师: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它是怎样算出来的?(补充板书:1)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教师:我们一边分小棒一边写出了这个除法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又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又学*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你觉得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小棒的过程与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边分小棒边写竖式这种对应的学*过程,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进一步自主学*除法竖式的写法奠定基础。在回顾对比的过程中,对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进行比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尝试练*,进行巩固

  教师(出示第6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边分边写除法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汇报。

  5.通过迁移学*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如果我们有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6.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出示第63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然后圈一圈,写一写。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

  教师:这个竖式表示什么意思?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对比反思,总结全课,积累经验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法竖式有什么好处?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结合具体事物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评价设计之一是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尽量让更多学生有发言机会。

  2.对学生课堂上的练*及时进行反馈。

  3.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反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拿出教师买的香蕉,组织学生猜一猜这些香蕉有多重,花了多少钱。

  2、老师告诉你们,每斤香蕉3元,老师一共花了12元,谁能算出这些香蕉有多重?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说的好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3、组织交流学生认识的各种秤,(同学们说的都对,那谁知道*常人们都用什么工具来称物体的重量呢?)提示学生: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秤。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指出每个小组老师给准备的秤叫盘秤。

  学生活动:

  1、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充分发言。可能回答的是几斤,因为实际生活当中人们通常都以“斤”做质量单位。

  2、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除法计算,还可以是加法计算。

  3、可能回答用“秤”。通过老师的提示回答出各种秤,如:电子秤、台秤、杆秤、可能回答泵秤。

  观看并认识盘秤。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给学生创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获得学*的体验。让学生认识了解各种秤,增加生活常识。

  二、认识千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观察盘秤,说一说都有什么。对观察仔细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2、先找几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组织交流发现了什么,香蕉有多重?

  如果学生说出千克要给予表扬,说不出要直接教授。

  3、教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一个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千克”,用字母表示为“kg”。香蕉的质量是多少。肯定学生的答案。板书千克(kg)。

  4、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表盘。交流。字母“”表示这个盘秤是以“千克”为质量单位的。

  5、小组动手先掂一掂大袋的大米的质量,在实际称一称。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1、有一个托盘,下面有一个像钟一样的表盘,上面有数据,有一个指针。

  有的学生会发现上面有“g”或“kg”,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两个盘秤的数据不一样。

  2、观察,发现指针的变化。(从0指到了2)学生的回答意见可能不一样,例:是2斤,不对呀,老师刚才说是4斤呀?是3千克。

  3、倾听,识记。准确读取数据。(2千克)

  4、观察结果:有数字从1到10。上面还有小格。有字母“kg”。

  5、掂一掂,称一称。

  准确读取数据。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操作做准备。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融合在一起,感受新知。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新知,经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亲身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

  三、认识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拿出一个梨,先掂一掂,说一说和大米比较谁重谁轻,再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上,称一称。观察变化。

  再组织学生把梨放到标有“g”的盘秤上,观察。

  2、一个梨有多重?答对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教授: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克”,字母表示为“g”。板书:克 g。看我们的盘秤,指针指向多少就是多少克。

  3、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先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一个鸡蛋、一袋食盐、两小袋大米分别是多少克?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全班交流,充分交流。拿出硬币掂一掂,他大概重为1克。

  5、组织学生交流,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学生活动:

  1、发现梨比较轻,大米比较重。指针变化很小。在标有“g”的盘秤上,指针变化明显。这个盘秤的数据比较大,发现表盘上标有“g”和“kg”的不同。

  2、200克。倾听,识记。观察盘秤,正确读出数据,大概是“200克”。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准确读出数据,了解这些商品大概的质量。

  4、交流巩固知识,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5、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不到1千克的物体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在认识千克的基础上认识克,加深认识。体会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

  四、千克和克的关系

  教师活动:

  1、刚才有同学称出了一袋食盐重500克,那两袋食盐呢?先算一算再称一称。把两袋食盐放到以“”为单位的盘秤上再称一称。

  2、两个秤的数据不同,说明了什么?教师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板书:

  1000克=1千克 1000g=1kg

  学生活动:

  实际操作,先计算500+500=1000(克)(1000以内加法还未学*但一部分学生会计算)再称食盐的质量。(1000克)

  再称发现是(1千克)。

  2、1000克等于1千克识记,掌握。

  设计意图:自己探索,发现千克与克的关系,更有助于理解记忆。

  五、课堂巩固练*。

  1、大屏幕显示电子秤,教授认识电子秤。

  2、1000克=1千克

  20xx克=( )千克

  4千克=( )千克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Kg g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简单推理”是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教材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本节课不仅是一节有趣实用的活动课,还是一节思维的训练课。例1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根据已知的条件进行简单的判断得出结论,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等游戏,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做游戏,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老师的手心有一枚1元的硬币,你们猜猜在哪只手心?

  学生猜测。

  教师提示:不在左手。

  学生再猜。

  师: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师:对,这就说明我们在猜的时候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条件猜。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通过我们的分析,逐步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

  2、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探索新知

  1、数学乐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乐园玩一玩吧。

  咦,打开数学乐园的大门需要密码,小朋友们快来猜一猜吧,你猜对了吗?

  哇,打开了,小朋友们,你真棒!

  数学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题目,我们一起来比比,谁猜的最快吧!(课件出示)

  小结: 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一种情况不是的,那就是另一种情况。

  2、教学例1,展示课件。

  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

  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请猜一下小刚拿的是( )书

  小丽拿的是( )书

  (要求:1.把你的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写一写、连一连、画一画...... 2.和同桌交流分享你的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可以这样想“先根据.....可以确定.....再.....最后......”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推理。

  可能有学生会说: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连线。

  可能也有学生会用列表法。

  师:以上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小结: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想“不是什么,就是什么”推出结果。 三种情况的推理,需要两个相关的提示,要先确定一种,再变成两种情况的推理。

  三、应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

  1、出示教材小狗图文。

  宠物店有三只可爱的小狗,欢欢、乐乐、和笑笑。它们今天称了体重,你能根据题中给出的提示猜出下面的小狗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律动游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三中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均分”的过程,明确“*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均分,哪些组不是*均分。

  (3)、刚才不是*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方法。

  3. 通过小组合作学*,逐步培养会学*、乐学*、敢于表达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步:准备练*(情境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均分”的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好,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大屏幕——讲述游戏规则:

  请出每组4号回答问题,答对加2分,答错本组同学补充,只加1分。

  请出参赛选手。答题。1号加分。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

  是啊,小熊猫很高兴地把竹笋*均分给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难题了,需要好朋友来帮助,谁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爱心,可是要想帮助它解决问题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要学吗?(要)

  请看大屏幕——小熊猫就是被这6道题难住的,不过,你先别急,答案就藏在书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请把它圈起来,就可以帮助小熊猫了,开始吧!

  读一读数学书13页例4,并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学具代替竹笋试着分一分,到底每盘应放( )个?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均分的过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4、想一想,12、4、3分别表示什么?

  5、你觉得除号怎么写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试着再读一读其它算式,如15页第1题。

  第三步: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活动规则:

  1、与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收获,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弄明白后别忘了说声“谢谢”。小组每人都汇报自己的学*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小组同学都发言的加合作学*分——5分。

  老师巡视。

  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哪道题有问题?准备几号发言。

  2、小组汇报学*成果,抽签决定选题,推荐几号答题加几分,答错扣相应的分数,本组同学补充加1分。

  谢谢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帮助小熊猫解决了问题,不过,常老师想把这道题难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战吗?(敢)

  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

  第四步:教师点拨讲解

  你们太棒了!从这些题中我们发现*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 “÷”,它就表示*均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的新知识。你们学会了吗?

  第五步:第二次尝试练*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环节——自我挑战本领强

  比赛规则:

  老师摇号选答题人,为了我们小组的荣誉,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呀!自选题目,答对加相应分值。答错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加1分。

  悄悄告诉你,老师的考题就藏在13页做一做1、2题和15页2、3题,自己先在书上答题,好好准备一下!

  答题——巡视——摇号——选题——加分

  我们看看各个小组都得了多少分?

  虽然各组获得的分数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师为你们骄傲,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争做小组中最受欢迎的人!有信心吗?我期待着你的进步!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材分析

  重点

  初步理解*似数的意义。

  难点

  初步理解*似数的意义。

  教具

  有关“*似数”的材料纸、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复*

  游戏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猜中为止。

  1. 考验学生对前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请学生来说一说

  新知呈现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3)一个数的*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 “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猜测

  3.学生进行简单记忆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似数可方便记忆。

  4.师生总结方法::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巩固与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2.练*:P79 4、5、6

  1. 先学生独立完成

  2.师生共同订正

  3. 学生举例

  小结与达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说一说。

  学生尝试回忆本节课知识点

  并尝试说一说

  作业布置

  P80 8、9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似数

  例10

  10000是9985的*似数

  教学后记

  学生认识*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体会到*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学*效果好。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均分成两份,*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4)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6篇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统计的意义,学*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五、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一)(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 ……………………………………………1课时

  三、图形与变换(4课时)

  剪一剪 …………………………………………………1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 ………………………………………………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和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课时)

  有多重 ……………………………………………………1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4课时

  六、教学进度表 :

  周次 起讫月日 教学内容 教时 执行

  情况

  1 2.18-2.24 开学教育;解决问题 5

  2 2.25-3.2 *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 5

  3 3.3-3.9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5

  4 3.10-3.16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整理和复* 5

  5 3.17-3.23 图形与变换;剪一剪 5

  6 3.24-3.30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

  7 3.31-4.6 解决问题;整理和复* 5

  8 4.7-4.13 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5

  9 4.14-4.20 期中检测 5

  10 4.21-4.27 整十、整千的加减法 5

  周次 起讫月日 教学内容 教时执行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5)

——小学数学二年级《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12—13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物体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会进行分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物体的能力。

  2、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不同,并能正确辨认。

  教具准备:茶壶、汽车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 新课。

  二、观察实物,教授新知。

  1、观察汽车模型,并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看到什么部位,是什么样的。

  2、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有两位小朋友也在观察汽车,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他们看到的分别是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说出怎样判断他们看到的是第几幅。

  除了从侧面、后面观察物体之外,还可以从什么位置观察呢

  通过刚才的学*,谁能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呢?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呢?

  三、分层练*,巩固提高。

  1、猜一猜:课件演示物体,学生说说是什么物体,从什么位置观察的。

  2、观察小组中带来的玩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然后交换位置观察。

  3、小组活动:观察桌面上的茶壶,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同学用动作表示出看到的茶壶的形状。

  四、拓展延伸。

  放一热水瓶于教室正中,学生围坐于四周,将自己所看到的热水瓶的形状画出来。

  板书: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

  上面 下面

  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例1与做一做,练*十六第1、第2、第3题。(教材第68、第7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过程,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写上不同文明用语的大正方体,实物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教师拿出写了文明词语的正方体。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写着不同的文明词,请你坐在你的位置上,头不摇动,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不同方向的学生说。(学生有的说“您好”,有的说“谢谢”,有的说“对不起”。

  2、提出质疑:为什么他们向我们介绍得不一样呢?谁说的正确的?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那一面观察吗?(板书:前面 后面 侧面)

  教师指出:侧面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左面看到我们称为左侧面,右面看到的我们称为右侧面。

  3、揭示课题:虽然是看到同一个正方体但是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每个面的文明词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引人,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初步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谈话:(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

  老师为每一组同学也准备了一只熊猫,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熊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熊猫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黑板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我从正面看,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从右侧面看,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它的圆圆的尾巴,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生4:我从左侧面看,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那一面?

  生1:我现在看到的是侧面,刚才看到是前面。

  生2:我现在看到的是背面,刚才看到是侧面。

  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座位,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情感交流:

  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熊猫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熊猫”,再交换位置,进行观察,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三、巩固新知。

  1、说一说。(完成教材“练*十六”的第1题)

  小动物们用照相机帮大象拍照,(出示动物拍照图)这四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呢?(指名学生说一说。)

  2、连一连。(完成教材“练*十六”的第3题)

  3、猜一猜。(完成教材“练*十六”的第2题)

  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展学生的思维,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积极发言。

  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6)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总结菁选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学期,我继续跟班上二年级并当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对于本班学生情况可以说有所了解。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本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有所顺利,学生的学*成绩也稳中有进。对于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自己也能够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努力去完成。现对自己的工作回顾如下:

  一、精心上课,综合运用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学*的兴趣。

  (1)创设引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欲望。课前只要是能与新课有关的学*内容,能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就进行创设,创设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这学期,我在教学工作上从没有放松自己。我坚持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我认真备课的同时加强教师用书的钻研,在书上批注,做到每个知识点严抓细扣,准确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备课的实用性。上课做到精讲精练,巧讲巧练。抓住根本,讲求实效,重视数学基本功训练,准确把握学生的学*的动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全班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

  (2)设计练*,在实践中提高学*效率。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学*效果,在每天讲授新课前,我都会以卡片、小黑板、口述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练*题,学*兴趣很高。同时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在处理课后练*时,遇到半图半文字的题目时,我就让学生编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培养他们的编题能力。在遇到一道题里有几个问题时,我教给学生如何解答这种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我还利用每节课的前3至5分钟进行口算练*,让同学熟能生巧,经过这样的练*,我们班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时还会以分组竞赛的形式让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赛,学生的兴趣更浓,学*效果显著。

  二.及时批阅学生课堂和家庭作业,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情况。本班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明显存在学*差异。这样必须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法进行辅导。主要采取面批讲解的方法、个别辅导法、个别心理疏导法等。对于共性问题在黑板上做细致的`讲解。批改作业时,指出错误后,让学生先独立解决,在进行讲解。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惯,对激发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注重后进生的辅导。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总之,经过*一年和学生的相处以及对数学教学的摸索,学生在本次考试中,取得了预想的考试成绩,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还感觉到,只要老师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并善于反思和研究,一定会用少的时间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已经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这个学期我有带了二(3)班的数学,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现在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以下几方面:

  一、备课方面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 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反馈,认真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

  二、教学方面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提高业务水*方面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经常阅读教育教学资料,提高业务水*方面。

  四、作业批改方面

  在布置作业时争取做到有针对性,批改作业时努力做到面批面改。让学生的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培优转差工作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辅导外,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列如;马涛,于晓乐,王小红等同学。对这些差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要特别注意给予辅导,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不足之处及今后的改进措施

  应调动学生更大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进一步的做到精讲多练,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在多样一些,在教学水*上继续提高,今后我将针对工作的不足有的放矢的去改进,不断提高。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对于本班学生情况可以说有所了解。因此本学期来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学生的学*成绩也稳中有进。对于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自己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努力去完成。现对自己的工作回顾如下:

  一、业务素养

  本期来,自己认真坚持业务理论学*,撰写业务学*笔记和教学反思,积极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虚心向老师们的先进经验,以使自己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积极参加“国培计划”培训学*,认真听取专家们的经验,不断地充实自己。做到了学*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认真反省工作得失,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及时整改,使自己的业务素养不断提高。

  二、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搞好教学是自己的本职所在,而我也不例外。这学期,我在教学工作上从没有放松自己。我坚持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1、我认真备课的同时加强教师用书的钻研。

  在书上批注,做到每个知识点严抓细扣,准确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备课的实用性。上课做到精讲精练,巧讲巧练。抓住根本,讲求实效,重视数学基本功训练,准确把握学生的学*的动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全班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爱学*、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后作业勤布置、勤辅导、勤检查、严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2、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在处理课后练*时,遇到半图半文字的题目时,我就让学生编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培养他们的编题能力。在遇到一道题里有几个问题时,我教给学生如何解答这种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我还利用每节课的前3至5分钟进行口算练*,让同学熟能生巧,经过这样的练*,我们班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注重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

  4、特别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使学生勇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数学学*方面,形成“好带差”的学生相互自我管理模式,从座位的编排上着手,一个优生帮带一个差生,课上相互学*互相帮助,让优生帮带差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中采取灵活的生生互动的学*方式,同桌间相互交流,达成共识,课上没有完成的作业让优生课后加强管理,督促差生课后逐一检查落实。

  三、存在的问题

  中考过后,个别学生纪律松散,学*态度不端正,上课不专心听讲,对学*没有信心,致使成绩停滞不前。

  四、今后的打算

  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做得不够,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今后要认真学*教育教学理论,学*他人的先进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让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我坚信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

  在*淡与忙碌中,一个学年就这样一晃而过。低年级孩子处于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作为班级的组织者我们更应把工作做得细致,到位。当我看到孩子的进步,我从心理感到欣慰。现将本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如下:

  低年级是良好*惯形成的关键期,整个班级的班貌就要从培养*惯开始,我紧抓此关键的教育时机,逐步树立我们班的班风。根据学校为我们创造的教育环境--对“常规意识”的学*。首先,利用晨会、班会和队会等教育时间,运用多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讲故事悟道理,看图片辩对错等等,让“常规意识”深入孩子的心坎,使每人都产生积极的向往心理,“当一位好学生”。如孩子遵守纪律不自觉,在这方面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孩子的一日纪律常规的培养上,如:手把手的.教给孩子上课前放好学*用品的方法,手把手的带孩子做好队列、做操,鼓励孩子下课后自己动手、认真整理桌椅等等。同时在常规的培养上,老师仔细观察,坚持统一的原则和一贯要求的原则,使孩子慢慢的形成一种较自觉的行为。老师带着孩子互相学*、共同进步。一方面,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新,另一方面,我们要仔细观察孩子与我们的互动的情况,有时孩子对我们的教学有些启发。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班级常规评选的号召,我们班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学*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我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树榜样,充分利用表扬这一工具,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等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得我们班在纪律上,还是良好*惯上都能初步形成。作为老师以身作则,每次进教室都先往地上看一看,捡一捡,整一整,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养成良好的*惯创造了好的氛围。

  关爱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因为有我这样的班主任,每天能快乐充实。我常教育孩子们回家要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对于后进生,我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他们的每一份成功。

  一个集体就像一艘船,载着学生越过江河湖海,驶向理想的彼岸;一个集体犹如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学生如亲人一样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班主任工作更多的是一种锁碎,一种默默的付出,是不能用理性的句子去加以描述的,只有自己才能品尝出其中的酸甜苦辣。在今后,我会同我的孩子们继续努力,即使没有最好,也一定会更好!

  一、分析本班情况

  本学期,二年级人数47人,来自不同层次的农村孩子,为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 积极向老师们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教学。

  二、工作收获体会

  1.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课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作了详细的记录,每一课做到“有备而来”,并制作了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作出总结,写课后记,并认真收集各课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上课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尽量多,同时照顾各个层次的学*能力,让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它教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上积极征求其它教师的建议,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们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4、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常常收集资料,并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批改作业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进行透彻析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后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更重要的是思想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它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求之欲和上进心,从而自觉把身心投入到其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了,使学*成为他样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方法,提高他样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补缺 。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后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更重要的(是思想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它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求之欲和上进心,从而自觉把身心投入到其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了,使学*成为他样自意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方法,提高他样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补缺。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本班上课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多学生,学*上有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怕分数低而抄别人的,这样就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你追我赶的风气,从期末看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存在的不足还很多,如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这些有待以后改进。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经常向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学*,弥补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在课题研究方面要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一学期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全体数学教师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

  进入课堂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开学初组织攻关教师和教研组长参加处组织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学*,并参加处研究性学*培训。在各年级组织认真学*的基础上全体数学教师集中由黄丽娜陈艳红两位教师二次分学段培训,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各年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第六届同组共研一课活动,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搞,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

  五年级教研组《循环小数》一课成功的展示,收到良好的效果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肯定。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三年的改革收获?多,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十一月中旬我们举办了为期一周第六届教学节,七位教师分别代表各组讲了课,三节评为优质课,这次公开教学,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环境和学*态势中。六年纪《圆的周长》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

  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四年级《乘法的简算》一组连乘计算题计算,学生发现了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规律,然后观察数字特征,变序、加括号达到简算。设计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已有数据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等环节,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过程性,注重学*结果,更注重学*过程以及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相遇应用题》以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老师导演,学生表演,设计了从“相距——缩短——交-——相背”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情况,感受相向运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路程逐渐缩短的规律。得出两物体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一段小小的表演,犹如吃了一盆八宝菜,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心度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的主人,学*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综合起来看这次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研讨反思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李巧莲老师以《千米的认识》的教学获市教学能手;在11月30日进行的处第5批“推门好课”教师的复查验收中,梁爱英黄丽娜王桂荣三位教师的《乘法的简》课被评为特优课;阳泉市陶行知研讨会作课《乘法的简》受到与会的教师好评。

  12月22日山西省示范小学验收时王桂荣的《认识一位小数》受到验收老师和领导的好评。12月中旬,4位教师参加了山西省《教与爱》名师授徒研修部的学*培训,聆听名师杨少波的专题讲座,观摩其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精湛的课堂教艺,并在全校公开教学,受到名师认可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一月十二日王桂荣赴盂县作课,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这我们的许多问题,有个在认识。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石晨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

  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本学期我们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日评、周评、月评一条龙,老师评、学生评、小组评,家长评一条龙,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对评价结果登记在作业情况扉页栏中,周五下午学生以小组评定等级后带回家,有时把班里同学好的作业带回家,双休日家长对孩子一周的学*、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对比后对孩子的学*提出要求,周始老师综合激励换星,(2个优A换1枚章)学生每周都为自己树立一个新的学*目标,这个目标又转化为每天的学*行为,使他们日复一日,周复一周,不断地吸取经验,经常进行弥补,月末进行争星活动,学生在一个月内品尝自己学*成功的喜悦,或向他人学*,每一个月是一个新起点,学生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将学生的学*距离缩短,(9、10、11、12、1)五星级作业评定,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既看到学*的进步,又有了学*的动力,并树立起学*的目标,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20xx春学期,我继续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夯实基础,努力减轻学生学*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蕴藏真理:一个学生如果大部分时间都被作业塞满,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没有了智力活动的时间,而缺少了智力生活,学生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对孩子的智力和体力的摧残。正因为如此“减负”的警钟一直长鸣!但在小学低段教学中,计算、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孩子的后期学*非常重要,如何让孩子既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又不会负担过重呢?本学期,我作了一下几点尝试:

  第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沟壑。观看优秀课例,积极征求同组老师意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教学方式和学*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能力和学*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最后,每节新授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事先准备好小黑板、作业纸等,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二、及时巩固与定期复*相结合。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提高复*效率。为了帮助孩子提高计算速度,每节课课前花1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乘法口诀和20以内进位加与退位减口算题,通过一学年的坚持,效果显著。

  第三、作业布置与批改。本学期我准备了多套教辅资料,精选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及时地批改,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根据错题记录和分析,制定阶段复*计划和期末复*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二、关注全体,尽可能兼顾学优生的培优和差生的辅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我们这样的大班教学中,最难兼顾的是学优生的培优和差生的辅导。因此,我努力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中关注他们的成长: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的需要,为差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差生掉队。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利用博客*台,创设空中课堂,鼓励并指导学优生在课余自学奥数。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不仅是知识上补缺补差,更重要的是学***、学*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差生的成绩,首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的意义;其次是要教给他们学*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增强学*自信心,体验到学*的乐趣。有句话说的`好:“教是为了不教。”不能让补*伴随孩子成长!

  (三)加强家校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台,让家长成为个性化教育的有力支持。

  三、边教边研,取得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本学期,我们班每天的数学作业,中等学生一般能在10到15分钟完成(期末复*时略有增加),基本都能轻松地独立完成。在作业批改中,很少有集体性错误,每天的31份作业中,全对作业一般都在20份到25份之间。

  (二)在课后辅导时发现,几个差生学*成绩进步很大,如插班生z,进来时测试成绩总在60分边上,现在每次测试都在80分左右。他们的学*能力也在不断增长,学*越来越轻松,上学期遇到他们学*上出现问题进行辅导时,总是费尽唇舌,启而不发,本学期基本上都是一点就通,差生辅导一般都在课间几分钟内完成,很少留到放学后。

  (三)班上*一半的学生,学*能力较强,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学*成绩优异,学*状态稳定。

  四、自我反思,努力实现专业成长

  (一)继续坚持并优化本学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学*问题,课后只做适当的巩固,控制好课后作业分量;

  (二)加大家校之间的联系,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争取家长更多的支持,致力于孩子学*兴趣的培养和学*能力的提高。

  (三)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新知学完后,间隔多长时间安排二次复*巩固,以什么方式进行复*巩固效果最好?针对不同的内容,努力寻求比较好的二次复*时间和复*方式。

  本学期我担任二(9)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期来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

  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惯,对激发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

  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收银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

  三、积极参与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各项活动。

  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和业务水*的提高,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教研组活动,努力让自己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

  四、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班级中有三名同学基础特别差,我经常对他们进行辅导。通过课堂教

  学、检测、作业反馈等,发现问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为他们开“小灶”,作业错了,坚持面批面改,促进他们自我奋进。一学期下来他们成绩有明显提高,而且在学*态度、学**惯方面有了明显好转。

  五、狠抓学风。

  我接手的这个班级,学生贪玩,对学*没有兴趣,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实行奖励制度,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风气。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六、取得的成绩。

  本学期,我班数学期末考试*均分85分,虽然成绩不高,较之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本学期工作做得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小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对优生的拔尖工作做得不够,另外与学生家长的联络不够,缺乏教学合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扬长避短,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本学期我担负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起学生的学*爱好,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进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存在一些困惑,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以下总结:

  一、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熟悉,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牢牢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显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售货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起了学生的爱好,**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纵、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情,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

  二、努力进步课堂教学质量

  1、备课。学期初,研究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侧重进行单元备课,把握每部份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甚么疑问,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进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

  2、上课。增强上课技能,进步教学质量,使讲授清楚化,条理化,正确化,条理化,正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留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轻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留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可能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可能多;同时在每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

  (1)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换、讨论,从中把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构成能力,发展思惟。最后,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爱好,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是他们不再是看客。(2)及时温*。新知识的遗忘规律是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温*或第二天温*,以后再逐渐延长温*时间。这项措施非常合适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温*的特点。(3)构建知识网络结构。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构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温*构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温*,连成知识网。学生对着本册书的目录就可以够回忆起所学的知识。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进程,既构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轻易产生学*迁移,给学生学*数学指明了方向,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处理学生作业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天天都很多于一个小时,针对不同的练*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题目,集体订正共性题目。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惯,对激起学*的爱好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产生错误的缘由,改进教学,进步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重视对落后生的辅导。

  对落后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留意下降难度、放缓坡度,答应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重视他们的'学*进程。在教学中逐渐培养他们的学*爱好,进步他们的学*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勇于回答题目,乐于思考。对落后生百倍关爱,用放大镜找出他的优点,及时的给予表扬,增进他们学*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5、让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找一找身边的数学信息,然后规定日记格式和日记主题,让学生在有一定操纵方法的基础上写数学日记,开始时他们写的仅仅是三言两语,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有收获的,当多数学生会写数学日记后,逐渐放开,不定主题不定格式让学生自由去写数学日记。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他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经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存在的题目和困惑

  1、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由于家长和教师的工作性质和所处环境的不同,从而导致教育观念的不同。有个别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漠不关心,不加以引导任其自由发展,而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管的过死,不给孩子留有顽耍的时间,从而导致学生与教师在管理学生上的分歧,教师的很多的教学计划不能很好的落实到位。

  2、在教学中,如何充分挖取有效的教学资源,进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探讨、研究。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二(3)(4)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期来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惯,对激发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

  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收银员等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了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了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

  三、参加教研活动:

  1、改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阅读教育期刊,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走出去,请进来”。到其他小学听课,自己上公开课,大家交流、讨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各种适宜的、开放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明确方向,促进教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石勇强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这学期以来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因此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备课。

  在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课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作了详细的记录,每一课做到“有备而来”,并制作了有趣的教具.,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过程。充分理解课后*题的作用,设计好练*。

  二、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上课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尽量多,同时照顾各个层次的学*能力,让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

  3、及时复*。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或第二天复*,以后再逐渐延长复*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的特点。

  4、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批改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错误,教师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惯,对激发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6、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学*与教学,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反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一定会和新课标同行,用新课标来指引前行。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铺垫。

  本学期,我对于本班学生情况可以说有所了解。因此本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有所顺利,学生的学*成绩也稳中有进。对于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自己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努力去完成。现对自己的工作回顾如下:

  一、业务素养

  我能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做他们学*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在思想政治上,作为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我能主动关心学校的点点滴滴、角角落落。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对于学校的荣誉,我也能积极维护,凡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事情,我都会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然后尽心尽职地做好各项工作。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和业务水*。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二、 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搞好教学是自己的本职所在,而我也不例外。这学期,我在教学工作上从没有放松自己。我坚持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1) 、我认真备课的同时加强教师用书的.钻研,在书上批注,做到每个知识点严抓细扣,准确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备课的实用性。上课做到精讲精练,巧讲巧练。抓住根本,讲求实效,重视数学基本功训练,准确把握学生的学*的动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全班学生学*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个体差异,不搞题海战术和机械重复。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爱学*、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后作业勤布置、勤辅导、勤检查、严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2)、 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在处理课后练*时,遇到半图半文字的题目时,我就让学生编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培养他们的编题能力。在遇到一道题里有几个问题时,我教给学生如何解答这种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我还利用每节课的前3至5分钟进行口算练*,让同学熟能生巧,经过这样的练*,我们班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注重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

  (4)、特别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数学学*方面,形成好带差的学生相互自我管理模式,从座位的编排上着手,一个优生帮带一个差生,课上相互学*互相帮助,让优生帮带差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中采取灵活的生生互动的学*方式,同桌间相互交流,达成共识,课上没有完成的作业让优生课后加强管理,督促差生课后逐一检查落实。

  1.认真钻研教材。

  在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学内容及学生实际,设计课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作了详细的记录,每一课做到“有备而来”,并制作了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作出总结,写课后记,并认真收集各课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上课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

  做到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尽量多,同时照顾各个层次的学*能力,让各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它教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上积极征求其它教师的建议,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们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4、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常常收集资料,并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批改作业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进行透彻析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对后进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的辅导,更重要的是思想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它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求之欲和上进心,从而自觉把身心投入到其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了,使学*成为他样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方法,提高他样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补缺。

  6、狠抓学风

  我所教的两个班,上课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多学生,学*上有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怕分数低而抄别人的,这样就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你追我赶的风气,从期末看来,一班*均分93分,二班*均分90分,分别取得全镇第一名和第三名,取

  时光飞逝,一学期即将结束,这一学期我继续贯彻系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进步,现对本学期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夯实基础,努力减轻学生学*负担

  第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做到高屋建瓴,胸中有沟壑。观看优秀课例,积极征求同组老师意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教学方式和学*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能力和学*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最后,每节新授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事先准备好小黑板、作业纸等,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二、及时巩固与定期复*相结合。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提高复*效率。本册教材除了10个课时的小单元教学,其余全是数与代数的知识,其中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孩子提高计算速度,每节课课前花1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乘法口诀和20以内进位加与退位减口算题,通过一学期的坚持,效果显著。

  二、虚心请教其他教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上积极征求其它教师的建议,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们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三、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常常收集资料,并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批改作业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进行透彻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狠抓学风

  我所教的这个班,上课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多学生,学*上有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完成不及时,这样就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你追我赶的风气,小组比赛,互帮互助,使一些后进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

  五、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我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他们的学*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学*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让自己有更好的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二年级数学教学,重在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本学期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惯,引导学生参与学*全过程,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以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备课。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在备课时我严格遵循以下几点:1、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2、努力研究知识结构,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同时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找准每一节课的切入点,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3、研究重点与难点突破方法,确定具体教学方法,设计好练*。力求做到“多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等)。

  二、用心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挖掘学生学*数学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2、及时复*巩固。根据学生记忆力的特点,新授知识我努力做到当天复*或第二天复*,或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定时复*,以防止遗忘。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课前预*,课时认真探究,课后及时复*。

  3、做到“每小节一整理每单元测试以及时了解学生弱点好填补漏洞”,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4、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做一做、摆一摆、分一分等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灵活批改作业。

  作业进行“二次批改”。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点出错题、错处但不能打“×”,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查找错误,再进行第二次批改,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讲评的方式及时补救。我发现这方法很有效,学生可以及时修正学*上的缺口,教师也可以具体根据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四、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对于后进生不能只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

  在教学中我注意降低难度、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的只看学生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的心理,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把他积极落实新课程教育理念,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他们体会到学*的快乐。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我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到发展。

  五、勤与家长沟通,实现共同教育。

  常与家长联系,搭建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生活情况,同时,也能加深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对教师“因材施教”起到很好的作用。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积极参加校本培训活动,主动与同事探讨教法,以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另外本学期在“博客”上撰写了自己教育教学心得,通过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视野”扩大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大多数的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的转变,在本次期末考试中,每个学生都在原来的起点上有较大辐度的提高,虽然说分数不能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但从中也可以折射出学生审题、计算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少数学生一年级的基础没打好,难以跟上新内容的教学步骤,导致造成接受能力上受影响。

  2、没有良好的学**惯。由于学生之前没有养成良好的预*、审题、做题等*惯,造成部分学生学*自觉性较差,接受能力弱。

  以后教学中需要改进以下几个方面;

  1、从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惯、答题*惯。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少说生多说多做。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7)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优选【20】份

  一、指导思想

  我校小学数学学科基地继续以县教研室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工作目标为指导,以“聚焦课堂,研究教学”、“聚焦人才,成就教师”为工作思路,将学科教研基地建设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和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积极开展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的研究,加强学科教学教研团队建设,解决学科教学难题,发挥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师素质的提升,为我县的小学数学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切实、有效地开展数学学科基地的工作,现将xx年上期工作计划如下:

  二、主要工作

  1、围绕“强队伍、促均衡、创品牌、育名师”的工作目标,搭建“五个*台”:一是网络教研*台,二是学科交流*台,三是共同研讨*台,四是读书学*的*台,五是成果展示*台。

  2、吸收全县小学数学师德好、业务精、热心基地工作的教师,组成有“工作能力、研究能力、共同志向、共同目标、共同追求”的学*共同体。

  3、打造学*型团队,树立学科品牌,把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成为在实施新课改中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教育教学研究基地。

  4、按照教育局的要求,全县小学数学教师都要加入工作群,充分利用学科基地qq群和小学数学教师qq群,加强学科基地成员和全县小学数学教师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教研活动。

  5、每周安排基地中心组成员做周主持人(由年级组长负责安排人员)。根据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其他年级的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全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中心组成员更要积极发言),然后由年级组长负责收集讨论成果。

  6、立足课堂。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增强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追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因此,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和效益是学科建设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

  7、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让“规范课堂”成为现实,让“反思课堂”成为*惯,让“有效课堂”成为目标。

  8、中心组成员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并能在群里面呈现出来。

  9、努力打造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群体。

  10、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让集体备课成为常态。三月十日前要完成一至六年级下册所有的课件制作、学案和教案编写工作,各位中心组成员要克服困难,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整理好,然后上传,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11、认真做好县内学科青年教师的帮扶、指导、培养工作。

  12、学科基地成员要带头上示范课、公开课、赛课等,并主动给帮扶对口农村学校上各种类型的课或送教帮扶对口农村学校。

  13、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为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净化老师的精神世界,提高老师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可感、幸福感,消除职业倦怠情绪,中心组成员同看一种书(内容经中心组成员讨论后决定),期末举行读书交流活动。

  14、加强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

  一:指导思想:

  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共67人,其中甲班34人,乙班33人,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活动,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学**惯、学*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有的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因此,本期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当中来。

  三:教学目标:

  1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似数。

  4.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方向或竖直方向*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9.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1、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通过购物等活动,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和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有一定的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5、引导学生掌握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二、四单元:表内除法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2、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图形和变换

  1、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板辨认以上三种角。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3、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4、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学*万以内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含义,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通过“拨一拨”等教学活动,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探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

  3、引导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八单元:统计

  1、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能做出简单的预测,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1、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用数学解决问题。

  2、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六:教学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常规和学**惯的培养。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学*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数学。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七:教学进度安排:

  内容 课时

  解决问题 6

  表内除法(一) 13

  图形与变换 5

  表内除法(二) 9

  万以内数的认识 8

  克和千克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8

  统计 3

  找规律 3

  复* 7

  一、教材分析

  本册包括以下资料:

  1、有余数的除法

  2、时、分、秒

  3、认识方向、测定方向

  4、认识万以内的数

  5、分米和毫米

  6、两、三位时的加法和减法

  7、角的初步认识

  8、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了解你的好朋友

  9、期末复*。

  二、班级情景分析

  本班共有11名学生,男生4名,女生7名,大部分学生的学**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是一件简便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惯是关键。

  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可是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经过本册知识的学*,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本事、动手操作的本事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经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明白余数必须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时光的单位:时、分、秒,明白1时=60分,1分=60秒,并能说出钟面上所显示的时刻,初步建立时光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经过学具操作,认识1000以内的数,明白千以内的数位顺序,明白千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能根据数的意义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在1000以内)以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4、经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100)以及相应的减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5、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6、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8、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明白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会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

  9、联系对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运用学过的方位词合理描述现实情境或简单*面图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10、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认识角和直角,明白角有顶点和边,明白角是有大小的,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角。

  (二)、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作用。在教师的组织下,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初步具有认真思考的*惯,在教师、同学的鼓励帮忙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比较角的大小

  五、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资料,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经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我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我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光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本事。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本事,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一、学生情景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精选5篇)(扩展8)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优选【10】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⑶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在"做一做"和练*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⑴、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⑵、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⑶、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

  ⑷、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⑴、由同样多引出*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⑵、用"*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⑶、解决如何"*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均分。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均分”概念。

  第二,在“*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 1课时左右

  课题:*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三中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均分”的过程,明确“*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均分,哪些组不是*均分。

  (3)、刚才不是*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练*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例1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三的第3题制作“信箱”和“信”(算式卡片);每个学生准备12个○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

  1、说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6×2= 4×3= 2×5= 3×3=

  2、填空。

  2×( )=4 3×( )=6 4×( )=8

  ( )×3=12 ( )×4=20 5×( )=15

  说一说( )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3、把12个○卡片*均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写出的除法算式。

  二、新课

  1、引出除法算式12÷3。

  呈现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事。

  提出第(1)个问题: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请学生列出除法算式:12÷3。

  2、探讨计算方法。

  (1)引导:我们会用动手分一分的方法解决“可以分给几只小猴”的问题。如果不动手操作学具,怎样算出结果呢?请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3)根据学生探讨的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且,突出强调:可以用乘法口诀想商。

  3、尝试用乘法口诀求商。

  (1)出示例1的第(2)个问题,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2)请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几?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想商的过程和使用了哪句口诀。

  (4)交流想商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述:求12÷4的商,想4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3。

  三、练*

  1、练*五的第1题。

  依据画面请学生解决“每个小朋友几个气球”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计算。

  2、练*五的第2题。

  (1)让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完成填空。

  (2)让学生独立填写除法算式。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并说出,用哪句口诀想商。

  3、练*五的第3题。

  按题意组织送信游戏,说明要求: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请每个学生当选邮递员,并把“信”交给学生,让学生完成送信任务。

  完成后,看一看每个信箱中的信,检查是否都送对啦。

  最后,特别请学生观察哪几封信送进了1号信箱。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我们在送信游戏中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材分析:

  “简单推理”是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教材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本节课不仅是一节有趣实用的活动课,还是一节思维的训练课。例1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根据已知的条件进行简单的判断得出结论,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等游戏,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做游戏,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老师的手心有一枚1元的硬币,你们猜猜在哪只手心?

  学生猜测。

  教师提示:不在左手。

  学生再猜。

  师:说说你是怎样猜的?

  师:对,这就说明我们在猜的时候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条件猜。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通过我们的分析,逐步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

  2、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探索新知

  1、数学乐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乐园玩一玩吧。

  咦,打开数学乐园的大门需要密码,小朋友们快来猜一猜吧,你猜对了吗?

  哇,打开了,小朋友们,你真棒!

  数学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题目,我们一起来比比,谁猜的最快吧!(课件出示)

  小结: 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一种情况不是的,那就是另一种情况。

  2、教学例1,展示课件。

  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

  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

  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请猜一下小刚拿的是( )书

  小丽拿的是( )书

  (要求:1.把你的想法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写一写、连一连、画一画...... 2.和同桌交流分享你的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可以这样想“先根据.....可以确定.....再.....最后......”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推理。

  可能有学生会说: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连线。

  可能也有学生会用列表法。

  师:以上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小结:两种情况的推理,只需一个相关的提示,想“不是什么,就是什么”推出结果。 三种情况的推理,需要两个相关的提示,要先确定一种,再变成两种情况的推理。

  三、应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

  1、出示教材小狗图文。

  宠物店有三只可爱的小狗,欢欢、乐乐、和笑笑。它们今天称了体重,你能根据题中给出的提示猜出下面的小狗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四、律动游戏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一)尝试练*,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形成对比 。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1、76-(12+25)(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2.教材分析:

  本节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3.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认识统计表,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

  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评价设计

  1、自由发言说一说数据收集的方法,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以举手的形式收集数据并将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完成对目标2的评价。

  3、小组合作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完成对目标3的评价。

  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怎样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为什么?(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对,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人数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色人数96158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应该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即9+6+15+8=38(人)所以全班共有38人。(你真聪明,谁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2)喜欢( )色的人数最多。

  比较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19>9>8>6,通过对比得出: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那你能解决最后这个问题吗?

  (3)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 )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所以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但是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你们真的很厉害,会帮助领导分析并解决问题,相信学校的领导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

  三、巩固练*。

  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1、完成练*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2、完成练*一的第2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把结果填入下表。(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画记号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的表格叫做统计表。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材分析

  重点

  初步理解*似数的意义。

  难点

  初步理解*似数的意义。

  教具

  有关“*似数”的材料纸、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复*

  游戏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猜中为止。

  1. 考验学生对前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请学生来说一说

  新知呈现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3)一个数的*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 “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猜测

  3.学生进行简单记忆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似数可方便记忆。

  4.师生总结方法::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巩固与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2.练*:P79 4、5、6

  1. 先学生独立完成

  2.师生共同订正

  3. 学生举例

  小结与达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说一说。

  学生尝试回忆本节课知识点

  并尝试说一说

  作业布置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