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柳永词》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难点

  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

  2、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单元教学提示,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宋词学*单元,教材为我们编选了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作品。说他们是宋词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是宋词的创作的两大流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通过对他们的作品的学*,我们更能宋词的魅力。

  二、词的相关知识介绍: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简单的说就是歌曲中的歌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人依词牌填词。词原来一般是没有标题的,后来人们填词也加标题,如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长沙”是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可以分段,叫“片”或者“阕”。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柳永词两首》的导入:

  现在娱乐圈流行一个词语叫“粉丝”,就是指一些偶像人物的崇拜者,追随者。其实粉丝一族,古已有之,由来已久。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柳永,就有过无数的粉丝。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今天的“超女”。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很多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柳永的《望海潮》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那究竟险些让柳永成为那个时代的“汉奸”的《望海潮》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四、柳永简介: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拜谒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词,这些词开始只流行于世,后来渐渐的传入宫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让宋仁宗看了后又嫉妒又气愤说:“何要浮名,且去填词。”因此落榜。后来也就解嘲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直到54岁时改名应试,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五、学*《望海潮》

  (一)、相关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二)、赏析:

  (1)教师范读后作朗读要求。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阙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2)学生朗读体味。

  (3)内容赏析: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户口繁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怒涛”两句,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天堑”,愿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

  (4)亮点探究

  A、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B、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①。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六、总结:(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风的《雨霖铃》。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雨霖铃》

  1、指导《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整体感知:不难看出,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

  4、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教师引导归纳: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听觉感受,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

  “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

  “骤雨初歇”——矛盾的心情: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

  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是离别时的场景描写。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用字经济,手法高明。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可以想见。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清秋节”一辞,照应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杨柳依依,心中更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

  “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将离情推向高潮。

  三、本词的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

  (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柳永词》教学设计 2

  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望海潮》

  一、导入,介绍作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篇,看看柳永笔下杭州西湖又具有怎样的特色。

  介绍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有《乐章集》。

  写作背景,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整体感知:

  读、背,感悟词的美。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细读探究

  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形胜”“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今古,交代了杭州悠久的历史。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以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几句,侧重描绘“繁华”;选取了画桥、翠幕、珠玑、绮罗等形容“三吴都会”的物阜民丰。“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风帘”,挡风的帘子。“翠幕”,绿色的帷幕。“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虽说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市”,指贸易的场所。“户盈罗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竟豪奢”是说人人竞夸精美的服饰,比赛豪华阔气。

  ——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最后以夸耀作结,归美州将。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叠巘”,重叠的山峰。“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桂子”,桂花。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接下去,词人换转笔墨,从自然转向人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就是笛子,“弄”,吹奏。“菱歌”,采莲女子所唱的歌。“泛”,指声音的飘扬。“嬉嬉”,形容很快活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少女。这几句写西湖游赏之乐。垂钓老翁和采莲女娃是这幅游赏图中的人物。白天,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萎歌在夜空中漂浮,童颜鹤发的老翁在钓鱼,貌美如花的少女在采莲,他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欢快,真是一派昼夜笙歌的太*景象。

  2、很多人到过杭州,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杭州的美。

  没有到过的同学引用一些诗歌文章,说说想象中的杭州之美。

  三、体悟艺术特色:

  1、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2、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关于离别的词很多,但情感却有不少的差异,请你查找资料,略加分类后,写一篇赏析。

  《柳永词》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板书:雨霖铃柳永)

  三、背景及词牌: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在长亭话别的情景。当他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

  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2、内容把握

  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板书)

  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意境修辞表现手法情景关系)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

  关键词:意象特点作用

  赏析——A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B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C骤雨:凄冷(身心)

  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板书: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关键词:写实笔法矛盾之处情感

  赏析——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板书: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白描,柔情蜜意)

  关键词:表现手法表现情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赏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这两句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课堂活动: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其实有千言万语。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试着代他说两句吗?请展开想象替永哥说出心里话,和大家分享。

  参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娘子,我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还再见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

  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板书:烟波暮霭楚天—迷蒙辽阔,反衬孤寂)

  关键词: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情感

  赏析——“念去去”道出了凝噎在喉的内心独白。采用了借景抒情,以虚景写实情的手法。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种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虚写,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

  课堂活动:此处一别,此人以后的生活如同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壮阔的楚天却不知走向何方。当词人感到无尽渺茫、无限伤悲的时候,请用一句古诗来劝慰他。

  参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人有悲欢离合。千里共婵娟”“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只在青楼找”

  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主题:伤离别词眼)

  关键词:主题景情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

  赏析: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愁苦,柳—寂寥,风—清冷,月—破碎——虚写,烘托孤寂惆怅的心境)

  关键词:意象象征含义表现手法情感

  赏析——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寂惆怅的心境。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柳——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一丝柳,一寸柔情”,——《诗经》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周紫芝、踏莎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以柳衬情的名句。柳——留。

  月——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张九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酒——

  高兴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感慨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惜别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孤独时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时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哀伤时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愁酒醒——愁来

  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人的心情。

  ⑦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虚写)

  关键词:表现手法

  赏析: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失去你,再美的风景也是暗淡无光)

  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关键词:收束全词情感

  赏析: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

  ⑨小结:

  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五、概括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

  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烟波、暮霭、楚天

  (2)虚实结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六、讲练结合: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梦游天姥吟留别》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9、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10、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七、布置作业: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拓展阅读: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首表现刻骨铭心的相思相恋的情歌;

  一个对爱情坚贞执著、无怨无悔、矢志不移的有情郎。

  《柳永词》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板书:(线索)(重点),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

  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

  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

  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明)(暗)“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

  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别前:勾勒环境、凄清、萧瑟

  雨霖铃,柳永,

  (线索):帐饮无绪、兰舟催发、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情景:伤离别、别时

  描写情态:留恋、难舍、交融、

  (主题):望空凝思、情意绵绵、

  (特点):良辰美景如同虚设别后:刻画心理伤感、苦涩千种风情无人诉说

  《柳永词》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词的常识、柳永、柳永词二首

  【学*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2、了解柳永;3、预*柳永词二首;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

  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

  二、词的常识

  既然我们今天要学*一首词,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相关的知识——

  1、词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2、别名 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

  3、词的发展:兴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衰落于元明,复兴于清代。

  4、词牌和标题:

  词牌是与韵律相配合的乐调形式。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5、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

  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清代的纳兰性德等。

  6、流派的风格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7、宋词的发展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宋词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都那样熠熠生辉。下面哪一位同学说说宋词的发展脉络?

  【解说】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通过《柳永词二首》来感受他的情思。

  三、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七,又称柳七。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通晓乐律,熟悉民间乐曲,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者,更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词不胫而走,宋仁宗听后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

  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一次终于通过考试,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又把他给勾掉了。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快男”。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快男”“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他的《望海潮》和《雨霖铃》这两首词。

  四、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1、请同学朗读。

  2、听录音范读。

  3、划分节拍,再读课文。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朗读指导:从朗读的角度来看,它的节奏特别的整齐,对仗多,要人一口气念下去,朗读起来感情越来越激越,造成一种宏大的气势。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

  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教师指导(展示ppt)

  ① 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4、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

  《望海潮》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雨霖铃》

  ①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似蝉而小,入秋始鸣,深冬方歇。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秋生冬死。

  ②骤雨,指阵雨。

  ③都门帐饮,指在京都城外设帐饯行。

  ④无绪,指没有好的情绪。

  ⑤兰舟,指木兰舟,木兰木质坚固,适宜做舟楫。先传鲁班曾刻木兰为舟,古典诗词便借用“兰舟”作为舟楫的美称。

  ⑥凝噎,气结生阻,指因悲伤而说不出话来。

  ⑦暮霭沉沉,指黄昏时云气浓重。楚天,指楚地天空。古时楚国占有江南,后来泛指江南的天空为楚天。

  ⑧经年,一年又一年,指离别时间之长。

  ⑨风情,指美好的情意,也指风流韵意。

  五、尝试背诵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两首词;2、《优化探究》相关练*;

  七、歌曲欣赏


《柳永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阅读


《柳永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1)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反复诵读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诗词中铺叙、点染的表现手法;

  2、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与感悟、讨论与交流、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的迷人景色所倾倒: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到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色而让人如此难忘、如此歌咏呢?今天我们跟随北宋词人柳永到杭州走一遭。

  二、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三、诵读、感知

  1、朗读第一遍,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要读准字音,并把读不准音的字词圈出来。

  都会(dū)乘醉(chéng)罗绮(qǐ)羌管(qiāng)

  2、朗读第二篇,请同学们再读全词,根据词下的注释理解词,并把不理解的字词找出来,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清嘉: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朗读第三遍,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概括出词的上片与下片的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

  四、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简单几笔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1、“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3、“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霞”山水之乐。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4、“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

  五、问题探究:

  1、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2、结合上面的分析鉴赏,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明确《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3、陈振孙在《直斋录解题》中评这首词“承*气象,形容曲尽”。词人是采用了怎么样的手法,使这首词达到了这种效果的?

  ①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铺叙的手法,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它是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的诀窍之一。多方铺叙;一是指多方位、多角度地铺叙,二是指采用多种方法铺叙。

  如: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以词的上阕为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的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前面一句是总说,这几句是对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

  ②点染,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点染间不能有其它相隔,必须是一气而下。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染)断肠人在天涯。(点)

  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掌握互文,点染等艺术手法

  三、教学课时

  45分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课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那些同学去过杭州呀?没去过的也没关系,老师给大家放映几张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杭州的美丽景象。这是现在的杭州景象,那么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柳永留给我们的一幅“文字画”来看看一千年前的杭州又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且找出这首词是围绕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生:“形胜”,“繁华”

  师:全篇紧扣“形胜”和“繁华”做文章,两条线索有分有合,交叉进行。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这首词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来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

  师: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词的上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接下来几句,便从各个方面来描写杭州的“形胜”和“繁华”。

  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一句写出了杭州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及都市户口的繁庶。这是对杭州“繁华”的描绘,接下来一句作者笔锋一转对杭州的自然景色的进行描绘。“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里作者的视线由市内转到郊外,在这里请大家注意这两个字――“绕”、“卷”字,自古以为人们评价这首词时都认为这两个字用的相当准确。一个“绕”字让我们看到了钱塘江岸古树成行,呈现出一种迤逦之态,远远望去这些树木与云天相接,更显得美丽别致了。“霜雪”比喻浪花,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卷”字既写出了波涛汹涌、浪花飞溅的逼真情态,也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作者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

  板书:绕、卷

  师:这首词的上阙分别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这些角度对杭州这个地方进行了描绘,展示了自然风光图和都市繁华图,让读者从宏观上对杭州美景有了初步领略。接下来我们继续学*这首词的下阕,看看这位大词人是怎样运用他的生花妙笔来进行描绘的。生诵读文本。

  师:上阙就杭州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气象,那么下阙围绕着什么来写?

  生:西湖

  师:那作者笔下的西湖是怎样一幅美景?

  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三秋桂子”照应“叠�t”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PPT展示图片)

  师:西湖如此之美,那我们来看看,在这样的美景中都生活着什么人呀?

  师,分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师:是不是说就是白天吹着优雅的笛声,晚上唱着采菱歌呢?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呀?

  生:是白天晚上都有低声和歌声。

  师:词人为什么这样写?

  生:互文手法

  师:非常好,这就是互文手法,我们来看看互文的定义。(PPT展示: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师:互文呢有十来种分类,而我们主要学*的就是单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种。复*回顾了互文的定义呢,现在我们就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在以前的学*中遇到过的互文实例。

  师:单句互文就是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例如:(PPT展示实例)

  注:师生互动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明确如下:

  (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也讲不通意思。

  (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四个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

  师:我们再来看对句互文。

  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

  对句互文就是对(下)句里含有出(上)句已经出现的词,出(上)句里含有对(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例如现行教材里的:(PPT展示过程同上)

  (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也是一个互文句,完整的意思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这一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十二年后凯旋时看到旧物的那种久违重见时的喜悦与激动。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这两句亦为互文,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又作《木兰诗》)

  按字面的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战死沙场,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归来。”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死去的都是将军,而归来的都是壮士呢?事实上,“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是互相渗透,互相说明,在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只有这样理解诗句才显合理。

  师:现在我们回到我们的词句上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了哪些人?他们的生活情态又如何呢?

  生:钓叟莲娃,他们的生活情态是“嬉嬉”

  师:很好,“嬉嬉”二字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可以看出他们生活安逸,自得其乐呀。

  我们再看下一句,看看又写了什么人,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态?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汉乐府《陌上桑》说:“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后世文学因此用“千骑”来代指一个地方长官的随从规格。这里的“千骑拥高牙”呢,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其主角是杭州的地方官孙何。

  生:孙何一样的达官显贵,情态是: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沉醉于这一切美好之中。

  师:我们看到了两类人了,生活如此安乐美好,那见证这一切的又是谁呢?

  生:词人

  师:对,这里除了达官显贵,*民百姓,还有一个隐含其中的人,就是此人自己。那词人的情绪怎么?

  生:羡慕,赞美

  师:好,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词的下阙

  词人一共写了三种人并描绘了他们的生活情态,作者这样写有何深层目的?

  生:这是一首以拜谒为目的创作的词,这样写突出社会安定祥和。

  板书:自得其乐、沉醉、欣羡

  师:那我们再看最后两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的作用又是什么?

  生:是为了表明他的创作目的和住旨。

  师:理解很到位,接下来我们中介一下全词,词从人物景物入手给我们展示了三幅图景,大家一起来告诉我是哪三幅图呀?

  生:自然风光图,都市繁华图,民生安乐图

  师:那大家说这些图美吧。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的“点染”艺术手法的运用。那什么是点染呢?(PPT展示:点染是传统国画中的技法名称,中锋点景物,侧峰层层渲染,才有立体感.移动到诗歌上,“点”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歌过于单调、枯瘦。)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点染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总是怎样运用的?(PPT展示并明确)

  (1)

  《长亭送别》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染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点

  师:看完了实例,我们来看看点染在本词中的运用。

  词总起一笔点出:形胜与繁华,又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以三副图景染之,所以呀,我们看《望海潮》中点染的运用如下:

  点染

  东南形胜自然风光之美

  三吴都会民生安乐之美

  钱塘自古繁华都市繁华之美

  师: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下去预*下一首词《雨霖铃》仔细品味一下我们这位大词人的不同风格,我们下节课继续学*讨论。

  郭晓阳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诗词中铺陈、点染的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诗中铺陈、点染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金国大将金兀术(音wùzhú)(完颜宗弼)喜欢读书,尤其是有关中原文化的更是喜欢。有一次,当他读到宋朝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时,首先被开头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所吸引,接着读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时,已经情不自禁地咏出声了,当读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时,忍不住掷下了书,大声说:“如此胜地,不去枉为人间一遭也。”遂下定决心要兵取钱塘。

  又据说金主完颜亮听到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时,不禁对杭州的美景产生了神往之情。遂起南侵之意。

  课文注释②也说这首词写于1003年秋,是赠予当时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当时驻节杭州,门禁甚严,柳永想谒见面而不能,就作此词央求名妓“楚楚”歌孙*前。孙问知是柳永所作,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柳永的《望海潮》究竟有什么魅力会勾起金兀术、完颜亮入侵大宋的野心呢?孙何为什么听了《望海潮》就亲自前往见柳永呢?

  二、关于知识词

  1、词兴于隋唐,成熟于五代,盛行于宋,并在宋代的发展到高峰。

  2、词是诗的一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也叫“歌词”,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3、词牌:是与韵律相配合的乐调形式。(标题所涉及的是内容。)

  4、词的分类

  5、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其为人放荡不羁,年轻时又屡试不第。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偎红依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他“纵游娼馆酒楼间”的浪漫情事,逐步流传到仁宗耳里。应制为“醉蓬莱”曲作词,某些字句触犯仁宗忌讳,被“掷之于地”。加之柳永落第时所写的《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语句,更使仁宗不悦。当柳永再次通过考试,“临轩发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虽“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于是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人。科举功名上的多次失意,使他更加沉湎于歌酒,从追求利禄的文士,逐步变为纵情风月的风流浪子。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47岁(一说生于980此时为54岁)的柳永,迫于各方面的压力,终于考取了进士,从而结束了专业词人的'生活。官屯田员外郎。终身潦倒。死时靠**捐钱安葬。

  2、柳永的贡献及作品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柳永深谙音律,能自度曲,(《望海潮》就是柳永首创)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在词史上产生了具大的影响,在词史上是一位里程碑的人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词作流传极广,素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词集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4、写作目的

  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4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

  2.把握节奏和押韵,感知本词的声韵之美。

  3.体悟词中包蕴的情感。

  4.赏析本词精巧的艺术构思。

  5.体会本词写景的技巧。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中包蕴的情感。

  2.赏析本词精巧的艺术构思。

  3.体会本词写景的技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诵读法

  教具: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一定听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一的句话吧?这是古往今来人们对杭州这样一座美丽城市的赞美。

  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没有)很可惜啊!我也没去过。

  我准备了几幅杭州的图片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幻灯片展示)

  这是现在的杭州,那一千多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子的呢?大家想知道吗?

  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幅“文字的图画”柳永的《望海潮》,来领略千年之前杭州的魅力。

  二、梳理

  1.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来梳理课文内容,关注字音和重点词语。(学生自由讨论)

  2.们来一起讨论大家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来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师生齐读)

  三 、品读

  1.是一种合乐而唱的诗体,既然是合乐,就要讲究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节奏和押韵)

  2.家思考一下这首词押的什么韵?韵脚是什么?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思考后回答:押a韵,韵脚是华,家,沙,奢古音读shā,嘉,花,娃,牙,霞,夸。词人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

  3.首词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这四种句子分别怎么读?(引导学生读一读这几种句式并概括出规律:短句为主,多是两字一停顿,读起来更有气势。) 4。们常说吟诗作画,下面我们来一齐朗诵一遍,要读出节奏感和韵味。

  四、赏析

  1.解题: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联系,本词写作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杭州的美景)

  2.我们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那么词也有词眼,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望,胜,奢,清嘉,好,夸等,教师带领学生一一进行分析最后确定本词的词眼是夸。教师板书:夸。

  3.作者要夸的是什么?杭州的好景。教师板书:好景.

  4.作者夸了哪些好景呢?我们且看第一幅好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幻灯片展示)我们知道这首词的基调是夸,怎么样的夸呢?我们给夸加一个状语。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自己的理解:轻快地夸(幻灯片展示)指导诵读:要读出轻快之感,师生带着轻快之感齐读第一幅图并讨论命名,教师板书第一幅图名:十万人家图。

  5.我们再看第二幅好景,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幻灯片展示)这幅图是怎么样的夸呢?我们也给夸加一个状语。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自己的理解:磅礴地夸(幻灯片展示)指导诵读: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犹如钱塘大潮夺面而来。师生带着磅礴之感齐读第二幅图并讨论命名,教师板书第二幅图名:天堑无涯图。

  6.来看第三幅好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幻灯片展示)这幅图是怎么样的夸呢?我请一个同学来给它加一个状语。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自己的理解:艳羡地夸(幻灯片展示)据说金后主完颜亮读后即想“投鞭渡江,立马吴山”指导诵读:要读出垂涎之态,师生带着羡慕之感齐读第三幅图并讨论命名,教师板书第一幅图名:列玑罗绮图。

  7.再来看第四幅好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幻灯片展示)这幅图是怎么夸的呢?我们给夸加一个状语。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自己的理解:灵动地夸(幻灯片展示)指导诵读:要读出灵动之感,尤是一个桂子,灵动之情一览无余。师生带着灵动之感齐读第四幅图并讨论命名,教师板书第一幅图名:重湖叠巘图。

  8.好,看第五幅好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幻灯片展示)这幅图是怎么夸的呢?我们给夸加一个状语。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自己的理解:欢快地夸(幻灯片展示)指导诵读:要读出欢快之感,师生带着欢快之感齐读第五幅图并讨论命名,教师板书第一幅图名:钓叟莲娃图。

  9.来看最后一幅好景,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幻灯片展示)这幅图是怎么夸的呢?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自己的理解:惬意地夸(幻灯片展示)指导诵读:要读出惬意和闲适之感,师生齐读第六幅图并讨论命名,教师板书第六幅图名:千骑高牙图。

  10.教师提问:这六幅图景共同概括出了杭州的哪三个特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板书:形胜 都会 繁华。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有没有这种手法呢?(学生自由讨论)

  11.我们大家都知道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是带有人类活动痕迹的景观,那请大家看看本词是描写自然景观多还是人文景观多呢?思考一下为什么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老师概括总结:自然景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而人文景观才是人类的贡献,其中特别是身为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政绩”,这首词是柳永去京城开封应考途经杭州为了拜谒两浙转运使孙何所作的投赠之作。

  12.文本共描绘了六幅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六、课堂小结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萦,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肆繁荣的承*景象;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如果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汹涌的黄钟大吕;那西湖美景就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间天堂”的富庶与美丽,为我们现代人提供

  了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极好范本。

  七、尝试背诵

  我们大家对照黑板提示一起来试着背诵本词。

  八.作业

  1.讨论本词写景的技巧。

  2.预*《雨霖铃》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赏析诗歌语言之美

  2、了解干谒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作业:

  1、熟读并尝试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写下:全词你认为最好的一句和最难懂的一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诵读、感知风格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宋词——柳永的《望海潮》。大家已经预*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如有字音错误订正字音,如无字音错误,就说看来大家预*得很好,)我们诵读古诗词,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词的风格特点。老师来读一遍,请同学们听读体会。

  (教师范读)

  词的上下片风格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上片意境开阔,下片清丽婉约。(如学生答不出来,提醒学生注意上下片用词的不同。)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读)

  声音悦耳,情感饱满,体现出了上下片的不同风格,为什么同一首词会出现这样不同的风格呢?随着这节课的学*,我们将一探究竟。

  二、梳理品味

  昨天预*时让同学们写下初读后自己不理解的句子,这是大家所写(出示手里的页子),其中有一句诗句提出的最多(出示手里的页子),就是这一句——(ppt显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大家是哪里不理解呢?(解释字面意思。)字面意思正如大家所说,但是内在的深层含义就需要我们再深入研读一下了。

  1、夸什么

  比如这个“夸”字,夸的是——“好景”,有哪些“好景”呢?(学生可能会拎具体的句子),这些属自然风光,是好景色,词中还有好景况,是那些方面呢?

  (学生梳理回答,教师板书:地理位置、自然风光、都市繁华、民生安乐。)这些好景是哪个城市的?杭州。(板书)

  (10分钟)

  2、怎么夸

  ①昨天预*时请同学们写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大家的意向非常集中,超出百分之六十的同学写的是这一句: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既然我们这么多同学认为这句写得好,那么它好在哪里?

  (引导至意象、练字,简单说)

  好在用词恰切,好在气势磅礴,更好的是同学们读出了它是“怎么夸”杭州之景的。

  ②其实风格清丽婉约的句子也有一句特别好,咱们班也有同学提到: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我们来仔细品读品读,揣摩一下这一句词人是怎么“夸”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句诗。

  (同桌来评价一下他的描述。如好:描述很好,点评也到位;如不好:整体语言流畅,我觉得……,会更好。)

  (评价引至品味典型意象、推敲精彩词句、展开合理想象)

  “烟”字考究,写垂柳颜色鲜嫩润泽、姿态轻柔灵动,望之朦胧迷离、数量上成片成林;“画”字突出杭州城的繁华与富庶;“风”修饰“帘”,与前文“烟”字照应,更具动态美,引人遐想帘后的风情;“翠”幕,颜色浓郁,与烟柳形成色彩上浓淡相宜的层次,使整幅画面更美;(换字,珠帘罗幕。)“风帘翠幕”衔接上下句,由景而人,引出“参差十万人家”。

  ③大家已经明白了柳永是怎么“夸”的,现在请同学们品赏下片,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拿起笔,将我们心中的美景升华成美丽的文字吧!

  (3分钟时间书写,展示)

  记得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国维强调词人必须具有赤子之心,要有真情,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感动人。其实不仅是词人作词,我们鉴赏词作,也需要真情。同学们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品读者的真情真意。

  通过同学们的精彩重现,我们发现,《望海潮》这首词对景物的描摹刻画不吝笔墨,非常细致。这也正是慢词的特点。(ppt出示)请大家齐读——

  慢词,就是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与小令相比,慢词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音乐更加悠扬动听,情感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多变,景物可以铺陈渲染、细笔工描。

  (15—20分钟)

  3、谁来夸

  铺陈渲染的是都市风情,细笔工描的是杭州美景,如此情致,是柳永在夸吗?

  (提醒学生看注释。)(明确:孙何)

  4.为何柳永来写

  既然是孙何将来升迁至中书省后夸于同僚,为何这首词由柳永来写?(板书,柳永)(再读注释:投赠,为了谒见地方官孙何。)

  小结:至此我们明白了这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真正意蕴,是借祝福孙何将来加官进爵至朝廷中央向同僚夸耀他治理下的杭州盛景来夸赞孙何的治理之功。

  (教师讲述)相传,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请她在孙何的宴会上演唱。当日,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举荐自己。(板书,干谒诗)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节课一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这首词的上下片风格不同,其根本原因还是由词人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孙何是地方长官,城市的繁华富庶需大手笔烘托;西湖是杭州核心景观,景色的秀美清丽需工笔细描。总之,目的决定了内容,内容决定了风格。

  大家不必觉得尴尬,在当时的情境中,这是柳永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将自己的才华适时绽放,并没有什么不对。我国的文坛上,就有很多著名的干谒诗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闺意献张水部》、《上枢密韩太尉书》)(ppt配合,显示作者)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我们只须记得词坛中有这样一位柳永,只须传唱词坛中的这样一篇经典。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带着理解和感情。(齐读)

  (5分钟)

  三、诵读拓展

  读得真好,也希望同学们能多喜欢我们的诗词经典。老师就很喜欢这首词,此时,此地,更加地喜欢,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老师是河南人,同学们是福建人,这首词是出生于福建崇安的柳永,前往当时的都城河南开封的路上所做。我们今天能在这里一起学*这首词,真的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感谢柳永给我们创造的机缘。

  所以昨天在准备这节课时,我特别有感触,依着《望海潮》的词牌,试着为柳永填了一首词,与大家分享:

  望海潮怀柳永

  才子卿相,风流倜傥,天生词人柳郎。漂泊天地,浮名忍弃,砥砺千古乐章。荷花盈十里,丹桂醉三秋,高歌徜徉。紫陌红尘,恣游狂荡,任苍茫。

  功名半生茫茫,清酒入柔肠,愁绪满腔。岸边杨柳,残月空望,遥遥再难成双。遗贤谁边向,得丧总凄凉,何须心伤。唯有低唱浅斟,缠绵醉飞觞。

  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时间仓促,遣词用字粗糙,格律*仄不严,欢迎大家批评。

  四、布置作业

  有人说,读柳永,一读《鹤冲天》,识得柳永傲骨肝胆;二读《定风波》,识得柳永恣荡真情;三读《雨霖铃》,识得柳永婉约缠绵;四读《望海潮》,识得柳永大家手笔;五读《八声甘州》,识得柳永唐人气象;最后读《戚氏》,识得柳永一生凄凉。

  请同学们课下诵读柳永的这些词作,体会不同风格柳词的语言之美。(作业,ppt出示)

  选做:

  阅读研究柳永及其词作的有关文章。

  (5分钟)

  五、板书设计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6

  课文研*

  一、要点解析

  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其二,以无情衬有情。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二、学法指导

  1.知人论世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谒见此时正好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他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以求得引荐。所以,词中不乏溢美之词。

  柳永写《雨霖铃》,正是他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由于封建时代文人政治命运难以自持,加上交通等经济条件落后,离别就给予青年男女以爱情的深沉打击,给予漂泊游子以羁旅愁苦的悲叹。《雨霖铃》正是这两个方面感情的真实流露。

  2.正确看待《望海潮》引发的种种传说。

  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扬鞭渡江之志。”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金兵南下,给南宋统治者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当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所决定的,与柳词本无直接关系。从传说中可以看出《望海潮》的影响之大。

  3.诵读指导

  《望海潮》词“音律谐婉,词意妥贴,承*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以,朗读时应该注意音律的和谐,语势的激越。

  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有总起夺势之妙,朗读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的朗读蓄势。下文从三方面铺叙,朗读由三个层次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到高潮。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朗读语气*缓和乐,“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领字,朗读要作较长停顿。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诚恳,节奏和缓。

  《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朗读时当声情哀婉缠绵。如“寒蝉凄切”“切”字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拖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的“竟”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念去去”的“念”是领字,要稍重、稍停,拖音以带出下文;“酒醒何处”的“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那堪”二字要稍重,随后的“冷落清秋节”稍缓;“便纵有千种风情”中,“便”字要顿住,“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里表达苦痛无奈之意。

  三、延伸拓展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到宋代成了“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

  (3)本来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望海潮》就与所写内容相关。但绝大多数的词的内容都不是用词牌“本意”的,如《雨霖铃》。因此,有的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3.词的分类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基础测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B.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华fán帘幕mù参差cī叠巘清嘉xiàn

  B.罗绮qǐ钓叟sǒu箫鼓xiāo吟赏烟霞yín

  C.寒蝉chán骤雨zhòu暮霭ǎi良辰美景chén

  D.凝噎yē经年jīng甘霖lín兰舟催发cuī

  3.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日的钱塘江岸,一派繁荣景象,大厦拨地而起,长桥飞跨而过,只感觉钱塘江畔繁华中更多了一份宁静。

  B.“夕阳萧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明清早已流传。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首次将其改变为丝竹合奏。

  C.黄庭坚在《东坡先生真赞》里写道:“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见其对苏东坡的赞美和敬仰。

  D.在傍晚的最后一线余晖从窗前消隐时,我正趴在桌边,透过窗台,庸懒地望着天际的尽头,俨然沉溺于一幅水墨山水。

  4.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C.慢词就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D.词牌一般是与词的内容相关的。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望海潮》写的就是杭州胜景等。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5.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请就本词的上片举一例说明“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

  6.赏析“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词中的妙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对《雨霖铃》的鉴赏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实写送别之境,但更是借痛楚的声音、萧条的景物、伤情的地点,映衬出了词人内心深沉的痛苦。从而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相生。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将“别”字形象化,把彼此眷恋之情、无穷的离别之恨、无可奈何之心表现得神情逼真,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由“念”字领起,实写离别之后的情形。浩淼的烟波,沉重的暮云,高远的天空,这些景物全都笼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欲与情人再相见的无期。

  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虚设”表示良辰美景已经成为虚空的妄想,正因为这样,词人由己推人,设想未来,才更感受这次离别的痛苦。

  8.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景交融的手法。

  答: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注:①前期:指旧日之志意心期。一说指旧日的欢爱约期。②狎兴:失意时狎玩之意兴。

  9.赏析“高柳乱蝉嘶”与“寒蝉凄切”中“乱”与“寒”的表达效果。

  答:

  10.联系全词,分析“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所表现的失意之情。

  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11.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答:

  12.曹操的《短歌行》里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句。比较其中“对酒当歌”所表达感情的不同。

  答: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释]陈亮曾在宋孝宗与金约和之后,上《中兴五论》,没有结果。以后又向孝宗连上三书论恢复方略,受到朝廷攻击,斥为“狂怪”。他在长期的乡居生活中,报国之志未衰,曾在自己的家里葺治小圃,有柏屋三间,名之曰“抱膝”,这是用诸葛亮的典故,可以看出他的志趣所向。

  13.词中“槐枝啼宿鸟,冷烟浓”的“冷”字和“小楼愁倚画阑东”的“愁”字,好在哪里?请结合词句进行简析。

  答:

  14.“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运用了什么典故?其寓意是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5.词的上阕“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6.词作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

  四、片段写作

  根据《望海潮》的诗意,展开联想,扩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画面,约200字。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

  【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形胜、繁华)

  【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

  【背景】

  这是一首投赠词。宋真宗咸*末年,柳永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钱塘(今杭州)赏观钱塘江大潮,游览西湖胜景,想拜访任两浙转运使的好朋友孙何,又很难见到他,于是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望海潮》。让青楼歌伎传唱,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风格】

  对仕途充满憧憬,又是写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投赠词,赞叹杭州胜景与繁华,包含着对朋友政绩的褒扬赞美之意,也表现作者心目中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无论从意象画面气势或氛围来看,都更加接*于豪放词的风格,可以说是柳永词作中较特殊的一首。

  【意象、背景、丰富的情感、豪放的情怀,必须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解读——立足文本,还原历史,情感体验,全面解读】

  四、欣赏诵读【四读品味,情感升华】

  【诵读要求】读出优美的风景,读出优雅的语言,读出审美的激情。

  【诵读技巧】节奏鲜明,抑扬顿挫,适度夸张,情感丰富,读出韵味,余味无穷。

  【上片】首句读出惊喜感叹之气,“繁华”处上扬下顿为下文蓄势。读杭州风景的词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要读得婉转清丽,又要读出作者的惊艳赞叹之情,读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等富有意象特征和情感的词,要字字铿锵,读出大潮劈面奔涌而来的雷霆万钧之势,也读出观赏者的惊叹之情。到“竞豪奢”语气要上扬而有余味。

  【下片】读西湖美景的句子,意象清秀亮丽,充满闲情逸致,节奏要深情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要读出对朋友诚挚的褒扬与祝愿之情。

  五、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鼓励学生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从意象氛围、表现手法或者炼字等任一方面简单说明喜欢的理由。

  【小组讨论交流,推出代表发言,老师即时互动,注重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述能力和解读基本方法的指导,不作理解上的硬性规定。教师可以适当从学生未涉及的典型词句做延伸性的解读,与学生共同分享】

  【上片赏析“云树绕(映、掩)堤沙,怒涛卷(似、如)霜雪,天堑无涯。”】

  “绕”字写尽绿树婆娑、江堤曲折之美,“怒涛”写巨浪滔天,声势浩大,“霜雪”比喻浪花铺天盖地;“卷”字写浪滔汹涌激荡。全句写尽钱塘潮之声、力、形、;势,惊心动魄。

  【下片赏析“重湖叠巘清嘉(呼应“湖”“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数量词)”】

  “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写山中桂花之“嘉”。“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之清秀。红花绿叶,桂子金黄,莲子清香。“三秋”,从时间写桂子飘香。“十里”,从空间写荷花满湖。全句不着形色而启人联想,形、色、香具备,把西湖名胜最动人心魄最美的景致概括描述,具有强烈震撼力和联想空间。

  【祥和温馨的生活画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互文,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白天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总括,写百姓温馨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官员游乐:一是宴酣之乐,二是山水之乐。“千骑”写阵仗之大,“醉”写心中陶醉,“吟赏”写精神愉悦,无一字写情却字字关情。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好景”,字面是杭州的美景,也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友情祝愿的意味更浓厚。

  六、迁移拓展、比较鉴赏

  善于铺叙,是此词一大特色。作者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最典型的景物,一句一景,从多维时空极力铺排,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杭州的极度繁华。

  试比较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及本词对“荷花”的描述。写一段文字,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并简单说明理由。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赏析诗歌语言之美

  2、了解干谒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作业:

  1、熟读并尝试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写下:全词你认为最好的一句和最难懂的一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诵读、感知风格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宋词——柳永的《望海潮》。大家已经预*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词。

  (如有字音错误订正字音,如无字音错误,就说看来大家预*得很好,)我们诵读古诗词,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词的风格特点。老师来读一遍,请同学们听读体会。

  (教师范读)

  词的上下片风格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上片意境开阔,下片清丽婉约。(如学生答不出来,提醒学生注意上下片用词的不同。)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读出词的风格特点。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读)

  声音悦耳,情感饱满,体现出了上下片的不同风格,为什么同一首词会出现这样不同的风格呢?随着这节课的学*,我们将一探究竟。

  二、梳理品味

  昨天预*时让同学们写下初读后自己不理解的句子,这是大家所写(出示手里的页子),其中有一句诗句提出的最多(出示手里的页子),就是这一句——(ppt显示: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大家是哪里不理解呢?(解释字面意思。)字面意思正如大家所说,但是内在的深层含义就需要我们再深入研读一下了。

  1、夸什么

  比如这个“夸”字,夸的是——“好景”,有哪些“好景”呢?(学生可能会拎具体的句子),这些属自然风光,是好景色,词中还有好景况,是那些方面呢?

  (学生梳理回答,教师板书:地理位置、自然风光、都市繁华、民生安乐。)这些好景是哪个城市的?杭州。(板书)

  (10分钟)

  2、怎么夸

  ①昨天预*时请同学们写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句,大家的意向非常集中,超出百分之六十的同学写的是这一句: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既然我们这么多同学认为这句写得好,那么它好在哪里?

  (引导至意象、练字,简单说)

  好在用词恰切,好在气势磅礴,更好的是同学们读出了它是“怎么夸”杭州之景的。

  ②其实风格清丽婉约的句子也有一句特别好,咱们班也有同学提到: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我们来仔细品读品读,揣摩一下这一句词人是怎么“夸”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句诗。

  (同桌来评价一下他的描述。如好:描述很好,点评也到位;如不好:整体语言流畅,我觉得……,会更好。)

  (评价引至品味典型意象、推敲精彩词句、展开合理想象)

  “烟”字考究,写垂柳颜色鲜嫩润泽、姿态轻柔灵动,望之朦胧迷离、数量上成片成林;“画”字突出杭州城的繁华与富庶;“风”修饰“帘”,与前文“烟”字照应,更具动态美,引人遐想帘后的风情;“翠”幕,颜色浓郁,与烟柳形成色彩上浓淡相宜的层次,使整幅画面更美;(换字,珠帘罗幕。)“风帘翠幕”衔接上下句,由景而人,引出“参差十万人家”。

  ③大家已经明白了柳永是怎么“夸”的,现在请同学们品赏下片,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拿起笔,将我们心中的美景升华成美丽的文字吧!

  (3分钟时间书写,展示)

  记得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国维强调词人必须具有赤子之心,要有真情,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感动人。其实不仅是词人作词,我们鉴赏词作,也需要真情。同学们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品读者的真情真意。

  通过同学们的精彩重现,我们发现,《望海潮》这首词对景物的描摹刻画不吝笔墨,非常细致。这也正是慢词的特点。(ppt出示)请大家齐读——

  慢词,就是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与小令相比,慢词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音乐更加悠扬动听,情感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多变,景物可以铺陈渲染、细笔工描。

  (15—20分钟)

  3、谁来夸

  铺陈渲染的是都市风情,细笔工描的是杭州美景,如此情致,是柳永在夸吗?

  (提醒学生看注释。)(明确:孙何)

  4.为何柳永来写

  既然是孙何将来升迁至中书省后夸于同僚,为何这首词由柳永来写?(板书,柳永)(再读注释:投赠,为了谒见地方官孙何。)

  小结:至此我们明白了这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真正意蕴,是借祝福孙何将来加官进爵至朝廷中央向同僚夸耀他治理下的杭州盛景来夸赞孙何的治理之功。

  (教师讲述)相传,柳永到杭州后,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著名的歌女,请她在孙何的宴会上演唱。当日,孙何被吸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所作。孙何请柳永吃了一顿饭,就把他打发走了,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举荐自己。(板书,干谒诗)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这节课一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这首词的上下片风格不同,其根本原因还是由词人的写作目的决定的。孙何是地方长官,城市的繁华富庶需大手笔烘托;西湖是杭州核心景观,景色的秀美清丽需工笔细描。总之,目的决定了内容,内容决定了风格。

  大家不必觉得尴尬,在当时的情境中,这是柳永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将自己的才华适时绽放,并没有什么不对。我国的文坛上,就有很多著名的干谒诗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闺意献张水部》、《上枢密韩太尉书》)(ppt配合,显示作者)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我们只须记得词坛中有这样一位柳永,只须传唱词坛中的这样一篇经典。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带着理解和感情。(齐读)

  (5分钟)

  三、诵读拓展

  读得真好,也希望同学们能多喜欢我们的诗词经典。老师就很喜欢这首词,此时,此地,更加地喜欢,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老师是河南人,同学们是福建人,这首词是出生于福建崇安的柳永,前往当时的都城河南开封的路上所做。我们今天能在这里一起学*这首词,真的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感谢柳永给我们创造的机缘。

  所以昨天在准备这节课时,我特别有感触,依着《望海潮》的词牌,试着为柳永填了一首词,与大家分享:

  望海潮怀柳永

  才子卿相,风流倜傥,天生词人柳郎。漂泊天地,浮名忍弃,砥砺千古乐章。荷花盈十里,丹桂醉三秋,高歌徜徉。紫陌红尘,恣游狂荡,任苍茫。

  功名半生茫茫,清酒入柔肠,愁绪满腔。岸边杨柳,残月空望,遥遥再难成双。遗贤谁边向,得丧总凄凉,何须心伤。唯有低唱浅斟,缠绵醉飞觞。

  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时间仓促,遣词用字粗糙,格律*仄不严,欢迎大家批评。

  四、布置作业

  有人说,读柳永,一读《鹤冲天》,识得柳永傲骨肝胆;二读《定风波》,识得柳永恣荡真情;三读《雨霖铃》,识得柳永婉约缠绵;四读《望海潮》,识得柳永大家手笔;五读《八声甘州》,识得柳永唐人气象;最后读《戚氏》,识得柳永一生凄凉。

  请同学们课下诵读柳永的这些词作,体会不同风格柳词的语言之美。(作业,ppt出示)

  选做:

  阅读研究柳永及其词作的有关文章。

  (5分钟)

  五、板书设计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二、知识积累

  1、词牌介绍

  2、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二、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1、请同学听朗读录音(仅为参考找出瑕疵)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3、再读课文(配乐)

  朗读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4、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根据不同语句侧重某一方面分析鉴赏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诗人笔下钱塘繁华的不得了。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种植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读了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描写的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虽是传说柳永差点犯了个美丽的错误,就是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至。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太*、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2、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3、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艳羡。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五、方法探究

  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这首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六、拓展延伸:

  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七、再读课文:

  人说美景如画,然而这般美景恐怕用尽天下丹青描绘不尽,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

  八、欣赏西湖十景图片、观看《望海潮》MTV吟唱本词

  九、布置作业(任选其一)

  1、用散文句描述你所喜欢的词句

  2、图画描绘

  3、试着以诗词形式描写自己熟悉的胜地胜景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 10

  课文研*

  一、要点解析

  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其二,以无情衬有情。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二、学法指导

  1.知人论世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谒见此时正好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介*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他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以求得引荐。所以,词中不乏溢美之词。

  柳永写《雨霖铃》,正是他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由于封建时代文人政治命运难以自持,加上交通等经济条件落后,离别就给予青年男女以爱情的深沉打击,给予漂泊游子以羁旅愁苦的悲叹。《雨霖铃》正是这两个方面感情的真实流露。

  2.正确看待《望海潮》引发的种种传说。

  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扬鞭渡江之志。”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金兵南下,给南宋统治者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当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所决定的,与柳词本无直接关系。从传说中可以看出《望海潮》的影响之大。

  3.诵读指导

  《望海潮》词“音律谐婉,词意妥贴,承*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以,朗读时应该注意音律的和谐,语势的激越。

  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有总起夺势之妙,朗读要在“繁华”处升调且停顿,为下文的朗读蓄势。下文从三方面铺叙,朗读由三个层次推进,逐一昂扬,至“竞豪奢”到高潮。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宁静的生活,朗读语气*缓和乐,“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领字,朗读要作较长停顿。最后两句是祝愿之辞,朗读时语气诚恳,节奏和缓。

  《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朗读时当声情哀婉缠绵。如“寒蝉凄切”“切”字为韵脚,要读得鲜明;尾音拖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的“竟”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念去去”的.“念”是领字,要稍重、稍停,拖音以带出下文;“酒醒何处”的“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那堪”二字要稍重,随后的“冷落清秋节”稍缓;“便纵有千种风情”中,“便”字要顿住,“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里表达苦痛无奈之意。

  三、延伸拓展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到宋代成了“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⑶本来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望海潮》就与所写内容相关。但绝大多数的词的内容都不是用词牌“本意”的,如《雨霖铃》。因此,有的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3.词的分类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基础测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B.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华fán帘幕mù参差cī叠巘清嘉xiàn

  B.罗绮qǐ钓叟sǒu箫鼓xiāo吟赏烟霞yín

  C.寒蝉chán骤雨zhòu暮霭ǎi良辰美景chén

  D.凝噎yē经年jīng甘霖lín兰舟催发cuī

  3.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今日的钱塘江岸,一派繁荣景象,大厦拨地而起,长桥飞跨而过,只感觉钱塘江畔繁华中更多了一份宁静。

  B.“夕阳萧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明清早已流传。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首次将其改变为丝竹合奏。

  C.黄庭坚在《东坡先生真赞》里写道:“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见其对苏东坡的赞美和敬仰。

  D.在傍晚的最后一线余晖从窗前消隐时,我正趴在桌边,透过窗台,庸懒地望着天际的尽头,俨然沉溺于一幅水墨山水。

  4.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C.慢词就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D.词牌一般是与词的内容相关的。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望海潮》写的就是杭州胜景等。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5.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请就本词的上片举一例说明“点染”手法的运用。

  答:

  6.赏析“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词中的妙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对《雨霖铃》的鉴赏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实写送别之境,但更是借痛楚的声音、萧条的景物、伤情的地点,映衬出了词人内心深沉的痛苦。从而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相生。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将“别”字形象化,把彼此眷恋之情、无穷的离别之恨、无可奈何之心表现得神情逼真,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由“念”字领起,实写离别之后的情形。浩淼的烟波,沉重的暮云,高远的天空,这些景物全都笼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欲与情人再相见的无期。

  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刻画得细致入微。“虚设”表示良辰美景已经成为虚空的妄想,正因为这样,词人由己推人,设想未来,才更感受这次离别的痛苦。

  8.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情景交融的手法。

  答: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少年游

  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①?狎兴②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注:①前期:指旧日之志意心期。一说指旧日的欢爱约期。②狎兴:失意时狎玩之意兴。

  9.赏析“高柳乱蝉嘶”与“寒蝉凄切”中“乱”与“寒”的表达效果。

  答:

  10.联系全词,分析“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所表现的失意之情。

  答: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11.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答:

  12.曹操的《短歌行》里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句。比较其中“对酒当歌”所表达感情的不同。

  答: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释]陈亮曾在宋孝宗与金约和之后,上《中兴五论》,没有结果。以后又向孝宗连上三书论恢复方略,受到朝廷攻击,斥为“狂怪”。他在长期的乡居生活中,报国之志未衰,曾在自己的家里葺治小圃,有柏屋三间,名之曰“抱膝”,这是用诸葛亮的典故,可以看出他的志趣所向。

  13.词中“槐枝啼宿鸟,冷烟浓”的“冷”字和“小楼愁倚画阑东”的“愁”字,好在哪里?请结合词句进行简析。

  答:

  14.“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运用了什么典故?其寓意是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5.词的上阕“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6.词作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

  四、片段写作

  根据《望海潮》的诗意,展开联想,扩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画面,约200字。


《柳永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2)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优选【5】份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1

  一、设计意图:

  《雨霖铃》是一篇情真意挚的美文,对这首词的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读 通过听录音,把词中的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美。

  2、赏 赏析这首词画意美应作为教学切入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重点,赏析拟分三层。

  ①意境赏析——柳词画意美;

  ②语言赏析——柳词语俗;

  ③风格赏析——柳词婉约。

  3、背 当堂检查。

  二、设计实施:

  1、导入新课:

  2、明示学*目标:(投影)

  3、简介作者:(投影)

  4、听录音:

  ①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七个字概括)

  ②分别划出写景和写情的句子。

  5、学生诵读(个别读、齐读)。

  6、意境赏析:

  △长亭 兰舟 江水 寒蝉 (实景)

  △杨柳岸晓风残月

  暮霭沉沉楚天阔 虚景

  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7、语言赏析。

  ①写景 ②写人 ③写情

  8、风格赏析。

  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词的不同,看出婉约派词的特点。

  9、学生诵读背诵。

  10、课堂检查。

  11、课堂小结。

  12、布置作业。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行班,成绩在年级*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基础一般,学*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

  预设学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

  【课情前置】

  (1)学案批改评分

  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

  得分

  (2)作业批改评分

  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

  得分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情景设置】

  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标

  (A级)问题一

  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

  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

  (B级)问题一

  中国*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

  (B级)问题二

  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情景交融

  (B级)问题三

  探讨古典诗词中代表性意象的内涵。

  (1)意象内涵——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思人、思乡。

  意象内涵——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即挽留之意,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意象内涵——风

  古语有云: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B级)问题四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历来被称颂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B级)问题五

  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都是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眼前景,哪些是虚设景?

  虚实相生

  (B级)问题六

  根据以上的分析,总结本词的艺术特色。

  创读拓展(以下项目供选择):

  1、诗意仿写:从词作核心意象中任选一二,尝试创作一首小诗;

  2、为词配画:根据词作意境,为课文配上一幅插图,并说明你的构思。

  四、练测拓展、达成目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凄切(qiè)执拗(niù)良辰美景(chén)

  B、凝噎(yè)吮吸(yǔn)遂心如意(suì)

  C、辑录(jí)恪守(kè)数见不鲜(xiān)

  D、血液(xuè)脑髓(suǐ)兰舟催发(fà)

  2、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我们感受了柳永和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学会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这两种表现手法。这首词的确具有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了,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感受蕴含其中的无尽韵味!

  【布置作业】

  1、背诵

  2、优化学案相应练*题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意象、把握情感;鉴赏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与元二之间的“酒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柳永,一起去感受他笔下的离愁别绪,共同来学*柳永的《雨霖铃》。

  2、作者及背景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雨霖铃》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之情,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介绍词牌名《雨霖铃》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词牌本身含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4、整体感知诵读指导朗读分为三个阶段

  音读—读音无误字正腔圆准确清晰

  义读—自然流畅停顿科学重、拖音合理

  情读—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词人的情感

  请一位学生读,正音。

  第一、要注意断字。如“对长亭晚”

  第二,有几个地方要把感情读到位,如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要读得短,要读出词的凄切之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读对的地方加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补充)听读,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作者的心声吧。(注听节奏、语气和情感)自读,体会感悟词人的情感

  5、研读、鉴赏手法

  (一)《雨霖铃》是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词中自然饱含着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是如何抒发呢?引导学生说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你认为哪些意象最能触动人的离愁与相思呢?任选一两处进行赏析!

  鉴赏诗词要点

  内容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什么意境?情感抒发什么情感?技巧运用什么手法?

  语言如何赏析品味语言?

  赏析思路

  表现手法+意象+意境+情感或表现手法+翻译+情感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分析:“寒蝉”:特指秋天的蝉,天气转凉,此时的蝉生命即将终止,再也不像夏天时没日没夜嘶叫不已,它的叫声凄凉悲切。

  “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负责给驿转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味,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唐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享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骤雨初歇”:一阵急雨刚停。赏析:这句诗句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手法)寒蝉、长亭、日暮、雨歇,(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意境)。这一句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分析:“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京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别离的情绪也是暗淡的。

  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暗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途?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暗淡的'色彩,这样一来,给予读者的感受就不光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赏析:这一句运用了融情于景,虚景写实情的手法,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析:柳:“柳”的谐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俗,所以在许多送别诗中都会出现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晓风:拂晓的风凄冷,用凄冷的风写凄冷的情。残月:月有阴时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即为相似。词人面对一钩残月,唤起了他孤独意识、月光清辉,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词人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千古传唱的名句,作者把“杨柳”“风”“残月”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一幅画面,让人体会到愁更愁。这几句也是作者的想象,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是虚写之景。

  赏析:此句为词人想象之景,是虚景,融情于景。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面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词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二)词人写景时运用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何为虚?何为实?实写,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写就是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6、课堂总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结合),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

  《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板书:(线索)(重点),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

  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解说】

  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

  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别后情(明)(暗)“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

  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别前:勾勒环境、凄清、萧瑟

  雨霖铃,柳永,

  (线索):帐饮无绪、兰舟催发、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情景:伤离别、别时

  描写情态:留恋、难舍、交融、

  (主题):望空凝思、情意绵绵、

  (特点):良辰美景如同虚设别后:刻画心理伤感、苦涩千种风情无人诉说

  柳永词《雨霖铃》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借助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知识目标:

  ⑴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 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⑶ 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开拓知识面。

  4、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板书:雨霖铃)

  二、有关词的常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0字以上

  四叠四片

  三、作者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是宋词婉约派的宗师,是北宋致力于作词的第一人,他的作品《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四、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听读要求: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是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注意把握感情基调,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⑴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⑵ 竟无语凝噎“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本句是人物情感的高潮。)

  ⑶ 念去去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⑷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⑸ 更那堪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⑹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更”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五、探究赏析

  1、学*上阕: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2、学*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⑴ 教师引入:下阕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样是写景但下阕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

  教师边板书: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

  ⑵ 教师点评学生发言,深化学生认识。

  关于酒: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关于月: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关于风: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六、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七、作业

  背诵、预*下一课。

  【附板书】

  别前 景语(实):寒蝉、骤雨

  长亭、兰舟

  融 虚

  雨 情 实

  霖 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入 相

  铃 景 济

  别后 景语(虚):烟波、暮霭

  酒、柳、风、月


《柳永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3)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优选【5】篇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作者简介:

  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 对 长亭晚,(2) 骤雨初 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 面对着 正是傍晚的时候 急雨刚刚停歇 凄切: 形作动。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 帐饮(3) 无绪(4), 留恋处 兰舟(5)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 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怀呢?

  执手 相 看 泪眼, 竟无语凝噎(6)。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 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 阻塞。话: 动词,说。

  分析: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 暮霭(8) 沈沈(9)楚天(10)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 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 极言路途之远。烟波: 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 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上阙: 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写景抒情显得黯淡凄清)

  多情自古 伤 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 复,又。那:何、怎。

  堪: 承当、忍受。清秋: 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今宵酒醒 何处?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夜 时(身在)哪里,(也许在) 边(面对那)晨风和

  晓: 早晨。残月与满月相对,指阴历初的新月。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

  此去 经年(11), 应是 良辰好景 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美 (也该是)形同

  应: 该。良辰: 美好的时辰。此句意为: 良辰好景应是虚设。

  便纵 有千种风情(12),更 与何 人说!

  就算是 多少 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 极言其多。风情: 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 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下阙: 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二、结构严密,重点分明:

  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三、关于本文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柳永在这首词里放笔直书,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昔人所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吹剑录》),说明本词所含的乐曲适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转而且凄楚,动人心弦,这是与内容的缠绵多感起着配合作用的。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2)骤雨初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凄切:形作动。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帐饮(3)无绪(4),留恋处兰舟(5)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怀呢?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暮霭(8)沈沈(9)楚天(10)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上阙: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写景抒情显得黯淡凄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夜时(身在)哪里,(也许在)边(面对那)晨风和

  晓:早晨。残月与满月相对,指阴历初的新月。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

  此去经年(11),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美(也该是)形同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此句意为:良辰好景应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12),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多少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下阙: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二、结构严密,重点分明:

  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三、关于本文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柳永在这首词里放笔直书,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昔人所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吹剑录》),说明本词所含的乐曲适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转而且凄楚,动人心弦,这是与内容的缠绵多感起着配合作用的。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

  (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6、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江淹曾经写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写离别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铃》。[板书课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

  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

  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 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 (虚写) 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 ,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注意从离人心理的矛盾现实的无情入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注意抓离人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意从该句的空间感、色彩感入手体会“念”而难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注意从白描手法、想象虚写、景语皆情语、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体会)明确:杨柳离,晓风冷,残月缺,更酒醒。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注意抓想象、反问、虚词等体会情感中的无限怅恨!)

  (六)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全词。

  2、 查找有关描写离别的诗词或文章,比较鉴赏。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

  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润州,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2)骤雨初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凄切:形作动。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帐饮(3)无绪(4),留恋处兰舟(5)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作品用“留恋处”结合上下文,表明“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怀呢?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拉着手互相看着饱含泪水的双眼竟喉咙哽噎(连半句话也)没有说

  噎:阻塞。话:动词,说。

  分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以上是实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烟波,暮霭(8)沈沈(9)楚天(10)阔。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烟波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极言路途之远。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

  分析:结句望空凝思,情意绵绵。这里,一个“急”字,一方面紧扣上文的“无绪”,接榫自然,同时领起结句,把*景和远景连成一片;另一方面,这个“念”字贯注到下阙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带景,在结构上有结有领。

  上阙: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分析: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写景抒情显得黯淡凄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怎能(叫人)忍受,竟值这冷落的清秋节

  伤:动词,忧愁、忧思,这里作意动,以……为伤。更:复,又。那:何、怎。

  堪:承当、忍受。清秋:凄凉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笔紧承上阙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这样,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具有普遍意义提了出来,丰富了主题,同时也呼应上文,点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作者驰骋想象,并运用以情带景的写法,唱出了传诵一时的名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夜时(身在)哪里,(也许在)边(面对那)晨风和

  晓:早晨。残月与满月相对,指阴历初的新月。

  分析:

  从呼应上阙来看,“酒醒”遥接“帐饮”,尽管“帐饮无绪”然而借酒浇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设问,倍增惆怅。从以情带景来看,顶承“念去去千里烟波”,尽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凉的心情随着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觉孤寂;从意境上看,推想与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时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梢头。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杨柳”就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在这个时刻,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作品铺写到这里,似乎已经词绝意尽,然而作者却宕开一笔,思绪又转入新的境地。

  此去经年(11),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美(也该是)形同

  应:该。良辰:美好的时辰。此句意为:良辰好景应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12),更与何人说!

  就算是多少又(能)跟什么人诉说

  千种:极言其多。风情:深情密意,旧指男女之间的情恋。

  分析:

  作者进一步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见时难别亦难”,如此离别,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然后以“此去经年”的孤寂冷寞来收束整首词,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下阙: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小结:

  一、对本词的评价: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二、结构严密,重点分明:

  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怀人,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由“寒蝉凄切”想到“酒醒何处”,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暮霭沉沉”想到“晓风残月”,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

  三、关于本文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本词中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细致。

  柳永在这首词里放笔直书,让双方的内心感情都尽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胜的手法。这是适合多数市民欣赏趣味的,他们一听就“入耳酸心”,以获得感情上的充分满足。

  昔人所谓“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吹剑录》),说明本词所含的乐曲适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转而且凄楚,动人心弦,这是与内容的缠绵多感起着配合作用的。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离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柳永《雨霖铃》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关于柳永 :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柳永的诗歌进一步赏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

  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

  (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二、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三、作业

  1、诵读

  2、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柳永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4)

——凉州词教学设计3篇

  一、教材说明

  我所执教的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古诗二首的第一课时,《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2个生字,练*写好6个汉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二、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探究、自读互读诗歌。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来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来悟战争的残酷,悲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在教师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是似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的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一个由于时间紧,学生的带着感情的诵读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一、教材说明

  我所执教的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古诗二首的第一课时,《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2个生字,练*写好6个汉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二、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探究、自读互读诗歌。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来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来悟战争的残酷,悲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在教师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是似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的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一个由于时间紧,学生的带着感情的诵读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引出课题。

  有一位诗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之涣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解释题目。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在凉州传唱的一种乐曲名。这种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事情。

  2、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出示幻灯片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看着这幅画面,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二)品读诗句。

  1、学*诗歌前两行。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特点,刚才大家所描绘的,便是这两行诗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出示诗句)

  (2)读一读这两行诗,谈谈你的理解。

  (3)可见黄河的源头之远,流程之长,是令人惊叹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有感情朗读)

  (4)对于这条养育了我们无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还有不少诗人也在咏叹它。(出示幻灯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唐。王昌龄《旅望》“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唐。王维)引读:XXX曾这样说……;在XXX眼中,读。

  (5)在王之涣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接着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移到*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呢?。用一个词语描述。(幻灯片)

  (6)诗中的“一片城”相对于“万仞山”而言,(边板边说)它只能是苍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作者将他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什么?(城的孤单)(板“孤”)一个片字写出了这座城的单薄而渺小。理解:“孤城”指哪座城?玉门关在古代是没有居民的,只有守卫边关的战士。古人作诗时,句句斟酌,字字推敲,因此才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的名句。

  (7)回读诗句: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远远的似乎与白云相接。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这是何等的`凄凉。再读这两句诗。

  过渡:“万仞山”之中的“玉门关”是孤独的,在这茫茫的戈壁滩,只有玉门关这座城是孤独的吗?还有谁?

  2、品读后两行。

  (1)是啊,在这人烟稀少的茫茫戈壁,他们又怎能不孤独呢?(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板书)(折柳枝送别本是唐朝的一种风俗*惯,有挽留的意思。春风迟迟不到,杨柳又怎么会发芽呢?读。羌笛指什么?想象此时此刻他们吹奏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调?杨柳在这里也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关于士兵边塞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幻灯片出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3)在这茫茫戈壁,孤独的战士们在等啊,盼啊,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除此之外,这些远离家乡的战士,还在盼望着什么?

  (4)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你能明白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早日与亲人团聚呢?把这种埋怨的心情读出来。

  ②谴责和憎恨。渐渐地,这种埋怨已经变成了谴责与愤恨。读出你的愤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埋怨也好,愤恨也罢,但是这些通通都无济于事,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因此,这“春风”的另一层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拓展延伸。


《柳永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5)

——《词》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

  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内容。

  4、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

  2、理解歌词内容。

  3、指导学生读书。

  教学过程:

  1、在上节课学*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讲解本首歌词的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欣赏歌曲,从中体会歌词充满战斗豪情,奔涌着奋勇抗战的激情。

  2、教师范读,强调读时注意事项,要读出激情。

  3、学生齐读,指名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读后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作者是通过两部分进行表达,先描绘了抗战时期黄河的宏伟壮观。诗人勾画出一幅山河壮丽,人欢马跃,气势磅礴的抗日画面。再写描绘抗日将士机智、勇敢战斗的情景,进而抒发了誓死保卫祖国的凌云壮志。先总写“抗日英雄真不少”、再写英雄们的战斗姿态,最后抒发了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作特点:

  (1)写物赞人的手法巧妙运用。

  (2)豪放、激昂的呐喊。

  5、积累内化。朗读并背诵这首歌词。

  6、写字指导。

  (1)读的字中应注意“逞”的读音是翘舌音。

  (2)指导写注意“矛”不要丢掉下面下面的一撇。

  7 作业:搜集《狼牙山五壮士》的有关资料。

  教材说明:《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写的一首歌的歌词。

  《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歌曲用悲怆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早日收复失地的期望。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此歌迅速在全国传唱,悲怆的旋律震撼人的心灵,也唤人猛醒。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

  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内容。

  4、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

  2、理解歌词内容。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由于本首歌词,与学生生活经验距离远。所以教学时先要将歌词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将清楚。让学生先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如何践踏*大地,使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在体会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课上汇报搜集来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材料。了解当时的*人民遭受到的苦难。可指名介绍,也可展示材料。

  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先将歌词读通读顺,在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读后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作者通过三部分进行表达的,先叙述家乡是如何美好,在说苦难的来临。最后是人民盼望早日回到家乡。)

  2、积累内化。朗读并背诵这首歌词。

  3 写字指导:“衰”字不要丢掉中间的横。

  4、作业

  这首歌中的“我”指的是什么人,他的心情怎么样?歌中唱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400首,各类文*百篇。二、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首词的思想内容,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悟作品的方法,学*诗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对诗词的鉴赏、感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老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

  诵读、讨论、感悟、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诗词的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导入。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朗诵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推荐读或指名读。

  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三、结合注释理解字面义

  四、介绍作者及词作的相关情况

  五、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

  ⑴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⑵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究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2、《渔家傲》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定)

  ⑴说说词作的主要内容

  ⑵塞下风景异在何处?

  ⑶燕然未勒归无计,应如何理解?

  ⑷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失泪应如何理解?

  ⑸赏析千章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方式学*下面两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4、《望江南》问题组:

  ⑴《望江南》是如何一步步铺写思好的内心感受的?

  ⑵赏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菽洲。

  5、诵读赏析:

  在理解词作的基础上,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这两着词,并谈谈更欣赏哪首词,理由是什么?

  6、拓展练*:

  假如范仲淹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7、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学到及感悟到了什么?

  8、巩固练*:

  默写会《渔家傲》《望江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温庭笔下思妇的无限惆怅,跟着范仲淹去领略了壮阔的边塞风光,今天,我们将追随苏轼出猎,和辛弃疾感受军旅生活,感悟李清照连船都承载不动的愁怨。

  二、诵读课文(步骤同上节课)

  二、结合注释理解字面义

  三、介绍作者及词作的相关情况

  四、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同上节课)

  1、教师导学:

  上节课,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方式学*下面三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2、《江城子》问题组:

  ⑴苏词的上片好比是一幅太守出猎图。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

  ⑵苏轼一贯主张加强防备,保卫边疆,本篇也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说说词作是如何表现的。

  ⑶该词用了哪些典故?

  2、《武陵春》问题组:

  ⑴在《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⑵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3、《破阵子》问题组:

  ⑴上片和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

  ⑵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北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4、诵读赏析:

  在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这三首词,并谈谈自己更欣赏哪一首词,理由是什么?

  5、拓展练*:

  ⑴搜集古诗词中与酒有关的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⑵搜集古诗词中写愁的诗句,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6、小结:

  学生谈节本课学到及感悟到了什么?

  7、巩固练*:

  背诵、力争默写会五首词。

  【教学目标】

  1、学*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课文赏析

  1、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⑴ 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上,白居易吟诗《醉赠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⑵ 赏析诗歌:

  ⑶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 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 颈联写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 尾联又有何用意?

  分析: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赏析《赤壁》

  ⑴ 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杜牧黄州刺史时。赤壁是东汉献帝13年,周谕大败曹操。但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岗,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⑵ 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

  ⑶ 赏析课文:

  ⑷ 思考:

  ①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起?

  ② 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的力量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③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乔”在文章中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切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④ 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叙事──议论)

  ⑸ 指导背诵

  3、赏析《过零丁洋》

  ⑴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逃脱,后继续黑心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之元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⑵ 朗读感知课文:

  ⑶ 讨论思考:

  ①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② 颌联“风飘絮”“雨打萍”各比喻了什么?

  ③ 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分析:首联:回顾诗人经历:诗经书入仕途

  走兵抗元,频繁战斗四年

  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用比喻修辞)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日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小结: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赏析:《水调歌头》

  ⑴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在任密州大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象。但词中由抑郁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一首。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书,余词尽废。”

  ⑵ 讨论思考:上片:

  ① 开篇疑问的作用何在?(透出一位政治上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② 理解“归”、“琼楼玉宇”(明指月宫暗指朝廷)“不胜寒”(明写对月宫气候想象,暗抒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感受)

  ③ 理解“何似在人间”中的“人间”?(指密州,是双关,既与上天呼应,又与朝廷相对)

  小结:上片写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

  下片:

  ①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的转移、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寄寓了怀念子女的手足深情。

  ②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怀(开阔胸怀)

  ③ 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态度?(表达了诗人要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祝愿,并表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结: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

  5、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⑴ 背景介绍: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生活。

  ⑵ 朗读课文

  ⑶ 赏析:划分层次:

  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后二句:写作者的感慨

  ⑷ 思考讨论:


《柳永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6)

——《词》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2.熟读并背诵诗词。

  3.品味词的语言,体会意境。

  4.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诗词。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意境。

  3.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渔家傲》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开始学*两首词,回顾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词”的文学常识,“词”的哪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别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标题;分上、下两片

  3.派别:婉约和豪放

  二、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诵读

  1.听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翻译全词

  参考: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五、赏析语句

  1.从诗词的第一句,我们可以得知哪些内容?

  明确: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

  2.词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着重表现了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

  3.从“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可以读出哪些内容?

  明确:

  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之地的荒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夹杂着风吼、马嘶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

  “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4.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渲染了悲凉、肃杀的气氛。

  5.“浊酒一杯家万里”表现了守边将士怎样的心情?

  明确:“浊酒一杯”,举杯消愁,消思乡之愁苦;“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强烈的思家和归家之情。

  6.将士为何难以归家?这原因中体现了词人和守边将士怎样的情感?

  明确:“燕然未勒归无计”

  补充:“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

  渴望建功立业。热爱国家。

  7.“羌管悠悠霜满地”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明确:听觉和视觉。

  8.“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泪包含哪些情感?

  明确: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小结: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六、拓展阅读

  边塞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七、作业

  背诵并诗词。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写景:塞下秋景(异)

  抒情:思乡、爱国

  教材说明:《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写的一首歌的歌词。

  《松花江上》是一支震撼人心的抗战歌曲。歌曲用悲怆的旋律诉说了故土沦丧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表达了抗击日寇的决心与早日收复失地的期望。发表后,强烈地触动了*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此歌迅速在全国传唱,悲怆的旋律震撼人的心灵,也唤人猛醒。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

  2、体会当时日本侵略者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内容。

  4、学会并掌握文中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

  1、了解歌词中发生事件的时代背景。

  2、理解歌词内容。

  教学过程:

  1、读书指导。由于本首歌词,与学生生活经验距离远。所以教学时先要将歌词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将清楚。让学生先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如何践踏*大地,使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在体会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首先要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课上汇报搜集来的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材料。了解当时的*人民遭受到的苦难。可指名介绍,也可展示材料。

  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先将歌词读通读顺,在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读后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作者通过三部分进行表达的,先叙述家乡是如何美好,在说苦难的来临。最后是人民盼望早日回到家乡。)

  2、积累内化。朗读并背诵这首歌词。

  3 写字指导:“衰”字不要丢掉中间的横。

  4、作业

  这首歌中的“我”指的是什么人,他的心情怎么样?歌中唱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然而,不自量力的人类却妄图面对充满了母性关怀和父性智慧的自然说:“我要征服你!”快看看这篇文章,望我们保持理智的清醒和灵魂的温情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然后围绕问题: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进行思考,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第1段:人类“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2段:大自然窃笑人类。

  第3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4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5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第6段:人类的智慧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第7段:人类只是宇宙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8段:宇宙本身就是硕大的永恒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宇宙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第10段:在宇宙中处处都是人类的兄弟。

  第11段:我们应当视其他生物为我们*等的生命,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我们自己。

  三、语言品读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以课后“研讨与练*二”为例)

  四、反问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如: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3、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4、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5、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五、质疑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维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2、 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 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 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6、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六、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七、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时在文字里我们也读到了作者一种大生命观:生命*等,生命尊严的理性之美和人文关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之美好境界当是人与自然真正和谐之境界。

  【教学目标】

  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特色。

  2、学*初步的解读诗歌的方法。

  3、体味诗歌语言美和艺术之美。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⑴ 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生*

  ⑵ 刘禹锡、杜牧、文天祥、苏轼、张养浩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⑶ 有关赤壁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

  ⑷ 文天祥生活的历史背景

  ⑸ 我国古代词的主要特点

  ⑹ 我国古代散曲的主要特点

  ⑺ 搜集你所喜爱的名词名曲,并试分析一二。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1、导入:*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抒**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五首艺术价值极高的古代诗歌。

  2、研读:

  教师列出研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品其诗,体其情,学其法。

  ⑴ 品其诗:学生通过多角度地反复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基本明确诗歌字面的含义,且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将其精髓翻译出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拘泥于字词的释义,更忌逐字逐句的翻译。

  ⑵ 体其情:要注意启发学生在研读诗歌过程中挖掘诗歌的隐藏在字面之下的真挚的情感。因为诗歌是诗人情感运动的轨迹,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七情”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在诗歌中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境,给读者以多种多样的审美的感受。诗人情感越真,诗就越美。要注意学生是不同的审美主体,对诗歌情感有多样的解读是正常的,不要强求整齐划一。

  ⑶ 学其法:诗歌之所以多样很大程度是由于诗歌具有丰富的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方法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从《诗经》的赋、比、兴直至现代诗歌的多元手法都是值得大家学*的。解读诗歌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借鉴吸收。

  3、研讨: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从诗歌的含义、作者的情感、诗歌的手法三个角度来共同解读诗歌。

  ⑴ 散读、范读、齐读诗歌

  ⑵ 研读《酬乐天扬州*上初逢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品诗:我被贬至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已二十三年了

  体情: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痛苦而又孤寂。

  品诗:我怀念旧日好友只能徒劳地吟诵《思旧赋》,回到了故乡已经物是人非。

  体情: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⑶ 教师小结

  ⑷ 学生学法

  ⑸ 课堂背诵

  4、自主活动:

  ⑴ 四人小组自主选择诗歌一首

  ⑵ 运用学过的方法讨论研读诗歌

  学法:用典“闻笛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烂柯人”晋人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品诗:破旧的沉舟之侧百舸争流,孤寂的病树之前万木正春。

  体情: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柳永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7)

——《浪花》教学设计合集5篇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透过语言的美来感受浪花的美,领悟到三个孩子愿望的美好。

  3、通过朗读诗歌,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仿照课文,想象说话。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孩子看到浪花所想到的内容,体会他们的理想。

  2、品味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浪花像什么及孩子们玩耍的乐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个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这个地方是哪儿?(播放海浪声音)

  2、看,浪花正唱着动听的歌在欢迎我们呢!

  3.看着这些浪花,你想说什么?

  二、初读感知,扫除障碍

  1、是啊,大海无边无际,海水哗哗地唱着歌,拍打着海岸,卷起朵朵浪花,人们光着脚丫在海边追赶浪花,别提有多快乐!现在,让我们做好准备,闭上眼睛,老师马上带你们去看浪花了。出示课题(教师有感情地读课文,初步感知全文)

  2.听完了,你最想说什么呢?

  3、诗歌这么动听,想不想读?下面就请大家自已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读不来的字怎么办?(问同学或做上记号)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现在诗歌里的词娃娃跑出来和你们见面了,看看你认识吗?

  (脚丫稻穗连天涯潜水服黑鲨马鬃彩绸抚摩甩尾巴金疙瘩)

  (1)现在哪个自信的小老师愿意带大家读一读?(指2、3名当小老师带读)

  (2)大家自己能读了吗?(直接读)

  (3)指名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再结合图片随机理解“稻穗、马鬃、彩绸”等词的意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田里的稻谷已经熟了,沉甸甸的稻穗压得稻杆抬不起头来。马鬃是在马的什么地方?彩绸是布料的一种,柔软滑爽、高雅华丽、色泽鲜艳、光彩夺目。

  (4)指导朗读“哗--哗”(听,浪花在唱歌,怎么唱的,读一读)让我们加上动作再读浪花的响声。来,它奔跑起来了(哗—哗—),它像美丽的彩绸(哗—哗—),它又像孩子那轻柔的小手(哗—哗—)

  4、诗歌中最难的词语我们都会了,相信再读诗歌肯定会更加流利了。请小朋友们再读课文,不过这次的朗读老师还有个要求。(出示朗读要求:在这3个孩子眼里,一束束浪花像什么呢?请用铅笔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5.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

  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一束束浪花像马鬃,万马奔腾甩尾巴。

  一束束浪花像彩绸,万里海疆铺彩霞。

  一束束浪花像小手,抚摩孩子的小脚丫。

  三、深入学*课文,感受浪花的美丽和孩子愿望的美好。

  (一)“一束束浪花像问号”

  1.老师想先选一束我最喜欢的浪花送给大家。(师范读)

  2.因为老师很喜欢这束爱提问题的小浪花,同样也喜欢爱提问题、认真学*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3.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听见无数的浪花都争着跑过来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在提问呢!我们也来模仿一下小浪花的声音好吗?(生模仿)我还想听听浪花由远而*的声音,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指导朗读“哗—哗—”)

  4.看老师手势分组朗读,读出浪花由远到*,一浪接一浪的感觉。

  5.让我们开开心心地把第一小节连起来读读吧!

  过渡:下面老师想听你们来读,选一束你最喜欢的浪花吧!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二)“一束束浪花像稻穗”

  1.一起读读这句话。

  2.“连天涯”说明什么呢?形容什么也能用“连天涯”呢?(沙漠、草原……)能通过朗读把“连天涯”的感觉读出来吗?

  3.其实,在这一束束的浪花里,还包含着一个孩子美好的愿望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孩子的愿望。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想让海水变淡水,哗啦哗啦浇庄稼!”)为什么让海水变淡水?(因为我们地球上的淡水已经越来越少了,如果海水变淡水,庄稼就有了充足的水分可以吸取,那时庄稼会长得更加茂盛,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农民伯伯也会有更大的丰收。)

  5.这个孩子的愿望是多么美好啊!浪花听了可高兴了,不住地欢叫着(引读“哗—哗—”)能把浪花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6.这个孩子想着想着,眼里一束束的浪花仿佛变成了一束束沉甸甸的稻穗,一大片一大片,一直连到了天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句话——一束束浪花像稻穗,绿浪滚滚连天涯。

  7.谁愿意带上孩子美好的愿望来读这一节。(指名读—女生读)

  (三)“一束束浪花像马鬃”

  1.为什么喜欢这束浪花呢?

  2.让我们来看看“万马奔腾”的场面吧!(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3.哪个小朋友能读出万马奔腾的气势呢?(刚才**读得很好,但老师怎么听都只是一匹马在奔跑啊。谁来出出主意,怎样读才能有“万马奔腾”的气势呢?)

  4.生齐读。

  5.在这束气势澎湃的浪花里又藏着孩子怎样的愿望呢?谁来替这个孩子告诉大家?(出示句子)

  6.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勇敢、敢于冒险、自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探险、戏、黑鲨)我们勇敢地来读读这句话吧!

  7.这个“戏”字也道出了孩子心底另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有一天动物和人类也能像朋友一样一起友好地玩耍。

  8.让我们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和万马奔腾的气势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一束束浪花像彩绸”

  1.自由读读这句话,你脑中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2.这里的“金疙瘩”指什么呢?(其实海底就像一个金库,等着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去开启,那里不仅有许多的鱼类,藻类,还有石油,天然气、煤……像这里的“金疙瘩”就是指海里无穷无尽的资源。)

  3.听了孩子的愿望,海浪也和人们一起来欢庆,听,它又一次唱起了欢快的歌(出示“哗—哗—”)

  4.请喜欢这些浪花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五)“一束束浪花像小手”

  1.你觉得这是一束怎样的小浪花?(温柔)从哪里看出来的?(抚摩)

  2.请女生一起来当当温柔的小浪花吧!(指导朗读)

  四、感受比喻的美

  1.(再次出示5句话)读一读,说说你发现这5句话有什么特点?(比喻句)它们分别把浪花比作什么?

  2.是啊,用了比喻,浪花在我们眼里就更可爱,更美丽了。

  五、有感情朗读,再次感受浪花的美和孩子愿望的美好

  千资百态的浪花,多么美好;三个孩子的愿望,多么美好。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浪花,再来听听这些孩子美好的愿望吧。(伴乐有感情朗读整首诗)

  六、拓展

  1.老师很想知道在我们班小朋友的眼里,浪花又像什么呢?(说不出,看图片提示)谁来说说?(出示句式:一束束浪花像______,_________。)

  2.看,只要把同学们刚才说的填上去,再加上“哗哗”浪花的声音,这就成了和课文中一样的一节小诗了,小朋友们也是个小诗人了。

  我想_______,

  _________。

  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____,

  _________。

  六、小结

  今天我们去海边玩了一趟,欣赏了美丽的浪花。你们开心吗?那就让我们开开心心地回家吧。

《浪花》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的要求:

  1、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浪花来了两次,来干什么。

  2、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及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喜欢小浪花从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小浪花的淘气可爱。

  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多媒体电脑。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生词卡片,复*所学生字词。

  浪花,贝壳,小虾,篮子,轻轻的。

  2、同学们,你们想看浪花、贝壳、小虾吗?让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看吧。(多媒体电脑播放海边景色和浪花声。)

  二、运用多媒体看图导句,学词学句。

  1、同学们快来看呀,我正在沙滩上玩耍,谁来了?(浪花)。浪花来做什么?(搔脚丫,送贝壳和小虾,解释“搔”)。是啊,浪花一共来了两次,第一次来搔我的小脚丫,第二次给我送来了贝壳和小虾。(文中哪个自然段是在写浪花来搔脚丫,哪个自然段是在写浪花给我带来贝壳和小虾?)齐读课文。

  2、哪个自然段在写浪花第一次来搔我的脚丫?(第一自然段)。

  第一段中的哪句话呢?用“———”勾出(请三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同桌讨论勾画)。

  课件展示①

  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

  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3、讲读第一自然段。

  ①、浪花第一次来,是怎样来到我身边的?(板书:轻轻、走)。

  ②、你能发发声音,做做动作,表演出来吗?

  ③、课件展示比较句子。

  比较句子。

  浪花迈着步子走来。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

  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不要“轻轻的”好吗?为什么?

  比较读这两句。

  ④、(回看①)这两句还有哪个词是轻轻的意思。

  (板书:悄悄地)还可以悄悄地干什么?

  ⑤、是啊,小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来就是想悄悄地搔我的小脚丫。小浪花怎样呢?

  ⑥、小浪花更调皮的地方还在后边呢?找找看是哪句?(笑得我眼泪……)

  指导朗读这一句。

  ⑦、齐读第一段,体会小浪花的淘气。

  4、第二次,小浪花又来了,给我带来了贝壳和小虾,这是第几自然段中写到的。(第二自然段)。

  5、讲读第二自然段。

  ①、这次,它是怎样来的?勾出表示动作的词。(小组讨论)

  板书:唱、笑、跑。

  ②、用手、口表演出浪花唱笑跑来的样子。

  ③、比较读“第一次走来的句子”和“第二次跑来的句子”。

  ④、浪花唱得多高兴,笑得多开心呀。你看它还给我送礼物来了呢!

  有什么?

  怎样带来的?

  做“捧”的.动作。

  你们看,这两朵浪花多像一双手呀,贝壳和小虾就是这样捧来的。(多媒体展示)

  篮子里的礼物多吗?从哪里看出来的?(装不下)

  ⑤、指导读第二自然段。

  浪花又能唱又能笑,还给小朋友带来这么多的礼物,你喜欢它吗?

  让我们带着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吧。

  6、讲读第三自然段。

  浪花一会儿跑来,一会儿跑去,像一群什么?齐读第三自然段。

  这群娃娃怎样呢?

  板书:淘气

  你喜欢淘气的小浪花吗?让我们再去看看它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作业:学生通过多媒体电脑完成填空题,教师在教师机中随时查看作业情况。学生互调查看。

  四、运用多媒体,扩大知识面。

  书中的小女孩和浪花玩得多高兴呀,你也想去看看小浪花吗?那么,请调用有关资料到大海边去玩玩吧,甚至还可以到大海深处去看看,看看大海给我们带了些什么礼物!

  板书:

  18 浪花

  轻轻的 悄悄地 走

  淘气

  唱 笑 跑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3个词语,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读准字音,有些形*字容易混淆。

  课前准备

  1、投影片。

  2、海边风光录像片。

  3、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见过大海吗?有没有在松软的沙滩上玩耍过?(让到过大海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观看海边风光录像片。

  2、今天,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看金色的海滩和美丽的大海中的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2、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浪”的声母是舌边音,“次”的声母是*舌音。“这”、“唱”声母是翘舌音。“玩”的韵母是前鼻音,“浪”、“唱”的韵母是后鼻音。读“一会儿”时,在“会”后加一个卷舌动作。“步子”、“篮子”中的“子”和“了、的、地、着啦”都要读轻声。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1)提问:“我”是在哪儿玩耍?(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沙滩”:沙子堆积成的海边陆地。)(2)指导朗读。小朋友,你们要把自己当作课文里的“我”,怀着喜爱浪花的感情来朗读课文。“轻轻的”、“悄悄地”要读轻一些,慢一些。“哗哗哗”要读得响一些。(学生自由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

  2、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讨论:(1)为什么说浪花唱着笑着跑来了?(既说浪花卷上海滩发出的声音,又表达出“我”欢快的心情)。(2)为什么用“捧来”,不用“卷来”?(把浪花比作淘气的娃娃,他好像用双手托着贝壳和小虾)。让我们带着喜爱浪花、非常兴奋的心情朗读第二自然段。(齐读、个别读)。

  3、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指导学生带着对浪花非常喜爱的感情朗读这一段。(齐读、个别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分析字形,重点指导分析以下几个字。浪:右边是“良”,不能少一点。“贝”和“见”字形相*。看一看有点像,比一比不一样。“贝”第四笔是点,“见”的第四笔是竖弯钩。2、指导写课后练*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重点指导书写以下几个字。“浪”、“玩”“跑”、“次”、“给”5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笑:下面不能写成“天”。唱:口字旁位置偏上,但汪能高于右上面的“曰”。右边两个“曰”相叠,上窄下宽。

  三、课堂练*

  1、课后练*第3题,照样子口头填词语。可以填“雪白的”、“青青的”、“淘气的”、“美丽的”、“凶猛的”。

  2、课后练*第4题。(1)同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句子。浪花像什么?天上的白去像什么?彩虹像什么?(齐读、个别读)(2)启发学生说比喻句。A:中秋节的月亮像什么?(中秋节的月亮像一个又大又圆的白玉盘。)B:孔雀的尾巴像什么?(孔雀的尾巴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和3个词语,认识7个字。


《柳永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8)

——《瑞雪图》教学设计合集5篇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并想象,体会雪景之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冬天吗?说说你的理由。

  2、师: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歉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喜悦的心情写了一 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这 篇文章。

  3、板书课题,生读两遍。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瑞雪”指什么雪?(及时的好雪,庄稼最需要水分时的雪)

  二,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时间顺序)。

  2、板书: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

  3、读了课文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景色?

  三,精读课文。

  a下雪时

  1、齐读2、3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下雪时的?

  2、师:下雪时风是怎样刮的?能不能学一学?寒风吹在你身上,给你怎样的感觉?

  3、雪是怎样下的?(纷纷扬扬)说明了什么?(雪大)

  4、课文中那些句子还可以看出雪很大?(同桌互学)

  (1)、用笔在文章中画出来并试着读一读,看谁能把雪大的气势读出来!

  (2)、指名个别读。

  (3)、学生 评价,说出理由。

  5、通过朗读,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段的主要内容?(大雪纷飞、夜静雪大)

  b、下雪后

  导: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雪停了,我们再来看看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

  1、齐读4、5段。

  2、这两段让你感觉雪怎样?(雪很美)

  3、四人一组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看谁读出来能使人感觉到雪后的景色的确很美。

  4、生汇报,试读。

  5、 评价。理解“粉妆玉砌,玉屑似的”。

  6、比比看谁能把这些句子读的更好!

  投影出示

  (1)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雪的颜色美)

  (2)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雪的静态美、形态美)

  (3)看*出,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长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的动态美)

  7、同学们都找到了描写雪美的句子,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第四、五段看看这个题你们会做吗?

  投影出示填空

  雪后的景色,先写(景),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形态);先写静,再写(动);先写(远出),再写*出。

  7、雪后的景色如此之美,你们喜欢吗?最喜欢干什么?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四、五段的主要类容。(雪美人欢、雪美人乐)

  c、下雪前

  师:这么大的雪在下之前,天气是怎样的呢?

  1、默读1、2段。

  2、谁能像前面一样,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两段的主要类容?(天气骤变、彤云密布)

  d、 小结

  1、面对如此美丽的雪景,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吗?

  2、作者也像你们一样不由得发出了赞叹。“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3、此时,那些农业歉收的农民们会怎么想,又会怎样说呢?

  4、你们听过有关雪的谚语吗?(学生汇报并介绍科学性)

  四、再读问章,体会文章之美,感受人们的喜悦之情。

  作业,动手动脑长智慧。

  1、摘抄并背诵课文中你认为的好词好句。

  2、画一幅《瑞雪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认“凛、冽、嗬”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渗透、谚语、枕着、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3、4


《柳永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9)

——春联教学设计合集5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春联,提高朗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境了解有关春联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春联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春联

  播放音乐《春节序曲》。随机点出:开心的锣鼓敲出新年的喜庆,过年啦,祖国大地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为了迎接新春佳节,人们还会张贴大红春联。这些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你能读好这个课题吗?

  二、细读春联,感悟特点

  (一)内容多

  下面就让我们在这欢快的音乐声中,走进村子,一起去浏览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播放课件。看一看这家人家的春联,大声读出来。继续往前走。

  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春联,不过我们是大略地看看,这就叫“浏览”。板书:浏览。那我们浏览到的春联都讲了些什么呢?春联又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自由地读读课文,读读春联,想想春联的意思,并把有关春联内容的句子画下来。

  谁来说说,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春联,你都找到了吗?相机出示五副春联。媒体出示。读春联(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读着这些春联,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请大家再读读,想一想, 待会儿请你把印象最深的春联介绍给大家。

  组织交流。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又是一年”:好一派“美丽春光” !出示。那你能把其中的美丽春光读出来吗?出示句子“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如……”个别读,点评指导,齐读。

  还有谁想说说,哪副春联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春回大地”: 新的一年又来到了,神州大地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到处显现出勃勃生机,预示着各行各业的兴旺发达!好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出示。谁来读?看谁最能读出祖国的欣欣向荣。男、女生读。

  “勤劳门第”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丰衣足食、和睦幸福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是多么美好。出示词语“幸福美好”和句子。谁来读?看谁最能体会出其中的幸福和美好。指导朗读。

  “梅开春烂漫”:那这一副,有谁喜欢它?读着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就连红梅翠竹都在这喜庆的佳节里,向人们表达着“美好祝愿”。出示“美好祝愿”。谁来读?谁能把这种美好祝愿读出来?

  “绿柳舒眉” 出示 “春回大地”。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刚才我们走在村子里,看到了这么多的春联。出示句子“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谁来读?读了这句话,你能体会出春联的什么特点呢?从在你的印象中,万紫千红的百花园是怎样的?学生想象,交流。随机点出“各种各样”。板书:内容丰富

  小结:春联是歌,吟诵着美好的生活;春联是画,描绘了秀丽的春光;春联是梦,寄托着我们美好的希望。出示“诵读着这些春联,你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齐读。板书:诵读

  难怪作者说……出示段一,齐读。

  (二)讲对仗

  读着读着这些春联,你有没有发现春联有什么别的特点呢?

  随机出示句子:“上下联不仅……”点出“字数相等,词类相当”你能举个例子来说说?

  重点指导“绿柳舒眉……”。大家来看,绿对红,它们都是在讲什么?柳对桃,它们都在讲什么?还有……这就叫“词类相当”。春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 “词类相当”。这就是对仗。板书。春联,最讲究对仗。如果细心揣摩……下面就请大家再读读这副春联,再来体会体会,揣摩揣摩。板书:揣摩。齐读。

  (三)声律美

  春联内涵丰富,用词又这么讲究。我们读起来又怎样呢?出示句子。谁来读?“抑扬顿挫”大家明白它的意思吗?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意思来?谁来读读?大家发现他是怎么读的?这就是“抑扬顿挫”。请大家自己选一副春联也来抑扬顿挫地诵读一番。指导朗读(想一想,怎么读?)。点评。范读指导。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春联内涵丰富,用词又这么讲究,读起来使人不由得就抑扬顿挫起来。从大家的诵读声中,老师感受到春联的声律美。板书。声律优美

  刚才我们一起浏览了春联,诵读了春联,也揣摩了春联,通过学*《春联》,你有什么收获呢?小结板书,随机板书:别小看这看似简简单单的春联,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这么多的东西。春联真是奥妙无穷啊! 出示句子“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齐读。

  三、拓展迁移,运用春联

  (一)写春联

  春联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蕴含着我们中华儿女的激情和智慧。春节快要到了,我们来开展一个“写春联,送春联”的活动。今天,我们学*了五副春联,你准备选哪一副写下来送给别人呢?

  首先,我们选一副写下来。出示媒体。你们说先写哪里?

  播放音乐。学生用钢笔书写春联。

  组织交流。你准备送给谁?为什么选这一副?

  在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春联,课外再搜集一些春联,将喜欢的春联送给想送的人。

  (二)补春联

  老师这里还有一幅春联,可是它有一个字没有写好,你觉得对上什么字比较好呢? 风拂千条柳,雨( )万朵花。

  同学们正在认真思考,反复地推求,这就叫细心“揣摩”。揣摩出结果来了吗?

  组织交流,随机点评。指导想象上联的情景,体会“拂”的精当,凸现“拂”(与“拂”对,与上联的情景相符)。

  谁能读好这副春联呢?想一想,怎么读?春联真是奥妙无穷啊!点题。

  板书:

  内容丰富 浏览

  春联 对仗工整 奥妙无穷 诵读

  声律优美 揣摩

  一、教学目标。

  l、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出文中的五副春联。

  2、通过对课文的学*,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

  3、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

  二、教学重点。

  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课文中出现的春联的特点:对仗、音律美,这些因为是初次接触,学生可能较难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大家一定要仔细听,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能经常听见它。

  放录音(恭喜恭喜)

  2、谁来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2(春节)春节里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大门上还会张贴大红齐读(春联)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春**家基本都见过,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春联告诉给大家呢?

  2、同学知道的春联还真不少,那春联的内容到底有哪几个方面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课文第一自然段。

  板书:内容

  3、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春联,用_画出春联的内容。

  4、谁来把你找到的描写春联有哪几方面内容的句子读一读。

  教师在出示的段落中画出

  5、我们一起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

  6、描绘美丽春光的是哪一副春联?

  指名回答后出示: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7、谁来试着读读看。

  8、从哪几个词中看出春光是美好的?(芳草绿杏花红)

  9、你能来读好它吗?(个别集体)

  10、这么美的景色清同学们快速把它记在脑于里。(指名背弃背)

  11、接下去我们一起去看第二种内容的春联。

  出示;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12、谁来试着读一读。

  13、从这副春联中你看到了祖国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中看出?

  (千山秀百业兴)

  你能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把这副春联读好吗?个别集体

  这里的神州指的是什么?

  (学生可能不知道;师提示指祖国大地)

  14、谁来试着读好它。(个别集体)

  15、快速把它记在脑子里。(指名背齐背)

  16、课文中还有两种内容的春联,大家一起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车安

  17、下面请一、二组看上面一副春联,三、四组看下面一副春联同桌进行讨论。

  出示幻灯: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这副春联讲的是书上哪方面的内容?

  (2)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

  18、谁来讲讲你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可适当地点拨)

  提示:门第指的是人家。竹指的是爆竹。(引申)

  岁在这里指的是一年。

  19、下面考一下大家的反映能力我说内容大家马上把相应的春联读出来。

  20、出示下面几副春联,请同学齐读。

  21、下面请大家试着给课外的春联分一下它属于哪种内容。

  出示:描绘美丽的春光家家致富家家乐,处处迎春处处歌

  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

  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与日月争辉

  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四化宏图展,九州春意浓

  22、看了这么多的春联后,请同学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春联的内容怎样?

  板书;各种各样

  23、引读:我们测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是

  出示:我们测览百花园中

  24、你喜欢哪几个词语?你能读好它吗?(漫游万紫千红)个别集体

  25、引读:欣赏了这些春联你会感到你读了上面的哪副春联后有这种感觉的?

  26、放录音(爆竹声)引读;新春佳节l家家户户张贴给节日

  出示:新春佳节,家家的气氛

  27、谁能把这句话读好?(个别集体)

  28、分组朗读。边读边想:这一段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指名回答,适当点拨。

  (三)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春联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内容,还有一些特点呢?不信我们一起看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板书;特点

  1、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在书中找出描写春联特点的句子。

  2、指名交流。

  3、对于对仗,大家一定不明白,那书中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4、我们试着来读一读。

  5、读了这副春联体有什么样的感觉?从哪几个词中可看出。(舒眉辞开口贺)

  适当点拨辞:送走

  6、书上是怎样把它分别对起来的?

  7、请在前面几副春联中挑你最喜欢的一副,试着给它对对看?

  8.引读:看了这几副春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春联的上下联不仅而且

  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春联是讲究对仗的`。

  板书:对仗

  9、出示: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

  ( )细心揣摩体会,( )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如果就,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10、齐读第二自然段。

  11、看春联第二个特点前老师先读一下这几副春联,你们听听老师读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12、这就是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黑板出示:抑扬顿挫和谐悦耳齐读

  13、谁能任选一副春联读出它这个特点。个别、集体

  14、读了这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春联,使我们感到了一种声律美。

  板书:声律美

  15、知道了春联的这两个特点后,我又要考考大家了。这里有几副春联的上联,请大家为它在后面找出正确的下联。

  出示:载歌载舞庆新春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同心同德于四化

  山美人美风光美绿水跃白鲢

  16、请同学找出背诵名联的有那些好处?指名读齐读

  小结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两个特点后,又将说什么呢?


《柳永词》教学设计合集5篇(扩展10)

——《丰收之歌》教学设计合集5篇

  教学目标 :

  1、 用*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丰收之歌》,表达丹麦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学跳集体舞《丰收之歌》

  教学重点、难点:

  用柔和、连惯的声音歌唱《丰收之歌》,唱好一音多字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精彩三分钟。

  二、读谱知识。

  1、出示课件:视唱歌谱

  2、观察、思考、探讨:这几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新歌《丰收之歌》

  1、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猜这是来到了哪儿?(丹麦)是什么美景?请听《丰收之歌》

  2、聆听范唱,了解节拍及乐曲的基本情绪。

  3、我们用拍手的方式为他们伴奏。

  4、随乐用la哼唱两遍。

  5、随乐学曲谱。

  6、朗读歌词。(要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随乐唱词。

  四、音乐游戏:

  1、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先后离开坐位围成两大圈,边唱边跟着领头的小朋友做动作,歌声形成卡农式,最后各大圈又回到自己的坐位结束

  2、布置家庭作业:

  在美丽的秋天里,你喜欢什么?是果园的水果?动物园的动物?公园里的花朵?——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爱,把它画在书上,课后给大家说一说,另外,希望同学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公园、郊外寻找一些树叶,经过自己剪贴,制作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为它选上一段音乐,或配上几句歌词。

  课 时:一课时

  课 型:以学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丰收之歌》的教学,使学生乐意接触和了解中国民歌,能用和谐、轻松的声音演唱《丰收之歌》,表达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创造幸福的美好情怀。

  2、通过歌曲《丰收之歌》的教学,让学生结合歌曲了解新疆民歌的特点,并体验用多种形式进行歌曲的表演。

  3、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亲身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至今的欢庆方式,并在创造和表现中获得欢乐。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把握新疆歌曲的演唱风格,用自然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丰收之歌》。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用各种形式创编各种音乐活动,渲染学*气氛。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竖笛、新疆的舞蹈服装、简单打击乐器 座位安排:(学生圆弧形坐,教师站中间)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多媒体播放)。

  师生问好!

  一、导入:

  1、教师:同学们进教室时听到老师放的是什么歌曲吗?

  学生抢答:《在希望的田野上》。

  2、教师:老师再把这首歌放一遍,听完后说说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教师播放歌曲)。

  学生回答:丰收的情景。

  教师:这是一首富有乡土气息的中国民歌,表现了人们喜获丰收、富民强国的现代梦想。

  (点评:用音画共赏来营造本节音乐课甜美、亲切的欢乐气氛,顺势导入“丰收”这个话题。)

  3、教师:同学们还知道多少描绘丰收的音乐作品吗?

  学生回答:小提琴独奏曲《**收》、歌曲《好收成》等。

  4、教师:老师也为同学们带来了表现丰收题材的舞蹈《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片段。(教师播放舞蹈片段)。

  (点评:以感受音乐、体验情感为主,用贴*学生生活的知识帮助学*,有利于调动兴趣。)

  5、教师:视频画面通过舞蹈的动作、演员的服饰以及音乐旋律特色表现了哪个地区人们的生活场景?

  学生回答:新疆地区。

  6、教师:下面老师放几首歌曲片段,同学们听后抢答歌名。(教师播放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青春舞曲》、《大阪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

  学生抢答。

  7、教师:这些歌曲都是新疆地区的歌曲,你还知道哪些新疆民歌?你知道新疆有哪些民族乐器吗?

  学生回答:《阿拉木汗》、《娃哈哈》等;冬不拉、手鼓、萨巴依等。

  (点评: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入手,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意境中进入本课的歌曲教学。)

  二、进入主题:丰收之歌

  1、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童声齐唱歌曲《丰收之歌》,老师用手鼓为这首歌曲现场伴奏,请同学们仔细听好老师所用的节奏型。(教师播放歌曲并用手鼓伴奏)

  (节奏型× × × │× ×)

  教师:刚才老师用了很多相同的节奏,你能来模仿一下吗?

  学生模仿上述节奏型(特别注意切分节奏的正确)。

  教师:老师用钢琴来为大家唱这首歌曲,请同学们用拍手的方式模仿老师的节奏为我伴奏,好吗?(教师弹琴范唱,学生拍手伴奏)

  2、教师: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首《丰收之歌》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填词并演唱,曾一度流行全国。下面老师再播放一遍由胡松华演唱的歌曲,请同学们听后填表。(教师播放歌曲,出示下表)

  教师:这是一首活泼、优美的新疆民歌,歌曲表达了勤劳、智慧的新疆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喜获丰收的欢乐心情。三段体A+B+A。A段旋律起伏、采用重复的手法,附点和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欢快跳跃,显得俏皮生动。B段旋律*稳而抒情,与首尾两段形成相得益彰的对比,表达了取得丰收后的陶醉之情。

  (点评:学生在连续听赏了三遍不同的范唱后,对这首民歌已经比较熟悉,加上切分节奏已掌握,学*就不太困难了。)

  3、教师:现在我们就来学唱歌曲《丰收之歌》,好吗?

  学生:好!

  (教师弹琴学生轻声配唱歌词。注意开始教师应带唱,而且速度稍慢,遇到学生唱不正确的地方,可让学生自己说,并加以纠正。特别要注意上波音记号、倚音、反复记号和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以及一音两字的正确。)

  4、教师: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让我们再欣赏一遍胡松华演唱的《丰收之歌》,仔细感受新疆民歌音乐的风格特色。(教师播放歌曲)

  5、教师: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这首歌曲是用怎样的表演形式充分表达丰富的情感。 学生回答:歌曲热情奔放、豪爽开朗;可以边唱边舞,也可以拍打节奏等等

  6、教师:同学们,请你们当“导演”用多种表现形式合作表演歌曲《丰收之歌》。 (点评: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学*主动性,创设了和谐、愉快课堂氛围。

  三、实践研究,乐海探航

  1、学生分成四组,每一组组长先组织组员讨论用怎样的形式表现歌曲,然后告诉大家自己组的组名,再讨论如何表演。

  ⑴ 一组学生穿上新疆服装用肢体动作进行简单的舞蹈表演。

  ⑵ 一组学生用老师提供的简单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节奏型:小鼓× × × × │× × × × │× × × × │× × × × │

  小锣× 0 0 0 │× 0 0 0 │× 0 0 0 │× 0 0 0 │

  铃鼓× 摇 × 摇│× 摇 × 摇│× 摇 × 摇│× 摇 × 摇│

  圆舞板 × × × × │× × × × │× × × × │× × × × │

  三角铁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⑶ 一组学生用竖笛为歌曲伴奏(G调演奏,注意变音“ti”的指法)。 ⑷ 一组学生拍手演唱

  (节奏型 × × × ×× │× × × ×× │× ×× × ×│

  × × × × ×│ )。

  教师分别指导。

  教学内容

  1、唱 《丰收之歌》

  2 音乐活动“猜谜语”、节奏练*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丰收之歌》,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来表现人们的劳动热情和丰收的喜悦。

  2.通过猜谜语活动对秋天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经过节奏练*更好的掌握歌曲节奏。

  3.在音乐活动中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景,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完整地视唱《丰收之歌》曲谱。

  2、欢快、活泼的声音来演唱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教学难点:

  歌舞形式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安徒生吗?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吗?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就带领你们到安徒生的家乡,素有童话王国之称的丹麦去走一走看一看。

  2、欣赏丹麦风光图(重点欣赏金秋果园丰收画面)

  二、音乐游戏“猜谜语”

  师:丹麦的人民最喜欢秋天了,因为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当麦田、果园丰收的时候他们都在辛勤的劳动着,收获了很多好东西,都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猜猜看。

  (出示课件,请学生回答。)

  三、节奏练*

  1、师:农民伯伯有的在收稻子,有的在挑稻子,还有的虽然在休息,可嘴里也在忙着喊加油,他们都是怎么劳动的呢?请你来模仿一下,或者用声音来表示一下。

  (收割:刷刷刷 挑担:嘿哟 加油声:加油干)

  2、老师给农民伯伯们配上了节奏,同学们试试看:

  收 割: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X 0‖

  刷刷 刷刷 刷刷刷刷刷刷 刷刷 刷

  挑 担:X X X | X X X | X X X | XX ‖

  嘿 哟哟 嘿 哟哟 嘿 哟哟嘿 嘿

  加油声:X X | X X X| X X| X X X ‖

  加 油 加油干 加 油 加油干

  (分组表演,加动作,然后合起来)

  四、学唱歌曲《丰收之歌》

  1、师:太精彩了,有了你们的助兴,今年肯定还会是一个丰收年。听,丹麦人民的丰收之歌又唱响了!(聆听音乐《丰收之歌》)

  2、出示歌谱,教师范唱,请学生用点拍的方式帮助打拍子,熟悉歌曲旋律。

  3、学*歌谱

  ⑴、学生随琴用“lu”轻声哼唱旋律,师及时指导;

  ⑵、再次哼唱,找出其中相同的乐句,然后画画相同乐句的旋律线条,再唱一唱;

  a、 i 53 | 1 35 | 1 35 | i i ||

  b、46 66 | 35 55 | 24 32 | 1 0 ||

  (3)、完整的唱歌谱

  4、加上歌词唱一唱

  ⑴、学生轻声清唱歌词一遍,演唱中教师及时纠正错误,指导难点(如一拍两字,半拍两字) ⑵、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评价。

  ⑶、分男女学生演唱,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5、分析处理,表演歌曲

  a、教师分析讲解,多媒体出示板书

  节拍:2/4拍情绪:欢乐地

  演唱方法:跳跃的,有弹性的

  b、按分析要求,有表情的演唱,师点评小结。

  五、拓展

  1、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也带来了一首关于秋天、关于丰收的歌, 我们来欣赏一下!

  (播放音乐课件:《丰收歌》、)

  六、齐跳丰收舞

  师:唱的真美啊,丹麦的人民听到你们的歌声都情不自禁的跳起了丰收舞,刚才我也偷偷的学了好几个舞步,让我来教给你们吧!

  1、师示范两种不同舞步———三步一踢步、移点步。

  2、生练*(从慢速开始练,逐步加快)

  3、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加入到丹麦人民的队伍中跳起来吧!

  4、播放《丰收之歌》歌曲,师生齐跳丰收舞

  七、课堂小结

  师: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秋天捧起丰收的欢乐,只有辛勤的汗水才能换来喜人的丰收,同学们就让我们再次唱起丰收之歌,跳起丰收之舞,体会劳动的快乐,体会丰收的喜悦吧!

  教学内容:

  1、唱《丰收之歌》

  2、音乐活动“猜谜语”、节奏练*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丰收之歌》,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来表现人们的劳动热情和丰收的喜悦。

  2、通过猜谜语活动对秋天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经过节奏练*更好的掌握歌曲节奏。

  3、在音乐活动中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景,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1、能完整地视唱《丰收之歌》曲谱。

  2、欢快、活泼的声音来演唱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教学难点:

  歌舞形式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安徒生吗?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吗?今天的音乐课老师就带领你们到安徒生的家乡,素有童话王国之称的丹麦去走一走看一看。

  2、欣赏丹麦风光图(重点欣赏金秋果园丰收画面)

  二、音乐游戏“猜谜语”

  师:丹麦的人民最喜欢秋天了,因为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当麦田、果园丰收的时候他们都在辛勤的劳动着,收获了很多好东西,都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猜猜看。

  (出示课件,请学生回答。)

  三、节奏练*

  1、师:农民伯伯有的在收稻子,有的在挑稻子,还有的虽然在休息,可嘴里也在忙着喊加油,他们都是怎么劳动的呢?请你来模仿一下,或者用声音来表示一下。

  (收割:刷刷刷挑担:嘿哟加油声:加油干)

  2、老师给农民伯伯们配上了节奏,同学们试试看:

  收割:X X X X | X X X X | X X X X | X 0‖

  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

  挑担:X X X | X X X | X X X | XX ‖

  嘿哟哟嘿哟哟嘿哟哟嘿嘿

  加油声:X X | X X X| X X| X X X ‖

  加油加油干加油加油干

  (分组表演,加动作,然后合起来)

  四、学唱歌曲《丰收之歌》

  1、师:太精彩了,有了你们的助兴,今年肯定还会是一个丰收年。听,丹麦人民的丰收之歌又唱响了!(聆听音乐《丰收之歌》)

  2、出示歌谱,教师范唱,请学生用点拍的方式帮助打拍子,熟悉歌曲旋律。

  3、学*歌谱

  ⑴、学生随琴用“lu”轻声哼唱旋律,师及时指导;

  ⑵、再次哼唱,找出其中相同的乐句,然后画画相同乐句的旋律线条,再唱一唱;

  a、 i 53 | 1 35 | 1 35 | i i ||

  b、46 66 | 35 55 | 24 32 | 1 0 ||

  (3)、完整的唱歌谱

  4、加上歌词唱一唱

  ⑴、学生轻声清唱歌词一遍,演唱中教师及时纠正错误,指导难点(如一拍两字,半拍两字)⑵、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评价。

  ⑶、分男女学生演唱,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5、分析处理,表演歌曲

  a、教师分析讲解,多媒体出示板书

  节拍:2/4拍情绪:欢乐地

  演唱方法:跳跃的,有弹性的

  b、按分析要求,有表情的演唱,师点评小结。

  五、拓展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也带来了一首关于秋天、关于丰收的歌,我们来欣赏一下!

  (播放音乐课件:《丰收歌》、)

  六、齐跳丰收舞

  师:唱的真美啊,丹麦的人民听到你们的歌声都情不自禁的跳起了丰收舞,刚才我也偷偷的学了好几个舞步,让我来教给你们吧!

  1、师示范两种不同舞步———三步一踢步、移点步。

  2、生练*(从慢速开始练,逐步加快)

  3、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加入到丹麦人民的队伍中跳起来吧!

  4、播放《丰收之歌》歌曲,师生齐跳丰收舞

  七、课堂小结

  师: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秋天捧起丰收的欢乐,只有辛勤的汗水才能换来喜人的丰收,同学们就让我们再次唱起丰收之歌,跳起丰收之舞,体会劳动的快乐,体会丰收的喜悦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收获与喜悦之情,能够正确的理解歌曲的情绪情感。

  2、熟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丰收之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课堂,进行简单的创编实践活动。

  3、在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懂得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懂珍惜劳动成果,愿意与别人分享劳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

  1、学会唱歌曲。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互动。

  2、理解体会丰收的`喜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愿意与别人分享劳动的快乐。

  难点:

  1、让学生熟悉节奏型,可以熟练的打出节奏。

  2、能够按节奏型熟练地朗诵歌词。

  3、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四季、感受秋天、感受丰收喜悦。

  师:上课之前老师说出四种颜色请同学们判别初、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大家想一想它们分别属于哪个季节?(金黄色、五颜六色、雪白色、浓绿色)生:秋季,春季,冬季,夏季。

  (力求学生用颜色去充分的感受季节的变迁)师:同学们非常棒!播放视频

  1、视频播放结束了,在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画面?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

  2、学生回答,教师综述:

  我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在丰收的季节里收获了很多水果,有香蕉、草莓、橙子,苹果、葡萄、桃子,几个小朋友还共同制作了一颗水果树,同时大家也感受到了丰收的快乐。在丰收的季节里除了会收获很多水果外还会收获一些什么东西呢?

  接着老师在播放几张图片,我们看到了沉甸甸的谷穗、枝头累累的果实、感受到了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感受田野到村庄丰收的景象,去看那丰收的秋天。

  4、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一首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二、新课学*。

  导语:秋天的田野、果园是那么迷人,我们的农民伯伯唱着丰收之歌从远处走来了。

  1、播放《丰收之歌》音乐。

  2、师:同学们初步聆听了《丰收之歌》大家能告诉老师,歌曲的情绪吗?生:欢快、热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