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诗的学*,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古代诗词的美好。

  3.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翰的资料。

  2.准备三至五首题为《凉州词》的诗对比、拓展学*。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读音是*舌音“cu”。

  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写法。另外,“葡萄”“琵琶”两个

  词语在构词方式上比较特殊,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类似的词语,但不必和学生

  讲构词的方法。

  2.阅读教学

  学*这首古诗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合作探究的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具体建议如下:

  (1)通过查工具书、阅读书后注释等,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过程中,可以配乐读诗,可以给诗配画,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上网查找资料,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意境等,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感悟。

  (3)要调动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意。

  3.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道题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背诵的方法。

  (2)“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进行词语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但不必讲构词的方法。

  (3)“讨论交流”。这道题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学*理解诗意的学*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诗的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对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这里列出了三个句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这三句诗都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

  (5)“积累”。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另一首《凉州词》。这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这首诗写了出塞远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壮苍凉,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诗歌第一、二句勾勒出凉州苍茫辽阔而又寂寞荒凉的景象。接着,第三句笔锋一转,写出了戍边士兵处境的孤危和思乡的情绪。在这时,忽然传来羌笛声。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唐代盛行折杨柳送别的风俗,因此杨柳容易引起离别的伤感。“何须怨杨柳”,按字面解释,是不必怨杨柳的意思,而实际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边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歌以“春风不度玉门关”句结尾。玉门关这荒凉孤寂的塞外,连春风都不会吹到,还有谁来关心士兵的疾苦呢?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无限同情。

  4.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例如:“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中的“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联想到“出发”,以为这是在催促将士们马上出发去打仗。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在这里,“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教师在教学时对这句诗的理解应予以关注。

  5.相关资料

  凉州词:乐府旧题。

  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制成的酒杯,犹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

《凉州词》教学设计2

  一、教材说明

  我所执教的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古诗二首的第一课时,《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2个生字,练*写好6个汉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二、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探究、自读互读诗歌。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来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来悟战争的残酷,悲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在教师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是似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的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一个由于时间紧,学生的带着感情的诵读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凉州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惯的学*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凉州词》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结合诗后注解,自学古诗,了解大意。

  2、抓住重点字词,启发学生联想,读懂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得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西域沙漠,人烟稀少,战争频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以此为曲,以边塞的生活见闻为词,写下了一首首豪迈大气的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2、齐读课题。

  二、分环节教学,确定学*古诗的标准。

  1、读古诗,正字音(确定读的标准:节奏分明)

  (1)、自由读古诗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生试读,师相机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更正字音,读准节奏;

  (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4)男女分读,全班齐读;

  2、说古诗,明诗意(确立理解古诗的标准:结合注释,适当想象)

  (1)请学生分句解释诗句意思,师相机引导;

  (2)同桌互说整首诗意思;

  (3)请一位学生当堂展示,并总结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借助注释,适当想象)

  3、抓诗眼,悟诗情(确定明悟诗情的标准:抓诗眼,品悟诗情)

  (1)品味“酒美”

  a、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学*,我们了解到第一行诗写的是庆功宴上热闹欢乐的气氛,那么这种气氛是通过诗中的哪一个词写出来的?

  b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酒美?

  c 、酒在我们*的诗歌文化里,是一种重要的意象,就是助情物,它往往是作者情感宣泄的出口,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酒在不同的环境里,分别代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d 、对于戍边的战士来说,美酒意味着什么?(大胜之后的庆贺,以酒助兴。越是美酒越是说明将士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越是高兴就更该喝更好的酒)

  (2)品味“催”

  a 、多好的美酒啊,战士们喝到了吗?那是因为一个字:催。从这个字里,你能联想到什么?(战争开始了,胡人犯边,劫掠百姓)

  b 、是啊,一个催字,写出了边疆战事的无常。战士们过的是怎么样的一种生活?(朝不保夕,敌人随时来犯,清晨,正午,深夜,琵琶声起,将士出征)

  c 、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愿意在军营畅饮美酒?还是外出保卫百姓?

  (3)品味“醉”

  a 、到了第三行诗,它的关键词跟第二行诗有密切的关系,找出第二,三行诗的矛盾之处,我们就找到了关键之字:醉。

  b 、为何说“醉”字矛盾?“醉”字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将士倒在沙场的样子像喝醉了)

  c 、死可不可怕?但在将士们眼中,有没有将死亡放在眼里?(视作醉倒,请君莫笑,尽显对生死之淡然,豪迈)

  (4)品味“回”

  a 、为什么将士们能将生死看淡,原因在最后一行诗中。来,同学们,找一找最后一个关键词:回。

  b 、能回吗?几人能回?自古以来,从秦到唐,戍边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胡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行踪成疑,边疆的战士不知道下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发生。只知道逢战必失手足,生死之事见多了,便看得淡了。

  三.强化主题,总结方法

  1、从刚刚的学*当中,我们了解到了边疆苦寒,生死无常,而且还要跟亲人长久分别,如果是你,你愿意成为一名戍守边关的战士吗?

  2、那么自古以来,为什么还有无数的将士甘愿留守边关,挥洒热血?因为他们的身后的国家的安危,是百姓的幸福。他们退一步,无数家庭将破碎,孩子们会失去爸爸妈妈,城市会由繁华变得破败,国家会由完整走入衰亡。

  3、出示课外资料,加深体会;

  4、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诵读全诗。

  5、学生通过表格进行自我评价,小结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酒美大胜之喜

  催战事无常

  将士家国天下

  酒生死之淡然

  回?人生之悲壮

《凉州词》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渗透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

  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今甘肃武威。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惯的学*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老师用手势和眼神带。(自下而上)

  (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

  (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1)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指名说或自由说。(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

  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真是用心在读啊!

  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

  (四)学*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

  (2)何须怨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1遍:轻声学唱。2遍:自由大声唱。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形式自己设计。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凉州词教学设计3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1

  一、教材说明

  我所执教的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古诗二首的第一课时,《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2个生字,练*写好6个汉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二、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探究、自读互读诗歌。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来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来悟战争的残酷,悲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在教师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是似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的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一个由于时间紧,学生的带着感情的诵读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凉州词教学设计2

  一、教材说明

  我所执教的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古诗二首的第一课时,《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2个生字,练*写好6个汉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二、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作学*、探究、自读互读诗歌。说出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本。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来挖掘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来悟战争的残酷,悲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步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法,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表现在教师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是似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时挖掘的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一个由于时间紧,学生的带着感情的诵读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凉州词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引出课题。

  有一位诗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之涣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解释题目。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在凉州传唱的一种乐曲名。这种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事情。

  2、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出示幻灯片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看着这幅画面,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二)品读诗句。

  1、学*诗歌前两行。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特点,刚才大家所描绘的,便是这两行诗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出示诗句)

  (2)读一读这两行诗,谈谈你的理解。

  (3)可见黄河的源头之远,流程之长,是令人惊叹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有感情朗读)

  (4)对于这条养育了我们无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还有不少诗人也在咏叹它。(出示幻灯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唐。王昌龄《旅望》“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唐。王维)引读:XXX曾这样说……;在XXX眼中,读。

  (5)在王之涣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接着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移到*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呢?。用一个词语描述。(幻灯片)

  (6)诗中的“一片城”相对于“万仞山”而言,(边板边说)它只能是苍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作者将他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什么?(城的孤单)(板“孤”)一个片字写出了这座城的单薄而渺小。理解:“孤城”指哪座城?玉门关在古代是没有居民的,只有守卫边关的战士。古人作诗时,句句斟酌,字字推敲,因此才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的名句。

  (7)回读诗句: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远远的似乎与白云相接。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这是何等的`凄凉。再读这两句诗。

  过渡:“万仞山”之中的“玉门关”是孤独的,在这茫茫的戈壁滩,只有玉门关这座城是孤独的吗?还有谁?

  2、品读后两行。

  (1)是啊,在这人烟稀少的茫茫戈壁,他们又怎能不孤独呢?(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板书)(折柳枝送别本是唐朝的一种风俗*惯,有挽留的意思。春风迟迟不到,杨柳又怎么会发芽呢?读。羌笛指什么?想象此时此刻他们吹奏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调?杨柳在这里也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关于士兵边塞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幻灯片出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3)在这茫茫戈壁,孤独的战士们在等啊,盼啊,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除此之外,这些远离家乡的战士,还在盼望着什么?

  (4)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你能明白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早日与亲人团聚呢?把这种埋怨的心情读出来。

  ②谴责和憎恨。渐渐地,这种埋怨已经变成了谴责与愤恨。读出你的愤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埋怨也好,愤恨也罢,但是这些通通都无济于事,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因此,这“春风”的另一层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拓展延伸。

  1、回读全诗。

  这首诗,诗人借助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抒发了战士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幻灯片)虽然朝廷没有派人来慰问他们,虽然他们回家遥遥无期,但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何等不易啊!再读。

  2、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让常年守卫边疆的战士怆然泪下。

  也许他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远方还有情同手足的朋友,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们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五、总结升华。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反对战争,维护和*,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最后再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深情诵读《凉州词》。

  作业:(幻灯片)

  1、利用本课运用的学*古诗的方法:初读想象意境——抓字眼理解诗意——诵读抒发感情,自学下一首古诗。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背诵。

  板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凉州词教学设计通用5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情境教学法、 点拨讨论法

  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探究 、诵读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的理念。】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 )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 ”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  (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学生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考: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 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很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 激情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以“情”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大量的课外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1、写话练*: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交流)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2、结课升华: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

  4、课外拓展: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赋予了古诗新意。】

  凉州词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赏析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他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五、作业:

  1、默写。

  2、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凉州词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采用“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4、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读出古诗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情境教学法、 点拨讨论法

  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探究 、诵读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咱们来个赛诗会,看谁记的古诗多。

  (1)我们三单元的主题是“母亲河”,谁能背出和黄河或者长江有关的诗?

  (2)老师开诗头,看谁能接下去: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出示唐代地图,介绍边塞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引出边塞诗。

  3、了解诗人及“凉州词”这种曲调名。

  (1)简介王之涣。

  (2)“凉州词”不是诗题,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

  3、指导“仞”的读音和“羌”的书写。

  4、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来试试?

  5、师生合作读古诗。

  6、齐读古诗。

  7、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学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8、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读出感觉,读出情绪,然后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体现了自主学*的理念。】

  三、抓诗象,入诗境,悟诗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预设一:学生对“孤”的感悟

  1、诗象:孤城、万仞山

  (1)这座孤单单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导学生从注释中获取玉门关相关知识,师补充介绍玉门关。(出示图片 )

  (2)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孤城”?

  引导感受:a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城”。

  b这样的一座城,不远处就是万仞高山,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渺小、孤单)——这就是诗句中说的“孤城”。

  (3)了解“片”的用意。

  师抛疑:"片"在这可以换成什么词?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诗*惯用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孤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像一片落叶,显得单薄。)

  (4)指导朗读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 ”和“万仞高山”对比读,读出戍边城堡的“孤”。

  引导:孤城周围除了高山,还有什么?

  2、诗象:黄河

  (1)读读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回顾“黄河入海流”的观察角度,了解本句诗的视角:逆着黄河流向,自下而上远眺黄河。

  (3)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白云中流出来的黄河像  (想象练说,引导学生用比喻句表达)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条黄河?

  (5)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黄河的源远流长,读出黄河奔腾万里的气势。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滚滚黄河,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堡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带着我们的感觉,自由读两句,读出古诗的意境。

  预设二:学生对“怨”的感悟。

  1、感悟“杨柳”的双关。

  (1)理解“怨”,思考: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吹不到,杨柳自然不会发芽。战士们是多么盼望见到春风轻拂,杨柳吐绿啊?但在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杨柳有用吗?所以作者说——读后两句

  (2)杨柳在这里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战士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子。介绍古人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3)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课件出示:出示跟杨柳有关的一些诗句,让学生和老师轻声诵读。)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隋代——无名氏《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当戍边将士听到羌笛吹奏的悲凉的折杨曲时,会是怎样的心情?理解后两句的意思。

  (5)指导读后两句。

  2、感悟“春风” 的深意。

  春风,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风。它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戍边将士们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很多将士魂归关外。

  3、拓展: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轻声地跟老师一起读。(配哀伤的乐曲)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4、 激情创境,配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以“情”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大量的课外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

  四、情感渲染,拓展运用

  1、写话练*:羌笛发出的悲切之音,让将士黯然泪下。如果他家有年迈的父母,如果他已经有了妻儿,他会对父母妻儿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种角色,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写好后交流)

  2、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将士们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托在幽幽的羌笛声里,含泪回忆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有感情背诵《凉州词》。

  2、结课升华: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让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宁!

  4、课外拓展:自学王翰的《凉州词》。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赋予了古诗新意。】

  凉州词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

  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引出课题。

  有一位诗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之涣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解释题目。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在凉州传唱的一种乐曲名。这种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事情。

  2、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出示幻灯片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看着这幅画面,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二)品读诗句。

  1、学*诗歌前两行。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特点,刚才大家所描绘的,便是这两行诗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出示诗句)

  (2)读一读这两行诗,谈谈你的理解。

  (3)可见黄河的源头之远,流程之长,是令人惊叹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有感情朗读)

  (4)对于这条养育了我们无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还有不少诗人也在咏叹它。(出示幻灯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唐。王昌龄《旅望》“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唐。王维)引读:XXX曾这样说……;在XXX眼中,读。

  (5)在王之涣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接着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移到*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呢?。用一个词语描述。(幻灯片)

  (6)诗中的“一片城”相对于“万仞山”而言,(边板边说)它只能是苍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作者将他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什么?(城的孤单)(板“孤”)一个片字写出了这座城的单薄而渺小。理解:“孤城”指哪座城?玉门关在古代是没有居民的,只有守卫边关的战士。古人作诗时,句句斟酌,字字推敲,因此才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的名句。

  (7)回读诗句: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远远的似乎与白云相接。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这是何等的凄凉。再读这两句诗。

  过渡:“万仞山”之中的“玉门关”是孤独的,在这茫茫的戈壁滩,只有玉门关这座城是孤独的吗?还有谁?

  2、品读后两行。

  (1)是啊,在这人烟稀少的茫茫戈壁,他们又怎能不孤独呢?(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板书)(折柳枝送别本是唐朝的一种风俗*惯,有挽留的意思。春风迟迟不到,杨柳又怎么会发芽呢?读。羌笛指什么?想象此时此刻他们吹奏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调?杨柳在这里也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关于士兵边塞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幻灯片出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3)在这茫茫戈壁,孤独的战士们在等啊,盼啊,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除此之外,这些远离家乡的战士,还在盼望着什么?

  (4)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你能明白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早日与亲人团聚呢?把这种埋怨的心情读出来。

  ②谴责和憎恨。渐渐地,这种埋怨已经变成了谴责与愤恨。读出你的愤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埋怨也好,愤恨也罢,但是这些通通都无济于事,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因此,这“春风”的另一层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拓展延伸。

  1、回读全诗。

  这首诗,诗人借助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抒发了战士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幻灯片)虽然朝廷没有派人来慰问他们,虽然他们回家遥遥无期,但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何等不易啊!再读。

  2、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让常年守卫边疆的战士怆然泪下。

  也许他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远方还有情同手足的朋友,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们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五、总结升华。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反对战争,维护和*,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最后再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深情诵读《凉州词》。

  作业:(幻灯片)

  1、利用本课运用的学*古诗的方法:初读想象意境——抓字眼理解诗意——诵读抒发感情,自学下一首古诗。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背诵。

  凉州词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和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将教学难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我也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背诵古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首好诗,往往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记忆的大门,背诵一些你所积累的古诗词吧。

  学生自由背古诗。

  师总结:只要大家持之以恒多积累,多背诵,一定能“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黄河的相关资料。

  李白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幻灯片导入)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正如诗人所说,(出示黄河图片)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它的流程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方千米。它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因此人们称它为“母亲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写下壮丽的诗篇来赞美它,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黄河,去聆听黄河岸边的故事。

  2、引出课题。

  有一位诗人,他对黄河情有独钟,留下来的诗篇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他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他就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之涣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解释题目。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在凉州传唱的一种乐曲名。这种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事情。

  2、自读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要读准字音,将古诗的句子读流畅。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出示幻灯片古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此时此刻,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看着这幅画面,你又想到了些什么呢?

  (二)品读诗句。

  1、学*诗歌前两行。

  (1)是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这首诗的又一个特点,刚才大家所描绘的,便是这两行诗所表现出来的场景。(出示诗句)

  (2)读一读这两行诗,谈谈你的理解。

  (3)可见黄河的源头之远,流程之长,是令人惊叹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有感情朗读)

  (4)对于这条养育了我们无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还有不少诗人也在咏叹它。(出示幻灯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唐。王昌龄《旅望》“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唐。王维)引读:XXX曾这样说……;在XXX眼中,读。

  (5)在王之涣眼中,“黄河远上白云间”,接着诗人将目光从远处移到*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呢?。用一个词语描述。(幻灯片)

  (6)诗中的“一片城”相对于“万仞山”而言,(边板边说)它只能是苍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作者将他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什么?(城的孤单)(板“孤”)一个片字写出了这座城的单薄而渺小。理解:“孤城”指哪座城?玉门关在古代是没有居民的,只有守卫边关的战士。古人作诗时,句句斟酌,字字推敲,因此才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长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样的名句。

  (7)回读诗句: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远远的似乎与白云相接。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这是何等的凄凉。再读这两句诗。

  过渡:“万仞山”之中的“玉门关”是孤独的,在这茫茫的戈壁滩,只有玉门关这座城是孤独的吗?还有谁?

  2、品读后两行。

  (1)是啊,在这人烟稀少的茫茫戈壁,他们又怎能不孤独呢?(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一个“怨”字,表达了他们此刻的心情。这里的“怨”指的是什么?谁在埋怨?埋怨什么?(板书)(折柳枝送别本是唐朝的一种风俗*惯,有挽留的意思。春风迟迟不到,杨柳又怎么会发芽呢?读。羌笛指什么?想象此时此刻他们吹奏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调?杨柳在这里也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

  关于士兵边塞的生活情况,一代诗仙李白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幻灯片出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用一个字说说边塞的气候特点,两个字,三个字,一句话。

  (3)在这茫茫戈壁,孤独的战士们在等啊,盼啊,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的到来,除此之外,这些远离家乡的战士,还在盼望着什么?

  (4)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你能明白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早日与亲人团聚呢?把这种埋怨的心情读出来。

  ②谴责和憎恨。渐渐地,这种埋怨已经变成了谴责与愤恨。读出你的愤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埋怨也好,愤恨也罢,但是这些通通都无济于事,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因此,这“春风”的另一层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四、拓展延伸。

  1、回读全诗。

  这首诗,诗人借助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抒发了战士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幻灯片)虽然朝廷没有派人来慰问他们,虽然他们回家遥遥无期,但他们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何等不易啊!再读。

  2、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让常年守卫边疆的战士怆然泪下。

  也许他上有老母,下有妻儿,远方还有情同手足的朋友,他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们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五、总结升华。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反对战争,维护和*,是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最后再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深情诵读《凉州词》。

  作业:(幻灯片)

  1、利用本课运用的学*古诗的方法:初读想象意境——抓字眼理解诗意——诵读抒发感情,自学下一首古诗。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背诵。

  板书设计: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凉州词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

  ⑴蒲萄:同“葡萄”。

  ⑵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原地区。阑:尽。

  ⑶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⑷意气:情意。一作“气尽”。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鉴赏

  其一,描写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蒲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其二,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诗的前两句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后两句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凉州词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

  ⑴蒲萄:同“葡萄”。

  ⑵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原地区。阑:尽。

  ⑶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⑷意气:情意。一作“气尽”。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鉴赏

  其一,描写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还有“沙场”、“征战”等等词语。这一切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蒲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其二,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诗的前两句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后两句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凉州词二首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翻译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已是暮春时节,要在故乡,此时一定是万紫千红的盛花期已过、枝繁叶茂、果实初长之时,而鸟儿也一定筑起香巢,争相觅食育雏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战士们在夜里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勾起了对故乡的美好回忆。

  注释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原地区。

  阑:尽。

  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

  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凉州词》教学反思3篇

  《凉州词》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我以“情”为突破口,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的意境。

  一、学科整合,从历史背景导入,为学*古诗做好铺垫。

  这是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因此,我从《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等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历史、地理学科知识和语文知识的整合,在开课伊始就达到了激发兴趣、激**感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

  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是逐词逐句分析讲解,使得学生在在教师的牵引下亦步亦趋,学生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只是被动的接受。本课的教学,我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整首诗的感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静心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学生会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随后教师就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展开教学。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发挥了学生了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古诗教学的新突破。

  三、紧扣诗眼,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

  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从带给学生感触最深的“孤”字入手,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我不是让学生单纯的感受诗像,而是将孤城、高山、黄河联系起来理解,通过“万仞山”对“孤城”的衬托,通过黄河对“孤城”的烘托,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后两句,我引导学生从“怨”字入手,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教学中没有过于零碎的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去朗读,去品味,去感悟,教师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朗读指导有目标,分层次,讲求实效。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朗读,是学*诗歌语言的主要手段之一。宋代诗人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我在古诗的朗读指导上很下功夫,按照认知规律,制定了“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在学*古诗的过程中贯穿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默读、小声读、齐读、个别读、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读、配乐朗读等,课堂上书声琅琅。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意境,我激情创境,让学生在哀怨悲壮的音乐感染下,为情所动,随情而读!同时,学生掌握了朗读古诗的方法,相信在今后的古诗学*中也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五、大量的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了古诗内涵。

  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巧妙地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如课前的赛诗会、对玉门关的补充介绍、对唐诗中“片”字的*惯用法的讲解,由”杨柳“引出的折柳*俗及相关的古诗,对“春风”的解读,描写战争场面的边塞诗的补充,直至课后的拓展阅读王翰的《凉州词》,大量的课外拓展,以一首带动多首古诗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学生在短短的课堂学*中收获颇丰。

  六、挖掘文本内涵,听说读写训练扎实进行。

  古诗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受文本的限制,不容易扎实展开。我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围绕《凉州词》中短短28个字,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如对“黄河远上白云间”观察角度的对比分析、对黄河从白云中流出来景象的想象练说、对黄河的词语描述、想象戍卒听到羌笛声的内心活动等。尤其是古诗学完后,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言之有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凉州词》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我以“情”为突破口,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的意境。

  一、学科整合,从历史背景导入,为学*古诗做好铺垫。

  这是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因此,我从《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等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历史、地理学科知识和语文知识的整合,在开课伊始就达到了激发兴趣、激**感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

  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是逐词逐句分析讲解,使得学生在在教师的牵引下亦步亦趋,学生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只是被动的接受。本课的教学,我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整首诗的感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静心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学生会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随后教师就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展开教学。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发挥了学生了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古诗教学的新突破。

  三、紧扣诗眼,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

  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从带给学生感触最深的“孤”字入手,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我不是让学生单纯的感受诗像,而是将孤城、高山、黄河联系起来理解,通过“万仞山”对“孤城”的衬托,通过黄河对“孤城”的烘托,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后两句,我引导学生从“怨” 字入手,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教学中没有过于零碎的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去朗读,去品味,去感悟,教师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朗读指导有目标,分层次,讲求实效。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朗读,是学*诗歌语言的主要手段之一。宋代诗人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我在古诗的朗读指导上很下功夫,按照认知规律,制定了“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在学*古诗的过程中贯穿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默读、小声读、齐读、个别读、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读、配乐朗读等,课堂上书声琅琅。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意境,我激情创境,让学生在哀怨悲壮的音乐感染下,为情所动,随情而读!同时,学生掌握了朗读古诗的方法,相信在今后的古诗学*中也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五、大量的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了古诗内涵。

  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巧妙地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如课前的赛诗会、对玉门关的补充介绍、对唐诗中“片”字的*惯用法的讲解,由”杨柳“引出的折柳*俗及相关的古诗,对“春风”的解读,描写战争场面的边塞诗的补充,直至课后的拓展阅读王翰的《凉州词》,大量的课外拓展,以一首带动多首古诗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学生在短短的课堂学*中收获颇丰。

  六、挖掘文本内涵,听说读写训练扎实进行。

  古诗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受文本的限制,不容易扎实展开。我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围绕《凉州词》中短短28个字,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如对“黄河远上白云间”观察角度的对比分析、对黄河从白云中流出来景象的想象练说、对黄河的词语描述、想象戍卒听到羌笛声的内心活动等。尤其是古诗学完后,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言之有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陶冶性情。喜欢古诗文的我,选择了六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凉州词》来进行教学尝试,期望通过我的课堂实践,摸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新路子。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然而纵观*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诗情的灌输,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取知识又何来的创新与想象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做到“自读自悟、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即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学*,最后有滋有味的把古诗读好。下面,我结合《凉州词》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收获:

  《凉州词》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古诗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成为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我以“情”为突破口,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的意境。

  一、学科整合,从历史背景导入,为学*古诗做好铺垫。

  这是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甚少。因此,我从《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等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出示唐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原地区和塞外的区域划分,了解边塞地理位置和历史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历史、地理学科知识和语文知识的整合,在开课伊始就达到了激发兴趣、激**感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

  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是逐词逐句分析讲解,使得学生在在教师的牵引下亦步亦趋,学生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只是被动的接受。本课的教学,我把学*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整首诗的感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由汇报,并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静心默读《凉州词》,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学生会在古诗词句中捕捉“感受”的来源。随后教师就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展开教学。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发挥了学生了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古诗教学的新突破。

  三、紧扣诗眼,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

  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从带给学生感触最深的“孤”字入手,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我不是让学生单纯的感受诗像,而是将孤城、高山、黄河联系起来理解,通过“万仞山”对“孤城”的衬托,通过黄河对“孤城”的烘托,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后两句,我引导学生从“怨” 字入手,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教学中没有过于零碎的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去朗读,去品味,去感悟,教师创设情境,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四、朗读指导有目标,分层次,讲求实效。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朗读,是学*诗歌语言的主要手段之一。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我在古诗的朗读指导上很下功夫,按照认知规律,制定了“四步读诗法”,即“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感觉——读出意境”,在学*古诗的过程中贯穿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分层次、按步骤进行练读,每个环节注重落实,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默读、小声读、齐读、个别读、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分读、配乐朗读等,课堂上书声琅琅。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意境,我激情创境,让学生在哀怨悲壮的音乐感染下,为情所动,随情而读!同时,学生掌握了朗读古诗的方法,相信在今后的古诗学*中也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五、大量的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了古诗内涵。

  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巧妙地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如课前的赛诗会、对玉门关的'补充介绍、对唐诗中“片”字的*惯用法的讲解,由”杨柳“引出的折柳*俗及相关的古诗,对“春风”的解读,描写战争场面的边塞诗的补充,直至课后的拓展阅读王翰的《凉州词》,大量的课外拓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同时深化了古诗的内涵,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收获颇丰。

  六、挖掘文本内涵,听说读写训练扎实进行。

  古诗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受文本的限制,不容易扎实展开。我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围绕《凉州词》中短短28个字,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如对“黄河远上白云间”观察角度的对比分析、对黄河从白云中流出来景象的想象练说、对黄河的词语描述、想象戍卒听到羌笛声的内心活动等。尤其是古诗学完后,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言之有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古诗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因为它是千年文化的积淀。作为后人,如何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古诗的内涵和精髓,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积累,理解、感悟。作为教师,我自己感觉对《凉州词》一诗的钻研还不够深入,个别环节过渡不够自然,课堂的生成还不够,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我将努力学*,刻苦钻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水*!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反义词》教学设计3篇

  设计意图

  语言是幼儿交往、认识事物、保存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敏感期。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也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因此,我设计了这一节课。

  活动目的

  1、 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比较,使幼儿初步理解反义词的含义、丰富幼儿的词汇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口语表达能力,动作表现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3、 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2、大、小皮球各1个

  3、长绳、短绳、沙子、海绵、棉花、木块

  教学重点:帮助幼儿获得相反的概念,能大胆探索反义词。

  教学难点: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表述。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的兴趣,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相反国”看看。“相反国”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听说到“相反国”里可以学到很多本领,你们想去吗?好,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瞧:这里准备了很多东西,要请你们仔细观察观察,用手捏捏、拎拎,你们就会发现很多的小秘密,看看谁最快发现里面的小秘密哦。

  (二)利用实物,在实物中找反义词

  幼儿第一次尝试,利用实物,通过各种器官,让幼儿在尝试中理解什么是反义词

  1、(出示大小皮球)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对,一个大,一个小。大和小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我们就叫它反义词。

  2、请幼儿比较绳子的长短,捏木头和海绵的硬度,拎棉花和沙子的重量,试着说出长和短,软和硬,轻和重三对反义词。

  (三)播放课件,在课件中找反义词

  幼儿观察:利用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尝试说出相反的词

  1、图片上有什么?

  2、它们一样吗?

  幼儿观察尝试,并说出相反的词。(厚——薄、粗——细、高——矮、上——下、胖——瘦、开——关、哭——笑、进——出、多——少)

  (四)游戏:(做相反)巩固掌握反义词,加深尝试印象

  介绍游戏的玩法:

  1、教师说出一个词,请小朋友说出它的反义词,教师做一个动作,幼儿猜出反义词。

  2、老师说词语,请幼儿用动作表示出反义词。如老师说“向前走”,幼儿做向后走的动作。

  3、规则:老师说,不做动作;幼儿不说,但要做出准确的动作。

  (五)启发幼儿说出一些新的反义词

  1、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新的反义词,请幼儿试着说出来。(比如:好——坏、前——后、左——右、新——旧、香——臭、升——降)

  2.引导幼儿通过*时的观察,尝试说出新的反义词。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试一试,说出老师没有说过的一些反义词。

  小结:今天在相反国里,我们是不是学到了很多反义词呀?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教室里也有很多反义词,那我们一起回去找找吧!

  (六)、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寻找身边的反义词

  教学目标:

  1复*所学的反义词词组,用反义词造句。

  2.背诵2首对对歌,编一首自己的对对歌。

  3.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通过找一找,想一想。寻找生活中的反义词。

  活动准备:

  学生经常接触的东西(纸、笔、书、玩具等)

  自制图片一张图片:①笑、哭②胖、瘦③高、矮④头发多少⑤穿长袖、穿短袖⑥一个红短裤、一个黑短裤⑦ 一睁眼、一闭眼

  一、在物品中寻找反义词

  1.今天我们做个游戏,叫“说相反”。这儿有许多的东西,等会儿请你们去找两样东西,再找找这两样东西里意义相反的地方。学生去寻找,并请每一位学生都将自己找的东西说出来。

  规则:①你找的两样东西里必须有“反义词”朋友。

  ②别人说过的尽量不说。

  2.出示图片,鼓励学生能够找出多对反义词。

  规则:同上

  3.出示一杯水,请学生说出多对反义词。

  规则:①你找的东西和我手里的东西必须是有“反义词”朋友的。(多和少、轻和重、左和右、上和下、大和小)

  ②别人说过的就不能说。

  二、在生活中寻找反义词

  1、想想在家里、电视里、马路上、教室里还有哪些“反义词”朋友,找到后等我说“开始”就站起来,(自由地站起来表述)等会儿告诉大家。 规则:①你说的两样东西里必须有反义词朋友。

  ②别人说过的就不能说。

  1.老师问,学生答(如师说软,学生找硬)。速度由慢到快。

  2、学生合作玩,一问一答。

  两个好朋友组成一节车厢,一个问一个答,说对了就拍一下手,表示通过。全说对了,这列火车就可以出发了。

  三、编写对对歌

  上对下,小对大。前对后,左对右。

  多对少,老对少。来对去,天对地。

  黑对白,里对外。高对低,粗对细。

  远对*,古对今。明对暗,早对晚。

  有对无,出对入。宽对窄,买对卖。

  南对北,首对尾。西对东,始对终。

  干对湿,美对丑, 快对慢,双对单。

  旧对新,对对错。开对关,硬对软。 深对浅,加对减。退对进,降对升。 冷对热,饱对饿。死对生,反对正。 直对弯,长对短。胜对败,紧对松。 熟对生,歪对正。轻对重,香对臭。 胖对瘦,动对静。输对赢,悲对喜。 凹对凸,矮对高。利对弊,此对彼。 盾对矛,贬对褒。涝对旱,简对繁。

  安全对危险,优点对缺点。 晴天对阴天,寒冷对温暖。 喜欢对讨厌,复杂对简单。 胆小对勇敢,早晨对傍晚。 责备对称赞,坚硬对柔软。 现实对幻想,软弱对刚强。 暗淡对明亮,缓和对紧张。 迅速对缓慢,乐观对悲观。 干净对肮脏,喜悦对悲伤。 沉着对慌张,凶恶对善良。 轻巧对笨重,繁重对轻松。 火热对冰冷,浪费对节省。 迟钝对灵敏,怀疑对相信。 喧哗对安静,动摇对坚定。 黑暗对光明,表扬对批评。 先进对落后,敌人对朋友。 秘密对公开,快乐对悲哀。 扩大对缩小,笨拙对灵巧。 潮湿对干燥,和蔼对粗暴。 憎恨对热爱,隐瞒对坦白。 暴露对隐蔽,陌生对熟悉

  糟蹋对爱惜,惩罚对奖励。 困难对容易,降落对升起。 白天对黑夜,欢送对迎接。 成功对失败,爱护对损害。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篇琅琅上口的对韵歌,包含了9对与儿童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反义词。本课教学设计通过对儿童日常生活中一些情景的再现,让孩子初步认识反义词,体会反义词意义上的相反和相对,激发孩子学*语文的兴趣,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识字。

  教学目标

  1比鲜侗究紊字,会写课后的字。

  2蹦茉擞醚的方法识记生字,记住要求会写的字。

  3蹦苡么视锟谕匪祷埃丰富语言;初步认识反义词,体会反义词意义上的相反和相对,主动积累词语。

  4痹谛醋止程中,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掌握字的笔画笔顺,进一步体会和表现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重难点

  认写生字。

  教学准备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导游词教学设计菁选

导游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导游词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

  《学写导游词》是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安排的*作内容。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学写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难度较大。这就要我们在*作前需要做大量的“储备”工作。课前应布置学生多方查找,搜集有关“世界遗产”的资料。*作要求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在提高学生*作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培养学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惯。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导游、导游词的了解极少,对自己查找的资料不能正确进行改编,有的在格式上也不太懂。课堂上需要老师的更多的引导、启发。教师课前应和学生一起搜集资料,课堂上出示 “导游词”的范文,让学生感悟导游词的写法;创设当“小导游”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作兴趣。教师要教会学生怎么用资料,实现资料和自己语言的转变。在教学时,要把说和写充分结合起来,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

  教学目标

  1、掌握导游词的格式和写法。

  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加深学生对我国的世界遗产的了解,树立保护世界遗产的观念。

  教学重点是学会导游词的写法,难点是把握导游词的语言特点,将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中的实用性语言。

  设计理念

  没有方法引导的作文课、偏离学生生活的作文课都是不成功的。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作的难点,激发*作兴趣。*作教学要做到“两充分”“一渗透”:

  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进行作前构思;

  二要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开启*作思路。

  教师评价中要渗透*作要求。一堂成功的课,应该不是老师提出*作要求,而是通过对话、评价、指导,将*作要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这应该是作文教学极力追求的“春风化雨”式的教学境界。

  教学过程

  一、模拟情境,初步感受“导游词”的特点。

  谈话导入: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莱州中心小学,请跟随我一起参观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导游词的写法,下课之后请同学们当一回导游,介绍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风光。

  [课始,教师几句简单的.话语,既很好地组织了教学,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又让学生初步感受了导游词这一新的内容,收效不错。]

  同学们,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去当一回导游,过把导游瘾,想想你得做什么准备?

  生1;要了解这个景区的景点风光的特点。

  生2:要搜集与这处景点有关的大量资料。

  生3:要准备一份好的导游词。

  师:同学们谈得不错,导游词就是导游员引导游客游览时的讲解词。今天我们就来学*导游词的写法。

  二、学*本单元*作的要求:

  1、请大家打开课本104页,找同学读一读本单元的*作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本次*作向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生自由读*作要求,读完之后用笔画出重要信息。

  3、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板书:我国的一处世界遗产)

  [设计意图:*作前明确写作要求很重要,是对学生良好审题*惯的培养。教师对每一条要求进行适当的解释,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写作要求,了解撰写导游词的基本方法。]

  三、范文引路,学*写法。

  师:学*了《颐和园》一文,园中的昆明湖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颐和园中昆明湖的美景,老师又专门上了“导游网”查了些资料,试着写了一篇导游词,就是同学们手中的《颐和园导游词》。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一读*作,想一想:导游词该怎么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1、学生自由读文,读后试着同位间交流。

  2、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生1:写导游词一般在开头部分要先和游客打一下招呼,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作一下自我介绍。

  师:是啊,这即是导游词的第一部分:(板书:见面时的开头语)。这一部分内容简短亲切又引出下文。例如范文中的第一自然段,还有老师开始上课时说的那一段,其时就是导游词的开头语。要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注意运用礼貌用语。大家用导游的语气齐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生2:中间部分要写一写这处景点的美丽风光。

  生3:对,这应该是导游词的主要部分。*作中先对颐和园的作了一个总体的介绍,然后具体介绍了昆明湖的美丽景色。

  生4:老师,我还发现您在介绍昆明湖的美丽景色的同时还引入了一段资料:十七孔桥的由来。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说得都不错,你们刚才谈得也就是导游词的第二部分:景点风光的介绍(板书)。这一部分是导游词的正文,咱们可以介绍景点风光,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等。在写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要选最有特色的内容写,还要按一定的顺序。像《颐和园》一文,作者就是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美丽景色。(师相机板书:选特色、按顺序、融感受)

  师:值得注意的是,景点风光的美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而景点名称的由来、景点背后的故事、传说却鲜为人知,这些内容可以为这些景点增加神秘感。像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关于犀牛海的传说……这样的导游词会更吸引游客。

  正文写完了,最后要写什么呢?

  生:要和游客告别,要对游客表示祝愿。

  师:这也是导游词的最后一部分:(板书:离别时的告别语)在游览结束时,要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祝愿,像例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大家齐读一下最后一段。

  (以上教师的讲解结合范文,少而精)

  师:这只是导游词的一般格式,根据需要,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这样可以一目了然,你像,写泰山,题目可以是《泰山导游词》。

  [导游词是应用文的一种,是学生首次接触,给出一篇符合本次*作要求,格式较为标准的范文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从阅读中直接感悟写法,并将写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中去。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借助例文,自己发现方法,教师只作精当点拨,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写法。]

  四、构思交流,口头指导。

  本单元我们学*了四篇介绍我国的“世界遗产”的文章《长城》、《颐和园》、《九寨沟》、《秦兵马俑》,课前,老师也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我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本次*作,你可以写课文中的内容,可以选择资料中自己喜欢的一处,也可以写自己曾经去过的一处。

  1、请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你打算介绍哪一处,你打算怎么写?

  [此环节要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进行选材构思,为动笔快速成文作好铺垫。]

  2、全班交流。

  生1:我想写峨嵋山——乐山大佛。我想先写一写对游客的问候、欢迎,作一下自我介绍,提示一下注意事项,然后具体介绍乐山大佛,结尾部分表达一下对游客的祝愿。

  师:你能试着以导游员的身份说一下见面时的开关头语吗?

  生1:可以。“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峨嵋山观光旅游,我是导游员小张,游览过程中,希望游客注意安全。”

  师:将来你肯定会是一名出色的导游员。谁还能试着说一说见面时的开头语?指生交流,加以指导。继续交流。

  生2:我想介绍九寨沟。开头想写……中间想写……结尾想写……

  师:能具体说一说你正文部分打算怎么写吗?

  生2:我想先介绍一下九寨沟的自然风光,然后引入关于犀牛海的传说。

  师: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当学生口头交流很笼统时,如果教师只是为走过场,不加引导,这一环节将失去意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具体,起到给其他学生示范的作用。如果学生水*较高,*作前的准备很充分,课堂上可直接让学生口头作文,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生3:我想介绍泰山风景区。

  师:结尾部分你打算怎么写呢?

  生3:“游客朋友们,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赏泰山风景,祝您旅途愉快!再见!”

  [设计意图:在动笔成文之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构思之后,将导游词的三部分内容分解开来,进行口头交流,一来可以使学生相互学*,有所借鉴,第二通过集体汇报和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即兴评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导游词的写作方法。这样做,有利于本次*作重难点的突破。]

  友情提示:有句俗话说,祖国风光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词的语言要口语化,我们要将课文或资料中的书面语改成口头语,感觉就像与游客面对面。例如,课本102页关于兵马俑的神态的描写这一段,老师将它进行发这样的改写:

  “大家看,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瞧这位,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战胜敌人;再看这一位,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分明在暗下决心,誓为统一天下而战;再看他,紧握双拳,待命出征……啊,快来看看这位战士,双眼凝视远方,像不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一点,来,小朋友,有没有听到他轻微的呼吸声?”

  五、动笔快速成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独具魅力的导游词,向人们展示祖国优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吧。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学流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浚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而大伾山是名胜古迹中的精品,所以,我们这一节就来走进大伾山,学写大伾山导游词,来做一回大伾山的小导游。

  我们节假日经常去大伾山游玩,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大伾山的资料,同学们应该很了解大伾山了。但是,如果你远方的朋友来游览大伾山,让你给他做一次导游,你怎么向朋友介绍呢?

  二、本节课我们就来学*怎样写导游词。(示标)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凉州词王之涣(精选5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②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③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1尺≈33.3333······厘米)

  ④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⑤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⑥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参考翻译:

  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译文:

  其一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表达情感: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折柳赠别的风*在唐时最盛,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时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王之涣从小聪明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 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阳。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诸多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①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②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③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1尺≈33.3333······厘米)

  ④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⑤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⑥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参考翻译:

  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凉州词》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5)份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送别诗。

  (1)今天,我们要学*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诵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2)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说到送别诗,你还知道有哪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

  (3)看看这些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2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1)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送别诗。

  (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8个字,却构思新颖,含蓄隽永,请你好好儿读上几遍。

  (3)指名读诗歌,注意“王昌龄”“冰心”的正确读音。[读得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味道]

  (4)同学们,诗歌的朗诵,读好句尾词语是相当重要的。请你读读,特别注意把最后一个字的字调读到位

  3了解要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把事件的几个要素都点了出来,你能找到吗?请你快速圈出来。

  (2)按顺序一起说:

  4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秋天的雨会带给人什么感觉?[是啊,雨带给人惆怅、凄凉]板书:寒

  “楚山孤”,楚山会觉得孤独寂寞吗?这楚山之所以“孤独寂寞”,正是诗人心中的真实写照,觉得那楚山也带上了重重的心事。板书:孤

  (3)指导朗读:一场“寒雨”一片“楚山”,悄然传递了缕缕情思,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同学们又该怎样读这两句呢?[读出了这份离别时的惆怅;读出了诗人的哀伤;读出了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

  5教学三、四两句,感受高洁的情怀。

  送别友人哀伤通过是人之常情,但请同学们看这两句。(出示后两句诗)

  (1)指名读。

  (2)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志。

  (3)课件出示写作背景:

  (4)小练笔:诗人想向亲友表达什么?

  (5)感情吟读:让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诗人的心声,感受诗人玉洁冰清的节操。

  6配乐《阳关三叠》,吟诵古诗。

  7认真抄默千古名句: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七绝名作之一。

  8同学们,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

  板书设计:

  *明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山孤

  冰心玉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2、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指名背——齐背

  2、师:这是一首边塞诗,说到边塞,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词语呢?生自由答

  师补充介绍。【边塞,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正如同学们所说这里荒芜人烟,常常是黄沙漫天,主要指今天的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也就是我国的西北边陲。(出示中国地图)在唐朝时期,曾与周边外族(出示唐朝地图)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先后发生过多次战争,我们的战士们为保家卫国,远离家乡,驻守在边关地区。许多诗人也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边塞诗因此在唐朝兴盛起来,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2、师: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师深情朗读)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唐杜甫《兵车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些诗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指名答

  3、师总结: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板书:20、凉州词唐王翰

  二、读题、解题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预*,你对诗题“凉州词”和作者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答、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豪放壮丽,可惜很多已散失,现存仅有13首,传世之作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葡萄”的读音,“催”的写法)

  3、师:读诗不仅要读的字正腔圆,还要读的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

  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理解诗意

  1、师:熟读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指名答。(多读、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查工具书、结合注释等)

  2、运用适合的方法,结合预*试着理解古诗,把不懂之处画上问号

  3、质疑交流

  五、品读感悟

  1、一、二句。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端起盛满葡萄酒的夜光杯刚要喝,耳边就想起了琵琶声,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热烈)——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第一、二句)——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琵琶声越来越急促了,战士们举杯痛饮,准备上马出征……

  2、三、四句。师: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引读后两句(板书:醉)——在说什么呢?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是啊,在你的想象中,战场是什么样的?(战鼓隆隆、呐喊声、战马嘶鸣,尸横遍野)——带着你的想象让我们一起去边关战场看一看(课件展示边关战斗场面)——这战场怎样?明确:残酷、惨烈(板书:残酷)——这次酒宴之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引出: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等,带着自己的体会练读后两行——此刻,在战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后两行——引读后两句:是啊,这一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六、拓展延伸

  1、师: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壮怀激烈,共赴国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齐读

  2、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士,出征前你会对朝廷、自己的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让我们把这殷殷的期盼,把所有的豪情壮志再次诵进古诗中,全体起立,齐诵全诗。

  七、作业

  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请同学们细读品味,进一步体会边塞战士们在大漠风沙中磨练的坚定的报国之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