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人之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明白深刻的道理。教学准备:《三字经》朗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感悟

  1 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翘舌的读音。(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老师讲故事:周处除三害

  1、从前,有个人叫周处,他个子高,力气大,常常欺负别人。人们背地里都把他和白额虎、大蛟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带着弓箭来到南山把白额虎杀了,然后又去杀大蛟。大蛟受伤逃跑了,周处就一直追。人们看到周处没有回来,以为他死了,都高兴得欢天喜地。周处回来后知道了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要重新做个好人。后来,他离开了家乡,拜师学艺,终于成为了一个正直的好官。

  2、老师提问: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周处?为什么把周处和大蛟、白额虎称为“三害”?

  周处是一出生就是个爱欺负人的坏孩子吗?

  周处后来怎样啦?

  *时你是不是也欺负别的小朋友?

  如果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心里会怎样?

  老师小结:

  人出生时都是很善良的,所以我们要一直做个善良的小孩,不要学坏。我们身边有的人小时候都是好孩子,可是长大以后却做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事。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得注意,坏事不要做,也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即使做错了事,及时改正了还是好孩子。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小组合作试着表演《周处除三害》

  五、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明白教育和学*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人之初》教学设计2

  教科书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 3。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4。能正确读写“之、义、相”3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教学重点: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一)认读字词。

  1。导语:在学*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读读这些词语。(自由朗读这些词语)PPT出示有关字词:相遇远方*处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二)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1老师板书题目:人之初。(“之、初”注音)2。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之、初”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朗读课文(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2。小组合作互相订正圈画的生字,再读课文。注意互相纠正读音,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全班订正圈画的生字。 4。指名分小节朗读。(二)学*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2。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

  3。自由练*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三字经》的朗读要讲究节奏,朗朗上口,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读的真有节奏!那么,这课的生字宝宝单独跑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2。反馈指导:

  (1)指读,小老师带读。(2)出示字卡,指名读。(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3。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2。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读读记记。

  2。游戏认字(注:生字序号)

  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一起来看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1。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朗读课文,试着自己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在不懂的句子旁边打上“?”,然后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2)观看视频,了解课文内容:

  人出生之初,本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到老了既不懂做人道理,有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3)小结过渡:一个人的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就不能掌握知识,将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学*,虚心聆听大人的教导。

  七、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玉、义、之;左右结构:相;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义”“之”。

  (1)观察并说说“义”“之”结构和占格。

  (2)范写“义”“之”,提示:“义”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之”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捺要紧接着横撇写。(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评价。 2。指导书写“相”。

  (1)观察并说说“相”结构和占格。(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2)范写“相”。(3)生描红。

  八、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但学会了生字,还基本背会了课文,指导了学*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更加认真,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板书设计:

《人之初》教学设计3

  教科书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 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兴趣。(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惯不同而选择设置,并成为常态,故教学设计无需呈现这类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自觉性。

  3. 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一)复*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自由朗读这些词语。

  PPT出示有关字词:相遇 远方 *处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

  (二)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⑧人之初。(“之、初”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之、初”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 出示任务:再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 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三字经》的朗读要讲究节奏,朗朗上口,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六、图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1.结合生活,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请朗读课文,试着自己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在不懂的句子旁边打上“?”,然后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反馈指导:

  学生交流后,教师大致讲一讲意思:

  人出生之初,本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到老了既不懂做人道理,有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2.图文结合,了解课文,感悟课文主题。

  (1)PPT出示任务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图中的妈妈和孩子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2)反馈指导:

  预设:图中的妈妈正在教育孩子放鹅的时候不要三心二意;图中的妈妈正在教孩子怎么放鹅呢……(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3)PPT出示任务2:妈妈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呢?请你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用波浪线划出句子。

  (4)反馈指导:

  预设:“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老师板书相关语句)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导语: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因为什么事情而教育你呢?他们是怎样对你说的呢?你们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学会了什么本领呢?

  (6)反馈指导:

  预设:爸爸妈妈教导我一定要上课认真,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教导都是为了我们成为好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7)指名朗读全文,全班拍手齐读全文。

  (8)小结过渡:一个人的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就不能掌握知识,将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学*,虚心聆听大人的教导。

  七、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课后词语读记。

  1.出示任务:借助拼音自由读“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2.反馈指导:

  指名读、齐读;

  3.评价:

  (1)同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看谁正确率高。

  (2)同桌在班级上进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师生评议。

  八、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玉、义、之;左右结构:相;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远”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远”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远”,分别提示:“*”字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远”字先写里面的“元”,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书写“*”“玉”“义”“之”。

  (1)观察并说说“*”“玉”“义”“之”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玉”“义”“之”,分别提示:“*”字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玉”字写王字时注意三横的长短变化,注意间距均匀,最后一点写在横上面,不要掉到外面;“义”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之”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捺要紧接着横撇写。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相”。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相”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相”,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九、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但学会了生字,还基本背会了课文,指导了学*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更加认真,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作业设计:

  朗读和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人之初》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课文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的自觉性。“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教学中真正将识字与读文,朗诵与理解结合起来,将识字与读文作为教学重点,把朗诵与理解视为难点,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巧妙地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课堂上,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主识字,灵活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掌握教学重点;理解韵文意思时,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识字课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现阶段会写字的学*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兴趣。

  教学目标:

  1、运用字理、借助语境认识9个生字,会写“之、远、*”3个字。

  2、诵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节奏。

  3、初步了解“教”“*”的重要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识字与读文 教学难点:朗诵与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网、日、燕、伞”发现了什么特点?

  2、指生读课题“人之初”天鹅图识记“之”, 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 指导写“之”

  二、分解

  1.大屏幕出示三字经,学生自由读,要求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2.指学生分行读

  3.认读生字,与汉字交朋友(指生认读,大屏幕圈生字)

  4.生读文,边读边圈生字

  5.分行读文、学字

  (1)初:左右结构,字理识字,本义是用剪刀裁剪布料。记忆方法:用刀剪断脐带的胎衣,婴儿的新生就开始了,也叫人之初。左衣右刀就是“初”。 刚刚开始的意思,春天刚开始叫初春、初夏,人生刚开始:人之初,性本善。

  (2)性:左右结构。可以这样记:天生心善,是人的本性,所以左边“忄”,右边“生”字,合起来就是“性”。

  (3)善:上下结构,字理识字,为什么“善”与羊有关?善良,友善,翘舌音,可用字歌记忆:小羊坐地上,张口说“善良”。

  理解:班级哪个小朋友做什么事,让你觉得她善良呢?帮助别人,夸她,读:人之初,性本善。尊敬老人,夸她,读:人之初,性本善。我们都爱护花草树木,夸我们机自己,读:人之初,性本善。

  (4)*:独体字,用字歌记忆:“羽”丢半边就是“*”。字理识字,小鸟学飞行,你和妈妈学会了什么?出示图,小宝宝和狼妈妈学会了什么?生活环境不同,人就不一样了,读:性相*,*相远。和妈妈在菜市场长大,孩子会什么样子?读:性相*,*相远。在做学问的人群中长大,会什么样子呢?读:性相*,*相远。

  (5)多种形式读前两行

  (6)教:字理识字,左右结构。多音字:jiāo(教书);jiào(教师)。

  (7)迁:半包围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并组词。

  (8)贵:上下结构,“贵”:贝部,表示与钱物有关。本义:物价高,与“贱”相对。

  (9)专:独体字,翘舌音,组词:专心致志、专注、专门。

  (10)多种形式读后两行

  6、明白意思会读得更好

  7、多种形式读文:拍手、踏步、同桌拍手、古人读法 间休:《三字经》动画版

  【设计意图】

  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内容,通过讲故事进行的人文教育,也引导孩子理解了三字经的含义,还巩固了汉字的认识。

  三、展开

  1.认读生字:独体字(*、专)*、*、*是独体字,我把*字送回家。

  上下结构(贵、善)

  左右结构(性、教、初)

  半包围结构(迁、远、*) 3.把生字送回田字格:指导写字“远、*”

  【设计意图】

  通过归类识字,让学生识记字形,掌握合体字的构字规律,有利于识记生字。

  四、提升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南宋著名的大学者,今浙江宁波人。它用最简单的形式,讲述了最丰富的内容,既是儿童最好的启蒙教材,也是现在成年人学*国学极好的读物。建议同学们多读、多理解、多运用它。

  【设计意图】

  拓展三字经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多理解、多运用,为阅读写作打基础。

  五、小结:今天呢们跟谁交了朋友?(说说认识的生字)

  六、板书设计

  独体字:*、专 上下结构:贵、善

  左右结构:性、教、初 半包围结构:迁、远、*

《人之初》教学设计5

  教科书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兴趣。(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惯不同而选择设置,并成为常态,故教学设计无需呈现这类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自觉性。

  3。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能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一)复*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自由朗读这些词语。

  PPT出示有关字词:相遇远方*处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

  (二)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⑧人之初。(“之、初”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之、初”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出示任务:再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三字经》的朗读要讲究节奏,朗朗上口,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六、图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1。结合生活,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请朗读课文,试着自己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在不懂的句子旁边打上“?”,然后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反馈指导:

  学生交流后,教师大致讲一讲意思:

  人出生之初,本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到老了既不懂做人道理,有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2。图文结合,了解课文,感悟课文主题。

  (1)PPT出示任务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图中的妈妈和孩子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2)反馈指导:

  预设:图中的妈妈正在教育孩子放鹅的时候不要三心二意;图中的妈妈正在教孩子怎么放鹅呢……(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3)PPT出示任务2:妈妈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呢?请你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用波浪线划出句子。

  (4)反馈指导:

  预设:“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老师板书相关语句)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导语: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因为什么事情而教育你呢?他们是怎样对你说的呢?你们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学会了什么本领呢?

  (6)反馈指导:

  预设:爸爸妈妈教导我一定要上课认真,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教导都是为了我们成为好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7)指名朗读全文,全班拍手齐读全文。

  (8)小结过渡:一个人的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就不能掌握知识,将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学*,虚心聆听大人的教导。

  七、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课后词语读记。

  1。出示任务:借助拼音自由读“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2。反馈指导:

  指名读、齐读;

  3。评价:

  (1)同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看谁正确率高。

  (2)同桌在班级上进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师生评议。

  八、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玉、义、之;左右结构:相;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远”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远”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远”,分别提示:“*”字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远”字先写里面的“元”,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书写“*”“玉”“义”“之”。

  (1)观察并说说“*”“玉”“义”“之”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玉”“义”“之”,分别提示:“*”字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玉”字写王字时注意三横的长短变化,注意间距均匀,最后一点写在横上面,不要掉到外面;“义”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之”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捺要紧接着横撇写。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相”。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相”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相”,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九、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但学会了生字,还基本背会了课文,指导了学*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更加认真,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作业设计:

  朗读和背诵课文。


《人之初》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人之初》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人之初》教学设计6篇

《人之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明白深刻的道理。教学准备:《三字经》朗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感悟

  1 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翘舌的读音。(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老师讲故事:周处除三害

  1、从前,有个人叫周处,他个子高,力气大,常常欺负别人。人们背地里都把他和白额虎、大蛟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带着弓箭来到南山把白额虎杀了,然后又去杀大蛟。大蛟受伤逃跑了,周处就一直追。人们看到周处没有回来,以为他死了,都高兴得欢天喜地。周处回来后知道了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要重新做个好人。后来,他离开了家乡,拜师学艺,终于成为了一个正直的好官。

  2、老师提问: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周处?为什么把周处和大蛟、白额虎称为“三害”?

  周处是一出生就是个爱欺负人的坏孩子吗?

  周处后来怎样啦?

  *时你是不是也欺负别的小朋友?

  如果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心里会怎样?

  老师小结:

  人出生时都是很善良的,所以我们要一直做个善良的小孩,不要学坏。我们身边有的人小时候都是好孩子,可是长大以后却做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事。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得注意,坏事不要做,也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即使做错了事,及时改正了还是好孩子。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小组合作试着表演《周处除三害》

  五、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明白教育和学*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人之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明白深刻的道理。教学准备:《三字经》朗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感悟

  1 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翘舌的读音。(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老师讲故事:周处除三害

  1、从前,有个人叫周处,他个子高,力气大,常常欺负别人。人们背地里都把他和白额虎、大蛟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带着弓箭来到南山把白额虎杀了,然后又去杀大蛟。大蛟受伤逃跑了,周处就一直追。人们看到周处没有回来,以为他死了,都高兴得欢天喜地。周处回来后知道了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要重新做个好人。后来,他离开了家乡,拜师学艺,终于成为了一个正直的好官。

  2、老师提问: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周处?为什么把周处和大蛟、白额虎称为“三害”?

  周处是一出生就是个爱欺负人的坏孩子吗?

  周处后来怎样啦?

  *时你是不是也欺负别的小朋友?

  如果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心里会怎样?

  老师小结:

  人出生时都是很善良的,所以我们要一直做个善良的小孩,不要学坏。我们身边有的人小时候都是好孩子,可是长大以后却做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事。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得注意,坏事不要做,也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即使做错了事,及时改正了还是好孩子。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小组合作试着表演《周处除三害》

  五、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明白教育和学*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人之初》教学设计3

  教科书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兴趣。(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惯不同而选择设置,并成为常态,故教学设计无需呈现这类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自觉性。

  3。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能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一)复*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自由朗读这些词语。

  PPT出示有关字词:相遇远方*处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

  (二)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⑧人之初。(“之、初”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之、初”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出示任务:再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三字经》的朗读要讲究节奏,朗朗上口,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六、图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1。结合生活,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请朗读课文,试着自己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在不懂的句子旁边打上“?”,然后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反馈指导:

  学生交流后,教师大致讲一讲意思:

  人出生之初,本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到老了既不懂做人道理,有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2。图文结合,了解课文,感悟课文主题。

  (1)PPT出示任务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图中的妈妈和孩子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2)反馈指导:

  预设:图中的妈妈正在教育孩子放鹅的时候不要三心二意;图中的妈妈正在教孩子怎么放鹅呢……(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3)PPT出示任务2:妈妈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呢?请你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用波浪线划出句子。

  (4)反馈指导:

  预设:“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老师板书相关语句)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导语: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因为什么事情而教育你呢?他们是怎样对你说的呢?你们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学会了什么本领呢?

  (6)反馈指导:

  预设:爸爸妈妈教导我一定要上课认真,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教导都是为了我们成为好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7)指名朗读全文,全班拍手齐读全文。

  (8)小结过渡:一个人的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就不能掌握知识,将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学*,虚心聆听大人的教导。

  七、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课后词语读记。

  1。出示任务:借助拼音自由读“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2。反馈指导:

  指名读、齐读;

  3。评价:

  (1)同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看谁正确率高。

  (2)同桌在班级上进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师生评议。

  八、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玉、义、之;左右结构:相;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远”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远”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远”,分别提示:“*”字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远”字先写里面的“元”,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书写“*”“玉”“义”“之”。

  (1)观察并说说“*”“玉”“义”“之”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玉”“义”“之”,分别提示:“*”字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玉”字写王字时注意三横的长短变化,注意间距均匀,最后一点写在横上面,不要掉到外面;“义”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之”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捺要紧接着横撇写。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相”。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相”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相”,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九、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但学会了生字,还基本背会了课文,指导了学*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更加认真,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作业设计:

  朗读和背诵课文。

《人之初》教学设计4

  教科书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 3。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4。能正确读写“之、义、相”3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教学重点: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一)认读字词。

  1。导语:在学*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读读这些词语。(自由朗读这些词语)PPT出示有关字词:相遇远方*处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二)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1老师板书题目:人之初。(“之、初”注音)2。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之、初”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朗读课文(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2。小组合作互相订正圈画的生字,再读课文。注意互相纠正读音,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3、全班订正圈画的生字。 4。指名分小节朗读。(二)学*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2。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

  3。自由练*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三字经》的朗读要讲究节奏,朗朗上口,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读的真有节奏!那么,这课的生字宝宝单独跑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2。反馈指导:

  (1)指读,小老师带读。(2)出示字卡,指名读。(3)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3。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2。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读读记记。

  2。游戏认字(注:生字序号)

  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一起来看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1。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朗读课文,试着自己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在不懂的句子旁边打上“?”,然后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2)观看视频,了解课文内容:

  人出生之初,本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到老了既不懂做人道理,有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3)小结过渡:一个人的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就不能掌握知识,将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学*,虚心聆听大人的教导。

  七、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玉、义、之;左右结构:相;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义”“之”。

  (1)观察并说说“义”“之”结构和占格。

  (2)范写“义”“之”,提示:“义”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之”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捺要紧接着横撇写。(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评价。 2。指导书写“相”。

  (1)观察并说说“相”结构和占格。(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2)范写“相”。(3)生描红。

  八、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但学会了生字,还基本背会了课文,指导了学*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更加认真,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板书设计:

《人之初》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通过学*,明白深刻的道理。教学准备:《三字经》朗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感悟

  1 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翘舌的读音。(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老师讲故事:周处除三害

  1、从前,有个人叫周处,他个子高,力气大,常常欺负别人。人们背地里都把他和白额虎、大蛟合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带着弓箭来到南山把白额虎杀了,然后又去杀大蛟。大蛟受伤逃跑了,周处就一直追。人们看到周处没有回来,以为他死了,都高兴得欢天喜地。周处回来后知道了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要重新做个好人。后来,他离开了家乡,拜师学艺,终于成为了一个正直的好官。

  2、老师提问: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周处?为什么把周处和大蛟、白额虎称为“三害”?

  周处是一出生就是个爱欺负人的坏孩子吗?

  周处后来怎样啦?

  *时你是不是也欺负别的小朋友?

  如果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心里会怎样?

  老师小结:

  人出生时都是很善良的,所以我们要一直做个善良的小孩,不要学坏。我们身边有的人小时候都是好孩子,可是长大以后却做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错事。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得注意,坏事不要做,也不要和坏孩子做朋友。即使做错了事,及时改正了还是好孩子。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小组合作试着表演《周处除三害》

  五、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明白教育和学*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人之初》教学设计6

  教科书分析:

  1。课文选自《三字经》中的四句话,分为两个小节,分别阐述教育和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的自觉性。

  2。虽然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要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是保证会写字掌握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字形学*的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引导进行形*字比较,音形义结合,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学期多的学*,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是困难的,因此仍有必要将学*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激趣活动中,例如“比比谁的红花多”(完成一个学*任务,奖励一朵小红花,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坡,完成所有学*,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高峰)寓学于玩中,以唤起注意,维持学*兴趣。(注:这类激励、激趣活动应根据教师教学风格、*惯不同而选择设置,并成为常态,故教学设计无需呈现这类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自觉性。

  3。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

  4。能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之”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初始”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之”等7个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字经》是我国蒙学读物之一,知道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的自觉性。

  教学准备:

  教师:“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太”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太”等13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一)复*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自由朗读这些词语。

  PPT出示有关字词:相遇远方*处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齐读。

  3。小结:这些红色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

  (二)复*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目标。

  导语:小朋友们,我们上学用的课本有语文书、数学书等,那你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三字经》)对,《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也教会了大家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其中的两组,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⑧人之初。(“之、初”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拼读“之、初”后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人之初”的意思就是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那人刚刚出生的时候是怎样的呢?课文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朗读课文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字上面的音节把它读准。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相机正音。

  3。出示任务:再朗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读音,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个体读,同桌互读互纠。

  4。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5。小结: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意思的理解,尝试通过打拍子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个体朗读,同桌互读交流。

  2。反馈指导:指名分小节在班级上朗读,师生共同按要求评议;一个读完评议一个。

  3。自由练*朗读后,全班一起击掌打拍子朗读。

  4。小结:《三字经》的朗读要讲究节奏,朗朗上口,所以我们一般可以采用击掌这样的方式打拍子来朗读。

  三、学*会认读的字

  1。导语:同学们真会朗读!那么,这课会认读的字宝宝单独拿出来,你能把它们都正确认读吗?

  出示任务:在课文中圈画出会认读的字,然后借助汉语拼音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含音难字读音指导)。

  (3)全班齐拼读。

  3。会认的字口头组词。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4。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日常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

  ③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④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四、背诵课文

  1。导语:掌握了会认读的字,我们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也能尝试背诵课文了。

  出示任务:继续用击掌的方式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尝试把课文背诵下来。

  个体练*,同桌互背互纠。

  2。反馈指导。

  指名背诵指导后,全班一起击掌背诵。

  五、会认读的字认字的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六、图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导语:我们学*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课文,看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1。结合生活,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请朗读课文,试着自己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在不懂的句子旁边打上“?”,然后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反馈指导:

  学生交流后,教师大致讲一讲意思:

  人出生之初,本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办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到老了既不懂做人道理,有没有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2。图文结合,了解课文,感悟课文主题。

  (1)PPT出示任务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图中的妈妈和孩子在干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2)反馈指导:

  预设:图中的妈妈正在教育孩子放鹅的时候不要三心二意;图中的妈妈正在教孩子怎么放鹅呢……(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3)PPT出示任务2:妈妈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呢?请你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用波浪线划出句子。

  (4)反馈指导:

  预设:“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老师板书相关语句)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导语:你们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因为什么事情而教育你呢?他们是怎样对你说的呢?你们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学会了什么本领呢?

  (6)反馈指导:

  预设:爸爸妈妈教导我一定要上课认真,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老师引导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教导都是为了我们成为好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7)指名朗读全文,全班拍手齐读全文。

  (8)小结过渡:一个人的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就不能掌握知识,将来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认真、自觉地学*,虚心聆听大人的教导。

  七、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慢的学生。)

  (三)课后词语读记。

  1。出示任务:借助拼音自由读“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2。反馈指导:

  指名读、齐读;

  3。评价:

  (1)同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看谁正确率高。

  (2)同桌在班级上进行相互说类别背记词语,师生评议。

  八、写字指导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的字分类。独体字:*、玉、义、之;左右结构:相;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远。

  (二)指导书写。

  1。指导“*”“远”的书写。

  (1)观察并说说“*”“远”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2)范写“*”“远”,分别提示:“*”字先写里面的“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远”字先写里面的“元”,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走之最后的*捺要舒展,把里面的字托住。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书写“*”“玉”“义”“之”。

  (1)观察并说说“*”“玉”“义”“之”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2)范写“*”“玉”“义”“之”,分别提示:“*”字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得舒展,横折钩的竖部分,略往左斜,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玉”字写王字时注意三横的长短变化,注意间距均匀,最后一点写在横上面,不要掉到外面;“义”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点并非在撇捺交叉点对上位置,而是偏左,高度居中,撇,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之”字主笔是*捺,要写得舒展,横撇的角度要小,*捺要紧接着横撇写。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相”。

  (1)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2)观察并说说“相”各笔画起止位置。

  (3)范写“相”,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边的“目”起笔在“木”的一横偏上一些,四横要间距均匀。

  (4)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九、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不但学会了生字,还基本背会了课文,指导了学*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中更加认真,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作业设计:

  朗读和背诵课文。


《人之初》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人之初》教学设计模板3篇

  教学目标:

  1.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之、相”等7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学*,激发识字兴趣,培养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

  4.通过对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明白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认识13个生字,正确美观书写7个生字。

  难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课前根据预*提纲认真预*。

  3.有条件的同学,课前可以上网或借助工具书,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吗?(播放视频)(听完故事,你们想到了什么?

  2.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三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人之初》,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

  二、预*反馈

  1.出示学案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提纲或课本(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3.表扬填写预*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4.展示朗读:

  指名小组内4号同学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自我评价。其它同学纠正易读错字正音,提出合理建议。(注意纠正之、初、善、专这四个翘舌音)

  三、指导写字

  1.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2.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3.我的记字办法多。

  (1)常规识字:

  加一加:换一换:

  比一比:组词法:

  减一减:其它办法:

  (2)趣味识字

  4.小组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5.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并补充。(a、该小组用了哪些识字方法b、用了哪种趣味识字方法?c、我想补充以下内容:)

  6.巩固检测:打乱顺序抢读生字。

  7.生字我会写。

  (1)观察课本田字格中的生字,想想怎样写正确,写美观,自己试着在练*本上写一写。

  (2)易写错的字:之、义、远、*

  8.二人展示:展示笔顺及占格。

  9.师范写

  四、课后练*

  1.正确书写生字。

  2.能用生字组词并说句话。

  第二课时

  一、读文引入

  1.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

  2.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3.齐读课后*题中的词语。

  二、文本细读

  1.读课文,画出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多读几遍,谈谈自己的体会。

  2.试着和小组内同学分工朗读课文。

  3.学生质疑: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4.小组展示朗读课文。

  (方式:可以拍手打节奏读,可以齐声读。也可以分句接读)

  5.生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6.汇报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节奏,谈谈自己的`体会。

  7.教师点拨:(预设)

  (1)、人之初,性本善: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

  (2)、性相*,*相远。“*”接*,类似;“*”*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细心加以教导的话,本来善良的天性也会变坏的。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句的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学*,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玉,是不能成为美玉的。一个人不经过教育,是不明白道理的。

  8.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2.续背《三字经》的其它章节,看谁背又快又多。

  3.造句

  善良:

  专心:

  [教学目标]

  1、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认识“之、初、性”等13个生字;会写“之、相、*”等7个生字。

  2、认读“初始、初夏、性格、个性”等8个词语,复*“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背诵课文。

  难点:联系生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谈话导入

  1、《三字经》是*众多传统儿童启蒙读物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三字经》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三字经》中的一部分。

  2、教师播放小学生《三字经》舞蹈表演视频和朗读视频。(学生观看)

  3、观看了视频,你们是不是也想自己来表演?不急,我们先来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教师领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自学检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出示拼音,自我检查哪些字读错了。教师重点指导正音。

  (1)翘舌音的字:之、初、善、专。

  (2)多音字:教,jiāo(教书);jiào(教师)。

  5、小组比赛读生字。

  三、朗读课文,熟悉文本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互相帮助。

  3、小组比赛读课文,看看谁读得最流利。

  4、师生拍手读。

  四、学*第1小节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

  2、师生交流不懂的地方。

  3、教师讲解重点词的含义。(苟:如果,假如;乃:就;迁:改变、变化。)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文意。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天性虽然相*,但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环境、教育不一样,因此所形成的*性、*惯也就相差很远。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专心致志、坚持不懈。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第1小节。

  6、读一读,连一连。

  人之初贵以专苟不教性本善教之道性乃迁

  五、写字指导“之”“远”“*”

  1、观察占格、结构。

  2、教师讲解,范写。(重点是“之”和走之旁的书写,*捺要舒展。)

  3、学生口述笔顺书空。

  4、学生练*,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导入

  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比赛读。

  二、研读课文,学*第2小节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

  2、教师答疑解惑,师生交流。(宜:适宜,合适;琢:雕刻;义:道理。)

  3、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文意。

  4、教师讲解,学生体会文意。

  (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不肯好好学*,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石不加打磨雕琢,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不学*,就不会懂得道理,不能成才。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1)师:你们认为哪句话对你们的启示最大?为什么?

  (2)师:要想将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你们小时候就应该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

  三、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1、接龙读。男生读一段,女生接一段。(四句为一段)

  2、学生赛读。师生齐读。

  3、自由背诵。自己小声背或和同桌一起背一背。

  4、师生互动,考考你。

  (1)教师考学生。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学生考教师。学生说上句,教师接下句。

  5、全班拍手背诵全文。

  6、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过关者画上红旗)

  四、写字指导,读记词语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3、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呢?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义:起笔是一点,要在一撇一捺交叉的中线位置。

  5、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教学板书]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人之初》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课文说明

  首都北京是祖国的心脏,*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登上*城楼看一看*广场是每个小朋友的愿望。这篇课文是一首儿歌,表达了儿童们登上*时的快乐与幸福的心情。课文共六行三句话。

  第一句,写出了儿童们看到*的迫不及待的心情,是通过“跑过、登上”这些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的。

  第二句是写儿童们登上城楼后的好奇,他们到处抱抱、摸摸、看看。

  第三句是直接抒发儿童们的感受与心情。

  这首儿歌按着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动作为线索进行描写,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对动作描写用词尤为准确,如“跑过、登上、抱抱、看看、站”等。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新笔画:竖钩。掌握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

  2、自主积累词语。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学*课文,体会儿童们登上*时喜悦与激动的心情。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录像资料、《我爱北京*》歌曲磁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放《我爱北京*》歌曲录音,让学生跟着一起唱。

  2、你们知道*吗?去过吗?都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3、揭示课题。

  (二)初读儿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读儿歌,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2、教师范读、领读儿歌,学生正音。

  3、出示要求会认的字,你认识哪些字了?重点指导难认的字。

  4、学生读儿歌(分组读、赛读、接读、指名读等),积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诵读课文,体验情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朗读。

  ①指导断句:跑过/金水桥,登上/*,抱抱/大圆柱,看看/大宫灯。站在城楼/唱支歌,我爱/北京/*。

  ②指导感情:读的声音可高可低,抑扬顿挫,要表达出登上*的激动与喜悦的心情。

  3、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4、背诵儿歌:(指名背、集体背、赛背等)同样要求学生背出感情。

  (四)积累拓展、深化认识。

  1、积累词语:读我的词语库,说说你从课文中还积累了哪些词语?将积累的词语做成卡片放入词语资料袋。

  2、拓展延伸:介绍*及*广场,有条件可观看录像资料片,学生更能直观形象地了解*及*广场,激发学生对*的向往、对祖国首都的热爱。

  (五)作业。

  把儿歌有感情地背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

  1、用朗诵竞赛的形式背儿歌:①给积极主动、大胆朗诵且朗诵得好的学生予以适当奖励(赠送小礼物,奖小红花等);②给进步大,听得认真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③给背诵得好的小组插小红旗;④全班齐背。

  2、认读要求认识的字,奖励方式同上。

  3、揭示本节课的学*目标。

  (二)指导学*生字词,提高字词积累能力。

  1、出示生字卡片:小、水、支、开、升、言。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告诉大家是怎样认识的?(当小老师领读)适当组词说句子。

  3、记住字形:你会写其中的哪些字?你是怎样记住的?

  4、指导写字。

  ①学*新笔画“”的写法,学生找出有“”的生字。

  ②学*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教师范写“小、水”学生观察写法。总结出这一笔顺规则。

  ③指导学生弄清生字的笔顺。

  小:

  水:

  支:

  开:

  升:

  言:

  重点指导学生区别:“升”、“开”的写法,强调“升”的第一笔是撇,“开”的第一笔是横。可编儿歌,指导学生记忆:升字先写撇,开字先写横,后面笔顺都相同。

  ④学生书空生字。

  ⑤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字,学生观察运笔。

  ⑥学生在写字本上练*描红,书写生字。

  教学目标:

  1、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在北京。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6个生字:北、京、安、门、前、升;认识宝盖头;认识上下结构;理解“北京”“*”“前”“红旗”“升”等词 语;认识逗号,进一步认识句子和句号。

  3、学会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会用“什么是什么”和“什么有什么”的句式说话。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说话,初步课文,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在北京。

  2、学*4个生字、2个词语及新偏旁“”。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指名认读韵母:ei ing an en eng

  2、比一比,读一读:in---ing en---eng

  3、用卡片“开小火车”认读:我、国、天、爱、女、们

  二、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出示词语“*”读准“安、门”

  2、你知道*在哪里?出示词语:“北京”读准“北、京”。“京”是后鼻音,要多读。告诉学生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都在北京。

  3、*前的广场上有什么?

  让学生看着图连起来说:这是*。*在北京。*前升起了*,一只只白鸽飞向蓝天。

  4、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课题就是“北京*。”学生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拼拼读读课文。

  2、教师范读、领读。

  3、指名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词。

  1、卡片认读生字词,重点正音:京

  2、师生共同分析字型,理解字词。

  北:看看课堂作业上的笔顺,第一笔是什么?第四笔呢?学生书空。“北”是“东南西北”的“北”。

  京:用“口、小”来分析字型。

  北京是什么?让较多的学生说说“北京是我国的首都。”

  安:“女”字的头上有个像盖子似的,我们叫它宝盖头。“安”是由上面的“宀”和下面的“女”合成的。这是上下结构的字,以前我们还学过哪几个上下结构的字?

  门:你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在哪里?(让较多的学生说说)

  五、书写指导。

  北:第一笔的竖写在竖中线的左边一点,然后写横和提,横在横中线上。右边先写撇,写在横中线上。

  京:中间的“口”要写得小些,“小”的“”要写在竖中线上。

  安:“宀”不要写得太阔,“女”字的横要写得比宝盖头长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生字词。

  2、朗读,理解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卡片认读上节课学的生字词和偏旁。

  2、指名板书“北”,说说笔顺。

  3、你知道北京吗?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引导学生扩散性思维。)


《人之初》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窗》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

  2、读写一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窗”双关含义

  教学设想

  1.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辅以多媒体教学

  2. 安排一教时

  3. 布置课前预*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导入课文

  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让我们打开课文《窗》。

  二 初读课文

  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小说情节。

  讨论、明确: 开端 病重静养

  发展 谈天绘景

  高潮 电铃事件

  结局 只见秃墙

  三.再读课文

  要求:初步分析人物内心世界

  (一) 分析情节发展部分,初步展示病人甲形象。思考、讨论:

  1. 他们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明确:病人甲描述窗外景色。(指名朗读第4段)

  2. 窗外景色怎么样?

  明确:景物多多、色彩斑斓、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3. 病人乙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候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4.窗外美好景色是真的吗?病人甲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窗外景色是病人甲虚构的,这从课文结尾可以看出。这美丽的慌言,让病人乙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小结

  病人甲,面对病魔,不仅没有屈服,还不断用自己微薄力量和仅有条件,创造生活, 给他人带来生活的情趣,给病人乙以力量、温暖。 病人甲,为他人着想,以生命为代价,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情趣鼓舞病友。

  (二)剖析情节高潮部分,初步揭示病人乙形象 .思考、讨论:

  1. 对于占据窗口的病人甲,病人乙有什么想法? (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

  “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2. 在电铃事件中,病人乙有什么表现?

  明确: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见死不救

  四.深入分析课文

  (一) 深入剖析人物形象

  给课文拟副标题

  从人物角度拟

  1. 两个病人的故事

  2. 一个……的病人 (病人甲)

  讨论、明确:乐观、善良 热爱生命、心灵美好、品德高尚、

  一个 ……的病人 (病人乙)

  讨论、明确: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

  从情节角度拟 (略)

  (二) 分析标题“窗”含义

  “窗”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一语双关,既是病房的窗口,

  也是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病人甲、乙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

  (三) 分析结尾

  “光秃秃的一堵墙”的.结局,卒章显志,“于无深处听惊雷”,使小说产

  生了艺术魅力,耐人寻味,令读者掩卷长思,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

  (四) 归纳主题

  就课文主题写一副对联

  提示: 1、颂扬美德,鞭挞私欲

  2、颂扬高尚品格,鞭挞丑恶灵魂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五、迁移训练

  (一) 给课文续写结尾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让小说故事情节再向前发展一步。

  提示:1、病人乙追悔莫及,羞愧不止,病情加重,很快死去。

  2、病人乙懊悔,病情好转,出院后向别人讲述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3、病人乙后悔,学*病人甲,为病人丁讲述“窗外美景”。

  让病人乙活下去,教育更多的人,既符合善良人的心愿,又符合小说

  的情节。

  (二) 比较阅读

  阅读欧亨利的《最后的一片叶子》,并与本文比较在人物、主题方面的异同

  附 板书设计

  附件一 教学反思

  《窗》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名篇。小说故事情节简中有繁,起伏变化,

  文章结构*稳精巧,合分有序;人物形象鲜活有力,表述方式灵活特别。教学对

  象初二学生,年龄偏小,社会阅历少。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到一底一高。

  何为低?即努力降低课文难度。这篇小说情节多变,主题深邃,语言含蓄。教学部学时不生硬说教,不过分深掘主题,少用学生不易理解的术语,以降低教学难度。

  何为高?即设法提高学*兴趣。课堂教学既要防止浮而不实、追求表层热闹而不注重深入理解的倾向,又要反对说教式的教师独角戏。就本文而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寓教于乐,调动学*语文的主动性,这符合本文的文体特点,又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尝试以活动贯穿其中,讲解与讨论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语文的兴趣。

  1、 关于课前预*

  学生课前预*,查工具书掌握相关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初步理清小说情节,为初读课文作准备。

  2、 关于导入课文

  从生活中有形、无形的窗口切入,既贴*生活,又为教学难点:理解标题“窗口”的双关含义,奠定基础。

  3、 关于分组讨论,阅读课本剧

  分组讨论,阅读课本剧,能调动学生学*兴趣,不仅能培养实用语文能力,也能培养参与意识、协作精神,在活跃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接受教育。

  4、 关于经纬教学

  这篇叙事体课文,经纬式教学,即以分析故事情节为经线、揭示人物形象为纬

  线,交织有序,纲举目张,便于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 关于给课文拟副标题

  从人物、情节等角度给课文拟副标题,便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分析。通过比较,体味文章如何巧妙命题;突破难点,理解“窗”的双关含义。

  6、 关于撰写对联,续写结尾,比较阅读

  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实用语文能力和迁移训练能力,举一反三,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学修养,激发求异思维,渗透思想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7、 关于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成“窗”型,文字简洁,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学生易于理解,便于 记忆。

  8、 关于教学重、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是本课教学重点,从整体感知课文至给课文拟副标题,贯穿整个 教学之中;导入课文,拟副标题,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标题“窗”的双关含义。

  附件二 《窗》课本剧

  (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两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户,门通向走

  廊,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病人甲经医生允许,每天上、下午起身各坐上一个小时,他的病床靠*

  窗口,病人乙只能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病人乙 这倒霉的病,太可恶了。

  病人甲 是啊,重病缠身,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病人乙 连听收音机、看电视都不行 ,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病人甲 想过去,我拥有一份好工作,战争中也曾立过功。

  病人乙 可不是吗?那年我去悉尼度假,可现在……唉!

  (护士进,病人甲被扶起,开始一小时仰坐)

  病人甲 啊!窗外是一座美丽的公园……

  病人乙 (急切的)快说说,公园里有什么?

  病人甲 公园里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游着一群群水禽,野鸭啦,天

  鹅啦。你看,有的孩子扔面包喂它们,也有的在摆弄游艇模

  型。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在树荫下散步。

  病人乙 (羡慕地叹气)唉,要是能出去走走,那该多好啊!

  病人甲 再看那边,鲜花盛开,色彩斑斓……

  病人乙 都有些什么花呀?

  病人甲 哦,有玫瑰,还有牡丹、金盏草……一朵朵争相斗妍。

  病人乙 (听得津津有味)真是太美了!看来,我是没这眼福了,不过

  听听也是一种享受啊。

  病人甲 你看,公园那端有个球场,正在进行一场板球赛……哎呀,那

  个小孩差一点跌入湖里。还有这边,身着夏装的姑娘美丽动

  人……板球赛还在进行,一名队员正在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

  皆是。

  病人乙 (妒忌地)为什么偏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这一切?为什么我

  不该得到这个机会?

  病人甲 球赛结束了,黄队终于取胜。

  病人乙 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

  (晚上,病人乙又是彻夜难眠。病人甲突然醒来,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他正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赶来)

  病人乙 (纹丝不动地盯着天花板)他凭什么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人之初》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翠鸟》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课题名称

  翠鸟

  科目

  小学语文

  年级

  三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者分析

  1.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有较强烈的表现欲望,能够积极主动去学*。同时,学生对趣味性、生活化、直观形象的图文的教学资源非常感兴趣,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2.学生能根据工具书、利用网络进行学*,收集相关的学*资料。翠鸟学生对此了解甚少,利用网络媒体查找有关翠鸟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兴趣。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词句体会翠鸟的特点。

  2.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三、知识与技能

  1.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积累好词好句;

  2.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资源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性的资料。

  2.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学*资源。

  3.教师自画翠鸟图片。

  4.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翠鸟》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一)激趣导入,认识翠鸟

  1.多媒体课件播放“百鸟争鸣”声,说说喜欢什么鸟?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板书课题,一起亲切地叫它的名字。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多媒体课件播放“翠鸟”图片,分组交流课前通过网络收集到的有关翠鸟的一些资料。

  教学活动2

  (二)自主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翠鸟的?

  2.你们提的问题在课文找到答案吗?谁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翠鸟的?

  教学活动3

  (三)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1.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看图,想象翠鸟的样子,读后反馈。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用双横线画出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

  (3)、愿意来亲手画一画翠鸟吗?请同桌或小组合作,画一只课文中描写的翠鸟。

  (4)、哪几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画的翠鸟?大家看他们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集体评议。

  (5)、老师也画了一只翠鸟出示图片,可是忘记了涂色,大家能不能,来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呢?自己练*说一说。

  (6)、个别学生上台介绍翠鸟样子。集体评议。

  2.学*课文第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出示课件,学生边看图编自由读课文第2、3段。用△找出表示翠鸟动作的词,用横线划出表现它动作敏捷的句子,体会翠鸟活动特点,看看该怎么读,能它读好。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朗读

  (3)、同桌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4)、学生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3.学*课文最后两段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画出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的句子。

  (2)、激趣过渡:翠鸟那么美丽可爱,那么机灵,你想捉一只来饲养吗?课文中的小朋友也想吗?后来他们为什么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希望翠鸟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

  (3)、教师小结: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不但喜爱鸟,更要保护鸟,因为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的丰富多彩。其实,翠鸟在全世界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就让这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地生活着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翠鸟)

  教学活动4

  (四)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1)、谈谈学了本课有何收获?

  (2)、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写法。(边说边课件出示)

  (3)、我们一定要保护鸟类,因为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说说你们准备怎样保护鸟类?

  教学活动5

  (五)布置作业:

  搜集各种各样鸟类的资料,以“我最喜欢的鸟”为题,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所熟悉的鸟的外形,活动特点,生活*性等。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翠鸟》教学设计(精选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二是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

  【导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爱护鸟类的意识。

  【导学重点】

  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

  【导学难点】

  体会翠鸟的外形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导学准备】

  多媒体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都对翠鸟产生了很大兴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指导“翠”的写法:上面是“羽毛”的“羽”,但是少两个钩;底下的一竖出头就行,千万不要写长,写长就把上面两个人分开了,这两个人就不高兴了。)

  (二)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 回忆课文,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翠鸟的?(学生反馈;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2. 学*第一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对照图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检查读文

  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这一段话主要介绍了翠鸟的什么?(生说,师板书)

  (3)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哪一部分介绍得最详细?(羽毛,出示) 翠鸟的羽毛怎么样?(非常鲜艳)

  (3)联系下文理解“鲜艳”的意思。(“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

  (4)作者讲翠鸟羽毛的颜色,先总的说颜色鲜艳,这句话既概括了一段话的意思,又放在一段话开头,我们把它叫总起句。具体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头上——背上——腹部;结合教学“腹”)这些都是什么句子?(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指名答)这样写,让我们觉得翠鸟怎么样?也体现了作者对翠鸟的什么感情?指导朗读,读出对翠鸟的喜爱。(相机教学“衬衫”)

  (5)小结:作者抓住了翠鸟外形上的特点,颜色非常鲜艳;体态小巧玲珑;眼睛灵活,嘴巴长尖,突出了翠鸟的美。大家喜欢翠鸟吗?让我们把对翠鸟的喜爱表现在自己的朗读中,只要我们把这一段读好了,记住了,以后写小动物的外形就有办法了。

  3. 学*第二、三自然段

  导语:从同学们刚才读课文的表情,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翠鸟,那么大家愿不愿意当翠鸟呢?我们来开展一项角色体验的小活动,老师当记者,同学们当翠鸟,一会我要就一些问题来采访大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a 你是怎样飞行的?

  b 听说你们有个外号叫“叼鱼郎”,可见你们叼鱼的本领很高,你们是怎样叼鱼的?

  c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捕鱼的动作吗?(快、敏捷、迅速等)

  (2)师:还真是快啊,可是这是你们说的,你们说自己捕鱼的本领高,飞的速度快,有什么可以证明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教学生学会学*的核心是学会阅读、质疑、思考和探究。这是教的着力点, 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关键和前提。】

  (3) 学*“只有那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体会侧面描写。

  (4)师:你们可真是太会找证据了,我现在心服口服了。那你们捕鱼的本领跟你们的外形关系吗?(指名说翠鸟外形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把自主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

  导语:翠鸟们,你们都很愿意接受我的采访,我还想到你们家去坐一坐呢,你们家在哪儿呀?

  4、学*第四、五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你都知道了什么。

  (2)假如你真的是一只翠鸟,你想对我们人类说什么?适时进行保护鸟类的教育。

  (3)表达了对翠鸟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学目标:

  1、复*词语

  2、感受翠鸟的颜色十分鲜艳,产生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运用各种方法理解翠鸟动作十分敏捷的特点,并能够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翠鸟美丽的外形和它行动敏捷的特点,产生喜爱鸟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第二自然段,体会翠鸟的行动十分敏捷。

  教学用具: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翠鸟这篇课文,学*了生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我们先来复*下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2、听写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同学门对翠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把整篇课文分三个部分,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把课文分的?(指名说)(课件出示)接下来我们详细地学*课文。

  二、阅读理解,运用多种方法感悟课文

  (一)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1、边读边画出描写翠鸟颜色鲜艳的词语来,说说你从这些词语中都想到了什么?(指名叫学生找)

  (1)、颜色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发言:

  从头巾、外衣、衬衫这些词语中感受到翠鸟特别会打扮自己,我很喜欢它。这些颜色搭配在一起,使翠鸟非常漂亮。

  从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感受到翠鸟的颜色很鲜艳、漂亮。翠绿色十分鲜亮、耀眼,浅绿色稍微淡一点,搭配起来太美了。衬衫的颜色和头部、外衣都不同,有颜色的变化,很漂亮。(2)质疑,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这一自然段,思考:文中写翠鸟有外形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句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写

  [出示图片,边看图边体会]运用了比喻句的表达方式,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


《人之初》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学*目标

  1、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富有韵味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品味和欣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重点

  1、仔细品味这两首诗,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在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领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因其共收录了305首民歌,又被称为《诗三百》。其内容丰富多彩,是同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而又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听,想。用乐府诗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初读感知1、听朗读,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听出来了吗?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很好把握,基本上都是两两停顿,只有《蒹葭》每节诗的后一句为两三停顿。

  2、积累生字。

  雎(jū)鸠窈窕(yǎotiǎo)参差(cēncī)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

  沚(zhǐ)晞(xī)湄(méi)

  跻(jī)涘(sì)芼(mào)

  坻(chí)

  3、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点拨:《关雎》一诗写了一位男子对美少女的渴慕向往之情。

  《蒹葭》写的是一位男子极力追求一位女子,但却无法得到她而产生的苦闷和伤感之情。

  作品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是由孔子编定的。先秦称为《诗》,西汉时因“罢除百家,独尊儒术”而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三个部分为其内容的分类;赋、比、兴三部分为其表现形式。“风”指"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相当于后来的叙事诗。

  “比”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了解作者生*,积累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也有传说这些诗歌传说多为尹吉甫采集、然后由孔子编订的。

  艺术成就《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

  诗体介绍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所以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据统计,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数量总计超过三十万首。

  笔记。了解民歌的创作过程。

  写作背景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不朽之作《诗经》。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

  疏通文意(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拟声词,鸟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恬静而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打捞,采摘。

  寤寐:寤,指醒着;寐,指睡着。这里指白天和夜晚。

  思服:思念。

  优哉游哉:这里指情意绵绵的样子。

  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辗转:翻来覆去,不能安定。

  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亲*。

  芼:挑选。

  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芦苇。

  苍苍、萋萋、采采: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在水一方:在河流的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

  晞:晒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攀爬。这里指路途高而且险峻。

  坻:水中的高地。

  已:消失,这里指晒干。

  涘:水边。

  右:道路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

  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积累字词

  词类活用左右流之:左右,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左右。

  琴瑟友之: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朋友。

  钟鼓乐之: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快乐。

  道阻且右:右,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弯曲。

  古今异义左右流之:流,古义:捞取,今:流动。

  道阻且右:右,古义:弯曲,今:右边。

  一词多义之:

  琴瑟友之(之:代词,代指“她”)

  在水之湄(结构助词,“的”)

  课文精读

  一、关雎

  1、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点拨: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章和第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章和第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正是这位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苦思想要实现的愿望。

  2、对于这场浪漫的爱情追逐,作者用了哪些浪漫的场景作铺垫?请在文中找出这些场景描写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示例: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体现了小伙子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点拨:这两句诗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4、爱慕之深,以致夜不成寐,可见相思之苦。那么男子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找出文中原句,然后加以解释。

  点拨:(书中原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解释: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很楞能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5、《关雎》一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6、《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7、读完全诗,你认为小伙子追到自己喜爱的姑娘了吗?为什么?

  点拨:这个问题有争议。有人认为这只是小伙子的一种美好的幻想。“钟鼓乐之”并不代表把姑娘娶回了家;也有人认为这是追求的结果,也就是“钟鼓乐之”表明他们结婚了,而且用最喜庆的方式把姑娘娶回来的。理由是:钟鼓是我国古代的大型乐器,不象现在的年轻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阵。撞钟击鼓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场的,只有贵族在迎娶新娘时才有如此隆重的场面。用琴瑟来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现在,也还用琴瑟之和来表现夫妻和谐。当然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8、《关雎》一诗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相同,中介变动了少数的几个字,这种写法我们叫“重章叠咏”试品味本诗中运用这咱写法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二、蒹葭

  1、《蒹葭》这首诗歌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主要的描写方法是景物描写。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2、作者从蒹葭的颜色与情状的变化,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点拨:诗的三章分别用了“苍苍”“凄凄”“采采”三个词表现三种色彩:由苍青到凄青再到泛白的色彩变化过程,把秋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厚,烘托出当时作者的冷清环境,以及十分寂寞的心情;接下来,作者再用“为霜”“末晞”“末已”这三个情状的变化,来描绘出朝露成霜再溶为秋水的过程,现象地刻画出了时间的发展轨迹,说明作者从天刚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升起,一直都守候在河边,就为等待心中的女神的出现。

  3、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4、作者是如此执着于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子,为什么不追上去向她求爱呢?从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点拨:是因为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5、对“长”“跻”“右”这三个字只能理解为道路遥远、艰险而又弯曲吗?说说你的理解。

  点拨:可以这样理解.因为自己追求的美丽女子在河的对岸,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要想到河的对岸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不可以这样理解.这三个字是虚写,写出了古代追求美好爱情生活的不易.这里的“长”、“跻”、“右三字完全可能是指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阻力。

  (答案不求一致,关键是言之成理)

  6、作者反复吟唱“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点拨: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7、能说说你对诗中“蒹葭”“伊人”这两个意象的理解吗?

  (1)“蒹葭”是指芦苇,作者用它来描绘出一幅凄凉哀惋的环境,烘托一种气氛;“伊人”指代作者心中的美丽女神。

  (2)“蒹葭”不一定指环境,可以是指一切不好的东西,阻止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东西;而“伊人”也不一定指作者心目中的美丽女神,可能是指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一类的东西。

  8、《蒹葭》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点拨:根据“蒹葭”和“伊人”这两上意象的理解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不同。

  (1)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苦闷心情。

  (2)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追求不到时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9、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点拨: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语言品析

  《诗经》语言体现出一种优美的旋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章叠唱

  第二章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与下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左右毛之,只改了一字,这就叫重章叠唱。这种写法,可以使的诗篇回旋跌宕,造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突出了诗歌的形象,取得情深味长的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2、偶句入韵

  在音韵上,除了重章叠唱以外,还使用了押韵,一般都是偶句押韵。如《关雎》中,首句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下文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全篇三次换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3、双声叠韵

  诗歌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参差”是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拓展延伸请阅读下面几首诗歌,分析它的表现手法。

  (1)(《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兴)

  (2)(《秋浦歌》(其十五)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比兴)

  (3)(《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赋)

  (4)(《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兴)。

  (5)(《行路难》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比)

  思考讨论。

  加深对赋比兴这几种表现手法的认识。

  巩固提高

  1、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xx篇,包括xx、xx、xx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1)《诗经》305风雅颂。

  (2)赋比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下面加点词语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雎(jū)鸠参差(cēnchā)跻(jī)

  B.窈窕(yǎotiǎo)坻(dí)湄(méi)

  C.溯洄(sùhuí)涘(sì)芼(mào)

  D.寤寐(wùwèi)沚(zhǐ)晞(x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完成练*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听。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诗歌主题。

  板书设计关雎

  听听:关关雎鸠。

  看看:在河之洲。

  想想:窈窕淑女。

  愿望:君子好逑。

  钟鼓乐之。

  琴瑟友之。

  蒹葭苍苍。

  蒹葭萋萋。

  采采。

  起兴。

  宛在水中央。

  伊人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⑵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⑷《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下节课。

  教材分析: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人之初》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教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本次课是一堂新课标下高中体育游戏教学的研究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新课程目标,学生身心发展水*而进行构思和设计,模拟地震发生时情景,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和学生自编自创游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锻炼的成功感和愉悦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激发*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次课的特点是以游戏贯穿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采用音乐作背景进行渲染和烘托,本课是对高中体育健康教育专题知识结合室外游戏教学的一种创新和探究,旨在为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供素材。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次课练*,了解地震知识,学会自救与救护技能;发展学

  生奔跑能力和灵敏素质。

  2、 让学生体验 “自救与救护”等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和创编多种自救和抢险的方法;体验遇险、逃险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心理承受力。

  3、树立团队合作和安全意识,养成互相关爱的优良品质,获得体育锻炼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二、教学重点

  自救与救护的技能掌握;

  三、教学难点

  学生自编自创救护方法与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引导与讨论探究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讲解与示范和小群体教学法相结合,指导学生实践;

  五、教学流程

  本课教材选择的是根据新课改以来,新课程理念结合健康教育专题及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而设计的一堂研究课。

  (1)开始部分我安排了一些原地队列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和严谨的学风。

  (2)准备部分我安排了“摸四位“和“击掌不报数”两个小游戏,主要让学生学会快速反应技巧,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3)基本部分的教学过程我注重师生*等互动,也注重师生和生生评价。模拟地震发生时“自救与救护”游戏,主要发展学生力量、速度及灵敏等身体素质,设立了救护“组织奖”“创意奖”和“抗震救灾勇士”称号,主要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的重点体现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相关互动游戏后,以及教师的暗示和启迪,各组自编自创探究合作,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游戏创编能力。通过设立竞赛奖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4) 结束部分采用配乐舞蹈放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身体放松的同时愉悦身心。

  六、学情分析

  1.高中一年级是学生的个性、价值观、*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体能,技能和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教学时,注重学

  生*惯的养成教育和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

  2.高中学生因身体条件、运到技能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我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身体素质练*和基本运动技能的提高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整合在一堂体育游戏课中,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3.高中一年级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实践并小结,教师进行及时点评和激励。

  七、教学效果预计

  通过教学95%以上同学掌握地震相关的基本常识及地震发生时的救护技巧,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练*,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等融洽,基本达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古筝历史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古筝

  2、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体验部分流派乐曲的音乐内容及音乐情绪,能够分析出流派形成的原因

  3、通过具体曲目片段的欣赏,让学生体会古筝与音乐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介绍古筝历史

  2、欣赏古筝主要流派的代表曲目,感受其风格特点

  3、具体曲目片段的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资源

  ㈠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知识面比较广、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但是对于*传统音乐了解得较少。也正是基于此,通过这节课的学*,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艺术的独特魅力有所了解。希望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同时,更能从中体验到*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㈡教材分析

  1、古筝的流派

  古筝是一件极具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音色优美、善于表达深沉广博音乐感情的乐器。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现今*古筝的流派主要有以下几个: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福建筝派、内蒙筝派和朝鲜筝派。

  2、古筝主要流派的风格特征

  陕西风格筝曲的鲜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个变音的游移性。七声音阶中的四级音编高,七级音偏低。所谓偏,当然不是半个音。这两个音又游移不定。一般来说,是向下滑动紧靠下一级音的;其次,在旋律进行上,一般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第三,在弹奏时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较多,这是出于旋律进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术。第四,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

  浙江古筝又称武林筝,起自浙江杭州,盛于上海,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古筝流派。风格特点明朗、细腻、绮丽、幽雅,充分表现出乐曲丰富的内涵和丰满的感情。

  3、影响古筝流派形成的因素

  首先,古筝的流派形成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古筝流派的形成是受地域文化、审美*惯的影响。

  再次,古筝流派的形成受到艺术家审美个性的影响。

  从南、北两大派别来看,南派筝一般比较幽雅、柔美、稳重、含蓄抒情,注重内在感情的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少; 左手按揉弦变化较多,比较细腻、圆润、柔慢、重韵味。弹奏起来曲调温文尔雅,细腻动人,深具柔和的南国风情。北派筝一般较泼辣、粗犷、重形象表现,效果性的东西较多; 乐曲起伏较大,有跳动感; 弹接力度也较大,气氛比较强烈; 右手技巧较南派多,也较南派难,但左手的揉按细腻变化少些,揉按一般较急较深,效果则尖硬些。其出音高亢嘹亮,苍劲有力,豪爽奔放,刚中有柔,庄重古朴,深具中原韵味。

  4、古筝流派的传承与创新

  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和创新。古筝流派在历代不同演奏家的改革创新中得到流传和发展。古筝艺术同样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

  一个筝派如果仅仅停留在传承的基础上,没有创新,就会慢慢迷失发展的方向。只有技法创新,创作的创新,演奏风格手法的多重创新,才能使流派不断向前发展。传承与交流时创新的基础,前者是内部吸收,后者是外部借鉴,两者缺一不可。传承与创新是流派发展古筝艺术的原动力。创新离开了传统的继承,古筝的独特艺术个性和艺术风貌就难以延续和传承下来,古筝艺术的创新也将失去意义。继承传统是为了创新,创新也离不开传统“法度”,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既能使优秀的古筝传统得到继承,又要勇于创新。

  四、教具、教学手段

  课件、古筝

  教师讲解,学生参与

  五、教学过程

  ㈠导课

  1、课前播放筝曲《高山流水》片段,营造课堂气氛,导入新课

  2、简单介绍《高山流水》乐曲出处,引出古筝历史

  (意图:通过听赏,先入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

  ㈡新授

  1、老师介绍古筝历史

  2、古筝按地域划分流派并听辨音乐引出分析古筝流派形成的因素

  3、从具体风格划分为九个流派并提问

  问题:①你所听到的乐曲属于哪个流派?

  ②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意图:通过老师介绍相关资料,了解古筝流派的划分。)

  4、演奏两首不同流派的筝曲,启发学生感受古筝流派风格特点

  ①第一首演奏《秦桑曲》片段,先请学生回答问题,谈感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总结归纳

  ②第二首演奏《三十三板》片段,先请学生回答问题,谈感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总结归纳

  (意图:通过老师现场演奏古筝不同流派的作品,引导学生欣

  赏并感受古筝流派风格特点。)

  每个体育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都能够是守规矩,练*是按秩序的有序进行,其实不然,真正的体育课的课堂纪律与练*的实际情况不是体育老师所想像的那样理想化的。

  开学刚上的一节广播操课中,一(7)班的一位男生引起我的注意,上课时间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不想学甚至在队伍里面还影响其他周围的'学生,刚开始我把他单独叫出来和他谈,他好像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爱搭理不搭理,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一番教育,然后再简单讲解了一下动作要领,布置的作业让他回家自己复*。在之后的这几节课上有明显好转可是这孩子就是自控能力差,自己管不住自己上课小动作不断,在一次上课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复*,唯独他一人没有做下来。

  这时我就着急了,我说这节课你不要上了,你就到边上自己练*什么时候会了什么时候来找我,再不行的话中午不要回家了,孩子当时是一种很无奈的表情看着我,嘴里喃喃道老师:我再也不敢了,我这节课好好表现还不行吗?我很严厉的批评了他说:再给你一次机会,看你表现,孩子点头答应了。课后我也认真反思自己是什么原因孩子为什么不想学*新的知识呢,按小学低段孩子的年龄来看,对于一个新的知识学生是很愿意学得,可这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为此我尝试很多方法去改变孩子,让其他会的同学帮助他,也找过孩子的家长,孩子的爸爸说在家也是这,干什么都不专心,没有一点点耐心和毅力。也就是导致孩子失去了学*的积极性一个因素,孩子在队伍出现了混乱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的失败。我自己认为导致上述原因的出现就是教学方法单调,形式单一,体育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为积极主动学*,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于是我利用上室内课时间给学生播放几次精彩的视频,学生看后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认为不可思议,然后我在适时地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他们你们也能行,学生有了跃跃欲试的想法了,接下来的体育课中我有意识的把做的好的和不会做的学生区别开来,再让他们分别自发组合,自己找练*的同伴,就这样在后面的几次练*中,学生练*的兴致始终很高,课堂气氛出奇的活跃。

  通过这个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能提供自主学*的机会,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培养自主学*的能力。使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始终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学*兴趣,更多的重视学生在学*过程中是否学会探究与分析,从小传授他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方法。并且多让学生谈感受,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新课堂中的小主人。

  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技能

  1、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技能

  ①清楚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种类和相互关系;

  ②对自己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总体的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有正确认识;

  ③能够根据教学计划制订详细的课程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计划。

  2、撰写教案的技能

  ①掌握撰写教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②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重点、难点;

  ③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④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

  ⑤会编制电子教案,在课上演示和供学生在校园网上学*。

  3、使用教学媒体的技能

  ①掌握常规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征;

  ②掌握现代教学媒体及其教学特征;

  ③掌握教学软件、课件的编制及其使用方法。

  4、了解学生的技能

  ①掌握了解学生的一般方法;

  ②熟悉教学对象的总体思想状况和知识基础;

  ③了解教学对象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水*、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

  二、课堂教学技能

  l、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

  ①建立和维持正常课堂教学秩序;


《人之初》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站在新年之初广播稿(5)份

  主题:庆元旦,迎新年开场音乐《春节序曲》

  甲:敬爱的老师们

  乙: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好!

  甲: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就到了xx年岁末之际。

  乙: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我们共同的期盼中,xx年的元旦即将来临。

  甲: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

  乙:我们感到无比快乐!

  甲:听,金钟朗朗,这是新年动人的旋律

  乙:看,阳光灿烂,那是新年绚丽的色彩

  甲:今天,就让我们相约在这里,享受节日带给我们的欢乐,聆听四(1)中队为您奉献的这段美好时光!

  乙:请听歌曲《新年好》。

  甲:在这喜气洋洋的歌曲声中,大家是否已经感受到元旦的脚步越来越*了呢?

  乙:那么同学们对元旦这个节日又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就听听我们的介绍吧?《元旦的传说》

  甲:哎,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的许多大诗人:大文豪为了庆贺新年,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

  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合: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曲《元日》

  甲:为了庆祝一年的新开始,人们有穿新衣:戴新帽:添碗筷:吃元宵等*俗,以预示新年有新的气象。

  乙:对于我们同学们来说,在新年里也应该有新的目标,新的计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新的进步和成绩。最后,祝愿大家

  合:新年快乐,如意吉祥,好好学*,天天向上歌曲《春节序曲》

  结束语:(甲)今天的红领巾广播到此结束,我们相约明年再见!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过去,离我们越来越远,新一年的面容即将呈现,我们这群祖国的希望正在摩拳擦掌,为祖国的明天捧上一片光芒。心,正在激动着,打开希望的大门,展望明天的辉煌。辞旧岁,迎新年,谱写青春,放飞希望。面对新的天空,我抬头仰望太阳,旧的一年过去,我要新的人生辉煌。凝望已久,我重新仰望天空,东方,仍然那么明亮。

  每一天,都有一份新的希望,每一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梦,更加寂静,让我看到我心中的希望,心中的梦想。新的一年,预示着我又长大了一岁,心中的梦想,*了,*了……

  夜深了,可我还没有睡,我在沉思,新的一年,是什么样的开始?

  新年即将来到,激动的心情难以*静,世纪的脚步在缓缓前行,20xx年,已变得触手可及,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一年,不一样的精神,不一样的世界。新年要来到的,春节,也不远了,中华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马上就要到了。我静静的等待,仿佛度日如年。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的飞跃,新年礼炮的打响,离我们,*了,*了……

  天,依然那么蓝,我的心,却久久不能*静,想起那一刻,那神圣的一天,旧的一年的终点,也就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新的期待,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新的梦想。新年,我十分向往,新一年的生活在心中酝酿,为了新的一年努力,努力,让那梦想成为现实,为了新的明天,奋发图强。新的奋斗,新的努力,新的一年,新的希望。

  新年是时光的起点,元旦是时光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一天,我们更多的是才航向未来,那些就要完成的事业,即将到来的机遇和美好的前景,正在前方隐约向我们把手,以神秘的梦幻和五金的快乐“诱惑”着我们。于是,我们心里又燃起了信心和希望;顾不得疲惫和伤痛,又要义无返顾地风雨兼程了新年总是在一年最冷的时候到来。然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那无数的诗情画意等待着我们去感受,去描绘,洒满阳光的湖畔早晨,落满花瓣的小径黄昏,还有青石小路上的烟雨蒙蒙,春风里一碧万顷的麦田……

  是的,尽管前行的道路依然坎坷,凛冽的寒风依然肆虐呼啸,但为了心中那曾经对自己许下的诺言,为了那不灭的希冀和美丽的`憧憬,我们还是向前,向前……

  站在新年这一雪白的起跑线上,向着明天,向着东方那轮冉冉升起的红日,让我们放飞心中的白鸽,以怒放的百合花的心情,真诚的喊出来吧:“新的一年又到来了!”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春回大地,万象一新。

  今年的春天有点特别。“瑞雪兆丰年”。对于生活在xx的我们来说,对大雪,以前恐怕只有向往和想象的份,但今年春天我们真的迎来了纷纷扬扬的一场大雪。现在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空气是如此的清新,我们的心情是如此的愉悦。

  春回大地,万象一新。过了新年,我们添了新岁。以新的心情来到学校,大雪后的校园也焕然一新。学校大门口张贴的喜报让我们更加振奋。

  学校里来了新老师,也来了新同学。老师们领到了丰厚的奖金,工作更加勤奋,同学们得到了鼓励,学*更加刻苦。就连原来的小淘气也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儒雅了很多。真是新学期,新气象。

  新学期,新气象。新,就是与旧不同;新,就是变化;新,就是进取;新,就是发展;新,就是创造。

  新学期,新气象。在新的.学校,在新的学期,我们要不断追求新,追求变化,追求进取,追求发展,追求创造。

  新学期,新精神,新面貌,新行动,新气象。

  新学期,新气象。我们常新!

  男:掀开xxxx年的最后一页

  女:轻轻地打开新年这漂亮而清新的窗子

  男:xxxx年悄悄地离我们远去

  女:xxxx年正向我们阔步走来

  男: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女:这般年轻,这般俊逸

  男:像地*线冉冉升起的朝霞,给世界注入了清新的气息

  女:像刚刚诞生的婴儿给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鼓舞

  男:每一天,都有一轮新的太阳冉冉升起

  女:每一年,都有一个新的希冀变为现实

  男:在新年到来之际,我要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

  女:祝福我们亲爱的父母

  男:祝福我们敬爱的老师

  女:祝福我们可爱的同学

  男:祝福我们真诚的朋友

  女: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男:新年快乐,我们伟大的祖国

  女:沉睡的雄狮已然觉醒,受伤的巨龙也展翅翱翔

  男:奋力地挥去百余年的血泪和屈辱

  女:飞天的神舟承载起十三亿人的.光荣与梦想

  男:海啸灾区的救援队中,有我中华儿女那不知疲倦的身影

  女:保卫和*的贝雷帽下,有我龙子龙孙那英姿飒爽的风采

  男:你的身姿如此挺拔

  女:你的胸怀这般宽广

  男:你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女:你是疲惫的游子持久不变的向往

  合:祝福你,我们伟大的祖国

  男:新年快乐,我亲爱的父母

  女:您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寄托

  男:慈爱的叮咛不绝于耳

  女:花白的头发记录着您对儿女的牵挂

  男:伟岸的身影已渐渐模糊

  女:手中的针线仍一行一行

  男:望子成龙盼女成凤,青春尽逝容颜已老

  女:可关爱依然那么执著,笑容依旧那么坚强

  男:亲爱的父亲母亲,请你们放心

  女:孩儿已长大**,我会继续努力,为您增光,为您添彩

  男:请您保重

  女:祝您快乐不老,幸福安康

  男:新年快乐,我敬爱的老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