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

  一、回顾导入 :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3、自主学*:正音、正字、释词

  三、合作探究

  1、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 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 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朗读,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四、品读明理

  1、品读课文,逐段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

  六、体验拓展:

  1、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七、背诵理解:

  分小组竞赛背诵

  八、师生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九、作业 布置

  ① 完成研讨与练*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理想》教学设计2

  凯瑟琳 ·奥尼尔

  一、教学目标

  总目标:让学生明白儿童小说构思的特点,培养鉴赏儿童小说的能力。

  具体目标

  1、明白本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

  2、体味轻讽和夸张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说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这篇小说贴*学生生活,线索清楚,阅读上不会有大障碍。让学生阅读全文,顺手划出字词。

  2.、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3、理解儿童文学(小说)的特点,分组畅谈对奥依达的印象和理解。

  二、活动流程

  1、速读全文。

  2、划出字词。注音解释。

  正音

  1、瘸腿()唬()舷窗()狡黠( )撅()煞有介事()

  2、多音多义字

  着陆( )一着棋( )着火( )沿着( )

  哽咽( )咽喉( )咽气( )

  露出马脚( )露馅儿( )

  一圈( )猪圈( )

  挑衅()挑三拣四( )

  解释

  声嘶力竭——

  大名鼎鼎——

  连绵起伏——

  煞有介事——

  3、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一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小说以奥伊达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故事,展开情节。

  讨论归纳: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小时候奥伊达不用父母取的名字,坚持为自己取名 “奥伊达”。

  第二部分,发展,(从“奥伊达上小学的时候”到“自己是坐在爸爸的膝盖上看完电影的”。)

  写上小学时,奥伊达不要特权,坚持要父母为自己买电影票。

  第三部分,高潮,(从“以后好长一段时间”到“男孩奥伊达的冒险经过”。)

  写奥伊达混上去瑞典的飞机,去北极探险,成功,可在父母、同学的眼中,成了未来的探险家。

  第四部分,结局,(从“后来,奥伊达上了中学”到结尾。)

  写奥伊达在父母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做人首先应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公民,并获得了真正的选择上的自由。

  讨论交流二:分组畅谈对奥依达的印象和理解。

  提示:儿童小说的特点。儿童小说除了一般小说的特点之外,还有其自己的特点,即反映儿童成长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和性格,儿童小说要欢欣明快,生动形象,幽默有趣。本小说就符合这样的特点。本文用轻喜剧的笔法,塑造了奥伊达这个儿童形象。

  4、归纳总结:

  奥伊达,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但同时又不乏天真、顽皮、好奇、聪慧的天性的儿童形象。作者用轻喜剧的手法,生动刻画了奥伊达的儿童心理和性格特征。

  一、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的具体表现:很小的时候,就坚持自己取名;上小学时,最大的理想是不要特权,即坚决放弃小孩可以不买票的特权;之后,又想只身去北极探险,成为未来的一名探险家。

  二、天真、顽皮、好奇、聪慧的表现:坚持为自己取名,可为什么想出这个稀奇古怪的名字,他并不知道,为了放弃“特权”,他无论如何要父母买电影票,可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成熟的孩子竟然“是坐在爸爸的膝盖上看完电影的”;他想尽办法去北极探险,这种冒险行为竟然发生在一个“搞不清楚,到底先有地图还是先有探险家”、去北极探险“主要是觉得冰天雪地的北极总归要比澳大利亚好玩”的孩子身上。特别是为了给自己买一双新鞋,竟然想出了要母亲为自己*日干的零活付劳务费的方法。这一系列细节让读者感觉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是那么可爱,同时又是那么真实、自然、有趣。

  这几件小事在常人看来是很*常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却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对一个 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独特的。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执著以及天真、顽皮、好奇、聪慧,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心理特征和性格,既是独特的,又反映了儿童们普遍的心理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活动延伸

  1、课外阅读一篇儿童小说,体味儿童文学(小说)的特点。

  2、抄写字词

  3、思考:(1)什么是幽默?本小说在刻画奥伊达和其父母时用了那些幽默的方式?

  (2)奥依达父母的教育方法,你有怎样的个性看法?你对当今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又有何看法?

《理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想的含义、作用;实现理想的途径。

  能力目标:找到自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愿意为理想全力以赴。

  【设计意图】

  理想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代中学生,生活条件的优越使他们在责任意识、坚定意志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在确立理想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很多困惑。怎样通过短短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理想、选择理想并快乐的挑战自我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仔细研读教材后,我围绕“理想与现实”这个主题设计以下两大板块活动,力图通过参与交流,讨论归纳使学生正确面对理想与现实。

  【课前准备】

  水彩笔,绘图纸,教师准备录音机和磁带。

  【教学过程】

  导语:有这样一首诗写的很美: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这节课就让我们立足现实,畅谈理想。

  理想空间,尽情畅想

  活动导入:(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伴着这熟悉的旋律,我们眼前又浮现了那偏僻山村中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目光,对教师的崇敬、对知识的期盼,所以小女孩的理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给制自己的理想树。(引导学生从学业、事业、家庭等方面去设计)

  同学们画的理想树都很漂亮,每个同学的理想也不尽相同,那么你认为什么是理想呢?一旦你的理想确定下来,它对你的行为有哪些作用?(见教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美梦成真”,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你的理想可能有的地方不太适合你。下面就请将你的理想介绍给最了解你的好友,请他帮你参谋;同时也应热心做别人的参谋。

  现在你的理想己经确定,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以上两个问题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进行引导,最后归纳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课堂总结: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荫。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相信通过你脚踏实地的努力,你的理想一定会变成现实。

《理想》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读通课文。准确读通长句。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风筝三件事。知道课文是从刘老师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

  教学重点:

  掌握生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三大事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板书:理想)老师的理想是当一名学生尊敬,信任,喜爱的好老师,愿意谈谈你们的理想吗?同学们的理想是远大的!(板书:风筝)看到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板书:的)理想与风筝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放在一起?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理想,对于风筝显然是熟悉的,以此入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两者如何有机融合,似乎解决得并不巧妙。这种无须回答的问题是否有着存在的必要呢?这本身也是我存在的困惑。

  2、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课文,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顺着学生的思维整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方面还考验着我的课堂驾驭能力。

  3、是呀,这篇课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风筝中寄托着怎样的理想呢?我们一起来学*。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自己喜欢的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

  (3)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为什么?

  (4)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细腻感人,画出来,认真读一读,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以这四个问题统领全课,既解决生词,又把握了课文中心,且抓住重点语句读好了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词:风筝、眯眼、蜈蚣、倘若、连翘花、翘尾巴、撒脱、撒谎、急速一转、旋转、酸涩、舒展腰身、仰望天穹、圆木拐杖、女娲造人、擎着风筝、翩翩起舞、翱翔盘旋、气喘吁吁、功德无量。

  (1)读准字音:指读正音。注意三个多音字,帮助学生区别好。

  (2)认清字形:倘、敞、筝、挣、睁。

  (3)理解词义

  A、酸涩,文中是酸涩的感情,什么情况下你的心里是酸酸的,心里很难受呢?文中为什么而酸涩?

  B、看到功德无量这个词,你想起了哪些伟人?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那根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呢?

  C、谁能任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句话,如果你能用上几个词,那就说明你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棒哟。当然也可以结合我们的课文内容来谈说话。

  (4)指导写字:字会读、会认、理解了,我们还要写好它。在写字之前,一定要先认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还要看清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叫读帖,读完帖后,要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这六个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我们一起来写它。请看老师板书。请大家认真在书上119页描红。注意写字姿势,一定要做到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教学反思:对于生词的教学,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应该做到了扎实。高年级学生字词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词义的理解,及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因而在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这一点。对于多音字的教学,从思想上重视了,但或许因为对学生学情的不了解,在后面的教学中发现部分学困生对于字音并没有完全掌握。在一般情况下,字音教学应该是针对学困生。

  2、课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写了他的哪些事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风筝)指读第四、五、八、九自然段。这三件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文章是怎么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的呢?指读第一段。文章的结尾又写了些什么呢,你们觉得最后这两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老师小结:课文开关通过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了对刘老师的加快;中间第四至九自然段通过三件事,表现了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教学反思:这部分让学生说事,部分学生自然直接引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既读了课文,又概况了课文大意。对于分段,概括大意,个人认为不是教学的重点,因而直接用语言引导,让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即可。或许这样的设计仍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3、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能用书中的语言来解释你为什么这么说吗?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4、你找了哪些细腻感人的句子,愿意读给我们听吗?学生读后,追问: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

  教学反思:这一设计也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文章的美需要学生自主地感受与表达。无论学生找哪一句,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后一问题或许学生表达得不那么好,但向其渗透这样的读书要求,还有非常有必要的。边读边思的*惯应该逐步培养并落实。

  二、作业布置

  1、将生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四遍,生词抄写两遍。

  2、认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至少读三遍)

  教学反思:

  在最后我特别强调的“读”这一项作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由于是借班上课,真正的落实还得有赖于课任老师。

《理想》教学设计5

  目标

  方法

  手段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1、先叫学生标出段数,12段。(2分钟)

  2、检查预*作业。(10分钟)

  “拿出堂上练*本”请3位同学上黑板注音,加分,并要求其他学生在课文找出并注音。翻到第29页,把生字朗读一遍。

  3、听课文录音。要求:认真听,注意语调。(5分钟)

  4、先端正坐姿。学生朗读课文,先读1-3段。(3分钟)

  5、串讲1-3段(15分钟):

  来,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梳理1-3段的意思。教师先读一遍第一段,“这里运用了修辞手法了吗?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然后板书。

  板书:另附纸。

  第二段,同学们先读一遍。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前面一句的“温饱”是后面一句的开头呀?有同学知道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吗?”然后板书。

  第三段,同学们先读一遍。“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

  放映第四页幻灯片。“1-3段分别用什么形象比喻理想?”

  布置作业:

  1、星期五布置的预*作业,没有完成的同学回去完成;完成的同学可以补充一下作业,使作业更加完整。

  2、练*册、抄生字。

  第二课时:

  1、回顾板书内容。(2分钟)

  2、学生朗读4-7段。(3分钟)

  3、串讲4-7段。(12分钟)

  第四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解析一下后两句。(但是理想有时候是海天相接的那条弯弯的线,我们只能远远地看见,而靠*不了,这里不是说理想不能实现,而是说理想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然后板书。

  第五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

  第六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最后两句怎么理解?好,我们看完第七段再来分析。”

  第七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好,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获得是什么?收获是什么?”播幻灯片第5页。

  4、串讲8-11段。(10分钟)

  第八段:“前2句,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幸,但是理想的信念又使这些不幸者重新找到希望和出路。大写的人是指什么?是指伟大的人。所以这里说了理想可以让*凡的人变得伟大。”然后板书。

  第九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理想让罪人、浪子重新做人。”板书。

  第10、11段:学生先朗读一遍。“理想有可能被玷污、人们甚至会失去理想。失去理想之后,英雄会退化成庸人,庸人失去理想之后只能一辈子忙忙碌碌、**淡淡又无所作为。所以这2段告诫人们要坚守理想。”板书。

  5、串讲12段。(5分钟)

  先朗读一遍“一二句说明了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也就是说人们树立了理想,并为之奋斗,最终理想会变成美好的现实。最后2句描写了光辉的前景,鼓励我们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

  6、放映第6张幻灯片。(5分钟)

  “同学们在第一段的末尾写上分段符号,如此类推。”“抄完笔记,请听老师说一说老师的理想,老师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06年的时候就确立了当老师的理想,我凭着这个理想,考上了大学。我认为教师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现在老师也在努力地当好一个老师。这就是老师理想的故事。心里一直想着这个目标,并做出符合这个目标的行为,你的理想最终会实现的。”

  布置作业:

  1、练*册2、预*第七课《短文两篇》,抄生字,抄课文注释的四字词语及解析。3、收堂上练*本。

  若时间有多,就讲堂上练*本上的三、四题。放映幻灯片。或放映幻灯片第七页(比较阅读)。


《理想》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理想》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理想》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理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

  一、回顾导入 :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3、自主学*:正音、正字、释词

  三、合作探究

  1、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 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 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朗读,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四、品读明理

  1、品读课文,逐段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

  六、体验拓展:

  1、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七、背诵理解:

  分小组竞赛背诵

  八、师生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九、作业 布置

  ① 完成研讨与练*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理想》教学设计2

  凯瑟琳 ·奥尼尔

  一、教学目标

  总目标:让学生明白儿童小说构思的特点,培养鉴赏儿童小说的能力。

  具体目标

  1、明白本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

  2、体味轻讽和夸张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说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这篇小说贴*学生生活,线索清楚,阅读上不会有大障碍。让学生阅读全文,顺手划出字词。

  2.、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3、理解儿童文学(小说)的特点,分组畅谈对奥依达的印象和理解。

  二、活动流程

  1、速读全文。

  2、划出字词。注音解释。

  正音

  1、瘸腿()唬()舷窗()狡黠( )撅()煞有介事()

  2、多音多义字

  着陆( )一着棋( )着火( )沿着( )

  哽咽( )咽喉( )咽气( )

  露出马脚( )露馅儿( )

  一圈( )猪圈( )

  挑衅()挑三拣四( )

  解释

  声嘶力竭——

  大名鼎鼎——

  连绵起伏——

  煞有介事——

  3、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一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小说以奥伊达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故事,展开情节。

  讨论归纳: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小时候奥伊达不用父母取的名字,坚持为自己取名 “奥伊达”。

  第二部分,发展,(从“奥伊达上小学的时候”到“自己是坐在爸爸的膝盖上看完电影的”。)

  写上小学时,奥伊达不要特权,坚持要父母为自己买电影票。

  第三部分,高潮,(从“以后好长一段时间”到“男孩奥伊达的冒险经过”。)

  写奥伊达混上去瑞典的飞机,去北极探险,成功,可在父母、同学的眼中,成了未来的探险家。

  第四部分,结局,(从“后来,奥伊达上了中学”到结尾。)

  写奥伊达在父母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做人首先应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公民,并获得了真正的选择上的自由。

  讨论交流二:分组畅谈对奥依达的印象和理解。

  提示:儿童小说的特点。儿童小说除了一般小说的特点之外,还有其自己的特点,即反映儿童成长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和性格,儿童小说要欢欣明快,生动形象,幽默有趣。本小说就符合这样的特点。本文用轻喜剧的笔法,塑造了奥伊达这个儿童形象。

  4、归纳总结:

  奥伊达,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但同时又不乏天真、顽皮、好奇、聪慧的天性的儿童形象。作者用轻喜剧的手法,生动刻画了奥伊达的儿童心理和性格特征。

  一、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的具体表现:很小的时候,就坚持自己取名;上小学时,最大的理想是不要特权,即坚决放弃小孩可以不买票的特权;之后,又想只身去北极探险,成为未来的一名探险家。

  二、天真、顽皮、好奇、聪慧的表现:坚持为自己取名,可为什么想出这个稀奇古怪的名字,他并不知道,为了放弃“特权”,他无论如何要父母买电影票,可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成熟的孩子竟然“是坐在爸爸的膝盖上看完电影的”;他想尽办法去北极探险,这种冒险行为竟然发生在一个“搞不清楚,到底先有地图还是先有探险家”、去北极探险“主要是觉得冰天雪地的北极总归要比澳大利亚好玩”的孩子身上。特别是为了给自己买一双新鞋,竟然想出了要母亲为自己*日干的零活付劳务费的方法。这一系列细节让读者感觉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是那么可爱,同时又是那么真实、自然、有趣。

  这几件小事在常人看来是很*常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却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对一个 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独特的。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执著以及天真、顽皮、好奇、聪慧,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心理特征和性格,既是独特的,又反映了儿童们普遍的心理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活动延伸

  1、课外阅读一篇儿童小说,体味儿童文学(小说)的特点。

  2、抄写字词

  3、思考:(1)什么是幽默?本小说在刻画奥伊达和其父母时用了那些幽默的方式?

  (2)奥依达父母的教育方法,你有怎样的个性看法?你对当今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又有何看法?

《理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想的含义、作用;实现理想的途径。

  能力目标:找到自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愿意为理想全力以赴。

  【设计意图】

  理想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代中学生,生活条件的优越使他们在责任意识、坚定意志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在确立理想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很多困惑。怎样通过短短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理想、选择理想并快乐的挑战自我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仔细研读教材后,我围绕“理想与现实”这个主题设计以下两大板块活动,力图通过参与交流,讨论归纳使学生正确面对理想与现实。

  【课前准备】

  水彩笔,绘图纸,教师准备录音机和磁带。

  【教学过程】

  导语:有这样一首诗写的很美: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这节课就让我们立足现实,畅谈理想。

  理想空间,尽情畅想

  活动导入:(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伴着这熟悉的旋律,我们眼前又浮现了那偏僻山村中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目光,对教师的崇敬、对知识的期盼,所以小女孩的理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给制自己的理想树。(引导学生从学业、事业、家庭等方面去设计)

  同学们画的理想树都很漂亮,每个同学的理想也不尽相同,那么你认为什么是理想呢?一旦你的理想确定下来,它对你的行为有哪些作用?(见教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美梦成真”,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你的理想可能有的地方不太适合你。下面就请将你的理想介绍给最了解你的好友,请他帮你参谋;同时也应热心做别人的参谋。

  现在你的理想己经确定,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以上两个问题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进行引导,最后归纳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课堂总结: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荫。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相信通过你脚踏实地的努力,你的理想一定会变成现实。

《理想》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读通课文。准确读通长句。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风筝三件事。知道课文是从刘老师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

  教学重点:

  掌握生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三大事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板书:理想)老师的理想是当一名学生尊敬,信任,喜爱的好老师,愿意谈谈你们的理想吗?同学们的理想是远大的!(板书:风筝)看到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板书:的)理想与风筝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放在一起?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理想,对于风筝显然是熟悉的,以此入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但两者如何有机融合,似乎解决得并不巧妙。这种无须回答的问题是否有着存在的必要呢?这本身也是我存在的困惑。

  2、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课文,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顺着学生的思维整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方面还考验着我的课堂驾驭能力。

  3、是呀,这篇课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风筝中寄托着怎样的理想呢?我们一起来学*。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自己喜欢的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

  (3)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为什么?

  (4)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细腻感人,画出来,认真读一读,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以这四个问题统领全课,既解决生词,又把握了课文中心,且抓住重点语句读好了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词:风筝、眯眼、蜈蚣、倘若、连翘花、翘尾巴、撒脱、撒谎、急速一转、旋转、酸涩、舒展腰身、仰望天穹、圆木拐杖、女娲造人、擎着风筝、翩翩起舞、翱翔盘旋、气喘吁吁、功德无量。

  (1)读准字音:指读正音。注意三个多音字,帮助学生区别好。

  (2)认清字形:倘、敞、筝、挣、睁。

  (3)理解词义

  A、酸涩,文中是酸涩的感情,什么情况下你的心里是酸酸的,心里很难受呢?文中为什么而酸涩?

  B、看到功德无量这个词,你想起了哪些伟人?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那根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呢?

  C、谁能任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句话,如果你能用上几个词,那就说明你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棒哟。当然也可以结合我们的课文内容来谈说话。

  (4)指导写字:字会读、会认、理解了,我们还要写好它。在写字之前,一定要先认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还要看清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这叫读帖,读完帖后,要一笔一画认真书写。这六个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我们一起来写它。请看老师板书。请大家认真在书上119页描红。注意写字姿势,一定要做到一笔描成,笔笔到位。

  教学反思:对于生词的教学,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式。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应该做到了扎实。高年级学生字词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词义的理解,及积累运用词语的能力。因而在设计时我着重关注了这一点。对于多音字的教学,从思想上重视了,但或许因为对学生学情的不了解,在后面的教学中发现部分学困生对于字音并没有完全掌握。在一般情况下,字音教学应该是针对学困生。

  2、课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写了他的哪些事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风筝)指读第四、五、八、九自然段。这三件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文章是怎么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的呢?指读第一段。文章的结尾又写了些什么呢,你们觉得最后这两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老师小结:课文开关通过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了对刘老师的加快;中间第四至九自然段通过三件事,表现了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教学反思:这部分让学生说事,部分学生自然直接引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既读了课文,又概况了课文大意。对于分段,概括大意,个人认为不是教学的重点,因而直接用语言引导,让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即可。或许这样的设计仍有牵着学生走的痕迹,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3、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能用书中的语言来解释你为什么这么说吗?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4、你找了哪些细腻感人的句子,愿意读给我们听吗?学生读后,追问: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

  教学反思:这一设计也是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文章的美需要学生自主地感受与表达。无论学生找哪一句,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后一问题或许学生表达得不那么好,但向其渗透这样的读书要求,还有非常有必要的。边读边思的*惯应该逐步培养并落实。

  二、作业布置

  1、将生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四遍,生词抄写两遍。

  2、认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至少读三遍)

  教学反思:

  在最后我特别强调的“读”这一项作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由于是借班上课,真正的落实还得有赖于课任老师。

《理想》教学设计5

  目标

  方法

  手段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1、先叫学生标出段数,12段。(2分钟)

  2、检查预*作业。(10分钟)

  “拿出堂上练*本”请3位同学上黑板注音,加分,并要求其他学生在课文找出并注音。翻到第29页,把生字朗读一遍。

  3、听课文录音。要求:认真听,注意语调。(5分钟)

  4、先端正坐姿。学生朗读课文,先读1-3段。(3分钟)

  5、串讲1-3段(15分钟):

  来,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梳理1-3段的意思。教师先读一遍第一段,“这里运用了修辞手法了吗?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然后板书。

  板书:另附纸。

  第二段,同学们先读一遍。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前面一句的“温饱”是后面一句的开头呀?有同学知道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吗?”然后板书。

  第三段,同学们先读一遍。“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

  放映第四页幻灯片。“1-3段分别用什么形象比喻理想?”

  布置作业:

  1、星期五布置的预*作业,没有完成的同学回去完成;完成的同学可以补充一下作业,使作业更加完整。

  2、练*册、抄生字。

  第二课时:

  1、回顾板书内容。(2分钟)

  2、学生朗读4-7段。(3分钟)

  3、串讲4-7段。(12分钟)

  第四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解析一下后两句。(但是理想有时候是海天相接的那条弯弯的线,我们只能远远地看见,而靠*不了,这里不是说理想不能实现,而是说理想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然后板书。

  第五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

  第六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最后两句怎么理解?好,我们看完第七段再来分析。”

  第七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好,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获得是什么?收获是什么?”播幻灯片第5页。

  4、串讲8-11段。(10分钟)

  第八段:“前2句,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幸,但是理想的信念又使这些不幸者重新找到希望和出路。大写的人是指什么?是指伟大的人。所以这里说了理想可以让*凡的人变得伟大。”然后板书。

  第九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理想让罪人、浪子重新做人。”板书。

  第10、11段:学生先朗读一遍。“理想有可能被玷污、人们甚至会失去理想。失去理想之后,英雄会退化成庸人,庸人失去理想之后只能一辈子忙忙碌碌、**淡淡又无所作为。所以这2段告诫人们要坚守理想。”板书。

  5、串讲12段。(5分钟)

  先朗读一遍“一二句说明了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也就是说人们树立了理想,并为之奋斗,最终理想会变成美好的现实。最后2句描写了光辉的前景,鼓励我们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

  6、放映第6张幻灯片。(5分钟)

  “同学们在第一段的末尾写上分段符号,如此类推。”“抄完笔记,请听老师说一说老师的理想,老师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06年的时候就确立了当老师的理想,我凭着这个理想,考上了大学。我认为教师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现在老师也在努力地当好一个老师。这就是老师理想的故事。心里一直想着这个目标,并做出符合这个目标的行为,你的理想最终会实现的。”

  布置作业:

  1、练*册2、预*第七课《短文两篇》,抄生字,抄课文注释的四字词语及解析。3、收堂上练*本。

  若时间有多,就讲堂上练*本上的三、四题。放映幻灯片。或放映幻灯片第七页(比较阅读)。


《理想》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石榴》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教学设计

  (一)内容概述:《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二)过程设计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枯瘠犀利辟易金垂安普刺忍俊不禁

  骨朵柔媚争妍斗艳古味盎然光嫩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

  (四)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

  (1)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o

  (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

  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

  (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

  (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

  (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

  枯瘠柔媚争妍斗艳忍俊不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3、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教学方法:

  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编写日期:

  执教日期:

  总序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语。

  2、简单介绍作者及散文的艺术特色。

  3、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石榴图片或实物)

  可让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石榴,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女神》、《曲原》、《蔡文姬》等。《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作者以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

  1、听准字音。

  争妍(yán)斗艳奇崛(jué)枯瘠(jí)犀(xī)利

  琢(zhuó)安普剌(lá)金罍(léi)盎(àng)然

  皓(hào)齿丰腴(yú)

  2、思考:作者是怎样构思全篇的?

  四、整体感知,初步分析课文。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1、学生默读课文,可在文中圈出标志性语言,理清课文的情感脉络。如:“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最可爱的是它的花”,“我本来就喜欢夏天”等等。

  2、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石榴开花是在五月过后,面对炎炎烈日,石榴树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齐读第一段。

  (2)对比修辞手法的作用。

  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石榴树是少数开花树木中“最可爱”的,由此得知它有非同寻常的品格,它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也初步流露出作者“爱石榴”的情感。仅仅几句话是难以言尽石榴的“最可爱”的,那么石榴究竟美在哪里?

  3、欣赏石榴的美,研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6段)。

  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石榴的美。

  (1)枝叶美(第2段)

  用比较的方法写枝叶的特征。

  相同点:如梅树的枝,如柳的叶。

  不同点: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可通过展示石榴树的图片,和梅柳图片相对照。也可结合学生学过的诗词,了解梅柳的特征,品读富有文采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体会石榴的枝叶美,体会作者在“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中流露出的对石榴枝叶的赞美之情。

  (2)花朵美(第3——5段)

  “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单瓣的“陆离”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珍贵悦人,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石榴自然被誉为“夏季的心脏”。——花的外形和精神。

  石榴花的红是明艳张扬的,这样的色泽呈现的是生命的律动、奔放的热情,也最能体现夏季的蓬勃。作者从色泽和外形的角度把石榴花比作“夏季的心脏”,高度赞扬了花朵的形态美。花更是傲骨铮铮,它不向骄阳低头,不屈服于烈日的淫威,这种质朴俊逸的风度足以使那些伸张伞盖、“不想再争妍斗艳”的众树汗颜!

  小茄形的骨朵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还被多情人插上了花。——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

  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为“奇迹”。的确,小小的骨朵柔弱而娇小,在艳阳的照耀下,它竟坚强地成长着,一味把自己的生命宣扬到极至,去迎合生命形态的变异,去完成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当它骄傲地将自己的花瓶儿呈现给爱它的人们时,谁会不惊叹自然的造化?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给我们描摹了石榴生命形态的变化,无论是色泽还是精神都包孕着生命的热力。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石榴,不如说是作者借石榴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不甘沉默、积极进取。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性格已鲜明地烙刻在石榴这个物象上,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它可以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情怀。

  4、自由朗读第2——4段,仔细体会作者借石榴来写自己的追求与理想的写法。

  5、男生朗读第2段,要求读出石榴枝叶的神致气韵及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女生朗读第3——4段,要求读出石榴花热烈向上的个性品质及作者喜爱且敬佩的情感。

  五、结束语

  石榴的美表现在它的枝叶、花朵、果实,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石榴奇崛清新的外形,也逐渐感知到石榴花浓烈的热情,更让我们领悟到日渐翻红的骨朵也是生命的奇迹,也许你已经不自禁地随作者一起深爱了这夏季的宠儿吧,也许你还在期待石榴更摄人心魄的美丽吧,大家且把这份愉悦与希冀存在心中,下一课再来分享果实的甜蜜。

  六、布置作业

  1、复*生字新词,领会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反复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3、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想想它有哪些你喜欢的特性。

  第二课时

  编写日期:

  执教日期:

  总序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2、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石榴的风采,欣赏了石榴可以入画的枝叶和足以眩目的花朵,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石榴园,去采摘属于夏季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进一步分析课文

  1、欣赏石榴的果实美,继续研读第二部分(第2——6段)。

  我们已经欣赏了石榴的枝叶美和花朵美,那么由花朵变幻为果实,又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享受?

  单瓣花从“红玛瑙的花瓶儿”变幻成“希腊似的安普剌”了,又变幻为“*式的金罍”了,果实长成,表皮斑驳,颜色亦现金色,形体变为肥胖的圆肚形,俨然有“各种锈彩”的“青铜器”。——果实成熟的情态。

  正当浓艳的花儿呈现自己的骄傲时,果实也好似有情人一般,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露出排排子实,它已经不是原先的花瓶与了,它子孙满堂,迫不及待地向人炫耀它的富足,石榴心中的.自豪和作者心中的欣喜溢于言表。生动形象的拟人和比喻逼真地描绘了石榴由花朵向果实过渡的过程。

  这一段语言精妙而富有情趣。“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一句幽默的玩笑写出了石榴的变化,反问句明确地表示它已经完成了最伟大的孕育,要向人们奉献它甜蜜的果实了。“戏法”、“忍俊不禁”、“破口大笑”、“皓齿”等极具人性特征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石榴的欢乐与满足,它淳朴憨厚的个性逗人喜爱,那透明光嫩的皓齿惹人爱怜,课文读来趣味盎然。

  2、齐读第6小节,想象石榴满枝的喜人情景,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欢愉、欣赏之情。

  3、总结以上课文所描绘的石榴之美(枝叶美、花朵美、果实美),想想这样美丽清逸的事物,到底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第7——9段)

  大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喜欢夏天更喜欢石榴之情。

  喜欢夏天是由来已久了,因为“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是从宇宙和人的发展角度来称颂夏天,实际上,夏已经是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勃发的生命的象征。作者再次称石榴是夏的心脏,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准确形象地表明了石榴的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特征,这是石榴的内在美、精神美的表现。作者是借喜欢夏天来衬托自己对“夏季的心脏”——石榴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石榴成了承载作者理想和追求的载体,要是没有它,夏天将黯然无光、索然无味。

  最后写昆明石榴的“特别”,特别就特别在果实大而子粒丰腴,酸甜可口;挡不住诱惑。

  明写石榴的口味,暗写的是作者对石榴喜爱之情,回味无穷。

  四、齐读第三部分,共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选择自己喜爱的句子朗读,要求声音宏亮清楚,感情充沛。

  六、总结全篇

  提示:

  1、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2、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

  3、领悟寓意深刻、别具匠心的语言;

  4、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七、比较阅读欣赏。

  材料1

  《辞海》“石榴”条的说明性语言: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长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本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准确凝练;本段文字科学、清晰、简洁)

  材料2

  暮春是桐树热闹的季节,它常常一夜间绽出满树的桐花来,朵朵都是并蒂莲的模样儿,做着集体吹喇叭的姿态。它们开起花来是那样的忘情,总是一大簇一大簇地凑在一起,原本淡紫淡粉的花色的烟云,冉冉地蒸腾着,张扬而清高,还有那浓郁的香气一刻不停地提醒你:这里正是春天。大树下,三五个穿着花肚兜的小儿女提着长长的竹竿儿,拼劲地打落那一串串的桐花,然后将花瓣一剥,用舌头舔里面的花蕊,那是有甜味的,花蒂则用线一穿,就成了活脱脱一条“青蛇”。顽童们白天拿它去吓唬小女伴,夜晚冷不丁放到大人的脖子里,都要给吓得大叫一声的,因为“青蛇”不仅滑溜溜的,且还带着嗖嗖的凉意……

  提示:

  1、欣赏生动细致的描写,想想桐花有怎样的品质?

  2、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仔细体味状物抒情的特点。

  八、布置作业


《理想》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送别》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预*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咱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

  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

  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

  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

  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试加分析。

  莺莺感情概括:

  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如果考中,害怕他喜心弃旧,一去不返。所以考中考不中,都意味着永久的分别,莺莺已看到这种严酷的现实。这不是暂时的分离,意味着永远的失去。面对现实,希望何其渺茫!自然便痛彻肺腑。)

  B、无奈(自己是无法不让张生不去的,这是老夫人的旨意。另外,张生又没有想到私奔,也不可能想到,毕竟他认为读书仕进是他们爱情的唯一出路,就是不为爱情,考取功名也是他们实现自我理想的唯一一条路。即使私奔又怎样?只有饿死。)

  C、愁闷(自己一腔话,怎对张生说?又有老夫人在场,没有尽诉衷肠的机会啊!)

  (引导学生分析:我提倡一种圆融的分析,揉到一块儿去。对于学生提出的句子,在修辞上,用典上,表情达意上等诸方面系统分析,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经典好到底好在哪里?这里分析是关键,网上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接着,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最好由学生发言、然后归纳。)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

  (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

  (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

  (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

  (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

  (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6、“我看崔莺莺爱情观”由学生讨论,但不能空口无凭,从文中找到例证!(这有些热闹。)

  7、分析完之后,一定要留时间让学生诵读,并背会某些精彩语句。

  一:导语的设计

  (1)播放李叔同的〈送别〉,营造氛围。

  (2)联系柳永的〈雨霖铃〉的下阕和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

  二:介绍作者及西厢的发展。

  三:题解:

  指名:将标题扩展成一句话概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什麽时间,在什麽地点,谁为谁送别,去干什麽。)

  四:理清思路:

  (1)去长亭的路上

  (2)长亭饯别

  (3)临别叮咛

  (4)分手后的场面

  五:具体赏析绝唱的体现。

  提问:绝唱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在刻画双方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的方面,的确是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指名: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首尾)等。

  具体分析:(端正好)和(滚绣球)(叨叨令)几支曲子在情景方面的不同。

  明确:两支曲子都是借途中之景传离别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因景及情,而后者却是由情及景,在具体的赏析中除了抓住所描写的景外,还要抓住抒**感的句子。景是萧瑟凄凉的。情离人泪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的恨和怨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莺莺眼里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明确:

  (2)调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情感。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叨叨令)排比和反复;(快活三)比喻夸张对偶;(朝天子)比喻夸张对偶引用;(耍孩儿)引用夸张;(四煞)夸张

  明确:

  (3)表现主人公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两下里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此系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篇选文,我这里姑且越界、跨刀了。碎拆七宝楼台,肢解诗意文本,是耶?非耶?

  1.这一折莺莺内心有哪些愁怨?

  缱绻难离(才了了相思又要分离)

  [滚绣球]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衷肠难诉(别宴上有情难表)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后句写张生还是小姐可以讨论,学界看法不同。)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行旅难伴(对张生羁旅劳顿的牵挂与无可奈何)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前途难卜(对二人婚姻前途的忧虑)

  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理想》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理想》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理想》是一篇诗歌,听前辈们讲在中考时这类文章一般是无足轻重的,不用多费笔墨和口舌。的确,诗歌这一独特文体,较难出题,尤其对于初中层面的学生来说,能通过朗诵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就已达到目标了。

  然而,这篇课文的教案我却重备了两次。第一次,因为不够重视,翻阅了点资料就草草了事了,自以为是能够胜任的。还好,上新课前去听了师父的课,才猛然醒悟,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讲此诗的各章节,老师再稍作总结和强调。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上课也倍觉轻松。

  我不得不颠覆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讲解的课文,实际上对老师以及老师的备课要求更高。没有充分而全面的备课,预设不出学生讲解时会出现的情况及解决方案,是难以架驭课堂的。这对我是一种挑战。但还好,初中的教材较浅,似乎也有章可寻。

  今天,拿着重新备好的课走上讲台,40分钟的课似乎转瞬即逝。

  但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虽然此课备了两次,又提前去听了课,但第二遍备课的时间较短,总觉得准备不够充分。在讲解一些知识点时不能完全脱离教案,有时甚至语言不畅,产生了较多局限性。

  另外,如阿娇所说,在教态方面,有时过于随意,也是应注意的一点。

  理想原文欣赏:

  理想

  流沙河

  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你我有了理想,所以能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努力。理想是什么?读了这首诗,你对理想的内涵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

  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①,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

  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理想是肥皂,洗濯②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

  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

  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

  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

  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

  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

  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

  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

  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


《理想》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请指点)。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学生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去春又来,又是一年春柳绿。看,蓝天上那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玩耍,引动许多的人仰望天空。每逢这个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到他放入空中的`风筝。今天,让我们再次走*刘老师,继续学*26课《理想的风筝》。

  二.交待学*任务:

  复*: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身残志坚;乐观幽默。

  这节课进一步体会刘老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这理想的风筝又是什么?

  板书:22 理想的风筝?

  三、学*第三件事(表现刘老师热爱、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

  出示:轻声朗读5—6,抓住刘老师言行神态去体会他是个怎样的人?

  “极好”(讲课的老师,听课的学生)(男.女.分读)

  关心学生:

  (1)他便静静……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学生读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谈体会或句子,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2)他就吃了一惊的瞪大眼睛,关切……细声“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不住点头。

  (3)课文从两个角度写了刘老师对同学的提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与关爱,内心会有什么感受?

  (4)能不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更深切的看见这可敬的刘老师?

  (5)喜欢哪种情况就读哪种情况。

  (6)出示课件:

  ①这情景,已经过了将*三十年,今天……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②填写:

  (提问同学的、关心同学的)情景,已经过了将*三十年,今天……想起来,(关心鼓励同学的样子)依旧那么清晰、亲切。

  (7)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这样一位关心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叫我们如何不去思念他。(出示课件:课文最后一段)

  过渡:然而.刘老师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四、学*第四件事

  出示自学提示:

  朗读读,想:课文哪些地方深深的打动了?

  学生自己写:把打动你的情景在书上画出来,想想这情景为什么打动你。

  (1)放风筝(出示课件:他的腿自然不便于跑动,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2)故意撒手……(出示课件:略)(对命运的抗争,对困难的挑战,他觉得自豪、幸福.

  生命的力量是什么?(生命的态度、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过渡:。……

  (3)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时我深深感动这样自强不息的刘老师叫不我们怎么不敬佩,不思念。(出示课件:课文最后一段)

  五、处理11、12自然段:

  1、结合全文想:这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我们,要向他那样对失业、生活有追求)。

  2、为我们放飞一架架理想的风筝的刘老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那么活泼少年的我们又该怎样做呢?学生回答:

  六、总结

  刘老师理想的风筝,已经放入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也和作者一样带着对刘老师无限的爱戴与思念。其读最后一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

  1、读通课文,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14*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理想》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我的理想是设计师作文 (菁华5篇)

  在我的脑海里,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长大后,我要做些什么?*来,终于找到了答案,我真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

  也许相当一部分人知道我的想法后会笑破肚子:一个小孩子家不好好学文化,当什么服装设计师?

  一部分人的冷言冷语丝毫不能动摇我的决心。长大后当一名服装设计师是经过我反复考虑后才决定的。其实在我小时候就喜欢在纸上画一些漂亮的衣服,然后照它的样子,为我的小娃娃做一身美丽的服装。

  我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是因为每次看到电视上那些模特穿着漂亮服装在t台上走秀,我的心里就充满欢喜,不时地发出赞叹。我是多么的希望模特也能穿着我设计的服装在t台上走来走去。

  我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现在这当然只是理想,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实现我的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在这漫长地过程中,我决心努力学*,不断进取,追求我的理想,争取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专业地学*服装设计,让我的理想成为现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要设计出美丽的服装,装点人们幸福的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美丽色彩。

  也许相当一部分人知道我的想法后会笑破肚子:一个小孩子家不好好学文化,当什么服装设计师?

  一部分人的冷言冷语丝毫不能动摇我的决心。长大后当一名服装设计师就是经过我反复考虑后才决定的。其实在我小时候就喜欢在纸上画一些漂亮的衣服,然后照它的样子,为我的小娃娃做一身美丽的服装。

  我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就是因为每次看到电视上那些模特穿着漂亮服装在t台上走秀,我的心里就充满欢喜,不时地发出赞叹。我就是多么的希望模特也能穿着我设计的服装在t台上走来走去。

  我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现在这当然只就是理想,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实现我的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在这漫长地过程中,我决心努力学*,不断进取,追求我的理想,争取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专业地学*服装设计,让我的理想成为现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要设计出美丽的服装,装点人们幸福的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美丽色彩。

  美妙的理想是人生的方向,能让人意气奋发;美妙的理想是耀眼的太阳,能照亮前进的道路;美妙的理想更是一把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

  在我的脑海里,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长大后,我要做些什么?*来,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当一名服装设计师。有人说:设计师像拥有马良一样的神笔,把一切事物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可还有人说:设计师就像神仙下凡,用神力把纸上的东西表现出来!设计师在我心中如一缕阳光射出,一丝清风吹过,让我觉得温暖,总能激起我对人生的兴趣!也许相当一部分人知道我的想法后会笑破肚子:一个小孩子家不好好学文化,当什么服装设计师?一部分人的冷言冷语丝毫不能动摇我的决心。长大后当一名服装设计师是经过我反复考虑后才决定的。本身就设计动漫人物的我,一直也对设计工作非常向往。每次看到电视上那些模特穿着漂亮服装在T台上走秀,我的心里就充满欢喜,不时地发出赞叹。我是多么的希望模特也能穿着我设计的服装在T台上走来走去。

  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从远古时代的*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知识爆炸、信息革命,多少年,多少代,多少仁人志士都有着崇高的理想。理想是我们奋斗前进、勇于创新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灯;理想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著名的亚洲设计师高田贤三,将不同地区的文化作为创作的素材,巧妙的将它们融合;他打破古典的惯例,无数次在设计上冒险,他的设计充满乐趣、幽默和时代感;他发明的迷你款式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并不断成为流行的焦点,是亚洲设计师的骄傲。

  意大利流行界的王牌瓦兰提诺,自小就对服装设计情有独钟,在设计理念上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华,他对舒适面料的采用及搭配,优雅线条的设计以及造型的成熟,赢得欧洲名流的热爱,荣获流行服饰界的最高荣誉—“流行奥斯卡奖”,至此瓦兰提诺在世界的时装舞台上,建立了自己稳固的名声与地位。

  我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现在这当然只是理想,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向这些设计师们一样实现我的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在这漫长地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学*,不断进取,争取长大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专业地学*服装设计,让我的理想成为现实。生活是一连串的奋斗。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就是胜利的保证,如果过去的时间没有荒废,现在就可以看到相当的成绩。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目标,它如一盏塔照亮回家的路,让我不会误入歧途,让我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如果目前的成绩不令自己满意,那也并不是你未得到应得的收获,而是证明你又有了更高更远的目标。

  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理想是引导我们走向黎明的道路;理想是指使你走向成功道路的向导。人的一生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呢?你们想知道我的理想吗?

  那我就告诉你们吧。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造型设计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看见电视上只要是有关于造型设计方面的节目,我就情不自禁的被吸引住了,就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似的。也许是因为这类节目看多了吧,就对造型设计感了兴趣,而且还觉得自己对造型设计很有天赋了!

  *时没事的时候就叫上自己的伙伴来玩,就把自己和小伙伴的衣服都找出来,让伙伴当我的“模特”,我就给小伙伴找好衣服,从颜色,款式等各个方面看搭配的是否完美,衣服弄好以后。就给小伙伴弄头发,由于我自己*时也爱“臭美”,所以就买了很多小发饰,而且对于梳头来说,更是小菜一碟啦,一头长发在我手中,一会儿就变得与众不同啦。*时看着大人化妆非常漂亮,所以我们就偷偷的拿着家长的化妆品,学着家长的样子给伙伴花旗撞来,稍作整理,简直是天仙下凡,太美啦,我得意洋洋的欣赏着自己忙活了好一段时间的“成果”,我喜不胜收,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造型大师似的!

  我现在有了自己的理想,但不是俗话说吗,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也该向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拼搏。所以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好好学*,实现自己的理想!

  你的理想是什么呢?你想知道我的理想是什么吗?啊!你竟然不想知道…我忍不住了…还是想说…好吧!其实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服装设计师!

  人总是爱美,何况是女孩子。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房间里看电视,由于按错了键,呈现在我眼前的并不是我要看的.频道,而是正在播放一场时装秀的频道。当时我正准备按回原来的台,但却忽然有一个“亮”点像磁铁一般,吸引了我的眼球。一位高挑的模特身穿一件奇怪、新鲜的衣服,自信地走过T台,主持人的声音还在一旁幽幽地传来:“新潮款式,由设计师独家呈现。”我奇迹般地静下心来,看完了整场时装秀,看完了之后还意犹未尽。从那以后,我心中便开始悄悄地萌生当服装设计师的念头。

  我们深知:成功=99%的努力+1%的天赋。我也相信,只要为这理想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那么我的理想就一定会实现!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一直不断的自己练*画画,还借了、买来许多设计书看。我知道,想要当个服装设计师并不容易,不仅需要能使人心领神会的画技,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创新与动手能力。无论这些书有多难懂、多无聊,我都仔仔细细、从头到尾地把它们“吃”得一干二净,一“滴”不剩。

  我不断地在生活中“吸取”“精华”:在图画书中,我留意观察;同学们的衣着打扮,我熟记于心……等长大以后,我将运用这些“精华”,来完成我的理想。

  人生路漫漫,理想永相伴。说不定,当10年后,你因穿着新买的我设计的衣服而高兴时,我就在一旁“心花怒放”呢!

  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