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小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学*等多种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三、教学流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滑梯吗?老师这有两个滑梯(课件1),说说你们喜欢玩哪一个?为什么?(陡、高)是由什么决定的。(角的大小)出示课件2,这两个角你能看出那个大吗?那这两个角(课件3)你能看出谁大吗?那我们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测量工具来学*(板书:角的度量)

  我们学过长度、面积、重量等。谁说说测量长度用什么单位,重量单位有哪些、面积呢,哪有没有同学知道度量角的单位又是什么呢?

  人们把圆*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1度,通常用1度作为度量角的单位。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人们制作出了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伙伴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出示课件)

  2、小组讨论角的度量方法。板书

  3、判断

  4、书 28 页1题找同学说说,并说明理由。2题大家在书上量,找三名同学板演

  5、量 4题,说明角度和边长的关系。角的度量

  6、判 断多少度角量角器

  顶点重合中心点

  一条边重合 0刻度线重另一条边重合刻度线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37--3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准备:

  教师用的活动角和量角器各1个,为学生每人印制120°

  和50°的两个角,学生每人准备量角器1个,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角的大小

  出示活动角,提问:要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可以怎样做?变小呢?

  学生讨论,明确: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的两条边分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我们以前学*量线段,是用厘米、分米、米来度量表示,那么,角的大小怎样度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认识量角器:走迷宫,找城堡

  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你看到了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看到些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指出量角器像个大迷宫不容易看明白,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3、出示教师用的量角器,请同学们一起走走迷宫,把你找到的4大城堡指给同学看。并指出内刻度线的0°刻度线、外刻度线的0°刻度线,结合学生的交流,指出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观察1°角的大小。

  三、学*量角、编儿歌

  1、我们认识了量角器,了解了4大城堡,你们会量角了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照书上的样子试着量角。

  2、组织学生交流量角的感受。

  提问:有没有兴趣把量角的过程编成儿歌呢?

  3、用量角器量印在练*纸上的角(50°的),把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编成儿歌,发挥集体智慧。

  提问:拿着量角器量角,第一步干什么?

  用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师生共同操作,这一操作过程简单点怎么说?

  学生议:(点对点)板书。

  第二步干什么?怎么编儿歌?

  再用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学生初议(线对线或线对边)

  师生依次分步操作,找关键字编儿歌:

  “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

  追问:这另一边的度线上有两个刻度,应该读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儿歌怎么补充?全班讨论,把儿歌板书完整。

  “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0在外数外,0在内数内”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试着量出练*纸上的另一个角(120°的),先估计,再边读儿歌边度量。让学生说说怎样量角,怎样读出度数的。

  2、游戏:猜一猜,课件出示。

  ①将角的一边和零度刻度线覆盖住,只露出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内圈70°,外圈110°,学生猜多少度(可能以右边的零刻度为始边,读内圈刻度,也可能以左边的零刻度线为始边,读外圈刻度),再全部呈现,这个角是70°。

  ②继续猜,方法同上,内圈130°,外圈50°,角的一边落在左边的零刻度线上。这个角应该读外圈刻度50°。

  ③继续猜,方法同上,内圈120°,外圈60°,有的读内圈刻度,有的读外圈刻度,结果都错了。原来,角的一边已不在零刻度线上。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再在小组内交流。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本领,获得了哪些认识?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角的意义,认识量角器,并能正确使用量角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表达能力和合作学*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正确使用量角器。

  难点:量开口向上、向下和边不够长的角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准备的教学工具有:

  多媒体课件、红领巾、量角器、三角板、要量的角图片、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周末,海尔兄弟决定去郊外爬山,当他们达到山脚时:(课件出示海尔兄弟的对话),此时,摆在海尔兄弟面前的两座山坡都可以到达山顶,但是一个*缓,一个陡峭。

  2、师问:如果你是他们,你们会怎么选择?引出坡度的问题,在我们数学里研究的实际就是角度的问题。我们说第一个山坡比第二个山坡大,实际就是第一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3、质疑:你知道第一个角比第二角大多少吗?

  引入: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接着问:用什么去量?从而引出量角器。(板书:量角器)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老师引用了同学们熟悉的动画片海尔兄弟的形象,来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学*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

  1、观察:先让学生取出量角器观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上边有什么。

  2、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有的说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有的说有数字,不管从左至右,还是从右至左,都是从0到180;还有同学发现在量角器下方的中间有一个点……

  3、课件自动播放的形式,让同学们认识量角器的中心、1度角的大小,内刻度及外刻度。(课件出示)

  4、读写:用符号表示角的度数。

  5、练*:写出下列各角的度数的练*,同时强调在书写角的度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和掌握量角的方法作铺垫。

  (二)“探”(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角图片(50度),先让学生猜这个角的度数,再照样子量出这个角的度数。

  2、让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用“首先……然后……再……”的陈述方法把量角的过程说完整。

  3、指名展示自己量角的过程。

  4、用课件出示50度角的另一种画法,让同桌相互汇报自己量出的结果。总结:我们读角时要注意分清内圈和外圈的刻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初步思维的能力。在学*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尝试动手度量,选择有一定难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度量的角,让学生示范,并进行讨论交流。学生收集到多方面信息后,自己总结归纳出度量方法。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学会学*、学会合作,探究新知,体验成功。

  (三)“收”(学生接受,概括的过程)

  课件形象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出量角的一般步骤: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对着角的顶点,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对着角的一条边,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板书:量角的过程)

  【设计意图】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师生交流取得共识。力求使数学知识化、情趣化,让学生体验“快乐数学”、“实用数学”。教师始终扮演学生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也体现出了“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用量角器量出下面角的度数

  2、要求学生拿出红领巾图片,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作好记录。

  3、量一量

  4、出示两种角,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说一说它们哪个大?很多同学采用*移的方法得出两个角一样大。

  通过活动,学生发现: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四、质疑反馈,全课总结

  1.看书质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充足的时间、空间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总结、提炼,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熏陶,思想得以升华,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构建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数学。

  五、板书设

  角的度量

  量角器

  中心重合顶点

  方法:0刻度对齐一边

  度数读另一边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

  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要领,知道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及特点

  学情与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张练*纸,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工具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发度量的需求

  1.教师出示活动角,引导学生演示将角变大、变小。

  师:你们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

  生:活动角。

  师:谁能将这个角变大或变小。(生按老师的要求变大或变小。)

  师:看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两边**的程度越大角就越大,两边**的程度越小角就越小。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

  生:∠1大。

  师:眼力不错,老师不光想知道哪个角大,还想知道具体大出的部分。有办法解决吗?

  生:用活动角量一量。

  3、用活动角量角。

  师:那就用你的活动角比一比。(学生各自操作)谁到黑板上来比一比。

  师:注意观察,他是怎么比的。用活动角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什么?(突出顶点重合、边重合)

  生:活动角的顶点要和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要和量的角的一边重合,然后固定好,照这样再量另一个角,就能看出∠1比∠2大出的部分。

  生:比的时候要注意顶点对齐,一边重合。

  [设计意图:本环节激活了旧知--复*角的大小的含义,唤醒学生对角的大小的度量的高度关注,为用单位角量角的大小做好铺垫;复*用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时注意“点对点,边对边",这实际上是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的雏形,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二、初探角的度量方法,了解量角工具产生的历程。

  1.用同样大的小角(10°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激发学生度量角的需求。

  (1)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两个角的大小

  师:老师还想知道∠1比∠2大了多少个这样的小角,你能利用这些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出∠1出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操作)。

  (2)小组合作,度量两角的大小。(教师深入小组指导,一个小组上黑板上操作。)

  (3)交流反馈:度量的方法。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那个角大,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

  生:∠1比∠2大了一个这样的.小角。

  师:你们是怎样度量的?

  生:所有小角的顶点都要和被量的角的顶点重合,摆放第一个小角时,一条边要与被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着往上摆。

  小结:度量的时候将每个小角的顶点和要量的角的顶点对齐,摆的第一个小角的一边要和要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个往上摆,这样就能量出要量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4)感受用小角度量∠1与∠2大小的优点。

  师: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的优点是什么?

  生:能知道∠1比∠2大了1个小角。

  小结: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不仅可以量出两个角的大小,而且还可以知道∠1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解决的数学问题更加多了。

  师: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度量一个更大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你能想个办法改进一下,量的时候摆一次就能量出一个较大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吗?

  生:把这些小角用胶带纸粘起来。

  师:这个办法可以吗?是个会创造的孩子。

  2.把单位小角拼成半圆,构造最简单的量角工具。

  师:按照你们的创意,我们就把这10个同样大小的小角粘在一起就会形成这样的量角工具。(课件演示粘成的半圆量角工具)

  师:这样的量角工具,这些小角的顶点到哪里去了?

  生:到了半圆的中间。

  师:数一数,半圆中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小角?

  生:10个。

  [设计意图: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角的集合,让学生悟出用小角测量的可行性与操作要点,为学生理解量角的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较用小角量角的优点与不足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改进工具。根据学生“把小角拼起来”的创意,及时演示拼成的半圆工具,其实这就是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凸显了量角器的本质--单位角的集合。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量角的方法就不再教条了。量角就成了“用单位小角测量角的大小”,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源头,学*就成了有意义的学*,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和重复。这种简易量角器的形成是学生探索量角工具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以后只需要把这种工具加以改良优化就变成了量角器。]

  3.用半圆工具度量角,初步把握量角的方法。

  师:会用它来量角吗?那我们就用它量几个角好吗?(课件出示:(1)量∠1(40度)、∠2(120度)的角),

  生:∠1里有(4 )个小角,∠2里有( 12)个小角。

  师:说一说是怎么量的。

  生:半圆工具中间的点要和度量的角的顶点对齐,半圆的直边要和角的一边重合,然后数度量的角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师:所有小角的顶点集中到中间的一点,找准它是量角的关键。我们再来量一下这个角吧。

  (课件出示:量∠3(22度)的角)

  生:∠3里有两个小角多一点,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多出来的角究竟有多少个同样大小的小小角,看来我们创造的工具还需要改进,你有办法改进吗?

  生:把每个小角再*均分成几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学生用“简易量角器”测量了三个角的大小。“简易量角器”与“成品量角器”相比具有线条稀便于数、无刻度只能数、无缺省可以数的三个特点,正因为有此三个特点,所以用“简易量角器"学*量角就有了非常大的优势,一是方法容易学会,二是能够突出“量角器"和“量角方法”的本质,三是有效地化解了难点。同时生成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求。]

  三、进一步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成,初步掌握量角方法

  1.改进量角工具

  (1)细分半圆工具。

  师:为了更加精确地量出角的大小,我们把每个小角再*均分成10个更小的角。。(课件演示*均分的过程)这样,就把这个半圆工具*均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小小角

  生:180个。

  (2)认识1度的角

  师:每个这样的小小角的大小就是量角的基本单位“度”。(课件演示1度角的大小,帮助学生建立1度角的空间观念)。读作:1度

  (3)认识几度的角。(

  师:观察这个量角工具(课件出示10度、45度、120度的角),谁能找准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并能说出具体的方法?

  生:10度、45度、120度。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

  2.认识内、外刻度线

  (1)出示22度的角。

  师:量一量这个角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2度,量好后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这个角里有2个10度和2个1度的角,就是22度。

  (2)出示13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你会测量吗?

  生:130度。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测量好后,10度10度地数出来的。

  师:每测量一次角,我们就从始边起10度10度地,1度1度地数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麻烦。

  师:能不能改进一下,让我们一看终边就能很快知道测量的角是多少度。

  生:从始边起10、20、30......标上数,这样就能很快看出是几度。

  师:这个办法好(课件出示内圈刻度线),我们再量一个角体验一下(练*纸上量∠5)

  (3)出示反方向5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量一量。

  生:50度,130度。

  师:究竟是多少度,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角的开口方向在那边,从哪儿数起,这个角应该是多少度?

  生:50度。

  师:看来,量角工具上标一圈数,我们测量开口方向不同的角时很容易混淆。这个缺陷能不能改进改进。

  生:从这边起再标一圈数。

  师:那我们就来实践实践(课件出示外圈刻度线)量∠6体验体验,好不好使。

  4.认识量角器。

  (1)课件上认识量角器

  师:通过努力我们创造出来的量角工具叫量角器,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结合课件边演示边介绍)量角器的各部分可都是有名称的。内圈的数叫做内圈刻度;外圈的数叫外圈刻度;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线是刻度线,它们聚在的这一点叫中心点;0所对的刻度线叫做0度刻度线。

  (2)认识手中的量角器。

  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认一认。

  (3)认识量角器教具。

  师:谁来把这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感悟出必须加两圈刻度,体会两圈刻度线设计的科学性,至此一个完整的量角器已经形成。引导学生完整认识量角器,为使用量角器准确量角奠定了基础。]

  四、用量角器量角,掌握量角的方法要领

  1. 读角的度数专项练*(130°和45°)。

  (1)重点练*读角的度数时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2)体会在量角过程中应该怎样正确摆放量角器。

  2.学生尝试量角,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1)学生独立量角。

  (2)小组交流量角的方法。

  (3)全班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师完成板书(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经历了量角器形成的探究过程,把握了量角器是由180个1度的单位小角的集合的本质特征。从开始探究到创造出量角器,学生经历了多次量角,学生独立量角已水到渠成,将量角和总结量角的方法放给学生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数学活动经验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独立量角(

  (1)量两条边较短的(85°)角。

  师:量这个角,有的学生又遇到了问题,谁能帮帮他?

  生:先延长两条边后,再量。因为角的大小不会改变。

  (2)出现误差后的应对策略:

  师:同样大小的角,怎么会量出84°、85°、86°三个不同的结果呢。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

  生:出现了“误差)”。

  师:看来尽管我们会量角了,但在量的过程中还会有小小的误差。但有些时候必须把误差降到最低最低,我们来看画面。(课件演示“神七”发射成功的情境画面和文字材料(配音读)“角度在火箭在发射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有一点点误差.......”)

  师:看到这里,你受到哪些启示?

  生:量角的时候,要认真,尽量减少“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测量时产生”误差“是很正常的,教师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误差。借助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图片及文字表述,让学生体会到尽力降低误差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的单位,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形的结合思想。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量角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量角器的使用。

  学具、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小角

  教学设计:

  课前活动:你玩过滑梯吗?来,我们自己做一个滑梯的小游戏:把自己的文具盒拿出来,拿了出自己的橡皮,像我一样把盒子倾斜起来,把橡皮放在上边,你看会发生什么情况?你喜欢什么样(角度)的滑梯?说出自己的想法(理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活动一:让学生比较一下∠a和∠b,这两个角哪一个大?

  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那就用自己的方式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分组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量角。可能出现的想法:

  (1)用直尺量。

  (2)用三角板来量

  (3)描出一个角,将描的角移动后来比较。

  (4)用活动角来比较。

  (5)用小角来量。

  (6)用量角器来量。

  学生探索活动时,主要引导学生用小角来量,用小角量的。如果让学生把所用的小角对折后再来量,看一下,∠a和∠b是不更能说明谁大谁小呢?

  此时讲解:测量长度有长度单位,测量重量有重量单位,那度量角呢?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单位?

  活动二:尝试使用量角器。

  如有用量角器的,你能介绍一下自己的量角器吗?(看谁是优秀的解说员活动)看能不能让学生通过看书,与小组成员交流,从量角器上面的字开始介绍,把量角器的特点介绍出来。

  (师讲:将圆*均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所对的的角叫做一度,记作1度。通常用1度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生介绍后,师引导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

  ①能从量角器上找到直角吗?(要说出直角的顶点和两边的位置——认识量角器的中心与零刻度线)

  ②你能找到几个直角?(要说出直角两边的刻度,注意区别内圈刻度线与外圈刻度线)

  ③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最小的角吗?(说一说它与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是直角的九十分之一,或直角是它的九十倍)

  ④向学生介绍如何规定1度的角(度量角的单位)后,明晰直角是多少度?*角是多少度?

  3、再量∠a和∠b。

  找学生演示量角的过程:学生在演示时,通过学生的操作,初步引导学生理解点对齐,边重合。

  学生动手操作量角,可能出现的错误有:

  1、中心点与顶点没有对齐、

  2、0刻度线没有与一条边对齐

  3、没有分清是读内圈还是读外圈的度数。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讲评。(此时,还应该注意:学生易错的题目学生如果不出现,还得以练*的'形式让学生做一下)

  讨论交流量角的方法,然后汇报应该量角时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测量往往有误差,所以学生量得的结果很可能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要讨论: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测量得到的都是*似结果,测量的误差也因人而异)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误差?(比如,延长角的两边,使它们超过量角器的半径……)

  巩固练*:

  p28练一练,第3题生独立练*

  第2题引导学生结合三角板来估计角的大小

  总结:我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后汇报。

  课外作业:体会量角的用处 我们要设计滑梯,如何来设计坡度?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角的度量教材第26~28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学*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在学*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认识内刻度线、外刻度线、0刻度线和中心点。知道角的计数单位“度”及相关知识。

  2、掌握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能正确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四、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五、过程:

  (一)导入

  教师:昨天我们根据角的边张开的大小认识了几种角,你们还记得吗?

  学生说后,请他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即:周角、*角、钝角、直角、锐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大家会比较角的大小吗?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相*的角,问同学:∠a和∠b谁大谁小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a和∠b究竟谁大呢?那大多少呢?大一点?这一点又代表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角的度量,相信学过这节课后,你就能解答这个问题了。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通过以问题的形式引出量角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究中学*。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量角器

  教师:为了使测量更准确,描述更清楚,就产生了标准的测量角的工具——量角器。(板书:量角器)

  出示一个量角器。教师边说边演示:人们将圆*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板书:度1°

  提问: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吗?(360度)

  一个*角是多少度呢?(180度)

  介绍:度量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它把半圆*均分成180份。

  2、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指导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小结:量角器上有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和外刻度线。

  3、量一量。

  教师:我们了解了量角器上有什么,究竟怎么使用它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1)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27页“试一试”,写出∠a和∠b的度数再读一读。

  教师:通过观察以上两组角,我们会读角的度数了,那该怎样量角呢?请你与同学交流量角的方法。

  学生交流完之后,请两位学生到前面演示说明。

  通过学生的演示度量,老师组织学生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教师:我们可以把这三句话概括为四个字“两合一看”。“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一看”就是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设计意图:通过角的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体验充满探索与创造的数学活动。

  (2)突破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的难点。

  提问:量角器上为什么有内外两圈刻度呢?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研究。

  出示130°和50°的两个角

  教师:左边这个角的度数是多少?

  是130°还是50°?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刻度线上的数?

  学生明确:这个角的度数是130°,要读外刻度线上的数。

  教师:右边这个角应该看内刻度,还是外刻度?是多少度?

  学生:这个角是50°,应该看内刻度。

  质疑:为什么左右两个角看的刻度线不一样呢?什么时候看内刻度?什么时候看外刻度呢?

  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甲:我们小组认为,在读度数之前应该先判断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如果是钝角肯定大于90°,是锐角要小于90°,然后再找刻度就不会错了。

  学生乙:我们小组认为,要先找0刻度线,如果一条边压住的是外圈的0刻度线,那么肯定读外圈刻度。反过来压住的是内圈刻度的0刻度线,就要读内圈刻度。

  ……

  教师:这几个组的方法听起来都挺有道理,我们不妨试一试,哪种方法更好。

  设计意图: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能力。

  (3)学生练*量角,巩固新知。

  小结量角的方法——两合一看

  提问: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注意是看外刻度线还是看内刻度线。

  问:什么时候看外刻度线,什么时候看内刻度线呢?

  小结:找0刻度线,如果一条边压住的是外圈的0刻度线,那么肯定读外圈刻度。反过来压住的是内圈刻度的0刻度线,就要读内圈刻度。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练*,再交流订正,使学生能在练*中进一步将知识内化,并相互帮助提高。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自主测量角,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教材第28页第1题。

  学生在找出正确答案后,应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教材第28页第2题。∠1的方向是朝下,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量角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度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了角的度量,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怎样读角的度数?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3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两组角(如图)。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要求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2,想一想:测量线段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的大小要用面积单位,那么测量角的大小呢?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拿出量角器,指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你发现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小结:量角器是半圆形的,半圆的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半圆边上的刻度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小格标上一个数,右为起点的是内刻度,左为起点的是外刻度。

  (3)介绍周角,*角及1°。

  2,试一试

  (1)量一量p27∠a∠b各是几度,说一说是怎么量的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质疑:量角器上内外刻度一样吗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

  (3)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呢与同桌交流量角的方法。

  (三)练一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p28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判断谁说得正确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教会学生先估计是锐角还是钝角)

  3,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

  (五)作业:

  练一练2,3

  (1)第2题

  在量角时,先让学生估一估所量的角是什么角大约是多少度这是培养学生估计能力的一个载体,也是学生直觉思维的基础。

  (2)数学游戏:先让学生读懂游戏规则,然后同桌两人比赛。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

  二、【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的过程,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学*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勇于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活动时间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出示简笔画、激趣引入2分钟出示简笔画:

  问:同学们,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

  ∠1和∠2谁大,大多少?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课题)。学生仔细观察后汇报:

  ①我发现图中两个人分别在跑和站立;

  ②我发现有我们上节课刚学过的线段和角,还有圆形;

  ③我发现它的手和脚是由锐角、直角或钝角组成的。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10分钟那么量角用什么工具呢?(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

  看着量角器,你想对发明量角器的人提些什么问题呢?

  2、建立1°角的概念。

  让学生看书,自学1°的概念,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度)(课件演示1°角)

  3、认识几度角。

  从一边的0°刻度线起移至30°处,问: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课件闪烁)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

  从一边的0°刻度线起移至150°处,问:这又是多少度的角?(课件出示)

  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熟悉了量角器的特征,这些特征在量角的大小时有些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试着用量角器量这两个角。

  同学们赶快动手吧。

  学生仔细观看,合作研究量角器。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量角器中间有个空心点,边上有许多刻度线,还有许多数字……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适时启发)

  学生看书学*:量角器把1个半圆*均分成18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角。

  学生可能回答30°角或150°角

  学生开始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应得出:这个角是锐 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二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二》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的单位,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中注重渗透数形的结合思想。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量角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量角器的使用。

  学具、教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直尺,小角

  教学设计:

  课前活动:你玩过滑梯吗?来,我们自己做一个滑梯的小游戏:把自己的文具盒拿出来,拿了出自己的橡皮,像我一样把盒子倾斜起来,把橡皮放在上边,你看会发生什么情况?你喜欢什么样(角度)的滑梯?说出自己的想法(理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活动一:让学生比较一下∠a和∠b,这两个角哪一个大?

  你们想不想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那就用自己的方式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分组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量角。可能出现的想法:

  (1)用直尺量。

  (2)用三角板来量

  (3)描出一个角,将描的角移动后来比较。

  (4)用活动角来比较。

  (5)用小角来量。

  (6)用量角器来量。

  学生探索活动时,主要引导学生用小角来量,用小角量的。如果让学生把所用的小角对折后再来量,看一下,∠a和∠b是不更能说明谁大谁小呢?

  此时讲解:测量长度有长度单位,测量重量有重量单位,那度量角呢?是不是也应该有一个单位?

  活动二:尝试使用量角器。

  如有用量角器的,你能介绍一下自己的量角器吗?(看谁是优秀的解说员活动)看能不能让学生通过看书,与小组成员交流,从量角器上面的字开始介绍,把量角器的特点介绍出来。

  (师讲:将圆*均分成360份,其中的一份所对的的角叫做一度,记作1度。通常用1度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生介绍后,师引导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

  ①能从量角器上找到直角吗?(要说出直角的顶点和两边的位置——认识量角器的中心与零刻度线)

  ②你能找到几个直角?(要说出直角两边的刻度,注意区别内圈刻度线与外圈刻度线)

  ③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最小的角吗?(说一说它与直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是直角的九十分之一,或直角是它的九十倍)

  ④向学生介绍如何规定1度的角(度量角的单位)后,明晰直角是多少度?*角是多少度?

  3、再量∠a和∠b。

  找学生演示量角的过程:学生在演示时,通过学生的操作,初步引导学生理解点对齐,边重合。

  学生动手操作量角,可能出现的错误有:

  1、中心点与顶点没有对齐、

  2、0刻度线没有与一条边对齐

  3、没有分清是读内圈还是读外圈的度数。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讲评。(此时,还应该注意:学生易错的题目学生如果不出现,还得以练*的形式让学生做一下)

  讨论交流量角的方法,然后汇报应该量角时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测量往往有误差,所以学生量得的结果很可能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要讨论: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测量得到的都是*似结果,测量的误差也因人而异)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误差?(比如,延长角的两边,使它们超过量角器的半径……)

  巩固练*:

  p28练一练,第3题生独立练*

  第2题引导学生结合三角板来估计角的大小

  总结:我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后汇报。

  课外作业:体会量角的用处 我们要设计滑梯,如何来设计坡度?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小组合作学*和自主探究学*等多种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三、教学流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滑梯吗?老师这有两个滑梯(课件1),说说你们喜欢玩哪一个?为什么?(陡、高)是由什么决定的。(角的大小)出示课件2,这两个角你能看出那个大吗?那这两个角(课件3)你能看出谁大吗?那我们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两个角谁大谁小呢?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测量工具来学*(板书:角的度量)

  我们学过长度、面积、重量等。谁说说测量长度用什么单位,重量单位有哪些、面积呢,哪有没有同学知道度量角的单位又是什么呢?

  人们把圆*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1度,通常用1度作为度量角的单位。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人们制作出了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伙伴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出示课件)

  2、小组讨论角的度量方法。板书

  3、判断

  4、书 28 页1题找同学说说,并说明理由。2题大家在书上量,找三名同学板演

  5、量 4题,说明角度和边长的关系。角的度量

  6、判 断多少度角量角器

  顶点重合中心点

  一条边重合 0刻度线重另一条边重合刻度线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37--3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准备:

  教师用的活动角和量角器各1个,为学生每人印制120°

  和50°的两个角,学生每人准备量角器1个,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角的大小

  出示活动角,提问:要把这个角变大一些,可以怎样做?变小呢?

  学生讨论,明确: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的两条边分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我们以前学*量线段,是用厘米、分米、米来度量表示,那么,角的大小怎样度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二、认识量角器:走迷宫,找城堡

  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你看到了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说说看到些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指出量角器像个大迷宫不容易看明白,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3、出示教师用的量角器,请同学们一起走走迷宫,把你找到的4大城堡指给同学看。并指出内刻度线的0°刻度线、外刻度线的0°刻度线,结合学生的交流,指出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观察1°角的大小。

  三、学*量角、编儿歌

  1、我们认识了量角器,了解了4大城堡,你们会量角了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照书上的样子试着量角。

  2、组织学生交流量角的感受。

  提问:有没有兴趣把量角的过程编成儿歌呢?

  3、用量角器量印在练*纸上的角(50°的),把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编成儿歌,发挥集体智慧。

  提问:拿着量角器量角,第一步干什么?

  用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师生共同操作,这一操作过程简单点怎么说?

  学生议:(点对点)板书。

  第二步干什么?怎么编儿歌?

  再用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学生初议(线对线或线对边)

  师生依次分步操作,找关键字编儿歌:

  “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

  追问:这另一边的度线上有两个刻度,应该读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儿歌怎么补充?全班讨论,把儿歌板书完整。

  “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0在外数外,0在内数内”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试着量出练*纸上的另一个角(120°的),先估计,再边读儿歌边度量。让学生说说怎样量角,怎样读出度数的。

  2、游戏:猜一猜,课件出示。

  ①将角的一边和零度刻度线覆盖住,只露出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内圈70°,外圈110°,学生猜多少度(可能以右边的零刻度为始边,读内圈刻度,也可能以左边的零刻度线为始边,读外圈刻度),再全部呈现,这个角是70°。

  ②继续猜,方法同上,内圈130°,外圈50°,角的一边落在左边的零刻度线上。这个角应该读外圈刻度50°。

  ③继续猜,方法同上,内圈120°,外圈60°,有的读内圈刻度,有的读外圈刻度,结果都错了。原来,角的一边已不在零刻度线上。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再在小组内交流。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本领,获得了哪些认识?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角的意义,认识量角器,并能正确使用量角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表达能力和合作学*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量角器,正确使用量角器。

  难点:量开口向上、向下和边不够长的角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准备的教学工具有:

  多媒体课件、红领巾、量角器、三角板、要量的角图片、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周末,海尔兄弟决定去郊外爬山,当他们达到山脚时:(课件出示海尔兄弟的对话),此时,摆在海尔兄弟面前的两座山坡都可以到达山顶,但是一个*缓,一个陡峭。

  2、师问:如果你是他们,你们会怎么选择?引出坡度的问题,在我们数学里研究的实际就是角度的问题。我们说第一个山坡比第二个山坡大,实际就是第一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3、质疑:你知道第一个角比第二角大多少吗?

  引入: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接着问:用什么去量?从而引出量角器。(板书:量角器)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老师引用了同学们熟悉的动画片海尔兄弟的形象,来引起学生积极探究的学*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

  1、观察:先让学生取出量角器观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上边有什么。

  2、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有的说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有的说有数字,不管从左至右,还是从右至左,都是从0到180;还有同学发现在量角器下方的中间有一个点……

  3、课件自动播放的形式,让同学们认识量角器的中心、1度角的大小,内刻度及外刻度。(课件出示)

  4、读写:用符号表示角的度数。

  5、练*:写出下列各角的度数的练*,同时强调在书写角的度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和掌握量角的方法作铺垫。

  (二)“探”(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角图片(50度),先让学生猜这个角的度数,再照样子量出这个角的度数。

  2、让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用“首先……然后……再……”的陈述方法把量角的过程说完整。

  3、指名展示自己量角的过程。

  4、用课件出示50度角的另一种画法,让同桌相互汇报自己量出的结果。总结:我们读角时要注意分清内圈和外圈的刻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初步思维的能力。在学*角的度量时,先让学生尝试动手度量,选择有一定难度,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度量的角,让学生示范,并进行讨论交流。学生收集到多方面信息后,自己总结归纳出度量方法。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学会学*、学会合作,探究新知,体验成功。

  (三)“收”(学生接受,概括的过程)

  课件形象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出量角的一般步骤: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对着角的顶点,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对着角的一条边,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板书:量角的过程)

  【设计意图】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师生交流取得共识。力求使数学知识化、情趣化,让学生体验“快乐数学”、“实用数学”。教师始终扮演学生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也体现出了“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用量角器量出下面角的度数

  2、要求学生拿出红领巾图片,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作好记录。

  3、量一量

  4、出示两种角,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说一说它们哪个大?很多同学采用*移的方法得出两个角一样大。

  通过活动,学生发现: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跟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四、质疑反馈,全课总结

  1.看书质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充足的时间、空间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总结、提炼,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熏陶,思想得以升华,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构建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数学。

  五、板书设

  角的度量

  量角器

  中心重合顶点

  方法:0刻度对齐一边

  度数读另一边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

  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总结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

  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要领,知道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及特点

  学情与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张练*纸,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工具及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发度量的需求

  1.教师出示活动角,引导学生演示将角变大、变小。

  师:你们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

  生:活动角。

  师:谁能将这个角变大或变小。(生按老师的要求变大或变小。)

  师:看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两边**的程度越大角就越大,两边**的程度越小角就越小。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角,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它们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角大?

  生:∠1大。

  师:眼力不错,老师不光想知道哪个角大,还想知道具体大出的部分。有办法解决吗?

  生:用活动角量一量。

  3、用活动角量角。

  师:那就用你的活动角比一比。(学生各自操作)谁到黑板上来比一比。

  师:注意观察,他是怎么比的。用活动角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什么?(突出顶点重合、边重合)

  生:活动角的顶点要和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要和量的角的一边重合,然后固定好,照这样再量另一个角,就能看出∠1比∠2大出的部分。

  生:比的时候要注意顶点对齐,一边重合。

  [设计意图:本环节激活了旧知--复*角的大小的含义,唤醒学生对角的大小的度量的高度关注,为用单位角量角的大小做好铺垫;复*用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时注意“点对点,边对边",这实际上是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的雏形,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二、初探角的度量方法,了解量角工具产生的历程。

  1.用同样大的小角(10°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激发学生度量角的需求。

  (1)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两个角的大小

  师:老师还想知道∠1比∠2大了多少个这样的小角,你能利用这些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出∠1出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操作)。

  (2)小组合作,度量两角的大小。(教师深入小组指导,一个小组上黑板上操作。)

  (3)交流反馈:度量的方法。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那个角大,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

  生:∠1比∠2大了一个这样的.小角。

  师:你们是怎样度量的?

  生:所有小角的顶点都要和被量的角的顶点重合,摆放第一个小角时,一条边要与被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着往上摆。

  小结:度量的时候将每个小角的顶点和要量的角的顶点对齐,摆的第一个小角的一边要和要量的角的一边重合,挨个往上摆,这样就能量出要量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4)感受用小角度量∠1与∠2大小的优点。

  师: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的优点是什么?

  生:能知道∠1比∠2大了1个小角。

  小结:用同样大小的小角度量这两个角不仅可以量出两个角的大小,而且还可以知道∠1比∠2大了几个这样的小角,解决的数学问题更加多了。

  师: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度量一个更大的角,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你能想个办法改进一下,量的时候摆一次就能量出一个较大的角里含有几个这样的小角吗?

  生:把这些小角用胶带纸粘起来。

  师:这个办法可以吗?是个会创造的孩子。

  2.把单位小角拼成半圆,构造最简单的量角工具。

  师:按照你们的创意,我们就把这10个同样大小的小角粘在一起就会形成这样的量角工具。(课件演示粘成的半圆量角工具)

  师:这样的量角工具,这些小角的顶点到哪里去了?

  生:到了半圆的中间。

  师:数一数,半圆中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小角?

  生:10个。

  [设计意图: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角的集合,让学生悟出用小角测量的可行性与操作要点,为学生理解量角的原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较用小角量角的优点与不足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改进工具。根据学生“把小角拼起来”的创意,及时演示拼成的半圆工具,其实这就是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凸显了量角器的本质--单位角的集合。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量角的方法就不再教条了。量角就成了“用单位小角测量角的大小”,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源头,学*就成了有意义的学*,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和重复。这种简易量角器的形成是学生探索量角工具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以后只需要把这种工具加以改良优化就变成了量角器。]

  3.用半圆工具度量角,初步把握量角的方法。

  师:会用它来量角吗?那我们就用它量几个角好吗?(课件出示:(1)量∠1(40度)、∠2(120度)的角),

  生:∠1里有(4 )个小角,∠2里有( 12)个小角。

  师:说一说是怎么量的。

  生:半圆工具中间的点要和度量的角的顶点对齐,半圆的直边要和角的一边重合,然后数度量的角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小角。

  师:所有小角的顶点集中到中间的一点,找准它是量角的关键。我们再来量一下这个角吧。

  (课件出示:量∠3(22度)的角)

  生:∠3里有两个小角多一点,

  师: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多出来的角究竟有多少个同样大小的小小角,看来我们创造的工具还需要改进,你有办法改进吗?

  生:把每个小角再*均分成几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学生用“简易量角器”测量了三个角的大小。“简易量角器”与“成品量角器”相比具有线条稀便于数、无刻度只能数、无缺省可以数的三个特点,正因为有此三个特点,所以用“简易量角器"学*量角就有了非常大的优势,一是方法容易学会,二是能够突出“量角器"和“量角方法”的本质,三是有效地化解了难点。同时生成问题,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求。]

  三、进一步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了解量角器的构成,初步掌握量角方法

  1.改进量角工具

  (1)细分半圆工具。

  师:为了更加精确地量出角的大小,我们把每个小角再*均分成10个更小的角。。(课件演示*均分的过程)这样,就把这个半圆工具*均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小小角

  生:180个。

  (2)认识1度的角

  师:每个这样的小小角的大小就是量角的基本单位“度”。(课件演示1度角的大小,帮助学生建立1度角的空间观念)。读作:1度

  (3)认识几度的角。(

  师:观察这个量角工具(课件出示10度、45度、120度的角),谁能找准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并能说出具体的方法?

  生:10度、45度、120度。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

  2.认识内、外刻度线

  (1)出示22度的角。

  师:量一量这个角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2度,量好后先10度10度地数,再1度1度地数,这个角里有2个10度和2个1度的角,就是22度。

  (2)出示13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你会测量吗?

  生:130度。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测量好后,10度10度地数出来的。

  师:每测量一次角,我们就从始边起10度10度地,1度1度地数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点麻烦。

  师:能不能改进一下,让我们一看终边就能很快知道测量的角是多少度。

  生:从始边起10、20、30......标上数,这样就能很快看出是几度。

  师:这个办法好(课件出示内圈刻度线),我们再量一个角体验一下(练*纸上量∠5)

  (3)出示反方向50度的角。

  师:这个角又是多少度,量一量。

  生:50度,130度。

  师:究竟是多少度,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角的开口方向在那边,从哪儿数起,这个角应该是多少度?

  生:50度。

  师:看来,量角工具上标一圈数,我们测量开口方向不同的角时很容易混淆。这个缺陷能不能改进改进。

  生:从这边起再标一圈数。

  师:那我们就来实践实践(课件出示外圈刻度线)量∠6体验体验,好不好使。

  4.认识量角器。

  (1)课件上认识量角器

  师:通过努力我们创造出来的量角工具叫量角器,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结合课件边演示边介绍)量角器的各部分可都是有名称的。内圈的数叫做内圈刻度;外圈的数叫外圈刻度;这些长长短短的小线是刻度线,它们聚在的这一点叫中心点;0所对的刻度线叫做0度刻度线。

  (2)认识手中的量角器。

  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认一认。

  (3)认识量角器教具。

  师:谁来把这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感悟出必须加两圈刻度,体会两圈刻度线设计的科学性,至此一个完整的量角器已经形成。引导学生完整认识量角器,为使用量角器准确量角奠定了基础。]

  四、用量角器量角,掌握量角的方法要领

  1. 读角的度数专项练*(130°和45°)。

  (1)重点练*读角的度数时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2)体会在量角过程中应该怎样正确摆放量角器。

  2.学生尝试量角,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1)学生独立量角。

  (2)小组交流量角的方法。

  (3)全班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师完成板书(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经历了量角器形成的探究过程,把握了量角器是由180个1度的单位小角的集合的本质特征。从开始探究到创造出量角器,学生经历了多次量角,学生独立量角已水到渠成,将量角和总结量角的方法放给学生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数学活动经验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独立量角(

  (1)量两条边较短的(85°)角。

  师:量这个角,有的学生又遇到了问题,谁能帮帮他?

  生:先延长两条边后,再量。因为角的大小不会改变。

  (2)出现误差后的应对策略:

  师:同样大小的角,怎么会量出84°、85°、86°三个不同的结果呢。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

  生:出现了“误差)”。

  师:看来尽管我们会量角了,但在量的过程中还会有小小的误差。但有些时候必须把误差降到最低最低,我们来看画面。(课件演示“神七”发射成功的情境画面和文字材料(配音读)“角度在火箭在发射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有一点点误差.......”)

  师:看到这里,你受到哪些启示?

  生:量角的时候,要认真,尽量减少“误差"。

  [设计意图:学生测量时产生”误差“是很正常的,教师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误差。借助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的图片及文字表述,让学生体会到尽力降低误差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篇

  《角的度量》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学生学*这个知识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得较累。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之后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供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当学生经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必须的误差,比较麻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明白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才所说的对折、撕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所以,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数学

  以往教学这一资料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绍与陈述,并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本事较强。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教师还没讲完已经要张冠李戴了。本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大小的角出现时,构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方法相比,学*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角部测量本课程基于对角度的理解。同时,它也是一个操作类。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这部分数据中有很多数学概念和知识点,所以对运算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度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度的一侧重合,度是取决于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新课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的良好*惯,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两个地方:一个是量角器的放置,另一个是如何看内外圆的刻度并正确读出角度。为了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第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构建新知识

  。首先,我展示了两个自制的活动角供学生观察。一方面,我复*了角的知识,为这门课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角度的大小与角度的长度无关,从而自然地引出了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还展示了教师的教学三角形和学生的三角尺来比较相同的角度。让学生触摸并比较这两个角度的大小。经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在学*过程中,中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新知识。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更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让他们印象更深刻。

  第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理解量角器环节,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思维,然后与同桌合作交流,让学生独立探索量角器相关知识。如果学生发现量角器中有两个刻度圈和两条0刻度线,那么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重要得多。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思想,多巡视指导,发现问题,与学生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反复强**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该不断思考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一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由两个角比大小,大多少的问题提出,引出产生角的“计量单位-度”的必要性。通过认识1度的来源,认识量角器的原理的构造。再尝试量角的过程中掌握量角的操作步骤。我的教学准备有:PPT、量角器、三角板。

  在教学环节上,在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明确每个构造的名称,本结构过于仓促,导致学生再后面量角的过程不能准确的使用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还有上节课角的认识,顶点-边-边的认识时间也不够,所以无法正确的表达。掌握量角的步骤时,先让学生尝试量∠1的度数,我在学生当中巡视,有几个学生发现要点点重合。虞茂豪同学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发现了量角的步骤,于是请他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了量角的步骤,并完成书上量角步骤文本横线。为方便记忆,板书三句口诀“点点重合,线边重合,在内读内圈,在外读外圈“。然后每个学生量∠2的度数,我每个学生都看过去,操作不当给予纠正。临*下课,由学生上讲台量黑板的一个角,会量会说的就可以出教室。量角过程花了大量时间,整整用了一节课,导致本课时花了两节课多的时间。午间批改*题完成质量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很不理想。

  量角步骤技能的掌握很重要,需要学生在大量操作的情况下才能熟练掌握。为让每个学生掌握,我实在花费了太长时间,两节课多,这是不符合教学安排的。

  问题:要让每个学生在40分钟内很好的掌握量角的技能,要如何做到?

  又教《角的度量》这一课了,回想起上次上这一课的得失,感触颇深:许多动手实践课上看起来热闹,实际有部分学生掌握的并不好。这一次应该首先从思想认识上调整方法:指导具体,大胆放手,注重交流。

  1.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小学生来讲,量角的方法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并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

  认识量角器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同一条刻度线为什么标明了两种刻度数?刻度数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问:什么是1°角?你能在量角器上指出一个角(从0刻度线开始)并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同一刻度线上你能根据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并指出这两个角的位置吗?学生通过对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起始边(0刻度)从哪边开始的,还要再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才能正确地读出角的度数来。

  2.该放手时则放手

  有了上面的经验积累,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我先演示了一题之后,学生就开始了尝试练*,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第一题量60°角,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出错,写成了120°。我让同学们谈谈有什么好办法能发现错误。

  生1:一看是锐角,怎么可能是120°!

  生2:钝角就读刻度线上指的那个大刻度数。

  生3:要先看起始边指的0刻度是内圈还是外圈,再确定读哪个数。

  真是理不辩不明,经验不介绍可惜啊。

  3.吃一堑自然会长一智

  通过刚才探索交流量角的经验,学生们似乎热情高涨,信心百倍,接下来我让他们量一个135°的角,结果答案就有不同了,有的量出是135°,有的量出是125°,问题再次出现,我让一个量出是125°的学生上来边演示边介绍自己的度量方法。原来他是先找到了130,他又*惯向右推延5 小格,就变成了125°,岂不知140°在左边,应该向左推延才是!

  4.交流是悟的升华

  这还不够,接下来我让他们交流总结自己的度量角的方法和感受,学生们侃侃而谈:

  生1:首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对齐,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再读出另一边所指的刻度数。

  生2 :重点是读度数时要搞清楚是看外圈还是内圈。

  生3:这就要看角的起始边从哪边开始的,来确定究竟是读外圈的刻度还是内圈的刻度。

  生4:如果不是整十数时的刻度,还要斟酌一下找到整十刻度数后再注意注意顺延的方向……

  原来教学也是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有一种爱叫作放手,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主动探究中,放开我们的手,让他们去做、去说、去发现。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的主人,有效学*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

  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学生的思维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操作性课题,感觉比较抽象、枯燥。这节课中数学概念教多,有1°的认识、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量角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上我首先通过故事讲述、动态演示1度角的产生;还让学生闭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己画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刚开始我发现有些学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却不知怎么放在要量的角上。于是我及时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认识量角器时,我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回答很不错,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两行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行从左往右,一行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读角时学生却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这时我让学生在量角器上读出内圈和外圈相对的两个角的度数如(30°、150°),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认识到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同时还要注意读量角器上没有标数的角如(75°)这样可以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

  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说如何量角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角的度量。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从不同的学*角度认识角的度量。

  为了讲授《角的度量》这节课,讲课之前我自己空讲了好几遍。然而,每一次空讲过后都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然后就进行整改,一次一次的整改之后,我发觉这节课并不是越来越好了,而是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讲了。原因是为了使这节课讲得精彩,每一次的空讲都在试图改变设计思路。总觉得教学设计并不是那么得完美,思路不是那么得清晰,启发的方法并不是那么得到位。

  究竟是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才是最合适的?什么样的讲授方法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怎么样才能达到课堂的高效?最终,在今天我找到了答案。

  今天我讲授了《角的度量》这一节课。讲课的时候邀请了几位有经验的老师去听课。结合听课老师的评课,以及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对自己的教学反思如下。

  导入:本节课的引入是通过两个角,比较∠1和∠2的大小,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举手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我们班程度弱的学生,我表示很欣慰。他的举手发言使我意识到,恰当的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自信,特别是学困生的自信,可以让他们勇于举手发言,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

  目标出示:通过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本节课的学*目标是通过学生齐读的方式来学*,在齐读学*目标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还是很投入的、状态很好。但通过听课老师了解到,有个别学生在齐读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很随意,有的学生并没有开口读。这是我所忽视的,我只关注了学生整体的一个情况,并没有关注到个别学生。而且还反应出本班部分学生的学**惯不好,针对此情况我会多关注,对个别学生进行学**惯的培养。

  自学1:本环节的自学设计让学自学生自学课本40页回答两个问题:一、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二、认真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学时能够安静地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自学,自学过程中,巡视后发现学生自学的效果不理想,有些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有些学生只单单是看课本上的内容,并没有动手圈出找到的答案。还有些学生第一个问题解决之后知道接着思考第2个问题,观察量角器;而有些学生一味的停留在第一个问题上,自学时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自学完成后第2个问题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最后,在展示反馈的时候表现出“分化现象”。有的学生信心满满,第1题中答案找的很准确,第2题中观察得也很仔细;而另外的学生显得不自信,不知所措。这个问题反应出有些学生现在还不会自学,不知道怎样自学,不知道自学时采用什么方法。

  我在想我应该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

  首先,我觉得自学指导的制定应该更清晰、更明了一些,让学生借助自学提示的描述完成自学。再次,应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自学时间。先让学生明确需要解决几个问题。较简单的问题,迅速完成;需要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借助书本内容完成。让学生知道在自学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所出示的所有问题。切忌不要一直停留在第一个问题上,如果真的觉得有难度,可以先解答下面的题,把难题留到最后解答。最后,加强自学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自学不但需要教师的引导,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多次练*来加强。

  自学2:结合例1,自己用量角器试量作业纸∠1的度数。

  先自学,自学完成之后,小组内讨论你是怎么量角的。

  学生在动手量角时,经巡视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可以按照书本上提示的操作步骤测量出角1的度数。但有的学生测量角的时候不知道量角器怎么放,读数的时候读刻度线上的哪个度数。

  小组合作:学生自学完之后,小组开始合作。我观察了一些小组,会量角的同学跟其他成员讲述了自己的操作方法,不会量角的同学听过他人的讲解后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觉得小组合作非常的有必要。一方面优生之间通过交流可以检测自己的答案,另一方面,差生可以通过倾听,对不懂的知识有所了解。

  展示反馈:展示反馈时,学生阐述量角的步骤时,发现学生会测量出角的大小,但是用语言描述操作的步骤时,语言不完善,不严谨。我想: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上应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收获总结: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通过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真的是有自己的收获。但是往往总结的时候只是说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没有具体阐述出重点知识的具体内容。这些都表明了我们班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欠缺。为了同学们能更好地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觉得老师有必要带领学生一起来总结一遍。

  总得来说,如果这节课有好的地方的话,个人觉得本节课的优点在于:

  (1)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和练*题的反馈情况来看,本节课的目标基本达成,学生认识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准确读出角的度数。

  (2)课程设计的环节都一一完整的呈现了。本节课共分为导入示标、自主学*、小组讨论、反馈展示、课堂练*、收获总结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所展示。

  (3)本节课我能一直保持着自信,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应对。我认为只有老师自身具备了自信,才能带动学生。整个课堂上我觉得学生的表现不错,气氛活跃。针对这些好的地方,我会继续保持。

  但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本节课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掌控得不好,小组讨论的时间稍短,学生讨论时间不充分。

  (2)还有自主学*时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步骤方法不够到位,学生反馈展示时语言表达不完整、不严谨。

  (3)优生发表比较积极,学困生不敢于举手发言。

  (4)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少。

  针对我的不足,我想到以下方法帮助改进:

  (1)学生的自学和小组讨论需要加强培养和练*,教给学生自学和合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更高效的学*。

  (2)*时的课堂多关注学困生的学*状态,帮助学困生树立起信心,让学困生走出学*困境。

  (3)在数学的课堂中,尽量给予学生多次的表达机会。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时,教师不能急于换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而应该多加引导,让学生尝试说完整。通过多次的尝试表达,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对于学生的回答,正确的回答应该及时的给予赞扬评价,错误的回答不应急于作出评价,应做延时评价。这样做,可以给学生以肯定,调动学*的积极性,树立学*的`自信。

  在以后的教育道路上,我会一步步改进教学,希望教学之路越走越远。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新课都上完后,关于用量角器量角,学生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几次量角和画角练*后,分析了下大致的原因。

  中心与定点的重合(点点重合)和一边与零刻度线的重合(边线重合),做得不够到位。除了学生自身没牢固掌握量角的方法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市面上很多量角器不适合初学量角的四年级学生用。在巡视学生量角时发现,有些量角器的中心点是个不小的圆孔,很难对到正中心点,因此这样的量角器量出来的度数可以偏差5度左右;还有一种量角器,居然只有一圈的刻度,对于初学的四年级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来说,一边重合的180刻度线的话,她一时难以准确度数,要想换个方向量角,又摆来摆去无从下手;还有很多量角器中间是空的或者刻度线很短,没养成延长边后再量角的*惯的学生遇到边比较短的角,又懒于延长角的边,用眼睛随便瞄上一眼大致对出一条刻度线,这样量出来的角的度数,往往相差2、3度。让我后悔在让学生准备购买量角器前,没有做具体要求,导致买来的不合适的量角器影响正确量角和画角。五花八门的量角器已买来,不能再要求学生再去买中心点明显,刻度线长而明显的量角器,加重家长负担。只能对于有这样那样的量角器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加强,学会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量角器。

  内外刻度线不分,也是量角何画角出错的一个主要原因。总有学生时不时把内圈和外圈的刻度读错。虽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看准角的开口方向,看准对准角的一边的是中心点左边的还是右边的零刻度线,但是每次都难免有几个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在几次练*后,**脆组织学生观察内圈和外圈的刻度,让学生把同一刻度上的内圈和外圈度数一起读出来,读出几组后,让他们发现有什么规律。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刻度上的内外刻度的和是180度,进一步认识了量角器。针对于这个易错的原因,我提示学生在每次量角前先估计一下这个角的度数,再量。画角前先确定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后再画。方法和对策想了很多,效果有一些,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人经常出现类似的错误。

  遇到不是整十数度数时,还会出现多读了10度或少读了10度这样的错误,而且也很普遍。在量或画105度角时,学生会马上找到100度或110读的角,然后会出现不分清方向,找个5度的地方就读数或画角了。遇到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先找到105度相邻的两个整十数度数,再在两度数的中间的5度的位置找点画角。读数时先找边所对的5度线的两旁的整十数度数中小的那个整十数再加5度后读出。

  接下来,计划抽空让学生一个一个得当面过关量角和画角。要求学生:必须把角的一边尽可能地和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完全重合,准确地将零刻度线骑在边的中间线上;要注意将长度没达到量角器外圈刻度线的较短的边进行适当的延长,不能偷工减料,短边没到达微分刻度不延长,自蒙一个似是而非的度数;读数时还要要认真细致,不要非往整十或几十五德度数上靠。

  经过几次加强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量角画角,还能正确用三角尺上的角拼角,并能画出拼角过程,写出相应的算式说明。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中也几乎没有接触,操作的时候也比较复杂,其中还有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包括读数时注意到内圈外圈刻度的选择都是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在本课的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线段的测量来引出对角的大小能不能测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简单明了,切*主题。接着在介绍量角器的时候发现教学用的大号量角器和学生的量角器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因此,群殴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绍,并结合投影测量,边测边介绍测量步骤。同时,在本节课中,我还给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践,让他们多看多量多练,将学*到的操作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和记忆。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识介绍不充分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频频犯错,拖延了课堂时间;又如,学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纹,有些中心点不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测量精准也是我课前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等等。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

  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篇

  一、从教学环节反思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理的不太好,教学法体现极不明显。

  1、指导学生读书环节: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看书*惯差,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加之选用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读书提示,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让他们想“从书中看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上课时我看到好多学生看书时茫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也是造成后面学生汇报讲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觉得读书提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提示必须浅显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带着问题去看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2、学生汇报讲解环节:

  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正是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在之处,但是低年级学生小,从书中读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识,只能照书念出看到的一些词句。这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点拨、疏通学生讲解的积极性,并且及时帮他们扫清思维障碍,讲解时的疑惑,这样使讲解的学生学的更明白,没学到此部分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会,学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学生重新学*,达到全体都理解、学会的目的。本节课我感觉学生讲解不到位,关键在于我引导、点拨不到位,使学生的学*只停留于书面上,没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终由我牵着学生在看,在说,很牵强。主要表现在:

  (1)引导学生关注量角器为什么是比较角大小的一种好方法时,本意想利用读讲精练教学法中的八个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学生从中找到“方便”、“准确”二字加以理解,教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来理解“准确”、“方便”二词用在此的含义,但是,课上处理的却很匆忙,很浅显。

  (2)学生讲解把握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讲解时,老师应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反应,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应及时给其机会,不应为了赶时间而视而不见,打消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再想发言的局面。这一点是我没有深刻理解“讲解”环节的含义,应该让学生互相讲,互相交流,有了争论,教师再点拨、引导,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使课堂活而不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

  3、学*用量角器测量角时

  角1与角2的测量方法相同,学生讲出了其中一个角的测量方法,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方法一带而过,没让学生说一说或尝试操作一下,感觉处理欠扎实。现在想想,如果将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放在初试验证环节,让学生用量角器仿照书上的样子,实际摆一摆,放一放,这样降低了摆放量角器的难度,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落实到操作体验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4、练*是本节课处理最失败的环节。时间再短也应保证练*的扎实与有效。

  练*是为了巩固新知,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所以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讲精练教学法将练*定为分层精练,要求练*的数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维程度要大,这样提高了练*的效率,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本节课的第一个练*是为了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教学中我处理此题非常欠妥。对于第3个角“钝角”的测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同答案,我没有在课堂上处理、纠正,而是为了赶时间奖其放在课下进行。问题的出现就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会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掌握还不太明白,草草处理只会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本节课的教学也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以来从来没有犯过的错,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却因自己只顾一味的考虑时间而铸就了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严重错误。这是一个教训,类似的事情决不会再次在我执教的课堂上发生,再精彩的练*可以不要,不处理,但是既然练*了,就一定要进行的扎实、到位,为学生的学*负责。

  (2)拓展练*的处理也很欠妥当。学生猜想完后,都急于知识正确答案,因此,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应该及时给学生出示答案,消除发言学生对自己答案的怀疑,然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一教学重点,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训练言语、思维条理性的目的。

  从整节课上我看到了自己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实在不成熟,但是,从这些遗憾中,让我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有针对性的运用好读讲精练教学法,真正领悟到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从教学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学时间。

  本节课看似简单,其实操作性很强,能上好这样一节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前虽然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计划,但是,具体实施时却不很理想。

  2、教学环节衔接的过渡语激励性不强。

  过渡语的使用应该使学生愿意听,能听进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步的学*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过渡语的精心推敲,语言要简炼,切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评价语落实不够恰到好处。

  教学中,我评价学生不够及时,评价语不够贴切,不够恰到好处,因此,就显得对学生的评价*淡,无力激发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易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教师的评价语不能泛泛而言,这样就显得评价语苍白无力,而应该要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学生与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作用。

  4、课堂教学语言欠严谨。

  数学教学要求语言简炼、准确,每一句话说出来要强调它的作用,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没有用的话尽量不说或少说。在教学中,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时常有口误现象,属于本人教学欠严谨,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时刻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比赛来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5、教学不够大方,拘谨。

  在教学中,总感觉自己放不开,顾虑太多。有时抛不开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创造性教学的魄力,尤其在比赛时,自己感觉很拘谨,很规矩,怕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手段用不对,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内在的知识欠缺,也缺乏比赛经验,锻炼机会少。

  6、自身的讲课艺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听完别的老师的课,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讲课的艺术性不够好。课上,我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体态语,例如手势、眼神、表情等,这些都能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数学课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气、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始终能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学*。

  角的度量”这节课历来是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改进方向:

  1、安排四人一组,让会的同学手把手教不会的学生,这样能够做到所有学生都能动手尝试量角。

  2、加强学生对量角步骤的理解,配合以动手操作,做到言行一致。

  角的度量”这节课历来是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改进方向:

  1、安排四人一组,让会的同学手把手教不会的学生,这样能够做到所有学生都能动手尝试量角。

  2、加强学生对量角步骤的理解,配合以动手操作,做到言行一致。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还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我们两个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拟订了已下三条:(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度的符号“°”;(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3)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并理解量角的意义。教学难、重点定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知道怎样读出角的度数。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动机。

  这里我制造了第一个问题冲突,设计了“比眼力”——比较角的大小的小游戏。课前我先让学生画角,并从中选择两组来比较角的大小。这是在课堂上寻找所需教学资源,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第一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来,第二组是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较的,尤其是还要判断一样大那是多大,不一样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问:“能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他们认为不能,从而产生学*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又通过复*测量长度、质量用什么工具量?怎样测量?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迁移,产生量角的动机,那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角的计量单位、掌握测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顺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学,重视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更需要教师耐心的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中关于角的相关知识,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做学法指导————划出重点词句,做标记等。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汇报落实:“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汇报时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的积极性,有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的机会,提高了自学能了。

  三、顺逆结合,促进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从总体上来说,我采取了“顺逆结合,纵横联系”的方法,这样处理减缓了知识的坡度,学生掌握起来也较容易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量角器上读角和找角。在教学认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的:(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0刻度线。(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25°)。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想一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二)读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整,也有学生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学生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回一看数的步骤。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这节课是我第一次上,听说这节课一直使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知识点比较琐碎,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数学语言,知识点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为了让每位孩子都能准确学会测量角的度数,课前让学生准备了量角器、三角板等学*用具并预*了新知,课中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对于旋转后的角,学生测量的不太准确,这些都是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而经过反思自己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有:首先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指导学生观察量角器上,建立刻度与读数的联系,认识1°角并在量角器上找出30°、45°、60°、90°、120°的角,初步悟出量角器上内外圈刻度的不同读法。建立30°、45°、60°、90°、120的角的表象,达到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教学目标;其次是让学生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部分学生有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并已尝试用量角器量角,课堂上就先让学生讲量角的方法,然后规范量角的步骤,接着进行变式练*量不同方位的角,提高学生使用量角器动作的协调性,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最后,探究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关系。通过分组观察学生发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的大小,**得越大,角越大。

  《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角的度量。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从不同的学*角度认识角的度量。

  为了讲授《角的度量》这节课,讲课之前我自己空讲了好几遍。然而,每一次空讲过后都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然后就进行整改,一次一次的整改之后,我发觉这节课并不是越来越好了,而是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讲了。原因是为了使这节课讲得精彩,每一次的空讲都在试图改变设计思路。总觉得教学设计并不是那么得完美,思路不是那么得清晰,启发的方法并不是那么得到位。

  究竟是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才是最合适的?什么样的讲授方法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怎么样才能达到课堂的高效?最终,在今天我找到了答案。

  今天我讲授了《角的度量》这一节课。讲课的时候邀请了几位有经验的老师去听课。结合听课老师的评课,以及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对自己的教学反思如下。

  导入:本节课的引入是通过两个角,比较∠1和∠2的大小,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举手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我们班程度弱的学生,我表示很欣慰。他的举手发言使我意识到,恰当的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自信,特别是学困生的自信,可以让他们勇于举手发言,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

  目标出示:通过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本节课的学*目标是通过学生齐读的方式来学*,在齐读学*目标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还是很投入的、状态很好。但通过听课老师了解到,有个别学生在齐读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很随意,有的学生并没有开口读。这是我所忽视的,我只关注了学生整体的一个情况,并没有关注到个别学生。而且还反应出本班部分学生的学**惯不好,针对此情况我会多关注,对个别学生进行学**惯的培养。

  自学1:本环节的自学设计让学自学生自学课本40页回答两个问题:一、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二、认真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学时能够安静地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自学,自学过程中,巡视后发现学生自学的效果不理想,有些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而有些学生只单单是看课本上的内容,并没有动手圈出找到的答案。还有些学生第一个问题解决之后知道接着思考第2个问题,观察量角器;而有些学生一味的停留在第一个问题上,自学时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自学完成后第2个问题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最后,在展示反馈的时候表现出“分化现象”。有的学生信心满满,第1题中答案找的很准确,第2题中观察得也很仔细;而另外的学生显得不自信,不知所措。这个问题反应出有些学生现在还不会自学,不知道怎样自学,不知道自学时采用什么方法。

  我在想我应该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

  首先,我觉得自学指导的制定应该更清晰、更明了一些,让学生借助自学提示的描述完成自学。再次,应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自学时间。先让学生明确需要解决几个问题。较简单的问题,迅速完成;需要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借助书本内容完成。让学生知道在自学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所出示的所有问题。切忌不要一直停留在第一个问题上,如果真的觉得有难度,可以先解答下面的题,把难题留到最后解答。最后,加强自学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自学不但需要教师的引导,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多次练*来加强。

  自学2:结合例1,自己用量角器试量作业纸∠1的度数。

  先自学,自学完成之后,小组内讨论你是怎么量角的。

  学生在动手量角时,经巡视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可以按照书本上提示的操作步骤测量出角1的度数。但有的学生测量角的时候不知道量角器怎么放,读数的时候读刻度线上的哪个度数。

  小组合作:学生自学完之后,小组开始合作。我观察了一些小组,会量角的同学跟其他成员讲述了自己的操作方法,不会量角的同学听过他人的讲解后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觉得小组合作非常的有必要。一方面优生之间通过交流可以检测自己的答案,另一方面,差生可以通过倾听,对不懂的知识有所了解。

  展示反馈:展示反馈时,学生阐述量角的步骤时,发现学生会测量出角的大小,但是用语言描述操作的步骤时,语言不完善,不严谨。我想:在以后的数学课堂上应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收获总结: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通过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真的是有自己的收获。但是往往总结的时候只是说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没有具体阐述出重点知识的具体内容。这些都表明了我们班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欠缺。为了同学们能更好地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觉得老师有必要带领学生一起来总结一遍。

  总得来说,如果这节课有好的地方的话,个人觉得本节课的优点在于:

  (1)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和练*题的反馈情况来看,本节课的目标基本达成,学生认识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能准确读出角的度数。

  (2)课程设计的环节都一一完整的呈现了。本节课共分为导入示标、自主学*、小组讨论、反馈展示、课堂练*、收获总结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所展示。

  (3)本节课我能一直保持着自信,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应对。我认为只有老师自身具备了自信,才能带动学生。整个课堂上我觉得学生的表现不错,气氛活跃。针对这些好的地方,我会继续保持。

  但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本节课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掌控得不好,小组讨论的时间稍短,学生讨论时间不充分。

  (2)还有自主学*时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步骤方法不够到位,学生反馈展示时语言表达不完整、不严谨。

  (3)优生发表比较积极,学困生不敢于举手发言。

  (4)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少。

  针对我的不足,我想到以下方法帮助改进:

  (1)学生的自学和小组讨论需要加强培养和练*,教给学生自学和合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更高效的学*。

  (2)*时的课堂多关注学困生的学*状态,帮助学困生树立起信心,让学困生走出学*困境。

  (3)在数学的课堂中,尽量给予学生多次的表达机会。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时,教师不能急于换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而应该多加引导,让学生尝试说完整。通过多次的尝试表达,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对于学生的回答,正确的回答应该及时的给予赞扬评价,错误的回答不应急于作出评价,应做延时评价。这样做,可以给学生以肯定,调动学*的积极性,树立学*的`自信。

  在以后的教育道路上,我会一步步改进教学,希望教学之路越走越远。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实用5篇

  1.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看似内容不多,但比较抽象,学好本单元内 容,对今后学**面图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难点,是比较开放的一个章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先让他们观察量角器的形状是半圆形的,我们也可以叫它半圆仪,再让学生拿量角器认真观察,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哪是0刻度线,哪是中心点的效果要好的多,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接着让他们明白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小圆圈来表示。

  3.什么是1度呢?因为半圆是180度,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4.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试着量一量,量后会出现几种错误,

  一是顶点没有和中心点重合;

  二是0度刻度线没有和角一边重合;

  三是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时看成了外圈刻度或是应看外圈刻度时看成了内圈刻度。

  5.这时我给他们他们讲解正确的量角方法。并编了一首口诀,

  中心对顶点,0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分清内外圈。

  6.当学生学会了量角,还应让他们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大下有关。再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做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的越大的角就越大。

  《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是学*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后的一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面几何知识的基础,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重要的内容.这节课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定义方法,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角的个数在查找时容易出错,对角的表示因为有四种方法所以学生容易混淆,要巩固几遍,并让学生对角的表示多练*,这也是后面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让他们进行学*活动,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让学生了解这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 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4.角的各种表示法要反复练*,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

  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一开始出现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问能具体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吗?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在课前我想象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学生的表现一点而也不活跃,举手发言的只有几个。在量并说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而且讲量的方法时学生也讲得很不好。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但我引导的也不够就匆匆收场。课前备课时只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并没有充分备学生。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学*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提示和预*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