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歌词大意。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难点:理解歌词大意。《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一二两班学生少部分爱回答问题,勤思考,爱动脑;但

  三分之二的学生思想懒惰。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三、感性认识并了解作者:

  1、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并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2、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四、朗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划分朗读节奏。

  2、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朗读。 ③学生齐读。

  3、可能认错的字:

  气魄pò山巅diān狂澜lán哺bǔ育九曲qū澎湃péng pài

  澎湃:波浪相互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山巅:山顶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引申为广阔或壮大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狂澜: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4、朗读要求: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小结:

A学生能够积极把握字词;B学生阅读兴趣浓,善于发表见解;

  C学生乐于有感情地朗读。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诗人在歌词前还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边思考:朗诵词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铺垫、概括、总起、提示】

  4、歌词中,哪些诗句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诗句集中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的地方。用声音来表现它的英雄气魄(指名读)

  问:在哪些词句上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把它读好?

  “望”、“奔”、“掀”、“劈”、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小结:我们要读好诗歌,一定要读好关键词句。(生齐读)

  (2)你发现最能体现诗人对黄河赞颂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个“啊,黄河”。】

  ①提示“三个‘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呢?为什么?

  第一个“啊,黄河!”应读的舒缓深沉(重点词:摇篮)。第二个“啊,黄河!”应读的坚强有力(重点词:屏障)。第三个“啊,黄河!”应读的高亢激昂(重点词:臂膀)。最后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号召我们向黄河学*,充满战斗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

  ②指三名学生读,评点。

  ③齐读,提示:语气逐渐加强,感情逐渐加深,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变化!

  5、总结读好诗歌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抓住关键词句。

  6、分角色朗读。

  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

  8、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四、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二、三

  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唱黄河颂黄河学*黄河精神

  教学反思: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是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七年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词作者的生*创作。积累相关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词曲的朗读及对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中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现实的思考。

  教学重点

  积累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词的风格导入词的学*

  二、简介温庭筠

  三、读顺全词

  1、读出节奏。

  2、读出重音。

  3、示例:“独”“尽”“千帆”“皆不是”“脉脉”“悠悠”“肠断”。

  三、读懂大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词的大义。

  2、用一句话准确概括全词内容。

  四、读出层次

  建议你再读全诗,从“时间、景物、情感、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说一句话,表示你读懂了课文。

  1、从时间来看,全词描绘了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从清晨到黄昏一天的活动。

  2、从景物来看,全司的景物犹如一个个扫描镜头,从家中→楼头→千帆→江水,最后定格在白频洲。

  3、从情感看,全词女主人公从满怀希望到一次一次失望,因而肝肠寸断。

  4、从手法看,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5、从表达方式看,全词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描景,第三句抒情,[叙一笔,描二笔,抒一笔],构成叙→描→抒的模式。

  小结模式:叙一笔、描一笔、抒一笔(或事一笔、景二笔、情一笔)

  五、读出情味

  “梳洗”一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满怀信心的期待,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小结:

  1、“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选行爱人的归来,写出了这一个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同时又引出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

  2、“千帆”点明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改变语序“千帆过尽皆不是”)

  3、“脉脉、悠悠”描绘了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夕阳有意,江水有情,思念无穷。

  4、“肠断”写出了女主人公失望之情痛苦到了极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呈收拢回来,集中在“百频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聚焦定格情头)

  六、读背全词

  屏幕显示关于词的来源及特点。

  根据学生积累介绍作者

  指导朗读

  再读全诗

  深入理解

  建议你再读课文,就课文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教学回顾

七年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的时候。

  4、 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了*,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七年级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歌词大意。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难点:理解歌词大意。《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一二两班学生少部分爱回答问题,勤思考,爱动脑;但

  三分之二的学生思想懒惰。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三、感性认识并了解作者:

  1、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并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2、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四、朗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划分朗读节奏。

  2、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朗读。 ③学生齐读。

  3、可能认错的字:

  气魄pò山巅diān狂澜lán哺bǔ育九曲qū澎湃péng pài

  澎湃:波浪相互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山巅:山顶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引申为广阔或壮大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狂澜: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4、朗读要求: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小结:

A学生能够积极把握字词;B学生阅读兴趣浓,善于发表见解;

  C学生乐于有感情地朗读。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诗人在歌词前还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边思考:朗诵词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铺垫、概括、总起、提示】

  4、歌词中,哪些诗句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诗句集中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的地方。用声音来表现它的英雄气魄(指名读)

  问:在哪些词句上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把它读好?

  “望”、“奔”、“掀”、“劈”、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小结:我们要读好诗歌,一定要读好关键词句。(生齐读)

  (2)你发现最能体现诗人对黄河赞颂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个“啊,黄河”。】

  ①提示“三个‘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呢?为什么?

  第一个“啊,黄河!”应读的舒缓深沉(重点词:摇篮)。第二个“啊,黄河!”应读的坚强有力(重点词:屏障)。第三个“啊,黄河!”应读的高亢激昂(重点词:臂膀)。最后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号召我们向黄河学*,充满战斗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

  ②指三名学生读,评点。

  ③齐读,提示:语气逐渐加强,感情逐渐加深,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变化!

  5、总结读好诗歌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抓住关键词句。

  6、分角色朗读。

  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

  8、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四、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二、三

  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唱黄河颂黄河学*黄河精神

  教学反思: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是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七年级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3.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

  难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带领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部分同学利用课前活动时间到屠宰场取猪血或鸡血;血常规化验单及我国成年人血常规正常参考值。

  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课前预*,准备血浆成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

  1.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失血过多的危重病人需要马上输血而不是输液。

  2.日常健康检查和疾病诊断需要做血常规化验。

  血液在人体的血管中来往穿梭,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保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流动的组织——血液。(

  【学生】思考问题,自由发言,感性认识血液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血液的组成

  【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加入抗凝剂的血液,观察结果。提出问题: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分几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层现象?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分析讨论血液中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一样,所以分成了上下两层以及中间一薄层白色物质。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血常规检查时的一张化验单。让同学们讨论化验单上的各个项目成分,思考下列问题:

  1.分析化验单,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分别位于哪一层?

  2.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学生】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分别给出答案,由学生代表来回答思考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血液是由上层的淡黄色半透明液体、下层深红色部分以及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组成的。红细胞和所含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的物质里,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中。

  2.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3类。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血液可以流动,因此称为“流动的组织”。

  教师讲述:通过观察和分析可知,血液就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构成的。接下来,我们来学*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学生】聆听、体会。

  (二)血浆

  【教师】组织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泡沫做血浆成分模型体现各个不同成分的比例。然后展示做好的成果。

  提出思考问题:在血液的组成成分中,血浆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血浆的成分和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三、课堂反馈

  1.血浆是由抗凝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液体,下列不属于血浆成分的是(C )

  A.血浆蛋白 B.水

  C.血红蛋白 D.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2.血浆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D )

  A.葡萄糖 B.无机盐

  C.血浆蛋白 D.水

  3.将一定量人的血液加入含有抗凝剂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分层,其中间一层薄薄的白色的物质是(D )

  A.血浆

  B.白细胞和红细胞

  C.红细胞和血小板

  D.白细胞和血小板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七年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七年级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七年级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歌词大意。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难点:理解歌词大意。《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一二两班学生少部分爱回答问题,勤思考,爱动脑;但

  三分之二的学生思想懒惰。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三、感性认识并了解作者:

  1、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并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2、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四、朗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划分朗读节奏。

  2、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朗读。 ③学生齐读。

  3、可能认错的字:

  气魄pò山巅diān狂澜lán哺bǔ育九曲qū澎湃péng pài

  澎湃:波浪相互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山巅:山顶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引申为广阔或壮大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狂澜: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4、朗读要求: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小结:

A学生能够积极把握字词;B学生阅读兴趣浓,善于发表见解;

  C学生乐于有感情地朗读。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诗人在歌词前还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边思考:朗诵词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铺垫、概括、总起、提示】

  4、歌词中,哪些诗句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诗句集中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的地方。用声音来表现它的英雄气魄(指名读)

  问:在哪些词句上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把它读好?

  “望”、“奔”、“掀”、“劈”、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小结:我们要读好诗歌,一定要读好关键词句。(生齐读)

  (2)你发现最能体现诗人对黄河赞颂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个“啊,黄河”。】

  ①提示“三个‘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呢?为什么?

  第一个“啊,黄河!”应读的舒缓深沉(重点词:摇篮)。第二个“啊,黄河!”应读的坚强有力(重点词:屏障)。第三个“啊,黄河!”应读的高亢激昂(重点词:臂膀)。最后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号召我们向黄河学*,充满战斗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

  ②指三名学生读,评点。

  ③齐读,提示:语气逐渐加强,感情逐渐加深,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变化!

  5、总结读好诗歌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抓住关键词句。

  6、分角色朗读。

  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

  8、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四、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二、三

  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唱黄河颂黄河学*黄河精神

  教学反思: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是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七年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词作者的生*创作。积累相关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词曲的朗读及对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学*中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现实的思考。

  教学重点

  积累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词曲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词的风格导入词的学*

  二、简介温庭筠

  三、读顺全词

  1、读出节奏。

  2、读出重音。

  3、示例:“独”“尽”“千帆”“皆不是”“脉脉”“悠悠”“肠断”。

  三、读懂大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词的大义。

  2、用一句话准确概括全词内容。

  四、读出层次

  建议你再读全诗,从“时间、景物、情感、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说一句话,表示你读懂了课文。

  1、从时间来看,全词描绘了一位独处深闺的女子从清晨到黄昏一天的活动。

  2、从景物来看,全司的景物犹如一个个扫描镜头,从家中→楼头→千帆→江水,最后定格在白频洲。

  3、从情感看,全词女主人公从满怀希望到一次一次失望,因而肝肠寸断。

  4、从手法看,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5、从表达方式看,全词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描景,第三句抒情,[叙一笔,描二笔,抒一笔],构成叙→描→抒的模式。

  小结模式:叙一笔、描一笔、抒一笔(或事一笔、景二笔、情一笔)

  五、读出情味

  “梳洗”一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满怀信心的期待,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

  小结:

  1、“独”字,说明她是在等候选行爱人的归来,写出了这一个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同时又引出一个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

  2、“千帆”点明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的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改变语序“千帆过尽皆不是”)

  3、“脉脉、悠悠”描绘了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夕阳有意,江水有情,思念无穷。

  4、“肠断”写出了女主人公失望之情痛苦到了极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呈收拢回来,集中在“百频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聚焦定格情头)

  六、读背全词

  屏幕显示关于词的来源及特点。

  根据学生积累介绍作者

  指导朗读

  再读全诗

  深入理解

  建议你再读课文,就课文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教学回顾

七年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 继续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古典诗歌的传统。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文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文字:《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音乐:陨。旋律:悠扬古典。)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 (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阔, (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 (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 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分析: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野开阔、大江直流、风*浪静的时候。

  4、 从字面上看,颔联所写之景全是大景致,似乎表现的是宽阔博大的情感,那么怎么理解此联与首联的联系?

  分析: 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了*,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幻灯片4,文字:“潮**阔,风正一帆悬。”图片:出现江水和*);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幻灯片4:出现悬着的帆)。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

  5、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幻灯片5:红日从江上升起,岸边有发芽的枯枝或其他表示春意的景物。文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 尾联是否与思乡有关?

  分析: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幻灯片3中增加飞行的雁行。文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四、总结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哲理深刻的好诗,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陨的美妙音乐声中,背诵这首诗吧!(该课文封面出现,背景音乐是陨的乐曲)

七年级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歌词大意。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难点:理解歌词大意。《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一二两班学生少部分爱回答问题,勤思考,爱动脑;但

  三分之二的学生思想懒惰。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三、感性认识并了解作者:

  1、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并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2、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四、朗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划分朗读节奏。

  2、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朗读。 ③学生齐读。

  3、可能认错的字:

  气魄pò山巅diān狂澜lán哺bǔ育九曲qū澎湃péng pài

  澎湃:波浪相互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山巅:山顶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引申为广阔或壮大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狂澜: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4、朗读要求: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小结:

A学生能够积极把握字词;B学生阅读兴趣浓,善于发表见解;

  C学生乐于有感情地朗读。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诗人在歌词前还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边思考:朗诵词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铺垫、概括、总起、提示】

  4、歌词中,哪些诗句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诗句集中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的地方。用声音来表现它的英雄气魄(指名读)

  问:在哪些词句上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把它读好?

  “望”、“奔”、“掀”、“劈”、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小结:我们要读好诗歌,一定要读好关键词句。(生齐读)

  (2)你发现最能体现诗人对黄河赞颂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个“啊,黄河”。】

  ①提示“三个‘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呢?为什么?

  第一个“啊,黄河!”应读的舒缓深沉(重点词:摇篮)。第二个“啊,黄河!”应读的坚强有力(重点词:屏障)。第三个“啊,黄河!”应读的高亢激昂(重点词:臂膀)。最后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号召我们向黄河学*,充满战斗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

  ②指三名学生读,评点。

  ③齐读,提示:语气逐渐加强,感情逐渐加深,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变化!

  5、总结读好诗歌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抓住关键词句。

  6、分角色朗读。

  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

  8、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四、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二、三

  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唱黄河颂黄河学*黄河精神

  教学反思: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是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七年级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3.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

  难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带领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部分同学利用课前活动时间到屠宰场取猪血或鸡血;血常规化验单及我国成年人血常规正常参考值。

  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课前预*,准备血浆成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

  1.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失血过多的危重病人需要马上输血而不是输液。

  2.日常健康检查和疾病诊断需要做血常规化验。

  血液在人体的血管中来往穿梭,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保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它:流动的组织——血液。(

  【学生】思考问题,自由发言,感性认识血液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血液的组成

  【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加入抗凝剂的血液,观察结果。提出问题: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分几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层现象?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分析讨论血液中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一样,所以分成了上下两层以及中间一薄层白色物质。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血常规检查时的一张化验单。让同学们讨论化验单上的各个项目成分,思考下列问题:

  1.分析化验单,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应分别位于哪一层?

  2.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学生】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分别给出答案,由学生代表来回答思考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血液是由上层的淡黄色半透明液体、下层深红色部分以及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组成的。红细胞和所含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的物质里,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中。

  2.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3类。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结缔组织。血液可以流动,因此称为“流动的组织”。

  教师讲述:通过观察和分析可知,血液就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构成的。接下来,我们来学*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学生】聆听、体会。

  (二)血浆

  【教师】组织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泡沫做血浆成分模型体现各个不同成分的比例。然后展示做好的成果。

  提出思考问题:在血液的组成成分中,血浆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血浆的成分和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三、课堂反馈

  1.血浆是由抗凝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液体,下列不属于血浆成分的是(C )

  A.血浆蛋白 B.水

  C.血红蛋白 D.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2.血浆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D )

  A.葡萄糖 B.无机盐

  C.血浆蛋白 D.水

  3.将一定量人的血液加入含有抗凝剂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分层,其中间一层薄薄的白色的物质是(D )

  A.血浆

  B.白细胞和红细胞

  C.红细胞和血小板

  D.白细胞和血小板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七年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七年级上册《散步》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练*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爱与亲情,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寻找典型词句,理解课文深长的意味,学*发现并表达生活当中的一举一动的爱之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个周六,这张照片在短短的10个小时之内在全球的转载量超过250万。一对父子走在人行道上,天下着滂沱大雨,父亲全身湿透,而右手的伞则坚定地聚在儿子头上,呵护他不受风吹雨打。那这一个小举动能感动全世界的网友,甚至让人们在深夜泪流满面,我觉得呀是我们对爱与美有着天然的感动之心,而这种爱与美的最小组成单位由社会最小的基本组成细胞——家庭成员间的爱构成。今天,我们共同学*作家莫怀戚的叙事散文——《散步》,体悟那字里行间流淌的一举一动间的爱。(板书课题:散步莫怀戚)

  二、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勾画出生字词语。

  2、检查指导:

  (1)读生字词。

  分歧(qí)霎(shà)时拆散(sàn)水波粼粼(lín)

  各得其所嫩芽信服

  (2)小组朗读:

  8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读一段。明确感情基调:轻松愉快

  思考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散步”的过程。

  简单评点学生的朗读。

  3、概括散步过程:并分析第1段。(生齐读)。

  三、精读感悟:

  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朗读并赏析。

  1、分析第1段。

  冒号:强调。长镜头拉*拍摄。想象画面的流动。(生读第1段)

  明确:瞧这一家子:三代,四口人,两对母子。

  2、通过分析人物来感悟文章。

  (1)儿子、小孩子

  喜欢的原因,表现在哪?文中如何描写的?读一读。

  明确:第5段。可爱。激动。聪明。童趣。(板书儿子:机灵可爱)

  (2)妻子

  喜欢的原因,表现在哪?文中如何描写的?读一读。

  明确:第6段(尊重丈夫)第8段(疼爱儿子)

  “听,蹲,背,走”四个动作就让我们看到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

  (板书:妻子:贤妻良母)

  (3)母亲

  喜欢的原因,表现在哪?文中如何描写的?读一读。

  明确:按先后顺序,把直接描写母亲的语句读一读。

  第2段(体谅儿子的孝心,尊重儿子)第7段(疼爱小孙子)

  通过母亲的眼睛,我们看到远处的美景。(生读)

  点拨写景部分的朗读。(生读)

  点拨:望——由*及远,金色、整齐、水波粼粼,视线拉远拉长。

  (师范读)(生齐读)(板书母亲:善解人意)

  (4)“我”

  喜欢的原因,表现在哪?文中如何描写的?读一读。

  明确:第2、8段(关心母亲身体)第6段(委屈儿子,迁就母亲)

  时日还长,言下之意是陪母亲“时日短”——引出第3段(生读)

  点拨:太迟,挺,熬,总算(老师范读)

  “春天总算来了”,你看那南方初春的田野——引出第4段(生读)

  点拨:大块小块、随意、密,咕咕,生命

  明确:生命真美啊!读这段话,用生命的美滋养我们的眼,用生命的美营养我们的心。(生齐读第4段)

  尽孝要趁早啊!哪怕是满足母亲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于是,在产生“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的时候,我断然决定—“走大路”。

  (板书:孝敬母亲)

  于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引出第8段(生齐读第8段)

  分析这段“整个世界”。结合课后练*一,想象画面,换个角度拟题目。

  参考:爱、家、美、母子、背负、责任、亲情、母与子、春天来了、最美的风景(补充:作者的写作契机)

  而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所以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

  再瞧这“尊老爱幼”的一家子——(齐读第8段)

  爱、家、美、母子、背负、责任、亲情、母与子、春天来了、最美的风景

  爱过知情重啊。再瞧这“尊老爱幼”的一家子——

  四、品味语言: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

  五、创新表达:围绕“亲情”学生完成仿写训练。

  普通的一次散步,折射出了美丽的爱和亲情,这种写作手法叫“以小见大”。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守候的身影……都包含浓浓的亲情,爱在一举一动间,请同学们组内交流,再按照要求完成仿写练*并分享。

  要求:按照句式,围绕主题完成仿写练*。注意“小事情”中见“大情感”。

  亲情是受伤时,父母那温暖的怀抱。亲情是,。

  参考:亲情是下雨时,父亲为你撑起的那把伞。

  亲情是受伤时,父母那温暖的怀抱。

  亲情是饥饿时,一碗热气腾腾的汤。

  六、结语:

  同学们,人类的爱无需豪言壮语,它就在一举一动的*凡的言行之间,父亲为儿子撑伞,儿子背起老母亲,父母无私付出,儿女真诚回报。即使它再*凡再细小,这份爱,也足以让全世界为之感动。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同学们,但愿这节课能成为你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

  下课。

  教后反思:

  从小学到七年级是学生学*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新的学*环境,新的学*内容,使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世界,而且以好奇心去探求知识。因此,刚进入七年级,他们抱有新的希望;渴求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知识,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他们就很可能会用强烈的期待去战胜因概念枯燥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是搞好七年级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加强组织教学是七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讲解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语言要精辟,形象生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中,课堂上要有讲有练,教师的精辟讲解和学生的适时练*要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边讲边练,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积累“分歧”“霎时”“水波粼粼”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领会文章主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品味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亲情美。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回家》萨克斯

  (边投影出示边深情地导入)家,多么温馨的字眼。家是避风的港湾,为我们遮风挡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二、梳理情节,感知文意:

  (1)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分歧

  第五、最后一家人又在一起:——散步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我们一家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三、研读赏析,把握主旨:

  1、你能具体地说说散步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分歧吗?最后如何解决?

  2、在散步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

  四、揣摩含义,品味语言:

  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或者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说说它好在哪里?

  重点品味:

  朗读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拓展延伸,抒写亲情:

  以“亲情”为话题,仿照示例写话。

  示例1: 亲情是受伤时,父母那温暖的怀抱。

  亲情__________________, 。


七年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篇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

  教学目标

  1、练*快速默读法,复述概括故事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了解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学*叙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感受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感受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学*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音乐、图片欣赏导入:

  (多媒体展示珠峰图片,背景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1、师:通过刚才的欣赏,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来概括珠峰的特点吗?(交流)

  2、珠峰高达、巍峨、雄伟壮观、万丈巉岩,高耸入云,被喻为世界第三极。

  (出示幻灯及珠峰简介,齐读)

  师:环境如此艰险、恶劣、似乎不可逾越,然而,我国的登山运动员早已在四十多年前将其变为现实,1960年5月24日,他们成功的将鲜艳的*插上了地球之巅!(出示图片)

  登山成功后,随从登山队采访的记者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今天我们要学*的《登上地球之巅》亦出自这篇通讯。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及体裁)

  二、课件反馈:

  (1)介绍“通讯”体裁;(2)了解作者;(板书)

  (3)易错字词点拨;(板书)(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境理解词义。

  三、朗读,感知:

  1、带问题速读课文,思考:队员们登上珠峰峰顶经历了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出示默读要求:三要四不要)

  2、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登山队员如何登上峰顶?分几个阶段?

  3、交流阶段:登山队出发(轻装上阵,准备登顶)------刘连满甘做人梯,突出第二阶段------留下氧气,甘愿牺牲------无氧登峰,完成壮举。(出示幻灯片)

  4、同桌相互说说登顶经过。

  四、问题探究:

  *登山队员在突击珠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靠什么克服地呢?(轻佻读课文、快速找出)

  板书:------缺氧、黑夜、寒冷、体虚、高山反应、路险。

  板书:-------团结协作、奉献、顽强的毅力……

  五、 研读赏析:

  1、师:文中登山队员的壮举令我们*人民无比自豪。他们身上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让人感动,他们的团结协作、上下一心,更让人震撼!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练*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要求:找句子、抓关键词,揣摩、思考:语气、情感该怎么处理、怎么表现,在读中去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壮举和伟大精神)

  例如:令我感动的句子是: 因为:

  朗读处理:

  2、交流、指导读、点拨、导学。

  3、登山成功后,报纸上刊登的照片只有三人,没有刘连满,为什么?他自己放弃的吗?如果你是主编的话,你会把他的照片一起登上去吗?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六、拓展:(作业布置)

  (1)英雄们的故事感动着你,感动着我,感动着整个中华民族。接下来,感动*组委会邀请你为登山英雄们写一段“感动*颁奖词”。(要求用到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第三题。

  七、小结:

  *登山队员以自己英勇无畏的精神成功登顶,创造了世界登山的奇迹,也向世人展示出*人的豪气与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同学们,大胆的向未知世界探索吧!为了你心中的梦想,去努力攀登你的理想之巅吧!

  《海燕》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学*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四、附预*题如下:

  1、朗读这篇课文(二至三遍)。

  2、本文可分几部分?划分的根据是什么?

  (要求在回答之前先标出段号,全文共十六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写的、讴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的一首散文诗——《海燕》(板书)。

  散文诗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一种容量较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它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形式上,散文诗不分行排列,但它具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读起来铿锵悦耳,非常动人,现在先请同学们各自朗读一次。

  二、检查预*

  1、正音。

  窜(cuàn)呻 吟(shenyín) 蠢(chǔn)。

  企(qǐ)胆 怯(qiè) 掠(lüè) 甩(shuǎi)。

  摔(shuāi) 号(háo) 吼(hǒu)翡(fei)翠 蜿蜒(wan yan)。

  2、词语解释。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骄傲,这里是极其自豪的意思。

  蜿蜒:蚯蚓类爬行的样子,比喻弯弯曲曲地延伸。

  掠起:轻轻擦过而举起。

  预言家:善于预先知道,说出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人。

  三、介绍作者、时代背景

  作者: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①高尔基在俄语里的意思是“痛苦的”。高尔基要用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的痛苦,为人民的苦难而大声疾呼,所以用了这个笔名。

  ②“海燕”在俄语里是个合成词,由(暴风雨)和(信使、预言家)两个词合成。作者当时已预感到革命的风暴将要到来,这使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鸟儿。

  时代背景:19世纪末叶,西欧经济危机蔓延到俄国,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劳动人民生活贫苦。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那时,正是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夕,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工人中传播,工人运动此起彼伏,阶级矛盾空前激化。高尔基亲自参加了反对沙皇的火热的革命斗争。他目睹**殴打、屠学生的罪行,于是满腔义愤地写下“幻想曲”《春天的旋律》。这篇小说描写了一群鸟儿的谈话和争论,用鸟儿的形象来表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由于革命观点鲜明,沙皇书报审查机关不准出版,只有结尾部分才得以发表,这就是《海燕》。为什么这部分能发表呢?那是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才躲过了愚蠢的检查人员的眼睛在这一时期。

  四、朗读《海燕》;试拟副标题。

  方法:齐读,或自己放声读。目的是熟悉课文。

  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下列几个副标题均可适用:

  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灵。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胜利的预言家 无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驱者 划破乌云的利剑。

  五、理清结构

  (一)分段。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暴风雨渐次逼*为线索的,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描写的。

  2、划分层次: (讨论后归纳)

  第一段(第1—6段)写海燕对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渴望;

  第二段(第7—11段)写海燕为暴风雨逼*而欢乐,而号叫;

  第三段,(第12—16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即将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二)分析海燕的象征意义:

  1、课文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你觉得海燕是怎样的形象?那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海燕的这种精神?(学生讨论后交流)

  交流后总结:勇敢无畏,乐观战斗,不但不畏惧暴风雨,而且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第一段:(1)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 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2)“高傲”: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狂风乌云,充满自信,有压倒一切邪恶势力的英勇气概。

  (3)“碰”勇敢低飞,触及海浪。 “冲”迅猛高翔,锐不可当。

  第二段:(1)“叫喊”, “ 大笑”, “ 号叫” 体现了海燕的勇敢、乐观。

  (2)“飞翔” 到 “飞舞”更能体现了海燕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中。

  (3)“直冲” “穿过” “碰到” “掠起”体现了海燕敏捷、勇敢、有战斗力。

  (4)“精灵”体现了智慧“深信”体现了乐观、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第三段:“勇敢”、 “高傲”都能体现它的勇敢无畏。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仅仅是写海燕吗?

  不,借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即所谓的托义于物。)除了海燕其他具体的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

  3、总结,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海燕的?

  比喻、夸张(箭一般的)、拟人、反复,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六:总结,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1—6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忽然奉献精神。

  2、难点: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两个班,整体素质良好,学生诚实,有爱心,对待学*积极,刻苦。但大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学*成绩滞后。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三、检查生字、生词预*效果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无垠yín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2、了解作者:“两弹”指*和原子弹。

  四、整体感悟

  本文共有六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刚刚诞生的早晨,新*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写了他不*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五、小结:(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

  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第2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五)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总结课文

  (一)、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中心:

  作者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实,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三、课后练*部分解答

  练*三:文章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一

  板书设计:

  邓稼先

  1、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

  2、两弹元勋——总述生*事迹鞠躬尽瘁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死而后已

  4、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记叙、议论)

  5、我不能走——默默奉献(抒情)

  6、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

  教学反思:

  邓稼先,我国的“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以这个主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随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凡的科学家。也试着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学生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惯、学*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惯、边阅读边思考的*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惯、学*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成为学*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还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探究,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一、学情分析:

  诗文默写满分10分,全班总共扣了16分,得分率为%,全对率为%,应该讲学生默写的情况还是整体不错的。

  课外文言文阅读满分6分,全班总共扣了30分,得分率为%,字词解释全是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学生们的表现都非常不错。主要失分点仍然是重点字词的理解出现问题。还有就是对主题的分析对人物的个性还不能落实到位。

  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满分9分,得分率为%,这次在词语抄写上未出现抄写错误,选词连话被扣分的原因主要集中表现为所写的文字内容少连贯。

  现代文阅读满分为16分,全班总共扣了61分,得分率为%,本大题总共有5道题,考察了“根据拼音写汉字”、“整体理解”、“品位语言”、“概括事情”、“写读后感”这样几个知识点。扣分的原因是“袒护”的“袒”字出现了N种写法,还有答题的技巧并不规范,在概括事情时,不是按照“谁+为什么+在哪里+怎样地+做了什么”这样的内容尽可能地把事情概括清楚,而是一味地照抄原文。在读后感这题中,有个2分的摘抄原句的题目,也有个别学生出现抄写错误。 重点讲解说明文《天坛之美》,原因是学生失分较多,文章比较典型,以此为例,点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注意到“三抓”——抓题目、抓结构、抓重点段。

  首先抓题目。一般说明文的题目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直接以说明对象为题,这种文章注意关于说明对象特征的中心句,从而把握说明内容;一种以说明对象为主,暗含说明特征,这种文章要把暗含的内容具体化。 其次抓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是“总-分-总”、“总-分”、“分-总”形式,通过理清文章结构,结合各段中心句就能把握说明内容,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了。

  第三抓重点段。这就要求考生首先找到相关段落,把握本段说明内容,理清本段说明层次,稍加分析整理,就可得到答案。

  二、审题立意

  1.拓宽

  全面拓展话题

  2.挖深

  深刻挖掘内涵

  3.立准

  寻找最佳立意

  三、布局谋篇

  提高作文分值的“六个一”

  1.一个含蓄、深刻的题目

  2.一个精彩的开头

  3.一个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

  4.一个优美的片段描写

  5.一个完美的结尾

  6.一个清爽的文面

  3、句子仿写:

  仿句要讲明仿句的具体的标准“三合标准”,即合“式”,合“格”,合“意”。

  ①仿句要基本或完全符合被仿句的结构及句式,这就是第一个标准要合“式”;

  ②仿句要符合被仿用句的修辞格,这就是第二个标准要合“格”;

  ③仿句的内容必须符合所供语段的内容要求,这就是第三个标准要合“意”(“意”可理解为语境或意境或情境或中心意思)。

  【总体构思】

  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又根据过去初中语文良好学**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成果经验,我们计划用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内容,把基本的语文学**惯养成教育铺开。《理想》这首诗写了作者有关理想的种种感受和体悟,*惯养成教育定位于:

  1、继续学*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强化第一单元已培养的*惯:作笔记;作勾画;质疑。

  这里*惯培养的具体操作指标是:有具体的方法;有强烈的意识;有行动。

  由于本诗的内容形散,又基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诗文内容的水*可深可浅,因而学*的重点舍弃了整体感知,而放在局部探究感受上。关键是学生能有自己的体会点,学*才落实,因此大胆设想:在学生对诗充分感知后,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感知情况自己选择或先质疑或先说自己有感受有体会的诗句(在教学实际中学生90%选择先质疑),在质疑和体悟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与导向。其附着的教学内容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富于联想与想象,教学中通过仿第一诗节造比喻句理想

  是,进行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如下导向准备】

  1、有理想才能有作为;为了实现理想,要有牺牲的准备,比如牺牲一定的玩耍时间。重要的是要有得失观,有得必有失,只看你想得到什么,因而可能要舍弃什么。

  2、通过对忠厚者常遭不幸诗句的探讨,培养学生敢于怀疑。

  【教学板块】

  一、导入

  (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县人,班上也有学生是金堂县的,因而采用创设接*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实际中效果很好)

  我们班上有没有来自金堂县的同学?你们与《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乡哩──自然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二、充分感知

  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师正音。

  3、请一位学生读,其余作勾划。

  (之前已教学生怎样勾划:一疑二好三关键,勾划提示最明显)

  三、质疑

  方式:学生质疑学生答,师点拨。

  教师准备:

  1、第3节: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4节;折磨我那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

  第6节: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2、借对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四、通过诵读感受品位诗文

  1、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语气,是否读出感情。

  2、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3、自由组合小组,选喜欢的诗节,表演朗诵。

  教师准备:

  1、注意引导学生合作;

  2、鼓励学生在朗诵形式上有创意;

  3、教学生学会倾听;

  4、对别人的优秀表现衷心赞赏,学会鼓励他人。

  五、积累

  作勾划汇报──好词佳句。

  给可望不可即造句。

  六、作业

  1、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2、找合适的音乐配乐,准备朗诵比赛。

  学*目标:

  1、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背诵诗歌


七年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xx地笑了(生自由答)。

  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本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

  分配:第一小组——“母亲”;第二小组——“我”;第三小组——“儿子”,;第四小组——旁白。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旁白”的小组辨析该在什么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顿。圈点勾画。

  3.朗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角色创作朗读。其他同学细心听,遇到自己认为朗读者演绎得不够好的地方标注下来,点评时指出。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点评:感谢这些同学用声音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故事。听众们,你们愿意点评吗?或者选取几位同学发言,点评优点和缺点;或者采访朗读者是如何将某一处处理得这么精彩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归纳:读得情态毕现是因为对人物理解得入木三分。

  (二)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三)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

  (四)品词句----语言学*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放声阅读,重点揣摩具有对称的美的词句。)

  归纳:学*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圈点勾画,快速寻找。

  归纳:例如:“分歧”、“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等,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讲一个道理。

  四、感悟体验

  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

  交流感悟:“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让我们一起,给自己片刻的静默时光,在心里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试着体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一)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1.屏幕显示诗句,在背景音乐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有人说,家是一条船,载着我们度过人生的漫长河流。我们在船上相互靠紧。遇到风急浪险,也不孤单。

  有人说,家是一片港湾,让疲惫的心感到安然,恬静的休憩之后,生命的航船会再度高高地扬起风帆。

  还有人说,家是永远的岸,让漂泊的游子梦萦魂牵。从这里起航,向这里停靠,起点和终点重合。人生却已悄悄变得饱满。

  2.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

  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学生从左至右,谁想好了谁就站起来说,不间断。在聆听中如果有格外触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就记录下来。并注明小作者。

  学生依次起立,吟出自己心中的诗句。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

  (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在同学们的诗句中,包含着挚切单纯的赤子之心。让我们都来珍惜亲情,**心传播的使者,爱世界、爱祖国。首先从爱家庭、爱亲人做起!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亲情不单单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里的零花钱,桌上可口的饭菜,它也应该是孩子和爸爸妈妈说的贴心话,为父母端上的一杯茶。亲情不单有甜美的宽容和宠爱,还包含着也许令人厌烦的唠叨和可能产生的误解。亲情。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领悟。今天的作业是——

  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xx地笑了(生自由答)。

  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本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

  分配:第一小组——“母亲”;第二小组——“我”;第三小组——“儿子”,;第四小组——旁白。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旁白”的小组辨析该在什么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顿。圈点勾画。

  3.朗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角色创作朗读。其他同学细心听,遇到自己认为朗读者演绎得不够好的地方标注下来,点评时指出。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点评:感谢这些同学用声音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故事。听众们,你们愿意点评吗?或者选取几位同学发言,点评优点和缺点;或者采访朗读者是如何将某一处处理得这么精彩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归纳:读得情态毕现是因为对人物理解得入木三分。

  (二)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三)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

  (四)品词句----语言学*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放声阅读,重点揣摩具有对称的美的词句。)

  归纳:学*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圈点勾画,快速寻找。

  归纳:例如:“分歧”、“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等,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讲一个道理。

  四、感悟体验

  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

  交流感悟:“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让我们一起,给自己片刻的静默时光,在心里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试着体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一)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1.屏幕显示诗句,在背景音乐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有人说,家是一条船,载着我们度过人生的漫长河流。我们在船上相互靠紧。遇到风急浪险,也不孤单。

  有人说,家是一片港湾,让疲惫的心感到安然,恬静的休憩之后,生命的航船会再度高高地扬起风帆。

  还有人说,家是永远的岸,让漂泊的游子梦萦魂牵。从这里起航,向这里停靠,起点和终点重合。人生却已悄悄变得饱满。

  2.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

  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学生从左至右,谁想好了谁就站起来说,不间断。在聆听中如果有格外触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就记录下来。并注明小作者。

  学生依次起立,吟出自己心中的诗句。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

  (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在同学们的诗句中,包含着挚切单纯的赤子之心。让我们都来珍惜亲情,**心传播的使者,爱世界、爱祖国。首先从爱家庭、爱亲人做起!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亲情不单单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里的零花钱,桌上可口的饭菜,它也应该是孩子和爸爸妈妈说的贴心话,为父母端上的一杯茶。亲情不单有甜美的宽容和宠爱,还包含着也许令人厌烦的唠叨和可能产生的误解。亲情。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领悟。今天的作业是——

  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一、定位

  本课的教学,要实现如下目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味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语言美,并学*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学生自主诵读、体验、感悟、评价本文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合作学*、共同探究等活动,获得选材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促成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伦理意识的形成,进而获得有益的生命启迪。另外,根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当今学生只知索取爱,不知奉献爱,“孝道”的传统道德意识普遍薄弱的现状,特拟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树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观。

  二、切入

  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兴趣。

  1.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

  2.师讲述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的故事。

  3.学生体验家庭亲情:尊老爱幼。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散步》的作者)的温馨家庭去感受一下“母慈、儿孝”的氛围吧。

  三、探究

  诵读设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色。

  学生概括读了课文后的最深的感受。(提示:主题、选材、语言等。1.唤起社会“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2.以小见大的选材特点;3.对称整饬的语言美……)

  跳读理解:“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性情怎么样;母亲性情怎样;儿子性情怎么样(“我”:孝,妻子:顺,母亲:慈,儿子:听话)

  品读探讨:

  1.合作探究

  探讨《散步》一文的“三美”即:人性美、景物描写的诗意美和语言美:

  (1)是从什么地方看出人性美的?[文中四人的性情:“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劝母亲散步、又熬过一冬、委屈儿子、背母亲;妻子:温柔贤惠:在外面,总听我的;儿子:听话: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改变主意)。他们真诚善良,温和、谦让、体贴,是*的典范]。

  (2)文章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样的景物描写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两处: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新绿”、“嫩芽”、“冬水”……,第二处是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菜花、桑树、鱼塘……,这些景物蕴涵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给人的感受是诗意般的美。]

  (3)文章的语言美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试作分析。[一是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二是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仅供参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其实,我们还可以读出儒家传统文化在这里的投影。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以孝为先,信奉天下为公。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也正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所在。)三是句式对称整饬:“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语意对举与反衬,于*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韵味无穷]。

  探究文章选材特点:作者独具匠心,聚焦祖孙三代散步的*凡小事,唤起人们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传统道德。(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

  2.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合作探究学*的成果,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和补充。教师也参与其中,或引导或补充,与学生*等对话。

  教师小结:我们从《散步》这篇散文中品味了洋溢其中的人性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也学到了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那么除此以外,读了莫怀戚的这篇短文,你的心灵你的思想又受到怎样的触动呢?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记得唐代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结天下人之心愿”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了关爱,而我们又回报给父母了多少呢?疼爱孩子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孝敬老人则不容易做到。学了本课,你的思想和今后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交流一下。

  细读感悟

  1.组合作交流

  (1)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人呢?

  (2)你的父母给予了你千般的爱,万般的宠,那么你做过哪些孝敬父母的事情呢?

  (3)你看到或听到过哪些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事?

  (4)我县电视台要采访我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典型学生,如果你被采访,你想说些什么?

  2.全班合作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探究成果,并接受他人的质疑和补充。评选出本班“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十位典型

  四、拓展

  1.课外阅读“古今孝道”故事。

  2.两周后召开“我最孝”班会。

  3.月底召开“古今之孝”故事会(吴孟代亲供蚊噬、黄庭坚为母洗溺器、*为母洗内裤……)。

  4.阅读课外书:读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冰心的《繁星》《春水》。

  5.以“尊敬老人,孝敬父母”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播放满文军《懂你》的歌曲,以结束本课

  一、教学目标

  1.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3.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部分剧本提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在任务驱动下,通过朗读、演读,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 在朗读和编制剧本提纲的活动中受到人物孝顺老人、勇于担责、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明确任务

  1.学生观看央视公益广告《老人更需要儿女的陪伴》《别让等待成为遗憾》谈感受,明确公益广告就是要向社会发出呼吁或者号召,引导社会风气。

  2.关爱老人是当今的热点,社区要开展“关爱老人”宣传日,希望咱们学校能够帮忙策划些形式新颖、宣传效果好的节目,助力社区活动。受公益广告的启发,老师想请同学们帮社区做个公益广告剧本,拍成视频放到社区网站,效果应该不错。刚好,今天我们要学*的《散步》就是这一类的文章,同学们帮老师看看这个素材有没有改编的价值。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多种方式朗读,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任务一:确定文本的使用价值。

  1.朗读,说出文章写了什么事,重点是什么。

  2.在文中圈画或标注散步前后,“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原因,发掘出文章蕴含的值得宣传的品质、情感、精神等。

  5.全班交流,确定主题并填写。

  预设:

  交流第一阶段,基本能够说出“亲情”“孝顺”,但说不出“责任”“生命”。

  交流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六段,体会“我”的心理,学生会关注到“责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谁的责任,什么责任,“我”对这份责任的态度。学生会顺利体会到中年人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也可以顺便解决“就是整个世界”的理解

  预设主题:孝顺;尊老爱幼;亲情;中年人的责任与担当;家庭和睦。

  任务二:确定片名。

  1.带着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全班有感情朗读全文,酝酿一个别致的片名。

  2.交流自己拟的名字并陈述理由。

  预设

  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要提示,可以从内容、主旨的角度拟。可能还是打不开思路,进一步提示学生从事件要素(人物、时间、地点、环境、事件的关键环节,事件的波折等)的角度展开,注意贴*主题。

  从内容角度拟的剧名:

  《背》:这个故事的重点是“背”,同时“背”容易让人联想到责任。

  《一家人》:其实这就是一个一家人怎样和睦相处的故事,“一家人”温馨美好,体现着亲情。

  《三代》:故事讲的是“爱”在三代人之间流淌的动人故事,揭示的是人类生命轮回中独有人性光辉。

  《初春的田野上》:这是故事的地点,但是却被作者渲染出了象征的意味,象征生命的美好与蓬勃,象征亲情的美好,象征和谐家庭的幸福。

  从主旨角度拟的剧名:

  《孝顺》《尊老爱幼》《和睦》《责任》《亲情》《生命》等。

  任务三:撰写人物说明。

  1.列出人物,按照人物分角色表演读,走进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点。

  预设问题:学生可定会提出妻子没有语言怎么办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体会,是不是没有语言就没有态度,学生会发现妻子懂得维护丈夫的面子,在分歧面前贤惠明理。

  对于一些学生,母亲的善解人意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立足分歧造成矛盾的角度想想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立足于不让儿子觉得歉疚不安,也为了不让儿子非要坚持走大路而闹得大家不高兴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母亲要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我”:有鲜明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爱自己的儿子,但知道更应该孝顺时日不多的母亲。

  母亲:慈爱、善解人意。

  妻子:贤惠。

  儿子:活泼可爱,聪慧懂事。

  剧本提纲:

  【设计意图】以任务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剧本提纲。

  2.上网观看央视公益广告《妈妈的谎言》《洗脚》《筷子的故事》,注意从中受到启发,为继续修改剧本准备。

  【学*目标】

  1. 学*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体会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语句,感悟语言对称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学*重点、难点】

  1.品味揣摩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对生活的使命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 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 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一、尊老爱幼形象美

  1.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⑴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⑷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个词来回答。)

  ⑸结果如何?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据以上信息,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通过记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⑴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决定权在谁?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埋下伏笔。注意“熬”字。)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决定权在我。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

  3.跳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用“我喜欢 ,因为他(她)是一个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说话。

  总结归纳:我:孝顺、诚恳。

  我的母亲:慈爱顺从,爱护小辈。


七年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七年级政治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磨炼意志的信念。愿意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坚强的意志。

  过程与方法

  能够辨别意志坚强和意志薄弱的各自表现。

  知识与技能

  知道坚强意志品质的四种表现。知道坚强意志的作用。

  重点

  坚强意志品质的作用。

  难点

  坚强意志品质的四种表现。引导学生制定意志磨砺计划,并坚持磨砺意志。

  教法

  尝试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 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设计

  学 生 活 动

  二 次 备 课

  教学内容设计

  一、知识回顾

  1、挫折的两面性。

  2,战胜挫折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把无数阳光下鲜活的生命永远地带入黑暗世界。在灾难面前总会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P71页的感人事迹。

  思考: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身上体现出哪些优秀品质?

  灾难只能摧毁我们的房屋,却无法摧毁我们的坚强!在挫折面前我们应该怎样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学*第六课第一框“让我们选择坚强”。

  三、出示学*目标

  1.知道意志品质的四种表现。

  2.知道坚强意志的作用。

  3.树立选择坚强、磨练意志的信念。

  四、出示尝试题

  1、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

  2、为什么要培养坚强的意志?

  五、合作研讨

  任务一 坚强意志的表现

  分组阅读课本P73--74材料,说说每个材料主要体现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

  材料一:我的初中生活

  思考: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他为什么能坚持读完初中?体现了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

  明确:学*目标明确,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辛。(自觉性)

  材料二:下岗再创业

  思考:他是如何走出逆境的?体现了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 明确:面临下岗不气馁,不灰心。果断、机智地另谋出路。(果断性)

  材料三:心灵的震撼

  思考:他是怎样从一个不爱读书的顽童成为一名博士生的?体现了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

  明确:是靠顽强的自制力,使他能够给自己立下了一个严格的规划,保证自己有充分的学*时间。(自制力)

  材料四: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思考:柏拉图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体现坚强意志的哪个方面? 明确:顽强、 有韧劲、有毅力。(坚韧性)

  归纳总结: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

  活动二:比一比

  说出与坚强意志有关和相反的词。

  活动三:简要说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含义。

  任务二 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

  活动三:阅读教材75-77页,材料和相关链接,小组讨论回答:

  P75页案例一:她们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

  思考:在看电视与做作业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姐妹俩为何有不同的选择?结果如何?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从姐妹俩的故事中我们得知如果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就能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

  归纳总结作用一: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

  案例二:P75页相关链接巴尔扎克的故事,思考:巴尔扎克是怎样走出失败的阴影的?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巴尔扎克成功的经历说明了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能否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关键。因此,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

  归纳总结作用二: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

  案例三:富兰克林的故事

  富兰克林是美国杰出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他为了改掉一些坏的*惯,自己找到了十三条好的*惯去努力改变自己:节制欲望;自我控制;少说废话;有条不紊;信心坚定;节约开支;勤奋努力;忠诚老实;待人公正;保持清洁;心胸开阔;慎言谨行;谦虚有礼。

  思考:1、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明确:养成良好的*惯。

  2、俗话说:学坏三天,学好三年。“学好三年”说明好*惯的养成需要什么品质?

  明确:良好的学**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养成的,它需要坚强的意志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形成。


七年级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9篇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课题

  《散步》莫怀戚

  二:课时

  四十分钟

  三: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注重学生对亲情、责任以及生命感慨的把握。此文是一篇记叙性强的散文,穿插两处景物对初春田野的细腻描写。

  四:学情分析

  学生学*了第一单元的课文之后,对景物描写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体会文中朴素自然的语言。学生经过预*,能自行解决生字词,理解大概文意,对深层次的对生命感慨的理解尚需进一步引导。此篇散文语言优美,可以借此改编成诗歌,不过学生只需理解到文中的对称句当中的叙事张力以及音律上的整齐即可。诗歌创作不统一要求,提供方向给有兴趣的学生自行思考。

  五:教学重点

  1.学*朗读,注重朗读过程中对重音、停连等技巧的掌握。

  2.探究语言特点,品味文中的回环句以及对称句。

  3.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尊老爱幼等美好品德。

  六:教学难点

  七:教学过程

  学*生字词,将正确的读音标注在课文二十五页的读读写写。翻开共学案,更正自己的答案,对的打钩,错的红笔更正。

  读关键词解释(2min)

  进入课文学*

  导入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视频。这个视频讲了个什么的故事呢?洗脚这一件家庭小事里有妈妈的孝顺还有孩子对孝道的传承。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同样是讲家庭小事,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3min)

  首先,我们把课文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课文的情感节奏。把自己代入课文的情景中去。情景不同,朗读时的语速语调也不同。遇到欢快激动的场景,语速应该是稍快,语调应该是欢畅明朗;遇到哀伤忧怨的情景,语速应该是放慢,就像放慢脚步一样,语调应该是深沉舒缓的。打开伴奏,你们就是朗读者,开始吧。6.《散步》……(7min)

  课文读了一遍,加上预*,相信大家已经大概清楚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现在给三分钟时间,同学们默读课文,然后请同学来回答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散步时出现了一次分歧,出现分歧时人物的选择又如何?(3min)

  分歧:母亲,孙子,我。(我为什么听从母亲呢?孝顺尊敬,因为陪伴母亲的时日已少,前文也提到,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等等,“我”是体会到时间不等人,有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悄悄地带走我们身边的人。)接着母亲还是选择走小路,那是对孙儿的疼爱和理解。(6min)

  刚才我们分析《散步》中的一个关键场景,出现分歧时,大概已经了解到《散步》里家庭成员有着怎样的性格。/现在我们阅读全文,留意全文中表现思想感情的句子,透露亲情的心理、动作、语言等句子,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待会请同学回答。

  (母亲慈爱亲切、儿子善良孝顺、妻子温柔贤惠、小儿子乖巧活泼)(5min)

  我们已经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分析了散步中发生的分歧,给每位家庭成员一个恰当的评价,我们了解的这一条条信息都是从哪里来的呀?从原文中来,作者是用语言向我们传递信息。现在我们来更加细致地赏析句子:找出文中打动你的句子,比如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关注词语的含义、作用,句式,作者情感等等。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来了解文章的深意。/待会请同学回答。(各5分钟共15分钟)

  景物:学*完第一单元的《春》以及《济南的冬天》,相信大家对景物描写的句子已经很熟悉,文章有两处写景的句子分别是?大家看到初春、新绿。嫩芽都会感觉到春天的?(生机)/前一段里作者已经讲到“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紧接着描写春天这样新的生命,也就意味着熬过严冬的母亲将获得新的活力。/同样另一处景物描写,体会到春天繁荣生机同时还有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感觉。读句子,做笔记。

  句式:同学们有没有找到一些句子让你觉得有对称之感的?关注标点符号,逗号,分号。比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读起来富有音律感。把句子读一遍,把赏析读一遍,做笔记,把其余对称句读一遍。(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

  ③同学们,大家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睦等)/那么作者仅仅是写散步这样的家庭小事吗?家庭小事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在其中?比如文章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句子读一遍。从动词慢慢地你可以看出我和妻子的小心翼翼,对家人的保护,背上肩负着的是一个家庭的责任,赡养上一代老人,养育年轻一代。这也是文中其中的一个主旨所在。为什么说只是其中一个主旨呢?对这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有多种解读,比如刚刚我们讲到的尊老爱幼,中年人在家庭承担的责任,或者是初春田野里人和事物的美好和谐等等,言之合理即可。

  作者讲了一件家庭小事,现在我们换成同学们来讲一下家人打动你的小事,请同学们来分享。最后作业共学案阅读。(5min)

  线索:朗读/分歧/评价人物/语言(景物/句式/主旨)

  八:板书设计

  6.散步

  莫怀戚

  作业:共学案阅读题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教学】

  1、整体感悟课文。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课文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三、小组合作学*,自主探究。

  四、小组学*,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与词语: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太迟、总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

  六、拓展,展开想像

  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七、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1、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2、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3、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我们学*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启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课堂实录

  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设计意图:柔和的的音乐、深情的导入旨在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散步的意境中来,为文本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明确: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二、简介作者,检查字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惯,学会自主学*,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

  1.介绍作者

  简介作者莫怀戚

  2.字词识记(投影出示)

  嫩芽(nèn) 霎(shà)时拆(chāi)散熬(áo)过

  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委屈 各得其所

  三、研读入境,把握主旨

  【设计意图:先“速读”把握文章主干的基础上,借助“心读”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理解、品味,而不流于“小和尚念经”的外在形式。】

  1.两分钟速读课文,快速抢答: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学生读后抢答

  2.据抢答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文章的配乐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莫怀戚一家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4.文章一定拨动了大家的心弦。那么,你能否说说是什么如此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回答集锦:

  这是一个多么温馨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啊!

  一家人相亲相爱、理解谦让,他们在阳光下、田野间的散步是一幅最动人的画面。

  这才是天下最浪漫的事!

  文章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尊老爱幼的赞歌!

  四、再读课文,点评人物

  【设计意图: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1.那么,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请用“我最欣赏,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回答。

  学生各抒己见,各赞所爱:

  “我”——孝顺、体贴、温和、稳重(板书:“我”---孝顺温和)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我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

  母亲——温和慈爱(板书:母亲——温和慈爱)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母亲对我的信任。

  B:“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动词“摸摸”足以看出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为了孙子,母亲放弃了走大路的想法。“还是走小路吧”说明母亲理解孙子的心思,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小孙子的心愿,彰显了人类生命的真谛——对幼小生命的保护,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板书:儿子----聪明伶俐)

  A:“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妻子——温柔贤惠(板书:妻子——温柔贤惠)

  A: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小结:幸福的家庭,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无论写谁,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真挚的情感: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婆媳情……。归纳为一个词就是“相亲相爱”或“互敬互爱”(板书:相亲相爱)。

  课后小结

  我们感知了文章内容,又分析了人物形象,明白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板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课后*题

  1.积累字词。

  2.完成课后练*二。

  板书

  散步

  “我”---孝顺温和

  母亲——温和慈爱

  儿子----聪明伶俐

  妻子——温柔贤惠、尊老爱幼

  知识与技能:

  疏通全文,识记并积累“熬、霎、粼”等字词,感知亲情。

  方法与过程:

  掌握文中的写作技法--如开门见山、细节描写等,并让学生能理解和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重整体感知、品味。

  2、学以致用、课堂迁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