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诗经

《诗经》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富有韵味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品味和欣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重点

  1、仔细品味这两首诗,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在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领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因其共收录了305首民歌,又被称为《诗三百》。其内容丰富多彩,是同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而又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听,想。用乐府诗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初读感知1、听朗读,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听出来了吗?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很好把握,基本上都是两两停顿,只有《蒹葭》每节诗的后一句为两三停顿。

  2、积累生字。

  雎(jū)鸠窈窕(yǎotiǎo)参差(cēncī)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

  沚(zhǐ)晞(xī)湄(méi)

  跻(jī)涘(sì)芼(mào)

  坻(chí)

  3、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点拨:《关雎》一诗写了一位男子对美少女的渴慕向往之情。

  《蒹葭》写的是一位男子极力追求一位女子,但却无法得到她而产生的苦闷和伤感之情。

  作品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是由孔子编定的。先秦称为《诗》,西汉时因“罢除百家,独尊儒术”而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三个部分为其内容的分类;赋、比、兴三部分为其表现形式。“风”指"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相当于后来的叙事诗。

  “比”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了解作者生*,积累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也有传说这些诗歌传说多为尹吉甫采集、然后由孔子编订的。

  艺术成就《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

  诗体介绍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所以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据统计,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数量总计超过三十万首。

  笔记。了解民歌的创作过程。

  写作背景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不朽之作《诗经》。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

  疏通文意(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拟声词,鸟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恬静而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打捞,采摘。

  寤寐:寤,指醒着;寐,指睡着。这里指白天和夜晚。

  思服:思念。

  优哉游哉:这里指情意绵绵的样子。

  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辗转:翻来覆去,不能安定。

  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亲*。

  芼:挑选。

  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芦苇。

  苍苍、萋萋、采采: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在水一方:在河流的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

  晞:晒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攀爬。这里指路途高而且险峻。

  坻:水中的高地。

  已:消失,这里指晒干。

  涘:水边。

  右:道路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

  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积累字词

  词类活用左右流之:左右,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左右。

  琴瑟友之: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朋友。

  钟鼓乐之: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快乐。

  道阻且右:右,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弯曲。

  古今异义左右流之:流,古义:捞取,今:流动。

  道阻且右:右,古义:弯曲,今:右边。

  一词多义之:

  琴瑟友之(之:代词,代指“她”)

  在水之湄(结构助词,“的”)

  课文精读

  一、关雎

  1、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点拨: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章和第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章和第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正是这位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苦思想要实现的愿望。

  2、对于这场浪漫的爱情追逐,作者用了哪些浪漫的场景作铺垫?请在文中找出这些场景描写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示例: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体现了小伙子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点拨:这两句诗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4、爱慕之深,以致夜不成寐,可见相思之苦。那么男子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找出文中原句,然后加以解释。

  点拨:(书中原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解释: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很楞能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5、《关雎》一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6、《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7、读完全诗,你认为小伙子追到自己喜爱的姑娘了吗?为什么?

  点拨:这个问题有争议。有人认为这只是小伙子的一种美好的幻想。“钟鼓乐之”并不代表把姑娘娶回了家;也有人认为这是追求的结果,也就是“钟鼓乐之”表明他们结婚了,而且用最喜庆的方式把姑娘娶回来的。理由是:钟鼓是我国古代的大型乐器,不象现在的年轻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阵。撞钟击鼓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场的,只有贵族在迎娶新娘时才有如此隆重的场面。用琴瑟来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现在,也还用琴瑟之和来表现夫妻和谐。当然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8、《关雎》一诗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相同,中介变动了少数的几个字,这种写法我们叫“重章叠咏”试品味本诗中运用这咱写法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二、蒹葭

  1、《蒹葭》这首诗歌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主要的描写方法是景物描写。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2、作者从蒹葭的颜色与情状的变化,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点拨:诗的三章分别用了“苍苍”“凄凄”“采采”三个词表现三种色彩:由苍青到凄青再到泛白的色彩变化过程,把秋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厚,烘托出当时作者的冷清环境,以及十分寂寞的心情;接下来,作者再用“为霜”“末晞”“末已”这三个情状的变化,来描绘出朝露成霜再溶为秋水的过程,现象地刻画出了时间的发展轨迹,说明作者从天刚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升起,一直都守候在河边,就为等待心中的女神的出现。

  3、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4、作者是如此执着于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子,为什么不追上去向她求爱呢?从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点拨:是因为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5、对“长”“跻”“右”这三个字只能理解为道路遥远、艰险而又弯曲吗?说说你的理解。

  点拨:可以这样理解.因为自己追求的美丽女子在河的对岸,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要想到河的对岸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不可以这样理解.这三个字是虚写,写出了古代追求美好爱情生活的不易.这里的“长”、“跻”、“右三字完全可能是指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阻力。

  (答案不求一致,关键是言之成理)

  6、作者反复吟唱“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点拨: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7、能说说你对诗中“蒹葭”“伊人”这两个意象的理解吗?

  (1)“蒹葭”是指芦苇,作者用它来描绘出一幅凄凉哀惋的环境,烘托一种气氛;“伊人”指代作者心中的美丽女神。

  (2)“蒹葭”不一定指环境,可以是指一切不好的东西,阻止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东西;而“伊人”也不一定指作者心目中的美丽女神,可能是指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一类的东西。

  8、《蒹葭》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点拨:根据“蒹葭”和“伊人”这两上意象的理解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不同。

  (1)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苦闷心情。

  (2)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追求不到时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9、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点拨: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语言品析

  《诗经》语言体现出一种优美的旋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章叠唱

  第二章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与下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左右毛之,只改了一字,这就叫重章叠唱。这种写法,可以使的诗篇回旋跌宕,造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突出了诗歌的形象,取得情深味长的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2、偶句入韵

  在音韵上,除了重章叠唱以外,还使用了押韵,一般都是偶句押韵。如《关雎》中,首句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下文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全篇三次换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3、双声叠韵

  诗歌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参差”是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拓展延伸请阅读下面几首诗歌,分析它的表现手法。

  (1)(《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兴)

  (2)(《秋浦歌》(其十五)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比兴)

  (3)(《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赋)

  (4)(《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兴)。

  (5)(《行路难》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比)

  思考讨论。

  加深对赋比兴这几种表现手法的认识。

  巩固提高

  1、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xx篇,包括xx、xx、xx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1)《诗经》305风雅颂。

  (2)赋比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下面加点词语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雎(jū)鸠参差(cēnchā)跻(jī)

  B.窈窕(yǎotiǎo)坻(dí)湄(méi)

  C.溯洄(sùhuí)涘(sì)芼(mào)

  D.寤寐(wùwèi)沚(zhǐ)晞(x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完成练*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听。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诗歌主题。

  板书设计关雎

  听听:关关雎鸠。

  看看:在河之洲。

  想想:窈窕淑女。

  愿望:君子好逑。

  钟鼓乐之。

  琴瑟友之。

  蒹葭苍苍。

  蒹葭萋萋。

  采采。

  起兴。

  宛在水中央。

  伊人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

《诗经》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⑵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⑷《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诗经》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下节课。

《诗经》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诗经》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⑵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⑷《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诗经》教学设计1

  学*目标

  1、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富有韵味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品味和欣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重点

  1、仔细品味这两首诗,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在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领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因其共收录了305首民歌,又被称为《诗三百》。其内容丰富多彩,是同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而又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听,想。用乐府诗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初读感知1、听朗读,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听出来了吗?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很好把握,基本上都是两两停顿,只有《蒹葭》每节诗的后一句为两三停顿。

  2、积累生字。

  雎(jū)鸠窈窕(yǎotiǎo)参差(cēncī)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

  沚(zhǐ)晞(xī)湄(méi)

  跻(jī)涘(sì)芼(mào)

  坻(chí)

  3、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点拨:《关雎》一诗写了一位男子对美少女的渴慕向往之情。

  《蒹葭》写的是一位男子极力追求一位女子,但却无法得到她而产生的苦闷和伤感之情。

  作品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是由孔子编定的。先秦称为《诗》,西汉时因“罢除百家,独尊儒术”而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三个部分为其内容的分类;赋、比、兴三部分为其表现形式。“风”指"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相当于后来的叙事诗。

  “比”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了解作者生*,积累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也有传说这些诗歌传说多为尹吉甫采集、然后由孔子编订的。

  艺术成就《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

  诗体介绍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所以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据统计,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数量总计超过三十万首。

  笔记。了解民歌的创作过程。

  写作背景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不朽之作《诗经》。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

  疏通文意(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拟声词,鸟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恬静而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打捞,采摘。

  寤寐:寤,指醒着;寐,指睡着。这里指白天和夜晚。

  思服:思念。

  优哉游哉:这里指情意绵绵的样子。

  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辗转:翻来覆去,不能安定。

  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亲*。

  芼:挑选。

  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芦苇。

  苍苍、萋萋、采采: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在水一方:在河流的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

  晞:晒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攀爬。这里指路途高而且险峻。

  坻:水中的高地。

  已:消失,这里指晒干。

  涘:水边。

  右:道路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

  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积累字词

  词类活用左右流之:左右,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左右。

  琴瑟友之: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朋友。

  钟鼓乐之: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快乐。

  道阻且右:右,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弯曲。

  古今异义左右流之:流,古义:捞取,今:流动。

  道阻且右:右,古义:弯曲,今:右边。

  一词多义之:

  琴瑟友之(之:代词,代指“她”)

  在水之湄(结构助词,“的”)

  课文精读

  一、关雎

  1、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点拨: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章和第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章和第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正是这位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苦思想要实现的愿望。

  2、对于这场浪漫的爱情追逐,作者用了哪些浪漫的场景作铺垫?请在文中找出这些场景描写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示例: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体现了小伙子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点拨:这两句诗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4、爱慕之深,以致夜不成寐,可见相思之苦。那么男子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找出文中原句,然后加以解释。

  点拨:(书中原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解释: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很楞能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5、《关雎》一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6、《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7、读完全诗,你认为小伙子追到自己喜爱的姑娘了吗?为什么?

  点拨:这个问题有争议。有人认为这只是小伙子的一种美好的幻想。“钟鼓乐之”并不代表把姑娘娶回了家;也有人认为这是追求的结果,也就是“钟鼓乐之”表明他们结婚了,而且用最喜庆的方式把姑娘娶回来的。理由是:钟鼓是我国古代的大型乐器,不象现在的年轻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阵。撞钟击鼓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场的,只有贵族在迎娶新娘时才有如此隆重的场面。用琴瑟来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现在,也还用琴瑟之和来表现夫妻和谐。当然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8、《关雎》一诗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相同,中介变动了少数的几个字,这种写法我们叫“重章叠咏”试品味本诗中运用这咱写法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二、蒹葭

  1、《蒹葭》这首诗歌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主要的描写方法是景物描写。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2、作者从蒹葭的颜色与情状的变化,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点拨:诗的三章分别用了“苍苍”“凄凄”“采采”三个词表现三种色彩:由苍青到凄青再到泛白的色彩变化过程,把秋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厚,烘托出当时作者的冷清环境,以及十分寂寞的心情;接下来,作者再用“为霜”“末晞”“末已”这三个情状的变化,来描绘出朝露成霜再溶为秋水的过程,现象地刻画出了时间的发展轨迹,说明作者从天刚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升起,一直都守候在河边,就为等待心中的女神的出现。

  3、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4、作者是如此执着于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子,为什么不追上去向她求爱呢?从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点拨:是因为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5、对“长”“跻”“右”这三个字只能理解为道路遥远、艰险而又弯曲吗?说说你的理解。

  点拨:可以这样理解.因为自己追求的美丽女子在河的对岸,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要想到河的对岸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不可以这样理解.这三个字是虚写,写出了古代追求美好爱情生活的不易.这里的“长”、“跻”、“右三字完全可能是指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阻力。

  (答案不求一致,关键是言之成理)

  6、作者反复吟唱“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点拨: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7、能说说你对诗中“蒹葭”“伊人”这两个意象的理解吗?

  (1)“蒹葭”是指芦苇,作者用它来描绘出一幅凄凉哀惋的环境,烘托一种气氛;“伊人”指代作者心中的美丽女神。

  (2)“蒹葭”不一定指环境,可以是指一切不好的东西,阻止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东西;而“伊人”也不一定指作者心目中的美丽女神,可能是指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一类的东西。

  8、《蒹葭》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点拨:根据“蒹葭”和“伊人”这两上意象的理解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不同。

  (1)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苦闷心情。

  (2)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追求不到时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9、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点拨: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语言品析

  《诗经》语言体现出一种优美的旋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章叠唱

  第二章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与下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左右毛之,只改了一字,这就叫重章叠唱。这种写法,可以使的诗篇回旋跌宕,造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突出了诗歌的形象,取得情深味长的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2、偶句入韵

  在音韵上,除了重章叠唱以外,还使用了押韵,一般都是偶句押韵。如《关雎》中,首句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下文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全篇三次换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3、双声叠韵

  诗歌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参差”是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拓展延伸请阅读下面几首诗歌,分析它的表现手法。

  (1)(《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兴)

  (2)(《秋浦歌》(其十五)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比兴)

  (3)(《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赋)

  (4)(《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兴)。

  (5)(《行路难》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比)

  思考讨论。

  加深对赋比兴这几种表现手法的认识。

  巩固提高

  1、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xx篇,包括xx、xx、xx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1)《诗经》305风雅颂。

  (2)赋比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下面加点词语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雎(jū)鸠参差(cēnchā)跻(jī)

  B.窈窕(yǎotiǎo)坻(dí)湄(méi)

  C.溯洄(sùhuí)涘(sì)芼(mào)

  D.寤寐(wùwèi)沚(zhǐ)晞(x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完成练*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听。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诗歌主题。

  板书设计关雎

  听听:关关雎鸠。

  看看:在河之洲。

  想想:窈窕淑女。

  愿望:君子好逑。

  钟鼓乐之。

  琴瑟友之。

  蒹葭苍苍。

  蒹葭萋萋。

  采采。

  起兴。

  宛在水中央。

  伊人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

《诗经》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⑵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⑷《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诗经》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下节课。

《诗经》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诗经》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⑵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⑷《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 诗经 两首》教学反思3篇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1)课堂结构有些乱。学生预*的展示很零散,也不够充分,于是就出现了预设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没解决好,比如诗经里面比兴的用法,重章叠句感觉也没有讲明白。

  (2)对诗经的解读太肤浅,欠缺深度和对整部作品的整体把握。本想让学生学了这节课之后能有一部分会喜欢上诗经,于是,尽管之前读了苏樱的诗经解读版,可是,还是自己文化底蕴的欠缺。

  (3)老师课堂不在场。其实,讲到诗经里的爱情,对爱情的主张“挚而有别” 符合了儒家思想的“和而不同”,爱情也要有个度,学生对所谓爱情的种种过度的表现,比如为谈恋爱就不顾一切违纪,可是话就在嘴边也没说出口,心里总觉得他们不需要我这样说,我也不想说。还有桑荣生的回答,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菜之,芼之,应抓住这句话深入的分析一下君子的追求过程和对淑女感情的深入,也恰当的讲了重章叠句,可是问题没抓住。

  (4)拓展提升部分的材料用的不好。本来应该和学生简单分析,然后让学生读了这些材料之后在来写赏析,形成文字,可是,没有分析,没让学生读读背背

  (5)心灵的温度决定了生命的状态,也决定了课堂的状态。其实,一直是以初四为借口让自己低头往前走,缺少了思考也缺少了行动的热情。

  对于诵读欣赏类的课文应该怎么上?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不就是一诵读二欣赏嘛。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老师却对诵读欣赏类的文章不予重视,总觉得这些内容只是在试卷的默写题中会出现,知识点比较呆板,只要学生背诵出来了就可万无一失。于是,这类文章的上法就变得很简单化,教师往往草草开头,疏通串讲一下文意,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背诵就匆匆收场了。“赏析”的训练真是少之又少。

  针对这种状况,我选择这篇课文作为公开课,意在与同行们探求诵读欣赏课文的上法。在备课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的方面,交给学生读的方法,自由读、齐声诵,示范读、听诵读,对这两首诗歌学生读的确实很多,以至于他们当堂都能背诵出来。但在“赏析”方面,虽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但学生的表现却很不给力。今后应从字词的运用、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远等方面引导学生训练学生。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诗经》读后感 (菁华5篇)

  呦呦叫的小鹿们在野地里边吃艾蒿,一边相互呼应。人们也在一片琴瑟鼓笙中,一边宴饮,一边招呼嘉宾。这是《鹿鸣》给我们展现出来的一片热闹却一片典雅中和的气象。

  《鹿鸣》作为一首经典的宴饮诗篇,颂扬礼乐精神,但是并不在意对具体纲纪的强调,摆脱了对维系一个王朝政治各项法则的陈说,回归到了宴饮本身应有的安详和快乐。而这种安详和快乐,正是由宗族的团结支持,必要的武力支撑,以每一个参与者的品德支持形成的。宴会上的琴瑟合鸣,营造出一种热烈和睦的气氛,烘托出参与宴饮主宾都是高尚文雅之人。着意对一种生活境界的歌唱,而这种超越的生活境界就是礼乐和谐,人们世世代代不断追求的理想。

  宴饮是一种仪式。无论是交往、酬谢、庆贺,还是喜事、丧事,纯粹满足我们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突出的是,这种吃喝这种所特定形式表达的意义。人的饮食与动物的饮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于它已不单是为了延续肉体生命的.必需。

  从古到今,宴饮在*从来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人们赋予它特定的内涵,用它表达某种意义。尽管宴饮作为一种仪式,它的地位却没有祭祀那么正式和庄重,但宴饮却是祭礼无法替代的。如果说祭托是以庄重方式进行的仪式,那么宴饮则是以轻松方式进行的仪式。

  人们在觥筹交错、大快朵颐、笙歌乐舞之中,制造出为了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借了饮酒吃肉这一机会,突破*时的社会规范的约束,暂时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放松*日里紧张的情绪,让受到压抑的精神和肉体得到**。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聚会通常选择聚餐作为更进一步的沟通一个重要途径。聚餐中轻松气氛,更让每一个人都融入其中,取得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宴饮便达到了人自身精神与生理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理想。

  据文献记载,周代各种典礼都离不开乐器的伴奏,诗篇《鹿鸣》歌唱伴奏这现象,更体现和谐这一概念。“鼓瑟吹笙”音乐对人们精神振奋,为宴饮更添愉快气氛,再加上适度饮酒对神经的放松,人与人之间超越了等级的隔阂,个人更容易融入群体中,这个和谐的环境使每一个都沉醉在精神的共鸣之中。通过以上的品读,《鹿鸣》所体现的和谐和理想之道对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正如美国人赫伯特所指出那样,“精神不再是一种受到利益影响的外在存在;恰恰是在礼仪之中,精神得以生动表现并获得它最大的灵性。”我觉得,这也能对《鹿鸣》解读中,道出这首宴饮诗歌的精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是《诗经》众多诗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是青青是你的衣领,长长地挂在我的心。纵然我还不能去,你为什么不寄个音?青青是你的佩带,长长地在我想念哉。纵然我不能去,你为什么不来?你轻快地往来啊,登在城楼上啊。一天不看见你,如同隔了三个月啊。读《子衿》时,会深深的感受到古代爱情的勇敢、直白。“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能去,你为什么不来?如此的大胆直接。回想古代,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封建”二字,在封建王朝这么大胆直接的谈情说爱是不可能出现的。每个人都那么的羞涩,有爱不敢言,只能等待媒婆的提亲,经常遇到喜欢的人却不敢说出口,因而酿成了很多的悲剧,对比这些《诗经》时代的爱情显得那么可贵,显得那么美好。

  读《诗经》中的诗时会感受到他们的心情或是感情。例如《静女》一诗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读这首时脑子里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男子约一个美丽的少女到城隅约会,男子非常开心的到达约会场所,少女故意躲藏起来。男子等了很久,逐渐变得烦躁,而当他不知所措时,女子突然出现,献上彤管作为礼物,一丝甜蜜爬上了男子心头融化了他先前的不安与烦躁。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诗经》时代那简单,却甜蜜的恋爱,没有山盟海誓,却同样令人羡慕,没有浪漫的玫瑰,普通的彤管,依旧浪漫甜蜜。时代的改变,物质也在改变,如今约会送彤管已不再浪漫,而人们渴望的甜蜜,那简单的爱却没有改变。

  《静女》中的女子躲藏男子,看他着急的模样,看他等待的不知所措的样子,看到他那么的着急,内心反而会更加开心,因为对方那么的在乎自己。而一直等待的男子,看到女子出现,并送上彤管,彤管随处可见,没什么特别意义,可是从心爱的人手里送出,却显得意义非凡,感觉那彤管特别的'美丽,而在等待过程中的不安,烦躁,也随之消失,等来的是满满的甜蜜。女子一次小小的举措让她和男子的爱情更进一步。等待是一段艰苦的路程有人说等待是一种煎熬,因为在等待过程中看着远去的行人,各种想法会浮现在脑海中,会担心她是否忘记约定,也会担心她记错了约定,担心她的安全,害怕她来的路途中是否遇到危险,各种想法袭上心头,越等待越着急越不安。然而等待也是一种幸福,男子的等待换来了女子的出现,以及心中满满的甜蜜。

  说到古代,往往会想到封建社会,我讨厌封建,因为他造成了太多太多的悲剧。《红楼梦》中林黛玉玉贾宝玉正是如此林黛玉与贾宝玉本有木石前盟,林黛玉本为仙山上的绛珠仙草,而贾宝玉原是神瑛侍者。一天,神瑛侍者无意看见了快被古死的绛珠仙草,于心不忍,便用仙水精心灌溉它,终于让它重新存活。林黛玉省心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喜欢她。贾宝玉大婚,贾府一边成亲的喜庆景象,一边是死前的哀怨凄怜,林黛玉误以为贾宝玉欲娶薛宝钗为妻,在贾宝玉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而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时是那么的惊讶,当他得知林黛玉已身亡是,是那么的悲痛。为什么两个如此相爱的人会是这个结局的,那是因为封建的老祖宗因林黛玉体弱多病看不上他将新娘换成了门当户对的薛宝衩,以至于发生了这种悲剧。一对追求爱情的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下生离死别。

  如果说林黛玉玉贾宝玉的爱情让我们感到惋惜,那么觉新的爱情会使我们感到痛心。在巴金先生《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懦弱委曲求全的觉新,他的一生都活在内疚与痛苦中,他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牺牲品,他不敢反抗老太爷,痛失了自己的梦想和自己最心爱的人,想爱却不能爱,他一直在这种痛苦中挣扎,心爱的人的死去,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与自责,然而他的悲剧却还没有结束,犹豫封建的利益使他的老婆难产而死,他的儿子也逐渐死去,对他,我们只能感到痛心。

  看完了这两个因封建而造成的悲剧,对比《诗经》时代的勇敢爱情,《诗经》中的诗透露的是一种直白,没有觉新的委曲求全,那一种简单的爱情,那一个男女间的小游戏是如此的甜蜜。没有封建礼仪的束缚,女子不在躲藏于家中,而勇敢的逐爱,不因错过而悲伤勇敢表达自己的爱恋,就像摽有梅中的“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当然爱情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写挫折与失败,悲剧也会发生,又如《氓》中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中的女子虽然没有等待男子的提亲却依旧嫁给了他,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这个男子,为这个男子处理好家庭的事物,每天都这么的劳累去义无反顾,她爱他,可他却变心了。她也曾为了他,看到复关就开心,看不到就难过,她的心情曾因他的变化,她也曾爱他爱的轰烈,可他呢,却这样的辜负了她。

  在读《诗经》时会被里面那些单纯的爱恋而吸引,那些简单的爱恋,却依旧的甜蜜,从字里行间中渗出,那大胆的求爱宣言,是那么的直白,随时代的改变,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那单纯简单的爱恋。

  连续两个晚上赶着看完了这本《最美不过诗经2》,诗经中的男女,不管如何恋爱,最终只有一个目的:结婚,这说明《诗经》中男女爱情的专一。如果两个人分开了,就想念着要在一起,如果在一起了,就祈祷着永不要分开。他们可以一见钟情,马上就结合,比如《野草 蔓草》中的男子,行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迎面碰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他被姑娘的外貌美迷住了,于是,他大胆地向姑娘求爱,并同她结为伴侣。《周南 关雎》就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醒时梦中不能忘怀,而又无法追求到。面对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现在眼前,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协谐欢乐的婚后生活。“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廖?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家盼望丈夫,结果丈夫真的回来了,女子非常高兴,以至于连身上的疾病都好了。恋爱中的男女,大概看到爱人出现在自己身边,都是快乐无比的。

  追求爱情,千年如斯。但对于追求爱情的男女来讲,要做到“自由和专一”的统一确实难上加难。顽强的追求婚姻爱情自由,宁肯以死殉情,表达了古代男女在爱情受到阻挠时的极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强烈愿望。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甚至在爱人不幸辞世后,他们仍牢记旧情,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相爱。《绿衣》中的一位男子,沉痛的悼念逝去的妻子。夫妻情投意合,相亲相爱,如今妻子不在人世了,他感到失去妻子的痛苦,永远也不会完结。他看到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妻子亲手缝制,他想到自己一有什么差错,是妻子在身边好言相劝。

  《诗经》的单纯与朴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邶风 静女》描写男女约会:“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个男子在城中的一个角落等待自己的恋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恋人来了,送给他彤管、茅荑,他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是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表现了男子对于爱情的甜蜜和酸涩总之,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爱情观:勇敢追求爱情,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表现坦白直率;追求恋爱自由、要求自主婚姻;崇尚忠贞不渝的爱情;对爱情有着痴迷、执着的追求;天真纯朴,烂漫自由,热烈而浪漫,对爱情的自由和专一。

  《诗经》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美好、纯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古代那纯正、健康的爱情观,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榜样。

  春秋时候的卫国似乎盛产诗人,“诗三百”里面,光是卫国的诗就有二十六、七首,又分了《邶风》、《鄘风》、《卫风》,而这些诗里面,有爱情的、有军旅的、有刺政的、有言志的种种不一,表现手法也非常多样。可以说,卫地的诗歌,在整个《国风》里面是有非常重要地位的。

  这一首诗,虽然每句并不出名,在网上却真正是一首被用滥了的诗。卫诗中长诗很多,但这首《式微》,从形式上面来看,却像一首小令。一节短短的十六个字,分了五句,却非常精妙的刻画了一个场景,两个形象,一份丰富曲折的感情。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是指减弱,也就是天色将要黑,却还没有黑下来的时候。白天明亮的'日光渐渐的减弱下来,可是被等待的那个人,却还没有回来。用“微”字,来写这种天色的变化,而不是用“暗”、“黑”这种表示状态的词,其实是描写了一种等待的过程。因为等待而关注了天色的变化,又因为天色渐晚而心生焦虑,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发问“胡不归?”为什么还没有回来呢?这句话的重点,在“胡”上面,因为天晚,所以按照常理,应该是归去的,可是却没有,那么自然是发生了一些什么。

  《毛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若作这种解释,那么后句的“微君之故”,自然是指“黎侯”了,不归的原因是黎侯,不归的结果是“中露”,“泥中”。

  其实我倒更加愿意把这首诗看作一首情诗,这种看法也确实没有什么不合理的。春秋时候很多外交、君臣之间的交流,都会引用民间的小调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在前面的很多诗里面我已经提到了。事实上这里的诗,从字面上更容易理解为一个妇女,在等待她晚归的丈夫。“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我为什么还没有回去,自然是在外面餐风饮露的等你回来了。这种等待有的时候只需要很短暂,就可以夫妻双双把家还,有的时候却很漫长,漫长到传说中女子变成了“望夫石”,日夜在村边眺望。

  除了你之外,我又怎么会在外面风露中呢?这种倾诉看似埋怨,其实并不是埋怨,而是一种非常真挚专一的情感的表达。那种为了对方甘愿付出艰辛的挚爱,以及期盼中忐忑的焦虑,在短短的十六个字中刻画得淋漓尽致。自己未归是因为对方,而对方未归却并不知道原因,这种悬念的设置,和没有答案的结局,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又把这种不安和真情传达的非常准确。诗未尽而意已足。

  记得小时候,我的母亲有几年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加班晚归。每次晚归,父亲在饭后都会走到小区外面的马路上面等待母亲一同归来。有的时候是下雨,有的时候是寒风瑟瑟,有的时候甚至大雪纷飞,父亲从没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安坐。我问父亲,母亲又不是小孩子,不需要去接阿,父亲总是笑着回答,不放心。是的,因为是所爱的人,所以不能放心她一个人归来,看着天色渐渐沉下,心里自然就会被“胡不归”的问题萦绕。

  “式微,式微,胡不归?”总是在讨论什么是爱情,其实这就是爱情啊。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

  最好的时光是什么?是在晨曦中享受初夏的美好,是在午后时小院中惬意的品茶,是在一个个宁静的夜晚中静静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我而言,最美好的莫过于在一个暖意、花香交织的清风中读一个无伤人事、只关风月的老故事,就这么犹报琵琶半遮面地款款而来,悠悠地走进你的梦,缓缓地打动你的心,直叫人忆起那些缱绻千年,氤氲万世的旧时光。

  初读《诗经》,是在一个雨夜。淅淅沥沥的雨声伴着若有若无的蛙声,伴着沙沙的翻页声,时间仿佛静止,又仿佛是不愿打扰这样美好的时光,所以故意轻着脚步,屏着呼吸悄悄溜走。偶有生僻的字词不解其意,想要起身翻字典,却发现从不碍事,那看不懂得,一定是最妙的,一定是不需要解其意便懂其情的。我仿佛看见,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呐喊的、呢喃的、低语的话下来。时间一次次精简又精简它们,岁月一*流传着又流传着它们,它们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里丢失着,散着,激荡出一层又一层涟漪,一朵又一朵浪花,直到传到今天我们手里。传到我们手里这些,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热烈、共同的躁动、共同的思想。因为没有共鸣的话和片段都已经在千年的历史中打磨掉了,留下来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了兜兜转转的岁月和细细密密的时光的推敲,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最能认可的、最能回味的感情。我忽地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魅力,这些诗歌从来没有唐诗的慷慨激扬,没有宋词的婉约秀丽,也没有元曲的清新动人。它有的,好像只是古老的故事和历久弥新的感情罢了。它从来没有华丽迟早的堆砌,只是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的故事,可这些故事里的情,又何尝只是三言两语讲得请的?

  读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就仿佛看到夜色阑珊,明月当窗,月光如水般悠悠洒在房檐上,也冷冷清清洒在女子美丽而忧伤的脸上。那双幽深的眸子里,一定不只是刚抚完琴却无知音欣赏的遗憾,还有着深深刻进骨子里的思念。思何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是真挚的感情,是纯粹而动人的,或许我想这就是诗经的迷人之处吧。

  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时,就忽然被深深的感动了。这是多么高尚的爱国精神啊!什么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心念念到极致恐怕也就是如此吧。此时此刻,他一定正在骑着战马,驰骋在沙场上,那种气势令人震撼,那种精神令人感动!读久了,会让它享受丰富的文化盛典,使你更加明智,更加自信从容的面对世界,因为它,我变得更加优秀了吧!

  每每回味起诗经,就想到曾经看过的一条微博,曾经有一句这么形容它—仿若山间溪泉,潺潺自流,新妍明丽,悠雅清扬,经卷翻覆之际如见清露被初阳照耀,邂逅这一抹盈盈闪映着的翠色鲜亮。仔细回想起为什么独爱诗经?因为它有经历时光风霜后的厚重,有经历岁月涤荡后的自若,它使人快速成长,内心澄静,通情达理 它会细腻到让你感动到直掉眼泪。

  这就是诗经,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穿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想紧紧的抱紧它—我人生的引路人,我的精神食粮,我最真挚的朋友,以至于我百转寻之,只为以筑固旧梦。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诗经》教案 (菁华5篇)

  ●课 文 说 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起初称为《诗》,被汉儒奉为经典。编成于春秋中期(前6世纪),收录从周初(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句式以四言为主,杂有二、三、五、六、七、八言。写法有赋、比、兴的区别:“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经集传》)“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关 雎

  《关雎》在《诗经》中位于卷首,《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他篇章也是如此。

  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第二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蒹 葭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3.揣摩《采薇》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历。

  三、书目推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美妙的经典。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也让美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

  (一)导入

  请学生背诵*《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一学*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二二节拍)

  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小组讨论解疑)

  自读文本,思考:

  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

  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

  第六章: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自豪感。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叹已军的装备精良,气势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

  1.《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

  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能力。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

  (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在摹写人物性格层面完善形象。恋爱时,女主人公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

  (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如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2.分析对比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思路点拨】

  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

  【明确】

  (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发展中呈现对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差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婚前婚后,判若两人。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

  【思路点拨】

  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俗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

  首先,《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因“柳”与“留”谐音,*“折柳赠别”,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我们对*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一起领略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课后我们大家更应该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七、教后反思

  【知识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十五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

  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品质和*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方法自主合作学*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1、 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 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 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 导入(复*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 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玁狁(xiǎn yǔn)

  寰宇( huán) 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

  宅邸( dǐ )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 四牡( mǔ )骙骙( kuí )

  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整饬( chì )

  有感情朗读文章

  3、 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

  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

  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 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厌战—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

  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诗经》经典名句 (菁华5篇)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3、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6、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7、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以相好也。

  8、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9、月出佼兮,佼人僚兮。

  10、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1、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12、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1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5、宁为秋霜,勿为犬羊。

  16、桃之夭夭,烁烁其华,之子与归,易其室家。

  17、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18、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心中是悼。

  19、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20、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

  2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2、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衷。

  2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4、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25、君子作歌,唯以告哀。

  26、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2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9、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3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3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33、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3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35、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6、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1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1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1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7、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1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握着你的手永结美好,永不分离,白头偕老。

  19、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20、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

  22、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2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2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2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27、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

  译: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它咀嚼着一捆青草,那人如玉般美好。

  28、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译:生死都与你在一起,和你一起立下誓言。牵着你的手,和你白头偕老。

  29、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3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译:面对政局我战兢,就像面临深深渊,就像脚踏薄薄冰。

  【概要】描绘一个女子做完工作,准备回娘家看望父母。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

  01、葛:一种多年生蔓草,俗名苎麻,纤维可织布。

  02、覃:延长、延伸

  03、施(Yi):同“移”

  04、萋萋、莫莫:植物茂盛的样子

  05、黄鸟:黄鹂

  06、喈喈(Jie):黄鹂相和的叫声

  07、刈(Yi):刀割

  08、濩(Huo):在水中煮

  09、絺(Chi):细,细麻布

  10、綌(Xi):粗,粗麻布

  11、斁(Yi):厌恶

  12、师氏:负责管理女的女管家

  13、告:告假

  14、归:回家

  15、薄:语气助词,稍稍的意思

  16、污:用作动词,搓揉以去污

  17、私:指*日所穿的衣服

  18、浣(Huan):洗

  19、衣:指见客时穿的礼服

  20、害:同“曷”,哪些

  21、宁:*安,此作问安

  【译文】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黄鹂飞栖灌木上,唧唧咋咋在欢唱。

  苎麻长啊长,延伸到谷中。叶儿茂苍苍,割煮织成布衣裳,高高兴兴穿身上。

  告诉女管家,请假回娘家。搓搓我衣裳,洗洗我礼装。还有哪些洗?心绪早归家。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3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2.人无远虑,必有*忧。(《论语·卫灵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3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4O.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谁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4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6.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4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与之俱黑。(《苟子·劝学》)

  5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5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5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5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60.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6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6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记》)

  6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记》)

  6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6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6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7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逸诗句风雅逸篇四》)

  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7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75.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7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7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

  78.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7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8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8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82.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83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8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8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88.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8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9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1、赏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2、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前句写你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我却没有准确的时间可以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这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跃然纸上。次句写出了极富形象性的原因:因为巴山下了大雨,这雨几夜没停,所以江河湖泊池塘都水满为患了!也就是说,洪水泛滥,阻断交通,让人有家不得归呀!让想念我的你失望了!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4、赏析“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此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地点是扬子江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故有“杨花愁杀渡江人”。“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5、赏析“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此联即景生情,扬子江头,已是愁绪万千,离亭宴上,更是难舍难分,欲言又止。“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心境,实在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学生分析】

  在*,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淡的生活。所以,学*《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

  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木兰停机( )──决心( )──从军( )──奔赴( )──十年( )──拒赏( )──与亲人( )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

  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讨论:

  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

  两处:

  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⑵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

  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⑵ 远征沙场时的思乡心理的描写。远在边塞的木兰看到眼前一草一木都忍不住触景生情,想起家中慈爱的双亲,想起家的温暖。

  ⑶ 辞官还家后“著我旧时裳”和“对镜贴花黄”的行为描写。木兰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还原成“女儿身”,从她“开、坐、脱、著、理、贴”一系列欢快的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木兰一颗爱美、爱生活的心。

  3、你认为诗中刻画她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诗中既写出了她的英雄气,更写出了她的儿女情。正是这样一位柔弱女子在国家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奔赴艰恶的沙场,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这样的奇女子怎么不令人心生敬佩之情?所以作者这样选材更有利于刻画一个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

  4、读完此诗,你觉得我们应向木兰学*哪些精神品质?

  略。

  四、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指导过程中串入对本诗修辞手法的简要讲解。

  〖教学反馈〗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 惟闻女叹息( )

  ⑵ 问女何所忆( )

  ⑶ 愿为市鞍马( )

  ⑷ 万里赴戎机( )

  ⑸ 策勋十二转( )

  ⑹ 安能辨我是雄雌( )

  2、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⑴ 《木兰诗》出自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首著名的五言抒情诗,它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

  ⑵ “归来见天子”段,突出了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 )

  ⑶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几句作为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恢复女郎装束的木兰见伙伴的喜剧性的场面。( )

  ⑷ 《木兰诗》全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劳动生活的向往。( )

  3、用原文填空:

  ① 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怕,________。

  ②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③ ________,对镜贴花黄。

  ④ 文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⑤ “扑朔迷离”一成语是由该诗中“________, ”得出,现常用来比喻________。

  4、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一句与例句使用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

  例⑴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例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例⑶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例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问答题:

  ① 木兰替父出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②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③ 写出“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一段中所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④ 你认为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案例推荐】

  案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 zhù(织布梭子)

  可汗 kè hán

  鞍鞯 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 yān

  胡骑 jì(战马)

  戎机 róng(军事)

  朔气 shuò(北方)

  金柝 tuò(打更用的梆子)

  红妆 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 zhuó(穿)

  傍地走 bàng(临*,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气 金柝 铁衣 明堂 策勋 强 不用 郭 著 帖花黄 扑朔 迷离 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诗经》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诗经座右铭优选【5】篇

1、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

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4、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

6、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这个姑娘嫁过门啊,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诗经》

7、**谷风,以阴以雨。《诗经》

8、得妻若此,夫复何求。《诗经》

9、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宛《诗经》

10、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12、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1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14、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

1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

1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1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

18、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19、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

20、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21、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2、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23、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24、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25、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26、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27、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28、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29、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30、高岸变成深谷,深谷变成丘陵。

31、裳裳者华,其叶湑兮。我觏之子,我心写兮。我心写兮,是以有誉处兮。

32、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3、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34、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迂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35、愿言恩伯,甘心首疾。

36、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37、不忮(音置)不求,何用不藏?

38、威仪棣棣(dài),不可选也。

39、我有嘉宾,鼓琴鼓瑟《诗经》

40、月出佼兮,佼人僚兮。

41、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42、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43、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出处:《诗经》

44、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

45、未见君子,怒扣调饥。出处:诗经

4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处:《诗经》

47、痴儿归佛,半世寂寞,生子契阔,与子成说。

48、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作者:诗经 出处:诗经·邶风·击鼓

49、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处: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50、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51、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行为。——《诗经》

52、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5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54、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

55、夫妻好合,如鼓琴瑟。

56、一之日觱发,二之日粟烈。

5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58、隆粳到来时,百花亦已绝?

59、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60、终朝采绿,不盈一匊。

1、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诗经·召南·草虫》

2、河水清且涟猗。——《诗经·魏风·伐檀》

3、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6、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7、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9、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10、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1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13、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14、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15、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16、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7、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18、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19、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20、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