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1

  压强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主备:李煜*(第一课时)

  审核:八年级物理备课组

  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压强概念进行的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在学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经常用到,也是学生以后学*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学*充分强调学生是学*的主人的新课标理念,体现以探究式学*方式和合作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另外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压力的概念,虽然知道存在压力,但对压力的理解不够,作为压力的学*也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本节课中的重中之重为压强的概念,这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比值式的概念(之前的密度是个性质概念),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

  (3)解读课本图,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4)解读课本图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5)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并理解压强的概念。难点:(1)压力的作图(实际上是对压力的三要素的考核)。

  (2)压强的概念理解(不明白比值法定义压强)及相关的计算。

  教学用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前置作业:

  用你手上的笔去掉笔帽用两只手指压住笔的两端,然后将你感受的东西写下来,再试试大力压住和小的力压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第一节:(主要学*压力,以及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提出压强的概念。)教学过程:

  学*活动一:创设情景,引起兴趣(2min)

  教师演示:坐(站)钉凳。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没事?引起学生兴趣。

  学*活动二:感受压强的不同。

  学生活动:

  用手指夹住笔的两头,小力挤压,说说两只手指的疼痛感受是否相同,另外如果加大力量会怎么样。(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1.两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两只手指受到的压力大小是否相同?为什么?

  3.用力大些,会有什么感觉。

  学*活动三: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演示实验:

  1.准备装钉的木板(一面只有三根钉,另一面布满钉),用布满钉的那面压水球,观察水球。

  2.用三根钉的那一面压水球,观察水球。

  思考问题:

  1.两次实验中,木板质量相同,对水球的压力____。(选填“相同”、“不相同”。

  2.假设木板和钉子1.5N,木板压在水球上的时候,木板对水球的压力是___N。

  3.第一次放置方式,假设有30根钉与水球接触,*均每根钉子对水球的压力为____N。

  4.第二次放置方式,有3根钉与水球接触,*均每根钉子对水球的压力为____N。

  5.通过上面的分析,你知道为什么用多钉那面压水球,水球没有破?

  操作与要求:

  1.学生先观察实验,再独立完成问题,

  2.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其他同学记录不同并质疑与补充。 3.教师总结,得出压强概念。单位面积上受到压力的大小。

  任何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

  学*活动四:猜想压强大小与什么有关。

  活动要求:

  1.学生进行猜想,并提出猜想的依据。 2.学生展示。 3.教师补充。

  学*活动五:利用压强知识解决问题

  播放《南极大冒险》片段,学生边看边思考哪些现象与压强有关。

  学*活动六:课堂练*并解释坐钉凳问题。(略)

  学*活动七:课堂小结。

  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请同学说说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第一节完后布置关于画压力示意图和实验相关的作业)

压强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

  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中,能经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能对学*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2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是喜欢看实验和做实验,并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他们对液体压强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如果直接让他们想办法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来,未免难度过高。然而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求知欲强,而固体、液体的压强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节设计是安排在学生学*了固体压强概念之后,再根据固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类比,进一步探究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3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对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并得出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结论。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活动2【活动】新课学*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活动3【导入】教学环节

  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

  方案三更为适合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由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交流探究结果和经验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过程。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谈谈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总结,同时完成“学*评价表”

  引导学生对学*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展示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相等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课后练*题1、3题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问题:

  1、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

  2、潜水员下潜深度为什么会有限制?

  3、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活动2【活动】新课学*

  演示实验:装满水的塑料袋装满水后鼓起来。用手指触摸有什么感觉?

  提问:固体压强的概念是什么?

  能不能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呢?

  活动3【导入】教学环节

  如果要定量的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又是哪个方案合适些?

  方案三更为适合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各个方案:

  1、方案一、二教简便直观;而方案三较复杂;

  、方案三能定量测量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

  从刚刚的实验展示中我们已经知道液体压强的哪些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猜想液体内部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

  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学生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表格,并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由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交流探究结果和经验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思想。

  完成交流合作过程。

  活动4【讲授】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谈谈你有何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总结,同时完成“学*评价表”

  引导学生对学*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活动5【讲授】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展示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相等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1、课后练*题1、3题

  Tags:2节,液体,压强,教学,活动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 使用控制变量 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教学重难点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1蝉 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 :有时等于重力(水*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 难点的方法:

  练*:利用图几种情 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 、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 F-- -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方米( m 2)

  1Pa = 1N/m 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 )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 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 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压强教学设计4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气体浮 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117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 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 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教师控制场面)。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 介绍实验装置。

  ②. 模拟操作过程。

  ③. 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物理的重要手段。

  作业:练*1、2、3。

压强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的实际知识水*,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主题。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压强教学设计6篇

压强教学设计1

  《9.1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压力的概念及压力的方向,正确地画出压力的示意图。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并能描述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 3.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 4.会利用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和压强公式的应用。

  难点: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正确解释。

  教学准备:压强小桌、钩码、细沙、海绵、铅笔、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生活中用的针、要磨得很尖,刀要磨得很快。我们的书包带都比较宽,载重汽车的轮子比小轿车的轮子多。大家都注意到这些现象了吗?你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这样设计吗?

  2、指导学生看课本29页的插图。

  师:这些现象都与压强的知识有关,今天我们来学*压强这一节。(板书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过渡:要学*压强,需要先认识压力。

  (一)压力:

  举例分析:(媒体播放图例)

  1、粉笔盒放在桌子上,粉笔盒对桌子有压力。

  2、向墙上摁图钉,图钉对墙有压力。

  3、将木块放在斜面上,木块对斜面有压力。

  师问:这几个力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展示观点。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板书:概念----压力是垂直作用在于压物体表面的力。

  师再问:压力与重力有什么关系呢?可根据上面三个事例,画出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和各物体的重力,区分压力和重力。

  学生小组交流:

  1、重力方向怎样?压力方向怎样?

  2、物体受的压力一定是重力产生的吗?

  3、如果压力是由重力产生,压力和重力是什么关系?

  4、什么情况下压力等于重力,这时能否说压力就是重力?

  归纳总结:压力是物体间的挤压作用,压力不一定是由重力产生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指向受压物体。只有在物体处于水*面上时,压力大小才会等于重力大小。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压力的大小,压力的方向,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分析一个力,需要从力的三要素来分析,那么压力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压力的作用效果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压力的作用效果

  问题1:分析节首图,人走过,雪地上留下什么?为什么?(人走后,雪地上留有脚印,脚印是人对雪地的压力作用形成的,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问题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实际体验——笔戳手、课本29页“想想议议”引导学生猜想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对于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1.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方法? 3.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提供的实验器材有:压强小桌、钩码、细沙、海绵、橡皮泥等。引导学生可不同的小组选用不同的器材,如小桌、砝码与细沙;木块、砝码与海绵;木板、砝码与气球等(旨是观察效果,归纳结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后,各小组代表台前展示实验方案,并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教师板书: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教师引入:在物理学上,压力的作用效果用压强来表示。(板书:压强)

  (二)压强:

  问题3:现在你会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了吗?当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不相同时,我们如何比较压强的大小呢?比如,怎样比较一块橡皮和一本字典对书桌的压强呢?

  (提示:在前面学*速度时,当我们遇到时间、路程各不相同的两个个体,在比较他们的速度大小时,我们比较的是单位时间所通过的路程。那么现在比较压力、受力面积各不相同的两个物体对桌面压强大小时,我们是否同样可以比较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大小呢?)

  由此引出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学生阅读课本30页下面的内容,自学压强的公式、符号、单位,(抽学生板书),并仿照1米/秒的物理意义说出1帕的物理意义:某物体在1m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N。

  教师补充:帕是很小的单位:两张作业纸对桌面的压强约为1帕。一个人双脚站着对地面压强为1万多帕。点拨:S指受力面积,不是接触面积,也不是物体的表面积。(课件图示不同:受力面积是物体间发生挤压部分的接触面积。)

  例题:水*桌面放一本书,书所受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m,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解:已知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它所受的重力,即F=G=3 N,桌面的受力面积S= 5×10﹣m

  所以书对桌面的压强P=F/S=3 N/5×10﹣m =60Pa书对桌面的压强为60Pa. (这部分计算,小组间通过课本自学,而后讨论,自己完成,然后小组互评,教师最后点评,深化答题规范意识,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过渡:知道了什么是压强,生活中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呢?

  (三)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列举课本31页实例,结合“想想议议”,引导学生根据公式p=F/S进行分析,它们各自是需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主要是通过改变什么量来实现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控制压强的例子?学生先自己讨论,再共同归纳总结:

  1.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2.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教师补充说明:任何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所以,路面、桥梁上会有限重标志。

  三、课堂小结

  1、压力

  (1)定义: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2)大小:只有在物体处于水*面上时,压力大小才会等于重力大小。其他情况与重力大小无关。

  (3)方向: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并指向被压物体。(4)作用点:作用于被压物体表面。(5)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1)与压力的大小有关(2)与受力面积有关。

  2、压强:(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p=F/S(3)、单位:帕斯卡(Pa)(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课堂练*

  1、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和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压力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B.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C.压力和重力不可能是同一个力。 D.压力和重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

  2、一个木箱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能够正确表示斜面受到木箱的压力F的是()

  3、小明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1)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2)若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但关系”,应再做图

  (选填“丙”或“丁”)所示实验。

  4、如图所示,将一块砖*放、立放、侧放时,它对地面的压强(

  )

  A.*放时最大。 B.立放时最大。 C.侧放时最大。

  D.*放、立放、侧放时一样大。

  5、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动物身上的各种器官不断地完善,以适应生存环境。我们所了解的下列事例中,有减小压强功能的是(

  )

  A.号称“森林医生”的啄木鸟,长有细长而又坚硬的尖喙,便于啄开树皮。

  B.人口腔里的牙齿根据咀嚼功能的不同,分出了切牙、尖牙等。 C.骆驼的体重比马的体重大不了一倍,脚掌面积却是马蹄的三倍。 D.大象长有两个大耳朵,即可以发挥听觉功能,还可用于散热。

  6、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请用力的示意图画出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斜面受到的压力。

  五、作业:课后练*

  1、

  2、

  3、4

  驻马店实验优质课评选

  《9.1压强》教学设计

  遂*县槐树乡中

  郭

  二0一四年五月

  敏

压强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能总结出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升力产生的原因,进而解释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原因。

  3.能利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感受液体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认识规律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提高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气体和液体都能够流动,称为流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对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拓展。本节内容由“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难点是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策略

  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并不多。因此,教学时尽量选取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直观且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把压力、压强跟流速联系起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飞机的升力,可以通过制作小小的机翼模型并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原理的价值。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角硬币、直尺、两个乒乓球、细线、蜡烛、火柴、两根塑料吸管、两张纸、机翼模型。

压强教学设计3

  液体压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的原理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压强教学设计4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用具: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

  六、教学设计

  1 / 2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压力与重力的比较

  2、活动10.2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公式:P=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3、10.3利用体重计和方格纸测量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猜一猜设计实验实验并收集数据思考与讨论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布置作业

  2 / 2

压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压强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对液体的压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熟悉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难点】

  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疑导入:回顾上节课学*的固体的压强,提出问题:液体内部是不是也有压强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学生列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

  1.潜水员必须穿潜水服潜水;

  2.科学实验表明,水下100多米的深度连罐头也被压爆;

  3.很多鱼类无法在深海生存;

  4.水库大坝上窄下宽。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演示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演示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讨论交流

  橡皮膜总会发生形变,并且总是向外凸出。

  总结:容器内的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么它的压强大小又如何呢?压强的大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假想在液体内部深度h处有一很薄的小液片,小液片的面积为S. 小液片要受到它上面液体的压力F,这个压力就等于上面液体的重力G,而重力G大小与质量m有关,质量m与液体密度ρ和体积V有关。利用上述物理量,能否计算出小液片受到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

  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2)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p──压强──Pa;ρ──密度──kg/m3;

  g──9.8N/kg;h──深度──m。深度是指从液面到所研究的那一点的垂直距离,而不是从该点到容器底或到封闭的容器上盖面的距离。

  (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三)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

  特点:静止在连通器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在同一高度

  学生观察连通器,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

  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应用连通器原理的例子。

  环节三:巩固练*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讨论回答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宽一些?

  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应用和防止液体压强的例子。

  四、板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压强》教学设计合集5篇

  《压强》教学设计 1

  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谈谈我队这节课的理解:

  一, 教材分析: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材进行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是学*大气压强,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是贯穿全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的重点。

  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压强的概念。

  (2)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4) 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生活中各种与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法。

  (2)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试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

  (3)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是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下基础。

  (3)经历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法分析:

  (1) 本节课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 实验中总结规律,并自己设计实验规律,总结结论。

  (2) 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学法分析:

  (1) 采用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的学*法。

  (2) 通过对本节课的探究学*,培养学*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善于总结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在炎热的夏天,蝉在树上叫个不停,在茫茫的沙漠中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驮着沉重的货物稳健地在松软的沙子上行走,同学们:“你们知道蝉是怎样从树上吸取汁液的吗?在松软沙子上的骆驼又是如何行走自如的呢?”

  蝉在吸吮树汁,口器捕到树皮上时,对树皮一定有压力,骆驼站在地面上,它的脚一定对地面也有压力,那么蝉的口器能刺入树皮,对树皮会造成什么影响呢?骆驼的脚又会对沙地造成什么影响呢?(洞,脚印)都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新课导学

  1.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 提出问题

  压强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 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猜想上面问题的答案,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 设计实验

  用海绵。小桌子。钩码等实验器材做P77 14.1-3实验

  (4) 进行实验

  A. 让受力面积保持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B. 让压力的大小保持不变,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观察海绵凹陷的深浅

  (5) 讨论与分析

  让学生讨论3到5分钟,并分析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6) 讨论和论证

  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圆珠笔或铅笔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刚才的结论。

  2, 压强

  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如果受力面积和压力都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该怎样比较的呢?

  我们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那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引入的新的物理量:压强

  (1)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 公式:P=F/S

  (3)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时N,面积的单位时M2 ,压强的单位时N/M2,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Pa=1N/M2

  3, 课堂训练

  用投影显示P77例题,分析理顺解题思路,让学生演板,书对桌面的压强,并仔细讲解。

  4,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那么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3到5分钟,然后总结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 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 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举例: (1)书包带为什么做的很宽?

  (2)坐在沙发上为什么比坐在板凳上舒服?

  让学生回答P78想想议议。

  (三)课堂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课堂练*:用幻灯展示6道题,从而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

  (五)布置作业:(1)P79 4 (2) 动手做P79 5

  五,板书设计

  压强

  1, 压力的作用效果

  (1)压力的大小

  (2)受力面积的大小

  2,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公式:P=F/S

  (3)单位:帕斯卡――帕――Pa

  1Pa=1N/M2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S一定时: F增大,P增大

  F减小,P减小

  F一定时: S增大,P减小

  S减小,P增大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的学*和探究,从而归纳出影响压强的因素,压强的定义,以及公式和单位,并且总结出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使用控制变量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准确的总结出物理规律。

  《压强》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节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共两个课时。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是以学生熟悉的。自然存在的客体“水”为整合点,形成“生活中的水这一主题。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课标要求让学生学会应用压强的公式、单位,能由公式出发得到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为水的压强,以水的压强为载体从而推广到一般的固体、液体的压力、压强的知识。通过第一课时的“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学*为第二课时的“水的压强”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第二课时的“水的压强”,可依据其他液体的压强与水的压强有共同的特点,将水的压强的特点推广到一般的液体上。在学*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在七年级学*摩擦力等知识时已接触过压力的概念,但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描述。故本节课的学*是对摩擦力知识的延伸。此外,本节内容下接第二课时,在整章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二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善问、对实验及媒体中所展示的各种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本节课的学*提供了方便。此外,在七年级学*摩擦力等知识时,他们已接触过压力,对其并不陌生,但也并非非常深入。这为学*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而以前学*中涉及到的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方法,为本节课的探究学*提供了方法基础。此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其在学*过程中所具备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能使其猜测出压力作用效果的相关因素,为本节课的展开提供了思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说出压强的概念,描述出决定压强大小的因素

  难点:正确理解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含义及能举出压强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写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掌握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含义。

  2、说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压强的相互关系。

  3、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1、在获得压强概念的过程中,学*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2、在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相关因素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在学*改变压强的方法的过程中,通过举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深刻理解压强概念,感受科学的简洁与和谐美。

  2、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

  3、通过了解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压强的实例,体会科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例举生活中的例子来学*压强的相关知识,不仅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更体现了将科学知识、社会活动和生活经验的密切结合。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具体表现为讲述约翰·莫雷的实验(启发式教学法)——媒体展示图片(多媒体辅助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探究法)——叙述讲解压强的概念(讲授法)。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板书。

  2、实验器材:压强小桌、钩码、沙子、水槽。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提出问题

  通过讲述约翰·莫雷的实验,提出玻璃管为什么会粉碎这一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学*的积极性,还能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压强。

  约翰·莫雷实验的内容为:有一位名叫约翰·莫雷的海洋学家曾经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3支不同的玻璃管两端烧熔封闭,用帆布包紧后装进铜管里,铜管的上端开有小孔可以让水进入,再把这根铜管沉到5000米的深海。当他把铜管提上来时,不禁惊呆了,帆布里的玻璃全部变成学雪花状的玻璃粉。

  2、媒体展示,新课教学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本中的三幅图片——手对瓶子的压力,压路机对路面的压力,钳子对核桃的压力,启发学生对他们三者共同点的描述,引出压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问题1: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分别作用在物体的哪个位置上?方向如何?在学生考虑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想法后得出压力的概念与特点。 小结:压力是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其特点是作用在物体表面,方向是与受力物体表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说明:根据直观的实例图形,分析归纳压力的定义与特点,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也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然后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压力的实例,在学生汇报他们的例子后,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常见的实例(如沙滩上的脚印、桌子上的一杯水等),引导同学们思考压力产生的效果是否都是可见的,影响压力产生效果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问题1:你能举出一些压力的实例吗?并分析他们的作用点和方向?问题2:压力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说明: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可将许多不可见的现象被同学们观察到,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

  3、实验探究,小组合作

  引导学生结合压力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并设计探究压力产生效果因素的实验方案,由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收集证据验证实验猜想并得出结论。(学生活动期间教师可适当参与学生活动中,做适当的辅导)

  (1)明确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本问题是在承接问题2的基础上提出的,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猜想假设:由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并交流压力作用效果的可能因素。此步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讨论交流的能力。

  (3)设计实验: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回顾控制变量法。经讨论,汇报实验方案,并进行生生评价,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最终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4)实验操作: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按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来验证猜想。

  (5)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完成教材中的表格。此步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6)交流评估: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各组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取长补短。此步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7)教师小结:得出实验结论。评价各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并提出改进意见。此步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说明:让学生在探究教学过程中领会探究的内涵,并学会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简单的探究过程与步骤。同时在学*过程中,进行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等途径达到共同进步,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叙述讲解,引出概念

  对上述探究结论进一步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时,又该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之后利用多媒体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小结: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注意:①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水*支持面上静止时F=G

  ②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或面积。

  ③单位统一

  N/m2单位:1帕=1牛/米2

  说明:本环节运用了类比的教学策略,可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而多媒体的运用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了解了压强的相关知识后,简单介绍帕斯卡生*。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史。

  5、随堂练*,深化理解

  用课件出示课本中例题,及时反馈同学们的学*情况,这有利于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例题:质量为60千克的人,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96厘米2.当他站在地面上时。脚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

  解:压力F=G=mg=60千克×9.8牛/千克=588牛,受力面积S=196厘米2×2=392厘米2=0.0392米2。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得P=F/S=588牛/0.0392米2=15000帕=15千帕

  答:人对地面的压强是15千帕

  说明: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动态把握学生学*情况。并针对检验结果做出相应的反馈。

  6、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增大压强,什么时候需要减小压强,举出一些实例。在学生回答后用PPT展示一些实例。然后由教师提问学生2个问题。

  问题1: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增大或减小压强?

  在学生思考回答后有老师做补充完善,得到增大或减小压强变化的方法。问题2:PPT中展示的实例是如何改变压强大小的?

  PPT中展示菜刀、靶子、骆驼、撬式起落架直升机,分别介绍各自的原理小结:

  问题1:增大压强的方法是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是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问题2:菜刀——减小受力面积,以增大压强、靶子——增大压力,以增大压强、骆驼——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压强、撬式起落架直升机——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压强。说明: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将所**用起来,发现身边的增大或减小压强的现象。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也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

  7、课堂小结,反思提高小结:

  1.压力的定义与特点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3.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和注意点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布置作业:完成书本第18页练*1-3题;

  八、板书设计

  压力和压强

  1、压力的成因: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力

  特点: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表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2、压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表面产生凹陷的效果

  3、压强:定量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或用字母表示P=F∕S单位:帕(pa)

  1Pa=1N/m2

  4、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压强》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学*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教法学法】对于压强的概念的引入采用教师启发式教学;对于压强的影响因素和定义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压强的计算采用讲授法及讲练结合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采用自主学*的方式。

  【教具准备】

  铅笔,海绵,压力小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察图片并欣赏音乐《脚印》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2.动手体验

  如图,两手指受压时的形变和感觉有什么不同?用力后又有何变化?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设计实验:

  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三、压强及压强的计算

  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都不同时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提示: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速度的?)

  师:总结比较压强大小时即不能够只比较压力,也不能够只比较受力面积,应比较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最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表示压强。

  板书: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说明: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下定义的研究方法。)

  例题:计算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水*地面的压强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通过问题和实例让学生总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压强?我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

  五、当堂练*

  1.冬天北方的河面结冰,某同学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突然发现冰面即将破裂,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原处站立不动B.立即改成单脚站立

  C.赶快向河岸跑D.就地伏下并向岸边爬行

  2.放在水*地面上的一个立方体的重力为8×103N,底面积为0.4m2,它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若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

  3.质量为100kg,底面积为2m2的木箱放在水*地面上,则地面受到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若把木箱放在面积为1 m2的桌面上,桌面全部被箱子盖住,桌面受到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

  4.某工厂要建造一个烟囱,设计总重是2×108N,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5×106Pa,则烟囱的基础面积至少是___________m2。

  六、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主要采取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取了几种思维程序?

  《压强》教学设计 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的实际知识水*,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主题。

  《压强》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以后学*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这一节内容着重学*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又从物理学*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方法,在以前的学*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中,学*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教学难点:影响压强的因素。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学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类比法、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教具学具:多媒体、海绵块、铅笔、啤酒瓶、水、烧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动画播放:冬天的北方,漫天雪花飘飘,大地披上了银装。想像一下,如果你在厚厚的积雪中行走,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甲:脚会陷到雪里,举步维艰。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陷到雪地里。

  师: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小聪在雪地里自由行走?

  生乙:穿上滑雪板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的朋友穿上滑雪板在雪地里自由行走、滑行。

  小实验: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端削尖的铅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生甲:食指感觉有点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觉得疼,肌肉凹得浅。

  师:你实验做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

  以上现象都是由压力产生的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压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压强等。

  二、新课教学:

  1.压力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生甲:人走过雪地为什么会留下脚印?生乙: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生丙: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生乙: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对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甲:人站在水*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桌面上时对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力。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入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课件播放: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总结: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生甲: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生乙: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有关。

  生丙: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可能都有关系。生甲: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比较压力作用下物体的凹陷程度的大小。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生甲:我们组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将啤酒瓶放在海绵上,受力面积一定,通过在瓶子中加水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从海绵的凹陷程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生乙:我们将瓶盖盖紧,保持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不变,通过倒放和正放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受力面积,从海绵的凹陷程度大小可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

  2.压强

  师:设疑:怎样方便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要取相同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利用“类比法”(与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及“比值定义法”等得出压强的概念。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生:可以说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教师归纳:

  (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压强的计算公式:P=F/S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40的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要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课件展示图片。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例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教师归纳:可从压强公式P=F/S分析: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三、作业课本P41

  板书设计

  9.1压强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Pa) 1牛顿/*方米=1帕斯卡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亲自观察和实验,经过分析归纳出物理概念,把学*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无疑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等智能因素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较紧,对压强计算花时较少,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类比还比较初步,这些只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加强。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压强教学反思9篇

  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压强,它是学*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基础。因此对压强的复*应是重点和关键。通过复*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努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探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与创新也应是本节复*课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为一节复*课,通过采用单元知识网络框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体系结构,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物理属性变化规律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知识框架学生对各个局部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讨论、探索,从而熟练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技能,详细总结本单元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思维过程。

  但不足之处,学生对浮力公式的掌握还不够熟练,有乱用公式的现象,今后要加大这方面的练*。

  通过这次研讨会使我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方法不改变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将势必要失败。当前提倡魅力课堂是很有必要的,眼下受环境的影响好多同学有厌学的心理,如何使课堂有魅力学生喜欢你的课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时一定要多思考如何在4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还能使学生积极的`参入,主动学*,在乐趣中获得知识,以达到学生快乐,课堂高效的目的,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1、一节课能做些什么?课后有老师提出我在和学生设计实验时怎么不考虑误差,我说:“如果我再考虑误差,这节课做得到吗?”很多老师在讲课时,总会发现讲的课中还很知识点没有讲到,主要是和某个教辅书上题目对应的方法或知识应该讲到。我想,每一节课题,让我们物理老师来说,可以拓展出很多知识内容题目出来,但这个课题的知识目标挖掘得那么充分,要一一实现,只有灌输,我们还哪有机会达成三维目标?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学,有时是该有取舍的,什么都想抓住到后来什么也抓不住。

  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我们提倡把学生当作有血肉个性的个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可是在交流中我感到,备课时很多人心里装的都是知识,唯独没有学生。如果老师每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来促进学生成长,一定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强。如何把知识准确而通俗地教给学生,每节课学生能学*到多少?他们有多大的成长空间。这是我们备课时特别要注意的事情。不要怕在形式上完不成教学任务,一定要让每节课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你什么都按部就班地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其实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常常听到老师们说:我们的学生太差了。学生从初二开始学*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我们的物理教学是生动活泼的还是枯燥乏味的?我们有没有关注孩子们学*时的感受。如果老师有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如果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我们可以花时间先把这个障碍帮学生扫清再进行教学,注意并赞赏学生的一丁点进步,让学生每节课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他们一定会用成长进步来回报老师。干脆不学*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让这个不学*的队伍变小,尽可能的小。

  4、下面是温洲瓯海区第二高级中学校长陈汉初的话,与大家共勉:

  ☆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更新,教育需要的是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凡的事情坚持做精就是不*凡,从预防做起,讲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朴实精致,让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就是追求零缺陷。

  ☆围绕零缺陷教育的三句话: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是零缺陷;要求每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药是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检验。

  ☆让学生学会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

  ☆思考在先,解决在先;标准在先,执行在先;估计在先,处理在先,多角度全方位预见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寻求解决的办法。

  (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

  (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能力选择学*,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

  (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活动中成长。

  压强是贯穿这一单元的主干,是本单元的学*重点。对初中学生学*难度比较大,原因是: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学*本单元知识又需要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衡等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答问题需要一定的分析表达能力。由于固体、液体、气体它们的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物态的压强量度和测量方法等都各不相同,那么,液体的压强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

  (1)明确引入“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理解压强的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相等的压力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日常生活中不少实例可以说明。为了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需要引入“压强”这一概念。

  (2)在讲压力概念时,可采用对比方法进行学*。如:将压力和重力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压力和重力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压力不一定是由物体的重力产生的,但将一个物体放在水*支撑面静止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的大小与物体重力的大小相等。在讲解时可以画力的示意图举例说明。如:手用力往墙上按图钉,墙壁受图钉尖的压力,压力方向与墙面垂直。施力者是图钉,受力者是墙壁,与图钉受重力大小无关。还可用列表说明,如:以放置在斜面上的质量为m的木块对斜面产生的压力为例,说明这两个力的区别。

  因此,放在水*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本身重力大小的事实,仅说明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方向相同,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3)明确由于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不同,因此在计算压力和压强时,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时,不但要总结一般规律,还要找出它们的特性,简化分析和计算过程。

  通过观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是物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实验,不能做实验可通过看VCD,让学生知道实验的过程和事实,使学生了解大气压强大小的由来,并记住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通过实例计算和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使学生感悟大气压产生的压力大小,并认识物理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对于气体的压强跟体积关系的实验是一个定性实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利用注射器做实验,还可以结合生理卫生课列举人的呼吸运动,联系胸腔、肺气压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

  通过钉床视频引入新课,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课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再通过歌曲《脚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再对此问题进行探究。进而得出压强的概念。

  在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的教学上,本节课没有采用根据公式p=f/s进行理论分析,而是通过书包带子比较宽,图钉尖比较尖等生活用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品出发,归结总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本节课内容较多,没有进行压强的定量计算。

  本节内容是在学*了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液体压强、气体压强与流 速的关系,它是第一单元的结束,也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实验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想想做做”引入课题,经过探究实验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再利用手工制作的飞机机翼模型探究飞机的升力是如何产生的,也就是结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进行“想想做做”中的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演示,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分析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

  实验探究较简单,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随手而来的器材,完全放手给学生。在学生得到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通过演示,将结论延伸到液体中,从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共有的 规律。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应用,学生可能想不到,可以练*的形式给出,让学生去分 析。飞机升力的获得也是探究实验结论的应用。机翼模型的制作可留作课下作业,制作竹蜻蜓或飞去来器,学生更感兴趣。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在球类运动中应用广泛,如果时间充 足,学生接受能力较高的话可作适当解释。

  教学过程力求气氛宽松,师生交互活动融洽,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在“玩”中学到知识。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还是后面学*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但在施教中引导学生时,没有及时把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联系结合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帮助学生构建压强概念,给学生自主学*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三、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这是一堂《压强》的复*课。《压强》这一章共有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和流体压强三部分组成。对于初三第一轮复*的具体情况,这节复*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知识兼顾全面复*,始终以压强的概念贯穿整节课,以之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课堂反馈,用以来达到提高复*教学的效果。在这节复*课中:

  1.成功运用了多媒体,有效的进行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在这节复*课中,我将*时的powerpoint演示课件改成prontpage的网络课件,让学生以上网的形式在网上自由浏览以达到自主学*的目的。由于是复*课,可以放手让学生复*自己薄弱的部分,这样既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演示时间,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将整个复*的知识网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时间充裕的学生还可以点击浏览相关的知识链接,在internet上了解更多的压强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的主体,有效利用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2.设计与生产生活有关的flash动画,让学生从实践中复*巩固本节的重点知识

  在复*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过程中,我选用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例如,锋利的刀口、铁轨铺枕木、骆驼的脚掌比较大等等实例,以flash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讨论其中的道理,自然而然的知晓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使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3.寻求实际与知识点的有效结合

  在复*到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我在网上搜寻并截取了一段关于龙卷风的视频,让学生亲眼见识到了龙卷风的威力。让学生很自然的想到这是空气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链接到飞机的外型与升力的关系。

  4.设计有答案提示的反馈练*

  在本节课最后,我精心挑选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练*题,这些*题都是当学生作出自己的答案之后会给出详细的分析是对还是错,完全让学生自主的学*,自己把握复*的深度。

  在这节复*课中,学生充分体会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能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网络教学中考虑到知识应用和链接的问题,却忽视了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互相结合,使学生课堂更加有效而丰富多彩。

  通过对压强、液体压强的复*,学生对压力、压强、液体压强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对重难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一是压力与重力两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对p=F/S与p=hg两公式的理解。

  通过课堂上知识回顾与归纳,重难点突破、易混点辨析,应用练*等环节的复*,觉得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应该能会正确应用。但通过作业反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仍将重力与压力混为一谈,不能区分,总认为无论容器形状如何,容器中所盛液体的重力等于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的错误观点。绝大部分学生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错误,值得任教者的反思。

  难道是在复*时没有给讲透彻讲明白,还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清,通过进一步的问卷调查发现,错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认真读题,马虎大意,做题不仔细导致错误,总认为压力就等于液体的重力,没有考虑到容器的形状即上大下小容器侧壁也承担了一部分液体的重力;二是基础中等的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区分清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对两个概念混淆不清,导致错误,尤其是不同形状的容器所所液体对容器底部了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三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做,原因也很简单,上课从来没认真听讲过,作业都是抄人的,他人错也就跟上错。针对以上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仔细、认真审的*惯,因为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前题;二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态度,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三是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多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四是在教学中多关注中等生和后进生,力争中等生通过复*能不断提高,使后进生也能学有所获,有所进步。

  总之,复*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水*的提高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才能使复*方法更加合理,成效更加显著。

  首先通过图片展示水坝上窄下宽,潜入海中不同深度时需要穿不同的潜水服,引出液体压强的概念,并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液体深度不同时压强可能不同,有助于学生体会学*液体压强的实际意义,调动学*的积极性。

  通过141页的迷你实验室小实验,让学生明确感受到容器侧壁也受到压强作用,并分析装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同样受到水的压力作用,因此水对容器底部也有压强。

  在探究液体压强的过程中,先进行理论推导,再实验验证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科学探究中的分析论证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液体压强的应用及传递,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出连通器的特点,以及帕斯卡原理的应用。

  本节课虽然知识点不多,但需要理解应用的多,且原理复杂,对于简单地应用学生基本能理解,但对于较复杂的设备,比如课本上的液压千斤顶图,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液体压强推导时有些同学不理解,在作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压强和压力概念混淆,密度的字符书写不标准,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应用起来不熟练,这些问题在*题课时都需要加以强调,尤其注意对学生良好*惯的养成。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压强》教学设计3篇

  一、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

  三、主题

  压强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六、设计者

  雁鸣湖中学慕智勇

  七、目标确定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八、教材分析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由“压强”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又从物理学*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节内容集情感体验、实验探究、计算、应用于一体,涉及的知识多、综合性强。

  九、学情分析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十、学*目标

  (一)能举例说明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能熟练应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会解释和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十一、评价任务

  (一)通过图片、学生举例和列表格的方式来检测目标一达成

  (二)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来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三)通过例题和学生练*来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点

  复*提问

  展示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目标(一)压力

  1、什么是压力

  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目标(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目标(三)

  1、压强计算公式

  2、*题练*

  目标(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题检学部分

  作业展示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1、播放本节节首图。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

  1、师生共同分析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表面受到压力的情形,并画出表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问:它们所受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2、总结什么是压力及相关知识:

  (1)压力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作用点:被压物体的表面。

  (3)压力方向: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内部。

  (4)压力产生条件:物体之间接触且互相挤压(压力本质是弹力)。

  3、请同学们分别画出上面几种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4、讲述并总结压力和重力的关系:

  5、演示:压气球。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使物体发生形变)

  6、演示:指导学生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压气球,观察形变程度。问:形变程度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7、指导学生按图所示用笔尖和笔尾扎手。问:两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8、讲述受力面积,了解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9、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有关内容,认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2)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本实验中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海绵的形变程度)

  ②甲图和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③乙图和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3)总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10、讲述:根据实验结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要比较压力,又要比较受力面积。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11、指导学生根据压强定义并利用课本写出压强公式:p=F/S

  认识各字母的含义。

  12、(1)指导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计算:一辆推土机重200000N,两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5m2,求推土机对水*地面的压强是多少?推土机每*方米对水*地面的压力是多少?

  (2)讲述:

  ①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Pa),1Pa=1N/m2

  ②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的压力。

  13、师生共同分析解答课本第31页例题。

  14、提出问题:

  (1)钉子、缝衣针为什么要做得很尖?刀刃为什么要磨得很薄?

  (2)铁轨下面为什么要铺放枕木?推土机为什么要装宽大的履带?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液体的压强》教学反思3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视频展示为主,使学生得到很多感性认识,尽最大可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教学条件。

  教学中师生互动性比较好,学生勤于思考、积极讨论分析、主动回答,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和提高。 复*上节教学内容,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固体压力有一定的`作用效果,液体也有重力,也应对杯底有压力,那么怎样更明显的观察到它的作用效果—压强,合理过度引发学生思考,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教学过程中,整体思路清晰,语言比较准确,使学生分析、判断有明确地方向。强调深度概念应为到自由液面的竖直高度,深度不是高度。

  注重讲练结合,让学生对知识及时吸收、内化。

  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内容多,过度快,应再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时间,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2、在讲解P=ρgh时,讲解液体压强与密度关系时没有强调同一深度压强相等。

  3、有个*题难度偏大,学生讨论、回答、修订时间较长。

  4、由于实验器材不足,授课中不能采取分组探究实验的方法展开教学,

  这是一堂集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多点开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所体会。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时间超过规定要求。

  2、没有板书,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的感知水*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压强教学反思认识液体教学反思

  探究性学*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本节安排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活动。

  探究性活动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因此本节课重要性显而易见。

  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猜想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注意使用“控制变量法”,讨论完后又让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互相点评并完善。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能够保持较深的记忆。

  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1)、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前,应注意U形管两侧的液面不能出现高度差。

  (2)、测定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时,一定要使金属盒保持在同一深度处。

  (3)、本实验中,在压强计的探头插入水中由浅入深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U形管中两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在测定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而转动压强计的探头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是否改变。

  方案成熟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巡视并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各组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派代表汇报。充分体现了的导演作用,学生当好演员。

  有待探讨的:

  1、学生探究实验的时间少了些。

  2、学生小组的人员(6人)多了些。

  3、同一深度时的压强,各个方向实验现象不明显

  4、盐水密度不太浓,实验现象也不明显,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压强教案 (菁华5篇)

  [设计理念]

  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特在课本P81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本节课学*,要求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认识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本节课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经验的相关情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获得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学*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理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知道探究学*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压强计、盛液筒两个、小烧杯两个、水、盐水。

  学生用:盛液筒、压强计、玻璃管、橡皮膜、水、盐水。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是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两个因素。

  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是由于茶杯受到重力作用,并提问:液体也受到重力,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

  2、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气炎热,不少同学喜欢游泳,当你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提出探究课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情景进行猜想,通过实验得出初步结论

  1.上述实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对人有没有压强?水对池底和游泳池侧壁有没有压强?

  现在,我们把游泳池搬到课堂上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底部扎有橡皮膜的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块小橡皮,让学生观察底部橡皮膜的形变。

  2.教师提问:用这样的一个器材如何研究液体对容器底部有没有压强?学生回答后,设计实验验证,将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检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怎样用一种器材来探究液体对容器侧壁有没有压强呢?按照学生回答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在侧壁开口的玻璃管的侧壁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并向其中倒水,让学生从看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并进一步分析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

  3.教师问:刚才我们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向大家介绍一种仪器——压强计。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压强计。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橡皮膜上承受的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若两次高度差相同,则说明橡皮膜承受的压强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转动橡皮膜的朝向,看两边的高度差有无变化。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三、学生分组探究,验证猜想

  前面,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两条初步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橡皮膜有时候凸出得多,有时候凸出得少,这说明液体压强有大有小,那么,液体压强的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三:当洪峰来临,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有时会发生决堤的事故。

  1、学生讨论

  从日常生活的事例出发,利用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教师板书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猜想,比如:

  (1)与深度有关

  (2)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或与其它的一些因素有关

  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教师进行整理,用实验的方法,或其它的方法进行筛选、整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的猜想,都是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不管猜想正确与否,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检验猜想

  (1)教师介绍实验桌上的器材。

  (2)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根据猜想选择某一课题进行实验,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查,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并强调合作学*,通力协作的重要性。

  四、交流评价,总结出变化规律

  1、各小组派代表将实验记录结果用投影仪展出,交流经验成果,教师对每一组学*的效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各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实验结论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提出部分实验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应用的改进意见。

  3、在屏幕上逐条显示本节课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五、拓展训练

  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可以解释、解决很多生活以及技术上的问题。

  1、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投影显示潜水服,提问:在不同深度潜水时,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潜水服对装备的要求不同?

  3、工程师把拦河坝设计成什么形状?为什么这样设计?当洪峰来临时,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超过警戒水位时,为什么有可能发生决堤的事故?如何防止?

  用多媒体课件显示相关资料:1998年洪水过后,荆江大堤的相关堤段进行了整险加固,使重点堤段的防洪能力从五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六、课堂小结与评价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和评价,谈学*体会。学生的学*收获,可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进行交流。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学*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控制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教学教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本身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分组练*法、练*题法等多种方法教学。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讲解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课的学*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兴趣。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组织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统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示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在此突出强调这是本节课学*的主题(板书标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再次交代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公式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业名称: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本着对忠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理解,此时我将结合书上例题,来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化理解。并且结合生活实例,比如铺铁轨要用宽大的枕木,来说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

  【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生生总结,师生总结的方式,来使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最后结合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实例我们是采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原理,以此作为小结作业,来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持续学*物理知识的兴趣。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评讲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砝码和放上两个砝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2,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

  提示:在做练*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末复*时进行,以免充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2”或“毫米2”换算成“米2”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教学过程

  一、复*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生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三、巩固练*(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尖嘴变钝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题第5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过程

  老师复*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

  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

  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1~2个例子。

  2.把章后*题第1、2、3题做在作业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以练*、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设计理念]

  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特在课本P81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本节课学*,要求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认识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本节课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经验的相关情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获得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学*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理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知道探究学*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用具]


压强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压强教学设计合集10篇

  第九章

  第1节压强

  教

  学

  设

  计

  学校:古浪县定宁初级中学科目: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师:刘彦文

  日期:20xx年4月11日

  【课题】第九章第1节压强【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

  提出问题:两个手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

  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再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压力的效果相同吗?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带领学生分析

  引导: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

  二、新课讲授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首先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觉得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么?

  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分别研究两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呢?我们把压力作用面积叫做受力面积。 PPT展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得到实验结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引导:

  从刚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么办?

  那要是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么办?在前面的学*中有没有能借鉴的方法。非常好。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p。 FS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提出问题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特别是压强知识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1 Pa表示物体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PPt展示例题

  水*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 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 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引导学生完成计算,纠正计算过程中错误(过程略)提出问题

  拖拉机在泥泞的田里工作,为了不陷进土里,我们用了什么办法减小它对地面的压强的?类似的事例你还知道哪些?

  展示各种减小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提出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坐软沙发比坐硬板凳要舒服呢?展示各种增大压强的事例,带领学生分析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而形成压强的概念,并讨论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四、反馈练*

  1.如图所示,A、B、C三个实心物体的体积、密度均相同,它们对水*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A、FB、FC,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pA、pB、pC。则三个压力的大小关系是

  ,压强自大到小的顺序是

  。

  2.人在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与人站立在地面时相比较( ) A.压力不变,压强改变

  B.压力不变,压强不变

  C.压力改变,压强改变

  D.压力改变,压强不变

  3.小丽买了一只西瓜,她用塑料袋提回家,走了没多远,就感到手被塑料袋勒得很痛,根据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请你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压强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二、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pF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S。

  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单位:

  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2.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六、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2.了解打气筒的构造和原理。

  3.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定量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打气筒的工作过程的叙述。

  (四)教学过程

  一、前言

  前几节课我们学*了大气压强,即包围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的压强,今天我们介绍某一容器中的气体的压强。所谓某一容器内的气体的压强,例如一个乒乓球内的气体、自行车胎内的气体的压强。

  二、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1.实验。我们先做一个实验。这是一个注射器,活塞位于筒的中部,用手指堵住前端的小孔,这样筒内就封住了一部分空气,空气跟外界隔绝。这些气体就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现在,我们向前推活塞,筒内的定量气体的体积变小,手指有什么感觉?(请几位同学试试看)。这个实验说明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向后拉活塞,手指有什么感觉,怎样解释。

  2.实验。拿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插入装有水银的容器内(边讲解边演示)。用手指堵住上口,管内封住了一些空气,而且这部分空气的质量是不变的。请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这段空气柱的长。管内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将管轻轻上提,下口仍在水银面下,我们看到管内水银面上升,说明管内气体的压强变小了。再用刻度测量空气柱的长度,显然气体的体积增大了。

  3.这两个实验中的气体温度没有变化。可见,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4.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得到应用。我们人体的呼吸就是这个道理。

  人吸气时,胸部扩张,肺泡同时扩散,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体压强变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大气压将新鲜空气压入肺中。呼气时则相反。胸部收缩,肺容积减小,肺内气体压强增大,超过了外界大气压,肺中的一部分气体呼出体外。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胸部肌肉的力量,有利于增大肺的收缩和舒张,对增大肺活量和改善呼吸大有好处。

  三、打气筒

  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还应用在打气筒、抽气机、空气压缩机和喷洒农药的喷雾器上。

  这是一个打气筒,将它拆开,我们发现它的构造很简单(边讲边拆)。在金属圆筒中有一个活塞,活塞上安装一个橡皮圆盘,俗称皮钱。它和金属筒之间有空隙。活塞下压时,活塞下的定量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增大,橡皮盘紧贴筒壁使气体不能漏出,较大的压强冲开轮胎的气门芯进入轮胎。活塞上提时,活塞下边的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筒外的空气顺着橡皮盘周围的缝隙进入活塞下边。这样往复运动,可以将大量的空气打进轮胎(学生叙述)

  根据打气筒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可知,打气筒中的关键部件是橡皮盘,它必须大小合适、且成凹形。这为我们维修打气筒 提供了线索。

  打气筒可以使定量气体的压强增大到三个大气压,要得到压强更大的压缩空气,应使用空气压缩机。我们这里只简单介绍压缩空气的应用。

  四、压缩空气的应用

  在很多机器设备上都要使用压缩空气,矿山上用压缩空气开动风镐、风钻,电车和汽车用压缩空气开关车门;火车上用压缩空气制动等等。

  请大家看课本第137页的图。这是利用压缩空气制动的示意图。我们应练*看这种机器的示意图。能根据*面图想象出立体实物,根据静止情况想象出工作时的运动情况。

  1.我们先看构造。 给大家一分钟,能记住它。(学生回答)

  2.再看图,分清哪些部件是静止的,哪些部件是可动的。(学生回答)

  3.可运动的部件怎样动(学生回答)。

  4.谁主动、谁被动(学生回答)

  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认真阅读课本第137页,结合示意图填空。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重点是一定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以及应用这个道理制成了打气筒。并介绍了压缩空气的应用。

  六、作业

  1.叙述打气筒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2.复*利用压缩空气制动的过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中,学*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另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强概念的学*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细沙、图钉、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会有大有小,我们称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观看图片1:描述你看到的现象。

  图1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吗?压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吗?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引导学生按图2实验:

  思考:这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吗?

  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相同吗?哪一个大些?

  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观赏、体会。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现象: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在雪面上自由自在地滑动。

  两个人对雪地有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雪地形变。两个小朋友体重相同,压力大小相同,但两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这是由于他们与雪地的接触面积不同引起的。所以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有关。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手指形变。两个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但两个手指形变的程度不相同。与笔尖接触的手指形变更大些。用力稍大些,手指感觉更痛。压力的作用效果应该与接触面积和压力都用力稍大些,手指感受有关。

  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兴趣。

  有意识地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进一步拉*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压强

  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现有如下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试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教师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时注意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体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怎样改变压力大小?

  怎样改变受力面积大小?

  设计和进行实验时要控制哪些变量?

  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给他起个新名字叫压强。

  思考: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运用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给压强下一个定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

  根据压强的公式,压强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为了纪念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我们把N/m2用一个专用名称代替:帕斯卡(Pa)。

  1Pa=1N/m2

  1Pa表示物体每*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将一张报纸对折一下,*铺在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 Pa。

  投影课本中的例题,建议学生做后教师再讲评,从解题思路、书写格式、公式运用上,给予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积极参与教学。在活动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学生选择按照教科书所示的实验进行实验。

  实验1:把小桌桌面朝上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2:在小桌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3: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被压下的深浅。

  实验1和2中,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1和3中,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海绵被压下的深浅不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

  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压强的公式为:

  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

  P──压强──帕(Pa)

  F──压力──牛(N)

  S ──受力面积──*方米(m2)

  锻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归纳能力。

  设计并进行实验时有意识地利用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

  使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有基本的认识。

  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让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1.减小压强的方法

  讲述: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因此需要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你知道人们在造房子时是如何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的吗?

  学生讨论得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减小压强的例子?

  2.增大压强的方法:

  思考:你站立在地面上,怎样才能很快地使地面受到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两倍?

  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

  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

  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学生举例:履带拖拉机有宽宽的履带、骆驼有宽大的脚掌、钢轨铺在枕木上等。

  学生思考后回答:只要抬起一只脚。根据压强的公式,人对地的压力不变,抬起一只脚时与地的接触面积减小一倍,对地的压强就增大一倍。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兴趣。

  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

  联系自身创设情景,容易让学生感觉物理真实地就在自己身边。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一、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压强”是压强概念的巩固和延伸,也为下一章学*“气体浮 力”作必要的准备。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了压强,液体的压强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某些知识的转移和类比作了铺垫。本章内容的编排是在认识大气压强存在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因此符合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4.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

  思想目标:

  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四、教材的看法:

  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117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过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却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

  五、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

  六、教学过程安排: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

  1.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①. 出示思考题:

  把一块硬币放在*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然后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解释,让学生观察。

  演示:

  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②.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是什么?

  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

  2.大气压强(约15分钟)

  ①. 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②.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

  ③ .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④.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教师控制场面)。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⑤.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⑥.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即课本图11-4)。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教学。

  3.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

  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压可支持一量筒水,那么到底大气压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大气压的值,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ρgh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

  ①. 介绍实验装置。

  ②. 模拟操作过程。

  ③. 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④.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⑤.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

  因此可得出:

  P大气=ρ水银gh=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105帕。

  ⑥.讲述大气压1.01×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

  4.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①.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②.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

  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

  5.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

  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物理的重要手段。

  作业:练*1、2、3。

  《压强》教学设计

  葫芦岛市第六初级中学李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2、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掌握控制变量法;

  3、通过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提问、猜想、实验和分析数据、总结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具准备:

  课件、气球、针、铅笔、小刀、橡皮泥、勾码、弹簧测力计、细绳、长方体木条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一只充满气的气球,分别用手掌手指按压,并没有破,用一根小针轻轻一碰,破了,思考: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不同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的作用效果

  播放幻灯片,看图片:蝉能将口器插入树皮中,骆驼能行走在沙漠中,水杯放在桌面上,用手指向墙面按图钉,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力的作用方向都是垂直于物体表面的;都使物体发生了形变。

  提出压力的概念,教师才此期间强调压力不是重力,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带领学生用铅笔的笔尖和笔尾感受压力的不同效果提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的接触面积和施力的大小有关

  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学生自主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反馈,用时十分钟左右)

  鼓励几个小组上前演示(学生展现个人风采,增强自信),总结结论。

  (二)压强

  通过数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压强的表达式

  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牛每*方米表示1*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因为压强单位很小,压强常用单位还有:百帕、千帕、兆帕,举例:一张报纸*铺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就有0.5帕,一粒西瓜子放置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就有20帕等

  例题练*PPt(学生通过练*将公式与实际联系起来,巩固知识点)

  (三)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老师提出问题:利用橡皮泥和小刀,在橡皮泥上切一刀,怎么才能使橡皮泥对桌面的压强减小一半?(学生设计实验,并到前面演示,通过这个实验,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学生讨论怎样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用时四分钟左右)。教师总结: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2)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3)既增大压力同时又减少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

  (1)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2)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3)既减小压力同时又增大受力面积

  这节课,从压力的作用效果认识了压强这个物理量,并且利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比值定义法得出了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学生亲身验证了一下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扣题)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课前的现象(学生解释),教师说明,任何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增大压强,而有的时候需要减小压强,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辨别并说明都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

  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

  3、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当堂练*

  设计关于压力作用效果、压强、及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方面的练*题,巩固新知识点,用PPt展示。

  五、

  作业

  探究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实例,举出五个以上实例并说明运用了本节课的哪部分知识。

  六、

  板书设计

  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公式:

  单位:帕斯卡(Pa)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连通器原理

  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连通器里装同种液体各液面静止时相*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希沃功能的手机同屏功能,展示录制的实验)

  通过导管从四楼向一楼的压得很扁的水瓶注水,观察瓶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说明:水对容器底,容器壁有压强。拓展:水柱很深,高达10米,产生的压强很大。

  (组织学生讨论)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并且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二、进行新课水对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水的内部是否有压强?有。为什么说有?

  就像我们在吃火锅时,在中间有一个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开了。假如设想一下,把隔板的一边的水拿走,另一边的水对侧壁就有压强。因此,我们都同意当隔板还在时,两边的水对它有压强,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内部有压强。

  (一)提出问题

  液体压强有什么规律?或者说,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引导类比

  咱们先看能不能把液体分成若干小液滴,(边画示意图,边讲解)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

  在这个描述中,关键词是“大量、密集”。

  1、直接类比

  请找出日常与“大量、密集”有关的事物,请同学们想得越多越好,尽可能多地告诉我。

  街上走的人群、乱哄哄的苍蝇、箱子中的苹果、一袋子大米??我们从一大箱苹果开始研究。

  2、拟人类比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苹果,被装在箱子中。这时,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难、愤怒、受到挤压、挣扎、无奈??3、象征类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无奈地承受。现在以“无奈地承受”为题,说说日常哪些现象是这样的?

  在圈中的羊、在网中的鱼、同学们的学*状况??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我们学*状况是如何无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如家长、同学、亲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对于个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样的成绩在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校感觉也不同。

  可见,由于学*的状况造成的无奈与压抑,来自各个方面,并与名次、学*环境都有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在以上的这三个环节中,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三)适用问题

  对应学*的无奈,你能否体验液体中的每个液滴的感受?每个小液滴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小液滴所在的位置(深度)有关,也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四)找到方案或建立假说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五)检验论证

  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压强是相等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六)评估

  今天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实验:①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②操作中有没有失误?③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知识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材料,了解液体压强规律的应用(边阅读,边讨论)。

  请一位同学说明什么是连通器?举几个连通器例子。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发现法”“做中学”“思中学”“说中学”“练中学”是新课改中常见的词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内在的宗旨都是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为了实现课堂互动,让学生快乐学*、学会学*。由于水银对人体有害,“大气压强”一节的实验多为讲解实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实现师生互助,达到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对于本节的教学,对学生提出课前预*要求:

  1、根据课文的描述,做一做皮碗实验和水杯实验,初步体会实验原理、产生问题;

  2、观察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

  课堂上,我将其分为四部曲:

  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

  具体的处理方法:

  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家里做了实验,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想法?(大约2分钟的发言时间)教师对讲得好的进行表扬,对讲得不怎么好的进行鼓励,调动积极性。

  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

  (一)大气压强概念的得出

  1、学生做皮碗实验(如图1),思考是什么力量吊起了钩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皮碗和钩码,就只有空气!这个力量一定来自空气。那为什么要挤压皮碗呢?学生会谈很多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动画分析讲解(图2),得出a中大气对皮碗有向上的压力f;b中大气对皮碗有向右的压力f,在f的作用下,玻璃和皮碗间产生一个摩擦力f,f等于皮碗和钩码的重,从而得出大气压强的概念。

  2、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还有哪些实例?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的发言后,请两位学生分别演示书上的“水杯实验”和“鸡蛋实验”,再一次分析原因。

  3、教师指出: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很多,但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多媒体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踊跃争取动手,此时,可趁机提问:①怎么做这个实验?②为什么要将里面的空气抽掉?实验完毕后,再请学生讲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求证,大胆实践。

  4、思路拓展:为什么大气有压强?为什么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了

  对比液体产生压强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空气受重力作用,所以能产生压强,空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结论。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提问:我们怎样才能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值呢?要用到什么器材?(猜想)

  2、演示(图3)实验:将玻璃瓶灌满水,再倒过来,看到什么现象?水受重力的作用,但没有往下流,一定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作用只能是来自大气压。将瓶子灌满的目的是什么?再将玻璃瓶换成1米长的玻璃管,用水灌满后倒放在水槽里,看到水还是没有流下来。那么,是不是不管玻璃管多么长,水都不往下流呢?究竟大气压能支待多高的水柱?(引出话题,进一步猜想)

  3、介绍托里拆利和托里拆利实验: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动画,边演示边讲解。

  4、我们怎样将大气压强计算出来呢?

  水银产生的压力与大气压力*衡,将大气压强转化为水银的压强来计算:

  p=p0=ρ水银gh

  5、这里是采用转化和替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算一算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由此知道如果用水来做这个实验有难度。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一)托里拆利实验的拓展

  1、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又怎样检验空气是否排尽?

  2、玻璃管的粗细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3、如果将玻璃管往上提1cm或往下压1cm,但管口都不离开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高度差有没有变化?如果将玻璃管倾斜呢?为什么?

  4、如图4,a中在玻璃管顶端a处开一个小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b中如果在玻璃管中间b处开一个小孔呢?

  5、如图5,如果当时的

  大气压是72cm水银柱,a中a点的压强是多少?b点的压强又是多少?b中玻璃管顶端受到多大的压强?

  (二)计算问题拓展

  1、能不能用公式p=ρ空气gh来计算空中某点的压强?为什么?

  2、假定当地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塑料吸盘的半径是10cm,塑料吸盘吸在天花板上(不考虑吸盘的质量),下面能吊多重的物体?

  3、假定地面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地球的半径是6400km,地球上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

  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

  这一部分尽量由学生完成,教师提示、鼓励。在这里就略写。

  1、学生活动:总结本节内容,相互补充,形成本节知识体系。

  2、学生活动: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结语:生活处处皆物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多想方法,大胆实践,就能学好学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

  2.了解打气筒的构造和原理。

  3.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定量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打气筒的工作过程的叙述。

  (四)教学过程

  一、前言

  前几节课我们学*了大气压强,即包围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的压强,今天我们介绍某一容器中的气体的压强。所谓某一容器内的气体的压强,例如一个乒乓球内的气体、自行车胎内的气体的压强。

  二、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1.实验。我们先做一个实验。这是一个注射器,活塞位于筒的中部,用手指堵住前端的小孔,这样筒内就封住了一部分空气,空气跟外界隔绝。这些气体就是一定质量的气体。现在,我们向前推活塞,筒内的定量气体的体积变小,手指有什么感觉?(请几位同学试试看)。这个实验说明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向后拉活塞,手指有什么感觉,怎样解释。

  2.实验。拿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插入装有水银的容器内(边讲解边演示)。用手指堵住上口,管内封住了一些空气,而且这部分空气的质量是不变的。请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这段空气柱的长。管内气体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将管轻轻上提,下口仍在水银面下,我们看到管内水银面上升,说明管内气体的压强变小了。再用刻度测量空气柱的长度,显然气体的体积增大了。

  3.这两个实验中的气体温度没有变化。可见,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4.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得到应用。我们人体的呼吸就是这个道理。

  人吸气时,胸部扩张,肺泡同时扩散,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体压强变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大气压将新鲜空气压入肺中。呼气时则相反。胸部收缩,肺容积减小,肺内气体压强增大,超过了外界大气压,肺中的一部分气体呼出体外。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胸部肌肉的力量,有利于增大肺的收缩和舒张,对增大肺活量和改善呼吸大有好处。

  三、打气筒

  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还应用在打气筒、抽气机、空气压缩机和喷洒农药的喷雾器上。

  这是一个打气筒,将它拆开,我们发现它的构造很简单(边讲边拆)。在金属圆筒中有一个活塞,活塞上安装一个橡皮圆盘,俗称皮钱。它和金属筒之间有空隙。活塞下压时,活塞下的定量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增大,橡皮盘紧贴筒壁使气体不能漏出,较大的压强冲开轮胎的气门芯进入轮胎。活塞上提时,活塞下边的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筒外的空气顺着橡皮盘周围的缝隙进入活塞下边。这样往复运动,可以将大量的空气打进轮胎(学生叙述)

  根据打气筒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可知,打气筒中的关键部件是橡皮盘,它必须大小合适、且成凹形。这为我们维修打气筒 提供了线索。

  打气筒可以使定量气体的压强增大到三个大气压,要得到压强更大的压缩空气,应使用空气压缩机。我们这里只简单介绍压缩空气的应用。

  四、压缩空气的应用

  在很多机器设备上都要使用压缩空气,矿山上用压缩空气开动风镐、风钻,电车和汽车用压缩空气开关车门;火车上用压缩空气制动等等。

  请大家看课本第137页的图。这是利用压缩空气制动的示意图。我们应练*看这种机器的示意图。能根据*面图想象出立体实物,根据静止情况想象出工作时的运动情况。

  1.我们先看构造。 给大家一分钟,能记住它。(学生回答)

  2.再看图,分清哪些部件是静止的,哪些部件是可动的。(学生回答)

  3.可运动的部件怎样动(学生回答)。

  4.谁主动、谁被动(学生回答)

  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认真阅读课本第137页,结合示意图填空。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重点是一定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以及应用这个道理制成了打气筒。并介绍了压缩空气的应用。

  六、作业

  1.叙述打气筒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2.复*利用压缩空气制动的过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一、教材来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

  三、主题

  压强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六、设计者

  雁鸣湖中学慕智勇

  七、目标确定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八、教材分析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节由“压强”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又从物理学*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节内容集情感体验、实验探究、计算、应用于一体,涉及的知识多、综合性强。

  九、学情分析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老师要提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多样的实验器材)。另外本节可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十、学*目标

  (一)、能举例说明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能熟练应用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会解释和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十一、评价任务

  (一)、通过图片、学生举例和列表格的方式来检测目标一达成

  (二)、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来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三)、通过例题和学生练*来检测目标三的达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修改点

  复*提问

  展示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目标(一)压力1.什么是压力

  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目标(二)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目标(三).1、压强计算公式

  2、*题练*

  目标(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题检学部分

  课堂小结

  作业展示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1.播放本节节首图。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想想议议”。

  1.师生共同分析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表面受到压力的情形,并画出表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问:它们所受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2.总结什么是压力及相关知识:(1)压力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2)压力作用点:被压物体的表面。(3)压力方向: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内部。(4)压力产生条件:物体之间接触且互相挤压(压力本质是弹力)。

  3.请同学们分别画出上面几种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4.讲述并总结压力和重力的关系:

  5.演示:压气球。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使物体发生形变)

  6.演示:指导学生分别用较小的力和较大的力压气球,观察形变程度。问:形变程度与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7.指导学生按图所示用笔尖和笔尾扎手。问:两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8.讲述受力面积,了解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9.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有关内容,认识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2)思考、讨论并回答:

  ①本实验中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海绵的形变程度)

  ②甲图和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③乙图和丙图相比,哪个因素相同?哪个因素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3)总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10.讲述:根据实验结果,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要比较压力,又要比较受力面积。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11.指导学生根据压强定义并利用课本写出压强公式:p=F/S

  认识各字母的含义。

  12.(1)指导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计算:一辆推土机重200000N,

  两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5m2

  ,求推土机对水*地面的压强是多少?推土机每*方米对水*地面的压力是多少?

  (2)讲述:①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Pa),1Pa=1N/m2

  ②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的压力。

  13.师生共同分析解答课本第31页例题。

  14.提出问题:(1)钉子、缝衣针为什么要做得很尖?刀刃为什么要磨得很薄?(2)铁轨下面为什么要铺放枕木?推土机为什么要装宽大的履带?15.老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对物体的压强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任何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破坏(例)。

  1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和32页有关内容,回答:哪些地方要增大压强?哪些地方要减小压强?各用什么方法?17.总结:(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18.讨论:为了把菜切断,可以用力切,也可以把刀磨一磨,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利用公式讲述,在压强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省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