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名言优选【10】份

首页 / 名言警句 / |

  劝学的名言 1

  1.学*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2.学*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的自我概念。——布鲁姆

  3.读书的作用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6.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7.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8.学*外语并不难,学*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9.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10.学*有两忌,自高和自狭。——书摘

  1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2.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13.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迅速地办事。——歌德

  14.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15.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和实践。——吴玉章

  劝学的名言 2

  1、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2、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4、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布封

  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6、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幺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7、你热爱生命吗?那幺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8、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地夺走青春的容颜,但却给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严,这是任何顺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

  9、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10、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11、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12、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13、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14、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

  15、学*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16、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17、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18、学*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19、岁去弦吐箭。——孟效

  20、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2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2、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23、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24、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海伦·凯勒

  25、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

  26、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27、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迅速办事——歌德

  28、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小塞涅卡

  29、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0、学*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3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2、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33、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34、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3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6、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37、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勒

  38、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39、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0、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41、谁对时间最吝啬,时间对谁越慷慨。要时间不辜负你,首先你要不辜负时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42、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

  43、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4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5、重复是学*之母。——狄慈根

  46、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47、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48、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9、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50、混混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

  51、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52、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53、一个人可以失败很多次,但是只要他没有开始责怪旁人,他还不是一个失败者。

  54、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稳定冷静,学*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56、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57、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58、一分钟一秒钟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我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59、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60、人生的奋斗目标决定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61、只有每天再度战胜生活并夺取自由的人,才配享受生活的自由。

  62、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6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罗曼·罗兰

  6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65、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

  劝学的名言 3

  1、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荀子 《大略》

  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作者:朱熹 出处:《劝学》

  3、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作者:颜真卿 出处:劝学

  5、非非?恶」「是是行善」是普世修身道德规范 ——荀子 《荀子——修身篇》

  6、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出处:《荀子劝学》

  7、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荀况

  8、恶之者众则危 ——荀子 《荀子·正论》

  9、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况 《荀子·修身》

  1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出处:荀子劝学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 《劝学》

  12、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荀子 《不苟》

  13、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作者:荀子 出处:劝学

  1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作者:荀子 出处:荀子劝学

  15、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荀子

  16、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熟能生巧,业精于勤荒于嬉。出处:古今贤文劝学篇

  1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处:荀子劝学

  18、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作者:荀子 出处:荀子劝学

  19、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 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呜呼老矣,是谁之愆?作者:朱熹 出处:劝学文

  20、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出处:《荀子劝学》

  21、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

  22、学至乎没而后止。 学* 到 生命 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作者:荀子 出处:劝学

  23、兵事以民为本 ——荀子

  24、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出处:荀子劝学

  25、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作者:朱舜 出处:水集劝学

  2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27、事师之犹事父也。出处:《吕氏春秋劝学》

  28、学乃身之宝,儒为*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出处:《神童诗劝学》

  2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3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出处:《荀子劝学》

  31、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出处:《荀子劝学》

  32、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荀子

  33、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 ——荀子 《荀子·王制》

  34、青春 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作者:唐孟郊 出处:《劝学》

  35、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荀子

  3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 《荀子·劝学》

  37、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者:荀子 出处:劝学

  38、君子之学业,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业,以为禽犊。作者:荀子 出处:劝学

  39、朴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 ——荀子 《荣辱》

  40、更多请关注:最佳 关于 团队 的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作者:孟郊 出处:劝学

  41、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况 《荀子》

  4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劝学》

  43、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荀子

  44、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出自王勃《滕王阁序》 意思是:早年的时光已然逝去,如果能够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图强,并没有晚。

  45、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 闪$点情 话网)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况

  46、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跬(kuǐ)步辍(chuò绰) ——荀子 《荀子·修身》

  47、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

  48、志士惜日短。 愁人知夜长。 傅玄 《杂诗》

  49、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作者:荀子 出处:荀子劝学

  50、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出处:《荀子劝学》

  5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劝学的名言 4

  1.学*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2.学*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的自我概念。——布鲁姆

  3.读书的作用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6.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7.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8.学*外语并不难,学*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9.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10.学*有两忌,自高和自狭。——书摘

  1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2.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13.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迅速地办事。——歌德

  14.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15.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和实践。——吴玉章

  劝学的名言 5

  1、谚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使之易*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劳馔,欲暖而惰裁衣也。颜之推

  2、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D?D?D陆九渊

  4、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6、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 ----孟德斯鸠

  7、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 朗费罗

  8、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莎士比亚

  9、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赫尔岑

  10、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苏格拉底

  11、要到书林中徜徉。中外古今的文明成果,我们都应有分析、有鉴别、有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刘心武

  1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13、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5、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 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16、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多练多乖,不练就呆。

  17、书给人以优点,人从书中得益。陈伯吹

  18、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 伦

  20、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21、读书是学*,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2、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23、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

  24、一个不想?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 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25、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2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的名言 6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一辈子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劝学的名言 7

  1、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英国)谚语

  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书是灵魂最好的麻醉剂。——钱伯斯

  6、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清)王豫

  7、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识。——培根

  8、谬误百出的书可能是本有趣的书;而一点谬误都没有的书也许是本十分乏味的书。——哥尔斯密

  9、经常不断地学*,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高尔基

  10、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严文井

  11、书籍应有助于达到以下四个目的中的一个:获取智慧,变得虔诚,得到欢乐,或便于运用。——德纳姆

  12、读书是最好的学*。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13、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王夫之

  14、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别林斯基

  1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6、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子

  17、进学致和,行方思远。——字严

  18、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0、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

  21、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莎士比亚

  2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清)章学诚

  2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5、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清)王永彬

  26、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27、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8、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爱迪生

  2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0、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3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2、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33、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

  3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5、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36、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38、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元)许名奎

  39、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黑德斯

  40、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

  41、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42、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43、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44、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4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4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47、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

  48、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49、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富兰克林

  50、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5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2、我们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穷的。——拉普拉斯

  5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54、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5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56、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最伟大人物。——斯迈尔斯

  57、学*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58、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59、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乌皮特

  6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1、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62、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

  63、没有哪本书坏到一无是处的地步。——小普林尼

  64、学*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65、书籍使我们成为以往各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继承者。——钦宁格

  6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67、游手好闲的学*并不比学*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68、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69、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70、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清)左宗棠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72、我到处寻找安宁,却无处可觅,只有在独自阅读一本小书时,我才得到了安宁。——坎普腾的托马斯

  73、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劝学的名言 8

  1.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对联集锦》

  2.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3.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5.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上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雷锋

  6.我学*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下去。——别林斯基

  7.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茅盾

  8.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9.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

  10.“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人生之道。”。——陶行知

  11.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来修剪。——培根

  12.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列夫·托尔斯泰

  13.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4.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15.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

  劝学的名言 9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一辈子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劝学的名言 10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一辈子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劝学的名言优选【10】份扩展阅读


劝学的名言优选【10】份(扩展1)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优选【10】份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1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典故,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内涵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使学生懂得“好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想必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谁能说出里面称霸天下的三个枭雄?

  生:(不难回答)

  师:他们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孙权手下有一个草莽英雄吕猛,英勇善战却不*文,后经孙权劝告,成为学识英博之士。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二)、学生自读课文

  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可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三)、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2,吕猛是如何做的?

  3,鲁肃为什么与吕猛“结友”?

  (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并可加以适当的发挥,进行表演。在编写剧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入研究课文,同时,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三、畅谈感受

  1,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试将本课与《伤仲永》作比较,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幼年不学,毫无所成。谈谈你的看法。

  3,你是怎样看待学*的?

  四、作业

  在日记中写写学后感。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2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的*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所以让学生感到学*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的*惯。

  文言文的学*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学*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

  ③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模式,对主动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⑴教会学生学*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预*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布置预*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上学*效果检测。

  ⑷老师小结。

  ⑸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3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的*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所以让学生感到学*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的*惯。

  文言文的学*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学*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模式,对主动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4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了7篇古文,14篇古诗,在下册学*了2篇:《伤仲永》《木兰诗》,对古文的几种翻译方法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目标确定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虽然七年级学生已学过几篇古文,但对古文阅读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考虑这节课还是让学生朗读为主,以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为基础,然后能够准确流利地翻译句子,复述故事。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积累一些成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获得一点启示。

  重难点

  主要体现在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认识的提高,所以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共一课时

  教学设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我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当堂展示”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分角色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自主学*”,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即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当堂展示”,即在个人思考与小组合作之后,能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适时引导,关注全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学*、探究,让学生自主地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

  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意。

  2、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自读质疑,合作释疑: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其中的疑难,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叫吕蒙,吕蒙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这不,吴国国君孙权都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就让我们从今天的这篇课文《孙权劝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司马光,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与他相关的知识(展示)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三、分层次读课文,整体把握。

  1、 师范读,生听读,请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步骤:师先读,生听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只要读准字音即可。在学生试读一遍后,出示下列重点字词,让学生识记,反馈,记忆。

  吕蒙 卿 当涂 岂 涉猎 更 邪

  2、二读。要求读准节奏。

  过渡语(文言文朗读讲究有节奏,大家再次读课文,要求注意句中的停顿,把握好节奏,大家先自己练*一下)

  步骤:生自由练*(师留意身边学生),生自由展示,师引导纠正,再找几名学生个别读,最后全体学生齐读。

  3、三读。读懂词义。

  (要想明白文章内容,必须先掌握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大家看黑板,同桌两个共同找一找蓝色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可以参考文下注释,也可以翻阅工具书)

  步骤: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了解重点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然后个别展示,师生纠正后学生反馈记忆。

  4、四读。读懂句意。

  只要刚才老师标示的那些词语意思你明白了,要想翻译现在这几个句子易如反掌,谁来表现一下?

  步骤:生自由发言,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5、五读。读懂文意。

  马上就要揭晓谜底了,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从头到尾的讲述一下?

  步骤:找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师生齐读。

  6、六读。读出语气。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每个人物说话的语气,然后比赛一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形象,语气把握最准确。(幻灯展示,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步骤:师生共同分析每个人物说话时的心理,语气,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分角色朗读,最后自由选择角色在班级里面进行分角色朗读展示。

  四、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

  步骤一:说一说:故事大意。师引导,有几个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又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

  分析结构 分析内容 总结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五、总结全文,比较阅读。

  多媒体显示吕蒙和方仲永,学生思考二人的经历和结果,通过比较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在语言积累上有什么收获?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个人思想认识上有什么收获?

  (五)结束语。

  以开卷有益的成语作结,鼓励大家好好学*,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7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

  2、学*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的作用,重视学*,会学*。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

  3、学*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 作业:

  1、完成练*册中相关内容。

  2、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9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10

  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

  本课例有三大特点: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

  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的*惯;

  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

  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兴趣”,“培养良好的学**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所以让学生感到学*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的*惯。

  文言文的学*关键在于多读,而且每一次的读的目标应是层层递进的。《孙权劝学》一课中,为学生设计出不同要求的层次目标: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三读──读准句读;细读──合作探究;熟读──读出味道。学生遵循这样的思路学*,慢慢的便会养成“多读”的良好*惯。

  3、对于学生的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新课标提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评价功能也应相应转变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发,以及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的学生评价应:

  ①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学生学业成就的参差,但这个参差与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学到的含金量并不成正比,所以我们的评价应仅从学业成就的关注转为个体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关注学生在学*过程中所表现学*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参与热情、学*态度、合作意识”几个评价指标,力求让学生重视学*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发展。

  ② 重视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发的多样化。

  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曾经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还欠缺的地方明显表现,这样就可以使被评价者更明确地取长补短。

  基于此思考,《孙权劝学》的活动记录表中设计了几方面的质性评价:A、“妙语连珠”“结绳记事”的课堂行为记录;B、“堂上检测成绩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填写;C、“通过活动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小组填写)”“本次活动的一点收获(个人填写)”的填写,对这些环节作出具体描述性评价,目的让学生学会思考量化成绩背后得失,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自己优缺点。

  对于本课的评价还包括课后兴趣活动:“通过与《伤仲永》的比较得出的启示”;“任选一种方式表达你们小组对本文的收获”。

  评价方发的多样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输赢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表现、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闪光点,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学*。

  ③ 强调参与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孙权劝学》的评价表中就设计了自评、组评、组外评价、老师评价几方面的评价主体每位学生包括老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这样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从而打破“等着别人来打分”的被动局面,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促进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这样,不同的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方发、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设计,可以让老师发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从而竖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从而不断改进,这样就可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发展。

  (具体的评价表详见附录)

  三、学生分析

  1、处于学*的`过渡期。

  初一学生,尚未摆脱小学“乖乖听课”的学*模式,对主动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发学*的主动性。

  2、较少接触文言文,没形成完善的学*方法。

  初一学生普遍语文基础知识较差,对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较弱,特别是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学*兴趣。

  3、有团队合作精神与好胜心。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形成了一定的集体意识,而小组学*成果的演示也能满足学生在学*上的好胜心理。

  四、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

  2、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

  ⑴ 教会学生学*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预*中设置“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

  ⑶ 通过小组内组员的共同查找、订正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调动学生的合作学*热情,满足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

  ⑷ 课后的兴趣活动,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小组对文章的理解一环节可以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各展所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⑸ 活动表的“妙语连珠”一栏是想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结绳记事”一栏是让学生记录课堂回答的次数,以形成一种竞争气氛。

  ⑹ “学*效果检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动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后的“组内、组外、老师评价”可以让小组每位成员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动中自己的优缺点,力求不断改进。

  2、教学过程

  ⑴ 布置预*

  通过工具书完成文章的“初读──读准音、二读──理解大意”两个环节。

  ⑵ A、导入:认识成语的出处,提出“为何一个昔日的‘吴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标题:“刮目看阿蒙”。

  B、“初读──读准音”:一个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C、“二读──理解大意”: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个段落的重点词语。

  D、“三读──读准句读”:全班朗读,要求吐字清晰错落有致。

  E、“细读──合作探究”:问题: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吕蒙学有所成了吗?要求:在文中找关键性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板书。

  F、“熟读──读出味道”:小组内练*,后派代表读。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⑶ 上学*效果检测。

  ⑷ 老师小结。

  ⑸ 布置课后兴趣活动

  附录一:小组合作记录表纪实

  附录二:课后兴趣活动──辩论会纪实


劝学的名言优选【10】份(扩展2)

——劝学的诗句优选【10】份

  劝学的诗句 1

  1、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年书。——王安石《赠外孙》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3、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

  5、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6、少小多才学,*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7、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8、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9、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

  11、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

  12、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柏学士茅屋》

  1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5、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16、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陆九渊《读书》

  17、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咏史·其一》

  18、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杂诗》

  19、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学诗》

  2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

  21、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绝句》

  2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5、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2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今贤文》

  27、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杨继盛《言志诗》

  28、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2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劝学的诗句 2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辛弃疾

  4、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佚名

  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6、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0、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

  11、又是今年忆去年。——吕本中

  12、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环山樵

  13、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岑参

  1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劝学的诗句 3

  1、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魏源

  2、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陆机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4、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

  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6、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7、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8、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9、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10、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朱经

  11、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12、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1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15、昨日唤不回来,明天还不确实,你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

  16、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17、时而言,有初中后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称;身而言,有幼壮艾之期。——刘禹锡

  18、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19、皇皇载,书剑两无成。——孟浩然

  20、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

  2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22、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曹植

  23、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

  24、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25、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窦巩

  劝学的诗句 4

  1、志士惜日短。 愁人知夜长。 傅玄 《杂诗》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

  3、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杜牧 《留诲曹师等诗》

  4、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观书有感》

  5、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学诗》

  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今贤文》

  7、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绝句》

  8、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贾岛 《剑客》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诗集 《长歌行》

  10、少小多才学,*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

  1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 《题弟侄书堂》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

  13、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

  14、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咏史·其一》

  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16、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 《劝学》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

  18、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年书。 王安石《赠外孙》

  1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0、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2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2、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杂诗》

  2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24、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柏学士茅屋》

  2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

  26、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 陆九渊《读 书》

  2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

  28、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2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

  劝学的诗句 5

  学*是一项终身的事业,而劝人学*也是一项终身事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劝学的诗句精选。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岁去弦吐箭。——孟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

  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懒人嘴里明天多。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陆游

  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守财奴说金钱是**,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有钱难买少年时,失落光阴无处寻。

  挥霍金钱是败坏物,虚度年华是败坏人。

  珍宝丢失了还可以找到,时间丢失了永远找不到。

  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只要苦干,事成一半。

  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浪费时间,等于缩短生命。

  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等时间的人,就是浪费时间的人。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记得少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十年磨一剑。——贾岛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时间像生命,一刻值千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劝学的诗句 6

  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学*努力的诗句

  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7、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向

  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0、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礼记》

  1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6、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9、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学*努力的诗句

  2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3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2、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劝学的诗句 7

  1、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绝句》

  2、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3、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今贤文》

  5、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杂诗》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

  8、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学诗》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10、少小多才学,*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1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13、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

  14、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咏史·其一》

  1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16、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

  18、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年书。王安石《赠外孙》

  1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0、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2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2、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2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4、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柏学士茅屋》

  2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

  26、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陆九渊《读书》

  2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

  28、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杨继盛《言志诗》

  29、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劝学的诗句 8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4、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5、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4、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孔子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1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7、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0、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2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2、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2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5、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26、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27、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28、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29、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30、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3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3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33、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3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7、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38、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3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0、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41、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42、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4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5、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4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47、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4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9、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50、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5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52、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53、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54、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55、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5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7、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58、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59、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60、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61、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6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6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64、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6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66、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67、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6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69、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70、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71、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72、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73、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74、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75、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76、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77、开卷有益。赵光义

  7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79、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80、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81、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8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83、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84、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85、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86、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87、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88、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陈善

  89、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9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91、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92、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93、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94、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9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劝学的诗句 9

  劝学的诗句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3、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唐.贾岛.《剑客》)

  4、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6、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唐.孟郊.《劝学》)

  7、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杂诗》)

  8、志士惜日短。 愁人知夜长。 (晋.傅玄.《杂诗》)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诗集.《长歌行》)

  10、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劝学的诗句 1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 屈 原《卜居》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晁错论》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出师表》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 原《离骚》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杜牧 《留诲曹师等诗》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观书有感》 

 

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学诗》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曹 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劝学的名言优选【10】份(扩展3)

——劝学的励志名言警句范文五份

  劝学的励志名言警句 1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谦虚是学*的朋友

  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自赞就是自轻。 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子被吃!

  好好学*,天天向上!

  劝学的励志名言警句 2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 —— 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 —— 荀子名言

  劝学的励志名言警句 3

  1. 细线常锯木必断,檐水久滴石必穿。

  2.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5.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 聪明在于学*,天才在于积累。

  7.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8.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9. 读书千遍,其意自见。

  1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千日造船,一日过江。

  1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2.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3. 策马前途学努力,莫学龙钟需叹息。

  14.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1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16.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17.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0.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劝学的励志名言警句 4

  1.学*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2.学*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的自我概念。——布鲁姆

  3.读书的作用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5.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6.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葛洪

  7.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8.学*外语并不难,学*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9.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10.学*有两忌,自高和自狭。——书摘

  1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2.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13.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迅速地办事。——歌德

  14.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15.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和实践。——吴玉章

  劝学的励志名言警句 5

  1. 细线常锯木必断,檐水久滴石必穿。

  2.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5.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 聪明在于学*,天才在于积累。

  7.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8.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9. 读书千遍,其意自见。

  1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千日造船,一日过江。

  1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2.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3. 策马前途学努力,莫学龙钟需叹息。

  14.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1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劝学的名言优选【10】份(扩展4)

——劝学的励志名言警句 40句菁华

1、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2、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4、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5、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稳定、冷静,学*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6、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9、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1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3、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1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15、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16、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17、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18、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19、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20、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21、学*可以给人以机遇。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等的,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没有准备很难把握机遇,有了准备随时都有机遇。学*可以使你成为有准备的人。我们得到的许多恩泽,都是学*创造的机遇。

22、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上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雷锋

23、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2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25、对我来说,不学*,毋宁死。——罗蒙诺索夫

26、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27、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28、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名姓?——归庄

2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0、读书,人才更加像人。——严文井

31、学*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3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3、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

34、流水之之为也,不盈科不行。

3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3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3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8、去者如弊帷,来者如新衣。鲜华非久长,色落还弃遗。

39、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暗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

40、格天功业有本源,谁谓读*名姓?——归庄


劝学的名言优选【10】份(扩展5)

——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40句菁华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3、浪费了一生就等于夭折。

4、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5、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6、靠父亲的学识,成不了学者。

7、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

8、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9、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0、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1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2、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13、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的更有价值。

14、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1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16、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17、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连一分钟都无法休息。

18、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9、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就越感到失时的痛苦。

20、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21、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是胜过竞争对手的学*能力。

22、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23、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

24、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25、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26、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27、战胜自己,终有一天,你会扇动着梦想的翅膀,飞翔在蔚蓝的天空!

28、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29、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30、我学*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下去。

31、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32、人生就是在如此得失起落之中,丰富着人的阅历,磨练着人的意志,让我们痛苦并快乐着。

33、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34、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

35、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

36、时间,天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聪明和气力,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37、希望傅诗怡在新的一年中以有静下心来,认真学*,在学*生活中多些耐心,多动脑子,胆子再大一些,在各方面都在进步!

38、人生当自勉,学*需坚持。从这一刻开始,我依旧是我,只是心境再不同。不论今后的路如何,我都会在心底默默鼓励自己,坚持不懈,等待那一场破茧的美丽。

39、人的一生,谁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美丽风景;每个行业的人都可以攀爬到风景无限的美丽**。有的美看得见摸得着是有形的;有的美藏在心灵深处是无形中感悟出来的。

40、学*可以给人以机遇。机遇对于每个人都是*等的,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没有准备很难把握机遇,有了准备随时都有机遇。学*可以使你成为有准备的人。我们得到的许多恩泽,都是学*创造的机遇。


劝学的名言优选【10】份(扩展6)

——劝学教案优选【20】份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的意义和学*态度的论述,《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学》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本段是从学*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容易产生惧怕或厌烦心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确立很有难度。本节课要让学生没有丝毫畏难情绪,使课堂活跃起来,这需要教师设置问题的梯度有关,先疏通文句再设疑思考,由筛选信息到讨论概括,由浅入深,由易至难。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

  2、分析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3、认识学*的重要性,掌握学*的方法。

  三、学*者特征分析

  经过*必修一至必修三的高中语文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篇章。本文语言*实,言辞浅易,学生了解文意难度不大。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补充练*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教学设想:

  本着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引领学生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继续尝试新课堂模式教学,力争通过研究性学*,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与同学们共享古文学*的乐趣。

  (二)教学策略: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的是荀子对于学*观的理解,这对于正在求学中的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说理性,而且大量运用比喻和排比句,因而读来脍炙人口,热情洋溢,而毫无板滞生硬之嫌。鉴于此,带领并指引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探究、品味文本,应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提高阅读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带领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领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分析课文。

  六、教学过程

  目标解读

  新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活动,强调学*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学生学*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基础,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力求将文言文阅读课上成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课型,不搞串讲,疏通文句也是要学生自己进行,教师只起点拨作用。然而,这种课型给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既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况,又要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还要考虑学生情绪的调动。

  预*反馈

  一、学生课前自主预*:

  1、阅读《导学方案》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材料。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字等。

  二、作者简介和解题:

  1、由学生介绍荀子,师补充:

  荀子强**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由学生解释。师加以肯定,使其得到认可,激发学*兴趣。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二、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文义—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比喻和排比句,用心读。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古今异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广泛地学*。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加入

  通假字: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文言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

  三、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的意义(重要性)。

  第三段:论述学*的作用,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后天善于学*的结果。

  第四段:论述学*的方法和态度。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用心专一。

  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四、课堂演练,导学方案(略)

  五、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在论述学*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课文论述学*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翻译

  二、文本探究

  1、在论述学*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课文论述学*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点评。师参与讨论、点拨。)

  明确:

  1、“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可以提高人的水*;“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2、这个比喻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的作用。

  3、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金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培养其形成正确的学*方法。)

  随堂练*与学生展示

  三、拓展迁移:

  以“知识的重要性”为题,试着从正、反两方面来写一个比喻句:

  例:1、“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就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2、“没有知识的头脑就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点评与课堂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作业布置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的重要性以及学*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荀子61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邱龙涛

  一、教学目标

   (一)学*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意义和学*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 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道理的议/lw/Index.html>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lw/Index.html>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 复*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诵读第l段。

   1.诵读的准备。

   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让学生解释下列词语:

   “已”——在现代语中有没有相同用法?请举例。(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自以为得之矣”(《石钟山记》)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为”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的省文。)

   “虽”——这个“虽”跟下面两句话中哪一个“虽”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不同)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相同)

   “木受绳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复*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的意义和学*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补充练*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瘛笔切紊�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róu通��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 lì 参 cān省 xǐng � qì 臾 yú 螯 á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于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和“为”是两个动词,“�”通“�А保�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 “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二、三。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背诵课文

  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意义很大,所以学*不能停止;二是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可以提高人的水*;“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的作用时,“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的作用。学*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背诵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用反诘句加强语势。

  《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

  四、总结、扩展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污水),君子不*,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学*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板书设计:

  提高自己 青出于蓝

  中 学*的重要性 冰寒于水 木受绳则直 知明而行无过矣

  心(正面设喻) 改变自己:�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

  论 学*的作用:弥补自 登高博见

  点 己不足(反复设喻)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也

  ↓ 假舆马 假舟揖

  学 要积累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不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可 学*的方法和态度 要坚持不懈 骐骥 驽马

  以 (正反对照设喻) 朽木 金石

  已 要专一 蚓――用心一 (积的保证缺一不可)

  蟹――用心躁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 313―公元前 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省临淄县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令。公元前 238 年失官家后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二、《劝学》原文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G,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钢�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三、补充注释

  [君子]开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君子”,是作者用虚拟法发表议论,用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加强观点的说服力。后文的“君子”,如“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则是泛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 “已”,废止,停止。

  [揉]一作“�А保�用火烤,使竹、木弯曲。

  [日参省乎己]“参”,也解作“叁”,读sān,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泛指多次。

  四、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酉,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教学目标: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复*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的意义和学*态度的.论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补充练*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而温故而知新

  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从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介词:比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介词: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并列关系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连词: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词:顺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的重要性以及学*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荀子61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8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一篇和我们*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形*字比较:党——堂稚——推继——断桃——逃

  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

  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分角色表情朗读。

  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

  收集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附】《孟母断织劝学》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孟母断织劝学》是一个剧本,讲的是孟子逃学回家后和孟母的'一段对话,孟母知道孟子逃学回家不想读书后,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而是以剪断快要织好的布来激励他,告诉他,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是不太深刻;对文中出现的语言不会加以运用。那么究竟如何做才能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活泼好动而又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表现欲望的普遍特点,如果把课本剧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会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于是在*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挖掘课本中那些语言生动形象又蕴含人物的动作描述,内容生动有趣的课文组织学生分小组编演课本剧。例如教学《孟母断织劝学》这篇课文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的,括号里的话提示了场景、人物动作、神态;括号外的内容是人物的对话。讲述了我国古代大学问家孟子的母亲教育他学*要持之以恒、不能逃学的事。孟母以剪断布无法再接,比喻学*如果间断,将-无所获。刚开始编排时,绝大多数的同学虽然已经搞懂了文章的内容,但只会照着书来念所谓的台词,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独特创造。

  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文字,而把他们认为*淡无味的课文变成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课本剧呢?学生们就自主地提出由他们自己去改编、排演。于是我就让他们自主讨论确定一篇声情并茂的课文《孟母断织劝学》作为剧本的题材,然后根据学*小组的编排方式进行表演。在这一次的表演活动当中,我很高兴地看到每一个演员都是那么像模像样,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是如此的透彻,就是连*时最讨厌上语文课的万通同学在扮演孟子时也是那么投入,那么专注;当其他组同学在表演时,每一个同学都看得那么认真,每一个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

  在这节课上,我教的轻松,学生们更是学的轻松快乐,可以把课文在舞台上演出来,还可以让自己当一当演员,他们真高兴。就这样孩子们自己说自己演,自己评论,自己说收获,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好的多,也要顺利的多。下课铃声响了,我和同学们似乎还留在演出中,都觉得不尽兴,有些同学听我说下课了,他们大声喊着:“老师,下节课我们还来演好不好?看着学生喜形于色的表情,我身心愉悦的结束这节课,因为今天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演绎 一堂精彩的课本内容,发现了许多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了 同学们对学语文的态度,也让我看到了今后自己教学中新的思路。

  文本解读:

  《劝学》节选自战国后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作品《荀子劝学》。是一篇论述学*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的议论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教学设想:

  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能力;学*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如工作、学*、奉献等。)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的谆谆教诲。它的题目是:《劝学》。(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美文品读。

  1.教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 。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论说文,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笔画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根据你对荀子的了解思考文章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同桌间交流)

  (板书:性恶论 学不可以已)

  3.背诵第4段,同桌相互检查。提问:这段主要论证的内容是?

  明确:论述学*的方法和态度。

  4.齐声朗读第4段,读后将开始学*小组学*活动。各小组任务:①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第4段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② 各小组汇总难点字词句,老师讲解。

  三、问题探究。

  学生齐读,教师点拨,思考问题:这一段论述关关于学*的方法和态度,用什么方法论述的?明确:比喻。

  问:用了几个比喻?分几层论述?各是论述哪个方面的?明确:十个比喻。分三层论述,论述了(积累、坚持、专心)?

  每一层的比喻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对比关系。板书:正反对比设喻

  积 第一层:积累--写积与不积达到的不同的效果,积从正面论证,不积从反面论证,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不断的学*才能见识广博

  第二层:坚持--写舍与不舍达到的不同的效果,先从反面论证,舍会怎样,再正面论述,不舍又会如何。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坚持才会有所成就

  第 三层 :专心--写专与躁分别达到的不同的效果。蚯蚓的专是从正面论述,螃蟹的躁是从反面论述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专心一意才会有收获。

  提问:三层都采用了对比设喻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鲜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联系现实来小结: 去年我校高考状元是洪汉寺,考取华中科技大学。他学*方法是什么呢?据他的班主任说:把*时做错题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时抽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错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地思考类似的题目。这种学*方法他坚持了三年,状元就是这样炼成了。之所以能成为状元是因为他做到了荀子所提倡学*的方法和态度:不断反思,积累,坚持

  四、积累与提高。

  我们很多同学喜欢在课外收集名人名言,诗词对联之类的,现在,我们就这积累、坚持、专心各举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对联来。(学生答,教师私下也作准备,以防学生答不上来)

  (教师准备)积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辞小土,方能成其大。

  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专心: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少年时,课堂外的嬉戏玩耍,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荒废的人生;青年时,校园外的功名利禄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虚荣的人生;中年时,社会上的灯红酒绿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堕落的人生。这也告诉我们要专心:少年时,专心于读书,青年时,专心于学业,中年时专心于家庭事业。

  现在我们分角色背诵一下第四段:男生读正面设喻的句子,女生读反面设喻的句子。

  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因为学*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所以,就是不能停。这样,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采用正面设喻,反复设喻,正反对比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背诵第3段。

  板书设计:

  劝学

  观点:学不可以已 性恶论

  第四段:学*的方法和态度 论证方法

  积累 坚持 专心 设喻 对比(反衬)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的重要性,重视学*,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四、字句

  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吕蒙听劝开始学*,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小结】

  五、课外延伸,体验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体会读书、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读书、学*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片。

  3、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二、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三、在文本中学*要求会写的字。

  1、学*劝:劝有两个意思,一是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如劝告;二是鼓励,如劝学。谁知道劝字在诗有是哪个意思?

  2、学*学:朗读诗的.前两句。

  3、学*更:指导发音。

  4、学*书: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灯夜读,早上鸡叫就要起订读书。

  5、学*发:发是多音字。

  6、学*首。

  7、学*迟:后两名诗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时期不勤奋,等到白头时再想学*,恐怕已经晚了。

  8、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学*灯读勤悔。

  四、再读古诗,感情诗意。

  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五、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

  1、送字宝宝回家。将诗文抄在黑板上,学生将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位置。

  2、多音字练*。

  3、字理识字练*。

  出示道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练*讲述。

  七、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预*

  1、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 试背诵全文。

  二、 复述课文(学生讲讲的内容和背景)

  三、 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前面是《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观的理解,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起着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作用。基于以上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面的文言知识的学*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利用幻灯片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三、说学法:

  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布置预*:预*《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一课时:

  1、导入:由孔子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现代学*有没有价值,针对现代学生厌学的现象讨论,引入学*的价值和意义。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

  (2)、荀子简介,复*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教师朗读范读,正字正音。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读出观点,读出论据,读出论证思路。

  根据预*,学生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鼓励学生质疑。

  4、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5、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6、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7、总结:《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五、教学设计依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授课的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努力掌握学*文言文的基础和阅读的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享受“天光云影共徘徊”美的感觉。

  教学目标:

  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

  4. 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6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两篇有关“学*”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的重要性以及学*的方法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熟读课文

  1、学生预*,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3、学生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3.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一、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学*的意义

  二、论证学*的作用

  三、论证学*的方法、态度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一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可以”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意义很大,所以学*不能停止;二是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1:名词 “青”2:形容词。 “于”1:从 “于”2;比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4)“日”:名作状,“每天”。 “参”,同“三”。

  2、学生齐读第一段。

  3、 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之前。所以学*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用“輮”来比喻学*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青——胜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抬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2)“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文理分析。

  (1)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用了五个比喻。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

  (2)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落实到“学*”上来说:说明人借助学*,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里强调的是“借助外界”,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的作用,学*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板书)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的作用。

  3、 教师引申:在学*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

  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学不可以已( ) ②木直中( )绳 ③使之然( )也

  ④声非加疾( )也 ⑤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 ⑥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

  2.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

  ①虽有( )槁暴( ) ②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③君子生( )非异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①已:停止。②中:符合。③然:这样。④疾:强。⑤假:借助。⑥绝:渡过。①有--又 暴--曝 ②知--智 ③生--性 }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整理重点词句。

  一、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a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2、学生齐读第三段。

  3、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常的学*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修养。

  5、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积累(1) 积土、积水——积善 (正面)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反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反面)

  坚持(2)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面)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反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面)

  专一(3) 蚓无……用心一也; (正面)

  蟹六……用心躁也。 (反面)

  6、课文论述学*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7、本段主旨:学*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二、总结课文: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尽管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

  1、大量运用贴*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4、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提高自己(2个比喻)

  学*的意义

  改变自己(3个比喻) 喻证

  学不可以已 学*的.作用——弥补不足(5个比喻) 道理明白

  积累(4个比喻) 具体生动

  学*的方法、态度 恒心(4个比喻) 对比 深入浅出

  专心(2个比喻) 论证

  三、整理词句:

  1、通假字:輮,有,暴,知,生。

  2、活用字: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省略句:輮(之)以为轮

  (4)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4、一词多义

  (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2)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1)骐骥一跃(一,数词) (2)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1)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2)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下文“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

  5、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锲而不舍、积善成德

  四、课堂作业:

  1、练*册

  2、背诵全文

  课后记:本文多用对偶,夹用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背起来难度不大;大量运用贴*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分析课文时,我注意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本文论述的学*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学生日后的学*。学生初中基础不够扎实,在一些文言知识的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的重要性以及学*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用多媒体展示)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意义很大,所以学*不能停止;二是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

  (2)在论述学*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可以提高人的水*;“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的作用,学*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的。

  六、课后作业

  以《劝学》为话题,结合当前实际,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文章,600字以上。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的意义、作用和学*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的重要性以及学*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预*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中,学*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的重要性及学*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荀子塑像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五、师生共同研*课文

  1.研*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它们是*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①人只要不断学*,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教案《‘教案’9、劝学教案》。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

  (3)要求学生模仿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

  教师引申:在学*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照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跬②镂③一④焉⑤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别?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①句强调指出自身积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②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①比喻说理,形象透彻;②正反对比论证,灵活而富于变化;③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学*文化知识。

  教师否定,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学*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考。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的重要性;认识学*方法、态度的重要性。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的几个角度。

  2、理解文中的比喻意义及每组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式、串解式、讨论式、点评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中,学*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作者作品

  1、荀子生*:

  (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2、荀子思想

  (1)性恶论:人生而好利,嫉妒,喜声色 。他认为可以“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 ,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2)反对“生而知之”天赋观念。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

  (3)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人定胜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4)课文解读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点拨:(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朗读指导: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的意义、学*的作用、学*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语段。

  (一)弄清论点和设喻之间的关系

  1、 提问: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

  明确: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2、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3、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二)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2、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来比喻学*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五、作业:1、要求学生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2、熟读全文,要求参照注释能够进行串解。


劝学的名言优选【10】份(扩展7)

——霍金的名言优选【10】份

  1、人类花费了几千年才从神话的朦胧走向理性的澄明。

  2、假如感情伤害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它还会继续伤害你的。感情是最折磨人的,但我们还是如朝圣般地仰望它靠*它,甚至感激它。为着它曾馈赠我们的最好也是最差的时光。《他们》

  3、我曾以为爱上一个人,我们都会变成勇敢的战士,什么伤都不觉得痛了。原先我们都只是脆弱的玩偶,被随手一捏,心就支离破碎了,如细雪般飞下来,荡进了远处的深海。可身体却依旧麻木地过活,直到下一次遇见感情。《他们》

  4、能好好相爱又能好好相处真的是太完美了,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却这么电光火石般碰上了,巷子转角就撞到了,系好鞋带起身就遇到了,一齐喝杯咖啡就爱上了。前后不够一分钟也能够爱得彻底。我们爱的都是感情给我们的模样。它就这么不经意地洋溢在我们的眼底,还没等你缓过神的时候感情就来了。但又可能在你措手不及还惦记着下次约会穿什么衣服的时候又因为性格不合价值观不合,甚至因为星座不合信仰不一样而告终。来不及想念就已经要怀念,来不及开心就已经悲痛泪下。《他们》

  5、我们能够回到过去,却终究无法改变历史。《时间简史》

  6、心理学就是对于人体的有效模型,而自由意志可被镶嵌其中,从此诗意栖居时间,情感抚慰人心,艺术之花绽放。

  7、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关心那些大问题,但也偶尔会困惑:我们为什么在那里?我们从哪里来?传统上说,这都是哲学问题,但哲学已经死了。

  8、我不认为我们能够继续在地球上存在年,除非逃离这颗脆弱的星球。我们要仰望星辰,而不是始终盯着自我的脚。

  9、哈姆雷特也许是想说,虽然我们人类的身体受到许多限制,可是我们的精神却能自由的探索整个宇宙,甚至勇敢的闯入连"星际航行“都畏缩不前之处――噩梦不再纠缠的话。《果壳中的宇宙》

  10、一个完备理论的诞生将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因为那时我们明白了上帝的精神

  11、在世纪之前从未有人暗示过,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这趣味地反映了当时的思维风气。一般认为,宇宙或是以一种不变的状态已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或以多多少少正如我们今日所看的样貌被创生于有限久的过去。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相信永恒的真理,也由于虽然人会生老病死,但宇宙必须是不朽的不变的这种观念才能给人以安慰。《时间简史》

  12、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的情景下,光是在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时间简史》

  13、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时间简史》

  14、当爱因斯坦说到「上帝不掷骰子」的时候,他错了。鉴于黑洞给予我们的暗示,上帝不仅仅仅仅掷筛子,并且往往将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以迷惑我们。《时间简史》

  15、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16、知识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已经掌握知识的幻觉。

  17、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并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前都会左右看。

  18、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是墨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趋向于越变越糟。《时间简史》

  19、懂与不懂都是一种收获。

  20、永恒是很长的时间,异常是对尽头而言。

  21、充满期望的旅途胜过终点的到达。《果壳中的宇宙》

  22、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梦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23、自从礼貌开始以来,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做互不相关不可理解,他们渴望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日我们仍然亟想明白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们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从事的不断探索供给充足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出完整的描述。《时间简史》

  24、此刻我们明白,任何粒子都有会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对于携带力的粒子,反粒子即为其自身。)也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整个反世界和反人。然而,如果你遇到了反你,注意不要握手!否则,你们两人都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殆尽。《时间简史》

  25、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26、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提高。在世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的问题。然而,在和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过于技术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的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时间简史》

  27、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整个明白――它为何如此,为何存在。

  1、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不应该看他取得了什么。

  2、人们都把我的成功归因于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就是努力工作。

  3、教育一个有专业知识的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他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4、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5、别指望别人会让你快乐。他们可能并不总是做你希望他们做的.事情。

  6、科学研究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去思考和观察事物。

  7、创新不是由逻辑思维带来的,尽管最终的产品取决于一个逻辑结构。

  8、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你的生活就会特别的美好。

  9、我从不考虑未来。它来得太快了。

  10、如果你想成功地做某事,在你做之前你必须在脑海中有一个画面。

  11、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12、为崇高的目标而奋斗不息。即使很慢,也一定会成功。

  13、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把我变成了权威。

  14、方程对我来说更重要,因为**是现在,而方程是永恒的。

  15、生活就像骑自行车。为了保持*衡,你需要不停地运动。

  16、信息不是智慧,智慧的唯一源泉是经验。

  17、在小事上急于求成的人,在大事上是靠不住的。

  18、我绝对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财富永远不会导致人类进步。

  19、态度上的弱点变成性格上的弱点。

  20、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世界的发展就是奇迹的不断脱落。

  1、爱因斯坦错了--他说“上帝不玩色子”。对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色子,甚至有时候他会把我们弄糊涂,因为他把它们丢到了看不见的地方。

  2、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

  3、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整个明白――它为何如此,它为何存在。

  4、时间有没有尽头?

  5、如果生活没有了乐趣,那将是一场悲剧。

  6、我发现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口音对女人尤其管用。

  7、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8、生活是不公*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9、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10、通观整个科学史,人们已渐渐明白,事件不会以随意的方式发生――它们反映了某些基本的秩序,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有神力相助的”

  1、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硕果……展望科学的未来,人类将高举科学的火炬登上宇宙的天堂。——霍金

  2、我不认为我们能够继续在地球上存在1000年,除非逃离这颗脆弱的星球。我们要仰望星辰,而不是始终盯着自我的脚。——霍金

  3、在20世纪之前从未有人暗示过,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这搞笑地反映了当时的思维风气。一般认为,宇宙或是以一种不变的状态已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或以多多少少正如我们这天所看的样貌被创生于有限久的过去。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相信永恒的真理,也由于虽然人会生老病死,但宇宙务必是不朽的不变的这种观念才能给人以安慰。——霍金《时间简史》

  4、霍金在《大设计》中强调,宇宙不需要一个造物主,上帝和哲学已死,这意味着人类将从愚昧的自我奴役超脱出来——霍金《大设计》

  5、永恒是很长的时间,个性是对尽头而言。——霍金

  6、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并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前都会左右看。——霍金

  7、风尘女子和科学家是最好的两个职业。——霍金

  8、假如感情伤害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它还会继续伤害你的。感情是最折磨人的,但我们还是如朝圣般地仰望它靠*它,甚至感激它。为着它曾馈赠我们的最好也是最差的时光。——霍金《他们》

  9、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的状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霍金《时间简史》

  10、此刻我们明白,任何粒子都有会和它相湮灭的反粒子。对于携带力的粒子,反粒子即为其自身。也可能存在由反粒子构成的整个反世界和反人。然而,如果你遇到了反你,注意不要握手!否则,你们两人都会在一个巨大的闪光中消失殆尽。——霍金《时间简史》

  11、"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霍金"

  12、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超多的事情要做。——霍金

  13、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不能跟得上科学理论的提高。在18世纪,哲学家将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初的问题。然而,在19和20世纪,科学变得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过于技术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如此地缩小他们的质疑的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本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以来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的堕落!——霍金《时间简史》

  14、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霍金

  15、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梦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霍金

  16、我曾以为爱上一个人,我们都会变成勇敢的战士,什么伤都不觉得痛了。原先我们都只是脆弱的玩偶,被随手一捏,心就支离破碎了,如细雪般飞下来,荡进了远处的深海。可身体却依旧麻木地过活,直到下一次遇见感情。——霍金《他们》

  17、能好好相爱又能好好相处真的是太完美了,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却这么电光火石般碰上了,巷子转角就撞到了,系好鞋带起身就遇到了,一齐喝杯咖啡就爱上了。前后不够一分钟也能够爱得彻底。我们爱的都是感情给我们的模样。它就这么不经意地洋溢在我们的眼底,还没等你缓过神的时候感情就来了。但又可能在你措手不及还惦记着下次约会穿什么衣服的时候又因为性格不合价值观不合,甚至因为星座不合信仰不一样而告终。来不及想念就已经要怀念,来不及开心就已经悲哀泪下。——霍金《他们》

  18、为何我们从未看到碎杯子集合起来,离开地面并跳回到桌子上,通常的解释是这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表述的在任何闭合系统中无序度或熵总是随时间而增加。换言之,它是穆菲定律的一种形式:事情总是趋向于越变越糟:桌面上一个完整的杯子是一个高度有序的状态,而地板破碎的杯子是一个无序的状态。人们很容易从早先桌子上的杯子变成之后地面上的碎杯子,而不是相反。——霍金《时间简史》

  1、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史蒂芬・霍金

  2、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史蒂芬・霍金

  3、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史蒂芬・霍金

  4、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整个明白――它为何如此,它为何存在。 ――史蒂芬・霍金

  5、爱因斯坦错了--他说“上帝不玩色子”。对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色子,甚至有时候他会把我们弄糊涂,因为他把它们丢到了看不见的地方。――史蒂芬・霍金

  6、活着就有希望。 ――史蒂芬・霍金

  7、如果生活没有了乐趣,那将是一场悲剧。――史蒂芬・霍金

  8、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史蒂芬・霍金

  9、我发现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口音对女人尤其管用。 ――史蒂芬・霍金

  10、通观整个科学史,人们已渐渐明白,事件不会以随意的方式发生――它们反映了某些基本的秩序,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有神力相助的” ――史蒂芬・霍金

  11、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史蒂芬・霍金

  12、永恒是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尽头而言。 ――史蒂芬・霍金

  13、时间有没有尽头?――史蒂芬・霍金

  14、有人告诉我说我载入书中的'每个等式都会让销量减半。然而,我还是把一个等式写进书中--爱因斯坦最有名的那个,E=mc2。但愿这不会吓跑我一半的潜在读者。 ――史蒂芬・霍金

  15、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史蒂芬・霍金

  16、科学家和娼妓都是做他们喜欢的事赚钱。 ――史蒂芬・霍金

  17、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史蒂芬・霍金

  18、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 ――史蒂芬・霍金

  19、生活是不公*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史蒂芬・霍金

  20、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史蒂芬・霍金

  21、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前都会左右看。  ――史蒂芬・霍金

  1、永恒是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对尽头而言。

  2、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3、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4、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

  5、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前都会左右看。

  6、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7、活着就有希望。

  8、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

  9、科学家和娼妓都是做他们喜欢的事赚钱。

  10、为了合理的展示这张图标,我真的需要一个四维的屏幕。然而,由于**的削减,我只能想方设法提供一个二维的屏幕。

  11、爱因斯坦错了――他说上帝不玩色子。对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色子,甚至有时候他会把我们弄糊涂,因为他把它们丢到了看不见的地方。

  12、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

  13、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整个明白――它为何如此,它为何存在。

  14、时间有没有尽头?

  15、如果生活没有了乐趣,那将是一场悲剧。

  16、我发现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口音对女人尤其管用。

  17、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18、生活是不公*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19、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20、通观整个科学史,人们已渐渐明白,事件不会以随意的方式发生――它们反映了某些基本的秩序,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有神力相助的

  21、有人告诉我说我载入书中的每个等式都会让销量减半。然而,我还是把一个等式写进书中――爱因斯坦最有名的那个,E=mc2。但愿这不会吓跑我一半的潜在读者。

  22、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然而,由于**的削减,我只能想方设法提供一个二维的屏幕

  23、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

  1、懂与不懂都是一种收获。

  2、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相信永恒的真理,也由于虽然人会生老病死,但宇宙必须是不朽的、不变的这种观念才能给人以安慰。

  3、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

  4、活着就有希望。

  5、我不认为我们能够继续在地球上存在1000年,除非逃离这颗脆弱的星球。我们要仰望星辰,而不是始终盯着自己的脚。

  6、如果夜空里只剩下紫外线。多数的星星就不见了只剩下恒星壮丽的诞生和毁灭的图景。

  7、时间旅行是可能的,但不要回到过去。

  8、人们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从事的不断探索提供充足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出完整的描述。

  9、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

  10、通观全部科学史,人们已匆匆清楚,事件不会以随便的方法产生――它们反应了某些基础的秩序,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有神力相助的。

  11、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12、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永恒是很长的时光,特殊是对止境而言。

  13、我愿意和中国读者分享对黑洞和宇宙学中最*发现的激动。

  14、我曾以为爱上一个人,我们都会变成勇敢的战士,什么伤都不觉得痛了。原来我们都只是脆弱的玩偶,被随手一捏,心就支离破碎了,如细雪般飞下来,荡进了远处的深海。可身体却依旧麻木地过活,直到下一次遇见爱情。

  15、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16、充满希望的旅途胜过终点的到达。

  17、尽管身体残障,但思想却不能为之停步,别人不会为你停下来。

  18、我发现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口音对女人尤其管用。

  19、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

  20、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整个明白――它为何如此,它为何存在。

  21、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22、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23、上帝既造就天才,也造就傻瓜,这不取决于天赋,完全是个人努力程度不同的结果。

  24、人类花费了几千年才从神话的朦胧走向理性的澄明。

  25、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前都会左右看。

  26、如果未来100年内人类没有因自相残杀而灭亡的话,人类应该移民外星球,建立不需要地球支持而自我维持的太空殖民地。

  27、在我21岁时,我的冀望值变成了零。自那当前,一切都变成了额定津贴。

  28、香港可建造一个微型黑洞,用以处理每日产生的几百吨垃圾,避免环境受到污染。

  29、我认为,下个世纪将是复杂性的世纪。

  30、如果生活没有了乐趣,那将是一场悲剧。

  31、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

  32、生活失去了乐趣无疑是一场悲剧。

  33、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

  34、我们看到的从很远星系来的光是在几百万年之前发出的,在我们看到的最远的物体的情况下,光是在80亿年前发出的。这样当我们看宇宙时,我们是在看它的过去。

  35、假如爱情伤害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它还会继续伤害你的。爱情是最折磨人的,但我们还是如朝圣般地仰望它、靠*它,甚至感激它。为着它曾馈赠我们的最好也是最差的时光。

  36、假如生涯没有了乐趣,那将是一场悲剧。

  37、一个完备理论的诞生将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劝学的名言优选【10】份(扩展8)

——爱家的名言优选【10】份

  1、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2、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印《摩奴法典》

  3、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威·斯汤福德

  4、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5、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6、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俄〕列夫托尔斯泰

  7、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培根

  8、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歌德

  9、我相信家庭与外界是决然不同的,它可以充满爱,关怀及了解,成为一个人养精蓄锐的场所。--〔美〕萨提尔

  10、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11、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12、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13、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14、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王豫《蕉窗日记》

  15、成家之道,日俭与勤。--〔宋〕《林逋省心录》

  16、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17、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18、家庭是第一个源泉,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的巨流是从这里开始奔流的。--〔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9、家庭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之一。--桑塔亚那

  20、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21、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22、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23、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现〕老舍《四世同堂》

  24、家和贫也足,不义富多扰。--〔清〕申延《耐俗轩新乐府》

  25、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明·吕得胜《小儿语》

  26、家怕先富后贫,政怕先宽后紧。--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27、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蒙泰格尼

  2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9、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罗素

  30、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首领是父亲的影子,人民就是孩子的影子。--〔法〕卢梭

  31、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美〕古德《 家庭》

  32、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33、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

  34、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日。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35、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战国策·秦策》

  36、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37、鸟自爱巢人爱家。--英国

  38、你将拥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个家庭重要。--劳伦斯

  39、明智者四海为家--地球是他的壁炉,蓝天是他的客厅。--爱默生

  40、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科克

  41、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4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漠》

  43、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清〕《钱大昕》《恒言录》

  44、家园,世界的乐园。--德国

  45、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46、任何一只害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巢。--英国

  47、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48、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49、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1、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蒙泰格尼

  2、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3、家庭是第一个源泉,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的巨流是从这里开始奔流的。(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4、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战国策秦策》

  5、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

  6、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7、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8、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9、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10、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王豫《蕉窗日记》

  11、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12、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科克

  13、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14、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15、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16、你将拥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个家庭重要。劳伦斯

  17、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首领是父亲的影子,人民就是孩子的影子。〔法〕卢梭

  18、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19、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20、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明吕得胜《小儿语》

  21、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22、家庭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之一。桑塔亚那

  23、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24、�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25、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26、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日。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27、鸟自爱巢人爱家。英国

  28、明智者四海为家--地球是他的壁炉,蓝天是他的客厅。爱默生

  29、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30、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漠》

  31、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32、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美)古德《家庭》

  33、任何一只害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巢。英国

  34、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威斯汤福德

  35、家和贫也足,不义富多扰。〔清〕申延《耐俗轩新乐府》

  36、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37、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清)钱大昕《恒言录》

  38、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歌德

  39、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印《摩奴法典》

  40、家园,世界的乐园。德国

  4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42、成家之道,日俭与勤。(宋)《林逋省心录》

  43、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现〕老舍《四世同堂》

  44、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罗素

  45、我相信家庭与外界是决然不同的,它可以充满爱,关怀及了解,成为一个人养精蓄锐的场所。(美)萨提尔

  46、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47、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俄〕列夫托尔斯泰

  48、家怕先富后贫,政怕先宽后紧。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49、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培根

  1、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2、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

  3、我对家庭定义的表述是:按血缘和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简单地说:血缘+经济=家庭。

  4、勤劳的家庭,饥饿过其门而不入。

  5、家园世界的乐园。

  6、我宁愿用一小杯***来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也不愿用几大船家具组织一个索然无味的家庭。

  7、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8、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9、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

  10、家人有时是你最大的动力!

  11、家园,世界的乐园。

  12、人当富贵时,家中常不失寒素风味,乃能载福。

  13、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

  14、一个人为寻求他所需要的东西,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里,找到了。

  15、治家之道,与其失之于宽,不如宁过于严。

  16、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

  17、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

  18、任何一只害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巢。

  19、这双手表达的情感是感激、欢乐、忧伤和希望;它们表明,从他还是个小伙子,一直长到现在这么高大,对他的家始终没有减力,而且也不要他报答。

  20、家和贫也足,不义富多扰。

  21、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欢笑,就是使父母认识统一能得到巩固的伟大精神动力。

  22、没有了家庭,在广大的宇宙间,人会冷得发抖。

  23、希望好像一个家庭,没有它,你会觉得生活乏味;有了它,你又觉得天天为它辛劳,是一种烦恼。

  24、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

  25、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26、治家最忌奢侈,然亦不可入于吝啬刻薄一路。

  27、保障家庭安全,提高家庭生活水*是社会文明的首要目标,也是一切努力的最终目的。

  28、那些缠扭着家庭的人,命定要永远闭卧在无灵魂世界的僵硬的生活中。

  29、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30、高贵的女人结婚就如高贵的男人打仗,她们都以政治和家庭背景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背景为基础。

  31、没有母亲,何谓家庭?

  32、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33、靠着忠诚,你能与伟大的心灵为伴,有如一个精神上的家庭。

  34、有益于身而有害于家的事情,我不干;有益于家而有害于国的事情,我不干。

  35、家赀愈巨,忧虑愈多。

  36、一个人的悲剧,往往是个性造成,一个家庭的悲剧,更往往是个性的产物。

  37、晚回家五分钟比永远回不了家好。

  38、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39、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40、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

  41、家庭之间,一言一动,当思为子弟足法。

  42、家庭是第一个源泉,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的巨流是从这里开始奔流的。

  43、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44、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

  45、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46、奴才可能是诚实的人,是家庭里的模范,是优秀的公民,但他必然要虚伪。

  1、家园,世界的乐园。――德国

  2、鸟自爱巢,人爱家。――英国

  3、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

  4、家和贫也足,不义富多扰。――申延

  5、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

  6、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

  7、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

  8、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

  9、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韦应物

  10、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

  11、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

  12、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

  13、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钱大昕

  14、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老舍

  15、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

  16、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吕得胜

  17、家庭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之一。――桑塔亚那

  1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9、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

  20、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王豫

  21、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

  22、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23、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

  24、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战国策・秦策》

  25、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

  26、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

  27、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木村久一

  28、家怕先富后贫,政怕先宽后紧。――申居郧

  29、成家之道,日俭与勤。――《林逋省心录》

  30、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

  31、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恒言录》

  32、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佚名

  33、�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

  34、任何一只害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巢。――英国

  35、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

  36、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王豫

  37、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漠》

  38、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木村久一

  39、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科克

  40、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歌德

  41、你将拥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个家庭重要。――劳伦斯

  42、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蒙泰格尼

  43、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摩奴法典》

  44、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罗素

  45、明智者四海为家――地球是他的壁炉,蓝天是他的客厅。――爱默生

  46、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古德

  47、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48、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培根

  49、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威・斯汤福德

  50、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首领是父亲的影子,人民就是孩子的影子。――卢梭

  51、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

  52、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和安慰,使人洗心涤虑,怡情悦性。――佚名

  53、家庭是第一个源泉,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的巨流是从这里开始奔流的。――苏霍姆林斯基

  54、我宁愿用一小杯***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不愿用几大船家具组织一个索然无味的家庭。――佚名

  55、我相信家庭与外界是决然不同的,它可以充满爱,关怀及了解,成为一个人养精蓄锐的场所。――萨提尔

  1、成家之道,日俭与勤。——〔宋〕《林逋省心录》

  2、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3、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4、家庭是第一个源泉,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的巨流是从这里开始奔流的。——〔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5、家庭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之一。——桑塔亚那

  6、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7、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8、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9、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现〕老舍《四世同堂》

  10、家和贫也足,不义富多扰。——〔清〕申延《耐俗轩新乐府》

  11、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明·吕得胜《小儿语》

  12、家怕先富后贫,政怕先宽后紧。——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13、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蒙泰格尼

  1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5、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罗素

  16、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首领是父亲的影子,人民就是孩子的影子。——〔法〕卢梭

  17、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美〕古德《家庭》

  18、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19、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

  20、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日.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21、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战国策·秦策》

  22、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23、鸟自爱巢人爱家。——英国

  24、你将拥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个家庭重要。——劳伦斯

  25、明智者四海为家--地球是他的壁炉,蓝天是他的客厅。——爱默生

  26、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科克

  27、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28、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漠》

  29、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清〕《钱大昕》《恒言录》

  30、家园,世界的乐园。——德国

  31、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32、任何一只害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巢。——英国

  33、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34、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35、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36、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37、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印《摩奴法典》

  38、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威·斯汤福德

  39、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40、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41、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俄〕列夫托尔斯泰

  42、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培根43、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歌德

  44、我相信家庭与外界是决然不同的,它可以充满爱,关怀及了解,成为一个人养精蓄锐的场所。——〔美〕萨提尔

  45、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46、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47、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48、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49、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王豫《蕉窗日记》

  1、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2、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印《摩奴法典》

  3、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威・斯汤福德

  4、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5、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6、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俄〕列夫托尔斯泰

  7、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培根

  8、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歌德

  9、我相信家庭与外界是决然不同的,它可以充满爱,关怀及了解,成为一个人养精蓄锐的场所。--〔美〕萨提尔

  10、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11、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12、�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13、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14、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王豫《蕉窗日记》

  15、成家之道,日俭与勤。--〔宋〕《林逋省心录》

  16、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17、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18、家庭是第一个源泉,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的巨流是从这里开始奔流的。--〔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9、家庭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之一。--桑塔亚那

  20、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21、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22、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23、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现〕老舍《四世同堂》

  24、家和贫也足,不义富多扰。--〔清〕申延《耐俗轩新乐府》

  25、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明・吕得胜《小儿语》

  26、家怕先富后贫,政怕先宽后紧。--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27、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蒙泰格尼

  2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9、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罗素

  30、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首领是父亲的影子,人民就是孩子的影子。--〔法〕卢梭

  31、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美〕古德《 家庭》

  32、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33、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

  34、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日。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35、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战国策・秦策》

  36、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37、鸟自爱巢人爱家。--英国

  38、你将拥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个家庭重要。--劳伦斯

  39、明智者四海为家--地球是他的壁炉,蓝天是他的客厅。--爱默生

  40、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科克

  41、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4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漠》

  43、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清〕《钱大昕》《恒言录》

  44、家园,世界的乐园。--德国

  45、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46、任何一只害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巢。--英国

  47、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48、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49、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1、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2、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3、一方燕子衔一方泥。

  4、出外由外,入乡随乡。

  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6、宁要家乡一培土,莫恋他乡万两金。

  7、团结就是力量。

  8、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9、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12、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13、一乡一俗,一湾一曲。

  14、一方土养一方人。

  1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6、送行饺子迎客的面。

  17、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18、入国问禁,入乡问俗。

  19、贫穷时不忘家乡,富有时故土难舍。

  20、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2、好家难舍,熟地难离。

  23、金窝银窝,不及家里狗窝。

  24、脚下良田千万亩,只爱家乡一寸土。

  25、出门一里,不如家里。

  1、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蒙泰格尼

  2、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3、家庭是第一个源泉,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的巨流是从这里开始奔流的。(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4、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战国策秦策》

  5、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

  6、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7、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8、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9、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10、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王豫《蕉窗日记》

  11、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12、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科克

  13、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14、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15、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16、你将拥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个家庭重要。劳伦斯

  17、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首领是父亲的影子,人民就是孩子的影子。〔法〕卢梭

  18、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19、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20、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明吕得胜《小儿语》

  21、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22、家庭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之一。桑塔亚那

  23、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24、�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25、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26、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日。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27、鸟自爱巢人爱家。英国

  28、明智者四海为家--地球是他的壁炉,蓝天是他的客厅。爱默生

  29、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30、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漠》

  31、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32、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美)古德《家庭》

  33、任何一只害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巢。英国

  34、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威斯汤福德

  35、家和贫也足,不义富多扰。〔清〕申延《耐俗轩新乐府》

  36、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37、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清)钱大昕《恒言录》

  38、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歌德

  39、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印《摩奴法典》

  40、家园,世界的乐园。德国

  4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42、成家之道,日俭与勤。(宋)《林逋省心录》

  43、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现〕老舍《四世同堂》

  44、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罗素

  45、我相信家庭与外界是决然不同的,它可以充满爱,关怀及了解,成为一个人养精蓄锐的场所。(美)萨提尔

  46、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

  47、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俄〕列夫托尔斯泰

  48、家怕先富后贫,政怕先宽后紧。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49、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培根

  1、管理一个家庭的麻烦,并不少于治理一个国家。蒙泰格尼

  2、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李白《江夏行》

  3、家庭是第一个源泉,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的巨流是从这里开始奔流的。(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4、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战国策秦策》

  5、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

  6、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7、帝宅王家大道边,神马龙龟涌圣泉。蔡孚《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二章》

  8、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宋之问《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9、浦口多渔家,相与邀我船。储光羲《采菱词》

  10、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王豫《蕉窗日记》

  11、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12、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科克

  13、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王勃《山扉夜坐》

  14、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祷。李昂《题程修己竹障》

  15、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四首夏歌》

  16、你将拥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个家庭重要。劳伦斯

  17、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首领是父亲的影子,人民就是孩子的影子。〔法〕卢梭

  18、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19、黄裳元吉,邦家以宁。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储宫第六》

  20、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明吕得胜《小儿语》

  21、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陈子良《于塞北春日思归》

  22、家庭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之一。桑塔亚那

  23、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刘长卿《赠元容州》

  24、�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张志和《杂歌谣辞渔父歌》

  25、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过旧宅二首》

  26、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日。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27、鸟自爱巢人爱家。英国

  28、明智者四海为家--地球是他的壁炉,蓝天是他的客厅。爱默生

  29、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30、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漠》

  31、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32、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美)古德《家庭》

  33、任何一只害鸟不会弄脏自己的窝巢。英国

  34、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威斯汤福德

  35、家和贫也足,不义富多扰。〔清〕申延《耐俗轩新乐府》

  36、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张九龄《奉和圣制初出洛城》

  37、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清)钱大昕《恒言录》

  38、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歌德

  39、温和的语言,是善良人家庭中决不可缺少的。印《摩奴法典》


劝学的名言优选【10】份(扩展9)

——劝学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教完整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反思。

  首先要检讨的是我的教学语言的凝练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但是,因为*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口语太多。

  第二,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整堂课都只想按自己设想去完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思考空间,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一直在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思想,没有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和意愿的机会与权力。

  第三,扮演课堂学*组织者的角色,却没有很好地组织学生对文章的各个层次思想进行挖掘。一味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机械教学。没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挖掘文章的内在思想,所以,对《劝学》一文中饱含的作者情感的挖掘和品悟基本上处于零状态。

  第四,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课堂很仓促,教师很紧张,环节很松散,引导很生硬等等是自己上完课的最大感受。这些都和自己的心态有着很大的关系。过于紧张的心态让自己在课堂上丢失了与学生之间的融洽配合,自己的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

  总之,这堂比赛课上得不尽人意,甚至是一塌糊涂。虽然多少有失落,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自己从中发现了的不足,正视不足,反思不足。教师影响学生是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就是体现一个老师是否具备娴熟的教学艺术的时候。回首自己的教学生涯,不禁为自己知识的鄙薄而悲慨,为自己的教学态度感到羞愧。无论是基本功,还是品味能力,抑或是钻研精神,求取能力,都让我的惭愧万分。

  教学基本功的夯实,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钻研能力的提高,都将成为我教育之路上不断奋斗的目标,今后的教学路途中,我将扎扎实实,埋头苦学,认真钻研,丰富教育教学的手段及艺术性,力争尽快成长,不负使命。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本文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劝学》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观的理解。这对于高中生认识学*意义和改进学*方法有一教育意义。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本文又是一篇典型的的总—分式议论文。全文多次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第一课时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主要是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结构,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了解作者的学*观,讨论其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学*态度。

  新课标强调要课堂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为主线.倡导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三个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所以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教师及时点拨,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同时诵读法始终贯穿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读自悟。

  3、反复诵读。

  3、讨论法。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互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然后合作探究梳理文章结构,作者思路。列出提纲明确文本的论点。(组内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然后带领学生梳理第二段,明确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学生以此为范例梳理第三四自然段。

  梳理了文章的思路,也就明了了本文的论证方法。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学不可以已”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科技文化高速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不充实自己,就会被社会淘汰。学不可以已,和现在所倡导的终身学*的理念非常契合。学到老,活到老。

  让学生思考联想古人的学*名言,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日后的学*。

  最后进行比喻论证的仿写,讲练结合。

  通过这节课,我力图做到教法与学法并重,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不偏废。

  优点: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层次清楚,梯度适当。注重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文言的方法。拓展和作业设计自己非常得意,也得到了其他人的好评。

  缺点:教师基本功不高,语言欠简洁。教学设计内容较多,难点突破的不够漂亮。

  对于这篇文言文,我首先都是要求学生先学会翻译文言句子内容,这样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先初步掌握文章大体内容。而对于这节课的文言翻译,我是先给同学们解释重要的字词,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重要的字词自己先学着翻译,然后再由我进行纠正。这是学*课文的第一个阶段,学*目标是让同学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重要的关键字词。

  课文第二个学*阶段很轻松,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同学们进行表演,这篇课文很短,但是要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需要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人物。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出现了三个主要人物,因此在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三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角色表演。不仅这样,我还让男女生同学进行对比表演。而轮到女生组表演的时候我是让他们先用文言文来讲,后来**脆来个急性篡改,让表演的女生用现代人的口气来演,效果还不错。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同学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的第三个阶段的学*就比较复杂了,这是文言知识的系统性升华。在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带着同学们总结课文文言知识。这一堂总结课我是围绕“三”这个字而来的,总结内容包括“三个字音”“三个主要人物”“三个多义词”“三个古今异义词”“三个句末语气词”“三个称谓”“三个成语”等来展开的。首先是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做专题练*,接着再由我进行总结,这样同学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这一堂课,我所体现的是“三”这个教学思想。即第一阶段是翻译,第二个阶段是表演,第三个阶段是总结。

  1、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目标,以“演”为活动方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2、本课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许多能解答的问题愈加明朗。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是遗憾,才给我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长此努力,老师将乐教,学生将乐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吾当勉之。

  《孙权劝学》是一篇简短的小故事。本文情节简单,人物个性鲜明,意蕴丰富,留有不少需要读者发挥想象补白的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相对于内容,本文的语言文字朴实浅显。所以,在教授本文时,我把本文的重难点确定为运用多种方法为课文内容补白,深入理解人物,理解主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分组编演课本剧的形式,既实现了补白,又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形式新颖活泼,学生参与度很高。但是,由于受到不良影视剧的影响,有些小组在编演中出现无厘头的台词和情节,在指正后这一现象得以消除。同时,囿于阅历,学生对人物的表情、动作的设计有些幼稚,在点拨后学生能够适当改进。教学实践说明:好的教学设计只有在不断的指导和修正中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编演课本剧只是对课文内容的再创作,不能算是高水*的学*。于是,在上一环节结束之后,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进行片断练*。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聚焦,我要求学生们写作同一事件,要求学生刻意留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许多学生没有能够当堂完成此练笔。这样只好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后作业。

  我认为,本课设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重视了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既尊重了学生主体意识,同时加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能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又不会失控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其人;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积累本文的名言名句;体会、学*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学*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明确如何才能获得教养等等。

  在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文言名篇的能力;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惯。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收到了较好的学*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为赶时间有点虎头蛇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好地握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