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左省杜拾遗》的赏析3篇

首页 / 赏析 / | 2022-03-16 19:50:42 赏析

《寄左省杜拾遗》的赏析1

  【诗句】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出处】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意思】圣明时代天子没有什么过失,自然觉得进谏直言日渐疏稀。

  【全诗】

  《寄左省杜拾遗》

  .[唐].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全诗鉴赏】

  这是一首曲折隐晦抒发内心愤懑的抒情诗。前半部叙写与杜甫同为谏官 的生活。诗人连续铺写同趋“丹陛”,分列“紫微”,随伴“天仗”,沾惹“御香”等事宜,看 起来尤显威严、高华、富贵,使人惬意。然而,并没有什么安邦定国、扫荡叛乱的重大举 措。朝官的举止只能透露出空虚、无聊、守旧、呆板,只能是空度岁月,消磨壮志,让有 志之士苦恼、倦怠、厌恶。五、六句直抒胸臆,吐露悲愤。此联以花之纷纷凋零,烘托容 颜的衰老;以鸟之翩翩飞翔,渲染青天的高阔。然而诗人“白发”渐多,见“青云”无路, 能无悲乎?一个“悲”字,不正好抒发了诗人对时政和人生的无限感慨么?尾联同前半 部一样,用反语正说法,表面言“圣朝”之明君,没有“阙事”,谏官之“谏言”日益稀少;而 实际说统治者昏庸,自以为无过失,拒绝忠言。一个“无”字,讥其文过饰非,掩盖错误; 一个“稀”字,刺其箝人口舌,压制言论。杜甫为谏官亦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 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乃同一浩叹愤慨之语。此诗巧用反语,寓贬 于褒,绵里藏针,倾诉对朝政的不满,抒发内心的忧愤,有幽思婉转曲折之妙。

《寄左省杜拾遗》的赏析2

  《寄左省杜拾遗》

  作者: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解】:

  1、趋:小步而行,表示上朝时的敬意。

  2、丹陛:宫殿前涂红漆的台阶。

  3、分曹句:时岑参为右补阙,属中书省,在殿庑之右,称右省,也称紫徽省。紫??微:本指星座,因其成屏藩的形状,故取象以为喻。微:一作薇。曹:官署?限:界限。

  4、阙:通缺。补阙和拾遗都是谏官,意思就是以讽谏弥补皇帝的缺失。

  【韵译】:

  我们并排走向朝廷的红色台阶,

  然后分别站在左省右省的列队。

  拂晓随着宫廷仪仗队进去朝拜,

  黄昏时浑身沾满御炉香气回归。

  满头白发力不从心为落花流泪,

  羡慕别人如鸟入青云展翅高飞。

  贤明的朝廷没有什么阙事遗漏,

  自己觉得谏议的奏书越来越稀。

  【评析】: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由杜甫的推荐而任右补阙。次年写此诗。诗是投赠友人杜甫的。因而描写谏议官左拾遗的官场生活。然后自伤迟暮,无法尽力,规劝别人继续进取。笔法隐晦,曲折地抒发内心之忧愤。词藻艳丽,雍容华贵。

《寄左省杜拾遗》的赏析3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758),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象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我们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不是么?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定了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呢?没有。诗人特意告诉我们,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怎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我们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又何须“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呢?很显然,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袞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棉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寄左省杜拾遗》的赏析3篇扩展阅读


《寄左省杜拾遗》的赏析3篇(扩展1)

——《春宿左省》翻译及赏析3篇

《春宿左省》翻译及赏析1

  古诗:

  《春宿左省》

  作者: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释

  1、掖垣:因门下省、中书省地处左右两边,像人的两掖,门下省为左掖。

  2、金钥;指开宫门的锁钥声。

  3、珂:马铃。

  4、封事: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故称。

  译文

  左偏殿矮墙遮隐花丛,日已将暮,

  投宿的鸟儿,一群群鸣叫着飞过。

  星临宫中,千门万户似乎在闪烁,

  靠*天廷,所得的月光应该更多。

  夜不敢寝,听到宫门开启的钥锁,

  晚风飒飒,想起上朝马铃的音波。

  明晨上朝,还有重要的大事要做,

  心里不安,多次地探问夜漏几何?

  赏析

  诗作于左拾遗任上,记叙了诚敬值宿,夜不敢寐的实况。反映了这时诗人不过是个小心谨慎的官吏罢了,字里行间也流露诗人的忠爱之情。

  诗开头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自幕至夜,再自夜至晓,自晓至明,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叙述详明而有变化。

《春宿左省》翻译及赏析2

  《春宿左省》

  作者: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解】:

  1、掖垣:因门下省、中书省地处左右两边,像人的两掖,门下省为左掖。

  2、金钥;指开宫门的锁钥声。

  3、珂:马铃。

  4、封事: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故称。

  【韵译】:

  左偏殿矮墙遮隐花丛,日已将暮,

  投宿的鸟儿,一群群鸣叫着飞过。

  星临宫中,千门万户似乎在闪烁,

  靠*天廷,所得的月光应该更多。

  夜不敢寝,听到宫门开启的钥锁,

  晚风飒飒,想起上朝马铃的音波。

  明晨上朝,还有重要的大事要做,

  心里不安,多次地探问夜漏几何?

  【评析】:

  诗作于左拾遗任上,记叙了诚敬值宿,夜不敢寐的实况。反映了这时诗人不过是个小心谨慎的官吏罢了,字里行间也流露诗人的忠爱之情。

  诗开头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自幕至夜,再自夜至晓,自晓至明,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叙述详明而有变化。

《春宿左省》翻译及赏析3

  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傍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傍晚时分,“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

  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

  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

  明日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反反复复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

  注释

  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

  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

  珂:马铃。

  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创作背景

  这首五律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唐时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


《寄左省杜拾遗》的赏析3篇(扩展2)

——成语故事:道不拾遗优选【五】篇

  成语故事:道不拾遗 1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成语故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

  故事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等,执法严明,不徇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

  成语故事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一年以后,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人们不随意拿取,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别的诸侯都对秦国心存畏惧。

  【典故】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战国策·秦策一》

  【释义】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近义词】路不拾遗

  【反义词】打家劫舍

  【成语示列】人人称赞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成语故事:道不拾遗 2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典故】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战国策·秦策一》

  【释义】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路不拾遗

  【反义词】打家劫舍

  【同韵词】斑驳陆离、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不知端倪、红叶之题、良莠不齐、有过之而无不及、河鱼腹疾、百里异*、影形不离、枭俊禽敌、......

  【年代】古代

  【谜语】路有冻死骨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

  【成语示列】人人称赞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成语故事:道不拾遗 3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典故】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战国策・秦策一》

  【释义】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路不拾遗

  【反义词】打家劫舍

  【同韵词】斑驳陆离、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不知端倪、红叶之题、良莠不齐、有过之而无不及、河鱼腹疾、百里异*、影形不离、枭俊禽敌、......

  【年代】古代

  【谜语】路有冻死骨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

  【成语示列】人人称赞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成语故事:道不拾遗 4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成语故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

  故事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等,执法严明,不徇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

  成语故事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一年以后,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人们不随意拿取,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别的诸侯都对秦国心存畏惧。

  【典故】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战国策·秦策一》

  【释义】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近义词】路不拾遗

  【反义词】打家劫舍

  【成语示列】人人称赞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

  成语故事:道不拾遗 5

  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经济发展稳定,老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一个叫张三的人走在路上,看见地上有一包看上去很贵重的物品,但是来来往往许多人,却没有一个人拾起它,这是为什么呢?

  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国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了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了依法治国,指定了严厉的刑罚来处置犯罪分子。所以,当时的郑国经济甚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富裕。

  有一次,张三在路上看到了一包东西,疑似重物。可是张三观察了很久,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可是就是没有人前去拾起。

  这时他走到一个老百姓面前问:“地上的那个包看上去里面肯定有重要物品,为什么路过的人那么多,却没有一个拾起来的?”

  老百姓回答:“我们的生活很富裕,不需要去捡别人丢弃的东西。更何况丢东西的人肯定很着急,他自会寻来。”

  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dào bù shí yí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近义词】路不拾遗 弊绝风清 秋毫无犯 道不举遗 道不掇遗

  【反义词】打家劫舍

  【例句】**了,社会安定,很快就出现了~,夜不闭户的新气氛。

  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点评

  在许多年以前,许多地方的人家哪怕晚上不锁门,也不会有贼来偷东西,因为自给自足,每家每户都要差不多,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欲望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满足,这就使得一些人用一些不好的手段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小朋友们,我们一定要洁身自好哦~


《寄左省杜拾遗》的赏析3篇(扩展3)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原文: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唐代: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翻译:

  山泉沟壑绕着我的茅舍,云霞掩映帷幕般的薜荔。

  新雨过后青竹更是苍翠,夕阳挥中山色增添秀美。

  悠闲的白鹭早早就栖息,秋日的花朵迟迟不凋谢。

  家僮清扫着松萝的小径,早与故人相约盼他到来。

  注释:

  泉壑(hè)带茅茨(cí),云霞生薜(bì)帷。

  泉壑:这里指山水。茅茨:原指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薜帷:生长似帷帐的薜荔。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可爱。新雨:刚下过的雨。山:即谷口。

  闲鹭栖(qī)常早,秋花落更迟。

  迟:晚。

  家僮(tóng)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家僮:即家童,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萝径:长满绿萝的小路。昨:先前。

  赏析:

  从诗题中不难看出这是一首邀请朋友赴约的诗歌,诗人着力刻画他的书斋的清幽雅致,意在表达对杨补阙的盛情,期待他能如期来访,而这些主要是通过对书斋周围景物的准确、细腻的描绘来实现的。

  首联中“茅茨”为“茅屋”之意,在这里指的是诗人简朴的书斋。“薜帷”指“薜荔的墙帷”。应理解为墙上长满了薜荔,显示了居所的自然状态。句中用得最妙的是“带”字,应为动词“像带子一样环绕”,与第二句中的“生”相对应,能充分的引发读者的.想象:山泉沟壑萦绕着诗人的小屋,浮云彩霞似从小院中升腾而起。此联为全诗的起笔,远观书斋,山环水绕,云蒸霞蔚,如赏人间仙境。

  颔联与颈联写书斋周围的景物,“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是此诗是最出彩的句子,二者为倒装句,先突出了竹林山色令人怜爱,而后又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指出它们令人怜爱的原因是雨后新绿、夕阳渲染,如此遣词造句,不仅让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而且让它们具有了极强的色彩感,使读者很有质感地感受到竹林高山的清秀壮丽。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写了这里的鸟与花。白鹭早早的休息,只因一个“闲”字,充分说明了这里的幽静:鸟儿少有人打扰,便可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秋花迟迟不肯落下,只能说明这里的环境适宜它们生长,便可久驻枝头。写鸟、花意在突出书斋环境的清幽雅致、清新宜居。

  尾联写诗人早已让家人把那缀满绿萝的小径打扫干净,原因是昨天与杨补阙的约定。一如“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之妙。诗人在上文极力地推崇书斋的环境,意在引出这个约定,希望朋友能如约而至。

  此诗用字精准,形式工整,手法独到,写景唯美,表意含蓄,值得后人品读。

  译文

  山泉沟壑绕着我的茅舍,云霞掩映帷幕般的薜荔。

  新雨过后青竹更是苍翠,夕阳挥中山色增添秀美。

  悠闲的白鹭早早就栖息,秋日的花朵迟迟不凋谢。

  家僮清扫着松萝的小径,早与故人相约盼他到来。

  注释

  ⑴谷口:古地名,指陕西蓝田辋川谷口,钱起在蓝田的别业所在。杨补阙:作者友人,生*不详。补阙(què),官名,职责是向皇帝进行规谏,有左右之分。

  ⑵泉壑(hè):这里指山水。茅茨(cí):原指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

  ⑶薜(bì)帷:生长似帷帐的薜荔。

  ⑷怜:可爱。新雨:刚下过的雨。

  ⑸山:即谷口。

  ⑹迟:晚。

  ⑺家僮(tóng):即家童,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萝径:长满绿萝的小路。

  ⑻昨:先前。

  赏析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将水、云、竹、山、鹭、花人格化了,写得极富感情。诗全是写景,句法工整。首联起对,颔联晴雨分写,颈联写花鸟情态,末联写邀约。“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也不愧为写景妙句。

  这是作者邀请友人到书斋来聚会的诗。诗的大部分篇幅写了书斋及周围的幽美风景。书斋被围绕在谷口的泉壑之间,云霞从书斋外墙的薛帷间升起,可知书斋幽静,书斋所处山中高处。书斋附*,有浓密的竹林,雨后翠竹可喜;傍晚,山光绿紫万状,也十分可赏。白鹭常常很早就栖息了;花在高山中,谢得更迟些。这六句写出了书斋附*的清幽美景。结尾一联则是突出表现诗人的诚意盛情。全诗写景静中有动,幽而不寂,体现了钱起新奇清淡的诗风。

  原文: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朝代:唐朝

  作者: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译文及注释:


《寄左省杜拾遗》的赏析3篇(扩展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闻:听说

  翻译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风”字亦作“君”。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寄左省杜拾遗》的赏析3篇(扩展5)

——寒食夜有寄赏析 -诗词大全实用五份

  1.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

  2.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3.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4.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5.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6.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7.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8.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

  9.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10.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11.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1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3.届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14.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15.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16.袅娜少女羞,岁月无忧愁

  17.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18.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

  1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0.花心定有何人捻,晕晕如娇靥

  2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2.脉脉眼中波,盈盈花盛处

  2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4.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

  25.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26.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27.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28.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29.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30.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31.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

  32.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33.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34.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35.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36.届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37.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38.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39.袅娜少女羞,岁月无忧愁

  40.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41.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

  4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3.花心定有何人捻,晕晕如娇靥

  4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45脉脉眼中波,盈盈花盛处

  4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7.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48.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49.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50.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51.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52.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

  53.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

  54.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55.慕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56.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57.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58.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59.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6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1.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62.柔桡轻曼,妩媚纤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