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首页 / 赏析 / | 2022-11-25 00:00:00 赏析,翻译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舞袖刚刚被撕裂了,手臂洁白得如秋天的明月。

  最美的时光,莫过于出出入入都在君怀里,那微风轻拂发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现在常常担心中秋过后,天气转凉,穿上大衣以后,不能再和君这样耳鬓思磨,情也会这样渐渐变淡变没了。

  注释:

  ①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

  ②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

  ③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

  ④皎:译作“鲜”。

  ⑤团圆:译作“团团”。

  ⑥秋节:泛指秋季。

  ⑦飙:biāo急风。

  ⑧捐:抛弃。

  ⑨箧笥:qiè sì箱子。

  赏析:

  【注释】: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鲜:一作“皎”。团团:一作“团圆”。飙:急风。箧笥:箱子。【简析】: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以下引自"国学网站"http://www.guoxue.com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熊笃)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最新裁出的齐地上好丝绢,犹如霜雪一般洁白。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怨歌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

  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wán)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

  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

  团团:圆圆的样子。

  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

  动摇:摇动。

  秋节:秋季。节,节令。

  凉飙(biāo):凉风。飙,疾风。

  捐:抛弃。箧(qiè)笥(sì):盛物的竹箱。

  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

  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 * ,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

  怨歌行·十五入汉宫 唐朝

  李白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君王选玉色,侍寝金屏中。

  荐枕娇夕月,卷衣恋春风。

  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

  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蓬。

  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

  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肠断弦亦绝,悲心夜忡忡。

  《怨歌行》译文

  十五岁来到汉宫中,正是青春烂漫羞年纪,她微微一笑就会让春天羞美景为之羞愧。君王选美女,她被选中服侍君王羞寝息。柔曼羞夕月下,她娇羞羞俏丽模样让君王不能自持,她羞侍寝更让君王恋恋不舍。可否知道赵飞燕,她夺宠后别羞女绝对她恨意无穷。但青春总是不能永驻羞,绿鬓终会变白,成为霜蓬。在宫廷中,只要一朝不得意,世事都会成空。一旦不得宠,就像司马相如一样只能用鹔鹴换酒喝,舞衣也是很寒酸羞。那样羞寒苦不堪言表,只能暗自伤悲,偷偷为君王奏琴一曲。肠断弦也绝,心中无限伤悲而不能成音。

  《怨歌行》注释

  玉色:美女。

  金屏:锦帐。

  荐枕:侍寝。

  卷衣:侍寝羞意思。

  赵飞燕:赵飞燕本为长安宫人,后为阳阿公主羞舞女。汉成帝见而幸之,召入内宫,为婕妤,后终为皇后。

  鹔鹴(sù shuānɡ)换美酒: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家里十分贫困,曾用鹔鹴换美酒喝。鹔鹴,传说中羞神鸟。另一说为“骕骦”,骏马名。

  丝桐:指琴。丝为琴弦,桐为琴身。

  忡忡:忧虑羞样绝。

  《怨歌行》简析

  《怨歌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这首诗借美人在宫中的得宠与失宠不定的悲惨命运,来抒发诗人自己得不到君王恩宠的失意心情。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1)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怨歌行 三国 曹植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怨歌行》译文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怨歌行》注释

  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

  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显:明白,懂得。

  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

  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

  泫(xuàn)涕:流泪。泫:水珠下滴。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上天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

  震:打雷。

  偃(yǎn):倒下。秋稼:禾。

  干:触犯,抗拒。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

  ⒂端:原由,原委。

  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

  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怨歌行》赏析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怨歌行》创作背景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巡幸长安,洛阳谣传皇帝死于长安,从驾欲立曹植,因此明帝对曹植产生疑忌,曹植处境险恶,因作此诗以明志。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最新裁出的齐地上好丝绢,犹如霜雪一般洁白。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怨歌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

  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wán)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

  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

  团团:圆圆的样子。

  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

  动摇:摇动。

  秋节:秋季。节,节令。

  凉飙(biāo):凉风。飙,疾风。

  捐:抛弃。箧(qiè)笥(sì):盛物的竹箱。

  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

  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 * ,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舞袖刚刚被撕裂了,手臂洁白得如秋天的明月。

  最美的时光,莫过于出出入入都在君怀里,那微风轻拂发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现在常常担心中秋过后,天气转凉,穿上大衣以后,不能再和君这样耳鬓思磨,情也会这样渐渐变淡变没了。

  注释

  ①这一篇旧以为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

  ②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

  ③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

  ④皎:译作“鲜”。

  ⑤团圆:译作“团团”。

  ⑥秋节:泛指秋季。

  ⑦飙:biāo急风。

  ⑧捐:抛弃。

  ⑨箧笥:qiè sì箱子。

  赏析

  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琴歌二首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怨歌行

  两汉: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皎洁一作:鲜洁)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新裂齐纨(wán)素,皎(jiǎo)洁如霜雪。(皎洁一作:鲜洁)

  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团团:圆圆的样子。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动摇:摇动。

  常恐秋节至,凉飙(biāo)夺炎热。

  秋节:秋季。节,节令。凉飙:凉风。飙,疾风。

  弃捐箧(qiè)笥(sì)中,恩情中道绝。

  捐:抛弃。箧笥:盛物的竹箱。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该诗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瑕,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也是写其内在本质之美。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象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两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她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班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乐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深,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丽感慨其不幸!

  该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光彩旖旎!后四旬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舞袖刚刚被撕裂了,手臂洁白得如秋天的明月。

  最美的时光,莫过于出出入入都在君怀里,那微风轻拂发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现在常常担心中秋过后,天气转凉,穿上大衣以后,不能再和君这样耳鬓思磨,情也会这样渐渐变淡变没了。

  注释:

  ①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

  ②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

  ③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

  ④皎:译作“鲜”。

  ⑤团圆:译作“团团”。

  ⑥秋节:泛指秋季。

  ⑦飙:biāo急风。

  ⑧捐:抛弃。

  ⑨箧笥:qiè sì箱子。

  赏析:

  【注释】:这一篇旧以为班婕妤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鲜:一作“皎”。团团:一作“团圆”。飙:急风。箧笥:箱子。【简析】: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以下引自"国学网站"http://www.guoxue.com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熊笃)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怨歌行

  两汉: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皎洁一作:鲜洁)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新裂齐纨(wán)素,皎(jiǎo)洁如霜雪。(皎洁一作:鲜洁)

  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团团:圆圆的样子。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动摇:摇动。

  常恐秋节至,凉飙(biāo)夺炎热。

  秋节:秋季。节,节令。凉飙:凉风。飙,疾风。

  弃捐箧(qiè)笥(sì)中,恩情中道绝。

  捐:抛弃。箧笥:盛物的竹箱。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该诗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瑕,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也是写其内在本质之美。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象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两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她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班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乐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深,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丽感慨其不幸!

  该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光彩旖旎!后四旬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2)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怨歌行 三国 曹植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怨歌行》译文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怨歌行》注释

  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

  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显:明白,懂得。

  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

  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

  泫(xuàn)涕:流泪。泫:水珠下滴。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上天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

  震:打雷。

  偃(yǎn):倒下。秋稼:禾。

  干:触犯,抗拒。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

  ⒂端:原由,原委。

  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

  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怨歌行》赏析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怨歌行》创作背景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巡幸长安,洛阳谣传皇帝死于长安,从驾欲立曹植,因此明帝对曹植产生疑忌,曹植处境险恶,因作此诗以明志。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舞袖刚刚被撕裂了,手臂洁白得如秋天的明月。

  最美的时光,莫过于出出入入都在君怀里,那微风轻拂发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现在常常担心中秋过后,天气转凉,穿上大衣以后,不能再和君这样耳鬓思磨,情也会这样渐渐变淡变没了。

  注释

  ①这一篇旧以为诗,或以为颜延年作,都是错误的。今据《文选》李善注引《歌录》作无名氏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

  ②裂:截断。“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

  ③素:生绢,精细的素叫做纨。齐地所产的纨素最著名。

  ④皎:译作“鲜”。

  ⑤团圆:译作“团团”。

  ⑥秋节:泛指秋季。

  ⑦飙:biāo急风。

  ⑧捐:抛弃。

  ⑨箧笥:qiè sì箱子。

  赏析

  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琴歌二首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最新裁出的齐地上好丝绢,犹如霜雪一般洁白。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怨歌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

  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wán)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

  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

  团团:圆圆的样子。

  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

  动摇:摇动。

  秋节:秋季。节,节令。

  凉飙(biāo):凉风。飙,疾风。

  捐:抛弃。箧(qiè)笥(sì):盛物的竹箱。

  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

  这诗用扇来比喻女子。扇在被人需要的时候就“出入怀袖”,不需要的时候就“弃捐箧笥”。旧时代有许多女子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她们的命运决定于男子的好恶,随时可被抛弃,正和扇子差不多。

  本篇《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均收?,并题班婕妤作。但因《汉书》本传未载其曾作怨诗,而《文选》李善注又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故*人多据此疑非班作,然亦乏确证。而魏晋六朝人,如陆机、钟嵘、萧统、徐陵等皆以为班作,且诗的内容又与《汉书》本传所载斑婕妤的身世、怨情无一不合,故属之班作,当是信而有据。

  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左曹越校尉班况之女。汉成帝时选入宫,始为少使,未几大得宠幸,封为婕妤(嫔妃称号)。后为宫人赵飞燕夺宠,居长信宫,作有《自悼赋》、《捣素赋》等,皆抒发其失宠后幽居深宫的郁闷和哀怨,此诗当亦是她失宠后所作。本诗又题为《团扇》(钟嵘《诗品》),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的月亮。清人吴淇评道:“裁成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选诗定论》)意谓首二句写其内在本质之美,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的花纹,像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出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二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侯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琴歌二首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而感慨其不幸!

  前人谈咏物之妙,贵在“幽怨 * ,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沈谦《填词杂说》)强调要“不即不离”,(刘熙载《艺概》)既不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此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于光彩旖旎!后四句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等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 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故钟嵘评曰:“《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这决不是过甚其辞。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为君既不易。

  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

  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

  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

  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

  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

  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

  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

  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

  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

  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

  别后莫相忘。

  译文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永有被猜疑的祸患。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起造谣言。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了不干。

  天帝动怒降下起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拔起了起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周公忠信起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今日起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注释

  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

  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显:明白,懂得。

  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位弟,周成王位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

  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位功不可磨灭。

  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了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了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位意。

  泫(xuàn)涕:了泪。泫:水珠下滴。了连:接连不断。

  皇灵:上天位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位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hào)京暴风起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起树拔起来。

  震:打雷。

  偃(yǎn):倒下。秋稼:禾。

  干:触犯,抗拒。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

  ⒂端:原由,原委。

  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

  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起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四句:系诗末位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赏析: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巡幸长安,洛阳谣传皇帝死于长安,从驾欲立曹植,因此明帝对曹植产生疑忌,曹植处境险恶,因作此诗以明志。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5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古诗简介

  《怨歌行》是西汉女诗人班婕妤所作的一首宫怨诗。诗人以团扇自喻,借团扇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失宠妇女的痛苦心情。全诗语言清新秀美,构思巧妙,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含意隽咏,耐人寻味。

  翻译/译文

  最新裁出的齐地上好丝绢,犹如霜雪一般洁白。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⑴怨歌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

  ⑵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wán)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

  ⑶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⑷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

  ⑸团团:圆圆的样子。

  ⑹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

  ⑺动摇:摇动。

  ⑻秋节:秋季。节,节令。

  ⑼凉飙(biāo):凉风。飙,疾风。

  ⑽捐:抛弃。箧(qiè)笥(sì):盛物的竹箱。

  ⑾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鉴赏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班氏被选入宫,有文采,受汉成帝宠信,被封婕妤。后来,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入宫受宠后,十分嫉妒班婕妤在汉成帝心目中的地位,便设计陷害班婕妤。班婕妤从此不受汉成帝的宠幸,为防有生命危险,班婕妤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在漫长而寂寞的冷宫生活中,班婕妤的心灵无法得到慰藉,于是便作《怨歌行》以感伤自己的身世。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该诗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瑕,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也是写其内在本质之美。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象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两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她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班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乐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深,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丽感慨其不幸!

  该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光彩旖旎!后四旬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3)

——孤雁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译文

  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

  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注释

  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望尽:望尽天际。

  意绪:心绪,念头。

  鸣噪:野鸦啼叫。

  自:自己。一作“亦”。

  赏析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从中体现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创作背景

  《孤雁》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译文

  在空阔的楚江夜晚,我痛心突然被惊散后,自己已脱离雁群万里之远。顾影自怜,想到飞下寒塘,只见地面一片眼前草枯沙净,江水*阔伸向遥远天边。孤单一只的我无法排成字形,只能寄去相思情意的一点。还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

  有谁会可怜我长途飞行的艰难?让我想起深夜孤居长门宫的皇后,锦筝弹着心中无限的幽怨。料想自己的伴侣还栖宿在芦花中,他们是否正惦念我在春前,会转程从旧路飞回北边。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暮雨中声声呼唤,只怕在边塞突然相见。这样当双燕归来后栖息于画帘半卷的房檐,我也不会羞惭。

  注释

  楚:泛指南方。

  恍(huǎng)然:失意貌。

  自顾影:对自己的孤独表示怜异之意。

  自顾影:顾影自怜,对自己的孤单表示怜惜。

  下寒塘:崔涂《孤雁》诗:“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写不成书:雁飞行时行列整齐如字,孤雁而不成字,只像笔画中的“一点”,故云。这里还暗用了苏武雁足传书的故事。

  因循:迟延。

  残毡拥雪:用苏武事。苏武被匈奴强留,毡毛合雪而吞食,幸免于死。这里喻指困于元统治下有气节的南宋人物。

  荏苒(rěn rǎn):形容愁苦连绵不绝。

  谩:漫,徒然的意思。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被打入长门冷宫。这里用长门宫的寂寞冷落来形容孤雁的凄凉哀怨。

  锦筝:筝的美称。古筝有十二或十三弦,斜列如雁行,称雁筝,其声凄清哀怨,故又称哀筝。《晋书·桓伊传》“抚哀筝而歌怨诗”。

  蓦地:忽然。

  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北方。

  赏析

  《解连环·孤雁》是宋亡后之作,是一篇著名的咏物词。它构思巧妙,体物较为细腻。在写其外相的同时,又寄寓了深微的含意。这首词可以透视出张炎词深厚的艺术功力。作者揉咏雁、怀人、自怜而为一,抒发了他的家国之痛,漂泊之苦,凄婉动人。词咏孤雁,实则借孤雁寄托作者宋亡后的伤感,也反映了宋遗民普遍生活体验及感触,具有典型意义。

  上阕前三句写孤雁失群;接着写失群后的孤独。“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以困顿惆怅的情怀起笔,伴孤雁一起飞来。起句境界暗淡、空旷、寂寥、肃杀。楚江,指湖南地方。衡阳有回雁峰,又雁多经潇湘。潇湘、衡阳皆楚地。作者把雁置于这空阔的空间,不惟反衬雁之“孤”“小”,且为全词定下低沉的基调。惟其“空”,才愈见离群雁之“孤”;惟其“晚”,才更显离群雁之“凄冷”:可谓景中含情。这特定的审美感受,却是通过自然而*常的四个字,由视觉贯通了读者的触觉来传达的,下笔不可谓不“空”。“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离群而“散”,已觉“恍然”,而“万里”,更足可悲,这怎能不使孤雁在“惊”悸之余感到“怅”然若失呢?仅一传神之“怅”字,写事更写情,它把“离”前之可恋,“离”时之痛苦,“离”后之茫然的复杂的感情,曲折婉转地表达出来了。

  这三句写出了孤雁之遭际,使人意识到了作者心绪之凄惨。南宋末年,国势垂危,生于此时的词人,对于时局自己深感无能为力,不胜忧愤,只好借物抒怀以寄托一腔幽怨。

  既离群万里,则渺渺天地间惟一孤雁而已,自顾其影则不免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故只有另寻栖身之所,“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是这种孤栖自爱神态的写照。顾影,表示有深自珍惜。特别是一“欲”字,更是对这种想下未下、犹豫迟疑的神态的深刻把握和维妙维肖的刻划。“正沙净草枯,水*天远。”在惊魂未定之际,目光所到之处,只有寒水暮天相接,漠漠荒沙、瑟瑟衰草,依然荒寥而已。来亦孤单,去也孤单,只好徘徊顾影,使人进一步体味它的孤独。

  “写不成书”两句,是写雁群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孤雁单飞排不成字,故说写不成书信,只能成一点,带回一点相思。从而巧妙地表达出前朝对遗民的思念。古人常以雁为传书使者。“只寄得、相思一点”,激起人们多少相思之苦与家国之苦,已无从分辨。如果说,“恍然”离散已使孤雁怅然若失因而无奈去别寻栖所的话;如果说,依然荒寥更足以使之凄怆伤神的话,那么,“写不”两句所表达的那种痛苦竟无人可告之情则转而化为某种程度的悲壮了:雁既失群于万里之外,不能和同伴共排雁字,只有向他们遥寄一片相思之情了,此其一;因此,违误了久困于胡地的“故人”的凝盼之情(“故人”殆指沦于北人之手切盼南归的故园父老),此其二;联系作为宋朝遗民的张炎当时朋友散失、家国破碎、孤身一人、满目凄凉的处境,可以想见,即使有书可传,那“故人”之愿又将告于何人?此其三。然而这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却是通过作者极疏淡自然之笔(两句用一事而又一气贯注)写出的。这正是“清空”特色的表现之一。

  “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这是为雁立传,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轮廓。表面上是说孤雁误了寄书,和苏武托雁寄书的心事。“残毡拥雪”,用苏武“武卧啮雪,与旃(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事表达心声。

  从对上阕简单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作者无论写景还是状物,都能“不滞留于物”(《词源·咏物》),特别是对孤雁外部形象的描写和琐屑事件的叙述,即使是最简单的交代都省略了,而是摄神遗貌,紧紧抓住最能表现孤雁内心情感的神态(如“欲下”),把笔触伸向孤雁的内心世界(如“怅、惊、料”),栩栩如生地刻划出孤雁孤寂索漠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艺术上的去芜存精的澄净感,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此得到了曲折委婉的表达,即所谓“调感怆于融会之中”。

  下阕更以化实为虚的方式体现了张炎词的“清空”本色。换头承前,叹息北去的南宋宫室艰难险恶的处境。而孤雁只能在夜雨中哀鸣,若是能在玉门关重新见到离失的伴侣,该是何等的惊喜!因“离群万里”,因而“谁怜旅愁荏苒”。“荏苒”表达迁延的意思。在形容时间光阴之绵长的“荏苒”前面冠以“旅愁”,其旅途之劳顿和愁之绵绵可知,且作者并不正面说此愁无人怜而以反问出之曰“谁怜”,除更觉情切动人外,已微透“怨”的消息,故下面紧接写道:“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说长门夜悄与锦筝弹怨。典出汉武帝陈皇后罢退长门宫故事。“长门”所“弹”者,昔陈皇后之“怨”;而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在此又是孤雁之“怨”。“谩”字,极度渲染孤雁的哀怨。作者以“浑化无迹”之笔,借陈皇后之事,将人、雁之“怨”一起写出,从而抒发了自己亡国之思家破之愁无人可告亦无人怜之的一片愁怨之情。

  孤雁之哀愁既无人可告,那么雁之凝盼思归的急切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它多么盼望自己早一天飞到同伴身旁啊!可它不说自己身落寒塘之实境,却首先代同伴着想:“想伴侣、犹宿芦花。”不说眼前自己思念同伴之实情,却透过一层,言伙伴曾念自己在来年春前“去程应转”。伙伴们春天到来之前,应该回北方去了。这又是化实为虚,使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既婉转又空灵,它比正面诉说更能见孤雁之一往之深情。

  “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随即是个飘渺的幸福的设想。玉关春雨,北地黄昏,却是将怎样和旅伴们重见呢?“怕”字含意深微。孤雁由“离群”之“怅”而生“谁怜”之“怨”,又由“怨”而生“暮雨”中之“呼”,从“呼”又生“怕”,于是读“暮雨”二句,读者脑海里会出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瑟瑟秋风、潇潇暮雨中,望伴情切的空中孤雁,一声又一声呼叫,找寻着同伴,它要尽最后一丝力量飞到它们身边,倾诉离后之情。它坚信,同伴们就在不远的前方。然而,突然之间它又由“呼”而“怕”了:是怕见同伴于忽然之间,“怕”自己不胜那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喜悦和幸福潮流的冲击。一个“怕”字,生动而逼真地刻划出雁经过长途跋涉,备尝离群之苦后幻想自己即将在“蓦然”间重见同伴时那种喜悦、激动而又有些不安、焦躁的复杂矛盾心理。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4)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十篇)

  原文:

  怨歌行

  两汉: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皎洁一作:鲜洁)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新裂齐纨(wán)素,皎(jiǎo)洁如霜雪。(皎洁一作:鲜洁)

  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团团:圆圆的样子。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动摇:摇动。

  常恐秋节至,凉飙(biāo)夺炎热。

  秋节:秋季。节,节令。凉飙:凉风。飙,疾风。

  弃捐箧(qiè)笥(sì)中,恩情中道绝。

  捐:抛弃。箧笥:盛物的竹箱。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该诗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瑕,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也是写其内在本质之美。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象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两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她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班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乐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深,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丽感慨其不幸!

  该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光彩旖旎!后四旬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

  怨歌行

  曹植〔两汉〕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当忠文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王。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首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首的威严不可触犯。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首震怒降灾的根源。周公忠文大白首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注释

  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显:明白,懂得。见:被。疑王:猜忌。“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公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泫(xuàn)涕:流泪。泫:水珠下滴。流连:接连不断。皇灵:上首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首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首。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首,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震:打雷。偃(yǎn):倒下。秋稼:禾。干:触犯,抗拒。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首时所穿。⒂端:原由,原委。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赏析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所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眼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的怨”的真眼内涵是:的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的周公佐成王”至的成王乃哀叹”十结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眼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眼,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天威不可干”的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的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的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的吾欲竟此曲”结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的竟”,终也。的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结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的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的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的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结句,的难”、的患”、的刊”押韵,后十二句,的言”、的连”、的寒”、的干”、的端”、的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怨歌行 三国 曹植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怨歌行》译文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怨歌行》注释

  怨歌行:属于乐府的《相和歌·楚调曲》。

  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显:明白,懂得。

  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

  金縢(téng):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

  泫(xuàn)涕:流泪。泫:水珠下滴。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上天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据《尚书·金縢》载,周公避居洛阳的第二年秋天,镐(hào)京暴风大作,雷电交加,把田禾刮倒了,把大树拔起来。

  震:打雷。

  偃(yǎn):倒下。秋稼:禾。

  干:触犯,抗拒。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

  ⒂端:原由,原委。

  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

  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怨歌行》赏析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怨歌行》创作背景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明帝巡幸长安,洛阳谣传皇帝死于长安,从驾欲立曹植,因此明帝对曹植产生疑忌,曹植处境险恶,因作此诗以明志。

  原文:

  怨歌行

  两汉: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皎洁一作:鲜洁)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

  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新裂齐纨(wán)素,皎(jiǎo)洁如霜雪。(皎洁一作:鲜洁)

  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团团:圆圆的样子。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动摇:摇动。

  常恐秋节至,凉飙(biāo)夺炎热。

  秋节:秋季。节,节令。凉飙:凉风。飙,疾风。

  弃捐箧(qiè)笥(sì)中,恩情中道绝。

  捐:抛弃。箧笥:盛物的竹箱。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赏析: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扩展5)

——春怨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阑干。

  莫把阑干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古诗简介

  《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是一首由宋代词人万俟咏创作的词,抒写了主人公思归的心情。

  翻译/译文

  春天到来,南楼上的雪化完了,春到到来元宵灯节期间群花开放。

  刚下过小雨一番寒意,独自一人依靠着阑干。

  不要频繁的依靠在阑干上,放眼望去也只能看到层层叠叠的烟水。

  汴梁在哪里?被黄昏时的云霞与雾气遮住了。

  注释

  ①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

  ②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

  赏析/鉴赏

  此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人。

  上片首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吕氏春秋。贵信》云:“春之德风,风不信(不如期而至),则其花不盛。”故谓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花信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欧阳修咏小桃诗所云“初见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谓“惊动”,即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小桃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干,承上“灯期花信”而来,词意有所转折。独倚栏干之人,必不游众之中,而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

  过片“莫把栏干频倚”,翻进一层写归思之切。

  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即还是望而不见。此句似暗用李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实有比义。

  这首词清雅情深,当为词人的代表作。

  原文:

  春怨

  唐代:郑愔

  春朝物候妍,愁妇镜台前。

  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

  试出褰罗幌,还来著锦筵。

  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

  不及随萧史,高飞向紫烟。

  译文:

  春朝物候妍,愁妇镜台前。

  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

  试出褰罗幌,还来著锦筵。

  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

  不及随萧史,高飞向紫烟。

  注释:

  春朝物候妍,愁妇镜台前。

  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

  试出褰(qiān)罗幌(huǎng),还来著锦筵。

  褰:1.揭起:“子惠思我,~裳涉溱”。2.古代称套裤。罗幌:丝罗床帐。

  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

  不及随萧史,高飞向紫烟。

  赏析:

  郑愔这一首有名的五律,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春怨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阑干。

  莫把阑干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古诗简介

  《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是一首由宋代词人万俟咏创作的词,抒写了主人公思归的心情。

  翻译/译文

  春天到来,南楼上的雪化完了,春到到来元宵灯节期间群花开放。

  刚下过小雨一番寒意,独自一人依靠着阑干。

  不要频繁的依靠在阑干上,放眼望去也只能看到层层叠叠的烟水。

  汴梁在哪里?被黄昏时的云霞与雾气遮住了。

  注释

  ①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

  ②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

  赏析/鉴赏

  此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人。

  上片首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吕氏春秋。贵信》云:“春之德风,风不信(不如期而至),则其花不盛。”故谓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花信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欧阳修咏小桃诗所云“初见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谓“惊动”,即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小桃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干,承上“灯期花信”而来,词意有所转折。独倚栏干之人,必不游众之中,而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

  过片“莫把栏干频倚”,翻进一层写归思之切。

  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即还是望而不见。此句似暗用李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实有比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