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汇总5篇

首页 / 赏析 / |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 1

  原文: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

  明代:杨慎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译文: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船儿停泊在,在烟波朦胧的锦江码头星桥旁边,朋友难舍我离去,惆怅地折柳相赠。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杨柳颜色仍绿,故乡却离我越来越遥远,前途茫茫的征人去往那荒凉之地了。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被匈奴拘禁了十九年得以放还,又有谁从皇帝的身边为我带来赦免的诏书!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胡马越鸟尚且怀恋故士,自己此刻听着思乡之曲,又怎能不肠断心碎!

  注释: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pān)江上树。

  锦津:指锦江发舟处,即望江楼附*,为刘善充对其送别处。刘善充:作者友人,其事迹未详。星桥:原成都西南西江上,又名“七星桥”。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miǎo)渺征人大荒去。

  故乡遥:杨慎回云南贬所,故离故乡遥远。征人:杨慎自指。大荒:指云南贬所。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西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不屈,被留十九年。十九年:此杨慎以苏武借指自己遭贬十九年。“谁传”句:相传汉昭帝索求苏武不得,乃遗使者谓单于天子射雁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泽,乃得放还。此处言“上林无书”,指自己还期渺茫,遭遇比苏武还坏。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yán)蜀国弦。

  “北风”句“:古诗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此处借喻自己遭遇还不如鸟兽。蜀国弦:属乐府相和旧曲名。此指思乡之曲。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叙别的地点,送行者的情谊;三四句写辞离故乡,远行边荒;五六句写感慨,借用苏武传札得归事,表达诗人对赦免的期待;最后两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全诗一气呵成,浑成自然,且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句道出刘善充为之置酒送行的地点和折柳赠别的情谊。“惜别”写内心感情,“愁攀”写外在动作。仔细传神,将诗人远行,朋友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矛盾与苦涩,形象地勾勒了出来。杨慎久戍荒域,暂假归家又当长别。临行之际,内心的苦痛不言而喻。诗人不言自己的伤感,却写为之饯行的刘善充的情态,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朋友相别,常常折柳赠送以祝*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跳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杨柳歌辞》),“伤见路旁杨柳青,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杨柳》)。此处虽亦是折柳送行,却不落俗套,读者既知所攀之树就是杨柳,又不与颔联的“青青杨柳”重复。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句写诗人行色之匆匆,戍地之荒凉遥远。“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朋友赠送的,带着故土芬芳、朋友情谊的杨柳颜色尚青,故乡的影子就越来越遥远了。“青青杨柳”暗示离别的时间很短,“故乡遥”以见诗人行程之快,行色之匆忙。“大荒去”,言诗人所去的地方之偏远,环境之恶劣。上句从诗人切身的感受落笔写故乡之远去,内心的恋与悲苦;下句从朋友的眼光所及着手,写诗人离去之迅速,所去之地的荒凉,朋友的惆怅。进一步反衬诗人内心的苦痛。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句用典自寓,抒发诗人渴求自由、渴求免的强烈愿望。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汉昭帝即位,使人求索不得,汉使谓单于曰“天子射猎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乃放还。”杨慎嘉靖三年谪成永昌,到此时正好十九年,尚无赦免的音讯,所以发出“谁传书札上林边”的呼救声,上林苑本是汉天子打猎的场所,此处借指明世宗。此意其呼救之声哀伤悲绝。。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北风胡马南枝鸟”,化衍“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句。舟中对酒,愁绪更浓,无法排解,无法述说,只好将柔肠寸断的满腔情愫,倾泻到那思乡恋土的蜀国弦歌之中。诗人借弦歌以抒胸,倾吐自己眷恋故土不欲离去的情感,哀绝婉转,催人泪下。

  这首诗结构严谨,抒情写意真挚自然。诗歌由朋友的不忍别,想到马上会天涯相隔。再由戍地的荒凉,希望赦免还家。赦免无望更加依恋故土,最后是绝望悲歌声泪俱下。层层相转,感情一层浓于一层。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 2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及注释

  不吝惜花很多钱买一把好刀,

  貂皮大衣换酒喝也算是豪迈了。

  要爱惜自己的生命,

  为了伟大的理想,值得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注释」

  ①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诗当写于此时。这首诗表现了秋瑾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②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秋瑾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其豪侠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腔”二句:要多珍惜自己的满腔热血,将来献出它的时,一定可以化成碧绿的波涛(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勤,常常,多。碧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赏析」

  这首“鉴湖女侠”诗是:“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不知道的,会以为这是男性写的。其实中国的`男性写的东西,多数是女性化的。一千年前的花蕊夫人早就痛骂过:“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口占答宋太祖》)九百年后,秋瑾又接着骂道:“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杰出。”(《满江红》)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到整个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之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宣称:“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满江红》)她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 3

  原文: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

  纳兰性德〔清代〕

  重来对酒,折尽风前柳。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彀。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

  译文:

  几欲举杯,对酒无言,折尽风中摇曳的柳条也数不尽那浓浓的离情别绪。遥忆当年花前把酒、壮志酬筹,何等快意。还是不要提那些空虚如幻的陈情旧事了,趁着良辰未尽,再多饮一杯消愁的美酒,自古英雄多壮志难酬,是非成败上天早已为我们安排妥当了。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韵格一体。彀(gòu):同“够”。搔首:以手搔头,是为人之焦急或有所思的情态。青蝇(yíng)白璧:喻小人谗谤好人,污其青白。青蝇,苍蝇。白璧,白玉。

  赏析: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与好友饮酒时的寄情之在。词人写这首词,既是劝慰临行的好友,也是在抒发自己对好友被小人谗害的激愤之情。

  词的上阕寥寥二十一字,却弥散着失意与无奈的情绪。一句“折尽风前柳”,点明了花别的主题。正所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离别总是让人感伤的,而一个“尽”字,亦写出了词人不舍的深情——似乎只有折完风前的细柳方能显示出他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隋朝诗人的《花别诗》说:“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离别总是黯然销魂,也总能勾起万般感触。词的下阕,笔锋突转,由伤别转入对世事人生的感叹。“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化用李清照的《醉花阴》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人黄花瘦”。以此来劝慰友人勿叹于西风古道,不要独自销魂消瘦,今日一别,相聚又不知是何时,索性狂歌痛饮,以慰年华吧。“痛饮频搔首”,这里容若当是引申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中“此日空搔首,何人共解颐”的句子,将友人引为人生知己。故此句既是慰友亦是慰己。接下来,容若继续宽慰友人:小人谗滂君子,污其清白,自古已然,就好像上天早已安排好的一样。正如他在《金缕曲·赠梁汾》中所言,“蛾眉谣诼,古今同忌”。此时的纳兰是愤愤不*的,却也是沉默无奈的,但这种沉默却源自他的清傲与旷达。

  这首词写别情,却脱出别情外,终又回到别情上,始终想解脱,故在旷达语,又始终不可解脱,终归于一句对于人生的理解“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以此宽慰自己。全词可谓凄婉哀绝,能催人生出同感来。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 4

  对酒行

  李白〔唐代〕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仙海的蓬莱仙山。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县变的只有人的容颜。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注释:

  对酒行:是乐府相和歌调名,内容多为君主歌功颂德。松子: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金华山:在浙江金华县北,即赤松子得道处。传说赤松子游金华山,自焚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坛。安期:《抱朴子》载:安期先生(指安期生),在仙海边卖药,已有千年之久。秦始皇请来与他谈了三天三夜,言高旨远,始皇感到奇怪,便赐给他价值数千万的金璧。安期接受后,放置在阜乡亭,并留下一封书信曰:“复数千岁,求我于蓬莱山。“羽化:道家以仙去为羽化。浮生:人生。流电:形容人生短促,似流电。凋换:凋落变化。含情:形容心情不欢畅。

  赏析

  这首诗看似*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诗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问。诗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的意境,也凝聚着诗人一生求仙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对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的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探索之后的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诗人迷惘、惆怅的复杂心态。

  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这里,诗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的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的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结尾两句,紧扣诗题,揭出主旨。诗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对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的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的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的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诗人内心情感流向变化来结构全诗。起笔是对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调,继而转入对仙人不复现的失望,对求仙追求的疑虑与怅惘。然后由上而下转入对人世时光易逝的忧虑,对容颜日改的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的情绪。至此,诗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时,诗人又以超然挥洒的'笔触,突然推开去,独辟蹊径,以面对酒杯的联想、发问,表达了“含情”有待的高远精神追求,从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就形成了全诗看似漫不经心、跳荡不羁,实则整然有序,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显示出这首诗“飘逸”的风格。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 5

  对酒

  清代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

  不吝惜很多钱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换酒也算得上豪迈,

  革命者要充分爱惜自己的生命,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注释

  (1)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

  (2)宝刀:吴芝瑛 《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

  (3)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4)勤,常常,多。 珍重:珍惜重视。

  (5)碧涛:血的波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05年。诗人从日本回国后,曾在上海她的挚友吴芝瑛女士家中,拿出新购的一把倭刀给朋友看,几人喝完酒后,诗人便拨刀起舞唱歌,吴女士命女儿用风琴伴奏,声音悲壮动人。这首诗便是缘此而作。

  赏析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呼应,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诗的'后两句,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蛮强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汇总5篇扩展阅读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汇总5篇(扩展1)

——《对酒》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对酒》原文及翻译赏析1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古诗简介

  《对酒》是清代诗人秋瑾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诗人用夸张手法写到不惜“千金”和“貂裘”去换取宝刀和酒;后两句明确表达了诗人愿意将一腔革命的热血献于祖国,即使是牺牲,这热血洒出去也会如苌弘那样化作碧绿的波涛。全诗充溢着革命的豪情,闪烁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

  翻译/译文

  不吝惜很多钱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换酒也算得上豪迈,

  革命者要充分爱惜自己的生命,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注释

  (1)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

  (2)宝刀:吴芝瑛 《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

  (3)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4)勤,常常,多。 珍重:珍惜重视。

  (5)碧涛:血的波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05年。诗人从日本回国后,曾在上海她的挚友吴芝瑛女士家中,拿出新购的一把倭刀给朋友看,几人喝完酒后,诗人便拨刀起舞唱歌,吴女士命女儿用风琴伴奏,声音悲壮动人。这首诗便是缘此而作。

  赏析/鉴赏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呼应,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诗的后两句,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蛮强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对酒》原文及翻译赏析2

  原文:

  重来对酒,折尽风前柳。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彀。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几欲举杯,对酒无言,折尽风中摇曳的柳条也数不尽那浓浓的离情别绪。遥忆当年花前把酒、壮志酬筹,何等快意。

  还是不要提那些空虚如幻的陈情旧事了,趁着良辰未尽,再多饮一杯消愁的美酒,自古英雄多壮志难酬,是非成败上天早已为我们安排妥当了。

  注释

  ⑴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韵格一体。

  ⑵彀(gòu):同“够”。

  ⑶搔首:以手搔头,是为人之焦急或有所思的情态。

  ⑷青蝇(yíng)白璧:喻小人谗谤好人,污其青白。青蝇,苍蝇。白璧,白玉。《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晋骊姬之反情。”王逸注:“青蝇变白使黑,变白使黑,以喻谗佞。”

  赏析:

  作者:佚名

  《霜天晓角》,其名得自林逋咏梅词中“霜洁” “晓寒” “玉龙三弄” 又称《长桥月》((踏月》《月当窗》等,有多种体格,皆为双凋,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体。上阕四句,下阕五句,共四十三字。上阕第一、第二、第四句, 下阕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句押仄声韵。

  这首词的主题并不明确,后世多认为是纳兰性德与好友饮酒时的寄情之作。词人在上阕说自己与友人再一次饮酒作别,只是心情与昔日大有不同。词 的下阕,词人笔锋突转,劝慰好友忘却烦忧,痛饮美酒,自古以来上天对卑鄙小人谗害好人、诬陷清白的事情早有安排。词人写这首词,既是劝慰临行的好友,也是在抒发自己对好友被小人谗害的激愤之情。

《对酒》原文及翻译赏析3

  除夜对酒赠少章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翻译

  一年将尽,这身子将向何处寄托?灯下的客人,事业理想却未落空。

  我的前半生均在忧患里度过,仿佛一场梦在现实与幻境中。

  忧愁烦恼催短催白了头发,憔悴的容颜凭借酒力发红。

  我唱起歌来,你且跳起舞,我俩潦倒的景况大致相同。

  注释

  岁晚:一年将尽。

  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有:指现实。

  无:指梦境。

  酒借红:即是“借酒红”的例装。

  潦倒:颓衰,失意。

  赏析

  这首诗写除夕之夜,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怜,于是一人吟诗,一人踏歌起舞,以互慰寂寞、穷愁,表现了两人相濡以沫的深厚友谊,写得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诗一开头,便直言不讳地和盘端出诗人的牢骚和不*:“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明亮的油灯前,客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喝酒猜拳。这些客人们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职,生活有了着落,所以他们是那样无忧无虑。而诗人这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无所依托。除夕之夜,本应合家团聚,可妻子儿女却在远方,难以相见;一年终了,诗人托身何处仍无结果,心中感到抑郁不*。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这一年,诗人已三十四岁。古人说:“三十而立。”而诗人的半辈子却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在梦中寻求理想,寻求安慰。可梦境和现实截然相反。“有”,是指梦境,“无”,是指现实。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还有欢笑、有团圆、有衣食、有房舍……应有尽有;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严酷无情的现实粉碎了诗人美好的梦幻。眼见光阴流逝,愁白了头。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他的头上不一定真有白发;说“颜衰酒借红”,他的颜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诗人这年才刚刚三十出头,在作于同年的《次韵答邢居实》中,诗人也说:“今代贵人须白发,挂冠高处未宜弹。”王直方以为“元祐(指1086-1094)中多用老成”,所以苏轼、陈师道、秦观皆有“白发”句(《王直方诗话》)。诗人此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无非是表示愁之深、心之苦罢了。杜甫、白居易、苏轼、郑谷等人都曾写过类似的诗句,但诗人此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仗更工整,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窘况,带上了他个人特有的主观色彩。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愁不能胜,苦不堪言,满腹牢骚,无人诉说。座中只有当时也是“布衣”的秦少章与诗人遭遇处境略同,可以作为他的知音了。所以在发泄了一肚子的不*之气后,诗人和秦少章一起唱和,两个“潦倒略相同”的人,用歌声来排遣满腹愁绪。这一晚是除夕之夜,他们只希望来年再努力了。全诗针对题目收住,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透露出一丝亮光,却正衬出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诗中体现了诗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境,也体现了诗人那种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诗人并非仅仅哀叹时光的流逝,他做梦也希望能一展*生抱负,他为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乐,而愤愤不*。此诗正是他的一曲高唱,情词奔骤、意气挥霍。

  创作背景

  此诗似作于任职前头一年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除夕。这一年秦觏与诗人同在京师,交往密切。除夕之夜,诗人置酒待客,与朋友们一起开怀畅饮。正当酒酣耳热之际,诗人却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于是趁着酒兴,发发牢骚,把满肚皮的不合时宜对朋友倾泄一番。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汇总5篇(扩展2)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1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及注释

  不吝惜花很多钱买一把好刀,

  貂皮大衣换酒喝也算是豪迈了。

  要爱惜自己的生命,

  为了伟大的理想,值得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注释」

  ①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诗当写于此时。这首诗表现了秋瑾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②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秋瑾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其豪侠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腔”二句:要多珍惜自己的满腔热血,将来献出它的时,一定可以化成碧绿的波涛(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勤,常常,多。碧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赏析」

  这首“鉴湖女侠”诗是:“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不知道的,会以为这是男性写的。其实*的男性写的东西,多数是女性化的。一千年前的花蕊夫人早就痛骂过:“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口占答宋太祖》)九百年后,秋瑾又接着骂道:“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杰出。”(《满江红》)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到整个*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之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宣称:“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满江红》)她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2

  对酒 *现代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对酒》译文

  不吝惜花费千金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去换美酒也算得上豪迈。

  应该多珍惜这一腔革命的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

  《对酒》注释

  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

  宝刀:吴芝瑛 《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

  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勤,常常,多。 珍重:珍惜重视。

  碧涛:血的波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对酒》赏析

  秋瑾去小诗“对酒”作于1905年,即事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板荡,中华位族濒临灭绝去危险,而满清王朝腐败不堪,鉴湖女侠愤然而起,她本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娇花弱柳,为探索救国救位去途径于1904年变卖掉自己去全部首饰衣物东去日本留学。她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报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在日本她以高价购得一柄宝刀,并学*剑击和射击技术。秋女侠是*代史上一位奇女子,击剑,舞刀,豪饮,赋诗,俱能来得,尽显巾帼豪气。1905年从日本回国,走访好友吴芝瑛,以所购宝刀相示,纵情豪饮,酒酣耳热,拔刀起舞。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去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去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去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去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去性格去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呼应,诗人愿意用名贵去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去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去豪爽性格。

  第吴芝瑛久知秋瑾有事复志,虑其事泄贾祸,屡示珍重。面对好友去提醒,这就有了本诗去第三,第四句,秋女侠去回答。借用周朝去忠臣苌弘鲜血化碧去典故阐明:人去生命是非常宝贵去,蛮强去热血也不能白白去流淌,应当为了崇高去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去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去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去英雄气概。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

  明代:杨慎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译文: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船儿停泊在,在烟波朦胧的锦江码头星桥旁边,朋友难舍我离去,惆怅地折柳相赠。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杨柳颜色仍绿,故乡却离我越来越遥远,前途茫茫的征人去往那荒凉之地了。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被匈奴拘禁了十九年得以放还,又有谁从皇帝的身边为我带来赦免的诏书!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胡马越鸟尚且怀恋故士,自己此刻听着思乡之曲,又怎能不肠断心碎!

  注释: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pān)江上树。

  锦津:指锦江发舟处,即望江楼附*,为刘善充对其送别处。刘善充:作者友人,其事迹未详。星桥:原成都西南西江上,又名“七星桥”。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miǎo)渺征人大荒去。

  故乡遥:杨慎回云南贬所,故离故乡遥远。征人:杨慎自指。大荒:指云南贬所。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西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不屈,被留十九年。十九年:此杨慎以苏武借指自己遭贬十九年。“谁传”句:相传汉昭帝索求苏武不得,乃遗使者谓单于天子射雁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泽,乃得放还。此处言“上林无书”,指自己还期渺茫,遭遇比苏武还坏。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yán)蜀国弦。

  “北风”句“:古诗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此处借喻自己遭遇还不如鸟兽。蜀国弦:属乐府相和旧曲名。此指思乡之曲。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叙别的地点,送行者的情谊;三四句写辞离故乡,远行边荒;五六句写感慨,借用苏武传札得归事,表达诗人对赦免的期待;最后两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全诗一气呵成,浑成自然,且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句道出刘善充为之置酒送行的地点和折柳赠别的情谊。“惜别”写内心感情,“愁攀”写外在动作。仔细传神,将诗人远行,朋友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矛盾与苦涩,形象地勾勒了出来。杨慎久戍荒域,暂假归家又当长别。临行之际,内心的苦痛不言而喻。诗人不言自己的伤感,却写为之饯行的刘善充的情态,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朋友相别,常常折柳赠送以祝*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跳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杨柳歌辞》),“伤见路旁杨柳青,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杨柳》)。此处虽亦是折柳送行,却不落俗套,读者既知所攀之树就是杨柳,又不与颔联的“青青杨柳”重复。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句写诗人行色之匆匆,戍地之荒凉遥远。“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朋友赠送的,带着故土芬芳、朋友情谊的杨柳颜色尚青,故乡的影子就越来越遥远了。“青青杨柳”暗示离别的时间很短,“故乡遥”以见诗人行程之快,行色之匆忙。“大荒去”,言诗人所去的地方之偏远,环境之恶劣。上句从诗人切身的感受落笔写故乡之远去,内心的恋与悲苦;下句从朋友的眼光所及着手,写诗人离去之迅速,所去之地的荒凉,朋友的惆怅。进一步反衬诗人内心的苦痛。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句用典自寓,抒发诗人渴求自由、渴求免的强烈愿望。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汉昭帝即位,使人求索不得,汉使谓单于曰“天子射猎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乃放还。”杨慎嘉靖三年谪成永昌,到此时正好十九年,尚无赦免的音讯,所以发出“谁传书札上林边”的呼救声,上林苑本是汉天子打猎的场所,此处借指明世宗。此意其呼救之声哀伤悲绝。。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北风胡马南枝鸟”,化衍“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句。舟中对酒,愁绪更浓,无法排解,无法述说,只好将柔肠寸断的满腔情愫,倾泻到那思乡恋土的蜀国弦歌之中。诗人借弦歌以抒胸,倾吐自己眷恋故土不欲离去的情感,哀绝婉转,催人泪下。

  这首诗结构严谨,抒情写意真挚自然。诗歌由朋友的不忍别,想到马上会天涯相隔。再由戍地的荒凉,希望赦免还家。赦免无望更加依恋故土,最后是绝望悲歌声泪俱下。层层相转,感情一层浓于一层。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4

  除夜对酒赠少章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古诗简介

  《除夜对酒赠少章》是宋代陈师道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除夕。头两句写自己除夜孤单,有客来陪,自感十分快慰。中间四句回忆自己半生穷愁,未老已衰。结尾两句与开首呼应,由于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怜,于是一人吟诗,一人踏歌起舞。诗中体现了诗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境,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诗作格律严整,对仗精彩,被清朝文人纪昀评价为:“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诗中第五、六句“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被誉为名联。

  翻译/译文

  一年将尽,这身子将向何处寄托?灯下的客人,事业理想却未落空。我的前半生均在忧患里度过,仿佛一场梦在现实与幻境中。忧愁烦恼催短催白了头发,憔悴的容颜凭借酒力发红。我唱起歌来,你且跳起舞,我俩潦倒的景况大致相同。

  注释

  ①少章:名秦觏,字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与诗人交往颇密。

  ②岁晚:一年将尽。

  ③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④有:指现实。无:指梦境。

  ⑤酒借红:即是“借酒红”的例装。

  ⑥潦倒:颓衰,失意。

  创作背景

  据史传记载,陈师道早年受业于曾巩,得到器重。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曾巩推荐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修史,但朝廷以他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绝了。元丰六年(1083年),曾巩去世。此时,诗人虽先后又结识了苏轼、张耒等人,但生活一直无着,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妻子和三儿一女只得随他的岳父郭概去了四川,而他只得孤苦零丁,独自一人生活。陈师道一生清贫,有时经日断炊,直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苏轼荐任徐州教授。

  此诗似作于任职前头一年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除夕。这一年秦觏与诗人同在京师,交往密切。除夕之夜,诗人置酒待客,与朋友们一起开怀畅饮。正当酒酣耳热之际,诗人却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于是趁着酒兴,发发牢骚,把满肚皮的不合时宜对朋友倾泄一番,希望这样能让自己过得心情舒畅一点。

  赏析/鉴赏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除夕之夜,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怜,于是一人吟诗,一人踏歌起舞,以互慰寂寞、穷愁,表现了两人相濡以沫的深厚友谊,写得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诗一开头,便直言不讳地和盘端出诗人的牢骚和不*:“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明亮的油灯前,客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喝酒猜拳。这些客人们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职,生活有了着落,所以他们是那样无忧无虑。而诗人这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无所依托。除夕之夜,本应合家团聚,可妻子儿女却在远方,难以相见;一年终了,诗人托身何处仍无结果,心中感到抑郁不*。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这一年,诗人已三十四岁。古人说:“三十而立。”而诗人的半辈子却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在梦中寻求理想,寻求安慰。可梦境和现实截然相反。“有”,是指梦境,“无”,是指现实。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还有欢笑、有团圆、有衣食、有房舍……应有尽有;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严酷无情的现实粉碎了诗人美好的梦幻。眼见光阴流逝,愁白了头。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他的头上不一定真有白发;说“颜衰酒借红”,他的颜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诗人这年才刚刚三十出头,在作于同年的《次韵答邢居实》中,诗人也说:“今代贵人须白发,挂冠高处未宜弹。”王直方以为“元祐(指1086-1094)中多用老成”,所以苏轼、陈师道、秦观皆有“白发”句(《王直方诗话》)。诗人此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无非是表示愁之深、心之苦罢了。杜甫、白居易、苏轼、郑谷等人都曾写过类似的诗句,但诗人此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仗更工整,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窘况,带上了他个人特有的主观色彩。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愁不能胜,苦不堪言,满腹牢骚,无人诉说。座中只有当时也是“布衣”的秦少章与诗人遭遇处境略同,可以作为他的知音了。所以在发泄了一肚子的不*之气后,诗人和秦少章一起唱和,两个“潦倒略相同”的人,用歌声来排遣满腹愁绪。这一晚是除夕之夜,他们只希望来年再努力了。全诗针对题目收住,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透露出一丝亮光,却正衬出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诗中体现了诗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境,也体现了诗人那种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诗人并非仅仅哀叹时光的流逝,他做梦也希望能一展*生抱负,他为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乐,而愤愤不*。此诗正是他的一曲高唱,情词奔骤、意气挥霍。

  名家点评

  《王直方诗话》评颈联:“无已初出此一联,大为诸公所称赏”。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评颈联:“以一联名世者”。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十六评价说:“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瀛奎律髓刊误》卷十六)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对酒

  秋瑾〔*现代〕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

  译文不吝惜花费千金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去换美酒也算得上豪迈。应该多珍惜这一腔革命的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

  注释

  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宝刀: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勤,常常,多。珍重:珍惜重视。碧涛:血的波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赏析

  秋瑾的小诗“对酒”作于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板荡,中华民族濒临灭绝的危险,而满清王朝腐败不堪,鉴湖女侠愤然而起,她本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娇花弱柳,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于1904年变卖掉自己的全部首饰衣物东去日本留学。她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报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在日本她以高价购得一柄宝刀,并学*剑击和射击技术。秋女侠是*代史上一位奇女子,击剑,舞刀,豪饮,赋诗,俱能来得,尽显巾帼豪气。1905年从日本回国,走访好友吴芝瑛,以所购宝刀相示,纵情豪饮,酒酣耳热,拔刀起舞。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呼应,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第吴芝瑛久知秋瑾有光复志,虑其事泄贾祸,屡示珍重。面对好友的提醒,这就有了本诗的第三,第四句,秋女侠的回答。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蛮强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6

  除夜对酒赠少章

  陈师道〔宋代〕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译文

  一年又将过去,灯下的.客人,事业理想都未落空,我却是无所依托。我的前半生都在忧患里度过,梦中的东西在现实中却无法实现。忧愁烦恼催短催白了头发,憔悴的容颜凭借酒力发红。我唱起歌来,你且跳起舞,我俩潦倒的景况大致相同。

  注释

  少章:名秦觏,字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与诗人交往颇密。岁晚:一年将尽。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有:指现实。无:指梦境。酒借红:即是“借酒红”的倒装。潦倒:颓衰,失意。

  赏析

  这首诗头两句写自己除夜孤单,有客来陪,自老十分快慰。衰间四句回忆自己半生穷愁,未老已衰。结尾两句与开首呼应,由于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怜,于是一人吟诗,一人踏歌起舞。诗衰体现了诗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当境,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诗作格律严整,对仗精彩,被清朝文人纪昀评价为:“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当诗衰第五、六句“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当,被誉为名联。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当是说明亮的油灯前,客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喝酒猜拳。这些客人们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职,生活有了着落,所以他们是那样无忧无虑。而诗人这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无所依托。除夕之夜,本应合无团聚,可妻子儿女却在远方,难以相见;一年终了,诗人托身何处仍无结果,当衰老到抑郁不*。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衰。当这一年,诗人已三十四岁。古人说:“三十而立。当而诗人的半辈子却在忧患衰度过,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在梦衰寻求理想,寻求安慰。可梦境和现实截然相反。“有当,是指梦境,“无当,是指现实。梦衰,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还有欢笑、有团圆、有衣食、有房舍……应有尽有;而现实衰却一无所有。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当是说严酷无情的现实粉碎了诗人美好的梦幻。眼见光阴流逝,愁白了头。这里说“发短愁催白当,他的头上不一定真有白发;说“颜衰酒借红当,他的颜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诗人这年才刚刚三十出头,在作于同年的《次韵答邢居实》衰,诗人也说:“今代贵人须白发,挂冠高处未宜弹。当王直方以为“元祐(指1086-1094)衰多用老成当,所以苏轼、陈师道、秦观皆有“白发当句(《王直方诗话》)。诗人此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无非是表示愁之深、当之苦罢了。杜甫、白居易、苏轼、郑谷等人都曾写过类似的诗句,但诗人此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仗更工整,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窘况,带上了他个人特有的主观色彩。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当愁不能胜,苦不堪言,满腹牢骚,无人诉说。座衰只有当时也是“布衣当的秦少章与诗人遭遇处境略同,可以作为他的知音了。所以在发泄了一肚子的不*之气后,诗人和秦少章一起唱和,两个“潦倒略相同当的人,用歌声来排遣满腹愁绪。这一晚是除夕之夜,他们只希望来年再努力了。全诗针对题目收住,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在低沉压抑的气氛衰透露出一丝亮光,却正衬出诗人无可奈何的当情。

  诗衰体现了诗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当境,也体现了诗人那种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诗人并非仅仅哀叹时光的流逝,他做梦也希望能一展*生抱负,他为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乐,而愤愤不*。此诗正是他的一曲高唱,情词奔骤、意气挥霍。

  创作背景

  据史传记载,陈师道早年受业于曾巩,得到器重。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曾巩推荐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修史,但朝廷以他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绝了。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曾巩去世。此时,诗人虽先后又结识了苏轼、张耒等人,但生活一直无着,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妻子和三儿一女只得随他的岳父郭概去了四川,而他只得孤苦零丁,独自一人生活。陈师道一生清贫,有时经日断炊,直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苏轼荐任徐州教授。

  此诗似作于任职前头一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的除夕。这一年秦觏与诗人同在京师,交往密切。除夕之夜,诗人置酒待客,与朋友们一起开怀畅饮。正当酒酣耳热之际,诗人却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于是趁着酒兴,发发牢骚,把满肚皮的不合时宜对朋友倾泄一番,希望这样能让自己过得心情舒畅一点。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汇总5篇(扩展3)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十篇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对酒

  陆游〔宋代〕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往往成衰翁。

  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

  译文

  闲来的忧愁像飞雪一样,落入酒杯中就自然消融。美丽的花朵像故人一样,一阵欢笑酒杯就自然而空。畹啭的黄莺似乎有情地眷恋我,从早到晚鸣叫在柳树边的春风中。居住长安还不到十四年,嗜酒者常常变成了老翁。纵然有权贵的宝带光芒照大地,还不如惋留您痛饮个双颊绯红。

  注释

  闲愁:闲暇的忧愁。故人:老朋友。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长安”句:陆游自隆兴元年(1163年)三十九岁时被免去枢密院编修官离开临安,到写此诗时(淳熙三年,即1176年),已历十四年。长安,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酒徒:嗜酒者。往往:常常。衰翁:衰弱的老者。九环宝带:古时帝王和官僚穿常服时用的腰带,这里指佩带此种“宝带”的权贵。《北史·李德林传》说隋文帝以李德林、于翼、高颎等修律令有功,赐他们九环带,《唐书·舆服志》则记载不但隋代贵臣多用九环带,连唐太宗也用过。光照地:兼用唐敬宗时臣下进贡夜明犀,制为宝带,“光照百步”的典故。双颊红:饮酒至醉,双脸发红。

  赏析

  诗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饮酒的作用和兴致,是“对酒”的经验和感受。这一层以善于运用比喻取胜。“酒能消愁”是诗人们不知道说过多少遍的话了,陆游却借助于“飞雪”进入热酒即被消融作为比喻,便显得新奇。以愁比雪,文不多见;飞雪入酒,事亦少有;通过“雪”把“愁”与“酒”的关系连结起来,便有神思飞来之感。对着“好花”可助饮兴,说来还觉*常,把花比为“故人”,便马上*添助饮之力,因为对着好友容易敞怀畅饮的事,是人们所熟悉的。通过“故人”,又把“好花”与“空杯”的关系连结起来,便更增助饮。这两个比喻的运用,新鲜、贴切而又曲折,表现了诗人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有极高的艺术创造才能,使诗篇一开始就有了新奇、突兀而又真切动人的气概。

  “流莺”两句为第二层,补足上文,表自然景物使人“对酒”想饮之意,并下层作过渡。“流莺有情”,在“柳边”的“春风”中啼叫,承接上文的“好花”,显示花红柳绿、风暖莺歌的大好春光。春光愈好,即愈动人酒兴,写景是围绕“对酒”这一主题。这一层写景细腻、秀丽,笔调又有变化。

  结尾四句为第三层,从人事方面抒写“对酒”想饮之故。第一句写自己的一段经历,慨叹年华飞逝。第二句不怀念首都的权贵,而只怀念失意纵饮的“酒徒”,则诗人眼中人物的轻重可知,这些“酒徒”,当然也包括了一些“故人”。身离首都,“酒徒”、“故人”转眼成为“衰翁”,自然诗人身体的变化也会大体相似,则“衰翁”之叹,又不免包括自己在内。“酒徒”中不无壮志难酬、辜负好身手的人,他们的成为“衰翁”,不止有个人的身体变化之叹,而且包含有朝廷不会用人、浪费人才之叹。这句话外示不关紧要,内涵深刻的悲剧意义。这两句在闲淡中出以深沉的感慨,下面两句就在感慨的基础上发出激昂的**之声了。“九环宝带光照地”,写权贵的光辉显耀;接下来一句,就用“不如”饮酒来否定它。用“留君双颊红”写饮酒,色彩绚丽,足以夺“九环宝带”之光,又与“衰翁”照应,法密而辞妍,既富力量,又饶神韵。

  全诗抒情明快优雅,节奏自由流畅。起句以愁比雪,构思新颖巧妙,飞雪如酒,好花赏怀,极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这种名士风流式的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陆游以此入诗,包含着对于“美在生活”这一命题的初步认识,使之更增添无尽的历史文化意蕴。一切闲愁,一切不*与愤懑,都如同轻盈的雪花,飘飞进金樽清酒后,转瞬便化作潺潺甘泉,诗人扬眉舒目,将其一饮而尽,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室内酒酣气热,室外春风流莺,这种生活态度是多么的旷达,而又富有诗情画意。陆游的醉酒是一种酣畅淋漓的解脱,解脱之后的清醒,清醒之后的超俗。他雄视千古、傲岸王侯的精神气质,不计前嫌、渴望进取的生命意志都在饮酒中得到充分张扬。

  陆游写饮酒的诗篇很多,有侧重写因感慨世事而痛饮的,如《饮酒》、《神山歌》、《池上醉歌》等;有侧重因愤激于报国壮志难酬而痛饮的,如《长歌行》、《夏夜大醉醒后有感》、《楼上醉书》等;有想借酒挽回壮志的,如《岁晚书怀》写“梦移乡国*,酒挽壮心回”;而此诗则侧重蔑视权贵而痛饮。开头奇突豪放,中间细致优美,结尾以壮气表沉痛,笔调虽灵活多变,跌宕起伏,但感情基调仍不失豪壮洒脱。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对酒忆贺监二首

  唐代·李白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

  其一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其二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注释

  贺监:即贺知章。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 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四明山,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南。《名山洞天福地记》:四明山,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贺季真:即贺知章,季真是贺知章的字。

  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来的仙人。

  杯中物:即酒。语出陶潜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松下尘:已亡故的意思,古时坟墓上多植松柏,故云。语出释昙迁诗:“我住刊江侧,终为松下尘。”

  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的故乡。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唐书》:贺知章,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卒年八十六。

  沼:池塘,这里指镜湖。

  故宅: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会稽志》。唐贺秘监故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遗址今已不存。施宿《会稽志》:唐贺秘监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八十步,今天长观是。

  创作背景

  天宝三载(744)春正月,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诏许之。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贺知章回乡后不久便去世了,卒年八十六。这两首诗是在贺知章去世之后的天宝六载(747),李白游会稽时悼念贺知章而作的。

  赏析

  第一首以“金龟换酒”事为中心,追忆与贺知章的情谊。“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宁波府志》:“四明山发自天台,屹峙于郡治之坤隅,上有二百八十峰,绵亘明、越、台三州之境,为三十六洞天之一。”《会稽记》亦载:“县南有四明山,高峰迭云,连岫蔽日。”贺知章家于此,故自号“四明狂客”。“风流”二字,本陆象先语,《旧唐书》卷一九〇引陆氏语云:“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可见李白用“风流”二字,并非仅仅用以形容贺知章的言谈风姿,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思念之情。始二句点明所忆之人,接下来回忆:“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此二句所言之事已见诗序。“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一言昔,一言今。“昔好杯中物”概括了贺知章一生的嗜好——酒。李白在写这两首诗之后,还有《重忆一首》诗云:“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似乎李白与贺知章情谊的凝聚点就在于“酒”。而贺知章也的确是离不开酒的,前引杜甫《饮中八仙歌》也说明了这一点。“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金龟换酒”,可以说是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幕。这里的“换酒处”与下句的“却忆”是倒装句,本应为:“却忆金龟换酒处”,但诗人为了强调“金龟换酒”事,以突出贺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对友情的倾心,方作如此安排。今日对酒,诗人难免会想起昔日“长安一相见”的情形,也更不会忘记“金龟换酒”那令人惬意的一幕;尤其是当诗人在今与昔的反复对比与追忆中,其中也不排斥诗人自身的遭际,不能不倍加思念这位曾有知遇之恩的亡友,不能不泪盈满巾。

  第二首从贺知章归乡后着笔,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怀念与悲凄之情。“狂客归四明,山**士迎。”贺知章是“请为道士还乡里”,故云“道士迎。二句虽同为遥忆,但前句实写,后句虚拟。“归”、“迎”二字概括了贺知章还乡的整个过程,容量极大。“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贺知章归乡时,皇帝曾下诏,将镜湖剡川一曲赐于他,作为放生池。“为君台沼荣”,即为这一片池塘增添了荣耀和光彩。以上四句**道来,似无深意,但它却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回到了当初长安送别的场面,更令人不禁想起李白当时赠行的两首诗:“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应阻洞庭归。”(《送贺监归四明应制》)“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完全是一种乐观的、恭贺的态度。对于贺知章来说,这种“辞荣禄”而“遂初衣”的结局,的确是功成身退、荣归乡里。而这正是李白所羡慕、所追求的。但诗人感情一转:“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可以想象,如果贺知章还在世的话,此时二人的相聚,应该是怎样的情形。“荷花生”不仅点明了此行的季节,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情韵,尤其是“空有”二字,更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睹物思人,对酒怀人,往事历历在目,然而“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如幻似梦般的往事,空余故宅的现实,不仅有睹物思人、对酒怀人之念,也更有萧条异代、物是人非之感,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泪沾巾、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静的心绪。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本着“绝去形容,独标真素”(《诗镜总论》)的论诗宗旨,对唐代五言古诗,包括杜甫在内,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唯独李白颇得赞许。他在《诗镜总论》中说:“观五言古于唐,此犹求二代之瑚琏于汉世也。古人情深,而唐以意索之,一不得也;古人象远,而唐以景逼之,二不得也;古人法变,而唐以格律之,三不得也;古人色真,而唐以巧绘之,四不得也;古人貌厚,而唐以姣饰之,五不得也;古人气凝,而唐以佻乘之,六不得也;古人言简,而唐以好尽之,七不得也;古人作用盘礴,而唐以径出之,八不得也。虽以子美雄材,亦踣踬于此而不得进矣。庶几者其太白乎?意远寄而不迫,体安雅而不烦,言简要而有归,局卷舒而自得。离合变化,有阮籍之遗踪;寄托深长,有汉魏之委致。”陆氏的见解未免过于偏激,但李白的《对酒忆贺监》这一类诗,的确具有上述特征,从而带有“绝去旧形容,独标真素”的显著特点。首先,当时律诗已相当成熟,但李白却仍采用古诗的'形式,这正是为了更贴切地表现他那种朴素、纯真而又自然的情感,诗歌的本身,已说明了这一点。其次,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事雕凿,毫无惊人之句,一切**道来,然而其中蕴含的情韵和诗人内心的凄楚,却十分深沉饱满。这大概就是陆时雍所说的“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诗镜总论》)的道理。从诗歌审美角度来说,这也正是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准则。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对酒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翻译

  眼前都是新诗的材料,可我一时无法表达;鸟儿从眼前飞掠,云儿在天上飘浮,都倒映进我的酒杯。

  做着小官,文书堆案没完没了,使人厌倦;猛抬头,楼前又是一番风雨,秋天已经到来。

  是是非非,接踵不绝,书生渐渐老去;岁月匆匆,翩翩燕子,已仓促回归。

  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脑后,含笑抚摸着用江南竹根做的枕头,喝醉了酒,美美地睡上一觉,鼾声如雷。

  注释

  新诗:新的诗作。

  官里:衙门里,官府里。

  簿书:官府的文书。

  衮衮:相继不绝。

  赏析

  据陈与义集前后诗作年,这首诗当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秋。

  诗首联切题,但以倒装出之。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江西诗派的诗喜欢拗折,这样起句,将因果倒置,诗便显得突兀而有波折。同时人葛胜仲在评论陈与义诗时,曾指出他的诗“务一洗旧常畦径,意不拔俗,语不惊人,不轻出也”,这联诗便是很好的例子。诗写的情况,是每个诗人都遇到过的。这样的感触,就是陶渊明《饮酒》诗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即李商隐《锦瑟》诗所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明明是极好的景情,诗似乎就在口边,却一下子说不出来。陈与义对这种境界体会很深,多次拈出,如《春日》云:“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又如《题酒务壁》云:“佳句忽堕前,追摹已难真。”

  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这两联是名句,方回对此极为赞赏,在《瀛奎律髓》中评说:“此诗中两联俱用变体,各以一句说情,一句说景,奇矣。”宋吴开《优古堂诗话》说:“*时称陈去非诗‘案上簿书何时了,楼头风月又秋来’之句。或者曰:此东坡‘官事无穷何日了,菊花有信不吾欺’耳。予以为本唐人罗邺《仆射陂晚望》诗‘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唯觉到秋忙’。”方回则以为本苏轼词“官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第三联则与陈与义自己的《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的“世事纷纷人老易,春阴漠漠絮飞迟”同意,“是为变体”。吴开及方回都遵循江西诗派宗旨,在“无一字无来历”上下工夫,实际上,不论陈与义是否袭用前人,诗都写得意深情深,格调高迥;其中以“书生”对“燕子”、“簿书”对“风雨”、“是非”对“岁月”,都很灵动,非俗手所能做到。

  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这联虽然是故作达语,力求轩豁,但气势与上不称。陈与义曾经提出作诗要达到两个标准,一是“忌俗”,一是“不可有意用事”,这联却写得很俗气,违背了自己的标准,所以清纪昀、许印芳都曾予以指摘。

  这首诗属于拗体,采用了特殊的结构形式,显得兀傲奇崛,是陈与义学黄山谷诗的结果,因此被极力鼓吹江西诗派诗的方回赞为“学许浑诗者能之乎?此非深透老杜、山谷、后山三关不能也”。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

  明代:杨慎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译文: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船儿停泊在,在烟波朦胧的锦江码头星桥旁边,朋友难舍我离去,惆怅地折柳相赠。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杨柳颜色仍绿,故乡却离我越来越遥远,前途茫茫的征人去往那荒凉之地了。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被匈奴拘禁了十九年得以放还,又有谁从皇帝的身边为我带来赦免的诏书!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胡马越鸟尚且怀恋故士,自己此刻听着思乡之曲,又怎能不肠断心碎!

  注释: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pān)江上树。

  锦津:指锦江发舟处,即望江楼附*,为刘善充对其送别处。刘善充:作者友人,其事迹未详。星桥:原成都西南西江上,又名“七星桥”。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miǎo)渺征人大荒去。

  故乡遥:杨慎回云南贬所,故离故乡遥远。征人:杨慎自指。大荒:指云南贬所。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西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不屈,被留十九年。十九年:此杨慎以苏武借指自己遭贬十九年。“谁传”句:相传汉昭帝索求苏武不得,乃遗使者谓单于天子射雁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泽,乃得放还。此处言“上林无书”,指自己还期渺茫,遭遇比苏武还坏。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yán)蜀国弦。

  “北风”句“:古诗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此处借喻自己遭遇还不如鸟兽。蜀国弦:属乐府相和旧曲名。此指思乡之曲。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叙别的地点,送行者的情谊;三四句写辞离故乡,远行边荒;五六句写感慨,借用苏武传札得归事,表达诗人对赦免的期待;最后两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全诗一气呵成,浑成自然,且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句道出刘善充为之置酒送行的地点和折柳赠别的情谊。“惜别”写内心感情,“愁攀”写外在动作。仔细传神,将诗人远行,朋友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矛盾与苦涩,形象地勾勒了出来。杨慎久戍荒域,暂假归家又当长别。临行之际,内心的苦痛不言而喻。诗人不言自己的伤感,却写为之饯行的刘善充的情态,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朋友相别,常常折柳赠送以祝*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跳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杨柳歌辞》),“伤见路旁杨柳青,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杨柳》)。此处虽亦是折柳送行,却不落俗套,读者既知所攀之树就是杨柳,又不与颔联的“青青杨柳”重复。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句写诗人行色之匆匆,戍地之荒凉遥远。“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朋友赠送的,带着故土芬芳、朋友情谊的杨柳颜色尚青,故乡的影子就越来越遥远了。“青青杨柳”暗示离别的时间很短,“故乡遥”以见诗人行程之快,行色之匆忙。“大荒去”,言诗人所去的地方之偏远,环境之恶劣。上句从诗人切身的感受落笔写故乡之远去,内心的恋与悲苦;下句从朋友的眼光所及着手,写诗人离去之迅速,所去之地的荒凉,朋友的惆怅。进一步反衬诗人内心的苦痛。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句用典自寓,抒发诗人渴求自由、渴求免的强烈愿望。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汉昭帝即位,使人求索不得,汉使谓单于曰“天子射猎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乃放还。”杨慎嘉靖三年谪成永昌,到此时正好十九年,尚无赦免的音讯,所以发出“谁传书札上林边”的呼救声,上林苑本是汉天子打猎的场所,此处借指明世宗。此意其呼救之声哀伤悲绝。。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北风胡马南枝鸟”,化衍“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句。舟中对酒,愁绪更浓,无法排解,无法述说,只好将柔肠寸断的满腔情愫,倾泻到那思乡恋土的蜀国弦歌之中。诗人借弦歌以抒胸,倾吐自己眷恋故土不欲离去的情感,哀绝婉转,催人泪下。

  这首诗结构严谨,抒情写意真挚自然。诗歌由朋友的不忍别,想到马上会天涯相隔。再由戍地的荒凉,希望赦免还家。赦免无望更加依恋故土,最后是绝望悲歌声泪俱下。层层相转,感情一层浓于一层。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对酒

  [*现代]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吝惜花费千金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去换美酒也算得上豪迈。

  应该多珍惜这一腔革命的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

  注释

  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

  宝刀: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

  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勤,常常,多。珍重:珍惜重视。

  碧涛:血的波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赏析:

  秋瑾的小诗“对酒”作于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板荡,中华民族濒临灭绝的危险,而满清王朝腐败不堪,鉴湖女侠愤然而起,她本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娇花弱柳,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于1904年变卖掉自己的全部首饰衣物东去日本留学。她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报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在日本她以高价购得一柄宝刀,并学*剑击和射击技术。秋女侠是*代史上一位奇女子,击剑,舞刀,豪饮,赋诗,俱能来得,尽显巾帼豪气。1905年从日本回国,走访好友吴芝瑛,以所购宝刀相示,纵情豪饮,酒酣耳热,拔刀起舞。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唿应,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第吴芝瑛久知秋瑾有光复志,虑其事泄贾祸,屡示珍重。面对好友的提醒,这就有了本诗的第三,第四句,秋女侠的回答。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蛮强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6

  【原文】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翻译】

  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我想多坐一会儿,即便时间的移动,使豪华的宫殿的位置变得朦胧难测,我仍想多看看,桃花如何追逐白色的杨花,它们如何争着抛弃这个世界。黄鹂和白色鸥鸟,比赛逃离。我也是厌世者,早已失去朝见皇帝的胃口。由于缺少异数,我纵酒,烂竽充之。想隐居水边,可在水滨依然是王臣。现在老了,还说什么“事了拂衣去”。

  【赏析】

  诗人微官缚身,空怀报国之心,却无所作为,虚空寥落之际,将失望与忧忿寄托于花鸟清樽。颔联描绘的是暮春景色、形神兼有、色香具备、生动传神,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空闲无事,留意花落鸟飞的懒散无聊的心境。

  【阅读训练】

  1.杜甫,字子美,其诗作被称作“ ”。(1分)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3. 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4.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5.“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分)诗史

  2.(3分)A

  3.(4分)改得巧妙、准确。(1分)修改是把拟人改为白描。(1分)从全诗看,作者表现的是因仕途失意而懒散无聊的心情。用白描的手法,写桃花的“细逐”,杨花的“飘落”,正好衬出他枯坐江边、空闲无聊的心情。(1分)用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1分)

  4.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之情。

  5.“桃花欲共杨花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正因为仕途失意,懒散无聊,诗人才久坐江头,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纯用描写,能更好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7

  对酒忆贺监二首

  唐代·李白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

  其一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其二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注释

  贺监:即贺知章。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 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四明山,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南。《名山洞天福地记》:四明山,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贺季真:即贺知章,季真是贺知章的字。

  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来的仙人。

  杯中物:即酒。语出陶潜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松下尘:已亡故的意思,古时坟墓上多植松柏,故云。语出释昙迁诗:“我住刊江侧,终为松下尘。”

  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的故乡。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唐书》:贺知章,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卒年八十六。

  沼:池塘,这里指镜湖。

  故宅: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会稽志》。唐贺秘监故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遗址今已不存。施宿《会稽志》:唐贺秘监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八十步,今天长观是。

  创作背景

  天宝三载(744)春正月,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诏许之。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贺知章回乡后不久便去世了,卒年八十六。这两首诗是在贺知章去世之后的天宝六载(747),李白游会稽时悼念贺知章而作的。

  赏析

  第一首以“金龟换酒”事为中心,追忆与贺知章的情谊。“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宁波府志》:“四明山发自天台,屹峙于郡治之坤隅,上有二百八十峰,绵亘明、越、台三州之境,为三十六洞天之一。”《会稽记》亦载:“县南有四明山,高峰迭云,连岫蔽日。”贺知章家于此,故自号“四明狂客”。“风流”二字,本陆象先语,《旧唐书》卷一九〇引陆氏语云:“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可见李白用“风流”二字,并非仅仅用以形容贺知章的言谈风姿,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思念之情。始二句点明所忆之人,接下来回忆:“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此二句所言之事已见诗序。“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一言昔,一言今。“昔好杯中物”概括了贺知章一生的嗜好——酒。李白在写这两首诗之后,还有《重忆一首》诗云:“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似乎李白与贺知章情谊的凝聚点就在于“酒”。而贺知章也的确是离不开酒的,前引杜甫《饮中八仙歌》也说明了这一点。“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金龟换酒”,可以说是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幕。这里的“换酒处”与下句的“却忆”是倒装句,本应为:“却忆金龟换酒处”,但诗人为了强调“金龟换酒”事,以突出贺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对友情的倾心,方作如此安排。今日对酒,诗人难免会想起昔日“长安一相见”的情形,也更不会忘记“金龟换酒”那令人惬意的一幕;尤其是当诗人在今与昔的反复对比与追忆中,其中也不排斥诗人自身的遭际,不能不倍加思念这位曾有知遇之恩的亡友,不能不泪盈满巾。

  第二首从贺知章归乡后着笔,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怀念与悲凄之情。“狂客归四明,山**士迎。”贺知章是“请为道士还乡里”,故云“道士迎。二句虽同为遥忆,但前句实写,后句虚拟。“归”、“迎”二字概括了贺知章还乡的整个过程,容量极大。“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贺知章归乡时,皇帝曾下诏,将镜湖剡川一曲赐于他,作为放生池。“为君台沼荣”,即为这一片池塘增添了荣耀和光彩。以上四句**道来,似无深意,但它却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回到了当初长安送别的场面,更令人不禁想起李白当时赠行的两首诗:“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应阻洞庭归。”(《送贺监归四明应制》)“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完全是一种乐观的、恭贺的态度。对于贺知章来说,这种“辞荣禄”而“遂初衣”的结局,的确是功成身退、荣归乡里。而这正是李白所羡慕、所追求的'。但诗人感情一转:“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可以想象,如果贺知章还在世的话,此时二人的相聚,应该是怎样的情形。“荷花生”不仅点明了此行的季节,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情韵,尤其是“空有”二字,更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睹物思人,对酒怀人,往事历历在目,然而“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如幻似梦般的往事,空余故宅的现实,不仅有睹物思人、对酒怀人之念,也更有萧条异代、物是人非之感,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泪沾巾、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静的心绪。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本着“绝去形容,独标真素”(《诗镜总论》)的论诗宗旨,对唐代五言古诗,包括杜甫在内,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唯独李白颇得赞许。他在《诗镜总论》中说:“观五言古于唐,此犹求二代之瑚琏于汉世也。古人情深,而唐以意索之,一不得也;古人象远,而唐以景逼之,二不得也;古人法变,而唐以格律之,三不得也;古人色真,而唐以巧绘之,四不得也;古人貌厚,而唐以姣饰之,五不得也;古人气凝,而唐以佻乘之,六不得也;古人言简,而唐以好尽之,七不得也;古人作用盘礴,而唐以径出之,八不得也。虽以子美雄材,亦踣踬于此而不得进矣。庶几者其太白乎?意远寄而不迫,体安雅而不烦,言简要而有归,局卷舒而自得。离合变化,有阮籍之遗踪;寄托深长,有汉魏之委致。”陆氏的见解未免过于偏激,但李白的《对酒忆贺监》这一类诗,的确具有上述特征,从而带有“绝去旧形容,独标真素”的显著特点。首先,当时律诗已相当成熟,但李白却仍采用古诗的形式,这正是为了更贴切地表现他那种朴素、纯真而又自然的情感,诗歌的本身,已说明了这一点。其次,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事雕凿,毫无惊人之句,一切**道来,然而其中蕴含的情韵和诗人内心的凄楚,却十分深沉饱满。这大概就是陆时雍所说的“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诗镜总论》)的道理。从诗歌审美角度来说,这也正是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准则。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8

  对酒行

  李白〔唐代〕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仙海的蓬莱仙山。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县变的只有人的容颜。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注释:

  对酒行:是乐府相和歌调名,内容多为君主歌功颂德。松子: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金华山:在浙江金华县北,即赤松子得道处。传说赤松子游金华山,自焚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坛。安期:《抱朴子》载:安期先生(指安期生),在仙海边卖药,已有千年之久。秦始皇请来与他谈了三天三夜,言高旨远,始皇感到奇怪,便赐给他价值数千万的金璧。安期接受后,放置在阜乡亭,并留下一封书信曰:“复数千岁,求我于蓬莱山。“羽化:道家以仙去为羽化。浮生:人生。流电:形容人生短促,似流电。凋换:凋落变化。含情:形容心情不欢畅。

  赏析

  这首诗看似*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诗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问。诗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的意境,也凝聚着诗人一生求仙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对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的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探索之后的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诗人迷惘、惆怅的复杂心态。

  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这里,诗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的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的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结尾两句,紧扣诗题,揭出主旨。诗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对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的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的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的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诗人内心情感流向变化来结构全诗。起笔是对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调,继而转入对仙人不复现的失望,对求仙追求的疑虑与怅惘。然后由上而下转入对人世时光易逝的忧虑,对容颜日改的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的情绪。至此,诗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时,诗人又以超然挥洒的笔触,突然推开去,独辟蹊径,以面对酒杯的联想、发问,表达了“含情”有待的高远精神追求,从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就形成了全诗看似漫不经心、跳荡不羁,实则整然有序,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显示出这首诗“飘逸”的风格。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9

  原文: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

  纳兰性德〔清代〕

  重来对酒,折尽风前柳。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彀。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

  译文:

  几欲举杯,对酒无言,折尽风中摇曳的柳条也数不尽那浓浓的离情别绪。遥忆当年花前把酒、壮志酬筹,何等快意。还是不要提那些空虚如幻的陈情旧事了,趁着良辰未尽,再多饮一杯消愁的美酒,自古英雄多壮志难酬,是非成败上天早已为我们安排妥当了。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韵格一体。彀(gòu):同“够”。搔首:以手搔头,是为人之焦急或有所思的情态。青蝇(yíng)白璧:喻小人谗谤好人,污其青白。青蝇,苍蝇。白璧,白玉。

  赏析: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与好友饮酒时的寄情之在。词人写这首词,既是劝慰临行的好友,也是在抒发自己对好友被小人谗害的激愤之情。

  词的上阕寥寥二十一字,却弥散着失意与无奈的情绪。一句“折尽风前柳”,点明了花别的主题。正所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离别总是让人感伤的,而一个“尽”字,亦写出了词人不舍的深情——似乎只有折完风前的细柳方能显示出他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隋朝诗人的《花别诗》说:“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离别总是黯然销魂,也总能勾起万般感触。词的下阕,笔锋突转,由伤别转入对世事人生的感叹。“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化用李清照的《醉花阴》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人黄花瘦”。以此来劝慰友人勿叹于西风古道,不要独自销魂消瘦,今日一别,相聚又不知是何时,索性狂歌痛饮,以慰年华吧。“痛饮频搔首”,这里容若当是引申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中“此日空搔首,何人共解颐”的句子,将友人引为人生知己。故此句既是慰友亦是慰己。接下来,容若继续宽慰友人:小人谗滂君子,污其清白,自古已然,就好像上天早已安排好的一样。正如他在《金缕曲·赠梁汾》中所言,“蛾眉谣诼,古今同忌”。此时的纳兰是愤愤不*的,却也是沉默无奈的,但这种沉默却源自他的清傲与旷达。

  这首词写别情,却脱出别情外,终又回到别情上,始终想解脱,故在旷达语,又始终不可解脱,终归于一句对于人生的理解“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以此宽慰自己。全词可谓凄婉哀绝,能催人生出同感来。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对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10

  对酒忆贺监二首

  唐代·李白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

  其一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其二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注释

  贺监:即贺知章。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 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四明山,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南。《名山洞天福地记》:四明山,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贺季真:即贺知章,季真是贺知章的字。

  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来的仙人。

  杯中物:即酒。语出陶潜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松下尘:已亡故的意思,古时坟墓上多植松柏,故云。语出释昙迁诗:“我住刊江侧,终为松下尘。”

  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的故乡。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唐书》:贺知章,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卒年八十六。

  沼:池塘,这里指镜湖。

  故宅: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会稽志》。唐贺秘监故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遗址今已不存。施宿《会稽志》:唐贺秘监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八十步,今天长观是。

  创作背景

  天宝三载(744)春正月,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诏许之。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贺知章回乡后不久便去世了,卒年八十六。这两首诗是在贺知章去世之后的天宝六载(747),李白游会稽时悼念贺知章而作的。

  赏析

  第一首以“金龟换酒”事为中心,追忆与贺知章的情谊。“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宁波府志》:“四明山发自天台,屹峙于郡治之坤隅,上有二百八十峰,绵亘明、越、台三州之境,为三十六洞天之一。”《会稽记》亦载:“县南有四明山,高峰迭云,连岫蔽日。”贺知章家于此,故自号“四明狂客”。“风流”二字,本陆象先语,《旧唐书》卷一九〇引陆氏语云:“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可见李白用“风流”二字,并非仅仅用以形容贺知章的言谈风姿,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思念之情。始二句点明所忆之人,接下来回忆:“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此二句所言之事已见诗序。“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一言昔,一言今。“昔好杯中物”概括了贺知章一生的嗜好——酒。李白在写这两首诗之后,还有《重忆一首》诗云:“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似乎李白与贺知章情谊的凝聚点就在于“酒”。而贺知章也的确是离不开酒的,前引杜甫《饮中八仙歌》也说明了这一点。“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金龟换酒”,可以说是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幕。这里的“换酒处”与下句的“却忆”是倒装句,本应为:“却忆金龟换酒处”,但诗人为了强调“金龟换酒”事,以突出贺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对友情的倾心,方作如此安排。今日对酒,诗人难免会想起昔日“长安一相见”的情形,也更不会忘记“金龟换酒”那令人惬意的`一幕;尤其是当诗人在今与昔的反复对比与追忆中,其中也不排斥诗人自身的遭际,不能不倍加思念这位曾有知遇之恩的亡友,不能不泪盈满巾。

  第二首从贺知章归乡后着笔,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怀念与悲凄之情。“狂客归四明,山**士迎。”贺知章是“请为道士还乡里”,故云“道士迎。二句虽同为遥忆,但前句实写,后句虚拟。“归”、“迎”二字概括了贺知章还乡的整个过程,容量极大。“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贺知章归乡时,皇帝曾下诏,将镜湖剡川一曲赐于他,作为放生池。“为君台沼荣”,即为这一片池塘增添了荣耀和光彩。以上四句**道来,似无深意,但它却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回到了当初长安送别的场面,更令人不禁想起李白当时赠行的两首诗:“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应阻洞庭归。”(《送贺监归四明应制》)“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完全是一种乐观的、恭贺的态度。对于贺知章来说,这种“辞荣禄”而“遂初衣”的结局,的确是功成身退、荣归乡里。而这正是李白所羡慕、所追求的。但诗人感情一转:“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可以想象,如果贺知章还在世的话,此时二人的相聚,应该是怎样的情形。“荷花生”不仅点明了此行的季节,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情韵,尤其是“空有”二字,更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睹物思人,对酒怀人,往事历历在目,然而“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如幻似梦般的往事,空余故宅的现实,不仅有睹物思人、对酒怀人之念,也更有萧条异代、物是人非之感,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泪沾巾、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静的心绪。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本着“绝去形容,独标真素”(《诗镜总论》)的论诗宗旨,对唐代五言古诗,包括杜甫在内,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唯独李白颇得赞许。他在《诗镜总论》中说:“观五言古于唐,此犹求二代之瑚琏于汉世也。古人情深,而唐以意索之,一不得也;古人象远,而唐以景逼之,二不得也;古人法变,而唐以格律之,三不得也;古人色真,而唐以巧绘之,四不得也;古人貌厚,而唐以姣饰之,五不得也;古人气凝,而唐以佻乘之,六不得也;古人言简,而唐以好尽之,七不得也;古人作用盘礴,而唐以径出之,八不得也。虽以子美雄材,亦踣踬于此而不得进矣。庶几者其太白乎?意远寄而不迫,体安雅而不烦,言简要而有归,局卷舒而自得。离合变化,有阮籍之遗踪;寄托深长,有汉魏之委致。”陆氏的见解未免过于偏激,但李白的《对酒忆贺监》这一类诗,的确具有上述特征,从而带有“绝去旧形容,独标真素”的显著特点。首先,当时律诗已相当成熟,但李白却仍采用古诗的形式,这正是为了更贴切地表现他那种朴素、纯真而又自然的情感,诗歌的本身,已说明了这一点。其次,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事雕凿,毫无惊人之句,一切**道来,然而其中蕴含的情韵和诗人内心的凄楚,却十分深沉饱满。这大概就是陆时雍所说的“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诗镜总论》)的道理。从诗歌审美角度来说,这也正是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准则。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汇总5篇(扩展4)

——秋夜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译文

  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注释

  井梧:井边的梧桐。

  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赏析

  宋人写景,往往不满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产物。

  创作背景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道潜

  道潜(1043—1106)北宋诗僧。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於潜(今属浙江临安)浮村人。自幼出家。与苏轼诸人交好,轼谪居黄州时,他曾专程前去探望。元祐中,住杭州智果禅院。因写诗语涉讥刺,被勒令还俗。后得昭雪,复削发为僧。著有《参寥子集》。

  原文: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译文:

  寂静的秋夜,蟋蟀在尽情鸣叫。天气渐凉,南边邻家发出急促的砧杵声,正在赶紧敲打新织好的布帛,以制寒衣。

  亲爱的人啊!与你相隔千里却惹我每晚独自空立想念。

  凝望北方只有静静的垂帘,不经不觉月已西沉、长夜过半,却无睡意。

  透过窗纱,清幽的露水早已湿漉了天井边的台阶。

  问世间,有哪一对恩爱夫妻能承受这年复一年的分隔远离呢?

  注释:

  促织:蟋蟀。

  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九重:泛指多层。这里指遥远。

  窓:同“窗”。

  赏析:

  南北朝诗人谢朓以山水诗著称,而《秋夜》却是一首闺怨诗,深刻地描写闺中怀人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古人生活落后,却战乱不断。很多新婚男子被远征离家,留下诸多留守妇人愁漫空房,思满织机的悲壮诗篇。

  诗中首写就用了“促织”、“捣衣”两种常代表秋寒将至、巧妇勤织、远寄征人的意象,寓情于象,托物起兴,引发长期分居的年青妇女对远方亲人孤苦情思。三四句怀着缠绵思愁,深深情愫,直诉衷情:思君忆君远无期,唯有梦中才能一见,梦醒情尤伤,太伤神,太伤情,无心睡眠,只有“夜夜空伫立”。

  诗中虽只写“南邻”、“北窓”、“西户”三个方位名词,却有隐却了“东落”之意,让人体会到独守空房,苦对四壁,孤寂迫人之感。依窗凝望北方,那轻轻的垂帘却阻隔着远在万里的亲人,百般煎熬唯有无穷思忆。

  诗中“西户月光入”用景物来喻示时间。“入”字用得细致入微,写出圆月西沉,长夜过半的幽静时刻,而思妇心系夫君,幽怨难眠那种寂寞难奈的心境。

  在这“百草凝霜,玉阶露湿”的时节,久伫窗前。突然手触到湿冷的罗衣。啊!是露水侵润进来了。抬头往外一看,透过窗纱,隐隐看到湿漉的台阶闪着亮光。“何知”在这里更有惊觉之意。写出闺中妇人忘情沉思的痴呆形象。更表现出多年征战对夫妻家人的极度伤害。作者借秋夜思妇伤感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征战的深深痛恨及对因征战长期分离的人民深表同情。

  谢朓对唐代浪漫诗人李白影响极大。李白的诗中也常见谢朓所写物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就共用了谢朓《秋夜》中“捣衣”、“阶”、“露”。所以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

  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天上有什么呢?就银河像一条白玉般的绳索迢递蜿蜒。

  它从建章阙的飞檐上斜斜拉起,把金陵照耀得晶莹剔亮。

  汉水如素练一样轻盈漂过,江水在秋霜的映照下更加澄清。

  月亮仿佛与江水一起流失,黎明前的江岸与沙洲寒气凝结。

  我独自在板桥浦对月饮酒,古人中谁可以与我共酌?

  可惜谢朓已经千古,我给你洒一杯清酒吧!胸中感叹万千!

  注释

  ⑴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板桥浦,地名。《水经注》:江水经三山,又湘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板桥浦。《太*寰宇记》;板桥浦,在升州江宁县南四十里,五尺源出观山三十六里,注大江。谢玄晖《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云:“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⑵谢朓诗:“玉绳低建章。”李善注:《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星。”

  ⑶《宋书》:永光元年以石头城为长乐宫,以北邸为建章宫。

  ⑷《南齐书》: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

  ⑸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李善注:“填,满也。”洒酒,一作“洒泪”。

  赏析:

  此诗的前四句写秋夜天宇和金陵远景。起首二句:“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一问一答,天真活泼,明快自然,饶有民歌风味。诗人仰望秋空,看到在这寥廓空明的天宇上远远地闪烁着两颗银亮的玉绳星。三四两句写玉绳星照耀下的金陵城。诗人放眼远眺,但见玉绳星斜斜地、低低地嵌镶在建章宫高大的楼阙旁边,发出格外耀目的光芒,对着整个金陵古城。这四句从大处落墨,先写天空,后写地面,连接自然,展现出碧海般的青天,白玉般的明星,以及星光照耀下的金陵城巍峨宫阙的剪影,境界空阔高远,正融注了诗人秋夜泛月时那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绪。如果更深细地品味,这四句诗已隐隐透露,出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情思。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有“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等写景佳句,李白诗的三、四句,显然是有意点化了谢诗,借以寄寓对谢朓的缅怀、追慕。而且,这两颗璀灿的玉绳星,一颗斜照建章阙,一颗耿对金陵城,仿佛具有象征的意蕴。它们在浩渺秋空中互相映照,仿佛正是谢朓、李白这两位古今相通、精神契合的天才诗人的化身。

  中间四句写秋江月色。这里“汉水”借指长江。诗人不说“长江”而说“汉水”,是为了避免同下句“霜江”字面重复和音声相混。在板桥浦信步泛月的李白,俯视着脚下的大江,但见清澄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像是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此刻,谢朓描写大江黄昏美妙景色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自然跳上心头。对景吟诗,使他产生一种悠然神远的感变,仿佛自己已超越古今的界限,同小谢一起联袂步月,同赏秋江美景,推心置腹地纵论人生、品评诗文了。李白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与古人神游的幻想境界里,以致忘怀了一切。他久久地凝望着明月逐渐西斜,月光如乳汁般倾泻在长江之中。直到月落星隐,天将破晓,朝雾弥漫洲渚,寒气侵袭发肤。这四句写秋江月色,明丽皎洁,清幽飘逸,动静相生,空灵迷人。而在这幅秋江月色图中,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这里表现出他的神态和心绪的变化:先是缅怀遐想古人,继而是与古人神游的畅快,接着是从遐想中醒悟过来发觉古人不可得见的寂寞与怅惘,这四句妙在不是静态的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而是从时间和景色的变化之中暗示出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不着痕迹,纯乎天籁。

  最后四句点明题旨,直抒胸臆。诗人在板桥浦自斟自酌,没有知音同欢共饮,虽追慕谢朓,但毕竟相隔数百年,谁也不能把古人找回来。而在当今现世,像谢玄晖这样才华高妙、志趣相投的人,是很难得再遇到的。想到这里,诗人深深感到孤独寂寞,挥杯洒酒无心再饮。一股悲凉抑郁之气,充满了他的胸中。结句暗用梁代诗人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句意,而融化无迹,如同己出。至此,诗人不仅婉曲尽致地抒写了对古人的缅怀遐思,而且借痛感斯人之不可复遇,宣泄出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原文:

  秋夜月中登天坛

  唐代:姚合

  秋蟾流异彩,斋洁上坛行。天*星辰大,山深世界清。

  仙飙石上起,海日夜中明。何计长来此,闲眠过一生。

  译文:

  秋蟾流异彩,斋洁上坛行。天*星辰大,山深世界清。

  仙飙石上起,海日夜中明。何计长来此,闲眠过一生。

  注释: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汇总5篇(扩展5)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五篇

  渔父·渔父饮

  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翻译

  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注释

  渔父:原为《庄子》和《楚辞》篇名,后用为词牌名。

  一时:同时。

  分付:交给。

  为期:为限。

  赏析

  作品一开头,就以发问的句式“渔父饮,谁家去”,突出烘托渔父以鱼蟹换酒的宁静气氛,到底想去哪个酒家。其意有二:一是哪一家能以鱼蟹换酒,二是哪一家的酒质最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渔父的贫苦状态,也隐含了作者对渔父的深深同情之心。

  紧接着写渔父与酒家的和谐与体贴的良好关系,“酒无多少醉为期”,这是酒家发出的敬言,让渔父只管饮酒,饮多饮少,酒家不在乎。

  最后一句“彼此不论钱数”,是作者的评论,也是点题之笔,充分反映了当地渔父与酒家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最宝贵的品质:善良、纯真和质朴。用浅易的语言说世俗的生活,尽显日常生活的状态与趣味。

  第一首词先叙述后议论,明快自然,写出了渔父以鱼蟹换酒来饮的愉悦心情。突出了渔父“饮”酒中以鱼蟹换酒的特有情趣,以及渔父与酒家特有的淳朴的人际关系。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翻译

  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

  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韵。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我,江南口语。

  赏析

  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李煜这首词,继承的就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词开篇入画,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队春”,写春江浪涌,春光明媚。一队”后着一“春”字,不仅显示出桃李的生机,而且又透出别样的俏皮,绘出明畅绚丽的意境。这两句寥寥数字便将画中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的主人公渔父,趁着春江水涨,驾一叶小舟,随水顺风而下;好风推舟行进,轻舟分浪飞驶,浪花迎面而来,如溅起千里雪;渔父心中开怀,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桃红李白,列队相随,花树多情,渔父恬畅。

  余下三句描写了渔父的装束,是点睛之笔,写出了渔父淡泊潇洒的人生境界。两个三字句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也是锤炼的结果:“一壶酒”写出渔父的精神状态;“一竿纶”点明渔父的职业和身份。单说“一壶酒”,也许还可以联想到别的人;但紧跟着说“一竿纶”,则肯定是渔父无疑了。末句突现高峰——“世上如侬有几人”,这句话是渔父的自述:在尘世上,像我这样自在快活的人,恐怕不多。这位钓叟,无风波之险,而有自然之乐,在自己的糊口生涯中找到乐趣。他摆脱世俗的羁绊,避开名利的枷锁,自在逍遥,令人羡慕不已。

  这首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题画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词人为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

  原文: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

  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

  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

  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注释

  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韵。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nóng):我,江南口语。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词人为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

  渔父词二首·其二

  侬往东吴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自由。

  翻译

  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

  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自由。

  注释

  侬:吴语经典特征字,此处指我。

  东吴: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

  震泽:即今太湖的别称。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词是元皇庆二年(1313年)十二月,赵孟頫和其夫人的四首《题渔父图》所作。

  赏析

  这首与上一首一样,表达了词人情愿作浩淼烟波中的钓徒,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赵孟頫家在太湖,这正是范蠡放舟之所在,渺渺烟波的湖面上,天天驾着渔船来往,闲来看山,兴至饮酒。山很翠,酒尤美,醉卧舟中,眼望群山,愈发觉得古人范蠡的选择没错,逍遥自在的江湖生活才是志向所在。这首词清淡优美,仿佛见青山、淡水、扁舟、醉叟,诗情画意洋溢其间。诗中对山水的描绘是客观风景的真实反映,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远离充满危机的官场世界,以求得心灵的*和与宁静的愿望。全词最后归结为“自由”二字,而这正是词人最深切、最热烈的向往。

  原文:

  渺渺烟波一叶舟。

  西风落木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

  管甚鲈鱼不上

  译文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汇总5篇(扩展6)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5篇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译文

  我神州大地沦丧,试问谁会成为范仲淹、韩琦式的人物来保家卫国。北望中原已失,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抛弃了。在边塞,我清晨骑在嘶呜的马背上出营,晚上伴着胡笳声宿营,所赢得的不过是满头的白发。收复“三秦”,只有汉初三杰再世了。

  关中易守难攻,怎奈朝廷远在万里之外,又不肯发兵抗敌。主张和议的人谁还记得边关的耻辱,诸路兵马都几乎被灭。拜将台歪在一边,怀贤阁不见踪影,我怒发冲冠又有什么用。拍遍栏杆,只能独自仰望天空中的明月。

  注释

  酹(lèi)江月:词牌名。又名《大江东去》《念奴娇》《赤璧词》《百字令》《壶中天》等。有*韵、仄韵两体。仄韵体多见,正体为双调百字,上下阕皆十句四人韵。*韵正体惟改仄韵为*韵。

  兴元:秦时名南郑,为汉中郡治所,在今天的陕西汉中市。

  一范一韩:范指范仲淹,韩指韩琦。范韩二人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敢骚扰。

  长安:借指汴京,代表已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地。

  三秦:当年项羽入咸阳后,把关中分封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三秦。

  汉家三杰:指汉初名臣张良、萧何、韩信。

  百二山河: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敌百人。

  阃(kǔn)外:指朝廷之外,或指边关。此指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术战于富*(甘肃灵武),诸军皆败之事。

  拜将台:指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之台,在陕西西部。

  怀贤阁:是宋代为追怀诸葛亮而建的阁,在陕西凤翔东南。

  赏析

  本词作于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秋。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治兵于兴元,积极抗金。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人,此词为感时而发所作。

  创作背景

  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胡世将任川陕宣抚副使,与吴积极抗金,刘琦、岳飞、韩世忠等也在中原重击金兵,抗金形势大好。但不久,朝廷任用秦桧,力主和议,罢斥一批抗战人士,把淮河至大散关以北土地拱手让给敌人,本词作于同年秋季。作者痛感朝廷失计、和议误国,满腔愤懑,发之于词。上片以眼看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起句,极度愤慨溢于言词。“北望”二句,北望长安不见,意为中原已沦丧,连函谷关以西的大半土地也失陷了,语含讥讽,情极沉痛。“晨嘶”二句,写自己清晨骑马出营,傍晚伴着胡笳宿营,因为订了和议,结果任凭岁月流逝,闲白了头发,却不见抗战杀敌。“三秦”二句,宕开一笔,回顾历史。收复陕西,在历史上有过,那是汉初三杰的故事。言下之意,今天仍可以收复失地,关键在于实行抗战政策和任用贤才。

  下片紧承上片写不能收复失地的原因。“试看”二句,关中形势险要可以坚守,但朝廷在千里之外,又力主和议,不肯发兵。这里,他把矛头直接对准秦桧一帮卖**,进行谴责。愤怒地揭发了投降派的罪行。“阃外”二句,回顾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张浚合五路兵马与金兀术战于富*(甘肃灵武),诸军皆败之事,但今天人们忘记耻辱,又谈和议。“拜将”三句,“台”,“阁杳”,写这几处历史文物被破坏和被遗忘,表现了当时人们不重人才和糟蹋人才。能守而不守,忘记耻辱,糟蹋人才而侈谈和议,这些现实都促使充满爱国激情的作者激愤难当,但又无可奈何,他只有仰天长叹。最后以“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作结。全词充满政治色彩,论事透彻,用典恰当;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

  此词为感时而发所作,斥责和议之非,期待有抱负才能的报国之士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固它用东坡赤壁怀古韵,故此词亦可称“兴元怀古”。全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感情饱满,激昂慷慨;风格沉郁悲壮,洒脱豪放。

  不过东坡赤壁词主要追思怀念周瑜,此词则追怀与当地有关的好几个历史人物。

  (一)“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项羽入关后分秦地为三,后因称关中为三秦。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刘邦于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定都南郑。后来他听从萧何建议,南郑为韩信筑坛拜将。刘邦后来出关向东讨伐项羽,并最终取胜,主要就是依靠了张良、萧何、韩信。

  (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怀贤阁是纪念三国时北伐至此的诸葛亮。这是因为诸葛亮几度北伐,即驻兵汉中以出斜谷,而且死后葬于汉中的定军山。陆游《感旧》诗记南郑两个胜迹,就是拜将坛与武侯庙。“惨淡遗坛侧,萧条古庙壖。”自注:“拜韩信坛至今犹存。沔阳有蜀后主所立武侯庙。”怀贤阁建于斜谷口,北宋时犹存。《苏轼诗集》卷四有诗题曰:“是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

  (三)“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与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为抵御西夏、巩固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范)仲淹与韩琦协谋,必欲收复灵夏横山之地,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些历史人物,有的'成就大业,有的北伐中原,有的威震边陲。“神州沉陆”、北宋沦亡之后,面对“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的山河残破的形势,不能不令人临风怀想古来于此为国立功的上述先贤。这时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怀古感时,以表达他希钦和追慕的先贤感情。但首句“神州沉陆”之后,紧接着“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这么写实是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紧接着下面说“汉家三杰”已成“往事”,拜将台与怀贤阁则一“欹”一“杳”,都是暗寓“时无英雄”之慨。

  当时张浚是个名望很高的主战派领袖,主张“中兴当自关、陕始”,自请宣抚川陕。可惜他志大才疏,对金兵作战常失利。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挥的五路之兵四十万人与金兵交战合溃败于富*(今属陕西),至追此关、陕丧失不可复。胡世将上痛和议之非,*伤富*之败,和则非计,战则非能,抚今怀古之余,内心更加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既愤且忧,自然“赢得头如雪”了。以功业论,无疑胡世将还算不上什么“中兴名臣”。但此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不失阃外边的气度。“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也很好体现了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篇末写怒发上指,阑干拍遍,情怀激愤,这么写显示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复了。

  胡世将

  胡世将(1085年—1142年),字承公。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枢密副使胡宿曾孙、浙西安抚使胡唐老之弟。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大臣。崇宁五年(1106年),胡世将登进士第,历尚书右司员外朗、兵部侍郎等职。绍兴八年(1138年),以枢密直学士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绍兴十二年(1142年)病逝,年五十八,谥号“忠献”,后改谥“忠烈”。有《胡忠献集》六十卷,已佚。《全宋诗》、《全宋词》、《陕西通志》等录其诗词。

  原文: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元代:赵秉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译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秋夜月光洒满整片大地,我举起酒杯,对问无际的桂树下的月影:其中是什么东西呢?一叶小船独行在万顷波涛中,四周全是山峰环绕。我拿起船桨击打船舷高唱一曲,嫦娥仿佛要从天而降,挥舞着万里的冰雪。京城尘土千丈,怎能容得下如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回首赤壁石旁边,骑鲸的人已经远去,不知过了多少载春秋。长空浩荡,千古之梦,也只得灰飞烟灭。我愿随着东坡,乘着风归去,披头散发。三山在何处?玉箫的乐声吹断了月亮皎洁的光芒。

  注释: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piān)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yì)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大江东去:词牌名,即“念奴娇”。该词牌双调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不甚拘*仄。上下阕后七句字数*仄相同。苍苍:无边无际、空阔辽远的样子。扁舟:小船。粘天:贴*天,仿佛与天相连。枻:船舷。

  回首赤壁矶(jī)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dàn)澹(dàn)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矶:石头。骑鲸人:本指唐代李白,这里借指苏轼。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今古:一作“千古”。麒麟发:散乱的头发。

  赏析:

  词的上片以问月起句。以“桂影”代月,以“秋光”衬托“桂影”,又以“苍苍”形容秋光,一片高洁苍凉之气,横空而降。古诗词以“问月”起笔,以苏轼为例,就有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的千古绝唱。该词问月,虽化用苏词,却亦有新意。他的问月,点明了作词的时间:深秋的月明之夜,(当年苏轼游赤壁也恰是秋凉之夜)。他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其实答案已经巧寓其中:“桂影“之中,桂影而已。”所以,他的问月,不是在于探求,而是在于借问月点明作词的时间:秋季的月明之夜。这也正是东坡游览赤壁的时间。随后,作者笔锋一转,由月及人,此情此景,与当年一叶扁舟夜游赤壁的苏东坡极度相似。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皆是对苏轼《赤壁赋》语意的隐括,虽只寥寥数语,但当年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却尽观读者眼前,真是于*淡处见功力。“京尘千丈,可形容此人杰?”虽是问句,却表达了词作者的深切感慨。这两句从技法上来看,不仅由写景转入了抒情,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片由此句的“人杰”不得见容“引发到”骑鲸人去“,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转入自抒悲感。”几度山花发“写苏轼逝后光阴的流逝,读来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天“化用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设,万声销沉向此中“句,表露了作者吊古伤今,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我欲从公“三句则语意更加决绝,欲与苏轼仙去,消极出世的思想更加表露无疑。但毕竟仙山难寻,只有徘徊月下,把满腔心事寄于玉箫罢了,故有”三山安在“句结尾。感怀、悲戚、无奈之意萦绕不绝。

  该词虽是和韵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伤今,与苏轼《念奴娇》之壮美相比,却也是别一番氛围和意境。

  原文: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元代:赵秉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译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秋夜月光洒满整片大地,我举起酒杯,对问无际的桂树下的月影:其中是什么东西呢?一叶小船独行在万顷波涛中,四周全是山峰环绕。我拿起船桨击打船舷高唱一曲,嫦娥仿佛要从天而降,挥舞着万里的冰雪。京城尘土千丈,怎能容得下如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回首赤壁石旁边,骑鲸的人已经远去,不知过了多少载春秋。长空浩荡,千古之梦,也只得灰飞烟灭。我愿随着东坡,乘着风归去,披头散发。三山在何处?玉箫的乐声吹断了月亮皎洁的光芒。

  注释: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piān)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yì)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大江东去:词牌名,即“念奴娇”。该词牌双调一百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不甚拘*仄。上下阕后七句字数*仄相同。苍苍:无边无际、空阔辽远的样子。扁舟:小船。粘天:贴*天,仿佛与天相连。枻:船舷。

  回首赤壁矶(jī)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dàn)澹(dàn)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矶:石头。骑鲸人:本指唐代李白,这里借指苏轼。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今古:一作“千古”。麒麟发:散乱的头发。

  赏析:

  词的上片以问月起句。以“桂影”代月,以“秋光”衬托“桂影”,又以“苍苍”形容秋光,一片高洁苍凉之气,横空而降。古诗词以“问月”起笔,以苏轼为例,就有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的千古绝唱。该词问月,虽化用苏词,却亦有新意。他的问月,点明了作词的时间:深秋的`月明之夜,(当年苏轼游赤壁也恰是秋凉之夜)。他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其实答案已经巧寓其中:“桂影“之中,桂影而已。”所以,他的问月,不是在于探求,而是在于借问月点明作词的时间:秋季的月明之夜。这也正是东坡游览赤壁的时间。随后,作者笔锋一转,由月及人,此情此景,与当年一叶扁舟夜游赤壁的苏东坡极度相似。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皆是对苏轼《赤壁赋》语意的隐括,虽只寥寥数语,但当年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却尽观读者眼前,真是于*淡处见功力。“京尘千丈,可形容此人杰?”虽是问句,却表达了词作者的深切感慨。这两句从技法上来看,不仅由写景转入了抒情,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片由此句的“人杰”不得见容“引发到”骑鲸人去“,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转入自抒悲感。”几度山花发“写苏轼逝后光阴的流逝,读来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天“化用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设,万声销沉向此中“句,表露了作者吊古伤今,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我欲从公“三句则语意更加决绝,欲与苏轼仙去,消极出世的思想更加表露无疑。但毕竟仙山难寻,只有徘徊月下,把满腔心事寄于玉箫罢了,故有”三山安在“句结尾。感怀、悲戚、无奈之意萦绕不绝。

  该词虽是和韵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伤今,与苏轼《念奴娇》之壮美相比,却也是别一番氛围和意境。

  水调歌头·*山堂用东坡韵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古诗简介

  《水调歌头·*山堂用东坡韵》是南宋诗人方岳所作,此词从登*山堂所见景物写起,转入抒情、议论,除了怀念欧阳修、苏东坡两位“文章太守”以外,也抒发了对国土未被收复的愁恨。

  翻译/译文

  *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

  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俯仰凭吊*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⑵*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⑶山色:山的景色。

  ⑷晴空:清朗的天空。

  ⑸愁思:忧愁的思绪。

  ⑹螺红:红色的螺杯。

  ⑺千重:千层,层层迭迭。

  ⑻菰(gū)菜:即茭白。

  ⑼莼(chún)羹:用莼菜烹制的羹。

  ⑽归鸿:归雁。

  ⑾醉眼:醉后迷糊的眼睛。

  ⑿河洛: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区。此处泛指沦陷于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词人有遗恨在焉。

  ⒀蘋(píng)洲:萍洲,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城北,潇湘二水汇流处,为永州著名风景胜地,唐宋以来,即负盛誉。

  ⒁敛眉:皱眉。

  ⒂陈迹:旧迹;遗迹。

  ⒃两仙翁:指欧阳修与苏东坡。

  ⒄烟雨:蒙蒙细雨。

  ⒅磨灭:消失;湮灭。

  ⒆匹马:一匹马,后常指单身一人,有作者自喻意。

  创作背景

  欧阳修在扬州西北修建了*山堂,一个世纪后,方岳身处*山堂,俯仰江山,缅怀先贤,不禁诗思如潮,就以苏东坡《黄州快哉亭》词的韵脚,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山堂用东坡韵》。

  赏析/鉴赏

  “江南江北愁思”两句,意思是说*生行遍江南江北,积累起来的许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暂时忘却吧。借酒消愁本来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为甚。但作者哪里来这么多“愁思”,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一是自伤飘泊无定,二是慨叹中原未复。这就是有点有染的写法,即先说明性质,然后再表现内容。

  “芦叶蓬舟千里”三句,写词人长年飘泊在外,不能回乡。“芦叶”句展示“蓬舟”(盖有蓬顶的小舟)在长满芦叶的岸边行驶之状。“千里”极言行程之长,飘泊地域之广阔。“菰菜莼羹”用的是张翰的典故: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命驾而归。“菰菜莼羹”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现实性。因而只好“无语寄归鸿”,默默无言地目送征鸿南归。方岳是南宋后期著名的江湖派诗人之一,他少年飘荡江湖,中年以后,虽中了进士而宦游各地,还不免有“游宦成羁旅”之感。思归而不得,发为愁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后的词人双眼朦胧,河洛一带渺不可及,而遗恨于夕阳之中,这不是其字面意思,实质上它抒发的是词人为中原沦落,未能收复而遗恨。

  下片又从眼前景物写起。“苹洲外”三句,写远山在黄昏中的姿态。“苹洲”是长满苹草的洲渚;苹洲之外,远山在暮色中敛下了它的眉峰,这是将愁苦的感情移入于物,写的是带情之景。这种写法,一方面增加了状物的形象性,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人间俯仰陈迹”至“磨灭几英雄”五句,转入怀古。作者遥想当年与*山堂有密切关系的欧阳修和苏东坡两位“仙翁”已经逝去,黯然神伤扼腕叹息。

  “杨柳”和“烟雨”是欧阳修和苏东坡词中描写的*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这两个词,除了表示对欧苏二公无限景仰外,还寄托了沧桑之感。“杨柳”已非,“烟雨”依旧,而几许英雄,已磨灭于此变化之中。这几乎是文人登临怀古的一个永恒主题,骨子里是感到人生虚幻,蒙上了一层虚无的感伤色彩,这是失意牢落者常有的感情。

  最后两句,从怀古议论回到现实,写自己又将匹马登程,在西风凄烈的天地之间,怅然孤啸。其情其景,是够令人感伤的。这一结尾,又回到了飘泊的愁思,与上片遥相呼应。

  方岳,安徽祁门人。生于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绍定5年(1232)登进士第,做过吏部侍郎和饶、抚、袁三州知州等官。从这首词中看,他是有收复中原之志的。全词表现了一种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一则写出江南的秋日依然一片青绿,连下的雨都映成碧绿的颜色,二则写出秋雨过后,山色、田野都变得更绿,仿佛为碧绿的雨丝染过似的,这就自然引出“山色倚晴空”这样的晴昼景色。南国的秋并不如北国那样凄凉萧索,但词人的愁情却弥漫在“江南江北”,这就表明他的愁不是由自然景色引起的一般性的悲秋,而是另有原因。“江南江北”四字正是这愁的原由,怅望江南,偏安一隅;放眼江北,沦于敌手。江山社稷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哪能不令人愁?“分付酒螺红”即借酒浇愁之意,“螺红”乃是一种酒的名字。“芦叶蓬舟千重”表明词人正在行旅途中,蓬舟一叶穿过重重芦叶飘泊于江湖之上,菰菜莼羹的美味仅存于昔日的记忆之中。抬头仰望南归的大雁,因事业无成,壮志未酬,无语可寄;醉眼朦胧中北望黄河、洛水,缥缈难见,大好河山不能恢复的遗恨只能沉浸在眼前的夕阳之中,“夕阳”这既是诗人眼前的景象,又是南宋小王朝的象征。“遗恨夕阳中”是一句多么沉痛、深刻的警句呵!

  下阕依然是眼前景物与内心情绪的交织。诗人在江上飘泊,回眸苹洲之外,暮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汇总5篇(扩展7)

——《赠李白》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5篇

  原文: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译文:

  月亮化为五条白龙,飞上了九重云天。

  范阳叛军如胡地黄沙飞离北海,闪电一般横扫洛阳。

  胡虏的箭雨一般射向宫阙,皇帝的车驾逃往四川。

  英明的王子秉受朝廷的谋划,执掌兵权靖清南边。

  军旗漫卷,如大海波涛;武器森列,似江上的云烟。

  一人指挥百万大军,张弛聚散,号令森严。

  御史台来了众多英贤,在南方水国,举起了军旗。

  绣衣御史宴集一起,杰出的永王借给楼船。

  好似登上黄金台,谒见紫霞中的神仙。

  我藏身于茅屋里面,不问世事四十年。

  岂知隐居草泽的人,腰里有着锋利的龙泉;

  一剑挥去,劈开浮云,发誓要扫清幽燕。

  如今很想与诸位御史.静心讨论金匮兵书。

  大家都感谢王子的恩德,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所希望的是*定叛乱,功成身退,追随鲁仲连。

  注释:

  1.“月化”句:《十六国春秋·后燕录》载,后燕慕容熙建始无年,太史丞梁延年梦月化为五白龙。梦中占之曰:“月,臣也;龙,君也。月化为龙,当有臣为君。”比喻安禄山称帝。

  2.皇舆:皇帝坐的车,代指唐玄宗。播迁:流亡。

  3.英王:指水王李璘。庙略:指朝廷的谋划。

  4.秉钺:持斧,借指执掌兵权。

  5.霜台:御史台,御史职司纠弹,严肃如霜,故名。此处借以赞美永王幕府诸侍御。

  6.戎旃(zhān):军旗。奉戎旃,谓参加永王军队。

  7.绣服:指传御。

  8.天人:才能杰出者,谓永王璘。

  9.黄金台: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北易水甫。战国时,燕昭王筑此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

  10.编蓬:编结蓬草以为门户,喻*民居处。

  11.冥机:息机,不问世事。

  12.龙泉:即龙渊,古代传说中著名铸工欧冶子干将所造的利剑。

  13.决:劈开。《庄子·说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14.幽燕:今北京市、河北北部以及辽宁西部一带,是安禄山的根据地。

  15.众匮篇:兵书名。《隋书·经籍志》有《太公金匮》二卷。

  16.旄头:即昂宿,胡星。旄头灭,指*定安史之乱。

  17.鲁连:即战国时鲁仲连。曾为赵国退秦军,事后不受赵国赏赐,功成身退。

  赏析:

  奚禄诒日本篇:“首序禄山之乱,次入永王,次入诸侍御,次自序,末勉诸公以报国。”正道出了全诗的结构及其主题。

  开头六句叙写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及其叛乱的主要过程。其中“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虏箭雨官阙”等句对当时的形势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皇舆播迁”四字则道出了唐王朝腐败,不堪叛军一击的可悲情况。诗句间诗人的爱憎感情是很鲜明的。

  接下六句叙写永王承朝廷委任,率军南下的情景。“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两句,是描写永王的旌旗舒卷有如海涛,武器罗列有如江烟的雄壮气势。“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两句是对永王璘的热情赞美。

  再下六句赞扬诸侍御才华出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赴宴会“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的畅快心情。

  再下六句是抒写自已的爱国之志。表明他尽管是一个“草间人”,但是他的腰下却有“龙泉”宝剑,意在强调自己有非凡的才干,“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两句是紧承上面四句,作一收束,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愿为国家*定叛乱的雄心壮志。这几句写得词情慷慨,意气挥放。

  最后六句勉励四座诸公要齐心协力,不惜微躯,尽力报国。这几句既是勉励大家,也是激励自己,所以最后又归结到自身上来,表明自己*素所怀的功成身退的理想。全诗共分五层,每六句一转,结构井然,气韵流动,有力地抒发了爱国的豪情。诗中先叙安史之乱,次述永王的率军*乱;再次赞美诸侍御的清正严明;最后表明自己渴望为*定叛乱贡献出一切力量,并勉励大家尽力报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赠钱征君少阳

  李白

  白玉一杯酒, 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 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 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 犹可帝王师。

  白玉一杯酒, 绿杨三月时。

  这两句是说,钱少阳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时节,手持白玉杯独自饮酒,悠闲自得。一上来就写酒,然后交待时间,起势突兀,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图,语意自然,明白如话。

  翻译:

  端起白玉做的杯子,在暮春的季节独自饮酒行乐。

  春光将尽余日无多,你我已经鬓发斑白风烛残年。

  把烛饮酒独自寻欢,遇明君赏识出仕还为时不晚。

  像吕尚一样被重用,也可成为帝王之师建立功勋。

  赏析:

  《赠钱征君少阳》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给友人钱少阳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赠诗赞扬钱少阳年老而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晚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此诗大致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钱少阳其时年已八十余,李白在另一首诗《赠潘侍御论钱少阳》中说他是“眉如松雪齐四皓”,对他很推重。这首赠诗,赞扬钱少阳年老而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晚年壮心不已的气概。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诗一上来就写“酒”,然后再交待时间,起势突兀。两句诗,画出主人公在风光明媚、景色秀丽的暮春季节独自饮酒的图景,设置了一个恬淡闲静的隐居氛围,紧扣住钱的征君身分。“三月”暮春,点明季节,为颔联写感慨作伏笔。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此联上承第二句。前句词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已风烛残年,这样,后面的嗟老感慨就一点不使人感到意外。第四句的“各成丝”,和杜甫《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的“各已苍”词意相似,是说钱和自己的鬓发都已斑白,一个“各”字,不动声色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自此而下,诗意既是写人之志,又是述己之怀,浑然而不可分了。三、四二句抒发了由暮春和暮年触发的无限感慨,而感慨之余又怎么办呢?于是引出下面两句。“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第五句*承颔联,远接首句,诗意由古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演化而来,带有更多的无可奈何、不得已饮酒避世的味道,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后面写钱的抱负作铺垫。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句意也相似,都是写典型的隐居生活,渲染及时寻求闲适之乐。更重要的是后句写水边钓鱼,牵引出诗末有关吕尚的典故,为诗歌最后出现高潮蓄势,这说明作者写诗是很重视呼应转折之法的。

  尾联“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如果钱少阳也象吕尚一样,在垂钓的水边碰到思贤若渴的明君,也还能成为帝王之师,辅助国政,建立功勋。此处的“如”字和“犹”字很重要,说明收竿而起,从政立功还不是事实,而是一种设想愿望,是虚写,不是实指。唯其虚写,才合钱的征君身分,又表现出颂钱的诗旨。而在这背后,则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全诗款款写来,以暮春暮年蓄势,至此题旨全出,收得雄奇跌宕,令人回味不尽。

  这首五律,不拘格律,颔联不对,首联却对仗。李白是不愿让自己豪放不羁的情思为严密的格律所束缚。正如清代赵翼所说:“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仗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瓯北诗话》)此诗任情而写,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同时又含蓄蕴藉,余意深长,没有浅露*直的弊病,可以说在思致绵邈、音情顿挫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兼有古诗和律诗两方面的长处,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好诗。

  赠柳圆

  唐代 李白

  竹实满秋浦,凤来何苦饥。

  还同月下鹊,三绕未安枝。

  夫子即琼树,倾柯拂羽仪。

  怀君恋明德,归去日相思。

  译文

  秋浦满是竹实,凤凰来到这里怎么还会饥饿?

  还同月下的喜鹊,绕了三圈都没有找到可以安然栖息的枝条。

  夫子你就是琼树,倾斜下垂的枝条庇护。

  敬仰你的高尚品德,别后会日夜把你思念。

  注释

  陆机《诗疏》:凤凰,非梧桐不栖,非梧桐不食,非醴泉不饮。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琼树:即琼枝。以谬琳琅轩为食,凤凰食之。

  谢灵运诗:倾柯引弱枝,攀条摘蕙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游秋浦(今安徽贵池)期间,或谓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李白另有《赠秋浦柳少府》诗,疑柳圆即柳少府(秋浦县尉)。

  赏析

  诗的开头用凤雏依梧桐而栖和啄食竹实的典故,说明秋浦地方政绩得人心,自己对此地很留恋,接着又用曹操诗强化这种感想,然后把话题转向柳圆,表达自己的心愿。巧妙用典和就典故发议论切入现实,是这首诗的特点。晚年的李白飘泊在江南,也许是为了自己的生活环境,曾有不少夸赞地方长官的诗,常常会将古人的德、言、行随手拈来用入诗中,却并不是累赘繁琐,不妨碍思想的流畅表达,其中既有诗人艺术技巧高超熟练之处,也有暂为人下的无奈。

  赠清漳明府侄聿

  唐代李白

  我李百万叶,柯条布中州。

  天开青云器,日为苍生忧。

  小邑且割鸡,大刀伫烹牛。

  雷声动四境,惠与清漳流。

  弦歌咏唐尧,脱落隐簪组。

  心和得天真,风俗由太古。

  牛羊散阡陌,夜寝不扃户。

  问此何以然,贤人宰吾土。

  举邑树桃李,垂阴亦流芬。

  河堤绕绿水,桑柘连青云。

  赵女不冶容,提笼昼成群。

  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

  讼息鸟下阶,高卧披道帙。

  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

  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

  长啸一无言,陶然上皇逸。

  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

  清光洞毫发,皎洁照群情。

  赵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

  过客览行谣,因之颂德声。

  译文

  我们李家如同一棵大李树,枝叶百万遍布中州。

  老侄为天生的青云之器,天天为百姓操心。

  治理小县如同“割鸡”,将来还会大刀宰牛,将有大用。

  你的官声如雷贯月惊动四邻,你的惠政将与清漳同流。

  县境内一片太*盛世的景象,老侄无为而治,官帽也不戴,形同吏隐。

  百姓为德政所化心*气和,有天真的赤子之心,风俗像太古一样纯朴。

  牛羊散于阡陌之中,百姓们家家夜不闭户。

  问为什么能这样,他们回答说,是县令贤明。

  县中种植桃李树,到处散发出桃李花的芬芳。

  河中流的是清清的河水,**桑柘茂密如云。

  赵地的女子不爱梳洗打份,成群地在田野里提笼采桑。

  家家都在忙着缲丝和纺织,百里之间,机杼之声相闻。

  由于无人告状,县衙前门可罗雀,县令高卧无事,在闲读道书。

  檐前挂着蒲鞭,对有过失的百姓只是象征性的惩罚。

  政闲时明月当头,琴声清越;庭中寂然,清风入室。

  老侄但长啸无言,陶然如上皇之逸人。

  政清德高,洁如玉壶之冰,壶中透明见底。

  清光一片,可鉴毫发,从中可映出百姓们的身影。

  清漳县令的高名和佳政,在赵北燕南一带到处传颂。

  我这位过客听了百姓们赞颂县令美政的民谣,因此写出了这篇颂诗。

  注释

  清漳:在今河北肥乡县。唐时清漳属洛州管辖。明府:唐人称县令为明府。聿:李聿,《全唐文》卷四五三有小传:聿,玄宗朝官,清漳令,迁尚书郎。

  叶:喻宗族支派。

  中州:即中国。

  青云器:能飞黄腾达的大器。

  “小邑”二句:《论语·阳货》中说,孔子到了武城,听见一片弦歌之声,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以“割鸡”为治理县政之代称。烹牛,喻施展大本领。

  清漳:水名,源出于山西阳泉南。经山西和县、河北涉县,南流入清漳。

  “弦歌”句:歌颂唐尧的无为而治。

  簪组:冠簪和冠带。此指官服。簪,插戴官帽用的簪子。组,系帽的带子。隐簪组:指有隐士风度。

  扃(jiōng)户:闭户。

  宰:此处用作动词,任县令。

  垂阴:树木枝叶覆盖形成阴影。

  冶容:女子修饰得很妖媚。

  缲(sāo)丝:煮茧抽丝。李白《荆州歌》:“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

  道帙(zhì):道书的书衣,此指道书。

  蒲鞭”二句:《后汉书·刘宽传》说,刘宽为太士时,对人宽厚仁恕,人有过失,“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蒲鞭,用蒲草做成的鞭子,用来做象征性的惩罚。扑抶(chì):鞭打。

  上皇:即羲皇,伏羲。

  白玉壶冰:喻品德冰清玉洁。姚崇《冰壶赋》: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不忘乎。

  赵北、燕南:指河北中部她区。

  创作背景

  李白于天宝十一载(752)春,曾北游广*、邯郸、清漳等地。与清漳县令侄辈李聿相会,别时写了这首赠诗。

  赏析

  这首诗四十句,每八句用一韵,为一层诗意,共五层诗意。声韵随情而变。*仄互换。诗中描绘清漳政通民和,风俗淳古,礼乐之乡,歌颂贤吏李聿。全唐诗有李聿小传,曾作清漳令,后为尚书郎。从全诗中反映了李白的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并形象地描绘出理想的社会蓝图。充满着自信和豪情。

  诗从开端到“惠与清漳流”为第一段,紧扣诗题,概略介绍李聿的才识、气质、治邑的惠政,预示其是前途远大,无可限量的青云人物。开端两句概述李氏家族,传宗百万代(夸张说法),宗干支脉,遍布中州大地。这种介绍法,因始祖为道圣李耳,当今又是李氏天下,颇引以为自豪和荣耀。用以衬托下面对李聿的介绍。李聿是天赋与的才识和美德,作为县令,日日为苍生忧患。这四句以树木的繁盛比喻李氏繁衍百代,而遍布全国。又以天开青云比况其才能德性,正因如此,李聿才日日替百姓着想。为百姓生活能幸福安居,日夜思虑谋画。这是李白理想中的贤吏形象,对于现实的李聿,可能更富于理想化了。接着又用四句诗,概括其政绩。前两句化用孔子的话。孔子观子游治武城,闻弦歌声,曾感慨地说:“割鸡焉用牛刀。”李白用此典故是说李聿是治国的大才,治理清漳小邑,如同用宰牛刀割鸡,将来前途如大刀宰牛,必有大用。因其大德大才治邑,德政如雷声响遍四境之内,其给与百姓的好处,又如清漳水流滋润着全县百姓。这就使“青云器”、“苍生忧”形象而具体化了,开花结果了。李聿不愧为李氏的后代,为李氏又争了光。

  接着诗人又用八句诗写李聿以礼乐治邑,邑清民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不让太古之风。前两句写李聿如同孔子弟子子游治理武城邑,以礼制教化百姓,以歌声感化百姓,音乐之声,唐尧之曲,深入人心。而县令李聿却是不拘礼法,脱略官服而不顾,颇似隐士。县令风度惠及百姓,民心和而得天真之性,民风淳朴如上古三皇之世。白日牛羊散在田间南北通行的道路上,而入夜,家家不闭户,不担心被盗。中间这四句描绘出一个理想社会图景,人性天真疏放,淳朴自然,礼让谦和,不争不贪,无贫无富之分。正因如此、诗人以惊异之情,询问百姓,探竟其原因,得到了“贤人宰吾土”的满意回答,点逗出诗眼。吏治非常重要,德教也是非常重要。这就具体点明李聿治政思想和个性。

  接着诗人再用八句诗,写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民无游闲好逸之徒,吏无苛政繁扰。县人遍植桃李树,树树垂荫,散发芳香。河堤绕着渌水,桑柘树连排,远及青云。美女不打扮妖冶之容,白天成群结队,提笼采桑。夜间缲丝织布,机杼和鸣,百里之内,声息相闻。八句诗状出百姓,男耕女织,各安其业,社会繁荣,发达兴旺,民富可知。这正是礼乐弦歌教化的结果。从百姓这个侧面颂扬李聿德政治绩。照应“为苍生忧”句。再次证明治政美过于安民,感化人心。唯此才能“我无为而民自化”,李聿正是这样的官吏。惠及百姓后,而心自安无忧。

  接着诗人用八句诗,写邑内政治安定,民无诉讼,贤吏逸豫。诗人形象地描写官衙内无讼事,群鸟落在官衙台阶上,而县令却依然高卧北窗下,翻阅着道家书籍。官衙檐边挂着用蒲草编的鞭子,用来对犯罪人行刑,表示羞辱之意罢了。在皓月当空,月光入户之时,琴声清悠。人息静寂,风吹入室,此时县令李聿长啸抒心,无言高卧,如上古的伏羲皇帝,和乐安详。“讼息”一句化用谢灵运的“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之意,以示政通民和,民绝诉讼。“高卧”句又用陶渊明为彭泽令,高卧北窗下,翻阅书籍,自称是羲皇上人,抚无弦之琴以自乐。“蒲鞭”二句,又用东汉南阳太守刘宽的典故,人有过失,但用蒲鞭捶打,而不用苦刑,表示羞辱之意,令其知耻而改过。李白在这八句诗中频用典故,赞美李聿如陶潜、刘宽治邑以德,而不唯刑。民知礼而耻过,政治清明。这是百姓乐业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是诗意的'深化。

  诗中结尾八句,集中笔墨赞美李聿为官清廉,洞察民情,明辨是非,公正无私。诗的前四句,化用鲍照“清如玉壶冰”的诗意,进而比较李聿官清如水,玉壶冰水,清澈见底。清光可见毫发,白亮透明可照群人之情。这四句诗喻人至美,本质圣洁,光采照人,是一位内外一致彻底透明的人物,为官自然清如水,明如镜,为民造福。这就是诗人所称赞的“贤人”。接着诗人再用四句赞美李聿的佳政:燕赵百姓,同颂其嘉政,共传其美名,而我李白这位过客,观赏行人歌谣,因为这个缘故,歌诵你的德政与美好声誉。这八句诗采取比较与间接写法,刻画李聿的形神美,超出清漳,越及燕赵,传名当世,流芳百世。总结全诗,照应开端。收结有力,余音绕梁,回味无尽。

  李白所颂扬的清漳县令李聿,体现出他的贤能政治理想。同时对现实中信谗任佞,贪官鱼肉人民,是一个否定。他更希望李氏子弟不辱李氏宗祖,不辱李氏王朝,无愧于百姓的父母官,如李聿一样,治理好地方,惠及百姓。这就是李白以饱满的热情歌颂李聿的原因,也是李白所追求的作人价值。然而李白为社会开出这一良方,没有被当时统治集团所接受。同前贤一样,只能存在古代所谓圣贤的头脑里、口头上、文字中,只是空想而已。李白也不例外,这是由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写得高古淡远,纵横变化,开唐代五古格高意远,神情横逸,变化神奇的正风,是唐人五古中的佳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