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

首页 / 赏析 / |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一派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节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双调,正体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风泛:风吹。

  水晶官:龙王住处,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嵯(cuó)峨:这里指楼阁高峻的样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华:皎洁的月光。

  酾(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俦(chóu)侣:伴侣,朋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从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共九次应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此词似是词人为表达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似乎亲历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飘香,美好的月色将天街笼罩。一阵风吹来,浑身寒冷。“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三句描绘了月宫里蛟龙盘旋、楼阁耸立和仙乐萦绕的景象。之后的“欲跨彩云飞起”则表达了词人远离人世烦恼,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无奈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追忆去年今日,与友人在溪亭斟酒赏月,如今秋光依旧,而佳期难再。好在嫦娥派青雀报信,告诉他美好的时光将要到来。最后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绪。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天上人间,浑然写来;仙骨凡心,错杂表述,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翻译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翻译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一派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节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双调,正体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风泛:风吹。

  水晶官:龙王住处,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嵯(cuó)峨:这里指楼阁高峻的样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华:皎洁的月光。

  酾(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俦(chóu)侣:伴侣,朋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从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共九次应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此词似是词人为表达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似乎亲历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飘香,美好的月色将天街笼罩。一阵风吹来,浑身寒冷。“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三句描绘了月宫里蛟龙盘旋、楼阁耸立和仙乐萦绕的景象。之后的“欲跨彩云飞起”则表达了词人远离人世烦恼,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无奈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追忆去年今日,与友人在溪亭斟酒赏月,如今秋光依旧,而佳期难再。好在嫦娥派青雀报信,告诉他美好的时光将要到来。最后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绪。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天上人间,浑然写来;仙骨凡心,错杂表述,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一派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节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双调,正体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风泛:风吹。

  水晶官:龙王住处,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嵯(cuó)峨:这里指楼阁高峻的样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华:皎洁的月光。

  酾(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俦(chóu)侣:伴侣,朋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从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共九次应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此词似是词人为表达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似乎亲历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飘香,美好的月色将天街笼罩。一阵风吹来,浑身寒冷。“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三句描绘了月宫里蛟龙盘旋、楼阁耸立和仙乐萦绕的景象。之后的“欲跨彩云飞起”则表达了词人远离人世烦恼,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无奈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追忆去年今日,与友人在溪亭斟酒赏月,如今秋光依旧,而佳期难再。好在嫦娥派青雀报信,告诉他美好的时光将要到来。最后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绪。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天上人间,浑然写来;仙骨凡心,错杂表述,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扩展阅读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扩展1)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1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一派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节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双调,正体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风泛:风吹。

  水晶官:龙王住处,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嵯(cuó)峨:这里指楼阁高峻的样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华:皎洁的月光。

  酾(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俦(chóu)侣:伴侣,朋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从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共九次应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此词似是词人为表达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似乎亲历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飘香,美好的月色将天街笼罩。一阵风吹来,浑身寒冷。“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三句描绘了月宫里蛟龙盘旋、楼阁耸立和仙乐萦绕的景象。之后的“欲跨彩云飞起”则表达了词人远离人世烦恼,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无奈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追忆去年今日,与友人在溪亭斟酒赏月,如今秋光依旧,而佳期难再。好在嫦娥派青雀报信,告诉他美好的时光将要到来。最后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绪。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天上人间,浑然写来;仙骨凡心,错杂表述,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译文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月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空为辽阔无边。月亮月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月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月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月清净自由,秀丽月江山像图画般月美丽,看过去在朦胧月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月明月和身边自己月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月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月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月追求和向往。

  注释

  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念奴娇: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住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

  桂魄:月亮月别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冷浸”句:秋天月碧空浸透着清冷月月光。

  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月楼宇。形容月中宫殿月精美。

  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烟树:烟雾笼罩月树木。历历:清楚可数。

  翻然:回飞月样子。

  鹏翼:大鹏之翅。

  赏析: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写到明月。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据《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所以用”飞鸾而去“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作者这样想象,究竟有什么意义?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关。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当然这种追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作品。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译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能感受到那儿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愿意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yǎn)蹇(jiǎn),观阙嵯(cuó)峨(é),缥(piāo)缈(miǎo)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嵯峨:屹立。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记得去年今夕,酾(shī)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chóu)侣,莫负广寒沈醉。

  酾酒:斟酒。俦侣:伴侣;朋辈。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扩展2)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五】份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译文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注释

  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念奴娇: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

  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

  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历历:清楚可数。

  翻然:回飞的样子。

  鹏翼:大鹏之翅。

  赏析: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写到明月。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据《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所以用”飞鸾而去“,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作者这样想象,究竟有什么意义?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关。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当然这种追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作品。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译文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月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空为辽阔无边。月亮月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月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月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月清净自由,秀丽月江山像图画般月美丽,看过去在朦胧月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月明月和身边自己月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月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月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月追求和向往。

  注释

  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念奴娇: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住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

  桂魄:月亮月别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冷浸”句:秋天月碧空浸透着清冷月月光。

  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月楼宇。形容月中宫殿月精美。

  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烟树:烟雾笼罩月树木。历历:清楚可数。

  翻然:回飞月样子。

  鹏翼:大鹏之翅。

  赏析: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写到明月。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据《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所以用”飞鸾而去“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作者这样想象,究竟有什么意义?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关。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当然这种追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作品。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原文:

  念奴娇·中秋

  [宋代]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注释

  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念奴娇: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

  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

  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历历:清楚可数。

  翻然:回飞的样子。

  鹏翼:大鹏之翅。

  赏析: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写到明月。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据《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所以用”飞鸾而去“,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作者这样想象,究竟有什么意义?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关。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当然这种追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作品。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译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能感受到那儿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愿意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yǎn)蹇(jiǎn),观阙嵯(cuó)峨(é),缥(piāo)缈(miǎo)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嵯峨:屹立。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记得去年今夕,酾(shī)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chóu)侣,莫负广寒沈醉。

  酾酒:斟酒。俦侣:伴侣;朋辈。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译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能感受到那儿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愿意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yǎn)蹇(jiǎn),观阙嵯(cuó)峨(é),缥(piāo)缈(miǎo)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嵯峨:屹立。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记得去年今夕,酾(shī)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chóu)侣,莫负广寒沈醉。

  酾酒:斟酒。俦侣:伴侣;朋辈。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扩展3)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及赏析范本5份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及赏析 1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一派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节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双调,正体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风泛:风吹。

  水晶官:龙王住处,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嵯(cuó)峨:这里指楼阁高峻的样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华:皎洁的月光。

  酾(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俦(chóu)侣:伴侣,朋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从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共九次应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此词似是词人为表达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似乎亲历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飘香,美好的月色将天街笼罩。一阵风吹来,浑身寒冷。“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三句描绘了月宫里蛟龙盘旋、楼阁耸立和仙乐萦绕的景象。之后的“欲跨彩云飞起”则表达了词人远离人世烦恼,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无奈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追忆去年今日,与友人在溪亭斟酒赏月,如今秋光依旧,而佳期难再。好在嫦娥派青雀报信,告诉他美好的时光将要到来。最后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绪。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天上人间,浑然写来;仙骨凡心,错杂表述,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及赏析 2

  念奴娇·中秋对月

  朝代:明代

  作者:文征明

  原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及赏析2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一派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节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双调,正体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风泛:风吹。

  水晶官:龙王住处,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嵯(cuó)峨:这里指楼阁高峻的样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华:皎洁的月光。

  酾(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俦(chóu)侣:伴侣,朋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从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共九次应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此词似是词人为表达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似乎亲历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飘香,美好的.月色将天街笼罩。一阵风吹来,浑身寒冷。“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三句描绘了月宫里蛟龙盘旋、楼阁耸立和仙乐萦绕的景象。之后的“欲跨彩云飞起”则表达了词人远离人世烦恼,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无奈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追忆去年今日,与友人在溪亭斟酒赏月,如今秋光依旧,而佳期难再。好在嫦娥派青雀报信,告诉他美好的时光将要到来。最后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绪。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天上人间,浑然写来;仙骨凡心,错杂表述,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及赏析 3

  念奴娇·中秋对月

  朝代:明代

  作者:文征明

  原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及赏析 4

  原文: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译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能感受到那儿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愿意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yǎn)蹇(jiǎn),观阙嵯(cuó)峨(é),缥(piāo)缈(miǎo)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嵯峨:屹立。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记得去年今夕,酾(shī)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chóu)侣,莫负广寒沈醉。

  酾酒:斟酒。俦侣:伴侣;朋辈。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及赏析 5

  原文: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译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能感受到那儿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愿意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yǎn)蹇(jiǎn),观阙嵯(cuó)峨(é),缥(piāo)缈(miǎo)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嵯峨:屹立。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记得去年今夕,酾(shī)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chóu)侣,莫负广寒沈醉。

  酾酒:斟酒。俦侣:伴侣;朋辈。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扩展4)

——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古诗简介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宋代词人叶梦得所作的咏怀词。这首词是一幅夏夜纳凉图,分为上下两阕。叶梦得词有雄杰、豪放的一面,但也有“简淡”的一面,这首词就是“简淡”的代表。词的上阕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下阕转写他的所感所思,十分富有哲理。

  翻译/译文

  弯弯的新月挂在林梢,潜流的沟水在枯塘中鸣响,不时望见稀疏的星星闪落在画檐上,原来是几点飞萤小巧的身影。

  思归的乡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却依旧缠绕在心中。新谱写了歌曲想请歌女来唱,却空对着烟波浩渺的宽阔水面。

  注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凤凰亭:又名薰莱亭,位于浙江省湖州*兴县三界线新城路。

  ⑵暗水:潜流的沟水。

  ⑶枯沼:这里指即将干涸的池塘。

  ⑷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⑸连环绕:连接成串的玉连环,常指难以解开的忧愁。这里指连续往返的样子。

  ⑹新声:新谱的曲子。

  ⑺采菱:采菱之人,代指歌女。

  ⑻水阔:宽阔的水面。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是叶梦得晚年隐居浙江湖州所作,当时的.南宋词坛多以豪放见长,但历经自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的十五年坎坷官宦生涯的他已经对政治灰心丧气,只以读书吟咏自乐,故该词中已由豪放向委婉转变。[4]

  文学赏析

  该词是宋代词人叶梦得所作的一首咏怀词,先用“新月”与“暗水”对比,用“疏星”与“流萤”对比,描写了眼前所见所闻的自然现象,构思极为巧妙。

  坐在凤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静。仰视天空,见一弯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挂树梢;侧耳细听,即将干涸的弯曲的池塘,还有涓涓的流水声在暗中发出枯竭前的悲鸣。再纵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时从画檐前落下;却有几点流萤在暗处闪闪发光,自由自在地随意到处飘动。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由于是“常见”,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没有人把它集中起来描绘、观察、思考。“新月”是在成长、向上的,不会变成弯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洁的,可是它落下的时候,它的亮光还不如暗处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却饱含着人生哲理。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叶梦得祖籍苏州晚年闲居吴兴,据《湖州府志》载:“叶元辅居乌程,至梦得已四世。”乌程,即吴兴也。叶梦得居吴兴已“四世”,当然是第二故乡,他的“归意无多”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给他以启示:“新月”与“枯沼”,“疏星”与“流萤”都相去无多;从中悟得的道理谱就新声去问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阔、烟波浩渺,却又是无处可寻了。

  这首词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艺术技巧是很高明的。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古诗简介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宋代词人叶梦得所作的`咏怀词。这首词是一幅夏夜纳凉图,分为上下两阕。叶梦得词有雄杰、豪放的一面,但也有“简淡”的一面,这首词就是“简淡”的代表。词的上阕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下阕转写他的所感所思,十分富有哲理。

  翻译/译文

  弯弯的新月挂在林梢,潜流的沟水在枯塘中鸣响,不时望见稀疏的星星闪落在画檐上,原来是几点飞萤小巧的身影。

  思归的乡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却依旧缠绕在心中。新谱写了歌曲想请歌女来唱,却空对着烟波浩渺的宽阔水面。

  注释

  ⑴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凤凰亭:又名薰莱亭,位于浙江省湖州*兴县三界线新城路。

  ⑵暗水:潜流的沟水。

  ⑶枯沼:这里指即将干涸的池塘。

  ⑷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⑸连环绕:连接成串的玉连环,常指难以解开的忧愁。这里指连续往返的样子。

  ⑹新声:新谱的曲子。

  ⑺采菱:采菱之人,代指歌女。

  ⑻水阔:宽阔的水面。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是叶梦得晚年隐居浙江湖州所作,当时的南宋词坛多以豪放见长,但历经自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的十五年坎坷官宦生涯的他已经对政治灰心丧气,只以读书吟咏自乐,故该词中已由豪放向委婉转变。[4]

  文学赏析

  该词是宋代词人叶梦得所作的一首咏怀词,先用“新月”与“暗水”对比,用“疏星”与“流萤”对比,描写了眼前所见所闻的自然现象,构思极为巧妙。

  坐在凤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静。仰视天空,见一弯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挂树梢;侧耳细听,即将干涸的弯曲的池塘,还有涓涓的流水声在暗中发出枯竭前的悲鸣。再纵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时从画檐前落下;却有几点流萤在暗处闪闪发光,自由自在地随意到处飘动。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由于是“常见”,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没有人把它集中起来描绘、观察、思考。“新月”是在成长、向上的,不会变成弯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洁的,可是它落下的时候,它的亮光还不如暗处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却饱含着人生哲理。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叶梦得祖籍苏州晚年闲居吴兴,据《湖州府志》载:“叶元辅居乌程,至梦得已四世。”乌程,即吴兴也。叶梦得居吴兴已“四世”,当然是第二故乡,他的“归意无多”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给他以启示:“新月”与“枯沼”,“疏星”与“流萤”都相去无多;从中悟得的道理谱就新声去问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阔、烟波浩渺,却又是无处可寻了。

  这首词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艺术技巧是很高明的。

  原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扩展5)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汇总5篇

  原文: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

  明代:杨慎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译文: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船儿停泊在,在烟波朦胧的锦江码头星桥旁边,朋友难舍我离去,惆怅地折柳相赠。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杨柳颜色仍绿,故乡却离我越来越遥远,前途茫茫的征人去往那荒凉之地了。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被匈奴拘禁了十九年得以放还,又有谁从皇帝的身边为我带来赦免的诏书!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胡马越鸟尚且怀恋故士,自己此刻听着思乡之曲,又怎能不肠断心碎!

  注释: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pān)江上树。

  锦津:指锦江发舟处,即望江楼附*,为刘善充对其送别处。刘善充:作者友人,其事迹未详。星桥:原成都西南西江上,又名“七星桥”。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miǎo)渺征人大荒去。

  故乡遥:杨慎回云南贬所,故离故乡遥远。征人:杨慎自指。大荒:指云南贬所。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西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不屈,被留十九年。十九年:此杨慎以苏武借指自己遭贬十九年。“谁传”句:相传汉昭帝索求苏武不得,乃遗使者谓单于天子射雁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泽,乃得放还。此处言“上林无书”,指自己还期渺茫,遭遇比苏武还坏。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yán)蜀国弦。

  “北风”句“:古诗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此处借喻自己遭遇还不如鸟兽。蜀国弦:属乐府相和旧曲名。此指思乡之曲。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叙别的地点,送行者的情谊;三四句写辞离故乡,远行边荒;五六句写感慨,借用苏武传札得归事,表达诗人对赦免的期待;最后两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全诗一气呵成,浑成自然,且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句道出刘善充为之置酒送行的地点和折柳赠别的情谊。“惜别”写内心感情,“愁攀”写外在动作。仔细传神,将诗人远行,朋友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矛盾与苦涩,形象地勾勒了出来。杨慎久戍荒域,暂假归家又当长别。临行之际,内心的苦痛不言而喻。诗人不言自己的伤感,却写为之饯行的刘善充的情态,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朋友相别,常常折柳赠送以祝*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跳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杨柳歌辞》),“伤见路旁杨柳青,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杨柳》)。此处虽亦是折柳送行,却不落俗套,读者既知所攀之树就是杨柳,又不与颔联的“青青杨柳”重复。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句写诗人行色之匆匆,戍地之荒凉遥远。“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朋友赠送的,带着故土芬芳、朋友情谊的杨柳颜色尚青,故乡的影子就越来越遥远了。“青青杨柳”暗示离别的时间很短,“故乡遥”以见诗人行程之快,行色之匆忙。“大荒去”,言诗人所去的地方之偏远,环境之恶劣。上句从诗人切身的感受落笔写故乡之远去,内心的恋与悲苦;下句从朋友的眼光所及着手,写诗人离去之迅速,所去之地的荒凉,朋友的惆怅。进一步反衬诗人内心的苦痛。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句用典自寓,抒发诗人渴求自由、渴求免的强烈愿望。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汉昭帝即位,使人求索不得,汉使谓单于曰“天子射猎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乃放还。”杨慎嘉靖三年谪成永昌,到此时正好十九年,尚无赦免的音讯,所以发出“谁传书札上林边”的呼救声,上林苑本是汉天子打猎的场所,此处借指明世宗。此意其呼救之声哀伤悲绝。。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北风胡马南枝鸟”,化衍“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句。舟中对酒,愁绪更浓,无法排解,无法述说,只好将柔肠寸断的满腔情愫,倾泻到那思乡恋土的蜀国弦歌之中。诗人借弦歌以抒胸,倾吐自己眷恋故土不欲离去的情感,哀绝婉转,催人泪下。

  这首诗结构严谨,抒情写意真挚自然。诗歌由朋友的不忍别,想到马上会天涯相隔。再由戍地的荒凉,希望赦免还家。赦免无望更加依恋故土,最后是绝望悲歌声泪俱下。层层相转,感情一层浓于一层。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及注释

  不吝惜花很多钱买一把好刀,

  貂皮大衣换酒喝也算是豪迈了。

  要爱惜自己的生命,

  为了伟大的理想,值得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注释」

  ①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诗当写于此时。这首诗表现了秋瑾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②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秋瑾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其豪侠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腔”二句:要多珍惜自己的满腔热血,将来献出它的时,一定可以化成碧绿的波涛(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勤,常常,多。碧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赏析」

  这首“鉴湖女侠”诗是:“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不知道的,会以为这是男性写的。其实中国的`男性写的东西,多数是女性化的。一千年前的花蕊夫人早就痛骂过:“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口占答宋太祖》)九百年后,秋瑾又接着骂道:“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杰出。”(《满江红》)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到整个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之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宣称:“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满江红》)她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

  原文: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

  纳兰性德〔清代〕

  重来对酒,折尽风前柳。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彀。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

  译文:

  几欲举杯,对酒无言,折尽风中摇曳的柳条也数不尽那浓浓的离情别绪。遥忆当年花前把酒、壮志酬筹,何等快意。还是不要提那些空虚如幻的陈情旧事了,趁着良辰未尽,再多饮一杯消愁的美酒,自古英雄多壮志难酬,是非成败上天早已为我们安排妥当了。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韵格一体。彀(gòu):同“够”。搔首:以手搔头,是为人之焦急或有所思的情态。青蝇(yíng)白璧:喻小人谗谤好人,污其青白。青蝇,苍蝇。白璧,白玉。

  赏析: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与好友饮酒时的寄情之在。词人写这首词,既是劝慰临行的好友,也是在抒发自己对好友被小人谗害的激愤之情。

  词的上阕寥寥二十一字,却弥散着失意与无奈的情绪。一句“折尽风前柳”,点明了花别的主题。正所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离别总是让人感伤的,而一个“尽”字,亦写出了词人不舍的深情——似乎只有折完风前的细柳方能显示出他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隋朝诗人的《花别诗》说:“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离别总是黯然销魂,也总能勾起万般感触。词的下阕,笔锋突转,由伤别转入对世事人生的感叹。“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化用李清照的《醉花阴》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人黄花瘦”。以此来劝慰友人勿叹于西风古道,不要独自销魂消瘦,今日一别,相聚又不知是何时,索性狂歌痛饮,以慰年华吧。“痛饮频搔首”,这里容若当是引申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中“此日空搔首,何人共解颐”的句子,将友人引为人生知己。故此句既是慰友亦是慰己。接下来,容若继续宽慰友人:小人谗滂君子,污其清白,自古已然,就好像上天早已安排好的一样。正如他在《金缕曲·赠梁汾》中所言,“蛾眉谣诼,古今同忌”。此时的纳兰是愤愤不*的,却也是沉默无奈的,但这种沉默却源自他的清傲与旷达。

  这首词写别情,却脱出别情外,终又回到别情上,始终想解脱,故在旷达语,又始终不可解脱,终归于一句对于人生的理解“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以此宽慰自己。全词可谓凄婉哀绝,能催人生出同感来。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对酒行

  李白〔唐代〕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仙海的蓬莱仙山。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县变的只有人的容颜。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注释:

  对酒行:是乐府相和歌调名,内容多为君主歌功颂德。松子: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金华山:在浙江金华县北,即赤松子得道处。传说赤松子游金华山,自焚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坛。安期:《抱朴子》载:安期先生(指安期生),在仙海边卖药,已有千年之久。秦始皇请来与他谈了三天三夜,言高旨远,始皇感到奇怪,便赐给他价值数千万的金璧。安期接受后,放置在阜乡亭,并留下一封书信曰:“复数千岁,求我于蓬莱山。“羽化:道家以仙去为羽化。浮生:人生。流电:形容人生短促,似流电。凋换:凋落变化。含情:形容心情不欢畅。

  赏析

  这首诗看似*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诗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问。诗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的意境,也凝聚着诗人一生求仙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对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的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探索之后的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诗人迷惘、惆怅的复杂心态。

  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这里,诗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的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的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结尾两句,紧扣诗题,揭出主旨。诗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对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的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的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的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诗人内心情感流向变化来结构全诗。起笔是对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调,继而转入对仙人不复现的失望,对求仙追求的疑虑与怅惘。然后由上而下转入对人世时光易逝的忧虑,对容颜日改的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的情绪。至此,诗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时,诗人又以超然挥洒的'笔触,突然推开去,独辟蹊径,以面对酒杯的联想、发问,表达了“含情”有待的高远精神追求,从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就形成了全诗看似漫不经心、跳荡不羁,实则整然有序,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显示出这首诗“飘逸”的风格。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对酒

  清代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

  不吝惜很多钱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换酒也算得上豪迈,

  革命者要充分爱惜自己的生命,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注释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扩展6)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案实用5份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提问: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雄伟壮观。(意思接*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明确:渲染气氛,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蓄势。

  研讲: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汹涌澎湃,然后镜头慢慢前移,我们会依次看到散乱高耸的山石直冲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的撞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似雪的波浪。如果在这样的镜头中在配上诗朗诵,那就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而这就是我们的赤壁古战场,我们的“如画江山”。

  五、人物形象分析

  同学们,我们的舞台布置已然完毕,背景就是这如画的江山,当追光灯亮起,照在哪里啊?(豪杰。最终聚焦在周瑜的身上,此时,主人公出场。)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请同学们读有关周瑜的部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称字表示尊敬。

  2.婚姻状况:小乔初嫁了。思考:为何不是出嫁?作用何在?

  要点:年轻有为;衬托手法,美女配英雄;周瑜同孙权的亲戚关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条件。

  3.相貌打扮: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总结; 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当时比较时髦的装扮)。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点拨:以少对多,却能如此淡定,更显其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遥想”以下几句塑造出一位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的形象。

  六、苏轼内心活动。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山依旧,可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 刚过而立 年*半百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七、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八、高考延伸。

  提问: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生*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颀赏一首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关于苏轼:

  1。生*:(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三、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四、诵读词作:

  1、诵读: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扩展7)

——《对雪》原文及翻译赏析(5)份

  寿阳曲・江天暮雪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色将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纷飞的雪花像盛开梅花又像飘飞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画般,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正划着小船归去。

  注释

  堪:值得。

  钓鱼人一蓑归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渔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本句综合上述二句诗意而成。一蓑,一领蓑衣,即一个人。

  赏析

  这首小令是元人马致远所作的“潇湘八景”组曲之一。潇湘八景,因宋代画家宋迪以潇湘风景写*远山水八幅而得名。八景为:山市晴岚、远浦帆归、*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后多有画家、诗人以此题材进行创作,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八景》即是以此为题材创作的组曲。

  这首小令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铺垫了一层幽探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调。第二句“雪乱舞”,笔锋承接上句,紧扣题目・写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风,“乱”字则突出了风的强劲,隐然有呼啸之声透出。作者借雪之“乱舞”传达风声和风势,凌虚造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雪借风势,更显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说“雪乱舞扮极写雪之动态,“半梅花半飘柳絮”则进一步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艺术容量。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笔法绘声、摹形、传神,风神蕴藉,韵味隽永。

  好事*・飞雪过江来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生书册。

  注释

  江:指长江。

  赤栏桥:在安徽合肥。

  惹:即偌,犹言在此。无恙,无疾无忧,这里指旅途*安。

  著:加上。

  亲札:亲笔写的书信。

  一咏一觞:这里指有谁来同饮酒赋诗。

  书册:即书籍。

  注释

  江:指长江。

  赤栏桥:在安徽合肥。姜夔《淡黄柳》词序:“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

  惹:即偌,犹言在此。无恙,无疾无忧,这里指旅途*安。

  著:加上。亲札:亲笔写的书信。

  一咏一觞:王羲之《兰亭集序》:“一咏一觞,亦足以畅叙幽情。“这里指有谁来同饮酒赋诗。

  书册:即书籍。这句说,不能为国建立功业,辜负了一生读书的志向。

  鉴赏

  这首词是吕渭老南渡*安抵达后,写给友人的。

  词作上片写抵达江南,并报*安。“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开首二句写实,点明渡江时的季节、气候和到达地点。雪花飞扬之时,当正值寒冬季节,而此时冒雪渡江,可见当时情况比较紧急,这反映了靖康之乱后的动荡局面。“赤栏桥”,有红色栏干的桥。这里可能指具体地名。据姜夔《淡黄柳》词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即在安徽合肥,可参考。三、四句“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为倒装。即到达后立刻写封简短信札,向友人报告*安,以免他们挂念。“布帆”,布制的船帆。“布帆无恙”,旅途*安,没出事故。《晋书・顾恺之传》载:“(殷)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秋下荆门》诗有“霜落型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句。“无恙”,无忧无疾,这里指旅途*安。“惹报”,有的选本和分析文章作“为报”。“为报”易释。但不知据何版本,故仍据《全宋词》作“惹报”。“惹”,同“偌”,如此,这样。即紧承第二句句意:这样已*安抵达江南,就赶紧写信报*安。“两行”,表示信极短,不及谈及别事。词作上片语虽*实简洁,感情却深沉真诚。

  词作下片抒发悲伤懊悔的心情。首句“从今日日在南楼”中“从今”二字,带有绝决、失意的意味,与上片首句遥相呼应。渡江南来,颠沛流离,中原沦于敌手,何日能再回去?“日日在南楼”,用“日日”加以强调,从今以后,天天都要栖息在南方。“南楼”,本系庾亮故事,泛指好友欢聚之处,这里是指词人在南方的住处。“发自此时白”,“发白”,有自然生理的原因,而这里上承“从今”,下又用“自此时”加以强调,内涵就较为复杂了。结末二句,就是对“发白”原因的说明。“一咏一觞谁共”,“一咏一觞”,指赋诗饮酒。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永足以畅叙友情。”“谁”,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是说自己来到江南,与友人天各一方,而目前战乱频仍,障碍重重,何日能重相聚赋诗饮酒,互诉衷肠呢?此为“发白”的原因之一。“负*生书册”,“书册”上加“*生”二字,是说辜负自己读了一辈子书,却无法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古时文人读书,多抱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理想,而处于北宋沦亡,南宋偏安,主和派掌权,金人虎视眈眈之际,理想终成泡影。这是“发白”的原因之二,实际是主要原因。词作下片语气沉重,悲懑与懊悔之情交织。

  全词虽简短,内涵却极丰富,感情强烈深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翻译

  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

  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

  看不见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挂满白色的雪花。

  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注释

  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是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

  凝阶:凝结于台阶。

  杨柳春:指杨柳发出绿叶。

  桂枝白:指桂树开花。

  零泪:落泪。

  道:诉说。

  赏析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寄情山水风光,此诗即是诗人冬日于江南庭院中咏雪而作。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雪,诗人名为咏雪,实为伤怀。作品中所写的雪,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作者立于帘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

  “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萦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朦“如雾”。“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

  “不见”二句用反衬法过渡,“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白”字从色彩上暗合“雪”。“不见”、“徒见”对比鲜明,突出了雪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其实,这两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还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这一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关键。

  “零泪”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触发诗人“相思”、“零泪”的是何物,诗中没明确讲。然而从前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

  浣溪沙・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

  日射云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西山晴雪入新诗。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他年江令独来时。

  注释

  五色芝:即灵芝。

  鸳鸯宫瓦:宫瓦俯仰相次,故以鸳鸯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

  三月火:指蒙古军队的烧杀劫掠。

  江令:指南朝人江总,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注释

  五色芝:即灵芝。能益精气、强筋骨,久食延寿,旧以为兆端之草。

  鸳鸯宫瓦:宫瓦俯仰相次,故以鸳鸯名之。

  西山晴雪:作者自注,往年宏辞御题有西山晴雪诗。

  三月火:指蒙古军队的烧杀劫掠。《史记・项羽本纪》中载:项羽引兵屠咸阳,烧秦宫,火三月不灭。后世便以“三月火”为遭劫之典。

  江令:指南朝人江总,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不理政务,日与陈后主游宴后庭,颇有文名,陈亡入隋,此作者以江令自喻。

  赏析

  金亡之后,词人重游故都,触景生情,咏词寄怀。

  上片追忆金朝往昔盛况。“日射云间”二句意谓昔日在阳光照耀下的皇宫生长着五色神芝,宫殿鸳鸯碧瓦,红墙参差,一片昌盛景象。“西山”句,回忆曾将“西山晴雪”写入新诗的旧事,借眼前之景写怀念旧君情。

  下片转写现实。“焦土”二句,写蒙古军烧杀掠抢,社稷倾覆,故都化为焦土,而花枝树木不知人事之悲,依然年复一年自开自落,物是人非,愈感悲痛。最后以亡国入隋的江令自喻,自己已沦为异国臣民,在亡国后又独自重游故都,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全篇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写世事变迁,寓黍离之悲,是血泪和流的国难实录,语极痛切,情极感人。

  望江南・江上雪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赏析

  上片,写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函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图画若为工。”展现在眼前不是生活图景,简直就是一幅画,极言其美感。

  下片写渔家乐。天色已晚,渔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烟中。小岛上的竹篱茅舍就是渔翁的家,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不得志的李纲看到渔翁简朴自在的生活时,他应该也想过“独善其身”吧!但无论多难,他都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坚持,直到与这个世界决绝。柔美婀娜的柳丝固然给生活增添了诗意,但世上如果没有坚挺的胡杨,这份诗意也将荡然无存。李纲,就是那坚挺的胡杨,民族的脊梁。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扩展8)

——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优选【5】份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一派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节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双调,正体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风泛:风吹。

  水晶官:龙王住处,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嵯(cuó)峨:这里指楼阁高峻的样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华:皎洁的月光。

  酾(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俦(chóu)侣:伴侣,朋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从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共九次应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此词似是词人为表达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似乎亲历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飘香,美好的月色将天街笼罩。一阵风吹来,浑身寒冷。“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三句描绘了月宫里蛟龙盘旋、楼阁耸立和仙乐萦绕的景象。之后的“欲跨彩云飞起”则表达了词人远离人世烦恼,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无奈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追忆去年今日,与友人在溪亭斟酒赏月,如今秋光依旧,而佳期难再。好在嫦娥派青雀报信,告诉他美好的时光将要到来。最后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绪。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天上人间,浑然写来;仙骨凡心,错杂表述,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淋漓吐出。

  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古诗简介

  《中秋对月有怀》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中穷儒贾雨村写的。它准确地捕捉了一个穷读书人爱慕女色的心理。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和“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说法,贾雨村作为一介穷书生,穷酸一点自然合情合理。常言道,上哪山砍哪柴,人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故以贾雨村当时的境遇而言,他对一个长得周正一点的丫鬟犯酸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且该诗写得极雅,用典妥当,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足见曹氏把握人物个性的艺术功力。

  翻译/译文

  既然前生今世是不能预料的,又何必时常增添哀愁。

  注释

  未卜:就是不能预测的意思。

  三生:一种迷信的轮回观念,即前生、今生和来生。

  频:时时、屡屡之意。频添指团圆的月亮常增添他自己的烦恼。

  敛额:皱眉蹙额,愁闷的`样子.

  行去:此句说甄家丫环看到了他,离去时“不免又回头一两次。

  风前:含有不稳定的意思。

  俦:赏识,欣赏。

  蟾光:月光,暗指“蟾宫折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红楼梦》第一回中穷儒贾雨村写的,他当时寄住在葫芦庙内,生计窘迫。因与乡宦甄士隐为邻,偶至甄家,与甄家丫鬟娇杏邂逅。只为娇杏两次回头看他,他便酸性大发,以为娇杏是“巨眼英雄”,有意于己,不免心中窃喜,念念在怀,时至中秋,宝镜高悬,不禁对月有感,随口吟成此诗。

  赏析/鉴赏

  首联“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此联以“愁”字进入境界,表现了贾雨村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一方面盼望与娇杏结尾夫妇,另一方面又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单相思,白白支付感情、白愁。因为自己太穷,条件太差,成功的希望太小,但是,尽管如此——

  颔联“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理智是挡不住感情的,像所有坠入情网的人一样,贾雨村感到异常的烦闷、惆怅,脑海里老是晃动着娇杏那几次回头的倩影。

  首联写自己满怀愁绪,颔联写愁闷的缘由。

  颈联“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转写自己的处境,担心对方不会与自己比翼双飞。风前月下,瞧这身破衣服,如此寒酸!贾雨村此时只是在葫芦庙中暂寄安身,无家无业,顾影自怜,未免自惭形秽,心想这样的条件,还有谁来赏识我,愿意做我的终身伴侣呢?

  此联音调低沉,情绪进入低谷。但——

  尾联”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如”银瓶乍破“,音调陡转高亢。贾雨村在经过一番沉吟思索之后,心下一亮,豁然开朗:——”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封建社会文人飞黄腾达的唯一出路。要想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就必须通过”书“这一关,也就是科举关。只要中了举,便有了一切。为了得到没人垂青,他首先必须”蟾宫折桂“(科举及第)。

  从贾雨村在整个《红楼梦》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看,他也并不是一个多情的人。为了求官,他攻的是“时尚之学”,也就是明清科举制度用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等;为了保官,他不惜出卖了自己的恩人之女甄英莲;在贾府被查抄时,因为怕别人说他回护,还狠狠地踢了曾经提拔过他的贾家兄弟一脚……——像这种人又有什么真正的感情可言。

  这首诗在刻画贾雨村的性格、描写他的为人方面,给读者勾画了一个初步的形象,为塑造完整的艺术典型,涂上了一层和谐的底色。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一派歌舞升*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节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双调,正体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风泛:风吹。

  水晶官:龙王住处,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嵯(cuó)峨:这里指楼阁高峻的样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华:皎洁的月光。

  酾(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俦(chóu)侣:伴侣,朋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从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共九次应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此词似是词人为表达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似乎亲历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飘香,美好的月色将天街笼罩。一阵风吹来,浑身寒冷。“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三句描绘了月宫里蛟龙盘旋、楼阁耸立和仙乐萦绕的景象。之后的“欲跨彩云飞起”则表达了词人远离人世烦恼,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无奈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追忆去年今日,与友人在溪亭斟酒赏月,如今秋光依旧,而佳期难再。好在嫦娥派青雀报信,告诉他美好的时光将要到来。最后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绪。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天上人间,浑然写来;仙骨凡心,错杂表述,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淋漓吐出。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

  只见它银辉四射,撒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注释

  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

  蟾盘:指月亮。(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

  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赏析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等的博爱思想。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原文: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译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