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

首页 / 赏析 / |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1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译/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

  2、深:暗淡。

  3、长河:银河。

  4、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5、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6、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赏析/鉴赏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原文注释】: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翻译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赏析鉴赏】: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名家点评

  吕本中:杨道孚深爱义山“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为作诗当如此学。(《紫薇诗话》)

  洪迈: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不感,笔舌之妙,自不可及。(《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高��:谢云:意谓嫦娥有长生之福,无夫妇之乐为悔,前人未道破。(《唐诗品汇》)

  敖英:此诗翻空断意,从杜诗“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变化出来。(《唐诗绝句类选》)

  钟惺:语想俱刻,此三字(指“夜夜心”)却下得深浑(末句下)。(《唐诗归》)

  周�E:陆时雍曰:多以意胜。胡次焱曰:此诗盖自道也。上二句纪发想之时,下二句志凝想之意。唐仲言曰:此疑有“桑中”之思,借嫦娥以指其人,与《锦瑟》同意。盖义山此类作甚多,如《月夕》、《西亭》、《有感》、《昨夜》等作,俱与《嫦娥》篇情思相左右,但不若此沉含更妙耳。(《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黄生:义山诗中多属意妇人。观《月夕》一首云:“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娥应通肠。”玩次句语景,“嫦娥”字似暗有所指,此作亦然。“朱栏迢递”“烛影屏风”,皆所思之地之景耳。(《唐诗摘钞》)

  姚培谦:此非咏嫦娥也。从来美人名士,最难持者末路,末二语警醒不少。(《李义山诗集笺注》)

  屈复:嫦娥指所思之人也,作真指嫦娥,痴人说梦。(《玉溪生诗意》)

  朱鹤龄:此亦刺女道士。首句言其洞房深曲之景,次句言其夜会晓离之情。下二句言其不为女冠,尽堪求偶,无端入道,何日上升也?则心、如悬旌,未免悔恨于天长海阔矣。《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沈德潜:孤寂之况,以“夜夜心”三字尽之。士有争先得路而自悔者,亦作如是观。(《唐诗别裁》)

  黄叔灿:此诗似有所为,而借嫦娥以托意。上二句赋其长夜阒寂,借后羿之妃奔入月宫而言,亦翻案语。义山最喜作此等诗,如“金徽却是无情物,不许文君忆故夫”、“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皆是有意出奇也。(《唐诗笺注》)

  冯浩:或为入道而不耐孤孑者致诮也。(《玉溪生诗集笺注》)

  纪昀:意思藏在上二句,却从嫦娥对面写来,十分蕴藉。非咏嫦娥。(《玉溪生诗说》)

  张采田:义山依违党局,放利偷合,此自忏之词,作他解者非。(《玉溪生年谱会笺》)

  俞陛云:嫦娥偷药,本属寓言。更悬揣其有悔心,且万古悠悠,此心不变,更属幽玄之思。词人之戏笔耳(《诗境浅说续编》)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原文注释】: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翻译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赏析鉴赏】: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名家点评

  吕本中:杨道孚深爱义山“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为作诗当如此学。(《紫薇诗话》)

  洪迈: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不感,笔舌之妙,自不可及。(《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高棅:谢云:意谓嫦娥有长生之福,无夫妇之乐为悔,前人未道破。(《唐诗品汇》)

  敖英:此诗翻空断意,从杜诗“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变化出来。(《唐诗绝句类选》)

  钟惺:语想俱刻,此三字(指“夜夜心”)却下得深浑(末句下)。(《唐诗归》)

  周珽:陆时雍曰:多以意胜。胡次焱曰:此诗盖自道也。上二句纪发想之时,下二句志凝想之意。唐仲言曰:此疑有“桑中”之思,借嫦娥以指其人,与《锦瑟》同意。盖义山此类作甚多,如《月夕》、《西亭》、《有感》、《昨夜》等作,俱与《嫦娥》篇情思相左右,但不若此沉含更妙耳。(《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黄生:义山诗中多属意妇人。观《月夕》一首云:“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通肠。”玩次句语景,“嫦娥”字似暗有所指,此作亦然。“朱栏迢递”“烛影屏风”,皆所思之地之景耳。(《唐诗摘钞》)

  姚培谦:此非咏嫦娥也。从来美人名士,最难持者末路,末二语警醒不少。(《李义山诗集笺注》)

  屈复:嫦娥指所思之人也,作真指嫦娥,痴人说梦。(《玉溪生诗意》)

  朱鹤龄:此亦刺女道士。首句言其洞房深曲之景,次句言其夜会晓离之情。下二句言其不为女冠,尽堪求偶,无端入道,何日上升也?则心、如悬旌,未免悔恨于天长海阔矣。《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沈德潜:孤寂之况,以“夜夜心”三字尽之。士有争先得路而自悔者,亦作如是观。(《唐诗别裁》)

  黄叔灿:此诗似有所为,而借嫦娥以托意。上二句赋其长夜阒寂,借后羿之妃奔入月宫而言,亦翻案语。义山最喜作此等诗,如“金徽却是无情物,不许文君忆故夫”、“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皆是有意出奇也。(《唐诗笺注》)

  冯浩:或为入道而不耐孤孑者致诮也。(《玉溪生诗集笺注》)

  纪昀:意思藏在上二句,却从嫦娥对面写来,十分蕴藉。非咏嫦娥。(《玉溪生诗说》)

  张采田:义山依违党局,放利偷合,此自忏之词,作他解者非。(《玉溪生年谱会笺》)

  俞陛云:嫦娥偷药,本属寓言。更悬揣其有悔心,且万古悠悠,此心不变,更属幽玄之思。词人之戏笔耳(《诗境浅说续编》)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4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译/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

  2、深:暗淡。

  3、长河:银河。

  4、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5、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6、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赏析/鉴赏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李商隐唐诗)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代·李商隐《嫦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常娥:原作“姮娥”,今作“嫦娥”,神话中的月亮女神,传说是夏代东夷首领后羿的妻子。

  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云母,一种矿物,板状,晶体透明有光泽,古代常用来装饰窗户、屏风等物。

  深:暗淡。

  长河:银河。

  晓星:晨星。或谓指启明星,清晨时出现在东方。

  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碧海:形容蓝天苍碧如同大海。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赏析

  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这两句描绘的是主人公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独处孤室的不寐者看着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寂静的长夜中,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的交代。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 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 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1)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深:暗。

  3.长河:银河。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5.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6、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赏析:

  【评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翻译、评析:

  中国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中,恐怕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且又家喻户晓。中国文学作品里,也有很多文人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做为写作题材,其中尤以李商隐的〈嫦娥〉诗最具代表性。

  李商隐字义山,是晚唐的代表诗人,才学兼具,却多愁善感,二十多岁便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理想抱负,但一生之中却被政治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致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感伤忧郁的性格。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牛、李两派排挤倾轧最激烈的时候,他原依牛派的令狐绹考取进士,后与李派王茂元的女儿结婚,婚后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不久王夫人死了,他非常感伤。政治上的冲突,情感上的失落,使他的诗呈现忧愁悲伤的情调。

  这首诗是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题材,衬托诗人身心两方面的寂寞孤单。

  云母是一种很珍贵的矿石,切割成薄片便成半透明的晶体,可以透光,古人拿来做镜屏,或屏风上的装饰品。

  屏风是古人陈设于室内,用以挡风或遮蔽的用具。这首诗中的屏风用云母装饰,可见很精美细致,「烛影深」是指屏风后面透出来的烛光,诗人用「深」字形容烛光映在屏风上的烛影,让人觉得屏风后面的`屋子很幽深。屋子的主人,在幽深的屋内,望向窗外,只见「长河渐落晓星沉」。

  长河指银河,又叫天河,是由大量恒星构成的星系,在晴天的夜空,呈银白色带状。晓星即晨星,诗人在屋子里望见窗外天空中长河逐渐疏落,晨星也逐渐稀微了,他必定是整晚没有睡觉。什么事使他长夜无眠,一个人坐在幽深的屋子看长河渐落,看晓星西沉呢?想必是孤独寂寞的心情没有办法排解吧!所以当他望向夜空的时候,很自然便会联想到月中的嫦娥,诗人便一厢情愿的写到「嫦娥应悔偷灵」,也许暗中也透露自己对以失落感情的悔恨,写来深情感人。

  关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日人白川静先生曾综合各家的说法加以整理归纳。

  后羿,有些书称他为后羿,是一位英勇且善于射箭的天神。嫦娥又叫姮娥,是后羿的妻子,他原本是天上的女神,和月亮女神常羲在传说上有些关系。

  故事发生在唐尧时代,曾经有九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造成严重的的旱灾,给贤能爱民的尧带来极大的忧愁烦恼,尧每天向天帝帝俊祷告,请求天地为人民解除这个灾害。十个太阳原是帝俊和他的妻子羲和生的,他们原来住在东方海外的汤谷,每天由母亲羲和驾车护送一个太阳到天空值班,但日子久了,千百万年都如此轮流值班,他们觉得很乏味,便私下商议第二天早晨轰的一声全跑出来,不理会羲和妈妈在车上大声呼唤,顽皮的太阳觉得这样很好玩,便每天都结伴出来,不愿分开。

  大地受不了十个太阳炎热的烘烤,植物枯死,野兽也四处侵害人民,人民或热死,或饿死,或被野兽吃掉,天帝只好派遣后羿带着一张红色的弓,十枝白色的箭到地球上帮助尧解决难题,因为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天帝只让后羿装个样子吓一吓十个太阳,并不希望后羿射下十个太阳。

  后羿带着妻子嫦娥降到凡间,看到愁苦的尧,以及奄奄一息的可怜人民,他们听到天神后羿下凡间,都高兴得聚集在王城的广场上,大声吶喊欢呼,请求后羿替他们诛除恶害。后羿怜悯可怜的人民,痛恨太阳逞威,于是再也无法顾到天帝的嘱咐,只是对太阳摆个样子,吓吓他们,后羿决定把这些太阳收拾下来,免得他们将来又出来捣蛋。于是后羿走到广场中间,从肩上拿下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搭上箭,拉满弓,对准天上,咻!咻!射下几个太阳,气温也顿然凉爽了些。这时尧忽然想起太阳对人民也有大功,不能全射下来,于是令人暗中从后羿的箭囊取走一枝箭,所以天空还剩下一个太阳。

  后羿以为自己立了大功,天帝一定会很高兴,没想到天帝很生气后羿射杀了他九个儿子,便革除他的神籍,嫦娥也连带受到处分,从此二人便住在凡间。

  后羿和嫦娥夫妻间的感情,原来很好,但嫦娥受到丈夫连累,使她由天上的仙女降为人间的凡人,心中有很多悲愁烦恼,时常抱怨并责怪后羿,两个人感情便有了裂痕。嫦娥伤心不能再回到天上,更害怕将来死了以后要到阴间和鬼魂住在一起,后羿也不愿意死后到阴间过那种愁惨阴暗的生活,他听说在昆仑山的西方,有一个神人,名叫西王母,藏有不死的药,吃了这药,便可以长生不死,于是决定到昆仑山,请求西王母送他不死的良药。

  西王母对于为人民除大害的英雄后羿,被开除神籍的遭遇非常同情,便送后羿不死的药,并告诉后羿,这些药如果他们夫妻两人分着吃,便可以长生不死如果一个吃了可以升天成神,并嘱付后羿好好收藏,因为除此之外,长生不死的药再也没有了。

  后羿高高兴兴的带着药回家,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嫦娥,并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准备选一个美丽的日子,夫妻一起吃,在凡间过着长生不死的恩爱生活,也不比回到天上差。但自私的嫦娥却不这么想,她认为自己原是天上的仙女,受到丈夫连累才被留在凡间,于是便趁着后羿出门的时候,一个人偷偷的把药全吃了,飞到月宫去。

  后羿回来后,发现嫦娥不见了,地上留着一个空瓶子,他知道他的妻子背弃他,单独回到天上,从此之后,后羿变得暴躁易怒,后来被家臣逢蒙设计杀害。后羿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奉他作完布神,供奉家中诛邪除怪。

  嫦娥升上月宫,从此一个人过着孤独寂寞的日子,所以李商隐在诗里面才会写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记录这一段苍凉而美丽的神话故事。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译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3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译/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云母屏风:以云母石制作的屏风。

  2、深:暗淡。

  3、长河:银河。

  4、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5、灵药:指长生不死药。

  6、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赏析/鉴赏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嫦娥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赏析:

  作者:佚名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深:暗。

  3.长河:银河。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5.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6、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赏析:

  【评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翻译、评析:

  中国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中,恐怕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且又家喻户晓。中国文学作品里,也有很多文人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做为写作题材,其中尤以李商隐的〈嫦娥〉诗最具代表性。

  李商隐字义山,是晚唐的代表诗人,才学兼具,却多愁善感,二十多岁便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理想抱负,但一生之中却被政治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致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感伤忧郁的性格。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牛、李两派排挤倾轧最激烈的时候,他原依牛派的令狐绹考取进士,后与李派王茂元的女儿结婚,婚后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不久王夫人死了,他非常感伤。政治上的冲突,情感上的失落,使他的诗呈现忧愁悲伤的情调。

  这首诗是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题材,衬托诗人身心两方面的寂寞孤单。

  云母是一种很珍贵的矿石,切割成薄片便成半透明的晶体,可以透光,古人拿来做镜屏,或屏风上的装饰品。

  屏风是古人陈设于室内,用以挡风或遮蔽的用具。这首诗中的屏风用云母装饰,可见很精美细致,「烛影深」是指屏风后面透出来的烛光,诗人用「深」字形容烛光映在屏风上的烛影,让人觉得屏风后面的屋子很幽深。屋子的主人,在幽深的屋内,望向窗外,只见「长河渐落晓星沉」。

  长河指银河,又叫天河,是由大量恒星构成的星系,在晴天的夜空,呈银白色带状。晓星即晨星,诗人在屋子里望见窗外天空中长河逐渐疏落,晨星也逐渐稀微了,他必定是整晚没有睡觉。什么事使他长夜无眠,一个人坐在幽深的屋子看长河渐落,看晓星西沉呢?想必是孤独寂寞的心情没有办法排解吧!所以当他望向夜空的时候,很自然便会联想到月中的嫦娥,诗人便一厢情愿的写到「嫦娥应悔偷灵」,也许暗中也透露自己对以失落感情的悔恨,写来深情感人。

  关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日人白川静先生曾综合各家的说法加以整理归纳。

  后羿,有些书称他为后羿,是一位英勇且善于射箭的天神。嫦娥又叫姮娥,是后羿的妻子,他原本是天上的女神,和月亮女神常羲在传说上有些关系。

  故事发生在唐尧时代,曾经有九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造成严重的的旱灾,给贤能爱民的尧带来极大的忧愁烦恼,尧每天向天帝帝俊祷告,请求天地为人民解除这个灾害。十个太阳原是帝俊和他的妻子羲和生的,他们原来住在东方海外的汤谷,每天由母亲羲和驾车护送一个太阳到天空值班,但日子久了,千百万年都如此轮流值班,他们觉得很乏味,便私下商议第二天早晨轰的一声全跑出来,不理会羲和妈妈在车上大声呼唤,顽皮的太阳觉得这样很好玩,便每天都结伴出来,不愿分开。

  大地受不了十个太阳炎热的烘烤,植物枯死,野兽也四处侵害人民,人民或热死,或饿死,或被野兽吃掉,天帝只好派遣后羿带着一张红色的弓,十枝白色的箭到地球上帮助尧解决难题,因为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天帝只让后羿装个样子吓一吓十个太阳,并不希望后羿射下十个太阳。

  后羿带着妻子嫦娥降到凡间,看到愁苦的尧,以及奄奄一息的可怜人民,他们听到天神后羿下凡间,都高兴得聚集在王城的广场上,大声吶喊欢呼,请求后羿替他们诛除恶害。后羿怜悯可怜的人民,痛恨太阳逞威,于是再也无法顾到天帝的嘱咐,只是对太阳摆个样子,吓吓他们,后羿决定把这些太阳收拾下来,免得他们将来又出来捣蛋。于是后羿走到广场中间,从肩上拿下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搭上箭,拉满弓,对准天上,咻!咻!射下几个太阳,气温也顿然凉爽了些。这时尧忽然想起太阳对人民也有大功,不能全射下来,于是令人暗中从后羿的箭囊取走一枝箭,所以天空还剩下一个太阳。

  后羿以为自己立了大功,天帝一定会很高兴,没想到天帝很生气后羿射杀了他九个儿子,便革除他的神籍,嫦娥也连带受到处分,从此二人便住在凡间。

  后羿和嫦娥夫妻间的感情,原来很好,但嫦娥受到丈夫连累,使她由天上的仙女降为人间的凡人,心中有很多悲愁烦恼,时常抱怨并责怪后羿,两个人感情便有了裂痕。嫦娥伤心不能再回到天上,更害怕将来死了以后要到阴间和鬼魂住在一起,后羿也不愿意死后到阴间过那种愁惨阴暗的生活,他听说在昆仑山的西方,有一个神人,名叫西王母,藏有不死的药,吃了这药,便可以长生不死,于是决定到昆仑山,请求西王母送他不死的良药。

  西王母对于为人民除大害的英雄后羿,被开除神籍的遭遇非常同情,便送后羿不死的药,并告诉后羿,这些药如果他们夫妻两人分着吃,便可以长生不死如果一个吃了可以升天成神,并嘱付后羿好好收藏,因为除此之外,长生不死的药再也没有了。

  后羿高高兴兴的带着药回家,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嫦娥,并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准备选一个美丽的日子,夫妻一起吃,在凡间过着长生不死的恩爱生活,也不比回到天上差。但自私的嫦娥却不这么想,她认为自己原是天上的仙女,受到丈夫连累才被留在凡间,于是便趁着后羿出门的时候,一个人偷偷的把药全吃了,飞到月宫去。

  后羿回来后,发现嫦娥不见了,地上留着一个空瓶子,他知道他的妻子背弃他,单独回到天上,从此之后,后羿变得暴躁易怒,后来被家臣逢蒙设计杀害。后羿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奉他作完布神,供奉家中诛邪除怪。

  嫦娥升上月宫,从此一个人过着孤独寂寞的日子,所以李商隐在诗里面才会写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记录这一段苍凉而美丽的神话故事。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2)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嫦娥

  朝代:唐朝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原文注释】: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翻译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赏析鉴赏】: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名家点评

  吕本中:杨道孚深爱义山“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为作诗当如此学。(《紫薇诗话》)

  洪迈: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不感,笔舌之妙,自不可及。(《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高棅:谢云:意谓嫦娥有长生之福,无夫妇之乐为悔,前人未道破。(《唐诗品汇》)

  敖英:此诗翻空断意,从杜诗“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变化出来。(《唐诗绝句类选》)

  钟惺:语想俱刻,此三字(指“夜夜心”)却下得深浑(末句下)。(《唐诗归》)

  周珽:陆时雍曰:多以意胜。胡次焱曰:此诗盖自道也。上二句纪发想之时,下二句志凝想之意。唐仲言曰:此疑有“桑中”之思,借嫦娥以指其人,与《锦瑟》同意。盖义山此类作甚多,如《月夕》、《西亭》、《有感》、《昨夜》等作,俱与《嫦娥》篇情思相左右,但不若此沉含更妙耳。(《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黄生:义山诗中多属意妇人。观《月夕》一首云:“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通肠。”玩次句语景,“嫦娥”字似暗有所指,此作亦然。“朱栏迢递”“烛影屏风”,皆所思之地之景耳。(《唐诗摘钞》)

  姚培谦:此非咏嫦娥也。从来美人名士,最难持者末路,末二语警醒不少。(《李义山诗集笺注》)

  屈复:嫦娥指所思之人也,作真指嫦娥,痴人说梦。(《玉溪生诗意》)

  朱鹤龄:此亦刺女道士。首句言其洞房深曲之景,次句言其夜会晓离之情。下二句言其不为女冠,尽堪求偶,无端入道,何日上升也?则心、如悬旌,未免悔恨于天长海阔矣。《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沈德潜:孤寂之况,以“夜夜心”三字尽之。士有争先得路而自悔者,亦作如是观。(《唐诗别裁》)

  黄叔灿:此诗似有所为,而借嫦娥以托意。上二句赋其长夜阒寂,借后羿之妃奔入月宫而言,亦翻案语。义山最喜作此等诗,如“金徽却是无情物,不许文君忆故夫”、“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皆是有意出奇也。(《唐诗笺注》)

  冯浩:或为入道而不耐孤孑者致诮也。(《玉溪生诗集笺注》)

  纪昀:意思藏在上二句,却从嫦娥对面写来,十分蕴藉。非咏嫦娥。(《玉溪生诗说》)

  张采田:义山依违党局,放利偷合,此自忏之词,作他解者非。(《玉溪生年谱会笺》)

  俞陛云:嫦娥偷药,本属寓言。更悬揣其有悔心,且万古悠悠,此心不变,更属幽玄之思。词人之戏笔耳(《诗境浅说续编》)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①,

  长河②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③夜夜心④。

  【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 -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少*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宣宗朝先**桂州、徐州、梓州幕府。复任盐铁推官。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晚年闲居郑州,病逝。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

  【注释】

  ①深:暗。

  ②长河:银河。

  ③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④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简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4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参考资料: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16-217.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参考资料:

  刘学锴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15-1216.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 5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也在静静地消失,晨星沉没在黎明的曙光里。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了后羿的长生不老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下灵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江苏人。《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参考资料: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16-217.

  赏析

  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兹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时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在寂寥的长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至于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交待。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参考资料:

  刘学锴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15-1216.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3)

——夜归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

  夜归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歌

  [唐代]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及注释:

  韵译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散译

  天色已*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注释

  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知“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中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夜归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翻译:

  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赏析: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特意在鹿门山开辟一处住所。他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这首诗题名“夜归鹿门”,虽然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途经沔水口时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态。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与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的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表现得*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所以这首诗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也表现出了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夜归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译文

  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通过。

  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注释

  筇(qióng):一种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这里指手杖。

  土塍(chéng):田间的土埂。

  赏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周密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入元隐居不仕。自号四水潜夫。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诗画音律,尤好藏弃校书,一生著述较丰。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著数十种。其词远祖**,*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夜归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译文:

  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通过。

  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注释:

  筇(qióng):一种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这里指手杖。

  土塍(chéng):田间的土埂。

  赏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夜归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文学赏析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4)

——春游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10份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审言

  原文: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翻译:

  译文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注释

  ⑴和:指用诗应答。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

  ⑵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

  ⑶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⑷淑气:和暖的天气。

  ⑸绿苹(pín):浮萍。

  ⑹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⑺巾:一作“襟”。

  赏析:

  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杜审言在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大约公元6***(武则天永昌元年)前后,他到江阴县任职。此时他宦游已*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在江阴县任职时,杜审言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应为《早春游望》,内容已不可知。此诗是杜审言为唱和而作。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翻译

  园林里的桃花向着太阳开的很明艳,深闺里美丽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红润,那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是学她轻盈的身姿。

  她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听取枝头黄莺的歌唱。

  何必远远地打听她的林下风致,她的风流出众早已闻名于世。

  注释

  上苑:即皇家的园林。

  兰闺: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因女子多喜置兰花,故称。

  新桃:一作杏。

  偷面色:偷得艳妾的美容。

  学身轻:学到了艳妾曼妙的身姿。

  来去:指舞蝶来去。

  长短:指莺啼声长短。

  “林下”两句:林下、

  风流:举止潇洒,品格高雅。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的情态。逺,古同“远”。

  赏析

  桃红柳绿,莺歌蝶舞是诗人笔下常状之景,这首诗不同流俗的是写桃,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用其红,而是用一“明”字,突出了桃花的鲜艳,也点出了阳光的明媚。宋代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字,或许也借鉴了此诗吧。“兰闺艳妾动春情”,身居“兰闺”的“艳妾”,是诗人自称,“艳”既说她姿色的美丽,又示她盛装的打扮,或许可以理解为她赏花前特意梳妆,心情极佳的状态,也映证了萌动的“春情”,又或许她潜意识里刻意盛装打扮,艳压满苑春色。可以想见,春和日丽,上林苑中桃花明艳,满苑飞花澹荡,唤起了端庄美貌的大唐皇后那颗烂漫的少女心。

  泉井上刚刚绽放的桃花灼艳明媚,好似敷上了胭脂,骄傲的皇后认为那定是偷了她的面色;飞檐边刚刚发芽的御柳纤细漫脱,自负的皇后认为那必是学了她曼妙的身姿。“井”有指泉水之意,《吕氏春秋·本味》曰“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高诱则注“井,泉”,故“井上新桃”可想象上苑泉水叮咚,桃花临水开放的含露娇态,娴静而美好。“偷”与“学”采用了拟人手法,也对照了上句的“艳”。与“人面桃花相映红”不同,人面桃花是人花相映,花照人红,而“偷面色”则是说桃花是偷得了自己的面色才如此艳丽,人比花红,这是何等的自信!“檐”,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当处于高处,“嫩柳”,始发新芽的柳枝,少了柳叶的累赘,更显纤瘦,可见檐边垂挂的柳枝不仅纤细而且修长,同时“檐”的呆板衬托了“柳”的灵动,静中有动。这两句不禁令人想起《红楼梦》中关于黛玉的容貌描写——“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可见这位大唐皇后不仅艳比夭桃、身材高挑,而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更为新颖的是以她的红润脸色喻桃花颜色,以她的轻盈腰身喻柳树的纤细,一反以桃面喻人面,以柳腰喻人腰的写法,新鲜活泼,生动形象。既颂了桃柳之美,更赞了人之美。构思巧妙,一举两得。中唐诗人李贺的“小红长白越女腮”《南园十三首其一》的比喻,或许就是受了此诗的启迪吧。

  满苑桃花竞绽,万枝红雪繁极,迷蝶流连翩跹,悠然自得;御楼细柳依依,千条软丝无力,流莺绕树清啼,闲散自在。“来去”二字形容她花间穿行如蝶,“长短”明写柳枝繁多,暗指啼莺和鸣,清亮的莺啼,犹言她欢笑如莺。“看”、“听”二字,让读者时时感到游春之人充满感情地欣赏美景的情形。诗歌就这样以美人喻美景,以美景衬美人,突出了人之美。可以想见,大唐皇后流连于桃树下拈花弄蝶,拂了一身衣香,发乎内心的吟吟笑语如林间宛转的莺啼般动听。其悠然肆情之状,无不彰显她身为上苑女主之尊。

  “不必向远处打听这林下之人是谁,她出众的风韵情致早已闻名”。结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须细参“林下”、“风流”二词,意即林下之风。《世说新语·贤媛》有言“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指谢道韫,东晋王凝之妻,被时人誉为“有林下风气”, 后因称妇女态度闲雅、举止大方为林下之风。魏晋人物神情散朗的风采,为唐人所推许,这当是初唐贵妇的一种追求与考评。结尾以问答形式夸耀了这里的出众风流,而这“风流”二字,既指景又指人,一语双关,赞美这里的景好人美,点出题旨。

  这首诗名为“春游”,实际是借春游写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诗中明写春色,却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学身轻,隐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树上啼莺,犹言她欢笑如莺。前两句是景的人化,后两句则是人的景化,从而将景美、人美、情美合二为一。结句长孙皇后以“林下”、“风流”自许,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及与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态。加之正值韶华芳龄,一时忘情,一时收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就连唐太宗也觉着妻子的描写很是贴切、生动,“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创作背景

  春游曲当作于长孙氏当上皇后期间,因为诗中提到的“上苑”本是皇家林园,又有唐太宗曾对此诗“帝见而诵之,啧啧称美”的记载。贞观初的某年春,长孙皇后在上苑游玩,写下了一首抒发她春游的欢乐心情的诗作。

  春游湖

  宋代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渡一作:度)

  译文

  一对对燕子,你们什么时候飞回来的?小河**的桃树枝条浸在水里,鲜红的桃花已经开放。

  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阴下缓缓驶出。

  注释

  湖:指杭州西湖

  夹岸:**。

  蘸(zhàn)水:贴着水面开放。湖中水满,岸边桃树枝条弯下来碰到水面,桃花好像是蘸着水开放。

  断桥:指湖水漫过桥面。

  度:与“渡”通用,走过。

  撑:撑船篙,就是用船篙推船前进。

  要点指引

  前人认为“蘸”字用的尖新小巧,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桃花依水的状态。“春雨断桥人不渡” 不仅暗示了这天是绵绵春雨之后的晴天,使“燕子双飞”有了物候的意味,夹岸的桃花更显出了雨后的鲜红欲滴,而且映照了“蘸”字,因为水涨高了,岸边桃树半浸水中,所以桃花才贴着水面怒放,映的水上也是一片嫣红。“人不度”点出环境的幽静,与“小舟撑出”形成对比,动静相生。

  赏析

  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遇上了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开眼界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蘸是沾着水面。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是不能蘸水的。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许许多多动人的景色迎面而来,诗人只选一处:就在春雨把桥面淹没了的地方。一条小溪上面,*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就过不去了。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

  诗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来加以表现,通过燕子归来,桃花盛开.描绘出春日湖光美景,通过春雨断桥,小舟摆渡来突出湖水上涨的特点。

  这首诗后两句尤为著名。由桥断而见水涨,由舟小而见湖宽。充分体现了中国诗歌艺术的两个重要审美特点:一是写景在秀丽之外须有幽淡之致。桃花开、燕双飞,固然明媚,但无断桥,便少了逸趣;二是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小舟撑出柳阴,满湖春色已全然托出。

  诉衷情·春游原文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翻译

  有人在桃树下试穿丝衣,蝴蝶在残余的花间飞舞。芳草被华美的车子辗*,花枝上,花落已半。

  风变得薰暖,白天开始长起来,杨柳的枝条柔美细长。一双燕子在风中飞舞,杨柳絮飘飘扬扬,地上铺满了落日的余晖。

  注释

  罗裳:织锦的裤裙。裳,下身的衣服,裙装。

  蝶粉:指桃花初放,蕊粉末褪。

  斗:比试。

  遗香:指罗裳和少女身体散发出的清香。

  玉轮:华贵的游车。

  半面恼红妆:即“恼半面红妆”之倒装句。指因花瓣凋零而心生懊憾。

  半面:指凋残。

  红妆:指花瓣。

  乍:开始。

  袅:细柔摇曳的形态。

  赏析

  上片“小桃枝下试罗裳”,是说出游前的准备。天气渐暖,要换上春天的罗裳,不是一换就得,所以要试,试衣于小桃枝下,很可能是普通农家的女孩子。站在小桃枝下,映衬唐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如此,鲜艳的桃花和女子衣上的香泽又引来了翩翩的蝴蝶。不说蝴蝶环绕飞舞,却说“蝶粉斗遗香”,蝶翅上扑落的粉末和女子遗落的香泽比赛,哪一种更香,这就婉转曲折深有意趣了。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本来也是美的化身,所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中,才有化蝶之说。

  游春的人自然很多,有乘宝马香车的,“玉轮碾*芳草”,从芳草地上忽忽驶过,车中的贵妇娇娃,也只在车窗中露出了半面。但“半面恼红妆”,这半面娇容却引起这位游春少女的不快。可能是因为她们乘坐的香车对于芳草的摧残,也可能因为她们不暇他顾的高傲姿态。李商隐《南朝》诗云:“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讽刺南朝苟安于半壁江山,犹如徐妃之半面妆,如取用李商隐诗意,则“半面恼红妆”当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只图苟安一时,如同南朝梁、陈末年故事。这种时事使人烦恼,故云:“半面恼红妆。”惟此,前面的“玉轮碾*芳草”也可解释为暗指南明弘光朝排斥忠良压制贤才,这样来解释这两句词,可能显得牵强一些,但是,“半面恼红妆”又似乎不是一般语言,很值得探究。

  下片“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三句,写的是初春景象。风才开始变暖,白天才开始变长,垂挂的柳枝才缀上新绿而随风飘荡。三句非常紧凑。从几种事物中观察,感受表现了初春的特点。而以下的三句“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却大有春事已过的景象。关于燕子,在子龙词中多次提及,如《山花子·春恨》“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眼儿媚》“只愁又见,柳绵乱落,燕语星星”、《蝶恋花·春日》“燕子乍来春渐老,乱红相对愁眉扫”、《江城子·病起春尽》“凭燕子,骂东风”。几乎都是与暮春春尽联系着。此处“一双舞燕”恐怕也不是早春景象,“万点飞花”更是暮春特有之景,“满地斜阳”也*添了一份凄清。这后面的三个四字句,与前面的三个三字句,意思上有承接,时间上有发展,似是感叹着“九十韶光如梦短”(《渔家傲》),由初春写到春夫,时间上的跨度是为了表现情感上的跨度。

  这首词描写春游所见,情景相生,处处透着词人盎然的游兴。词的开始两句用烘托法。桃下试裳能让人产生“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的联想。而蝶粉斗香,又可想见女子春服艳丽如花的美好形象。接下来轮碾芳草,红妆半露,也是情态毕现,鲜明如画。整个上片着笔于人,浓墨重彩。下片则转而写景。风暖日长,垂杨袅袅,双燕翩翩,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景润人心,词人想必也是逸兴满怀。结尾“万点飞花,满地斜阳”微微露出美景不能永驻的淡淡春愁。正如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及梅尧臣《苏幕遮》“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所歌咏,在这样的时刻,文人总不免会透出一丝纤柔的情怀。

  原文: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译文

  春天里城中的儿女纵情地春游,微醉时斜倚高台欢笑地登上高楼。

  满眼落花纷飞,让人生出多少惜春情意,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懂得春将归去的忧愁!

  注释

  春城:指扬州。

  层台:高台。

  若何:如何。

  赏析:

  历代春游之作多不胜数,而此诗却颇能独出新意。

  首二句写春游之景。王令家居扬州,乃繁华之地。春天的扬州更是满城春风春景,春柳春花。杜牧有诗“春风十里扬州路”,韩拥有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诗以“春城”以首,接之以“春游”,无限恣游之景,尽在一“纵”字之中。具体“纵”意,接下来“醉倚层台笑上楼”便展开一幅明媚春光下春城儿女纵情春游的热闹画卷。当此春情,渐上层台,渐倚高楼,如斯风光,好不醉人。一“醉”字,既可理解为春酒小酌,酒意使然,又可理解为春风化人,春景使醉。正是:莫问春情几许,但看春情如醉。

  一、二句写春城儿女游乐之景,其欢乐业已至极,若再写欢,势必无言可下。因而诗人笔锋一转,由满城春花骤至满眼落花,感伤之意,倏忽袭来,令人防不胜防。此等落花,非被风雨所摧,故无苏轼“西园落红难缀”之恨;非因暮春所取,故亦无曹雪芹“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之怨。此处落花,落在繁华时节,落在盛春之际。韶光未逝,我独凋零,众人皆欢,我独悲婉。诗人‘偷穷心狂高,不肯束世程。揭欲望丘轲,今昔相招迎”(《谢束丈见赠》),空怀抱负在身,奈何世不相容。王令逝时年未三十,作此诗时亦正当二十余岁的大好年华,而忧愁苦闷如斯,决非偶然。“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用语**,未有奇字,与其《假山》诗“旧山风老狂云根,重湖冻脱秋波骨”之奇险风格绝不相类,然而用意别出,自有机杼,故亦能传达出意味深长之感。

  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翻译

  园林里的桃花向着太阳开的很明艳,深闺里美丽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红润,那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是学她轻盈的身姿。

  她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听取枝头黄莺的歌唱。

  何必远远地打听她的林下风致,她的风流出众早已闻名于世。

  注释

  上苑:即皇家的园林。

  兰闺: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因女子多喜置兰花,故称。

  新桃:一作杏。

  偷面色:偷得艳妾的.美容。

  学身轻:学到了艳妾曼妙的身姿。

  来去:指舞蝶来去。

  长短:指莺啼声长短。

  “林下”两句:林下、

  风流:举止潇洒,品格高雅。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的情态。逺,古同“远”。

  赏析

  桃红柳绿,莺歌蝶舞是诗人笔下常状之景,这首诗不同流俗的是写桃,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用其红,而是用一“明”字,突出了桃花的鲜艳,也点出了阳光的明媚。宋代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字,或许也借鉴了此诗吧。“兰闺艳妾动春情”,身居“兰闺”的“艳妾”,是诗人自称,“艳”既说她姿色的美丽,又示她盛装的打扮,或许可以理解为她赏花前特意梳妆,心情极佳的状态,也映证了萌动的“春情”,又或许她潜意识里刻意盛装打扮,艳压满苑春色。可以想见,春和日丽,上林苑中桃花明艳,满苑飞花澹荡,唤起了端庄美貌的大唐皇后那颗烂漫的少女心。

  泉井上刚刚绽放的桃花灼艳明媚,好似敷上了胭脂,骄傲的皇后认为那定是偷了她的面色;飞檐边刚刚发芽的御柳纤细漫脱,自负的皇后认为那必是学了她曼妙的身姿。“井”有指泉水之意,《吕氏春秋·本味》曰“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高诱则注“井,泉”,故“井上新桃”可想象上苑泉水叮咚,桃花临水开放的含露娇态,娴静而美好。“偷”与“学”采用了拟人手法,也对照了上句的“艳”。与“人面桃花相映红”不同,人面桃花是人花相映,花照人红,而“偷面色”则是说桃花是偷得了自己的面色才如此艳丽,人比花红,这是何等的自信!“檐”,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当处于高处,“嫩柳”,始发新芽的柳枝,少了柳叶的累赘,更显纤瘦,可见檐边垂挂的柳枝不仅纤细而且修长,同时“檐”的呆板衬托了“柳”的灵动,静中有动。这两句不禁令人想起《红楼梦》中关于黛玉的容貌描写——“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可见这位大唐皇后不仅艳比夭桃、身材高挑,而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更为新颖的是以她的红润脸色喻桃花颜色,以她的轻盈腰身喻柳树的纤细,一反以桃面喻人面,以柳腰喻人腰的写法,新鲜活泼,生动形象。既颂了桃柳之美,更赞了人之美。构思巧妙,一举两得。中唐诗人李贺的“小红长白越女腮”《南园十三首其一》的比喻,或许就是受了此诗的启迪吧。

  满苑桃花竞绽,万枝红雪繁极,迷蝶流连翩跹,悠然自得;御楼细柳依依,千条软丝无力,流莺绕树清啼,闲散自在。“来去”二字形容她花间穿行如蝶,“长短”明写柳枝繁多,暗指啼莺和鸣,清亮的莺啼,犹言她欢笑如莺。“看”、“听”二字,让读者时时感到游春之人充满感情地欣赏美景的情形。诗歌就这样以美人喻美景,以美景衬美人,突出了人之美。可以想见,大唐皇后流连于桃树下拈花弄蝶,拂了一身衣香,发乎内心的吟吟笑语如林间宛转的莺啼般动听。其悠然肆情之状,无不彰显她身为上苑女主之尊。

  “不必向远处打听这林下之人是谁,她出众的风韵情致早已闻名”。结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须细参“林下”、“风流”二词,意即林下之风。《世说新语·贤媛》有言“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指谢道韫,东晋王凝之妻,被时人誉为“有林下风气”, 后因称妇女态度闲雅、举止大方为林下之风。魏晋人物神情散朗的风采,为唐人所推许,这当是初唐贵妇的一种追求与考评。结尾以问答形式夸耀了这里的出众风流,而这“风流”二字,既指景又指人,一语双关,赞美这里的景好人美,点出题旨。

  这首诗名为“春游”,实际是借春游写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诗中明写春色,却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学身轻,隐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树上啼莺,犹言她欢笑如莺。前两句是景的人化,后两句则是人的景化,从而将景美、人美、情美合二为一。结句长孙皇后以“林下”、“风流”自许,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及与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态。加之正值韶华芳龄,一时忘情,一时收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就连唐太宗也觉着妻子的描写很是贴切、生动,“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创作背景

  春游曲当作于长孙氏当上皇后期间,因为诗中提到的“上苑”本是皇家林园,又有唐太宗曾对此诗“帝见而诵之,啧啧称美”的记载。贞观初的某年春,长孙皇后在上苑游玩,写下了一首抒发她春游的欢乐心情的诗作。

  愁耳偏工著雨声,好怀常恐负山行。

  未辞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

  倦憩客犹勤访寺,幽栖吾欲厌归城。

  绿畴桑麦盘樱笋,因忆离家恰岁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总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更爱听那雨声,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

  千树桃花万枝柳仍未推辞为春天作妆点的念头,花枝正盛,西湖上淡淡晴光惹人喜爱。

  疲倦休息中仍要去方僧问道,丛林幽静让人心生向往,不愿归去。

  桑林麦田中间夹杂着丛丛樱桃树和春笋,让人想起离家时家乡也正是这个情景。

  注释

  愁耳:老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

  骎骎:原意是马的疾行,引申为迅速。

  绿畴:绿色的田野。

  赏析

  杭州西湖外的葛岭、宝石山,统称北山,是杭州一大景区。杨载在四十岁以前,常居于此,留下了不少诗篇,本诗就是其中被选家注目的一篇。

  杨载作诗,锻字炼句,是很下功夫的; 这首七律,在格局上并无特异之处,可观的全在于措辞的刻意求新,不肯从俗从熟。首联第一句“愁耳偏工著雨声”,把老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称为“愁耳”,已经很精炼了;把爱听称为“偏工”,更觉生动,显得这“愁耳”很有性格,于听雨这事格外精工,超乎其他功能(偏,出乎寻常之意)。但是这二者还都不及一个“著”字更见诗人的功夫——既然“愁耳”“偏工”于听雨,那么它听起来也不同往常,是紧紧地附(著,附着)在雨声边;这雨声,也仿佛不是落在窗前户外,而是擦耳而过!这是贯注了多少劲力才炼出的一字啊!没有这一字,便不足以匹配前四字;而诗人写下四字在前,就势必要求有一更奇之字紧随在后:看来,诗人是处处在为自己出难题,而时时为解出难题而自得。

  “好怀”,指对美好事物的怀思、眷恋。诗人素爱美景,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现在想到雨中北山定别有情趣,自然更不能不一往了。于是,首联虽然只写到“常恐负山行”,但诗人的闻雨上山,已包含在内,诗的颔联,也就能直接写山景了。“未辞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未辞花事”就是“花事未辞”,因对仗的关系作了倒装。暮春三月,正是杭州最艳丽的时节,因此,虽然有蒙蒙细雨,也不能令千树桃花万枝柳起推辞为春天作妆点的念头,花枝们仍然在迅速地走向繁盛(骎骎,原意是马的疾行,引申为迅速)。有这许多护春使者在争奇吐艳,西湖上自然是晴光灿烂,即使是在雨中,从北山上鸟瞰下去,这晴光也不过淡了一点而已。这二句里无一“雨”字,却句句都与雨有关,写出的恰切不过的雨中北山之景,笔法真可算“空灵”了。“未辞”和“正喜”,看似闲笔,其实正起着活跃诗句的作用;前者使百花也具有像“愁耳偏工”一样的、不肯推辞走向繁盛的独特性格;后者则道出了诗人的'性格。既是具有“愁耳”的人,过分的艳丽自然不谐他的心情,淡淡的晴光才正合他的口味。总起看来,这二句可算本诗中可摘的佳句了。

  颈联中的“幽栖吾欲”,也是“吾欲幽栖”,因对仗的原因而作了倒装,游程过半,诗人疲倦了,但在山寺中休憩,也不肯放过访僧问道的机会;幽静的丛林令人爽心愉快,他也起了栖居之念,不肯回归喧闹的城市。这二句,字眼倒没什么突出,但排列得相当紧凑。另外,每句都有一个转折,对仗时非但字面工整,且把转折的意思也两两相对住了、“客”、“吾”二字万可见到,故用“客”字;“欲厌”是心理活动,非“吾”不能道之。这些小巧之处,也体现着诗人的功力和苦心。

  尾联中,一个“盘”字又很耀眼。此时诗人大概走到了北山的另一侧,田野的庄稼果树给雨洗得葱绿,预示着一个收获季节又来到了,也令诗人想起去年离家时,家乡也正是这个情景,一年过去了,自己的收获季节在何时呢?这些,都是常见的景象,常有的感慨,就像湖上的晴光一样是“淡淡”的。但有了一个“盘”字,诗句就顿时活跃,夹在大片桑林麦田中的樱桃树和春笋,从北山上望下去,它们婉若游龙、盘错迂曲,非但显得自身的生动,也消除了桑麦大块的单调。这句仍是俯看之景,因此,全诗都牢牢地罩在“游西湖北山”的题目里。

  西湖是天下奇观,但这首诗里,我们感到的“奇”,不在奇景,却在奇笔。写奇景恐怕不免与前人撞车,这是后起的诗人最抱憾的事;但若能振起奇笔,还是能证明自己无愧于“诗人”称号的。看来,杨载非但是用功的诗人,也是有志气的诗人,就算是在矗满着名家之笔的西湖上,他也有胆量插上自己的独特的一笔。

  愁耳偏工著雨声,好怀常恐负山行。

  未辞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

  倦憩客犹勤访寺,幽栖吾欲厌归城。

  绿畴桑麦盘樱笋,因忆离家恰岁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总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更爱听那雨声,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

  千树桃花万枝柳仍未推辞为春天作妆点的念头,花枝正盛,西湖上淡淡晴光惹人喜爱。

  疲倦休息中仍要去方僧问道,丛林幽静让人心生向往,不愿归去。

  桑林麦田中间夹杂着丛丛樱桃树和春笋,让人想起离家时家乡也正是这个情景。

  注释

  愁耳:老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

  骎骎:原意是马的疾行,引申为迅速。

  绿畴:绿色的田野。

  赏析

  杭州西湖外的葛岭、宝石山,统称北山,是杭州一大景区。杨载在四十岁以前,常居于此,留下了不少诗篇,本诗就是其中被选家注目的一篇。

  杨载作诗,锻字炼句,是很下功夫的; 这首七律,在格局上并无特异之处,可观的全在于措辞的刻意求新,不肯从俗从熟。首联第一句“愁耳偏工著雨声”,把老是听闻忧愁之声的双耳称为“愁耳”,已经很精炼了;把爱听称为“偏工”,更觉生动,显得这“愁耳”很有性格,于听雨这事格外精工,超乎其他功能(偏,出乎寻常之意)。但是这二者还都不及一个“著”字更见诗人的功夫——既然“愁耳”“偏工”于听雨,那么它听起来也不同往常,是紧紧地附(著,附着)在雨声边;这雨声,也仿佛不是落在窗前户外,而是擦耳而过!这是贯注了多少劲力才炼出的一字啊!没有这一字,便不足以匹配前四字;而诗人写下四字在前,就势必要求有一更奇之字紧随在后:看来,诗人是处处在为自己出难题,而时时为解出难题而自得。

  “好怀”,指对美好事物的怀思、眷恋。诗人素爱美景,时常惦记着不要误了游览的时机、辜负了大好山色空自寂寞;现在想到雨中北山定别有情趣,自然更不能不一往了。于是,首联虽然只写到“常恐负山行”,但诗人的闻雨上山,已包含在内,诗的颔联,也就能直接写山景了。“未辞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未辞花事”就是“花事未辞”,因对仗的关系作了倒装。暮春三月,正是杭州最艳丽的时节,因此,虽然有蒙蒙细雨,也不能令千树桃花万枝柳起推辞为春天作妆点的念头,花枝们仍然在迅速地走向繁盛(骎骎,原意是马的疾行,引申为迅速)。有这许多护春使者在争奇吐艳,西湖上自然是晴光灿烂,即使是在雨中,从北山上鸟瞰下去,这晴光也不过淡了一点而已。这二句里无一“雨”字,却句句都与雨有关,写出的恰切不过的雨中北山之景,笔法真可算“空灵”了。“未辞”和“正喜”,看似闲笔,其实正起着活跃诗句的作用;前者使百花也具有像“愁耳偏工”一样的、不肯推辞走向繁盛的独特性格;后者则道出了诗人的性格。既是具有“愁耳”的人,过分的艳丽自然不谐他的心情,淡淡的晴光才正合他的口味。总起看来,这二句可算本诗中可摘的佳句了。

  颈联中的“幽栖吾欲”,也是“吾欲幽栖”,因对仗的原因而作了倒装,游程过半,诗人疲倦了,但在山寺中休憩,也不肯放过访僧问道的机会;幽静的丛林令人爽心愉快,他也起了栖居之念,不肯回归喧闹的城市。这二句,字眼倒没什么突出,但排列得相当紧凑。另外,每句都有一个转折,对仗时非但字面工整,且把转折的意思也两两相对住了、“客”、“吾”二字万可见到,故用“客”字;“欲厌”是心理活动,非“吾”不能道之。这些小巧之处,也体现着诗人的功力和苦心。

  尾联中,一个“盘”字又很耀眼。此时诗人大概走到了北山的另一侧,田野的庄稼果树给雨洗得葱绿,预示着一个收获季节又来到了,也令诗人想起去年离家时,家乡也正是这个情景,一年过去了,自己的收获季节在何时呢?这些,都是常见的景象,常有的感慨,就像湖上的晴光一样是“淡淡”的。但有了一个“盘”字,诗句就顿时活跃,夹在大片桑林麦田中的樱桃树和春笋,从北山上望下去,它们婉若游龙、盘错迂曲,非但显得自身的生动,也消除了桑麦大块的单调。这句仍是俯看之景,因此,全诗都牢牢地罩在“游西湖北山”的题目里。

  西湖是天下奇观,但这首诗里,我们感到的“奇”,不在奇景,却在奇笔。写奇景恐怕不免与前人撞车,这是后起的诗人最抱憾的事;但若能振起奇笔,还是能证明自己无愧于“诗人”称号的。看来,杨载非但是用功的诗人,也是有志气的诗人,就算是在矗满着名家之笔的西湖上,他也有胆量插上自己的独特的一笔。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5)

——梁甫吟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

  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我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屼当安之。

  翻译

  梁甫吟啊梁甫吟,自从诸葛亮唱响以来,多少志士吟颂过你,心中期盼着事业的春天。

  你知道周朝居住在棘津的姜太公吗?七十岁的人了,清晨即起,边屠牛时边唱歌,为了做一番大事业,辞别故乡来到长安边的渭水河边,用直钩钓了十年鱼。

  清澈的河水映照着他的白发,刺痛了他的心。

  当风云际会的时候,当文王来拜师的时候,那是气如东海,势比泰山,治国方略,那是一套一套的。

  小人们,别小看我现在普通人一个,机会来临,小猫也变大老虎!

  你知道秦末汉初居住高阳的酒鬼俪食其吗?六十多岁了,草莽出身,见了刘邦硬是不跪拜,做个长揖就算给足面子了!

  一阵雄辩就折服了他,让刘邦立即停止洗脚,马上放弃美女的按摩!改为洗耳恭听了。

  你看他就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攻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市。把刘邦和项羽玩得象呼啦圈一样的转啊转!

  你看看,他那样的落泊之知识分子还云开雾散大干了一番,何况我身强力壮,智勇双全!

  我胸有治国大略,我必须为国家担忧,我想见皇上!可是皇上在干什么呢?鼓声敲得震天响。

  皇上和宫女贵妃们做投壶的游戏忙又忙!一脸的牙齿笑得多灿烂。可是宫墙外已经危机四起,安禄山准备反叛,这些事情皇上你知道吗?

  可是你周围的人却不容许我警告你,还责怪我打扰了你的雅兴。说我是杞国之人无事担忧天倾塌。

  白日啊,你整天被乌云蒙蔽着啊,你怎么可以照到我忠诚忧国的心肠?

  现在各地的军阀官僚一个个如同吃人的野兽——猰貐,阴险残暴。我却是驺虞样的猛虎,羞与合流。

  目前形势危险如同焦原——周围深渊高千丈而方圆才几十米。

  我却可以象姜太公和俪食其一样,斡旋处置游刃有余。

  别看他们力可拔山的外表,我要去除他们却只需要两三个桃子,知道晏婴杀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等三人的故事吗?其关键是要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别硬碰硬的乱整。

  我可是去探过安禄山的虚实,他手下根本没有象剧孟一样的智谋之士,匹夫一个,根本成不了什么大事。

  梁甫吟啊梁甫吟,心事重啊声音悲。

  古之名剑——干将和莫邪什么时候可以相合呢?

  那时候就会天下无敌,我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皇上风云际会呢?那时候天下将*安无事。等待吧,安心地等待,等待最好的时机!

  注释

  长啸:吟唱。

  朝歌屠叟:指吕尚(即吕望、姜太公)。

  经纶:《易经·屯卦》:“君子以经纶。”

  经纶:喻治理国家。

  三千六百钓:指吕尚在渭河边垂钓十年,共三千六百日。

  风期:风度和谋略。

  大贤:指吕尚。

  虎变:《易经·革卦》

  九五:“大人虎变。”喻大人物行为变化莫测,骤然得志,非常人所能料。

  高阳酒徒:西**骊食其。骊生尝自称高阳酒徒。

  隆准:高鼻子。

  隆准公:指刘邦。

  趋风:疾行如风前来迎接。

  旋蓬:在空中飘旋的蓬草。

  狂客:指骊食其。

  攀龙:后人因以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建立功业。

  雷公:传说中的雷神。

  砰訇:形容声音宏大。

  帝旁投壶多玉女:《神异经·东荒经》

  载:东王公常与一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次投一千二百支,不中则天为之笑。天笑时,流火闪耀,即为闪电。

  三时:早、午、晚。

  倏烁:电光闪耀。

  晦冥:昏暗。这两句暗指皇帝整天寻欢作乐,权奸和宦官弄权,朝廷政令无常。

  阊阖:神话中的天门。

  阍者:看守天门的人。《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两句指唐玄宗昏庸无道,宠信奸佞,使有才能的人报国无门。

  杞国无事忧天倾:《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二句意谓皇帝不理解我,还以为我是杞人忧天。此自嘲之意。

  猰貐:古代神话中一种吃人的野兽。这里比喻阴险凶恶的人物。

  竞人肉:争吃人肉。

  驺虞:古代神话中一种仁兽,白质黑纹,不伤人畜,不践踏生草。这里李白以驺虞自比,表示不与奸人同流合污。

  接:搏斗。飞揉、

  雕虎:比喻凶险之人。

  焦原:传说春秋时莒国有一块约五十步方圆的大石,名叫焦原,下有百丈深渊,只有无畏的人才敢站上去。

  智者二句:智者可忍一时之屈,而愚者只知一味骄横。世俗人看不起我。

  力排二句:李白用此典意在讽刺当时权相李林甫陷害韦坚、李邕、裴敦复等大臣。

  吴楚句: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诸侯王起兵反汉。景帝派大将周亚夫领兵讨伐。周到河南见到剧孟(著名侠士),

  高兴地说:吴楚叛汉,却不用剧孟,注定要失败。

  咍尔:讥笑。

  张公:指西晋张华。

  风云感会:即风云际会。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常以风云际会形容君臣相得,成就大业。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6)

——黄河原文赏析及翻译(五)份

  渡黄河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古诗简介

  《渡黄河》是南朝诗人范云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首四句先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再写河水汹猛,渡河十分艰险;中间四句写岸畔所见,先写乡村庭户空旷,田地荒芜,再写人走屋空,只见狐兔横行一片荒凉;末两句写内心的感慨、痛苦和愿望。这首诗笔力劲健,描写真实,又运用典故,寄寓了诗人澄清天下之志。

  翻译/译文

  黄河流水湍急而且浑浊,其盛大的水势不可阻挡。

  用桧木做成的桨,船夫也难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坚船方可胜任。

  空院落倒放着旧木头,荒地里留着旧土埂。

  这里不见行人的踪迹,所见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没。

  我要对黄河边上的老人说,这浊水相当澄清了。

  注释

  ⑴迅:疾速,急疾。

  ⑵汤汤(shāng):水势浩大貌。陵:超越,越过。

  ⑶桧(guì)楫:桧木做的桨。桧为坚硬木材,桧楫谓船桨极坚固。榜(bǎng):船桨。

  ⑷胜:胜任,担当。《诗经·卫风·竹竿》:“淇水溜漶,桧楫松舟。”

  ⑸空庭:犹空院,谓荒芜冷寂的`庭院。偃:倒伏。

  ⑹故塍(chéng):过去的田埂。

  ⑺兴:作,这里指狐兔奔跑。

  ⑻河上老:河上老:古时高士,即河上公,能预测未来。葛洪《神仙传》:“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

  ⑼何:何时。澄:清。传说黄河千年一清,河清则天下太*。

  创作背景

  黄河在北魏境内,时魏都在*城(今山西大同),故须渡河北上。是此诗当为作者永明十年(492年)出使北魏途中作。是作者为描写渡黄河前后的所见所感,以及表达自己渴望国家统一和拯救生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作。

  赏析/鉴赏

  这首诗前四句写渡河情况。“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起笔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水流迅猛而浑浊。“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这里说,连桧楫使用起来都好像力不胜任,松舟也只是勉强胜载,可见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险、困难。中四句写岸畔所见。“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庭户是空的,旧木横躺着,像要倒塌的样子;田地荒芜了,还可以看到往日的田埂畦垄。“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周围也看不到行人,只见狐兔横行。这里的村庄完全破败了,像《古诗·十五从军征》所写:“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就是作者眼中所见异族**统治下的情形。在这描写中见出作者伤感、同情、愤慨等心情。“狐兔”既以纪实,当兼喻异族统治者。由此回过头来看前面关于黄河的描写,似也有兴寄:那汹涌浑浊的河水,当影射北中国的沦丧、淆乱。南宋张元干曾将这两个比兴融在一起,写道:“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贺新郎》)以愤慨中原之陷入金人之手。最后两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这两句的意思明显是指澄清天下、拨乱反正。由于前面写有渡河情况,这两句出现就不显得生硬;又由于前面写有社会凋残、生民涂炭情况,这两句也就显得很有感情、很有力量了。这表现了作者渴望国家统一、拯救生民出洪荒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可交代一下,“河上老”或许用河上公的典故。葛洪《神仙传》谓河上公住在黄河之滨,能预卜未来。作者“寄言”于这种决疑释惑的人物,更能见出他渴望河清心情的急切。这里的用典是浑然无迹的。

  “渡黄河”这种题材在南朝诗歌中实属罕见。作者身临北境,写出了旅途的感触,从而流露了澄清天下之志。这在“江左沉酣求名者”(辛弃疾《贺新郎》)不复顾念中原块土的情形下,这诗的创作就显得很是难能可贵了。

  渡黄河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古诗简介

  《渡黄河》是南朝诗人范云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首四句先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再写河水汹猛,渡河十分艰险;中间四句写岸畔所见,先写乡村庭户空旷,田地荒芜,再写人走屋空,只见狐兔横行一片荒凉;末两句写内心的感慨、痛苦和愿望。这首诗笔力劲健,描写真实,又运用典故,寄寓了诗人澄清天下之志。

  翻译/译文

  黄河流水湍急而且浑浊,其盛大的水势不可阻挡。

  用桧木做成的桨,船夫也难以使用,松木造成的坚船方可胜任。

  空院落倒放着旧木头,荒地里留着旧土埂。

  这里不见行人的踪迹,所见的只有狐狸兔子的出没。

  我要对黄河边上的老人说,这浊水相当澄清了。

  注释

  ⑴迅:疾速,急疾。

  ⑵汤汤(shāng):水势浩大貌。陵:超越,越过。

  ⑶桧(guì)楫:桧木做的桨。桧为坚硬木材,桧楫谓船桨极坚固。榜(bǎng):船桨。

  ⑷胜:胜任,担当。《诗经·卫风·竹竿》:“淇水溜漶,桧楫松舟。”

  ⑸空庭:犹空院,谓荒芜冷寂的庭院。偃:倒伏。

  ⑹故塍(chéng):过去的田埂。

  ⑺兴:作,这里指狐兔奔跑。

  ⑻河上老:河上老:古时高士,即河上公,能预测未来。葛洪《神仙传》:“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字。汉文帝时,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帝读《老子经》颇好之……有所不解数事,时人莫能道之,闻时皆称河上公解《老子经》义旨,乃使赍所不决之事以问。”

  ⑼何:何时。澄:清。传说黄河千年一清,河清则天下太*。

  创作背景

  黄河在北魏境内,时魏都在*城(今山西大同),故须渡河北上。是此诗当为作者永明十年(492年)出使北魏途中作。是作者为描写渡黄河前后的所见所感,以及表达自己渴望国家统一和拯救生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作。

  赏析/鉴赏

  这首诗前四句写渡河情况。“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起笔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和特征:水流迅猛而浑浊。“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这里说,连桧楫使用起来都好像力不胜任,松舟也只是勉强胜载,可见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险、困难。中四句写岸畔所见。“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庭户是空的,旧木横躺着,像要倒塌的样子;田地荒芜了,还可以看到往日的田埂畦垄。“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周围也看不到行人,只见狐兔横行。这里的村庄完全破败了,像《古诗·十五从军征》所写:“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就是作者眼中所见异族**统治下的情形。在这描写中见出作者伤感、同情、愤慨等心情。“狐兔”既以纪实,当兼喻异族统治者。由此回过头来看前面关于黄河的描写,似也有兴寄:那汹涌浑浊的河水,当影射北中国的沦丧、淆乱。南宋张元干曾将这两个比兴融在一起,写道:“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贺新郎》)以愤慨中原之陷入金人之手。最后两句:“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这两句的意思明显是指澄清天下、拨乱反正。由于前面写有渡河情况,这两句出现就不显得生硬;又由于前面写有社会凋残、生民涂炭情况,这两句也就显得很有感情、很有力量了。这表现了作者渴望国家统一、拯救生民出洪荒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可交代一下,“河上老”或许用河上公的典故。葛洪《神仙传》谓河上公住在黄河之滨,能预卜未来。作者“寄言”于这种决疑释惑的人物,更能见出他渴望河清心情的急切。这里的用典是浑然无迹的.。

  “渡黄河”这种题材在南朝诗歌中实属罕见。作者身临北境,写出了旅途的感触,从而流露了澄清天下之志。这在“江左沉酣求名者”(辛弃疾《贺新郎》)不复顾念中原块土的情形下,这诗的创作就显得很是难能可贵了。

  古风其十一·黄河走东溟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古诗简介

  《古风·黄河走东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感叹时光流逝,人世苦短,年貌易改,言外有劝人惜时之意。

  翻译/译文

  浩荡黄河,滚滚东去,一刻也不停留,太阳东升西落,何时慢下过它的脚步?

  时光就如同这东去的黄河,西落的日头,匆匆忙忙地奔走

  我也不再年青,春花萧瑟,已经到了秋后,只有白发如霜撒满头

  人啊!怎么可比劲松?年年常绿,青春难以挽留。

  我欲乘飞龙而去,吸取日月的光华,让青春永放光彩!

  注释

  ⑴东溟:即东海。

  ⑵“逝川”句:喻失去的光阴。

  ⑶春容:少年之容。

  ⑷秋发:衰暮之发。

  ⑸云螭:云中之龙。螭,传说中的独角龙。

  ⑹“吸景”句:谓阻止太阳运行,即让时光停止。这里,吸与驻同义,都是阻止之义;景与光彩同义,都指日。

  赏析/鉴赏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一首。此诗当作于中晚年,白发已经比较多的时候,每当临镜的时候,都仿佛在提醒诗人抓紧时间,学道抑或学佛。其实回报社会是他永远不改的情怀,只是壮志不酬,悲愤满怀。

  前四句言时光易逝。首二句比兴。中四句言年貌易改。末二句突发奇想——阻挡日光前进。这是李白浪漫主义诗句的典型。

  原文: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唐代]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山夹着洛水,船顺水向东航行,东南方向洛山谷开阔,洛水与黄河相通。

  稀疏洛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洛河水中忽暗忽明。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7)

——横塘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

  版本一

  青玉案⑴

  凌波不过横塘路⑵,但目送、芳尘去⑶。锦瑟华年谁与度⑷?月桥花院⑸,琐窗朱户⑹,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⑺,彩笔新题断肠句⑻。试问闲情都几许⑼?一川烟草⑽,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⑾。[2]

  版本二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3]

  词语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因取以为调名。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⑵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⑶芳尘去:指美人已去。

  ⑷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锦瑟:饰有彩纹的瑟。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⑸月桥花院:一作“月台花榭”。月桥:像月亮似的小拱桥。花院:花木环绕的庭院。

  ⑹琐窗: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朱户:朱红的大门。

  ⑺飞:一作“碧”。冉冉:指云彩缓缓流动。蘅皋(hénggāo):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⑻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断肠句:伤感的诗句。

  ⑼试问:一说“若问”。闲愁:一说“闲情”。都几许:总计为多少。

  ⑽一川:遍地,一片。

  ⑾梅子黄时雨:江南一带初夏梅熟时多连绵之雨,俗称“梅雨”。《岁时广记》卷一引《东皋杂录》:“后唐人诗云:‘楝花开后风光好,梅子黄时雨意浓。’”[3][4]

  白话译文

  你步履轻盈却不肯来到横塘,依旧凝望目送你带走了芬芳。你与谁相伴共度这美好时光?月桥花屋朱门映着美丽花窗,只有春风才知你生活的地方。

  碧云飘飘的杜恒洲暮色茫茫,我用彩笔写下这伤心的诗行。如果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那一川烟雨笼罩的.青草,满城飞絮如同梅子黄时的雨。[5]

  作品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情深不断,相思难寄;下片写由情生愁,愁思纷纷。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可见这首词影响之大。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横塘,在苏州城外。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间。”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锦瑟年华谁与度?”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下句自问自答,用无限婉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又合实情。

  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下片则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飞云”一句,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彩笔”,这里用以代指美人才情高妙。那么,美人何以题写“断肠句”?于是有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试问”一句的好处还在一个“闲”字。“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清王闿运说:“一句一月,非一时也。”就是赞叹末句之妙。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因此,结合贺铸的生*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径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2][3][5]

  原文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翻译

  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满塘的水就绿了,

  但水上的石桥和水边的红塔旧色依然。

  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

  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注释

  南浦:泛指送别之处。

  赏析

  这首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横塘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风景宜人。

  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南浦,泛指送别友人的河边。一川;是为一片,遍地。朱塔;红色的宝塔。这两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来了,南浦*披上了绿装,大地焕然一新。只有石桥、朱塔,不管春夏秋冬,还是老样子。两依然,朋友乘春光而去,以后只有石桥、朱塔与诗人为伴。想到这诗人黯然神伤。

  后两句是离别之情。系;拴着。画船;油漆彩绘之船。在年年送客的横塘,今又有一条将要离去的画船,在蒙蒙细雨中拴在杨柳上,垂柳轻舟、雨中送客、依依惜别之情更使人伤怀。

  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

  淡烟微雨锁横塘,且看无风浪。一叶轻舟任飘荡,芰荷香,渔歌虽美休高唱。些儿晚凉,金沙滩上,多有睡鸳鸯。

  赏析

  古代诗文中的某些地名,如“横塘”、“南浦”、“西园”之类,不必强行断定其实处,已自有其特定的意境与风味。提起“横塘”,人们就会想到江南的水乡,波明水净,绿柳红荷,莲舟轻荡,少男少女们互唱着风情万种的吴歌。作者借此地名,不排除利用人们的联想,但他又限定了特别的氛围,即“淡烟微雨”。一个“锁”字,将横塘置于蒙蒙细雨的笼罩之中,同时也排除了“热闹”的加入,使水面成了作者的个人世界。

  “且看”二字用语*常,却颇具玩味,可以说,它与杜甫“且看欲尽花经眼”的“且看”有异曲同工之妙。“且看”就是那么随随便便、漫不经意地一看,显示出一种*常心。天空固然雨意不绝,湖面却也水波不兴。诗人用“且看”而不用“且喜”,正因为他荡舟的行意已决,“无风浪”,不过是适遇其便而已。顺理成章,就有了下句的“一叶轻舟任飘荡”。

  在闲适自在中,诗人一步步地揭示了横塘的美。先是“芰荷香”,荷花固不必说,提起芰香,我们就会想起《红楼梦》中香菱论菱香的那一段妙论:“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再是远远传来的一两声渔歌,渐*黄昏送来的轻微的晚任,在暮色中闪闪发亮的沙滩,还有在滩头并头酣眠的鸳鸯。

  “渔歌虽美休高唱”是承上启下之笔,它上承“芰荷香”,为烟雨迷茫、清香散溢的恬静水域增加出一种生活的“美”,又通过“休高唱”的折笔,引出了在沙滩晚任中享受着自然天趣的对对鸳鸯。“多有睡鸳鸯”五字,进一步渲染了横塘美景的.安恬,也表现出诗人觅求与珍护生活美的一片深情。

  这首小令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尤其是在“一叶轻舟任飘荡”之后,更是笔致细腻,调动了嗅觉、听觉、感觉、视觉的一切感受,真称得上是“美不胜收”。在景象的历历铺叙中,利用“渔歌虽美休高唱”的曲折,别开一番生面,增加了文意的起伏变化。

  全曲确如*和的天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作者隐微的寄托。诗人的隐意就表现在起首两句中。前面说过,诗人将“横塘”置于烟笼雨罩的特定环境下,是为了创造出“一叶轻舟任飘荡”的自在空间的需要。但细细深想下去,之所以水面上只剩下“一叶轻舟”,则正是因为作者具有不同尘俗的审美心理与生活方式。所以“淡烟微雨锁横塘,且看无风浪”两句,同唐人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句意一样,表现了一种超尘脱俗、不以物累的隐者的孤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细雨霏霏,像是轻烟笼罩着横塘,漫不经心的一看水面上风*浪静。我驾着一叶轻舟,任它自由飘荡;菱角和荷叶的清香阵阵扑面。水乡的渔歌虽然动听,此刻却担心它会破坏这静谧安闲的时刻。暮色渐渐降临,送来些许轻寒,放眼金沙滩畔,不时有一对对鸳鸯并头宿眠。

  注释

  横塘:江苏吴县西南地名,又南京秦淮河堤南也称横塘。诗词中常取作江南水乡旖旎的典型。

  芰(jì):菱。

  些儿:少许。

  原文: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译文

  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满塘的水就绿了,

  但水上的石桥和水边的红塔旧色依然。

  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

  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注释

  南浦:泛指送别之处。

  赏析:

  赏析

  这首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横塘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风景宜人。

  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南浦,泛指送别友人的河边。一川;是为一片,遍地。朱塔;红色的宝塔。这两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来了,南浦*披上了绿装,大地焕然一新。只有石桥、朱塔,不管春夏秋冬,还是老样子。两依然,朋友乘春光而去,以后只有石桥、朱塔与诗人为伴。想到这诗人黯然神伤。

  后两句是离别之情。系;拴着。画船;油漆彩绘之船。在年年送客的横塘,今又有一条将要离去的`画船,在蒙蒙细雨中拴在杨柳上,垂柳轻舟、雨中送客、依依惜别之情更使人伤怀。

  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

  淡烟微雨锁横塘,且看无风浪。一叶轻舟任飘荡,芰荷香,渔歌虽美休高唱。些儿晚凉,金沙滩上,多有睡鸳鸯。

  赏析

  古代诗文中的某些地名,如“横塘”、“南浦”、“西园”之类,不必强行断定其实处,已自有其特定的意境与风味。提起“横塘”,人们就会想到江南的水乡,波明水净,绿柳红荷,莲舟轻荡,少男少女们互唱着风情万种的吴歌。作者借此地名,不排除利用人们的联想,但他又限定了特别的`氛围,即“淡烟微雨”。一个“锁”字,将横塘置于蒙蒙细雨的笼罩之中,同时也排除了“热闹”的加入,使水面成了作者的个人世界。

  “且看”二字用语*常,却颇具玩味,可以说,它与杜甫“且看欲尽花经眼”的“且看”有异曲同工之妙。“且看”就是那么随随便便、漫不经意地一看,显示出一种*常心。天空固然雨意不绝,湖面却也水波不兴。诗人用“且看”而不用“且喜”,正因为他荡舟的行意已决,“无风浪”,不过是适遇其便而已。顺理成章,就有了下句的“一叶轻舟任飘荡”。

  在闲适自在中,诗人一步步地揭示了横塘的美。先是“芰荷香”,荷花固不必说,提起芰香,我们就会想起《红楼梦》中香菱论菱香的那一段妙论:“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再是远远传来的一两声渔歌,渐*黄昏送来的轻微的晚任,在暮色中闪闪发亮的沙滩,还有在滩头并头酣眠的鸳鸯。


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扩展8)

——黄河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5份

  原文: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翻译

  我放船于万里黄河,当年多么可笑,这道流水不知何以竟被看成是划分南北的界线!不用说,我*生做梦也没有梦到过这里,如今却真的来游历了。沿着官河摇曳着几株老柳,萧索的古道映照着一片残阳。风停了,可是波涛依旧汹涌不息。岸上的村民看见我们,该会惊讶地问:哪来的这些狂放客人,竟兴高采烈在河上泛舟呢!

  萧萧的落叶迎面飞来,河水卷着黄沙一起向远方流去,渐渐地远*再也看不见一个行人的踪影。衰败的野草一片凄迷,在秋气里绿得更深了,只有一只闲鸥企立在那里。高高的浊浪仿佛挟着天空一起浮动,蜿蜒的山岭好像招呼着云朵奔腾而去。入夜之后,璀璨的银河横亘天际。我们叩击着船舱引吭高歌。一曲方终,月亮升起来了,那样孤单凄白。

  注释

  壶中天:词牌名,即“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沈尧道:名钦,字尧道,号秋江。

  曾子敬:名遇,字子敬,又字心传。

  舲:有窗的小船。

  底事:何事,为什么,犹“为甚”。

  须信:须知。

  官河:官府组织开凿的人工河。

  野人:借指河边的土著居民。

  槎:筏也,即木排竹排。

  萧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水流沙共远:河水挟裹着黄沙流向远方。

  都无行迹:完全没有人迹。

  银浦:银汉,即天河也。

  扣舷歌:一边歌咏,一边叩击船帮以为节拍。

  断:歇,终了。

  创作背景

  据《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七年(1290),缮写金字《藏经》,凡糜金二千二百四十四两。”其时元世祖广征江南擅书者。张炎与沈尧道、曾子敬结伴赴元都写经。此词即作于此次北行途中。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古黄河的词,表现了古黄河雄壮而又苍凉的景象,描绘出一幅秋夜渡河的美丽图画,并借以抒写国家兴亡之情怀。意境壮阔,情感深沉。

  “扬舲万里”,乃化用《楚辞·涉江》“乘舲船予上沅兮”句意,一开头就流露出对万里征发的消极情绪。接着“笑当年”两句蕴含了一种“山河破碎”之感。昔人曾经感叹长江把南北隔开,作者在这里是借长江而言黄河,因为黄河的气派堪与长江相比。作者借“追昔”(六朝时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方)而“抚今”:当年的金(金亡后是蒙古)与南宋对峙,犹有南北并列之势,而今却连这种形势都不复存在了。因此作者选用了一个“笑”字。“笑”,本是喜悦的字眼,这里却是无可奈何的苦笑,表达了作者那种不可言状的复杂感情。这两句看似发问,实则却是“大局已定”“无力回天”的哀叹。

  “须信”两句开始接触“正题”。作者是生在江南锦绣之乡的贵公子,以前是做梦都梦不到这块荒凉的地方,然而现实却偏偏迫使他长途跋涉至此,所以“游历”云云,乃是自欺欺人的遁词——世上不存在这种满怀凄凉的“游历”。作者和同行的沈尧道、曾子敬等人的心情并不相同,他们或许是想借此机会施展才能,企求得到提拔,而作者则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在心,所以虽然王命在身,不得不行,然而内心是苦闷的。因此面对着“中分南北”的古黄河,作者不由要发出痛楚的声音来。

  “老柳”三句写出了一个“南人”眼中的黄河面目:“老”“古”,极写其古老;“风定波犹直”,极写其水流之峻急,如昔人所谓“急湍甚箭”。这里是写实,也体现出词人心中的警动。

  “野人”两句,借言河边的土著居民带着诧异惊讶的语气向这群旅行者发问。“泛槎”原有一个典故,旧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人某年八月从海上乘浮槎竟误达天河。这儿以天河比黄河,这是借当地居民的惊讶来反衬此行的出乎常情之外以及路途跋涉的艰辛。

  上片主要写情,以情带出景;下片则主要写景,而以景带出情。过片“迎面”三句极写黄河气象之萧疏空阔,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之境相似,而“艰难苦恨”之情也就隐寓其中了。

  “衰草”两句,写出了时值深秋,北地早寒,放眼望去,一派衰草凄迷之状。这和“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南国秋光大异其趣。“唯有闲鸥独立”,既是写眼前实景(寥廓的河面上唯见孤鸥闲立),又暗露心中之意(茫茫世间只有沙鸥才是自由的,人却不能独立自主)。

  “浪挟”三句写黄河一带的壮阔气象,实是警策。当年苏轼曾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描绘长江的惊心动魄,而在这幅壮丽的画面上“推出”了周瑜这样雄姿英发、儒雅风流的人物;张炎此处也用苍凉悲壮的笔触写出了黄河的惊涛骇浪,却在这种意境中流露出自己迷惘的心绪。

  最后写到“扣舷”两句,作者激动的心情达到了“高潮”。他万感交集,百哀横生,禁不住敲击着船舷狂歌浩叹起来。而尾句“海蟾飞上孤白”,更是以海上飞月的下半夜奇绝光景来衬出自己孤寂难禁的痛苦心情。

  此词在写作上的“词风”问题颇受注意。本来,张炎是一个祖述周邦彦、姜白石词风的婉约派词人。然而,此时此地,他的遭遇和心情却发生了巨变。他在这里,写的是“渡(黄)河”,而不是“游(西)湖”,无论是写情写景,都带有古黄河那种苍劲寂寥的风味。所以,此词更似东坡、稼轩之词风,在张炎词中别具一格。

  水龙吟·过黄河

  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隆今昔。

  鼓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我欲乘槎,直穷银汉,问津深入。唤君*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

  注释

  昆仑:昆仑山,在今新疆。

  王:同“旺”。

  隆:盛。

  鼓:敲打船舷。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

  汗漫:广阔无边。

  绵邈:广泛无边、广远。

  乘槎:《荆楚岁时纪》载:“张华《博物志》云: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遇织女、牛郎之故事。

  鉴赏

  上片落笔先写黄河浊流波涛滚滚,向东流去,永无休止。从空间上写气势之大,从时间上写其存在之久。二者合璧构成动人心魄的自然景观。气魄宏大,雄浑恣肆,为全词定调。“经天亘地”六句,从黄河的源头昆仑写起,黄河从昆仑发轫,横亘于天地之间,狂飚巨浪,激越澎湃,轰鸣震天,六句写尽黄河声威。以下由写景转入人事,黄河流经中原,哺育中原,使中原旺气长存。黄河的声势象征了元朝的国势。当时正是元朝鼎盛时期,词人由黄河的壮阔而想到国家的强大,情景相融,不仅加深描写的力度,而且也符合特定的政治环境和人物心态。

  下片转向对“过黄河”的描写。黄河的气势,振奋了渡河人的心胸,因此在渡河时神采飞扬,慷慨激越,扣舷高歌,歌声“响凝空碧”,透出了词人内心蕴蓄的豪情。“壮游”三句抒写自己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下文还进一步写出他想像汉代张骞一样,乘槎追寻黄河源头,遨游银河,在壮游之中又融进浪漫成分,在浪漫想象的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抒写“过黄河”的激情豪兴。乘浮槎究河源,是对上片黄河源头的照应,上下一气,首尾照应,用“我欲”、“谁夸”领起,是词人主观意识的体现,总揽全文。全词把黄河雄壮的气势和自己的豪迈胸襟互相渗透,妙合无隙,风格雄浑闳肆,气势磅礴。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⑴浪淘沙(中秋阴雨,同显忠、椿年、谅之坐寺门作)诗词内容">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黄河万里沙诗词内容">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簸:掀翻,掀起。

  ⑸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⑹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天上来诗词内容">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2]

  ⑺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古风其十一·黄河走东溟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古诗简介

  《古风·黄河走东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此诗感叹时光流逝,人世苦短,年貌易改,言外有劝人惜时之意。

  翻译/译文

  浩荡黄河,滚滚东去,一刻也不停留,太阳东升西落,何时慢下过它的脚步?

  时光就如同这东去的黄河,西落的日头,匆匆忙忙地奔走

  我也不再年青,春花萧瑟,已经到了秋后,只有白发如霜撒满头

  人啊!怎么可比劲松?年年常绿,青春难以挽留。

  我欲乘飞龙而去,吸取日月的光华,让青春永放光彩!

  注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