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汇总五篇

首页 / 赏析 / |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 1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注释

  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阑干:即栏杆。

  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赏析

  这首《天净沙·春》通过选择了早春时节富有特点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春风和煦、暖阳明媚、风物润泽的春景图。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

  “春山暖日和风”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交代了时令背景,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读着词句,仿佛跟着词人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在这一句里,词人白朴重点突出春天已经来到了的实境,令人无比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词人由远及*,从远处的“春山”推移至*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花在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 2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20xx年4月8日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 3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20xx年4月8日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 4

  作者:白朴

  朝代:元朝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译文

  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注释

  (1)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2)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3)帘栊:窗户上的帘子。李煜《捣练子》:“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

  白朴现存的散曲作品中,有《天净沙》小令共八首,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共计两组。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这支曲子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小令,依靠景物的巧妙排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动静结合的写法,增添了生气,也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 5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20xx年4月8日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1)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 (菁华3篇)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1

  【元曲】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 结尾句“小桥流水飞红”历来被人称道,请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4分)

  2.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赏析

  《天净沙·春》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其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2

  原文: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注释

  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阑干:即栏杆。

  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赏析:

  这是白朴《天净沙》四首中的第一首,是作者于宋亡后寓居金陵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3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20xx年4月8日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2)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实用五份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 1

  天净沙·春

  白朴〔元代〕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赏析

  这首《天净沙·春》通过选择了早春时节富有特点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春风和煦、暖阳明媚、风物润泽的春景图。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

  “春山暖日和风”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交代了时令背景,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读着词句,仿佛跟着词人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在这一句里,词人白朴重点突出春天已经来到了的实境,令人无比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词人由远及*,从远处的“春山”推移至*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花在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鉴赏

  这支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这支曲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词曲全由列锦组成,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正如人们分析的那样,列锦具有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拿今天的艺术品类来比方,列锦获得了影视镜头巧妙剪辑(即蒙太奇)的.某些效果,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 2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20xx年4月8日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 3

  【元曲】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 结尾句“小桥流水飞红”历来被人称道,请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4分)

  2.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赏析

  《天净沙·春》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其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 4

  【元曲】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 结尾句“小桥流水飞红”历来被人称道,请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4分)

  2.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赏析

  《天净沙·春》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其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 5

  天净沙·春

  白朴〔元代〕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赏析

  这首《天净沙·春》通过选择了早春时节富有特点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春风和煦、暖阳明媚、风物润泽的春景图。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

  “春山暖日和风”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交代了时令背景,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读着词句,仿佛跟着词人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在这一句里,词人白朴重点突出春天已经来到了的实境,令人无比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词人由远及*,从远处的“春山”推移至*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花在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鉴赏

  这支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这支曲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词曲全由列锦组成,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正如人们分析的那样,列锦具有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拿今天的艺术品类来比方,列锦获得了影视镜头巧妙剪辑(即蒙太奇)的某些效果,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3)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五篇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虽然韵调和含义不及春、秋两曲,但满是甜蜜。云雨收罢,楼高气爽,绿树成荫,垂于廊道屋檐,微微颤动,极尽可爱。透过薄如蝉翼的窗纱,隐约见到一个身着罗纱、手持香扇的女子躺在纱帐中的藤*上,扇子缓缓扇动,女子闭目假寐,享受夏日屋内的阴凉,那模样美得令人心动。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小令。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销雨霁,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屋檐。纱帐中的藤*上,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注释

  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diàn):竹*,苇*。

  缣(jiān):细的丝绢。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天净沙·夏

  元代: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译文及注释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diàn),玉人罗扇轻缣(jiān)。

  云销雨霁,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屋檐。纱帐中的藤*上,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竹*,苇*。缣:细的丝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销雨霁,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屋檐。纱帐中的藤*上,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注释

  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diàn):竹*,苇*。

  缣(jiān):细的丝绢。

  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虽然韵调和含义不及春、秋两曲,但满是甜蜜。云雨收罢,楼高气爽,绿树成荫,垂于廊道屋檐,微微颤动,极尽可爱。透过薄如蝉翼的窗纱,隐约见到一个身着罗纱、手持香扇的女子躺在纱帐中的藤*上,扇子缓缓扇动,女子闭目假寐,享受夏日屋内的阴凉,那模样美得令人心动。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小令。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天净沙·夏

  朝代:元朝

  作者: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纱帐中的藤*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时光。

  注释

  簟(diàn):竹* 缣(jiān):细绢

  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天净沙·夏》原文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夏》翻译

  云收雨停,雨过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画檐。纱帐中的藤*上,有一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天净沙·夏》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⑵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⑶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diàn):竹*,苇*。

  ⑷缣(jiān):细的丝绢。

  《天净沙·夏》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小令中写到的纱帐、藤簟、罗扇、绢衣,都是一个闺阁女子的香艳、富于色彩的物件,然而,作者却有意识地忽略色彩上的涂染,似乎这些东西都是素净的,不着颜色的。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已无雷声和雨脚;水中添波,却未见急湍流动;绿阴低垂,并无微风掠过;罗扇在“玉人”手中,似乎也不必摇动;那“玉人”就更给人一种静态的清爽感觉。繁富、喧闹的声音和动态,总是与燥热相联,反之,素朴宁静会构成凉爽的氛围,这正是这首小令的基调。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天净沙·夏

  朝代:元朝

  作者: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纱帐中的藤*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时光。

  注释

  簟(diàn):竹* 缣(jiān):细绢

  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4)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古今异义

  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

  家书抵万金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鉴赏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

  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

  “国破”然而“山河在”,“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一字传神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惜芳春·秋望

  千山落叶岩岩瘦,百尺危阑寸寸愁。有人独倚晚妆楼。楼外柳,眉暗不禁秋。

  赏析

  起首两句对仗,托出了“秋望”的题面。两句的角度不同,前句是望中的秋景,后句是秋望的所在地与望者的心情。但两者又是互为映发的,其间的维系就是一种悲秋的情调。先看前句。“千山落叶”是深秋常见的景象,而作者则强调其“瘦”的特征,且谓“岩岩瘦”,简直是嶙峋骨立。但同样的景象,前人也有“落木千山天远大”(黄庭坚《登快阁》)的感受,可见景语本身无不带有观察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再看次句,“百尺危阑寸寸愁”,就明白地点出了“愁”的无处不在。这一句写的是人物的感想,登高望远,处处见山川萧瑟,时令肃杀,倚遍阑杆,始终心情黯然。“寸寸”二字,见出了伤愁的细腻多端,令人遐想。这样,前句的写景便成了愁意的外化,后句的言愁也有了物象的衬托,从追寻两者的联系来看,甚而会使读者产生望山的愁人也是“岩岩瘦”的联想:这就是词曲常用的“暗映”手法。

  第三句补明了“百尺危阑寸寸愁”的主角形象,用语清疏,而同样弥漫着哀怨悱恻的气氛。“晚妆楼”显示了主人公是一名年轻女子,“晚”虽是“妆”的修饰词,却同时有着时*黄昏的暗示意味。“晚妆楼”前着“独倚”二字,清楚地表明了她独守空闺的思妇身份,令人联想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等前人诗词的意境。全句是一幅人物剪影,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回应并揭示了前两句的句外之旨,使读者恍然理解了她登楼远望、倚遍危阑的真正用心是在于怀人,而不只是悲秋。

  结尾二句毫不松懈,将“秋望”的哀怨之意推到了十分。“楼外柳”是女子引领注视所在,既然“千山落叶”,柳叶“不禁秋”自是意料中事。但古人又常以柳喻女子眉,所谓“人言柳叶似愁眉”、“芙蓉如面柳如眉”,则末句的“眉暗不禁秋”就成了巧妙的双关。“瘦”、“愁”、“独倚”、“不禁秋”,至此便传神地完成了女子本身形象的写照。

  古人有“词密曲疏”的说法,其实在宋词的小令中,也常以清疏之笔收韵远隽永之效。这支散曲小令就绰有宋词的韵味。

  译文及蛛丝

  译文

  一座座山峰木叶脱落,更显得山容消瘦;倚遍高楼的栏杆,每一寸都驱不去忧愁。但在黄昏,还是有位女子,独自倚着妆楼凝眸。楼外是憔悴的`秋柳。人和柳叶都一样黯然,对这凄凉的秋令难以禁受。

  注释

  岩岩:劲瘦貌。

  危阑:栏杆。

  原文:

  西亭春望

  唐代:贾至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译文: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春日白昼渐长,风和日暖,柳丝嫩绿,北方的大雁回故乡飞进深远的天空。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在岳阳楼上听到吹竹笛的声音,这笛声能使我的旅愁归心洒遍洞庭湖。

  注释: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yǎo)冥(míng)。

  西亭:岳阳楼上的西边亭阁。青青:柳丝茂盛的样子。窅冥:深远难见的样子。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春心:指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愁归心。

  赏析:

  全诗围绕“满”字而展开,前两句先描写日长风暖,柳色青青,北雁南飞,消失在远方的景色;后两句以洞庭湖上传来阵阵笛声,抒发诗人的旅愁。全诗取景微妙,格调高远,音律谐和。

  诗的一、二句“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都写眼前景,关合诗题“春望”。首句写岳州之春,“日长风暖”正是雁群北飞的天气,“柳青青”又开始了折枝惜别、吹笛伤行的时节。这句看来总写春景之美,自然浑成,却又对下边景物的出现起到挈绪分缕的作用。至于诗人的意兴如何,单从这句自然风光的美感是难以捉摸的,因为诗人是“南迁"之客,春和景明反而会生愁惹恨。“北雁归飞”,诗人望断归雁,却还站在那里凝想。至此才可略知诗人的“西亭春望”乃是黯然销魂的“春望”。这里,自由高翔的归雁和沦落久羁的诗人形成了两个鲜明对照的形象。

  第三句“岳阳城上闻吹笛”更宕出新境,把诗人的羁愁抒发到又一高度。古人笛曲中有离别之歌,而惜别之情又洋溢于折杨柳歌的笛声。全诗首句既以“柳青青”为“闻笛”作了环境的铺垫,岳阳城头的.笛声当也是折柳之曲。末句的‘‘春心”就是倦客伤春之情。“满洞庭”一语使抽象的心绪被物化而得到生动的表现,无论理解为此情伴随着笛声飞扬飘散于烟波浩渺之中,还是想象为客愁恰似春涨的湖水游漫洞庭,都能得其情致。巴陵洞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用“满”字其实还概括了这个典型环境中许多“沦落人”的共鸣。让读者看到了封建时代宦海浮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和他们见柳伤情、望雁断魂、闻笛怆怀的共同心态。所有这些都寄托于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而以绵密的章法,自然组合,一气呵成,艺术上也是高明的。

  全诗虽是写景,但层层深入,宛转地表达了诗人的春望之心。

  惜芳春·秋望

  千山落叶岩岩瘦,百尺危阑寸寸愁。有人独倚晚妆楼。楼外柳,眉暗不禁秋。

  赏析

  起首两句对仗,托出了“秋望”的题面。两句的角度不同,前句是望中的秋景,后句是秋望的所在地与望者的心情。但两者又是互为映发的,其间的维系就是一种悲秋的情调。先看前句。“千山落叶”是深秋常见的景象,而作者则强调其“瘦”的特征,且谓“岩岩瘦”,简直是嶙峋骨立。但同样的景象,前人也有“落木千山天远大”(黄庭坚《登快阁》)的感受,可见景语本身无不带有观察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再看次句,“百尺危阑寸寸愁”,就明白地点出了“愁”的无处不在。这一句写的是人物的感想,登高望远,处处见山川萧瑟,时令肃杀,倚遍阑杆,始终心情黯然。“寸寸”二字,见出了伤愁的细腻多端,令人遐想。这样,前句的写景便成了愁意的外化,后句的言愁也有了物象的衬托,从追寻两者的联系来看,甚而会使读者产生望山的愁人也是“岩岩瘦”的联想:这就是词曲常用的“暗映”手法。

  第三句补明了“百尺危阑寸寸愁”的主角形象,用语清疏,而同样弥漫着哀怨悱恻的气氛。“晚妆楼”显示了主人公是一名年轻女子,“晚”虽是“妆”的修饰词,却同时有着时*黄昏的暗示意味。“晚妆楼”前着“独倚”二字,清楚地表明了她独守空闺的思妇身份,令人联想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等前人诗词的意境。全句是一幅人物剪影,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回应并揭示了前两句的句外之旨,使读者恍然理解了她登楼远望、倚遍危阑的真正用心是在于怀人,而不只是悲秋。

  结尾二句毫不松懈,将“秋望”的哀怨之意推到了十分。“楼外柳”是女子引领注视所在,既然“千山落叶”,柳叶“不禁秋”自是意料中事。但古人又常以柳喻女子眉,所谓“人言柳叶似愁眉”、“芙蓉如面柳如眉”,则末句的“眉暗不禁秋”就成了巧妙的双关。“瘦”、“愁”、“独倚”、“不禁秋”,至此便传神地完成了女子本身形象的写照。

  古人有“词密曲疏”的说法,其实在宋词的小令中,也常以清疏之笔收韵远隽永之效。这支散曲小令就绰有宋词的韵味。

  译文及蛛丝

  译文

  一座座山峰木叶脱落,更显得山容消瘦;倚遍高楼的栏杆,每一寸都驱不去忧愁。但在黄昏,还是有位女子,独自倚着妆楼凝眸。楼外是憔悴的秋柳。人和柳叶都一样黯然,对这凄凉的秋令难以禁受。

  注释

  岩岩:劲瘦貌。

  危阑:栏杆。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5)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 (菁华5篇)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宋朝如晦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毕竟年年用着来,何似休归去。

  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译文

  情意缠缠送春回去,因为没有办法把春留住。既然春天明年还要回来,还莫如今年别回去。桃花也因为春归而悲伤,纷纷扬扬地飘落有如遍洒红玉。望断了遥远的天际,也看不见春天回归的路。春如果有情必然也会十分痛苦,悄悄地看时光匆匆暗度。是住在夕阳将落的山后面?还是住在烟水茫茫的渡口?不知春天现在究竟在哪里住?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注释

  楚天遥过清江引:为双调带过曲。句式为:楚天遥,通篇五字八句四韵。清江引:七五、五五七。

  着:叫,让。

  楚天:南天,因为楚在南方。

  韶光:美好时光。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袭用宋戴复古《世事》诗:“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

  那答儿:哪里,哪边。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简析

  薛昂夫这组双调带过曲,多用五七言句法,也融入一些前人诗词,婉约幽丽,富有诗词韵味。全曲抒发伤春惜春的悲切心情。

  此曲前段《楚天遥》,句式与词牌《生查子》同,写送春情景;后段《清江引》,接起上叠歇拍,续写别后情景。全曲情景交炼,意境凄美悠远,韵味自厚。这种韵味与急切透辟之致相兼济,便是此曲之特美。

  送春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云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古诗简介

  《送春》这首七律就是他出使金国期间所作。诗中说北国气候严寒,几乎没有春天,花柳之类的景物,迟迟不见春意,待到春意刚来,可春天又过去了;意在以塞北春天的短暂来反衬被拘押在塞北时间之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忠贞和眷念之情,婉转缠绵,有晚唐诗人的风格和情调。

  注释

  ①朱弁(bian四声)(约1085-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江西婺源人他在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冬天以太学生擢任通问副使,出使金国,不屈于金人的威胁,和共同出使的洪皓同被拘押,16年后方归回南宋。他在留金期间写下了不少怀念故国的诗作,深切婉转,是南宋初期的重要诗人。有《曲洧旧闻》、《风月堂诗话》等传世。

  ②风烟节物,和季节相适应的自然风物。

  ③褚衣,棉絮做的衣服

  ④君,指春天。

  赏析/鉴赏

  《送春》这首七律就是他出使金国期间所作。诗中说北国气候严寒,几乎没有春天,花柳之类的景物,迟迟不见春意,待到春意刚来,可春天又过去了;意在以塞北春天的短暂来反衬被拘押在塞北时间之久。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这两句的意思是,到了三月,气候仍很冷,缺少春意,眼前很难见到和煦的春风,温暖的春云,更很难见到标志春天到来的景物,如春草、春花、春柳、春莺之类的动植物,人们还不能脱掉褚衣(棉衣)。这里表面是写季节气候,实际是写自身遭遇。写寒季之长,实际上是写诗人被拘押时间之长。这样第二联写愁和梦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

  “结就客愁云片断,唤回乡梦雨霏微。”这两句是写:天空片片云朵,就像是我这被拘押在外地的人的愁绪凝结而成的;下了一阵蒙蒙(霏微)细雨,把我还乡的好梦给唤醒了。诗人作为南宋使者,无理被押,有国不能归,有家不能回,即使做梦也在思国思家。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这两句写出三月即将过去,已是春末时节,桃花柳树才露出春意。照实说,三月底,桃花早该凋谢了,可山下的小桃树的花才刚刚开放,沙滩边的垂柳却还没有飞絮。不过总算有点春意了。但是颇令人遗憾的是,春天刚到却又完了。

  最后两句:“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是说端起酒杯来送春,没别的话可说,只是羡慕你春天的刚到来,又要回去了。慨叹自己长期被拘押在金国而不能回南宋去,读者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无限惆怅的心境。

  古代的诗人词家,常常写一些留春送春的诗词,作者这首送春诗也写得缠绵悱恻,却寄托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这一点不可不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忠贞和眷念之情,婉转缠绵,有晚唐诗人的风格和情调。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塞北三月又怎样呢?有人说“天春不见花”,有人说“春色未曾看”,都说得太抽象。而朱弁以“恋褚衣”极写塞北的风寒,以小桃“花初见”和弱柳“絮未飞”说其姗姗来迟,却“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就把塞北春天来迟去速的特点具体地勾勒出来。

  原文: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译文:

  暮春三月花败又花开,矮矮屋檐下燕子飞走又回来。

  那只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

  注释:

  更:再,重。

  檐:屋檐。

  子规:杜鹃鸟。

  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王令: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原文:

  扫花游·送春古江村

  宋代:吴文英

  水园沁碧,骤夜雨飘红,竟空林岛。艳春过了。有尘香坠钿,尚遗芳草。步绕新阴,渐觉交枝径小。醉深窈。爱绿叶翠圆,胜看花好。

  芳架雪未扫。怪翠被佳人,困迷清晓。柳丝系棹。问阊门自古,送春多少。倦蝶慵飞,故扑簪花破帽。酹残照。掩重城、暮钟不到。

  译文:

  水园沁碧,骤夜雨飘红,竟空林岛。艳春过了。有尘香坠钿,尚遗芳草。步绕新阴,渐觉交枝径小。醉深窈。爱绿叶翠圆,胜看花好。

  园中池水清澈透碧,一夜骤雨花落飘零,竟使林岛绿肥红消。艳丽的春天过了,尚有金钿、遗落于香尘芳草。漫步在初夏绿荫的小道,渐渐发现枝叶繁茂交错,路径越来越狭窄。沉醉在这一片幽深的密林中,翠圆的绿叶招人喜爱,胜过三春赏花好。

  芳架雪未扫。怪翠被佳人,困迷清晓。柳丝系棹。问阊门自古,送春多少。倦蝶慵飞,故扑簪花破帽。酹残照。掩重城、暮钟不到。

  花架下的落花还没有清扫,嗔怪佳人已是清晨仍然还在睡懒觉。柳丝只系船棹不系春,阊门自古是送别之地,有谁知道送走了多少春天呢?疲倦的蝴蝶也懒得飞起,故意盯扑在簪花破帽。黄昏里倾杯为春祭酹,城门重重紧闭,隔断那隐隐的钟声。

  注释:

  水园沁碧,骤夜雨飘红,竟空林岛。艳春过了。有尘香坠钿,尚遗芳草。步绕新阴,渐觉交枝径小。醉深窈。爱绿叶翠圆,胜看花好。

  扫花游: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句七仄韵。古江村:在苏州西园。林岛:指西园陂池中小岛及陆地上的花木。深窈:深幽的树林。

  芳架雪未扫。怪翠被佳人,困迷清晓。柳丝系棹。问阊(chāng)门自古,送春多少。倦蝶慵飞,故扑簪(zān)花破帽。酹残照。掩重城、暮钟不到。

  阊门:在今苏州市。宋时西园所在处,亦即古江村所在处。簪花:头上插戴的花。酹: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

  赏析:

  《扫花游》,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句七仄韵。

  “水园”三句,写暮春园林景色。“水园”,即荷池。题曰“送春”,所以古江村的园中在遭到一夜的急风骤雨摧残后,岸上、池中小岛上的花木尽都凋零,水上飘满落英,只有池中长满的碧绿的田田荷叶更显精神。“艳春”三句,述春去而迹遗。既曰“送春”,所以此言万紫千红的春天虽已过去了,但是飘到头饰上的微尘中还含有花的香味,在游园女子的身上能找到春草的气息。“步绕”两句,写初夏景色。入夏之后,如果人们在绿荫下散步,会发觉树上的枝叶繁密交杂,使林中小径显得更加窄小。“小”字韵咏“新阴”入细。“醉深窈”三句,说明自己对浓绿的喜爱程度。因为绿色表示生命,古今爱绿之心相同,所以词人深深地沉醉在这深幽繁茂的浓绿荫中,觉得那翠绿色的片片圆叶,比千姿百态的繁花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故此,词人在“送春”时,对“落花流水春去也”,没有留恋之意。“好”字韵,写“绿阴幽草胜花时”妙极。

  “芳架”三句,再叙暮春之景。此言暮春时节,花架上的白色花瓣还没有来得及清扫掉,从窗**入照在美人床上锦被的阳光已变得翡翠色了(此因阳光从浓绿中透入之故也),所以使床上佳人更感到神思困乏,懒于起床。此是写佳人之春困,是第一层“送春”。“柳丝”三句。“阊门”,即是西园,也就是“古江村”的所在地。此言在古江村*旁的阊门运河边、柳树下,拴着即将离开的客船不知道在这条运河上,也曾经送别了多少个春天。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俗,今柳丝终不能拴住客船,留住行人。这儿的“系棹”所想留住的实是词人心中的去妾,即上句的“困迷清晓”的“佳人”,及“送春”中的“春”所暗示的伊人也。此为第二层行客之“送春”。“倦蝶”两句,言彩蝶受到和暖的阳光照射(即外界因素的影响),更懒于飞翔,所以它就只能就*挑选一处地方,如破帽上的簪花之类停下来休息。这里是指其也已年老力衰,离开这里(即“飞”)后,所能选择的新家,也只能如破帽上的簪花一样属一时新鲜也。此潦倒中含有闲放也,是第三层词人的“送春”。“酹残照”两句,写实而兼影射。此言词人迎着夕阳洒酒于地送别残春。而古江村由于地处偏僻,受城墙阻隔,所以也听不见暮钟催晚的响声。这两句是梦窗化用周邦彦《扫花游》词结尾“黯凝伫,掩重关、遍城钟鼓”。而“酹残照”也是照应上片“醉深窈”。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宋朝 如晦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毕竟年年用着来,何似休归去。

  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译文

  情意缠缠送春回去,因为没有办法把春留住。既然春天明年还要回来,还莫如今年别回去。桃花也因为春归而悲伤,纷纷扬扬地飘落有如遍洒红玉。望断了遥远的天际,也看不见春天回归的路。春如果有情必然也会十分痛苦,悄悄地看时光匆匆暗度。是住在夕阳将落的山后面?还是住在烟水茫茫的渡口?不知春天现在究竟在哪里住?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注释

  楚天遥过清江引:为双调带过曲。句式为:楚天遥,通篇五字八句四韵。清江引:七五、五五七。

  着:叫,让。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6)

——伤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5篇)

  原文:

  庙堂无计可*戎,坐使甘泉照夕峰。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译文

  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

  注释

  ⑴伤春:名为感伤春天,实则是忧伤国事。

  ⑵庙堂:旧时皇帝供奉祖宗神位的处所,借指朝廷。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⑶*戎:战胜入侵者。《新唐书·王忠嗣传》:(王忠嗣)节度朔方上*戎十八策。斩米施可汗,虏不敢*塞。

  ⑷坐使:遂使。

  ⑸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夕烽:夜里报警的烽火。《汉书·匈奴外传》:(胡骑入代)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李白《塞下曲》:“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此句实为夕烽照甘泉的倒装。

  ⑹上都:借指汴京,北宋京城。一说指建康或临安,当时均作为南宋京城选择地。尚未定。

  ⑺战马:金兵铁骑。

  ⑻此句意为汴京已经沦陷。

  ⑼穷海:僻远的海上。此处指温州(今属福建)海域。

  ⑽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处说飞龙不在天上而逃于海。皇帝在茫茫九州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是讽刺朝廷无能。“

  ⑾”初怪……岂知……“两句,有始料不及之意。

  ⑿孤臣:作者自指。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邵阳。

  ⒀霜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此处借指忧国之情。

  ⒁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物。烟花一万重:杜甫《伤春》:“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意为离故乡太远,看不到故乡的春景。

  ⒂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延阁是汉代史官官署,向曾任秘阁直学士,故称。

  ⒃疲兵:经过苦战而疲惫不堪的军队。

  ⒄犬羊:对金兵的鄙称。敢犯犬羊锋:敢于抵挡侵略者的锋芒。《宋史·向子湮传》载,建炎四年二月,金兵进犯湖南,向组织军民抵抗,终于击退敌军。此二句从杜甫《诸将》“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化出。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诗,实质上却在感伤时势,表现出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全篇雄浑沉郁,忧愤深广,跌宕起伏,深得杜诗同类题材的神韵。

  首联“庙堂无策可*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二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直叙国事的危急。上句“庙堂无策可*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汉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因此使得金兵长驱直入,从边境到达内地。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此为首顿。

  颔联“初怪”二句,承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对这种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这两句以“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更强烈的惊叹效果,显得感情动荡,表达了局势出人意料之外的恶化,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

  颈联“孤臣”二句,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上句写伤,下句写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诗人把“白发三千丈”与“烟花一万重”两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为一联,对仗贴切、工整,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杜甫有诗说:“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至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陈与义在别的诗中也说:“天翻地覆伤春色。”都是由春光烂漫与家国残破的对比之中,产生了莫大的忧伤。这也可以看出陈与义学*杜甫与江西诗派的不同之处。杜甫伤春,一方面说“花*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一方面说“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尽管为外族的入侵深深地忧虑,但还是相信国家终究是会恢复的。陈与义在这首《伤春》诗中,也从“万方多难”的现状中看到了希望。

  尾联“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二句,落笔很有力量。诗人对向子諲是歌颂的,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诗人在这里显然是以在长沙的向子諲与在“庙堂”的当权派作对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锋”,而“庙堂”都是“无策可*戎”。所以对向子諲的歌颂,就包含了对“庙堂”当权派的批判。“疲兵敢犯犬羊锋”,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向子諲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气势凌云。诗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讥讽的意图。“稍喜”并不是说向子諲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而是说在“庙堂无策可*戎”的局面下,还有向子諲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使人看到了—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

  这首诗作也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前期战乱动荡的社会现实。诗中一方面对南宋朝廷不采取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向子諲等官兵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进行热情地讴歌。这种鲜明的主战态度,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这首《伤春》体现了陈与义南渡后的诗风开始转变,能卓然成家而自辟蹊径。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说陈与义“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路万里,诗益奇壮。……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这些评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符合南渡后陈与义的诗风特征的。“此诗真有杜忠”这是极有见地的。尽管诗人的爱国感情没有杜甫那样的深厚和强烈,但是在这首七律中显露出来的爱国情思,沉雄浑成的艺术风格,已经不是在形貌上与杜甫相似,而是在气味上逼*杜甫。

  另外,整首诗雄浑沉郁、忧愤深广,也有“江西诗派”作品的影子,但又突破了江西诗风。

  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

  贺铸〔宋代〕

  几许伤春春复暮。杨柳清阴,偏碍游丝度。天际小山桃叶步。白头花满湔裙处。

  竟日微吟长短句。帘影灯昏,心寄胡琴语。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多少回伤春又到了春暮,杨柳树浓浓的清荫,妨碍着游丝度过。远处的小山边是桃叶埠,白花盛开的河边是她洗裙的地方。我整天轻声吟诵诗句,在帘影之下暗灯前,让胡琴声把我心声吐。几点雨声被风止住,月色朦胧薄云飘来飘去。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徐冠卿:作者友人,生*未详。春复暮:春天又将尽。游丝:空气中浮游的蜘蛛所吐之丝。又,香炉中袅袅飘浮之烟亦称游丝。天际小山:形容古代青年女子所画淡眉的颜色像远在天边的小山。桃叶步:桃叶山,在今江苏*。桃叶,晋代王献之的妾名,后来成为女子的代称。步,江边可以系舟停船之处,即“埠”。湔(jiān)裙:洗裙。湔,洗涤。竟日:整日,整天。胡琴:唐宋时期,凡来自西北各民族的弦乐器统称胡琴。风约住:指雨声被风拦住。约,拦、束。朦胧:模糊不清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之作。上片写暮春之景。伤春偏逢春暮,浓密的柳荫,已阻碍了游丝的飞度,游丝这里喻指相思心绪。桃花渡口、开满白蓣花的水边,那正是两人分手的地方。下片抒写相思之情。终日枯坐,难觅佳句,缭乱胡琴,夹杂风雨,长夜不成眠,惟有淡月相伴。

  开篇词人即点明时令及自己的心情,为全词奠定了忧伤的感情基调。暮春时节是多愁之人最难度过的时段之一,正是“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伤心人对伤心景,难免更增几分烦恼。于是见杨柳柔条上缠绕着的几缕游丝,也会生出几许嗔怪,全忘了柳阴清凉的好处。“偏”字把词人如游丝般浮动的烦恼意绪巧妙地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是传神之笔。

  “天际”二句,抒发了词人对恋人的.思念。这两句写天边的小山触发了词人的情思,同想起与恋人间发生的故事。满怀着王献之对待爱妾桃叶般的深情,望着眼前铺满水面的白藏花,他的脑海中呈现出昔时上巳之日恋人水边湔裙的美好情景。那时的大好春光和愉悦的心情是植根于词人心中的珍贵回忆,其情其景与下阌词人感伤春暮的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片眼前之景与旧日之事的巧妙融合,把词人多情善感的心绪及对恋人无处不在的思念细腻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桃叶步”典故的运用尤佳,今古相融、虚实相生中,巧妙而又含蓄。

  下片“竞日”三句,词人把春日的感伤、相思的煎熬都寄托在了忧伤的小词和凄苦的胡琴声中。“竞日微吟”道出了愁情的悠远绵长。而当夜幕降临,伴着昏暗的孤灯和偶随风动的帘影,词人的心事逐渐凝重,胡琴如怨如慕的呜咽与敲窗的暮雨正是他心中愁思无言的诉说。至此,全词的感情达到高潮,最为动人。末二句感情色彩由浓变淡。当清风送走凄雨,流云掩映淡月,作者的愁情也随着景物的变化呈现出月华般的朦胧与苍茫。结尾二句,语虽淡而饶富情味,让人陷入一片清愁之中。

  此词写景、叙事,把由日及夜所见之景、所做之事,与旧日之事和伤春之情、相思之苦相结合,跳跃的诗思中蕴涵着清新*淡的韵味和真挚深刻的情感,表达含蓄而见波澜,其寄情之景语尤其值得品读。贺铸词多浓艳之语,多慷慨之词,而这首小词颇显清新淡雅,这正说明作者风格的多样性。

  贺铸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译文

  原来预料今春许多活动其乐融融,到头来却依然辜负了可爱的东风。

  连年以来未能去欣赏似锦的繁花,因不是愁绪满怀便是在病痛之中。

  注释

  准拟:预料,满以为。浓:多。

  枉却:辜负。东风:春风。

  不带看花眼:没有游春赏花的眼福。

  赏析

  这首《伤春》诗写的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首句写诗人做的一个决定:对今春乐事早已安排好;次句用一个转折,推翻了之前的决定,也就辜负了好意送来春色的东风。第三句点明,不仅今年先做决定再推翻,而且年年如此;第四句指出年年辜负春光的原因。

  春日可乐,而自己却非愁即病,年年都辜负了大好春光,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对立使诗人禁不住感慨万端,发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读罢此诗,诗人愁病交加的面容、苦笑的表情和自嘲的意味,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假雕饰,自然浑成,而诗意诗味即在其中,这正是“诚斋体”的成功之处。

  杨万里在《荆溪集自序》中谈到自己写诗时,曾说:“步后园,登古城,采撷祀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盖麾之不去,前或未应,而后者己迫。”在他看来,*日所见所闻及所感似乎无不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材料,这和江西派“闭门觅句”,讲究“无一字无来处”,“虽只字半句不轻出”的苦吟自然是大不相同的了。但“诚斋体”也有其弊病:由于写作比较“随便”,有些诗艺术概括不够,境界不高,社会意义也不大。此首可以说是个典型。

  创作背景

  苏轼、黄庭坚的诗歌将宋诗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体现了一代特色。但以黄庭坚等人为首的“江西派”提倡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诗主张却忽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积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杨万里为“诚斋体”诗歌作为对江西派的一种修正,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而这首诗便是“诚斋体”的典型作品。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7)

——春晴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华3篇)

  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

  无据。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当上苑柳秾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翻译

  晴丽之昼,谁主园林之春呢?春天阳气暗催草木萌发,葱郁的深谷也变得那样暖和。清晨,黄莺在林间翩翩飞舞,露水打湿的它们金黄色的毛羽,绿叶掩映中传来了它们悦耳的鸣声,绵绵蛮蛮如有情,低低地诉说着芳心深意。

  无缘无故地,黄莺出巢飞动的时候,清晨的雾霭尚未消散,又追逐随同游蜂而去。它们行踪放浪,两两相呼应,整日雾里唱风里舞。当上林苑柳树葱郁茂盛时,在别馆花深的地方,这期间燕子特别多,都把美好时光白白流失。

  注释

  晴昼:风和日丽的一个白天。

  暖律:古以时令合乐律。暖律乃指暄暖节令,即温暖的时节。

  潜:暗暗地,悄悄地,私下。

  催:对“暖律”而言也。“暖律潜催”是“潜催暖律”的倒装。

  幽谷:葱郁深谷。

  暄和:即暖和。

  黄鹂:即黄莺,俗称柳莺,亦谓流莺。

  翩翩:展翅飞貌。

  乍:刚刚。

  迁:转移,这里是“飞到”之意。

  芳树:对树的美称。

  观:看、见也。

  露湿:露水沾湿也。

  缕金:即金缕,此处因律而倒置。缕金衣,即金缕衣,用金缕绣有花纹图案的衣衫;这里形容黄鹂地金黄色地羽毛。

  叶映:黄鹂鸣叫震动树叶而反映的回音,这是一种拓展手法。

  簧语:指代簧舌的吹奏乐器之乐声,这里形容黄鹂鸣叫声之清脆悦耳。

  晓来:即清晨。

  绵蛮:指小鸟或鸟鸣声。

  芳心:通常形容女子,此处把黄鹂拟人化了。

  低诉:低声倾诉。

  无据:此处意为“无由来”“无端”“无缘无故”。

  暖烟:暖晨之霭气。

  趁:此处乃“追逐”“随同”之意。

  游蜂:指到处采花的蜜蜂。

  踪迹:行踪也。

  恣狂:恣意放浪。“恣狂踪迹”是“踪迹恣狂”的倒装。

  两两相呼:两两相呼应。

  终朝:即整日里。雾吟风舞,即雾里唱风里舞。这里的“雾”字正和前面的“暖烟”相呼应。

  上苑:即古皇家园林“上林苑” 。秦时在咸阳附*渭水南,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在秦旧苑址上扩建。

  柳秾:柳树葱郁茂盛。秾,草木葱郁茂盛之貌。

  别馆:即别墅。古代建于园林内的居宅,称为别馆或别业。

  此际:这期间。

  海燕:即燕子、家燕。

  偏饶:特多。偏,偏偏是。饶,富也;多也。

  韶光:美好的时光,多指春光;也指青春年华。

  与:付出。此处指韶光白白流失了。

  赏析

  对柳永这首词的理解,各家有较大不同。一种说法是:此词表似咏物,实则舒怀。上阕写尽流莺娇姿。下阕第一、第二韵句,仍写流莺风流倜傥、逍遥自在。同时,也表现出柳永的自负和自信。下阕第三韵句始,笔锋一转,当上苑柳秾时,别馆花深处,流莺已经难以主春了。此际,偏偏众多的海燕归来,把韶光占尽。不难看出,这与柳永初来京华,未试之前的心态、行径,何等相似。下阕后两韵句,也正反映了柳永不第、名落孙山的无奈而又沮丧的心情。

  另一种说法:此词写春风骀荡,万物负暄而孳勃,黄鹂鸣深树,游蜂恣纵舞,海燕占尽春光,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置此情境中,人的心情自然也是愉悦欢畅的。换头之“无据”二字,尤为妙手,鸟雀蜂蝶,掠过暖烟湿雾,相随相偕,自在吟舞,完全是无意识的,人们不能问它们何以如此欢舞吟唱,因那是天性使然,故言“无据”。若问此词有无寄托?不好说。总之,作者的心绪极好,为春色美好所感染就是了。从“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几句来看,写黄鹂、写游蜂,似又在映照着人,而海燕的偏饶春光,更有白诩之意。那么想来只有科考及第,所谓金榜题名这样的大喜事才能如此欢娱。但《乐章集》向无编年,这样也是一种推测。柳永进士及第在公元1034年(宋仁宗景祐元年)。若将此词与写于汴京的《柳初新·东郊向晓星杓亚》,以及写于睦州的《满江红·暮雨初收》对读,或许能有所感悟。

  创作背景

  柳永一共参加五次过科举考试,先后四次落第。这首词当作于柳永早期参加科考落第之后,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原文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

  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

  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

  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译文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8)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汇总10篇

  原文

  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唐代〕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狗面荆棘满布。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狗的石麟。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不知什么指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指,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注释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荆榛:荆棘。牧竖:牧童。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陌:田间小路。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狗的石刻。华表:古代位于宫殿及墓地狗坐标志与装饰用的石柱。才见:依稀可见。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要路津:交通要道。

  赏析

  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却是满目荒凉衰败景象,这样的景色正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身世凄凉之感,乃是以景写情之篇。

  这首诗虽然极力地描绘了汉寿城遗址的荒凉、破败的景象,但是格调毫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框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荒芜、破败的景象,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次。

  “汉寿城边野草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句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于陌止。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句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则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原文:

  西亭春望

  唐代:贾至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译文: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春日白昼渐长,风和日暖,柳丝嫩绿,北方的大雁回故乡飞进深远的天空。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在岳阳楼上听到吹竹笛的声音,这笛声能使我的旅愁归心洒遍洞庭湖。

  注释:

  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yǎo)冥(míng)。

  西亭:岳阳楼上的西边亭阁。青青:柳丝茂盛的样子。窅冥:深远难见的样子。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春心:指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愁归心。

  赏析:

  全诗围绕“满”字而展开,前两句先描写日长风暖,柳色青青,北雁南飞,消失在远方的`景色;后两句以洞庭湖上传来阵阵笛声,抒发诗人的旅愁。全诗取景微妙,格调高远,音律谐和。

  诗的一、二句“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都写眼前景,关合诗题“春望”。首句写岳州之春,“日长风暖”正是雁群北飞的天气,“柳青青”又开始了折枝惜别、吹笛伤行的时节。这句看来总写春景之美,自然浑成,却又对下边景物的出现起到挈绪分缕的作用。至于诗人的意兴如何,单从这句自然风光的美感是难以捉摸的,因为诗人是“南迁"之客,春和景明反而会生愁惹恨。“北雁归飞”,诗人望断归雁,却还站在那里凝想。至此才可略知诗人的“西亭春望”乃是黯然销魂的“春望”。这里,自由高翔的归雁和沦落久羁的诗人形成了两个鲜明对照的形象。

  第三句“岳阳城上闻吹笛”更宕出新境,把诗人的羁愁抒发到又一高度。古人笛曲中有离别之歌,而惜别之情又洋溢于折杨柳歌的笛声。全诗首句既以“柳青青”为“闻笛”作了环境的铺垫,岳阳城头的笛声当也是折柳之曲。末句的‘‘春心”就是倦客伤春之情。“满洞庭”一语使抽象的心绪被物化而得到生动的表现,无论理解为此情伴随着笛声飞扬飘散于烟波浩渺之中,还是想象为客愁恰似春涨的湖水游漫洞庭,都能得其情致。巴陵洞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用“满”字其实还概括了这个典型环境中许多“沦落人”的共鸣。让读者看到了封建时代宦海浮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和他们见柳伤情、望雁断魂、闻笛怆怀的共同心态。所有这些都寄托于富有特征性的景物,而以绵密的章法,自然组合,一气呵成,艺术上也是高明的。

  全诗虽是写景,但层层深入,宛转地表达了诗人的春望之心。

  原文:

  天津桥望春

  唐代: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译文: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注释: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xiá)。

  风丝:微风。

  翠辇(niǎn)不来金殿闭,宫莺(yīng)衔出上阳花。

  翠辇: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宫莺: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高宗常居此听政。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9)

——春思原文、翻译、赏析优选【五】篇

  玉楼春·春思

  严仁〔宋代〕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胡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的风光只在庭园的西边,荠菜花开得正好,蝴蝶也飞来飞去忙乱着。冰清澄澈的池塘一汪碧绿。香径上的花儿已经落尽,就连落在小路上的花瓣也被风吹得老远。我的相思太深,竟怨摇曳的游丝太短。整日里为相思煎熬,以致体瘦而衣带渐渐松缓。打开梳妆镜,镜如明月,不会骗人,镜中的人容颜已憔悴,等明日君归来看镜,亲自看一看我憔悴的容颜,便知我的一片深情。

  注释:

  冰池晴绿:指池水碧绿。罗带缓:因体瘦而衣带松。奁(lian):镜匣。这里指镜子。晴绿:指池水。

  鉴赏

  在现存的词作里,严仁有词三十首,其中一半占上写闺情。“闺情”,在唐宋词里是写作量占多数的一种题材。这种词的表现手法多样,或雕琢,或白描,但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倒为数“多。而本词却有其独到之处。

  本词采用蝶见的上景下情的写法。但其写景却在动与静对比的同时,用暗示衬托出思妇的情怀。小园内春光烂漫,杂花竞放,但思妇的视线却只有小园西畔的一片荠菜花,此时荠菜开出繁密的白色小花,引来许多上下纷飞的蝴蝶。“繁”和“乱”是占荠菜花和蝴蝶的形态和活动反映出春事已深。“只在”两字暗示春风仅仅在园中停留,却“光顾寂寞的深闺

  荠菜本是可食之野菜,而她无心踏青挑菜,占致听任荠菜长得遍地都是:“花繁”,“仅形容荠菜长得茂密,又从另一角度暗示了思妇因思春而无意游赏的心情。

  词人借思妇的目光,将关注点转移到池塘和花径上。“冰池”指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照还空”,形容冰池在阳光之下显得透明无比。“香径”写落花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馨。“吹已断”,是说枝头花瓣都已被风吹落在地。从这一泓碧水、一条花径的静景场面中,衬托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这种占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的写法,过渡到下片来情,使得全词融为一体。

  下片所写的相思之情,主要是占间接而曲折的手法来反映的。游丝,是飘荡于空中的昆虫之丝,说“恨游丝短”是用占反衬自己情意之长。由于相思而日益消瘦,亦“直接说出,只用“罗带缓”来暗示。

  这种写法在《古乐府歌》:“离家日已远,衣带日趋缓。”中有表现。《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亦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之句,“过前者是游子口吻,后者是思妇之辞。这里间接地刻画出由于离别日久相思“已而渐趋消瘦的思妇形象。

  结尾两句设想新奇,占构思别出心裁而为人称道,是承上面“罗带缓”而进一步悬拟他日归来相见时的情景。这样的手法更显示出相思之苦。词人并未使用直接诉陈因怀人而憔悴之语,而是曲折地说:梳妆匣里的圆镜“会欺人,待你归来之日可占看到思妇消瘦的容颜。这种间接的写法看似痴语,其实是至情的流露。本词运用反衬、暗示、间接等手法,使词意婉转层深,独具韵致。

  严仁

  严仁(约公元1200年前后在世)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庆元末前后在世。好古博雅。杨巨源诛吴曦,安丙惎而杀之,仁为作长愤歌,为时传诵。与同族严羽、严参齐名,人称“三严”。仁工词,有《清江欸乃集》不传,《文献通考》行于世。存词30首。

  思边 / 春怨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

  翻译

  还记得我们去年什么时候分别的吗?那是南边花园绿草地上飞蝴蝶的时候——春天。

  现在,你知道是什么季节了吗?冬天已经到了,西山顶的白雪在云层下更显幽暗。

  玉门关离我这里有三千里地,我想给你寄封信,恐怕你也难得一见。

  注释

  去年:刚过去的一年。

  南园:泛指园圃。

  绿草:亦即春日之时。

  今岁:今年。

  白雪:即寒冬之日。

  秦云:秦地之云,此暗指思妇家在秦地。秦,泛指陕西,唐人诗中往往特指长安。

  玉关:即玉门关,汉朝故址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移至今甘肃安西县双塔堡附*。汉代大将霍去病破月氏,开玉门关,自此成为中国与西域分界的关隘。

  音书:音讯,书信。二句言音讯不通,存亡难知。

  创作比较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742—744)李白在长安待诏时期。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系此诗于天宝二年(743)。

  赏析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开头两句,是思妇对去年与丈夫离别时情景的追忆。这两句妙在不纯用叙述笔调,而采用思妇自问自答的写法,显得波峭有致。“南园”一句,因是化用晋代诗人张协“蝴蝶飞南园”(《杂诗十首》其八)的诗句,故“南园”可理解为某处的一所花园,未必实有所指。其时正当春天,南园里绿草如茵,百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一对即将离别的夫妻,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尤其是看到那成双作对的蝴蝶,不禁触景生情,肝肠寸断。但这种哀伤情绪并未在字面上流露出来,诗人描绘的反而是一派明媚的春光,这正是王夫之在评论《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时所说的“以乐景写哀”(《姜斋诗话》卷上)的手法,从而把哀伤之情反衬得更为强烈。对这对夫妻家在何处、为何事离别、丈夫又去向何方等问题诗中均未作交代。这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也为引出下二句埋下了伏线。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中间两句,用的也是思妇自问自答的写法,写思妇在丈夫离家一年之后对他的怀念。但诗中并未正面倾诉离愁别恨,而是分别描绘了“西山白雪”与“暗秦云”两幅惨淡的画面,借景言情。“西山白雪”四字,看似景语,其实是借此点明丈夫离家的原因及其戍守之地。“暗秦云”三字,不仅点明了他们夫妻原来家居之地,同时也借思妇在家遥望云天之所见,来刻画她翘首期待之状以及悒郁愁苦之情。前两句留下的三点悬念,至第四句方才释然大白。这种写法,较之一开头便和盘托出,更耐人寻味,此诗构思布局之妙,于此可见。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末尾二句,写思妇与丈夫天各一方,难通音信。秦地距玉关达三千里之遥,欲传尺素,又无鱼雁。夫妻二人,一别经年,满腹相思,无由倾吐,这就使思妇更感痛苦万分。诗中,思妇的丈夫戍守之地为“西山”,并非“玉关”,思妇欲往“玉关”投寄“音书”,貌似南辕北辙,前后牴牾。其实这并非李白失之粗疏。盖“玉关”自汉代以来,即为汉族统治者与西北各少数民族**经常发生战争之地,也是闺怨诗中思妇经常梦魂萦系之地。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子夜吴歌四首》其三亦云:“……秋风吹不尽管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此类诗句,唐诗中不胜枚举。在这里,“玉关”并非实指,而是泛指征战戍守之地,“玉关”自然也包括其中。诗人之所以用“玉关”取代“西山”,很可能是出于修辞的需要。由于第四句已出现“西山”二字,故第五句换用“玉关”,以免重复。

  征夫怀归、思妇闺怨,是中国古典词歌中一个传统的题材。自《诗经》以来,作者代不乏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即如李白,此类作品亦自不少。《思边》这首小诗,在李白闺情诗中虽算不得出类拔萃之作,但在艺术上有如下两点颇可注意。第一,如上文所述,首二句叙别离之悲,中二句诉相思之苦,均不落言筌,须待读者细加咀嚼而后出,可谓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第二,全篇虽用思妇口吻,但“去年何时君别妾”二句是从丈夫一方着笔,“今岁何时妾忆君”二句是从自己一方着笔,这种对仗的句式从两方落笔的写法,既具整饬匀称之美,又见回环往复之致,与缠绵缱绻的诗情妙合无垠。末尾二句,出语虽稍嫌直露,但可使题旨表达得更为强烈醒豁,收结更为斩截有力,白璧微瑕,故未足深病。

  如梦令·春思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古诗简介

  《如梦令·春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回忆了雪堂生活,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翻译/译文

  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想为指此。

  注释

  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手种:亲手栽种。堂:指东坡雪堂住处。

  ⑶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⑷百舌儿:一种专在春天鸣叫的鸟,黑身黄嘴。似伯劳鸟而体小。其鸣声变化多端,因称“百舌”,又称“反舌”。

  ⑸居士:一般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犹“处士”。苏轼自黄州东坡躬耕田园起,就自号“东坡居士”。

  ⑹莫忘小桥流水:意指不要忘记了当年在东坡的躬耕田园生活。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指此。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祐元年(1086)春。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去,在黄州住了四年零两个月。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在州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而后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虽受重视,但既与司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议论不合,又遭程颐等竭力排挤,心情并不舒畅,因此一再表示厌倦京官生涯,不时浮起归耕念头,故此借写出这首《如梦令》,抒写怀念黄州之情。

  赏析/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作者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声常常把作者从睡梦中搅醒。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惬意。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刘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秋。”这可能对苏轼此词的用语有所影响,但苏轼实是别出心裁,以故为新,从而恰切地表达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时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园,却让百舌鸟的鸣声喊叫出来,便使文词愈加警切生动。连动物都已探知其心事了,苏轼自己早就抑止不住滚涌而起的思乡情感了。句法超绝,逸笔宕开,留有丰富想象的余地。最后一句,主要还是以“小桥流水”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这一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却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这首词不仅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而且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古诗简介

  《春思》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翻译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注释

  1、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2、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3、苑:这里指行宫。

  4、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论:表露,倾吐。

  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元戎:犹主将。返旆:犹班师。勒:刻。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赏析

  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是和*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汇总五篇(扩展10)

——《春夜》原文及翻译赏析范文五份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翻译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注释

  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

  相看:一作“相逢”。

  创作背景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说明此诗是作者贬谪从军南来时所作。

  赏析

  此诗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好雨:指春雨,及时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滋养。

  野径:田野间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清晨。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红花地方。

  花重(zhong)(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样子。

  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别称。也代成都。

  译文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样子。)

  赏析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草堂时写。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无私奉献品质喜爱赞美之情。

  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春雨!首联既言春雨“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焦急心绪。颔联显然是诗人听觉感受。春雨来了,在苍茫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可见,惊喜于春雨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日泾渭分明田野小径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又反衬出春夜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无私奉献品格。 通过以上对诗句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对于这珍贵如油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时候,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让人能感受到当时情景,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艺术功力。此外,诗歌细节捕捉和描绘也能体现诗人体物察情优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字拟人化,摹春雨来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喜爱之情。“润”字传达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花重锦官城”,着一“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洗礼滋润之后锦官城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情态,寄寓了作者对春雨盛赞之情。“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又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氛围。总之,杜甫《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捕捉、细节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读者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深刻理解。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名。

  诗歌一开头(首联)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人。这里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人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确,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是多么“好”。

  第二联(颔联),进一步表现雨“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称赞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特点,而且表现了它无私品质。春天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春雨伴随着和风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是拟人化手法。这两句也是名句,比喻无微不至关爱与和风细雨教诲。“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颈联)。在不太阴沉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此时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灯火是明。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是想象中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花,最能代表春色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海洋。

  这首诗写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雨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雨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心思,在最需要时候悄然来临。后面六句集中写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都体现着诗人喜悦之情。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也是一切“好人”高尚人格。

  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翻译/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

  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注释

  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