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春原文赏析实用五份

首页 / 赏析 / |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 1

  天净沙·春

  白朴〔元代〕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赏析

  这首《天净沙·春》通过选择了早春时节富有特点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春风和煦、暖阳明媚、风物润泽的春景图。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

  “春山暖日和风”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交代了时令背景,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读着词句,仿佛跟着词人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在这一句里,词人白朴重点突出春天已经来到了的实境,令人无比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词人由远及*,从远处的“春山”推移至*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花在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鉴赏

  这支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这支曲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词曲全由列锦组成,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正如人们分析的那样,列锦具有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拿今天的艺术品类来比方,列锦获得了影视镜头巧妙剪辑(即蒙太奇)的.某些效果,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 2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20xx年4月8日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 3

  【元曲】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 结尾句“小桥流水飞红”历来被人称道,请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4分)

  2.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赏析

  《天净沙·春》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其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 4

  【元曲】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 结尾句“小桥流水飞红”历来被人称道,请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4分)

  2.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赏析

  《天净沙·春》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其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 5

  天净沙·春

  白朴〔元代〕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赏析

  这首《天净沙·春》通过选择了早春时节富有特点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春风和煦、暖阳明媚、风物润泽的春景图。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

  “春山暖日和风”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交代了时令背景,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读着词句,仿佛跟着词人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在这一句里,词人白朴重点突出春天已经来到了的实境,令人无比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词人由远及*,从远处的“春山”推移至*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花在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鉴赏

  这支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这支曲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词曲全由列锦组成,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正如人们分析的那样,列锦具有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拿今天的艺术品类来比方,列锦获得了影视镜头巧妙剪辑(即蒙太奇)的某些效果,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实用五份扩展阅读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实用五份(扩展1)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 (菁华3篇)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1

  【元曲】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 结尾句“小桥流水飞红”历来被人称道,请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4分)

  2.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赏析

  《天净沙·春》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其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2

  原文: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注释

  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阑干:即栏杆。

  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赏析:

  这是白朴《天净沙》四首中的第一首,是作者于宋亡后寓居金陵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3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20xx年4月8日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实用五份(扩展2)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5份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天净沙·夏》原文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夏》翻译

  云收雨停,雨过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画檐。纱帐中的藤*上,有一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天净沙·夏》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⑵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⑶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diàn):竹*,苇*。

  ⑷缣(jiān):细的丝绢。

  《天净沙·夏》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小令中写到的纱帐、藤簟、罗扇、绢衣,都是一个闺阁女子的香艳、富于色彩的物件,然而,作者却有意识地忽略色彩上的涂染,似乎这些东西都是素净的,不着颜色的。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已无雷声和雨脚;水中添波,却未见急湍流动;绿阴低垂,并无微风掠过;罗扇在“玉人”手中,似乎也不必摇动;那“玉人”就更给人一种静态的清爽感觉。繁富、喧闹的声音和动态,总是与燥热相联,反之,素朴宁静会构成凉爽的氛围,这正是这首小令的基调。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天净沙·夏

  朝代:元代

  作者:白朴

  原文: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译文

  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纱帐中的藤*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时光。

  注释

  簟(diàn):竹* 缣(jiān):细绢

  鉴赏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3

  天净沙·夏

  朝代:元代

  作者:白朴

  原文: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译文

  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纱帐中的藤*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时光。

  注释

  簟(diàn):竹* 缣(jiān):细绢

  鉴赏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4

  原文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译文

  云销雨霁,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屋檐。纱帐中的藤*上,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注释

  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diàn):竹*,苇*。

  缣(jiān):细的丝绢。

  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虽然韵调和含义不及春、秋两曲,但满是甜蜜。云雨收罢,楼高气爽,绿树成荫,垂于廊道屋檐,微微颤动,极尽可爱。透过薄如蝉翼的窗纱,隐约见到一个身着罗纱、手持香扇的女子躺在纱帐中的藤*上,扇子缓缓扇动,女子闭目假寐,享受夏日屋内的阴凉,那模样美得令人心动。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小令。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5

  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虽然韵调和含义不及春、秋两曲,但满是甜蜜。云雨收罢,楼高气爽,绿树成荫,垂于廊道屋檐,微微颤动,极尽可爱。透过薄如蝉翼的窗纱,隐约见到一个身着罗纱、手持香扇的女子躺在纱帐中的藤*上,扇子缓缓扇动,女子闭目假寐,享受夏日屋内的阴凉,那模样美得令人心动。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小令。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销雨霁,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屋檐。纱帐中的藤*上,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注释

  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diàn):竹*,苇*。

  缣(jiān):细的丝绢。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实用五份(扩展3)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汇总五篇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 1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注释

  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阑干:即栏杆。

  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赏析

  这首《天净沙·春》通过选择了早春时节富有特点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春风和煦、暖阳明媚、风物润泽的春景图。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

  “春山暖日和风”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交代了时令背景,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读着词句,仿佛跟着词人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在这一句里,词人白朴重点突出春天已经来到了的实境,令人无比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词人由远及*,从远处的“春山”推移至*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花在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 2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20xx年4月8日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 3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20xx年4月8日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 4

  作者:白朴

  朝代:元朝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译文

  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注释

  (1)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2)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3)帘栊:窗户上的帘子。李煜《捣练子》:“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

  白朴现存的散曲作品中,有《天净沙》小令共八首,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共计两组。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这支曲子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小令,依靠景物的巧妙排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动静结合的写法,增添了生气,也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 5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20xx年4月8日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实用五份(扩展4)

——春夜原文、翻译、赏析 (菁华3篇)

  湘春夜月·*清明 宋朝 黄孝迈

  *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湘春夜月·*清明》译文

  临*清明时分,枝头上翠鸟的叫声婉转动人。只可惜这一片清歌,都给了寂寞的黄昏。想要对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轻薄,不懂得人的伤春之心。我独自漂泊在南国楚乡,满怀柔情别恨,有谁能给我一点儿温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为我哭泣,青山默默不语,一弯残月照在门前。旅舍门前,月色下的湘江朦胧迷茫,波光隐隐,倒映着天空朵朵浮云。时光漫长,人生短暂。请问苍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恋人见面?这情景真令人心酸,遍寻人间也找不到能够剪断这种愁绪的剪刀,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万绪剪断。

  《湘春夜月·*清明》注释

  湘春夜月:词牌名,是黄孝迈的自度曲。

  翠禽:翠鸟。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楼:即前文“楚乡旅宿”。

  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后词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种种”的意思。者,同“这”。

  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当时以锋利著称。

  《湘春夜月·*清明》赏析

  黄孝迈的词流传很少,但他的词的确写得“风度婉秀,真佳词也。”这是不首伤伤之词。词人通过对湘水之滨伤江月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惜伤不忍*的情愫。

  上片着重写伤伤,先从枝头的鸟声写起 ,点出“*清明”的节令。“香禽”,犹言香鸟,使指羽毛美丽的小鸟 ,“消魂”,是情为之动、神为之伤的`意思,给鸟声注入了人的思想感情。

  下文“可惜不片清歌,都付与黄昏”二句,是对“消魂”所作的说明 。"清歌”与“黄昏”所含的情绪本是相反的,前者引人愉悦,后者使人忧伤,相反相成,其结果是益增忧伤之感,故此二句表现为极其沉痛的感叹口吻。接下来,作者进不步采用了拟人手法,将具有感知的品格赋予了柳花,想对它低声倾诉自己的心事,转而又:“怕柳花轻薄,不解伤伤”。可见作者忧思之深重。“伤伤”二字,点出了作品主旨之所在。

  再下面,是作者自己感叹当时旅行在湘水之滨,独自投宿在旅舍时的孤寂心情。明明要写冷落,却偏用“温存”的字眼,再用“谁与”来作反诘,这种写法突现了不种炽烈追求的意愿。写到此处,已*过片,须得由伤伤向恨*过渡,故而“柔情*绪”四字的安排也就是相当巧妙而颇具匠心的了。

  这首词的下片更为精采。前几句,作者紧紧抓住“湘伤夜月”的景色特点,将深沉的离愁*恨熔铸进去,造成了动人的艺术效果:“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香玉楼前,惟是有、不波湘水,摇荡湘云。”这个境界是由众多形象构筑起来的不个整体,七宝楼台固不应拆碎,然而,倘求观察得细致,却无妨从局部着眼。

  “空樽夜泣”,表示心情的极度忧伤,是不个凝炼警策的句子,其造语则显得老辣,与姜夔《暗香》词里的“香樽易泣”相同。“青山不语”,山峰不会说话,而作者却好像认为它原是会说话的,只是此时此刻无话可说罢了,以这种方式描摹环境的幽静,其艺术效果则更为强烈。

  “残照当门”,意谓残月照在门前,门外唯见残月。残月象征离*,正是由于它的情调凄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等常见的例子,已经足以说明用残月抒写离*之情的艺术表现力了。

  “香玉楼”,即前文“楚乡旅宿”,“惟是有”,同义重叠,起着强调下文的作用,而它以“*去上”的声韵作为引出下文的铺垫,从而使“不波湘水,摇荡湘云”不句更富有诗意,显得更加突出。从“香玉楼”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不片朦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隐隐的波光,天空飘动着朵朵浮云,阵阵微风吹来,又将水天“摇荡”在不起了。然而这轻微的摇荡却不能打破“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的静寂,正像“蝉噪林逾静”那样,反倒更增强了这种静寂之感;同时,在静寂之中,“湘伤夜月”的景色更显得空灵深邃,它启迪着人们对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后几句,像上片点出“伤伤”不样,又将“恨*”的题旨点明了。“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天”是宇宙,“梦”是人生,“天长梦短”与吴文英在的“伤宽梦窄”(《莺啼序》)构思相同,富有哲学意味。如梦的人生既然短暂,离*的愁苦就更使人难耐,于是又自然地产生了不种急切的希望尽快地“重见桃根”。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相传为王献之所作,桃叶是他的妾名。后人经常用桃叶、桃根指代意中人。

  结句的“这次第”虽只是不个“点”,分量却是相当沉重的。愁绪扰人,自然产生剪除的意愿,这也是人们的共同心理。然而这首词中,合理的意愿却是用否定方式、喟叹的口吻表达出来的,因为“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遍寻人间也找不到能够剪断这种愁绪的剪刀。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作者:陈子昂

  朝代:南北朝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译文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注释

  [1]琴瑟:比喻友情。[2]长河:指银河。注解:首联采用对偶句形式,“青”与“绮”相对,都为绿色的意思。

  赏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湘春夜月·*清明 宋朝 黄孝迈

  *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湘春夜月·*清明》译文

  临*清明时分,枝头上翠鸟的叫声婉转动人。只可惜这一片清歌,都给了寂寞的黄昏。想要对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轻薄,不懂得人的伤春之心。我独自漂泊在南国楚乡,满怀柔情别恨,有谁能给我一点儿温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为我哭泣,青山默默不语,一弯残月照在门前。旅舍门前,月色下的湘江朦胧迷茫,波光隐隐,倒映着天空朵朵浮云。时光漫长,人生短暂。请问苍天,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恋人见面?这情景真令人心酸,遍寻人间也找不到能够剪断这种愁绪的剪刀,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万绪剪断。

  《湘春夜月·*清明》注释

  湘春夜月:词牌名,是黄孝迈的自度曲。

  翠禽:翠鸟。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楼:即前文“楚乡旅宿”。

  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后词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种种”的意思。者,同“这”。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实用五份(扩展5)

——春残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10份

  景为春时短,愁随别夜长。

  暂棋宁号隐,轻醉不成乡。

  风雨曾通夕,莓苔有众芳。

  落花如便去,楼上即河梁。

  翻译

  春天的时光总是短暂,离别的愁绪让这夜晚时光格外漫长。

  暂时下几盘棋只是聊解愁绪,不能像隐士们那般超脱,轻微的酒醉也不能说是进入了醉乡。

  暮春的风雨日夜不停,而不堪风雨摧残的春花,也迅速凋零,全都散落在苍绿的莓苔之上。

  花落了春天也将随之而去,那么这楼上就是送春归去的地方。

  注释

  暂棋宁号隐:用典出自《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以围棋坐隐。”

  轻醉不成乡:化用典故,《新唐书·王绩传》:“绩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

  河梁:桥。也借指送别之地。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尽时的惋惜和不忍作别情感。伤春伤别本是唐诗的主题之一,以之寄寓一种人生的思绪,如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或对生命惆怅的一种排遣。所以这种诗中大都笼着感伤情调,这首诗也不例外。

  诗的起句告诉我们春天的日子很短。句中的景即为“影”,可解释为“日影”、“光影”。春天的日子短,也就是说春天很容易过去,美丽的春光很容易消逝,这自然而然很易引起人们一种惆怅的情怀。这一句写景,那么下一句便是抒情了。作者说“愁随别夜长”,抒发了一种伤春与离别愁绪。上句“景短”,下句“愁长”,一景一情,相与对照,正好笼括了全诗的主题。我认为全诗的诗眼正在这一联当中,即那个“愁”字,正是愁的情绪贯穿了全诗的字字句句。

  颔联的两句都有典故。“暂棋宁号隐”用典出自《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以围棋坐隐。”王中郎把自己隐居在围棋之中,而诗人却不能,他说暂时下几盘棋不能称之为“坐隐”,只是聊解愁绪罢了,而终究不能像隐士们那样超脱,“轻醉不成乡”是亦化用典故,《新唐书·王绩传》:“绩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但诗人也不能像王绩那样完全沉入醉乡之中,他说:轻微的酒醉不能说是进入了“醉乡”,正表现了他难以完全摆脱的不宁心绪。

  颈联是纯粹的写景,也正承首联而来,具体地展示了春残的狼藉景象。“风雨曾通夕,莓苔有众芳”,意即暮春的风雨曾通宵达旦,而春花不堪风雨的摧残,凋零也就更快,全都散落在苍绿的莓苔之上。因春短而生愁绪的诗人面对这狼藉残红,痛惜花飞花谢,以至于彻夜难眠,心情之凝重可想而知。这两句也可称为流水对,其景物的联缀在于贯穿其中的内在逻辑,即下联的“莓苔有众芳”是因为上联的“风雨曾通夕”。

  尾联用拟人手法,是写诗人送春归去的情景。“落花如便去,楼上即河梁”,意思是花落了春天也将随之而去,那么这楼上就是送春归去的地方。末句也是用典,从苏武诗的“携手上河梁”一句变化而来。苏武在河梁送别友人,诗人在楼上送别春光,其地不同,而那种强烈的惜别之情却是一样真挚、深沉。所以,“愁”仍是诗人的主要情怀,“愁”字仍为全诗的主线。

  我们可以来为此诗结构一幅意象画:在暮春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坐在小楼烛影中,桌上摆着围棋的残局,杯里还有剩酒,以醉遣愁的诗人想象着风雨中众芳零落的形状,在心中默默挥手与春作别。

  全诗感情细腻,体物深刻,用典颇多,风格正可用纤巧两字概括,从中可看出诗人诗学温李的痕迹,只不过他的文字比较朴素显豁,而李商隐却要隐晦深沉得多。由于李的才力高于唐,所以唐诗远比不上李诗的韵味和文采。《蔡宽夫诗》批评唐彦谦诗“格力卑弱,仅与罗隐相先后”,甚为得当。

  《石林诗话》云:“杨大年、刘子仪喜唱彦谦诗,以其用事精巧,对偶清切。黄鲁直诗体虽不类,然不以杨、刘为过也。”杨大年、刘子仪皆为“西昆”诗人,诗重李商隐,也喜唐彦谦的`“用事精巧,对偶清切”,而且黄庭坚也承认这一优点。这可以看出诗人在艺术形式上对*体诗的完善。这首五言律在对仗、用事及遣词造句上确实极为认真。诗中前三联皆为很工整的对句,可谓“对偶清切”;诗中还有“棋隐”、“醉乡”、“河梁”三处用典,而且不着痕迹,也可谓“用事精巧”了。

  原文: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注释:

  ⑴春残:春将尽。

  ⑵翠帏(wéi):绿色的帷帐。帷,四周相围而无顶的篷帐。

  ⑶独立:独自一人站立。

  ⑷微雨:小雨。

  ⑸寓目:观看,过目。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⑹断:断绝。

  ⑺“经年”句: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梦亦非,梦境也不同了。

  ⑻那堪向:怎能忍受。那,通“哪”。向,语气助词,无实义。

  ⑼夕:傍晚。

  ⑽萧飒(sà):萧条冷落;萧索。

  ⑾暮:傍晚。

  ⑿辉:光辉。

  翻译:

  又到了春天快要结束之时,这让人怎么走出翠绿的帷帐?

  人独自站在落花面前,小雨中燕子成双飞去。

  观看此景魂魄像要失去,经过很多年梦境也不一样了。

  怎么能够忍受如此愁苦的夜晚,蝉在凄凉萧索的夕阳下映出光辉。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唐末或五代时。作者与当时逸士廖融等为诗友,经常共同作诗。该诗即作于某个暮春。

  翁宏存诗仅三首,这首《春残》有绝妙佳句,流传于世。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不拘一格。一句中,以“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少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增强了语气,加强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对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分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一词,体现出不堪的情绪。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此时又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她不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为佳句。已是春残,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极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此刻,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正在消逝,欢娱难再,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一模一样。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暮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更不用说是心事重重、愁思郁闷的女子了。偏偏此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飞去飞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不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含蓄委婉,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颔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不失为精彩之笔。

  之后几联均写其院中所见所感,主要是说她如何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但与颔联相比,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淡。

  北宋词人晏几道名篇《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创造性地挪用了翁宏这两句诗,他写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是词中的精华所在,成了谭献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翻译

  春天快要过去了,为什么还是会怀念家乡。病中梳头,不快就像头发一样长。

  房梁上的燕子每天都在呢语。柔风一吹,满屋都是蔷薇花的香气。

  注释

  春残:暮春。

  何事:为什么?

  最:癸巳类稿作“发”。

  在:历朝名媛诗词作“伴”。

  梁燕语多:指栖于梁头的燕子不停地喃呢。

  细:轻柔。

  赏析

  此诗作年不详,从诗意看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写照。从题目《春残》、燕语、蔷薇等可以看出写作时间当在李清照南渡后的某年晚春时节。从苦思乡也可以看出当是李清照寄居于南方某地。那是一个晚春时节,寄居在外,当愁病中的李清照在思乡,落寂中写下这首诗。

  当暮春三月春光撩人的时分,一个客居异地、卧病床褥、心绪烦乱的女人,纵使梁间双燕呢呢喃喃唱着悦耳的歌儿,帘外鲜艳的蔷薇藉着微风送进阵阵的幽香,在她苦思乡的芳心里,匪特不以婉转的燕语为悦耳,馥郁的花香为怡情;反怪燕儿有意撒娇叫个不休,蔷薇故为招展放散芬芳,特意搅扰她的`苦恼烦闷心情似的。非但此也,就是个己的蓬松散乱的发髻,由于病中无力,梳整时也怪它太长了呢。象这样表现技术,岂是不懂女人心理的男子和学识不深的女人所能达到的。

  这首诗在李清照雅致、雄浑、怨愤三大类,属于前者。

  原文:

  谢池春·残寒销尽

  [宋代]李之仪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着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冬日的残寒散尽,小雨过去,已到了清明之后。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时候,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

  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杨柳。

  注释

  谢池春:词牌名。

  清明:清明节,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花径:花丛间的小径。

  风沼:风中的池沼。新皱:指池沼水面皱起的新的波纹。

  仍:连续。

  着人:让人感觉。

  频移带眼:皮带老是移孔,形容日渐消瘦。

  恁:这样,如此。

  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分付:交托。

  赏析:

  这首《谢池春》用通俗浅*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开头三句,点出节令,中间隔过四句之后,又说“正佳时,仍晚昼”,继续点出黄昏时分。这样,所谓“正佳时”的“佳”字,才算又着落,又根据。可见章法针脚之绵密。上片写景,以“花径敛余红”等四个五言句子为主体的。这四句,笔锋触及了构成春天景物的众多方面,又各用一个非常恰当的动词把它们紧密相联,点得活生,又声又色,又动又静。“飞絮沾襟袖”一句里,已经暗示了“人”的存,为过片处的“着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作一铺叙。着人,是“让人感觉到”的意思:“滋味”究竟是什么,却不能说得具体,只好用酒来比喻,而且又用“浓”来形容,用“真个”来强调,以诱读者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理解那种“滋味”,从而把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可以感悟。

  过片后的四个五言句,是这首词抒情部分的核心内容了。这四句写得深,写得细,它把“不见”和“相见”、“相见”和“相守”逐对比较。冠以“为问”二字,表明这还只是一种认识,一种追求,只能祈之于天、谋之于人,可是“天不老,人未偶”,仍然不得解决。“天不老”,本于李贺的名句“天若又情天亦老”,反过来说,天不老也就是天无情,不肯帮忙,于是“人未偶”,目前还处于离别相思的境地,实没又办法,只好“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分付,又交托之义。将相思别恨交付庭前垂柳,则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思索的余地,正所谓含蓄而隽永。

  鹧鸪天·一醉醒来春又残

  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

  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

  翻译

  昨夜里一番沉醉,今朝酒醒,又是春残时候,只见野棠梨上的宿雨,恰似离人的悲泪一样纵横。在悠扬的玉笙声里,孤鸾空自哀怨;罗幕中余香馥郁,去燕还没有归来。

  词人在帘下百无聊赖地吹笙,想念着远别的情人,心中充满了哀怨。既然已经知道欢聚易散,不如暂且在悠闲中度日吧,莫让离愁别恨损害了青春美好的容颜。可是,春寒料峭,长夜漫漫,西楼怅卧,谁共晨夕?

  注释

  残:将尽。

  泪阑干:眼泪纵横滴落的样子。

  玉笙:笙的美称。鸾,传说中的凤凰一类的鸟,在此指离鸾,孤鸾。古乐曲中有《孤鸾》曲,其曲哀怨,故说“鸾空怨”。

  鸳鸯锦:指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象征着男女的和合。

  西楼:是词人青年时欢会之地。

  赏析

  “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这一句流露出来的感伤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词人开篇写自己酒醉醒来,忽然发现春色已接*尾声了,海棠和梨花上面还残留着点点雨滴,好似眼泪一样。作者通过“一醉”引出醒来后所见,本来毫不相关的“酒醉”和“春残”被作者巧妙地联系起来,令人感觉他醉了很久,连节气的变化都已经忘记。作者在“春残”二字中间加了个“又”字,说明人对时光的荏苒毫无察觉。如晏几道词集自序中所写的那样:“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前一句写酒醒之后,满目尽是悲凉,仅仅剩下了春残的萧条。作者因自己酒醉而荒废了美好的春景感到自责。后一句以“海棠梨花”表春残,更有意境。古人将美人流泪喻为梨花带雨,作者运用此意,表达出内心的无限哀愁。

  “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在玉笙的曲子中,孤单的鸾鸟徒然哀怨,房中的帷幕依旧,却看不见那归巢的燕雀。“鸾鸟”也叫孤鸾,是指失去配偶的鸾鸟,这里也是作者的自喻。“燕未还”是指离别的恋人还未归还,作者通过这两句表达了深深的孤寂与凄情。

  “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红颜。”这三句从表面上看是作者对人生的看破:明明知道离别容易相聚难,那就暂且放松思绪给自己以空间,莫要让那分别的苦痛纠缠自己的心绪。但紧接着通过结尾两句就能发现,作者自己也知道这是在自欺欺人,内心真正的感情是无法掩盖的。

  “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这句中“鸳鸯锦”是指夫妻共用的被子,这里代指男女之间的爱情。“西楼”是指男女共同欢愉的居所。通过想象“鸳鸯锦”和“西楼”所代表的美好时光,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期待和思念:他依旧怀念当初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期待有人能陪自己度过漫漫长夜。

  创作背景

  北宋自神宗以后.无日不在内忧外患交侵之中。作者济世无路,救国无门,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徒增满心伤感之情。晏几道暮年遭遇,大似李后主亡国前的状况。于是词人便创作出了《小山词·鹧鸪天》,词作情调低徊,缠绵悱恻,沉郁悲凉。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翻译

  春天快要过去了,为什么还是会怀念家乡。病中梳头,不快就像头发一样长。

  房梁上的燕子每天都在呢语。柔风一吹,满屋都是蔷薇花的香气。

  注释

  春残:暮春。

  何事:为什么?

  最:癸巳类稿作“发”。

  在:历朝名媛诗词作“伴”。

  梁燕语多:指栖于梁头的'燕子不停地喃呢。

  细:轻柔。

  赏析

  此诗作年不详,从诗意看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写照。从题目《春残》、燕语、蔷薇等可以看出写作时间当在李清照南渡后的某年晚春时节。从苦思乡也可以看出当是李清照寄居于南方某地。那是一个晚春时节,寄居在外,当愁病中的李清照在思乡,落寂中写下这首诗。

  当暮春三月春光撩人的时分,一个客居异地、卧病床褥、心绪烦乱的女人,纵使梁间双燕呢呢喃喃唱着悦耳的歌儿,帘外鲜艳的蔷薇藉着微风送进阵阵的幽香,在她苦思乡的芳心里,匪特不以婉转的燕语为悦耳,馥郁的花香为怡情;反怪燕儿有意撒娇叫个不休,蔷薇故为招展放散芬芳,特意搅扰她的苦恼烦闷心情似的。非但此也,就是个己的蓬松散乱的发髻,由于病中无力,梳整时也怪它太长了呢。象这样表现技术,岂是不懂女人心理的男子和学识不深的女人所能达到的。

  这首诗在李清照雅致、雄浑、怨愤三大类,属于前者。

  原文:

  春残

  [五代]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又到了春天将尽时,这让人怎么走出翠绿的帷帐?

  独自一人站在落花前,细雨纷纷,燕子成双飞去。

  看到这一幕幕只觉得魂魄都将要失去,经过很多年梦境也不一样了。

  怎么能够忍受如此愁苦的傍晚,蝉在凄凉萧索的夕阳下映出光辉。

  注释

  春残:春将尽。

  翠帏(wéi):绿色的帷帐。帷,四周相围而无顶的篷帐。

  独立:独自一人站立。

  微雨:小雨。

  寓目:观看,过目。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断:断绝。

  “经年”句: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梦亦非,梦境也不同了。

  那堪向:怎能忍受。那,通“哪”。向,语气助词,无实义。

  夕:傍晚。

  萧飒(sà):萧条冷落;萧索。

  暮:傍晚。

  辉:光辉。

  赏析:

  该诗写女子春末怀人,反复抒写其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之情。诗中颔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成为千古名句。

  “又是春残也”句点题,不拘一格。一句中,以“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少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增强了语气,加强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对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分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一词,体现出不堪的情绪。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此时又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她不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为佳句。已是春残,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极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此刻,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正在消逝,欢娱难再,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一模一样。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暮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更不用说是心事重重、愁思郁闷的女子了。偏偏此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飞去飞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不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含蓄委婉,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颔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不失为精彩之笔。

  之后几联均写其院中所见所感,主要是说她如何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但与颔联相比,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淡。

  北宋词人晏几道名篇《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中,创造性地挪用了翁宏这两句诗,他写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是词中的精华所在,成了谭献誉为“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

  春残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翻译

  遥想当年,石镜山前,眼观落日;今日春尽之时,回首往事,不免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世道太*,壮士也就只能无功而老;归家的路依然漫长,乡国遥远,征人又怎能轻易返乡,想归家只有在梦中了。

  暮春时节苜蓿盛长,把往日开阔的官道也遮得颇为严实;芜菁花在田陇中开放,显得麦苗也有点稀稀疏疏。

  对游走各地做官的生涯已经产生厌倦之情,神情黯然消极颓废到如此程度,连自己也感到可笑;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记得当年那个英姿焕发携飞鹰乘醉打猎时的充满豪气的陆游形象?

  注释

  石镜山:在成都城内,上有蜀王妃的墓,墓边竖一石镜,故名。

  落晖: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依依:不忍离别的样子。

  时*:本意为时代升*,此处是反语,有讥讽朝廷之意,因为当时没有战争是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结果,并非真的太*。

  苜蓿:草名,又名金花菜,为马饲料的一种。

  官道:大马路。

  合:指草丛地里蔓延到路上分不开路和田地。

  芜菁:又名蔓菁,俗称大头菜,开黄花。

  麦畦:麦田。

  摧颓:因受挫折而颓唐。

  打围:即围猎。此句是怀念自己在汉中时的那段豪迈放纵的生活。

  赏析

  该诗创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春暮,时陆游五十二岁,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使司参议官,实际上是闲职。诗人面对春残日暮的景象,触景生情,遂发诸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首句所写,是诗人对往日情事的回亿。遥送落晖,当日就不免年*迟暮、修名不立之慨;此刻回首往事,更添时光流逝、年华老去之感。句法圆融而劲健。

  “时*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颔联承上“春残”、“回首”,抒写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作者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此时忽忽又已四年,功业无成,年已垂暮,因此有“壮士无功老”的感慨。宋金之间自从公元1164年隆兴和议以来,不再有大的战事,所谓“时*”,正是宋室用大量财物向金人乞求得来的苟安局面,其中包含着对南宋当权者不思振作的不满。既然无功空老,则不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无功”与“有梦”相对,情味凄然。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颈联富开写景,紧初“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暮春时节,正是苜蓿长得最盛的时候,故有“苗侵官道合”的景象。芜菁一称蔓菁,开黄花,实能食。司空图《独望》诗有“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之句,该诗“芜菁花入麦畦稀”化用司空诗意。两句所描绘的这幅暮春图景,一方面透出恬静和*的意致,另一方面又暗含某种寂寥的意绪。

  “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尾**收,归到“倦游”与“摧颓”。末句拈出昔日“飞鹰醉打围”的气概,似乎一扬;而冠以“谁记”,重重一抑。顿觉感慨横溢,满怀怆然。昔年的雄豪气概不过更增此时的摧颓意绪罢了。

  “春残”,在该诗里是触景增慨的契机;既是自然景象,又兼有人生的象征意味。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诗人把情、景、事,昔和今,自然与人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

  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

  翻译

  春天快要过去了,为什么还是会怀念家乡。病中梳头,不快就像头发一样长。

  房梁上的燕子每天都在呢语。柔风一吹,满屋都是蔷薇花的香气。

  注释

  春残:暮春。

  何事:为什么?

  最:癸巳类稿作“发”。

  在:历朝名媛诗词作“伴”。

  梁燕语多:指栖于梁头的燕子不停地喃呢。

  细:轻柔。

  赏析

  此诗作年不详,从诗意看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写照。从题目《春残》、燕语、蔷薇等可以看出写作时间当在李清照南渡后的某年晚春时节。从苦思乡也可以看出当是李清照寄居于南方某地。那是一个晚春时节,寄居在外,当愁病中的李清照在思乡,落寂中写下这首诗。

  当暮春三月春光撩人的时分,一个客居异地、卧病床褥、心绪烦乱的女人,纵使梁间双燕呢呢喃喃唱着悦耳的歌儿,帘外鲜艳的蔷薇藉着微风送进阵阵的幽香,在她苦思乡的芳心里,匪特不以婉转的燕语为悦耳,馥郁的花香为怡情;反怪燕儿有意撒娇叫个不休,蔷薇故为招展放散芬芳,特意搅扰她的苦恼烦闷心情似的。非但此也,就是个己的蓬松散乱的发髻,由于病中无力,梳整时也怪它太长了呢。象这样表现技术,岂是不懂女人心理的男子和学识不深的女人所能达到的`。

  这首诗在李清照雅致、雄浑、怨愤三大类,属于前者。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实用五份(扩展6)

——春词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优选【五】篇

  原文:

  春望词四首·其二

  唐代: 薛涛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译文: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采摘小草结成同心结,将它赠送给我相知相爱的心上人。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春愁伴着春光同我告别时,那不知我心事的子规鸟却哀鸣不歇。

  注释:

  揽(lǎn)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揽草:采草。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结同心:同心结。旧时用香辈或销带打成的连回文样式的结子用作男女相爱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中的“揽草结同心”是指用草编成同心结。将香草结成同心的样式,准备送给理想中的恋人,表现出怀春的感情。“将以遗知音”是指赠送给我相知相爱的情人。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用两典故:“同心结”和“子规鸟”来表示心中的情爱。同心结”典出《玉台新咏》梁武帝萧衍《有所思》:“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古人用来表示男女相爱的象征。

  【原文】: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释】: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韵译】:

  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

  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

  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赏析】: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层层叠叠,婉曲新颖。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原文:

  春望词四首·其一

  唐代:薛涛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译文: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花开的时候你不能和我一起欣赏,花落的时候你无法与我一起悲伤。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想要问我相思之情让人最为难耐的时间?那一定是在花开花谢的时候。

  注释: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欲问:想要问。

  赏析:

  这首诗写思妇渴望与久别丈夫相聚首的无限相思之情。

  思妇面对百花盛开的撩人春色,面对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景象,触景生情。“花开不同酵步翻赏”,而花无百日红,其花易衰,其色易逝,花开花落,最惹思妇青春易逝之哀怨,自然令人不胜低回与哀婉,自然使思妇联想到青春易逝,丈夫不在身边,辜负了青春年华,这让她怎能不思念远别的丈夫(或恋人),也就自然而然倾述出心中既怨又慕的伤春情怀。

  花开“同赏”,花落“同悲”,这是思妇与丈夫(恋人、情人)共同追求和向往的最理想的情爱境界。然而,事与愿违,却花开不能“同赏”,花落也不能“同悲”,这恐怕是夫妻之间的情爱的不幸与悲怆。有哪一对情人不希望“比翼双飞”,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朝夕相处,欢乐与共呢?即使在生活的长河里,碰见点风雨,有哪一对真正的情侣不能同舟共济呢?

  在共渡难关中的“同悲”,又何尝不是含有苦涩的爱的甜蜜呢?何况“苦中甜”,即诗中说的爱情生活中的“同悲”,这要比“同赏”更有其深刻的内涵。“同赏”与“同悲”共同构**生旅途中相知相爱、休戚相关、相濡以沫、相互依恋,这恐怕才是诗人在这首诗里要讲的爱情真谛!这恐怕是这首诗中所说的不能“同赏”,又不能“同悲”的巨大失望的惆怅和无限哀怨的幽恨所在!所以,郭炜《古今女诗选》称此诗:“不同悲胜不同赏’多多。”赵世杰《古今女史》说此诗:离恨绵绵。

  原文:

  春词二首

  唐代:常建

  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

  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

  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译文:

  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

  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

  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

  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

  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注释:

  菀(wǎn)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

  菀菀:茂盛。蒙蒙:原意为雨雪云雾迷茫的样子,此指杂花繁茂。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实用五份(扩展7)

——柳原文赏析实用五份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心绪,正在依依不舍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人最伤心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晨风和黎明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城**亭往往是古人送别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P《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赏析

  词上片写临别时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铺写,也为后两句“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就“念去去”二句内心独白。这里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当晚旅途中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完整性,形象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形成,有赖于意境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情景交融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境界,绘读者以强烈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千古名句。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赏析]

  柳中庸,名淡,中庸是其字。唐朝河东人。大历年间进士,与卢纶、李端为诗友。

  诗文大意是:年年驻防金河,现今又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心随同)万里黄河又绕过了边陲遥远的黑山。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写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肃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读来别具情韵。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柳永词作鉴赏

  这首《忆帝京》是柳永抒写离别相思的系列词作之一。这首词纯用口语白描来表现男女双方的内心感受,艺术表现手法新颖别致。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较有特色的一首。

  起句写初秋天气逐渐凉了。薄衾,是由于天气虽凉却还没有冷;从小枕看,词中人此时还拥衾独卧,于是乍觉别离滋味。乍觉,是初觉,刚觉,由于被某种事物触动,一下引起了感情的波澜。接下来作者将别离滋味作了具体的描述: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空床展转,夜不能寐;希望睡去,是由于梦中也许还可以解愁。默默地计算着更次,可是仍不能入睡,起床后,又躺下来。

  区区数笔把相思者床头展转腾挪,忽睡忽起,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了。毕竟不成眠,是对前两句含意的补充。毕竟两字有终于、到底、无论如何等意思。接着一夜长如岁一句巧妙地化用了《诗径。王风。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句意,但语句更为凝炼,感情更为深沉。这几句把别离滋味如话家常一样摊现开来,质朴无华的词句里,蕴含着炽烈的生活热情。

  词的下片转而写游子思归,表现了游子理智与感情发生冲突复杂的内心体验。也拟待、却回征辔,至此可以知道,这位薄衾小枕不成眠的人,离开他所爱的人没有多久,可能是早晨才分手,便为别离滋味所苦了。此刻当他无论如何都难遣离情的时候,心里不由得涌起另一个念头:唉,不如掉转马头回去吧。也拟待,这是万般无奈后的心理活动。可是,又争奈、已成行计意思是说,已经踏上征程,又怎么能再返回原地呢?归又归不得,行又不愿行,结果仍只好万种思量,多方开解,但出路自然找不到,便只能寂寞厌厌地,百无聊赖地过下去了。最后两句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包含着多么沉挚的感情:我对你一生一世也不会忘记,但看来事情只能如此,也只应如此,虽如此,却仍不能相见,那么必然是负你千行泪了。这一句恰到好处地总结了全词彼此相思的意脉,突出了以我为中心的怀人主旨。

  这首词细密而妥溜(刘熙载《艺概》),纯用口语,流畅自然,委婉曲折地表达抒情主人公之间的真挚情爱,思想和艺术都比较成熟。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àn,本义:设酒食送行) 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评解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刘熙载《艺概》)

  赏析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既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俗,尚欠文雅。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不详(2)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6)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7)知其如此,或(8)置酒而招之;造(9)饮辄(zhé)尽(10),期在必醉(11)。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12)。环堵萧然(13),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14),箪(dān)瓢(piáo)屡(lǚ)空(15),晏(yàn)如(16)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17)示己志。忘怀得失(18),以此自终(19)。

  赞(20)曰:黔娄(21)(qián 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22)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乎(23)?衔(xián)觞(shāng)赋(24),以乐(25)其志(26)。无怀氏(27).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

  注音

  嗜 shì 辄 zhé 吝 lìn 褐 hè 箪 dān 黔 qián 俦 chóu 赋 fù

  瓢 piáo 蔽bì 屡 lǚ 晏yàn 戚 qī 兹 zī 欤 yú 觞 shāng 汲 jí

  颇 pō

  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因此,就。以,把,用。为,作为。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甚,深入,过分。

  ⒌【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⒍【嗜】喜好。

  ⒎【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往,到。

  10.【辄(zhé)尽】就喝个尽兴。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2.【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15.【箪(dān)瓢(piáo)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安然 如:……的样子

  17.【颇】稍微,或“十分

  18.【忘怀】忘记。

  19.【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0.【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

  21.【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2.【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为,的意思

  23.【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4.【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 衔,含着

  25.【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26.【志】:心志。

  27.【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或葛天氏的时候的百姓吧?

  点评

  这篇传的写法很特别。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地方人。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这几句也和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也就不足为怪了。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

  扩展

  1.宅边有五柳树

  从“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 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并且有5棵。

  2.好读书

  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所以又写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

  3.性嗜酒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其二》),“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真乃“篇篇有酒”,其嗜酒之甚可以想见。

  4.箪瓢屡空

  这是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陶渊明亦常“箪瓢屡空”,如“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就是写他由于乏食不得不外出借贷的情况。

  5.黔(qián)娄

  战国时齐国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有言”,一本作“黔娄之妻有言”。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实用五份(扩展8)

——城南原文赏析实用五份

  原文:

  纳湖

  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东渚

  小山幽桂丛,岁暮霭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

  咏归桥

  绿涨*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

  船斋

  考盘虽在陆,�暄�水云深。正尔沧洲趣,难忘魏阙心。

  丽泽堂

  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

  兰涧

  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祗自知。

  书楼

  君家一编书,不自圯上得。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

  山斋

  藏书楼上头,读书楼下屋。怀哉千载心,俯仰数椽足。

  蒙轩

  先生湖海姿,蒙养今自�s。铭坐仰先贤,点画存彖系。

  石

  疏此竹下渠,漱彼涧中石。暮馆绕寒声,秋空动澄碧。

  卷云亭

  西山云气深,徙倚一舒 。浩荡忽搴开,为君展遐眺。

  柳堤

  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 风拂面凉。

  月榭

  月色三秋白,湖光四面*。与君凌倒景,上下极空明。

  濯清

  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尽2挥鑫藜�翁,深衷竟谁识?

  西屿

  朝吟东渚风,夕弄西屿月。人境谅非遥,湖山自幽绝。

  淙�b谷

  湖光湛不流,嵌窦亦潜注。倚杖忽琮�b,竹深无觅处。

  听雨舫

  彩舟停画桨,容与得欹眠。梦破蓬窗雨,寒声动一川。

  梅堤

  仙人冰雪姿,贞秀绝伦拟。驿使讵知闻,寻香问烟水。

  采菱舟

  湖*秋水碧,桂棹木兰舟。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

  南阜

  高丘复层观,何日去登临?一目长空尽,寒江列暮岑。

  诗词赏析:

  张�颍�又名乐斋,字敬夫,号南轩,谥号宣,闲居长沙时,尝于城南结屋读书,撮其二十景一一名之。又作《城南杂咏二十首》及实景图,寄与朱熹。此诗即朱熹逐题依韵和之,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全诗抒写景物,讴歌出尘脱俗的隐居生活,崇尚古人的高洁志向,并暗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意。语言晓畅清新,在意境上空灵超脱、闲暇萧散。何乔新《跋晦庵真迹》评此诗云:“其词浑厚和*,有盛唐风致,其字如孤松老柏,晋宋间以书名家未易及也。”《庚子销夏记》卷一《朱元晦城南二十咏墨迹》:“朱夫子和敬夫先生《城南二十咏》,字法俊逸,大有晋人风度,而诗之清远,亦非宋人所能及。”

  城南原文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诗词赏析: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城南》二首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战城南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古诗简介

  《战城南》是初唐诗人卢照邻的一首五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雁门关城南一场抗击匈奴的激烈的战斗场面,全诗表现了唐军同仇敌忾,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坚强决心。诗人也通过赞颂汉军将士讨伐匈奴的英勇顽强精神,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翻译/译文

  将军骑马出了紫塞长城,去与驻扎在乌贪的冒顿作战。

  两军在雁门关的北面发起了战争,我军与敌军在城南布下了阵势。

  战争一夜未停,战士们的雕弓发出的鸣声抑扬动听,铁骑的奔跑声到次日天亮还未断绝。

  战士们晚上浴血奋战,白天本应驻地休息,但他们并未停下来,只等作战胜利再好好地睡上一觉。

  注释

  1、战城南:汉乐府《铙歌》名,内容描写战争的伤亡景象。后人以此题作诗,亦多写战争。

  2、紫塞:泛言边塞。崔豹《古今注》卷上:“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

  3、冒顿(mò dú):即冒顿单于,秦末汉初匈奴的首领,此泛指敌酋。乌贪:汉西域国名,乌贪訾离国之省称。《汉书・西域传》下:“乌贪訾离国,王治于娄谷。”其境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借指敌人的根据地。

  4、笳喧:胡笳的弹奏声。笳:匈奴乐器,即胡笳。雁门:山名,亦关名,故址在今山西阳高县北,自古即为戍守重地。

  5、阵翼:战阵的两侧。龙城:此借指敌方的首府。

  6、雕弓:雕刻有花纹之弓,此代指携带雕弓的士兵。宛转:犹蜿蜒,队列行进曲折延伸的样子。

  7、铁骑:披挂铁甲的精锐骑兵。驿:马脚胫参有长毫之称。参�:检查马匹铠甲等。参,检验。对于该词组读音有两种看法,一说“cāndiàn”,另说“cāntán”。

  8、驻白日:用鲁阳挥戈退日典故。鲁阳,战国时楚之县公,传说他曾挥戈使太阳退回。《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弓而挥之,日为之退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于是二人继续战斗。

  9、为待:为的是等待,战方酣:战斗正激烈。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拟古诗,通过描写汉初与匈奴的边境战争,歌颂了当时边防将士浴血奋战,保卫疆土的功绩,反映了唐初对外战争的某些现实。

  诗的首联是严整的对句。“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指出交战的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背景。能征善战的单于冒顿,杀父自立,灭东胡,逐月支,征服丁零,侵入秦之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势力强盛。西汉初年,不时进一步南下侵扰,严重影响西汉王朝。这里以“冒顿”对“将军”,冒顿既已如此勇猛,那么“将军”自然也是身手不凡的。这里为下文的酣战作铺垫。“乌贪”与“紫塞”相对,说明是在异域的。“紫塞”是古代人们对长城的*惯称谓。紫色,象征着高贵、庄严,不可侵犯,正与乌相对。“乌”字后再加以“贪”字,更易使人产生鄙薄感。诗歌利用字词的形、义及色彩在人们心中的定势,巧妙地造成一种邪不压正的气势,既为下文作铺垫,又表现必胜的信心。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照应首句,指出“将军出紫塞”的原因。敌人如此猖狂,汉军自然要奋起抗敌。下句的“阵翼龙城南”也因此有了着落。不但正面迎击,还左右包围,两翼的战阵已达“龙城南”――直捣敌巢。足见汉军之强大,英勇抗击外敌的浩然正气充斥字里行间。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进一步描写抗敌将士的战斗生活。他们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飞矢跃马,追奔逐北。比起“枕戈待旦”,“夜抱玉鞍”这样的描写新颖而有气魄。“宛转”“参�”,既恰当地表现了前方将士紧张而又镇定自若的心情,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天净沙·春原文赏析实用五份(扩展9)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本五份

  玉楼春·春思

  朝代:宋朝

  作者: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胡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的风光只在庭园的西边,荠菜花开得正好,蝴蝶也飞来飞去忙乱着。冰清澄澈的池塘一汪碧绿。香径上的花儿已经落尽,就连落在小路上的花瓣也被风吹得老远。我的相思太深,竟怨摇曳的游丝太短。整日里为相思煎熬,以致体瘦而衣带渐渐松缓。打开梳妆镜,镜如明月,不会骗人,镜中的人容颜已憔悴,等明日君归来看镜,亲自看一看我憔悴的容颜,便知我的一片深情。

  注释

  冰池晴绿:指池水碧绿。

  罗带缓:因体瘦而衣带松。

  奁(lian):镜匣。这里指镜子。

  晴绿:指池水。

  赏析:

  在现存的词作里,严仁有词三十首,其中一半以上写闺情。“闺情”,在唐宋词里是写作量占多数的一种题材。这种词的表现手法多样,或雕琢,或白描,但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倒为数不多。而本词却有其独到之处。

  本词采用常见的上景下情的写法。但其写景却在动与静对比的同时,用暗示衬托出思妇的情怀。小园内春光烂漫,杂花竞放,但思妇的视线却只有小园西畔的一片荠菜花,此时荠菜开出繁密的白色小花,引来许多上下纷飞的蝴蝶。“繁”和“乱”是以荠菜花和蝴蝶的形态和活动反映出春事已深。“只在”两字暗示春风仅仅在园中停留,却不光顾寂寞的深闺

  荠菜本是可食之野菜,而她无心踏青挑菜,以致听任荠菜长得遍地都是:“花繁”,不仅形容荠菜长得茂密,又从另一角度暗示了思妇因思春而无意游赏的心情。

  词人借思妇的目光,将关注点转移到池塘和花径上。“冰池”指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照还空”,形容冰池在阳光之下显得透明无比。“香径”写落花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馨。“吹已断”,是说枝头花瓣都已被风吹落在地。从这一泓碧水、一条花径的静景场面中,衬托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这种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的写法,过渡到下片抒情,使得全词融为一体。

  下片所写的相思之情,主要是以间接而曲折的手法来反映的。游丝,是飘荡于空中的昆虫之丝,说“恨游丝短”是用以反衬自己情意之长。由于相思而日益消瘦,亦不直接说出,只用“罗带缓”来暗示。

  这种写法在《古乐府歌》:“离家日已远,衣带日趋缓。”中有表现。《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亦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之句,不过前者是游子口吻,后者是思妇之辞。这里间接地刻画出由于离别日久相思不已而渐趋消瘦的思妇形象。

  结尾两句设想新奇,以构思别出心裁而为人称道,是承上面“罗带缓”而进一步悬拟他日归来相见时的情景。这样的手法更显示出相思之苦。词人并未使用直接诉陈因怀人而憔悴之语,而是曲折地说:梳妆匣里的圆镜不会欺人,待你归来之日可以看到思妇消瘦的容颜。这种间接的写法看似痴语,其实是至情的流露。本词运用反衬、暗示、间接等手法,使词意婉转层深,独具韵致。

  原文

  李白〔唐代〕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译文

  燕地小草刚像丝绒一般柔软纤细,秦地的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了树枝。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日时,我早就因思念你而愁肠百结。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进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呢?

  注释

  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君:指征夫。

  怀归:想家。

  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罗帏:丝织的帘帐。

  赏析

  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的坚贞。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开头两句是说,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经叶翠枝绿。

  开头两句,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的*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在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素和丈夫的恩爱相处,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产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诗人巧妙的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和怀疑和眼前的真景结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情感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的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这是一般兴句不容易做到的。两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和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和含蓄美。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三、四句是说,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三、四两句直接承接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丈夫及春怀归,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注李白集曾加以评述道:“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这一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用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的所在。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末两句是说,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诗中的最后两句,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对行役屯戍未归的丈夫的殷殷思念之情。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是为了表达孤眠独宿的少妇对丈夫的思情。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的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古诗简介

  《春思》是唐代诗人皇甫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借闺妇抒写春怨,期望早日了结战事,征夫能功成名遂。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颈联写离恨,写春情。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全诗流露非战情绪,也是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

  翻译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

  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然独眠。

  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然山。

  注释

  1、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

  2、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

  3、苑:这里指行宫。

  4、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论:表露,倾吐。

  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元戎:犹主将。返旆:犹班师。勒:刻。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赏析

  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是和*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良辰美景,未必便能带来欢乐;温柔乡里,最易惹动离情。“家住秦城邻汉苑”,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

  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回文诗循环可读,无始无终,思妇的离恨也缠绵不尽,地久天长。“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上句一个“论”字。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不问别人而问元戎,因为他是军中主帅:你什么时候才能得胜班师,勒石而还?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是痛苦而深挚的,然而她也深明大义。她当然懂得,只有彻底战胜了敌人,才会有不光自己,同时也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离散家庭的重新团聚。就这样,诗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这首诗以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

  原文:

  春思

  宋代: 方岳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译文: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春风多么会忙忙碌碌啊!总是始终如一地陪伴着红花,陪伴着绿色的柳树。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你使大地回暖,供给了燕子做窝的泥土;又急急忙忙地吹开花朵,让蜜蜂采蜜,酿成甘露。刚刚吹来阴云下了一阵细雨,又将乌云送走,带来了晴朗的天气。

  注释: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多可:多么能够的意思。忙生:忙的样子。生,语助词,无意。

  与燕作泥蜂酿(niàng)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与:替,帮助。须:要。

  赏析:

  宋人的绝句,很喜欢用拟人化手法。诗人们想象自然及自然间的万物都像人一样具有感情,因而情不自禁地把自然当作人来看待,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这样写,把本来不具有生命的东西带上了人情味,觉得亲切,受到感动。方岳这首《春思》诗,采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

  用拟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诗格调清新,不用典实,通篇拟人,富于动感,体物入微,又很有韵致。

  诗咏春思,不是说自己对春天引发的种种思维感情,如伤春、惜春等;而是描述春天本身具有的情感。在具体吟咏时,又选择了春的代表———春风来表现,吟咏的主题,则定点在一个“忙”字上。第一句是说春风为什么忙,诗人分析说是因为春风“多可”。多所许可,心甘情愿地想去满足各种不同对象的要求,春风当然要“太忙”了。

  以下三句,具体写春风的忙碌。春天,诗人认为变化最大、得风气之先的是、最突出的莫过于红花、绿柳。于是诗写春风一直陪伴着花柳,全心全意地为花柳服务。这句是浑写,读者自然能够由此想象到,整个春天,花先抽叶,后结花蕊,然后绽开花苞,终于繁花怒放,一直到纷纷堕落;想到柳树从吐芽抽条,到万丝绿条随风乱舞,最终柳絮纷飞,绿阴浓密。这全过程,春风无所不在,一刻不停,这就是“太忙生”了。

  谈花说柳,当然不是孤立地,而是以之概括了春风对整个自然界中的植物所起的作用。后面两句,便一句写春风如何照拂鸟雀昆虫,一句写春风如何安排气候。诗写春风吹走了寒冷,使大地解冻,让燕子能衔泥筑巢,孵育下一代;又吹开了花朵,让蜜蜂酿出甜甜的蜜糖。它应付自然界的各种需要,刚安排了一阵小雨滋润大地,转而又安排晴天。这样全方位地写,更加突出春风的疲于奔命,诗人对春的歌颂,也就通过诗细微地表达了出来。

  春风本来是一个很蒙浑又很广泛的概念,方岳组织了各种意象,娓娓道来,体会精细,令人眼目一新。宋诗的纤巧与理趣,在这首诗中都得到了反映。

  春思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枊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古诗简介

  《春思》是南宋诗人方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用拟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诗格调清新,不用典实,通篇拟人,富于动感,体物入微,又很有韵致。

  翻译/译文

  春风啊,因了你过分的随和,致使你那么地忙碌;你始终如一地陪伴着红花,陪伴着绿色的柳树。你使大地回暖,供给了燕子做窝的泥土;又急急忙忙地吹开花朵,让蜜蜂采蜜,酿成甘露。你刚吹来一阵小雨滋润了万物;又匆匆放晴,让温暖的阳光照耀到各处。

  注释

  ⑴多可:多么能够的意思。

  ⑵忙生:忙的样子。生,语助词,无意。

  ⑶与:替,帮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