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

首页 / 生物教案 / | 2023-02-23 00:00:00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一、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重点和难点:

  1、学*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

  学生总结:

  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

  ③观察越细致越接*真实;

  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

  ①有明确的目的;

  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1.结构2.基因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分析染色体的作用。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

  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的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未亲眼见过,会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却是先产生孢子,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起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

  结合复*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

  2.关于“铁线蕨”形态结构和生活*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②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③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

  ④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⑤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⑥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⑦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①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可事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②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观察,当学生答出: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长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观察原叶体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卵**后,形成**卵,由**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强调**作用离不开水)

  4.其他的蕨类植物: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结合最后一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板书设计】

  第三节蕨类植物

  一、铁线蕨

  1.生活*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殖:

  二、其他蕨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茎和叶,有输导组织和较发达机械组织,较高大。

  2.**离不开水,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蕨类植物经济意义

  可食;药用;观赏;绿肥;饲料;

  古代蕨类植物→煤。

  小资料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时,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如果管理得当,15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钱铁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端靠*“心尖”是丛生的须状假根。假根基部附*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器,靠*“心脏”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器里的**游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卵。**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蕨。

  附:培养铁线蕨原叶体还可使用培养基。

  具体做法如下:称取硫酸钙0.25克、磷酸钙0.25克、硫酸镁0.25克、氯化钠0.08克、硝酸钾0.07克、氯化铁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加8克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倒入培养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板。把纸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纸上,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盖上盖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在15℃以上的室温条件下,孢子能正常萌发成绿色的原叶体。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整个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刚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范围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周围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成*面的结构。教师可以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说明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经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很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淆。教师可以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观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确实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准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引言的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讲课与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比先讲课后实验的传统教法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本节课可以这样开始:

  首先,教师取出一瓶装有丰富有机质的河水给学生看。然后,请学生从中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下观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用显微投影仪与学生一起制作一张临时装片,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显微镜下能看到什么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还有动物。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里看到的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叫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分布很广,有自由生活的种类(海水、淡水、空气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种类。它的体内有些特化的结构,用来维持它的生命和延续后代。下面我们以原生动物中的代表——草履虫为例,来研究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

  2.关于草履虫的形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试管中有一定浓度的草履虫培养液。使学生对草履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些个体微小、能够移动的小白点就是草履虫,它们喜欢聚集在培养液的上方。它的形态结构特点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让学生从培养液的上方取一滴液体,制成临时装片。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为了避免草履虫在视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么办法阻止它。为什么要把少许棉花纤维放在滴有培养液的载玻片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观察装片的同时,可以播放草履虫形态的录像片,以帮助学生准确制片和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可以请学生把草履虫的形态画在黑板上。

  第三,教师可以对草履虫名字的.由来,做补充说明;也可以用草履虫的模型进一步定位草履虫的形态或在黑板上对学生画出的形态进行修改,以备讲结构时用。

  3.关于草履虫的结构的教学,可以紧接形态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问学生:草履虫的身体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它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证明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结合挂图或自画板图带领学生把草履虫的结构弄清楚。还可以给学生放录像,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全身布满纤毛,身体一侧有口沟,其旋转运动的特点以及在布满棉花纤维的水中钻来钻去的样子。此外,还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身体内的食物泡、伸缩泡、细胞核等结构。

  讲结构时,应有意识地提示学生:①草履虫的原始特点。②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4.关于草履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可以与植物对比地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样获取营养的?草履虫又是怎样获取营养的呢?由此来启发学生理解:自养与异养的概念以及草履虫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并明确给出排遣的概念。

  关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动路线,教师可画板图说明,并请学生用高倍镜观察一个草履虫体内食物泡的移动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样?哪儿的最大,哪儿的最小?为什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放录像说明,特别是排遗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履虫的消化方式是细胞内消化。

  关于草履虫的呼吸,教师可以借助板图说明:草履虫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整个身体表膜进行的。草履虫通过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到细胞质中。进入细胞质中的氧气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气在草履虫体内也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动力。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废物,可以从体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余的水一起借伸缩泡排出。

  关于草履虫的排泄,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位于草履虫身体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缩泡的运动情况,然后提问:①收集管与伸缩泡的关系如何,运动特点怎样?②前后二个伸缩泡的伸缩特点是什么?这样伸缩的好处是什么?③伸缩泡中的废物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④什么叫排泄?它与排遣的区别是什么?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在黑板上小结草履虫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过程:

  通过上述小结,可以使学生把草履虫的几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掌握。最后,提出: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怎样反应?这是下节课讨论的问题。

  三、第二课时

  1.引言的设计:

  第二课时开始,教师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请学生回忆第一课时所观察和学*到的内容及知识。请学生回答:①草履虫的形态,前端和后端的区别?②内部各部分结构名称?③草履虫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①草履虫在结构和生理上,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除了在形态、结构、生理上与植物有所不同外,还表现在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上与植物也不相同。怎样观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呢?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些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例如:什么叫应激性?清水对草履虫有没有刺激?草履虫对清水和盐粒的刺激是怎样反应的?植物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动、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应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师要重申:①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有反应,这种反应叫应激性。②动物的应激性能够使它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要比植物灵敏得多(可以举例)。④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是通过表膜上特定的结构感应的。

  3.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把讨论的结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书:

  4.关于草履虫的生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看清草履虫进行无性生殖的过程;也可以用挂图或教师自画板图进行说明。

  草履虫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分裂生殖。需要说明几点:①草履虫的分裂生殖是横二分裂。②分裂时,细胞内的大小核先拉长再断裂,然后从草履虫身体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断成二个。③在新个体中除各有一个大核和小核外,还保留母体中的一个伸缩泡,并再形成一个新的伸缩泡。④在适宜的条件下,草履虫一般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一次分裂。

  5.关于原生动物的种类和特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讲完草履虫的生理,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的种类大约有二十多种,我们实验用的草履虫只是其中的一种,叫大草履虫。所谓大草履虫也是相对而言的,它的身体只有十几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还有双小核草履虫、多小核草履虫等,它们都是草履虫家族中的成员。

  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一些是有益的种类,如:太阳虫、喇叭虫、钟虫等可以做鱼及其它水生动物的饵料;也有有害的种类,如:使人得疟疾病的疟原虫,使人得痢疾的痢疾变形虫。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映相应的录像,也可以用挂图说明。最后,教师可以做以下总结:原生动物种类虽多,但它们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微小,结构简单,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些特点也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因此,原生动物也叫单细胞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小资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约270倍的透镜,第一个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动物,他把眼虫描述为“中间绿、两端白”的虫子,后人尊称他为原生动物之父。

  2.原生动物的形态变化很大。有原生质随意流动、形态不定的变形虫;有结构精巧、宛如雕刻着花纹的工艺品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同一种类可因处于生活史的不同时期或不同的环境条件而改变形状。个体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间。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红细胞中的巴倍虫),大的长达19厘米(如早新生代的钱币虫)。

  3.已知有30种原生动物直接侵袭人体,至少有1/4的人类因寄生原生动物而患病。每年有3.5亿人患疟疾,在非洲、太*洋群岛、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因患疟疾而致死的约100万人。

  土壤原生动物能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循环,能帮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质,能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

  由于原生动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适中、繁殖期短、容易培养、便于模拟等优点,在生物学的细胞、遗传、生理、生物化学等领域中,它们常被用作实验材料。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

  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

  ①图8—10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

  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

  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

  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

  ①完成课后练*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针对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3.制定计划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4.实验探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2.探究的结果: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胚根→根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难点: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分析。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人和动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运动,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你们知道人的呼吸作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吗?

  [实验]:请一位同学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将100克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分钟)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

  请两位同学分别取一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讨论]:

  1.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用白色的塑料袋可以吗?

  2.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有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

  1.实验用黑色塑料袋是为了保证蔬菜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2.说明植物体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

  [提问]:你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我们的推理一致吗?

  [讲述]: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讲述]: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已经被许多科学实验所证实。

  [演示实验]:将新鲜的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锥形瓶外用黑布包裹,防止漏光),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两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新鲜的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因此燃烧的小木棒伸入时会熄灭;而烫过的植物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锥形瓶中的氧气没有被消耗,所以燃烧的小木棒仍然继续燃烧。

  [播放FLASH]:植物呼吸作用的意义。

  [讲述]: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分解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提问]:植物为什么要进行呼吸作用呢?

  []: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根吸收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呼吸作用。

  [补充]:除了淀粉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这些有机物的分解,也能为生命活动能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

  学*目的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

  2、描述细胞的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单位

  重点

  1、观察变形虫。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难点

  制作变形虫装片,观察变形虫。

  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说明分析法,读书指导法

  学*过程

  知识链结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自主学*

  活动1:观察变形虫

  目标: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2、观察变形虫的`运动及其摄取食物的活动;

  3、学会使用显微镜高倍物镜观察细胞。

  讨论:

  1、变形虫运动时,它的细胞形态如何变化?

  2、变形虫摄取食物时,它的细胞发生怎样变化?

  3、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

  活动2:细胞的生命活动

  分析:

  1、变形虫是怎样运动的?

  2、变形虫运动需要什么条件?

  3、变形虫运动需要能量,变形虫是怎样获得能量的?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扩展1)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重点和难点:

  1.学*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学生总结: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③观察越细致越接*真实;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等。

  二、苔藓植物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3、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3、繁殖:苔藓、蕨类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结种子。

  4、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5、作用: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定义: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

  归纳: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实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实保护种子。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

  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

  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CAI展示课题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二)新课讲授:

  芽:就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一、枝芽发育成茎

  1.芽的种类

  按芽着生位置

  顶芽(位于枝条的顶端)

  侧芽(位于枝条的侧面)

  按芽发育类型

  枝芽:指将来发育成枝条(枝和叶)的芽。

  花芽:指将来发育成花的芽。

  混合芽:指将来既可发育枝条,又可发育成花的芽。

  2.枝芽的结构

  3.枝芽发育成茎

  生长点——使芽轴不断伸长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

  幼叶——发育成叶

  芽轴——发育成茎

  芽原基——发育成新芽

  二、茎的基本结构

  CAI展示木本植物茎结构横切图

  观察:木本植物的`茎的结构

  自主学*:

  1.木本植物的茎有几个部分组成?

  2每部分有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CAI展示年轮图,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阅读教材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学生明确实验器材。目的等。

  CAI展示实验视频“植物茎的输导作用”

  师生讨论:得出茎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CAI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内容。

  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一、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衡,简称碳——氧*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净化空气。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们主要的植被类型

  1、植被的定义:一个地区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森林面积少。

  2、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

  3、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3、绿化祖国,从我做起。

  单元小结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3、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水和无机盐都是由根吸收的,通过导管运送到各个器官。

  4、绿色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蒸腾作用影响生物圈的水循环。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6、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衡。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并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散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使感受世界的奇妙和美好。【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一些动、植物挂图及学生自带的一些生物和非生物实物(例如:树叶、蝗虫、蚯蚓、杯子、小石头、盆栽花卉等)。教法学法打算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要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还要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评

  联系实际在三十亿年前我们的地球一片

  引导学生荒漠,寸草不生。而今天我们讨论交流

  思考,唤起导入新课的星球如此美丽,你知道是什

  学生对生

  么将我们的环境装点的如此美

  命的热爱。

  丽吗?

  一.什么是生物

  在你的周围有很多生物,你能

  教师组织和引导

  新授知识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内容

  学生活动观察,分组讨论、意图、点评引导学生新授知识

  1、观察老师提供的图片和实

  物,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

  非生物。2、结合自己的知识和

  生活经验,讨论怎样区分生物

  和非生物。

  小结: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老师答疑: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细胞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当然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生物体除外。

  2、像一片树叶、一个苹果是组成果树这一生物体的一部分,不能算作一个生物体。

  交流总结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

  1、细胞是生物

  吗?

  2、一片树叶、

  一个苹果能算作一个生物体吗?

  初步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以及观察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二.生物的'主要特征

  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问题1:①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关于光合作用可学生活动

  观察书上的图片1—3,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并总结:意图、点评

  通过观察新授知识

  新授知识考虑掌握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有机物不断积累体现出植物由小到大的生长)②动物如何获得营养?问题2:动物能呼吸,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例如:在晚上卧室内不能摆放过多的绿色植物)

  问题3:①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②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问题4:①图4---5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5:①图8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问题6:生物还有其他的特征吗?

  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特征2:生物能进行呼吸;

  观察书上的图片4—5,讨论总结:

  特征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特征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观察书上的图片6--7,分析归纳:特征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特征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彩图和联系实际,让学生归纳生物的六大特征。

  前五大特征巧记忆:一需四能。

  补充第六大特征。

  学*内容

  小结

  教师组织和引导

  问题7: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会怎样回答呢?

  学生活动

  表达交流、记忆:生物的6大特征。并使学生们认识到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意图、点评

  把重点知识系统化,加深学生印象。

  巩固练*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对*时认真观察生物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说明观察环境对学*生物学的意义。

  【板书设计】:

  一、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二、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方面: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录像、调查范例等,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并设计调查表。【教学过程】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意图、点

  评

  1.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出1.学生根据经验举例,

  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分析什么是调查。以小

  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明确什么

  是调查及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

  身边的生物的方案,最

  调查的一上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

  一、调查的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般方法法及注意事项一般方法

  2.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同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通过实

  及注意事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意事项例)项(如何进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2.根据学生经验,分析行调查)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

  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

  学*目的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

  2、描述细胞的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单位

  重点

  1、观察变形虫。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难点

  制作变形虫装片,观察变形虫。

  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说明分析法,读书指导法

  学*过程

  知识链结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自主学*

  活动1:观察变形虫

  目标: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2、观察变形虫的运动及其摄取食物的活动;

  3、学会使用显微镜高倍物镜观察细胞。

  讨论:

  1、变形虫运动时,它的细胞形态如何变化?

  2、变形虫摄取食物时,它的细胞发生怎样变化?

  3、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

  活动2:细胞的生命活动

  分析:

  1、变形虫是怎样运动的?

  2、变形虫运动需要什么条件?

  3、变形虫运动需要能量,变形虫是怎样获得能量的?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7

  学*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2.通过对松树雌、雄球花;球果及叶片横切等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在引导学生对松树的球花、球果与桃树的花、果实的比较和对松树与铁线蕨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比较,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通过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两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高等,更适于在陆地生活,由此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孢子显著,且脱离母体发育,称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产生种子,称为种子植物。孢子和种子都脱离母体发育,但孢子只是单细胞的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生殖器官,其结构远比孢子要复杂得多,加之种子有种皮保护,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强得多,这样就决定了种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因此,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概念也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时对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观察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所以松树的球花及球果的结构应作为本节难点。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过程与蕨类植物不同,与绿色开花植物也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从雌球花经过**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这样就决定了松的生殖过程也应作为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到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了解两者主要的不同,观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观察球花、球果要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较为复杂的松叶结构,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的教学

  出示松树、桃树、槭树等种子植物标本,请学生指出它们的名称,并提出问题: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种器官来进行繁殖的?

  当学生答出种子时,可让学生明确这些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叫种子植物。而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不产生种子(这点也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但是产生孢子,孢子显著。而且脱离母体发育,所以这三类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学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概念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比孢子要复杂得多,而且其外有种皮保护,所以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质区别

  先提出问题,我们*时买来的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何种器官?买来的杏仁是何种器官?当学生答出:都是种子时。可让学生观察,松树的带种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提出观察思考题: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选择鳞片裂开的,这样的雌球果俗称松塔;观察杏的种子,可先把杏纵剖开,再把内果皮砸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不裸露。松树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其相同点是:都有种子。不同点是:松树的种子外边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杏的种子外边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因此他们虽然同属于种子植物但属于不同的类群,前者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后者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课题。

  (三)关于裸子植物的教学

  1.松树:

  (1)生活*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时在自然界中,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然后展示松树的生境图(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树),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缝隙中。

  (2)形态结构:

  事先给学生准备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条,让学生从叶的形态上找出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为什么?当学生观察到针形的叶,并答出,针形的叶可以防止体内的水分过多地散失出去时,可告诉学生针叶常常成束生长,让他们继续观察以上两种松都是几针一束的,学生观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种是两针一束,另一种是三针一束。此时,告诉学生两针一束的是油松,三针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学生了解松叶几针一束,是区分各种松树的一个重要依据。

  下面请学生结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树的挂图,找出根和茎在形态上的适应特点,并思考为什么?若答不出来,可启发学生,松树是高大的乔木(讲清乔木与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会怎样,为何土壤干旱贫瘠时,还能郁郁葱葱。学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无机盐,它的茎很粗壮,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较快地向上运输。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恶劣的陆地环境。

  接下去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松叶横切面的切片,提出观察思考题:①松叶有哪些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这些特点对它的蒸腾作用会产生什么影响?观察时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上松叶横切面图,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并注意与蚕豆叶对比进行观察。强调观察的重点:表皮细胞的大小、细胞壁厚薄、排列状况、有无角质层、气孔特点。学生经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松叶与生活*性相适的结构特点有:它的表皮细胞很小、细胞壁厚、排列紧密,有角质层,气孔深陷在表皮下面,这样的结构特点,使针形的松叶能进一步减少蒸腾作用。

  最后,由教师简要小结一下,松树与生活*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生殖:

  事先准备好带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鳞开裂,内有种子)的松树枝条,充分利用标本和松生殖过程的`剪贴图(或挂图),加强直观性,以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首先让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雌、雄球花的内部结构,提出观察思考题:①雌、雄球花分别着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还是异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内部各有什么主要结构?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着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着生在顶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产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内,生有胚珠,其内有卵细胞。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提出问题:①花粉带有的气囊在传粉时有何意义?②在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问题解决,除认真观察雌球花外,还可认真观察成熟的球果,联系球果内裸露的种子考虑)学生经观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气囊利于风媒传粉,通过风把花粉传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裸露的,无子房壁包被,这样胚珠形成的种子也裸露,无果皮包被。

  学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贴图或挂图,了解生殖的过程。提出问题:①松树从传粉、**到种子成熟需要多长时间?②球果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其内的种子有何特点?为什么?③松的生殖过程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这部分内容,可充分利用剪贴图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出生殖的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边启发、边贴剪贴图、边由学生答出:春天时,雄球花内产生的花粉借助风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内萌发形成花粉管,其内的**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卵,由**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此时,胚珠也就发育形成种子,雌球花也就发育形成球果了。从头年春天开始传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内的种子带有翅,可随风飘散,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成一棵新的松树。从松的整个生殖过程来看,**过程已脱离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类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

  最后,教师小结一下松的生殖过程,强调松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类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让学生观察侧柏、圆柏、银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实物,了解这些裸子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陆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与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因此,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并与蕨类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所以,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师进一步小结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给学生放我国各种各样的裸子植物及其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了解我国裸子植物资源丰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乡,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及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归纳出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复*巩固题:松为何比铁线蕨更适于在陆地生活?裸子植物与绿色开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种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树

  1.生活环境:干旱、贫瘠的陆地。

  2.形态结构:

  3.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侧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1.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种子裸露无果实包被。

  2.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过程与方法: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请你列举出一片农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并说明你的理由与大家共亨。

  二、观察与思考:

  1、请你联系实际,仔细观察P3生石花与钟乳石两幅图,分析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请将你的所有理由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2、试分析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些生命现象?

  (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3)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4)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5)生石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

  (6)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等。

  (7)机器人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

  (8)小动物、人通过出汗、排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

  (9)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

  (10)狗看到骨头会流口水;

  (11)地衣能生长在岩石上,并产生一种酸性物质将岩石分解变为土壤

  (12)对于植物来讲,如果浇水不均匀,植物的根会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

  (13)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比如小麦、玉米。有的用茎繁殖;比如月季。

  (14)植物通过落叶带走废物等。

  (15)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等。

  (16)一棵参天大树,其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细胞。

  3、填表:区别生物与非生物(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6、小结生物的共同特征:

  要求让学生当堂记忆,比一比谁记得到快些与更牢靠些。

  三、技能训练

  1、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P7课文与插图,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

  A. 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 钟乳石由小变大C. 小狗排尿D. 人晕车呕吐?

  (6).鲸浮出水面时,在头部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雾状水柱,这是鲸( )时产生的。

  A. 吸气 B. 取食 C. 呼气 D. 呼吸 ?

  (7).猫妈妈生小猫,小猫能长大,长大了的猫能再生小猫,这一过程说明猫具有( )特征。

  A. 生长、发育和繁殖 B. 生长 C. 发育 D. 繁殖

  (8).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要不断从外界获取_______,同时不断地排出体内的______,这是_____现象;能够由小______;个体成熟后______后代;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_______的反应,生物所表现出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9). 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___、______外,还有细菌、_______等。

  (10). 现在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_______多万种,而且还有许多未知种类,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性______,但又存在着_______。

  3、课外完成课文P8作业第1,2,3题。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97)班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98)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

  教学目标: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

  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扩展2)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菁选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2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3

  学*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影响。

  2.通过测量等环节的学*学会探究的方法。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与其它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的测量技能,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1、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

  2、长颈鹿挂图。

  3、投影胶片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预*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表格供课堂使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出示挂图)。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一位普通话好的同学进行独白。

  表演过程:[独白: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了。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

  升到46℃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6

  学*目的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

  2、描述细胞的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单位

  重点

  1、观察变形虫。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

  难点

  制作变形虫装片,观察变形虫。

  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说明分析法,读书指导法

  学*过程

  知识链结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

  自主学*

  活动1:观察变形虫

  目标:

  1、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2、观察变形虫的运动及其摄取食物的活动;

  3、学会使用显微镜高倍物镜观察细胞。

  讨论:

  1、变形虫运动时,它的细胞形态如何变化?

  2、变形虫摄取食物时,它的细胞发生怎样变化?

  3、变形虫的形态变化与细胞的哪些结构有关?

  活动2:细胞的生命活动

  分析:

  1、变形虫是怎样运动的?

  2、变形虫运动需要什么条件?

  3、变形虫运动需要能量,变形虫是怎样获得能量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知识,你们知道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

  (种子)

  师:对。利用种子繁殖后代首先种子需要萌发,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植物种子的萌发》。

  CAI展示课题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板书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师: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芸豆、莲子、玉米、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并且说出展示植物种子的'名称。

  师:对,很好。看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等等。

  师:那么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结种子呢?……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探究。刚才有同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是否一样?同学们先别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们通过实验探究后再回答。

  二、种子的结构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浸泡过24小时的种子,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解剖观察,并且结合以下问题以及课本插图5-1,将你们解剖好的植物种子粘帖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上!并且将种子各部分名称标上去。然后请几组同学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述种子的结构。

  学生准备观察

  师:观察植物种子,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师: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

  师:解剖观察植物种子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凹陷处的名称及种子的内部结构名称?

  2、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作什么?

  3、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子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对于种子本身而言,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解剖观察(5min)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师:跟大家讲得一样,大豆以及其他豆类种子结构就是

  CAI展示大豆种子的结构。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豆类种子的结构,那有没有和豆类种子结构不一样的植物种呢?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看看它与大豆种子结构有无不同?

  CAI展示玉米种子结构图

  学生观察讲述

  CAI展示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师:1、假如我把刚才的植物种子都煮熟了再种下去,会不会萌发呢?

  2、把大米粒种下去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CAI展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师:大多数种子成熟后,只要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你能否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猜测呢?

  板书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生猜测

  对于光和土壤两个条件,学生如果说出来,没有人反驳,可以用种子萌发是埋在土壤里,以及农村浸稻种来启发学生这两个不是必要的环境因素。

  CAI展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师:假如让你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环境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你该如何设计。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参照大屏幕上的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且指定一人写在发给你的纸上。再上讲台讲述你们的方法。

  学生设计(5min),教师巡回指导。

  请同学们上讲台讲述。

  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种子萌发需要一种条件的实验方法,那其他条件或者多个条件综合起来是不是相类似的?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探讨。

  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已经了解,那种子是如何萌发的?你们了解吗?

  CAI播放视频《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观看

  CAI展示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观看内容,回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感受最深、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8

  学*目标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方法上的引导。

  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学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更深入到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对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飞行技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仿生学,谁能举出一起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学*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生物学?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9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重点和难点:

  1.学*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学生总结: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③观察越细致越接*真实;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0

  实验目的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

  学生已经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

  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

  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

  师:多数叶片宽阔、扁*,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把学生做得好的叶片横切标本,通过数码显微镜放大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或者屏幕,识别菠菜叶片的三部分结构。

  师:实验材料是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彩叶草叶片的中央及靠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在滴加碘液处理后,不含叶绿体的部分不会变蓝。由于该实验与上个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只少了夹叶片遮光处理),因此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师: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部分的颜色不相同?

  师:如果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教后反思

  1.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否则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多,不能很顺利地找到实验材料。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1

  预*提示

  1.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 个变量。

  3.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 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 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光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测试

  1. 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是( )

  A. 一只 B. 两只 C. 三只 D.十只以上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 开始的,然后可根据自己的 和 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 。

  巩固练*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2.海洋中绿藻多分布于上层,褐藻在中下层,红藻则分布于底层。影响海洋

  中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

  A. 盐度 B.温度 C.阳光 D.水分

  3.大鱼吃小鱼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捕食或种内斗争

  反馈测试答案:1.D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知识 生活经验 假设

  巩固练*答案:1 2 3.D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切片、动画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对比观察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等,提高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学*过程中体会观察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

  【教学难点】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PPT课件等

  【内容要点】

  第3节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一、细胞分裂的概念

  由一个细胞形成两个相似的新细胞的过程。

  二、细胞分裂的特点

  遗传物质*均分配

  三、细胞分裂的过程

  1、植物细胞

  2、动物细胞

  四、细胞分裂的意义

  单细胞生物繁殖

  多细胞生物生长发育,细胞更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回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出示人从一个**卵到**的图片及数据资料

  提问:人从一个**卵到一个**,细胞数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细胞通过怎样的'生理活动实现数目的增加? 回忆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

  回忆已有知识,为本节课学*奠定基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细胞分裂的概念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完善、总结细胞分裂的概念。 观察,概括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概括概念的能力。

  细胞分裂的特点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 提问: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细胞分裂时有哪些结构需要进行分裂?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也随细胞分裂而一分为二?

  遗传物质会越分越少吗?

  分裂前已经复制的遗传物质在分裂时是怎样分配的呢?

  【提出探究问题】

  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如何分配?

  实验探究: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指导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反馈观察结果。

  动画资料分析: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提问: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均分配的意义。 思考,回答

  思考大胆做出猜想。

  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切片。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

  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 引发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思索有关遗传物质的分裂问题。

  通过观察尝试解释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均分配。提高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细胞分裂的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及植物细胞分裂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图片、动画,要求学生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引导学生比较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同,归纳细胞分裂的过程。 观察图片,结合动画描述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观察图片、动画描述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对比,描述 培养学生在观察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分析思维能力。

  细胞分裂的意义 提问:对于单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

  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意义。 思考,回答 通过讲授,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3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史艳华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要点:

  一、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方案要求:设计对照实验,

  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3、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内,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时注意: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其中的“→”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所以有害物质也会沿食物链和食物....

  网流动,而且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复*要点:

  一、显微镜

  1、结构

  支持部分: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撑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转换器──上面安装物镜。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调节部分:※遮光器──在载物台下方,可以调节进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称

  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学部分:※反光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它有两个

  镜面,一面是*面,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光线弱时用。

  ※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物镜──接*物体的镜头。

  注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注3:带※的结构应重点掌握。

  2、使用步骤

  ①取镜:右物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观察。

  ③对光:先使用低倍物镜对光,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睁开)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对光时,若光线较强,应该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镜的*面;若光线太弱,应该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

  ④观察:a.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b.左眼观察物像,右眼看着绘图。

  c.调节焦距:先下降镜筒(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载玻片);再

  向目镜内看,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时,改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

  d.关于镜像: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实物与镜像的.位置、上下关系

  刚好相反。如显微镜视野中右上角的一个“d”,那么实物其实是“p”(旋转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动问题: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点:在三个部位找,即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转动目镜,如果污点

  的像也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的像动,说明污点

  在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的像都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g.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细胞

  1、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①结构比较

  ②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液态可流动的物质,各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线粒体——动力车间,把化学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液泡——内有细胞液,含多种物质

  2、观察细胞实验

  ①常用玻片标本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②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

  a.一擦,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b.二滴,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c.三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一小块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镊子将薄膜展*。

  e.五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盖在材料上,这

  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

  g.七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让染液浸润全部。

  ③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与前述步骤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盐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三刮:用凉开水潄口,用牙签从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四涂:把牙签有碎屑一端在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复*要点:

  一、细胞的构成物质

  1、无机物(一般不易燃):水、无机盐、氧,都是小分子物质。

  2、有机物(一般可燃):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叶绿体将光能(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线粒体: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两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的非绿色部分的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动物一般仅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四、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3、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五、细胞分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生长

  1、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细胞核一个分成两个

  ②细胞质分成两份

  ③每份细胞质含一个细胞核

  ④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

  3、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①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②染色体先加倍,再*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③新细胞之间,以及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也相同。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复*要点:

  人体和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人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功能

  ①上皮组织: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③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④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脂肪组织)

  3、人和动物的五级结构层次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上皮组织呼吸系统肌肉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泌尿系统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4、植物体的四级结构层次

  分生组织根、茎、叶

  输导组织(营养器官)

  细胞→组织保护组织→器官→→植物体

  营养组织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 ,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①图8—10 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

  ①完成课后练*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 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针对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5、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什么叫生物

  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三、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但学生对这类事理性说明文并不熟悉。本文介绍生物入侵的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导入,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说明顺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字词积累

  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厄运(a)

  酝酿(yùnniàng)五彩斑斓(bānlán)啸聚山林(xiào)

  束手无策(shù)物竞天择(jìng)无动于衷(zhōng)

  三、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体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8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板书)逻辑顺序

  结合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

  列数字:

  ①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①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②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学生先介绍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师可补充介绍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2.地中海果蝇。

  3.斑贝危害触目惊心

  4.食人鲳在中国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七、课堂小结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湖南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

  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2.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分析说明顺序后,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应该当做重中之重讲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扩展3)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识别花的基本结构,并说出花各部分的主要功能。(重点)

  2、概述开花授粉的过程。(难点)

  3、说出植物果实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重点)

  (二)技能性目标:

  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性目标:

  让学生懂得关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

  1、观察花的结构。

  2、观察果实的结构及果实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一提到花,人们就会想到它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香飘万里。

  2、观看:请同学们欣赏十大名花。

  3、出示:水仙、荷花、菊花、梅花等图片。

  (二)提问:

  1、这四种花在哪个季节开放?

  2、影响它们开放的'因素是什么?

  (三)讲解。

  1、开花。

  (1)提问:不同的花为什么要在不同的季节开放?即开花受什么条件影响?

  (2)提示:拿春天与秋天相比,哪一个季节的白日较长?

  (3)出示: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4)提问:山上的桃花开花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绿色开花植物都有开花的*性,花的开放受光照、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6)讲述: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绿色开花植物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开花。

  (7)想一想:什么叫开花?

  (8)讲述:植物的花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但花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9)观察实验:花的结构。

  (10)观察指导:

  ①对照花的结构模式图,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认识百合花。

  a、回答:桃花春天开,荷花夏天开,菊花秋天开,梅花冬天开。

  b、集体回答:春天白日长。出春天光照时间长,植物的开花应与光照有关。

  c、思考片刻回答:温度。山上温度低,桃花开花迟。

  ②欣赏开花的现象。

  a、通过观看直观地说出:开花就是花瓣展开来的现象。

  b、自学,初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各部分结构,并完成书上的图表。

  ③用镊子由外向内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数量及排列方式,并且将花的各部分用透明胶贴在白纸上(自己考虑怎样布局)。

  ④用刀片切开子房,观察其内部结构。

  a、出示照片:百合花各部分结构照片。

  b、:花的结构略。

  c、讨论:一朵花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

  d、:花蕊(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2、果实的结构。

  (1)出示:各种果实图片。

  (2)猜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3)观察:花生的果实,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认识花生果实的结构。注意果皮和种子的形态、颜色、手感等。

  (4)提问:

  ①“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什么?

  ②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③花生结在地面下,为什么它是果实?

  (5)讲述:完成**作用后,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花柱都凋落了。子房慢慢发育成为果实,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为种子。**卵发育成为胚。

  (6)识别:我们*常食用的小麦、玉米、西瓜、葡萄、黄瓜、蚕豆、绿豆、西瓜子、葵花子、杏仁、芝麻分别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的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未亲眼见过,会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却是先产生孢子,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起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

  结合复*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

  2.关于“铁线蕨”形态结构和生活*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②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③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

  ④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⑤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⑥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⑦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①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可事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②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观察,当学生答出: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长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观察原叶体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卵**后,形成**卵,由**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强调**作用离不开水)

  4.其他的蕨类植物: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结合最后一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板书设计】

  第三节蕨类植物

  一、铁线蕨

  1.生活*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殖:

  二、其他蕨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茎和叶,有输导组织和较发达机械组织,较高大。

  2.**离不开水,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蕨类植物经济意义

  可食;药用;观赏;绿肥;饲料;

  古代蕨类植物→煤。

  小资料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时,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如果管理得当,15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钱铁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端靠*“心尖”是丛生的须状假根。假根基部附*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器,靠*“心脏”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器里的**游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卵。**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蕨。

  附:培养铁线蕨原叶体还可使用培养基。

  具体做法如下:称取硫酸钙0.25克、磷酸钙0.25克、硫酸镁0.25克、氯化钠0.08克、硝酸钾0.07克、氯化铁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加8克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倒入培养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板。把纸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纸上,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盖上盖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在15℃以上的室温条件下,孢子能正常萌发成绿色的原叶体。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知识,你们知道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

  (种子)

  师:对。利用种子繁殖后代首先种子需要萌发,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植物种子的萌发》。

  CAI展示课题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板书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师: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芸豆、莲子、玉米、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并且说出展示植物种子的名称。

  师:对,很好。看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等等。

  师:那么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结种子呢?……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探究。刚才有同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是否一样?同学们先别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们通过实验探究后再回答。

  二、种子的结构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浸泡过24小时的种子,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解剖观察,并且结合以下问题以及课本插图5-1,将你们解剖好的植物种子粘帖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上!并且将种子各部分名称标上去。然后请几组同学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述种子的结构。

  学生准备观察

  师:观察植物种子,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师: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

  师:解剖观察植物种子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凹陷处的名称及种子的内部结构名称?

  2、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作什么?

  3、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子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对于种子本身而言,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解剖观察(5min)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师:跟大家讲得一样,大豆以及其他豆类种子结构就是

  CAI展示大豆种子的结构。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豆类种子的结构,那有没有和豆类种子结构不一样的植物种呢?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看看它与大豆种子结构有无不同?

  CAI展示玉米种子结构图

  学生观察讲述

  CAI展示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师:1、假如我把刚才的植物种子都煮熟了再种下去,会不会萌发呢?

  2、把大米粒种下去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CAI展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师:大多数种子成熟后,只要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你能否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猜测呢?

  板书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生猜测

  对于光和土壤两个条件,学生如果说出来,没有人反驳,可以用种子萌发是埋在土壤里,以及农村浸稻种来启发学生这两个不是必要的环境因素。

  CAI展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师:假如让你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环境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你该如何设计。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参照大屏幕上的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且指定一人写在发给你的纸上。再上讲台讲述你们的方法。

  学生设计(5min),教师巡回指导。

  请同学们上讲台讲述。

  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种子萌发需要一种条件的实验方法,那其他条件或者多个条件综合起来是不是相类似的?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探讨。

  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已经了解,那种子是如何萌发的?你们了解吗?

  CAI播放视频《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观看

  CAI展示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观看内容,回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感受最深、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整个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刚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范围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周围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成*面的结构。教师可以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说明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经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很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淆。教师可以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观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确实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准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引言的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讲课与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比先讲课后实验的传统教法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本节课可以这样开始:

  首先,教师取出一瓶装有丰富有机质的河水给学生看。然后,请学生从中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下观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用显微投影仪与学生一起制作一张临时装片,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显微镜下能看到什么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还有动物。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里看到的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叫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分布很广,有自由生活的种类(海水、淡水、空气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种类。它的体内有些特化的结构,用来维持它的生命和延续后代。下面我们以原生动物中的代表——草履虫为例,来研究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

  2.关于草履虫的形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试管中有一定浓度的草履虫培养液。使学生对草履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些个体微小、能够移动的小白点就是草履虫,它们喜欢聚集在培养液的上方。它的形态结构特点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让学生从培养液的上方取一滴液体,制成临时装片。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为了避免草履虫在视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么办法阻止它。为什么要把少许棉花纤维放在滴有培养液的载玻片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观察装片的同时,可以播放草履虫形态的录像片,以帮助学生准确制片和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可以请学生把草履虫的形态画在黑板上。

  第三,教师可以对草履虫名字的由来,做补充说明;也可以用草履虫的模型进一步定位草履虫的形态或在黑板上对学生画出的形态进行修改,以备讲结构时用。

  3.关于草履虫的结构的教学,可以紧接形态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问学生:草履虫的身体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它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证明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结合挂图或自画板图带领学生把草履虫的结构弄清楚。还可以给学生放录像,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全身布满纤毛,身体一侧有口沟,其旋转运动的'特点以及在布满棉花纤维的水中钻来钻去的样子。此外,还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身体内的食物泡、伸缩泡、细胞核等结构。

  讲结构时,应有意识地提示学生:①草履虫的原始特点。②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4.关于草履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可以与植物对比地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样获取营养的?草履虫又是怎样获取营养的呢?由此来启发学生理解:自养与异养的概念以及草履虫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并明确给出排遣的概念。

  关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动路线,教师可画板图说明,并请学生用高倍镜观察一个草履虫体内食物泡的移动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样?哪儿的最大,哪儿的最小?为什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放录像说明,特别是排遗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履虫的消化方式是细胞内消化。

  关于草履虫的呼吸,教师可以借助板图说明:草履虫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整个身体表膜进行的。草履虫通过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到细胞质中。进入细胞质中的氧气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气在草履虫体内也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动力。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废物,可以从体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余的水一起借伸缩泡排出。

  关于草履虫的排泄,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位于草履虫身体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缩泡的运动情况,然后提问:①收集管与伸缩泡的关系如何,运动特点怎样?②前后二个伸缩泡的伸缩特点是什么?这样伸缩的好处是什么?③伸缩泡中的废物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④什么叫排泄?它与排遣的区别是什么?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在黑板上小结草履虫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过程:

  通过上述小结,可以使学生把草履虫的几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掌握。最后,提出: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怎样反应?这是下节课讨论的问题。

  三、第二课时

  1.引言的设计:

  第二课时开始,教师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请学生回忆第一课时所观察和学*到的内容及知识。请学生回答:①草履虫的形态,前端和后端的区别?②内部各部分结构名称?③草履虫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①草履虫在结构和生理上,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除了在形态、结构、生理上与植物有所不同外,还表现在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上与植物也不相同。怎样观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呢?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些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例如:什么叫应激性?清水对草履虫有没有刺激?草履虫对清水和盐粒的刺激是怎样反应的?植物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动、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应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师要重申:①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有反应,这种反应叫应激性。②动物的应激性能够使它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要比植物灵敏得多(可以举例)。④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是通过表膜上特定的结构感应的。

  3.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把讨论的结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书:

  4.关于草履虫的生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看清草履虫进行无性生殖的过程;也可以用挂图或教师自画板图进行说明。

  草履虫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分裂生殖。需要说明几点:①草履虫的分裂生殖是横二分裂。②分裂时,细胞内的大小核先拉长再断裂,然后从草履虫身体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断成二个。③在新个体中除各有一个大核和小核外,还保留母体中的一个伸缩泡,并再形成一个新的伸缩泡。④在适宜的条件下,草履虫一般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一次分裂。

  5.关于原生动物的种类和特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讲完草履虫的生理,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的种类大约有二十多种,我们实验用的草履虫只是其中的一种,叫大草履虫。所谓大草履虫也是相对而言的,它的身体只有十几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还有双小核草履虫、多小核草履虫等,它们都是草履虫家族中的成员。

  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一些是有益的种类,如:太阳虫、喇叭虫、钟虫等可以做鱼及其它水生动物的饵料;也有有害的种类,如:使人得疟疾病的疟原虫,使人得痢疾的痢疾变形虫。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映相应的录像,也可以用挂图说明。最后,教师可以做以下总结:原生动物种类虽多,但它们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微小,结构简单,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些特点也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因此,原生动物也叫单细胞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小资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约270倍的透镜,第一个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动物,他把眼虫描述为“中间绿、两端白”的虫子,后人尊称他为原生动物之父。

  2.原生动物的形态变化很大。有原生质随意流动、形态不定的变形虫;有结构精巧、宛如雕刻着花纹的工艺品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同一种类可因处于生活史的不同时期或不同的环境条件而改变形状。个体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间。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红细胞中的巴倍虫),大的长达19厘米(如早新生代的钱币虫)。

  3.已知有30种原生动物直接侵袭人体,至少有1/4的人类因寄生原生动物而患病。每年有3.5亿人患疟疾,在非洲、太*洋群岛、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因患疟疾而致死的约100万人。

  土壤原生动物能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循环,能帮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质,能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

  由于原生动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适中、繁殖期短、容易培养、便于模拟等优点,在生物学的细胞、遗传、生理、生物化学等领域中,它们常被用作实验材料。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

  分析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的“致同学们”一节,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科书内容文字优美、流畅,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从身边的生物选材,同时紧跟生物科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既贴*学生生活,拉*与学生间的距离,又避免了因知识的陈旧而产生的乏味感。从标题、文字到选材都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等教育新理念。

  分析学生:

  本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开学初在校军训一周,所以对一些生物现象和校园环境是比较熟悉的,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这些对教学是有利的。但他们对新学校的具体情况仍然较陌生,师生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之普遍班额偏大,*惯了以前的被动接受式学*,这些都不利于新的教学方式,给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一门学科的亮相课,根据新课程和学生的特点,要想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本学科,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着重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目的,就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等的课堂氛围,所以课前放点音乐,以缩小师生间距离。但和谐民主并不等于自由散漫,因此课前也应制订相宜的课堂纪律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条例,记录学生的表现,便于组织教学。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调动其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以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即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

  另外,再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基于本节课的问题较多,应首先把学生暂时分成几个组,暂定小组长,以后根据学生素质的个体差异作合理的调整,并说明小组长轮流当,然后让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组长或者代表汇报。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种做法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方式。

  2.能力目标:训练思维、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及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材料器具:

  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教学实施步骤:

  1. 引入:放一首歌曲《校园的早晨》。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等的关系。)

  2.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方式的变化。让学生转变学*观念。)

  3.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

  (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激发学生学*的热情。)

  4.欣赏: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

  (提高文学修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爱生物的情感。)

  5.探讨: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式学*。)

  a) 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b) 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c) 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学生知道不多,留待以后学*生物知识后解答,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改变此现象。)

  d) 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e) 学校食堂周围的树干与其他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f) 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g) 为什么**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h) 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i) 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j) 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6.拓展:教师启发,通过*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

  (在此引导学生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查资料,改变学*方式。学生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等。)

  7.结束语: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为此本节课的评价的侧重点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比例占80%;能力目标(体现在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后反馈:

  本节课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上课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后布置一篇题目为《你喜欢生物科学吗?》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生物学的肤浅认识。通过作业反馈,全班53名学生有52名答喜欢。多数学生感悟较深:原来生物学有这么大的用处,认识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参与、探究知识的学*方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7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

  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读实验数据的尝试,学会数据的解读、坐标图形的识别甚至自己制作坐标图形。

  情感目标

  通过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依赖于环境,进而认识到我们美丽的地球大家园必须依靠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来共同呵护和建设,才会更美丽。

  教学重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解读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

  1、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书本P107并补充。

  2、书本P108资料分析:

  (1)为什么沙漠上有大面积的不毛之地?沙漠中什么样的地方会有较多的植物生长?

  (2)锡林郭勒和长白山气温相似,植被类型却不同,这是为什么?

  (3)除了水,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还有什么?

  这些问题在书本上都有答案,但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找出来,还是比较难的,所以可以利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

  学生汇报讨论题答案

  对于学生的因答给予,并适时让学生做笔记。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沙漠地区降雨量少,植物无法生长。降雨量较多,地下水较多的地方植物生长。

  2、长白山降雨量多,足够水供植物生长。

  3、水不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唯一因素,还有温度,土壤的肥沃度…

  分析数据

  分析表格,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的含水量有很大差异,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单纯说出来比较单调,让学生从表格中找出结论这样更深刻理解

  学会根据数据绘制条型图

  根据小麦的不同时期绘制条型图,让学生学会分析

  练*: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植物体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都含有水分

  B、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

  C、大多数的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分,但少数生物体内不含有水分

  D、植物体吸收水分,有利于植物体吸收无机盐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本来打算合并到其他课上,但考虑到后面有绘制条型图和分析,这些问题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应给他们详细讲解,所以把这节课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条型图分析和绘制上。前面的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生活经验也能得到,需要补充的是学生对生物圈中的水资源如何保护,水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试着让学生自己谈谈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珍惜水资源。后面的练*题很重要,把本课的知识和之间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学*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学生也不会觉得难。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四)引深探究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

  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教案。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物教案《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教案》。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

  (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教学后记:

  课堂上学生气氛还算活跃,对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都很好奇,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有趣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个别班学生气氛很沉闷,因为对书本上,老师介绍的热门话题不感兴趣,他们没有接触过,要注意调动不同班级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复*

  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通过此实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二、课时安排:

  1——2课时

  三、教学准备

  一些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装置、材料、录像、课件等。

  四、活动指导

  1、教师事先向学生讲清楚教材中的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装置、原理和实验过程。

  2、教师可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开拓学生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校、市区图书馆的参考资料,以及告诉学生上百度、Google等网站去搜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网址可直接告诉学生)。

  3、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如果教学需要,教师可先与某些学生在课下做一下探讨)。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实验材料的`不同(如可用卫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氢钠溶液代替清水)、实验装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书上验证释放氧气的装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配合录像、课件、学生或教师的演示实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个实验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一点点创新,都应给予鼓励。

  五、评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六、备注

  1、现在录像器材便宜,摄像技术简单,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制作适合自己的录像带(统一配置的录像带有时不一定能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播放录像时,要注意暂停键等功能键的使用。因为一气儿将录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时候,边放边结合录像讲解效果比较好。

  2、教师可自己或请专业人员制作能满足自己教学需要的课件,也可从百度等搜索网站寻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课件做参考。

  3、通过搜索网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有的学生如果想利用仪器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浓度变化的话,可告诉学生直接用“空气中二氧化碳检测仪”、“空气中氧气浓度检测仪”等字样在百度等搜索网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时要提醒学生文明上网。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

  (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与“吸收作用”一节的知识相联系;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一章知识相联系;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此部分的学*。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

  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呢 给学生一个悬念,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思考: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

  ①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

  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③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1.827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0.25千克,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

  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探究新课。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组讨论:

  ①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②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③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④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总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

  ①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②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③什么是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三)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

  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兴趣,把全部学生分成八组,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实验计划

  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

  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至(四)格中。

  ④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

  ①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②假设:

  a.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③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豆叶、玉簪叶。

  ④方法步骤:

  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录在表(五)中:

  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

  ①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②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③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④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⑤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质疑和点评。

  ⑥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总之,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为什么?

  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

  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

  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学生通过复*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P95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4h记录各个装置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

  ①曲线Ⅰ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由。

  ②曲线Ⅱ和曲线Ⅲ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

  ③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④假如将装置A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4.森林附*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教学反思】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

  活动评价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知道评价的标准会使他们学*目的更明确,心理准备更充分。在活动前,给学生发一张探究活动评价表,使他们了解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的大胆质疑等等。

  对于活动中出现结果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对待实验结果,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出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本次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学点评】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活动,是较为难做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这篇教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让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外,教师还提供了两个建议方案,起到了示范、指导的作用。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了定量实验的设计和对学生活动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探究学*、合作学*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但学生对这类事理性说明文并不熟悉。本文介绍生物入侵的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导入,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说明顺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字词积累

  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厄运(a)

  酝酿(yùnniàng)五彩斑斓(bānlán)啸聚山林(xiào)

  束手无策(shù)物竞天择(jìng)无动于衷(zhōng)

  三、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体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8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板书)逻辑顺序

  结合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

  列数字:

  ①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①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②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学生先介绍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师可补充介绍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2.地中海果蝇。

  3.斑贝危害触目惊心

  4.食人鲳在中国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七、课堂小结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湖南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

  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2.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分析说明顺序后,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应该当做重中之重讲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扩展4)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1、在发育过程中,某些细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组织的定义: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3、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例如:大脑、胃、心脏、肝、肺、肾、眼、耳等。

  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1、系统的定义: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2、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植物体是由**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最终形成植物体。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位于根尖的分生区就是分生组织。

  2、另外几种: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里,有些生活在我们身上。

  二、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以草履虫为例:如图。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

  三、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的一面:1、多数浮游生物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2、草履虫对污水净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体内寄生虫危害人类健康。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2、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以活动——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为起点,引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知识,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补充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指导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从以下进行教学设计:

  1.模拟实验的能力的培养。

  2.合作学*的意识。

  3.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路,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的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关键

  对学生模拟实验、观察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教学方法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那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一个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生物,说说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吗?

  生:学生会说己家中养的花,要受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响等例子。

  师:回答得很好!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又在影响着环境。

  师:同学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学案之一: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师:你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什么结论?

  生: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蝴蝶容易被发现,而与周围环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发现,这样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与繁衍。

  3.学案之二: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幕,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四个图片资料,请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

  生:对图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炎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不一样,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藏大量的脂肪,当它又渴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骆驼*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骆驼*时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这是植物对于旱的适应。

  生:对图片3的讨论如下: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发达,可以达到60mm,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生:对图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一侧风向的作用,使得树冠的形态改变,看起来像一面旗帜,故得名旗形树,这是树对风的适应。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在多变的环境条件中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生:动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计”。

  生:长颈鹿的颈,刺谓的刺,雪莲花的叶,沙漠植物仙人掌……

  4.课堂

  师:(在学生为生物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适应现象惊叹不止时)告诉学生生物的生存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或风吹雨打、天寒地冻,或被抓捕,或饥肠惋辅,只有适应环境的,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环境。

  师:生物的生活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业布置

  课本14页的亲自做。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寻找教室里的纸蝴蝶: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强板书能力的锻炼。

  2.每一节的“生物学观点”要用板书突出出来。板书要突出、整洁、醒目。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

  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教案。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物教案《七年级生物上册《致同学们》教案》。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

  (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教学后记:

  课堂上学生气氛还算活跃,对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都很好奇,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有趣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个别班学生气氛很沉闷,因为对书本上,老师介绍的热门话题不感兴趣,他们没有接触过,要注意调动不同班级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8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等。

  二、苔藓植物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3、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3、繁殖:苔藓、蕨类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结种子。

  4、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5、作用: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定义: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

  归纳: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实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实保护种子。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9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

  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四)引深探究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

  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

  学*目标

  1、了解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难点:在学*方法上的引导。

  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一些水果、蔬菜、杂草、石块,请学生分辨哪些可以食用,从而引出生物学。学生举例一些生物的食用、药用或其他价值。

  (教师:从古到今,人们不断观察、尝试、探索生物知识,形成了现在的生物科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任务一:联系生活经验,了解生物学概念。

  1、学生自学教材,找出生物学的概念。

  2、学生举例:举出常见的生命现象的例子。(如蜘蛛织捕虫、树叶变黄飘落等。方法指示:学会观察。)

  3、拓展反思:生物学不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更深入到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如对青蛙的眼睛研究、蜻蜓飞行技巧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仿生学,谁能举出一起关于仿生学的例子?

  学*任务二:学生自学教材,体会生物学的重要性。

  1、全面浏览教材的前言部分,分析教材从哪些方面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并有感情的朗读教材中的段落,体会大自然之和谐。

  2、小组内探讨:根据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尝试交流生物学的应用(重要性)。

  3、师生交流:有关对一些生物现象和生物科学的疑问。

  拓展反思:怎样认识封山育林、封海休鱼?

  三、系统:(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医学等方面生物科学的重要性。)

  四:诊断

  1、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2、谈一谈你对生物学的认识和怎样学*生物学?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2

  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

  2、能力目标:练*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学*重难点: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难点: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学*过程:

  一、课前预*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这里生有大量的。

  2、导管能自而运输,而筛管能自而运输。

  二、导入新课

  想象“假设没有水,一棵树会怎样?”一分钟后回答,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什么呢?

  三、合作探究: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取一段带叶的茎,**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取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完成: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1、阅读p110-113,做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参照教材第112页图3-29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认识气孔并叶片的结构。

  2、阅读课本112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保卫细胞与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2)植物体散失水分的门户是 ,它的开闭由 控制。在白天和黑夜,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观察课本113页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对照图讲一下生物圈的水循环吗?

  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3、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四、交流展示

  五、归航拾贝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由茎运输到叶,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保护绿色植物。

  六、达标测试

  1、P1141

  2、P1142

  3、P1143

  4、P1144

  5、我们给果树剪枝时,往往会发现从枝条的断面上渗出许多汁液,这主要是( )

  A、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有机物

  C、来自韧皮部筛管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D、来自木质部导管中的有机物

  6、在茎的结构中,导管、筛管、形成层分别属于什么组织( )

  A、分生组织、输导组织、输导组织 B、营养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

  C、输导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 D、分生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

  7、若将一段帯叶的鲜嫩幼茎浸入含有红墨水的水里,光照2—3小时后,取出幼茎横向切断并观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上述操作中,采取光照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

  8、温带地区冬季寒冷,大部分树木的叶片会脱落。植物落叶的主要意义是( )

  A.减少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 B.减弱植物体自身的蒸腾作用

  C.使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能力加强 D.使植物体避免寒冷气流侵袭

  4、在移栽植物时,将无色塑料喷到植物的叶面上,结成一层二氧化碳、氧气可以通过,而水不能透过的薄膜从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其原理是( )

  七、学*感悟: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3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这篇课文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我们可以从中学*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但学生对这类事理性说明文并不熟悉。本文介绍生物入侵的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为本文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学生对外敌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故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导入,引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说明顺序入手,可以更好地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课前准备

  1.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学生齐读诗歌《不第后赋菊》,猜花名。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师:“我花开后百花杀”一句,把菊花独立寒秋、傲然绽放的高洁展示得淋漓尽致。“冲天的香阵”早已弥散在历史的天空,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情形却再现于现代的都市。请听今日新闻。)

  2.新闻报道:《黄花开后百花杀》----加拿大一枝黄花惊现长沙。

  二、字词积累

  栖息(qī)藩篱(fān)归咎(jiù)厄运(a)

  酝酿(yùnniàng)五彩斑斓(bānlán)啸聚山林(xiào)

  束手无策(shù)物竞天择(jìng)无动于衷(zhōng)

  三、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

  1.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知识?

  2.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明确“生物入侵者”的含义。

  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开篇:假设情境,引出话题,什么叫“生物入侵者”。

  第2-4段:具体介绍“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

  第5段:“生物入侵者”入侵的途径和增多的原因。

  第6-7段: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第8段: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板书)逻辑顺序

  结合说明方法品味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明确:

  列数字:

  ①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外副词的`恰当选用也增强了文章的准确性,如“仅”“就”等词。

  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

  ①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

  ②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

  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

  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

  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

  打比方: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

  ②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

  (强调:生物入侵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深入浅出,达到推广科普知识的目的。此外还有词语的运用也有类似效果。如“啸聚山林”等,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师点拨:

  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六、拓展延伸: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学生先介绍收集的生物入侵的例子,教师可补充介绍生物入侵的例子:

  1.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2.地中海果蝇。

  3.斑贝危害触目惊心

  4.食人鲳在中国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七、课堂小结

  一枝黄花有可能让湖南的省城“尽带黄金甲”,薇甘菊将吞掉伶仃岛,水葫芦欲死云南滇池,

  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大米草在毁掉海边滩涂??据统计,我国已有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病原菌23种,每年造成农林业经济损失达574亿之多。

  以前提到环保,人们头脑中闪现的往往是荒漠遍野、浊水横流、乱砍滥伐等情景。通过今天的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入侵”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严峻课题。保护环境的警钟再次有我们耳畔敲响。希望同学们继续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为抵御和防治生物入侵贡献我们的一分智慧和力量!

  八、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2.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

  (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衡最终会得以实现。

  (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梅涛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堂课制定了几个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学*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分析说明顺序后,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应该当做重中之重讲透。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4

  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知识,你们知道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

  (种子)

  师:对。利用种子繁殖后代首先种子需要萌发,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植物种子的萌发》。

  CAI展示课题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板书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师: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芸豆、莲子、玉米、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并且说出展示植物种子的名称。

  师:对,很好。看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等等。

  师:那么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结种子呢?……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探究。刚才有同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是否一样?同学们先别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们通过实验探究后再回答。

  二、种子的结构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浸泡过24小时的种子,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解剖观察,并且结合以下问题以及课本插图5-1,将你们解剖好的植物种子粘帖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上!并且将种子各部分名称标上去。然后请几组同学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述种子的结构。

  学生准备观察

  师:观察植物种子,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师: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

  师:解剖观察植物种子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凹陷处的名称及种子的内部结构名称?

  2、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作什么?

  3、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子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对于种子本身而言,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解剖观察(5min)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师:跟大家讲得一样,大豆以及其他豆类种子结构就是

  CAI展示大豆种子的结构。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豆类种子的结构,那有没有和豆类种子结构不一样的植物种呢?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看看它与大豆种子结构有无不同?

  CAI展示玉米种子结构图

  学生观察讲述

  CAI展示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师:1、假如我把刚才的植物种子都煮熟了再种下去,会不会萌发呢?

  2、把大米粒种下去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CAI展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师:大多数种子成熟后,只要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你能否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猜测呢?

  板书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生猜测

  对于光和土壤两个条件,学生如果说出来,没有人反驳,可以用种子萌发是埋在土壤里,以及农村浸稻种来启发学生这两个不是必要的环境因素。

  CAI展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师:假如让你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环境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你该如何设计。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参照大屏幕上的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且指定一人写在发给你的纸上。再上讲台讲述你们的方法。

  学生设计(5min),教师巡回指导。

  请同学们上讲台讲述。

  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种子萌发需要一种条件的实验方法,那其他条件或者多个条件综合起来是不是相类似的?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探讨。

  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已经了解,那种子是如何萌发的?你们了解吗?

  CAI播放视频《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观看

  CAI展示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观看内容,回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感受最深、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5

  预*提示

  1.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和。

  2.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个变量。

  3.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光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扩展5)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菁选

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学难点: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长需要水

  CAI展示问题

  为什么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1. 你认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两者的需水量一样吗?

  2、玉米在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样吗?

  图片: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情况。

  1.浓盐水的浓度大,萝卜细胞就______.

  2.清水的浓度小,萝卜细胞就_______.

  即:哪里浓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浓度小 浓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观察下图,一段时间后A.B两个洞中水位将如何变化?

  A洞中水位会_____:

  B洞中水位会_______.

  CAI展示: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AI播放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视屏及图片得出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土壤中有多种无机盐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要使植物生长的好,就要适时适量地给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无土栽培:能满足植物对各类无机盐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课堂: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预*提示

  1.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 个变量。

  3.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 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 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光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测试

  1. 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是( )

  A. 一只 B. 两只 C. 三只 D.十只以上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 开始的,然后可根据自己的 和 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 。

  巩固练*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2.海洋中绿藻多分布于上层,褐藻在中下层,红藻则分布于底层。影响海洋

  中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

  A. 盐度 B.温度 C.阳光 D.水分

  3.大鱼吃小鱼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捕食或种内斗争

  反馈测试答案:1.D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知识 生活经验 假设

  巩固练*答案:1 2 3.D

  教学目标

  1.了解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了解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学*原生动物门的特征,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通过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了解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征,可为后续知识的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但是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比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了解,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虽然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等动物一样的营养方式——异养。通过实验观察还可以知道,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比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征的理解。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式与植物的营养方式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汇集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整个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刚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范围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周围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成*面的结构。教师可以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说明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经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很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淆。教师可以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观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确实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准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引言的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讲课与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比先讲课后实验的传统教法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本节课可以这样开始:

  首先,教师取出一瓶装有丰富有机质的河水给学生看。然后,请学生从中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下观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用显微投影仪与学生一起制作一张临时装片,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显微镜下能看到什么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还有动物。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里看到的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叫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分布很广,有自由生活的种类(海水、淡水、空气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种类。它的体内有些特化的结构,用来维持它的生命和延续后代。下面我们以原生动物中的代表——草履虫为例,来研究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

  2.关于草履虫的形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试管中有一定浓度的草履虫培养液。使学生对草履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些个体微小、能够移动的小白点就是草履虫,它们喜欢聚集在培养液的上方。它的形态结构特点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让学生从培养液的上方取一滴液体,制成临时装片。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为了避免草履虫在视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么办法阻止它。为什么要把少许棉花纤维放在滴有培养液的载玻片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观察装片的同时,可以播放草履虫形态的录像片,以帮助学生准确制片和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可以请学生把草履虫的形态画在黑板上。

  第三,教师可以对草履虫名字的由来,做补充说明;也可以用草履虫的模型进一步定位草履虫的形态或在黑板上对学生画出的形态进行修改,以备讲结构时用。

  3.关于草履虫的结构的教学,可以紧接形态进行讲解。教师可以问学生:草履虫的身体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它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怎样证明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结合挂图或自画板图带领学生把草履虫的结构弄清楚。还可以给学生放录像,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全身布满纤毛,身体一侧有口沟,其旋转运动的特点以及在布满棉花纤维的水中钻来钻去的样子。此外,还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身体内的食物泡、伸缩泡、细胞核等结构。

  讲结构时,应有意识地提示学生:①草履虫的原始特点。②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

  4.关于草履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可以与植物对比地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样获取营养的?草履虫又是怎样获取营养的呢?由此来启发学生理解:自养与异养的概念以及草履虫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并明确给出排遣的概念。

  关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动路线,教师可画板图说明,并请学生用高倍镜观察一个草履虫体内食物泡的移动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样?哪儿的最大,哪儿的最小?为什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放录像说明,特别是排遗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履虫的消化方式是细胞内消化。

  关于草履虫的呼吸,教师可以借助板图说明:草履虫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整个身体表膜进行的。草履虫通过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到细胞质中。进入细胞质中的氧气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气在草履虫体内也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动力。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废物,可以从体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余的水一起借伸缩泡排出。

  关于草履虫的排泄,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察位于草履虫身体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缩泡的运动情况,然后提问:①收集管与伸缩泡的关系如何,运动特点怎样?②前后二个伸缩泡的伸缩特点是什么?这样伸缩的好处是什么?③伸缩泡中的废物通过什么途径排出体外?④什么叫排泄?它与排遣的区别是什么?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在黑板上小结草履虫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过程:

  通过上述小结,可以使学生把草履虫的几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掌握。最后,提出: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怎样反应?这是下节课讨论的问题。

  三、第二课时

  1.引言的设计:

  第二课时开始,教师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请学生回忆第一课时所观察和学*到的内容及知识。请学生回答:①草履虫的形态,前端和后端的区别?②内部各部分结构名称?③草履虫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①草履虫在结构和生理上,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除了在形态、结构、生理上与植物有所不同外,还表现在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上与植物也不相同。怎样观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呢?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些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例如:什么叫应激性?清水对草履虫有没有刺激?草履虫对清水和盐粒的刺激是怎样反应的?植物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应?动、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应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师要重申:①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有反应,这种反应叫应激性。②动物的应激性能够使它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要比植物灵敏得多(可以举例)。④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是通过表膜上特定的结构感应的。

  3.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把讨论的结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书:

  4.关于草履虫的生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看清草履虫进行无性生殖的过程;也可以用挂图或教师自画板图进行说明。

  草履虫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分裂生殖。需要说明几点:①草履虫的分裂生殖是横二分裂。②分裂时,细胞内的大小核先拉长再断裂,然后从草履虫身体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断成二个。③在新个体中除各有一个大核和小核外,还保留母体中的一个伸缩泡,并再形成一个新的伸缩泡。④在适宜的条件下,草履虫一般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一次分裂。

  5.关于原生动物的种类和特征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讲完草履虫的生理,教师可以这样说:草履虫的种类大约有二十多种,我们实验用的草履虫只是其中的一种,叫大草履虫。所谓大草履虫也是相对而言的,它的身体只有十几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还有双小核草履虫、多小核草履虫等,它们都是草履虫家族中的成员。

  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一些是有益的种类,如:太阳虫、喇叭虫、钟虫等可以做鱼及其它水生动物的饵料;也有有害的种类,如:使人得疟疾病的疟原虫,使人得痢疾的痢疾变形虫。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放映相应的录像,也可以用挂图说明。最后,教师可以做以下总结:原生动物种类虽多,但它们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微小,结构简单,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这些特点也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因此,原生动物也叫单细胞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

  小资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约270倍的透镜,第一个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动物,他把眼虫描述为“中间绿、两端白”的虫子,后人尊称他为原生动物之父。

  2.原生动物的形态变化很大。有原生质随意流动、形态不定的变形虫;有结构精巧、宛如雕刻着花纹的工艺品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同一种类可因处于生活史的不同时期或不同的环境条件而改变形状。个体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间。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红细胞中的巴倍虫),大的长达19厘米(如早新生代的钱币虫)。

  3.已知有30种原生动物直接侵袭人体,至少有1/4的人类因寄生原生动物而患病。每年有3.5亿人患疟疾,在非洲、太*洋群岛、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因患疟疾而致死的约100万人。

  土壤原生动物能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循环,能帮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质,能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

  由于原生动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适中、繁殖期短、容易培养、便于模拟等优点,在生物学的细胞、遗传、生理、生物化学等领域中,它们常被用作实验材料。

  七年级生物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临沂刘店子中学史艳华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复*要点: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植物营养:绝大多数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营养: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如: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逃走;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常说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调查

  1、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2、尝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对它们进行归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复*要点:

  一、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1、生物圈的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注:生物圈指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人类的活动借助一定的工具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细菌可以生活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光、温度、水、空气、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三种关系

  捕食(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竞争(如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合作(如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是否正确,需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方案要求:设计对照实验,

  光照是这个探究实验中的唯一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蚯蚓疏松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产者──植物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3、描述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内,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书写食物链时注意: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其中的“→”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所以有害物质也会沿食物链和食物....

  网流动,而且营养级别越高,有害物质积累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中有很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湿地生态系统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复*要点:

  一、显微镜

  1、结构

  支持部分: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撑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分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转换器──上面安装物镜。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调节部分:※遮光器──在载物台下方,可以调节进光量。其上有大小不同的圆孔称

  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光学部分:※反光镜──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它有两个

  镜面,一面是*面,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光线弱时用。

  ※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物镜──接*物体的镜头。

  注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注3:带※的结构应重点掌握。

  2、使用步骤

  ①取镜:右物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②安放:略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观察。

  ③对光:先使用低倍物镜对光,左眼向目镜内观察,(右眼睁开)一边转动反光镜,看到白色的圆形视野,表示对光成功。对光时,若光线较强,应该使用小光圈和反光镜的*面;若光线太弱,应该使用大光圈和反光镜的凹面。

  ④观察:a.观察材料必须薄而透明。

  b.左眼观察物像,右眼看着绘图。

  c.调节焦距:先下降镜筒(眼睛在一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载玻片);再

  向目镜内看,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时,改

  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使物像更加清晰。

  d.关于镜像:显微镜下成的'是倒立的像。所以实物与镜像的位置、上下关系

  刚好相反。如显微镜视野中右上角的一个“d”,那么实物其实是“p”(旋转

  180°得到),位于左下角。

  e.移动问题: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正好相反。

  f.找污点:在三个部位找,即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转动目镜,如果污点

  的像也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的像动,说明污点

  在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的像都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g.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反之,相反。

  二、细胞

  1、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①结构比较

  ②细胞各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极薄且紧贴细胞壁,很难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质——液态可流动的物质,各项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

  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线粒体——动力车间,把化学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液泡——内有细胞液,含多种物质

  2、观察细胞实验

  ①常用玻片标本种类:切片、涂片、装片

  ②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撕四展五盖六染七吸

  a.一擦,用洁净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干净。

  b.二滴,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c.三撕,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一小块透明薄膜,浸入上述水滴中。d.四展,用镊子将薄膜展*。

  e.五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接触水滴,然后轻轻放下,盖在材料上,这

  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

  f.六染,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

  g.七吸,用吸水纸从盖玻片另一侧吸引,让染液浸润全部。

  ③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盖六染七吸,与前述步骤基本相同

  二滴:滴入的是0.9%的生理盐水(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三刮:用凉开水潄口,用牙签从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四涂:把牙签有碎屑一端在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复*要点:

  一、细胞的构成物质

  1、无机物(一般不易燃):水、无机盐、氧,都是小分子物质。

  2、有机物(一般可燃):蛋白质、糖类、脂肪、核酸等,是大分子物质。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叶绿体:叶绿体将光能(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2、线粒体: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注意:植物一般有两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的非绿色部分的细胞一般不含叶绿体,如根尖细胞

  动物一般仅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四、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1、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2、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3、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五、细胞分裂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生长

  1、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

  2、细胞分裂的过程

  ①细胞核一个分成两个

  ②细胞质分成两份

  ③每份细胞质含一个细胞核

  ④在原来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

  3、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①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②染色体先加倍,再*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

  ③新细胞之间,以及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遗传物质也相同。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复*要点:

  人体和多细胞动物的结构层次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2、人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和功能

  ①上皮组织: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②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③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

  ④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脂肪组织)

  3、人和动物的五级结构层次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上皮组织呼吸系统肌肉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泌尿系统神经组织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4、植物体的四级结构层次

  分生组织根、茎、叶

  输导组织(营养器官)

  细胞→组织保护组织→器官→→植物体

  营养组织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共分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1、结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生活环境: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阴湿处。

  3、常见的藻类植物: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鹿角菜、马尾藻、石莼、紫菜、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

  4、作用:做鱼类饵料、可供食用、可供药用等。

  二、苔藓植物

  1、结构:一般具有茎和叶。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很矮小。没有输导组织。

  2、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3、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

  1、结构:根、茎、叶中都有运输物质的管道,具有专门的输导组织。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2、生活环境:野生的`蕨类植物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湿环境中。

  3、繁殖:苔藓、蕨类靠孢子繁殖后代。不结种子。

  4、常见的蕨类植物:肾蕨、江南星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5、作用:卷柏、贯众等可供药用。满江红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煤的形成。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定义:能够结种子并由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叫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的结构:

  玉米种子的结构:

  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不同点

  菜豆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玉米种子有种皮和胚子叶一片,有胚乳

  归纳:1、种皮的作用: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2、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胚发育成新植株。

  3、子叶或胚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种子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寿命长。

  4、能产生种子是种子植物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5、淀粉遇碘变成蓝色,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里含有淀粉。

  三、裸子植物

  1、定义:种子是裸露的植物叫种子植物。松球果不是果实。

  2、常见的裸子植物:油松、雪松、云杉、银杏、苏铁、侧柏等。

  四、被子植物

  1、定义:种子外面有果皮,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的植物叫被子植物。

  2、果实的结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3、常见的被子植物:刺槐、毛白杨、槟榔、玉米、小麦、水稻、牡丹、菊、玫瑰等

  4、果实保护种子。果实有一些适于传播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裸子植物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进而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并了解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2.通过对松树雌、雄球花;球果及叶片横切等的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在引导学生对松树的球花、球果与桃树的花、果实的比较和对松树与铁线蕨的比较,从而归纳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4.通过裸子植物与蕨类植物的比较,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通过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裸子植物经济意义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和生活*性的特点,有助于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这两部分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高等,更适于在陆地生活,由此认识到裸子植物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所以松树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性的特点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孢子显著,且脱离母体发育,称为孢子植物;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能产生种子,称为种子植物。孢子和种子都脱离母体发育,但孢子只是单细胞的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生殖器官,其结构远比孢子要复杂得多,加之种子有种皮保护,所以使它抗旱能力比孢子要强得多,这样就决定了种子植物比泡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因此,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概念也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2.难点分析:

  学生很容易把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分别看作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花和果实,而且学生*时对松树的雌、雄球花和球果观察很少,这样对了解两类植物的区别,及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增加了困难,所以松树的球花及球果的结构应作为本节难点。

  松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其**过程与蕨类植物不同,与绿色开花植物也不同,学生对松从传粉到**,从雌球花经过**后发育形成球果都会感到难以理解,加之整个生殖过程比较长又不易观察到,这样就决定了松的生殖过程也应作为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要观察的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观察到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了解两者主要的不同,观察到球花和球果的不同,而且观察球花、球果要与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果实进行对比;还要观察较为复杂的松叶结构,要组织学生观察好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本节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的教学

  出示松树、桃树、槭树等种子植物标本,请学生指出它们的名称,并提出问题:这些植物一般是以哪种器官来进行繁殖的?

  当学生答出种子时,可让学生明确这些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叫种子植物。而前边学过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在生殖过程中都不产生种子(这点也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但是产生孢子,孢子显著。而且脱离母体发育,所以这三类植物叫孢子植物。在学生了解了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概念后,还要让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比孢子要复杂得多,而且其外有种皮保护,所以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它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植物。

  (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本质区别

  先提出问题,我们*时买来的带硬壳的松子是松树的何种器官?买来的杏仁是何种器官?当学生答出:都是种子时。可让学生观察,松树的带种子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提出观察思考题:松子和杏仁分别长在松和杏的什么结构上?种子是否裸露?(雌球果选择鳞片裂开的,这样的雌球果俗称松塔;观察杏的种子,可先把杏纵剖开,再把内果皮砸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松的种子长在雌球果上,种子是裸露在外的;杏的种子长在果实内,种子不裸露。松树的雌球果和杏的果实,其相同点是:都有种子。不同点是:松树的种子外边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杏的种子外边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因此他们虽然同属于种子植物但属于不同的类群,前者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后者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由此引出裸子植物的课题。

  (三)关于裸子植物的教学

  1.松树:

  (1)生活*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时在自然界中,在电影电视中所见到的松树的情况,说出松树的生活环境,然后展示松树的生境图(生活在高山岩石上的松树),使学生了解松树不仅广泛生活在陆地上,还能生活在干旱和土壤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缝隙中。

  (2)形态结构:

  事先给学生准备好油松和白皮松的枝条,让学生从叶的形态上找出适应干旱陆地生活的特征,并思考为什么?当学生观察到针形的叶,并答出,针形的叶可以防止体内的水分过多地散失出去时,可告诉学生针叶常常成束生长,让他们继续观察以上两种松都是几针一束的,学生观察后能答出,其中一种是两针一束,另一种是三针一束。此时,告诉学生两针一束的是油松,三针一束的是白皮松,使学生了解松叶几针一束,是区分各种松树的一个重要依据。

  下面请学生结合生活在岩石上松树的挂图,找出根和茎在形态上的适应特点,并思考为什么?若答不出来,可启发学生,松树是高大的乔木(讲清乔木与灌木的概念),它的根系会怎样,为何土壤干旱贫瘠时,还能郁郁葱葱。学生能答出: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无机盐,它的茎很粗壮,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较快地向上运输。并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抵抗恶劣的陆地环境。

  接下去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松叶横切面的切片,提出观察思考题:①松叶有哪些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②这些特点对它的蒸腾作用会产生什么影响?观察时可要求学生对照课本上松叶横切面图,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并注意与蚕豆叶对比进行观察。强调观察的重点:表皮细胞的大小、细胞壁厚薄、排列状况、有无角质层、气孔特点。学生经观察、思考、讨论后能答出:松叶与生活*性相适的结构特点有:它的表皮细胞很小、细胞壁厚、排列紧密,有角质层,气孔深陷在表皮下面,这样的结构特点,使针形的松叶能进一步减少蒸腾作用。

  最后,由教师简要小结一下,松树与生活*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生殖:

  事先准备好带有雌、雄球花和成熟球果(珠鳞开裂,内有种子)的松树枝条,充分利用标本和松生殖过程的剪贴图(或挂图),加强直观性,以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首先让学生对照挂图观察松枝上雌、雄球花的着生位置,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雌、雄球花的内部结构,提出观察思考题:①雌、雄球花分别着生在松枝的什么位置上?②它是雌雄同株还是异株植物?③雌、雄球花内部各有什么主要结构?学生在观察思考后回答:雄球花着生在新枝的基部,雌球花着生在顶部,所以,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春天,在雄球花里能产生大量花粉,在雌球花内,生有胚珠,其内有卵细胞。学生回答后,可让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胚珠外有无子房壁包被,提出问题:①花粉带有的气囊在传粉时有何意义?②在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否裸露?(此问题解决,除认真观察雌球花外,还可认真观察成熟的球果,联系球果内裸露的种子考虑)学生经观察能答出:花粉具有气囊利于风媒传粉,通过风把花粉传送到雌球花上。雌球花内着生的胚珠是裸露的,无子房壁包被,这样胚珠形成的种子也裸露,无果皮包被。

  学生了解了松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后,可利用剪贴图或挂图,了解生殖的过程。提出问题:①松树从传粉、**到种子成熟需要多长时间?②球果是由什么结构发育来的?其内的种子有何特点?为什么?③松的生殖过程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这部分内容,可充分利用剪贴图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归纳出生殖的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边启发、边贴剪贴图、边由学生答出:春天时,雄球花内产生的花粉借助风散落到雌球花的胚珠上,并在胚珠内萌发形成花粉管,其内的**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卵,由**卵发育成种子的胚。此时,胚珠也就发育形成种子,雌球花也就发育形成球果了。从头年春天开始传粉到第二年秋天球果才成熟。

  球果内的种子带有翅,可随风飘散,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长成一棵新的松树。从松的整个生殖过程来看,**过程已脱离了水的限制,所以比蕨类植物更适于在陆地生活。

  最后,教师小结一下松的生殖过程,强调松与生活*性相适应的特点是:**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所以它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比蕨类植物高等,是真正的陆生植物。

  2.其他的裸子植物:

  让学生观察侧柏、圆柏、银杏、水杉等裸子植物的标本或实物,了解这些裸子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陆地上。

  3.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让学生与孢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因此,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并与蕨类植物对比归纳出:裸子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所以,适于生活在干旱的地方。

  教师进一步小结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4.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给学生放我国各种各样的裸子植物及其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了解我国裸子植物资源丰富,居世界之首,是裸子植物的故乡,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及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归纳出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

  复*巩固题:松为何比铁线蕨更适于在陆地生活?裸子植物与绿色开花植物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四节种子植物

  一、裸子植物

  (一)松树

  1.生活环境:干旱、贫瘠的陆地。

  2.形态结构:

  3.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二)其他的裸子植物杉、侧柏

  (三)裸子植物主要特征

  1.胚珠裸露无子房壁包被;种子裸露无果实包被。

  2.根、茎、叶都很发达,**过程不需要水。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扩展6)

——七年级生物教案菁选

七年级生物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⑵描述**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2、技能目标

  ⑴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

  ⑵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

  3、情感目标

  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感情。

  二、重难点

  1、重点

  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难点

  ⑴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

  ⑵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多媒体材料和相关用具

  2、学生

  课前预*:①请教家长:我是怎样来到世上的?

  ②请教母亲怀孕时间是多久?怀孕时有什么感觉?

  ③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谈谈酒精、烟草和某些药品为什么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有哪些表现。

  四、教学策略

  本节介绍的是人的个体形成方面的内容。学生一方面对人的生殖有一定的神秘感,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往往有怀有羞怯的心情。教师在理解学生这种心情的前提下,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引入环节。教师可以先给出自然界生物生殖的图片,例如花、海马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据上学期学*的知识知道花是生殖器官。教师接着指出其实所有生物都有生殖现象,人类也同样有。生殖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现象。新生命的诞生更是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要正确的看待生殖。进入人的生殖的学*。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又是怎样来到世上的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前对父母的询问来回答问题,调动课堂的`气氛。并且指出人的生殖同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相类似,也是由雌雄生殖细胞相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加强学生的正确认识。

  接着,教师让学生互相观察指出男女外观的差别,再让学生判断小孩相片的性别,让学生感觉到男女最本质的区别是生殖器官。进入生殖器官的学*。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识图,讨论或独立完成课本图iv-4和iv-6,并且完成课后*题2。教师课前准备相关的答案纸条,让先做完的那一组学生上来将答案对应的贴上去,再提问男性和女性分别哪种结构是重要的,为什么等。课后*题2的答案用投影的形式打出来。

  了解了生殖系统后,进入生殖过程的学*。老师播放一段关于生殖过程的录像,请学生观看录像后,完成课前老师发下去的纸条(见附)。播放前请学生先看清楚纸条上要求回答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完成。第1题的答案用投影公布出来。在讲这道题时,结合课后*题1,让学生用课前的调查回答。在讲完第3题后,教师可以紧接着提问母亲在怀孕是神秘感受呢,遇到哪些事情,酒精、烟草和某些药物对胎儿有哪些影响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课前调查回答,体会到母亲怀孕的辛苦。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知道对母亲来说生育不容易,对父母来说养育子女更辛苦,懂得疼爱父母,孝敬父母。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生物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学*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了解枝条的生长过程。

  知识回顾

  1种子萌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_____。_______或_____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后,________发育,突破种皮,形成_____。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幼根的结构有哪些?

  2、芽的结构有哪些?

  3、什么是居间生长?

  自主学*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___________。

  3、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_____发育成的。芽在发育的时候,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组成,枝条上的_____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4、小麦、水稻、竹子等一些植物,可以通过_____使茎急剧长高。

  5、“小麦清明拔三节,新笋一夜成高竹”就是对_________的形象描述。

  当堂练*

  《基础训练》P15—P18

  植株的生长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运用观察的方法探究植物茎的生长过程,并能用相关的知识解释。

  2、让学生知道年轮形成的简单过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无机盐。

  知识回顾: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伸长区___________。

  自主学*

  (小组完成实验,按1——3步骤进行)

  1、取一段柳树的枝条,肉眼观察看它有几部分组成。

  2、用解剖针扎一扎横切面上的质部和髓,试试哪部分最坚哽哪部分较疏松?

  3、用手剥一剥树皮,试一试能不能剥掉,剥去树皮后用手摸一摸内侧有什么感觉?

  探究释疑,合作交流

  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以及形成层的特点。

  5、什么叫年轮?年轮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怎样推测树木的年龄?

  6、植株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缺乏时会怎么样?

  教案预览: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授课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 (地壳的运动导致)

  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 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体会语言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小组讨论:

  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课后作业:

  《同步训练》

  学*目标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视的对策

  学*重点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视的对策

  学*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及预防*视的对策。

  学*过程

  一、预*检测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79)

  外层______:眼球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______: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中层:虹膜:中层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

  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睫状体:连接_______和_______的中间部分.

  内层: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内容物晶状体:像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不同的物体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2.视觉的形成:

  (1)成像: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膜上形成_____

  (2)形成视觉:外界光线在视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皮层的神经,形成视觉

  二、自主学*、合作展示交流:

  探究1*视眼的原因

  由于眼球__________过长,或晶状体______过大,使物像落在视膜的前方.

  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

  探究2*视眼的矫正方法

  1、*视眼由于物像落在视膜前方,故应配戴________.纠正。

  2、看P82图4—51,了解预防*视应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

  三、盘点收获

  师生共同本节课的收获;师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课堂达标

  1、眼球的瞳孔、晶状体和视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A.镜头光圈和胶卷B.胶卷镜头和光圈C.光圈镜头和胶卷D.镜头胶卷和光圈

  2、为了预防*视眼,应该是( )

  A.走路看书B.在强光下看书C.不躺卧看书D.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3、依据“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以下问题:

  (1)有的同学沉迷于上,不但影响了学业的发展,而且因长时间*距离注视电脑显示屏,容易导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 。

  (2)眼球的[J] 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卷。

  (3)某人的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他也是盲人,这很可能是他的[M] 受损,导致 上产生的图象信息无法传导到 所致。

  五、作业布置

  1、P85--------1、42、预*《耳朵与听觉》

  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负面影响。

  5.了解生物入侵及其危害,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难点:

  概述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展示风光秀美的风景图片,让同学们感受到生物圈的美和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快乐与幸福。

  提问:1.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可是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吗?

  2.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哪些方面的?(有利、有害两方面的)

  教师:适时介绍三北防护林等,提出应特别关注人类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情况,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探讨人口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类出现后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人口数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很有限。19世纪初,世界人口总数达到了10亿;20xx年已突破70亿。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我国人口的增长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一组数据”,感受我国人口的飞速增长,了解人口数量对环境、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3)面对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非常突出。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

  (1)请举例说明我们周围有哪些破坏行为?

  学生畅所欲言,列举出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

  教师总结引导:看来我们同学都很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行为也有一定的了解。归纳同学们所列举的例子为这几个方面:

  ①人类对树木的乱砍滥伐、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及一些牧民肆意的在我国的植被上放牧。

  ②人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肆意地捕杀野生动物。

  ③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及人们自身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和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

  (2)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04~105图文,就人类的破坏行为加以分析,分析这些行为产生的严重的后果及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哪些灾难?

  学生分组充分讨论:每组围绕一个方面的问题。(10分钟)

  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肯定性地评价学生,并适当补充。

  ①乱砍滥伐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使国家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引起一些自然灾害,比如沙尘暴??

  ②(展示沙尘暴图片)列举沙尘暴的危害。沙尘暴可以说是自然界对于我们人类这些破坏行为给予的一种惩罚,这种惩罚就警示我们要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③展示人类残害动物的一些手段,分析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反思自己有无这种行为。

  ④播放太湖风光背景图片,配以柔美的《太湖美》乐曲,让学生感受到太湖昔日与今天的差别,体会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认真阅读教材P106~107“科学·技术·社会”,思考什么是生物入侵?生物入侵会带来怎样的危害?举出你所知道的生物入侵的实例。

  4.活动:这一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搭建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才智的*台。

  ①即兴演讲:假如你来当太湖管理局的局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还太湖以清澈秀美的原貌?

  ②面对以上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我们是无能为力,还是可以有所作为呢?应该对自己提出怎样的要求呢?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关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干扰和破坏是触目惊心的,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动植物的生活,也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这样的后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保护生物圈的行列中去。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3.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4.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2.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选出组长,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准备好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四、课时分配

  2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认真听题,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查阅课本P41-42“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填写在教科书上。

  讨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设疑、提问、引入新课。

  巡视,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表格。

  大多数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对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讨论,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1.1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

  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并与同学交流。举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18的旁边,再举出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20的旁边。

  讨论: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书。

  当大多数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交流,评价。

  (二、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2.1提出问题

  看课本P23中的插图,互相交流,各小组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到各个小组中进行个性化指导。

  2.2作出假设

  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后作出假设。

  2.3.制定实施计划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计划。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咱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操作。

  2.4得出结论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指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

  2.5表达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小组间进行交流。

  水与无机盐维生素的种类,缺乏时的病症和相应的食物治疗

  对误差人进行反思。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指导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

  创设疑问,引入教学,激发学*兴趣。

  (三、膳食纤维

  根据角色扮演情况,将相关知识填人课本P25表l及P26表2。

  组织、引导学生诊断、讨论。

  小结

  积极发言,谈自己的收获及感想。

  练*巩固

  自行完成练*,也可小组讨论。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 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人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

  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

  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

  2.6得出结论

  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过程

  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

  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

  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4插入课本P35第1、2题和p34技能训练。

  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五、营养物质的吸收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结构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33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结构有何异同。

  4.1小肠的特点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及绒毛,理解它们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皱襞的模型。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结构特点。

  (六、小结、课后练*

  4.1小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4.2布置课本P35练*第3题。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二、教学重点

  1.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三、教学难点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以备教学需要;电视报刊中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展开调查和收集、整理资料;设计评比栏和课前课后学生设计午餐食谱营养差异性的对比图。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展开调查或收集有关合理营养、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课前尝试为家长或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带各种食品包装袋;课前询问家长购买肉类、鱼类及其他食品时是怎样挑选的。

  五、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合理营养

  1.1不注意合理营养的危害

  课前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主讨论不良饮食*惯、不合理营养的危害。

  1.2什么是合理营养?

  观察、讨论、归纳:怎样做才是合理营养。

  1.3“我”该怎么做?

  师生合作,为本班制定一个合理营养的文明公约。运用知识指导生活,设计午餐食谱再次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并对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评一评,比一比,然后参加全年级的设计赛,并把好的作品办成生物专刊。

  合理营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阅读书上提供的信息并观察书上的插图或自制投影片,结合身边实例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合理营养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谱并利用节假日亲自烹调,为长辈献上一份爱心。

  阅读课后“营养师”资料,拓宽视野

  创设问题情境,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实例,指导学生阅读书上提供的报刊信息,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并参与全班交流、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有效性。归纳并用投影片展示该如何做到合理营养。

  关注健康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注:书上第三节内容可作为学生调查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之一)

  课前提出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或查阅资料),组织交流,做出评价。

  二、食品安全

  2.1整体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根据课前布置,发布收集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听取学生的资料发布,引导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

  2.2怎样购买安全食品

  a.安全的包装食品。(会读包装袋上的内容)

  b.非安全的包装食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盒上的内容,分组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学生发言予以肯定并纠正或补充某些内容。

  就课前了解的知识进行组间交流。

  听取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建议学生课后到菜市场进行“实战演*”。

  三、预防食物中毒

  3.1小专家进行现场小讲座,听取有关知识,并提问和补充。

  和学生一起听取小讲座,对进行讲授的同学予以充分肯定。

  防止食品污染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3.2讨论:能用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吗?为什么?

  有人说有“虫眼”的蔬菜水果农药含量少,可放心购买,对吗?

  在教师启发下思考:实际生活中,哪些行为最终会导致食品的污染?

  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认真听取学生讨论并及时点拔。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从防治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肯定学生的分析,再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了解绿色食品

  阅读有关资料,思考并了解绿色食品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课本中有关绿色食品的资料,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分裂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学*目标:

  1、掌握花的主要结构、传粉和**的过程、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通过静心思考、小组合作,学会用观察法、归纳法解决问题;

  3、认同花、果实和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惯。

  学*重点难点

  1、花的主要结构。

  2、传粉和**的过程,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学*过程:

  一、预*导学

  1、花、果实和种子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 器官。

  2、果实是由 和 构成的。种子都有的结构是 种皮 和 ,有的还有 胚乳 。

  3、桃花的基本结构包括:__花柄__、_花托__、________、____ ___、 和___ ____。

  4、传粉就是花粉从雄蕊的 散落到雌蕊的 上的过程。传粉方式的两种类型是 和 。有些花传粉还需要借助 和 等媒介。

  二、合作探究

  任务一:探究花的主要结构

  1、一朵花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要的? 和 。

  任务二:探究花的传粉和**(重点)

  1、许多植物的花色彩艳丽、气味芬芳,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玉米、杨、柳的花都没有 艳丽的色彩和香味,它们是怎样传粉的?

  2、传粉和**的过程:

  (1)花粉从 落到 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2)当花粉粒落在 上面之后,受到粘液的刺激就开始萌发,生出________,_______穿过花柱,进入______一直到达胚珠,与卵细胞结合形成 ,它继续发育形成种子的胚。

  【针对训练】

  1、被子植物**过程的'顺序是: ( )

  ①花粉萌发,生出花粉管 ②**与胚珠内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卵

  ③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胚珠 ④花粉管中的**进入胚珠内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

  2、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两个必要的生理过程是 ( )

  A、开花和** B、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C、传粉和** D、开花和传粉

  任务三:探究果实和种子的形成(重点)

  1、花儿的凋谢是指花的哪些部分的脱落?哪些部分将继续发育?

  2、我们通常食用的果肉(果皮)是由花的哪部分发育来的?

  3、种子和果实分别是由花的那些结构发育而来的?

  4、西瓜的果实内有多粒种子,其原因是?

  5、我们*常吃的玉米和葵瓜子,果实常有空瘪的。请你帮助找找原因。如果你是农民伯伯,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扩展7)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计划菁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计划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可是到底什么样的计划才是适合自己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生物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全面落实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通过学*,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生物、保护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能积极参加绿化美化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以及科学探究等实践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学的学*较少,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已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的学*兴趣浓厚,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尚需提高。

  七年级学生刚步入初中,对课程突然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在学*方法和应对上难免有些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甚至出现自信心下降不知所措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学*兴趣不高,对生物学不够重视,组织纪律性较差,没有良好的学**惯,应付学*,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完成,做到课前预*,课后复*。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个性差异较大而且明显。大部分学生对学*生物学很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课外实验能按时完成,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在期末统考成绩三率达到较高水*。

  (2)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了解一些自然现象,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

  (3)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良好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四、教材分析

  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学校课时安排,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如下计划。

  1、2周、 军训

  3周 第一单元第一章 认识生物1、2节

  4周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1、2节

  5周 第一单元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2、3节

  6周 国庆放假 做好第一单元的复*工作

  7周 单元测试和讲评 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练*使用显微镜

  8周 第二节 植物细胞 第三节 动物细胞

  9周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0周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二三四节 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单细胞生物

  11周 期中复*(1、2个单元)、考试 试卷评卷

  12周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第二节 种子植物

  13周 第二章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14周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第三章1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5周 第三章2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制造者

  16周 第五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7周 第六章 爱护植被 绿化祖国

  18周 第三单元复*与评价

  19、20、21周 期末总复* 、考试与评价

  六、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通过生动的语言,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兴趣,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2、做好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复*,积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争取把当天学*的知识消化.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4、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需求。

  5、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注重学生的*衡发展。

  6、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掌握学*的方法和技巧。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兴趣不高,应付学*。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共30课时)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3课时

  第二章探索生命3课时

  第三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课时

  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4课时

  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10课时

  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7课时

  一、课程总目标

  在新课标下,我们生物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上,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生物与生活的关系。

  (二)学生情况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有部分学生学*兴趣不高,应付学*;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生物的乐趣如:进行课堂比赛等;教学手法灵活、应变,这样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初一教材内容为“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安排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学*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他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进而领悟生物圈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与生物圈最密切、最直观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要提高学生学*兴趣,指导学*方法。初一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新鲜好奇,作为教师应唤起他们的热忱,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动力,以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四、具体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确定三维目标,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探究性学*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1)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

  (2)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教师能在每一堂课上找到与学生能产生共鸣。

  3、备教法、备学法

  根据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突出设计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4、备*题

  要精选*题,以消化、巩固当堂所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生情况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兴趣不高,应付学*。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注意课内外活动的结合。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活动的落实,并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需要。

  4、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5、倡导探究性学*。

  6、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7、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一、指导思想: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冀教板(七年级上册)。

  三、具体措施:

  1、对生物学困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的态度,分析学*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看他们是否参与到学*中,是否对生物有兴趣,鼓励他们多回答问题,对于他们的变化做好记录。课外走进他们的生活,带领他们去了解一些实际性的生物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2、激发学生学*兴趣。精心设计#工作计划# 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3、继续深入学*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4、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争取呈现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5、为探究性学*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鼓励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要求:

  1、重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生物学科的学*方法,通过课前认真预*,做好同步学案的预*部分,把每节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另外主动、高效率的听课,带着预*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

  二、教材分析

  本册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主线,主要学*有关人体的营养,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能量的供应,代谢废物的排出,自我调控和人体的健康生活,以及人与生物圈关系的基础知识。

  三、本学期主要教学工作

  1、继续钻研学*新课程标准,学好教学改革新理论,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教研理论水*。

  2、把握好新教材的编写目的和教学要求,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

  3、加强教研活动,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做到多听课、多总结。认真学*他人、他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做到互相学*,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4、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菁选(扩展8)

——七年级生物教案菁选

七年级生物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尝试解读数据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读实验数据的尝试,学会数据的解读、坐标图形的识别甚至自己制作坐标图形。

  情感目标

  1、通过植物体内含有水分的实验,养成尊重事实、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真情实感。

  2、通过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依赖于环境,进而认识到我们美丽的地球大家园必须依靠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来共同呵护和建设,才会更美丽。

  教学重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的教学。

  2、解读实验数据的教学。

  教学方法:

  分析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多种新鲜的蔬菜水果、计算器、水彩笔、多种图片资料。课前查阅水与植物生活和分布有关的资料,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准备:测干小麦种子含水实验装置、多种图片资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讲生物圈时,大家收集过各大星球的资料,那么除地球外其他的星球有生命吗?

  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各抒己见。

  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其他星球上有生命。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别的星球上是否有水,来作为判断是否有生命的依据,这是因为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而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不仅有碧波浩淼的大海,奔流不息的江河,还有来自大气的降水和蕴藏在地下的地下水,地球上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无数的生命。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循环流转,它进入一粒粒种子,使大地上出现点点新绿,流入片片农田,使农民脸上流露出对丰收的期盼。今天我们就来学*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讲授新课]

  (一)植物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水

  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水是植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生命的源泉。水对植物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这是干燥的试管和干燥的小麦,我们用试管夹夹住装有干燥种子的试管在酒精灯上烘烤,注意,开始时,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要不断移动,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炸裂。试管要水*烘烤,注意试管上半部有什么现象出现。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种子是干燥的,怎么还有水呢?

  生:水已成为种子的组成成分。

  出示课件:水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含量。通过对这组数据的解读,质疑水与植物的构成有什么关系?生从中感悟到:水在植物体内无处不在,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拿出缺水的和水分充足的芹菜,让生对比观察,得出结论,水能使植物体变得挺拔。进而启发,这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主要是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农民为什么要在雨后土壤湿润时施肥?通过前面知识的回顾得知:无机盐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回忆小学自然课的知识,想一想,植物吸收水分还用来干什么?

  (二)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区终年少雨,气候干燥,有的地区雨量充沛,江河纵横,因而气候湿润。这对植物的分布有没有影响呢?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分析讨论课本的图片资料并完成讨论题1、2,总结得出水分布的不均匀会影响到植物的分布,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植物,哪里的雨量充沛,哪里的植物种类多,数量也多。

  课件呈现表1,设计问题:年降水量与绿色植物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可见,水对植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那么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惟一因素吗?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维,明确影响植物分布还有阳光、温度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解读实验数据

  师:水对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植物的需水量是不同的。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期的需水量也不同,这样我们就要测定它们的需水量。下面我们就来看小麦不同时期需水量的数据,为了更好地解读实验数据,还可以改变数据的表现形式。

  学生观察课件中的表和图,并动手动脑计算表中各时期每天需水量,以直方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全班交流讨论,让生从自己做的'图中找出*均每天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找出小麦需水量的规律,谈谈从题中所受的启发。如果你是一名灌溉人员,你将怎样合理安排小麦灌溉,既节约用水又能获得较高产量?

  小结:

  你从本节课中获得哪些收获?又得到哪些启发?

  练*:

  以小组为单位,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让学生对课本P51练*中李白的诗句进行分析是否符合科学道理,使学生对水在生物圈中的循环流动、永不停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既然水在生物圈中是可循环的,这是否意味着水对人类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领悟水对生命的可贵,从而发出节水倡议。

  作业:

  写一篇向人们发出节约用水呼吁的论文。

  板书设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植物的生活离不水

  1、水是植物体的组成成分

  2、水可使植物保持姿态

  3、水有利于光合作用

  4、水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二、水影响植物分布

  三、解读实验数据

  表1:年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的关系

  地点

  植被情况

  年降水量(mm/年)

  年均温(℃)

  安徽

  阔叶

  1140

  15、8

  海南

  热带雨林

  2410

  23、3

  陕西

  森林

  820

  13、5

  甘肃

  草地

  510

  7、0

  都兰

  草地

  250

  2、1

  民丰(新疆)

  沙漠

  40

  11、2

  且末(**)

  戈壁

  40

  10、6

  教后记: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少,但后面有绘制条型图和分析,这些问题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应给他们详细讲解,所以把这节课的重心放在后面的条型图分析和绘制上。前面的内容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生活经验也能得到,需要补充的是学生对生物圈中的水资源如何保护,水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试着让学生自己谈谈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自内心珍惜水资源。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在它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并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采集标本、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3、学生整理资料和调查报告,关注藻类、蕨类、种子植物与人的密切关系。

  4、通过自主学*,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探究能力、分析比较综合等多种能力。

  5、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1、藻类植物、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

  3、通过比较几种植物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上的发展变化,向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

相关词条